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鲁迅(共15篇)(共15篇)
1.品读鲁迅 篇一
中国四大名著这四本书都是极其值得我们品读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最近我阅读了《西游记》这本书,研究了一个小问题:孙悟空有几次钻进了妖怪的肚子,并将其制服?
众所周知孙悟空十分爱钻进别人的肚子里,于是我数了一下,孙悟空一共有六次钻进了妖怪的肚子里并将其制服。
第一次,孙悟空去找铁扇公主借扇子时,他变作t燎虫,乘铁扇公主喝茶之机,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在她肚子里拳打脚踢,弄得妖精躺在地下求饶。
第二次,孙悟空大战黄眉妖。他变作一个大西瓜,乘黄眉妖吃瓜之际钻到黄眉妖的肚子里,用翻跟斗、竖蜻蜓的战术制服了黄眉妖。
第三次是在七绝山孙悟空大战红鳞莽时,行者见莽精张开巨口要吞八戒,便迎上去钻进肚内耍弄金箍棒。
第四次是在狮驼山孙悟空大战老魔时,被老魔吞入肚内。这次挖心战术写得最有特色了!为了制服狡猾的妖精,孙悟空临出来时还把毫毛变为绳子,拴在妖精的心肝上,跳在山顶上,拉着绳子,一提一放,像放风筝一样,弄得妖精死去活来。
第五次是在无底洞大战白骨精时,变作红桃钻进妖精肚内,施展本领。
还有一次是与观音合谋,钻进黑风怪肚子里。
通过这几次,可以看出孙悟空神通广大,有勇有谋!
2.品读鲁迅 篇二
1. 品读的含义。
语文教学中读是很重要的, 古人云,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就是强调读的重要性。读书的形式很多, 品读是其形式之一。“品”意思是品味, 品读是反复吟哦, 弄懂字词句段的含义。换句话说,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 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 就是从不同的角度, 或选点, 或铺面, 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 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 看出文中的精妙之处, 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学生的品读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品读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重要思想内容的理解, 还能使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 如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品读的方法。
我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品读法, 更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 我就从四方面谈一谈实施品读的途径:品得细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 多角度地、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材料;品得深就是对课文见解深刻, 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品读, 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品得美就是从“美”的角度、“好”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揣摩, 品评欣赏文中不同凡响的表达艺术, 从而产生审美激情, 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品得奇就是角度丰富, 视野开阔, 通过多角度鉴赏和思辨分析, 进行准确的审美判断, 形成独创的见解, 发别人所未发。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根据课文特色, 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多个论题, 让学生进行鉴赏评析。从不同角度鉴赏, 使学生按自己的个性探讨, 一定会产生独特的启示与体验。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品读及其实施方法
1. 审美品读的含义。
审美意为“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领会, 既是智慧的参与, 更需要情感的体验和主动地研读。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 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 设身处地, 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 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由此得知, 朗读作品时, 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 是激发审美情感, 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 进行审美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确切一点说, 审美品读是一种美感熏陶式教学, 通过具体、可感、生动的形象和手段, 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阅读的境界, 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深切地体验语言文字的灿烂, 让学生自读自悟, 悟出情感, 读出个性, 说出见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品读的方法。
3.品读校训感悟青春 篇三
作 者 姓 名 :单 位:院(系)专业:寝(宅)电话:手 机:E - mail :
锦泽凡人
大连外国语学院 日本语学院 品崇德尚文 悟兼收并蓄
“崇德尚文,兼收并蓄”这嘹亮清脆的声音,充满着激情,带着豪迈,充满着对大学,对大外的期待。是的,这是新生军训的口号。军训是拉开大学生活的序幕,而“崇德尚文,兼收并蓄”的校训从此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这是我们从心底的呐喊,和对大外无比的敬仰!这就是我们与大外的“只如初见”。
于是,我们在这催人奋进的校训中开始了大学之旅。我们经历了寒窗苦读,十年磨一剑,来到了万人敬仰的象牙塔中。人们羡慕我们的年轻,说我们是青春之阳。的确,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挥斥方遒,拥有百舸争流之勇。但青春,并非人生的一段时光,而是一种精神状态;青春,意味着一种非凡的气质。无论是人还是物,总之万事万物都有青春的骨质,只要创新发展,只要勇于进取,只要兼容并蓄,就拥有青春的之质!诗人郭小川说“青春不只是秀美的发辫和花色的衣裙,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做黄金;青春的所有者,也不能总是在高山麓、溪水旁谈情话、看流云;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大胆的想望,不倦的思索,一往直前的行进,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我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拥有青春!大外拥有青春!我们与大外共成长!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可以说集中在一个学校的校训中,校训也是校魂。《辞海》解释校训,其含义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从字面上看,校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培养良好学风而制定的,简言之,校训就是学校着意建树的“应然之风”—也即特有精神和价值取向的特征。也可以说校训是大学精神的凝练,是大学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对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氛围、道德情操及行为习惯养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校训犹如一支号角、一面旗帜,对内引导规范校风,对外展示学校形象,指引和激励全校师生共建精神家园,弘扬优良传统,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凝聚人心,规范志行,共谋发展,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大外的校训“崇德尚文,兼收并蓄”,“崇德尚文”即提高道德素养,塑造完善人格,推动社会进步;尊重科学文化,坚持终身学习,顺应知识时代。“兼收并蓄”即继承民族传统,吸纳人类文明,促进国际交流;拓展求知空间,锻炼综合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始终遵循大外的校训,它包含了做人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做学问就要学会做人,我们要做有道德,有素质的大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其次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民族传统文化要有深刻的认识继承,吸纳全世界的文明成果,兼容并收,与国际接轨,有开拓的视野,良好的知识储备。四十多年来,我们一直秉承“崇德尚文、兼收并蓄”的校训精神,遵循着“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从1964年的大连日语专科学校,到1970年的辽宁外语专科学校,再到1978年至今的大连外国语学院,大外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功绩,教学事业得到了飞跃式发展。
大外的校训是所有大外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牢记教训,遵循校训。我们以大外为荣,让大外以我们为傲!我们作为大外青春的骄傲,以校训为准则,完善自己,为自己的理想,为大学生的使命而奋斗!
人生无再少,大学最珍惜。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坚强的意志、宏伟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珍惜青春,牢记校训,让我们以青春之声,向青春敬礼!向大外敬礼!我们要用青春的力量,青春的使命,去努力奋斗,去创造生命的辉煌!校训内容:崇德尚文 兼收并蓄 校训释义:
“崇德尚文”—— 提高道德素养,塑造完善人格,推动社会进步;
尊重科学文化,坚持终身学习,顺应知识时代。“兼收并蓄”—— 继承民族传统,吸纳人类文明,促进国际交流;
4.品读名著经典 篇四
品读就是对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的解读。去品味、去阅读,能找到里面能给我们以启迪的东西。三国历史如同一杯香茗,要细细品味,才解其意味。才发觉历史之妙处,风云人物之睿智,从而有所领悟,从中借鉴人生智慧。
古人读书前必须净手焚香,以示恭敬。以至于说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理解书之所以被神化完全是因为书中有智慧,尤其是充满了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人生智慧。
一生从事读书研究的学问家鲁巴金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我赞成。我也是一直这样做的。
不久前聚会,席间一位长者谈到自己在看新《三国演义》电视剧,进而饶有兴致的谈了些许心得,对几个人物也进行了点评,聆听之下,顿然勾起我对再读《三国演义》的热忱,回家后把《三国演义》、《三国志》、易中天的《品三国》、甚至女儿读的少年版《三国》也拿出来放到枕边,进行了一番细读。对于《三国演义》我从很小就听过几遍评书联播。人物及章节故事也算了然于心,这次再读,倒也有了点滴思索。
《三国演义》的品读价值在此我不做累述,因为站在这里的目的在于交流个人的读书所得,那么我要阐述的自己的观点:
一、试以国家民族大义来品三国人物
说道三国演义,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其中为人处事的谋略,对于不同人物的喜好争议。我这次读三国觉得人们不妨把它放到国家民族大义来读,得到的结论就会有不同。眼界也就开阔许多。
如曹操其人。
《三国演义》作品中,由于作者罗贯中写作理念推刘反曹,曹操便以奸雄的形象。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把奸雄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让很多善良的人们恨之入骨。从将错就错,梦中杀人,恩将仇报、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例子都是他奸雄的表现。
同时,我们来看看《三国志》对曹操其人较客观的评价:
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戎马一生。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迎接蔡文姬归汉,修复《汉书》,功在千秋。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法令严明,身先士卒。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前进。曹操的功业远不是那些谩骂他的人所能理解的。我佩服曹操。
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个人物出来指手画脚的三分天下,曹操的统一祖国大业做成,当时社会的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也就不会三国争战;由此推论,诸葛亮为了显示其个人才华,为了打败对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上方谷,不惜牺牲普通百姓的生命,遍野白骨,黎民涂炭。要不是他帮助周瑜,就没有赤壁之战,也就是说从很多章节来看,如果没有他到处捣乱,人民会早一天安定幸福,因此,我不再盲目的崇拜诸葛亮。而且还有些不喜欢他了。
二、不以完美之心来评三国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时间多少豪杰!合上书,一个个鲜活面容就活跃在我们读者眼前。我们喜欢这样说人物,刘备很敦厚,但是太软弱,关羽讲义气,但是太狂傲,吕布武艺高超,但是毫无谋略。周瑜足智多谋,但是心胸狭窄,忌才妒能。我们可以试想,这些人是多么风云一时的人物,有的人也就是《三国》中的士兵甲或士兵乙,再或者平凡到没出现在书里。他们之所以是英雄,就是因为他们有这样丰满的个性特点。如果关羽像刘备一样礼贤下士,不说出“虎女焉能嫁犬子?”这样令人难以接受的话语,孙权也不会在暴怒之下斩其首级。关羽也不会身首异处。
我在易中天《品三国》里看到对关羽这样的评价:
关羽这个人在刘备集团,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惯坏了的孩子有什么特点呢?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叫任性,第二个特点叫天真。由于被惯坏了所以任性,由于是孩子所以天真。
我的意见是人们只管来尊敬爱戴关羽的正直义气。
关羽,是我国的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受到国人的推崇。义重如山,柔情,侠肝义胆。我们要学关羽的交友之道,为人准则,也希望大家拥有的朋友兄弟都是关羽这样的!
三、以善意之心来解读三国人性
人们有时争议到最后会认为三国人物都不是好东西,互相利用,各有所图,居心叵测,阴险毒辣,我建议大家以善意之心来读三国。别有一番景象。
在一个乱世之秋,群雄并起,他们带着自己的理想奋斗,努力寻找着自己的角色,寻找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他们斗争了一生,善良的人读到最后都会落泪。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赵云的完美绝伦,孙策的少年有为,曹操的壮志未酬人已老的不甘。似乎苍凉的乐曲响彻耳旁。任何人事都挡不住历史的车轮徐徐向前。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是这些英雄创造了那个时代和那段光辉不可磨灭的历史。以及这部不朽的作品!
读书,贵在“读进去,出的来”。
今天的我们从书中品读百味人生,珍惜幸福与美好,拥有达观向上的志趣。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从名著中感悟到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
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
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
5.品读红色经典 篇五
《青春之歌》读后感
(菜园三小 五(1)班 颜思璇)
品读红色经典期间,可能我是女孩,妈妈就在众多的红色书目里,向我推荐了《青春之歌》。她说,主人公林道静短发大眼围巾裙装的形象,曾经激励着她们的青春年代,在她的心里一直挥之不去。可能是对我这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小说有些长,妈妈还建议我先看电影更合适。
《青春之歌》主要是通过对北方青年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九•一八”——“一二•九”(1931--1935)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由于作者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旋涡中加以刻画,善于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来展示各自的性格特征,善于将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善于通过富有性格特色的细节来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善于将人物性格的变化与人物命运遭遇的变化结合起来描写,通过所有这些努力,不仅使林道静这一形象塑造得血肉丰满,真实感人,也使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卢嘉川、江华、林红、余永泽等显得个个活
脱生动,性格鲜明。
《青春之歌》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
6.品读、沉醉语文美 篇六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一半是科学, 一半是艺术。”因此, 语文是美诗文的载体。品读语文课本, 一个个精彩浪漫温馨的故事便呈现在眼前:春花秋月、良辰美景, 旷野小屋、枫桥钟声;那里有美丽动人的传说, 有至真至诚的心灵;有浩瀚无边的沙漠, 有碧波连天的大海;有僻远冷寂的野店, 有昏黄无助的灯火;有诗人的浅吟低唱, 有忠臣的上下求索;有领袖的敬业乐业, 有科学家的忘我执著。语文天地, 魅力四射, 师生共度, 让人“自失”。
再看《阅读》书, 像影子, 诠释着课本, 延伸着语文的内涵。你看, 当夕阳的余晖沐浴着美丽静谧的校园, 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的天堂里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 听“十里蛙鸣”、闻“稻花飘香”。江南的草长莺飞, 塞北的金戈铁马, 都无声地滋长着它们的锐气;刘禹锡陋室的“唯吾德馨”, 让他们明白了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所在;王勃“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与心胸;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也让他们懂得些许的愁味;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却让他们猜不透词人为何这般“人比黄花瘦”。阅读是思考的课堂, 更是感悟的课堂。种种高洁的人格, 幽雅的情愫, 洗练的表达, 都汇成一曲曲清冽的泉水, 在学生心中汩汩流淌。浸润其中, 他们受道德和艺术的滋养, 升华自己, 变成了一个懂美、惜美、爱美、守美之人。
让我们品读语文吧, 在品读中沉醉, 在沉醉中升华, 在升华中做逸美之人。
摘要:语文是诗, 语文是歌。品读、沉醉、热爱语文, 你会更具有丰富的情感, 更懂得生活中的真善美, 更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7.情感美文品读 篇七
每个人都有段记忆、深埋心底不曾诉说于他人的记忆和回忆。
你能会想自己三年前刚走出社会是什么样子吗?
是幼稚、没有大脑、没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没有可用的思维、还是傻事做了一大堆、可能那个时候的记忆、包括爱情、友情、亲情对你来说是是依靠还是快乐还是……
她说她已经不是以前的自己了、我相信。
因为我也不是以前的自己了,什么时候我们把自己丢了都不知道,只知道这个社会外表是明亮的,内在是黑暗的,明白的活着,糊涂的过着。这是生活吧,也许就是吧。
这段记忆,对我来说就像是电影倒带一样赶上了场脑子里就一遍一遍的回忆起来,感觉自己以前的生活没有这段记忆可是在脑子里面却清晰可见,在我觉得是以前或现在我都觉得身边的女孩子没有一个是属于她那种我喜欢的性格,或许,应该说我不懂。
以前看着QQ网友们发表的心情说:隐身只为等你上线。以前不信,但现在信了。
她变了,我想她不会再去穿素妆套衣,不会在没有自己做事的主见,不会再去轻易的相信一个人,也学会了保护自己不在让自己轻易受伤害,也学会了一个人的生活。
爱情,无非就是在生活上多了一个角色而已,身边多了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人。
我就是想说我也是人,我也改变过了,我也想过找一个懂自己的人,茫茫人海,只定情在你一个人身上,我还能在有吗?我不相信爱情,不相信女人的片面之词,就算是有感觉也是一笑而过。
你问前男友的我,现在你喜欢的男性朋友怎么样?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只知道回忆停在了那个地方,心就像放在火上烤一样的痛,而且你我看的那么清楚。既然你恨我,那你就把我放在最深处,让时间的流逝来消除你的恨意,你说可以吗?如果可以,那就请你这么做。
你说你不相信自己或者说你不相信自己现在对他的感觉。
我告诉你说,我来提起了解他,你不知道又在回忆什么,或许是牵手过马路的场景。我想说我的心是痛的,回忆的心现在很痛很痛,但我现在还要和你一起来了解你现在所谓喜欢或者说是看上的男性,我可以说我犯贱。其实我可以现在就终止QQ聊天,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愿意,我不相信我现在还爱你,我了解我自己,是回忆或许真的是回忆在和你聊天,就算是我妥协自己。
你告诉我我现在的男友是什么样的人,你给了我一点提示,我把自己的判断给你,就当是我给你的解释,我也说了你的性格、你就问我难道我就没有优点吗?
我想了想,你能想到两年前一个像天使般的女孩,不懂事、幼稚、很可爱的在你面前,你能知道她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吗?
现在知道,也后悔了,原来她给我的感觉还是和以前一样。
你说你不恨我了,因为时间的流逝已经想不起来这个人该怎么去恨。
七夕前、我想说:
如果这段文字背后的回忆可以倒流在以前,我会抛开所有的事和她在一起,就算仅此而已的牵手也罢。
因为我的灵感和思绪完全在她的出现于消失间浮出脑海。我是谁?只不过是一个能扮演各种场合的小丑罢了,但我能知道其中的快乐。
现在的女孩子,走出社会,不在是那个穿布鞋俗衣有着素颜的女孩,心也不是那个单纯的心,而是在茫茫人海中让你一眼不认识的漂亮女生。心静,则人不变。记住我自己对自己的说的,全世界变了,只要自己的心没有变,哪什么都没有变。只因丹花凋落根,未闻夕阳已落山。藏思心底痛悲怀,不知何时有知音。莫不及言弃。
你说你不会再恨我,但没有说你不会再爱我。
篇二:古宇湖赋
精致隆昌,巴蜀要塞。浅丘地高,型如锅盖,河短库少,十年九旱。隆昌人民,斗地战天,兴修沱灌,堪称典范。渠系配套,还需囤蓄,选址城西,移民四千,历时三年,古湖得建。蓄水栽树,风景蔚然。县城饮用,九镇灌溉。水鸟集聚,冬有十万。
环湖而行,留恋忘返。大道光明,小船飞鸟圈点苍茫,行人三两,健身有道;夹道成荫,绿柳苍松铺盖山岗,水禽万千,竟相归巢。天灵地幻,自古民间多传奇;山明水净,沿岸景点数流芳。居仙洞,高壁百米露寒光;鲤鱼石,湖中腾跃起波浪;八角亭,水岛楼台办餐饮;三墩石,远古传说写洪荒;冷水沟,桃花源鱼肥果香;鹞子崖,神奇故事好仗义;幺姑凼,村野故事说善良;娃娃山,原始森林多宽广;李花岩,林中农家添悠然;情趣园,水畔宾馆似花园;古宇寺,站佛林端看人间;洞庭山,冬暖夏凉好休闲。
登临仙岛,顾盼怡神。蓝天颤动,白云飘荡。山深林茂,花艳果香,莺啭燕语正悦耳;松涛岚语,野趣风吟,山清水秀恰入怀。林影花影重叠,船影鸥影交织;岛隐隐如梦幻,水澹澹而绿摇。烟波之浩淼,迷岛之苍茫。水岸交合,似急流勇退;湖岛相拥,如情侣拥抱。
独立船头,静观雅然。白鹤漫步,逍遥自在;鸳鸯相戏,恩爱有加;野鸭群逐,乐趣万千;倒影连连,如烟似幻;鱼群遨游,水兵布阵;钓者悠然,其情自乐。
上岸登高,诗兴满怀。秋韵弹唱,红尘百渡,回归天籁;炊烟点缀,绿影万相,平湖落雁。六十里环湖路,五公里净水面。大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隐深山,施于民,绝佳美景,几人能识?
篇三:曼陀罗花开始
绿色的生命,曼陀罗花开时,我才醒悟它早已在我扎根在我心中,无声无息地在心中蔓延开了。
曼陀罗花语――无间的爱与恨消逝,无心,无感。喜欢怎么样的生活;真实地面对自己,即使胆怯。简洁的调调……
路盛夏为过往在一个季节里,可是花开,亦可是萎败,而匆匆遗落下来的憾事,深深积淀下来,偶尔的念起总那么近那么美那么凄。
对于那些谜一样的心事,我或者我们都不敢说出,因为怕。几乎是在那样的盛夏里,我的心在无奈的寂静中不安,原有的心事叠着欲诉不能的疑虑便更加矛盾,使这个季节益加燥热。
席慕容诗说:无缘的你呀,不是来得太早,便是来得太迟。我不懂得何为太早,然而我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太迟。这是自然的季节,也是青春的季节,而我分明触摸不准这季节里的时光的温暖,或者曾触到了她清冷的温度。
迷在心里纠结成一张网,撒在这个盛夏,网住所有思绪,挣脱不去。我尝试着勇敢点,可惜的是这华年里尽是怯意,总有难以言出的无奈。
匆匆而去的何止是时光?看不到的又何止只是心事?读不懂流光是怎样的被无视,也未曾真正的去倾听来自心底莫名的低唤。我为这伤心,在日记里写下了一句句失望,为梦涂上悲的颜色。而日记是需要永远尘封的,时光也应在里面珍藏永久。
在这个盛夏里徘徊,彷而徨之,蝉声鸣在这季节深处,回荡飘渺,而总不舍离去。像我,确实像我茫然的心事。这样的季节这样的蝉鸣,我难以静寂下来,也不愿。
蝉声渐稀渐弱,开始清冷,叶色也都淀得深沉,像我的心事。盛夏慢慢走向黄昏,悄悄消失。
篇四:泪落红尘
樱花三月,细雨迷离,一袭薄纱,步履蹒跚的行走在堤江岸边。四野生机勃勃,绿芽争纷,绝绚的美景,却抵不过红颜心中那一抹逝去的眷恋。
微挑的柳眉,载上了浓厚的忧郁。淋漓尽致的绵雨,熄灭不了内心想念的火苗。湿雨裹衣的微寒,抑制不了灵魂深处的振颤,经年里的温婉,在记忆的扉页沉迷缱绻。
天空的那一抹纯蓝,终究还是被玷污,随烟消散,唯剩无边的愁绪浸染。一袭孤影无依,如幻化的蝶,在苦海深泅。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那彼岸的灯火,是否依旧阑珊?那满园的****,是否依旧灿烂?一瞬的明媚,孵化了永生的执念。一弦弦忧伤的阑曲,一阙阙冷寒的残词,诠释着执念里的孤单。
红尘泛滥,有谁又懂得素衫净化的思念?守着一寸净土,看三千青丝捻成线,任意曾经的故事在记忆里重演。
流年似水,沧桑难褪,一曲唯美,散了天涯。是谁让红颜泪落,独自承悲?
篇五:让思绪飞一会
昨晚先生的同事请去看电影《让子弹飞》,认识影城的经理,我们提前进入,并送上爆米花和咖啡,优越的招待,使我们享受了一次贵宾的待遇。姜文的《让子弹飞》风靡了全国,看完后感觉确实不错,先不去管其片子的意义何在,就其效果还是很给力的(呵呵),观众乐,能看明白其剧情和故事,就这一点比那些华丽的大片好。姜文,不仅是位出色的演员,也是位懂得观众心的导演。也许是喝了咖啡,回到家久久无法睡去,只好起身卧床看书,是本汪曾祺着的《人间草木》。这套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家散文文库全书共八辑四十本,在当当网上淘了半天,还没有买全,昨天送来了二十五本,已乐极。在网上买书,要便宜一半的价钱,喜欢买书的朋友,选择这种方式很方便也实惠。
静静的夜,看着心悦的散文,思绪跟着作者徜徉在他的世界。故乡的一草一木,自己家的日常生活,自然界里的花花草草,都在作者的笔下活了起来,仿佛我也是其中一员似的。名家的散文随笔,读多了就像干旱的土地等来了及时雨一样,清爽、纯洁、真实。我喜欢读散文,也喜欢写散文随笔。散文的主题是真实的生活,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珍爱。老一辈的散文名作,他们的文字就像自己的传记一样,一页页在流传下来了。那些优美的字句,真实的感受以及对人生的感悟,都流露在他们的文字里,像朵朵美丽的花儿,开在我们读者的视野里。夜的宁静,使我的思绪格外活跃,读书的乐趣,于我越来越亲密。重复地读着各种散文随笔,有些清晰,有些读到半截忽然想起这篇文章曾经读过,但是,还是乐此不疲。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的减退,只能用最笨的方法重复加深记忆了,为了心中的喜爱。
我一直很敬佩热爱读书的人,喜欢读好书的人。他们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照出我的缺点,可以纠正我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法。每每遇上一个爱读书的人或喜欢写作的文学爱好者,都会多聊聊。十年前,夜晚一杯茶或咖啡,坐在台灯下,看书或写字,都是一种惬意的常事。现在,随着年龄的渐长,熬夜已成了一种奢侈,偶尔一二次,第二天就会头痛,因此,更多的时候,还是清晨伏案而作或静心而读。虽然时常会怀念夜晚的宁静和温馨,但清晨的清爽和期待也是一种幸福的享受。我有时会为自己的毅力而感到佩服。这么多年来,经历了许多风雨和艰辛,惟没有放弃读书和写作,坚持了下来,直到现在仍然是我的挚爱,我感到很幸福!一个人如果用一辈子的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我想都会成功的,只可惜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越来越少了。
咖啡的作用使人兴奋,以前也曾常喝,并没有像昨天晚上那样明显起效,一直到零点之后,我的脑子仍然清晰毫无困意。跟着汪老的文字,我看到了他少年时的可爱,离开家后的思乡情怀,从花园写到昆明的雨,从昆明的雨写到夏天冬天,再从人间草木中的山丹丹花写到枸杞、槐花这大众的亲邻,还有细致似手册的;葡萄月;一文,都是那么令我爱不释手。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催着我闭眼,无奈,只好关了灯,躺在子夜的静谧里,想着那些花草,想着我的少年岁月,不知何时进到了梦乡。
清晨的太阳,在云堆中穿梭,此时,已拨开乌云见天日了。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无论风吹雨打,喧嚣引诱,都能时时徜徉其中,滋润心田,洗濯心灵,真是无限的幸福。一本本散发着油墨之香的大家散文全库书等着我去一一品读,我的喜悦和兴奋,使我的心情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姜文的《让子弹飞》演绎了一段历史,那就让我的思绪飞扬来丰富我的人生吧!
篇六:黑色
大抵是因为心情的牵扯。二十一岁开始我喜欢上黑色。浓郁的。在你眼前铺陈开来不能见一点色彩。
从前,爱穿鲜艳靓丽的衣服。就如那时的性格。张扬、桀骜不驯。走在路上,抬起头莫名的自信和骄傲。还有白色。因为白色有激越的热情。但是很容易被摧毁。
后来觉得自己不行了,很多事都力不从心。就如2010年的夏天。太阳下,我扶着炙热的栏杆。恶心的想吐。原本我离不开热闹。不知道为什么。我常常会只想一个人待着。可有时候我又想有个人在身边,也许她面目模糊。我希望她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在我身边。然后我也可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在她身边。
那个时候,坐在香樟公园的角落里。从午饭坐到天黑。慢慢地。看阳光从头顶的香樟树上一点点消失,消失在湖对面的办公楼后。然后我开始一个人往回走。走很长的路。仿佛在走一个世界。从晓天月夜直到风声匿迹。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件事能够让我郁闷。贫穷和寂寞。如果我有了钱,那就只剩下寂寞。”
因为寂寞。所以疯狂的贪恋黑色。怕黑的时候,我就做梦。梦里一片漆黑。有雨浇过的痕迹。很多人都会跟我做过同样的梦:看不见曙光。带着颠沛流离的心情胡乱挣扎在夜的边缘。有人在哭。有人在笑。有人哭笑不得。
有时候很想将自己的心境与天空的纯蓝色融为一体。到底不能。我忧郁过很长时间。承载了太多见不得光的卷底。夜里的时光记得太深!
黑色不同。它是收敛的,沉郁的,难以捉摸的。安妮说,很多有伤口的女人,只穿黑色的衣服。因为这样不容易让别人看到伤痛。大抵男人也差不多。但不似那么矫情。沉厚和缄默是男人性格的使然。无论是黑色的礼服,无论是黑色的西装,都会让男人显得越发稳重、绅士,不失风度。
而我们,又是在谈梦的年龄。黑色,遮住了我们眼瞳的忧郁,压抑了心底那份躁动和不成熟。
生存的困惑使我们不敢揶揄。
8.品读经典 篇八
阅读是人类的一个文明行为。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阅读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阅读史与文明史几乎就是同样的历史。阅读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阅读可以使我们睿智豁达,从而拥有深奥的思想、崇高的境界和伟大的灵魂。阅读可以让我们改
变人生的轨迹,找到成功的捷径,使我们的人生波澜起伏,宽广深远。何为经典?经典就是在外在价值的诱惑和滋扰下,始终保持一种内在的尺度,始终有一种精神充实。每一部真正被称为经典的作品都是至高无上的,在这里,阅读是一种仰视,是一种虔诚的心态。经典的作品常常蕴涵着思维方式的革命和观念体系的更新,代表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经典具有许多共性的宝贵品质——优雅、圣洁、悲悯、庄重和意境等等。阅读必须是一个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阅读文化大师们的经典名篇,就如同我们自己在与大师们面对面的交谈,让我们得到真正的启示和质朴的震撼,使我们能够在生命的短暂与存在的永恒之间铸造自我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关注真正的价值和拥有真实的生活。经典名著导读的目的是引发读者对名著本身的兴趣,如果读者能够从导读中体会到著作本身的魅力,然后去阅读原著,那么,经典的魅力会在我们的精神和人格
上产生一种超越、一种支撑和一种理性的沉淀。
让我们阅读经典,在那些历久弥新的文字里体会别样的人生,接受一份来自岁
月的脉脉关怀。
每年四月有个世界读书日。在这个月份,聊聊读书尤其是读经典这一话题,自然会韵味无穷。一般来讲,读书有三个方面功能:一是实用功能,为了做好工作,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知识;二是修身功能,得到思想上的收获和精神上的启迪;三是休闲功能,没有明确目的,也没有功利要求,随遇而读,放松身心。在我看来,品读经典,则主要是发挥读书的修身功能。
一、什么是经典
在古代,经典两个字是分开使用的。“经”字,在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看来,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意思是说,“经”是永恒的道理。“典”字,从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两者合一为大本大册的书。“经”与“典”合在一起,就是关于永恒道理的书籍。因此,经典是最好的书,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当然,对于经典,有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种认识,价值理性侧重从精神层面看待经典,认为经典是关于善和美的学问;工具理性则是
从知识层面看待经典,认为经典是关于真的学问。一般所说的经典,是价值理性意义上的经典,是围绕人的问题,讨论研究精神和思想的书籍。品读这些书籍,就是读人、读人生、读社会、读智慧。
经典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的灵魂和心灵的知识。人是万物之灵,精神是人类独有的品格,因而经典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尊严,追问人生价值,思考人类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要展示理想信念。人在严酷的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斗争中,总有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憧憬,这种向往与憧憬上升为意识形态,就是理想信念。中国古代的大同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属于理想信念范畴。经典要认识社会规律。这种认识系统化,就是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经典要提出价值标准。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有价值引领和判断,否则就会没有是非、没有原则,就会出现无序和混乱。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规范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关系的作用。经典要强调道德修身。如果说,价值标准是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互动的依据,那么,道德修身则是人与自身、人与内心互动的依据,这一依据的核心就是善良,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经典要体悟美的内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崇尚美、追求美,是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概言之,经典就是关于理想信念、思想精髓、价值标准、道德修身和美的书籍。
经典的主要载体是哲学、历史和文艺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所有历史都是关于人的活动的记载,因为一切文学都是人学。所以,哲学、历史和文艺作品是人类精神追求和思想升华的主要载体,人类精神和思想也主要内含在哲学、历史和文艺作品之中。阅读经典,就是要学哲学,看历史,品读和欣赏文艺作品。在哲学书籍中,我们遨游在思辨的王国,感受思想的震撼,享受智慧的乐趣。在历史书籍中,我们与历史人物一起呼吸,探寻他们的活动踪迹,体悟他们的心路历程。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可以喜怒哀乐,可以爱、可以恨,在爱中追求善与美,在恨中鞭挞丑与恶。
经典的主要特征是时间久远和多数人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流行骈体文,过于讲究对仗工整而没有内容。唐初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一改骈体文风,注重内容,倡导新的文体,这导致了当时许多文人的不解和非议。杜甫对此评价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历史正如杜甫的判断,那些反对的文人及其作品没有流传下来,骈体文也没有再恢复,而王杨卢骆倡导的文体则成为唐诗高峰的前奏曲。由此可见,经典不是流行,也不是时髦。流行与时髦可以喧嚣一时,但很快就会灰飞烟灭。经典却会像江河一样,万古长流;像美酒一样,时间越久越醇美。经典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要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这个多数人不是同一时代的多数人,因为同一时代多数人认同的或许就是流行和时髦,而是历史上的多数人。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二、为什么读经典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专门写了一本书叫《为什么要读经典》,并举出了十几条理由加以论证。这似乎比较复杂,简单地说,品读经典,就是为了学做人、思做事,做人要遵守社会道德;做事要敬畏职业操守。
首先要读经典,学做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提是要修身,也就是做人。倡导读经典,主要不是为了学到知识,而是为了学做人,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联系是指两者本质是一致的;差异则表现为人文精神是不读经典也可能具备的,这是人性善的自然流露。“文革”期间,很多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派”,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他们被放逐到农村,农民群众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并且给了他们人性的温暖、人道的关怀。其中很多农民是不识字的,但他们有人文精神。而人文素养则必须通过品读经典才能培育,这是人性善的自觉表现,是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也就是说,每一次品读经典,都有助于培育和提高人文素养。经典培育的人文素养,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种带着宽容来看待世界的心灵。这样的人文素养要求我们既要做好一个社会人,其所履行的社会价值是正直、善良、诚信、宽容等优秀品质;又要做一个好公民,其所履行的社会价值是法治精神、平等意识、自由理念、理性自觉和科学态度。
同时要读经典,思做事。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都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完成这一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就是做事。做人与做事是密切联系的,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事是做人的平台。如果从做人的角度分析,读经典是为了培育人文素养,那么,从做事的角度分析,读经典是为了培育职业操守。严格意义上说,职业操守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把两者分开,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倡导读经典,就是要求更好地做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树立理想信念。只有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才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而有了理想信念,领导干部才会像孙中山先生所讲的,是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办事出于公心。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经典中告诉我们,国家机关有一项很重要的职能就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无论那一类国家,都会提出公平正义的要求。领导干部执掌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应出以公心,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民造福、为党分忧。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善于识人用人。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识人用人。而读诸葛亮的《出师表》,知道什么是“忠”;读李密的《陈情表》,知道什么是“孝”,就可以在选人用人中正确地研判一个人的品格,以便选好用准干部。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清正廉洁自律。领导干部有权,但不能以权谋私,更不能贪腐,确保权力不受腐蚀,这是基本的职业操守。通过品读经典,有助于领导干部坚守廉洁从政的道德底线。
三、怎样读经典
读经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普遍的读法,主要是学习、理解经典中的精神、思想、道理和智慧,进而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完善人格。另一种是专家的读法,主要是研究,为了有新的发现,新的求证。绝大多数人读经典,都属于普遍的范围,是为了学习践行经典中的精神和思想。因此,要坚持读原著,而不要单纯地读那些注释经典的书,因为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的书,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有些注释不正确的书,还可能把我们引入歧途。那么,怎样读经典,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呢?
一要经常读经典。做人做事,培育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相伴终身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经常读经典、终身读经典。在经常品读经典中接受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为人处世和一言一行,就像春风化雨那样,不知不觉地在塑造着我们的人格。而且,不同的经典从不同的方面阐述同一思想、同一道理,这也要求我们经常读经典,广泛涉猎,加深对经典中的精神和思想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们做人做事。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要经常读经典、广泛读经典。
二要反复读经典。经常读经典,是强调广泛性,让经典对我们的人生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反复读经典,则是强调专一性,就是要对一部经典读许多遍,真正读懂弄通其内涵和意义,并自觉地运用于人生实践。经常读经典与反复读经典虽有差异,实则互补。毛主席是反复读经典的范例,他把《共产党宣言》读了十几遍,《红楼梦》也读了许多遍,而“二十四史”更是伴随他一生。提倡反复读经典,是因为经典之为经典,是不可能读一遍就能全面领会和正确把握的,而只能是“好书不厌百回读,个中滋味只自知”。更重要的是,对于同一经典,年轻时的理解与年纪大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年轻时可能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而年纪大时的理解,则带着岁月的风霜和人生的历练。这也要求我们反复读经典,不断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要交流读经典。一个人对经典的理解总是有局限性的。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同志之间、朋友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并能在观点碰撞中产生思想火花。同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读经典的体会也不尽相同,互相交流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学习得更加深入,理解得更加完整。交流切磋,既是品读经典的好习惯、好方法,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营造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交流读经典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两人之间是小范围的交流,读书会、研讨会是一种集体交流,现在是信息时代,还可以上网交流或在线交流。
陆游有诗云:“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从这首诗可知,古人大概也是读书时间不够,而现代人欠读书的债可能更多。因此,要在节假日、在八小时之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用于经常读经典、反复读经典、交流读经典,从而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完善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操守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观书有感》赏析
本文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问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么。〕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为〔为:因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
9.名言品读 篇九
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
——[法]雨果
名言赏析
鸟儿依靠自己的力量搏击长空,虽然有苦有累,但这才是永恒的飞翔;不依靠自己的力量,飞翔只是短暂的;依靠自己力量的飞翔才是永恒的。
有些人的飞翔是永恒的,他们的光辉就像北极星那样永久地照亮天空,因为他们靠的是自己的力量。俄国科学家与文学家罗蒙诺索夫,他的名字永远被记在人类史册里。他原来是一位贫苦渔民的儿子,为了读书,他冒充贵族子弟去上学,差点儿因为这个而被流放边疆;后来国家出钱送他去德国深造,他又被抓去当兵,九死一生才逃了出来;在做雷电实验时,好朋友利赫曼被雷电劈死,但是他不惧生命危险,把实验继续了下去,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夙愿。几百年过去了,他那像北极星般的光辉仍旧照亮人类的天空。这才是永恒的飞翔,依靠自己的力量搏击长空。
每个人都有一双有力的翅膀,所以每个人都有飞翔的权利。只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
在我们的人生中,会碰到许多的挫折和坎坷,会走过许多崎岖不平的道路,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我们不能总是依赖父母,因为我们终要离开他们的庇护,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靠自己的力量去追逐梦想,只要放胆飞翔,蓝天白云一定与你同行!
(甘文安)
名言名人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句名言。雨果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名言故事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一生下来就要背着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需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姐姐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姐姐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呀!”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有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为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呀!”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我们,大地也不保护我们!”
10.品读《论语》有感 篇十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读《论语》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近闲来无事,拿出了高中时候买的一本《论语》翻看,突然发现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论语》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认识。
孔子的言行思想被弟子所记录,著成《论语》,20篇文字铸就了儒家的经典,融入了中华文化,也让孔子成为万世师表。全书渗透着孔子的思想,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都在围绕着“仁”这一字进行阐述。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恕”道是我理解的对“仁”的经典阐述之一。
和《论语》的初次接触,和很多人一样,是在初中的课本中,读着当时觉得非常拗口的文言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时的自己因为年幼,体会不到论语中的奥妙,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将其死记硬背,放入脑中。一直到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于丹论语心得》,翻开后看到于丹的精辟解释,让我对《论语》重燃兴趣。自己买了一本《论语》,参考着《于丹论语心得》,读了起来。若论《论语》中哪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无疑是《论语 卫灵公》中的孔子回答子贡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人一生的修养之道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进行概括?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用这句话阐述着自己的“恕”之道,“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他人想。便是我们当今常说的“换位思考”、“同理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很多事情都是理所应当,这些理所应当让我们越发的浮躁,迷失了自己的本心。这时不妨放下这一切,细心体会孔子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道理。一人的索取需要很多人的付出和努力,若索取者站在付出者的角度,他的要求是否还会如此?若付出者站在索取者的角度,他的付出是否还会心存不甘?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面对眼下尴尬的医患关系,愈发觉得孔子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华所在。因为我们血液中流淌着中华的文明,生活中遵循孔子“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在我身边,经常会有医生站在患者角度与我们沟通。在一次会诊中,患者严重感染,我们建议患者使用效果好的高等级抗生素,在我们制定方案时,医生却在查询药品的价格,因为患者家庭条件一般,住院费已经让家里不堪重负,希望有其他方案可以替代,当我们告知其他方案需要更多外科手段辅助时,医生欣然的答应了,自己加强外科辅助治疗以解决抗生素的缺陷,重要的是为患者节约了住院费用。患者康复后满怀感激的送来锦旗,张贴感谢信,有的甚至和医生成为了朋友。这样的例子在医院屡见不鲜。
在我的工作中有医患彼此理解的温馨,亦有互不理解的埋怨。一名门诊患者,一早赶到医院,近3个小时就诊过程,和医生接触的时间却不到一刻钟,于是便心存不满结束了一上午的门诊。而作为医生,早晨七点半到医院,交班,查房,上门诊。为避免误诊,大多数患者都要做详细高效的检查,查问患者情况要客观准确,患者描述病情要简明扼要,否则会耽误后续患者的正常诊疗。中午十二点医生疲惫不堪的结束了一上午快节奏高强度的门诊工作。部分患者眼中的医生“态度不好”,“说话不耐烦”,“不负责”;医生眼中的部分患者“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干扰了正常的诊疗秩序。
在工作中,医生和患者尝试换位思考,是否会让我们的医生更负责,更有耐心,态度更好?患者更配合,更理解,更支持医生的工作?孔子“恕”道的思想是否能够让医患互相尊重,彼此理解?若你我做到,是否我们就能迈向孔子所讲的“医患大同”!
11.品读亲情散文 篇十一
有很多次,我们重温已在内心深处搁置已久的亲情,此时感觉它从没被遗忘但也从没被真正想起,也许是一丝愧疚让我们又想起它,但又是良心上的一丝痛楚让我们不愿再去细想。多少次这样,可最终只是积累了遗憾,加深了内心深处的悔恨,因为那只是一丝愧疚一丝痛楚而不是很强烈。亲情在我们心目中到底是怎样的?仔细去捕捉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它似乎离我们很近,但又没触一摸一到;它似乎很亲切,但又有距离感;它有不可承受之重,也因此我们从未能体会到它的分量,这里面不知掺杂着的是遗憾、歉意还是不得已。其实亲情离我们很近,一伸手就能够到,可我们没能够到,真是遗憾;亲情的亲是最真实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情假意,可我们似乎无法理解和相信这种情感之纯,可又因为一丝善良让我们去反省自己,最后我们心中对亲情只剩下歉意;亲情的厚重,使我们稚一嫩的心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我们不得以为自己留下遗憾,当遗憾时一切已晚,难道人间的情感如此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吗?在我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初步的认识之后,我们应该更多的去品读亲情了,只是时间已晚,让我们给良心最后的一丝安慰,也许还能尽可能的减少一些遗憾。
人都是有得必有失的,当发现自己有多少感情上的债要还,才想到自己的薄情,才会付出更多的情感;当看到不幸的降临,才意识到自己的麻木,才会在今后更多的思考亲情的含义,只要你还有点儿良心,你就会在今后弥补自己感情上的缺失。坐在自己的房间,看着外面的车辆行人依旧不断,已逝的亲情在你的思绪里再现,它和以往一样熟悉平淡,所不同的是这时你真正体会到了它的存在,把你的全部感情投入进去,只是它以经一去不返,是不是亲情的逝去才会带去你心中的一切杂念,一切对你来说都是空的,只剩下亲情,而实际上亲情也不剩下,只剩下悔恨。带着这无限的悔恨让我们去重温一下亲情,此时亲情像一股暖流涌一入心头,它驱走了我们心中的冷淡,使我们的心和暖流一样温暖,往日的亲情里有热气腾腾的饭菜,有谆谆教导,有温暖的气氛,而此时我们被暖热的心体会到的亲情是如此美好和珍贵。其好似亲情很平淡,而我们麻木的心冷却了它,使我们很难去感受这种平淡,其实是对亲情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正因为亲情平淡,所以它倍加真切,可我们迟钝的情感捕捉力使得亲情被拒之门外。在思考亲情的同时是不是也更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我们不仅感情匮乏,而更缺乏心灵的宁静,这些心灵中的杂念扰乱了我们去体会人间真情所必要的宁静心境,我们的行为更多的是为迎一合一种需要,我们所关心的只是对这种需要的满足,而不是是否我们真的愿意去做什么,而这样的结果是人们失去了自我和真性*情,灵魂被功利之心纷扰的凌一乱不安,直到已感受不到灵魂的存在。亲情好像理所当然,人们从不会为亲情做任何铺垫,这种不虚伪的做法能不能算作对良心的最后一丝安慰。
其实人世间任何一种感情都需要滋养,亲情即使再伟大,也会因被冷落而失去生命力,所不同的是它会一直释放它的生命力,它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只因为无所求的付出是它生命的不竭动力。人们只看到亲情是一种无私的付出,却看不到它也需要得到;人们只觉得它无理由的存活,也就不需要任何的灌溉,人们从不关心亲情的生死存亡,而亲情却从没有死过,就算枯萎的亲情也带着无奈和绝望的生命叹息,这叹息中仍有挂念和眷恋。我们不要给亲情附加太多的含义,我们说亲情高尚,其实是拉大了与亲情之间的距离;我们说亲情无私,其实是毫不珍惜的索取却从不付出;我们说亲情珍贵,可却从没能真正体会到它的价值,我们为什么费尽心力来骗自己,难道只为弥补心灵上的空缺缺失,为什么就算用欺骗来稳定自己心灵的不平衡,也不肯付出感情来换取良心上的踏实。唯一的可能就是人们不认为这是欺骗,而是对自己无法感知情感的一种付出,只是付出的不是感情,而是把灵魂都赔进去了。其实亲情并不复杂,也不难懂,我们完全可以用心来体会,只要把感情毫不吝惜的扑向它,我们就再也不会觉得它厚重的不可承受,只会觉得满载情感的心灵温暖和充实,我们只有不骗自己,不受功利之心的驱使,回到真正的自我,才会相信这世间有真情的存在。品读亲情并不是给它加上多少修饰的外衣,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用心去感受它,而且还要有付出情感的沟通,使亲情的血液在亲人之间不停的流动,永远保持它不断的生命活力。
12.名言品读 篇十二
——[苏联]巴甫洛夫
名言赏析
人生就像直播, 永远不可能重来。生命也一样, 不会有重来。可是生命就如同我们读过的故事, 重要的不是它有多长, 而是有多好。既然是花, 我们就要灿烂开放;既然是树, 我们就要长成栋梁;既然是石头, 我们就要铺成大路。也许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 但是我们可以好好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为心中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不止。
花开花谢年年有, 人老何曾再少年?生命只有一次, 时间却是不等人的。我们不要等到年老的时候再去叹息一生碌碌无为, 而是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好好珍惜时间, 好好学习, 夯实了基础才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 它不因你是勤奋者而多给, 也不因你是懒惰者而少给, 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把握。让我们都好好爱惜光阴吧, 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 我们才能无愧于心, 也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 (何海英)
名言名人
巴甫洛夫 (1849~1936) , 苏联生理学家。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名言故事
鲁迅先生在生活中有“三忘”。
一是忘昼夜。鲁迅在北京时, 经常有很多学生和文学爱好者来拜访他, 而且他们几乎每次都要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才陆续离开。可是鲁迅等他们走后, 不是关灯休息, 而是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去。有时实在太困了, 他就和衣倒在床上休息一会儿, 醒来后又继续学习或工作。
二是忘食。鲁迅习惯通宵工作, 第二天早上起来迟了, 他经常连午饭都不吃就开始工作, 有时还一直工作到晚上才吃饭。为了节约吃饭的时间, 他还不喜欢吃鱼, 说要花那么多时间挑鱼刺, 太浪费时间了。
三是忘寒暑。无论严冬还是酷暑, 都不能让鲁迅停止工作。北京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可是即使在那寒冷的冬天, 鲁迅也是不停地写作和抄书, 从没闲过一天。后来鲁迅到了广州, 住在白云楼。夏天, 他的房间又闷又热。可就是在这蒸笼般的房子里, 鲁迅也坚持着译了许多文章。
13.品读三国演义 篇十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就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在不同的时期品读这本书,定会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小学的时候,我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目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我还学到了不少的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
在中学的时候,我看的是文字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目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侠义的关云长;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阿斗„„
现在的我再品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逐鹿中原。一开始,曹操军力最弱,而刘备正在寄人篱下,孙权还未登上政治舞台,但后来曹、刘、孙后来却成气候,三分天下。这中间除了运气,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到政治、经济、帝王之术,小到做人的变通与圆滑,无不凝聚着智慧之光。一个不懂得应变做人的人肯定也谈不上建树,以关羽之神勇,尚有败走麦城的一天;以诸葛亮之明智,也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做人难,做个成功的人更是难上加难。
纵观真正的成功者,他们遵循的原则是: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有了这个做人之根本,一个人才可能在纷繁的世界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但看曹操、刘备的成功,他们文不如众多之名士,计不如谋臣,武不如战将,却能鼎足而立,指点江山。揭开他们成功的面纱,我们发现,支撑他们成功的内核是一种成熟机变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为友之道 ”和让人雾里看花的“权变之术”,他们处事、为人的方法因为睿智精妙,而成了传世的谋略。
14.品读爱国诗文 篇十四
品读爱国诗文感受爱国情怀
活动目标:
1、通过鉴赏和品读,体会中国诗文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培养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爱国诗文,恰当地表达文本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3、在品读中让学生感受爱国诗文的意境美、音韵美、语言美、情感美,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4、积累爱国诗文,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活动重难点:指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性格去把握诗歌的爱国情感,入情入境的朗读。活动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楚之骚,先秦之散文,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每一个朝代的更迭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而家国之爱是其间永恒的旋律。一个个文人墨客的身影,一篇篇灿若星辰的诗文,把中国文坛照耀得分外明亮。他们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炎黄子孙。今天,就让我们回溯中国爱国诗文,去感受历代诗人墨客的爱国情怀吧!
二、活动
一、爱国诗文知多少(PPT出示)
先秦时期
《诗经》中的《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国殇》中的“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少司命》中的“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怂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汉魏时期 曹植《白马篇》中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唐宋时期
王昌龄《出塞》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示儿》中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陆游《病起书怀》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金错刀行》:“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岳飞《满江红》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餐饮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辛弃疾《鹧鸪天》 范仲淹《岳阳楼记》 元明清时期
《过零丁洋》《己亥杂诗》《少年中国说》等 现代
艾青《我爱这土地》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郭沫若《炉中煤》 当代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柯灵《乡土情结》等
二、爱国诗文我来品
学生选择一篇诗文品析 PPT出示品析示例
三、爱国诗文我来诵
学生选代表上台诵读爱国诗歌
四、课后收集
15.名言品读 篇十五
名言名人
伊索 (约前6世纪) , 古希腊作家。传说原为奴隶, 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 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 以诗或散文形式结集, 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 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 对欧洲寓言的创作影响很大。
名言故事
用这“当然, ”孟子笑着回答, “如果他们得不到这种快乐, 就会怨恨国君。作为一国的君主, 他有快乐而不与他的百姓一同享受, 那是国君的错误。国君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百姓就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反之, 国君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一个贤明的圣君, 如果能够和天下的人同忧共乐, 就能使天下的人归服于自己。”
【品读鲁迅】推荐阅读:
品读教学专著07-05
情感美文品读10-17
品读课文体验内涵08-02
品读古文的方法11-16
品读《朝话》,感悟人生11-23
品读绘本隧道09-08
品读自然作文800字10-21
理想与现实诗歌品读11-21
品读外祖1000字作文12-16
读《师说教育智慧品读》有感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