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作文

2024-10-25

游戏的作文(精选8篇)

1.游戏的作文 篇一

今天下午上作文课的时候,冯老师和我们一起做游戏。游戏的内容是“做动作,猜词语”。冯老师先给我们讲清楚游戏规则,接着又说:“请每组派出一个同学到前面来抽两张字条。”我们组看见其他组都派第一排的同学去抽签,我们也派出第一排的人上去抽签。他回来后,我们都围过去,看了看字条上的内容,上面写的是跨栏跑和跳远这两个运动项目的词语。

我们看了这两个词语后,大家就开始思考怎样做动作。经过小组全体同学的协商,我们决定了动作的姿势和上场表演的人选。

游戏开始了,我们是按组来做动作,进行比赛的。大家个个争先恐后的参与游戏,聚精会神的看着同学的表演,把手举的高高的,抢着回答。首先是我们组来做动作,让其他同学猜。我们组的第一位同学上场了,只见他先向前跑了几步,再把腿高高地抬起来,用力向前方跨了一步,又跑了几步,做了同样的动作,然后回到前面请大家猜。这时候第三组的一位同学说:“跑步!”又一个同学说:“跨栏!”我们组立刻齐声回答:“不对,是跨栏跑!”他们听了正确答案以后都垂头丧气的。同学们为我们精彩的表演热烈鼓掌,我们得到了一分,大家高兴得跳了起来。冯老师鼓励答错的同学别灰心,还有机会。轮到我们组第二个人做动作了,只见他双臂前后摆动,双腿弯曲,眼睛看着前方,双臂用力向前一摆,两脚用力蹬地,往前跳了一下,一下子就跳出很远。还没等他站稳脚步,三组又有一位同学马上大声喊道:“是跳远,是跳远!”冯老师询问我们组的同学答案是否正确,我们高声回答:“完全正确!”老师立刻宣布:“两组各得一分!”这样我们组又得到了一分,真是太高兴了。游戏越来越精彩,第二组的两个同学做的动作非常有特点,其中一个人面带微笑,边跑边向前踢了一脚,另一个人从旁边过来也用脚向前踢了一下。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希望得到答题的机会,幸运被我得到了,我声音洪亮回答:“踢足球!”大家异口同声地喊着“正确!”我为组里加了一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笑得都合不拢嘴巴。其他小组同学的动作也很有特点,不时被猜中。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教室里掌声此起彼伏,到处充满欢声笑语。

游戏结束了,我们还沉浸在刚才的欢乐之中。

2.游戏的作文 篇二

关键词:游戏精神,融入,快乐作文,有效性,研究

1 快乐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 学生正处于思维蓬勃发展的时期, 总想通过说、写、做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只是语言表达还不够完善, 不能正确地用书面文字表达出来, 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欲望是势不可挡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也要求教师“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实感, 倡导学生放开手脚, 自由表达, 努力做到求真、求实, 即习作要有童真、童趣、童语。” (1) 然而学生讨厌写作、无从下手、无话可说等等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弊端, 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值得教师自我剖析, 寻找本质源泉:是不是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太单调, 只讲求作文的方法而不去考虑学生是怎样想的, 他们喜欢怎样的习作形式?是否也无意识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 打消了他们习作的积极性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 又有儿童视角的作文来呢?这就得在“激发乐趣”上下功夫。。

2 何谓“游戏精神”

何谓“游戏精神”?它是指体现儿童游戏活动诸特点的一种心理状态, 以及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儿童对待事物的主观态度。它如同人类精神一样, 是一个内涵特征极其丰富的感念。游戏精神是最具有儿童精神特点和审美意味的心理状态。但究其本质可归纳为三大原则:激趣原则, 全员参与原则, 生活化原则, 这三者构成了游戏精神的三大理论支柱。这三者相辅相成, 在游戏精神观照下的快乐作文教学模式必须遵守这三大原则。

3“游戏精神”的三大支柱

3.1 激趣原则

现在大部分小学生不喜欢写作就是因为对写作“没兴趣”。“激趣”能使学生爱上写作, 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作文教学, 首先教学者在选择游戏时就必须考虑到“有无趣味”这一问题。我在执教《观察中的发现》这一主题的写作课时, 有机地结合了口语交际课, 并特别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 (课件由3组卡通画组成, 每组图画看似一样, 但实际却包含了5个不同之处) 。并且,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我采取了小组比赛的形式——找对一处加一分。而且我还规定一人一次只能指出一个不同点, 以便把机会让给更多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踊跃举手回答。结果比赛很成功, 学生的观察力被激发了, 等到结束比赛后, 我转由让学生说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发现时, 学生仍有比赛时的高涨情绪, 站起来回答的学生的发现各不相同。由于时间关系,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能当堂发言, 他们便要求下课时让他们继续发言。于是我趁机说没关系, 等到下节课时, 你可以把你想说的用笔写下来, 写成一篇观察日记。第二天, 我在作文批改时, 发现学生的写作情况明显比前几次好, 有很多的真情流露, 作文内容也缤纷多彩, 各不相同。

显而易见,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通过一个个的环节, 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源头完全被激活了。

3.2 全员参与原则

课堂是属于每个学生的, 写作更是每个学生的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每个孩子都加入到游戏中去。只有让全班学生参与这个游戏, 在每位学生都真实体验的基础上, 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丰富多彩。

3.3 生活化原则

作文是学生真实情感的再现, 也是个体内在的感受体验。

游戏精神观照下的习作与生活是相融的。而对于生活化习作主题, 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熟悉化。即学生平时常经历的事, 但是从来没有作为游戏玩过。另一种是陌生化。学生从没有经历过的事, 他反而更有兴趣, 更想知道, 这才是习作的本真。

衢江区的徐雪明老师曾在中国杭州西博会上以“抓光”作为习作的主题来教学。他说有一次在班里巡查时, 手表的反光落在了黑板上、门缝中、天花板上, 引来了小学生们的指指点点和兴致盎然。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和同学们拿着文具盒, 到处抓反光影的事。于是, 他灵机一动, 想到“抓光”这一作文题材。

又如杭州市崇文实验小学的校长俞国娣老师的作文课《模范家长评选》。模范家长, 这词对学生来说, 再熟悉不过了, 因为每学期学校都会开展“模范家长”的评选活动。俞老师就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设计评选方案, 为自己的事情做一次选择和决定, 把生活与习作的主权都交给学生。生活里的事, 他们会不喜欢做吗?做了主人, 他们还会不快乐吗?

4 如何更好地把游戏精神融入到快乐作文教学中

4.1 自由

快乐作文”的理念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 因此“快乐作文”始终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精神。而游戏中的自由本质正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作好了准备。游戏往往以放松的形式开展。人人都向往“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的自由。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能给学生相对的自由空间, 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 玩出快乐, 玩出精神。如一特级教师在教活动作文课《木头人》中, 学生通过亲身参加游戏活动, 充分调动了眼睛、耳朵以及整个身心。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 快乐地体验, 轻松地写作。

让学生讲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想写的事, 作文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喜欢写作、乐于写作的情感。

4.2 想象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童话家。他们是五彩绚丽的梦幻的制造者、追求者。教师在一如既往引导学生写身边的生活, 做到有真情实感, 实事实说的同时还应该走出认识的盲区, 满腔热情地让学生放开手脚, 大胆想象, 写他们的“梦幻生活”。如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以《乘着音乐的翅膀》为主题的习作时, 让学生听完音乐写感受,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并依托图象、音乐和伙伴的思维碰撞, 调动儿童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放飞想象, 大胆创造, 把他们对明天美好事物的憧憬, 纯洁的童心, 用通顺的儿童语言去编织新奇又美好的故事。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特别活跃, 争先恐后地想把自己编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他们对彼此的想象表达都十分感兴趣。

想象是舒展学生心灵, 放飞思维的最好形式。但是, 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时, 应明确低年级只需放胆写, 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内心想法, 高年级还需提升想象的含金量, 让学生从多方面, 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4.3“玩”、“说”、“写”的有机结合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如何让学生在玩中生活, 玩中学习, 玩中思考, 玩中乐写呢?这正是游戏精神融入快乐作文教学的价值体现, 也是新课程理念摆在我们每个老师面前值得探究实践的话题。其中要考虑到两大问题。一是游戏怎样开展?二是教师怎样引导?

当然, 游戏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写作。所以教师在引导中, 要以“玩”为基础, “说”为媒介, “写”为目的, 把好舵, 使学生很好地把“玩”的兴致穿插或延续到“写”中去, 把“玩”时的闹及时而有效地收藏起来, 静心写。让“玩”、“说”、“写”有机结合, 从而使游戏精神有效地融入到快乐作文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周庆元.写话与习作教学[J]《做创造的教师》2006、6:P157四川教育出版社

[2]俞建国.让学生快乐作文[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5.7&8:P16中国教育出版社

3.写景作文的“沙盘游戏教学法” 篇三

关键词: 沙盘 写景作文 教学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教学是普通教育中的“老大难”,而作文教学又是语言教学的“老大难”。作为作文“打底”阶段的写景作文,其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是勿庸质疑的。看图作文是常见的写景作文教学手段之一,對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一传统的写景作文教学手段,也存在观察视角单一、个性体验差、难以激发兴趣等诸多不足。

沙盘游戏,它以或干或湿的沙子,装在多种规格的盘子里组成沙盘,辅以成千上万种人物、小桥、器具等现实和想象中的立体造型做为沙具,让体验者或个人创作、或团队协作,表达各种生活、心理层面的原型和象征意义。沙盘游戏作为一项内心世界的呈现、疏导方式,已快速成为现代学校的建设标准。目前,大多数学校均配备有一套或多套沙盘,由于游戏氛围宽松有趣、形式多元多样,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沙盘游戏所具有的立体、形象、可变、趣味性、个性化、体验性强等特点,是否可以弥补看图作文等传统写景作文教学手段“亲和力”不足、体验性较差等缺陷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笔者尝试着将沙盘引入写景作文教学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巧借沙盘特点,让写景作文更容易

语文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沙盘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作文时贴近学生实际、增强个体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1.利用沙盘的特殊性,降低作文门槛。

首先,利用沙具的立体造型,使观察更深入。如一个建筑物沙具,可引导学生通过俯视、平视、仰视等,全方位、多角度、逐一进行仔细观察、比较,揣摩其造型特点;如一个沙盘场景组合,各沙具之间的造型、大小、高低等,都能一目了然。教学时,可把沙盘摆在桌上,同组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按方位顺序进行充分的观察、描述。其次利用沙具的不同质感,使体验更丰富。沙具就是“缩微版”的实物(或想像物),每个沙具都有不同的质感,要鼓励学生通过触摸、按压沙具来增强感受。比如,粗糙的石凳,光滑的墙面,柔软的草地,学生很容易通过触摸获得更多的体验。第三,利用沙具的个性化选择,激发学生兴趣。以往的写景作文教学,由于每个学生个性差异和生活体验不同,如采取同样的一张图来进行看图作文教学,很难激起全体学生的兴趣。而沙盘游戏中成千上万的沙具,学生完全可依据生活经验和个人喜好,较为“随心所欲”地挑选,自由创作出“真实”的场景,为后续的写景作文教学提供了几乎“无所不能”的创作空间,降低了写景作文教学的门槛。

2.利用沙盘的合作性,实现自我完善。

学生作文写得好不好,表面上看似写作水平问题,实际上,往往是“美学”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缺失。这也是作文教学低效、无效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学生在利用沙盘进行写景作文辅助创作时,这些“毛病”往往就会暴露出来。如,有的沙盘中摆的沙具太少,没有构成完整的场景;有的沙具与沙具之间太过局促,空间布局不合理;有的沙具摆放缺乏主题性,把不同主题的沙具生硬地拼凑在一起。这时,老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创作的形式,小组合作,需要个人生活体验之间的融合。如要求小组成员以《我喜欢的学校》为主题进行创作,最后,推选或随机选择小组成员代表上台讲演、描述。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就必须围绕着“创作什么样的学校,选择什么样的沙具,沙具之间空间布局如何”等,进行紧密、充分地合作、讨论,哪个沙具与主题不符,需要剔除,沙具与沙具之间布局不合理,如何调整,等等。这个表面上看似简单的游戏,其实与“围绕中心、合理布局、取舍有度”的作文策略不谋而合,一个沙盘作品的合作创作完成,以及之后的语言组织描述过程,学生也经历了一次从生活体验到作文能力相互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

二、发挥沙盘优势,让作文更鲜活

1.读写结合,让作文有味。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如教学《颐和园》一课后进行 “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教师提出了创作主题:《公园》,每组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开始创作。有些小组选择了亭子、摇椅、树木、喷泉等,进行普通公园的创作;有的选择了灯塔、帆船、沙滩等进行海洋公园的创作;有的选择了过山车、旋转木马、滑梯等进行儿童公园的创作。摆完沙盘后,教师要求同学结合《颐和园》一课的游览、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小组成员间互相说一说,老师选择不同主题类型的小组,将沙盘实物投影,让小组派代表上台,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介绍自己创作的公园。学生拿着激光笔,当起小导游,带领大家一起畅游独具特色的主题公园,有模有样,有趣有味。对写景作文只有紧紧抓住景物的时空特征,才能写出流动的美,动态的美,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2.情感迁移,让作文有情。

文章是情感的载体,写景作文要写好,要通过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利用沙盘进行作文辅助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情感容易受具体事物支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主题。比如,中秋节、春节前,教师要求学生以“我的家”为题,进行个人迷你沙盘的创作。有的同学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木栅栏围起来的小院,平房。院子里摆上石桌、石凳,几个年龄不同的男女老少围桌而坐,桌子旁边还卧着一只小花猫,这是典型的农村家庭场景。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他几乎利用沙盘“重建”了自己的家。孩子上台解说时,老师要求把“我”摆进去,让自己与景物融为一体,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我的家,在遥远的乡下,每次想家的时候,我的脑中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黄昏时分,一家人都回来了。大家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爸爸是个老茶迷,每天从田里回来,他最喜欢泡壶茶,美滋滋地喝上一壶。妈妈总是喜欢坐在夕阳下埋头打毛线,为我们准备冬衣。我赶在夕阳下山前趴在石桌上做作业,家里的小花猫,总是懒懒地躺在我的脚边,轻轻地,轻轻地打起呼噜……”,孩子述说着他的家,他的脸上,挂着不一样的神采,幸福、甜蜜、温暖,夹着少许想家的酸涩。

三、巧借沙盘变化,让写景作文更丰富

沙盘除了海量的沙具,可作出极其丰富的组合,其用法也灵活多变,在教学辅助中如运用得法,可以使写景作文教学如虎添翼。

1. 巧用加减法,让场景动起来。

根据需要做好沙具的加减法,可以使写景作文从静态走向动态,也可以起到和“多图看图作文”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比如以《城市的早晨》为题。首先,用沙具创作出城市的基本造型,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然后,再按照时间的变化来动态增减沙具。“清晨,街上行人稀少,昏黄的路灯下,几位清洁工阿姨正在埋头扫地、清理着垃圾。渐渐地,街上的人和车多了起来,他们从街旁的各栋楼房,各条小巷里涌出,步行的,骑车的,开车的,刚刚还冷清的马路,一下了被塞满了……”。这种一个场景不同时间的变换,通过沙具的加减法,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很容易就明白空间、时间和场景变化之间的关系。除了加减法,还可以根据需要,采取移动法、拼凑法等。

2.巧用还原法,让场景更丰满。

学生通过按主题选择、摆放沙具,再由老师进行系统的引导点拨,其作文水平会有一定的提升。但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需要通过还原法,来获得更多元、更丰满的写作效果。比如,学生利用沙具的摆放,写出一篇《秋天》的好作文。老师可让他把文章大声念出来,或者投影出来,让其他同学同时进行二次创作“还原”。还原者要从文中体会出场景设计、沙具选择、空间布局,不仅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乐趣,而且也独立完成了堪称神奇的二次创作。原作者可以在还原者的摆放异同中,发现自己习作中的另一番场景,通过原创、二次创作以及文、景的多重反复比较、品读,还可以发现自己作文描写时出现的错误。

写景作文教学中引入沙盘辅助,有助于增加写作的直观性、体验性和趣味性,但也要适度、适时,毕竟沙具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引导不慎,也会让孩子陷入选择的陷阱之中。

参考文献:

[1]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 1962

[2]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龙宝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游戏的作文 篇四

老师说:大拇哥、二拇弟、中三娘、四小弟、小妞妞,来看戏。你们听过这个童谣吗?这里的‘中三娘’指的是谁?同学们齐声说没听过。有一位同学想了一会儿说:‘中三娘’是中指。

老师让我们玩《猜中指》的游戏。我把中指和食指交叉起来,再把五指合拢。用右手围住左手,让同桌猜,果然不出所料,她犹豫了一会儿,点了一个手指,我笑嬉嬉张开右手,一看是选中了食指,她哑然失笑。

该我猜了,她把右手的手指并拢像小鸡鸡爪似的,然后用右手包住。我向最高的手指一点,她把手张开,呀,我点到的是无名指。所以,我们打成了平手。

我观察同桌的中指,她的中指很有特点,长约7厘米了,有一块硬硬的地方,有一个点有点墨,还有一道伤疤。我不服气地说:我们再来一次,我来猜。她二话没说,转过身去,过了一会儿,她转回身来,让我找一找那一个是中指,我找来找去,终于找到那根有记号的手指了。我点了一下那根手指,她张开来,果然正确。我高兴地跳起来,因为我在游戏前仔细观察了她手指的特点,做了准备,所以猜对了。

5.游戏的作文 篇五

“ 每个小组四个人,第一个人从我这里抽取一张卡片,卡片上有一个短语,然后,他不说话,用动作形容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有答案后以同样的方式形容给第三个人;第三个人再形容给最后一个人,最后一个人再把他的答案告诉我。OK?”

“ 好!”

第一个,我拉着孙玉洁、宋欣歌、刘善英就上去了。我抽到的卡片是“蘑菇长大了”呃,这个怎么形容?我用手做成蘑菇的形状,然后慢慢变大,孙玉洁立马狂点头,我又把手做成五的形状,示意五个字,不知道她懂了没有。

然后她形容给宋欣歌,她在手里不断地写这五个字,直到欣歌点头。欣歌形容给刘善英,也是用的写字的办法。刘善英又报告老师:“报告老师,我的答案是野花开花了。”

什么?开花?噢我的天,我赶紧告诉刘善英正确答案,同学们都被我们逗笑了。

6.游戏的作文 篇六

游戏的规则是:游戏分为三轮,每轮每组推选一个人上台给小丑贴鼻子,如果贴中了,这个组就可以得到一面旗子。三轮结束后,看哪个小组得的旗子最多,哪个小组就算获胜。

游戏开始了,首先是第一组的李灿同学上台,他把鼻子贴在了小丑嘴的左边。接着,轮到我们二组了。我镇定地走上台去,柳老师给了我一块绿色的吸铁石当鼻子,然后用两条红领巾蒙住我的眼睛,还让我转了两圈才让我贴。我左摸摸、右摸摸,摸到一个感觉没有粉笔灰的地方,自认为应该是小丑的鼻子部位,便毫不犹豫地把吸铁石贴了上去。可是,我刚贴上去,同学们就哄堂大笑。我心想:惨了!我一定把鼻子贴错位置了。我连忙取下红领巾一看,原来我把鼻子贴到小丑的脸外边了。接着进行了第二轮、第三轮游戏。比赛结束了,只有三组和四组各获得一面旗子。大家意犹未尽,有的说:“时间过得真快,我们还没玩够呢!”

7.游戏的作文 篇七

一、学生游戏的德育价值

游戏是学生从学习的义务中抽身而出, 放松身心并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完全随意的活动。从认知角度来看, 游戏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从情感角度来看, 游戏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有特别显著的作用;从社会文化角度上看, 游戏中的学生又深受其文化背景和家庭支持的重要影响。

(1) 学生游戏活动中蕴藏着最佳的德育契机。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品德养成教育, 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师主动地、积极地关注学生的游戏活动, 能发现许多品德养成教育的最自然的契机。学生在游戏当中的状态是最自然、最自由、最投入的, 其投入到游戏活动中, 就会把自己的身心完全交付给所爱的游戏活动。游戏中潜在的德育资源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在现实的学生校园生活中可以看到, 学生的游戏活动以角色扮演游戏、规则游戏为主, 这些游戏方式对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恰当的道德态度等方面都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2) 学生游戏中的道德资源。从教育的视角来看, 学生的游戏活动极富规则性、交往性和情感性;自由自在的游戏所体现出的这些特性使得学生游戏本身就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宝藏。从游戏的规则性而言, 学生可以在游戏中逐渐培养宽容、合作、尊重、遵守规则的意识和品质;从游戏的交往性来说, 学生可以在游戏中逐渐培养团结、诚实、合作、独立、尊重等意志品质;从游戏的情感性而言, 学生可以在游戏中逐渐培养幽默感、快乐感、坚韧、细腻、豁达的情感特质。

(3) 游戏为学生提供了思想品德践行的机会。游戏活动作为一种基于基础需要、基于生活的实践形式, 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要。对于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而言, 在游戏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德育效果。而且, 如果能够对学生的校园游戏活动给予恰当的关注, 更可以对课程形态的道德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 帮助学生在自然、自由的游戏过程中进行广泛、积极的思想品德践行。

二、发展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游戏活动

校园游戏活动是学生游戏活动的主体, 我们必须让校园游戏活动丰富起来, 通过提供多种多样优良的游戏资源, 让学生拥有自由选择游戏生活的真正权利, 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健康成长。

(1) 发掘学生游戏的玩伴资源。在校园游戏生活中, 寻找游戏伙伴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情, 以班级为单位划分的学生群体有利于亲密伙伴关系的长期维系。相比之下, 放学之后的情形就不那么乐观了。由于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 许多家长考虑到安全问题, 一般不主张孩子在外面玩耍, 许多学生放学之后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家中。学生缺少游戏的玩伴, 这导致了游戏的孤独化。因此,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切实有效地推进校外的群体游戏。对于学生, 游戏小组应更多地发挥看护、陪伴的作用。以“游戏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广泛开展户外游戏, 既能够保证安全问题, 也有利于消除独生子女的孤独心理, 让他们之间建立起亲密健康的伙伴关系。

(2) 对学生有益的传统游戏的回归。多种多样的游戏形式是学生最迫切需要的游戏资源。当前, 学生被不断地推向电视、电脑、游戏机……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些传统游戏形式的流逝。学生变得不喜欢爬、跑、跳的运动游戏, 只偏好被动、静态的游戏活动。然而, 从学生今天的生活环境、承担的学业压力以及身心发展的需要来看, 一些传统游戏具有十分重要的补偿意义和发展价值。现在我们的学生太缺乏锻炼了, 他们的肌肉松弛、四肢无力、缺乏灵性等, 这与学生逐渐丧失了户外游戏的热情和能力有着密切关系。游戏不仅可以强健学生的体格, 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让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

(3) 学生应理性地对待“消费型”游戏资源。休闲物质化倾向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游戏的选择, 在学生的眼中游戏就是消费, 游戏形式都与不断升级的物质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消费型”游戏资源的出现和张扬, 标志着游戏形式在时代发展中的更新和变化, 同时也反映出学生游戏中出现了与成人休闲相似的物质化倾向。这些新型游戏形式的发展和使用应能够遵循积极健康的原则, 应坚守适度消费的原则。而物品消费的游戏形式会让学生慢慢失去进行真正游戏的机会、乐趣和创造性, 丧失游戏的真义。

三、结束语

游戏广泛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教师应当了解游戏对于学生的意义与价值, 主动关注学生的游戏生活, 充分挖掘游戏中丰富的“育人”资源。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校园游戏呈现出的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 以此为突破口思考如何让学生拥有富有创造精神的游戏生活。同时, 教师也需要思考传统游戏在今天校园生活中的价值, 设法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游戏资源, 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敏.在教育建制中谋求儿童合理的游戏时空[J].当代教育科学, 2012 (11) .

[2]李燕.游戏与儿童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8.

8.如何上好游戏作文课 篇八

所谓的“热身”即课前热身,是指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左右时间开展一些活动来为自己课堂教学服务的一些方法。课前热身,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分钟,但是一定不能忽视它,因为学生下课尽情玩耍后重回到教室,注意力很难集中,这时需要教师利用“热身”环节,让学生尽快进入到要开展的游戏活动中。同时课前热身,可以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作文的恐惧感。但要注意的是,热身活动的内容要紧扣后面的游戏活动,而且要短小精悍,发现有不遵守纪律的还应严加管理,毕竟课堂游戏的目的是写好作文 ,跟平时的游戏不一样,让学生明白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在“传口令”游戏作文课上,我是这样设计“热身”环节的: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交通规则吗?红灯什么意思?生:停。师:绿灯呢?生:行。师:黄灯呢?生:等。教师接着说:等会儿老师利用这个规则带大家先玩个小游戏,检查一下大家的反应能力,看看谁最遵守规则。全体起立站在过道上 ,教师说:“红灯”,你们必须立正站直,当老师说“绿灯”,你们就向前走两步,当老师说“黄灯”,你们就抬起左脚,右脚直立。谁违反规则,谁坐下,最后还站着的同学就是胜利者。好,集中精力,仔细听,开始了。刚才获胜的同学,你们真遵守规则,请坐。大家想不想玩更有意思的“传口令”游戏 ,看看自己能不能自觉严格地遵守规则?

二、开展游戏,拓展生活

这是游戏作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要想游戏顺利进行到底并达到满意的预期效果,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组织游戏时,教师要热情地和学生一起游戏,拉近距离,营造和谐的游戏氛围。除善于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孩子,还应特别注意的是:游戏前要跟学生讲清做法和规则。“传口令”游戏的做法和规则,我是这样设计的:(1)每组人数相等,站成一队;(2)老师把口令传给每组第一个人,第一个人传给第二个人,然后是第三个人,依此类推;(3)传口令时声音要小,不能让别人听见,每人只许说一遍口令;(4)不能随便移动位置,不能隔着人传,不能干扰别人传口令;(5)最后一个人把听到的口令写在纸上,再写在黑板上。然后和老师的原始口令进行比较,哪组传得又快又准哪组获胜。

在“传口令”游戏中,我分游戏前、游戏时、游戏后三部分教学生留心观察,留心收集素材。游戏前要求学生观察老师把口令传给第一个同学时的动作;第一个同学听到口令后的神态、动作,根据他们的动作、表情和神态大胆地猜想他们是否听懂口令,是否有信心把口令传好。老师传口令时,你想什么?游戏时,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在“传口令”比赛时,是否遵守规则,不遵守规则的马上取消比赛资格,回到座位上坐下。为培养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游戏搜集素材。因此我分遵守规则的小组和不遵守规则的小组采访:

采访遵守规则的小组:①你的组员是怎样传口令的?根据你的组员传口令时的动作、表情和神态,进行了哪些想象?如黄健同学满脸通红,低着头,你猜他是忘了口令还是没听清口令,害怕了……②当口令还没传到你时,你心里怎样想?怎样做的?当口令传到你时,你是否听清楚口令?你觉得这个“口令”怎么样?你是怎样把这个“口令”传给下一位同学的?这个同学听到你传给他的口令时,表情怎样?有可能想什么?③最后一位同学怎样汇报口令?口令都有哪些?同学们看着黑板上五花八门的口令,表现怎样?(引导场面描写)你自己在想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采访没有遵守规则的小组:①你们没有遵守规则,表现在哪里?②知道不知道要遵守游戏规则?当时心里有没有记住游戏规则?知道又记住了规则,为什么还要违反规则?当时心里怎样想的?因你违规而导致本组被取消比赛资格,你又是怎样想的?③观察违规同学的动作、表情、神态,猜想他们的心理。④你没有违规,但你这组被取消了参与游戏的资格,你心里怎样想的?游戏后引导学生想比赛结果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这是什么原因?这又说明什么道理呢?

三、回味游戏,快乐习作

游戏就是要让学生玩得投入,玩得尽兴,但玩过之后的“说”则更为重要。可以按游戏过程,照老师指导的说,可以按游戏前、游戏时、游戏后的顺序说,可以抓住是否遵守规则方面说,可以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情说,可以抓住一个场面中的自己心理变化说,还可以说说你对游戏的感悟等等。这些问题的交流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参与。对一般同学要求把话说完整,说通顺,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把话说流利,说生动。学生集体交流的过程就是对游戏的回顾,口头交流又为后面的动笔成文奠定了基础,或者说是先打了一个“口头草稿”。通常在这个环节,我还会让学生比比谁积累的词多,并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提出的词语。

上一篇:关于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下一篇:文明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