广东历年高考历史试卷

2024-09-30

广东历年高考历史试卷(11篇)

1.广东历年高考历史试卷 篇一

第一次看到他是在高一,入学那段时间,他在隔壁班。每当下课的时候,他总会趴在栏杆上,跟身边的同学手舞足蹈的讨论着,大大咧咧的。他说话时的神情、姿势和动作,像是阳光、土壤和水份,让埋葬在心底里的种子慢慢的发芽、生根,长大,无法隐藏,深深的扎在我的心底里。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心动的感觉,但是像是我这样的爱是卑微的,不被认同的,我不喜欢女孩。本来以为麻木的过完这一生,不配拥有一份真正的爱。直到高一下半学期,分文理,巧合的,我们分到同一班,因为都是住校,分到同一个宿舍,一起打饭,一起上课,一起打篮球,他帮我补习。就这样,慢慢的,他对我的感觉变得越来越深。

有一天放学,我跟身后的女孩正热火朝天的聊了好久漫画,他突然向我吼了一句:“我们该去食堂打饭了!”然后自己走出教室,我连忙跟了出去,离开教室一小段路之后,我鼓起勇气拉起他的手,只见他紧蹙的眉微微舒展,我再也按捺不住了,问他是不是吃醋了。他点头那一瞬间,我尝到了幸福的滋味,甜滋滋却带点心痛的感觉,那是我最重要的时刻,我发誓即使万劫不复,也在所不惜。

某个夜里,我突然发起高烧,你背着我跑去校医室,彻夜未眠照顾我,温暖宽软的大手时不时摸着我滚烫的额头。暑假,他怕我无聊,问了我家地址,偷偷到广东电信网上营业厅帮我报装了宽带,还包年,虽然只是40块一个月,但这费用对于学生来说,真的不容易。此后天天视频,玩游戏,QQ聊到深夜。

或许,我真的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根本不配拥有这份爱。但我还是渴望能得到理解和认同,这是我们最需要得到的帮助,这才是真正的.爱。

2.广东历年高考历史试卷 篇二

一、试卷的特点

1. 试卷较好地体现了高校选拔新生的命题原则, 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全省参加考试人数23371人, 全卷平均分44.55分, 最高分89分。90-80分数段的人数为19人, 79-70分数段的人数为467人, 69-60分数段的人数为2519人。及格率为12.9%。60-45分数段的人数为8517人, 45-30分数段的人数为8599人, 29分以下分数段的人数为3114人。

2. 试卷最突出的特点是加大了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考查力度, 不回避重大时政热点。目前中日关系正处于敏感时期。全卷有三处涉及了这一热点问题。如:21题就考查二战后美日关系, 27题考查了抗日战争中的文化统一战线, 31题考查《旧金山和约》。28题用意在于广泛借鉴, 吸收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为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29题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 能体现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

3. 试卷注重对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考查。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历史试题命题的基本发展趋势。非选择题部分更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对所预设的问题根据材料提供的史实, 并结合所学知识, 进行概括、说明、分析、理解、比较等。如选择题第2、3、5、9、13、15、16、19、20、21、24题为“反映”类, 第6、12、18、22题为“表明”类, 第10、14、21、2 3 题为结果、作用类, 第8、25题为原因类。非选择题第26、2 7、28、29、30、31、32、33题主要考查特点、原因 (背景、历史条件) 、影响 (作用) 等, 尤其侧重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两大能力。

4. 命题角度贴合海南学生和教育水平的现状。首先, 表现为材料的呈现不采用全文言文材料, 没有出现晦涩的长篇外文翻译材料。其次, 设问充分体现教材知识与材料的结合, 所有的历史主观题, 几乎都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的字样, 说明今年高考题较之往年更注重所学知识与所给材料的结合, 让学生在理解与思考方面不觉突然与陌生。其三, 设问的关键词比较明确, 这样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解答, 减少了审题理解的模糊性和难度。今年的历史高考题关键词集中体现在这几方面:一谓语用词有“概括”、“简析”、“指出”、“说明”, 二宾语用词有“背景”、“原因”、“历史条件”、“影响”、“特点”、“历史作用”、“变化”、“影响因素”。体现了历史试题难度降低的趋势, 更贴合了海南学生和教育水平的现状。

5. 试卷的不足。 (1) 试卷内容的设计上看, 整张试卷都是文字材料, 材料呈现形式单一。 (2) 没有体现海南特色的试题。

二、考生答题情况

1. 客观题考生得分情况。

2. 必答题26、27、28题考生得分情况。

呈现的特点: (1) 本次评卷通过评分细则的制定和各题组长的努力, 基本界定全抄材料和摘抄材料的区别, 评分尺度的把握比较准确, 使考生的得分体现出较好的区分度。 (2) 问题的设置均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原因 (背景) 、影响、概括特点, 学生无理解障碍, 容易作答。 (3) 27、28题只要恰当地摘抄材料就可以获得4-5分。 (4) 26题比27、28题平均分稍低的主要原因是材料中有部分文言文, 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3. 选修题29、30、31、32、33题考生得分情况。

呈现的特点: (1) 选择33题作答的考生人数第一次超过29题。说明更多的考生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 摆脱教师讲授的固有模块, 懂得“趋利避害”, 理性思考, 独立判断。 (2) 从各题平均分来看, 32、33题得分最高。主要原因是32、33题第一个设问为“根据材料作答”, 直接从材料可以找到4、5分, 其他选修题目两个设问均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命题人在选修模块试题部分, 企图实现形式和难度上基本保持一致的意图还尚未达到。 (3) 29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 现代文材料呈现, 结果平均分之低出乎意料, 经过分析发现该题是所有选修题当中唯一没有办法直接从材料找到得分点的。其次学生思维层次较为单一所致。 (4) 30题平均分最低是意料之中。原因是相对于中国史, 学生认为世界史更难掌握。其次从该题问题设置看, 第一问历史条件要求学生的思维跨度要大, 第二问概括“言论和出版自由”是美国民主社会的一个基石的原因。设问比较拗口, 学生审题不到位, 解题乏力。 (5) 31题平均分为近几年以来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得分最高的一次。主要原因是第一问可以从材料中完整地得出答案。

三、从学生答题情况看,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时间错乱, 史实混淆, 概念模糊。

2.对材料没有任何加工和整理, 照搬材料原句来撞分的情况比较严重。3.思路单一, 发散性思维能力不足。特别是在特点类、影响类答题时, 单纯从一个角度写三四点, 不会考虑从其他角度作答, 答案普遍缺乏逻辑性与层次感。

四、教学策略建议

1. 教学中要降低难度, 提高灵活度。注重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综合素养的长期积累和培养。

2. 针对历史卷中出现的关键词, 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3. 要注重引导学生去认识呈现材料的历史大背景, 尤其是时代的主要矛盾, 高屋建瓴地审视材料, 学会用比较史观、整体史观去分析运用。

4. 培养学生条分缕析、层次分明的逻辑思维能力。

涉及背景、原因、特点等考查项目, 一定要在平时的高三复习课堂上专题专练。高考仅有90分钟, 但学生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 教师要注重平时严格细致的培养和课堂教学的训练, 注意纠正学生在主观答题中出现的不良习惯, 并告知行之有效的答题技巧。如: (1) 忌脱离材料与时代特征, 天马行空式地空发议论; (2) 忌挂一漏万, 宜点到为止; (3) 贯彻论从史出的原则, 答史实比空发议论更有得分力; (4) 有意识地模仿和记忆关于背景、原因、作用、影响、特征的概括性词句、动词。体会其层次和逻辑关系; (5) 学会抄材料:要摘抄而不是整段抄, 找标点、分层、写序列号, 最好对材料有稍微地变化或调换位置; (6) 强调答题规范:提示语、序列号, 重要答题要点写前面, 补充要点写在后面。

5. 对学生而言, 背书不是万能的, 不背是万万不能的, 所以该背的还是要背。

五、对命题者的一点建议

3.广东历年高考历史试卷 篇三

按照起草草案、审议等法定程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2014年2月27日通过表决,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决定的性质和目的分别是()

①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体现②人大常委会决定权的体现③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④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标准答案是B,但是很多老师认为选D更符合题意,其争议的焦点就是材料中的人大常委会究竟是行使决定权还是行使立法权。

[支持“立法权”的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且与时事政治联系紧密。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其性质是“通过立法形式确立纪念日和公祭日,使我们中华民族纪念历史的行为上升到国家和法律层面,是赋予经念日和公祭日以法律效力”。故行使的是立法权,而不是决定权,应选①而排除②;③与题意不符,应排除;④是其目的,应选;故正确答案是B。

[支持“决定权”的解析]十二届全国人大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确定国家公祭日是节日,而不是立法,因而体现的是人大的决定权而不是立法权;节日确定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记住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与国家外交大局无关,D符合题意。

笔者认为,该题主要看前两项的判定,“该决定”属立法权还是决定权,但看清了材料中的“按照起草草案、审议等法定程序”,就不难判定“该决定”属立法权。

立法权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之一,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国家的立法机关,有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力。决定权是指国家权力机关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权力。依题意,全国人大是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的形式确立纪念日和公祭日,使我们中华民族纪念历史的行为上升到国家和法律层面,赋予纪念行为以法律效力,既表明了纪念历史行为的庄重和威严,也保证了纪念历史行为不会被随意更改,具有持续性。这些都在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是一个能够正确、理性对待历史问题的国家,而不像日本那样在开倒车,搞“历史修正主义”,甚至极端的“民族主义”。因此,在这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的应是立法权,故①入选,②与题意不符。③也与题意不符,确定两个“纪念日”与国家外交大局没有必然联系。确定抗战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铭记历史,教育后代,警示社会,让国人以及全世界有正义感、热爱和平的人们都能记住这段历史,牢记血的教训,从而使后人能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对于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2015年高考备考工作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混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这是人大的决定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的权力,这是人大的任免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是人大的监督权。

[典例](2012年江苏高考题)目前,我国的立法重点由制定新法转到修订旧法、抓紧配套方面。2012年国务院计划完成“商标法修订草案”等33项法律的起草、修订,并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这表明()

A.国务院行使构建法律体系的职能

B.全国人大可以委托国务院行使立法权

C.国务院可以对所有法律进行修改

D.立法权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

[解析]本题考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的知识。A选项错,国务院是行政机关,不能行使构建法律体系的职能;B选项错,国务院具有一定的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C错,国务院不能对所有法律进行修改。材料中国务院计划完成相关法律的起草、修订并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体现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故选D。

4.广东历年高考满分作文 篇四

直到高考前那最紧张的一个月,你却忽然说你要回安徽老家。按规定,考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高考,你说会放弃报考深大,因为深大在老家的招生人数较少,另外安徽的学习环境,使用教材与深圳不同,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放弃。

今天,我们会同时走进考场,为自己的明天书写一份答卷,不同的是,我在深圳,而你在陌生的老家。

我知道,在深圳还有很多很多像你一样的同学,他们的父母,和所有深圳人一样,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推动着城市发展,他们同样拥有这个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彼此为邻,相互依存。然而他们却要比我们承受的更多,不情愿却又不得不成为“高考移民”的一员,并为此放弃心仪的学校,使梦想走得更远……

我祝福你,我的朋友,我们的邻居,那些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们。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如此常识

一大早,厂长刚来到办公室,小李便窜了进来,手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铁观音,谄媚地递给厂长,神秘兮兮地小声说道:“厂长啊,跟您商量个事儿,带我的那个师傅,能不能换成徐科长?”厂长大惑不解:“怎么?张师傅对你太严厉?”“没有的事,张师傅经验老到,技术纯熟,这样好的师傅应该留给小王。”“行,没问题。”

原来,小王和小李是新来的学徒,厂里分配了两个师傅,各自带领他们。原先厂里安排小李的是最优秀的张师傅,不知为什么,他竟要求更换。培训很快开始了。张师傅不愧是老手,他待小王严厉苛刻,做不好要求重做,哪怕只是一个小齿轮不光滑也要求重头再来;犯了错误严厉惩罚,不让吃饭是常有的事;除此之外,还要求小王看一堆理论书籍,理解吃透要点。小王每天累得满身大汗,一沾枕头便睡。相反,小李倒清闲自在,每天跟着徐科长进进出出,应酬交际,技术没学着多少,油水倒是捞了很多。小王看在眼里,纳闷不已。

一天,小王终于有机会找到小李,劈头便问:“你我都是学徒,为什么你学得那么轻松?”小李嘿嘿一笑,凑近他耳朵小声说:“兄弟,这你就不懂了。现在这个社会上,看重的是关系,不是技术。徐科长有亲戚是高官,我这几天跟着他见识了不少大人物,他还说等他做了厂长,就提拔我做副厂长,有人脉,有好的人际关系才是前途,这是常识,懂吗?”小李拍了拍小王的肩膀,晃悠悠地走了。

小王回去跟张师傅一说,张师傅怒不可:“常识?狗屁常识!现在社会就是人人讲关系,人人攀关系,才滋生了一大堆不学无术的蛀虫,才导致真正的人才被埋没!不要听他胡说,国家需要的是技术,是人才,有过硬的技术才有前途,这才是常识。好好学吧。”小王点点头,继续每天起早贪黑的苦学生活。

一年后,培训结束,适逢国家需要高技术人才之际,优秀的张师傅做了厂长,在厂里掀起“学扎实技术,为国家效力”的热潮,小王以优异的理论成绩和过硬的技术操作顺利毕业,升任高级技师,月薪过万。至于徐科长,由于亲戚受贿被捕,自己也因为没有实际才干而下岗了。小李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他只得重新从学徒做起。

厂里又分配了一个师傅给小李,培训开始当天,小李惊讶地看见迎面走来的竟是小王。莫非?“没错,我就是你的师傅,”小王凑近他耳边小声说:“还要告诉你,有真才实学才有前途,这是常识,懂吗?”小王拍了拍小李的肩膀,看着小李愣住的样子,开心地笑了。

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我不是个勇敢的孩子。我害怕困难,我害怕前路的茫然,还害怕面对前路的艰辛,我害怕面对没有方向感的世界,我害怕失去自我。我总是会在事情快要有结果的时候,特别是在自己有不好感觉的时候,选择逃避。

我总是想学着去坚强,可是坚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坚强总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子坚强,它并不是两个字,它并不是一种心情,它不是一时的冲动就能完成的事情。我觉得它好难。我曾经尝试着去做,可是最终我还是失败了。我还是放弃了。虽然事情总是以失败而告终,虽然事情总是以放弃而结束,但是我并没有很轻易的说出不。搜虽然不是个勇敢的孩子,可是我也不是轻易放弃的孩子。我的放弃总是在挣扎了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请你不要以为,在你坚强了之后就一定是彩虹,就一定是美丽的世界在等着你,人并不是会事事都顺心,我们照样会面临失败,我们照样会面临痛苦,我们照样会面对哭泣,只是在我们失败在我们痛苦在我们哭泣之前,你要尽量争取。

或许,我是个失败的孩子,我是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所以我的世界总是失败比较多。不管我努力了多少,我的失败率总是会有70%。

可是那天之后,我觉得,我的生活不该是这样子的,我的生活也不应该是失败的,我的生活也该是五颜六色的。我也权利我也有能力去争取彩虹的。

生命真的很脆弱。大自然两分钟的颤抖,我们就面临生离死别,我们就开始人心惶惶,我们就开始不知所措,我们的大地就是一阵阵的慌乱。

同样,生命也是很坚强的。废墟中的可乐男孩,为了有活着意志力的看书女孩,那个废墟中锯掉双腿才被拯救出来的女孩,经历了几天几夜还能被解放军战士救出来的人们,如果面对着眼前的废墟,看着周围的黑暗世界,他们放弃了生的意志力,那么他们活着吗?他们还有生存的希望吗?

5.广东省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篇五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美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作文题目——广东卷:《回到原点》

6.广东历年高考历史试卷 篇六

一、试卷的命题特色

1. 关注历史运动的整体性

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多元的地域文明是古代历史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人类历史出现重大转折,人类从此摆脱地域性条件的束缚,开始走向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整体性发展进程,直至进入全球化时代。试卷第35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指出“人类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试卷让学生标出地图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地理位置,进而分析新航路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推进作用。如此宏观而大气的世界通史基本脉络的梳理,既有利于从整体性视角剖析历史运动的规律,又有助于高三历史教学有效地把握教材的核心概念和教学主旨。

2. 关注社会发展的新旧嬗变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新旧嬗变的过程。近代中国社会迂回曲折地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的辩证法。与戊戌变法相同,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促成的事变。但就中国社会的新旧嬗变而言,义和团运动的落后一面又正是戊戌变法以后的一种历史回流。试卷第37题从一位义和团团民私自替政府草拟对外“和约”谈开,认为作为政府“和约”,这是一件伪造品。但作为历史材料,它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试题试图从这一案例中引出不平等条约体系下近代中国的社会基本特征,以此告诫后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现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3. 关注学术研究的职业道德

针对当今社会转型期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学界抄袭造假之风,试卷第33题从安阳发现东汉大墓,由此引发各界热议的视角入手,分析判定墓主人身份的两种观点,即一部分学者根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认定它是曹操墓,另一部分学者则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进而提问“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这里,可见命题者在疾呼史家除拥有才、学、识外,还应有以恪守科学、追求真理为己任的职业道德,即史德。这种以社会现象为切入口的命题思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可谓真正起到了学科德育潜移默化的社会功能。

4. 关注PISA Reading评价标准的创新

在去年高考历史试卷非选择题部分借鉴PISA Reading测试评分标准的基础上,今年的试卷更加关注试题自身语境选择与知识的关联度,关注PISA Reading评价标准的创新应用。从第31~37题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非选择题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进而引导高三历史教学彻底摆脱知识堆砌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核心知识为基础,在历史视野和能力目标的纬度挖掘历史文本,加深或注重对知识的分层和对内容的差异化理解。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

1. 解读教材的核心概念,梳理通史的基本脉络

针对试卷第35题,笔者以为解读教材的核心概念,梳理通史的基本脉络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新教材贯穿着一个核心概念,即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整体过程。从教材的核心概念出发,高三教学的总复习可设计为如下四个专题:多元并存的地域文明、从分散到整体的历史转折、整体性世界历史进程的开始、现代化世界进程中整体性与区域特殊性的关系。通过专题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教材的总体框架,进而学会从宏观的视角把握学习导向。

2. 厘清文明的纵横联系,剖析发展的内外互动

针对试卷第37题,笔者以为厘清文明的纵横联系,剖析发展的内外互动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二。新教材在突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产方式及制度演进线索的同时,剖析了古代地域性文明向现代世界体系发展进程中纵向性因素与横向性因素的互动作用,以及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本土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的互动作用。以近代中国社会为例,可见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本土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的互动作用十分凸显。

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本土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互动作用的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建立起的不平等条约体系,使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机构发生了嬗变,由此也引发了中国人文化心理、思想观念和民族精神的嬗变,进而懂得上述嬗变所体现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同时又表现为半殖民地化过程中更深的沉沦。

3. 研究教材的学术亮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针对试卷第33题,笔者以为研究教材的学术亮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三。细细读来,新教材隐含着以往高中历史教材所未涉及的不少学术亮点,以七个分册为例:

第一分册: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政体模式和可供选择的道路、中世纪西欧的制度特征。

第二分册:生产性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我们是如何知道中华文明起源的、青铜器的政治和宗教功能、古代中国国家形态的变革、从合力作用看秦统一及秦短命而亡的原因、民族融合的双向性、唐代中央的分权制度。

第三分册:文官体制的内容与特征、明代的制度建设、古代中国的贸易体制、异质文化的导入和传教士的作用。

第四分册:启蒙运动为何兴起于英国发展于法国、从合力作用看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如何看待现代工厂制度。

第五分册: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地区分工背景下的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从合力作用看二月革命的爆发、德日意法西斯的特征比较。

第六分册:淞沪抗战对沿海工业的保护、国际经济三大支柱、发展中国家应对冷战的主动战略、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贸易管理和仲裁。

拓展型教材:现代化的新诠释、从合力作用看英、法、德、美、日、俄等国的现代化历程、凯恩斯理论与罗斯福新政。

由上述学术亮点可知,新教材着重对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发展进程中的生产方式、制度特征以及文化类型的介绍,突出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分析,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有效贯彻,用好这些教育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有裨益。

4. 掌握课文的主要旨意,领会编撰的确切意图

针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非选择题的评分标准,笔者以为掌握课文的主要旨意,领会编撰的确切意图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正如前文所述,新教材贯穿的核心概念是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整体过程。在这一核心概念的统摄下,七个分册的159篇课文围绕核心层层展开并较好地突出其主要旨意。由此,如何领会课文的主要旨意是高三历史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中学历史教育界的前辈就提出“一堂课一个中心”的策略,后来又提出“一条主线”“一个问题”“一个灵魂”,使上海的中学历史教学在两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有传承与创新。反观当今上海的中学历史教坛,由于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曲解,使课堂成为铺天盖地的史料堆砌;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排山倒海式的史学动态介绍;不断地重复“是什么”和“为什么”,似乎已成为一种顽症。这种没有中心、缺乏主线的课堂教学,看似精彩纷呈、生动活泼,但学生却感到云里雾里,不要说树立史学意识,掌握学史方法,连起码的课文主旨也无法把握,而理解教材编撰意图更无从谈起。

7.广东历年高考历史试卷 篇七

一、2008普通高考历史科命题思路分析

2008年全国历史科命题共命题12套(除广东、山东、上海的综合能力考卷),就整体看,带有明显的新、旧考纲过渡的特征,稳中求变。其中,广东、山东、海南、宁夏为新课标高考第二年,试卷进一步成熟。江苏为首次进入新课程高考,其他各省仍沿用旧课标高考,但部分省(市)2009年即进入新课标高考(如天津),试卷立意中则明显带有向新课标转轨的痕迹。具体变化如下:

1考查知识点稳定,突出主干知识,覆盖面加宽,不回避热点

通过对2007—2008年全国各省(区市)高考历史试题分布对比分析,以新课标考纲知识点为依据,选取新课程选修、必修内容分28个大的考点。通过对比分析,2008年,在一些省(区市)取消选择题组题形式后,试卷的考点覆盖面明显大于2007年,尤其是北京卷,考点覆盖率增幅超过一倍。

从新课标四省(区)考卷的2007—2008模块分布对比(附表)看,各省在考查知识的重点方面差异较大,但从2007—2008年,各省在知识内容的考查方面都明显带有向必修二倾斜的特点。

从知识点考查内容分析,长效热点依然是考查重点,2008年试卷命题中并不回避长效热点。如世界历史发展与中国近代化问题(2008各省考查率平均超过90%)、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近代思想解放、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殖民扩张、罗斯福新政等内容依然是各省(市区)卷的考查重点。

2考查学科知识体系,注重对历史时段特征的考查

所谓考学科知识体系,是指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强调某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即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把握。就历史学科而言,主要指的是能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知识点,能说明经济结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特点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史实,能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的历史事件。这些主干知识,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概貌,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就命题看,一方面,不应忽略的是,时间及其蕴含的意义作为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之一的体现。尽管考试大纲将“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记忆层面的要求改为“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层面要求,但在2008年试题中,历史时间及其蕴含的内容不是被省去而是成为隐性考点,通过考查历史时段特征强化对历史时间的考查。如08年广东单科卷第6题,全国l第22题,要求学生清楚地知道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通过基本特征推理判断,找到答案,或是根据史料,推断其发生的历史时期,从而判断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时间的考查不仅没有弱化,反之,因其考查的隐蔽性恰恰加大了能力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主干知识的考查中体现出,以考纲知识要求为载体,试题信息量大、史料运用能力要求明显提高。无论是新课程五省(区)还是旧课标的省(区市),08年考题的突出变化在于选择题,考查内容立足于教材主干知识,但几乎不再出现直接设问的问题,多以材料加问题的形式出现。同时,在材料的选择上突出“新材料,新情境”,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如,08年四川卷第22题,山东卷文综第9题,考查均为教材主干知识点,但题目没有直接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或背景为设问,而是通过余粮收集制的史料引申至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背景,山东卷更通过对北宋都城的示意图史料提供题干内容,两题都突出了新课标强化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把握要求。

3全方位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能力,材料形式更趋多样

08年高考延续了近几年高考材料选用的基本风格。文字材料多出自史籍原典,且紧随大纲要求,材料以多样多变的方式呈现。如历史图片照片(全国I 22,全国II 21,四川23)、考古实物(山东24,江苏9,北京18)、古代典籍(全国II 37)、图表材料(天津19,21,四川37)、漫画(天津23,江苏7,)、书法艺术(江苏17,18)、古诗词(宁夏31)、学者观点(广东27)等等,形式不拘泥,尤其大量增加了图片史料。

此外,与以往高考命题相比,非选择题的材料阅读量明显增大,文字材料多数在300字以上,更有单题阅读量超过700字(全国I 39题),对阅读的要求较过去有很大提高,是备考中必需关注的问题。

4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命题设计强调现实感,设计中体现深刻内涵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分析,可明确高考命题步骤为“明确主题——选择素材——确定切入点——设计问题”。新课程历史教学倡导注重现实、贴近生活、以史为鉴,培养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考查,对同类历史事件的联系的归纳,找寻历史的规律性,从而在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规避现实社会中的风险。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以历史服务现实的问题意识,将历史学习内化为增长人生经验,增强社会意识的过程。但历史学科的既往性又使得社会时事热点反映在历史试卷中,往往只能是隐性存在。如08年广东单科卷第28题和第30题的问题设计,联系两题,看似考查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史内容,但从考查的历史规律看,不难发现两题探讨的均是经济政策(制度)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中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经济模式的改革等。这些主题不仅反映了经济史模块的课标要求,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时代性和现实感,是一道典型考综合能力的隐性热点题。

5考查文化内涵,地方性考题特点突出,回归传统文化成为突出亮点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分三级设置,在国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倡导地方课程的设置,而地方史的课程是历史学科在地方课程中的优势体现。随着自主命题省(区市)的增加,通过命题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提高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成为地方史考题的立足点。如08天津卷第18题,通过“三不管”地带考查近代天津城市的本质特征。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华文明的回归也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多元文明史观又正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史学观点,在继续强调现代化观点的同时,今年,几套考题同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为一大突出亮点。08全国卷第1题对山之“阴”的理解,08宁夏卷24题考查干支纪年,08宁夏第32题分析纪元变化含义,08上海B组第4题辨识古代的节日习俗等题的同时出现,

使这一题型成为08考卷一种新热点。

6开放性试题的增加

纵览2008考卷的另一突出之处为开放J性试题的增加。开放性历史小论文的试卷设计是上海卷的一贯特色,08年,随着新课程走向深入,考纲在原有“文字表达”这一含糊的要求的基础上对该能力指标作了大幅调整,“论证和探讨问题”以及其后的三条具体要求,使得该项能力的要求在试卷上更具可操作性。随之,大纲版的08年北京卷和新课标考区的海南卷都分别作了类似的尝试。通过相关题目,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基本能力,由过去的知识性学习向方法性学习转变,考查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效果。

在分析考纲变化和2008年各省(区市)高考命题的命题思路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确定高考的考查指向,即:一考学科知识体系,二考学科综合能力,三考历史思维习惯,四考学科文化内涵,五考考试心理素质。

二、2009年高考历史科备考建议

备考的前提是明确努力方向,即明确所在省(区市)的招考分数线。由于各省(区市)在试卷难度、招生比例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各类分数线均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还是要求文科考生的平均得分率应当在65%以上。这就要求备考中做到“主干知识万无一失,热点知识把握准确”。针对这一要求,提出以下备考策略:

1要明确主干,联系实际,全面复习,以活为本

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历史学科基本理论和观点为核心,围绕解决现实问题对知识进行研究,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重点不是对知识点的记忆,关键是对知识点进行理性定位,进而形成以知识板块和知识网络为主体的学科知识体系,即考纲中要求的主干知识为核心,通过对主干知识进行历史时代的整体把握,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主干知识进行专题架构。

在历史时代的把握中应注意的内容:一是把握规律,包含时代特征、时代主题;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二是把握要素,主体(人)——利益(阶级、集团)。三是把握关联,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必然性、必要性、可能性;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主干知识也要注意两个把握:一是把握专题知识,依据考纲与教材确定专题知识;二是把握历史学科长效热点,更要关注这些长效热点在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中的长效意义。仅以中国史为例,民族和疆域问题——国家统一内涵;选官用官制度问题——人才立国内涵;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问题——三农问题内涵;17、18世纪的东西方历史比较、四大发明与传播、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中外交流问题;商品经济与封建城市——城市化问题;近代化问题;世界历史发展与中国的近代化问题;近现代城市兴起的特点、规律和作用;近现代中国的主要矛盾问题: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近代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革命道路与成功的经验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思想解放)新旧中国的外交对比问题;中国的现代化与和平崛起(机遇与挑战);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基本国策等等。

2要明确能力,抓住热点,专题复习,以理为本

依据考试大纲以及历年历史学科高考试卷,可以将能力考查总结为十项能力,即:记忆能力、阅读能力、材料处理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论证能力、推断能力、借鉴能力、客观评价能力、阐述历史观点能力。

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使其对热点问题的备考不能停留在热点本身,而是要结合学科特征选准热点,并通过对热点的全面理解,对热点进行性质、意义、理论、层次、学科等多方面的解读后,对热点问题命题角度进行分析(如:概括、归纳、分析、判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作用意义、影响;不同的社会科学意义上的范畴定位)。

以科学发展观为例:通过以下图示分析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素和深刻含义(图一),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从图一中反映出科学的发展观是符合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又是符合中国的国情发展现状的。在此基础上,分析当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在科学发展观统筹之下的发展(图二)。在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绩面前,在新的历史时期,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3要明确思路,精选习题,综合复习,以纲为本

如上所述,《考试大纲》规定了总共是4个方面能力、3个能力层次、12大能力点,包含了考生应试中“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说明、论证问题和表达结论”的整个思维过程。因此备考要深入研究考纲,在把握主干、

综合复习的基础上,精选练习,通过练习过程,实现对应试思维的不断训练和强化。

结合历史教学,归纳历史学科答题思路,提出以下历史学科七问思维法:

什么事(性质、类别)

谁干的(主体群)

为什么干(目的——直接:政治;根本:经济;核心:利益必然性——规律;利益必要性——功利)

能不能干(矛盾转化的条件)

怎样干的(战略、策略、方针、政策、经过、特点、调节和转化各种关系)

结果(矛盾运动的程度;多元的)

评价(三维:点、横、纵;两度:积极、消极;一线:发展)

综上所述,应对2009年高考,就是要在充分研读《考试大纲》的基础上,注意在社会科学的范畴中深入挖掘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明确历史经验的现实借鉴意义,整合出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把握规律,有的放矢。在备考过程中还应当通过对2008年高考试题的整体分析,提炼出考生应具备的思维习惯,注意积累和总结,强化思维的科学性和缜密性,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在平时复习中对高考的各项要求要做到居高临下,心中有数,复习有针对性、实效性,避免题海战术,强化应变能力的训练等。以上对2008年历史学科高考的分析与2009高考备考的一些思索仅供大家商榷。

8.广东历年高考历史试卷 篇八

..。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原始农具 如耒 耜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世袭制确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甲骨文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分封制 宗法制 金文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道家 儒家 孔子 铁器牛耕出现 小农经济产生 《诗经》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百家争鸣 孟子 荀子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重农抑商 都江堰 郑国渠 楚辞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 三公九卿 郡县制)秦始皇 小篆 隶书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中朝” 刺史 董仲舒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耦犁 丝绸之路 用煤作燃料冶铁 纸的发明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西汉结束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水排鼓风冶铁

三国(220年到280年)

西晋(265年到316年)

东晋(317年到420年)

“火药”名字出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民族融合 孝文帝改革 草市

隋(581年到618)

科举制 创三省六部制 唐(618年到907年)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唐太宗 完善三省六部制 唐诗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火药用于军事 雕版印刷术 筒车 曲辕犁 青瓷 白瓷 五代(907年到960年)

北宋(960年到1127年)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城市打破市坊界限

11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大量用于军事 1069年 王安石开始变法

宋词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朱熹 理学

元(1271年到1368年)

行省制 元曲 转轮排字盘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结束

废丞相 设内阁 资本主义萌芽 海禁 商帮 会馆出现 李贽 清(1636年到1911年)

军机处 海禁政策 闭关锁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小说 京剧 康熙帝近代史

晚清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年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运动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武昌起义

民国(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

1928年 井冈山会师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4年 红军长征开始 1936年 西安事变 长征结束

1937年 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5年 中共七大召开

抗日战争结束 1946年 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 土地改革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8年-1949年初 辽沈 淮海平津三大决战

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 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 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 开国大典

现代史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

1953年 一五计划开始 三大改造开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日内瓦会议

1955年 万隆会议

1956年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双百”方针提出 中共八大 1957年 一五计划结束

1958年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内蒙 新疆 广西 宁夏自治区成立

1960年 八字方针

1964年 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 1966年 文革开始

1967年 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 1971年 重返联合国 “乒乓外交” 1972年 尼克松访华 中日建交

1973年 杂交水稻 1976年 文革结束

1977年 恢复高考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 中美建交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1980年 “一国两制”构想 深圳等4经济特区建立 1984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 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 上海浦东开发

1992年 南方谈话 十四大召开 1993年 加入亚太合作组织 1995年 “科教兴国”战略 1997年 香港回归 十五大召开

1999年 “依法治国”进宪法 澳门回归 2000年 “三个代表”提出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2003年 “神五”升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史

古代史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509年 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一世纪 基督教产生

313年 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1054年 基督教会分裂

1192年 日本幕府政治建立近代史

十四世纪 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十五世纪晚期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 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 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520-1570西欧宗教改革

1566-1581尼德兰革命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9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

现代史

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9-1922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919.1-6巴黎和会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1希特勒在德国上台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954 日内瓦会议

1955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1973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67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1972.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3美国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上签字

1979中美建交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苏联解体

9.广东历年高考历史试卷 篇九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青春飞逝,让应该用于学习的分分秒秒都有收益,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我们每个同学脑海中都绷紧的一根弦。如何让用于学习的分分秒秒都有收获呢,下面这些刘老师摘录的来自几年前全国部分省市区高考状元们的经验也许能给你启迪。这些材料中介绍了许多高中阶段学习的令人难忘和羡慕的场景,希望我们每个同学也来创造属于自己的这种场景。

●每一天都非常宝贵

◇很重要的一点,三年的力气要用匀,千万不能把赌注都押在高三,准备奋力一搏,龙门一跃。想努力的话,从高中第一天就开始,然后平静地走向高考,不必有考前的挑灯夜战,彻夜不眠。高中三年每一天都非常宝贵,任何一天都不能荒废。(张涵冰,河北保定17中,文科663分(116,131,139,267),北京大学)

◇如果你一个小时能看两本书的话,那就不要两个小时看一本书。重视效率就要珍惜时间。如果你想学习好,那么你必须放弃玩,放弃穿戴讲究和美食等,时间对于参加高考的我们来说太重要重要了!并不是我不喜欢美,世界上好象还没有不喜欢美的女孩子吧!(李锦,陕西宝鸡中学,文科645分,北京大学)

◇和别的同学一样,在走过了这一段路后,谁也不愿每天强迫自己做大量的题,没有什么自由,没有什么时间去玩。但我同时认为这一段经历是有价值的。因为我有自己的理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自己今天取得的成绩既是对过去的一个交待,又离自己的目标前进了一步。(史小楠,北京四中,文科646分(127,127,140,252),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

●学习没有捷径但有方法

◇“做人一定要努力,不一定是第一名,但你要付出努力,因为如果不努力,你永远不能成功更做不了第一名。”爷爷的这句话就像一盏航标灯,指引着我十几年的求学路。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只有方法,而这种方法要靠自己去摸索,如果不适合自己,别人再好的方法也是没有用的。(孔霏,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文科651分(123,134,139,245),北京大学法学系)

●沟通·交流·讨论·切磋

◇常与老师沟通:小时候我特别喜欢提问题,经常缠着老师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习惯使我获益非浅,因为老师不但对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得比我们丰富,而且在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各个方面都有足够的积累,可以给我们最正确的指导。因此,我的第一个成功秘诀是一定要尊重老师的意见,它可以使我们在学习上事半而功倍。(孔霏,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文科651分(123,134,139,245),北京大学法学系)

◇我较为内向,不善发问,仅是被动接受老师所教的内容。经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谈,我鼓起勇气开始发问。最初所问的问题大多是公理、定理等一些客观公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所问问题也逐渐转变为主观思辩后所梳理的一些难题,甚至敢于讨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些许疏漏。经过不断的锻炼,才使我由被动的学习走向主动的思考,与老师的关系也由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转为朋友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放开手脚,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问题。记得高中每节课后,我们都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每当下课时,许多同学都围在黑板前共同向老师请教问题。即使暂时没有疑问的同学,也认真听取他人的问题,参与讨论。集体的智慧往往能创造出令人满意的成果,能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集思广益无异于借他人的脑袋为自己思考。(史方舟,陕西师大附中,理科704分(142,145,141,276),北京大学金融系)

◇在十几年的求学过程中,朝夕相伴的是同学,所以一定要与同学相互沟通,绝不能故步自封。如今回头看一看,我深深地感激我生活着的那个集体,我一直觉得,如果说我是优秀的,那是因为我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才变得优秀。在长春外国语学校度过的宝贵的六年里,我和我的同学们真诚地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着,我们都深信,只把竞争的眼光放在身边的人身上,是不会真正地成功的,要学会与身边的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只有周围的人都优秀了,自己才是真正的优秀。即便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不如我,我也会在他的身上发现其他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而正是这样的一种认知使我最终通向了成功。(孔霏,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文科651分,北京大学法学系)

◇我在学习时,喜欢频繁地与同学进行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在活跃而融洽的学习气氛中令自己得到进步。学习的时候集中全部精力去投入,要求自己一定要达到高效率。(李滨兵,湖南湘乡一中,文科666分(130,134,133,269),北京大学)

◇我所在的呼和浩特二中高三3班是个学习气氛很浓厚的班集体,同学们自发地成立了许多个学习小组,相互切磋,讨论学习。二中推行“开放式学习”,经常组织同学们对各科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提高。我和 1

同班的另外三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组,谁有好的经验,心得,或是搞到了一本习题集,都会和大家一起分享。结果这种学习方法效果出奇的好,高三全市阶段考试,我们四个人包揽了文科六门功课的第一名!

也许是由于我为人比较热情,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从来不会拒绝,所以同学们遇到难题总爱向我求助。不少同学都来我家问过题,一呆就是一下午。我从来不觉得被别人占用了这么多时间是种损失,其实帮助别人答疑解难的同时对自己也是种提高。(罗佳媛,内蒙古呼和浩特二中,文科668分(143,125,145,255),北京大学)

◇贤于己者取其长,不如己者戒其短,等于己者重切磋。宇宙无限,人生有涯,个人太渺小,群体才万能,登高能望远,天高地自阔。(史方舟,陕西师大附中,理科704分(142,145,141,276),北京大学金融系)

●全神贯注地投入课堂

◇上课是我最为珍视的环节:不要被动地听老师讲,而是主动地跟上老师的步伐甚至超前一步。全神贯注地投入课堂,揣摩老师的教学步骤与课本内容,常常老师讲出前半句,我便能接上后半句,久而久之达成默契,师生的头脑融为一体,此时的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简直是艺术享受,趣味无穷。我认为,课堂上的45分钟,顶得上课外通宵达旦的复习和补课。夜自习是我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的时段,我努力做到当天的知识当天复习,两三天后进行一轮系列复习,并做相关学习资料对知识进行检测。(朱萝伊,浙江象山中学,文科684分(137,134,133,280),北京大学)

◇老师都是智者,学习的关键是抓紧课堂45分钟,顺着老师的方向复习,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刘小溪,天津外国语学院附中,文科654分,北京大学国际贸易专业)

◇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要重视课堂学习,理解老师讲的每个知识点是关键。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往深度、广度拓展,并利用联想记忆、表格记忆等多种方法,进行记忆。(刘帆,河南射旗一中,686分(140,144,136,266),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凡事预则立

◇每天应有每天的计划,每周应有每周的计划,每月也应有每月的计划。而自己则要在日末、周末、月末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计划的完成情况。若自己没有完成计划,则应找出自己出现差距的原因,使自己最终能达到计划,甚至超出计划。(史小楠,北京四中,文科646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十分注意学习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学习主要靠自己,不能依赖老师和家长督促,要学会自己管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每学期开学时,我都要制定总的学习计划,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有一个计划,弄清楚自己每月、每周、每天该学什么,怎样去学,学得怎样,总结自己一段时间里计划完成的情况和得失。无论学习任务多么繁重,我都每天坚持写日记。在日记里反省、检讨自己,检查自己学习计划完成得怎么样,剖析自己有那些不足和差距,不时告诫自己和鼓励自己,并不断地进行改正,以取得更大的进步。(刘帆,河南射旗一中,686分(140,144,136,266),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两个因素助我成功:“万事靠自己,靠实力说话”是我的人生格言,自立是我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计划性是我获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做每一件事都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有了计划,那么做事就会有条理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做饭时要用最短的时间把饭菜做好,到底是先做饭还是先炒菜呢?或者是同时做呢?我想每个人都会给出答案,那就是找到每个环节的空挡,见缝插针地完成必要的程序。这与学习上的用功方法相同。先复习哪一科,哪一科需要复习多长时间,这都是需要计划来支撑的,不然只会忙得一团糟。遇见任何一件事情我都会为这件事安排一个圆满的计划,有时候详细到每一个细节的步骤。比如我们喜欢出去玩,路线怎么走,该带什么东西,遇见下雨或突发情况怎么处理,什么时候到哪个地方,玩多久等都要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做事有计划成了我做事的先决条件。(陈健,广州华师附中,复旦大学金融专业)

◇我有一个坚持多年的习惯,做图表。我在学习中比较重视总结,每隔一段时间便要把学过的内容做成图表,将题型归类,对所学知识进行一次梳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效并值得推广的学习方法。(罗佳媛,内蒙古呼和浩特二中,文科668分(143,125,145,255),北京大学)

●“天道酬勤”——投入、执着、专注

◇我没有什么学习秘诀,我只相信一句话:天道酬勤。我读书非常刻苦,每天读书超过16小时,尽管我规定自己一定要在晚上11:40前睡觉,但是很少做到。县中学条件很艰苦,但我对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我有时在老师办公室里看书到深夜,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盹,一觉醒来已经天亮。虽然学校离家仅有一小时路程,但整个高中阶段我只回过4次家(寒假暑假除外)。(杨良松,四川宜宾屏山中学,文科658分(125,136,125,272),北京大学经济系)

◇大量的做题练习,分分秒秒的时间投入,丝丝缕缕精力的倾注,是成功的前提。(史方舟,陕西师大附中,理科

704分(142,145,141,276),北京大学金融系)3

◇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开始早自习,晚上11点准时睡觉,中午睡一个小时,每天保持8个小时的充足睡眠,我会每个星期或是每个月给自己制定一个总的目标,并且一定在这个期限内完成计划,具体的每天我会随性安排学习时间,比如做数学题做累了就听听英语,英语听烦了就看看历史,兵没有硬性地要求自己每天要做写什么。(李滨兵,湖南湘乡一中,文科666分,北京大学)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专心,不在乎学多长时间,而在于每次学习时都能真正学到东西。(周哲宇,云南师大附中,文科637分(121,134,130,252),北京大学文科实验班)

◇三心二意坐一天,不如一心一意干一小时。学习不是空想,不能心猿意马,心游万仞,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内心无旁骛,专神专注,才有希望得到灵感女神的垂青。(史方舟,陕西师大附中,理科704分(142,145,141,276),北京大学金融系)

◇我的学习方法很普通,只是我比较执着。题目不会,决不放弃,一有空闲就思考它直至解决。这个过程中的艰辛是别人难以想象的,而它带来的喜悦也是外人无法体会的。(许磊,河北涞源一中,理科699分(124,136,142,297),清华大学)

◇无论是考能力还是考素质,请你相信题海战术绝对无可匹敌。大量的练习不仅可以给你解题的思维、速度,还有准确性与题感。但你应该知道的不是答案是什么,而是如何得到这个答案,为什么会得到这个答案。学会举一反三,适当地进行联想改题。(辛颖,黑龙江哈尔滨24中,理科662分(121,142,119,208),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院)

10.广东历年高考历史试卷 篇十

..。..辽宁省初中历史研训教师培训和基本功大赛说明

大赛决赛采取成果展示和能力展示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其中能力展示有闭卷笔试和现场评课两个部分。

一、成果展示(权重20%)

(一)内容:“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的成果。获得县、市、省以上获奖证书、荣誉证书;市级以上出版社或刊物出版、发表的论文、著作、教材、教辅用书;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及获奖证书;参加国家、省学术活动情况;综合性调研报告或为教育行政部门研制的研训工作方案、文件并被采纳;参加省、市考试、命题、审题工作(中考、高考);培训成果,包括主持、参与组织和承担国家、省、市培训情况。

(二)形式:参加省级决赛者,个人成果制作成幻灯片和展示品的复印件,由各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出据证明材料并加盖公章,届时由省学科专家评审组评审验收。

(三)权重:成果展示5分钟,抽签定序,权重20%。

二、能力展示(权重80%)

闭卷笔试为100分钟,权重40%;口试(评课)为5--10分钟,权重40%,抽签定序;成果展示5分钟,权重20%,抽签定序。

(一)笔试内容、范围及形式

1.笔试内容和范围

(1)政策和理论水平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章“义务教育”和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②《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试行)》(辽教发[2002]80号)。

③《辽宁省“十一五”期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必修课培训与考核纲要》(辽教发[2006]161号)。

④《辽宁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研训活动策划能力

①学科教研活动设计。按设计题目和要求,设计相关类型的教研活动。

②学科教师培训设计。按设计题目和要求,设计相关类型的培训活动。

③课堂教学设计与指导。按教学题目和要求,设计一节课的教案。

(3)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所使用版本教材起始年级的全部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笔试形式: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二)口试(评课)的内容及办法

1.口试(评课)内容:观摩一节录像课后,根据个人书面评课提纲进行口头评课(书面评课提纲在口头评课后上交评委会)。

2.口试(评课)办法

(1)分组观摩,决赛选手分成三个小组,每一组观摩一节课(45分钟)后,小组集中在一个考场进行个人口头点评。

(2)口头评课,小组内每个人要口头评课(5—10分钟)。

(3)口头评课前10分钟抽签定序,独立准备。口头评课时本组其他参赛选手回避。

三、评分办法

1.笔试部分采取密封卷头的办法进行密封装订,评分。

2.口试部分采取大赛专家评委评分(占70%)和观众评分(占30%)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分。

3.成果展示得分按照成果赋分累计。

11.2011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篇十一

一、逐题考点解析

1、【考点】古代经济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在古代中国“末业”之工商业。材料“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说明张瀚认为农业和工商业比例适当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2、【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解读能力。《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打破了士族子弟的垄断,扩大了选才范围,所以A、B、C表述错误。

3、【考点】印刷术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最早是北宋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之前有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故选D项

4、【考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机构改革(行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

5、【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项错误;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C项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项错误。故选A项。

6、【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

7、【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故选B项。

8、【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信息“1938年4月”“武汉空战”可以推断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武汉会战,因此①表述错误,②表述正确,故选C项。

9、【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协商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10、【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错误;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错误,故选D项。

11、【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12、【考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克里斯提尼改革在制定行政选区时以地域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C项正确,A、B与材料无关,D是伯利克里改革。

13、【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

14、【考点】德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宪法赋予皇帝国家最高权力、帝国首相对皇帝负责、内阁大臣由皇帝任命,说明A、C、D不正确。

15、【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罗斯福“炉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向人民阐释新政,C是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提倡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但不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福利国家纷纷建立起来;“新经济”时代出现于克林顿执政时期。A、C、D表述错误。

16、【考点】斯大林模式——工业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17、【考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美苏冷战之美苏争霸)【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线索与阶段特征的把握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图片注解“1973年„„亲切交谈”说明美苏关系缓和,A、C分别是1962年、1991年,D项表述错误,多极化至今还没有形成,故选B项。

18、【考点】当今全球化趋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卡斯特罗的话语意思,“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说明全球化时代各国休戚相关,“不公正的事太多„„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说明全球化的利益不均衡影响其发展。由此,A、B、C都是正确的,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9、【考点】当今世界政治形势

【解析】本题以时政人点切入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从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内容可以明确恐怖主义是各国公敌和反恐需要国际合作,因此①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项。20、【考点】相对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质能转换理论,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说明时间是可变的,指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此本题选C项。

21、【考点】明清进步儒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第一问中要结合明朝政治状况分析; 第二问首先要理解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天下昌明的表象就是有良好的社会风俗。社会教化的功能要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士人有廉耻”“ 天下有风俗”“ 立天下之人伦”“ 有政事„„有国家”概括。

第三问从“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知顾炎武主张取先秦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把孔孟之道视为儒学根本;

第四问联系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进行分析。

22、【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与概括分析能力。

第一问应考虑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冲击和国内新经济因素对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作用; 第二问根据材料信息“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 “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减小,对新兴行业不适应,失去谋生出路,生活变得无聊赖,世风日下;

第三问论证观点,首先应明确观点是什么,然后进行合理论证。注意史论结合。

23、【考点】跨模块考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各模块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和线索梳理。

第一问中结合材料和教材从政治前提、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概括; 第二问首先理解材料观点,“保守主义的政治”是指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权,然后回答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过程和政治特征;

第三问由时间“1830年”联系到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运动,然后根据材料“(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

第四问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等,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回答。24A、【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主要内容——殖产兴业)

【解析】本题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考查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第一问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从材料“暂时创办官立事业”可以概括为“官办”,原因从材料“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示以实例”可以概括;

第二问“方式变化“结合材料三并与材料一比较概况,分析原因分别从官营、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对官营政策的不满角度分析。

第三问可联系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和调整情况以及本题中特定的社会现实分析。24B、【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

【解析】本题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把必修与选修内容结合考查考生的宏观把握历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一问结合材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第二问要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50年代”,联系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归纳。第三问回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贡献,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第四问回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与发展。

二、试卷总体情况分析

今年的历史试卷平实而不平庸,稳重而不失灵动,继承中又带着创新,重视主干知识、思维创新、价值观引领,符合学情生情。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的特点主要有:

1、知识与情境结合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秉持了“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材料相当丰富,在20道客观题中,有19道使用材料,材料情境与选项设置关系密切,材料的使用效能高。入题的材料有历史照片、广告、信件、时事新闻、历史著作、人物言论、报纸报道等,且选材新颖,充分发挥了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功能。较多的材料情境体现了命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教科书,淡化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直接依赖,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创新教学,体现“用教材教”。基于新材料情境来使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通过迁移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如第2题设置唐进士出身发布比例图,考查学生基于材料解读认识科举制的进步与不足,同时联系九品中正制等所学书本内容,情境设置与教科书知识的关系处理较好,知识与情境依存度高。这样的命题思路照顾到教学现状,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推进新课改。与2010年相比,材料的创新力度大,没有使用旧的材料,考查记忆能力的题目较少。

2、能力与情感并举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难度适中,注重对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素养的综合考核。考查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说明、比较、迁移、阐释、论证等能力。与2010年相比,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四个方面考核目标和要求都有涉及,能力考查角度增多。对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较多,对概括归纳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第一次系统地考查到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22题第3小问,问题是:学生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200字左右。分值为6分。该题突出了新课程的“探究性”、“开放性”理念,考查到“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能力,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该题富有操作性和引导作用,是2011年江苏卷的灵动之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固然出色,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也相得益彰。如第8题既考查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知识,更注重了引领学生摒弃狭隘的民族观,表现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大爱精神,有助于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到新的人文高度。第21题考查顾炎武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更对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充分挖掘了高考试题这一高中课程资源的有益作用。

3、历史与现实交融

上一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总结下一篇:部门职能说明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