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经典古诗(共18篇)
1.读书的经典古诗 篇一
诵读读书汇报会
活动主题:经典古诗词诵读
活动目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华。古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创造诗意,古诗词是无穷尽的空间,一旦进去,会越来越深,会为其精深的内容和变化所吸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诗歌,领会朗读诗歌的方法,提高朗读水平。通过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激情。欣赏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活动形式:朗读、背诵、歌舞、诗配画、比赛
活动准备:活动前,学生选择一些好的书籍,学习自己喜爱的古诗词,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消化理解,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古诗词,用自己喜爱的曲调演唱自己喜爱的古诗词。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主持人:史林鑫 宋骁鹏 主要活动过程 男:禾苗在春风中成长 女:花朵在阳光下开放
男:我们是稚嫩的幼苗,老师给了我们丰富的营养 女:我们是鲜艳的花朵,祖国给了我们温暖的阳光 男:尊敬的老师 女:亲爱的同学们
男:花开时季,我们乘座着学校新教育的航船,沐浴着和煦的春风,用诵读,开启了一个个美好的黎明。
女:黄昏时分,我们回味着读书的快乐历程,享受着道德长跑的愉悦,用暮省,祝福每一轮染遍天际的夕阳。
男:虽然带着雏鹰试飞的冲动,虽然只有牙牙学语的稚嫩,但是,我要对所有的领导老师说:在书的海洋中徜徉,我们欣赏到了无边的风景!
女:同学们,两个月来,我们采集了不少红花绿叶,珍藏了许多收获和快乐,今天,合:实验小学一年一班《古诗伴我启航》读书汇报会现在开始
女:三百六十条道路,是您送我们远行。男:中华文明五千载,华光四射垂青史。女:渊远流长润沃土,博大精深无尽时。
男:中国是诗的国度,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让我们借此机会,向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作一个全面的汇报吧!甲:它犹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乙: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甲:雅言传承文明,乙:经典浸润人生,甲:唐诗,千年以来,传诵不已,代代承传。乙:请听放歌四季
1、春之声(引背)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夏之美(男女对背分句)《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秋之韵(轮背男一首女一首)
《山行》杜牧:远山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风引》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4、冬之雪(齐背)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惊雪》陆畅:怪得北风急, 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 剪水作花飞。
5、宋词吟唱
甲:宋词,是中华一道永不衰老的风景,后人传唱,生机盎然。请欣赏宋词。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男:古诗里有歌,古诗里有画
女:古诗里有情,古诗里有爱,请听古诗里的故事
8、亲子师生吟——浓浓诗情缘
女:在诗词的海洋里,我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真情,收获了缘分。一首首诗歌,带来的是一次次感动;一个个的组合,传递的是一股股浓情。那些用亲情筑起的文字流淌着浓郁芳香,亲子师生吟、浓浓诗情缘。
男:请听师生共读。和老师 朗诵《游子吟》 女:师生共背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女:在这词的世界,诗的海洋里,鲜花是我们的语言,快乐是我们的心情。
男:也许,我们的吟诵不够甜美,但愿能够给你留下甜美的记忆;也许,我们的姿态不够优雅,但愿能够给你留下淡淡的诗意。
女:盼望您春风又度,再听花开的声音; 男!诗风词韵里,让我们再次回味。
合: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工作顺利,幸福安康。衷心祝愿全体师生诗意栖居心灵,高雅相伴人生!今天的演出到此结束,再见!
2.读书的经典古诗 篇二
一、课内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方法
校本课程的古诗文教学,有别于一般语文课堂上有功利性的考试的古诗文教学,其主要特点是“直面经典”和“不求甚解”。不涉及考试,教师轻松地教,学生开心地学,教师可高诵恬吟,学生可手舞足蹈。可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1)初读古诗(文),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然后,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这一环节,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不管学生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坚持读下去就好,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提高文化教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薰习”。
(2)适当延伸,拓展诵读。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做总结时,可以告诉学生,黄鹤楼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与李白同时代的崔颢,写下了千古绝唱的《黄鹤楼》,就连李白都自愧不如。
二、课外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激励方式
“小学生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除了每周一节的校本课外,其主要内容是在平时的课外和校外。激励和保持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十分重要。
(1)“家长的热情”感染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某项内容,家长和教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学生未进入状态,就需要家长耐心等待学生的进步。只要长期坚持,一定能够感染他们。后来,不但家长有了兴趣,甚至还和孩子一起读古诗,有的还会在家庭展开诵读古诗文竞赛。
(2)“成就感”提高兴趣。对功课好的学生,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功课比较差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就应立即表扬、赞赏,让他得到对他而言难能可贵的成就感。
三、多元化的古诗文诵读评价途径与方式
(1)考段式评价。是指根据《读本》规定的十段内容,逐段进行效果考查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古诗文诵读评价的主要方式。评价主体是古诗文诵读考段委员会(包括小学生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课题组的教师、部分家长、同学),评价对象是学生个体。结合考段式评价的以下四个特点,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诵读活动。一是评价的针对性。《读本》对每一段要考查的内容、目标都有明确规定,考段式评价正是根据这些内容考查的,所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二是评价的阶段性。古诗文诵读的段位从一段到九段,呈阶梯式上升,考段评价的时间固定在每年上半年的六月、七月,下半年的十一月、十二月。因此,这种评价具有阶段性。三是评价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报考及什么时候报考;学生考段失败,可以重考,允许多次参考。四是评价的激励性。考段式评价,最后可以得到段位证书。颁发段位证书是对学生诵读成功的肯定,能激发学生进一步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之长时间保持学习热情,形成强烈的荣誉感。
(2)班级式评价。是指在班级内对学生诵读的运作及效果进行的一种评价。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评价结论表现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象征性的实物(如小红花、五角星、小奖状等)。教师作为诵读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应大力开展诵读活动,积极营造诵读氛围。根据不同的诵读活动,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使班级式评价成为督促、激励学生有效诵读、成功考段的重要驱动力。
(3)家庭式评价。是指在家庭内,对学生诵读古诗文的运作及效果进行的一种评价。评价主体是家长及学生。因为我们提倡古诗诵读活动尽量在课外进行,所以家庭应该是学生诵读的主要阵地,家长应成为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督促者、激励者。与班级式评价相比较,虽然家庭式评价没能营造大的诵读氛围、竞争氛围的优势,但只要家长积极参与,开展各种亲子诵读活动,就能给孩子惊喜、兴趣激励与动力,促使其更有效地诵读。家庭式评价对孩子来说更具激励性,因为这种评价结论表现出的形式更多样,更符合孩子的口味,除口头表扬、象征性实物奖励外,还可以是孩子自主选择的某种物质奖励,如小食品、零花钱、玩具、文具、图书、到游乐场所游玩等等。因此,应积极倡导家长参与到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评价中来。
(4)小档案袋式评价。是指把学生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汇集起来进行考查的一种评价。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建立档案袋。那么,古诗文诵读小档案可以作为学生个人档案袋里的一项重要内容。装入小档案袋的内容可以有古诗文绘画作品,书法作品,读背古诗文的录音磁带,根据古诗文改写的散文、打油诗,参与诵读活动的相关照片、录像、获奖证书、奖品,发表的作品,段位证书,等等。
一代新人的成长,将受益于经典古诗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都将成为中华新一代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能把孩子们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
摘要:“农村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是我校开展多年的教育科研课题。让学生诵读古诗文,承载着宏大而又具体的目标,可提升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增强文化品位,丰富语言积累,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等。
关键词:国学,经典课程,小学课堂,探索
参考文献
[1]营海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3.帮助学生发现古诗文的经典之美 篇三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教学状况一直值得担忧。学生感到古诗文的学习难度太大,又没有实际意义,所以不愿学,而教师往往像教外语一样来教学生,逐字逐句进行串讲和翻译,教学过程单调而枯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更加拉大了学生与古诗文的心理距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古诗文的学习提出了这些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的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诗文的学习不仅要求看懂文章内容,还应该有所得,并能进行恰当的评价。在现状和要求差距巨大的教学事实面前,古诗文的教学如何才能达到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呢?
一、教师转变观念,组织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方法,能在教学改革中如此迅速地引起人们的重视,得益于它是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自觉培养实践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同时,这种学习方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可预想的情况会更多。如果教师对每个知识点都作面面俱到的分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从词义的角度来看,古今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变化并不是非常大。即便是词义变化了,也常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如让学生多诵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且这样还能顺带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曾翻译过《资本论》的著名经济学家王亚楠就把每天记诵古诗文当做很好的思维体操。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引路人,其任务主要是启发和引导;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动脑动手,培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原有知识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开始拥有自己的见解主张。个性化的阅读也就形成了个性化的理解。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有的学生从烛之武身上看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的则看到他高超的论辩技巧,也有的从三位国君身上看出他们各自的长处,如郑伯的勇于认错,秦伯的善于纳谏,晋文公的当机立断。虽然学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全面和准确,但如果这些见解主张无法呈现出来或是经常被否定,必然会打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努力给学生创造合适的展示平台,让他们互相交流,通过思维火花的撞击,在探讨中得到启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能乐于重新探究,从而体验到自主思维的快乐。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信心增强了,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习的潜能。
二、学生提高认识,了解古诗文的价值
(一)联系现实,感悟人生的真谛
古诗文中能经过历史的考验而流传下来的部分,必有其出众之处,大多继承了“诗言志”的传统,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它们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哲学、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很多时候能对人生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加积累,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讲到烛之武抛开个人的恩怨为国出力的爱国精神,就可引导学生探究烛之武能这样做的原因,或是现代人遇上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等,以此形成比较研究,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辨别“个人”与“大家”的关系。荀子的《劝学》,不仅让我们知道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还要学习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态度,掌握恰当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学习这些内容时,尽可能引导学生探究令人振奋的闪光点,让学生产生想要看懂文章的欲望。这种自发产生的动机十分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仔细研究,学会生活的技能
优秀的古诗文凝聚着古人的聪明才智,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实用的生活技巧,像人际交往的艺术。如《鸿门宴》中的刘邦本是命在旦夕,却能说动项羽阵营中的项伯来帮他脱离险境,而鸿门宴上张良与范增的斗智、项庄与樊哙的斗勇,都能使我们受益匪浅。
(三)用心体会,产生情感的共鸣
古诗文之所以能千古流传,还因为诗文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人有着相通之处,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古人之心”,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李密在《陈情表》中让我们感受到了祖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之深,也看到了祖母命在旦夕间的情景。全文字里行间无不饱含深情,祖孙两人相依为命的动人场景,又怎能不令读者感同身受呢?
当学生对困难产生畏惧时,不妨劝其读一读王勃的《滕王阁序》,感受他那“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高洁品质;当学生对现实产生疑虑时,可向其推荐苏子的《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使其从苏子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怀中得到感悟。所以笔者认为,读古诗文不仅可以让学生受到中华文化的浸染,而且能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净化灵魂。
三、探究语言,实践中掌握学法
了解了古诗文的学习价值,学生的学习热情势必有所提升。这时,可进一步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立探究的专题,强调注重基础,立题的面要小一些。也可以指定范围,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比如,有不少学生觉得古诗文难学是因为古文用语较难理解。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特别强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论是在最早的《尚书》还是近代王国维的《文学小语》中,这都被视为最高境界。不少古诗文用字简洁,跳跃空间大,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的段落,都需要悉心领会,才能知其妙处。如辛弃疾的《西江月》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来描绘乡村骤雨的前奏。其实“七八个”与“两三点”都不可能是谁清点后的确数,但这貌似不经心的几个数量词,却把骤雨前星辰寥落、雨点稀疏的氛围充分地营造起来,让人似乎也身置其间;古诗文中也有一些出于避讳、避免粗俗等原因而另用它词的。如皇帝死了,不直言“死”而说“崩”;“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这里的“更衣”并非指更换衣服,而是指上厕所。还有一些是外交辞令,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是”,句中的“会猎”实际上就含有吓唬的意义,言下之意要率领八十万大军来攻打吴地;再比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如果只从文字表面去理解就会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是接受了两次命令。这些经典的古诗文的语言,无一不经过精心的锤炼。
古诗文中的抒情常用到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描写的“满地黄花堆积”,指的是菊花盛开,而不是残英满地。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是菊堆满地,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可是人不摘花,花也自谢,等到花谢时,想摘也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词人无心摘花的苦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这里的意味就比唐人杜秋娘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得多了。
因此种种,笔者认为在学生自主探究时,应该先引导他们探究古诗文语言的丰富意蕴。笔者的学生就曾经围绕语言这一角度确立了不少专题,如:“人物语言与性格的关系”“古诗文语言的言外之境”“从《烛之武退秦师》看《左传》的人物语言特色”“值得‘咀嚼的古诗文语言”“透过‘眼睛(文眼)看作者的情感”等。小组成员分工围绕本组的专题去查阅资料,教师也应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料索引,还要指导学生在收集大量资料后进行分析归纳,从中得出有规律性的结论,并形成学习报告。最后安排时间,组织交流学生的学习成果。
4.热爱读书的古诗 篇四
《书院》
宋·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唐·颜真卿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杜甫《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唐·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北宋·秦观《秋日》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清·赵翼《论诗》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5.读书思考的古诗 篇五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唐代:李白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
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
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
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
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宋代: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昌谷读书示巴童
唐代:李贺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读书
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书
唐代: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6.读书的经典古诗 篇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典古诗文,诵读
1.引言
近年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小学古诗文教学, 并且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一直以来, 古诗文用精湛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 其被誉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诵读经典古诗文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应大力加强经典古诗文诵读。
2.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古诗文诵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部分小学语 文教师将 诵读与背 诗混为一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在讲古诗文时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背诵, 以致将诵读曲解为背诵。虽然通过诵读可以达到熟读甚至背诵古诗文的目的, 但这并不是经典古诗文诵读最根本目的。由于过于重视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 教师将诵读与背诗混为一谈, 以致在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为了背而读的现象, 将学生引入一个错误的诵读方向。
2.2课堂上缺 少让学生诵 读经典古诗文的时间 。
小学一节课就短短四十分钟,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内容及知识点的讲解, 因此, 课堂诵读时间短, 这是经典古诗文诵读存在的问题。由于缺少诵读时间, 经典古诗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就只是走走形式, 学生往往心不在焉地读课文, 毫无目的性。
2.3小学语文教 师对古诗 文诵读不 够重视。
教师对古诗文不够重视是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教学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对于小学经典古诗文的诵读, “有感情地朗读”恐怕是教师安排学生诵读之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那么, 怎样才是有感情地朗读呢? 通常情况下, 教师会对每一句的读法进行简单指导, 学生根据教师讲的来模仿, 或者机械地模仿教师的语气、语速。由于教师对诵读不重视, 只是指导学生怎么读, 而不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读。从表面上看学生读得还不错, 但是实际上学生迷迷糊糊, 很难理解古诗文的内容与感情。
3.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实施措施
3.1确保学生有充 足的诵读 时间。
经典古诗文的诵读不是一种形式, 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和体会古诗文的情感, 为了让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真正发挥功效, 教师应为学生留下充足的诵读时间。首先, 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合理的诵读计划, 每周安排几节课让学生诵读, 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次,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早读时复习诵读过的内容,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古诗文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良好的诵读环境中体会古诗文独特的魅力;最后, 课间广播时间教师可以安排播放一些名家朗读的经典古诗文, 从而让学生时时受到陶冶。
3.2创新诵读 方式 , 使之多样 化。
对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并不是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进行, 它可以在很多条件下进行, 而且诵读方式多种多样。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创新诵读方式, 用多种多样的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引导学生更好地诵读。例如, 教师可以在班内组织一场经典古诗词的诵读比赛, 让学生自愿参加。为了取得好成绩, 学生一定会不断练习, 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生通过不断练习, 对古诗文的理解必然会加深。
2.3教学内容与 诗词诵读 相结合。
诵读与教学不是对立关系, 小学语文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诵读联系起来, 争取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 教师在讲解经典古诗文前, 先让学生自读该篇文章, 通过自读对该篇文章有一定的理解;其次, 教师对古诗文进行讲解, 由于学生已经对该篇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 在教师讲解时, 学生就会着重理解自己不明白或者比较模糊的知识点, 对该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 在听完教师的讲解后, 学生对古诗文的内容就有了全面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诵读该篇文章, 加深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理解文章, 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情感。
4.结语
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文。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对古诗文诵读的认识, 践行经典古诗文的诵读。
参考文献
[1]梁淑媛.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J].学周刊, 2012 (34) .
7.读书的经典古诗 篇七
一、传承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经典诗文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优秀的传统道德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魂、民族根。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主要指的是以儒家伦理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精华。针对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的意识淡薄,所以我在诵读课中让学生诵读《弟子规》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以“诚”为先的交往准则,以“礼”为先的行为规范,以“孝”为先的家庭伦理,以“俭”为先的立家之本,以“仁”为先的待人之心。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再如诵读《三字经》的内容,“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融四岁,能让梨……如囊萤,如映雪……”在诵读中,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指导学生诵读,还指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找差距,辨别自己哪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在诵读中不仅使学生积淀了知识,还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发愤读书、孝敬父母以及行为准则的印迹,对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勤学上进,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进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利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人人都说家乡好,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无处不存在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如学习《泊瓜洲船》、《忆江南》等古诗让学生在体会作者的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中,扣动学生爱家乡之心弦,然后再扩大到整个国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还应先从教育学生同情他人,爱身边的亲人,关心师友做起。如《锄禾》在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的同时,还应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学习“送别诗”后,要启发学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爱的种子,为萌生爱国主义思想奠定心理基础。
三、注重人格教育
培养学生的真善美,是我们诵经活动的最终目标。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着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这些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合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社区与文化委员会主任陈越光)。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富裕了,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随之产生了,诸多的因素造成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不懂人生意义,只贪图享乐。针对学生的现状,我认为只把道德品质教育推给少先队,推给思品课是行不通的,应充分利用诵读课的优势和学生对诵读课浓厚的兴趣,在诵读课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和学习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认识我们民族的民族精神,深受感染、熏陶,从而树立远大理想,陶冶自己的情操,塑造高尚的灵魂和完美人格。如诵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诗人的修养、胸怀会感染学生,使得思想品质教育渗入他们的血液,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
8.激励读书的古诗 篇八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
【唐】韩愈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白鹿洞诗》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部分)
【唐】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斋即事》
【唐】杜荀鹤
时清只合力为儒,不可家贫与善疏。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
沿溪摘果霜晴后,出竹吟诗月上初。
乡里老农多见笑,不知稽古胜耕锄。
《灵岩寺》
【唐】薛令之
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
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
《符读书城南》(部分)
【唐】韩愈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寄吴冲卿》(部分)
【宋】王安石
物变极万殊,心通才一曲。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 篇九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之意义
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都有着重要意义。具体阐述如下:
1.诵读经典古诗文,品味语言之美。我国经典古诗文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并且往往句式短小精悍、节奏韵律感较强、易于记忆,尤其是对认知能力尚浅的小学生来说,诵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作为教师,可在学生进行诗词诵读、吟唱的过程中引导其品味和感悟诗词用词的精当、意境的生动。并且在诵读的过程中,将原本抽象、无法移动的文字具体化为某种形象、生动的体验,通过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并用,对古诗文的语言美进行反复感受和品味。
2.感受古诗文自然美,陶冶学生情操。在我国经典古诗文中,有许多以大自然中的花香、碧草为题材的作品,或身处大自然中因其景色秀美有感而发;或借物喻人字字珠玑;或巧借清风、细雨、高山、大河赞颂祖国锦绣山河。在学生对这些经典古诗文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通过奇异瑰丽、悠远深长等独具风格的古诗文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并由教师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习惯,激发其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之目的。
例如,李白的诗作《望庐山瀑布》为我国古诗词中著名经典之一,学生在诵读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其对“三千尺”“银河”“九天”等词语进行品味,在反复诵读这首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尽揽大自然之魅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古诗文诵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观察,发现在当前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问题,总结如下:
1.学生诵读时间不够。众所周知,一堂语文课的课堂时间只有四十分钟,在这四十分钟里,教师要完成教学目标,需要讲解生字词、多音字等知识点,对于一些低年级的班级甚至还需要维持课堂纪律。这样一来,让学生进行诵读的时间就很少,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里,学生诵读时间可能只有五分钟。显而易见,在这五分钟甚至更少的诵读时间里学生需要认准、读准生字词;理清诗词结构;品味诗词的语言美等显然不够。
2.诵读流于形式。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看似热闹,却无实质意义的情况。班上的同学,无论男女,一起高声诵读,读完之后便下课。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并未进行应有的指导,学生诵读结束之后也未进行评价和反馈。就像和尚念经,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
3.诵读指导方式过于单一。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古诗词诵读时,只是单纯的借助语言,用机械式的语言对学生说:“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用XXX的语气诵读这部分”;还有一些教师直接对学生说将某一个字、词读重或者读轻、把某一诗句读快或者读慢。这样一来,学生只是为了诵读而诵读,无法进步。
三、小学语文教学经典古诗文诵读之提升建议
1.对诵读的经典古诗文进行精选,适应小学生心理特征
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对于一些过于抽象的理论、道理其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小学生记忆能力极好、模仿能力也很强、思想十分单纯。我国古诗文可谓浩如烟海,但是囿于实际课堂时间和小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应当对诵读的古诗文进行精选。例如,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句式较短、字数较少的古诗文让其诵读,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启蒙读物。如果是年纪稍长的学生,可选择《论语》《中庸》《古文观止》等古籍里面的古诗文让其诵读。
2.对诵读进行正确引导,提升小学生认知及体验程度。在诵读古诗文时,教师首先需要对文中的异读字词进行明确,接着引导学生分清句段,最后读出语气、读出节奏来。例如,在异读字词中,有通假异读、古音异读、破音异读等,教师应当一一明确。在遇到通假异读时,教师要指出借作何字就读何字的音。如“说”同“悦”,则读作“yuè”;“见”同“现”,则读作“xiàn”。此外,在一些古文专用名词中,应当按照古音来读。如,“可汗”应当读作“kèhán”。在读准字词之后,还需注意诵读过程中断句。尤其是在遇到的句子较长时,应当以句意为依据进行停顿,切忌随意停顿或主观臆断。如,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句中,不可断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充分重视经典古诗文诵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应当多了解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提升古诗文素养。最后,还应当在不断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反思,力求在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节录)[J].语文学习,2003,6:12
[2]梁淑媛.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J].学周刊,2012(34):11
[3]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
10.读书的经典古诗 篇十
一、以画传情, 创设诗词意境
很多古诗都具有“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点。这是因为诗人的情感都融入到景物或事物的描写中了。在音乐课堂中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 就必须要从这渗透了“情”的景物中入手。在中、低年级段的古诗音乐课堂中尤其有效, 学生会被眼前如诗如画的画面所吸引。与诗意相近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直观的感受, 对画中的意境有一种具体的感知, 从而能够自然地引领到诗人所表达的情境中来, 为乐曲的学唱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 在执教《游子吟》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观看几幅根据诗意精心挑选的图画, 从母亲在蜡烛下一针一线为儿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场景, 再到儿子在月光下坐在母亲的身边聆听母亲教诲的画面, 最后是年迈的母亲拄着拐杖望着远去的儿子背影久久不愿离去的动人一幕, 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的字字情感, 帮助其感受乐曲的意境。
二、以词传情, 感受诗中内涵
在教学古诗歌曲时, 抓住诗中的“诗眼”, 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些作品中的点睛之笔、传神之处若能让小学生理解透彻, 那就是学好乐曲的关键所在。笔者首先在让学生通过画面的意境渲染之后, 回归到文字中去想象其声其境其美, 然后助其抓住关键词、字展开联想, 最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去表达。
例如, 在学唱《春晓》吟诵版的时候, 让学生在每个乐句中找出所能“听”到的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很快学生从诗中的几个动词“眠”、“啼”、“来”、“落”中想象出了“呵欠声”、“鸟叫声”、“风声”、“雨声”、“花瓣落下的声音”, 并且在乐句的长音处一起进行声势表演。学生对这种表现形式十分喜爱, 而且能够在乐曲的强弱处理上做到变化, 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以韵传情, 吟诵经典韵味
在古诗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然后在此基础上画出正确的停顿标记。一般来说, 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按照这样的节奏进行声势训练, 学生都会非常感兴趣, 课堂气氛就会比较活跃,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会被激发起来。而节奏的把握和速度的变化, 也会为古诗词歌曲学唱增添更多的光彩。
以《悯农》这首乐曲的学唱为例, 音乐课本中就有二声部节奏的训练。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用拍手跺脚的身势律动来练习不同节奏的伴奏, 他们会感到非常快乐和兴奋!
同样的, 除了节奏的变化, 还可以进行速度变化以及力度变化。如在让学生对比欣赏两种不同版本的《春晓》歌曲时, 让学生在对比吟诵两种不同节奏之后总结其区别, 交流体会———
童声齐唱版 (陈炳铮吟诵) :速度缓慢
童声合唱版 (谷建芬曲) :速度稍快
然后在这个对比总结的基础上, 进行二声部节奏的创作, 让学生寻找出诗中的大自然的声音, 在歌曲中用声音去描绘出来。如下———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小小的改变都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一个高潮, 他们会在一轮轮的变化中乐此不疲地反复练习、表现, 从而更好地掌握诗歌, 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四、以演传情, 传唱古诗精髓
在古诗新唱的学唱过程中, 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表达也是十分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征的。让学生沉浸在古代人文意境的同时赋予它新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活动。正所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我们力求让古诗自身的美感和音乐的美感融为一体, 让学生在古诗新唱中获得美的体验、美的感受。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这种“表演”可以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直观形象, 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而在教学易表演的古诗时, 在学生能够较为完整地唱好歌曲之后, 适当地激发学生上台表演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古诗新唱在当前弘扬中华五千多年的大批优美诗、词、曲十分重要, 如何让“古诗音乐化”?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教好学生演译好古诗词?如何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去感悟古诗的意境?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去探索、去解决。每每徜徉在中华经典古诗词中, 我们都会有各自种种的感受, 而它与音乐的内涵与外延的结合, 又显得相得益彰。也正是这种诗情画意的结合, 使学生不断获得感知、创造音乐美与鉴赏音乐美的能力, 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抒发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让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被古诗的魅力所打动, 更能让中华古诗这非物质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
摘要:古诗新唱给音乐教学引入了新的教学内容。文章结合教学课程进行归纳, 总结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进行古诗新唱的教学;引入“画”、“词”、“韵”、“演”四个方面, 对新唱古诗进行教学, 并引用教学案例进行说明。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古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11.经典的古诗名句励志 篇十一
2、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5、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6、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7、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8、春归花不落;风静月长明。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1、天地英雄气;千秋尚禀然。
12、若要洞房花烛夜;除非金榜题名时。
1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15、达者兼善天下;穷者兼善其身。
1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9、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20、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21、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2、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23、强中自有强中手;恶人须服恶人磨。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6、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27、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28、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29、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
30、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31、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2、梅须谦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4、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3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6、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
3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39、品茶听京戏;雅琴亦书画。
40、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吾涯。
4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5、贫贱之交莫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46、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4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8、人非草木,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49、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5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2.描写春节的经典古诗 篇十二
北风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
《除夜》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新年作》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春思》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除夜》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
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
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13.读书的经典古诗 篇十三
尤金·奈达被公认为“翻译学的鼻祖、翻译学科的奠基人”, 其翻译理论和思想声名远扬。他指出了“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阶段:低级、现实的“功能对等”以及高级、理想的“功能对等”, 而这两者分别要达到的标准是“译文的读者能够理解并欣赏译文”和“译文的读者要像原文的读者一样理解并欣赏译文” (Eugene A, 1993:118) 。为了实现这种翻译效果, 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让译文与原文实现意义对等、风格对等以及文化对等。
古诗是中华名族乃至全世界文化宝库中珍贵的遗产, 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诗音、形、意的巧妙结合使其具备了独特的魅力。然而, 也正是这些独特的魅力使得古诗英译异常艰辛。杜甫, 唐诗的集大成者, 其诗歌情感丰富、时代色彩鲜明, 英译尤为不易。然而, 许渊冲先生对杜甫诗歌的英译正是在意义、风格与文化上实现了与原文的对等, 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了解和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途径。
2 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许渊冲的古诗英译
古诗英译的版本繁多,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译者对翻译标准的选择不同。本文将以杜甫经典诗歌为例, 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许渊冲先生的古诗英译。其译作之所以能为广大读者接受并喜爱, 正是因为实现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的标准, 在意义、风格与文化上达到了与原文的对等。
(1) 意义对等
1) 古今意义的不同
诗歌作为古人抒情达意的主要途径, 在英译过程中对于意义的把握尤其重要。然而, 诗歌的创作年代久远, 语言又在不断地变换, 因此, 即使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 也常常会理解错误。例如:
君不闻, 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兵车行》
Have you not heard
Two hundred districts east of the Hua Mountains lie,
Where biers and brambles grow in villages far and night?
“山东”一名, 古今所指地域是不同的。古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因秦居西方, “山东”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这时, “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直至清朝初年, 设置山东省, “山东”正式成为省会的专名。有的翻译家将其直译为“Shangtung”, 而有的则采用抽象译法译为“east of China”, 这显然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了错误的信息。许渊冲先生译为“华山以东”, 与原诗实现了意义对等, 较佳。
2) 汉英词的不同语义
一个词通常有很多含义, 在不同的语言中, 相应词汇的语义领域并不一致。因此, 译者不应该总是用目的语的相应词汇进行对译。相反, 选择能够传达目的语意义的合适的词汇以求在翻译中实现意义对等, 这才重要。例如: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Urchins from southern village know I’m old and weak,
They rob me to my face without a blush on the cheek.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诗人杜甫弃官之后, 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 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 秋风吹破了茅屋, 大雨又接踵而至, 家人饱受风雨, 夜不能寐。在节选诗句中, “群童”原本是一个很普通的中性词汇, 可以直接翻译为英语中与其对应的词汇即“children”。然而, 许渊冲先生用“urchins”来表达其含义。“urchins”意为“顽童”, 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 “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 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 诗人“唇焦口燥呼不得”。“urchins”一词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无可奈何, 原诗的画面感增强, 目的语读者更能达到情感共鸣。
(2) 风格对等
古诗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要想目的语读者体验到原诗的风貌, 译者就需要在译诗之前体会其风格特点, 选择与其风格接近的形式和表达, 尽量和原作者在风格上保持一致。在对杜甫经典诗作进行英译时, 许渊冲先生正是十分注意对如下几类语言特点的翻译, 从而达到了绝佳的效果。
1) 叠词的保留
叠词在汉语的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 尤其是在诗词中, 其美学价值很高。从声音效果来看, 叠词的使用能增加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从形式上看, 叠词的使用能够使句式结构匀称, 提高欣赏价值;从内容上看, 叠词的使用能增加语言的感染力, 使语言更加生动。例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登高》中“萧萧”“滚滚”的使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落叶飘零、江水奔腾的画面。许渊冲先生恰当地选用了“shower by shower”和“hour by hour”巧妙地保留了原诗的特色和意象, 且对仗工整, 有节奏感。
2) 意合和形合的转换
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 这样的特点在古诗中尤其突出。具体来讲, 中国古诗不必像英语诗那样, 一定要有主语、谓语、代词和介词等。此外, 中国诗往往不拘人称, 词语可以倒置, 词性也可以灵活运用。 (朱徽, 1995:39) 句子很少用关联词, 逻辑关系不明显, 要靠读者自己领会诗中含蓄的情感。英语诗则需要用关联词表现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且主题情感较明显。因此, 在古诗英译中, 译者应把握这些特点进行适当的转换翻译。例如:
车辚辚,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兵车行》
Chariots rumble
And horses grumble.
The conscripts march with bow and arrows at the waist.
Their fathers, mothers, wives and children come in dust they’ve raised.
从《兵车行》这首诗的节选部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过程中非常注重英诗形合的特点。首先, 原诗中“车辚辚”与“马萧萧”之间毫无关联词连接, 仅仅是两个主谓结构的短语。译文中增添了连词“and”。其次, 原诗中的“行人”所指隐晦, 据全诗内容我们知道是指“征兵”。如果直译为“pedestrian”, 不符合英诗直接的特点, 目的语读者容易产生疑问:为什么行人会弓箭在腰?他们是什么人?所以, 许渊冲先生直接译为“conscripts (征兵) ”, 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对原诗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把握。有的译本翻译为“soldiers”或“footmen”, 都没有“conscripts”一词准确。最后, 在节选诗句中,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诗的逻辑关系的确不明显。“耶娘妻子”没有所有者, 她们是谁的家人呢?因此, 在译文中许渊冲先生增加了人称代词“their”。这样, 目的语读者就明白原诗描写了因为要分离, 征兵的家人奔走相送、依依不舍的情景。
3) 意境的再现
中国古诗和中国画一样, 都追求意境美。“意境”是诗人自身的情感与客观的事物相融合的一个整体。可以说, 在诗歌翻译过程中, 意境的再现至关重要。可以说, 译文失去了意境, 就失去了原作的灵魂。而意境的研究, 则应从意象的把握着手。例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wide, apes wail and cry;
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 y.
原诗首联对仗工整, 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 再以“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一系列词作修饰, 把秋日登高所见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诗人对于意境美的追求。因此在翻译中, 译者应该努力还原意境, 又或是说, 对于诗中的意象不应有所遗漏。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 对于原始意境的再现尤其完美。不仅原诗中的所有意象被全部传达给了读者, 且在结构形式上译文与原作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四个“so”的增译也使译文朗诵起来有节奏感和音律感。
(3) 文化对等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 因此诗歌作为一种语言形式, 必定承载着相对应的文化特征。在翻译时, 译者要以正确的形式尽量传达出语言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语意、词汇和句法等形式上, 还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 (于利波, 2010:241)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需考虑以下三点:
第一, 译者要尽可能精确地理解原著及其文化特征。
第二, 译者应该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 防止文化色彩的消失。中国古诗擅用典故, 恰当的引用典故可以使作品简练含蓄, 意蕴深厚。典故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所以, 只要诗中有典故, 译文中就不能忽视或改译。此时注释是避免误解的好办法, 目的语读者也能了解更多关于源文化的背景信息。
第三, 原作的形象不能超出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范围。当文化形象所暗含的含义有明显不同时, 如果依然保持原作形象, 译文就很可能被误读。这时译者可以将原作的形象转换成目的语文化所熟悉的形象, 或者只是再现原作所表达的涵义以充分传达信息。例如: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My cotton quilt is cold, for years it has been worn.
My restless children kick in sleep and it is torn.
对于原诗中的“娇儿”一词, 有翻译家译为“m y pampered child” (我娇生惯养的孩子) , 显然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而造成的误译。试问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 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又怎会有条件溺爱孩子呢?在中国, 尤其是在古代, 人们性格内敛而自谦。对于自己的家谦称为“寒舍”, 自己的儿子谦称为“犬子”等等。原诗中“娇儿”一词并不是真的说明诗人的孩子很娇气, 而是一种谦称。在狂风怒号、秋雨连连的夜晚, 布被盖了多年, 冰冷如铁。孩子的睡眠姿势不好, 把被子都蹬破了。译文中, 许渊冲先生没有对“娇儿”一词进行翻译, 而是用“restless”一词替代。不仅避免了目标语读者的错误理解, 还充分体现了诗人杜甫对儿女的疼爱, 符合原诗的意境。
3 结论
本文从功能对等的视角出发, 以杜甫经典诗歌为例, 对许渊冲先生的古诗英译进行分析, 说明“功能对等”理论在诗歌翻译中是实用的, 而且是可以实现的。
通过分析, 不难发现, 许渊冲先生的译本保留了诗歌的特色, 因为它强调了风格对等, 这是其译本的典型特征。在真正的翻译过程中, 尽管意义对等、风格对等和文化对等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的侧重各有不同, 但它们都很重要。翻译者们可以选择自己的风格以最大限度地将信息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摘要: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 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为翻译家所广泛接受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 其中也包括一些经典古诗的翻译。中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及实践家许渊冲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造诣深厚。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杜甫经典诗歌为例, 运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对其英译本目的语在意义、风格、文化上是如何与源语形成对等进行分析, 从而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中国古诗翻译的适用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许渊冲,杜甫,古诗英译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于利波.翻译策略的选择:归化和异化[J].科技资讯, 2010 (1) .
14.读书的经典古诗 篇十四
【摘要】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宝藏,每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遵循新课标制定的标准,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并且吸收优秀文化的智慧,诵读诗文来提高自己的品味以及审美情趣。所以经典诗文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其具有持续时间较长又较为复杂。培养学生建立起系统化的语文素养,必须要从小抓起,本文主要针对在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介绍并且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问题;解决策略
【中圖分类号】G623.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教育界对于古诗文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地提高。一方面,古诗文作为我国的优秀文化瑰宝,其中蕴含了无尽的智慧,诵读古诗文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培养气质。另一方面,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古诗文诵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想让学生系统性掌握,就必须要从小抓起。下面,本文将介绍在当今小学语文课堂古诗文诵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介绍。
1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古诗文诵读存在问题以及成因
1.1教师不能区分诵读与背诗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不少的教师强制学生背诵古诗,将背诵与诵读混为一谈。我们知道让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目的之一的确是对古诗文熟悉到能够背诵的效果。但是背诵绝不是诵读的根本目的。正是在这些教师的引导之下,才会将学生引向为了背诵而去读古诗词的歧途上去。在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理解在短短几句古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或者道理,对每个文字的含义都有正确的理解。
1.2诵读时间缺乏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将每节课的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最后很少给学生留下诵读的时间。导致所谓的诵读环节也只是形式上的诵读,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另外,有时候教师会找学生进行朗诵等,但这样也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依然存在着众多的学生心不在焉,没有目的的进行诵读。
1.3重视程度不够
在对古诗文进行诵读时,需要学生投入感情的去读,讲究抑扬顿挫。但是学生初学往往不知道哪里需要重读、哪里需要轻读,当遇到一个较长的句子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在哪里停顿。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会告诉学生应该这样读或者那样读,却没有教授给学生读古诗词的技巧。比如说在《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教师只会告诉学生“爱莲”“淤泥”需要重读,但是学生不明白为什么重读,也不明白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以至于在诵读的时候,所谓的重读就变成了简单的加大音量。没有办法理解诗人的思想。
2解决策略
2.1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所以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之上,更要在课堂之外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知道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生活之中也常见其身影。所以教师就要利用这些特点。一方面,可以通过在教室、学校走廊等地方张贴上具有激励意义的经典古诗文,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开展以兴趣小组,定期举办古诗文诵读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求胜意识。最后就是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最好保证在15到20分钟,可以让家长督促学生在早上进行晨读。
2.2.鱼渔相授引导学生
鱼渔相授的意思是说,教师不但应该“授之以鱼”还应该“授之以渔”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对于经典古诗文进行积累。中国古诗文语言精练而且具有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符合小学生乐读好思的特点。只有当小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量的时候才能够使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授之于渔”指的是教师传授给学生诵读的技巧,比如根据词的大意背等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描绘同一事物或者季节等。使学生厚积薄发。
2.3教学内容与诵读相联系
古诗文诵读和教学不是独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联系的。在教师开始授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诵读,对于诗词有了一定的掌握。接着,教师对内容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自己之前不明白的地方就会清楚。并且提高了听课效率。授课结束,教师可以再让学生进行朗读,这样学生在诵读时,又能品味出不一样的情感,大大提升能力。
2.4陶情明理深化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古诗文诵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反复的对古诗文语句进行诵读,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韵律美。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感悟能力都能得到较大的提升,培养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在读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学生可以感受到伟大得民族气节,培养自己的民族责任感;在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学生可以感受到母爱之深,学会感恩父母、感恩亲;读到“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感悟到珍惜时间,活在当下的重要性。诵读古诗文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道德情操整个人得到深化。所以教师要尽可能挖掘古诗文的种种益处,从而使学生爱上学习,爱上诵读。
3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提高对学生诵读古诗文的重视程度,提高认识,践行古诗文诵读,为将来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月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J]. 考试周刊,2014,38:56-57.
[2]刘凤艳. 解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J]. 赤子(上中旬),2015,14:141.
[3]李小青.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J]. 新课程学习(上),2015,03:180.
15.描写动物的经典古诗 篇十五
唐・李峤
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
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
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
2、《卖骆马》
唐・白居易
五年花下醉骑行,临卖回头嘶一声。
项籍顾骓犹解叹,乐天别骆岂无情。
3、《归马华山》
唐・白行简
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
驱驰休伏皂,饮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
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
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
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
4、《越鸟》
唐・郑谷
背霜南雁不到处,倚棹北人初听时。
梅雨满江春草歇,一声声在荔枝枝。
5、《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6、《咏架上鹰》
唐・崔铉
天边心胆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
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7、《放鹰》
唐・白居易
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
下鞲随指顾,百掷无一遗。
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
本为鸟所设,今为人所资。
孰能使之然,有术甚易知。
取其向背性,制在饥饱时。
不可使长饱,不可使长饥。
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
乘饥纵搏击,未饱须絷维。
所以爪翅功,而人坐收之。
圣明驭英雄,其术亦如斯。
鄙语不可弃,吾闻诸猎师。
8、《画鹰》
唐・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9、《咏鹰》
唐・高越
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
虞人莫谩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
10、《白鹰》
唐・刘禹锡
毛羽熟蛋桌裁,马前擎出不惊猜。
轻抛一点入云去,喝杀三声掠地来。
绿玉觜攒鸡脑破,玄金爪擘兔心开。
都缘解搦生灵物,所以人人道俊哉。
11、《鹰》
唐・罗隐
越海霜天暮,辞韬野草干。
俊通司隶职,严奉武夫官。
眼恶藏蜂在,心粗逐物殚。
近来脂腻足,驱遣不妨难。
12、《鹰》
唐・徐夤
害物伤生性岂驯,且宜笼罩待知人。
惟擒燕雀啖腥血,却笑鸾皇啄翠筠。
狡兔穴多非尔识,鸣鸠短罚君身。
豪门不读诗书者,走马平原放玩频。
13、《鹰》
唐・章孝标
星眸未放瞥秋毫,频掣金铃试雪毛。
会使老拳供口腹,莫辞亲手啖腥臊。
穿云自怪身如电,煞兔谁知吻胜刀。
可惜忍饥寒日暮,向人k断碧丝绦。
14、《虫豸诗・巴蛇》
唐・元稹
巴蛇千种毒,其最鼻褰蛇。
掉舌翻红焰,盘身蹙白花。
喷人竖毛发,饮浪沸泥沙。
欲学叔敖瘗,其如多似麻。
越岭南滨海,武都西隐戎。
雄黄假名石,鸟远难笼。
讵有隳肠计,应无破脑功。
巴山昼昏黑,妖雾毒蒙蒙。
汉帝斩蛇剑,晋时烧上天。
自兹繁巨蟒,往往寿千年。
白昼遮长道,青溪蒸毒烟。
战龙苍海外,平地血浮船。
15、《灵蛇见少林寺》
唐・李绅
琐文结绶灵蛇降,蠖屈螭盘顾视闲。
鳞蹙翠光抽璀璨,腹连金彩动弯环。
已应蜕骨风雷后,岂效衔珠草莽间。
16.写读书的古诗 篇十六
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 —— 岑参《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
读书复骑谢,带剑游淮阴。 —— 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
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 —— 高適《答侯少府》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 辛弃疾《送湖南部曲》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 黄庭坚《送王郎》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 谢逸《送董元达》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 王建《寄旧山僧》
又是今年忆去年。 —— 吕本中《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 于鹄《题邻居》
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 —— 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 谢逸《送董元达》
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 —— 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 —— 高启《练圻老人农隐》
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 欧阳修《咏零陵》
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 —— 岑参《送薛弁归河东》
寂历弹琴地,幽流读书堂。 —— 刘希夷《蜀城怀古》
17.读书的经典古诗 篇十七
一、读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古诗文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欣赏一首诗,读是必不可少的工序,在抑扬顿挫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来,才能再现人物和意蕴,感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及深邃的哲理,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朗读
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的过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不仅可以体悟古诗文的含义、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在课堂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朗读时如果再选用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读,学生不仅会产生新鲜感,而且能在音乐或雄浑激越或婉转悠扬或幽怨低沉的乐曲中十分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把握文句所传达的情意。
(二)品读
在古诗文学习中还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品读, 可以继承传统的“老夫子”读法,摇头晃脑,忘乎所以,“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在反复品读中,感知诗文节奏、韵味, 体味语句中的含义,咀嚼文字中的意蕴,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思情。另外还可以把两首艺术手法、风格流派相同或相反的古诗文放在一起对比着读。如学习了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再把张志和的 《渔歌子》与之比较阅读。两首同样是写渔者的诗,可通过让学生找出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了解两位文人的不同心境, 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二、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缘疑质难,以疑促思,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让学生思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时的哪些要素 ? 这对于表达词人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学习《陋室铭》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刘禹锡不愿意与白丁来往呢?简单的问题,学生就可以在思考时体会诗人的感情。这样深挖内容,积极思维,自然就可以收到不错的学习效果。
三、悟
诵读的过程也是赏文析字的过程。教学古诗文,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文的内在涵义。
(一)感悟关键句
解读文本时要抓住诗眼分析关键句。关键句最能引发鉴赏者的情思,余味无穷。如鉴赏张先的《天仙子》,只要抓住“云破云来花弄影”这一句具体感悟,作者运用拟人修辞,将云、月、花人格化,用“破”“来”“弄”等动词,写出了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 抒发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感。又如,《琵琶行》一诗,篇幅较长, 但只要抓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个关键句, 就可以提挈全篇,理解作者感情了。
(二)感悟关键词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词。例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其碧柳、春色、黄鹂本是春光美景; 但这些表达美景的词汇前,却明明白白地嵌着“自”“空”等字眼, 点出其景色虽好,却无人踏赏,写出了英雄的寂寞,更写出了诗人的孤愤。感悟古诗文中的关键词,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诗中蕴涵的形象,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进而深入诗境,引起共鸣,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
(三)感悟关键意象
意象是诗歌最为基本的元素,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诗歌作品。如陶渊明的《饮酒》 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菊花”意象,将菊花素雅、 淡泊、超凡脱俗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的联系在一起。
四、想
吟读古诗文,进行联想、想象具有帮助学生生成形象、深化形象,深刻感受诗文的意蕴,体会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展开大胆、合理想象,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的形象画面,体味诗情画意,感悟作者的情感。如诵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时,眼前不由得浮现出这样一个景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一道孤烟直直升起,长练般的黄河托起一轮圆圆的太阳,这横与竖,直与圆,线条单纯,相互映衬,使画面变得那样雄浑开阔, 和谐明快,光彩夺目,此景被誉为“千古壮观”。 而诗中一个“圆” 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把诗人出使边塞途中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了。
18.读书的经典古诗 篇十八
摘要:晨诵,是一个课程。课程,即把美好的事物编织进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也就是让我们共同穿越这些美好的诗词,穿越这个季节,这段旅程,穿越这些事情,这些心情。通过诵读诗歌与孩子们的生命进行对接。对一个课程的穿越有很多的记录方式,最常用的是学生用一个专门的“晨诵本”。这样的一个课程,从“晨诵本”中留下孩子们的串串足迹。晨诵,让孩子的灵魂因诗歌而获得了充分的舒展。比如说二年级学生在学生冬季组织时,首先学会了会飞的叶子,谁都怕冬天,说冬天冷,小麻雀却说不,在光秃秃的树桠上朗诵小诗。谁都说冬天难看,孤孤单单,没有绿意,小麻雀站在枝头给寂寞的老树添上一片会飞的叶子。小麻雀变成了小学生,诗歌也有所转变。此时,诗歌开始叙说孩子们自己的故事,与孩子们的生命相连接了。于是,每一个有效的生命变得灵动、开始活跃。冬季的寒冷被抛到了屋外。当晨诵真正成为一种仪式时,师生就能共同穿越诗歌,享受生命。孩子们在晨诵中情感越发丰富,灵魂更加纯净。
关键词:兴趣 感染 坚持
流传数千年的文化宝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宝典,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固有彰明天理大义的榜样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以中国文化宝典开启纯净心灵的智慧宝藏,使儿童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奠定优美人格的良好基础,继承中国文化精神与大义,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推动作用。倡导这一教育活动,我们旨在倾心倾力为净化人类的灵魂,升华国民的理想,为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大业创造条件。这正是"儿童经典文化诵读"工程发起之初衷,它结合十三岁以前儿童正处记忆力黄金时期的特点,将精选编排的经典美文标注拼音,以多种形式带领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唱念背诵。在不知不觉中识字,在嬉戏娱乐中提高,拓展知性悟性、陶冶情操、培养人格等等。鉴于上述的知识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学初,我校就开展了"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小朋友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从熟读到熟记,一步步的学习古典诗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谈谈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的心得。
一、经典诵读,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是如此,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将关乎他们将来一生的学习态度。那么,如何来提高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呢?
1、"流行"可以制造兴趣。模仿是儿童接受新生事物的主要方式,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从众心理就会促使他们由模仿到兴趣,逐渐形成习惯性的接受和吸收,从而达到很好的诱导效果。就象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周围的人都去上学了,他就吵着要上学是一样的道理,其实他并不知道上学是什么,而只是一种纯粹的模仿行为。也并不一定每个儿童都喜好钢琴、喜欢英文,但学的人多了,你想让某一个人不学都难。所以在小学生朗诵经典时,他们的琅琅唱读声,就营造了一个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来,再加上孩子们本身的模仿天性和良好的接受力,学习的兴趣就产生了,而兴趣就如一个共振能量场,互相激发,互相推动,很快就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2、教者的热忱可以感染儿童的兴趣。进行文化导读而没有热忱也是不太可能的,读书是有很多乐趣的,教书也一样,这主要取决于老师能不能随机调动出"趣"来。我发现不同的导读内容带给孩子的感受是不同的,尤其是教者的感受会感染到孩子,你没兴趣,孩子难有"趣"可言。《三字经》就是良好的启蒙教材,句短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孩子特别喜爱,。而谈《笠翁对韵》则又让孩子们兴致倍增,手舞足蹈。因此,《导读》教材将唐诗分散编排合理,优化搭配,通过调动老师的兴致来影响孩子,或表演或故事或说理或趣味诵读。经典本身就不是"板着脸"的,教学更不是靠"板着脸"能完成的。所以我在教孩子诵读时总是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情,融教于学,和孩子们一起共度美好的教学时光。
3、赏识可以提高兴趣。经典导读教学中我们知道,以成人对经典难易的看法来衡量课程的深浅,是对孩子们的忽略,会直接导致教学的失败。同样,我觉得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学习的收益,也是错误的。学习不能拔苗助长,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待学习,看待努力,看待进步,看待成绩。想着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父母鼓励赏识的心态,肯定赞扬孩子的进步。
4、奖励可以吸引其努力。在经典导读教学中,经常给孩子们一些奖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每次孩子们会朗诵了一首古诗、一段古诗文、我总是给他们一份小小的獎品,如:小红花、五角星、小卡片等等。虽然礼物不起眼,但是是对孩子们的努力的肯定,在孩子们眼中是很珍贵、很有意义的,是来之不易的,要得到奖品必须要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这样能进一步调动孩子诵读经典的兴趣。
5、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在导读活动中,如果读的方法一陈不变,对孩子来说是容易失去兴趣的,模仿的敏感来自于变化和新鲜感,所以在导读过程中我总是变花样来激发孩子的诵读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的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
二、诵读经典,坚持不懈。
我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易》曰:"靡不有始,鲜克有始"。不仅是经典诵读需要有恒心,需要坚持不懈,众多学业的进行都需要这种精神。家长有孩子才有,老师有小学生才能有。从开展导读活动以来,我们每天坚持进行二十分钟的"快乐导读"活动,一到时间,孩子们就会主动诵读。培养了孩子们读书的习惯,使他们乐于读书,习惯念书,这一习惯将让他们终生受益。我没有规定多的内容,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只求熟读,不求甚解,自然成诵。孩子们没有什么压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唱念背诵,让他们在习惯下达到坚持不懈的效应。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孩子居然背了不少的篇章,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提高,识字量大大增加,小朋友的脾气个性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晨诵是一种仪式,是一种师生共同穿越诗歌,享受生命,开启新的一天的洗礼仪式。晨诵时,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诵、一起感受、一起陶醉,一起激励,让教师、学生、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在老师精心的准备中,孩子们的心灵被唤醒了。看了以上内容,我想大家就不会再迷茫,在新的学期里,我们要让孩子们“与黎明共舞”,让晨诵丰富当下孩子们的生命。
参考文献:
1、王守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家骥.新教育科研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读书的经典古诗】推荐阅读:
经典读书的赠言08-04
非常经典的读书名言句子10-08
经典的动物小说《狼王梦》优秀读书心得06-17
经典文学名著读书笔记11-14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600字10-21
儒林外史经典名著读书心得11-06
经典世界读书日倡议书11-08
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作品读书心得09-07
写人读书的古诗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