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危旧房改善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调查研究

2024-09-07

基于危旧房改善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调查研究(精选5篇)

1.基于危旧房改善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调查研究 篇一

关键词:东关街,保护与更新,问题,对策

0 引言

东关街是扬州城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 西至国庆路, 全长1122米, 原街道路面为长条板石铺设。东关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 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路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 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这里的老字号商家就有近百家之多, 有1817年的四美酱园、1830年的谢馥春香粉店、1862年的潘广和五金店、1901年的夏广盛豆腐店等。这里除有老字号店铺外, 还集中了众多古迹文物有个园、逸圃、汪氏小苑, 还有扬州较早创办的广陵书院、安定书院、仪董学堂、和明代的武当行宫、明代的准提寺、马监巷内有建于康熙五十三年的清真寺, 在东关街西头有香火很旺的财神庙和逛储门街口的砖砌圈门, 东关街东街口有宋大城东门双瓮城遗址。

东关街是扬州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的发祥地和展示窗口, 东关街自大运河开通后, 这条外依运河、内连城区的通衢大道, 逐步成为最活跃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集聚地。经过千年的积淀, 街内留下丰厚的历史遗存和人文古迹, 堪称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商业古街。唐代, 扬州赢得了“东南第一商埠”的美誉, 有天下“扬一益二”之称;而利津古渡 (即今天的东关古渡) 是当时扬州最繁华的交通要冲。有了码头就有街市, 舟楫的便利和漕运的繁忙, 催化出一条商贸密集、人气兴旺的繁华古街———东关街。

1 东关村历史文化街区的概述

早在唐代至元代时期, 东关街就拥有坚固的城垣和独具特色的民居。唐杜牧有诗:“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描述的就是东关街。到了清代, 东关街成为扬州盐商首选居住之地。清末民初, 扬州近代工商业开始启蒙, 东关街又成为众多商业老字号的发祥地。东关街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 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

东关街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 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它全长1122米, 街内现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等重要历史遗存, 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 省级文保单位2处, 市级文保单位21处。这种“河 (运河) 、城 (城门) 、街 (东关街) ”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空间格局, 体现了江南运河城市的独有风韵。东关街至今仍是扬州的商业重地, 传统色彩浓厚的手工艺、特色小吃和商业老字号集中地。东关街还是扬州的旅游热线。古街巷风情游从街西首出发, 途经逸圃、个园、李长乐故居、华氏园、壶园、谢馥春等地, 成为扬州古城旅游新的热点, 2010年国庆期间就接待游客30万人次。

2 东关街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基本原则和问题

2.1 基本原则

2.1.1 原真性原则

原封不动的保存, 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在维修扩建文物古迹时, 应保持它的原汁原貌, 不可轻易加入现代的元素, 最好是能做到“修旧如旧”, 在无法原封不动的保存的前提下应谨慎修复, 对于残缺的建筑 (古遗迹) 修复应“整旧如故, 以存其真”。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 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 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增添部分必须与有部分有所区别, 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 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

2.1.2 风貌完整性原则

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历来是一大难题。东关街区保护破解了这一难题, 走进扬州东关街历史街区的“文化里”, 时光仿佛一下子倒流到了许多年前:狭长的巷子相互交错, 两侧是历尽沧桑的旧门楼和参差高下的马头墙, “扬州模式”保护下的古城风貌立刻跃然眼前。扬州东关街文化里是成功实施古城保护改造的典范街区, 青砖黛瓦的老民居中, 添置了抽水马桶、空调等现代化设施, 原居民生活的既方便又惬意, 古城保护与民生大计, 互不干扰, 一举两全。我们要吸取一些国家, 一些地区在发展的初期, 只重现代经济, 不重视民族传统;只重物质建设, 不重视精神文明;只重眼前利益, 不重长远与未来持续发展的教训。须知, 历史城镇、老街区、古建筑, 一切历史上的文物古迹是不可再生的。也许一时经济发展了, 面对不复存在的珍贵历史文物, 已无计可施了。现在一些地方不惜巨资造假文物、假古城、仿古街、仿古建, 以此来刺激旅游, 这一方面说明保护古迹与发展现代经济可融合,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认识, 经过曲折与教训后的遗憾与无奈。

2.1.3 保存、更新、延续相结合的原则

对历史城镇、历史街和古建筑, 要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当恢复和利用。如辟作旅游景点等, 使之具有现代经济意义, 具有新的生命力。关键是要确保避免不适当的利用, 不必要的添建, 甚至改变其历史真实性的重建、新建。坚持在保护前提下, 吸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予以维修, 适当利用, 使之具有经济价值。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利用中保护。保护不要影响发展, 发展亦不得破坏保护。

2.1.4 立法保护的原则

为了能全面有效的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 行之有效的法律是至关重要的, 在对周边地区就文物保护加强宣传的同时, 还需要法律无可代替的约束作用, 防止当地居民的破坏, 制止当地施工单位的强拆强建, 通过完备的法律章程、相关程序, 引导维护更新工作的正确有序的进行。有效的法律起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人心的作用。强调立法, 有机更新, 政府主导, 将使保护更新工作更有效的展开, 同时发挥道德与法律的作用,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存在问题

2.2.1 忽视街区特色文化, 一味求同。

扬州东关街是扬州老街。近年来政府花了大量的金钱进行改造装修。可是很多外地游客游玩东关街后, 兴趣索然, 评价较低。为什么扬州作为千年文化古城, 而东关街作为承载千年沧桑历史的窗口, 无力用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外地旅游者呢?个人的看法是东关街在改造和装修过程中恰恰丢掉了“文化”两个字。就目前的东关街而言, 街内的本土元素仍然不够, 扬州的文化特色产品也没有很突出, 整条街上雷同的产品过多, 什么产品销量高, 大家都一哄而上卖什么产品,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游客逛完一条街后感觉重复的商品很多, 本地特色无法凸显。扬州的老字号是很多的, 目前进入东关街的不够多, 一些“非遗”类的文化都未被引入。其实, 引入更多的老字号, 才能更凸显扬州的本土文化。同时, 在一些民俗节假日期间, 可组织一些有特色的活动来展现我们扬州的文化, 让更多的人通过活动了解扬州的文化特色。这一切最终将会造成东关街的商铺没有个性, 没有文化, 没有灵魂!

2.2.2 交通不便, 亟需功能分区。

现在政府花了大力气对东关街进行了改造, 成为扬州的旅游景点, 但是我们注意到去双东游玩的游客比预期的少得多, 我们发现其主要原因是交通问题, 人们要到东关街必须绕一大圈, 而且目标很难找, 且又不在繁华区, 建议对一头连接汶河北路一头连接东关街的大东门。彩衣街进行道路改道, 让游客和市民能从繁华的文昌商圈直接可以逛到东关街, 这样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到双东去游玩的人数会大大提高, 双东的店面生意就会很红火, 双东才能长期的生存下去。目前大东门彩衣街道路窄小, 且道路两旁摆满了小摊贩, 连三轮车。自行车都很难进, 割断了汉河北路。四望亭路向东关街的延伸, 外地游客根本找不到通往东关街的路口, 因为道路难走, 本地居民也不愿前往。

3 东关街保护规划的建议

3.1 紧抓街区文化灵魂, 注重保护与复兴发展方向

东关街的改造应最大程度的争取能反映“最扬州”的传统生活, 东关街不仅仅是一条静止的街, 而更应该是一条充满生气的老街。街上要有面馆, 有茶馆, 有戏园, 有澡堂……这条街反映的应是扬州最优秀、最健康、最精彩的传统生活。作为一条代表扬州的历史文化以及扬州人生活状态的老街巷, 东关街需要的不光光是统一的青砖小瓦花格窗, 它还需要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动态项目。风景区大多都是以“看”为主, 可对于东关街来说, 却要争取打破常规, 增添一份文化的气息。比如说, 在街上有扬剧、清曲、剪纸、刺绣等扬州传统的曲艺表演和工艺展示。“游客来到了东关街, 就不再是一名过客, 而是通过各种亲身参与和体验性的活动融入这条古街的日常生活中。”

保护传统物质空间, 通过历史街区景观规划实现文化品位的提升。善待历史文脉, 实施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 最大程度的保护传统物质空间。恢复文物古迹和部分历史街区的古建筑风貌, 通过统一的景观规划和设计, 将扬州文化元素融入整个城区的城市建设, 使历史街区和整个城市相得益彰, 增强城市文化可识别性, 形成统一鲜明的城市形象, 提升文化品位。

3.2 注意街区的建筑风格、体量、色彩、尺度和谐统一

建筑风格因受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东关街作为一条历史文化街区, 街上的古建筑, 历史遗址数量非常丰富, 在维护更新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其建筑风格, 体量, 色彩, 尺度的把握, 风格要做到统一和谐, 体量要根据整条街区的长宽高来确定, 是的建筑群的轮廓线错落有特点, 在色彩方面要尽量恢复其本来面目, 其实有出入也应该标注明示。

3.3 继承传统经营的特色, 因势利导

为了继续保持东关街传统经营的特色, 可以适当引入老字号形成良性循环。由于要符合东关街的风格, 在商铺的选择上都会有所要求。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其次其店铺的经营风格与古街的格调所一致。“为了保持东关街的原有风情, 可以适当的引入‘老字号’。例如‘绿杨村茶庄’、‘大麒麟阁’、‘三和四美’、‘中国照相馆’、老‘盐号’、老‘粮号’、老‘理发店’等老字号都是列为首批入驻对象。为了吸引更多的‘老字号’驻入, 首先在租金等方面要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 等第一批的商铺进入了东关街, 自然人气也开始逐渐旺了起来, 人气旺了之后, 其他商铺也纷至沓来, ”如此一来, 形成良性循环, 自然一整条街就渐渐有了繁荣景象。

3.4 与旅游业相结合, 挖掘自身特色

东关街作为展现扬州历史遗韵的窗口, 修缮街南书屋, 再现“十二景”。据了解, 重建后的街南书屋占地面积约18, 000平米、建筑面积约8, 200平米, 其中保留建筑2, 870平米、新建建筑5, 306平米。按照规划, 复建工程的最大亮点是在原址复建街南书屋, 恢复“十二景”。而在“十二景”中, 以小玲珑山馆为最, 当年为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 是四方名流读书著书的地方, 文人墨客来往吟咏, 也是扬州八怪经常聚会的地方, 使得东关街成为当时扬州乃至全国著名文人的活动中心之一。“十二景”全部依据《小玲珑山馆图》及《小玲珑山馆图记》、清朝以来有关建筑的房契和《扬州访旧录》等书籍、古建和文史专家的有关文章以及现状遗存的建筑、建筑布局复建而成。

3.5 进行有效的功能分区, 解决交通线路问题

成功的历史街区, 不仅要完整的保留历史文物, 至关重要的是在当代如何更好的体现它的经济价值, 继续保持其活力。根据东关街的自身特点, 新建集吃喝玩乐为一体的美食广场不失为一个好的建议。东关街上有着丰富的人文生活, 人来人往的群众是东关街最美丽的、最生动的风景, 为了使人们更完整、更方便的游览东关街, 必须要对东关街进行有效的功能分区, 重新划分各经济活动的范围, 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形成主题功能区, 使东关街的同类活动集中起来, 是游览者的旅游目的更加的明确。有了有效的功能分区, 就可以更方便的去规划线路, 采用的美观的弯道迂回, 利用借景, 造景使游览线路不至于枯燥单调。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首尔市政开发研究院.北京首尔东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3]赵和生.复兴义品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4]史蒂文.蒂耶斯德尔.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5]王星光, 贾兵强.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6]曲福田.原真性原则及其在重庆历史城镇保护中的应用初探[J].重庆规划学院学报, 2007

2.基于危旧房改善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调查研究 篇二

1.1 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迁看, 城市化过程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 城市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

1.2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提出和不断发展, 城市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呈现“井喷式”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2013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3.7%。

2 历史街区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2.1 历史街区的概念

“历史街区”自1933年8月《雅典宪章》首次提出以来, 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研究。

1987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又称《华盛顿宪章》) 提出“历史城区” (historic urban areas) 的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 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 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 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历史街区中应该保护的内容是: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 包括体量、形式、建筑风格、材料、建筑装饰等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包括与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地段的历史功能和作用。

1986年, 我国正式提“历史街区”的概念:“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 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 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 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其基础是建设部于1985年提出的“历史性传统街区”。2002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将历史街区列入不可移动文物范畴, 在第十四条中具体规定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 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并报国务院备案。

2.2 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现状

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孕育出大批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人类活动聚居点。这些聚居点的规模有大有小, 却都凝聚了中华民族精湛的建筑技艺和难忘的历史记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这些历史文化符号正逐渐淡出现代人的视野。

从历代对古建筑的恢复重建案例中不难看出, 中国历史文物保护的理念由来已久。而现代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思想的开拓者首推梁思成先生。其思想的集中体现便是1951年初提出的“梁成方案”这是我国近现代历史街区保护思想萌芽的代表。

1982年2月, 为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 “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从行政区划看, 历史文化名城并非一定是“市”, 也可能是“县”或“区”。

2008年国家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而各省市也先后制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 逐步开展了对具有历史文化的地区的保护与开发。至此, 我国的历史地区保护实现全国范围的覆盖与实施。

3 三台县南城门历史街区保护现状

3.1 三台县南城门历史街区概况

3.1.1 区位关系

三台县隶属绵阳市, 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的涪江中游地区、绵阳市东南部。南城门历史街区位于三台县潼川府城中南部边缘、紧邻涪江, 核心保护区面积约为3.92公顷。

3.1.2 现状空间格局

三台潼川古城以“一横 (方家街、皂角城巷) 、一纵 (下南街、南外街) 、一环 (环城路) ”的道路为主要骨架。除下南街已拓宽改造外, 其余四街基本保留原貌。

3.1.3 历史文化

三台至今已有2200年历史。潼川即目前县城所在地, 春秋战国时为郪王国辖地, 自南朝刘宋置北伍城县为新城郡治所以来, 一直是州、府、路治所, 是古蜀第二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因唐宋时此地为蚕丝织造中心, 与长安、汴梁等大都会商贾往来频繁, 街巷两旁的民居院落受北方建筑营造法式影响较多, 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工艺精湛。

3.2 历史街区保护现状

在《历史文化名城三台传统建筑保护现状调研》中调查统计了该地区143件建筑。对屋顶形式、建筑结构形式、建筑层数进行分析, 该地区的传统建筑都占到了总建筑数量的80%以上, 较好保留传统传统空间肌理。

同时调查中还对建筑质量和风貌作了客观专业的统计评价, 70%以上的建筑保留较完好, 其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总体来看, 历史街区内建筑保存情况较为完好, 且因其紧邻三台县南城门, 保护和开发价值相对较高。

数据来源:《历史文化名城三台县传统建筑保护现状调研》

4 三台县南门历史街区保护现状与更新建议

4.1 现状问题分析

经过对三台县城南城门历史街区的调查与分析, 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居住人群影响保护。该地区居住人群以中老人为主, 年轻人和其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群都已搬离, 致使传统建筑得不到日常应有的维护, 影响其保存。 (2) 建筑风貌遭到破坏。该地区多为传统木构造建筑, 易受自然环境影响, 有效保存年限较短, 加之其他多种因素影响, 多数建筑的各部分构件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破损。 (3) 街区内部环境较差。该地区基本保留原有格局, 部分地段建筑密度较大, 内部日照、采光和通风不足, 加之使用者对建筑的改、扩建, 导致整体内部环境较差。 (4) 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该地区年代久远, 建筑密度较大、通道狭长且消防设施配备不足, 存在极大火灾隐患;街区内部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等配备不足, 卫生条件较差;街道基本无绿化, 整体环境质量偏低。

4.2 更新建议

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 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对于年久失修的传统历史建筑单体, 首先要对建筑的糟朽建筑进行维修加固, 保证其安全性。 (2) 对已用现代材料加固的建筑, 应统一进行风貌改造, 尽可能与历史建筑整体风格协调统一。 (3) 完善消防、环卫等基础配套设施, 增加空间绿化, 提升环境品质, 使之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吸引人群聚集。 (4) 政府制定改造标准和鼓励政策, 拓宽融资渠道, 实现“政府鼓励-社会参与-群众监督”三方合作的保护开发模式, 支持居民改善居住环境。 (5) 应在现有规划的指导下, 制订相应修建性保护规划, 从专业角度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与开发。

5 总结

三台县南城门历史街区可视为我国大部分传统历史街区保护现状的一个缩影。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三台的南城门历史街区中的建筑历史悠久、结构完整、风貌协调, 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 在自然与社会多重因素的作用下, 街区历史特色和文化氛围正逐渐消失, 对其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迫在眉睫。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历史街区在空间风貌和功能使用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 但因其保留了传统的城市肌理、建筑技艺和城市生产生活文化, 故对历史街区实行有效的保护与更新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本文从城市规划专业角度阐述城市化、历史街区的定义与发展现状, 并以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三台县南城门历史街区现状调研资料为基础, 探讨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出路。

关键词:城市化,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参考文献

[1]西南科技大学.历史文化名城三台县传统建筑保护现状调研.绵阳:西南科技大学, 2015.4.

[2]宋盈.城市化进程中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3.5.

[3]王耀兴.历史街区的保护性探索[D].重庆:重庆大学, 2007.4.

3.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篇三

关键词:历史街区,可持续,保护,更新

历史街区是历史留传下来的,因社会、文化因素集结在一起的有一定空间界限的城市地域,它以整个环境风貌体现着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示着某个历史时期城市的典型风貌特色,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进入21世纪,在历史街区更新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使之既能满足城市现代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更好地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成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的首要问题。

1 可持续发展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强调“可持续”的同时,更强调“发展”,发展才是概念的主体,可持续性是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更新”强调的是一个过程,具体是指在保护历史街区建筑风貌与历史文脉的前提下,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准则,对历史街区进行的改造整治以及统筹处理,由此而涉及到的文化、居住环境、经济、社会问题的一个过程,而“可持续”则是这个过程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既是历史街区可持续性更新的目标,同时也是更新过程的行为准则。

2 历史文脉的传承

历史街区是城市中历史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不但包括物质性的有机载体,比如布局形态、空间环境、建筑风貌;也包括非物质的文化形态,诸如城市中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社会群体组织以及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精华、名人轶事、传统产业等,它们和有形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着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共同构成城市珍贵的历史文脉。因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应在保护文脉的同时注重传统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扬,为此,应深入挖掘、充分认识其内涵,把历代的精神财富流传下去,广为宣传和利用。

3 经济的可持续

首先,历史街区建筑产权复杂。历史街区建筑产权原本均为私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使部分私房变为集体所有或全民所有的公房。但直到目前,历史街区中私有房屋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次,居住在历史街区中的居民一般为城市的老市民,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都比较低,一方面因为他们经济能力所限,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完成建筑物更新的投资,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地位不高,他们不能向社会广泛地传播他们的呼声,难以引起社会对历史街区更新项目的足够关注。最后,历史街区的更新要在保护其历史原真性不受破坏的基础上进行,有严格的限定条件,同时街区建筑物质量和各类基础设施都需要有很大的投入,高投入与低回报使得历史街区在更新中很少有开发商愿意投资。所有这些都为历史街区更新资金的筹集带来了问题。

在历史街区更新活动中遇到两个主要的问题:1)历史街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蕴藏在其间的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资产,但与此同时,历史街区由于长期的衰败使其缺乏经济活力,不具备主动更新的内在条件,大部分更新资金都不得不依赖外部;2)历史街区所处地段的“高地价”与保护所要求的“低容积率”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利益至上的原则使得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难以保持正确的方向。因此充分挖掘历史街区的文化资产优势,增强街区经济活力,提高街区对保护更新资金的支付能力,加强人们对历史街区外部经济性的认识,从经济的角度提高人们保护历史街区的意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加强公众参与,保持街区活力

公众参与就是在社会分层次、公众需求多样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政策,它强调公众对保护规划编制、管理过程的参与、决策和管理,是人本主义与民主化的体现。参与决策、加强监督,方能使历史街区沿正确轨道良性发展。

在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中,一方面由于涉及的面大、问题多,不可能完全做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更新改造中去;另一方面,由于单个居民对更新保护的参与往往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很难形成参与者之间相互合作的良好局面,所以建立必要的组织来反映群众心声,代表群众利益十分重要。

从目前实践来看,公众参与旧城更新改造的具体运行方法主要有:诉说与倾听、图表、召开公众听证会、讲解和说服等多种形式,但究竟采用哪种方法更有效,还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中尽可能采用简单明了和通俗易懂的方法应该是保障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新的、更好的参与方法,才是真正落实公众参与的必由之路。

社会网络是一个人同其他人形成的所有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联系,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关系和通过对物质环境与文化的共享而结成的非直接的关系。历史街区社会网络结构的形成依赖于“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系。在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内,居民使用该设施的活动方式重叠的可能性大,因此,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对社会非正式联系的联结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历史街区由于历史的积淀,其城市空间结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人与人之间结成了丰富的社会网络。历史街区的社会网络结构既来源于其稳定、有机的物质结构形态所创造的空间氛围,也来源于居民整体的“同质”。这种“同质”是由现代生活所赋予的新内容,即经济水准、文化水准以及职业分工的相同层面和共同的生活方式、观念标准等构成。

5结语

随着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保护观念也逐步从仅仅保护街区物质基础发展到对街区功能的改善,以实现街区的经济复兴。同时,强调对历史街区原有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求实现街区文化的发展。只有历史街区经济文化共同发展,才能使其物质基础具有内部的保护动力,历史文化才得以不断延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历史街区不仅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承载要素,同时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实现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两条重要途径。在保护中发挥历史街区的各种职能,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有利于保护工作的开展,也使得保护更具有意义,促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陈易.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罗哲文.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0):36-37.

[4]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J].城市规划,2003(4):44-45.

[5]李晖,丁宏伟.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街区保护[J].规划师,2003(4):94-95.

[6]赵中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及保护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2002(7):30-31.

4.基于危旧房改善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调查研究 篇四

历史街区以其特有的场所感呈现出一座城市的底蕴和内涵,其品质特征关乎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活力。近年来,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逐渐受到重视,但我国目前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却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带来了种种问题,如何处理好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发展经济与振兴历史街区间取得平衡,并摸索出适合各个地域特色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本文以武汉市汉口一元路历史片区为例,对其保护及利用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对这一区的保护与更新方式提出建议。

2. 一元路片现状

一元路片是汉口租界历史保护区的五个核心街区之一(其余四个分别为江汉路和中山大道片,八七会址片,京汉大道南片和京汉大道北片),在此选取其作为本次分析研究的重点。一元路片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北临三阳路,东至沿江大道,西至中山大道,南至车站路,面积约14.9公顷。笔者针对该片区进行了调研,根据结果分析场地现状如下:

2.1 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分类及保存现状

历史建筑按其历史价值共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为各文物保护单位,此类建筑为租界时期的代表优秀建筑,历史价值很高,主要有德国领事馆旧址,原美最时洋行大楼,现为武汉市政府所用,保存完好。

第二层级为各优秀历史建筑,按原有功能可以分为:洋行,如英商安利英洋行,景明洋行等;厂房仓库,如位于胜利街的原平和、隆茂打包厂等;市政建筑,如汉口电话局,电报局等,目前都作商业办公用。另有一些居住建筑如今仍作为住房,供多户人家共同使用,如一元路六号。此类建筑是租界时期较为重要的建筑,反映了租界时期的建筑特点,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目前得到了一定保护,但由于功能转变,其外立面和内部结构均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第三层级,大量的里分建筑属于这一层级。主要为民居,多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老汉口”记忆的承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其保护对于汉口租借风貌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沿街部分主要为两层商住混合,“上宅下市”;里分内部均为居住区。由于这些里分产权都属于国家,居民以低租金的方式租用房屋,故维修改造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里分建筑普遍老化严重,居住环境恶劣,里分内部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及相应基础设施。由于人口密度极大,居民私自扩建、加建、改建现象严重,建筑的采光和通风受到很大影响,既缺乏安全性也影响城市景观。

2.2 里分街巷的现状

统计一元路片的建筑,里分民居占百分之七十以上,是一元路片的主要构成要素。典型里分包括坤厚里、广兴里、四益里、延庆里、庆祥里等。

一元路片的平面布局呈现了里分民居的细腻肌理,相似的体块进行组合排列,顺着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阵列横向并联式布局,疏密相间,有节奏、有韵律。但随着城市发展,这些片区集聚大量低收入人群,人口密度极大,居民私自扩建、加建、改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原有肌理。同时,新建的现代建筑在一元路片中反差鲜明,建筑与空间的关系松散而联系微弱,大片的留白造成了很多消极空间,破坏了传统里分建筑所构成图底的完整性和协调性,里分格局被破坏,里弄浓郁的历史氛围不断被削弱。

2.3 人文环境现状

里分具有很好的空间结构特征:尺度宜人,给人亲切感;巷弄是很好的交往空间,传统的邻里关系在这里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以前的里分紧邻社区服务设施,居民生活很方便,生活气息浓厚……这种生活给“老武汉”们留下很深的印象,相比现代化的小区他们更加留恋里分生活。随着城市发展和过度商业化,本就拥挤不堪的里分变得更加嘈杂,本地居民有能力后在外买房逐渐搬走,剩下的主要为低收入人群和外来流动人口。巷弄本应是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但是现在这个场所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很少有人在巷弄里谈笑风生,看到的最多的人群也只是老人;临街的里分大部分改造成了店铺,紧邻的巷弄则成了生意人晾晒衣服和倾倒污水的场所;有的巷弄被小商小贩侵占,留给市民的空间所剩无几……再加上城市的大改大建,一元路片周围目前已是高楼林立,历史氛围和场所感被割裂,里分的特色逐渐消亡,往日富有活力的居住交往空间正在逐渐褪去颜色,街区的人文环境受到很大破坏。

3. 一元路片保护与更新

3.1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根据历史建筑的保存状况和历史价值,将历史建筑划分为三个保护层级,确定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更新策略。

第一层级,各级文保单位,主要为德国领事馆旧址、原美最时洋行大楼。对这类建筑的保护应尊重历史,严格依照国家文物保护法规,以保持古建原真性为首要目标,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对这类建筑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不涉及更新。

第二层级,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一元路6号,德国水兵宿舍,德国工部局巡捕房,保护手段为“延年益寿”,尽可能地保护并发展它自身的历史信息,协调周围整体风貌,进行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加固和保护性复原,在形象上与外界保持一种和谐的共生。

第三层级,风貌协调的里分民居,如坤厚里、延庆里。此类建筑数量较多,但质量一般或较差,主要是对其基本形态的保护,保证传统格局的完整性和风貌协调性。以更新为手段而进行保护,修复为主,翻新为辅,部分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审慎地进行功能转化。具体内容包括外立面修复整治,墙体、建筑构件、屋架结构加固或替换,内部空间格局改造等,以适应新功能要求,所有改变要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尺度、色彩、材质特性等相协调。同时内部基础设施加以改善,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此类建筑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现状复杂,它们的布局和形式对构成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具有主导作用,加之保护级别低,限制相应较少,改造方式可以更加灵活。

总体来说,要保留并保护第一层级,以及第二层级部分的质量较好的历史建筑;重点整治更新第三层级传统民居和第二层级其余的历史建筑。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建或重建,延续里分建筑的传统肌理特征,与整体环境协调。通过这种建筑更新模式,分级进行保护整治,点状、片状展开,最终达到织补、恢复原有肌理、延续并强化传统空间特点的效果。

3.2 里弄的保护与更新

里弄是一元路片最具魅力和地域特征的构成要素,是串联里分内部各物质要素的线性空间,也是沟通内外部环境的廊道,传承街区人文环境的物质基础,在保护中要加以强化。建议保留现有基本格局,对环境作修补式整治,对原有街巷进行适当织补,确保街区内交通流线顺畅通达,强化巷弄的导向作用。通过街道巷弄有序地引导组织,优化传统空间秩序。同时,对里分内部的一些空地进行改造,对私自搭建的建筑进行拆除,为居民创造新的公共活动空间,增加巷弄空间的趣味性和舒适度。对于里弄的传统格局、尺度、空间比例,包括巷弄特有的走势和曲度,以及历史名称,要保持、保护和延续,以体现传统里分民居的空间氛围、展现文化底蕴。

3.3 人文环境的保护与更新

人文环境是一元路片最具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现。人文环境的保护主要通过保留居住为主的功能,目的是保留老街区特有的传统“市井文化”,这是贯穿历史街区内最具生命力的特征,也符合大多数居民的意愿。居民在熟悉的环境中惬意生活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向外人展示着生动的市井生活画面、文脉的传承、场所精神的延续,以这种纯朴、真实而不做作的方式流露出来。因此,居民的日常生活对历史街区的活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居住为主的功能定位有利于历史街区的振兴。

但是,随着建筑环境的整治、基础设施的改善,势必带来这一地区房价、租金以及生活成本的上涨,而居住其中的居民大部分为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他们将无力承受而被迫迁出,原有的社会结构逐渐瓦解,历史街区所代表的平民文化以及独特的人文环境将会受到破坏,人口结构的混合性和多样性降低,最终,街区活力削弱,不利于其更新发展。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居民切身利益,在财政上给与补贴,政策上给与优待,通过适当的产业转型和功能更新提供就业岗位,增加他们的收入,使原住民能够继续生活在此。街区塑就了他们的生活形态,同时他们也赋予街巷生命力,传承着街区的文脉。

4. 结语

5.基于危旧房改善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调查研究 篇五

1 追溯历史街区保护的历史

回顾历史, 国际上公认的第一个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 (1933年) 中有一节专门讲述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这一概念, 但仅仅针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 “能代表某时期的建筑物, 可以教育人民者;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其保护古建筑和其历史街区是以对人的关注、对它所定义的城市四大功能之一的居住为前提的。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 文物古迹概念进一步扩大, “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 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 体现出对文物和建筑环境的重视。现代街区的保护法规最早出现在法国, 1962年的《马尔罗法令》 (《历史街区保护法令》) 率先制定了保护历史地段的规定。1976年《内罗毕建议》是真正使历史街区保护达到国际公约, “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 还包括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立法和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所应该采取的措施。

2 历史街区保护在中国

当代中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民众混淆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和保护方法。大部分人在认识上对“保护”所包涵的内容不够明确, 存在误区, 甚至是错误的, 其中不乏政府官员和一些专家。而保护需要有明确的基本认识:首先要把保护文物古迹与保护历史街区区别开来:文物古迹/纪念物 (Monuments) 是包括遗址、艺术、墓葬、石刻等建筑物, 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与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不发生直接的必然联系。对于不同的历史街区中, 包含四个要素:1) 街区肌理, 主要包括街巷格局、空间形态、历史名称、重要标志物和景观画面等;2) 历史遗存, 主要是指历史建筑, 也包括桥梁、河道、堤坝、遗址、古树等;3) 风貌基调, 主要包括建筑尺度、色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等;4) 文化内涵, 即非物质遗存, 主要包括名人、名事、服饰、饮食、生活习性。

保护文物古迹的目标, 是尽量保存其历史的真实性, 即不动或者博物馆式的保护。而保护历史街区的目的是在改善其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所变化更新, 尽量使其历史要素得到保存延续。但一些地方政府因经济目的、改善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知名度, 把一些名人故居作为古迹, 通过博物馆式的保护 (翻新或者整修) , 对其周边的建筑却大面积拆除, 建适合旅游的配套设施如仿古商业街, 不伦不类, 真古董被打造成了假古董, 原住民被逐步分化肢解, 商业的充斥, 破坏了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如讨论关注最多的是北京老城区历史街区的保存和更新, 城区的大量传统历史街区——四合院、胡同, 由于历史的原因, 大部分所处的环境非常不好:多数老房屋危险残破, 或经过多次翻修已失去了原貌;人口密度过大, 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不理想, 居民生活质量很差;许多历史街区内已插入不少质量很差的非传统风貌的永久或半永久建筑, 传统风貌已经残缺不全。虽然北京已经做出了一定的行动, 圈定并规划了许多历史街区作为保护对象, 但形势不容乐观, 而且就已确定为保护区的历史地段也存在着保护不力的现象。

3 当代中国历史街区保护何去何从

保护历史街区, 包含保存、更新、延续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保存, 即是保存上述提到的四个要素。历史遗存要素中的历史建筑, 应包括能起到“历史界标”作用的古代、近代和现代有代表性的建筑。更新, 一方面要更新旧建筑, 既包括改造旧建筑内部, 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改造、完善道路与市政设施, 是古老街区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也是古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常常赞赏留恋欧洲拥有的许多古色古香的古城古街, 如意大利的锡耶纳、威尼斯, 法国的巴黎等, 认为那是保存历史街区的典范。但事实上这些古街古房大都经过多次更新, 但由于高超的技术、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对历史真实的推敲, 使得新建筑与老的建筑非常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见图2) 。延续, 即指历史街区的更新应该是有条件的更新, 这个条件就是在更新中延续原有的风貌特征, 并且与现代社会相融合。1) 历史街区的危旧房改造, 不能沿用房地产开发的模式, 或者是纯商业运作机制。2) 适当外迁居民, 降低人口密度, 提高居住的品质。当然有些地段可以调整用地功能, 进行物业置换;有些仍然要作为居住用地, 保持街区的原真性。特别在一些文化特色明显、历史蕴涵丰富的古镇或古城不能过度商业化。3) 要制定适合历史街区的市政技术规范, 如历史街区的街巷、房屋状况大多数不符合现行建筑规范 (特别是消防规范) 的要求, 如果古板地套用现代的建筑规范, 则后果必将导致大拆大改, 所以要制定新的专项规范应以技术措施来弥补空间限制。4) 历史街区的管理要突出保护, 要制定严格的可操作制度, 管理工作既要宣传教育, 更要依法办事, 其目标是保安全、保风貌, 从保护方面说, 应当是保典型, 保重点, 保群体, 保景观;从利用方面说, 除了少量作为纪念馆、博物馆外, 也可以有一部分作为开放的民俗游宅院, 或某些宁肯降低居住质量也难离故土的居民住宅。

4 结语

中国的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所接受的挑战将更大, 来自经济发展的压力、政策压力还有舆论压力会对我们的保护工作提出各种要求。不过无论什么时代, 历史街区由于对于城市以及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所具有的突出作用而总是倍受关注的。而且随着社会对其关注程度的提高, 我还是相信我们对于包括历史街区等方面的保护和更新工作会越做越好。

摘要:对历史街区保护进行了阐述, 介绍了历史街区保护的历史, 对中国当代历史街区的保护作了评价, 指出了一些问题和缺陷, 最后表明了观点和改变的方法, 即要有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实践, 保存、更新、延续, 三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

参考文献

[1]王景慧, 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8.

[2]张艳华, 阮仪三.提篮桥——犹太人的诺亚方舟[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6.

[3]阮仪三.中国江南水乡古镇[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4:6.

[4]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6.

上一篇:古今礼仪小故事下一篇:范文性格开朗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