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

2024-09-07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共13篇)

1.《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 篇一

理想与现实的交融

——浅析席勒的《华伦斯坦》

潘明伟1,周胜2

(1.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 上海 200093;2.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上海 200083)

摘要:以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基础,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科技英语口译课程。该课程分为中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分别围绕“购物”、“餐饮”、“外事接待”、“旅游观光”和“礼仪祝辞”、“参观介绍”、“对话访谈”、“商务谈判”四大单元展开。教学中注重口译基本技能和科技英语术语及知识的普及。每堂课遵循“基本知识和技能介绍”、“现场口译资料演示”、“模拟情景口译”和“师生评估”的流程进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该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估模式,对学生课内表现、课后阶段性作业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结合期末大考构成学期总分。

关键词:科技英语;口译;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形成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H 31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95X(2000)00-0000-00

Convergence of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Analysis of Schiller’s Wallenstein

Pan Mingwei1,Zhou Sheng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2.College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Abstract: This learningcentered course design for Interpret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based on both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It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under the themes of shopping, catering, reception, tourism and ceremonial speech, exhibition introduction, dialogues & interviews, business negotiation respectively.The course attaches much importance to basic interpretation skills as well as scientific terms and knowledge.Each lesson includes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introduction, on site interpretation demonstration, situational practice, and teacher student assessment.Formative assessment is applied in this course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autonomy.Therefore, as for the final score, all selfassessment, peerassessment as well as teacher assessment of the in class performance, after class practice and final exam representation will be taken into account.Key words: interpret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formative assessment

收稿日期:2010-08-16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K10505005)

作者简介:潘明伟(1970-),男,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教学与评估。E-mail: panmingwei111@163.com

随着全球范围内外语交流的不断加强,对于高素质口译人员的需求正在不断提高。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口译课程列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大学英语的选修课。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 过程以及评估方式的研究相对匮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英语口译在许多职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工厂陪同、对话访谈、商务谈判等。然而在我国,科技英语口译课程尚没有特定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模式,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因此,笔者尝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结合师生问卷调查结果设计科技英语口译课程,从课程编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模式4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研究基础

(一)理论基础 1.口译的概念

刘宓庆[1]认为口译是“特殊的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方式”,是“双方用来确认他们交流的成功性的一种手段”。梅德明[2]将口译定义为“人们用来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进行相互交流的一种基本方式”。他们都认为口译行为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张文和韩常惠[3]提出,口译是那些掌握了所有语言用法的人们用来消除焦急障碍的一个过程。他们在口头上把思想从原语转化为目标语。这一概念加强了译者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成功的口译员需要在原语和目标语上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口译内容的背景知识、口译的基本技巧(包括短期记忆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应对现场突发事件。

2.口译教学模式 a.吉尔模式

著名口译学家Gile开创性地提出如下口译教学模式(根据文献[4]179改写):

SI = L + M + P + C(1)PhaseI:CILNMC

(2)

PhaseII:CIRemreadP

式(1)显示同声传译(SI)教学需要培养良好的听力理解能力(L)、短期记忆能力(M)、译语产出能力(P)和组织协调能力(C)。式(2)显示两个阶段的交替传译教学模式。在第一阶段,需要培养良好的听力理解能力(L)、记笔记能力(N)、短期记忆能力(M)和组织协调能力(C);在第二阶段需着重培养记忆(Rem)、记录(read)和产出(P)相结合的能力。无论是同传还是交传,理解是第一要素。因此,Gile[4]80提出了如下理解公式:C = KL + ELK + A。其中KL, ELK和A分别代表语言知识、言外知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b.厦大模式

林郁如教授和Lonergan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吉尔模式的基础上,研发提出了厦门大学口译 教学模式(见图1)。

参与人

博弈

行动

信息

均衡

得益 策略

图1厦门大学口译教学模式[5, 6]

Fig.1Interpretation teaching model of Xiamen University[5, 6]

该模式包含如下因素:分析(A)、理解(C)、语言再现(R)、技巧(S)及职业操守(P)。为了达到口译(I)的目的,译员拿到原文后会根据自己对原语(SL)和言外知识(K)的理解对其进行分析(C),以领会说话人的本意;

然后根据自己对于目标语言(TL)和言外知识(K)的理解,对说话人所说的内容进行重组(R),尽量使听话者能了解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对语篇(D)的分析(A)和跨文化交际能力(CC)将对原语理解(C)和译语重组(R)过程产生影响。口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它更是对不同社会背景下具有不同文化客户的一种服务。为了使交际成功,译员必须具备各种口译技巧(S),如记忆、记录和应变,以及职业操守(P),如保持中立和保守商业机密。它们是口译课程的两大核心内容。

1.教学模式和教学材料 2.评估方式

问题3您认为何种考评方式最合理?

表1教学模式 Tab.1Teaching model

受访 人数 百分比

A

学生 10 6.3

教师 0 0

学生 70 44.0

B

教师 33 68.8

学生 79 49.7

C

教师 15 31.2表4显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学生应该在课后自己进行口译练习,但只有40%的学生同意这一点。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未意识到课后练习口译的重要性。

问题5您课外每星期大约花多少时间来练习口译?(学生卷)您认为学生课外每星期应该花多少时间来练习口译?(教师卷)A.1~2小时B.3~5小时C.6~8小时 D.9~12小时E.12小时以上

表4课后练习口译的习惯

Tab.4Habit of afterclass training 受访 人数 百分比

A

B 学生 教师 95 59.72.1

学生 教师64 40.3

97.9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编制

科技英语口译课程分为中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各64个学时,共128个学时。1.中级课程

中级课程侧重日常口译技能和基本科技内容的掌握,分为如下三大模块。

模块一,有关科技英语口译的背景知识,共8个学时。在这期间, 学生们将了解科技英语口译的基本特点,常用术语及相关背景知识。模块二,有关科技英语口译的理解,共28个学时,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购物”训练听力理解能力;第二单元“餐饮”训练记笔记的能力。模块三,有关科技英语口译的表达,共28个学时,分为3个单元。第一单元“个人兴趣”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第二单元“外事接待”训练数字口译技巧;第三单元“旅游观光”训练忠实表达信息技巧。

三、结束语

科技英语口译课程教授的不仅仅是口译的通用技巧,还有科技领域专门知识,这些在学生毕业后从事口译工作将同等重要。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强调学生的全程参与性,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虽然本文提出的课程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但是否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还有待检验。对此,我们将作进一步的应用研究。笔者衷心希望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引发口译教学界专家更深入的思考。参考文献:

[1] 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2] 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3] 张文, 韩常慧.口译理论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4] Gile 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er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5] 林郁如, 雷天放, 陈菁, 等.新编英语口译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6] 林郁如.新编英语口译教程(教师用书)[M].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7] Hutchinson T,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8] Genesee F, Upshur J A.Classroombased Evalu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9] Bachman L F.Building and supporting a case for test use[J].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2005,(2): 1-34.[10] Black P, Wiliam D.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 [J].Assessment in Education, 1998,(5): 7-74.[11] Black P, Wiliam D.Changing teaching through formative assess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King’sMedway Oxfordshire

formative assessment project[C]// Black P, Wiliam D.Formative Assessment—Improve Learning in Secondary Classrooms.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5: 223-240.[12] Falchikov N.Peer feedback marking: developing peer assessment[J].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1995, 32(4): 175-187.(注:本例文属于拼凑的文章,请忽略文章内容及逻辑性。)

2.《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 篇二

近年来, 学校在测绘科学、水利水电、医药卫生等领域, 获得了一批国家级的科技奖励, 涌现出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科技成果。这些成果的产生, 尤其是高级别科技奖励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校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 提高了学校的科研地位。

1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校获得科技奖励的基本情况

2008-2012年, 武汉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73项, 其中国家级15项, 省部级一等奖52项、二等奖57项, 三等奖49项, 详情见下表。

2科技奖励现状及科技奖励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省部级及以上的科技奖励数量稳步增加, 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排名逐步提前, 在湖北地区高校中名列前茅。过去5年, 武汉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15项, 国家级科技奖项基本实现了学校重要基地和一级博士点学科全覆盖的目标, 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测绘科学、水利水电等优势领域获奖数量稳步增加, 在化学、生命科学、物理等基础学科领域实现了自然奖的突破。

科技奖励在各学科分布不均匀, 主要集中在传统优势学科, 其它学科产出偏少。科技奖励申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对成果的原创性、先进性、系统性以及应用情况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成果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目前, 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中缺乏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已获国家级科技奖励的项目都是传统优势领域所产生的, 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由于在全国范围同类学科的影响力不够、竞争力不强等原因, 少有成果申报国家科技奖励, 申报国家科技奖励的成功率也不高。

科技奖励在国家三大项目奖内部分布不均匀, 科学技术进步奖偏多, 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励偏少。近年来, 尽管科研经费大幅度提高, 学校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但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依然有待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仍需不断加强, 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还需进一步积累。理论研究的原创性和深度都不够, 技术发明的创造性不强, 导致少有成果申报自然奖和发明奖。

科技奖励整体上有优势, 但科技成果的核心竞争力仍需提升, 争取获得高级别的科技奖励。一直以来, 广大教师对项目实施后的成果推广转化、应用情况没给予足够的重视。科研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与市场化和产业化阶段相距甚远。一些有市场潜力的成果因为忽略了与产业的结合, 没有充分利用产业界的力量来推广成果, 市场规模小, 产值低, 成果放大的效果不显著。

科技奖励申报过程环节多, 需要准备的材料全面、细致, 整体工作要求高。还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 部分教师不愿意申报、或者认为难度大不敢申报, “重论文产出、轻科技奖励, 重项目申报、轻成果转化”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奖励申报氛围不浓厚, 教师申报科技奖励的积极性不高。

3 做好科技奖励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科技奖励工作体系

完善学校科技成果管理和科技奖励申报的工作机制。由学校科技发展研究院具体负责全校科技成果管理和科技奖励工作的统筹安排和组织实施, 各学院、直属单位安排专人具体负责本单位的科技奖励工作。定期组织科技奖励管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 提升科技奖励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逐步规范科技奖励申报程序, 争取做到精细服务、个别指导、全程参与, 把科技奖励的组织管理工作细致化、系统化, 提高科技奖励的组织管理工作对获得科技奖励的贡献率。

3.2 积极营造重视科技奖励工作的良好氛围

利用各类宣传途径和平台, 加大对获奖成果及完成人的宣传力度。部分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 特别是具备正高职称或高岗的教授不愿意申报科技奖励。应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有意识的进行成果积累、梳理, 开展个人成果产出及科技奖励规划, 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准备申报。定期召开学校科技奖励大会、科技奖励工作总结会议等, 提高科技奖励工作的显示度。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在职称评定、岗位评聘、学校奖励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同时, 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科技奖励工作, 遴选一批前期基础较好、积累了一批成果的项目作为高级别科技奖励项目来培育, 学校以科技项目形式, 对入选的成果予以经费支持、加强成果培育, 促使优秀的科研成果积极参与科技奖励的申报。

3.3 做到成果的动态管理, 做好科技奖励申报整体规划

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科技成果产出的情况, 为申报各类科技奖励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在申报科研项目时制订成果产出计划, 项目处加强对在研课题的管理和检查, 强化在研究过程中对成果计划的管理, 以科技成果产出为主要目标开展学校对在研项目的检查、验收, 督促出成果, 为成果申报科技奖励及时提供建议, 做好规划。在项目执行期内, 通过中期检查等途径帮助项目组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果, 找出与国家奖的差距, 以便在后续研究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逐步完善各类材料, 为报奖奠定基础。在项目结束时, 要及时组织成果鉴定, 并积极推广应用, 切实提高成果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扩大成果应用范围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部门应积极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开放实验室、共建技术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等多种方式, 使越来越多的优秀的科研成果及时的应用到经济社会建设中, 提高成果的转化率, 使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有力支撑成果申报科技奖励。

参考文献

[1]潘虹.成果奖励申报工作的若干体会[J].生命的化学, 2013, 33 (2) :31-32.

[2]郭元锋.地方高效科技奖励申报工作初探[J].科技视野, 2006, 13:47-48.

[3]郭梁, 任静.地方高校科技奖励申报工作中的几点体会[J].科学园地.

[4]王爱萍.高校科技成果报奖工作中的问题探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1, 18 (2) :82-84.

3.《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 篇三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是与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共享资源,其学校图书馆是位于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校园正中央,于2004年8月建成。9月投入使用,现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5000m²,设有采编、技术、阅览、流通、行政办公室等部门,全馆共有读者座位2600余座。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现有馆舍已不能满足需要,一座30000 m²的新馆正在筹建之中。

其中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其教改特色市场营销专业、环境艺术专业、3D数字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建筑动画专业、游戏设计专业、医药营销专业由于其密切与职业教育思想配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大学校园感受文化熏陶,另一方面也会加强动手能力,注重技能培养,毕业后还可享受推荐就业服务,推翻了传统的学生自主外出寻求实习的模式,真正意义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让大学生资源更大程度的投入到社会中,让大学生顺利走进企业。

学校图书馆有各个专业的教学参考书籍,各种文献资料,藏书近40万册,报刊1000余种,每年也在陆续更新中,初步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藏、借、阅一体化的馆藏特色。数字化资源建设从2006年初“万方数据”落户我馆开始,现已引进“中国知网”、“超星”,並自建各种数据十余项。目前在馆内电子阅览室以及在校内各节点均可查阅。全馆现有各类服务器、计算机100余台,存储设备容量达8T,馆内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与校园网络互联,是校园一级节点,读者可以从校园网查询图书馆的相关信息。

由于采用了ilasII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软件,所以书刊收藏、借、还以及办公均实现了自动化。

图书馆内还有图书管理员,每周开放达82小时以上。馆内还有自习室,在图书馆内要时常保持安静,不允许大声喧哗。图书馆借读证办理可以询问辅导员,借出图书请在规定时间内归还,要注意保持书籍的整洁。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在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管理区黄家大湾1号,就坐落在湖北省著名的东湖风景区内,湖光山色,美景如画,远离闹市的喧嚣。在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读书的学生共享本科学校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所有资源,如:教室、自习室、机房、宿舍、教师等。

到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的路线为: 火车站 武汉火车站:

1、乘坐 643路, 在落雁路先锋村站下车,步行至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2、乘坐 525路(或 513路), 在青王路龚家岭站下车,步行至青王路龚家岭站,乘坐 515路, 在落雁路先锋村站下车,步行至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武昌火车站:

1、乘坐 轨道交通4号线, 在武汉火车站下车,步行至 武汉火车站,乘坐 643路, 在落雁路先锋村站下车,步行至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2、乘坐 564路, 在 八一路东湖新村站下车,步行至 八一路东湖新

村站,乘坐 515路, 在 落雁路先锋村站下车,步行至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汉口火车站:

1、乘坐 轨道交通2号线, 在洪山广场站下车,步行至 八一路洪山广场站,乘坐 515路, 在落雁路先锋村站下车,步行至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2、乘坐 725路(或 610路), 在武汉火车站下车,乘坐 643路, 在 落雁路先锋村站 下车,步行至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汽车站

付家坡客运站:

1、步行至武珞路十五中站乘坐608路, 在八一路东湖村站下车,再乘坐515路, 在落雁路先锋村站下车,步行至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2、步行至梅苑小区站乘坐 轨道交通4号线, 在武汉火车站下车,再乘坐 643路, 在落雁路先锋村站下车,步行至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宏基客运站:

1、步行至武昌火车站乘坐 轨道交通4号线, 在武汉火车站下车步行至武汉火车站乘坐643路, 在落雁路先锋村站下车,步行至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4.武汉科技大学心协简介 篇四

社团简介

武汉科技大学心理协会(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在武汉科技大学社团联合会监管下由校内爱好心理学的同学自发组织成立的,她直接隶属于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协会自1998年创立以来迄今已有15年的历史,在历届心理协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协会逐步建立了团结严密的管理团队,并不断发展壮大,且由最初的学术建设性协会成功转型为学术活动双管齐下的综合性协会,至2013年已发展成为武汉科技大学的重要学生社团之一。

创办目的心理协会以为爱好心理学的同学搭建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为目的,借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广泛开展活动,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努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大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社团活动推介

一、招新工作

自从心理协会成立以来,因协会活动丰富,引人注目,一批批新鲜的血液为我们注入活力,保证了我们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常规活动

1、新成员见面会

十月: 新老会员见面会,同时还包括许多心理小游戏,益智游戏等,给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减压,让学生放松心情,同时增进会员的相互了解和认识。利用ppt等多媒体工具像新成员介绍心协的历史及发展历程,增强会员们对协会的了解。丰富会员的业余生活,欣赏与心理学有关的优秀的电影作品,并在电影中领悟心理学知识,学习分析电影情节以及人物心理,达到在娱乐中学习的目的。同时在qq群上进行谈心会。

2、讲座

十一月: 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保持最佳心理品质,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向上的精神状态。更为了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通过讲座这种常规形式来让广大学子们增加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并邀请校心理健康中心老师和各学院心理辅导老师老师来为广大师生作讲座,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大学生自我意识,大学生的心理、学习、人格,大学生情绪控制和大学生挫折承受和应对等各个方面。

3、八协文化周十一月下旬:由武汉科技大学心理协会,纳川文学社、百家思想文化协会、图书馆读者协会、书画艺术协会、红楼梦协会、潇湘雨诗词协会、电影协会联合举办的“八协文化周”活动,通过八个协会各自特色活动,在校园内更好的掀起一股文学活动浪潮,以激起每一位同学内心深处对文化活动最纯真的那一份热情,使我们美丽的校园更加充满人文气息。大学生参与文化周活动,在被文化感染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也得到满足,同时也普及了文学知识,完好地秉承了学校“拓展素质,培养人才”的奋斗目标。

4、心理话剧大赛

十二月:我们举办武汉科技大学“心理话剧大赛”。参与者通过表演话剧的方式,将心理问题或事件表达出来,让参与者和观众都可以通过话剧的方式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并且去模仿一种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改变自己以前的行为习惯。

历届心理话剧大赛,通过协助大学心理健康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引起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各个学院间的联系和交流;培养大学生的个人魅力,更好的展现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全校师生中取得一致好评。

心理协会各部门职责

一支出色的团队,必不可少的是团结的合作,高效的工作,认真的态度。为把我们心理协会打造成为心理协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支优秀的团队,我们需要各施其职,相互配合,互相合作,每个人尽职尽责,团结努力,为心理协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长】

1.主要对协会事务及干部工作进行统筹规划

2.活动立项、统筹安排、协调各部门工作

3.对内指定协会规章制度,任免各部门责任人

4、负责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与交流

5、负责与其他学校心理协会的沟通与交流

【副会长】

1、负责协助会长对协会事务及干部工作进行统筹规划

2、协助会长活动立项、统筹安排、协调各部门工作

3、协助会长对内指定协会规章制度,任免各部门责任人

【秘书部】

1.经费管理及财务报表工作

2.配合咨询部和心理研究小组工作

3.具体实施奖罚并进行记录备案

【宣传部】

1.对外对内的形象宣传

2.会议及活动通知

【组织部】

1.组织和联系现场活动,做好记录

2.负责活动安全,维持现场秩序

【财务部】

1、社团会费的征收和保管;

2、社团财务支出的明细账务整理,各部门的财务报账;

3、社联财务汇报。

【外联部】

1.负责与其他协会的交流与合作

5.武汉科技大学冲压模具开题报告 篇五

目录

1.前言.........................................................2

2.选题背景和意义...............................................2

3.模具的发展及现状.............................................4

4.设计题目.....................................................5

5.设计内容.....................................................6

6.进度安排.....................................................7

7.参考文献.....................................................7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垫圈落料、拉深复合模模具设计

1、前言

模具,是以特定的结构形式通过一定方式使材料成型的一种工业产品,同时也是能成批生产出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要求的工业产品零部件的一种生产工具。大到飞机、汽车,小到茶杯、钉子,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都必须依靠模具成型。用模具生产制件所具备的高精度、高一致性、高生产率是任何其它加工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模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所以模具又有“工业之母”的荣誉称号。

2、选题背景和意义

冲压加工是利用安装在冲压设备上的冲模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尺寸、形状和性能的零件加工方法。

材料、模具和冲压设备是冲压加工的三要素。

由于冲压加工通常是在室温下进行的,所以被称为冷冲压。冲压加工不仅可以加工金属板料、棒料和带料,而且也可以加工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由于冲压加工的原材料一般为板料,所以也称为板料冲压。冲压加工是压力加工方法的一种,隶属于材料成形工程技术,是机械制造中先进的加工方法之一。

冲压加工与其他加工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操作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并且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冲压加工可以获得其他加工方法不能或难以制造的形状复杂、精度一致的制件,而且可以保证互换性。

·冲压过程耗能少、材料利用率高,加工成本低。冲压加工不像切削加工那样需要消耗很多能量、把大量金属切成碎屑后获得零件,材料的利用率一般可达70%~85%。

·冲压件刚性好、强度高、重量轻、表面质量好。冲压加工过程中,材料表面不易遭受破坏,而且通过塑性变形还可以使制件的机械性能有所提高。

·冲压加工中所用的模具结构一般比较复杂、制造周期长、生产成本高,因此在小批量生产中受到限制。

·冲压件的精度主要取决于模具精度,如果零件的精度要求过高,用冲压生产的方法就难以达到。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由于冲压加工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尤其是大批量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从精细的电子元件、仪表指针到汽车覆盖件、高压容器封头以及航空航天器的蒙皮、机身等均需冲压加工。据粗略统计,在汽车制造业中,有60%~70%的零件是采用冲压工艺制成的,冷冲压生产所占的劳动量为整个汽车工业劳动量的25%~30%。在机电及仪器、仪表生产中有60%~70%的零件是采用冷冲压工艺来完成的。在电子产品中,冲压件的数量约占零件总数的85%以上。在飞机、导弹、各种枪弹与炮弹的生产中,冲压件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金属制品,冲压件所占的比例更大,如铝锅、不锈钢餐具、搪瓷盆等都是冲压产品。占世界钢产量60%~70%以上的板材、管材及型材,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冲压制成成品的。在许多先进的工业国家里,冲压生产和模具工业得到高度的重视,例如美国和日本,模具工业的产值已超过机床工业,模具工业已成为重要的产业部门,而冲压生产则成为生产优质先进机电产品的重要手段。随着工业产品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过去用铸造、锻造、切削加工方法制造的零件,已被质量轻、刚度好的冲压件所代替。可以说,冲压加工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是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进行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保证。

模具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是朝信息化、高速化生产与高精度化发展。因此从设计技术来说,发展重点在于大力推广CAD/CAE/CAM技术的应用,并持续提高效率,特别是板材成型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技术。模具CAD、CAM技术应向宜人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并提高模具CAD、CAM系统专用化程度。

为了提高CAD、CAE、CAM技术的应用水平,建立完整的模具资料库及开发专家系统和提高软件的实用性十分重要。从加工技术来说,发展重点在于高速加工和高精度加工。高速加工目前主要是发展高速铣削、高速研抛和高速电加工及快速制模技术。高精度加工目前主要是发展模具零件精度1μm以下和表面粗糙度Ra≦0.1μm的各种精密加工。提高模具标准化程度,搞好模具标准件生产供应也是冲压模技术发展重点之一。

为了提高冲压模的寿命,模具表面的各种强化超硬处理等技术也是发展重点。

对于模具数字化制造、系统集成、逆向工程、快速原型/模具制造及计算机辅助应用技术等方面形成全方位解决方案,提供模具开发与工程服务,全面提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高企业水平和模具质量,这更是冲压模技术发展的重点。

3、模具的发展及现状

美国工业界认为“模具工业是美国工业的基石";日本称模具工业为“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德国给模具工业冠以“金属加工业中的帝王”称号;欧盟一些国家称“模具就是黄金”;中国模具权威称“模具是印钞机”。可见模具工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模具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模具工业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且在技术力量、工艺装备及管理水平方面得到了较快提高。但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目前模具行业的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子?

一、我国模具的生产从主要以传统的、钳工师傅为主导的技艺型手工生产方式,进入到了普遍采用数字化、信息化设计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时代。

二、我国制造的模具仍然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中高端模具产品仍然依靠国外的技术和进口。

三、我国模具产品结构比例基本合理:冲压模所占比例约37%,塑料模约占43%,铸造模(包含压铸模)约为10%,锻模、轮胎模、玻璃模等等其他类模具占10%。

四、我国模具产业布局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模具产业还不成气候。

五、缺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模具工程师。我国模具工程师的水平和素质普遍比较低,缺乏专业的模具工程师。

我国模具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一、提高模具标准华水平和标准零件的使用率。学过《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同学都知道,零件的标准化水平越高,互换性越好,它的设计周期就会越短,维护和维修就会越容易,使用寿命也就会越长。

二、开发优质模具材料。虽然我国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但我们的模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具钢目前大部分还是依赖于进口,主要是由于我国生成的模具钢杂质多、缺陷多,从而导致生产出来的模具精度降低。

三、铣削在模具加工中的应用。高速铣削在模具加工中正得以广泛应用,主轴转速一般4000-100000r/min,切削速度约为40m/min,其工作效率是传统加工方法的5-10倍。高速铣削时工件温升小,表面没有变质层和微裂纹,热变形小。可以得到高精度、高表面质量的工件。

四、研究和应用模具的高速测量技术和逆向工程。逆向工程就是利用三坐标测量机、激光扫描技术、CCD技术收集工件表面的原始数据,通过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再利用UG、Pro/E等三维软件建模得到其模型的过程。

五、加快模具行业的创新升级。创新应从理念、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升级应包括产品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营利水平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多个方面。同时,注意处理好创新与引进的关系。

六、“产学研、政企校”联盟,重视人才培训。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尽快创出成果并将其产业化。人才培训不单是学校的事,真正的好企业应在内部建立完善的培训体制。加强校企结合、厂校挂钩,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在学校建立职工培训基地等模式,都已经被证明是培训人才的有效方式。

我国模具行业的整体水平虽然比较低,但是我国模具行业的发展空间还十分开阔,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我坚信我国模具行业经过段时间的“阵痛”之后,必将迎来新的生机,最终走向世界模具行业的前列,成为真正的模具制造强国。

4、设计题目

题目:垫圈落料、拉深复合模模具设计

零件图如下图所示,材料为08钢,厚度1.5mm,大批量生产。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5、设计内容

1、设计计算任务

(1)(2)(3)(4)(5)(6)(7)(1)(2)(3)(4)要求:

(1)(2)

产品的冲压工艺性分析; 冲压工艺方案分析与确定; 排样设计及材料利用率计算; 冲压工艺设计计算; 冲压设备选型;

模具主要结构设计及计算; 模具关键工作零件制造工艺设计。模具总装配图; 模具零件图;

模具总成三维图(可选); 模具主要零件三维图(可选)。

绘制A2手工图一张(上模板、下模板或凹模固定板等尺寸相对除手工图外,所有绘图均需同时绘制草图和电子图;

2、绘图任务

较大零件);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3)(4)草图绘制可不严格成比例,但需用绘图仪器绘制,主要结构须电子图和手工图的图纸量总和不少于折合5张A1。清晰明了,主要尺寸须标注;

6、进度安排

第一周 第二周

实习;

实习;

完成毕业实习报告;

明确设计任务,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完成外文翻译;方案论证,确定方案;

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

第六~九周模具结构设计及相关零件尺寸计算; 第十周~十二周 绘图;

第十三、四周 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相关技术文件; 第十五周 提交毕业设计、答辩资格评审; 第十六周 毕业答辩。

7、参考文献

[1] 《中国模具工程大典 第三卷:塑料与橡胶模具设计》

[2] 《塑料模具技术手册》编委会编.塑料模具技术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3] 骆志斌主编.模具工实用技术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 [4] 陈锡栋,周小玉主编.实用模具技术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7 [5] 李奇涵.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王新华 陈登.简明冲模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 齐卫东.简明冲模设计手册.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8] 杨玉英.使用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9] 李双义.冷冲压模具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0] 周玲.冲压模具设计实例详解.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1] 王晓枫 陈建华 朱光胜.模具快速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J].模具工程,2005,48(3):l0~l3 [12] 刘向阳 屈平.我国模具钢发展现状及前景[J].金属世界,2004(4):25~27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13] Dalgarno K, Stewart T.Production tooling for polymer moulding using the rapid steel

6.《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 篇六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改革措施

一、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10年的规模扩张, 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由于大学数量的急速增加, 我国众多高校, 包括部分传统名校在内, 不得不采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大学生基本上按照统一节奏、统一模式、统一内容来进行培养[1], 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想象力, 而且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学习和思维的固化模式, 习惯于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 缺乏独立性、主动性、自立性, 既不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又不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同时,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岗位要求。因此,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2]。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规律, 学校的实际情况, 以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独特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 推行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 通过绩点和学分, 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相比, 学分制最大的优点在于赋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进度和任课教师的权利,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1], 能够真正实现“选我所爱, 爱我所选”。实施完全学分制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能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对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将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二)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3]。为此, 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结合教育部文件和湖北省发展需要, 湖北省厅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 (以下简称“英才计划”) 和“湖北省战略性新兴 (支柱) 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产业计划”) , 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契机及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 学校积极开展试点计划, 以优势学科为基础, 深度挖掘, 在实践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

“卓越计划”遵循“解放思想、创新模式, 立足行业、注重实践, 校企共赢、持续推进”的原则, 深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推进“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在企业深度参与下, 以工程实际为背景, 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 以工程技术为主线, 通过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 培养适应行业企业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英才计划”旨在从省内高校中全国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专业和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应用学科专业中, 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区。此计划要求不拘一格, 改革试验, 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 为培养造就未来在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应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产业计划”则鼓励支持高等学校与相关行业携手, 与有关企业联合, 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性新兴 (支柱) 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为省内战略性新兴 (支柱) 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定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探索

(一)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方案, 是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的集中体现。2012年, 根据学校学分制改革的需要, 对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进行了修订, 形成新的“武汉科技大学关于制订学分制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2版原则意见有以下变化。

1. 构建了“两平台, 三模块, 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

“两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三模块”即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多方向”旨在克服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 对同一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细分, 根据行业对人才需求多样性, 设置具有行业特色的多个专业方向。

2. 实行了弹性学制。

我校设定本科基本学制为4年 (建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为5年) , 实行3~6年 (5年制专业为4~7年) 的弹性学制, 学生可以在此学制范围内根据个人兴趣安排学习。

3. 提高了选修课程比例。

在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程模块中均要求设置选修课程, 并对学分要求做了统一规定。素质拓展模块类课程性质为必修, 但是学分均是通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若干个项目获得, 学生可以自由选修。统计2012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在14%~28%之间。

4. 规定了各平台和模块的学分、课程设置。

将全校所有专业划分为理工类、文法经管类、医学类和艺术类四个大类, 按照这四个大类设置各平台和模块的建议设置总学分, 并对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作了统一规定, 便于统筹安排。

5. 调整了部分基础课的课程设置。

在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中新增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各1学分, 为全校性的必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总学分作了调整, 由16学分调整为12学分;计算机类课程中, 只设置一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必修课, 根据学科专业, 划分为A和B两种;“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调整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C) ”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VB) ”,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调整为“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和“网络技术及应用”, 各专业可自行设置为选修课或者不设置;学科基础平台中对学分学时要求不同的公共课程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 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

(二)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试点计划

根据教育部、省厅文件和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我校获批了“卓越计划”专业6个, 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1个“英才计划”, 即冶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7个“产业计划”, 包括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和药学专业。依据“卓越计划”、“英才计划”和“产业计划”的特殊要求, 针对培养方案中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过多, 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结合体现不够等问题, 对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改革。

1. 改革基础平台课程。

对部分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进行调整, 调整情况见表1。如下表所示, 对文法与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课部等三个院部开设的思政类、外语类、体育类的课程学分学时设置做了调整, 这几类课程的总学分由30学分调整为23学分, 减少了7学分。

2. 增设特设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

(1) “卓越计划”专业开设提高个人业务素养和管理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课程, 如增设“企业管理概论”、“项目管理概论”、“技术经济概论”、“耐火材料新技术”、“电气传动新技术”、“工业控制网络”等校内课程;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授增加相关企业课程, 如“环境健康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市场策划、运行与技术支持”等;开设企业相关的实践环节, 如“企业案例分析”、“工程实训”、“工程实践与创新”、“企业认知实习”、“自动控制技能实习”、“自动化设备应用实训”、“冶金主体设备应用实训”等课程。

(2) “英才计划”班级一年级即接触“冶金高端论坛”专业启蒙课程;同时聘请企业成功人士作“批判性思维”和励志成才讲座;对原有冶金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进行拓展, 增加有色冶金方面的知识;开设创新方法课程“TRIZ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增加“科研、写作与报告综合训练”等实践环节课程,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历。同时, 强调课程衔接, 注重学科交叉, 加强冶金工程学科与材料、热能与动力、机械、计算机、资源与环境等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

(3) “产业计划”增补了与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相关的内容, 对关联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电子信息工程导论”、“电子产品策划与设计”、“电子信息工程专题研究”、“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实践”、“电子产品的测试与检验”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等课程;车辆工程专业增设“电动汽车电机拖动基础”、“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代用燃料技术”、“电气电子工艺实习”和“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等课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增设“光电技术”、“特种机器人”、“微观流体力学”、“创新设计与专利申报”和“工程应用软件”等课程。

四、结语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而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管理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做到科学设计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合理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 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培养方案。各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环境下, 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且有效地实施, 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3, 75-77.

[2]刘英, 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 :127-129.

7.《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 篇七

1、辅导员和普通学生的区别是什么?

2、你工作努力,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但是同事们却都疏远你,你该怎么办?

3、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4、学生工作中,教育、管理、服务三者的关系?

5、习近平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分析题

1、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以及其应对措施?

四、论述题

8.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报名须知 篇八

二、网上报名1.网上报名时间①9月28~29日(每天9:00~22:00)应届本科生网上预报名。

②网上报名时间为月10~31日(每天9:00~22:00),已参加9月28~29日预报名的应届本科生报名有效,无需重复网上报名。

2.武汉科技大学报考点接待生源范围①报考我校的考生(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生、社会考生)。

②报考武汉科技大学单独考试、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项目管理专业学位的考生。

3.网上报名“备用信息”填写说明网上报名时,武汉科技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须在“备注信息”栏内填写现就读学院的代码,其他考生不用填写。

武汉科技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须按以下要求填写现就读学院代码:

所有考生在“备注信息1”栏内填写本人的手机号并保持畅通,以便我校及时以短信方式发送有关报考招生考试的各种信息。

4.注意事项①报考武汉科技大学的考生,可选择武汉科技大学或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校区)设立的报考点报名。我校推荐免试生一律选择武汉科技大学报考点报名。

②考生在网上提交的个人信息必须准确、真实。填写的通信地址必须准确、详细;联系电话在报名、录取期间须保持畅通。如因本人原因导致录取通知书无法送达或电话无法联系,后果由本人承担。

③考生选择报考点时防止点击错误。一旦选定报考点就必须到该报考点去交费、照相并到该报考点参加考试。

④不要错过网报时间,网上报名截止时间为10月31日22:00。

⑤诚信报名,诚信考试。考生考前须仔细阅读诚信应考承诺书和《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

三、现场确认(武汉科技大学报考点)1.现场确认时间及要求

报考我校的考生(含推免生),网上报名成功后于2012年11月10~14日携带本人二代身份证件、学历证书(非应届本科毕业生、自考生及网络教育学生为学历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为学生证)以及网上报名系统生成的报名号,到武汉科技大学青山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缴纳报名费和考试文具费、照相、校验报名信息并签名确认。现场报名地点如有变化,将另行通知。

2.现场确认工作流程:

(1)刷二代身份证――(2)验证――(3)交费――(4)照相――(5)领取“信息卡”并校对签名――(6)交回“信息卡”――(7)报名结束(未到现场交费、照相的考生,报名信息无效,我校推荐免试生到武汉科技大学现场报名)。

特别注意:考生先刷验二代身份证采集基本信息,然后电子照相。无二代证的考生必须出具派出所出具的带照片加盖骑缝章的.身份证明,办理二代身份证的证明方可进行信息确认和电子照相。

3.现场确认注意事项

①考生在报名前请仔细核对本人条件是否符合《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要求,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不能参加考试。

考生在报考前应到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实名注册并查询本人的学籍学历信息,应届本科生查询学籍信息,往届毕业生查询学历信息(学历信息不能查询的须在复试时提交由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出具的学历认证报告)。考生报考资格的全面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不予复试、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www.chsi.com.cn/

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联系方式:www.chsi.com.cn/xlrz/ct02.shtml

②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须在推荐单位报名(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且不参加统考,否则取消推免资格,列为统考生。

③报考我校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项目管理专业学位的人员必须到武汉科技大学报考点进行现场确认。

④2012年12月25日~2013年1月6日,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考生打印《准考证》时须使用A4复印纸,《准考证》正反面均不得涂改。

⑤2013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实行刷二代身份证入场,没有二代身份证的考生一律不得入场考试。没有二代身份证的考生,应尽快到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

⑥考生在网报期间如有疑问,可拨打我校招生就业处电话(027-68862830)咨询(工作日8:00至12:00,14:30点至17:30)。

相关文章: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推免生复试录取工作细则

相关专题: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汇总 | 2013年硕士研究生推免信息汇总

9.《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 篇九

一、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

武汉科技大学作为教学研究型高校, 将其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基础理论知识, 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的理论、方法与技巧, 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 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营销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构建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具体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和选修) 、专业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 。从企业所需要的营销人员素质和能力出发, 用系统的观点, 对营销人员需要的能力进行分解和集成, 并探讨能力形成的过程和机理, 作为开展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依据, 能够满足企业营销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在实践教学中, 强调知识的应用, 使得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理论、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解决当前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问题;在专业方向培养上, 明确提出了面向产业培养产业营销人才的培养方向, 增加了“组织市场营销学”、“营销渠道管理”、“产品管理”等专业方向课程, 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整个理论课程体系衔接紧密, 思路清晰, 特色明显。

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论文等三个环节。

实验教学指模拟一个竞争的环境, 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制定公司营销战略, 运用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各种具体营销决策。具体形式有:一是专门的实验性课程, 如沙盘模拟、市场营销模拟。二是在营销专业课程中融入实验性内容进行应用训练, 如市场调研、广告学、销售管理、商务谈判等营销骨干课程中设置模拟销售、模拟促销方案设计与实施、模拟客户接待、模拟营销计划等。

实习教学的目标是进一步掌握营销知识, 培养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实习教学形式有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两种。生产实习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期末, 为期4周, 是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际, 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其形式包括:营销问卷设计与调研、生产型企业的营销管理认知、零售企业产品促销、企业营销策划活动、商业型企业日常营销管理工作等。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 为期8周, 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企业营销管理实践, 提高学生独立分析企业营销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步掌握参与营销管理实践活动的动手能力。其形式包括:生产或服务型企业营销业务、企业商务谈判及产品销售、企业营销策划方案等。

毕业论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以掌握的营销理论知识为基础, 结合企业营销管理实际问题, 完成论文写作, 培养其综合运用营销管理知识探讨企业实践问题的能力。提倡针对企业实际探讨特定的营销方法在企业运用的论文以及针对学生即将工作的企业进行行业分析或进行企业营销工作评价、诊断。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其具体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更多更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现实社会, 弥补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讨论技能和语言能力;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一系列营销专业课程中, 并专门开设了“市场营销案例分析”课程, 采用全球知名高校案例制作中心的针对中国企业开发的中文版案例。这些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案例企业所处实际情景, 并将自己置身于企业决策者的位置做出合适的相关决策。部分营销课程授课教师还整理和开发制作了多个配备讨论题目的课程视频案例, 穿插在课程不同章节, 将企业实际营销工作在课堂中得以呈现, 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身临其境体验到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并分析其解决之道。案例教学的安排通常是:在授课前将案例分发给学生提前进行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 在课堂中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案例讨论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处于课堂中的主角, 并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小组报告。

学生在课堂上固然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但有目的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常规限制。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能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晋升和实践能力, 打破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是创新的基本生理活动方式, 有目的地训练、培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点拨、讲评、启示、激发学生敢于同中求异, 运用不同变换的组合方式,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突破思维定势的负迁移影响, 发现新问题, 产生新见解、新思想, 得出新结论。例如老师在讲授《市场调研》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后, 会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实战,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利用课余时间完场调研设计、调研实施以及调研分析的市场调研过程。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倡导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自2006级学校开始要求全日制本科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兴趣从事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 经评审认定后授予相应“创新学分”。我们以“创新教育”为契机, 通过鼓励学生申请或参与校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横向咨询项目等途径激发学生科研热情。在提升学生营销实践和学术研究能力方面。

此外, 通过教师为企业进行营销咨询的机会, 选拔部分学生参与, 真实体验企业营销实践。这种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拓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 锻炼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营销系教师近年来先后为多家钢铁、汽车、旅游企业进行过新产品市场需求调研、渠道经销商调查、营销方案策划等方面的营销咨询。通过考核选拔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消费者或者经销商问卷访谈及调查, 并深入多家企业实地调研考察, 和相关负责人进行面对面沟通。要求学生进行不同行业的相关资料收集和整理, 或深入市场一线进行问卷调查, 并撰写专业营销调研报告。

四、为学生搭建营销竞技活动的平台, 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课外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使营销竞赛活动有效发挥引导学生学习, 阶梯式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 除了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学生特点和层次外, 还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 才能使这类课外比赛形式能够和课内学习相互促进, 并能长期持续, 形成有益的课外创新实践模式。营销系鼓励本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 并在学生参赛中认真加以指导。2009年在营销系教师的引导下, 营销专业学生成功主办了首届“崇实杯”营销策划大赛。武汉科技大学“崇实杯”营销策划大赛每年主办一次, 由营销专业学生和校营销协会成员组成大赛组委会, 负责比赛策划方案和执行。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以赛促学”机制,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营销知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沟通能力、心理素质、营销技巧、社交礼仪,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 并为各类校外营销竞赛选拔优秀成员。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阶段三个阶段。比赛形式涉及到市场调研, 模拟销售, 实战导购、案例头脑风暴, 营销策划等。

除校内比赛外, 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竞赛活动, 主要是省级营销挑战赛和全国性营销竞赛, 如湖北省大学生营销策划挑战赛, 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比赛内容具有综合性, 应用型的特点, 如企业营销案例或企业产品营销策划。这种比赛更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求有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参赛对象是已有校内营销竞赛经验, 并系统学习营销专业知识的三、四年级学生。参赛目的是让学生更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营销知识, 学以致用,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同时丰富学生社会经验, 增强竞争意识, 为适应社会打基础。

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校内与校外营销竞赛, 能较好的帮助学生逐步的加深对营销专业知识的理解, 系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营销问题的能力。

五、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学生的营销创新与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自2009年起由学生组织举办一年一届的武汉科技大学“崇实杯”营销挑战大赛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对营销及销售的认识, 拓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 锻炼的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总决赛”三等奖2项, 湖北省高校大学生营销挑战大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优秀组织奖3项、“营销新星”奖2项以及“湖北省十大创新创业基地”等。自2000年起, 营销专业学生作为参赛队伍的主干成员获得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金奖一项, 银奖两项, 铜奖6项, 湖北省奖项30余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获得全三等奖1项, 省级奖项多项。通过竞赛加深了对营销专业的理解, 增强了其实践能力, 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学生科研能力也得到提高。自2009年起, 由学生完成的校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19项, 公开发表论文13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本科毕业论文先后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十余篇。围绕市场营销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教学研究成果显著。自2006年起, 成功申报围绕市场营销专业及课程改革的省级、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十余项, 公开发表教研教改论文四十余篇。

营销专业与教学团队的建设得到了学校的认可。2007年本校《市场营销学》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 本校市场营销专业于2010年被评为“校级品牌专业”, 同时营销专业教学团队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摘要:为培养面向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营销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武汉科技大学通过分析社会需求特点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按照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办学要求, 确立了教学与实践两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的原则,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切实有效加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断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 为相关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熊英, 吴世军.市场营销专业课外创新活动探讨[J].商业经济, 2011 (11)

[2]常永胜.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山[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6 (6)

[3]周梅华, 昌涛.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10.《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 篇十

(院)长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18:22xinyun 武汉科技大学简介

武汉科技大学位于武汉青山和平大道947#,是中国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教育厅直属,国家一类重点院校。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武汉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1995年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现任武汉科技大学校(院)长:孔建益。国际代码(毕业证编号):11915。

武汉科技大学历任校(院)长:

武汉科技大学历任校(院)长: 孔建益:刘光临:2001年-2007年;汪厚植 1997年6月—2001年;黎玉柱

11.《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 篇十一

20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学院通讯录

学院代码学院名称联系电话联系人001 机械自动化学院 68862252 张老师 002 材料与冶金学院 68862108 张老师 003 化工工程与技术学院 68862338 余老师 004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68862349 何老师 00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68893531 徐老师 006 管理学院 68862709 张老师 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专业68862273 周老师 007 文法与经济学院 68893239 刘老师 社会工作专业:68893686 周老师 公共管理专业:68893683 王老师 008 理学院 68893248 范老师 009 医学院 68893430 余老师 010 城市建设学院 68893616 余老师 011 外国语学院 68893231 马老师 012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68862892 李老师 013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68862755 刘老师 014 艺术与设计学院 68893393-615 王老师 015 体育课部 68863363/3715 刘老师 016 生命科学研究院 68893368 杜老师 017 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68862206 魏老师 018 马克思主义学院 68893330 邹老师   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68862085 周老师   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 68862108 付老师   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科技研究中心 68862816 鄢老师   临床学院 51228643 瞿老师

12.《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 篇十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聆听道德故事,接受道德洗礼,欢迎走进武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道德讲堂,我是主持人陈彬。首先请允许我介绍莅临今天道德讲堂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欢迎你们!

学为人师树形象,德为师范正行风。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一腔热血数度春秋。师德是驿站,是理想之火,生命之光,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此次道德讲堂之旅,领略非凡师风师德!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唱德。

今天,我们要唱的歌曲是《教师颂》,请全体起立,一起感受音乐带给我们思想上的洗礼。【配上背景音乐,放原唱】谢谢大家,请坐。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访德。

请大家观看采访化工学院何选明老师、王光华老师的视频,学习优秀师德师风。看了关于两位老师的采访,我不禁想起一句话:立教为公, 有德者居之。意思就是说,师德是立教之本。教师只有道行自身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道行天下转变学生的心灵。希望通过这个采访会使大家有所思考有所得。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诵德。

请全体起立,在主持人的领读下一起朗诵《师德四字经》

师之所存,以德为本。修德之道,仁爱于心。爱国守法,明理本分。尊老爱幼,友善乐群。为人师表,儒雅诚信。文明从教,拒腐防尘。爱岗敬业,潜心耕耘。教学相长,勇于创新。爱生如子,循循谆谆。因材施教,桃李争春。

下面,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述德。下面有请今天第一位道德讲解员张正雄同学讲述真实感人的老师的故事。谢谢张同学的深情讲述!

有请今天的第二位道德宣讲员彭姣同学来为我们讲述她身边的关于师风师德的故事。谢谢彭同学的深情讲述!

有请今天的第三位道德宣讲员王虎同学来为我们讲述属于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故事。谢谢王同学的深情讲述!

“愿做红灯照人寰,甘为春蚕吐丝尽”通过上述同学的讲述我们不禁感叹,三尺讲台,树起了老师们高大的形象;三尺教鞭,挥洒着他们无悔的人生。他们用默默付出兑现着对教育事业的庄严承诺,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着为人师表的成功与快乐。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道德讲解员们以及辛勤付出的教师们。

下面,我们进入第五个环节:忆德。

请现场观众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的优秀事迹或者谈谈对以上环节的感想

感谢以上同学的精彩发言!从以上同学的发言中,大家有没有想起对自己来说,印象比较深刻的老师呢?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热血澎湃的宣言,却有着最坚定的信念,有着数年如一日的勤勉。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忆德人们以及每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师们

下面,我们进入第六个环节:扬德。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同学们,我校的校训厚德博学、崇实去浮,也是以德为先,而师德更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师德是人梯,给求学的攀登者以无穷的帮助;师德是绿叶,衬托着千万朵桃李之花尽情地开放;师德是渡船,搭送着求知者驶向成功的彼岸。本次道德讲堂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衷心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谢谢大家!

13.武汉理工大学科技成果目录选编 篇十三

武汉理工大学科技成果目录选编

获国家级奖励的科技成果(2011-2015)......................................1 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1 建筑材料生产技术与建筑工程技术...............................................2 路桥工程技术与道路材料...............................................................4 船舶、物流与水路交通技术...........................................................5 新型车辆工程与机械制造新技术...................................................9 节能减排、工业废渣利用与污水处理技术.................................12 信息与计算机技术.........................................................................13 传感检测与自动化技术.................................................................14 采选矿与矿物深加工技术.............................................................17 化工技术和生物医用材料与制药.................................................18 部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18 1 获国家级奖励的科技成果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高性能热电材料快速制备与高效器件集成制造新技术及应用 超大跨度漂浮型铁路斜拉桥列车制动响应智能控制新技术 高性能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制备与微结构调控技术 热电材料的多尺度微观结构调控与性能优化技术

宽温、宽频高模量压电阻尼复合材料成套制备技术及其典型工程应用

沥青路面状态设计法与结构性能提升技术及工程应用

船舶动力装置磨损状态在线监测与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 结构/功能复合化新型导电陶瓷的设计、成套制备技术与应用 管磨开流选粉节能技术及其水泥绿色制成应用 环类零件精密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

连续梯度材料共沉降可控制备新技术及其在动高压领域的应用 五类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与加工规模化生产技术 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技术 水泥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整技术

光纤光栅传感系统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 混凝土材料耐久性关键技术

贫赤(磁)铁矿选矿新研究工艺、新药剂、新设备研究及工艺应用

汽车摩托车齿轮类零件冷摆辗精密成形关键技术 含铁渣尘高效利用关键技术 水泥低环境负荷化关键技术 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造船重大装备机械手肋骨冷弯机

骨外科用生物降解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钢管高强混凝土膨胀控制与制备技术

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

25.新型可印刷太阳能电池的印刷制备技术 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二氧化钒纳米线、纳米棒及其制备方法

一维纳米电化学储能材料的结构性能调控与储能机制 车用高效热电薄膜制冷系统 相变储能材料及系统关键技术

高储热、快转换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系统 太阳能热利用储热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 无机三维石墨烯复合材料合成技术

环境友好型防生物污损有机无机新材料合成技术 绿色无溶剂自清洁防紫外玻璃涂层制备工艺 微纳分级结构医药双重释放材料工艺合成技术 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研制技术 透波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制技术

诱导损伤神经再生的可降解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及临床应用 SiC陶瓷3D打印技术

先进溅射靶材料的制造技术

新型电极材料设计构筑与关键技术 光催化磁性漂浮微珠及其制备研究 仿生功能生物界面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太阳能光伏聚合物秸秆瓦的研究

分级多孔光催化材料的仿生制备及应用 高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科学

循环流态化还原磁化焙烧反应系统研究及应用 LED陶瓷基板关键装备技术

压电陶瓷-聚合物结构阻尼材料的研制及其工程应用 多相颗粒可控共沉降成型与精细分级装置研制

压电阻尼结构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技术及其典型工程应用 宽组分、多物系梯度材料的薄带流延集成制备技术

高性能热电材料快速非平衡制备与高效热电器件及系统应用 囟化物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复合材料厚膜成型技术 56.新型混凝土蓄热材料研究和开发

建筑材料生产技术与建筑工程技术

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新体系透明微晶玻璃生产技术 高硬度透明微晶玻璃研发技术

水钻玻璃生产工艺优化和新产品研发技术

多基复合管与玻璃钢夹砂管研究、设计与技术开发 超薄玻璃化学法钢化工艺技术研究 排烟冷却塔玻璃钢烟道监造监测

薄玻璃浮法成形关键工艺及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高性能AZO溅射靶材及其连接关键技术在新型TCO玻璃生产开发应用

减反射光伏封装镀膜玻璃

玻璃表面减反射膜制备成套技术及在晶硅光伏电池产业化中的应用

镀膜玻璃的研制与技术

高性能陶瓷窑炉成套技术与产业化 精细化陶瓷研发技术

环保型保温陶瓷砖的研究开发

新型陶瓷过滤材料及其高效除尘装备的研究和产业化 水泥绿色制成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应用

高流态超早强高耐久水泥基材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 高流态超早强水泥基固化材料的技术与应用 水泥基复合材料多尺度理论及应用技术

跨海铁路桥机制砂海工混凝土的配制与耐久性研究 全粒度钢渣沥青混凝土制备集成技术及产业化 生态自密实混凝土材料设计与工程应用研究 人工砂混凝土材料设计与工程应用研究 高性能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研究

桥梁混凝土性能长期演变规律与跟踪观测技术 82.淤泥陶粒、陶粒混凝土及自保温砌块 83.轻质功能性脱硫石膏基抹灰材料制备技术 84.磷石膏基胶凝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85.尾矿磁化焙烧回转窑生产线建设工程 86.村镇用节能烧结砌块绿色制备技术

87.自保温砌块配套功能砂浆关键制备与应用

88.不同工业废弃物制备高性能蒸压墙体材料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89.功能化高效建筑节能板材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

90.基于清洁高效节能设计的聚羧酸减水剂制备技术及应用 91.无机抗剥落剂的制备及应用技术 92.煤层气钻井液性能测试研究 93.耐紫外光老化沥青路面应用技术

94.片麻岩沥青路面结构组合、材料组成设计与性能研究 95.阻燃沥青基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应用研究

96.固体废弃物制备高性能道路建筑材料关键技术

97.基于生态设计的高性能道路建筑材料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98.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及应用 99.水泥绿色制成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及产业化应用 100.CFB耐磨修补涂料结合强度耐磨性提高的研究 101.一种微气候和热环境数据信息图及显示方法 102.用于高标号水泥的新一代液体水泥助磨剂

路桥工程技术与道路材料

103.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

104.抗滑、阻燃、降噪多功能隧道路面结构设计与铺装技术 105.自融雪、抗滑、排水、降噪多功能沥青路面技术 106.半柔性水泥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及应用 107.低品质掺合料优化技术及其在混凝土中的高效利用 108.基于强劲骨架的特大跨钢筋混凝土拱桥关键技术 109.超高桥塔高性能混凝土试验及工程应用技术 110.脱空钢管混凝土计算理论与质量控制成套技术

111.强震区桥隧混凝土抗渗裂增韧协同设计方法与工程应用 112.大型地下水封石洞油库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及其应用 113.基于水泥组分分析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114.基于图像处理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检测装置构建研究 115.环保型功能集料设计与制备及其混凝土应用技术 116.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房屋结构设计技术 117.超强涌潮水域桥梁基础施工关键技术

118.既有桥梁体系性能评估与全寿命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119.大跨径钢-混组合桥梁结构抗裂与稳定性分析新技术及应用 120.大桥刚性悬索加劲钢桁梁结构关键力学特性

121.基于实时地理信息的降雨诱发塔基地灾害预警系统 122.隧道盾构高性能注浆材料及其施工技术

123.城市生态与景观敏感区湖底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 124.橡胶高粘高弹沥青开发与应用技术

125.钢桥面新型耐久性组合铺装结构与材料及其工程应用 126.长江大桥项目智能管理系统

127.新型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 128.长江隧道工程建设成套技术

129.大跨径公铁两用桥结构安全监测关键技术与方法 130.土木工程智能防灾-结构振动智能控制技术 131.结构恢复力特性识别方法

132.深基坑支护优化设计及监测关键技术

133.基坑工程中注浆钢花管工法与受力特性研究 134.机场临空区及快速路沿线户外广告设置规划 135.高地震烈度区输电杆塔抗震设计方法

136.水泥-沥青材料复合与性能调控制备成套技术

137.高性能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研究及其在版式无碴轨道铁路工程中应用

138.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监控系统 139.边坡(滑坡)灾害评价与治理优化新方法及工程应用 140.“桥建合一”高铁车站振动舒适度关键技术与应用 141.轨道交通信息模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及应用 142.软基路段路堤新型轻质土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143.道路中央自动分离式隔离护栏

144.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特大公路桥梁标线铺设方法

船舶、物流与水路交通技术

145.内河船舶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146.大型无动力船舶码头系泊防台关键技术 147.内河水上溢油应急反应关键技术 148.内河水域船舶溢油应急体系

149.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船舶驾驶数字化仿真关键技术与应用 150.超大型船舶受限水域通航安全保障成套技术及应用 151.高栏港至西江干线主通道适用船型研究 152.南海LNG燃料动力拖网渔船模型试验 153.1000吨级多用途船舶设计技术

154.太阳能与风能在复合材料船舶上的应用 155.乌江500吨级多用途集装箱船项目 156.船舶喷水推进装置矢量控制系统 157.船舶三维数控弯板关键技术与装备 158.基于船联网的集装箱内支线信息系统 159.一种船舶及水下航行体的减阻节能装置 160.甲板运输船送审设计

161.海洋平台工作船减摇水舱技术

162.大型远洋拖网加工渔船图纸设计技术服务 163.LNG燃料动力船舶试点工程系统

164.内河LN燃料动力船舶安全操作和监督管理体系 165.试航船实船测试分析技术 166.船舶智能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 167.长江船舶航行动态感知与实时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168.海上溢油预测预警关键技术

169.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170.电力系统阴极保护的环境评价 171.高墩大跨桥梁美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172.集成电机推进器水动力特性设计

173.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的视频交通流量监测技术 174.潜优势项目专项训练器材应用

175.国网一体化统一通信平台功能中间件开发技术 176.桥梁施工关键技术控制及长期健康监测 177.复杂形状结构的波浪机理和分析方法 178.粮库信息化监控管理系统 179.66M高空作业平台开发设计

180.基于表面自由能理论的沥青路面材料高效利用研究技术 181.数控肋骨冷弯机相关技术及控制软件

182.强通风快喷式复合肥造粒高塔关键技术及应用

183.航道整治工程水下沉排施工质量检测声学识别条研发 184.轻型减小舱内液货晃荡的柔性盖 185.液氧汽化潜热制冷仿真平台 186.接触网专用结构设计软件

187.江汉运河辐射区域运量需求及效益研究 188.长江散货运输组织方式及应用

189.工程设计软件建模平台功能需求设计

190.强柔性沥青碎石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指标和方法 191.长江水下沉排施工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192.内河航道助航系统成套技术研发与应用

193.长江航道整治软体排设计与施工成套技术研发及应用 194.长江干线航道水位感知与预报技术及应用 195.营运车辆安全保障技术及大范围集成应用 196.城区智能停车诱导系统 197.长江危化品污染应急技术

198.内河交通运行状态监控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 199.道路交通状态自动判别及行程时间预测系统 200.长江海事电子巡航系统

201.基于网络的危险品船舶作业建模与仿真系统 202.疏浚船舶吸扬系统的匹配

203.轮机综合实训室监控软件设计及 实践教学管理系统 204.scr控制器调试与刷写适配器研制技术 205.SCR喷射系统一体化 206.船用柴油机配套工程规范

207.车用柴油机SCR系统控制技术

208.船用柴油-LNG混合燃料发动机控制系统 209.航道维护船舶虚拟机舱漫游系统

210.2000方|时吸盘挖泥船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211.JD800PCC-4内河商品汽车滚装船离网型太阳能光伏系统 212.CAT型船用柴油机排放研究

213.2000/时自航绞吸挖泥船支持系统

214.内河自航钢耙抓斗挖泥船的研制与应用 215.自平衡式新型航标船的研制与应用

216.油船、化学品船及液化气船模拟实操系统

217.船舶轴系性能和结构优化理论研究、试验装置研制与工程应用 218.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 219.添蓝DCU控制程序设计

220.(采用蓄电池储能技术)太阳能在大型滚装船上的应用技术 221.4000KW船用大功率调距桨及关键技术 222.西江干线货运船舶动力节能技术

223.长江中游航道维护2000立方米每时自航吸盘挖泥船建造技术 224.斗轮堆取料机接地应力在线监测与安全保护技术

225.基于单机智能化的散货码头物流装备群协同控制系统 226.斗轮堆取料机悬臂架接地力在线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227.风电设备安装船主要系统设计研究

228.桥(门)式起重机作业人员仿真操作培训考核专家系统 229.港口门座式起重机技术

230.超大型斗轮堆取料机关键技术及应用 231.连杆起重机设计技术

232.基于SaaS模式的物流软件服务平台 233.面向供应链服务的物流中心关键技术

234.基于WEB的大型起重机械结构无线智能监测系统 235.YLPJ30移动式智能火车卡散料螺旋平料机 236.快速节能梭式窑触摸屏式全自动控制系统 237.港口生产效能评估与智能优化平台

238.暴风作用下大型港口机械安全性能分析与试验 239.三峡库区港口群物流联动运营系统

240.港口大型设备结构安全性能检测技术与事故概率评估方法 241.港口煤炭装卸系统能源测算方法与节能对策 242.大宗散货码头系列化智能螺旋平料机

243.起重机低速重载回转机构状态监测关键技术 244.拖轮作业移动信息管理系统

245.集装箱感知系统关键技术及相关标准

246.港口门座起重机金属结构技术状况分析研究 247.豪华游船舱室设计与内装技术研究 248.无人艇自扶正装置

249.一种基于MEMS微镜的激光雷达 250.现代物流中心综合管理与规划

251.基于物联网的制造过程可视化监控技术及系统 252.钢铁物流中物联网技术

新型车辆工程与机械制造技术

253.水冷式自励式电涡流缓速器研究与开发 254.主动噪声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255.高品质低成本后行-驻车盘式制动器的开发与应用 256.客车车身骨架CAE分析研究技术

257.12米系列清洁能源城市客车优化设计方案

258.汽车用改性PP工程塑料注射成型模流分析研究技术 259.长沙磁悬浮靴轨侧向受流动态特性仿真研究技术 260.汽车座椅轻量化技术

261.DSW500发动机及整车改进优化技术 262.汽车随动转向大灯研发技术

263.宽体矿用车辆悬架技术与结构分析技术 264.弓网动力学三维动态仿真技术及系统研究

265.满足欧Ⅱ排放标准的43CC小型汽油机的研发技术 266.基于馈能式减振器的悬架匹配与控制 267.自走式高地隙喷杆喷雾机

268.电动汽车开发流程和设计规范开发技术 269.污水循环联合疏通车技术

270.105混合动力样车轮毂电机总成台架实验 271.排气系统声学联合开发技术

272.大型球阀零件复合轧制工艺与装备开发技术 273.CN113车型动力总成悬置优化技术 274.汽车防盗匹配系统

275.摩擦片自动化生产装备的研发技术 276.70吨级矿用车辆技术

277.汽车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PB)278.永磁电机驱动系统控制技术 279.罐式道路洗扫车技术 280.汽车车门系统

281.汽车变速器换挡性能提升技术 282.耐超高温防腐烛管道连接设备 283.电动汽车电机自动变速控制系统 284.国IV双层排气岐管催化器总成 285.越野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

286.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287.新型复杂武器系统高机动轮式车辆开发技术 288.多功能综合型汽车故障诊断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289.复合精冲成形技术与装备

290.四轮毂电机驱动混合动力越野汽车关键技术

291.高速铁路500m长钢轨焊接系统集成化创新与应用 292.基于颗粒物分类管理的自除尘式吸尘车研制及产业化 293.汽车行驶跑偏在线自动测试系统 294.轮对压装退卸机控制系统 295.凹陷应变评价算法研究及软件 296.HX机车轮对压装机控制系统

297.活塞往复式压缩机余隙无级调节装置 298.复合肥覆膜喷涂设备

299.高性能高转速碳纤维复合材料船用螺旋桨 300.排气消声系统开发技术 301.视频图像模块项目

302.电力机车轮对压装机控制系统 303.高速磁悬浮轴承设计方案

304.汽油循环氢压缩机气量自动调节节能装置 305.多功能轮轴拆装机控制系统 306.智能家居软件平台及控制系统 307.前置前驱车型传动效率提升技术 308.固定节流孔音速流导技术

309.多功能轮对分解压装机控制系统

310.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板簧缠绕机研发技术 311.产品结构设计、热力学仿真及制造工艺

312.CN100后桥总成减振(降噪)的机理分析及改进措施技术 313.新氢循环氢压缩机气量自动调节节能装置 314.CN100微型车后桥噪音性能综合测试系统 315.绝缘管生产线ZD4W纤维缠绕机数控系统 316.车桥厂主减速器精确追溯技术 317.高桥石化柴油加氢气量调节装置 318.五轴联动数控碳纤维缠绕成套设备

319.基于物联网的微车后桥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 320.成型砂轮的参数化重构及数控修形技术 321.全自动数控轮对压装机

322.铁矿石井下实时计量与品位评价数字化技术及工程应用 323.地理升降式压缩垃圾站

324.高温发汗自润滑轴承技术及其应用 325.地埋升降式压缩垃圾站

326.高温发汗润滑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327.CHC齿轮连环少齿差减速器

328.水平预压式生活垃圾中转站关键技术及应用 329.饮用水应急取制车

330.商用车车载网络与信息集成系统

331.《齿轮连环少齿差减速器》机械行业标准(JB/T 11618-2013)332.汽车复杂可变轴向传动系统减振降噪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333.高温发汗自润滑轴承技术及其应用

334.铁矿石井下实时计量与品位评价数字化技术及工程应用 335.GJX4光纤甲烷传感器研发技术与应用

336.复杂关联约束驱动的作业车间调度优化理论及应用 337.耐磨泥泵泵壳的研究技术

338.轿车轮彀轴承复杂截面套圈精密冷轧工艺 339.球墨铸铁汽车零部件轻量化制造技术 340.燃料电池膜电极炭纸自动化疏水装备

341.面向驾驶行为预警及导航的多功能车载系统及应用 342.驾驶行为监控预警技术与装备研发技术及应用 343.汽车驾驶人行为识别与监控技术及应用

344.基于整车网络的安全感知增强及危险预警系统 345.车辆驾驶行为监控预警技术与装备 346.路拱发电装置

节能减排、工业废渣利用与污水处理技术

347.新型捕收剂烷基多胺醚GE-609的合成及应用 348.乙基氯化物清洁高效工业化生产新工艺

349.垃圾废弃物生态化处理及水泥窑协同资源化处置技术与应用 350.水泥窑协同处置市政垃圾综合利用技术 351.废水处理工程技术

352.三维粒子光电耦合催化氧化处理高盐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技术 353.高氨氮复杂成分合成氨工业废水处理的关键技术 354.纳米海绵新型净水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355.GIS支持下的污染源普查信息应用系统

356.水污染治理与水体修复生态工程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 357.基于不同水质目标的人工湿地生态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 358.旋转膜低温蒸馏提取成套装备技术联合开发 359.环保型水质稳定剂的研究与开发 360.高效环保型几丁聚糖农业种衣剂 361.烟气脱硫灰综合利用系统集成技术 362.选冶废渣综合处理技术

363.采卤盐腔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364.钢铁渣微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365.尾矿和废石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

366.冶金废渣用于熟料烧成晶相调节材料应用研究 367.利用固体废弃物制备绿色墙体材料的工艺和技术 368.深水沉排施工过程水下监测综合信息系统 369.废弃荧光粉氧化钇铕回收与循环利用技术 370.新型高效水处理絮凝剂

371.环保型无磷缓蚀阻垢剂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372.钢铁表面除油除锈磷化钝化一次性处理液 信息与计算机技术

373.高速铁路钢轨精确打磨方法及智能打磨测量装置 374.核磁共振波谱仪中嵌入式控制系统的研制与测试 375.高压大容量电动机节能调速系统 376.抗干扰超短波接收机系统 377.胶囊片剂缺陷检测系统 378.DMS房屋缺陷管理系统

379.高速铁路钢轨磨损检测及钢轨打磨智能专家策略系统 380.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对地震台站电磁影响及防护技术 381.白血病慢病管理助手的软件系统 382.二维码在海事监管中的示范系统

383.便携式汽车后桥噪音性能测试分析系统 384.自适应异构通信网络管理软件

385.基于物联网的起重机械风险管理平台 386.片烟物流跟踪系统行业应用平台

387.烟草行业大数据分析平台若干关键技术 388.国兰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分析及新品培育技术 389.西藏传统民族舞蹈数字化3D虚拟技术 390.Web信息检索方法及优化技术

391.构建机制的制度工程化设计及在大型设备及网络资源等共享机制中的应用

392.织造设备监管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393.电器安全多功能智能化测试系统 394.织造设备监管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395.自适应异构通信网络管理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396.普适化智能通信管理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

397.自适应异构通信网络管理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398.面向企业信息化软件的GIS与Ziggbee技术应用 399.交流电力推进系统分布式仿真研究技术 400.泊车辅助系统 401.消防智能救援终端

传感检测与自动化技术

402.微电网光伏并网变换器研制技术 403.无线变频试验检测技术

404.消防控制盘与辐射检测仪培训装置

405.景观给排水智能供配电及控制系统研发技术

406.汽车辅助驾驶系统多传感器的选择与环境距离感知方法 407.动态无功功率快速补偿技术

408.带滤波功能静止无功发生器(SVG)的开发技术 409.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思路与方案 410.虚拟控制器工程化应用软件 411.DCS一层虚拟化定制软件 412.阴极保护防腐装置与系统 413.数据挖掘分析及辅助决策软件 414.湛江港生产环境监控系统

415.分布式实时数据中间件开发技术

416.250T/d超白玻璃生产线原料配料控制系统 417.嵌入式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技术

418.全国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公共交换平台工程关键技术 419.基于船载移动基站的海上定位技术与海上搜救应用示范技术 420.轮胎胎面复合挤出生产过程智能控制模式技术 421.高压大功率电动机软起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422.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综合监管体系研究与应用 423.基于相空间重构的心脏危险征兆检测及监护系统研究 424.物联网技术在整车物流信息平台的集成应用 425.机电系统设计自动化系列研究

426.面向多应用领域的绩效评价理论与决策支持系统 427.车联网实时交互智能终端与信息协同系统

428.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系统在线检测及远程监控方法 429.无源动态谐波滤波器研发技术

430.密闭系统内氢、湿度测试装置研究技术 431.光时域反射微弱信号处理技术 432.大型网架结构安全监测系统 433.光纤直连保护通道自动切换设备

434.基于弱反射光纤光栅阵列传感光纤的油井温度分布式检测技术 435.光纤光栅纤维增强智能复合材料测试系统 436.煤矿管道用瓦斯气体光纤检测系统研发技术 437.满量程光纤甲烷传感器 438.特种光纤拉丝工艺

439.弱光栅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

440.具有自诊断功能复合材料高压管道研究 441.光纤光栅智能定址周界入侵自适应报警系统 442.高速铁路综合维修体系与关键技术 443.高速公路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关键技术 444.桥梁结构长期健康与安全监测系统 445.光纤光栅周界入侵报警系统产品化应用 446.高强智能集成化纤维复合土工材料 447.桥梁结构长期健康与安全监测系统 448.轨道交通轨旁设备无线检测系统

449.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网络的变形测量系统 450.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产品运行状态监控系统 451.无线消防探测器 452.消防智能头盔 453.消防智能网关 454.移动健康关爱系统 455.通用电信号转换器 456.智能控制开关

457.高压大功率电机软起动装置(EK060485)458.小型搜救机器人的设计及开发 459.履带式机器人双击协调行驶性能仿真分析研究技术 460.风电叶片机器人打磨工艺技术 461.物联网教育机器人及实验箱 462.完井机器人通讯与控制系统 463.机器人系统的智能设计及其应用 464.全自动码垛机器人系统

采选矿与矿物深加工技术和爆破技术

465.岔路口钼铅锌多金属矿尾矿综合利用研究 466.铜铁矿深部矿体开采技术

467.低品位煤系高岭土提纯及超微粉体深加工技术 468.浮选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技术及应用

469.浮选中矿选择性脱水、脱药调控关键技术与装备 470.高磷铁矿年处理20万吨原矿选矿厂初步设计方案

471.含重金属多组份渣泥能质耦合全周期低碳资源化利用技术 472.基于GNSS/INS集成的大型缆机智能诱导与防撞预警关键技术 473.基于GNSS的矿区边坡变形监测预警成套技术与应用 474.基于多模卫星导航定位的矿区边坡变形在线监测关键技术 475.既有线近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智能监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476.雷达遥感数据处理与成矿信息识别新技术

477.类钙钛矿有色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合成、结构与介电性能 478.隆尧双碑巨厚石膏矿床提高矿石回采率研究技术 479.煤矿智能视频分析关键技术

480.湿法炼锌-高酸浸出工艺综合回收银金锌绿色冶金技术 481.石门重晶石及伴生矿萤石选矿研究技术 482.石墨矿选矿工艺

483.数字环境下地图制图关键技术

484.特殊页岩钒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关键技术及工程化 485.提高老虎口矿体含铜黄铁矿银回收率选矿试验

486.铁路既有线施工安全控制与工程地质预报关键技术及应用 487.铁尾矿制备水泥试验

488.铜矿开采参数优化及围岩稳定性研究技术 489.铜矿尾矿库酸性废水治理新技术

490.微细粒复杂难选红磁混合铁矿选矿技术开发 491.微细粒铁矿石选矿技术开发及工业实践 492.钨铜钼锡银新工艺技术试验研究

493.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改造方案在石膏厚矿床高效开采中的应用 494.新型脱硅阳离子捕收剂工业应用新领域 495.新一代黑白矿机破碎效能综合对比技术

496.窑炉烟气脱硫脱氮及氧化铒替代元素配方新技术 497.紫袍玉带石矿安全无损开采关键技术

498.山区浅变质岩系风化层边坡稳定性研究技术 499.小净距隧道爆破震动控制技术 500.原建筑物爆破拆破技术 501.水下爆破关键技术

502.台阶爆破精确毫秒延时节能降振技术 503.山体隧道近接水库爆破振动监测技术

504.城市高架桥精细爆破拆除的设计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 505.复杂环境下城市超长高架桥精细爆破拆除关键技术与应用 506.基坑开挖爆破技术

507.裂隙岩体混装炸药爆破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化工技术和生物医用材料与制药

508.氟铝酸钾工业化

509.年产500吨氨基甲酸甲酯(MC)510.2000吨ε-己内酯的合成工艺设计及其下游产品的开发 511.年产10000吨99.9%石墨和5000吨99.99%石墨项目 512.利用涤纶制取增塑剂DOTP项目 513.新型高效无磷缓蚀剂

514.新型无溶剂自分层聚氨酯胶黏剂 515.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界面相互作用研究 516.超低温硫磺回收尾气加氢催化剂 517.新排放标准下催化裂化原料优化技术 518.生物活性纤维及其制品规模化生产技术 519.蜡油加氢装置管道完整性数据管理系统 520.特种硅溶胶系列产品技术

521.船舶柴油机尾气脱硫脱硝技术可行性研究 522.炼厂胺液脱硫系统集成优化 523.羧化壳聚糖生物医用创面修复膜 524.羧化壳聚糖高分子修复凝胶 525.低品位铝土矿综合利用技术

526.功能型聚羧酸减水剂的研制与生产工艺开发技术

527.基于表面修饰与改性Si3N4纳米粉体的功能涂料构建 528.α-甲基苯乙烯二聚体的合成

529.乳酸、聚乳酸及其衍生产品的生产新工艺与技术 530.新型负压封闭引流生物海绵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531.多种重要农林外来有害生物的疫情风险评估及防控措施 532.(S)-3-氨基奎宁二盐酸盐的制备工艺及中试研究技术 533.新型负压封闭引流生物海绵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 534.甲壳生物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技术 535.管道修复用紫外光固化树脂体系配方设计与研制技术 536.秸秆及生物酯衍生产品的结构设计、性能测试及产品标准 537.聚氨酯改性树脂体系配方设计与研制技术 538.预浸料用高性能环氧树脂体系 539.多孔有机聚合物过滤膜元件

540.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工艺优化技术 541.健脾生血颗粒(片)药效学及效应物质

542.基于分散片剂型两种中药新药的创制与产业化

部分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3.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4.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6.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港口装卸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8.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9.数字制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10.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11.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12.矿物资源加工与环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13.宽带无线通信与传感器网络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14.内河航运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上一篇:景区旅游管理制度下一篇:集团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