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我眼中的春天作文

2024-11-07

小学作文我眼中的春天作文(16篇)

1.小学作文我眼中的春天作文 篇一

我眼中的春天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了。小燕子急忙从南方赶来向春姑娘报到。春雨姑娘把攒了一冬天的小雨点撒下来。顽皮的小雨点落在小草上,小草站起来点点头;落在房屋上,房屋抖落身上的积雪;小雨点躺在大树上,和大树伯伯说说话,大树伯伯年轻了许多……

春风弟弟也没闲着,他吸足了一大口气,轻轻地呼出来,微风拂过柳梢,柳枝抽出点点嫩芽。他来到小朋友家的门前敲敲门对小朋友们说:“春天来了啦!出来玩玩吧!”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我爱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2.小学作文我眼中的春天作文 篇二

阳光的我长着一对一笑就只能看见眼缝的小眼睛。我的头发更阳光, 它们都穿着金黄色的运动服, 随着我的运动, 在空中进行着太空漫步呢!

我的爱好超多。葫芦丝已经过了六级;毛笔字也是我的强项, 我时常跟着爸爸一起练字;最近, 我又钻习上水墨画, 画的葫芦也有板有眼的。

我最得意的还是今年暑假的“小商人”经历。看着行政广场上漫天飞舞的夜光飞行器, 我突然冒出了在行政广场卖夜光玩具的念头。有了这个想法, 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 我便一人在淘宝网上淘起夜光玩具来。第二天, 货物便到家了。当天晚上, 我用我的A8宝马自行车 (全天窗式) 带着我的货物、夹着小凳子, 拿着矿泉水去练摊了。面对不红火的生意, 我并不气馁 (něi) 。在我的坚持下, 我的生意逐渐有所起色, 最后顺利清仓, 结束商人生涯。这次经历“一人进货, 一人卖货, 一人收钱”的经商趣事, 这次练摊, 不仅增加了我的生活体验, 更加锻炼了我的胆识, 让阳光的我更加自信。

自从我的小文章发表后, 我就“惦记”起记者这个职业。俗话说:有理想就要付诸行动。为了这个理想, 我也付出不少。每月开列书单, 用读书夯实自己, 每周勤练文笔, 用作品提升自己。最近还参加了“江海小记者”活动, 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我正努力朝着我的“记者梦”方向快乐前进呢!相信不久的将来, 定会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记者张弦。

点评:

小作者从自己的外貌、兴趣爱好以及独特的实践体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活泼、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形象。精妙的比喻、恰当的议论让人进一步认识了一个有主见、有胆识的女孩。结尾的点题让人为她的乐观前进充满期待。

3.我眼中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学 篇三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在英语教学上,农村小学与城市学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1、我所在的县,大多数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设备只有录音机,没有实物投影仪,教学资料仅有磁带、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学生活动用书,很少有相应的教学挂图。每周开设英语课2-3节。

2、缺乏英语学习的良好环境氛围。农村小学生往往会因为缺少较好的英语学习的氛围,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练英语的机会很少,他们缺少一个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3、缺乏情境创设,忽视整体教学。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情境创设,把语言肢解开来教,这样做无形中增加了语言学习的难度,语言学习陷入了枯燥乏味之中,而机械单调的重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4、教师的英语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法按质按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教师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对英语语法和句型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发音存在不少问题,如拼读错误、读音不准、读不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把英语课上成了翻译课……

二、有效进行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对策与办法

1、激发学生兴趣,活化英语教学。

对学生来说,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自主学习,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爱学、乐学。英语的内容本身比较枯燥,不易迅速掌握,而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体现出来的。在课堂上要精心组织好教学材料,不断引入新奇的背景,创造多种情境,让学生能听、能看、能触摸,完全置身于外语的环境中。这样把学习乐趣放在第一位,寓教于乐,才能充分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下多开口练。

2、巧妙利用歌曲,渗透思想教育。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歌曲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儿童天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用英语歌曲来组织课堂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学中,把生词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并配上动作。我教动物的单词是这样编的:Bird bird是小鸟,小鸟bird天上飞;dog dog是小狗,小狗dog汪汪叫;cat cat是小猫,小猫cat喵喵叫;monkey monkey是小猴,小猴monkey逗人笑;tiger tiger是老虎,老虎tiger真威武。我们一起来牢记,保护动物爱自然。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学生不但记住了单词,还受到了保护自然的思想教育。

3、创设语言情境,进行角色扮演。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而表演正是集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于一体。在教科书的“E”部分Read and act,就是一个让学生去表演、去身临其境从而体会句型的很好机会。活动激“趣”,寓教于乐,让人人开口说。 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游戏也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可帮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掌握一些较难记忆的东西。例如,“击鼓传花”、“龙头凤尾”、“咬耳朵”、“看部分猜整体”等游戏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4、自己制作教具,辅助课堂教学。

(1)自制头饰。每册教材都有主要人物和动物图像,教师应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头饰,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创设情境,操练语言。在角色表演中,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戴上头饰进行对话,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容易体现真实的交际情景。

(2)自制挂图。有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依据教材内容,制作挂图,能激发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直观化。如在学习颜色时,制作一幅彩虹图,使各种颜色更直观,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利用实物。其实教师、学生及教室内的一切陈设都是资源,课堂本身就是活生生的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到Unit1“My Classroom”、Unit2“My Schoolbag”时,就可充分利用教室的资源;在教到My Home时,学生的家庭就是很好的谈话题材。

(4)提高家长意识,加强家校联系,让英语学习走进家庭。英语课堂教学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做好家长的工作,提高家长对学好英语重要性的认识,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同时要加强家、校联系与合作,相互了解学生每阶段的学习情况,以便教师因材施教,有效地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

4.我眼中的春天小学作文 篇四

——题记

自古以来,春就被无数人所赞颂,描写春的诗歌数不胜数,歌唱春天的歌曲就更不用说了。“春天”听起来就让人感到温暖、和蔼可亲。

看,小燕子从远方归来了,小草探头来了,柳枝伸腰了,花儿含苞待放;沉睡许久的万物渐渐苏醒了,一切都生机勃勃。草丛中又看到了蟋蟀的踪迹,小河里鱼儿跳跃;门前小路上,蚂蚁在搬家;校园的操场上正龙腾虎跃,教学楼上欢呼雀跃,街道上的“无业游民们”欢聚在一起。溪水正练习新编的洗衣谣,去试了试柳姑娘刚设计的发型,顺便欣赏欣赏大地的新装。太阳公公咪咪笑,将温暖撒向人间,人人见到它都兴高采烈。

“春天呐春天,你说你,来就来呗,还带什么礼物哟,我们都是一家人,没那么多繁文缛节,以后别这么客气了。”大地伯伯说。“伯伯呀,您瞧您年纪也大了,而我却经常在外,这好不容易能来看看您,您就收下吧。”春天说。“好吧好吧,你这份心意我收下了。”大地伯伯说。“您这就对了”春天说。它们互看着彼此,春天投入大地的怀抱开心的笑了。

沙沙沙,沙沙沙,随着一声轰隆隆的巨响,天空刹时漆黑无比,一阵寒风吹过,天空下起了雨,风和雨的来临,使树叶哭泣,使花儿失落??但在沙沙沙的雨声中,我听到了蟾蜍内心的呼唤,问道了土壤清新的气味,使人感觉清新自然。天亮时,走到院子里:昵图润如油膏,树叶上的露水露珠晶莹剔透,如果你能尝到那清冽甘甜的露水,真是幸福之致!

春,希望的城堡;春,大地的希望;春,大地的骄傲;它不张扬,不宣扬。春天索道之处,皆是欢声笑语。春,温文尔雅,美丽端庄,把自己的成就奉于人间,牺牲自己,给世人留下欢笑、和谐,美丽的面孔,它在我们的心中是不朽的,其实它一直都在我们身旁,在我们心中。

有一天,大地穿上了五颜六色的新装时,小河练习洗衣谣时,记得,这是春的讯息。

5.我眼中的春天小学写景作文 篇五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燕子回来了,在湖面上轻轻掠过,花儿醒来了,露出甜甜的笑脸,在冬眠的乌龟、蛇、北极熊都醒来了,各自捕捉自己的食,互不相让;小草也探出头来,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天气也变暖和了,小朋友把厚厚的棉袄脱掉了;种子也发芽了;柳树姑娘甩出了美丽绿油油的辫子!

我来到了月季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桃花,桃花粉粉的,好像很害羞。小草探出了头,在远处看就像一个绿油油的地毯,躺到上面非常舒服,躺在草坪上仰望天空那是一件多美好的事呀!太阳公公在对我笑眯眯,白云姐姐在死处看美景,一会儿“走”到这一会儿“走”到那儿,麻雀等加入了新成员,一个是黑黑的大雁,一个是尾巴似剪刀的燕子,看!它们在一起是多么开心呀!风哥哥轻轻的“走”过湖面,在湖面上留下许多“鱼鳞”……

6.我眼中的春天小学生作文 篇六

早晨,我睁天双眼,一缕阳光照在我的床头。小鸟唱起了欢乐的歌,小草探出头来,享受春天的怀抱。小树发出芽来,享受春天的温暖。动物们马上有了生机。春天的早是是温暖的。

中午,太阳照在头顶暖洋洋的。小朋友们有的打滑梯,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风筝,有的晒太阳……人们到处都能听见欢声笑语。春天的中午是欢乐的。

晚上,老人们出来散步。风吹动着树枝,树枝摇动起来,仿佛在跳舞。天渐渐黑了下下来,偶尔会有一颗星星在眨眼。小朋友们玩了一天,都累了。他们都爬上床,一个个都睡了。春天的夜晚是安静的。

7.我眼中的“和美”语文 篇七

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 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 “和美”语文应运而生, 绝非偶然。浙江湖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湖光山色给这原本秀丽的江南城市平添了恬静、闲适、淡定的雅趣。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中的盛新凤, 铸就了她温婉而又执着的性格。在近二十年的教学、教研实践中, 盛新凤老师细心揣摩, 反复琢磨, 博采众长, 厚积薄发。“和美”语文终于破茧而出, 并以其清新、恬淡、优雅的教学风格, 获得了小语界的认同和肯定。

如前所述, 一种教学风格的出现, 绝不是偶然的现象。风格既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也是教师心灵的映照, 是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人格素养、专业素养、心理素养、审美素养的综合体现。风格即人, 文如其人, 课亦如人。

作为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见证人之一, 我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接触中、小学语文教学。大学毕业后到中、小学教过语文, 参与过多种教改试验, 也参与过多次“教学大纲”的审查修订, 包括参加对“课程标准”的审议, 参与过十多年全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审查, 也主编过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语文教材, 目睹了我国语文教学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多少年来, 在中、小学各个学科中, 语文教学争议最多, 非议也最多, 加之我们在思想上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 缺乏辩证法, 看问题, 非此即彼, 各执一端。文道之争, 争了几十年, 还是众说纷纭, 难以形成共识。在上世纪60年代, 哲学上“一分为二”的观点风靡一时, 这是斗争和对抗的需要。原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杨献珍提出了“合二而一”的观点, 认为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统一, 也可以融合, 立即遭到了大批判。周谷城先生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无差别境界论”, 认为各科矛盾处理得当, 在某种条件下, 可能呈现出“无差别境界”。这就是和谐社会的蓝图, 大同世界的理想。由于不合时宜, 自然也遭到了批判。其实, 语文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语文教学中的两极矛盾。例如文与道、主体与主导、讲与练、理解与运用、读与写、语文与生活、课内与课外等等, 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可以融通的。不是强调“文”就一定得牺牲“道”, 或强调“道”就一定得牺牲“文”;强调“学生主体”, 就一定要削弱“教师主导”;强调学生“多练”, 就一定会忽视教师“精讲”等等。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问题, 有的解决得比较好, 有的至今仍困扰着我们。此次新颁《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 强调“综合”“联系”“整合”“统筹”, 试图引导老师们解决好语文教学中的诸多矛盾, 处理好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和联系。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 盛新凤老师不可能亲历语文教学改革的艰难历程, 但以她特有的悟性和灵性, 她在教学实践中似乎感悟到了什么, 又在传统文化中似乎发现了什么,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她首创的“和美”语文和我国半个多世纪的语文教育息息相通, 和许多语文界的有识之士不谋而合。一个善于思考、勇于进取的教师, 只要他具有教师的良知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必然会成为一位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盛新凤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对“和美”语文, 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什么叫“和”,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和”即“适中”“适度”“适宜”, 是对立双方的联结、平衡、协调、均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 纲要 (2010-2020) 》提出“要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所谓“适合”也是对“和”的一种表达, 是“和”的一种形态。语文教学中的“和”, 是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 是各种关系和联系的联结和交融。“和”是一种生命状态, 自然得体、优雅适中的“和美”教学是一重教学新境界。当然, “和”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始终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可以说, “和”是变化中的统一, “不和”是统一中的变化。正是这种“和”与“不和”的交替冲突, 促进了学生认知、情感、人格的发展, 推动了教学过程。“和美”语文中的“美”, 是因“和”而“美”, 有“圆美之美”“圆融之美”“圆转之美”, 有“平和之美”“亲和之美”“中和之美”“融和之美”, 还有“文雅之美”“淡雅之美”“闲雅之美”“典雅之美”。语文教学在语文基本技能训练落实的基础上, 当然要讲究美, 力求做到语言美、意境美、意蕴美、情致美。但是“美”从何而来?“和美”语文主张在“融通”上下功夫。无论是“两极融通”或“多极融通”, 都要给“融通”创造相宜的氛围, 提供“融通”的契机, 使师生双方都能充分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

进一步说, 盛新凤老师主张的“和”, 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使原本对立的事物达到统一与和谐。“和”是一个过程, 是不断交融通达的过程, “和”也是一种状态, 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运动状态, 始终处于互动与互构之中。《相似论》学者张光鉴先生说:“万事万物没有同就不能继承, 没有变异就不能发展, 这是宇宙万物铁定的自然规律。”互动即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相互吸引, 使教学中主体的自动变为群体的互动;互构即两个对立事物之间的相互呼应, 相互补充, 相互建构, 它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关系和联系。

如何将“和美”语文变成语文教学的常态, 实现盛新凤老师所企求的“主客相生”“显隐结合”“言意相谐”“点线图合”“雅俗共赏”, 把语文课堂变成和谐、融通、审美的课堂呢?这需要在“转化”上下功夫。按照辩证法的观点, 矛盾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每次转化都会促成语文的“和美”。语文界著名学者周一贯先生在2011年《语文教学通讯》七、八期上发表的《过度讲析:语文教学应治之本》一文中, 对盛新凤老师的语文教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给我以很大的启发。周先生提出的“化教为学”“化讲为练”“化析为读”“化解为议”, 这里的“化”就是转化, 就是融通。其目的是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把融通、转化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学习语文的乐趣还给学生。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策略, 也是教育思想的变革。周先生以盛新凤老师执教《半截蜡烛》一课为例, 认为该课以学生的“练”为主, 辅之以教师的“导”, 体现了“化讲为练”这样一种课堂模式的转型。教师在学生读通课文 (剧本) 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一个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练习设计。即按剧本的体裁特点, 让学生先来“导演说戏”, 学生当“导演”解读课文。再让学生“演员演戏”, 讨论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感情, 并上讲台演读。接着再由学生“编剧续戏”, 让大家思考:德国鬼子走了以后, 心有余悸的一家人会说些什么?激起了学生还想过一把剧作家的瘾, 请学生任选一个角色续写台词, 在括号内写上“舞台说明” (人物的神态动作等) 。最后, 又在交流中展开了“观众评戏”。周先生认为“这样的化讲为练, 始终置学生于主动投入、积极参与的状态, 既避免了教师的单向过度讲析, 又调动了学生的练习实践活动, 使阅读训练落到了实处”。

如前所述, “和美”是一种教学现象, 一种教学状态。然而这种状态———融通、和谐、圆融、优雅等都是在一定时空中表现出来的, 是相对意义上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教学过程在发展变化, 教学情境在发展变化, 学生的心理、教师的心态也在发展变化, 产生了已知和未知、认知和情感、具象和抽象、预设和生成等矛盾。此时, 旧的平衡被打破, 融通、和谐的状态被消解, 事物又处于不融通、不和谐的状态, 从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化解、转化, 使之逐渐融和的过程, 这就是“和美”语文的辩证法。

如盛老师所言:“教学中还应努力追求冲突之美, 不平衡之美。”当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发生认知、情感的冲突时, 学生认知上的起起伏伏, 情感上的跌跌宕宕, 使教学产生奇崛突兀之美, 这往往是教学中的“亮点”, 也可能是最宝贵的生成性课程资源。

8.我眼中的春天小学生作文 篇八

我眼中的春天是爱干净的,她几乎每天都用手洗把衣服洗一遍,洗完还赶紧把衣服吹干。

我眼中的春天是一个染布学校的女学生,学校规定每天学生们要染100棵树。

她还是一个科学学校的女学生,她要造出符合常理的事儿。

春天还是……所以,你猜到了么?对啦!春天是个全能学校的女学生呢!

我眼中的春天是有爱心的,她总让小动物们高兴起来。

9.我眼中的春天作文 篇九

七岁时,我们还是一个个二年级的小孩,我们那时候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脑子里整天想着玩,二年级下学期开学时,我们还像往常一样找到自己的朋友去玩耍。“等等我。”有一位同学说,他急忙跑过来跟我们一起玩,但是,他跑着跑着被一块小石子绊倒了,我们扶着他去了医务室,我们做了好事被老师表扬,心里很高兴,我们玩的不亦乐乎。还记得,那年的我七岁,那年春天是多彩的,是充满欢乐的。心中曾坚信,这样的春天不会褪色。

岁月的流逝,人都会长达大,老去。何况是那童年的春天……我们长大了,突然间过去了三年,我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了,虽然,我们成为了全校最大的学生,但是,我们即将面对的是初中考试,我们进入了紧张的复习,到了春天我们已经无法去陪伴它。走出考场,感觉如释重负,但一想到,分数过不了几天就会出来,要是考的不好怎么办,此时,我又是百般的无奈。回到家,迎面而来的是父母慈祥的面孔:“考得怎么呀,好不好?”父母异口同声的问。我龇牙咧嘴的笑着说:“还可以。”

10.我眼中的“吟诵”教学 篇十

吟诵和朗诵必然是不同的,吟诵传承三千年的读书方式,是中国特有的读书方法。吟诵的必要性何在呢?为何在朗读、朗诵大行其道的今天我还要进行吟诵教学,恢复吟诵的传统呢?首先要从吟诵的价值说起,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吟诵恢复了古诗文本来的美丽的声音形式,使得学生们重新喜爱上了古诗文。

中华文化复兴,必从读古书开始。每个人都读读古书原文,而不是从课本上听说古代,这样传承文化才有了一个根基。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读古书,为什么呢?太隔阂,太陌生。去年有研究调查了北京市小学生最喜爱的课程,结果语文排最后。又调查了语文的什么内容最令小学生讨厌,结果就是语法和古诗文。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声音是其中最重要的障碍之一。试想,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流行歌曲,如果把那些歌曲的旋律都去掉,不能唱,只剩歌词,还一字一拍地念,再加上数学分析式的讲解,谁还会喜欢呢?道理就是如此地简单:入情入心的东西,变成了枯燥的文字数学。

第二,吟诵是正确理解古诗文含义的基础之一。吟诵是古诗文的传统读法,而读法对含义的理解是有影响的。

吟诵不仅是读者的读法,也是作者的做法。“先吟后录”一直是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法———下笔前总是先在心里有声音的,而这声音也是基本遵守吟诵规则的,何况,大量的诗文是在吟诵的状态下创作完成之后才用笔记录下来的。

既然古诗文的创作主要是口头创作,那么声音的意义就不可否认。创作时,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每个人都会选择合适的声音去表达,包括长短高低、轻重缓急、清浊开闭,等等,这是从小就会的本领。如果声音不合适,即会改掉,所以“新诗改罢自长吟”,吟诵一直也是修改诗文的方法。

只知道读音,不知道读法,又怎么可能完全了解诗文的含义呢?

“因声求义”,这也是古诗文一直以来的传统,“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声”,正是“书”和“意”之间的桥梁。所以,理解得好自然吟诵得好,而吟诵得好也才能理解得好。古人读书的时候,因声求义,因义发声,这是一直并存互生的两个方面。

如古诗《咏柳》的美感,不易被我们捕捉,这首诗的美不在于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也不在于用上了形象的比喻手法。正如孙绍振教授的观点,贺知章是以一个男性的视角来观察柳树,眼前的柳树如同一个婀娜的少女,柳树的柔嫩与娇媚才是这首诗的最大亮点,这是从文字解析的角度来理解的。比如“碧玉”一词让人联想到小家碧玉,“妆”字让人联想到少女梳妆的迷人,“丝绦”是丝织品,“裁剪”在古代属于女红,所以贺知章笔下用了大量的和少女有关的词语,可见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贺知章写出了柳树的娇柔、细嫩,如一个美丽动人的少女一般迷人。但这样通过文字来理解整首诗的特点,来感受诗歌的美,却是我们的普通教师不容易做到的,也更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悟了。

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吟诵的方式则不难感受到整首诗的基调和特点。通过反复诵读,特别是在标出了开口音和闭口音之后,我豁然开朗,整首诗28个字,19个字都是闭口音,9个字是开口音,特别是我们公认的千古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两句中只有“裁”“剪”“刀”三个字是开口音,其余的字都是闭口音。闭口音的发音低沉,多用来表达细腻、悠长的情绪。想想贺知章笔下的柳树不正是如此吗?这不是苍劲有力的柳树,而是如同少女般婀娜迷人。吟诵时,多是闭口音的字,自然我们的声音就会变得细腻、悠长,所以,我们不需要把古诗中的一个个字进行剖析,仅靠声音就可以判断出整首诗的基调,用诵读的方法也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而且是在潜心涵泳之间慢慢体会,慢慢感悟,将诗歌中的情感通过声音这个媒介慢慢融入自己的情感。

例如《题西林壁》教学片段:

师:这是一首平起式的诗,第一句中的“看”字需要文读,读一声。同学们刚才诵读的时候把这个平声字拖得很长,既然拖长,就一定有道理,咱们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个字拖长音来读?

生:因为诗人看得仔细,他看到的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把“看”字拖长读能够表现出诗人观察的仔细。

生:因为诗人看的时间很长,所以要拖长来读。

生:因为庐山的雄伟壮观让诗人陶醉,所以他一定看了很久,要拖长来读。

这首诗中 的平声字 还有“山”“缘”等字,学生都可以通过诵读时的声音来引发想象,从中感受音韵中所传达的意思。例如拖长“山”字,才能表现出庐山的雄伟壮观,因此诗人才会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

第三,吟诵是语文的基本教学法之一。

吟诵教学法是一套以声音为核心的偏重感性的教学法。老师先以声音教学生,其长短高低、轻重缓急,皆有含义而不宣,只是这么一种声音,有旋律或者有节奏,直接传达给学生。学生可能理解也可能不理解,但是其中的喜怒哀乐、细微曲折,学生是一定有所体会的。然后再加以讲解,这就是理性的教学了。讲完后,学生回去自学复习,掌握后再讲给老师听。此时也是首先以声音传达,老师听了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理解了多少,偏差在哪里。当然这里学生也可以辅以讲解。然后,老师再用声音去指点,哪里要大,哪里要高,如此等等,当然还是辅以讲解,然后学生再去自学,如此循环。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有声音,还包括表情、动作、神态,甚至气味、天气、环境……当然,声音、表情和动作是最主要的。

这样的教学偏重感性。现在的教学偏重理性,甚至完全就是理性。教语文跟教数学一样,都是分解、分析、做题。但古代不是这样的,感性理性虽然都有,但是仍以感性为主。越小的孩子,感性的成分越多,所以讲解得越少。

这样的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之前先喜欢上;这样的教学法,还可让学生浸润在其中,不是有距离地理解,而是全身心地投入。那些古诗文不是用来理解的,是用来进入生命进入生活的,并成为生命的养分,随时在那里发酵。

吟诵教学的最终体现,并不是吟诵古诗文,也不是吟诵现有的某些白话诗文,而是创作古诗文和白话诗文,并落实到学生的生命中,成为他未来生命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完成吟诵的文化传承目标。

能吟诵什么就能创作什么。会吟诵五绝,应该就可以创作五绝。教学中可以先从对对子开始,对对子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语言游戏,对到五个字就可以作诗了,而且是用吟诵创作,用吟诵修改,用吟诵表达。

孩子们学习了一段时间吟诵后,便可以尝试进行诗文的创作,五绝、七绝、词、文言都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方式。如孩子们写道:

闹钟

虽未惊天震耳聋,缓睁睡眼蒙眬中。

难平心恨搅美梦,无奈起床做学童。

捣练子·有怀

思绪断,杜鹃啼,寂寞海鸥两岸栖。

一夜雨声撩不止,浪催花落碾成泥。

醉花阴

溪水江边留许久,岁月同谁守。野菊顾凋零,饰空闺房,独自尝薄酒。

冷风傍晚吹杨柳,自种相思豆。离散数十年,思绪起伏,孤泪沾湿首。

孩子们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谈作诗:

“每每写完一首, 无形的成就感使得自己睡不着,身体,头脑,乃至灵魂,像有了魔法似的轻飘如云。但当我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的诗歌与名家的差距时,臊得脸都不知往哪里放。但自己又酷爱这一口,怎么办?只有潜心研究一下其精华。令人振奋的是,这真使我的水平有所提升。直到现在,我仍然写诗,追其原因,就是因为它独到的内涵和优美的文字积淀。诗大到海纳森罗,小到一棵小草。短短几行文字,竟把悲欢离合,凝练得如此淋漓尽致,更是给人内心一种伏案的冲动。”

“我常把自己幻想成诗中的角色,好似也在狂歌、悲愁,让笔尖下的文字跟随自己的思绪游走。不管所作的诗有多么幼稚,我也算是可以作诗了。”

“朗朗上口的声韵,温润的词语,美妙的语言,整齐的结构,蕴含的哲理。哦!我所喜爱的,我生命中的诗!每当望见身旁的事物,发起呆来,随后,像是被拨动了心中的那根弦,灵感就像泉水般迸发而出,就抓起笔,把所有感情都注入笔尖,流淌在字里行间。这种感觉,就像是掉进了无底的黑洞,永远都不会出来。”

“在阳光下,在小径上,在草丛边。灵感总是想来就来,那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总能使我有一种欲望———把它们变成文字,印在纸上!当拿起笔,一幕幕又出现在脑海中。那是一种美———蜜蜂的忙碌、花朵的绽放、大树的茂密、小草的坚强……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一首小诗,去欣赏。俗话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写诗,更是在乎过程———过程,本就是享受。当那些鲜活的景象映入心头,再用笔写在纸上,那就变了。不光是景,还有情。景是架子,情是长在上面的牵牛花,郁郁苍苍。隐隐约约看见景,可是情,才是最重要的。诗中的情,像一杯茶,越品越浓郁、越香醇。几个简单的字里,藏的那份情,那份意……每首诗都不同。一首诗一种性格,千百首诗千百种性格。从我认识它开始,我体会到,或是忧愁,或是豪放,或是喜悦。但是,诗的情,却往往不能用几个字概括,只能用心体会。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有一种性格,那种性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又如,孩子们学习了苏轼的诗词之后,对苏轼有了一番了解,提笔写下的白话诗歌也让人不禁赞叹:

我眼中的苏轼

可憎他,

耗尽心血只为成就,

一页墨香 。

可怜他,

半生无成,

痴痴悲愁,如漫天风雪,

纠纠缠缠,苦了眼前这半杯酒,

笑对一架古琴,空奏星月凄凉。

映出雪发几丝?

夜是深了,寒了,

蝉是倦了,厌了 。

那烛光如霞彩红艳,

芬芳中微透他面容沉黑 。

试问江涛可是英雄魁梧?

向东怒吼,只留一片哗然 。

迷蒙泪眼有多少哀怨惆怅 。

一卷诗书,

倾倒了半生豪情 。

笔墨浓浓,悠悠,飘飘,

他笑笑,谈谈,奏奏,

转眼间,已湿了半边枕,一片衫。

多情应笑我,

怎能写出他,

沾满仙气的半角衣衫?

三年时光,孩子们创作的诗文上千首,姑且不论是否有文采,是否有境界,但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孩子对诗文燃起的热爱,对创作充满的激情。

当然,创作不是仅会吟诵就能开展的,还需要很多的条件。人生阅历、思想境界都很重要,多读诗文也很重要,这样才能熟悉写法的传统,肚子里装满创作的素材。

为了让学生写好诗,我开始时是布置题目,检查作业,表扬佳作。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逐渐注重让学生养成作诗的习惯,作为个人修身养性、自我调节的手段,每天至少作几首诗,像发短信一样轻松,像记日记一样自然,让诗歌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才是教学最终的成功。

有人会有疑问,考试又不考作诗,为什么不考的东西也要教呢?因为有用,对人生有用,对社会和国家也有用。今天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分数是最有用的,甚至是唯一有用的东西。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让人放心的教育?就是这个孩子会自我教育了。学校里教的知识,怎么可能比得上社会知识的更新?如果我们问问家长: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文呢?家长会说,为了将来有用啊,写个总结,写个广告,总得会写啊。那为什么要写诗呢?这里恐怕要有一半的家长说没必要了。另一半会说:为了锻炼写作能力啊。也就是说为了将来总结、广告写得好,所以要通过写诗练练手,还是落实在应用文上。有一些家长可能另有想法,他们会说:这是心灵的抒发,是自由的追求,人总要有这些审美的情趣,人生才有光彩。

他们说的话全都有道理。但是,世上还有别的道理。

因为他们所说的诗歌,是poetry,不是我们古代所谓的“诗”。

“诗”,有两个最大的特征。一是“诗言志”,“诗”是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点与poetry接近,但也有不同,“诗”不是“抒发”,“抒发”有“发泄”之意,“诗”更多是自我体味。第二个特征,是“发乎情,止乎礼”。“止”不是“停止”的意思,而是“走向”的意思。“诗”是从真情出发,指向“礼”的,poetry则是指向“自由”的。

所以作“诗”的目的,是修身,是自我教育、自我感慨、自我排遣、自我净化。除了应用文之外,诗词文赋的目的差不多都是这样。

今天,我们用什么来言志抒情?用什么来表达自我,沟通他人?好像只有说话,而很多人已经不太会说话。

今天,我们既缺少自由的抒情,也缺少诗教乐教。吟诵,是诗教乐教的基础,所以我们从吟诵开始做。吟诵,又要指向诗教乐教,所以又要落实在创作上。

11.我眼中的别样春天作文 篇十一

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我伸了个懒腰,走到窗前:原来天亮了,屋前的花朵已经凋落在地上。这不正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春晓》里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鸟们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诉说着,这又是一个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独自一人走在一条乡间的小路上。那儿的小草都探出了小脑袋,树上也长出许多嫩芽,在绿油油的草地上,长出了许多红的、白的、紫的、黄的……种种花卉十分耀眼夺目,真是美不胜收!这时,只听见一个小妹妹背诵着:“泥融飞燕子。”这是那首诗呢?对了,是杜甫《绝句》的其中一首:“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时我就像身临其境一样,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画面:山高而绿,水清而见底,一阵春风向我拂来,这风中还夹着花儿、小草的芳香。泥土十分的湿润、松软,燕子正忙着飞来飞去地衔泥筑巢呢!在一条溪边的一片沙洲上,许多长得十分好看鸳鸯正成双成对地在温暖的沙石上,享受着这春光的沐浴。

这首诗描写出来的环境真美呀!杜甫用自己的笔,描写出了春天美丽动人的景色。正因为春天来了,才会出现“花草香、燕子筑巢”现象,生动地描写了燕子、鸳鸯两种可爱的动物,这首诗意境优美,格调清新,写得十分不错。

原来,古人眼中的春天和我们眼中的春天是一样的美丽,这使我不禁想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这些千古名句。

12.我眼中的春天二年级作文 篇十二

渐暖的空气,破冰的流水,渐绿的柳枝,吐芽的苞蕾,这些春天的使者,驱散了料峭的寒风,送来了温暖的气息!

被风簇拥的春天阳光和谐,万物生机勃勃,雨水滋润,兰馨余香。“红杏枝头春意闹”,自然界的精灵们也会不甘寂寞,将无声的浓郁春意表现得似有声音般轰轰烈烈。三月,这样一个热闹的年轮,万物复苏的月份,演绎春天的方式也更加扣人心弦。

我眼中的春天春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太阳红灿灿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梢的嫩绿,迎春花是娇黄的……难怪诗人爱赞颂春天,画家爱描绘春天,因为春天是世界一切妹的融洽,一切色彩的总汇。我很奇怪,这五彩缤纷的`色彩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春天来到大地?

13.我眼中的王老师 篇十三

她戴着一副紫色边框眼镜, 看去好象很有学问的样子。她每天总是带着笑容。

从古至今, 老师在学生的心里都是很严厉的, 但我们的老师非但不严厉, 而且很和蔼, 班里的学生都喜欢她。她上的课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反正在我们学校, 我可没有遇到其他老师和王老师上课一样的了。通常她在课上总是边讲边笑, 我想这并不是她不在乎这堂课, 而是想把那老套的教学理念重新换一个方法来让我们听进去。

王老师不但幽默而且还会讲鬼故事给我们听。我们可喜欢她讲的鬼故事了。不过她总是在我们表现好的时候才讲给我们听。平常, 老师在批改完作业后也会跟我们走走跳棋、军旗、飞行棋、五子棋, 来汲取更多的棋盘知识。

我的老师不仅幽默可爱, 而且还有那充满智慧的、无人匹敌的大脑。我们班的学生碰到问题总喜欢下课围着她和她一起交流分享。

我爱我的老师!

我要把下面这段话送给我的老师:

14.我眼中的春天三年级作文 篇十四

春姑娘又悄悄地回来了,她带来了春风和春雨,她让春风吹遍人间,让春雨洒满大地。春风吹到公园,公园的冰化了,吹到草原,草原的雪融化了,春姑娘真像一个神气的魔术师阿!

春姑娘抱起绿琵琶,弹出一首绿之曲。百灵鸟听了争着亮开圆润的歌喉;她又挥起绿色的令旗,指向小溪,小溪的冰立刻咔嚓咔嚓裂开来。没等冰融化,小溪就高兴的唱起绿色的歌,奔向大海。春姑娘又指向树林,杨树急忙拔掉头上的雪,顽皮的吐出嫩绿的小舌头;柳树吐出黄色的嫩芽。

小草探出翠绿的小脑袋,喜看雪花慢慢地的凋谢。虽然身小力薄,但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这不使我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去》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看在绿色的草坪上,孩子们追逐着,欢笑着;青年人捧着书读着,绿色的风为他们翻着书。

15.小学三年级作文:我眼中的春天 篇十五

有很多人都用“春暖花开”这个词语来形容春季。不错的,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草挺直了腰杆,花儿张开了笑脸,小鸟们又在枝头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记得在《春》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句话说的一点没错 。阳春三月里,小草是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迎春花开了;梨树、桃树、杏树饱经风霜,已有了含苞怒放的花骨朵;许多鸟儿刚从南方飞回,在这阳光明媚的的日子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春天也带给了人们许多欢乐,它让许多怕冷的人在也不用像“气球”一样出来;他的风凉爽舒适,让众多小朋友迎着春风,边笑边放着遨游在天空中风筝。春雨走过田野,看见麦子姑娘还在睡觉。于是,春雨姑娘轻轻地走过去用她那长长的辫子挠挠麦子姑娘的脖子,麦子姑娘就在笑声中醒来。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一场严冬过后,庄稼是多么盼望春雨旳到来呀!此时旳春雨像滴滴甘露,滋润着大地。瞧,蒙蒙细雨正淅淅沥沥地下着,那“沙沙沙,沙沙沙”旳声音,像种子发出新芽,如小草抽出嫩叶,又似竹笋冲出地面。

16.我眼中的突尼斯 篇十六

突尼斯是个北非阿拉伯小国, 面积16万平方公里, 北面、东面濒临地中海, 首都突尼斯市。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受国际市场的影响, 突尼斯经济陷入困境。1987年本·阿里总统执政, 他奉行“以稳定求发展, 以发展促稳定”的基本国策, 实施振兴经济计划, 通过实行金融和税收制度改革, 扩大吸引外资, 改造国营企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措施, 形成了一套有本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使突尼斯政局稳定, 社会安宁, 经济持续发展, 一举成为非洲国家中的佼佼者, 享有“北非的和平绿洲”之美誉。

这片富饶的土地曾是非洲的政治文化中心, 三千年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诸多印记。从腓尼基文化到罗马文化, 历经西班牙文化、土耳其文化、法国文化的影响, 一直到突尼斯共和国独立, 造就了这个国度极富特色的“混血文化”。

突尼斯环境优美, 天空蓝得很纯粹, 路边都是大棵的棕榈树, 人的肤色比较白。由于是旅游国家, 突尼斯相对开放, 年轻的女孩打扮得很时尚, 日常生活中可以不用头巾包住脸颊, 而在海边也常常能看到包裹很严实的传统女性和身穿比基尼的现代女性。不同于其他穆斯林国家, 这里的家乐福超市可以随意买到猪肉。突尼斯民风淳朴, 人们非常亲切和蔼, 我们无论是去办事、去市场采购, 还是去游玩, 总能得到友善而细致的帮助。突尼斯社会治安良好,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即使是一个人开车去银行取大量现金, 也不用担心有人来抢。我们项目经理部的人有时候会集体出门, 甚至会演一演“空城计”, 也非常放心。

我所在的中水电公司于1979年进入突尼斯市场, 1983年正式组建突尼斯经理部。历时37载, 公司在突尼斯先后承建了多个工程项目, 其中麦崩水渠项目的建成实现了突尼斯的西水东调, 被誉为“中突友谊渠”。

记得我第一次到突尼斯时, 为了尽快掌握更多的工程法语、熟悉工程项目操作流程, 我被派到项目工地担任翻译。工地上除了二十几位中国人之外, 施工人员基本都是附近的村民。当地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很高, 村民迫切需要找份工作来赚钱养家, 而中国公司恪守信誉, 不会克扣工资, 在突尼斯有着良好的口碑, 因此邻近村里的青壮年源源不断地来应聘。刚开始, 我以为他们只是出于好奇才过来试试, 而我们也不需要更多的员工。于是, 我经常用法语比划着让他们回家 (突尼斯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 只有受过教育的城镇居民能用法语交流) , 但他们就是不肯离开, 每天照常在我办公室外等候, 看到我出来就围住我要工作。后来, 他们派一位能听懂法语的代表来跟我交流, 我才知道他们实在是受生活困窘所迫, 当地的农业生产已经陷入危机, 而物价水平之高更让这些穷苦农民难以承受。之后, 我们聘用了大量当地村民, 并在工作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义。

世间的变故总是不期而至。2011年1月, 这里发生了轰动世界的“阿拉伯之春”浪潮, 执政23年之久的本· 阿里总统逃亡沙特。这场浪潮后来蔓延到埃及、利比亚和叙利亚, 造成中东和北非的巨大动荡, 直到现在还未平息。在2015年我第二次到达突尼斯之后的11月24日, 总统卫队的一辆车遭炸弹袭击, 造成14人死亡, 多人受伤。而爆炸地点就在我们经常去办事的街道。不仅如此, 时不时的会有恐怖分子袭击游客的新闻见诸报端。

上一篇:适合一二年级的诗歌下一篇:诗经·国风·郑风·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