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13篇)
1.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一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益与效率。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尝试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人数随之大幅增加。2007年5月国务院专门下发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明确提出了“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认定作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益与效率。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其中学习费用指修读本专业学分所需要的学费和书本费、住宿费等;生活基本费用是指学生衣、食、住、行、通信等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费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认定普遍分为三档:一般困难学生、困难学生和特
殊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现状大致如下:
1、认定标准:
①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地区、经济困难的单亲家庭、父母一方下岗、家庭中有2名以上子女正在接受全日制非义务教育或家庭遭遇突发性灾害造成人身或财产较大损失等原因造成的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当年度所能筹集的资金占到学生在校期间当年度基本支出的一半以上,但不足全部的,可认定为一般困难学生;
②父母一方残疾或长期患病导致家庭没有固定收入、农村家庭且无60岁以下劳动力、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需要支付巨额医药费用、家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或突发性事件造成人身或财产巨大损失等原因造成的或被当地政府列为特困户和重点优抚对象的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当年度所能筹集的资金占到学生在校期间当年度基本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可认定为困难学生;
③父母双方残疾导致家庭没有固定收入、父母没有固定收入的残疾学生、没有直接资助者的孤儿、烈士子女等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当年度所能筹集的资金占到学生在校期间当年度基本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下的,可认定为特殊困难学生。
2、认定程序:
首先由个人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提出书面申请,并在申请书后附上尽可能提供的贫困证明;二是辅导员组织班级民主评议小组依据学生提交的《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各种贫困证明及学生的日常表现预审、评议、排队、认定;三是系部认定评议小组
审核、公示;最后由学校学生资助中心审核并建立贫困生档案。
3、认定依据:
学生家庭所在地政府部门加盖公章的贫困证明,加盖政府部门公章的家庭经济调查表,监护人丧失劳动能力证明、无经济收入证明、孤儿证明或受灾证明等证明材料,以及学生的表现和日常消费行为等。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各类证明不能反映学生贫困的真实情况
各类证明特别是贫困证明的主要来源需经过村、乡、县三级部门的认可、审批盖章方才有效,其要求高,防范严。但在贫困生认定的实际操作中,贫困证明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如有的家庭背景好,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因一纸证明,使资助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而边远山区的家庭确实困难的学生想开家庭贫困证明则绝非易事,甚至比登天还难。而学校又没有有效的方法来辨别这些贫困证明的真伪,所以,学校在众多的贫困证明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另外,贫困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生源地和高校所在地之间存在地区经济差异,地方基层组织开具的证明只能证明该生在当地是贫困的,但该生在学校属不属于贫困生还不能完全确定。
2、不良的申请风气导致认定难度增加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贫困生的帮扶力度,加之政策宣传到位,影响力度大,让一些即使能筹集到资金支付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也开始不再主动克服困难,纷纷争取贫困生的认定名
额。另外,由于地区生活水平差异、计算方法不同等原因,学生能否承担得起学费及基本生活费用,学校也很难准确认定,“僧多粥少”的现象让人一筹莫展。
3、班级民主评议并不代表学生的真实意愿
每到确定贫困助学金时,都有学生向辅导员讲得“声泪俱下”,还有学生当着辅导员的面争得面红耳赤。辅导员也颇感无奈,认为同学们互相接触多,班级测评应该是最好的办法。让申请助学金的学生上台“演讲”,通过演讲告知同学其贫困程度,然后由同学投票来决定“国家助学金资助给谁”。在这种环境下,有的贫困生为不愿泄露隐私而自动退出参评;有的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平时和同学接触少,人缘差,即使同学知道他困难,但投票时票数仍然不高,相反,平时人缘好的人都上了“贫困榜”。
三、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诚信是个人成功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学校应把诚信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来抓,作为培养学生做人的道德基础和根本来抓,教育学生求真务实。特别在国家助学金申请、贫困生认定时要求人人讲诚信,实事求是的按规定办事。
2、规范生源地有关部门的认证工作
一是要规范生源地基层民政部门认证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核查认证工作应纳入其职责范围,制订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要明确生源地中学的职责。学校要组织学生学习有关资助政
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并向当地民政部门提交申请材料,建立家庭经济困难考生的档案。再次,生源地县(市)资助中心要建立已被高校录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档案,负责申请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的审核确认工作,出具家庭经济状况的证明。最后,要保证高校与生源地有关部门之间信息的对称性,做好信息传递和工作对接。
3、改变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方式
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高额助学金的无偿性,获得者不一定全都感恩,未获得者可能心理失衡。如果将其转化为有偿的,即让受助学生参加一定的公益劳动或勤工助学方式给予资助效果可能更好。由于勤工助学毕竟要付出一部分劳动,家境不困难的学生大多不愿参与。
4、加强民主评议工作,调动评议人员的积极性,确保评议结果的真实性
一是要加强民主评议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制定贫困生认定工作制度和认定办法,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是要调动评议人员的积极性,深入学生、深入同学,关注申请学生的表现及日常消费行为,实事求是地参与评议工作,确保评议结果的真实性。三是要从下到上、从上到下反复比较和分析,爱护学生的隐私,意见统一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敲定。
5、加大对贫困生认定后的监督力度
贫困生认定工作应是一个包括调查、认定和监督处理的系统过
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学校应制定相应的贫困生监督管理办法,健全、畅通学生意见反馈渠道,对不符合条件的假贫困生要及时停止资助并按学校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确保对贫困生资助帮扶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Z].国发13号文件,2007.[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Z].教财[2007]8号,2007.[3]华丽,胡良玉.高校贫困生现状调查及解困对策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4] 余冠仕,柴葳,赵秀红.大幅提高奖助学金凸显民生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7.
2.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二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分析
目前, 高职院校在校生达900多万人, 年招生规模超过310万人, 学生招生分数较低, 生源结构复杂, 其安全意识状况令人堪忧。
(一) 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1. 安全意识个体缺乏。
安全意识指对不安全因素及潜在危险的预判和辨别能力。大学生年龄结构现状导致其在身体上已成人, 但在心理上并未成人, 在对不安全因素的辨别和判断上显得幼稚和不成熟。往往面临危险境地, 个体还未察觉。相对单纯心理和缺乏社会经验使其面对复杂社会显得匮乏安全意识。
2.安全意识个体不重视。
生活经历告诉一个人在面对一种危险时应采取何种策略更有利于保护自己。大学生刚离开父母的怀抱, 从家庭走进大学这个“小社会”, 原先父母会把危险因素化解, 只要危险未降临到自己身上, 其安全意识就不会重视。同时, 当代高职学生的猎奇冒险心理, 注重自我及突出的个性也导致了个体对安全意识的不重视。
3. 安全意识个体应对能力差。
我国未就学生面对危险应采取何种应急措施进行系统教育, 家长和整个社会的危险应对能力差, 加之应急演练更是少之又少, 导致学生个体应对危险能力差。同时, 由于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及生活环境的特殊性, 导致应对危险的能力差。但是学生面对危险因素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和具备何种应对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应对措施得当, 可将损失降到最低, 或可以转危为安;应对措施不当, 则会使问题恶化, 甚至酿成大祸。
(二) 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的因素分析
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 是个体寻求发展的必要前提。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安全需要是人除了生理需要之外的最大需要, 而安全意识是人们心理对安全需要的反映, 要对安全意识现状分析就需要分析目前的安全状况。
1. 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的客观因素分析。
首先, 社会不安定因素。改革开放使中国富裕了, 但随着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大量渗入及我国发展中面临公平问题的现实处境, 使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大大增多。社会价值评判标准扭曲, 在社会上一些错误舆论导向的作用下, 一些意志力薄弱、辨别是非差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错位。加之社会现实层面对大学生构成的不安全具有多样性, 如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交通安全事故增多等, 让人防不胜防。
其次, 家庭教育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环境是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或受侵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多项研究证明, 家庭离异, 或时常打架不和睦, 不关心孩子, 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是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第一诱发因素。家长教育方式中往往表现出溺爱、忽视真善美的道德教育, 重智力轻人格教育等, 在教育的方式上缺少对孩子的了解与沟通, 对孩子的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关注不够, 忽视对孩子基本安全知识、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及孩子的自控力教育。
再次, 学校教育影响。学校教育往往侧重于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 却忽视大学生与社会接轨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因教育理念的偏差, 对社会实际了解得少, 缺乏正确认识社会和与社会接触的正确心态。重“安全管理”轻“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侧重于纪律、规定、制度的“约束”效用, 主要目的在于规约学生的行为。而安全教育侧重于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素质的养成, 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主能力。一般高职院校缺乏安全教育的系统性, 安全演练次数更少, 学生缺乏安全技能。
2. 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的主观因素分析。
首先, 自身不重视安全。大学生本身对安全教育存在模糊认识, 不能正确处理安全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只重视专业课学习, 忽视自身安全知识的掌握、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的提高, 觉得安全知识学不学无所谓。对待事情抱侥幸态度, 或者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则自认倒霉。绝大多数案件是由于大学生自身防范意识淡薄、思想麻痹、不重视人身安全、财物保管不当、轻信他人、交友不慎、以身试法等造成的。
其次, 是由自身特点决定的。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程度, 使其面对一些危险因素和意外情况, 生活阅历丰富的人往往能识破并应对, 而缺少经验的学生却常常难以应付, 或是惊慌失措, 或是缺乏临险救助的能力,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大学生安全知识面过窄, 安全素质差, 并且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安全问题, 在防火、防盗、防骗、防滋扰、防旅行意外伤害等方面缺乏基本常识。
再次, 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近年来,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 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2]朱玉红教授概括为一“高”一“低”:高, 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 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 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 缺乏社会经验, 适应能力较差。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安全意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对策分析
(一) 加强和改善学校教育和管理
1. 建立科学的防范和应急处理体系。
荀子曰:“先其未然谓之防, 发而止之谓之救, 行而责之谓之戒, 防为上, 救次之, 戒为下。”《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 要以预防为主, 本着保护学生、教育学生、明确责任、教管结合、实事求是、妥善处理的原则, 做好教育管理和处理工作。”可见, “预防”环节在高校安全工作中占有主体地位。同时, 高职院校也要建立科学的应急处理体系, 一旦发生事故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有效反应, 防止事故进一步恶化。
2. 改善学校的教学体系。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 要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学校还应把安全教育列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 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意识培养和安全技能提高提供有力保障。“2004年, 在全国高校中, 北京林业大学首开先河, 率先将安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门基础必修课程, 将安全逃生课作为必修课纳入学分制。安全逃生课以防火安全、交通安全为主要内容, 采用案例教学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方式, 并把在突发事件中如何自救作为该课程学习的重点, 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这种引导学生安全需求, 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的做法已经得到安全专家的赞同。”[3]2009年,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程, 并开展全校安全演练, 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改革提供了范例。同时, 我们要大力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 使学生从小就接受较为系统的安全教育。这对大学生安全意识与技能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 改善学校的安全管理。
高校的安全是靠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保证的, 离开哪一方面都不行,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高校的安全管理上, 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理念, 实行“一把手责任制”, 按照“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实施。同时, 也要改变高校安全是思政人员和保卫部门的事的错误观念, 各部门既要齐抓共管, 又要分工明确。在管理方法上, 要注重管理和引导相结合。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固然能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但提高学生自主性和自主能力才能使高校长治久安。
(二)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和技能
大学生应成为“对自己的行为能有意识的进行决策和控制, 使自己或他人免受伤害, 成为知法、守法、护法、明辨是非并具有安全防范能力的公民”[4]。
1. 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大学生已是成年人, 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固然有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原因, 但是与大学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 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的矛盾和纠纷, 不懂得紧急情况下的自护自救, 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 大学生要主动适应社会、学校和周围环境, 积极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 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2. 提高自身安全技能。
大学生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 在校期间, 长期生活在较为稳定有序的校园里, 阅历相对比较单纯, 生活经验不够丰富, 缺乏基本安全技能常识。因此, 大学生要积极通过课堂、书本、网络、实践等途径学习安全技能, 提高自身防护能力和救助他人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得志.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2.
[2]高莉.大学生心理问题探[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5-07-18/09446462255s.shtml, 2005-07-18.
[3]韦爱勇, 王成端, 周小波.试论加强在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06, (3) :46-49.
3.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三
关键词: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解决对策
一、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规模快速增长,布局更加合理,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明显提高。但现有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学生的创新教育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如教学基本建设特别是师资和实训条件建设明显滞后于规模的发展,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与实践普遍处于模糊和萌芽阶段,培养模式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些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91.30%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创新能力教育类课程,51.28%的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创新能力教育类课程的内容不满意,96.34%的学生认为学校每年组织的创新能力教育类活动过少,43.59%的学生对本校教师的创新素质不太满意。从上述调查数据可见:一是高职学生对创新教育有较大需求,在传统的传授知识型教育和现代的创新素质培养教育两者中,他们更愿意接受后者;二是现有高职教育在教育思想观念、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人才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碍因素,亟待改进和完善。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知识基础等方面比较薄弱,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1.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一方面表现为多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般,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内容,小敢质疑老师的讲授内容,小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另一方面表现为在知识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冒险意识小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自信心小足,容易放弃:还有,学生对于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小到位。
2.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技能不强
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热情,小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事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技能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于创新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参与各类创新技能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如学校的企业专家讲座、专题报告、第二课堂、校内职业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以及各类社团等,即便参加也是形式上参与,并未真正投入较多时问和精力去研究相关知识和技能点,自身的创新技能并未从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3.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弱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创新知识水平较低,专业技术水平小高,人文素养欠缺,同时对于涉及跨学科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较少,知识面小够,最主要的是小能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创新能力表现的过程是思维过程、实践过程、探索过程的优化组合。从教学实践来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重新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六项原则:注重多样化、多元化的知识摄取;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递进式职业能力训练;必修与辅修课程相组合;进行专门的创新实践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配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融合,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融入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按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设计,对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进程进行科学的安排。如建立构建“专业技能训练、职业岗位模拟、校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三位一体”能力培养体系,开发无差异和有差异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增加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创新思维训练系列课程,在综合模拟课程中开设中小企业创办实训和公司运营课程,以此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和开拓精神。
(二)重新界定教学内容
为实现让学生在三年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职业化的培养目标,同时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应采取在教学实施中选取有效的、最新的、最贴近未来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模拟的方式完成内化成为能力的过程等重要举措。在基础课教学中,体现为专业、为工作岗位打基础的原则。根据职业人才的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优质课程,课程内容模拟工作岗位情境和问题,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融入问题解决中,同时,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体现学生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三)改革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身是一个实践过程,实践是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认知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娴熟地应用已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与突破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教学活动应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关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基础扎实的知识结构,掌握正确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创设各种情境,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品质。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法、引导实践教学法、情境体验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教学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和技能进行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42.
[2]姚梅林,等.职业教育中学习心理规律的应用偏差[J].教育研究,2008,(6).
4.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四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受到了许多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如何根据当地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进一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科学运用邓小平理论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八荣八耻
我们的价值观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给自己的价值观一个正确的前提和指导。任何建筑都需要一个坚定的基石。我们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指导地位。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并且都是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具有中国自身的鲜明特点,其指导意义重要而深远。现实中,我们大学生应该继续加强对这些理论思想的学习,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选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科学的指导,同时也保障我们价值观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用这些理论知识辨别社会上各种各样思潮的性质并抵御其冲击,即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构建一道“防火墙”,尽可能排除贪污受贿、追名逐利等不良风气对我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其次,我们的价值观需要一个正确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没有正确的目地的,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没有正确的路标,就找不到正确的道路,没有正确的追求,就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当前我们大学生的价值观正是缺少了正确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当前我们要把我们的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结合。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要求的同时,紧密联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实际、国家国情。我们的价值追求不在于收入的多少、地位的高低,而是在如何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我们的价值取向不在于自身是否荣耀、是否重要,而是在社会和国家最需要自己的位置;我们的价值目标不在于办惊天动地、一鸣惊人的大事,而是在自己的位置力求最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现实中,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实际。现今,表面上就业难的境况比比皆是,特别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农村、西部地区等各个边缘岗位仍急需大学生的支持。很多大学生的目光只是放在一线二线的大城市以及高收入的职业,而不去考虑这些“又苦又难”的职业。可以说是我们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就业难不断加剧的局面。我们应当主动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将就业的重点放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之上,而较少的去考虑个人利益的得失。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时代,而保证我们不断进步的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我们大学生应该做到:首先,我们要积极了解时事,掌握国际知识、政治、经济等的最新动态。其次,我们在学习以往知识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学习当下的新的知识和技能,走在科技的前列。最后,我们还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富有创新观念。现实中,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国家的鼓励以及政府的良好政策下,应该勇于、敢于主动自主创业,利用我们自身的优势,把握我们自身的特点,依据当今时代的潮流,打造属于我们80、90后一代自己的天地。
最后,我们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还要与当今社会主义荣辱观相适应。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当前可以做也是最需要做的。我们不只是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口号,也不能理解为只有党员、官员等才能为人民服务,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就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心态,从身边的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同时,我们在融入集体的同时,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的关系以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把握好集体主义原则。最后,以“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根本评价标准。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的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的发展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我们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只是我们个人的未来的走向的概括,也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未来走向的概括。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核心价值观,树立普遍性、民族性和崇高性相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树立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核心价值观。
5.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五
怒、傈僳、景颇族中、小学生认知水平研究及教育对策
采用<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测验量表>,对怒族、傈僳族和景颇族3种少数民族39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了3种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总体变化特征及认知发展特点,并对此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以期对指导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 者:任旭林 于萍 傅金芝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2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4(6)分类号:B842.1关键词:少数民族 认知发展 思维水平教育建议
6.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六
学生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 我校已逐步培育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积极向上的学生文化活动, 建设较为成熟的主要有技能文化节、艺术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及各类创新创业活动。2008年, 我校技能文化节入选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2012年, 我校技能文化节被评为杭州市属高校十佳校园文化品牌之一。此外, 我校在浙江省高职高专“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及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 (新苗人才计划) 中成绩较好。与此同时, 学生思想动态研判及各类基层调研结果中暴露出我校学生文化活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如“活动形式单一, 毫无新意”、“宣传不到位, 有活动都不知道”、“没有互动, 参与的人数太少”、“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主办方组织能力不够”, 等等。
针对此种不和谐现象, 我校于2013年7月设计调查问卷, 2013年9月初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生文化活动需求调研。以期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归纳、分析, 了解我校大学生对学生文化活动的需求状况, 总结我校学生文化活动建设的经验与不足, 为我校建设学生文化活动提供参考与借鉴, 为更好地服务于青年学生提供科学依据, 从而更好地组织开展学生文化活动, 使我校青年学生能真正愿意参与到文化活动中, 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
本次调研对象为我校全体在校学生, 调研方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为保证调查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发放调查问卷共900份, 回收有效问卷836份, 占92.89%。样本整体中, 男生占54.4%, 女生占45.6%, 男女比例基本符合我校实际情况。
二学生文化活动的现状分析
我校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一套文化活动举办和管理制度, 如技能文化节、文化艺术节的组织机构及学分认定制度, “彩虹计划”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挑战杯”创新创业活动的项目化管理体制。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 不仅浓厚了校园文化氛围, 一定程度上也助益了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开展。调查显示, 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技能文化节作为办学10余年来积淀的学生文化活动品牌, 目前在学生中仍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此外, “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寝室文化节等学生文化活动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此次的学生文化活动需求的调查研究中, 我们也发现了学生文化活动在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主要表现为:
(一) 对文化活动的主观认识有偏差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与认识文化活动的真正内涵, 没有认识到文化活动中隐性教育的巨大作用。问卷结果显示, 我校学生在大学三年里希望得到的依次是:“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多一种人生阅历”、“过硬的专业技能”、“无所谓, 重要的是感受大学的气氛”。3/4的学生表示对参加文化活动没有明确的规划, 参加文化活动的主要动因呈多元化状态。其中“培养兴趣, 愉悦身心”所占的比例最大, 占24%, “提升素质、修养”、“增加见识、经验”、“锻炼能力, 结识朋友”三种答案基本持平, 各占约18%。“打发无聊时间, 纯属消遣”占13%。由此可见, 学生对于第二课堂助益专业学习的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和准确, 学生对于文化活动的认知偏差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
(二) 学生文化活动内容安排不合理
调查显示, 在最想参与的文化活动方面, 影视、歌舞、戏剧、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健身舞、瑜伽、跆拳道、体育竞赛等现代健身运动;舞会、K歌等娱乐活动跻身前三。其次, 学校大力推崇和倡导的技能文化节, 其受学生的欢迎度却逊于文化艺术节。再次, 学生表示最希望参与由人文社科部 (艺术团) 举办的活动。此外, 在学生推荐的学生文化活动中排名靠前的是舞会派对、文艺晚会、十佳歌手。以上调查数据和结果表明, 我校学生对于大众化的艺术类活动的需求十分旺盛, 近年来学校应对学生这类需求的实践相较于专业类文化活动而言仍然略显苍白。调查显示, 73%的学生表示会参加“感兴趣的”文化活动, 大部分学生愿意参加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活动, 或是面向大众的、形式多样的学生文化活动;另一组数据显示, 近56%的学生几乎不参加学生文化活动。比较这两组数据可以发现, 我校学生文化活动在内容安排上尚没有完全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没有按照学生需求设计活动内容。
(三) 学生文化活动关联教学不紧密
在最想参与的文化活动方面, 在未能跻身前三的选项中“创新创业活动”排名靠前, 与单纯的学习活动、主旋律的志愿服务活动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比显现出一定的优势, 这与学校“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学业”、“创业能力是核心能力”等理念推动、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及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就总体而言, 我校学生文化活动和学校教学活动关联仍不紧密, 如何让文化活动成为巩固学习、补充学习的有效载体, 真正助益学生专业学习仍是学生文化活动建设中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调查显示, 学生不参加学校文化活动主要原因是“对活动没兴趣”或“课程较多没时间”。这也从侧面告诫我们, 学生文化活动的举办不能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
(四) 学生文化活动举办过程形式化
调查显示, 学生认为学校在文化活动举办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参与人数少、活动质量不高、宣传不到位、组织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部分活动举办方为了提高活动举办效果和活动知名度, 硬拉观众, 强制参加;个别活动的举办者对于活动的目的、主题理解不确切, 只关心操作流程, 不关心活动效果;有的活动举办前期如火如荼, 后期偃旗息鼓, 甚至活动组织者都没有进行总结。另外, 由于缺乏充分的准备, 组织不周全, 活动举办多流于形式。
(五) 学生文化活动开展频次不科学
调查显示, 学生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为了应对学生多元的活动需求, 很多活动应时应势而生。学生文化活动“富时代”的到来原本是好事, 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化活动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有裨益。但是, 过多的文化活动势必会因为准备不足、创意不足、宣传不足、时间地点冲突等原因致使活动质量下降。调查显示, 63%的学生认为学校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一般”, 仅有20%左右的学生表示“满意”, 在参加文化活动后“非常满足, 身心愉悦”。与此同时, 过多的文化活动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加重师生负担。调查显示, 我校有2%的学生每月参加的文化活动超过9次, 据此推测部分学生很有可能参加了过高频次的文化活动。学校组织的座谈会中, 有学校教职员工反映, 每年5月和12月是学生文化活动冲突最严重的月份。
三关于学生文化活动建设的对策
学生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此次调研发现的对学生文化活动主观认识偏差、内容安排不合理、联系教学不紧密、举办过程形式化、开展频次不科学等问题, 要求学校下一阶段在学生文化活动建设中要明确价值取向、坚持以生为本、注意求是创新, 并努力发挥学生基层组织的作用。
(一) 明确价值取向
有学者提出, 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对大学价值的重新定位与建设过程。我校要根据高职教育的体制改革与发展趋势、高职学生的构成与特征、高职院校的教育价值与文化功能, 进一步明确学生文化活动“融入专业建设”的价值取向, 追求校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在学生文化活动建设中, 要进一步加强与教学、科研项目的衔接, 使学生自觉地实现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的融合;进一步做好对学生文化活动规划和扶持,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有效协调各类学生文化活动, 有重点地扶持学生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文化活动的指导和管理, 积极把学生文化活动建设同精细化管理相结合, 构建符合实际校情的学生文化活动建设机制, 为学生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二) 坚持以生为本
在学生文化活动建设过程中, 一方面, 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文化价值选择, 重视学生在参加活动中希望在人际交往、能力锻炼、结识朋友、助益学习等方面获得提高的实际目的, 重视学生在兴趣培养、发展个性、提升修养、闲暇愉悦等方面的实际需求, 在活动供给方面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和自主权。另一方面, 及时纠正学生在文化活动认识上的偏差, 通过寓教于乐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此外, 学生文化活动建设要坚持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抛弃“我举办什么, 你就得参加什么”的观念, 学校文化活动的组织目的和相关信息要面向全校学生开放, 使得学生在学生活动建设过程中有相应的建议权和参与权, 提高学生对文化活动的满意度。
(三) 注意求是创新
有学者指出, 追求真知的精神是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 要进一步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新情况, 本着求是的精神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不断进行创新, 开展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特点、形式喜闻乐见、互动参与性强的学生文化活动。要根据学生在年级、专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上的特点, 策划活动内容和形式;对学生文化活动进行优化重组, 淘汰一批形式陈旧、对学生无吸引力的活动, 如各类横幅签名活动;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安排活动频次、时间和地点, 科学对待学生的周末活动需求、信息传播渠道需求、活动场所及设施需求;实施品牌战略, 重点打造能突出我校特色的学生活动, 比如技能文化节、文化艺术节。
(四) 发挥学生基层组织的作用
随着学校改革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 我校团组织及其领导下的学生组织, 尤其是学生基层组织, 要认真探索如何在学生文化活动中坚持“学生融入专业发展”的理念这一课题,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拾遗补缺, 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调查显示, 近30%的学生从没参加过学生社团举办的活动, 同时我校学生并不热衷于参加班级活动。社团和班级作为主要的学生基层组织, 目前并未在学生文化活动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鉴于此, 学校要鼓励班级团支部举办班级特色活动, 同时应重视激发学生社团的活力。此外, 合理设置校内各类学生组织, 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学生组织应予以撤销或合并, 减少活动重复的现象, 提高活动的举办效率。
四学生技能文化节的实践探索
在学校两级管理体制下, 学生技能文化节坚持“有放有收”, 鼓励院系以及社团自主策划、申报活动, 同时学校注重统一要求、整体规划, 有选择性地指导、扶持重点项目。在学生技能文化节中, 院系共申报各类活动50余项, 社团共申报活动30余项, 经过上下反复酝酿推敲后确定举办的院系活动有17项, 社团活动20项。学生技能文化节在精简活动数量的基础上, 加大了对活动指导力度, 强化了对活动的质量要求。此外, 通过教学线和学工线“两条腿走路”, 学生技能文化节在活动内容上注意衔接好专业建设需求, 在活动指导上注意发挥好专业老师的作用, 在活动管理上注意落实好过程监控与质量考评, 有效地提升了活动质量。
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 学生技能文化节更贴近学生实际, 一定程度上有效转变了学生“专业活动枯燥无味”的错误认知, 使学生们第一次深刻认识到“原来专业也是可以‘玩’出水平、‘玩’出花样的”。各院系自主申报、策划的汽车轮胎拆装大赛、生物制药发酵技能比武大赛、服装立体裁剪造型比赛、程序设计大赛等活动, 在活动内容上紧密结合学生年级、专业、知识结构上的特点;在活动形式上, 学生技能文化节淘汰了我表演、你观看”的形式, 在开展专业技能和专业成果展示的同时, 设置了相应的师生互动体验环节, 以展示和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在第二课堂将专业变为爱好、将爱好变成乐趣, 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而在活动参与方面, 改变了以往强制摊派的组织形式, 以互动参与吸引学生, 以抢票方式形成学生自发参与的良好氛围, 广大学生的有效参与使得学生技能文化节基本实现了锻炼学生能力、助益学习的实际目标, 基本满足了学生兴趣培养、闲暇愉悦的实际需求。
在活动举办过程中, 学生技能文化节充分发挥了共青团“一体两翼”的机制效能, 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联合会作为团委的两大支撑点, 在技能文化节尤其是开、闭幕式的举办过程中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此外, 学生基层组织 (学生社团、班级团支部等) 的“主角”地位也进一步凸显出来, 如遥控赛车协会自主策划的“换一种角度走进车的世界”, 在活动中设计了赛车拆装、赛车障碍赛等活动环节, 以学生的视角和语言获得了学生共鸣。
参考文献
[1]欧阳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8) .
[2]丁钢, 万碧波, 柏林.高职院校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应对策略——基于江苏镇江高职院校的实证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6) .
[3]陈德峰.论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8) .
7.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七
关键词:高职院校;团体心理辅导;现状;对策
G444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念界定
有学者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设立特定的场景活动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团体成员在团体活动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但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界定各有千秋。笔者从教育学的领域理解团体心理辅导概念界定包含三个主要因素:团体辅导的主体、团体辅导的对象、团体辅导的教育影响。在高职院校中团体辅导的主体是学校设定的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心理学相关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主要的心理辅导者;团体辅导的对象指的是高职院校的所有学生;团体辅导的影响则指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新的良好的行为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成长,同时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际交往、自信心训练、学习困惑、感情问题、家庭生活问题、宿舍关系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分析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中应用较多,主要用于入学教育、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学习和感情等方面。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加之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心理辅导机构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齐全,所以普通本科院校和重点院校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在心理辅导实践过程中都较成熟,而大专院校大学生团体辅导研究相对较少,理论涉及面窄,波及范围小,深度不够,同时实践中高职院校心理辅导机机构配备相对不健全,师资力量匮乏,心理辅导教师不专业,有些存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在专业设备、心理教师人员配备、经费支持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另外,高职院校心理辅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完成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教学,还要分担部分行政工作,有部分心理学教师还要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还要完成科研工作,进行教学和心理辅导的理论研究,所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不能独立和专业的完成心理辅导工作,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不足,故高职院校团体心理辅导更是停留在口头与号召层面,对高职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更是没有高度重视,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性与理论性不足。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学教师如果依照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指定科学合理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通过有效合理的实施程序,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提供安全的团体动力,从而促进他们有效的适应大学生活,尽快投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
三、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
高职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多样,涉及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自信心训练、人际关系处理、恋爱心理调解、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学习状态调解等方方面面,各高职院校可根据学院学生分布情况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指定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下面笔者就核心的自信心训练、人际关系调解、生命教育三方面对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核心、关键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设计如下:
(一)自信心提升团体训练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高考失利,成绩不好,家庭相对不是很好的学生,所以入学后对自己缺乏信心,在学校这样的“小社会”更是畏首畏尾,缺乏自信。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自信心提升的团体训练,使学生发现自己更多的优点,摆脱自卑束缚,建立科学的自信心系统,固化为自己的自信心认知体系。具体方案:把参与学生按人数分组,6-8人为一组,首先进行放松训练,让学生融入团隊活动,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列出团队组员的优点,然后在团队中进行分享。要求每位学生在放松的基础上,尽情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优点,尽最大可能挖掘自己的优点。在团体训练中学生可借团体的力量认识自己,在大家优点轰炸中更好的肯定自己,认识自我,但是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老师要控制好现场,以免让学生在团体中由于参与程度不同而受到打击,尽量用鼓励和发现优点的态度对待团体训练的各项活动,做好全场的每个团队的控制。并及时对团队以及个人的表现积极给予反馈。
(二)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
专业领域是这样定位角色扮演的,指用表演的方式来启发小组成员对人际关系及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技能,角色扮演通常由小组成员扮演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角色,使成员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学习人际关系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角色扮演有助于找到成员情绪压抑的症结所在,从而找到解决的技能。角色扮演一般成员中找到素材,然后稍加准备,团队成员自主选择自己适合并喜欢的角色,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选择情况适当引导与调节,最后要注意发起组员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互想支持。全场指导教师都要观察学生的角色扮演情况,并做好记录,必要时要给予反馈,鼓励学生做好自己选择的角色,并参与人际关系的互动与体验。
(三)生命教育团体心理辅导
现代社会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都面临学习压力的问题,而高职院校学生面临自信心不足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又同时面临感情的挫伤,很容易形成摒弃生命的心理,所以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引起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部门和心理健康辅导部门的高度关注。大学生生活在典型的集体中,同学之间的情绪可以相互感染,所以负面情绪更是如此。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生命线的画法和画生命线的意义对学生热爱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教师要引导各团队学生去画生命线,突出重要节点,完成生命线的规划后各组助理辅导员可以找同学分享自己生命线的重要节点和重大事情预测和安排,通过分享提升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学生入学适应力,以及集体生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领导以及老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团体辅导,提高对大学生的心理指导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刘晓新毕爱萍人际交往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吴远. 缪志红. 施春华.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3]廖冉.张静.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指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4]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8.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八
关键字: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对策研究
当前,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在步入“技能振兴时代”,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对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社会经济发展大变革的时期,正是所有有识之士发挥才能的好时机,特别是技能型专业人才。我们知道,技能型岗位对员工的身体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高职院校是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他们每天过着从宿舍到食堂再到教室的“三点一线”的生活,这些高职院校学生每天围绕着三个点,就只有这一个线条式的生活,再加上学生如果拥有了手机、电脑和网络后,课余生活基本就是“宅”在宿舍,从不参加体育活动,在宿舍的手机和电脑游戏占据了他们主要的休息和娱乐时间。从近几年的新闻中我们多次看到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的报道,如,在军训强度很小的情况下,许多学生站军姿5分钟就晕倒;学校体育测试中女生800米和男生1500米,许多同学不能达标;甚至体育活动中晕倒、猝死的事例,屡见不鲜;每5年进行一次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力量、爆发力和耐力等方面。这些事例、报道和调查报告,引起了我们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担忧。
二、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存在问题分析
1、家长和学生自身意识淡薄
学生对自己身体素质这一方面意识不够,他们也知道加强体育锻炼很有必要,可是他们总是没有耐心,坚持不下来,天冷或者天热,就根本不想动弹了。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在高中时受到了父母亲的影响,他们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比什么都强,高中时就是天天学习,从不运动,上大学前就已养成了不爱锻炼的习惯,这就造成了目前所遇到问题的根源。
2、学校对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欠缺
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也是造成了大学生群体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通常只在一年级开设体育课,且体育课每周只有一次,体育锻炼时间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大学体育教育的很多项目是选修,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全凭兴趣和爱好,势必会让他们偏门偏科,身体素质得不到全面的、均衡的锻炼和提高。另外,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部分体育课就是老师集合后进行自由活动,然后再集合解散,大部分学生自由活动就是坐在操场聊天等集合解散。所以,部分学校对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是欠缺的。
3、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不齐全
随着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的持续扩招,造成大学体育场地和器材的严重缺乏,人均活动面积少,人口密集度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体质的改善。对此,有专家认为,现在很多大学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两到三倍,但每所大学的体育场地却没有增加。这就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即使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也很难实现。
4、社会关注度有待提高
在我国社会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关注度不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每四年一届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参赛选手大部分是省市运动队的专业运动员,根本不能体现大学生的真实体育水平。另外,省市体育局为大学生举办的相关体育活动也很少,这也是我国大学生体育水平整体不高一个重要原因。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
1、加强思想和行动意识
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在思想上引起重视,特别是学生本人,要自觉养成加强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高校体育教学也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思想进行引导,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只有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事业、生活和家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观念,努力培养大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不积极、不主动、身体素质下滑严重的现状。
2、學校重视并加强体育教学管理和改革
面对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必须从加强管理等方面着手,要依靠社团的集体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在体育课中增加一定比例的身体素质训练,必要时进行统一的身体素质测试;加大学校运动会的改革力度,改变运动会只有少数有体育特长的同学参与的现状,将运动会变成全员参与的体育盛会;积极推行班级、宿舍等为单位的趣味运动会和体育竞赛活动。
3、建议进一步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改善体育运动条件
体育场馆设施以及体育器材的完备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良好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可以引导广大的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兴建体育场地设施、完备体育器材,从硬件上切实创造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条件,吸引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4、改变体育课程设置,增加体育健康课程
通过体育健康课程的设立,有利于更好的教会大学生在体育卫生、身体素质、公共安全等方面知识。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必须依靠高校各门课程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的向大学生讲授各种加强体育理论知识和健身的方法,扩大大学生的体育知识容量,让大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从而来更好的掌握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积极自主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四、总结
大学生们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素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迫在眉睫,学校、家庭和个人都应强化体育锻炼意识,要让他们动起来,远离久坐不动和“三点一线“的不良生活习惯及无规律的生活状态。总之,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支持。
参考文献:
[1] 曹盛民、解欣.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 2013(02)
[2] 吴润平.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研究[J].前沿, 2013(06)
[3] 马燕、程云霞.当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措施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12)
作者简介:田亚军(1987—),女,湖南宁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
9.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九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
据了解,该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必修、选修及讲座形式展开,其中必修课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都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上课,该课程为16学时,1学分;选修课程主要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并无特定对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从某高职院校大一新生中抽取了部分学生作为被试。
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采用自制问卷《高职院校公共课程———阳光心态课程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86份,回收率89.38%。
(2)数理统计法。
通过问卷所获得的数据使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情况。
1. 开展《阳光心态》课程的规模
调查结果显示,本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计3265人上了该课程。据了解,2010年新生入学人数为3989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选课覆盖率为81.85%。
2. 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大学生学习《阳光心态》课程的主要目的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对心理学感兴趣、能够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的人数为116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6%;认为通过学习心理学能够解决自身的一些问题人数为12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3.7%;因为学校开设此门课程不得不学的人数为3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1.2%;另有13人没有填写。
3. 学生对《阳光心态》课程的学习态度
根据各任课老师也班级课程到课率名单对问卷进行《阳光心态》课程到课率统计,被调查学生中从不逃课的人数为211人(73.8%),偶尔逃课的有49人(17.1%),经常逃课的有26人(9.1%)。对逃过课的学生进行原因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为实训、生病、开会等,占74.3%;其他原因占16.2%;与其他课冲突占9.5%。另外,大部分学生都阅读过《阳光心态》教材(258人,占90.2%)。
4.《阳光心态》课程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任课老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为好的有275人(96.2%)、中的有11人(3.8%)、差的有0人;对任课老师教学态度的评价为好的有286人(100%);对《阳光心态》课程的教材评价为好的有89人(31.1%)、中的有179人(62.6%)、差的有18人(6.3%)。
5. 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期望
对“你希望《阳光心态》课的上课形式是怎样的?”这一问题,67%的学生希望上课时老师和学生互动,15%的学生希望上课时能够结合影片形式讲解,10%的学生希望老师上课时能多讲点发生在身边的案例,8%的学生认为老师目前的教学形式很好。对“你比较喜欢《阳光心态》课的哪部分?”这一问题,25.8%的学生喜欢教师讲授的人际交往,25.6%的学生表示喜欢教师讲授的大学生恋爱心理,12.9%的学生表示喜欢看心理影片赏析,11.6%的学生喜欢教师上课时的案例分析,10.8%的学生喜欢教师讲授的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0.5%的学生喜欢教师讲授的挫折心理,8.1%的学生喜欢教师讲授的情绪管理,3.5%的学生喜欢教师讲授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其他还有有关生命教育、人格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教学的对策分析
(一)应突出课堂教育的重要性,加大课堂教学课时。
开展课程化课堂教育,仍然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课堂教育应根据学生的需要,面向不同年级学生开设,课程应没有规定学分的必修课和系列选修课,课程化课堂教育应确定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规模和教育目的。从《阳光心态》课程的开课情况来看,覆盖率有了,普及力度却远远不够,因为课时较少。据了解,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多为72、54、36、32,而该校只有16课时,心理学课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应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注重案例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阳光心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实践性,通过案例分析反求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其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指导自己全面发展。通过实践性教学,让行为语言带动身边同学,共同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三)应突出课程实效性,注重体验式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应是认知、体验、分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体验式教学过程。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计一些培训能力的实际训练内容,多给学生自主体验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并用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趋理解、感受、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体验的结果是分享,学生把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都和别人分享,就会催生其他学生分享的情感和欲望,推动其他同学分享行为的产生,也即自我开放的行为产生,从而促进学生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和发展。
(四)应突出课程的针对性,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根据大学生具有共性与个性的特征,《阳光心态》课主要解决共性问题,同时简介指导个性问题。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具有针对性。要针对每一个专题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融入到课堂讲授的过程,因为这些问题和知识点就是学生自身需要的和要解决的。这样学生会和教师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既可以解决学生们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又可以为解决学生个体心理问题打下知识基础。
(五)应突出课程的参与与互动性,注重启发、情感式教学。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讲授过程中加入参与与互动的启发、情感式的教学,对学生理解、消化心理学知识非常重要。一是互动参与的实践过程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展示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事例,使他们感到真实可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二是具有感染性,通过参与、互动的情境设计,以情动情、以情育情。三是能创造愉悦的课堂环境,增强教学效果。因此,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课堂讨论、游戏、实战等环节吸引学生,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心态,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六)应加强课程在传统与现代手段的相结合,注重引发学习兴趣。
在讲授《阳光心态》课的过程中,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会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现代教育技术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把电影剪辑、动画等融入进去,图文并茂,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程讲授的吸引力。
(七)注重课堂教学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普及的过程,在普及的过程中就会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学生对一些自己不能调适的心理问题,就会找老师帮忙解决,这是心理咨询的开端,也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之一。这种心理咨询,会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曾红梅.谈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和设置.心理科学, 2003, (6) :1110-1113.
[2]夏纪林.理工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实施教育的途径.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 2005, (9) :147-148.
[3]王淑敏.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原则探讨.教育探索, 2003.
10.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十
一、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现状
近年来, 随着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长,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也如雨后春笋, 不断地发展壮大, 数量不断增加, 社团活动精彩纷呈, 在繁荣校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创新能力、促进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呈现出以下的特点:①类别、数量和参与人数越来越多, 活动内容日趋丰富, 多样化发展趋势明显增加;②专业化、综合化水平有所提高, 个性更加突出;③学生社团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许多社团主动融入社会, 借助社会力量, 扩大影响力, 提高社团的层次;④许多院校团委成立的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对学生社团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 使学生体育社团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但是,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因其受跳跃式发展、发展速度快、管理不力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体育社团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 势必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
(1) 社团种类日趋多样化, 发展存在盲目性。
据调查, 不管是重点大学还是普通高职院校, 由于缺乏宏观管理和科学规划, 社团发展比较盲目随意, 而且趋向于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运动, 流行什么就有什么协会和社团, 如健身操、瑜伽、网球、街舞、篮球、足球、模特社等, 其他体育社团, 如登山、水上运动、冰上运动、棋牌类社团则因参与人数较少或其他原因而没有建立起来。体育社团的种类相对单一集中在时尚的潮流中, 这也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积极性, 因此, 高校体育社团种类日趋多样化, 但形式单调, 发展盲目。
(2) 学校对社团重视不够, 社团经费不足。
由于学校对社团资助经费有限, 且学生社团自筹资金的能力有限, 活动经费来源不足, 使社团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3) 场地设施不完善, 社团活动场地不足。
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活动环境简陋, 场地设施不完善, 许多社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 经常被迫变换活动场所, 使得社团的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4) 缺乏专业指导教师, 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重复。
很多情况下, 社团的组织活动中没有老师指导, 缺乏整体策划, 尽管部分社团拥有指导老师, 但多是义务兼职, 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指导社团工作之中, 难以发挥指导作用, 导致体育社团在组织活动时, 因专业指导不到位, 从而使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重复, 一些社团活动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
(5) 组织管理不到位, 社团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一般由学生发起, 爱好者报名参与, 经院团委注册成立, 在团委的领导下组织开展活动。当前社团干部普遍缺乏专门培训, 自身素质不完备;审查与考核制度不完善, 选拔标准不严格, 社团内部分工不明确, 虽然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 但并没有真正很好地执行, 管理较为混乱。
三、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对策与建议
(1) 科学管理, 注重培养社团骨干。
在提倡社团学生的主导性和团委的宏观指导性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行政管理职能, 各相关处室、部门相互协作, 对体育社团进行科学的统一管理, 使之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道路, 杜绝赶时髦、跟潮流, 这是社团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社团健康发展的保证。定期对各社团干部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提高社团干部的管理与工作能力,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社团骨干力量, 从而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梯队结构, 保持社团骨干力量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2) 加强专业指导, 促进社团整体水平提高。
学校应为学生体育社团配备专业指导老师, 为其成员的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教育,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与健康理念,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使社团成员有更多提升技术水平的机会, 促进社团整体水平的提高, 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活动, 扩大社团的规模。
(3) 制定相关政策, 社团活动常规化。
相当一部分体育社团除了经费不足的问题外, 活动时间与活动场地得不到保障, 也是影响其活动常规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文件、制度等手段, 对学生体育社团提供一些物质方面的保障, 比如提供设备、器材, 保障活动时间, 提供活动场地等, 从而推动社团活动常规化。
(4) 体育市场化, 扩展经费来源渠道。
社团要想向更高层次发展, 也缺少不了经费。一方面要争取让学校多拨款, 增加经费数量;另一方面也要引导高职体育社团走进市场, 加强横向联系, 向外界拉赞助, 通过与外单位合办体育赛事等措施, 联系企业单位为其宣传, 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争取社会资助。建立俱乐部, 进行有偿服务, 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各体育社团公关部应针对不同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出活动计划方案, 做好活动前后的组织、宣传工作。
(5) 加强横向交流, 争取互利双赢。
高校是知识和艺术的天堂, 是莘莘学子展示才华的地方, 各种社团都争奇斗艳, 大放异彩, 非常活跃, 体育社团应与其他社团结合起来, 通过一些演出比赛等社会活动, 使这些社团彼此配合, 这样既造了声势, 扩大了宣传效果和社团的知名度, 而且锻炼了社团学生的能力, 取长补短, 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 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团的功能, 使社团成员们感受到了自身和社团存在的社会价值。
(6) 走出校门, 积极开展特色项目。
高校体育社团不但应参与学校内部的体育活动, 还应大胆地走出校门, 在社会上寻找发展空间, 以解决活动场地有限、设施不完备问题。此外, 应根据实际情况, 以及社团自身的人文特点建立一些有特色的体育社团, 使之受到学生的青睐, 有助于将体育社团建得更有特色, 更有吸引力, 有效防止成员流失。
参考文献
[1]唐宇钧.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探析[J].体育与科学, 2008, 29 (1) .
[2]周小敏.大学体育社团发展困扰及评价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2) .
[3]王步, 曲业煌.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哲学内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1 (4) .
[4]田慧芬.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 2006, 31 (1) .
11.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十一
②关金华 (1981年-)女 ,蒙古族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方向 。
摘要:在我国众多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社团已经成了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另外学生社团还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锻炼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社团的活动现状却不尽人意,在管理方面也没有科学的管理方式,这就严重的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甚至阻碍了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本文将通过对高校社团活动现状以及对策进行简单的论述,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以促进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社团 活动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自从我国高校体制改革以来,高职院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全国各地高职院校数量增长的同时,在校人数也不断增长,学生进入到学校之后各种各样的社团就成为了学生了解学校、融入学校的重要途径。学校社团种类比较多,设计范围广,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同时,学生社团活动还是激发学生各种兴趣爱好、锻炼其综合素质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有利平台。
目前,在我国诸多的高职院校中,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等特征的学生社团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有着思想教育的作用,还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现状及问题
1.1 学生社团管理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培养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对于学生社团作用的认识还很有限。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干部往往主观的以为学生社团活动就是组织学生一起春游、唱歌、跳舞等,其宗旨就是为在校学生找些事做。
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在管理上不合理。尽管学生社团都会制定一些适合自身的规章制度,然而能够严格按照规定运作的社团却很少;一般的学生社团在结构分布上也缺乏科学的指导,很难做到科学的管理;通常情况下,学生社团管理松散,社团会员变动较大,没有規章制度予以约束;社团组织的会议往往是临时通知,这就使得社团成员对社团难以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
1.2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场地、设备不足
学生社团虽然在校园内部的活动比较多,但是经费的缺乏严重的影响着学生社团的正常发展。学生社团是一个整体,因此其所有的活动必须要有专门的资金来维持,例如:租用活动设备需要经费、请校外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费、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联合活动也需要经费。学生社团活动缺乏经费支持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国传统的管理模式,大多数高职院校根本没有为学生的社团活动设置专门的经费开支。这也就造成了社团在进行相关活动之前所需要的经费都由学生承担,活动结束之后再申请学校来报销,最重要的是不能够全部报销,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团成员的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为了方便学校对学校的整体管理,对学生的集体活动场地管理比较死板,这就造成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场地较少。也有一些高职院校本身的空闲场地就比较少,而学生人数较多,这也就使得学生社团活动的场地及其紧张。还有,学生的社团活动需要一些必要的设备,但是多数高职院校却忽略了这部分预算。例如:一些社团活动需要在教室之外的场地进行,这就需要有开阔的场地、一定的音响设备、演出服装等等。
1.3 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和水平较低
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活动目前还处于水平比较低的阶段,其活动质量并没有随着学生需要的增加而提升。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社团尽管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多,但是举行的活动却比较少,甚至就没有相关的活动,这也就使得所谓的学生社团成为了一个空壳;还有部分学生社团尽管举办了不少的活动,表面上看比较活跃,但事实上却缺乏对整个社团的整体规划,不能根据社团的独有特点和需求进行有计划的筹划。
2 学生社团活动现状的应对策略
2.1 完善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
首先,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生社团活动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社团活动必须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这样社团在进行活动时才能做到有章可循,使一切社团活动都纳入学校的规章制度当中。
其次,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必须完善组织机构。
由于学生社团事务比较多,因此学校必须设置专门的机构对社团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例如,从学生会的中层学生干部中挑选一位学生来主管学生社团事务。在学生社团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组建学生社团联合会,由从学生会中挑选的人员担任联合会主席,对所有社团事务进行综合的管理。
2.2 学校应对学校专业社团活动予以支持
随着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学生社团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高职院校要对学校专业社团活动予以必要的支持。尤其是在活动经费、活动场地以及活动内容上提供相应的帮助。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专业社团给予支持,从而促使学生专业社团健康发展。
2.3 努力提高校园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质量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加强社团联合会等组织部门对社团活动的指导。一般情况下,可以把学生的社团活动分为三个等级,即日常活动、中型活动和大型活动。社团联合会对于具体的社团活动要进行监督和指导,对于社团活动的宗旨和目标要做详细的记录。学生社团在举办活动之前,必须向社团联合会提出申请,并且按照学校的规定填写活动申请表,经过审批之后相关的社团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准备活动,整个过程要有相关部门的监督。学校的社团联合会还可以定期对全学校的社团活动进行评比,并且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的积极性,提升社团的活动质量。
3 结语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学生社团也随之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内容,所以这就需要学校从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方面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温雪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现状及对策[J]管理观察 2011(13)
12.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十二
新形势下学生的入学分数较低, 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 学习散漫, 还经常逃课, 课堂秩序欠佳, 考试成绩较差。由于招生生源的职高毕业生接触社会实践较早, 所以独立意识较强。当他们进入到高职院校以后, 社会中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学生中都得到了体现, 给管理带来很大难度。调查目前的高职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一) 有较强的独立意识, 但自控能力较弱
这些学生在入学前普遍具有思想活跃, 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独特, 较一般学生具有独特的见解, 而入学后由于课程安排的特点, 高职学生又能较早地进入工作单位实习, 在接触社会的各种新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个性的成熟与发展, 他们表现出崇尚自由, 个性张扬, 其中一部分又是独生子女, 在出现问题时往往会因为一时冲动, 容易走极端, 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
(二) 学习的动力不足和学习目标不明确是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的又一特点
在我国, 职业教育的起点较晚, 大部分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还不够完善, 不能很好地彰显高职教育的特点, 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了社会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了解不够, 使有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到位, 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明确, 部分同学觉得迷茫, 学习缺乏动力, 往往养成上网、酗酒滋事、逃课等不良嗜好。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因起步较晚, 在办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 在学生日常管理和学生的素质拓展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在学生工作人员的配备上还不够合理, 在学生活动场地和设备的配备上投入不足, 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基础比较薄弱等。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机构和人员进行调查我们发现:部分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机构不够健全,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主要的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 状况堪忧。下面我们把调查现状分析如下:
在我国好多的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升格或者是由其他类院校转型而来, 在学生管理的机构建设上或多或少保留着原院校的痕迹, 不能适应现有的工作需求。而辅导员有一部分是由原来中专学校的班主任过渡而来, 还有一部分是通过招聘来的年轻的大学毕业生, 这些老师在从事专业的学生管理时由于经验的不足, 在开展工作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对策及建议
(一) 科学架设学生管理机构, 增加对学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投入, 加强学生课外活动
机构健全是开展管理的前提, 只有机构健全才能使各级的管理人员高效地开展工作, 使各级的管理人员有归宿感。我们要多开展对学生管理人员的各类的培训, 通过培训使我们的管理者了解和熟悉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明晰现代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 再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引领和掌握学生思潮, 在为学生服务的前提下开展管理工作。
(二) 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和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和责任感
在学生入学的第一时间展开全方位的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 这些活动都有可能影响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和生活。通过思想教育和在学生中树立标杆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生活目标和远大的理想, 增强其学习动力。
(三) 明晰高职教育的特色, 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
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在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职业类顶岗实习和专业培训, 使学生在校三年真正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 成为本行业的行家能手。
(四) 严格要求, 加强培训, 奖惩分明, 建设一支思想过硬、敢打“硬仗”的辅导员队伍
首先, 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考核, 明确责任, 制定出适合本学校的相关考核文件, 用分类考核的办法对辅导员进行严格的要求。其次, 因为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量, 应提高辅导员的经济待遇和落实相关政治待遇, 以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
学校各级的学生管理干部队伍是各级单位的学生自我管理者, 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把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适当下放给各级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去做, 有目的地去锻炼和培养他们, 通过选好班长、学生会主席等各级学生干部, 使他们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通过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这样既提高了我们的管理效率, 也锻炼了学生。
总之,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多思考、想办法,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和整体素质正在发生改变, 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在充分了解学生和为学生服务的前提下开展工作,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有用之才。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迅速发展, 招生人数陡增, 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招生政策的改变, 各学校实施了单招自主考试,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更显重要。下面就高职学生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13.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十三
【关键词】江苏省 高职院校 学生体质 健康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78-02
高等院校学生体质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一般从形态、机能、素质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具体到考核数据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数值以及立定跳远、八百/一千米跑、坐位体前屈等若干项目。这些教材项目旨在检验学生生理机能情况、身体素质水平和体质状态,通过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得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据此对现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正和改革。
一、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体质相对较差是比较典型的普遍现状。通过对南京、徐州等地高职院校学生的抽样,发现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比如在身高体育均值状态下,女生161cm左右身高和55kg体重对应的肺活量平均值中高职女生2749,高校女生2895;八百米跑平均值高职女生4分14,高校女生4分11;坐位体前曲平均值高职女生14.5厘米,高校女生15.9厘米;立定跳远平均值高职女生169厘米,高校女生176厘米。
在身高体育均值状态下,男生172cm左右身高和66kg体重对应的肺活量平均值中高职男生3656,高校男生4011;一千米跑平均值高职男生4分09,高校男生4分01;坐位体前曲平均值高职男生10.7,高校男生12.3;立定跳远平均值高职男生232.2厘米,高校男生237.6厘米。
从以上数据已经可以发现,相比普通高校的男女生体质测试平均值,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基本处于落后、弱势状态。这种普遍性问题显示当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运动不足,身体素质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同类院校学生体质健康要求,这对学生学业和未来职业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因素,需要引起教育部门、学校的足够重视。
二、成因
(一)学校方面
对不少高职院校来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式导致职校管理层、教育者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日益重视,将大量时间、资源投入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却在体育运动教学方面有所忽略。不少学校不仅常年维持着相对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且在教辅材投入上相对欠缺。以至于大量陈旧的教学器材始终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主要资源,与时代的飞速发展格格不入。
(二)学生方面
就业形势的严峻带给学生的压力与日俱增,在有限的时间中尽量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已是多数高职学生的共识。课业的繁重让学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也就相对忽略了运动锻炼。加之体育教学形式与内容的陈旧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而不少学生又对体质健康问题缺乏重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此外,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如上网、玩游戏等也成为信息时代高职学生业余时间主要的休闲内容,这同样给学生体质健康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
(一)转变观念,加强宣传教育
虽然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专业化的应用型高等职业人才,然而这样的教育目标并不等同于只关注特定专业知識、技能的教育教学而置其他基础性教育于不顾。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对于尚处于生长发育初级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良好的体质健康状态对于正在进入成人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依然是应对沉重的学业负担以及未来严峻的职业压力的重要基础性“载体”之一。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老生常谈的俗语虽然浅显,却指出了体质健康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健康体质承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如同建筑在沙滩上的房屋,不仅难以筑起足够的高度,更潜在着随时坍塌的危险。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需要尽快转变只注重文化课、专业课教学的观念,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学生重视体质健康、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某种程度上,造成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对体质健康不够重视的原因正是由于学校对体育课关心不足。教师或学校领导对于体育课教学的随意态度甚至漠不关心会在很大程度上传递给学生十分负面的信号,即体育教学相较于专业课程是次要、可被忽略的内容。学生面对本已繁重的课业,再接收到这种消极的暗示,自然有样学样,对体育锻炼难以产生足够的热情,也就无法通过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取得更加健康的体质。
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建设更多蕴含体育元素的校园文化营造出全员参与运动的积极氛围,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展示体质健康对于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未来进入社会工作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比如校长、教导主任、教师们带头晨跑、做课间操、到操场上打球,通过身先士卒的表率引起学生关注体质健康等。
(二)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在形式上的单调与内容上的乏味是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缺乏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是提高高职学生体质健康又一重要举措之一。比如引入流行于职场的拓展运动丰富体育课堂就是可尝试的创新手法。拓展运动的优势众多,比如大量趣味性游戏内容的结合能够让参与者在相对轻松愉快的心态中提高对于运动的积极性;而游戏关卡存在的难度设置又能够让运动充满地挑战性,需要参与者付出足够体能并勇于突破自身体能极限方才可能过关;同时,拓展运动通常以团队形式开展,对于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有很高的促进作用。这些优势是拓展运动长期流行在职场的原因,对于高职院校培养未来的职业人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而拓展运动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形式设计又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硬件设施相对欠缺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要求。对于条件较好的职业院校来说,可以充分借助已有的硬地、沙地、泳池等创设丰富多彩的拓展项目,以充分的娱乐性激发学生兴趣。即使是条件较差的职校也可以因地制宜,用相对简单的绳索、木块或软垫等创造适宜自身院校条件的拓展项目。
(三)增加投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和运动习惯
这不仅是指增加体育课堂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等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在后勤服务等环节的人、财、物方面有所侧重。比如设置体质健康辅导员机制,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有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以替代不良生活习惯;或是设置心理辅导干预机制,通过运动或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等。总之,体质健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职业院校需要持续性增加投入才能确保未来的应用型职场人才在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在东部地区同等类型和水平的职业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表明该区域职业院校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相当的共性特征。研究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除了有助于优化职业院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纠正当前较为普遍存在的对高职体育有所忽略的问题。对于培养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加强对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视与改革不仅是在确保未来的职业人才拥有足够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工作和社会压力,使他们得以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这也是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策略和举措。
参考文献:
[1]张海涛,王文凯.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函授通讯,2012(02):19
[2]季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实质及其训练方法探析——基于悬吊训练、振动力量訓练、核心力量训练、本体感觉功能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73-75
[3]王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身体素质训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04):16
[4]魏小芳,刘勰,姜宏斌.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探析——科学训练方法新视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08:47-51
作者简介:
【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推荐阅读:
浅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10-15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07-19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07-10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规定10-06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07-20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11-05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方法研究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