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面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心得

2024-10-11

柜面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心得(9篇)

1.柜面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心得 篇一

当前银行柜面操作风险防范及措施

0

近年来,各家银行都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行的零售网点转型已经推进了一段时间,通过学习、培训,大家都能深刻地认识到网点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在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发生了不同特点的风险案例,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引起业界广泛重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有效防范风险是网点转型后需要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现仅结合我行的一些有效措施做些探讨。

居安思危,高度重视个人业务风险防范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绷紧个人业务风险这根弦。对于个人业务风险工作,网点负责人必须要有清醒地认识,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全行员工一定要遵章守纪、合规经营,要坚决向违章操作、违规经营说“不”。要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建立风险文化意识。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团队,使大家在建行这个大家庭里都感到心情舒畅。要通过风险文化建设,达到使员工“不想、不愿、不能、不敢”作案的目的。教育使其不想违规激励使其不愿去违规;排查使其不敢违规;制约使其不能违规。

严控内控措施,确保网点运营安全。主要有以下七项具体措施:

一是严守规章,预防风险。银行要倡导依法合规文化,守法遵章光荣,违法违章可耻,使网点操作人员牢固树立依法合规意识,遵章守法。

二是严格操作,防范风险。只有严格的操作规范,才能把好第一道防线。在日常的业务操作中员工很多知道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要求,但在具体的执行中,一些员工随意操作,造成事故或案件。如“克隆”汇票也贴现、更换印鉴审查不严资金被骗、钱箱在网点过夜、大额可疑交易不报告等等,这些都是不严格操作造成的风险或损失。

三是严格检查,缓释风险。要加大检查力度,将检查工作定位于“重在防范、力在治本”,依据每个阶段暴露风险点的不同,有的放矢地开展重点检查。去年“十一”、“春节”长假期间,我行采取节前通知提醒,节中突击检查,对提高长假期间前台人员的警觉性、防止出现“真空”隐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可采取突击检查、录像检查等手段,监控网点日常真实状态。自年初以来,我行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突击尾箱检查,这种事先不确定被检查单位的检查手段,不仅真实呈现了网点柜员现金尾箱的管理,还有效地起到了震慑的作用。我行还每月运用监控录像资料对所属机构柜员业务操作行为进行检查,对日常不规范操作的监控录像进行转换编辑,回放给全体柜员观看且对不规范内容一一讲解,使柜面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坚持按章办事。另外要明确网点柜员主管责任,把好个人业务风险第一道防线。网点柜员主管工作在一线,熟悉实际情况,掌握信息最及时,处于坚持规章制度、化解现实矛盾的位置,要求网点柜员主管一定要加强责任感,尽职去完成工作。要善于发现蛛丝马迹,坚决抵制违规行为;要加强监督,检查到位,积极举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妥善处置。在工作中尽快熟悉自己的客户经理、熟悉自己的客户、熟悉客户单位的经办人、客户单位的基本情况,从严控制柜面服务,严密关注大额资金走向。

四是严格整改,消除风险。不论是自行组织的检查,还是上级的检查以及审计和外部监管的检查,都要充分利用其检查结果,保证问题切实整改。在整改的时候,不但要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还要举一反三,从中吸取教训,堵塞内控漏洞,严防相同错误重复出现。

五是严格问责,防再犯风险。对网点人员、主管部门和相关的检查都必须建立问责制,对违规违章操作的责任人,要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保证制度执行严肃性,警示全行、震慑违规人员,有效解决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屡查屡犯的问题。

六是建立典型案例库,进行警示教育。我行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收集典型正反两方面案例资料,配以点评、说明,建立起案例库。以业务培训或经验交流的形式,组织网点柜员主管及一线柜员学习、讨论,使各级管理和操作人员对违章操作的危害有更为直观与清晰的认识,柜员们纷纷自我对照,自觉纠正违章操作行为,达到警示教育、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目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七是注重员工行为,做好风险排查。要抓好全体员工的思想教育,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定期组织重要岗位人员进行风险排查,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和不良苗头及时制止,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只要人员的风险控制了,那么我们的风险防范工作就完成一大半了。

激励与约束并重,充分调动个人业务条线人员积极性。为促进个人业务工作协调有序开展,我行实行考核、评比、奖罚相结合,建立起一套相互联系、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个人业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高素质个人业务团队。对风险防控的先进柜员在全行范围内进行表彰、奖励,以激励个人业务人员强化风险意识,尽职尽责,自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为我们各项业务稳健发展把好关口,牢筑防线。

综上所述,风险之重在于防范,前台的风险防范更是是一件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观察,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的总结经验、推陈出新,集众人所长、补己之短,共同努力,才能将风险防范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建行的各项业务持续、健康的发展。

2.柜面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心得 篇二

(一) 柜面操作风险的认知。

比照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 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即通过柜面渠道引发的因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操作风险已成为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并列的银行业三大风险之一。具体到柜面操作风险则具有多样性、内生性及损失不确定性等特点。

(二) 柜面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按柜面业务种类及范围, 并结合操作风险的分类, 对柜面业务中易产生操作风险并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案件的风险点进行阐述。

1. 结算账户的管理。

银行结算账户开户资料不完整或不合规, 存在客户提供的虚假资料, 账户开立时未按规定识别客户有效身份证件;银行柜员为谋取经济利益通过柜面核心系统恶意查询并窃取客户账户信息, 提供给第三方或犯罪分子。

2. 现金的管理。

现金管理人员数量配置过多或超权限, 造成现金随意调拨、现金库存难以控制的情况;营业终了现金的清点和封箱未执行双人操作, 未起到监督制约作用;现金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上门收款、大额现金报备审批等环节产生现金管理方面的风险隐患。

3. 重要印章、单证和重要物品的管理。

银行柜面启用的印章、单证和重要物品未按规定保管、使用和交接, 随意放置, 日终未入库或入保险柜管理;柜员随意在重要空白单证上加盖印章, 代客签发重要空白凭证;印、押、证未严格有效执行“三分管”制度, 对已作废的重要印章、单证和重要物品不及时上缴或销毁。

4. 支付结算的管理。

银行柜员未全面掌握支付结算制度及其存在的风险特征, 在支付结算业务的重要环节未采取有效制约和控制措施, 致使随意进行账务处理;银行未及时进行防伪鉴别的培训, 并且防伪设备及技术落后, 在支付结算中较难识别票据真伪。

5. 特殊业务或事项的管理。

银行管理人员对需授权的自制凭证、挂销账等特殊业务, 未认真审核便授权通过, 授权环节形同虚设;银行柜员违规代客办理高风险类业务;在对公账户开户、更换印鉴、签约电子银行渠道业务时, 未有效审核业务和资料的真实性, 为不法分子作案提供可乘之机。

6. 重要岗位和人员的管理。

重要岗位未有效轮岗, 造成一人承担不相容岗位或混岗操作的情况, 各岗位之间缺少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银行管理人员履职不到位, 在授权、签字等环节疏忽或随意指使别人进行授权操作造成监管缺位;内控制度不健全, 员工风险意识淡薄, 对关键风险点没有清醒认识;借助柜面核心系统外出办理账户开户、签约等业务, 未严格执行双人办理或未做好交接和备案登记。

二、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控制措施

依照柜面操作风险的认知及主要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应更加重视柜面操作风险管理, 有效防范和控制柜面操作风险,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 切实做好柜面在职人员操作风险教育工作, 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

加强员工思想教育,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发挥人的主导作用。把柜面操作风险纳入合规文化进行建设, 得到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不断培育全体员工的风险理念, 使合规创造效益深入人心。

(二) 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组织管理架构, 有效监督和控制柜面操作风险。

银行管理层应明确监管部门的岗位和职责, 形成有效互补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基层要与风险、内控、稽核、安保、纪检监察等银行管理部门进行有效接轨, 并且各监管部门之间做好协调配合, 使操作风险的监督和控制不留空位。

(三) 对柜面操作风险进行量化考核, 注重考核的导向性。

操作风险的防范应与绩效考核挂钩, 建立完善的风险内控激励机制, 对堵截涉及操作风险的案件或主动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并提供建议的单位和个人, 进行正面的物质激励, 并通过多渠道进行宣传报道, 以此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四) 加强柜面业务系统建设, 完善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

对操作系统不断优化和升级, 实现系统控制代替手工操作, 通过建立和完善柜面风险预警等先进信息化系统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大前后台分离项目的推广力度, 使柜面业务操作集约化管理, 减少柜面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 但更要重视柜面受理环节, 防止内外欺诈风险。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 形成完整且可操作性强的柜面操作流程, 通过制度和流程来约束和防范。

(五) 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目前, 不法分子通过高科技手段作案屡见不鲜, 银行要依托高科技手段并加大资金投入, 推广使用电子验印、高级票据鉴别仪、互动终端等高科技设备, 并宣传和引导客户使用支付密码器、电子对账等方式进一步规避操作风险。

(六) 强化员工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 并做好警示教育工作。

银行业务的不断更新和扩张, 要及时对员工做好精准培训, 充分调动员工学习和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管理人员还要做好基层员工的警示教育工作,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或作案人员现身说法等方式, 时刻提醒员工操作风险的危害, 进一步增强员工树立风险观念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孟刚.中国金融产业安全报告 (2011~2012)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40~45

[2] .邵平.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106~112

3.柜面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心得 篇三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规避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9-0072-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9.19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对金融监管的极大关注与反思,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总体上得到了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一致认可。由于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时间滞后性较为明显,因此即便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和影响有限,但也使得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警惕各种可能的风险。加入世贸组织10余年来,外资大银行和众多中小银行的进入加剧市场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依靠传统金融垄断地位获取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策略将不能继续维持。国有商业银行要有优异的发展业绩,仅仅依靠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是不够的,因为上市融资是发展支撑的外部因素,所以国有商业银行还需严格控制各种内部风险。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柜面业务具有潜在的风险多发性的特点,且柜面业务直接面对顾客,即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的声誉,所以对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与规避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界定

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其面对的三大风险之一,但是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由于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很大比例上来源于营业网点的业务操作,所以它属于内生风险。

(一)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内涵

商业银行的柜面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对外营业网点具体经办人员处理的储蓄、信贷、银行卡、账户开销、代理理财、电子银行管理等日常业务,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还从事政府间或者跨国公司间大额国际结算等业务。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从狭义上说,是指营业网点柜台人员由于业务技能不强,责任心不够或者风险意识不高,而导致在业务结算过程中出现差错,从而给银行和客户资金造成损失,并由此造成银行信誉降低的风险。从广义上说,是指与柜面业务操作相联系的各类风险,包括来自操作业务失败形成的操作失败风险和来自环境变化形成的操作战略风险[2]。换句话说,广义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受理客户业务交易后,由于外部欺诈、内部欺诈原因对银行或客户资金财产造成损失所形成的风险[1]。从广义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角度来看,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和员工众多,柜面业务量也极大,所以和中小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具有的特性更具有代表性。

(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特性

1.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风险的可控性。一方面,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由于柜面业务涉及种类较多和业务量较大,所以任何业务操作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和其它金融风险一样,是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过程中难以彻底杜绝的客观现象。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可以控制的。通过在操作风险中细分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有利于区分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在全行各项操作风险中的权重,分清矛盾的主次,便于集中精力加以研究,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对策加以控制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

2.驱动因素的多样性和风险存在的隐蔽性。一方面,不同情况下引发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驱动因素差异较大,不具有确定性。形成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有的是由于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有的是由于柜面人员风险意识和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不易发现,隐藏于各种业务操作程序和尚不完善的各类规章制度之中。一般说来,账户的开销、现金的存取、支付结算业务的清算等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风险的发生,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往往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哪个环节相应的规章制度才被重新审视,才有进一步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来弥补漏洞,这也反映了风险的存在具有隐蔽性。

3.风险的人为性和危害的严重性。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通常不是由于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或信用风险所造成,而主要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柜面管理制度不健全、柜面临柜人员的业务操作不当、对相关管理规定的执行力度不强等原因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人为风险。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危害具有严重性。某种意义上来说,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最底层的风险源头,很可能成为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张骨牌。

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诱发因素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属性是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潜在诱发因素

1.虽然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但是与外资银行和众多中小银行相同的是都具有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等服务的金融中介这一社会属性。特别是近年来面对外资银行和众多中小银行的激烈竞争,国有商业银行过度重视柜面业务服务效率的提升,淡化了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有效和合理的控制。随着金融市场需求的迅速增长,国有商业银行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TIM柜员机等各种科技服务原本都能起到分流客户、缓解柜台业务操作压力的作用,但是营业网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注重更好的有效提高相关业务的办理效率,只注重相关业务服务的营销,而不注重对客户的指导,使得各种科技服务的使用效率不高,而没有达到分流客户的实质性效果,导致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仍较高。

2.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为全民所有,由政府代表民众委托第三方代理经营和管理。所以在统一法人体制的分级授权模式下,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层级较多(通常有总行、省级分行、地级分行、县级分行和网点五个层级甚至更多)。显然,国有商业银行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层级越多,对基层营业网点的信息传递强度也越弱,对基层营业网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能力也越弱,从而导致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隐患随着委托代理关系层级的增多而增大[3]。

(二)国有商业银行相关规章制度的缺陷是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关键诱发因素

健全的柜面业务规章制度是规范、保障和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稳妥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相关的规章制度存在缺陷可能会直接导致操作风险控制和管理上的缺失,从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诱发在规章制度上存在了漏洞。面对外资银行和众多中小银行的激烈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新业务品种推出的进程。在各种新业务的试办过程中,新业务品种的推出一方面加重了柜台的工作压力,使得服务质量不易保障的条件下导致发现的问题难以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另一方面,由于对新业务品种认识不足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预期存在偏差,导致在规章制度制定时难以考虑周到和全面,甚至面对多家商业银行推出类似业务品种时为争得先机而滞后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在新系统或新业务已经上线,但相应的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却没有出台,导致新业务品种的开发与操作风险的控制出现“断层”,使得新业务品种在试办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潜在操作风险。特别是在业务品种、经营机制、管理模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原有规章制度对于新的业务变化来说难免存在缺陷。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控制相关规章制度过散、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未能有效整合的问题。由于柜面业务品种不断推出,新业务持续普及,但其相应的各项业务规章制度却分散在各类业务条线的管理办法、操作规程等相关规章制度之中,规章制度过多和过散,营业网点柜员不易查阅学习,导致了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有一定的难度,进一步使得营业网点柜员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规范,从而潜伏着较大的操作风险[4]。

(三)国有商业银行柜员的消极态度是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直接诱发因素

1.从国有商业银行柜员消极态度的内在原因来看,主要是由于柜员的鉴别风险意识和抵抗风险能力不足。一般情况下,柜员的鉴别风险意识和抵抗风险能力主要集中在对业务操作流程的整体把握,而或多或少忽略业务自身细节的要求和特点[5]。特别是一些不符合规章制度要求的业务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所以国有商业银行柜员对柜面业务的风险意识、风险态度、风险能力以及所采取的措施都将直接影响到业务操作风险控制的最终成效。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某些柜面业务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柜员往往具有柜面业务操作不严谨的习惯。主要表现在业务操作、规章制度执行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有章不循和违规操作。

2.从国有商业银行柜员消极态度的外在原因来看,存在诸多因素抑制了柜员的积极性。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代理业务不断增加,而临柜人员紧张的状况没有得到较大改观,从而导致柜员长期超负荷和超强度从事柜面业务的办理,使得柜员身心劳累和疲于应付,导致了柜员缺乏参与风险控制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柜员人数庞大,从而对柜员的关心和关注往往不能令人满意,且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柜员奖少罚多或只罚不奖等也使得柜员主观上缺乏参与风险控制的动力。另外,由于柜面业务操作系统的缺陷和操作手段落后等原因,导致柜员缺乏参与风险控制的办法等。

三、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规避对策

对于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规避,国际上普遍的应对策略大多是依据2003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做法》这一权威性文件[6-7]。然而,这一文件实际上是对该委员会1998年9月制定的《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后者提出商业银行进行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便是业务操作规范高效,并给出了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13条指导原则。而前者给出了操作风险管理的10条原则,进一步细化和具体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规避与控制。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规避一方面可以借鉴这两个文件中提出的做法,另一方面还应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的现实情况提出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规避对策。

(一)强化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规避的防范意识

1.树立风险的垂直型防范意识。国有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风险首位”和“内控先行”的思想意识,形成“各级分行机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营业网点员工积极参与”的垂直式防范工作模式。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防范不仅要通过制度约束营业网点的柜员,还要把责任范围延伸到银行机构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层面。如果营业网点出现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要层层逐级追究责任。这样可以从各级分行机构领导层开始,实现全员重视柜面操作风险隐患,以树立风险的垂直型防范意识。

2.树立风险的水平型防范意识。具体来说,就是高度重视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具体防范。营业网点柜员的高度重视是减少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基础条件。在柜面业务的日常管理中,营业网点的主要负责人需要加强履职,营业网点支行行长要严格管理,需要定期抽查营业网点柜员柜面业务操作的录像,从而使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得到有效落实,以及各类违规违章行为得到及时制止和纠正。

(二)健全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规避的规章制度

1.落实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规避规章制度中重要的“管理机构扁平化和柜面业务操作前后台相分离”的原则[8]。国有商业银行需要整合和加强事后监督职能部门的功能,做到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的动态监测,发现疑点便及时予以处理。同时,还要对营业网点的相关操作业务集中处理和统一管理,从而尽可能规避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

2.完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内部控制和岗位责任相关的规章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在新业务和新品种上市之前需要制定出完善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9]。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从制度层面上消除风险盲区和风险死角,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制定每一笔柜面业务的标准操作流程图,便于营业网点柜员学习、理解和把握,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柜面业务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随意性和相伴而生的操作风险隐患。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营业网点的岗位责任制。将营业网点的内部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和界定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使每个营业网点的柜员在其岗明其责,从而形成完善的岗位责任体系以规避柜面业务操作风险。

(三)加大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检查稽核力度

要构建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检查稽核的三级检查制度,也就是建立“营业网点一线岗位的双人、双职、双责的第一道防线,相关部门和相关岗位间相互监督制约的第二道防线,内部稽核部门对各岗位和各部门业务全面实施监督的第三道防线”[10]。具体来说,一是建立网点自查、网点间互查、支行业务部门全面查和上级行重点查的多种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检查制度。二是总会计或坐班主任等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要提高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意识。在大额业务、重要业务和特殊业务中要起到把关堵口的作用,要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和操作风险多发区域的重点检查。三是对问题突出的分行或营业网点进行突击检查。由上级部门采取不定期的方式对一些管理不够规范、风险较大的网点进行突击性检查。突击检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加强综合检查时化解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隐患和揭露已经形成柜面业务操作损失的隐蔽性案件。

(四)切实关注营业网点一线柜员的各方面诉求

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关注营业网点一线柜员的切身利益,以便发挥一线柜员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规避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切实站在一线员工的立场上,考虑员工的各方面需求。福利收入应尽可能向一线柜员倾斜,让一线柜员工作安心和生活顺心,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业务发展中去。国有商业银行要注重效益和追求质量并举,注重一线柜员的长远人生规划和发展期望,通过组织各项学习和竞赛来提高一线柜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一线柜员识别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意识和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能力。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朱维巍.浅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1):60-61.

[2]陶东玉.现代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防范研究[J].时代金融,2011(8):77.

[3]姜文瑞,王冬梅.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研究[J].金融论坛,2007(1):52-58.

[4]李万龙,母秀红.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内部控制的几点构想[J].西南金融,2002(12):39-40.

[5]张鸿鹏.试论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6]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做法(一)[J].中国金融,2003(11):53-55.

[7]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做法(二)[J].中国金融,2003(13):56-58.

[8]谢晓华,魏林.国内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控制的路径选择[J].现代企业教育,2009(11):86-88.

[9]申波,王峰.浅议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J].河北金融,2010(1):38-39.

4.加强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 篇四

操作风险是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指银行通过传统柜台交易渠道办理各种业务过程中,由于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通常是由于制度不完善、人为失误、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引起,具有内生性、多样性和损失不确定性的特点。防范银行柜面操作风险近年来已成为监管机构以及银行的重要课题。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几种。一是操作失误型。这类风险事件较为普遍,通过事中、事后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形成损失不大。二是主观违规型。这类风险事件总量不多, 但带来损失相对较大。三是内部欺诈型。损失金额较大。四是外部欺诈型。内部欺诈、外部欺诈统称为欺诈,也包扩内外部勾结欺诈。欺诈是最突出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表现形式,一旦成功,造成损失非常巨大。

目前对防范此类风险工作还有待加强。具体包括: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未有效建立。一是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没有建立,对柜面操作风险的普遍性、长期性、顽固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柜面操作风险看成是偶然、孤立、局部的事件,存在侥幸心理。二是经营指导思想存在误区。“稳健经营”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没有真正贯彻到经营实际,对速度和规模关注多,对质量和安全考虑少;对信用和市场风险关注多,对操作风险研究少。

柜面操作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商业银行创新动力来源于两方面,产品与服务创新、机制和体制改革、流程与制度再造都是为适应外部竞争和内部管理需要。创新的不均衡性也体现在内控机制建设与操作风险防控要求的差距上。如:操作风险管理运做机制有待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操作风险控制不协调,在柜面操作风险控制问题上,重事中、事后,轻事前管理;重检查,轻辅导培训;重处罚,轻正向激励引导;重人防,轻机控、技防。业务发展与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信息系统建设普遍存在“错位”现象。规章制度政出多门、频繁修改,业务执行标准不尽一致,催化了操作风险的发生;业务流程频繁整合,岗位人员经常变动,致使岗位制约难以有效落实。

人员因素对操作风险防控的影响。一是员工数量与业务量不匹配,导致“操作疲劳”,对风险事项的识别能力下降;二是员工素质不适应业务要求。三是职业操守教育开展少。四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柜面员工考核激励办法不科学。

科技应用水平不高。这表现为银行业务处理和综合管理系统还处于持续优化完善过程中;操作风险防控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依托计算机技术的操作风险预警和实时监控尚处于起步阶段,制约操作风险识别控制效率;柜面风险事项机控、技控水平低,影响了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识别控制。

要更好地防范柜面操作风险,首先要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要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框架下,建立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把操作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纳入操作风险文化建设规划。要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推广。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在加强操作风险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层级、部门职能人员开展操作风险识别、分析、度量和控制培训,提高全员操作风险意识。要引导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倡导诚信经营、合规经营、稳健经营,树立“控制风险也是创造效益”的意识,推进内部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建设。

完善操作风险内控体系。再造柜面交易操作风险控制流程,强化事前控制,优化事中控制,合理进行事后控制,实现“前、中、后”全程均衡管理。建立严密分级授权体系,建立机构和岗位操作风险评价机制,区分风险度和管理目标,对不同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确保内控涵盖内部治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级和各个环节。结合业务发展变化和管理要求对相应制度及时做好制度梳理工作,该废止的废止,该修订的修订,增强制度的有效性。要加强创新业务和产品的风险管理,配套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有效评估和防范新业务和新产品的风险。

加强员工管理。要建立操作风险内控激励机制,实现责任与激励的平衡,合理计量合规价值创造,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业务培训,针对制度、业务、流程特点开展培训,保证柜面人员熟悉制度要求、业务操作和风险要点。营造合规文化氛围,加强包括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内容的综合性教育。坚持人本思想,实行科学管理、人文管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加强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关注员工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通过定期对员工行为排查,达到了解员工的目的。

5.柜面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心得 篇五

多年来,柜面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面向客户提供资产、负债及中间业务收入和产品服务,同时还是银行营销产品,联系银行和客户的主要渠道和纽带之一,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电子银行、自助设备等业务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因此,基层网点柜面运营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基础,而基层网点柜面操作则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重要关口。如何有效地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课题。笔者结合会计岗位的工作实践,从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表现与存在的问题出发,浅谈一下对构筑柜面业务风险防范机制的几点认识。

一、基层网点柜面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一)服务风险。在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 一线柜面作为商业银行的服务窗口, 既代表着银行的品牌、形象, 同时也被置于公众、媒体和舆论的监督之中, 一方面, 各商业银行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柜员服务质量的考核,对服务不当造成客户投诉的予以重罚;另一方面,客户对银行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格局下,柜员在服务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对部分客户的无理要求,由于担心与客户发生冲突,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放弃原则,屈从于客户的要求, 很可能埋下了风险隐患。

(二)发展风险。一方面,健全的会计制度是规范、保障和促进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前提,制度不健全会直接形成会计管理上的真空,加大银行经营风险。原则上新业务品种的开办必须有相应的会计制度来保证,但往往新业务在试办过程中,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在制度制定时很难考虑周全,有时甚至就没有相关制度来规范,使得一些新业务品种在试办过程中面临着较大风险。并且由于柜面业务品种的不断增多,新业务的普及,但其相应的各项业务规章制度分散在各类业务条线的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和会计核算制度当中,制度过多、过散,查找困难,柜员学习和执行这些制度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操作中极不规范,潜伏着很大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基层网点均承担着上级行下达的指标任务, 其中存款规模指标在业绩考核中占较大的权重。考虑到柜面工作的特殊性, 基层行往往将储蓄存款任务分解下达到客户经理、柜员名下。客户经理、柜员为完成目标任务,在客户营销过程中,常会做一些有违原则的“承诺”, 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柜员很难拒绝配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风险隐患。

(三)人员风险。由于会计工作政策性强,特别是随着新品种、新业务的不断推出,制度及操作变化较大,对柜员的综合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柜员必须熟悉有关制度并及时补充新的制度。一是在综合柜员制下,柜员单人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业务品种增加、业务

量增大、劳动强度也不断增大,在高强压力下,稍有放松便可能出现差错形成风险,而对基层行而言,新员工培训存在压力,略有疏忽就会出现新员工由于对制度、操作规章等掌握不到位而造成的操作风险。二是控制压缩一线柜面人员的数量,甚至不惜采取减少服务窗口办法,抽调人员进一步充实营销队伍以适应同行业竞争的需要,这样在一线柜员趋紧的情况下,如果遇到柜员参加培训或病休必然会导致兼岗、混岗情况发生, “章、证、押”三分管、三级授权等内控制度势必出现真空。三是部分网点对柜员的制度教育、法规教育和警示教育流于形式,对柜员的思想教育抓得不深、不实,致使个别柜员没有责任感,没有上进心。有的柜员即便不懂业务,也不主动学习文件和研究操作规程,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业务工作随意性大,风险防范意识、合规操作意识、法律制度观念极其淡薄。人情大于制度,关系高于制度,信任代替监督的现象,在个别营业网点仍然存在,对违规问题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不抓整改落实,不做后续跟踪,内控管理松懈,容易引发风险。

二、基层网点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养成良好工作习惯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文化氛围,加强人员管理。高层人员要以身作则,积极使柜员养成主动合规的思想习惯,提高柜面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审慎地对待每一笔业务,从思想上形成合力,在行动上付诸实施。强化合规办事意识,牢固树立“合规创造价值,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坚决剔除凭感觉办事、凭经验办事、凭习惯办事的陋习。工作中要引导柜面员工合规从自身做起,从每一项工作做起,让每一位员工都形成“合法合规经营、严格按章办事”的共识,使警惕风险、正视风险、管理风险、防范风险的意识深入员工的心中,从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次,要树立相互监督意识。同事之间的信任必须建立在遵章守纪、按章办事的基础上,发现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要主动提示、制止,并视情况向所在机构报告,这是银行业从业人员与同事相处的基本原则。

对柜台的业务操作要进行全流程的监督控制。对柜面业务办理的全过程要实行事

前、事中、事后监督,即:事前监督——受理业务时,临柜人员要对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手续完整性及数据准确性进行认真审查;事中监督——对会计处理的凭证、帐表内容和数据进行复核,对经办的一切帐、簿、证、据、表要进行逐笔审查和复核,未经复核的支款凭证不得付款,报表不得上报、单证不得签发。事后监督——对已经处理过的会计帐务实行再核对,必须保证所有柜员的业务操作均须有人在事后进行序时的不间断审查,检查中对重要业务的处理过程包括柜员流水中的授权授信特殊业务进行重点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严格执行操作流程,严厉禁止违规操作

严格按业务操作程序办理每一项经济业务,严守操作规程,严密核算手续,减少操作错误带来的风险,是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内控。从监管检查发现的各类违规问题看,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没有相关制度制约,而是因为操作中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依然存在,未按照相关业务及管理规定操作或办理业务,基本制度的执行力缺乏,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所致。严格遵守业务操作流程,既是对客户的一种负责,也是对于自身和银行的一种负责。这就要求基层网点在对柜面员工加强业务培训的同时,要及时传达上级行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学习《风险提示》、《操作指引》等规范业务操作、防范操作风险的文件,时时警示,常常提醒,不厌其烦,举一反三,让员工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确保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岗位制度、合规守法工作标准及纪律惩处规则,同时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规代价,避免违规操作现象的发生。

对各项业务规章制度、操作流程进行要系统、全面的学习,让员工人人明白、人人清楚内控制度及各项业务操作程序,从而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在思想上筑起防范案件的一道防线,确保前台柜员的每一笔业务,每次操作都符合制度和流程。加大对新业务的培训力度,防范业务操作风险,在新业务通知上线前都要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对相关文件进行传阅并由阅读人员进行签字确认,对风险点进行总结,作为重点告知员工,晨会上进行巩固学习,工作中随时发现的问题都要及时解决,及时对员工进行再培训。进行交流分享,不懂就问,互帮互学,这不仅激发了员工学习业务知识、探讨业务难题的热情,也增强了员工的团队精神,同时更提升了全体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有效降低了核算差错率。

(三)加强岗位制约,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随着各类监督、防控系统的不断改进和完善,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制定规范科学、严密完善的内控机制,如岗位责任制、复核制度、审批授权制度等,将内部岗位进行职责细分,不同岗位职责分配要合理、科学,体现相互制约的目标,使每个员工在其岗,明其责,每一岗位必须对内控措施的落实承担责任,从而形成完善的岗位责任体系。管理人员要加强关键风险点的监督检查,督促柜员按规定每日日终核对现金和单证,同时对一些现金类、挂帐类等重要科目和数据经常查看,分析数据情况,防止一些重要业务环节管理失控。尤其是对授权、查库、开户、内部帐管理等关键风险点的控制方面,要认真把关核对,决不流于形式。在授权时仔细核对业务凭证,确保业务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操作;要做到初审到位,主管复审把关,非常规业务多请示,不轻率处理,有效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四)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风险防范氛围。既要强化工作纪律,端正工作态度,营造严肃认真的工作环境,又要加大对员工的关怀程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使员工时刻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振奋的精神,充分发挥员工在操作风险治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并听取员工在风险治理上的意见和建议;构建布满活力的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制定风险治理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发展战略,让员工有一个明确和良好的预期,以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关心员工思想动态,经常与柜员谈心交流,帮助员工化解思想问题,舒缓工作压力,让员工懂得感恩,珍惜工作,培育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素养,为防范柜面风险、特别是柜面人员风险夯实基础。

应加强对柜员规章制度的学习和辅导工作,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特别是新入行的员工,对他们要多指导、多监督。在开户环节、预留印鉴卡环节、核算要素(印、押、证)、现金、员工自办业务、冲正、反交易、逆流程、自助设备、电子银行、对帐、票据审查等操作风险诸环节上,加强管理。帮助员工提高执行制度自觉性,做到对相关业务资料认真审查、准确录入信息、正确使用交易、凭证,加强与客户沟通,准确掌握客户业务办理需求或对客户进行必要的提示等。针对制度、业务、流程特点开展培训,保证柜面人员熟悉制度要求、业务操作和风险要点。

6.柜面业务风险控制探析 篇六

摘要

据相关统计,商业银行发生的风险案例中,大多数都涉及到柜面业务,而且成增长趋势,这给银行带来了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所以,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防范对商业银行稳定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内容展开探讨其涵义、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和防范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 柜面业务 操作风险 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涵义

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业界有很多说法,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人员、内部程序及系统的不完善或外部事件影响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认为:操作风险是与业务操作相关的风险,包括因业务操作失败形成的操作失败风险和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形成的操作战略风险。国际清算银行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信息系统不完善或内部失控造成损失的风险,它与人员、系统上的失败以及程序和控制不当密切相关。

二、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因操作人员在工作中操作失误而引发的操作风险。操作失误主要是指柜员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责任心、对业务不熟练、基本功及业务知识不过关、工作疏忽遗漏以及偶然的误操作等原因形成失误,这在工作中较为常见,通常表现为录入错误、操作错误、遗漏关键操作步骤等情况,如金额输入错误,客户名称录入错误、业务操作反方向、业务交易代码记错、使用交易错误、弄错借贷方向等差错,这类风险事件通常有更正的措施,且因为没有主观隐蔽性,通常较容易被事中监督、事后监督发现而及时得以纠正和控制,使风险事件得以制止,损失得以挽回或减轻。

(二)因操作人员主观违规引发的操作风险。主观违规是指操作人员在熟知操作流程及相关制度的情况下,因内外部各种因素,不按规章流程操作,致使风险发生。

(三)因欺诈引发的操作风险。欺诈可分为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内外勾结等情况,因欺诈引发的操作风险常常会导致较为恶劣的金融案件,无论是工作人员主观作案,还是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接触犯罪分子,在威逼或利诱的情形下内外勾结作案,亦或是犯罪分子熟知银行业务和操作程序,利用银行风险漏洞,或利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经验不足的新员工作案,都会给银行、客户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影响银行、客户的资金安全及银行声誉。

三、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人员管理失效,造成风险隐患。

(1)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压力较大,岗位制约失效。第一,有些商业银行因节省人力成本考虑,往往以最低配置来配备人员,较繁忙的网点柜员工作压力较大,长时间疲劳操作,就容易因疏忽、主观省略、误操作等引起风险事件。第二,人员配备不足难以形成有效地岗位制约,部分网点存在混岗兼职现象,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2)员工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不到位。一是对新柜员培训周期较短,常常以老柜员带新柜员的方式代替系统培训,把老柜员的习惯性做法当作制度来执行,更无法准确地判断业务的风险点,存在风险防范盲区。二是对新业务培训不及时,柜员难以立刻适应新业务,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3)人员轮岗频率不合理,容易引发操作风险。一是轮岗流于形式,以带班检查、强制休假或内部调剂等方式代替轮岗,未能发挥轮岗防范风险的实际意义,二是轮岗过于频繁,员工频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客户和业务特点,这样不利于管理上的稳定和业务上的发展。

(4)人员激励措施不足。对柜员重惩罚、轻奖励,柜员长期精神压力较大,工作积极性不高,并且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影响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低级错误屡犯屡错,屡错屡犯,形成恶性循环。

(二)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在建设方面存在滞后性,因制度缺陷引发操作风险。如新产品出现后,业务流程需优化再造,相应的规章制度需要同时跟进,但是商业银行因市场竞争的需要,往往过早地开展业务,而制度建设和柜员培训及考核相对滞后,在衔接期间因柜员未能马上适应新业务容易引发操作风险。

(三)经营管理导向问题引发操作风险。随着商业银行由经营型向创收型转变,很多分支机构过于追求业务量和营销指标的增长,而忽视了“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理念,忽视了操作风险的防范。

(四)系统升级与业务发展速度、制度建设的契合度不够,操作系统不稳定,科技设备落后,从而形成操作风险。

(五)执行力不足引发操作风险。一是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不足。二是对风险防范的执行力不足,表现在没有将风险防范时时刻刻挂于心中,马虎大意,或心存侥幸。

四、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要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框架下,建立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把操作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纳入操作风险文化建设规划。要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推广。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在加强操作风险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层级、部门职能人员开展操作风险识别、分析、度量和控制培训,提高全员操作风险意识。要引导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倡导诚信经营、合规经营、稳健经营,树立“控制风险也是创造效益”的意识,推进内部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建设。

(二)完善操作风险内控体系。再造柜面交易操作风险控制流程,强化事前控制,优化事中控制,合理进行事后控制,实现“前、中、后”全程均衡管理。建立严密分级授权体系,建立机构和岗位操作风险评价机制,区分风险度和管理目标,对不同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确保内控涵盖内部治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级和各个环节。结合业务发展变化和管理要求对相应制度及时做好制度梳理工作,该废止的废止,该修订的修订,增强制度的有效性。要加强创新业务和产品的风险管理,配套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有效评估和防范新业务和新产品的风险。

(三)加强员工管理。要建立操作风险内控激励机制,实现责任与激励的平衡,合理计量合规价值创造,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业务培训,针对制度、业务、流程特点开展培训,保证柜面人员熟悉制度要求、业务操作和风险要点。营造合规文化氛围,加强包括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内容的综合性教育。坚持人本思想,实行科学管理、人文管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加强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关注员工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通过定期对员工行为排查,达到了解员工的目的。

(四)加快推进新技术应用。要建立先进的业务处理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提升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业务监测、数据分析、风险定位与风险度评估的自动化处理,实现以风险度为依据的风控资源的投入,高风险高密度监控,低风险低密度监控,有效提高操作风险事后监督效能。提高柜面操作风险的技防水平,配备点钞机、票据鉴别仪、柜员身份指纹认证仪、居民身份证验证等必要结算器具,推行电子印鉴、支付密码等系统,加强柜台业务处理的事前、事中控制,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发生。参考文献:

7.柜面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心得 篇七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案件频发,而这些金融案件呈现的突出现象就是,由操作风险引起的案件占大多数,而与前台柜员操作风险密切相关的又占这个多数的多数。因此,有效防范前台操作风险,加强银行内控机制的第一道防线,成为银行业进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前台易出现的操作风险及表现形式

ABIS上线后,对基层营业网点的岗位规定与人员配备是有严格要求的,但是从业务经办效率与人力资源使用效益的对比角度考虑,许多基层行处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因此出现了“人手不足,一人多岗"现象。该风险主要是指业务机构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引发的各种非系统性管理风险。其主要表现为:业务岗位的设置和管理缺乏应有的检查和制约机制,基层行人员配备因为达不到制度要求,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等现象大量存在,业务分级授权制度无法落实。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银行内部业务操作风险的制度防范让位于“道德防范”,由硬约束变为“软约束”,为职业道德恶劣的内部人员作案或内外勾结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形成潜在风险。

ⅩⅩ年11月7日,XXXXX支行在处理一起客户投诉账户对账不符事件过程中,发现支行营业部前台柜员XXXXX有动用客户资金的重大嫌疑,经分行及检察机关调查,已确认XXX动用客户资金的犯罪事实:XXX为满足赌博的需要,利用银行现行内控管理中的不完善之处,通过多种手段疯狂动用客户资金,造成银行行资金缺口325万余元,其作案金额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手段之恶劣为我行多年未见。在本案件中,XXX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动用客户资金。

(一)利用职务便利窃取客户信息,复制、伪造客户办理业务的身份证件,使用该证件通过挂失、补发定期存单并支取定期存单款项从而达到盗取客户定期存款资金。

(二)利用职务之便及客户对其的信任,伪造或直接动用客户印鉴进行作案。XXX通过私自复印客户支票以取得客户印鉴样式,伪造客户印鉴购买支票,或利用客户对其的信任,在代理客户办理需盖印鉴的业务时,冒充客户多购买支票或从客户交其办理业务的支票和印鉴中盗取支票和偷盖印鉴,直接从客户账户上支取资金。同时,他还利用客户缺乏对账意识和支行对账制度落实不到位,通过截留其动用资金账户的对账单回避客户对账。

(三)截留客户在途结算资金。一是在办理现金汇款业务时,只将电汇单第一联加盖转讫章后作回单交回客户,欺骗客户资金已汇出,但实际上截留现金及电汇第二、三联不作账务处理,在占用一定的时间后再重新填制汇款凭证从自己控制的账户转出。二是通过截留汇出款项、汇入款项、票据提入款项等在途结算资金,占用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填制汇款凭证汇出。三是伪造客户汇款回单,盗取退汇留行待取款项,待客户以真实汇款单第一联来行办理重新汇款时再截留其他资金为退汇客户重新办理汇款。

(四)对异地借记卡存款业务强行抹账,动用客户资金。XXX在办理客户异地卡存款记账成功后,回单盖章交回客户,以异地卡单边账为理由骗取主管授权进行抹账,从而达到占用客户存款,填平资金缺口的目的。动用的资金若干天后再转回给客户。

(五)利用代发工资之机动用企业代发工资款项或动用工资户人员资料开立控制账户。XXX在办理代发工资的过程中,将单位账户支取现金后存入挂账账户,以代发工资不成功为由,动用部分工资款,第二天后再进行二次代680

浅析银行前台柜员岗位操作风险的现状与防范

发工资。另外,XXX还对代发工资成功的借记卡以代发不成功为由,强行支取该卡的资金重新发卡补发,造成同一代发工资人员存在两张借记卡,一张交还代发工资企业员工,一张在XXX手中用于本人控制之用。

XXX为达到动用客户资金的目的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完全视法律、法纪为无物,他利用XXX支行内控管理漏洞,利用同事的信任和麻痹大意,为满足一己私利挺而走险,还采取了多种恶劣手段欺瞒同事,蒙混检查,遮掩犯罪事实,给个人及银行造成了不可挽救的损失。

二、前台出现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

XXX支行“11?7”事件其中原因除XXX本人人生观扭曲,陷入赌博的泥潭不能自拔外,银行内控管理暴露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思。

(一)内控管理体系有效性不强。从行领导到一般监管人员风险意识严重不足,没有深刻领会到当前银行防范操作风险的严峻形势,没有把操作风险防范工作摆放在当前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对待,对经营机构操作风险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整改工作流于形式。

(二)坐班主任日常工作受干扰,监管职能难以完

全实施。XXX支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按分行规定配备专职的事后监督员,坐班主任根本没法同时兼顾事后监督及坐班主任本职工作,事后监督及各项审批工作岂有不流于形式之理?除此之外,该支行还违反坐班主任管理相关规定对支行营业部坐班主任下达基金、保险等经营性任务,参加众多基金、保险营销等与内控管理无关的会议以及应付分行各部门数据上报工作,坐班主任工作质量难以保证。此外,该支行坐班主任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对挂账情况进行认真审核,没有分析挂账资金的真实性及合理性,也没有按坐班主任操作规程对联行往来清单与原始凭证进行勾对,只满足于一般的账单表对,失去了对资金流向监督有效手段,未能充分发挥坐班主任在事前、事中监督中的应有作用。

(三)事中监督薄弱,各项授权复核流于形式。XXX动用的客户资金中,基本上都需要现场进行授权复核,但该行授权人员在授权监督中,未能及时发现XXX动用客户资金。如果授权人员能认真细致地履行好监督职责,将会提早发现隐患,不至于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从我们检查录像发现,主管授权均是由XXX提出后主管即进行授权,授权人员没有将相关凭证与系统输入内容进行严格核对。由于可见,主管授权环节中,坐班主任、事后监督员以及其它授权柜员没有严格审查传票及凭证内容与系统输入内容是否相符,职责履行不到位,授权复核流于形式。

(四)传统的自律监管在监管手段、工具和方法均显滞后。负责自律监管的财会监管员由于人力的不足,缺乏研究学习时间,对于快速发展的业务失去有效监督。由于监管手段仍停留在账单表对上,以事后监管为主,看不到业务真实的一面,且监管是采用抽查的方式进行,业务流程难以全面跟踪。该案件存在从原始凭证及业务流程源头上进行改动,单从凭证上难于分析、发现,因而未能发现张金湖动用存款的情况。

(五)支行领导对待内控管理工作存在偏差,基础管理薄弱。支行领导对内控管理重视不足,“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依然存在,内控管理与业务发展的矛盾没有处理好,没有正确理解内控管理对业务发展的保护及促进作用,对内控管理工作中风险点的存在及防范方法掌握不足,自己不懂亦没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在遇到问题时对操作人员施加压力,降低内控门槛盲目追求业绩,为业务开展留下风险隐患。

三.规避前台操作风险的对策

1、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拓展业务决不能以加大风险为代价。对业务新品的开发和推广、金融服务新方式的出台、金融新机构的设立,必须以是否有完善的会计制度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前提条件。上级行要改变对下级行的考核体系,把操作风险防范作为下级行工效挂钩、评价各级行领导业绩的重点指标,切实为基层银行转变观念、规范经营、规范管理创造条件。

2、实现稳健经营,还必须正确处理风险防范与经营效益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效益的观念,坚决克服重业务轻管理的倾向。在工作中既要注重存款、贷款指标,同时更要注重综合柜台风险的防范。风险防范需要增加成本,但发生了风险更会增加损失,减少效益。因此,务必要正确处理好风险防范和提高效益之间的关系,既要提高经营效益,又要防范风险的发生,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3、加强制度基础建设,完善会计内控制度。基层行应根据总行的规章制度,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对现有业务制度进行清理,在全面综合考虑各项业务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标准的柜员岗位责任制和业务操作流程。对每项业务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进行标准化设计,并通过授权和制约机制在操作上落实。例如,加强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机构间的人员交换与交流。对同一个客户的业务服务,不可以长期由固定人员经办。

4、改变稽核机制,建立定期审计制度。当前,各家银行对营业机构内控管理主要的是会计主管派驻制,其行政关系隶属于上级行,代表上级行对所在机构会计业务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想以此消除因派驻行领导缺乏制约而形成的风险。但是,对于基层行来说,委派会计主管制度是一种奢侈品,实际操作中,其自身管理和发展不能与派驻单位完全割开,对派驻单位的监督和管理流于形式。实践证明,委派会计主管根本不能代表上级机构行使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最近查处的案件中,多数都存在派驻单位与委派会计主管协同作案或委派会计主管职能缺位现象。废除会计管委派制,代之以内部审计定期化,辅助以外部审计机动化成为一种理想选择。

5、加强会计监督检查,加强惩处力度。会计检查要形成制度,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对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行为,造成损失都要严肃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要充分运用非现场监控手段,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监测,及时发现经营违规、经营不善、风险隐患等问题,从而达到早发现、早防范、早控制的目的。

6、建立奖励机制,调动业务人员积极性。商业银行在对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行为加大惩处的同时,还应制定一套有效的奖励办法,建立奖励机制。对那些经营管理好,防范风险或堵截案件有功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具体奖励金额可以与举报、堵截案件的金额挂钩;在人员管理上,把个人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作为考核依据。通过以上措施的建立,鼓励业务人员与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做斗争。

8.银行支付结算风险防范与控制 篇八

目录

一、支付结算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一)同城结算风险。......................................................................2

(二)信用风险。............................................................................2

(三)票据风险。............................................................................3(四)内控风险。................................................................................3

二、支付结算中存在的问题....................................................................4

(一)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形式化......................................................4

(二)内控机制缺失..........................................................................5

(三)支付结算风险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5

(四)支付结算风险监管制度亟待完善..........................................6

三、支付结算风险防范对策..................................................................6

(一)加强风险管理,建立管理机制。..........................................6(二)强化中央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监管,保证支付体系安全。......7(三)依法准确及时办理支付结算业务。........................................7(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8

摘要:目前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系列的惊天大案、要案给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迫使监管部门和各商业银行将支付结算风险的防范提上议事日程。这一切都表明我国银行业在提高其运作效率的同时,加强支付结算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刻不容缓。面对薄弱的内控制度、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低下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及不足的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支付结算风险的监测和评估的研究,提高银行业运作效率和可靠性较西方银行更为迫切。

关键词:支付结算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防控

银行支付结算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一种重要性金融风险。它是指债权方在办理支付结算过程中因偶发的和不完全确定的因素所引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新经济模式(如网络银行、互联网贸易等)、更为复杂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战略、技术系统的可靠性、交易量的提高、监管要求的日趋严格等,都增大了金融机构面临的支付结算风险。

一、支付结算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城结算风险。

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非票据、结算凭证权利人通过盗窃或侵占等非法手段获得他人票据和结算凭证,并通过银行同城结算而获得票款、结算资金。另一种是银行同城票据交换因人为因素引起的结算风险。同城票据交换已成为银行系统经济案件的高发地带。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由于支付过程中,一方拒绝或无力清偿债务而使另一

方或其他当事人遭受损失。在转帐支付条件下,由于支付命令的传送与资金的实际转移有可能不同步,支付命令生效后,一旦资金的转移不能实现,就会导致支付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尤其是在大额多边支付清算系统中,由于债权债务关系错综交织,互相抵消,因而如果某一参与者在一个时间段出现支付困难,就将引发连带性支付危机,甚至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票据风险。

随着票据的广泛推广使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商业汇票与银行汇票进行诈骗,而产生的风险日趋突出。主要表现为:

(1)伪造变造票据、诈骗盗用资金。犯罪分子通过涂改、挖补等手段更改出票金额、收款人等,伪造、变造票据行为,骗取银行和企业的资金。

(2)伪造账证、盗用资金。近年来,银行内部会计人员通过伪造进账单、联行来账补充报单等结算进账凭证盗用资金的案件也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

(3)银行违规承兑、贴现商业汇票。一些商业银行承兑银行承兑汇票时忽视了对承兑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商品购销合同的严格审查,使一些无真实商品交易关系的商业信用纳入了银行信用;有的承兑银行承兑时未要求承兑申请人提供现实的资产担保或提供的抵押担保资产不足,造成到期票款难以收回,从而倒逼银行信用放款。

(四)内控风险。

内控风险主要表现为会计结算制度本身不完善,会计内部凭证随意制作,复核和事后监督制度不落实;对重点岗位、重要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等内控制度不严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l)凭证管理失控,存在严重隐患。

许多案件的发生,都与凭证管理不严有直接关系。据统计,全国发生各类重要空白凭证丢失、被盗达上万张,已经形成严重的潜在风险。凭证库房安全设施较差,普遍存在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缺乏制约机制等问题和隐患。

(2)会计核算手续不严密。主要存在会计人员随意制作银行内部凭证;会计复核人员对会计凭证的要素、内容审查不严,有的复核岗位形同虚设;会计事后监督人员未能按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3)管理松弛,内控制度不落实。一些行加强内部管理的力度不够,未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造成潜在的会计风险。有的行同城票据交换双人临岗制度不落实,暂收暂付款项科目挂账监督不严,汇出汇款管理薄弱,证分管制度执行不严,联行对账和内外账核对不严格等。

二、支付结算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在支付清算领域进行了不断改革,对改进金融服务、加速社会资金周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支付清算系统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形式化

虽然内控检查年年搞,但全面、稳定意义上的风险管理还不多见,所做的被动式、运动式、临时性的措施占主流。支付结算风险来自流程、人员、系统和外部事件,这些因素在银行经营中必然有不完善或难以有效控制的方面,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处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整个风险管理环节都有待完善,制度上的缺

陷、流程中的漏洞、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的落后以及人员素质、业务 技能的差异更使支付结算风险无处不在。这就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对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任务相当繁重,不可能通过几次监督检查、政策修补、流程改造或处理问题员工等措施就能消除,更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做法。

(二)内控机制缺失

防范支付结算风险,必须要有一套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作保证。同时,还必须抓好内控制度的落实。再好的制度不去落实,也无异于一纸空文。剖析银行系统发生的各类案件,“十案九违规”的教训是沉痛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是银行业大量违规经营和支付结算风险积聚的直接原因。事实上,目前国内银行也建立了相关的内控机制,然而,近年来,频繁发生重大金融案件表明商业银行自身免疫力还不高,内部控制仍存在严重缺陷。

(三)支付结算风险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即使是国内信息披露最好的几家上市银行,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也只是说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而未披露有关支付结算风险本身的信息。目前银监会刚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提出了更为具体、细化的披露要求,但对支付结算风险的披露没有提出要求。金融创新蕴含了新的支付结算风险。商业银行为占领并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推出各种金融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服务举措,如果配套的内控制度不及时跟进,就会引发新的支付结算风险。

(四)支付结算风险监管制度亟待完善

目前我国对各类支付结算风险监管要求分散于不同的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对支付结算风险计量方法与技术标准、风险监测、风险缓释技术、资本要求和信息披露等,尚未建立完整的支付结算风险监管框架。目前情况下,国际范围内尚未形成任何一种可以被广泛接受的支付结算风险计量方法。因此,在指导实施对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巴塞尔委员会一再强调,完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关键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对支付结算风险分配资本的目的是为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从而鼓励商业银行提高自身风险分析、评估和预警能力。

三、支付结算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建立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和落实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是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职责明确的内部管理体系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2)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营业机构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针对银行会计工作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的业务特点和业务流程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特别是对易发生案件的重要岗位,实行岗位分工,严禁—人兼岗或独自操作全过程,对记账员、复核员、同城票据交换员等重点岗位人员要实行定期检查、定期轮换、交流和强制休假制度;对重要岗位的不合格人员要坚决予以调整并进行离任审计和严格办理工作交接手续。

(3)建立重要事项审批制度。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必须依据符合会计制度的有效凭证,不得接受不符合制度的任何指令,上级行授权处理的事项必须履行必要的手续;制作内部记账凭证及错账冲正必须经会计主管审核签章;加强暂收暂付款科目的管理,严格按规定的核算范围使用、按规定权限审批,并定期进行清查。

(二)强化中央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监管,保证支付体系安全。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支付结算体系的安全,监控金融机构经营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以防商业银行将资金矛盾转化为支付结算矛盾,避免发生地区性的结算支付困难。要定期考核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情况,督促商业银行加强系统内资金的调度和管理;要加大金融监管力度,进一步落实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结算纪律执行情况的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制度;要认真办理商业银行的转汇业务,监控商业银行执行联行汇差资金管理规定的情况,堵截银行超占汇差进行超负荷经营的渠道,确保大额资金的实时清算,防范支付风险的发生;要加强印、押、机、证的安全管理,增强防伪的手段,定点厂家生产,探索使用电子防伪技术。

(三)依法准确及时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票据法》颁布之后、《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等配套法规相继出台,使结算管理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但仍有存在有关规定不完善、票据行为不规范之处。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结算、联行制度,加强《票据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强化支付结算管理,依法办理各项业务。要严格票据的审查,对票据 的真实性、必须记载事项是否齐全、背书是否连续、更改是否合法有效、是否是合法持票人等要严格审查,尽可能避免因审查不严造成诈骗得逞;要严把大额款项支付关,对有疑问的票据和联行重要凭证要先查询后支付,严格遵守各项结算业务操作规程。

(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商业银行要重视支付结算风险防范,加强经营管理,控制金融资产风险。要充分认识支付结算风险防范的紧迫性,从已经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案件中认真吸取教训,充分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要采取措施防范支付风险,首先要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加强经营管理,坚决纠正和严厉查处违规经营行为,其次要建立支付风险保障机制,明确政府、银行对各类金融机构风险处臵责任、加强预警监测,制定临时救助方案和长期保障措施,各方努力化解风险。第三,要改革完善财务制度,贯彻谨慎会计原则,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做好各项风险准备,增强商业银行经营实力和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谢众;我国支付体系风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李艳梅;我国商业银行结算风险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13期

[3] 张淑霞,李喜贵;我国商业银行结算风险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年09期

[4] 郎天红;;试析商业银行结算风险的成因及防控措施[J];企

业导报;2011年21期

9.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心得分享 篇九

通过学习“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对建立内部控制和实施风险管理的思路、方法与措施有所了解。

企业发展中打造根基的主要手段是:内部控制体系建立

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基本依据是人是世界上欲望最强的物种

人的思想和作为是由基因结构来控制的,人并不是正义和道德的化生,而是利益的化生。

中国社会的控制环境是人的欲望缺乏有效引导及良好的欲望抑制手段

行为控制的三个节点:

1、目标控制(推行全面目标管理,让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统一,形成永久的目标管理机制)

2、过程控制(建立分权制衡授权机制和风险管控体系,防患于未然

3、结果控制(建立群体与个体的双赢机制,形成良好的绩效与利益的互动体系)如用“滚动杠杆控制法”预算价格

风险控制的直接指向:

1、重要岗位(分权制衡)

2、重要内容(双向复核)

3、重要程序(双轨运行)

4、重要结果(双重防护)

控制评价和流程优化原则:

1、流程和控制的目的

2、流程设计和控制的依据

3、最侍控制点选择

4、控制方式评价

5、控制效果评价

6、无效控制去除

7、有效控制简化

内部控制流程优化的目的是:

1、保证组织运行控制及时有效

2、保证内部控制体系与组织发展同步

3、防止新的贪污受贿

4、不断完善分权制衡

内部风险控制报告:

1、上次报告中失控问题的改进情况

2、公司及各部门最近发布的各项规定及执行情况

3、重要岗位的分权和制衡情况

4、重要岗位职业操守调查

5、重要领域内部控制缺失情况

6、公司应该废止和修改的流程和规定

上一篇:中学生珍爱生命散文随笔下一篇:学校高考备考工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