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与保护调研报告(精选8篇)
1.农村经济发展与保护调研报告 篇一
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的调研
王敬宇
生命科学学院,09中药资源与开发,4#109,*** 摘要:本文是关于农村当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问题的现状以及治理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
(一)生态建设情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以“生态立县、环境优先”为发展战略,以实现“生态好、环境美”为目标,按照“先治碱,后植树”、“先造地,后造林”的方式,大力实施造林工程。
(二)工业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以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为抓手,加强污染减排工作,强化污染防治。一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展方向,积极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二是积极推进结构减排。近几年来,环保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配合工业经济管理部门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缓解结构性污染,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三是大力推进工程减排、不断强化管理减排。近年来,县政府与重点企业签订责任书,认真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将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责任各重点企业单位,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各企业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实现“改善一批、建成一批”的目标。
(三)环境治理情况
1、水环境现状。近年来,环保局不断加大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一是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城市环境质为目标,着力整治城市脏、乱、差等一些不良现象。二是抓源头管理,促进环保工作制度落实。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云县环保局严格按照环保准入政策,提高准入门槛,认真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对重点企业采取连续跟踪检查,对优势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以及矿山开采企业进行检查,查处一批违法排污企业,切实做到环保审批“关口前移”,促进“三同时”制度的落实。三是抓环境执法,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结合每年环保专项行动工作的开展,加大现场检查和执法力度,重点对矿山开发、水电开发、饮用水源、重点污染行业等领域的排污情况及环评和“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执法检查,整顿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四是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采取定期、不定期对污染源进行监督检查。加强下基层、进企业执法检查,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未办理环评手续、未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和未经环保验收投入生产的企业,依法采取停止生产、停产整治、依法取缔等整治措施。五是及时调查处理环境污染事件,依法调处环境污染纠纷,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五是加强饮用水源地监督检查,对涉及全县41万人口的饮用水源地进行排污口清查,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随着工业企业生产的不断加快,我县工业企业排放废气量不断增大。近年来,环保局加大了管理力度,加大对工业企业废气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严格要求工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对排放的废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烟雾除尘、过滤处理,对重点企业废气超标排放下达限期治理通知,严格控制各重点企业超标排放烟尘废气。经过多年长抓不懈,我县烟尘废气处理率得到大大提高,空气总体质量有了根本性改变,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1)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激素、抗生素、农药、地膜等,不仅污染农产品,地膜等“白色”污染也严重影响耕地环境质量。
(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农村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除城区外,广大农村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理场,更没有任何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不少垃圾随意堆放,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环境卫生。
(3)畜禽养殖污染严重。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畜禽等养殖规模的不断壮大,由于根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畜禽产生的大量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大量污水外排,广大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更加严重的是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将导致有害病毒病菌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县委、县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劳力、物力,环境保护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我县不断实施“工业兴县、工业强县、非公富县”发
展战略,工业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环境保护方面也随之出现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没有得到彻底改善。虽然我县在地表水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多数工业企业尚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厂未投入使用,县内众多河流水环境质量未得到根本改善。
(二)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在招商引资,扶贫开民,发展区域经济中,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造成了一定的盲目性,在引进项目中未按照县总体规划执行,造成了部分项目建设不合理,给环境污染带来了潜在的危险。新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虽然基本上达到了100%,但是“三同时”不到位的问题令人担忧,环保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企业主体工程建设。农村生态保护虽然列入了环保重点,但仍然存在底数不清、思路不明、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有效的保护机制和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
(四)环保工作没有真正形成社会合力。环保工作涉及社会生产、生活诸多方面,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但不是人人都在落实环保,在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上,总是环境为经济让路。环境影响评价后,“三同时”的执行也往往打折扣,在项目审批的过程中,各部门各环节并没有把环保“一票否决”落实到位,没有形成社会合力。“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企业急功近利,漠视环保,缺乏社会责任,广大人民的环保权益得不到根本保障。
三、环境保护工作对策与建议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得到了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倡导生态文明,这为新时期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抓好环境保护,服务科学发展,我们就必须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力求在认识上有新突破,工作上有新举措。为进一步促进我县生态建设,改善人的居住环境,提高人的生活环境,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多管齐下”,巩固成果。多年来,为了改善环境和生态文明,我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果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现在我县环境和生态正是保护与破坏的相持阶段,但储备与增长能力并不协调,稍有懈怠就会前功尽气。因此,巩固成果谋求发展至关重要。全县上下一定要推广经
验、继续探索、吸取教训、告诫未来。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多管齐下”,全社会形成合力,解决不和谐的问题。一方面要克服困难艰苦创业;另一方面要向上级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加大环境和生态投入,千方百计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谋求更大发展。
(二)加大减排力度,确保减排不反弹。一是加强对现有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对污染源实施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确保污染物排放达到排放标准。二是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污染防治。以污染减排为重点,要采取有力措施,巩固和推进重点企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继续加大工业企业污染源防治力度,加强污染源的监督管理,督促尚未完成减排责任的排污企业加快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强化污染减排工作。三是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对污染物排放量大,影响减排任务完成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切实从源头上预防污染源产生。
(三)强化环境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必须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认真贯彻落实省环保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好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意见》,把总量控制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切实坚持“先算、后审、再批”的程序,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跟踪管理,及时进行建设项目验收。加强新、改、扩项目以及敏感项目和敏感区域的项目审批管理,做到“四个不批”。二是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对重点污染源实行重点监控,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三是实行严格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审批制度,对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项目严格控制,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污染治理方案方可审批。
(四)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结合“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力度,对故意不使用或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污染物长期超标排放的企业,要立即责令限期改正;对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的企业,要立即责令停止生产,限期改正。
参考资料:《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六、三十一、三十二条》、《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
2.农村经济发展与保护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农村宗教建筑,保护,发展,新农村建设
1 概述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 自古以来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港口城市, 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都在宁波落脚生根, 宗教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信徒众多, 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宗教建筑。根据宁波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数据显示, 宁波市登录在册的宗教建筑196处, 著名的宗教建筑如保国寺、天童寺、庆安会馆、江北天主教堂、清真寺等。这些为研究宁波的建筑、人文、历史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 成为宁波这座文化历史名城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和文化象征[1]。
近几年来, 各地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 尤其是宁波地区, 新农村建设较为全面, 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 我们也看到, 在已登录的196处宗教建筑中, 属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仅有40多处, 其他150处属于未定级别, 大部分处于农村, 并且还有许多农村宗教建筑因数量大、规模较小而没有登录在册。这些农村宗教建筑单凭农村集体经济或个人捐赠, 缺乏资金保障, 有的甚至作为居住场所或者工农业生产场所, 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与发展, 在自然作用下, 日益破损。另一方面, 村民在物质基础日益提升的情况下对精神文化有很大的需求, 由于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文化现象的存在, 在宗教建筑保护与发展方面有一定的空白, 这与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文生态建设相悖。
为此, 本文通过调查和走访几处较为典型案例, 对宁波农村地区宗教建筑现状做调研、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2 宁波地区农村宗教建筑案例情况
2.1 鄞州区东吴镇三塘村顺娘庙、南山寺、盘龙庵
东吴镇三塘村位于宁波三大古寺中的两大古寺天童寺 (国保单位) 、弥陀禅寺之间, 四面环山, 交通便捷, 距宁波市20余千米, 由4个自然村组成, 现常住600余户、1 300余人。该村历史底蕴深厚, 旅游资源丰富。据史料记载, 三塘陈氏自始祖实贵于明隆庆与万历年间 (公元1572年—1573年) 自明州 (宁波) 姜山迁至本村, 定居发展, 繁衍子孙, 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近代有宁波帮名人陈哲尧等。天童十景之一的南山晚翠就坐落其中, 天童大岭古道穿村而过。
据史实记载该村有盘龙庵、伏翠庵、幻智庵、云举庵、大云庵等等佛教文化遗产, 现有顺娘庙、南山寺、盘龙庵等宗教建筑, 具体如下。
2.1.1 顺娘庙
民国《象山县志·唐代人物传》首篇记载杜雍生于唐咸通元年 (公元860年) , 途遇强盗, 负母抱子逃到天童太白山麓, 紧急间, 不得已置子于路旁岩石上, 等将老母掩藏于山洞中, 儿子却已遭虎狼所害, 悲伤之余, 遂隐此躬耕奉母。乡人感其孝, 杜雍死后, 建庙纪念, 即邻村天童村的太白庙 (祭祀杜雍) 和三塘村的顺娘庙 (祭祀杜雍的母亲) , 两庙相距约8 km。清初, 三塘村、天童村等人民为纪念杜孝子而兴起庙会, 既是传扬杜孝子的高尚风格又作为农村的文化娱乐, 号称江南民间“迎神赛会”。
“迎神赛会”于2012年被列入鄞州区非遗名录, 每到农历九月十六, 从太白庙出发, 一直到顺娘庙及杜雍放儿子的大岩石———相子岩, 人们每年抬着杜孝子尊神去拜见老母和祭奠儿子, 以期国泰民安、家和子孝。
通过“迎神赛会”等活动, 加上顺娘庙传扬杜孝子的高尚风格, 顺娘庙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展。2014年年底该庙进行了部分修缮, 大部分是附近村民自发捐款。
2.1.2 南山寺
南山寺位于下三塘自然村。早在1000多年前天童寺的开山祖师义兴和尚以及400多年前天童寺的中兴祖师密云和尚对南山的风水情有独钟, 亲自选定了南山为各自的身后塔园, 从而使南山具有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南山寺主要由祖师殿、大雄宝殿组成。祖师殿存在已有800多年,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2000年前后按原样进行了恢复, 祭祀开山祖师义兴和尚和中兴祖师密云和尚。大雄宝殿里有根雕500罗汉宫、根雕108观音阁等等。
南山寺及“南山老寿星”巨型雕塑等组成了南山风景区, 成立了宁波天童南山景区开发有限公司, 以公司的模式来运营。以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底蕴为依托, 整个景区融长寿文化、佛教文化、根雕艺术、休闲野趣为一体, 如参观祖师殿可了解佛教文化的深厚历史, 重现过去南山的辉煌, 净化心灵, 达到修身养心之目的。自南山风景区建成以来, 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万人以上,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1.3 盘龙庵
盘龙庵位于大盘山山脚下, 2007年经过修缮。目前盘龙庵除了偶尔村民做佛事外, 基本上是闲置。而历史上三塘村存在着盘龙庵、伏翠庵、幻智庵等佛教文化遗存等, 佛教文化遗存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有望进一步开发利用。
2.2 余姚市马渚镇渚山寺
马渚镇是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 据史料记载, 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中的“舜”出生于诸冯, 即现在的马渚。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第五次南巡, 屯兵渚山, 饮马于潭, 故此得名马渚。全镇总面积62.6 km2, 辖22个行政村, 4个居委会, 人口5.1万人。
马渚寺位于渚山公园的山顶, 即整个马渚镇的最高处, 大殿东侧存一清光绪十八年 (1892年) 之“圣母会序”碑记。该庙于2006年进行大面积重修和扩建, 资金大部分来自民间集资和寺庙卖香烛收入。2013年辅助用房曾发生过火灾, 几乎烧毁房屋内所有东西, 后重新修缮辅助用房, 为防止火灾再次发生, 该寺庙配置了一些灭火器, 一些信佛的老人主动轮流管理。
该寺庙供奉“高庙山娘娘”, 来源有3种说法:1) 宋真宗时的宫女寇承御 (寇珠) ;2) 从临近乡镇临山迎来的天后宫圣母娘娘妈祖;3) 西岳华山三圣母娘娘, 以第一种说法为多。不管是哪种说法, 寄托着当地村民祈求世间繁荣昌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愿望, 这从香烛收入里可以看得出来。据管理人员介绍, 他们从来没有对香烛买卖进行定价, 都是靠人们自愿出钱, 有这份诚心在就好, 一般村民也不会在乎这点小钱, 都会很自觉地投5元、10元或者更多 (市场价一对蜡烛4元左右) 。因而一年一度的“高庙山娘娘”祭祀活动都很隆重, 于“高庙娘娘”的诞辰日———农历四月十七进行, 每年都有近1 000人参加, 当地政府都组织进行安全管理, 并倡导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
2.3 余姚市黄家埠镇上塘村东岳庙
东岳庙坐北朝南, 附近是一大片田地。在庙的东侧是普通的一栋居民房, 西侧有两间小房子, 为管理者所居住。
东岳庙于2013年经过整修, 和之前的老的东岳庙有很大的区别。之前供奉的东岳大帝 (黄飞虎) 等道教, 整修后把原寺庙旁边的一排房屋买了下来, 和正屋连在一起, 供奉观音菩萨等, 观音菩萨等的引进让原本一直是道教文化的东岳庙增添了一些佛教色彩, 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东岳庙属于公共型庙宇, 它的修建是民间老百姓自发组织捐钱修造, 管理者说东岳庙确实比较冷清, 一年里很少有人登访, 只有到了东岳大帝生辰的那天才会有附近的人过来。
2.4 奉化市西坞街道税务场村基督教爱光堂
西坞街道税务场村是花木专业村, 全村170多户人家户户种花木, 不仅村里1 000多亩土地都种上了花木, 而且还向邻近村租了1 000多亩土地种花木。现在村里已经整理出连片的100多亩土地, 在造村民别墅的同时, 计划下一步开发旅游项目, 增强村级“造血功能”。
原基督教爱光堂是建于1925年的民国著名外交家, 体育活动家王正廷旧居安光庐, 但因建筑面积小, 加上与税务场村的新农村建设布局格格不入, 故于2014年年底新建了新的基督教爱光堂, 位于西侧靠山脚处, 其建筑构造、色调等与周边新建的村民住宅几乎一致, 目前还没有投入使用。
3 宁波地区农村宗教建筑保护与发展措施分析
从上述案例来看, 宁波地区农村宗教建筑保护与发展有喜有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3.1 正确处理农村宗教建筑与新农村建设间关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 在新农村建设中, 除了物质文明建设外, 还应强调人文生态建设。生态人文建设是综合、多层次的系统, 其中包括精神层面, 指具有文化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内含于村民心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准则、宗教文化信仰等。
对于农村宗教建筑而言, 其建筑本身首先是物质实体。农村宗教建筑作为一座建筑物, 既是广大宗教信徒集中的场所, 也是广大村民一起交流的地方。一些宗教活动, 不仅仅弘扬了传统的文化理念, 而且增加了邻里之间的来往。我们发现, 凡是新农村建设开展比较好的, 其宗教建筑大多都修缮的不错, 村庄的人文生态建设也做的比较好。这从鄞州区东吴镇三塘村顺娘庙“迎神赛会”、余姚市马渚镇渚山寺“高庙山娘娘”等等活动就可以看得出来。
同时, 我们应对宗教信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特别是对于一些不法人员利用宗教建筑作为活动场所, 采用欺骗手段, 宣扬封建迷信等不良思想, 破坏社会稳定, 这与新农村建设是格格不入的, 应坚决反对。
3.2 多方面争取修缮和保护经费
我们对农村宗教建筑最近一次修缮资金来源 (多项选择题) 做过一项普查, 调查结果显示, 由几个召集人捐款占30.9%、普通村民自发捐款占54.1%、村集体经济 (村委会) 资助占47.9%、附近邻村人员资助占29.4%、乡镇或以上政府及上级宗教管理部门资助占41.7%、外地人员捐款占9.3%、门票收入占6.5%、香火等创收占28.8%, 还有一些是国内外宗教界高僧资助, 以及企事业单位捐赠、拆迁赔款等, 这说明农村宗教建筑修缮的资金来源十分广泛, 且不缺召集人, 主要以普通村民自发捐款和村集体经济 (村委会) 资助为主, 同时乡镇或以上政府及上级宗教管理部门和几个召集人也占了较大比例。从上述几个宗教建筑的重建和修缮资金来看, 也说明这点, 可多方面争取农村宗教建筑的修缮和保护经费。
同时, 也可以尝试以公司化的模式来运作, 如鄞州区东吴镇三塘村南山寺, 既普及了佛教文化, 又促进了该寺庙的可持续发展。
3.3 部分优秀宗教建筑可申请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 从法律层面得以保护
当前, 新农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在许多地方进行, 不少地方也涉及宗教建筑拆迁问题, 尤其是有一些优秀的、有悠久文化底蕴的宗教建筑, 拆除后十分可惜。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对于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及许多地方法律法规等对其保护和利用做了规定[2,3]。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建设工程选址, 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 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无法实施原址保护, 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 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迁移或者拆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 批准前须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本条规定的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 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历史建筑也有类似的规定。像上述的鄞州区东吴镇三塘村顺娘庙已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南山寺将申报历史建筑, 从而可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傅亦民.宁波宗教建筑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15年修正) [S].
3.农村经济发展与保护调研报告 篇三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乡镇。本文将通过以我国东南部福建漳州芗城区芝山镇为例,探讨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
1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1.1 乡镇企业发展过快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全国各地乡镇企业发展很快。以福建漳州芗城区芝山镇为例,2013年芝山镇预计实现规模工业产值214亿元;三产增加值69120万元,比增20%;财政收入78638万元(旧口径),比增6%;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比增12.5%;社会消费零售总额8.6亿元,比增33.89%;注册合同外资1792. 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資2552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15元,比增17.2%[2]。可见,乡镇企业对农民脱贫致富和地方财政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乡镇企业正逐步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如何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1.2 发展农业经济带来的环境污染
当前,农业经济仍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支持产业,然而发展农业经济带来的化肥及畜禽养殖等污染也不容忽视的。据了解,福建九龙江流域两侧的发展农业经济带来的污染,已给下游城市人民饮水安全带来了一定安全隐患[3]。
2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解决问题
农村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是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增加农民收入[4]。
2.1 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经济
“十二五”将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央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广大乡镇政府部门应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农业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全程防控,减少污染。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基地化和标准化现代农业要求,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教育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扩大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强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因地制宜,积极推广“粮-经-饲、牧-沼-果”等立体种养模式,配套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粪便堆场、储液池、沼气池、厌氧池、好氧池容积及土地消纳面积,做到废弃物综合利用或废水综合治理达标排放,逐步减少无序化生猪规模化养殖,减轻农村环境污染压力,形成养殖—粪便处理—种植业利用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6]。
2.2 发展循环型乡镇企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推进循环经济,加快推进乡镇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鼓励发展静脉产业;以清洁生产为重点,推动企业内部循环;以产业链建设为重点,推进园区内部循环;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2.3 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
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倡导环境友好消费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和加快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全面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创建活动,带动第三产业整体向现代化转型,向生态化转型。通过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此外,乡镇政府主管部门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发展生态友好型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要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企业发展工作的领导,调整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布局,对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和从业人员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法制的宣传教育,强化环境意识;乡镇环境保护部门对本乡镇企业进行检查监督,及时制止乡镇企业非法占用和毁坏耕地,乱砍滥伐森林,任意污染生态的行为,对不服从监督,明知故犯,造成环境破坏的企业和个人,必须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环境法规进行严肃认真处理。
这些在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对加强乡镇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徐静、王干梅.发展乡镇企业必须注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 2013年度福建漳州芗城区芝山镇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3] 《福建省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九龙江流域水环境问题通报的函》(闽流域办【2013】7号)
4.农村经济发展与保护调研报告 篇四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人民的福祉,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环保工作在整个国家环保事业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环保工作的重心一直在工业环境污染治理和城市环保工作,农村环境问题没有得到重点关注。自从我国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历经近30年的发展,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积聚。时至今日,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各种环境问题已经凸现,农村环保工作成为环保事业的薄弱环节。加强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系,不仅对保障境内流域和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全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安排,我就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浅谈个人的见解。
一、我县农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以实施
农村“四通五改”、“一建三改”为重点,基础条件大为改善,促进农村面貌根本改变,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农村环境保护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式。
(一)农村生态治理效果明显。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我县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农村生态环境指标始终保持良性状态。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兴山县人工造林26 万亩,退耕还林9.7万亩,封山育林18 万亩,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87.4 万亩,森林面积193.6 万亩,森林蓄积由557 万立方米增加到 631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54%增加到56.7%,并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4个,建成风景名胜区3个。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全面启动,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均明显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环保的主体意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近年来,我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抢抓新农村建设机遇,加快发展,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乡镇和村庄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当中,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搞新农村建设。完成了十个试点村及沿路沿河43个中心村的生产发展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加大投入搞新农村建设,基础条件大为改善。通过上级财政、发改、农业、水利、烟草等部门,共争取农业特色产业相关项目29个,2007年完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2928万元。三是整合相关部门资金,实施整村推进。07年农业特色产业争取相关项目资金7150多万元,完成果茶基地改造2.2万多亩,通村道路路面硬化210公里,实施土地整理项目3750亩,烟水配套设施建设1.52多万亩,新建沼气池3300口,维修水库堰塘30多口,新建抗旱水池210口,新增灌溉面积7200 亩。
(三)切实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1、切实关注民生,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水是生命之源,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兴山县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切实把解决农村居民饮水问题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县委、政府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列为环保工作重心,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目前,全县建立了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构建了饮用水源监控点保护网络。
2、严厉打击“十五小”„„新五小‟‟等国家明令禁止的重污染项目,净化农村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根据国家八部委“整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部署,我县先后组织开展了化工行业、水泥行业、噪声、采矿业、农村土法炼金等专项治理,促使企业环保设施改造升级,关闭了设备落后污染严重的宏昌水泥厂,规范了矿业开采秩序,取缔土法炼金。
3、及时排查农村环境纠纷,为农村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县域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们环境法制观念的增强,各类环境投诉案件相应增加。经常因污染问题,企业与周边群众发生矛盾,其中污染纠纷、污染赔偿,要求解决污染问题的环境信访案件已上升到越级上访和群体访,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县以制度创新和督查落实为抓手,对重点环境信访案件采取包处理、包督办、包落实、包息访“四包”措施。近几年,每年受理环境问题信访30起以上,调查处理率均达到100%,基本上及时、快速、有效地化解了一批涉及农村环境的矛盾纠纷,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得到了处理。
4、加大投入,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兴山县及时掌握国家、省级环保资金投入方向,加大上级资金争取力度和本级财政投入。2001年以来共投入2.9个亿,建成了新县城及峡口镇垃圾处理场、污水年理厂,纸坊河固废处理厂,香溪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一期工程6个项目;在建的项目有高阳镇污水处理厂工程,目前已经完成主镇区管网铺设工程。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指导、督促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因地制宜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县主要工业企业是兴发集团,它是依托本地丰富的水能、磷矿资源发展起来的集化工、水电、矿山于一体的大型精细磷化工企业,为解决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问题,坚持减量、循环、再生的原则,走出了一条生态、节能、环保的发展道路。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30.54亿元,其中发展循环经济效益达8000万元,万元产值物耗、能耗、“三废”排放量分别下降10%、8%、60%,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2、充分利用我县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相对于工业,其污染轻、投入少、见效快。兴山县委、政府集中力量打造“昭君‟旅游品牌,完成了兴山县旅游发展规划,启动峡口旅游码头、昭君文化园建设,我县旅游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开发以地花鼓、三音歌、薅草锣鼓、古明居、昭君文化园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积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业是山区县的基础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烟叶、柑桔、茶叶、药材四大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打造精品、特色、绿色食品牌。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要求,发展壮大四大产业,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提高深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于特色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创办龙头企业,建立商品基地,辐射带动农民,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加销有机结合的模式。
二、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综合来看,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一些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方面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过量施用化肥,剩余化肥成分排入河库,造成农村水体污染,农村河、湖、塘水质下降;过度施用农药,破坏生态防护功能,增加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土壤中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风险增大;滥用饲料添加剂,催生速生畜禽,不仅使肉类品质降低,而且使食用者、周围环境遭受类性激素物质的污染;畜禽养殖排泄物随养殖规模大幅增加,污染周边水体和大气环境;农用塑料薄膜大幅
增加,废弃或破损的农膜污染土壤、污染农村居住环境;秸秆焚烧污染大气、浪费资源;生产工艺落后的乡镇企业对农村的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污染。
2、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生态方面的环境问题则体现在不恰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生态的破坏,造成生态功能的退化。过度垦荒、过度耕种导致土地有机质降低,水土流失,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森林蕴含量和品质降低;河流广为污染,原有功能丧失,鱼虾等水生生物锐减甚至绝迹;生物链遭受破坏,对病虫害自然抵抗力减弱。兴山是磷矿、硫铁矿、硅矿等资源十分丰富的山区县,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正处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时期,大兴开矿之风,主要是以卖原矿为主,由于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不当,重开发利用、轻生态保护,甚至乱采滥挖,采富弃贫,导致了资源浪费、植被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欠账很大,客观上加大了后期治理工作难度。
3、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存在差距。生活方面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村镇居住环境恶化,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明显。农民致富以后,自家院内追求干净整洁,装修上档次,而院外则是垃圾乱堆,杂物乱放,白色污染在村庄中同样普遍存在。此外,农村小沟、小河、水塘淤积变黑发臭和漂浮物蔓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少村镇住宅修建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散乱,居住环境变得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成为疾病传染的温床。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小城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因前期总体规划缺少环保专项规划,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到2008年底,全县8个乡镇,只有两个乡镇建成一个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使有限的水资源受到污染,水体自净和生态恢复能力下降。
4、农村环保队伍名存实亡。2006年,湖北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包括城建环保站在内的所有基层站、所都整体转制为公益性服务组织,定名为乡镇建设环境保护服务中心,乡改后的服务组织不仅没有执法监管职能,只有公益性服务义务,而且兼顾城建、环保的服务职责,真正能投入到乡镇环保工作的力量捉襟见肘,根本不可能对农村环境问题开展有效的管理。同时,在经费上采取的是“以钱养事”的办法,实际上只能保障人员的基本工资,正常工作经费缺乏保障,开展工作十分艰难。
三、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的对策和措施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尤其在我们这样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如何发展,如何按十七大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在保护环境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我们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实践证明,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既做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又做环境的保护者,就能实现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一)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长期以来,我县环境宣教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在农村还显得相当薄弱。在农村人群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应通过开展环境宣教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和认识水平,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保护自己的绿水青山美好家园,意义尤其重大。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好“环保下乡”活动,把“环保知识上墙”、“环保意识入脑”作为环保下乡活动的重点工作,组织开展“环境知识进家庭”、“环保知识进企业”、文明生村创建等系列活动,逐步推动面向农民的环境教育工作。
(二)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农业生产污染。目前我县在柑桔、茶叶、烟叶种植上全面实行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但在其它种植业上还要尽快启动这项技术;进一步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果一沼一鱼”、“畜一沼一果”立体农业、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生态农业技术,实现区域经济的小循环。
(三)强化矿产资源开采地生态环境保护。严格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方针,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管理,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总体利用水平,促进矿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在矿产资源开发建设中加强监督管理,严肃查处无证开采,滥采乱挖,污染或破坏生
态环境等违法行为。加强采矿区生态建设与恢复工作,逐步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对矿产资源开采出现的生态破坏地区,要因地制宜确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做好土地复垦,改善局部生态环境。
(四)建立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和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其它优质农产品基地的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县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加大同农业主管部门的协作配合力度,在蔬菜、柑桔、茶叶和烟叶生产中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少用一斤化肥、少用一斤农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实行优惠鼓励政策,强化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监督管理,推动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
(五)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农村环保的关系。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放松了对环保的警惕,尤其是在招商引资和承接东部转移中,不能把污染项目引进辖区,以牺牲环保的高额代价,获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必需严格环境准入,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凡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从立项、用地.贷款、供电的方面严格加以限制。对发展生态农业项目制定优惠的金融政策,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生态农业推广工作的扶持力度。在发展中要把农村环保摆在首位,有序地平衡经济发展与农村环保的关系,推动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国家、省市、县市三级环保基础性投入机制。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性投入,适当调整农村环境保护基础性投入占整个环保投入的比重,重点支持解决农村环境整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蓄禽养殖污染防治、饮用水源保护等方面的基础性投入问题。省市级财政安排的环境保护专项配套资金和省市级调控的排污费,要重点向农村环境保护基础性建设倾斜。县市级人民政府要把支持农村环境保护支出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定适当的比例,确保每年有所增加。在资金的管理上,要实行上下联动,捆绑使用,集中资金每年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办法,真正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5.农村经济发展与保护调研报告 篇五
一、前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多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我市的环境质量也和全国一样,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为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况,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做了暑期调研。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二、社会现状
近年来,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很多人都只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专家预测环境污染将成为我国近20年内发展的最大影响,具体表现在: 1.严重的大气污染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而大气污染又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破坏性影响。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一次能源中煤占70%以上,燃煤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大气污染物都将增加。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沉降重点地区之一。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大城市中,我国占7个。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为数很少。此外,汽车尾气污染突出。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的重要流动污染源。PM2.5事件一度占据各大媒体版面,引发了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关注。而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此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水域污染
由于任意排放工业废水和污染物使得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水质恶化。七大水系中,1/3以上的河段的水质不能达到使用功能要求,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
在我国,向海洋倾倒化学和放射性废物的做法已经持续多年,这使得大量有害物质进入海水,对我国近岸海域造成的污染日益加重。我国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十分严峻。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不仅如此,河流携带人海的污染物总量继续增高。由大气输入海洋的部分污染物通量也呈上升趋势。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而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就2007年来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56.8亿吨,比上年增长3.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6.6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4.3%,比上年增长2.7%。以长江为例,新华社曾报道,长江正处于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期。仅2007年一年,就有305亿吨工业、农业及生活废水被直接排入长江。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3.重金属污染
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发生多起血铅中毒事件,据不完全统计,有6000多人血铅中毒,还有其他各种重金属中毒事件发生。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每天早晨从我们起床时,我们就不断地受到污染的侵害,并且产生污染。空气质量不合格,最少就会引起我们的呼吸道感染,眼粘膜受刺激。食用的蔬菜等农作物所种的土壤如果受到污染,不仅会造成农作物口味不佳,而且农作物中沉淀出的各种污染例如重金属就会进入人体内,如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癌症和其他疾病。当我们出门时,开自家车或摩托车时排放的汽车尾气,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其中含的铅等重金属会引起土壤的污染。工作中打印,复印时纸张的油墨中含有铅铬镉汞等重金属会对人身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的种种都说明了我国现在环境正处于一个岌岌可危的状态,要再不对现行经济体制做出整改,我国的环境状况将变得更差,到时候环境问题就会成为危及我们中华民族的大事。而在我们看来,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要去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更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所以,我们进行了此次社会调查,主要想了解,作为一名公民,是否关注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我们也将对现在的环境问题该如何处理提出我们自己的一些看法,从而更好地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美丽中国的构想。
三、调查报告分析
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关心着自己的切身利益,说明经济改革迫在眉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声,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切身利益。而当谈到对经济模式的看法的时候,很多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总结一下,即政府在对待那些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上,应该采取鼓励和引导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那些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政府要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则,增加环保投入资金,限制污染的排放,而不仅仅采取罚款手段,今天经济发展的所得都可能弥补不了今天对环境的破话。同时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技术的投入,增加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可循环性。只有协调好各行各业的发展,才能从整体上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议及对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市场化,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环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推进: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
2.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3.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加强环境资源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与政策环境。
五、总结
6.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六
调 研 报 告
***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林业作为全县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何进一步发挥林业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市局《关于提供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资料的通知》精神,我们对***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做了专题调研。
一、林区发展现状
(一)林区资源现状
全县生物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被科学家誉为“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上的野生动植物基因库”,已发现野生脊椎动物**种,有植物*门**科**种。土地总面积**万亩,其中林业用地**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活立木总蓄积**万m3,其中林分蓄积**万 m3,疏林地蓄积** m3,散生木蓄积** m3。
(二)社会经济现状
**县辖**镇,**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员**人,占全县总人口**%,人口密度**人/km,是全省人口最多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2(三)林区重点工程实施情况及在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1、林区重点工程实施情况
截止目前,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亩(其中退耕还林**亩,荒山造林*万亩,封山育林*亩);天保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万亩,飞播造林*万亩,封山育林*万亩、合作造林*万亩;中美健康示范林项目造林*万亩。新增林地面积*万亩,其中经济林*万亩,生态林*万亩。
2、林区重点工程实施在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一是通过在林区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林地面积增加,森林蓄水保肥,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有效改善了县域生态面貌,为农业生产营造了绿色生态屏障。二是林区重点工程的实施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几大林业重点工程中与农民联系最为紧密的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兑现共兑现粮食**斤,兑现补助款**元。范围涉及全县*镇,*户,*人,人均获得生活补助*元,获得粮食补助*斤。三是通过天保公益林、种苗基地建设工程的实施,使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管护,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为农民从事林下资源开发致富创造了条件,也为农村闲臵劳动力提供了劳动就业机会。有效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四)林区基层单位建设现状
全县自*年在*镇分别成立了林业站,共计*个林业站,*人,分别管理本辖区的林业生产及资源管理、管护等工作。全县共设木材检查站*个,其中国道设立*个,县乡主要道路出口设立了*个木材检查站,一共有检查人员*人,担负着全县的木材、苗木及林副产品运输检查工作。
全县有国有林场*个,管理国有林*亩,天然林禁伐前,国有林场基本上靠采伐木材维持现状,禁伐后,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国有林场转为天然林保护管理行列。全县有*个中心苗圃*人,随着几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带动了苗木产业的发展,已建成苗木示范基地*亩,其本上满足了全县的苗木需求。
(五)林区产业发展现状
1、经济林培育业。*是*、*等干果的优质适生区,更是*、*等木本药材的主产区。现有核桃*万亩,板栗*万亩,山茱萸*万亩。*年,全县干果生产总量达到*,木本药材总产量*吨。
2、苗木花卉业。*年,全县苗木、花卉总面积*亩,其中造林绿化苗木*亩,上市合格苗木*万株,盆栽植物*盆,实现销售收入*万元。
3、林副产品采集加工业。随着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林产品采集加工业发展呈下降趋势,*年,全县林副产品采集加工业产值*万元,同比下降*%,其中以木材、竹材采运为主的林副产品集业,年产木材*m,竹材*吨,实现产值*
3万元,同比下降*万元。有木制品加工摊、点*个,年加工木材*m,实现产值*万元,同比下降*万元。
5、森林生态旅游业。**县于*年建立了全县第一个森林旅游景点——***景区,森林旅游业从无别有,初步形成了包括森林观光、农家休闲度假、避署等为主的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人(次),门票收入*万元,年产值实现*万元。
6、食用菌培殖业。以香菇、木耳为主的食用菌培殖业年产食用菌*吨,年产值*万元,增加农民收入*万元,实现利税4万元。
(六)林业产权制度情况
八十年代初,在开展林业“三定”工作及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中,全县*个乡镇的**万亩集体林划给**户承包管护,划定自留山*户*万亩;*年全县开展山地开发中,*个单位(个人)承包荒山造林*万亩,其余的*万亩集体林仍以大集体形式存在,由村、组进行管护。
在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中,主要采取座谈、走访和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对所划的集体林逐块登记造册,由乡镇政府审核后,报县政府审查发放集体山林林权证。然后,根据自然走向,分片划段,确定山林四至界限及面积,由当地村民签订承包管护合同,村组按照合同执行情况,从林业生产经营的收入中付给承包者定额报酬。集体的竹林、经济林由承包者经营,按照签订的管护合同,收入比例分
3成。
二、当前农村林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落后。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规模小,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以**、**、**为主的中药材、干果业缺乏深度开发,单凭出售原材料,尚未形成产业链,没有真正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林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没有形成支柱产业,使资源大县成了产业小县。
(二)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全县有林业用地**万亩,没有建一处火情监测塔(点),灭火工具少,森林防火工作方式原始——靠乡、村、组干部及护林员巡回监督管理,难度相当大。
(三)村镇绿化美化相对较差。全县*镇*个村,乡镇政权建设普遍欠帐大,没有财力顾及绿化美化;大多数村委会房子破旧,根本谈不上绿化美化。
(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步伐慢。由于交通不便,难以吸引外地客商在佛坪投资兴办林业产业。
(五)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流于形式。全县*万亩集体林,虽然在*年林业“三定”中将*万亩划定给*户进行承包管护,但没有办理相关的法律文书、证件,权属关系不明确,实际上同其余的**万亩集体林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既没有自主经营权,更无法进行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的
合理流转。
三、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新农村中的林业工作,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深化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突出县、乡、村镇绿化、美化和绿色家园创建,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四、如何发挥林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与潜力
(一)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
**属于典型林业县,全县土地面积**万亩,其中林业用地占到总面积的*%左右,人均占用林地达到*亩,是耕地的十几倍,充分、合理地利用林地资源,对于拓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二)充分发挥物种资源优势
全县有野生脊椎动物*种,其中国家Ⅰ、Ⅱ重点保护动物*种;植物有*科*种,列入国家Ⅰ、Ⅱ级保护植物的珍稀物种有*种;观赏花木*余种;药用植物*种。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开发、培育、利用好这些丰富的资源,走向市场,必能形成一个大产业,使农民增收增效。
(三)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
全县林木资源十分丰富,活立木总蓄积量可达到*万m,其中:栎类林木蓄积占总蓄积的*%左右,这对于发展以食用菌为主的培植业用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从今年开始起,我们将积极向上级争取从农民自用材中解决培植业用材*m,用于农民发展食用菌、天麻、猪苓。
五、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建议和意见
(一)村镇绿化美化和绿色家园建设要结合实施,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合理布局,草、灌、乔有机结合,林、果、药协调发展。
(二)在发展林业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要根据自身的地理、经济条件,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形成规模,建设一批高起点、高质量、高产出的产业示范基地,扶持农村产业协会(理事会)同时组织发展,整合产业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创造优化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群团及个人开发建设佛坪林业产业,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经济。
(三)应加大对农村林业建设资金投入,扶持一批如薪炭林、沼气工程建设,适当放活自留山生产经营,把农村林业生产长、中、短期项目统筹兼顾,解决退耕还林农民的后顾之忧。
(五)加大森林防火投入。在**县属林地面积内,需
33新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和*个林火监测塔,增加科技含量,达到科学、快速、有效地监测火情。
7.农村经济发展与保护调研报告 篇七
1 新农村规划背景下安义古村落保护的基本现状
1.1 古村落既有风貌不断遗失
随着安义古村落的原住居民数量不断上升,而既有住房面积又十分有限,很多安义古村家庭一出现多代同堂而居的局面,一家人挤在老宅的情况极为常见。糟糕的居住环境势必造成生活质量不高的现象。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古村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经济条件充裕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建造新的住房来提高家庭生活环境的质量水平。而这就造成了原有的安义古村落景观被新旧相混杂的住宅所改变。此外,新住宅大多外形简单缺乏特色,没有古宅的文化风貌,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安义古村落的既有景观。另外,由于对违规建筑的管理缺失,不少村民擅自修改古建筑,这对古建筑的破坏力极大,古村落原有的风貌逐渐遗失了。
1.2 村民的古村落保护意识缺乏
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多数村民的古建保护意识相对缺乏。很多村民认为破旧古建筑并没有现实意义,而且造成自己居住不便的情况,而且无法进行买卖。村民无法了解到古建筑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古建筑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这种意识领域的偏差造成了村民们对老屋的保护意识较为缺乏。
1.3 古建筑维修经费缺乏
通过对安义古村落的调研发现,古村内的民俗文化馆、黄氏宗祠等几个古建景点属于古时大户人家留下的宅院,在村中属于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因此有政府专项拨款进行管理维护,但其他普通的古建筑宅院则没有专项财政扶持,这势必会造成古建筑的自然损坏得不到及时修复的状况,进而造成不少古建筑的自然消失。
1.4 旅游开发的投入不足
由于旅游开发的投入不足、相关部门的宣传缺失,安义古村没有凤凰、丽江或者周庄这样的声名远播,慕名来到安义古村游览观光的游客数量极少,节假日以外的时期的游览人数更是寥寥无几,这对于古村落的旅游建设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 新农村规划背景下安义古村落景观的保护措施
2.1 强化古村落的保护意识培育
除了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古建保护意识的提高,还要加强对古村村民的保护意识教育。要从多角度分析,多方面出发,给村民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教育,让村民认识到安义古村落对国家、对历史文化、对村民主体的重大意义,提高全体村民的古村落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2.2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首先,有关部门要对安义古村落进行系统普查,对保存完好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提高保护地位;其次,对于已损坏的古建筑进行系统修复;在此,要切实制定落实古村古建筑的保护责任制,要组建人员队伍对古村落进行全面管理。有关部门可以在安义古村落组建文物保护小组,发动文物保护爱好者、离退休干部群众来组织村民做好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2.3 加大古村落维修保护资金投入
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大对其维修保护是有关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多方面印象,古村落中的古建筑往往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受制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政府财政部门对古村落的保护拨款也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做到对古村落的完全修复和全面保护。因此,有关部门要发扬同舟共济海让路的精神,积极发动社会资源,带动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各界单位人士的捐款捐物,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对安义古村落的修复和保护进行全面扶持。
2.4 加大旅游整体开发力度
旅游业是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基石。首先,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要不断完善安义古村落旅游景点的配套基础设施,以便于游客能更便捷地欣赏到安义古村落的历史风貌,感受安义古村落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而且能想享受到更舒适的游览服务。其次,旅游开发单位要重视宣传,可以借助视频宣传片、图片、文字等,通过媒体传播介绍安义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经典,让更多的游客能够熟知安义古村落的存在以及其丰厚的游览价值,让古村落在承受范围之内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消费,从而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古村局面的收入水平。
3 安义古村落景观的发展对策
3.1 积极提高古村落居民的参与力度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原著居民参与传承的,因此在整体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程度,不能让外来商业元素完全占据古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让更多的原著居民获得旅游开发的参与权利,让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示,这对于古村的古建筑保护又能提升村民责任意识。让原著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有助于年轻人回流,这对于古村文化和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在家门口进行传统文化、民俗表演,不仅有助于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还能促进古村旅游资源的丰富,提高游客的游览品质,有助于古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3.2 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发展相互扶持
新农村建设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渠道,而良好的生活水平又能反过来提高村民的古村风貌保护意识。在整体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安义古村落管理文员会要把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到古村落的环境保护,更要顾及村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为了古村开发而对村民既有的生活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要让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向而行。
结束语
古村落保护和发展一件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当前,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不可避免的对古村落风貌造成一定的破坏,但只要我们提高古村落风貌的保护意识,积极投入到古建筑的维修保护当中,并强化古村局面的古建筑保护意识,因地制宜的进行古村落旅游业开发,提高古村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风貌保护发展的利益结合,则能极大促进古村落长久保存于世,也能促进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
参考文献
[1]邹淑珍,段婉君,朱以荣.城镇化背景下江西生态文明村落建设探讨[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01:81-87.
8.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改善策略 篇八
关键词: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污染源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conomy in china maintains a rapid development trend,the national economy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economy,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drinking water safety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Compared to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drinking water, the protection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protecting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 and puts forward to the relevant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drinking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management; pollution sources
0.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明确饮用水源的保护措施,制定完善的保護方案,是有效管理和保护饮用水源地的前提条件,是保障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技术支持下,农产品产量及品种呈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基础。在农产品增产过程中,农药化肥使用量也愈来愈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农村饮用水源受到了破坏[1]。因此,完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成为了当前农村建设的重点问题。
1.当前农村饮用水源分类及管理机制概述
农村饮用水源主要分为地表水源及地下水源,地表水源包括河流水、塘水、水库水、溪流水等;地下水源主要包括井水、地下泉水等。若以供水规模作为分类参考,通常分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及分散式饮用水源,集中式水源主要涵盖了水库用水、大型井抽水以及河流抽水等;分散式水源则涵盖了蓄池水、泉水以及小型井抽水等。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便对污水治理逐渐重视,50年代末出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程》。《规程》指明水污染控制应当以预防为主。上世纪80年代后,水污染治理立法被给予了重点关注,于1984年出台并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之后,所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进一步强调了水污染治理问题。本世纪初,卫生部出台了《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2],其中对地下水及地表水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此后,相关法律法规得到了进一步修订、完善,给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其与《地下水质量标准》是饮用水源保护的主要技术标准。
2.农村饮用水源污染因素分析
农村饮用水源污染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近年来,农产品需求量愈来愈大,为提升作物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部分农民施肥方式不合理,导致化肥过量使用,并造成大量残留农药、化肥于农田中累积。降雨或农田排水会将这部分化肥、农药带入塘库水源中,严重影响水质。(2)养殖废水污染。牲畜粪便具有较强的淋溶性,会通过地表径流对地表水产生污染。这些污染水汇集后,会流向河流或塘库中,导致水体溶解氧量大幅度降低,造成水体变质。屠宰废水中含有大量氨氮化合物及大量悬浮物,若处理未到位,这些污水排入水体中,会消耗大量溶解氧,致使COD、NH3-N上升,影响水质。(3)生活垃圾污染。田间堆放生活垃圾在农村地区较为普遍,部分有害物质会随雨水冲击至塘库、河流中,为各种致病菌提供繁殖温床,严重影响农村居民健康饮水。(4)开发污染。企业开采资源过程中,如矿产开采,设备不符合相关标准,未对矿渣进行有效处理,经雨水冲刷,使污染水流向水源,导致水体微量元素超标。部分工程项目施工,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一旦遇到恶劣天气,会产生泥石流等灾害,使得山涧水源及水库水质受到破坏。
3.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策略分析
3.1加强水源缺乏改善建设
加强水源缺乏改善建设是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基础支持。农村供水可与城镇供水关联起来,将城镇管网适当延伸,并扩建自来水厂规模,促使农村地区发展自来水,从而缓解农村用水压力。对塘库、溪流等饮用水源加强维护,定时清理淤泥,促使其蓄水能力不断提升,并扩充雨水收集量,经有效净化后供农村居民使用。加大塘库规模建设,改善塘库过滤系统,为塘库水质提供保障。可适当增加泉眼,从而扩大饮用水源范围,减缓用水压力。合理耕耘,多植树造林,保持耕地与林地相平衡,以此来改善水土流失情况,并增强地表蓄水能力,降低地表水蒸发量。
3.2改善库塘饮用水源
库塘水在农村饮用水源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相对偏远地区,库塘水是村落民众用水直接来源。因此,应严格控制農药、化肥使用。相关部门可派出技术指导人员对农民给予技术支持,让其掌握科学施肥技术,树立合理施肥意识,多推广使用有机、天然化肥,如畜禽粪便经处理后,均可作为良性肥料。应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法,降低农药用量。农药管理部门及环境监测部门对农药入市要严格审核,无法达标的产品,坚决不能让其进入市场。
3.3改善井水饮用水源
对水井周边环境进行有效保护,预防其受到生活污水、垃圾及养殖污水影响。加强宣传力度,让农村居民树立良好的水源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将生活垃圾堆于井水旁边。对生活垃圾进行归类处理,特别是电池、农药废瓶、废旧电子垃圾等应当进行回收。控制垃圾焚烧行为,防止挥发性有害化学物质溶于水体而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
3.4加强污染源控制
农村饮用水污染源多以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农村三级化粪池等为主。对于农药、化肥污染源,主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如开展施肥、用药指导活动,让农民养成良好的施肥、用药习惯,避免滥用现象出现。大力推广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如生物防治、有机肥料应用等,以降低传统农药、化肥使用量,使水源周边环境不被破坏。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促使工企业排污达标。对污染超标的工业企业,立即关停。利用沉淀技术、植物生物修复法、活性吸附等新型技术对水体中的重金属立即进行处理,避免地表水及地下水受到重金属污染。
3.5完善相关管理机制
首先,要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及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形成计划、监督、考核的规范化流程,建立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于管理机构、部门及个人,促进水源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其次,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修正,从而为农村饮用水源提供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便于管理工作有效执行。再者,要对水源相关部门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并建立突发性事件预警机制,为水源安全提供更为稳妥的保障。另外,要建立水源信息公开制度,部分地区可拓宽融资渠道,引进企业进行农村投资,构建生态补偿基金。
3.6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
构建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快建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配备自动监测系统,增加水质分析项目,实时监控水环境质量状况,建立实时发布系统,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质量报告制度。
4.结语
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及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通过完善技术、制度、管理及宣传等工作来控制农村饮用水源污染状况,并构建出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水源保护体系,为农村居民用水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文宗. 民乐县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水利,2012,01:121-122+119.
[2]刘振华. 农村饮水安全的属性及水源保护的反思[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8:88-92.
【农村经济发展与保护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9-17
浅析农村人力资源与农村经济发展08-22
农村经济发展调查与研究09-30
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范文07-11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08-16
农村社会经济情况调研报告06-23
抓好生产发展 搞活农村经济调研文章10-12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10-27
暑假关于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0-17
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