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2024-07-18

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精选8篇)

1.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篇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书

甲方(用人单位)乙方(新聘卫生技术人员)名称:姓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码:

为确保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稳定,促进卫生行业发展,结合清城区卫生系统的实际情况,甲乙双方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订立本意向。

一、乙方已被甲方择优录取,本人需于2013年12月31日前与甲方签订《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高校毕业生就业补充协议书》;

二、乙方未按规定时间与甲方签订《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的,按自动放弃录取资格处理。

三、签订协议书地点:,联系人:,联系电话:,手机:。

四、本意向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乙方(签名):

二〇一二年月日二〇一二年月日

2.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09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

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自从十年前高校开始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早已不是新的话题,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又让2009年就业问题雪上加霜。为逃避就业压力,很多刚踏入求职期的大学生扎堆考研、考公务员、报考村官,这是明智之举吗?企业减员,就业路在何方?毕业生屡“试”不应的原因在哪里?该如何“自救”?这一切都让2009届毕业生感到“寒意阵阵”。虽然近几年随着国家劳动就业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使毕业生承担了选择主体的巨大压力和竞争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改革开放、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制度改改革革,,毕毕业业生生逐逐年年增增加加的的背背景景下下,,就就业业形形势势日日趋趋严严峻峻。。这这使使得研究和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具有突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下,分析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心态是大学生就业课题研究的前端重点内容之一。据此,笔者对当前本校09届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以探索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调查他们对就业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希望分析结果能够有助于推进某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和就业工作的改善,进一步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某高校2009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基本采取了多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共抽取了涵盖教育科学系,文学院,数学系,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科学学院,物理系,经济与法学学院,体育学院,外语系等10个院系的23个专业的应届毕业生250名构成了本次调查的样本。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48份,有效问卷234份,其中有效率94.35%。在有效问卷中男生104份,占44.44%;女生130份,占55.56%;城市占25.64%,农村占74.36%。

1.2 调查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涉及就业前景评判、就业意向和就业目的等因素。在正式问卷定稿之前,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先预先发放原始问卷60份,对某高校文、理、工、商、管五个专业60名毕业生,严格按照相同的指导语,分专业、性别、城乡并且在相同时限内进行试测,试测结果表明部分题目表述不是很清楚,且选项设置欠周全,缺乏一定的效度与信度,但大多数题目的分析结果达到了预期期望值。为此剔除问卷的无效题目,并对问卷进行完整修订,然后正式发放施测。

1.3 研究方法

统计学方法,调查资料利用SPSS13.0软件包建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就业形势与就业前景

2.1.1 就业形势

注:P<0.05﹡;P<0.01﹡﹡;P<0.005﹡﹡﹡。

(df=3, x20.005=12.8<168.48, P<0.005,表明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形式”的四种态度上差异性非常显著)

调查显示,选择“形势严峻,求职很困难”的学生占44.87%,认为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求职比较难”的学生占47.44%,两项合计为92.31%,表明某高校几乎所有毕业生深感就业形势严峻。而感到“形势较好,压力不大”的学生占5.66%,感到“形势好,没有压力”的学生仅占2.03%。以上数据充分显示某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2.1.2 就业前景

注:P<0.05﹡;P<0.01﹡﹡;P<0.005﹡﹡﹡。

(df=3, x20.005=12.8<117.06, P<0.005,表明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前景”的四种态度上差异性非常显著)

在评价自己的就业前景时,感到“乐观,很有信心”的学生仅占9.40%,“比较乐观,有信心”的学生占39.74%,两项合计49.14%。而“感到迷茫,没有信心”者占45.30%,“心灰意冷,毫无信心”者占5.56%,两项合计50.86%,显然,超过一半的毕业生感到自己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2.2 毕业生就业意向

2.2.1 关于毕业生毕业打算的调查

注:P<0.05﹡;P<0.01﹡﹡;P<0.005﹡﹡﹡。

表3表明大学生毕业打算调查结果,继续在国内深造方面,男女差异性非常显著;报考公务员方面,男女差异性显著;而在其他三方面男女差异均不显著。

“大学生毕业打算”结果,见表3,按照人次百分比排序依次为:55.56%的同学打算“工作”,符合毕业生的客观就业心态;20.51%的同学打算“继续国内深造”,掌握更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挑战严峻的就业市场;9.40%的同学计划“自主创业”;8.12%的同学打算报考公务员,2.99%的同学打算出国留学。

3. 讨论

3.1 某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分析

有4.27%的学生选择暂不就业,值得重点关注,其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家庭条件优越,不仅学生本身不积极就业,甚至其家长也不支持学生及时就业;二是有些学生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难以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三是有些学生期望值过高,现实岗位与其期望值不匹配[5]。就业目的分析“经受社会锻炼”、“实现自身价值”、“回报家庭”三个方面结果都表明差异非常显著。且乡村人数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这可能与来自乡村学生的经济状况整体上差于城市学生的经济状况有关[3]。但在“其它”项目上差异无显著性。

3.2 某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学生选择学校作为自己就业单位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选项,这与国家目前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力争把教师待遇提高到公务员的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另外,22.22%的学生希望到政府机关工作,因为此单位社会声望较高、收入较为稳定,工作环境较好并且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然而由于国家机构改革,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流,目前这些单位接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同时亦不顾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环境,一心追逐“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而期望涌向沿海开放城市、中心城市,对去基层就业不感兴趣,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择业挫折。这势必造成大学生就业意向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4]。

4. 结语

所有数据均表明某高校毕业生具有毕业理想多元化、就业心态复杂化及求职方式多样性的特点。应该说,某高校的专业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应该算是合理的,毕业生要找一份工作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问题在于学生自身的因素。

4.1 某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和现实的可能;

他们没有考虑自己的爱好特长,而盲目地投简历,到处碰壁;大学生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毕业生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然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普遍薄弱。加之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对适应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概念很陌生,所以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

4.2 毕业生就业观陈旧,就业观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思想、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2]。

大多数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单位”并非是供过于求,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这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他们认为自己是“特权”阶层,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优越感,所以在择业时往往显示出高姿态而难以找到理想的岗位。

4.3 毕业生缺乏创业精神也是造成就业拥挤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一种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一,大学生年轻,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行事不受经验束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是创业者成功最重要的条件[5];其二,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如果从事本专业或与专业相关的创业活动,较之他人来说,成功的机会就大得多。因此,国家应拓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实际情况的创业教育体系,全面开展面向全校学生必修和选修的创业教育课程。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的创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并提高大学生以创业能力为主的各项综合能力为目标,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10]。

总之,长期以来,个体环境匹配观主宰着整个就业心理[11]。在对就业行为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就业决策的最终目标是使个体与环境最大程度地匹配[12]。

学校首先应加强就业教育,使毕业生调整就业期望,合理就业定位,顺利就业。其次,教育他们要树立自信心,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拓展思路,放眼未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再次,教育毕业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鼓励他们勇于承担风险,靠竞争就业,凭本事上岗[3]。最后应加强搞好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工作,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立足陕西,服务西部,与某高校办学特色(扎根秦巴,服务基层)相一致。但受到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三分之一的同学对就业缺乏信心。同时,大学生将面临薪水高低和发展空间大小之间的两难选择。针对在校大学生对就业及如何就业存在的困惑,高校的教育培养模式未能有效改变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校的就业指导方针及方法不能较好地满足大学生需求,没有树立“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就业指导理念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态[1]。

通过本次对某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分析,可以为某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客观依据,使其能更加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成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9]。

参考文献

[1]蚁秀清, 傅国华, 韩立越.在校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分析[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7, 7, 13 (2) :97-100.

[2]戴中齐.蚌埠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和分析[J].淮海医学, 2004, 4, 22 (2) :169.

[3]戴树根, 何佳振, 陈广等.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心态调查及研究[J].教育, 2005, (2) :123-125.

[4]张爱莲, 张金华.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分析[J].青少年研究, 2005, (4) .

[5]田秀丽.高职毕业生就业思想现状分析与对策[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08, 6, 6 (2) :61-63.

[6]黄晓阳.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 23 (3) :21-24.

[7]李迎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及应对[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9) .

[8]殷嘉庆.试论“大学生村官”战略的时代内涵[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8, 12, 31 (6) :59.

3.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淄博职业学院 毕业生 就业意向 就业指导 调查

1 问题的提出

高职高专院校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个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招生数量以及办学前景。毕业生不能如期就业或用人单位不能如愿招聘,常常使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人员处于尴尬局面。这样的现象往往是由学校和学生双向造成的。学校作为人才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和提高教学质量来解决,而一个大学毕业生如何对就业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位进行选择,是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虽然个人选择就业问题,最终能通过实现就业而得到解决,但往往是以毕业生错失最佳就业时机和离校后独自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代价的,同时也影响着学校的“一次就业率”。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做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体系,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和任务。作为全国一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淄博职业学院一直把就业指导与服务作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摸清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我们在全院09届毕业生中进行了此次就业意向调查。

2 调查研究的实施

2.1 调查范围与对象。本次调查范围覆盖了淄博职业学院所设的工商管理系、会计系、电子电气系、信息工程系、生物制药系、建筑工程系等14个系部约5000名毕业生。我们从各系具有代表性的专业中按毕业生人数12.0%的比例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

2.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并以个别访谈为补充。整个调查活动由5名指导教师和10名学生参与合作完成。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进行问卷设计、样本抽选、调查过程的组织与指导、调查结果的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和个别访谈;学生的工作主要是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调查数据的统计与整理,并归纳得出初步报告。

2.3 调查内容与问卷设计。本次调查内容主要从“职业定位”、“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就业薪酬期望值”、“就业去向”、“就业准备”、“影响就业因素”、“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等八个方面展开,设计了20个封闭式单项选择题。为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形成正式问卷之前,调查组对《淄博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在工商管理系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试测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筛选了问卷题项,调整了问卷结构,以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2.4 问卷发放与回收。本次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工作从2008年12月25日至2009年2月30日进行,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2份,回收率为93.7%。在回收的问卷中,剔除无效问卷14份,有效问卷共548份,有效率为91.4%,从有效率和回收率看,本次问卷的调查结果真实可信。调查分析以有效问卷的数据为基础。

3 调查结果的检验

为了检验抽样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随机抽取了淄博职业学院学生(共50人)关于第10题的回答做统计检验。大样本为本次调查全部的548份有效问卷,小样本为50份问卷。第10题的问题是:您是什么时间开始关注就业的?A.大一B.大二C.大三D从未关注过。为检验小样本结果的准确性,以大样本为标准进行统计检验,有关数据如表1。

抽取其中的A与C两项做检验,有统计检验公式:

Z=│p-PO│/〔p(1-p)/n〕1/2pA=0.34 POA=0.343 n=50

代入公式求得:ZA=0.04 查正态分布表得Z11-A/2=1.96 ∴│Z│=0.04∠1.96 同理求出ZC=0.16 查正态分布表得Z1-C/2=1.96 │Z│=0.16∠1.96

以上说明,抽样结果与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统计结果应该是准确的。

4 结果统计与分析

4.1 职业定位 在职业定位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在上大学时或毕业时对自己将来准备从事的职业已有清晰的定位的学生分别占56%和16%;而选择在毕业时对今后的职业选择仍然不太明确或根本没有定位的学生分别占22%和6%。这说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部分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已有了战略意识和长期规划。个别访谈结果表明,少数职业定位不太明确或在毕业时对今后的职业选择仍然不太明确或根本没有定位的学生,一是打工的学生;二是谈恋爱的学生;三是家庭较富裕的学生;四是贪玩的学生。因此,学校有必要针对这部分学生加强就业指导,特别是面向低年级的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促使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决定学生职业定位因素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是:自身的兴趣爱好(50%)、社会需求(30%)、家庭要求(16%)、学校指导(4%)。这表明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能力日益增强,在选择职业时更加注重发展、稳定、实惠,但也从侧面说明了部分学生对家庭仍然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思想,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4.2 就业观念 在就业目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就业有明确的判断和意愿,而不是茫然不知所措。选择实现自身价值的学生(占46%)少于选择生计需要和享受物质生活的学生(占52%),这表明现代社会中讲求利益导向、效率优先等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行为,限制着他们专业水平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以“为社会做贡献”为就业目的的仅占2%,这表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功利性。在人才的评价标准方面,选择企业最关心应聘者的素质为综合能力的学生竟高达58%,这说明在清纯、听话、考试高分等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大学生理想化、缺乏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而随着以各种尖端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和高技能服务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既要有创新意识和专业知识,又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则被42%的学生所忽视。

4.3 就业心态 在对当前高职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上,认为形势好、就业没有压力的为0%;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的为6%;认为形势较严峻、就业比较困难的为52%;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非常困难的为42%。这说明,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在专业对口方面,58%的学生选择了愿意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有36%的学生主张“先就业,再择业”;有6%的学生选择了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其中,选择专业对口的比例最高,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学以致用”的工作认识。这启发我们:在今后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自身专业的优势与劣势,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取长补短。另外,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学生能理智地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工作,但也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有平静、乐观、兴奋,更多的是紧张、无奈、烦躁、焦虑。

4.4 就业薪酬期望值 对于将来就业薪的期望值,1000元以内的学生占8%;1000~1500元的占68%;1500~2000元的占14%;2000元以上的占10%。这说明学生对于薪金的要求主要集中在1000~1500元。这与淄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是比较相符的,说明大部分学生的薪金要求已趋于理性化,能开始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以提高应聘工作的成功率。个别访谈结果表明,在选择接受与期望值不一致的工作的学生中,只有23.8%的学生愿意努力适应工作,有高达76.2%的毕业生则准备“跳槽”或继续深造。如此高比例的学生选择就业后再“转业”,意味着他们在初次就业后流动的可能性和比例都较大,这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说明高职学生对学历的看重,相当多的学生并没有把“高职高专毕业”与“就业”直接联系起来,这将直接表现为求职行为的被动与消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学生的就业积极性有待提高。

4.5 就业去向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70%的学生首选城市就业;选择回生源地就业的占22%;愿意去县级及以下地区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各占2%和6%。这符合地方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当然,也反映了学生在就业选择中更加看重自我利益,忽略了社会责任。尽管学校大力宣传并采取了许多鼓励措施,但仍然收效甚微,这不能不引起重视。个别访谈表明,学生选择回生源地的原因,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有这样的要求;另一部分则是希望借助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获得理想的工作。在就业单位的选择方面,选择自主创业的为30%;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为26%;选择中外合资企业的为26%;选择机关事业单位的为18%。可见,学生基本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选择,就业行业意向相对分散,已明显呈多元化趋势。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严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学生就业趋于理性化,自主创业成了学生就业的第一选择,这是一个巨大的观念变化。政府部门应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学校在就业指导中应进一步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以此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工作比较稳定,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等方面占有优势,仍是不少学生就业的选择,而人才相对缺乏的乡镇集体企业仍然不为绝大多数学生(占0%)看好。

4.6 就业准备 在关注就业时间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从大一开始关注就业资讯的占34%;从大二开始关注的占52%;从大三开始关注的占10%;从未关注过的占4%。可见,在就业准备上大部分学生具有主动意识,但还有部分学生未关注或关注时间相对滞后,这不得不引起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重视。在就业渠道的选择上,选择家长和亲友介绍、学校推荐、校内招聘会和网络招聘的分别占46%、24%、16%和14%。上述数据显示家长亲友介绍的比例仍然较高,其它各种求职方式比例相差并不悬殊,表明学生能开拓多种渠道求职,另网上求职的方式也开始为学生所接受。在访谈中,有的学生提出应提高校内招聘会的针对性,只有专业对口率较高的招聘会才能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4.7 就业因素 在影响就业因素的调查中,学生对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哪些条件的选择依次是:职业能力与特长(占54%)、所学专业(占34%)、相貌(占8%)、学历(占4%);对于影响就业的不利因素,学生的选择依次是:缺少实践经验(占46%)、自身竞争力有限(占28%)、学历层次偏低(占14%)、社会关系不足(占12%);对于影响就业的主要问题,毕业生的选择依次是:人才供大于求(占44%)、毕业生就业思想不端正,期望值过高(占24%)、就业市场不规范(占18%)、凭关系走后门现象严重(占14%)。以上调查结果说明:①学生已经认识到用人单位首先看重的已不是学习成绩,而是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②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历与就业竞争力信心不足;③部分学生认为社会关系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这表明目前我国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程度与公平性较低,大学生在就业时仍然存在依赖心理;④学生认为现在的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这反映了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忧虑。

4.8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在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方面,有76%的毕业生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对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与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的占68%;选择就业指导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和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的各占16%。对于希望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哪些服务的回答中,选择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比例高达74%,选择为就业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搭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培训和宣传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分别占16%、6%和4%。这说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了解就业市场行情,然后把信息提供给学生,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特别是对就业相对比较困难的专业更应该加强针对性的指导,从目前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我院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还得不到广大学生的认可,需要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培训的作用,认为对将来就业意义重大和有影响的高达90%(各占32%和58%);仅有8%的认为可有可无和2%的认为不必要。而对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应从何时开始,64%的学生认为应从大一开始,18%的认为应从大二开始,14%的认为应从大三开始;认为毕业后才开始的仅占4%。对于学校开设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42%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50%的认为有必要,6%的认为不太必要,2%的认为没必要。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对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开始相关培训的时间,只有64%的学生认为应从大一开始,说明在就业准备的认识和实践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滞后的情况。

5 总结与建议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08届毕业生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自我定位较准确,就业态度务实,就业选择趋于理性,但也发现少部分学生存在对就业形势过分悲观,就业态度相对被动,或者就业准备不足等问题。对于学院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绝大部分学生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意见。结合此次调查,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加快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近年来,我院就业服务机构虽建立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就业网站,以及相应的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但其人员队伍建设不健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应尽快配齐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争取实现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以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性。

5.2 完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就业指导不能只停留在为学生提供有限的需求信息、讲解简单求职技巧等方面,而是要结合地方院校实际,明确办学目的,按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有选择地向学生传递价值观念和职业知识,建立并规范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等教育,切实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过程,实现全程就业指导。

5.3 加强学科建设,重视理论研究。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也一样。但从我院就业指导的实践来看,这一部分的理论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在学院内部也没有一支有组织、有领导的专门研究力量。

5.4 规范就业指导的工作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对择业人员进行职业设计、职业培训和职业实践咨询与指导活动。包括职业规划、职业设计、职业培训、信息采集与处理、素质测评、帮助实施六个技能模块。具体措施包括:①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讲授就业形势与择业观点、就业政策与择业程序、就业市场求职向导、择业方法与求职技巧;②发放《大学生就业指南》;③邀请专家、校友等举办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题系列讲座;④召开各种类型的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价值倾向等信息,并加以分析和正确引导;⑤广泛邀请用人单位,举办校内供需洽谈会和招聘会。洽谈会和招聘会不要求“大而全”,而是要“精益求精”,便于学生参加,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⑥收集、发布用人单位需求信息;⑦开展职业素质测评。运用科学的测评软件和工具,为毕业生提供职业能力、职业性格的素质测评服务,并对测评结果加以科学的解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科学定位,避免盲目求职;⑧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正确分折自己的职业取向,指导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未来职业取向,指导学生科学分析和认识自己的职业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

5.5 加强大学生的成才观、就业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成才观、就业观教育,其落脚点还是在于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意向形成、自我定位与评价、对就业时社会因素的看法以及就业观念的确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如有些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形成较晚,直接影响到他们顺利地择业和就业;有些学生在面向落后地区、支援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态度和认识上仍较淡薄等。这就提醒我们,要在今后加大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力度,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岳昌君.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行业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2]谢维和.高等教育内部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3]傅方正,阮啸.高校大学生群体新特点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

[4]杜文忠,吴贺珍.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4.汽车系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 篇四

汽车系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

汽车系09届同学:

您好!感谢您参与我们的就业意向调查。本次调查目的在于深入了解近年来我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问题,为不断完善我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导向和决策依据。本次调查只用于数据的统计分析,确保您以后能找到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请实事求是的予以回答。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一、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_______性别___年龄___

身高____CM民族___政治面貌____

籍贯_____省______ 市________县________镇

兴趣爱好_______________特长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 TEL:____________QQ: ______________

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从事的岗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两个)

座右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

二、就业前调查

1.您的英语水平()

A.通过A级B.通过四级C.通过六级D.没有过级

2.您获得的其他技术证书:()

A.专业资格证书B.计算机证书一级C.无D.其他____

3.您做过以下哪种学生干部(以最高级别为准)()具体职位____

A.校学生会B.系学生会C.班干部D.协会E.无

4您毕业后是否继续从事汽车行业()

A.是B.否C.不确定

5.假如您家里人不想您在工资不高的4S店实习,你将作出怎么样的选择?()

A.坚守岗位B.回家做C.和朋友创业D.跳槽其他企业

6.您目前的就业心理是()

A.很想出去B.不急C.有点害怕D.有点迷茫

7.您对第一份工作的要求是()

A.先找份工作,以后再说B.找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B.C.找份福利好的工作D.找份工资高福利低

8.您对实习期间的月新标准最低期望值是()

A.300~500B.500~800C.800~1000D.1000以上

9.您对毕业后的月新标准最低期望值是()

A.1000~1500B.1500~2500C.2500~4000D.4000~5000E.5000以上

10.您是否将围绕您的专业选择职业()

A.一定会B.看情况C.无所谓D.一定不会

11.您认为下列因素对您的就业影响最大的是()

A.学习成绩B.个人能力C.所学专业

D.家庭背景或社会关系E.就业指导F.自己拼搏精神

12.择业时,您将考虑的前三位的因素是()

A.工作地点B.薪酬与福利C.个人发展机会D.专业对口

E.工作单位性质和规模F.工作环境G.自己的性格和兴趣

H.父母的意愿I.工作稳定性J.大城市户口K.其他

13.您对自己就业把握度()

A、非常有信心B、有信心C、一般D、没有信心E、非常没有信心

14.您觉得在您的专业里您的竞争力怎么样?()

A.较强B.强C.弱D.较弱

15.您认为您的竞争优势在于()(最多可选三项):

A.学校知名度B.专业热门C.外语水平D.计算机水平

E.社会工作能力F.社会关系G.其他

16.您是否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

A.有B.没有

17.您是否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

A.很了解B.说不清C.不了解D.很不了解

18.在应聘单位之前,您是否对该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过调查()

A.是B.否

19.您主要采用以下哪些渠道来了解目标企业的信息?()(可多选)

A.参加目标企业的校园招聘活动

B.利用互联网搜寻目标企业的招聘信息

C.登陆目标企业的网站,查看招聘信息

D.委托亲戚、朋友打听

E.直接上门或者致电咨询

20.您对就业企业品牌要求是()

A.进口高档品牌B.进口中档品牌C.进口低档品牌D.国产品牌 E.没要求

21.以下几个选项,实习初期,你的意愿是哪一项:()

A. 洗车B.打杂C.接待D.学徒E.文员F.生产线

22毕业后您想去哪里上班()

A.广州B深圳C东莞D佛山E惠州F其他________

23.假如您能在广州工作,您希望自己在哪个区工作()

A.海珠区B天河区C越秀区D荔湾区E花都区F其他 ________

5.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篇五

亲爱的同学:

您好!真实的毕业生就业意愿是学校制定毕业生就业推荐计划的客观依据。为此,学校特意组织此次调查。请您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填写问卷,将答案填写在题后横线上,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校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2013年9月

您所在学院:长江所学专业:土木工程生源所在地(省/市)九江市性别男

1.您的就业意向是B

A.国有企业、事业单位B.民营企业、外企、合资企业 C.升学D.考公务员、村官等E.自主创业F.出国G.参军H.参加基层项目I.其它

2.您是否有明确的个人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B

A.非常明确 B.比较明确C.不太明确D.不明确E.从未考虑过

3.毕业后您想进入的行业是D

A.农、林、牧、渔业 采矿业B.制造业C.金融业D.建筑业E.批发零售业F.住宿餐饮业G.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H.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I.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J.教育行业K.房地产业L.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M.住宿、餐饮业N.文化、体育和娱乐业O.4.您对自己将从事的职业发展趋势、行业背景是否了解C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了解一些D.不了解

5.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首选D;次选B;再选E。

A.东北老工业基地B.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C.中西部地区D.生源地E.小城镇等基层单位F.无要求 G.其它

6.您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薪金预期是BA.1000-2000B.2001-3000C.3001-4000D.4001-5000E.5001-6000F.7.您对以上薪酬标准考虑的原因是B

A.当前就业的职业行情B.根据自身价值的判断C.根据目标单位实力D.父母,老师或同学意见 E.其他

8.您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可多选)ABCD

A.各种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和学校就业网站B.校外就业网站C.各地人才、职介服务机构组织的招聘会D.报纸、杂志、广播、电视E.亲戚、朋友、老师的介绍F.直接登门或电话求讯F.其它

9.您准备通过以下什么方式提高求职成功率(可多选)ACD

A.应聘准备充分B.更多的获取各种招聘信息C.提高自我素养,心态端正D.有目的填写个人简历,求职信E.及时的跟进应聘结果F.每次应聘结束,总结自己好的表现及不足G.10.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可多选)ABCDEF

A.专业成绩、技能B.综合能力C.实践经历D.吃苦耐劳精神E.良好心态与稳定性F.学历G.性别

11.您认为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最应当给予同学的帮助是什么? 首选 B;次选 C;再选 G。

6.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篇六

——2013年毕业生供需分析报告

从2013年3月开始,“史上最难就业季”一词就不断刺激近700万名高校应届毕业生。直到现在正式走入社会。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最新高校就业率,整体已经超过八成。众达朴信近期对通过会员制服务,针对各行业客户企业,展开关于毕业生供需调研,从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近期毕业生求职、入职一些情况。

超过半数企业减招应届毕业生

据众达朴信《2013年毕业生供需分析报告》显示54.8%的企业今年对待毕业生的态度是拒之门外。减少应届生的招聘的原因主要是培养成本高,占30.4%,离职风险高紧随其后,占22.8%,而招聘成本为20.8%,排行为第三。这三项不仅是主要原因,同样也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招聘模块的主要问题。调研时期,众达朴信很多客户HR反应,招聘和培养成为了人力资源主要负担的成本,而短时间的工作后的离职和跳槽却让人力资源承担了较为沉重的风险。而有效的规避风险,减少成本,是企业用人单位减招的根本原因。

毕业生的学习能力被众多企业关注

在调研企业最看重毕业生能力的问题上,学习能力成为最高关注点,占25.6%,超过五分之一。而道德品质、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次之,分别占18.8%、12.0%和12.0%。而经验阅历和资格认证反而较少企业去勾选,成为能力调研题中最不重视的选项。近年来,各老牌行业纷纷转型,新兴企业长足发展,“能够伴随企业一同成长的人”,成为高速发展企业的用人首选。

2013年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仅3450元,福利作用凸显

毕业生平均起薪与去年相比,近年毕业生起薪变化不大,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硕士生,只比去年增加了100到200元。而福利却随着学历越好,待遇越好。硕士生的福利覆盖率较高,尤其是在“其他”这个选项中,占数一般以上,众达朴信调研员详细了了解了一下情况,公积金、培训基金、生日礼品在“其他”项目中占比较高。薪酬涨幅较小,福利占比较大,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更注重和更倾向用福利来吸引人才。

零售酒店行业每投递4份简历中,就有1次面试机会

通过整理各个行业数据,对投递面试率和面试的通过率统计和分析,主要发现,零售/酒店、快消行业毕业生竞争压力最小,在每4份简历中,就有1次面试机会。另一方面,房地产和金融行业有着较高的面试通过率,分别是22.5%和

18.8%。但是,竞争激烈,很多投递简历都石沉大海。

7.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实证研究 篇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云南省某高校2015届毕业生为对象, 采用自编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对188名毕业生进行调查。问卷共14个题项, 主要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观、 就业期望和就业心理三方面的情况, 其中包括一个调查了解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建议与意见的开放式题项。

二、研究结果

1.毕业生就业观的基本状况。1就业地点意向。在 “就业地点意向”这一题项上, 52.13% (98人) 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四级城市, 27.79%的毕业生则倾向于选择回家乡就业, 11.17% (21人) 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三级城市就业, 而仍有极少数毕业生比较看重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就业, 同时也还有极少数毕业生未考虑这一问题。这一结果提示, 目前毕业生中尚有少部分在选择就业地点时存在不够理性的观念。2就业单位意向。在“就业单位意向”这一题项上, 调查结果表明, 54.79% (103人次) 的毕业生选择“中初等学校”, 40.96% (77人次) 的毕业生选择“其他事业单位”, 26.06% (49人次) 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 25% (47人次) 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22.87% (43人次) 的选择“行政机关”单位。按所选择的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中初等学校>其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自主创业>行政机关;而选择比例最低的为“民营企业”, 这一结果可能与本次调研的毕业生主要是师范类毕业生有关, 诚然, 也可能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关。3就业途径意向。在“就业途径意向”这一题项上, 选择参加“用人招聘考试”的为139人次, 占72.88%;选择参加 “校内招聘”的为19人次, 占10.11%;选择“人才市场或校外招聘”的为45人次, 占23.94%;选择“亲朋好友或熟人推荐”的为15人次, 占7.89%;选择通过“人事网站”的为79人次, 占42.02%;选择“其他途径”的为6人次, 占3.19%。以上数据提示, 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意向主要表现为通过“用人招聘考试”、“人事网站”、“人才市场或校外招聘”这三种途径。4基层就业意向。在 “基层就业意向”这一题项上, 选择“愿意”的为137人, 占72.88%;选择“不愿意”的为24人, 占12.76%;选择 “说不清楚”的为27人, 占14.36%。说明大多数毕业生愿意选择到基层就业, 这可能与目前国家、地方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有关, 同时也还有少部分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持消极看法。5基层就业政策了解程度。在“基层就业政策了解程度”这一题项上, 选择“了解”的为26人, 占13.83%;选择“不太了解” 的为117人, 占62.23%;选择“不了解”的为45人, 占23.94%。该结果提示, 目前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政策” 了解不够, 高校应加强对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宣传与教育。

2.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基本状况。1就业期望意向。 在“就业期望意向”方面, 50% (94人次) 的毕业生关注就业单位性质, 62.77% (118人次) 的毕业生关注个人发展空间, 46.81% (88人次) 的毕业生关注个人兴趣, 47.87% (90人次) 的毕业生关注就业地点, 而分别有31.38%和23.94%的毕业生关注薪资待遇和专业对口。 依据所选择的百分比高低排序分别为:发展空间>单位性质>就业地点>个人兴趣>薪资待遇>专业对口, 由此可知, 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意向”倾向于关注发展空间、单位性质、就业地点和个人兴趣, 薪资和专业对口的关注程度有降低的趋势。2月薪期望。 在“月薪期望”这一题项上, 选择“2000~3000元”的为137人, 占72.87%;选择“3000~4000元”的为43人, 占22.87%;而选择“1000~2000元”和“4000元以上”的各为4人, 各占2.13%。调查数据表明, 大多数毕业生对月薪的期望水平为“2000~3000元”, 部分毕业生的月薪期望水平为“3000~4000元”, 而极少数毕业生的月薪期望朝向两个极端, 一是过低, 二是过高。3最低月薪期望。在“最低月薪期望”这一题项上, 毕业生“最低月薪期望”为“1500~2500元”的比例为81.91% (154人) , 即绝大多数毕业生的“最低月薪期望”具有一致性, 也具有务实性;另外有5.86% (11人) 的毕业生“最低月薪期望”水平为“1000~1500元”, 有12.23% (23人) 的毕业生“最低月薪期望”水平为“2500元以上”, 说明少数毕业生在“最低月薪期望”上尚存在一定的不理性观念。

3.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基本状况。1就业信心状况。 在“就业信心”这一题项上, 19.15% (36人) 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充满信心”, 36.17% (68人) 的毕业生在就业时 “比较有信心”, 而35.11% (66人) 的毕业生则表现出 “信心不足”和9.57% (18人) 的毕业生表现出“迷茫”, 其结果提示, 仅有一半左右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表现出 “有信心”, 其余的毕业生要么“信心不足”, 要么“迷茫”, 这就要求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引导毕业生理性认识自我, 理性认识就业形势, 并通过提高自身就业技能等树立信心。2就业压力状况。在 “就业压力”这一题项上, 结果表明, 36.17% (68人) 的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很大”, 37.77% (71人) 的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较大”, 18.09% (34人) 的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一般”;而仅有7.97% (15人) 的毕业生感到“基本没有”或“完全没有”就业压力。该结果说明, 目前, 就业压力在毕业生中具有普遍性, 即大多数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或择业时均感到不同程度的就业压力。3就业压力源状况。在“就业压力源”这一题项上, 选择“招聘信心有限”的为107次, 占56.91%;选择“专业成绩不理想”的为41次, 占21.81%;选择“缺乏社会资源”的为64人次, 占34.04%;选择“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为113人次, 占60.11%;选择“缺乏求职技巧”的为111人次, 占59.04%;选择“就业竞争激烈”的为126人次, 占67.02%。从调查数据可看出, 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分别是:“就业竞争激烈” (67.02%) 、“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60.11%) 、“缺乏求职技巧” (59.04%) 、“招聘信息有限” (56.91%) , 另外, “专业成绩不理想”和“缺乏社会资源”也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产生影响。该结果提示, 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 应重点注意大学生压力应对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能力的培养;同时, 学校应大力收集用人信息并向毕业生发布;另外, 作为大学生, 应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 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以应对就业竞争压力。4就业决策状况。在“就业决策”这一题项上, 毕业生的就业决策为“自我决策”的占60.11% (113人) , 为“家庭决策”的为30.85% (58人) , 即90%以上的毕业生倾向于“自我决策”和“家庭决策”。另有少数毕业生可能会考虑“社会导向”、“同伴决策”和其他。

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建议

在“就业指导期望”这一题项上, 选择“就业心态调整”的为62次, 占32.98%;选择“简历制作指导”的为68次, 占36.17%;选择“招聘考试辅导”的为139次, 占73.94%;选择“面试指导”的为132次, 占70.21%;选择 “提供更多招聘信息”的为105次, 占55.85%。根据这一调查结果, 再结合“您对学校就业指导有何意见和建议”这一开放式问题的作答情况, 本研究认为, 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 就业指导不能千篇一律, 而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的指导, 以提高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与技巧。

2.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近年来, 从国家到地方均出台了许多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高校应充分利用政策导向, 向广大毕业生进行广泛的政策宣传, 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了解、知晓并有效用好用足有关就业政策。

3.多形式组织就业专题讲座。应根据毕业生的不同的需求, 灵活开展多形式的就业专题讲座, 如求职技巧专题讲座、面试技巧专题讲座、求职材料制作专题讲座等, 以培养和发展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4.做好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引导。目前, 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就业心理压力过大, 这些都会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失利。高校应引导毕业生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 引导毕业生学会调整就业心理压力,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身于社会。

摘要:为客观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状况, 采用《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对某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考察, 结果发现, 部分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就业技巧缺乏、就业信心不足等问题, 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以促进其顺利就业、成功就业。

8.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意向分析 篇八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 区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21-02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毕业生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社会群体,经过十余年的学习,大学生毕业生已经拥有了相当的知识储备,且大多工作热情饱满,大学毕业生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承载者和社会生产力的创造者,不仅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还可以为地区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持续贡献力量。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也逐年增长,201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更将达到749万人,在2014年地基础上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这群拥有知识和技术的青年人才所作出的就业区域选择,必然会对区域建设和国家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而对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国家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宏观问题,也是关系到大学生毕业生自身的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流向的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确立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大一线城市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善的社会服务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等优势,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就业者共同的区域选择,“聚集北上广”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大趋势。但近年来,伴随着一线城市人口膨胀,房价物价高涨、环境污染、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相继产生,这些问题给就业者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部分就业者包括大学生群体中甚至出现了“逃离北上广”的现象。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大学毕业生留京就业的比例逐年减少,而到中西部就业的学生却每年增长30%。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也得出类似的结论[1]。2013年度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也显示,多达46.9%的毕业生希望在二、三线的“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工作。而在“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2014和2015年的数据中,希望去“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作的大学生比例更是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且还有逐年增长趋势。[2]类似的现象在《2014中国大学生城市形象及择业倾向调查报告》中揭示的更加明显,该报告显示,大学生选择二线城市作为未来工作地点的比例高达57.2%,而北上广仅占29.5%。[3]当然,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选择这一问题而言,采用不同的样本框和不同的调查方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论。通过以上数据,我们虽不能得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已经普遍形成了“逃离北上广”的定论,但可以明显看出自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长期聚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趋势已经有所改变,“逃离北上广”的趋势已经慢慢浮现,与此相对应的是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开始受到更多大学毕业生的青睐。本文以武汉理工大学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就业区域选择意向,从而为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提供参考。

三、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研究小组共六人分成三组,通过个人社交网络,利用实地分发问卷和网上邮件问卷的方式,对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南湖校区和余家头校区的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最终参与调查的院系共17所,共分发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60份,有效问卷16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调查时间历时一周。

2.数据的初步分析

本项研究属于多变量分析,信息量较大,为保证统计数据准确可靠,笔者对所调查的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主要借助SPSS 22.0来实现。

被调查的160人中,男生占83.1%,女生占16.9%,其中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和工科专业分别占比11.9%、11.3%和76.9%;本科、硕士和博士分别占比31.9%、1.3%、66.9%;城市生源(即来自城市、县级市和县城)占35.6%,乡镇生源占18.1%,农村占到了46.3%;在家庭方面,独生子女有46.3%,非独生子女占51.3%,另有三人漏填,家庭年收入在3万以下的占13.8%,3万~5万、5万~10万和10万~36万的人数较为集中,分别为25%和35.8%和17.5%,36万以上的仅占6.8%,另有一人漏填。

3.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意向现状

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我将城市分成五大类,第一类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四个一线城市,这类城市经济最为发达,区域位置优越,城市发展水平高且具有辐射带动能力强;第二类是其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如南京、杭州、天津、宁波等,这些城市拥有比中西部城市更为优越的区域位置,更加完善的城市建设且薪金收入也更高;第三类是中部大城市如武汉、郑州、长沙等二线城市,这些城市拥有很大的经济规模,能够容纳较多的就业岗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且薪金水平业比较高;第四类是西部大中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昆明等,这些城市虽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但都是各自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经济实力不容小觑。第五类是上述四类之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区。

考虑到可能会有一些被调查者在第二、三、四类城市选项中徘徊不定,研究小组将这一问题设定为不定项选择题。在这项调查中,我们一共收回有效作答158份,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本文制作出图1。通过图1,可以清晰的看到在158份有效作答中,将一线城市作为就业备选地之一的有51人,占比32.3%,而将其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部大城市作为就业备选地的分别为29.1%和38%,作处其他选择的比较少,仅占7.6%。由此同样可以得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对大学毕业生吸引力已经减弱的结论。当然,由于仅在武汉这一中部大城市获取样本,生源中来自中部地区的人数相对较多,所以受家庭、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这一调查中毕业生倾向于在中部就业的比例可能会高出其他地区,因此这个分析结果在全国的普适性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证实。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仅对不足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有较强吸引力,多数毕业生则倾向于在其他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二线大城市工作。大学生是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承载者,是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对于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其关键作用。因此,对于北上广深之外的其他沿海发达城市和中部二线大城市而言,这一趋势无疑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构建提供了契机,但是对于一线城市来说,大学生的反向流动却会造成劳动力匮乏、城市人才储备减少和城市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的出现。

一线城市是全国经济的重心所在,其发展好坏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一线城市应充分重视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有效控制房价上涨等对居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持对核心人才的吸引力,以推动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应重视不同区域的发展,从政策上入手给刚毕业的就业者提供更多的保障,适当利用宏观调控措施,减少一线城市的经济压力;各地区都应当充分调研,准确掌握大学生就业意向的最新动态,结合本市实际情况,采取合适措施增强自身吸引人才的能力;对于高校而言,学生的就业是学校应关注的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学校教培养能力的具体体现,学校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就业状况,充分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葛玉好.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扩展的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12).

[2]朱迪.北上广还是二线——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

上一篇:敬老在我家小学生作文600字下一篇:ps和图标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