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浅析(共7篇)(共7篇)
1.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浅析 篇一
猪场防疫安全规程
(草案)
为了确保养猪场猪群健康生长,给猪群一个安全、清洁、舒适、环保的生长环境,以预防猪群疾病的发生,特制定本规程。本规程以规范生产程序,强调生物安全防疫为目的,凡公司管理人员和猪场饲养人员都应严格遵守并自觉执行。
1.谢绝外人入场参观:凡需要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持有公司领导开的入场证,在完备登记手续后,方能进入。所有进入生产区的工作人员(包括因工作关系经公司领导同意需要进入生产区的外来同业养殖人员)必须经48小时隔离后,经消毒室紫外线照射15分钟后,再经更衣室淋浴后更换清洁干净、消毒后的工作服、胶鞋后,方可经消毒池进入生产区。
2.猪场建筑设施按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分区布置,为便于防疫和安全生产,根据当地全年主风向和场地地势,依次合理布局各区域。各功能区之间应界限分明,联系方便。厂区内空地应保有100%植被覆盖,不得有裸露的土地。场区内的道路应划分出净道和污道,并严格坚持实施。猪场的四周建有密闭围墙,定期检查围墙排水通道隔离栅栏是否完好,以防外界动物侵入。入场口建有紫外光消毒室、淋浴室、洗手台、更衣室、汽车消毒池和药物喷淋通道。场内建有转猪通道、上猪台、隔离舍、待售舍、饲料库房、垫料库房和物资库房等。
3.做好卫生消毒工作:消毒池必须经常放有消毒药液并定期更换。猪舍、场地、用具,饲槽等应经常清扫、洗刷、定期消毒,做好灭蝇、灭鼠工作。场地内不准饲养宠物及其他动物。
4.每次猪群“全出”后,必须彻底清洗圈舍并消毒;进猪之前一周再次进行清洗消毒。
5.饲养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认真执行饲养管理制度,细致观察饲料有无霉变,猪群采食情况和健康状况,排粪有无异常等,发现不正常现象,应及时请兽医检查。
6.加强疫情报告和防疫制度工作:做到发现疫情,彻底控制封锁和隔离,认真检查,细心及时诊断;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予以扑灭,对污染用具、场地全面彻底消毒。死猪定点剖检、尸体作焚化或深埋处理。
7.新进猪只必须隔离饲养观察1个月,期间进行驱虫和血清抗体水平检查并结合检测情况进行免疫接种。待确认抗体水平均为阳性后方可进场。
8.生产区内各个工作范围、隔离舍应严格做到人员、用具、畜群三固定,不能过度拥挤,串场串区互用。
9.供水应安全卫生充足,换气应畅通;保证猪舍温度与湿度控制在相对稳定适宜的范围内。
10.从事人工采精、接产或注射疫苗时,必须严格遵循岗位消毒规程操作。
重庆市翰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二〇〇九年八月
2.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浅析 篇二
1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防控措施
1.1 猪场的选址和布局要符合生物安全防控要求
1.1.1科学选址
猪场的场址的选择是发展养猪生产的关键环节, 选址应符合农业部规定的相关要求, 根据猪场的性质、规模、任务, 满足养殖场所需的地形地势、水质水源、交通电力、常年主导风向、土质、向阳、排污等要求。远离工业生产区、居民生活区、医院、其他畜牧场等, 既要防止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及废弃物等污染源对猪场环境的构成威胁, 又要防止猪场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同时应采取农业生态循环利用模式, 实行种养结合, 生产的粪尿污水应与当地农业生产基地的吸收消化能力相配套, 发展畜牧业生态友好型高效农业之路。
1.1.2 科学布局
场内生活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应种植绿化林带、围墙等相互隔离, 严格分开, 布局合理。场区净道和污道应分开, 互相不交叉, 以防交叉感染。进入生产区要有消毒通道和消毒设施。科学合理设计猪舍的保温隔热、环境控制、通风换气、温度温度、采光照明、给水排水、消毒与防疫隔离等。场区排水应做到雨污分离, 屋面雨水采用管道 (可用半边塑料管连接) 收集, 分流的雨水从明道直接排放沟河, 污水采用猪舍两侧排污暗沟排放。场区四周应建有围墙, 并建立隔离沟或带。场区布局建设应科学建造, 满足环境保护、卫生防疫、防火等各种要求, 为猪群生长发育营造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的环境, 进一步提高猪的健康生产水平和抵抗能力, 降低养殖风险。
1.2 粪污及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应符合生物安全要求
1.2.1 粪污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猪场各幢猪舍猪群排出的粪便应及时清运, 尿液、污水和少量混入的粪便应迅速排入排污沟, 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资源化利用。猪场排污沟建设要求两侧高于地面10cm以上, 上用等宽水泥板覆盖, 终端与粪污三级沉淀池或者沼气工程相通。猪场应建设适当配套规模的 (中小型饲养场建100m2左右) 干粪堆积场, 四周以砖块砌墙高60cm以上, 留出粪口, 并用水泥抹墙, 墙体四周以钢架焊接, 上覆彩钢板顶棚, 用于分离雨污。对干粪采取堆积密封堆肥发酵无害化处理后作为农业生产用肥。猪场应建设污水处理池 (三级沉淀池) 或沼气池, 砖混结构, 用于分离雨污。猪场可建设沼气工程, 这样既开辟了对二次能源的利用, 又可节省燃料, 粪尿污水经干湿分离 (过滤) 后排入第二、三级沉淀池, 经沉淀发酵后, 导入沼气池制取沼气, 沼气发酵后的残留物沼渣和沼液无毒无味, 是一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速效肥料。沼渣和沼液 (经沼气、发酵后符合GB/T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要求) , 应实行农业综合利用, 避免形成再次污染。沼气又为猪场生产提供清洁能源。粪污物通过无害化处理后合理利用, 既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降低养殖的公共危害, 有效防止疫病传播, 又能科学结合种植业和养殖业, 充分利用猪粪尿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达到资源化利用,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循环发展。
1.2.2 严格处理病死猪
患病的死猪体内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必须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猪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搬运病死猪不得使用漏水的工具装载, 以防沿路散播病原体, 并应严格做好彻底的防疫消毒等措施。猪场粪污处理区附近可预留足够位置用于建设化尸池 (深3m以上) , 顶部砌实, 中央留60cm以上抛尸口, 水泥板覆盖, 化尸池填满后可顺序在建。
2 良好的饲养管理安全防控措施
猪场应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包括免疫制度、用药制度、检疫申报制度、疫情报告制度、消毒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标识制度、疫病监测制度、隔离制度、养殖档案等) 及生产管理规程, 并严格对照执行。猪场应根据养殖的不同品种、用途及生长发育阶段分别确定饲养标准和方法, 合理分群, 对不同生长阶段提供优质的全价饲料 (无变质、无霉变) , 充分满足猪只营养需求, 供应清洁饮水, 减少环境应急, 保证猪只的正常发育和健康。采用“分群饲养、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杜绝疫病传入和各猪群间交叉传播, 在生物安全的全过程中, 对消毒后的猪舍应空留7d左右非常关键, 并应针对性地制定不同饲养阶段的猪群药物保健方案, 认真做好保健和药物预防工作, 能有效防治多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强化人员和车辆用具等管理, 场内工人不得接触本场外猪只, 并做好灭鼠灭蝇工作, 防止猫狗等进入猪场, 以防传播疫病。开展养殖场员工专业知识培训, 提高他们科学养猪专业化程度知识水平和灵活运用能力。严格执行消毒卫生制度, 强化消毒措施的落实, 消毒池内的消毒药水需定期更换, 经常保持有效浓度, 定期进行猪舍消毒、饮水消毒和带猪喷雾消毒, 杀灭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 切断传播途径, 是保障生物安全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应搞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和冬季防寒保暖工作, 保证猪舍适谊的饲养密度、温度湿度和有效的通风换气。及时清除粪便, 保持舍内干净卫生, 给舍内猪群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使猪群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促使猪群心情愉快, 从而提高舍内猪群抵抗力和健康水平, 降低患病的风险。
3 完备的疫病安全防控措施
3.1 建立科学合理的疫苗免疫程序
3.1.1 科学的免疫接种
科学的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规模猪场疫病流行的的最有效方法, 也是猪场安全生产的关键措施之一。规模猪场在某些疫病 (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 的防治措施中, 科学免疫接种更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某些危害严重的重大生猪疫病 (如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 的防控措施中, 必须进行例行性程序化免疫接种。在某些常见疫病 (如大肠杆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等) 的防治措施中, 应该依据本地和本场的实际需要选择性进行免疫接种疫苗。在某些传染疫病的经常发生地区、潜在地区或受威胁地区, 为防患于未然, 在平时应有计划地对场内健康猪群进行预防接种。
3.1.2 科学的疫苗接种技术
规模猪场应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接种, 需要依据本地疫情、疫苗性质、健康状况、免疫日龄、免疫状态等确定疫苗的种类 (所含免疫毒株等) 、接种方法、免疫剂量和免疫时间间隔等。免疫接种前应注意各种因素对疫苗干扰情况, 如母源抗体、干扰素、免疫抑制剂 (黄曲霉素、地塞米松等) 、某些疾病特别是免疫抑制病的干扰, 不同的疫苗具有不同的免疫接种程序, 均具有适宜的免疫时机、免疫剂量、接种途径, 轻易不可随意变动。猪场应制定适合本场的科学合理的各类疫苗免疫接种程序, 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同一种疫病免疫有的也会有不同的要求, 应视具体情况合理制定免疫接种程序, 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疫苗的首免时间, 以提高免疫效果。选择疫苗必需注重疫苗的质量和效价, 应从正规的渠道选购质量合格的疫苗, 采用正确的运输和保存方法, 以保证疫苗效力, 保障疫苗免疫保护效果。在给猪只进行相关疫苗的免疫接种前, 应详细了解疫苗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做好疫苗接种前的相关检查和准备工作, 对健康猪只采用科学的疫苗免疫接种方法。有条件的猪场应适时进行针对性免疫抗体检测, 对仔猪检测了解母源抗体水平, 对免疫接种后的猪群进行血清学检测相关抗体水平, 了解猪群整体的免疫效果, 并依据检测情况来合理指导免疫接种, 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3.2 建立完善的疫病诊断和疫情监测体系
建立完善的疫病诊断和疫情监测体系, 防患于未然, 提高诊断技术和检测水平, 是构筑疫病安全防控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对规模猪场猪群应建立定期检疫和检测制度, 不断提高疫病诊断技术水平, 对场内猪群发生疾病进行准确而快速的诊断, 目前许多疫病的诊断在市场上已有商品化的试剂盒销售, 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控方法, 降低损失。规模场生产时有必要定期开展猪气喘病、猪萎缩性鼻炎等疫病检查, 定期进行粪便虫卵检查, 还应依据本地疫病疫情发生情况拟定具体的检查检测计划, 在发生疫情时做临时性检验对保障猪场安全生产很有必要。
目前常用的检测监测方法通常采取血清学方法, 如中和试验、疑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免疫酶试验、沉淀试验等, 猪场可根据本场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在疫病检测监测中, 病原检测和感染早期抗体 (特异性Ig M) 检测更具有临床意义。
3.3 建立科学的规范使用药物安全防控措施
猪场在饲料、饮水加入某种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化预防, 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使受威胁的易感猪群不受疾病的危害, 也是预防和控制猪传染病的有效安全妨控措施之一。有条件的猪场可以优化投入品使用, 严格药物的使用, 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 既可提高猪生长速度, 降低药物残留, 又能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和抗病力, 减少疫病的发生。在对猪场猪只实施群体药物预防或治疗时, 应规范药物的使用, 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兽药使用的相关规定和使用原则, 科学的选用兽药, 正确了解掌握使用药物的作用、用途、用法、用量等, 采取合理的用法用量, 切勿滥用药物, 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应严格执行药物的休药期规定, 减少药物残留, 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的相关违禁药物, 保证生猪及其产品生产的生物安全。
3.4 建立猪场重大疫病风险评估安全防控体系
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猪场重大疫病风险综合评估系统, 可针对风险情况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建立风险值和风险等级对应关系, 通过调查分析、资料检索及专家论证, 筛选确定风险指标,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设置风险指标权重, 依据综合评估原理和运算法则, 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评估系统。建立由评估指标结构框架、指标权重系数、指标量化评估标准、评估数学模型、综合估算系统和风险等级组成的, 适合本地本场实际的区域性、内源性猪重大疫病风险评估体系, 应用于基层规模场疫病安全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小结
在当前生猪规模养殖过程中, 我们必须重视和正确对待当前生猪规模养殖生物安全防控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 突出规模养殖企业自动化、设施化饲养、疫病科学防控、粪污及无害化处理等生物安全设施建设, 形成基础设施完善, 管理科学, 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质量安全, 优质生态, 高产高效的产业, 实现养猪生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玲, 等.规模猪场疾病防控措施,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 02.
[2]时勇, 等.无公害猪肉生产技术,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2.
3.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浅析 篇三
近几年来,陕西省平利县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生猪规模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部分猪场不重视母猪的饲养,出现了养猪难、养母猪更难的现象。繁殖母猪饲养管理水平不高、繁殖率低下,成为制约中小型规模猪场健康发展的瓶颈。笔者根据实践,分析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和并提出几点措施,供参考。
1 母猪饲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
平利县中小型规模猪场多采用“150”养猪模式,以饲养商品育肥猪为主。一栋圈舍200m2左右,每栏饲养150头,一年饲养两批,可出栏300头肉猪。而要养好母猪,必须配置母猪专用设备,一般应有妊娠舍、产房、仔猪保温和补饲设施等。坚持自繁自养可以减少疫病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2 管理水平
(1)舍内空气质量。不少猪场为了保温,往往忽视通风,导致舍内空气污浊,不仅不利于猪的生长发育,也极易引发疾病。
(2)产房温度。产房的温度控制包括两方面,一是满足母猪对温度的需要,以20℃为宜,在此基础上温度每升高1℃母猪采食量就下降3%左右,而采食量下降会影响母乳的质量。二是要满足初生仔猪对温度的要求,初生仔猪3日龄内适宜温度为32℃左右,3~7日龄适宜温度为28~32℃。所以在管理上分娩舍室内温度要满足母猪的需要,保温箱温度要满足仔猪的需要。
(3)湿度的控制。一般来说,相对干燥的猪舍环境有利于猪的生长发育,但并非越干燥越好。湿度对猪呼吸道健康有较大影响,猪舍适宜的湿度在65%左右,湿度过大会使猪产生高温桑拿或阴冷潮湿的感觉,但过于干燥,空气中粉尘含量增加,大量的病原微生物附着在粉尘上,同时过于干燥的空气对猪呼吸道黏膜有较大的刺激,都会让猪感觉不适而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4)猪舍的环境卫生。消毒是控制疾病、确保猪只健康的重要手段。少部分养殖场往往忽视消毒,对猪体消毒、过道消毒、空栏彻底消毒重视不够。不同环节消毒对药品的选择、配比浓度、消毒液的单位面积用量等都不同,应区别对待。
(5)饲料管理不严。母猪饲养技术较肉猪要复杂得多,在饲料上要求比较严格,母猪饲养分空怀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断奶期,处于不同生产状态的母猪对养分要求各不相同;部分养殖户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只使用一个饲料配方,一方面造成营养过剩而浪费,另一方面可能导致营养不足而影响繁殖和胎儿生长发育。母猪体况过肥或过瘦都会影响其繁殖性能,以控制在7成膘情的体况为宜。同时,母猪对饲料品质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一些养殖户自配饲料时往往忽视这一点,使用劣质或霉变饲料,如玉米发生霉变会产生黄曲霉素或红曲霉素,这些有害物质造成机体慢性中毒,导致死胎、流产或不孕。
(6)引种。一些猪场引种不注意,一方面从多家种猪场引种,这样在引进良种的同时也加大了引进疾病的风险。因为各个种猪场的病原(细菌、病毒)差异较大,不同猪场引进的猪混群后交叉感染,暴发疾病的可能性增大。另一方面在引种时,只考虑猪的价格和大小而忽视健康状况,往往在引种时把疾病也引了进来。
(7)配种。目前多数猪场采用人工授精配种,尤其是初产母猪配怀率低。应坚持人工授精与自然交配相结合的办法,对初产母猪以自然交配为主,经产母猪以人工授精为主,或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间隔8~10h交替进行,这样可极大地提高受孕率。
(8)对死、淘猪的处理。对产仔性能不好,受孕率低的母猪要及时淘汰。暴发烈性传染病时,要及时作出隔离或淘汰的处理措施,以免传染整个猪群,对接触过病猪的用具和圈舍等都要进行彻底消毒,不留死角。
2 提高母猪繁育水平的几点措施
母猪繁育水平的高低,一般由配怀率、产仔成活率和断奶窝重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衡量。提高母猪繁育水平是一个综合过程,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把好引种关
中小型规模猪场主要是以生产商品猪为主,目前一般选择二元母猪与另一品种公猪交配生产三元仔猪用作商品育肥。选好母猪是基础。引种时应选择有技术实力、生产经营管理严格、服务和信誉好、未出现疫情的种猪场引种。在选购上要注意外貌特征、体质、体况和健康状况。①品种特征。二元母猪的遗传保留着杂交双亲的许多典型外貌特征;②体型。选择体型匀称、四肢健壮、被毛光泽、体质健康、性情活泼的种苗;③体况。选择时看个体有无瞎眼、跛行、外伤、癣虱、疝气等疾患,并注意口、眼、鼻和肛门是否有异物粘连,个体大小差异明显、体质瘦弱、被毛粗乱逆立等很可能患有遗传性疾病或有潜在疾患;④乳房、乳头及繁殖体型。二元杂交母猪乳房应发育良好、排列整齐、匀称,有效乳头数量7~8对以上(不能少于7对),无假乳头、瘪乳头,脊背平直且宽,肌肉充实,无明显凹陷的个体。如若分批次引进或淘汰更新,最好在同一家猪场引种,以免在不同的猪场引种造成交叉感染引发疾病。
2.2 重视后备母猪饲养
母猪饲养分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三个阶段。后备母猪一般指初配前的种用母猪,要求生长发育正常、乳头均匀、能按时发情和配种、保持不肥不瘦的种用体况。后备母猪前期(3~4月龄)可在肉猪舍中与商品猪一起饲养,到5~6月龄时应转移到后备母猪舍饲养。配种前期限制其采食量,适当减少精料用量,增加青粗饲料喂量,锻炼其耐粗能力,避免体重过大、过肥。如果在配种时体重过轻,应在配种前20d开始饲喂高质量日粮,这种短期高营养饲养能提高青年母猪排卵数。地方品种初配应在6~8月龄、体重60kg左右;外来品种初配应在8~10月龄、体重在90kg以上为宜。以在发情2次后开始配种为好。
2.3 强化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配种后经过1个发情周期(22d左右)不再发情,即可认为已受孕。从受孕到分娩为妊娠期,一般为114d左右。分为妊娠初期(20d)、妊娠中期(20~80d)和妊娠后期(80~114d)。这一时期的饲养管理直接关系到仔猪生长发育、产仔数量、初生重等。掌握妊娠母猪饲养管理技术,对不同状态的母猪可采取不同的饲养方式,能保证胎儿正常发育,保证母猪产仔多、体况好。
(1)“抓两头顾中间”饲养法。对于断乳后膘情较差的经产母猪,采取这种饲养方式为宜。“抓两头”:一头是在母猪妊娠初期和配种前后加强营养;另“一头”是抓妊娠后期营养,保证胎儿正常发育。“顾中间”即抓好妊娠中期饲养,可适当降低精饲料供给,增加优质青饲料饲喂量。
(2)“步步登高”饲养法。此方式适用于初产母猪和哺乳期间发情配种的母猪。在初产母猪妊娠中,后期营养必须高于前期,产前1个月达到高峰。对于哺乳期配种的母猪,在泌乳后期应加强饲料供给,以保证母猪双重负担的需要。
(3)“前粗后精”饲养法。此种方式适用于配种前体况好的经产母猪。在妊娠前期可以适当降低营养水平。近年来,普遍推行母猪妊娠期按饲养标准限量饲喂、哺乳期充分(不限量)饲喂的办法。
2.4 科学制定母猪日粮营养标准
妊娠母猪日粮消化能为2.9~3.1MJ/kg,粗蛋白12%~14%,钙0.6%,磷0.5%,维生素丰富。一般日喂2餐,每日饲喂量为体重的1.5%~2.0%。根据体重大小和妊娠的不同时期对营养的需要来调整。对体况好的母猪在妊娠初期喂料量为1.9~2.0kg/d,在妊娠后期随着胎儿的增大,日粮应适度增加,整个饲养过程中每日应补充一定的青绿多汁饲料。至临产前7d左右,日粮精料应减少10%~20%,以防产后发生“火奶”。
2.5 加强管理
坚持适当运动,避免应急,预防流产,并做好防暑、保温,适宜温度为18~23℃。预产期前3~5d做好临产前准备(消毒、保温、垫草、接产等准备),保持干净卫生。
2.6 把好初生关
母猪临产时要加强观察和护理,并有专人值守。接产时应提前做好消毒准备,仔猪出生后要用经消毒过的剪刀剪断脐带(3~5cm处),迅速擦干仔猪体表的黏液并放入保温箱中。仔猪出生的间隔一般5~15min,整个生产过程持续2~3h,胎衣排出后应及时移走胎衣,以防母猪异食。生产前后环境要保持安静,避免惊吓,并注意通风保暖、防暑降温和防挤压。
2.7 固定奶头与及早补饲
吃足初乳很重要,初乳中不仅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能使仔猪获得免疫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刺激消化器官活动、促进胎粪排泄、增加营养产热、提高对寒冷的抵抗能力等作用。因此,仔猪出生后应尽早吃到初乳,产后1~2h可进行哺乳。同时在仔猪产后的前3~4d固定奶头,将个体大的仔猪固定于后边的奶头,个体小的仔猪固定到前边的奶头,以保证仔猪整齐健康生长。对个别争抢严重的仔猪,可先不让其吃奶,待母猪放奶时再将其放到固定的奶头上吃奶,或停止吃奶1~2次,以纠正其抢奶行为;对于产仔数超过母猪有效奶头数时,可将体重大且吃过初乳的仔猪转给产仔少的母猪代哺。出生7~10d对仔猪进行补饲,可用全价乳猪颗粒料直接补饲,一般采用母猪诱导法、饥饿法和涂喂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耐心细致,且要注意诱料和诱食地点要相对固定,切忌经常变换和因仔猪不吃食或采食量少而推迟或中断诱食。同时注意补铁,以防贫血。
2.8 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
产仔后到断奶这段时间称为哺乳期,这期间的母猪不但要维持自身需要,还要分泌大量乳汁满足仔猪生长发育。刚分娩的母猪,饲料不宜喂得太多,以免引起乳房炎、仔猪白痢等。生产当天不喂料,产后第1天喂0.5~1.0kg、第2天喂2.0kg、第3天喂3.0kg,以后视情况逐渐增加。饲喂次数要逐渐增加:第1~2天喂2~3次、第3~5天喂3~4次、5d后每天饲喂4次,其中1次要在20∶00左右喂。提高饲料营养,粗蛋白含量:头胎15%~16%、经产14%~15%,钙1%、磷0.8%。母猪的泌乳高峰在产后21d左右,以后泌乳量逐渐下降,饲料也要逐日减少到70%左右。断奶前1d到断奶后3d的饲料要减到现喂量的50%左右,同时少喂水,停喂青绿饲料。整个哺乳期(除断奶前1~2d)要喂给充足清洁的饮水,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2.9 及时断奶和配种
一般在仔猪出生后28d左右断奶,断奶后母猪乳腺组织脱水萎缩,采食量和体重迅速下降,饲料营养和饲喂次数要随着降低,可日喂2~3次,营养与妊娠前期相仿。在仔猪断奶后4~7d母猪开始发情,头胎或体弱的经产母猪可能更长(5~10d)。应及时配种。母猪在发情后19~30h为最佳配种时间,配种8~10h后重复配种1次,以提高受孕率。
2.10 坚持综合防疫措施
保证猪群安全生产,防疫保健至关重要,应从以下3个方面做好综合防控工作。
(1)搞好消毒。凡进入猪场的人员一律先经过猪场大门口进行脚踏池(垫)、消毒液洗手、紫外线照射5min后方可入内。对每批母猪转走后要对产房进行彻底的消毒,空栏5~7d后再转入下一批母猪。全场大消毒每周进行1次,遇到疫情时适当增加消毒次数。母猪生产期间应坚持每周带猪消毒2次。带猪喷雾消毒要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如百毒杀、碘制剂),场外可用2%~5%来苏儿或2%~3%的烧碱溶液交替消毒,提高消毒效果。消毒时间应选择在傍晚光线较暗时,喷雾时喷头向上,雾粒在80~120μm,喷雾量按15mL/m3。在发生呼吸道病或免疫前后3d暂停消毒。
(2)强化免疫注射。仔猪在20日龄前进行猪瘟疫苗首免,28日龄注射口蹄疫疫苗,30日龄注射副伤寒疫苗,45日龄注射蓝耳病疫苗,60日龄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母猪在产前60d注射蓝耳病灭活疫苗,产前30d注射伪狂犬病疫苗,产前20d注射大肠杆菌多价疫苗,产后20d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产后30d注射口蹄疫疫苗。并根据当地疫情动态适时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4.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浅析 篇四
生物安全工作的核心是危险度评估。可以借助许多方法来对某一个特定的操作程序或实验进行危险度评估,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判断。危险度评估应当由那些对所涉及的微生物特性、设备和规程、动物模型以及防护设备和设施最为熟悉的人员来进行。实验室主任或项目负责人应当负责确保进行充分和及时的危险度评估,同时也有责任与所在机构的安全委员会和生物安全工作人员密切合作,以确保有适当的设备和设施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危险度评估一旦进行,还应当考虑收集与危险程度相关的新资料以及来自科学文献的其他相关的新信息,以便必要时对危险度评估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修订。
进行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就是列出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然而对于一个特定的微生物来讲,在进行危险度评估时仅仅参考其危险度等级是远远不够的,适当时还应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包括:
1、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
2、暴露的潜在后果
3、自然感染途径
4、实验室操作所致的其他感染途径(非消化道途径、空气传播、食入)
5、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6、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7、适宜宿主(人或动物)的存在
8、从动物研究和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中得到的信息
9、计划进行的实验室操作(如超声处理、气溶胶化、离心等)
10、可能会扩大微生物的宿主范围或改变微生物对于已知有效治疗方案敏感性的所有基因技术
11、当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或治疗干预。根据危险度评估过程中所明确的上述信息,可以确定所计划开展的研究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级别,选择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并结合其他安全措施制订标准操作规范(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以确保在最安全的水平下来开展工作。
每个实验室都应该采用“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其中定义了已知的和潜在的危害,并规定了特殊的操作程序来避免或尽量减小这种危害。规范的微生物学操作技术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而专门的实验设备仅仅是一种补充,绝不能替代正确的操作规范。下面列出了一些最重要的概念。
一、进入规定
1、在处理危险度2 级或更高危险度级别的微生物时,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
2、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3、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4、儿童不应被批准或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5、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别批准。
6、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
二、人员防护
1、在实验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连体衣、隔离服或工作服。
2、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
3、在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和动物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
4、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必须戴安全眼镜、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
5、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如去餐厅、咖啡厅、办公室、图书馆、员工休息室和卫生间)。
6、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
7、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8、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9、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三、操作规范
1、严禁用口吸移液管。
2、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严禁舔标签。
3、所有的技术操作要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行。
4、应限制使用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除了进行肠道外注射或抽取实验动物体液,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不能用于替代移液管或用作其他用途。
5、出现溢出、事故以及明显或可能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必须向实验室主管报告。实验室应保存这些事件或事故的书面报告。
6、必须制订关于如何处理溢出物的书面操作程序,并予以遵守执行。
7、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必须清除污染(采用化学或物理学方法)。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因子的危险度评估结果,可能需要准备污水处理系统。
8、需要带出实验室的手写文件必须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
四、实验室工作区
1、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禁摆放和实验无关的物品。
2、发生具有潜在危害性的材料溢出以及在每天工作结束之后,都必须清除工作台面的污染。
3、所有受到污染的材料、标本和培养物在废弃或清洁再利用之前,必须清除污染。
4、在进行包装和运输时必须遵循国家和∕或国际的相关规定。
5、如果窗户可以打开,则应安装防止节肢动物进入的纱窗。
五、生物安全管理
1、实验室主任(对实验室直接负责的人员)负责制订和采用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以及安全或操作手册。
2、实验室主管(向实验室主任汇报)应当保证提供常规的实验室安全培训。
3、要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特殊危害告知实验室人员,同时要求他们阅读生物安全或操作手册,并遵循标准的操作和规程。实验室主管应当确保所有实验室人员都了解这些要求。实验室内应备有可供取阅的安全或操作手册。
4、应当制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的控制方案。
5、如有必要,应为所有实验室人员提供适宜的医学评估、监测和治疗,并应妥善保存相应的医学记录。
六、实验室的设计和设施
在设计实验室和安排某些类型的实验工作时,对于那些可能造成安全问题的情况要加以特别关注,这些情况包括:
1、气溶胶的形成
2、处理大容量和∕或高浓度微生物
3、仪器设备过度拥挤和过多
4、啮齿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侵扰
5、未经允许人员进入实验室
6、工作流程:一些特殊标本和试剂的使用。
七、设计特征
1、必须为实验室安全运行、清洁和维护提供足够的空间。
2、实验室墙壁、天花板和地板应当光滑、易清洁、防渗漏并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地板应当防滑。
3、实验台面应是防水的,并可耐消毒剂、酸、碱、有机溶剂和中等热度的作用。
4、应保证实验室内所有活动的照明,避免不必要的反光和闪光。
5、实验室器具应当坚固耐用,在实验台、生物安全柜和其他设备之间及其下面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间以便进行清洁。
6、应当有足够的储存空间来摆放随时使用的物品,以免实验台和走廊内混乱。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还应当提供另外的可长期使用的储存间。
7、应当为安全操作及储存溶剂、放射性物质、压缩气体和液化气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设施。
8、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应当有存放外衣和私人物品的设施。
9、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应当有进食、饮水和休息的场所。
10、每个实验室都应有洗手池,并最好安装在出口处,尽可能用自来水。
11、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并达到适当的防火等级,最好能自动关闭。
12、二级生物安全水平时,应在靠近实验室的位置配备高压灭菌器或其他清除污染的工具。
13、安全系统应当包括消防、应急供电、应急淋浴以及洗眼设施。
14、应当配备具有适当装备并易于进入的急救区或急救室。
15、在设计新的设施时,应当考虑设置机械通风系统,以使空气向内单向流动。如果没有机械通风系统,那么实验室窗户应当能够打开,同时应安装防虫纱窗。
16、必须为实验室提供可靠和高质量的水。要保证实验室水源和饮用水源的供应管道之间没有交叉连接。应当安装防止逆流装置来保护公共饮水系统。
17、要有可靠和充足的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以保证人员安全离开实验室。备用发电机对于保证重要设备的正常运转(如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冰柜等)以及动物笼具的通风都是必要的。
18、要有可靠和充足的燃气供应。供气设施必须得到良好维护。
19、实验室和动物房偶尔会成为某些人恶意破坏的目标。必须考虑物理和防火安全措施。必须使用坚固的门、纱窗以及门禁系统。适当时还应使用其他措施来加强安全保障。
八、实验室设备
处理生物安全危害时,使用安全设施并结合规范的操作将有助于降低危险。本节阐述了适用于所有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相关设备的基本原则。实验室主任应咨询生物安全官员和安全委员会(如果有),确保配备足量的设备,并能正确使用。选择设备时应符合一些基本原则,即:
1、在设计上应能阻止或限制操作人员与感染性物质间的接触
2、建筑材料应防水、耐腐蚀并符合结构要求
3、设备装配后应无毛刺、锐角以及易松动的部件
4、设备的设计、建造与安装应便于操作、易于维护、清洁、清除污染和进行质量检验。应尽量避免使用玻璃及其他易碎的物品。需要详细咨询设备的性能和结构规格,以确保设施具备必要的安全特性。
九、基本生物安全设备
1、移液辅助器——避免用口吸的方式移液。有不同设计的多种产品可供使用。
2、生物安全柜,在以下情况使用:
—— 处理感染性物质;如果使用密封的安全离心杯,并在生物安全柜内装样、取样,则这类材料可在开放实验室离心 —— 空气传播感染的危险增大时
—— 进行极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包括离心、研磨、混匀、剧烈摇动、超声破碎、打开内部压力和周围环境压力不同的盛放有感染性物质的容器、动物鼻腔接种以及从动物或卵胚采集感染性组织)。
3、一次性塑料接种环,也可在生物安全柜内使用电加热接种环,以减少生成气溶胶。
4、螺口盖试管及瓶子。
5、用于清除感染性材料污染的高压灭菌器或其他适当工具。
6、一次性巴斯德塑料移液管,尽量避免使用玻璃制品。
7、在投入使用前,像高压灭菌器和生物安全柜等设备必须用正确方法进行验收。应参照生产商的说明书定期检测。
十、健康和医学监测
主管机构有责任通过实验室主任来确保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接受适当的健康监测。监测的目的是监控职业获得性疾病。为达到这些目的,应进行如下工作:
1、根据需要提供主动或被动免疫
2、促进实验室感染的早期检测
3、应禁止高度易感人群(如孕妇或免疫损伤人员)在高危险实验室中工作
4、提供有效的个体防护装备和方法。
十一、在一级生物安全水平操作微生物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监测指南
历史证据表明,在一级生物安全水平操作的微生物不太可能引起人类疾病或兽医学意义的动物疾病。但理想的做法是,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进行上岗前的体检,并记录其病史。疾病和实验室意外事故应迅速报告,所有工作人员都应意识到应用规范的实验室操作技术的重要性。
十二、在二级生物安全水平操作微生物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监测指南
1、必须有录用前或上岗前的体检。记录个人病史,并进行一次有目的的职业健康评估。
2、实验室管理人员要保存工作人员的疾病和缺勤记录。
3、育龄期妇女应知道某些微生物(如风疹病毒)的职业暴露对未出生孩子的危害。保护胎儿的正确措施因妇女可能接触的微生物而异。
十三、培训
人为的失误和不规范的操作会极大地影响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对实验室人员的防护效果。因此,熟悉如何识别与控制实验室危害的、有安全意识的工作人员,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关键。基于这一原因,不断地进行安全措施方面的在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有效的安全规程首先始于实验室管理者,管理者应确保将安全的实验室操作及程序融合到工作人员的基本培训中。安全措施方面的培训是新工作人员岗前培训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向工作人员介绍生物安全操作规范和实验室操作指南,包括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应采用诸如签名传阅的方法,来确保工作人员阅读并理解了这些规程。实验室主管在对属下工作人员进行规范性实验室操作技术培训时起关键作用,生物安全官员可以帮助进行人员培训并研制教具和教案。
人员培训的内容应始终包括如何采用安全的方法来进行下列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都会经常遇到的高危操作,包括:
1、吸入危险(气溶胶产物),如使用接种环、划线接种琼脂平板、移液、制作涂片、打开培养物、采集血液/血清标本、离心等
2、食入危险,如处理标本、涂片以及培养物
3、在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刺伤皮肤的危险
4、处理动物时被咬伤、抓伤
5、处理血液以及其他有潜在病理学危害的材料
6、感染性材料的清除污染和处理。
十四、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是指将要丢弃的所有物品。在实验室内,废弃物最终的处理方式与其污染被清除的情况是紧密相关的。对于日常用品而言,很少有污染材料需要真正清除出实验室或销毁。大多数的玻璃器皿、仪器以及实验服都可以重复或再使用。废弃物处理的首要原则是所有感染性材料必须在实验室内清除污染、高压灭菌或焚烧。
用以处理潜在感染性微生物或动物组织的所有的实验室物品,在被丢弃前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有:
1、是否已采取规定程序对这些物品进行了有效的清除污染或消毒?
2、如果没有,他们是否以规定的方式包裹,以便就地焚烧或运送到其他有焚烧设施的地方进行处理?
3、丢弃已清除污染的物品时,是否会对直接参与丢弃的人员,或在设施外可能接触到丢弃物的人员造成任何潜在的生物学或其他方面的危害?
十五、清除污染
高压蒸汽灭菌是清除污染时的首选方法。需要清除污染并丢弃的物品应装在容器中(如根据内容物是否需要进行高压灭菌和/或焚烧而采用不同颜色标记的可以高压灭菌的塑料袋)。也可采用其他可以除去和/或杀灭微生物的替代方法。
十六、污染性材料和废弃物的处理和丢弃程序
要对感染性物质及其包装物进行鉴别并分别进行处理,相关工作要遵守国家和国际规定。废弃物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可重复或再使用,或按普通“家庭”废弃物丢弃的非污染(非感染性)废弃物
2、污染(感染性)锐器——皮下注射用针头、手术刀、刀子及破碎玻璃;这些废弃物应收集在带盖的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并按感染性物质处理
3、通过高压灭菌和清洗来清除污染后重复或再使用的污染材料
4、高压灭菌后丢弃的污染材料
5、直接焚烧的污染材料。
锐器
皮下注射针头用过后不应再重复使用,包括不能从注射器上取下、回套针头护套、截断等,应将其完整地置于盛放锐器的一次性容器中。单独使用或带针头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应放在盛放锐器的一次性容器内焚烧,如需要可先高压灭菌。
盛放锐器的一次性容器必须是不易刺破的,而且不能将容器装得过满。当达到容量的四分之三时,应将其放入“感染性废弃物”的容器中进行焚烧,如果实验室规程需要,可以先进行高压灭菌处理。盛放锐器的一次性容器绝对不能丢弃于垃圾场。
高压灭菌后重复使用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
任何高压灭菌后重复使用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不应事先清洗,任何必要的清洗、修复必须在高压灭菌或消毒后进行。
废弃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
除了锐器按上面的方法进行处理以外,所有其他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在丢弃前应放置在防渗漏的容器(如有颜色标记的可高压灭菌塑料袋)中高压灭菌。高压灭菌后,物品可以放在运输容器中运送至焚烧炉。如果可能,即使在清除污染后,卫生保健单位的废弃物也不应丢弃到垃圾场。如果实验室中配有焚烧炉,则可以免去高压灭菌:污染材料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如有颜色标记的袋子)内直接运送到焚烧炉中。可重复使用的运输容器应是防渗漏的,有密闭的盖子。这些容器在送回实验室再次使用前,应进行消毒清洁。
应在每个工作台上放置盛放废弃物的容器、盘子或广口瓶,最好是不易破碎的容器(如塑料制品)。当使用消毒剂时,应使废弃物充分接触消毒剂(即不能有气泡阻隔),并根据所使用消毒剂的不同保持适当接触时间。盛放废弃物的容器在重新使用前应高压灭菌并清 洗。
污染材料的焚烧必须得到公共卫生、环保部门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官员的批准。
十七、化学品、火、电、辐射以及仪器设备安全
5.浅析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措施 篇五
公路施工现场,以电为动力的电气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在施工的过程中电气安全技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受外部环境条件是较恶劣不利条件的影响和场所内的一些电气安全措施往往因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加之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在工作时往往要受雨淋、水溅,使皮肤潮湿,导致人体阻抗下降,且这些人员中大多为非电气人员,缺乏用电安全知识,同时,工地的供电线路又属临时性线路,大部分为架空或明敷线路,这些因素凑在一块则易造成电击事故。此外,现场现场各专业的交叉作业,施工人员电气安全知识的缺乏,从项目部、工区管理人员来看,能基本懂得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知识的人员较少,且施工现场电工作业与检查往往为同一人,缺乏对工地电工工作质量安全的检查监督,现场配电设施和用电设备也未能得到及时地维护、检修,这些因素也极易导致用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常见的可能触电方式及影响触电危险程度的因素
㈠ 人体触电一般有与带电体直接接触触电、跨步电压触电、接触电压触电等几种形式。
1、人体与带电体直接接触触电。直接接触触电又可分为单相触电和两相触电。
⑴单相触电
当人体直接碰触带电设备或线路中的其中一相时,电流通过人体入大地,这种触电现象称为单相触电。对于高压带电体,人体虽未直接接触,但由于超过了安全距离,高压电对人体放电造成单相接地引起的触电,也属于单相触电。
⑵两相触电
人体同时接触带电设备或线路中的两相导体,或在高压系统中,人体同时接近不同相的两相带电导体,而发生电弧放电,电流从一相导体通过人体流入另一相导体,构成一个闭合回路这种触方式称为两相触电。发生两相触电时,作用于人体上的电压等于线电压,这种触电是最危险的,因为没有任何绝缘保护,对于380伏的线电压,两相触电后人体内部流过268毫安电流。这样大的电流只要经过0.186秒就会死亡,因此,两相触电的危险性比单相触电要严重得多。
2、跨步电压触电
当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接地电流通过接地体向大地流散,在地面上形成分布电位,这时,若人在接地短路点周围行走,其两脚之间(人的跨步一般按0.8米考虑)的电位差,就是跨步电压。由跨步电压引起的人体触电,称为跨步电压触电。
人体受到跨步电压作用时,人体虽然没有直接与带电导体接触,也没有放弧现象,但电流是沿着人的下身,从脚经胯部又到脚与大地形成通路。触电时先是脚发麻,后跌倒。当受到较高的跨步电压时,双脚会抽筋,并立即倒在地上。跌倒后,由于头脚之间的距离大,故作用于身体上的电压增高,电流相应增大,而且有可能使电流经过人体的路径改变为经过人体的重要器官,如从头到手或脚。经验证明,人倒地后,即使电压只持续2秒钟,人身就会有致命危险。
跨步电压的大小决定于人体与接地点的距离,距离越远,跨步电压数值越小,越接近接地,则跨步电压越大。
3、接触电压触电
接触电压是指人站在发生接地短路故障设备的旁边,其手脚之间所承受的电压,一般指距离设备水平方向0.8米处,这时人手触及设备外壳(距地面1.8米处),手与脚两点之间的电位差。由于接触电压而引起人触电称为接触电压触电。
接触电压的大小,随人体站立点位臵而异,当人体距离接地短路设备越远时,其值越大。当人体站在距接地体20米外,与带电设备相接触,接触电压到达最大值,等于带电设备的对地电压,当人体站在接地点与设备外壳接触时,接触电压为零,同时,接地线与外壳等电位。
㈡ 影响触电危险程度的因素
1.通过人体的电流量对电击伤害的程度有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来说,10毫安以下的工频交流电流或50毫安以下的直流电流通过人体,多数人可以自己摆脱电源,可以看作是安全电流。但是,所谓的安全电流长时间通过人体,还是有危险的。不同电流强度对人体的影响程度不同。
2.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对人体的影响。电流对人体的伤害与电流作用于人体时间的长短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电流通过人体的时间越长,由于人体发热出汗和电流对人体组织的电蚀作用,使人体电阻逐渐降低,在电源电压一定的情况下,会使电流增大,对人体组织的破坏更加厉害,后果更为严重。另一方面,人的心脏每收缩、扩张一次,中间约有0.1秒的间隙,在这0.1秒过程中,心脏对电流最敏感,若电流在这一瞬间通过心脏,即使电流很小(只有几十毫安)也会引起心脏颤动。如果电流不在这一瞬间通过心脏,即使电流较大,也不会引起心脏麻痹。为此当电流持续时间超过一秒钟,则必然与心脏最敏感的间隙重合,将造成很大危险。
3.作用于人体的电压对人体的影响。当人体电阻一定时,作用于人体的电压越高,通过人体的电流则越大。实际上,通过人体的电流强度,并不与作用在人体上的电压成正比。这是因为随着作用于人体的电压的升高,人体电阻急剧下降,致使电流迅速增加,而对人体的伤害更为严重。因此,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是42伏、36伏、24伏、12伏、6伏,并规定当电器设备采用了超过24伏的安全电压时,必须采取防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
4.电源频率对人体的影响。常用50~60赫的工频交流电对人体的伤害最为严重,频率偏离工频越远,交流电对人体的伤害越轻。在直流和高频情况下人体可以耐受更大的电流值,但高压高频电流对人体依然是十分危险的。
5.人体触电时,流过人体的电流(当接触电压一定时),由人体的电阻值决定,人体电阻越小,流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也就越危险。影响人体电阻的因素如下:(1)与通过人体的电流值和持续时间成反比;(2)与外加电压值成反比,与接触面和接触紧密程度成反比;(4)与皮肤的完整情况成反比;(5)与皮肤的湿度成反比;6)与环境温度有关。6.电流通过不同途径的影响。电流通过人体的头部会使人立即昏迷,甚至醒不过来而死亡;电流通过脊髓,会使人半截肢体瘫痪;电流通过中枢神经或有关部位,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强烈失调而导致死亡;电流通过心脏会引起心室颤动,致使心脏停止跳动,造成死亡。因此,电流通过心脏、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时,危险性最大。实践证明,从左手到脚是最危险的电流途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心脏直接处在电路内,电流通过心脏、肺部、脊髓等重要器官。从右手到脚的途径危险性较小,但一般也容易引起剧烈的痉挛而摔倒,导致电流通过全身或摔伤。人体的健康状态和精神正常与否,是决定触电伤害程度的内在因素,一个患有心脏病、结核病、精神病、内分泌器官疾病或酒醉的人,由于自身的抵抗能力较差,并可能诱发疾病,而使触电后果更为严重。
二、预防触电事故的措施
㈠施工现场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和完善临时用电管理责任制,建立日常的安全用电分级检查机制
施工现场应强化用电的定期巡查、保养、维修工作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对现场电工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记录,确保施工用电设备安全防护装臵齐全、有效,用电资料记录齐全。对进入施工现场的一切配电设备、用电设备(分配电箱、开关箱、手持电动工具、电焊机等)等必须经检查合格方可进场使用。
㈡ 施工现场应加强临时用电知识的普及,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针对气候(高温与潮湿)与工程特点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临时用电安全教育和交底,让其重视临时用电的安全,了解电的基本知识,教育有关操作人员正确使用电气设备、手持电动工具,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预防触电的防范意识,严格执行执证上岗制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施工现场设立意外伤害急救人员,急救人员须经过触电后急救等方面的培训,并根据施工现场应急预案对触电事故发生后的急救进行定期演练,熟习急救程序,以减少触电死亡事故的发生。
施工现场应根据施工项目及工种的特点,为在施工现场有可能直接使用电动设备人员配备合格的防触电方面的防护用品(如绝缘手套、绝缘鞋等),并督促操作工人按规定正确使用劳防用品,教育操作人员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杜绝违章操作,严禁在无监护人员的情况下带电操作。
㈢ 施工现场要选择适合的电气产品,配备满足工地的严酷使用条件要求的成套配电设备
施工现场使用的用(配)电设备、电焊机二次侧空载降压保护器、漏电空气开关等关键电器元器件应进行定期检测,防止劣质电气器件进入施工现场,对新购臵电器设备的要加强管理,认真按照安全保护体系的要求进行验收,杜绝不合格电器设备进入施工现场。
㈣施工现场安全用电的安全操作
1、线路敷设。由于施工工地的线路均为临时性户外线路,易受各种应力和机械损伤而引起事故,为此,应做到:采用具有保护性能的带护套电缆;避免线路端子接头受力;线路敷设避免受撞击或碾压,当架空线与道路交错时,架空线的架设高度应符合国标规定,对地下电缆应套钢管保护,一般线路也尽量不被人所触及。
2、日常巡查。工地电气装臵安装和使用情况变化频繁,除使用前的检验外,使用过程中也应每天进行巡查,将隐患及时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巡查的项目一般有:漏电保护器是否有效动作;熔体额定值和断路器整定值是否正确;接地引线、用电设备的PE线是否连接良好;设备和线路状态是否良好,裸露带电导体是否在人的伸臂范围之外。
3、正确选用接地系统。当工地由专用变压器供电时,采用TN-S系统(图1)供电。因为这种系统正常工作时,PE线不通过电流,其上没有电压降,故不会在设备外壳上产生对地电压而引起危险。
图1 TN-S接零保护系统示意图
4、采用三级配电、二级保护系统(图2)。即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总配电箱、开关箱必须加装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应符合下列要求:开关箱中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应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大于0.1s。使用于潮湿或有腐蚀介质场所的漏电保护器应采用防溅型产品,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应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大于0.1s。总配电箱中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大于0.1s,但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与额定漏电动作时间的乘积不应大于30mA〃s。
分配电箱开关箱开关箱至照明灯具总配电箱注:总箱、开关箱必须加装漏电保护器分配电箱开关箱开关箱至动力设备分配电箱开关箱开关箱“三级配电二级保护”结构图
图2 “三级配电二级保护系统”结构图
5、妥善设臵接地极。在工地施工作业开始之初应在电源进线的总配电箱处设臵工地用的接地极,其阻值视接地系统保护要求而定。而新建的建筑物基础钢筋常被用作建筑物电气装臵的接地极,也有在基础槽内预埋扁钢作接地极的,对这些永久性的接地极在施工阶段也可与上述工地接地极焊通,以提高接地效果。
6、在配电箱内应安装的开关和保护器。因为施工工地电气条件的严酷性,所以在配电箱内所安装的开关和保护器(除一般的以外)还需注意其是否能满足下述要求:
⑴紧急开关。因工地上常有起重机、卷扬机、传送带等设备,这些设备常发生某种危险情况而紧急停车,为此,必须设臵紧急开关电器以便及时迅速切断电路。⑵电气隔离。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低压线路中的中性线常带一定电位,而在工地上又常常要挪动设备和修理电气线路,对普通三极电器不能断开中性线,此时,当人触及中性线时更易发生电击事故,因此,必须同时断开所有相线和中性线。
6.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 篇六
1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概念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防止包括寄生虫在内的病原微生物进入猪场, 在猪场内流行或扩散至其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是指实现或达到生物安全目的的一切举措或内容。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基础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1 净区与脏区概念的建立
净区与脏区是相对的概念, 就整个猪场而言。场内是净区, 场外是脏区;就猪场内部而言, 生产区是净区, 生活区是脏区;就生产区内部而言, 猪群活动区的区域 (如栏舍及赶猪道) 是净区, 其他的是脏区。
1.2 猪群健康等级的划分
由于不同猪群所处的阶段不同, 因而健康的等级也不同。种猪群是猪场的动力源泉, 因此其健康等级是最高的;种猪群中包含种公猪、妊娠母猪、产房母猪、断奶母猪, 其健康等级逐渐降低;其次是保育猪;健康等级最低的是生长育肥猪。
1.3 猪群流动的单向不可逆原则
由于猪场区域划分为相对净区与脏区, 猪群的健康等级也有所差别, 这就意味着猪群的流动必须遵循从净区至脏区, 从健康等级高至健康等级低的单向原则, 且不可逆。
2 生物安全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
2.1 猪场的选址
猪场的选址对于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 因为场址一旦确定, 成本等因素将难以改变, 直接影响着猪场将来能否顺利健康的发展。因此, 猪场选址需考虑以下方面因素。
一是选择人烟稀少, 远离人群集中的地方, 降低人员流动造成的传播疾病风险。
二是选择水源获取安全、方便的地段, 水源为供人饮用的自来水或自备深井, 井水经消毒处理后即可供猪群饮用。
三是最好建立在干燥、向阳、通风的山坡上, 便于获取阳光和通风, 及时排除雨水, 防止潮湿滋生微生物。
四是远离高速公路, 降低高速公路上托运牲畜的车辆可以传播疾病的风险。
五是远离集贸市场或屠宰场。
六是猪场周围5千米内没有其他猪场, 1千米内没有牛、羊、猫、狗等动物。
七是最好有天然屏障, 如青山绿水环绕。
以上因素确立后不是永久不变的, 而是随着猪场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 建立场址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很有必要, 要定期量化、考核和评估已建立猪场的场址生物安全风险, 以降低对猪群健康造成的影响。
2.2 区域的划分
猪场场址一旦确定下来, 紧接着便是划分各功能区, 主要包括办公区、隔离区、生活区和生产区。办公区包括各个职能部门, 如财务部、工程部、销售部、技术部以及后勤部等。另外还需设立招待室, 猪场应根据本场的规模及客户量, 增设1~2个接待室, 用于接待客户;设立会议室, 用于开展生产例会及技能培训。隔离区位于办公区与生活区之间, 作为新员工或外出返场的员工进入生活区前隔离所用。生活区是员工生活起居的地方, 位于办公区的内侧, 并设有消毒通道, 员工的生活垃圾应统一分类收集处理。生产区与生活区的间距至少在50米以上, 之间设有洗澡间、更衣室和消毒通道。另外, 要明确猪场的大门及其他入口有消毒池。
2.3 栏舍的布局
目前规模化猪场的栏舍布局多采用分区多点式, 目的是便于实行“全进全出制”的生产方式。生产区根据猪群的健康等级逐级降低, 由内至外依次划分为种猪区、保育区、生长区和待售区等, 而种猪区内又划分为公猪站、妊娠舍、重胎舍、分娩舍和断奶舍等多个生产点。
整个生产区的地势最好能表现出高低起伏的态势, 原因是空气流通较好, 便于通风。因保育猪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特殊性, 保育区要建立在生产区的最高地段, 位于分娩舍与生长舍之间。栋别的间隔至少在5米以上, 并设有绿化隔离措施。
设立隔离舍, 及时将病猪隔离至隔离舍, 进行单独的护理与治疗, 同时切断传播源, 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与蔓延。隔离舍选择在猪场生产核心的外延位置, 位于猪场的边缘地带。
设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区。位于生产区的外缘, 病死猪尸体要统一深埋或化制处理, 防止污染环境。
设立猪粪发酵池和污水处理区。将猪粪集中到发酵池进行热发酵处理, 生产中产生的污水经管道排至污水处理区, 收集发酵产生的沼气, 用作猪舍保温、发电等能源。各生产区分别单独设立猪粪暂时存放点, 定期用场内的拉粪车将其拉至发酵池。
设立展示厅。位于待售区的外侧, 将待售的猪群赶至展示厅, 供客户参观选购。杜绝客户直接进入到场内参观, 避免引发生物安全问题。
设立装猪台。位于生产区与外界交界的边缘处, 是生产区与外界接触的窗口。因此, 装猪台的位置十分重要, 必须严格划分净区与脏区, 严禁生产线员工达到脏区。
2.4 车辆的管理
场内的车辆, 只能在场内行驶, 严禁驶出场外, 每次使用完毕要进行清洗与消毒, 并放置在指定地点。
场外的车辆包括装人员的车、装饲料的车和装猪粪的车。在离猪场1千米以外的地点设立消毒点, 对进入的车辆实施全方位的消毒, 到达猪场的边缘再度进行消毒, 并详细登记消毒记录与车辆信息。严禁场外的车辆驶入到生产区内部。在办公区设立停车点, 消毒后的车辆放置在指定的停车位置。
2.5 消毒流程的制定
除了饲料开支以外, 消毒、疫苗和兽药投入的费用比例应该为6︰3︰1, 可见消毒在生物安全体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完整的消毒流程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2.5.1 消毒前的清洁
采用清扫或冲洗的方式, 消除待消毒物体表面的污渍。实践证明。未实施清洁的消毒作用将大打折扣, 甚至起不到任何的预期消毒效果。
2.5.2 消毒液的选择
针对不同的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消毒液, 如地面消毒选用烧碱或生石灰水, 手部消毒选择没有腐蚀性的温和型消毒液。
2.5.3 消毒液浓度的配比
每种消毒液使用目的和实施对象不同, 其最佳的配比浓度也不尽相同。如卤族类的消毒液, 在疫病暴发时的使用浓度同正常空栏清洗消毒及饮水消毒的浓度是不同的。应根据具体的使用目的和实施对象, 从而配比最佳的使用浓度, 达到最佳的消毒效果。
2.5.4 消毒方式的选择
消毒方式包括喷撒、喷雾、熏蒸等, 因药物种类而不同。如生石灰要喷撒消毒, 戊二醛稀释后要喷雾消毒, 过氧乙酸稀释后要熏蒸消毒等。
2.5.5 消毒时间的确立
根据消毒对象, 换算需要的消毒液用量, 然后按照配比浓度进行配制。有时进行短时间的喷撒消毒, 有时进行长时间得熏蒸消毒, 要依据不同情况而定。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消毒方式和时间, 消毒都要彻底、全方位、不留死角。
2.6 消毒制度的建立
构建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重点应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 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2.6.1 进入生产区前的消毒
员工在进入生产区前, 应洗澡更换衣服。通过专用的通道进入更衣室, 更换工作服和水鞋, 通过喷雾消毒通道和踩踏3%~5%烧碱溶液的消毒池, 再洗手消毒后进入生产区。
2.6.2 生产分区入口处的消毒
由于整个生产区又划分为多个生产分区, 在每个生产分区的入口处设置3%~5%烧碱溶液的消毒桶和洗手消毒盆, 通过多次反复的消毒, 减少手脚携带的微生物量。
2.6.3 猪舍入口处的消毒
每栋猪舍入口处设置3%~5%烧碱溶液脚踏消毒桶, 入口附近铺放大量生石灰粉, 脚踏消毒后再踩踏生石灰粉。生石灰粉有两个作用:其一是干燥作用, 及时干燥鞋底, 降低舍内的潮湿度;其二是生石灰粉遇水后呈强碱性, 可以进行二次消毒。
2.6.4 空栏的清洗消毒
猪舍中猪群被转出后, 在下一批猪群转入之前, 要及时对空栏进行清洗和消毒。空栏的清洗和消毒程序为:烧碱浸泡—彻底冲洗—晾干—第一次消毒—第二次消毒—熏蒸消毒—空栏。先用3%~5%烧碱溶液浸湿栏舍、地面、墙面和角落, 然后用添加清洁剂的清水彻底冲洗干净, 晾干, 进行两次消毒, 消毒液的选择遵循从低级至高级的顺序, 然后使用过氧乙酸或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最后空栏5~7天, 准备转入下一批猪群。空栏的清洗和消毒对猪群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定要严格执行。
2.6.5 大环境的消毒
每半个月进行一次猪场大环境的消毒, 全场要统一行动。具体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 阴雨潮湿天气不宜进行消毒作业。消毒时, 先对路面和过道进行清扫, 清除杂物, 然后用3%烧碱+生石灰的混合液泼洒消毒, 不留死角。
2.6.6 排粪沟的消毒
每天对排粪沟清理消毒一次。先将粪沟的猪粪清理干净, 再用清水冲洗一遍, 最后撒些生石灰粉。
2.6.7 采精前后的消毒
对公猪实施采精前, 先挤压公猪的尿包, 然后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公猪的阴部, 用干燥的毛巾拭干, 再用新配制的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喷雾消毒, 用清水冲洗干净, 毛巾拭干后实施采精过程。
收集精液时, 避免精液直接接触盛装的容器, 容器内加一层保鲜膜, 封口处放置至少三层的过滤纸, 过滤凝胶等杂质, 要避免精液受到污染。精液稀释用水为灭菌的双蒸水, 用于稀释的烧杯、温度计、玻璃棒等均经过高温或臭氧消毒后方能使用。
2.6.8 母猪配种前的消毒
待配母猪实施人工授精前, 先用流动的清水将母猪外阴周围30厘米的区域进行刷拭干净, 然后用新配制的0.1%高锰酸钾溶液实施喷洒消毒, 再用流动的清水冲洗, 最后用一次性吸水纸将母猪的阴户拭干, 插入输精管进行授精。
2.6.9 重胎母猪上分娩舍前的消毒
妊娠母猪于预产期前一周进入分娩舍待产, 在赶入分娩舍之前的半小时, 对母猪进行全方位的冲洗, 尤其是四肢和蹄部, 冲洗干净后晾干, 再用新配制的碘类或醛类消毒药喷洒母猪全身, 然后缓慢有秩序地将母猪赶至分娩舍, 杜绝脏母猪上分娩舍。
2.6.1 0 母猪分娩前后的消毒
当母猪出现临产征兆后, 立即准备接生的物资, 用蘸有消毒药水的毛巾擦拭母猪的乳房及阴户在内的臀部大面积区域, 减少初生仔猪对外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几率。
母猪分娩后持续一周内, 每日用蘸有消毒药水的毛巾擦拭母猪的乳房及阴户, 减少母猪产后因体质虚弱而感染阴道炎或子宫内膜炎的风险。
2.6.1 1 初生仔猪的消毒
仔猪出生后, 用干燥的毛巾拭干口腔及全身的黏液, 实施断脐, 断脐用的剪刀及棉线均在5%的碘酊中浸泡后方能使用。在保留3~4厘米长度处的断口及脐根处, 用5%的碘酊消毒。对仔猪实施断牙及断尾时, 所用的器具必须消毒后使用留作种用的仔猪, 需要剪耳缺, 一般在出生后2小时内实施剪耳缺, 因为此时仔猪耳部的血管血液尚未充盈, 剪耳缺时不会造成大量流血, 剪耳缺所用的钳子必须先蒸煮消毒, 然后用5%的碘酊浸泡, 剪完后耳部用碘酊全面消毒。
2.6.1 2 装猪台的消毒
装猪台位于生产区与外界接触的边缘地带应划分为净区和脏区。净区是生产区的员工可以到达的区域, 而脏区则是装猪人员与车辆接触的场所, 因此装车的人员必须是非生产线员工, 如后勤人员。装猪台在使用完毕后, 应先清理地面的猪粪, 然后用流动的清水全方位地冲洗干净晾干, 最后用消毒药水喷洒消毒。值得注意的是清理消毒的操作人员同样是非生产线的员工。
2.7 免疫体系的建立
免疫体系的建立在整个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构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过采购优质的原料, 设计合理的饲料配方, 可以为猪群提供充足的营养, 增强猪群的体质, 提高抵御疾病的非特异性抵抗力。而接种疫苗, 则是为猪群穿上坚实的“铠甲”, 增强抵抗疾病的特异性免疫力。
免疫程序的科学建立, 需要建立在众多因素基础之上, 如猪场外界疾病的压力、季节性疫病流行的特征、猪场所在区域的疫病防控与净化要求等方面。因此, 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建立适合本场的科学的免疫程序, 并严格执行。
建立免疫程序后, 接着便是筛选疫苗。选择疫苗厂家, 应遵循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及口碑良好的原则;要针对疫苗进行动物试验, 从疫苗接种的副反应, 如发烧、食欲减退等, 以及接种后抗体产生的最短时间与持续存在时间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从而确立最佳的疫苗供应商。
疫苗的运输与保存均需要冷链设备, 针对不同类型的疫苗, 其保存的最佳温度要求是不同的。因此, 保存疫苗要根据温度要求精准调控冷链的保存温度, 同时使用温度计监控冷链温度, 每天上下午各记录一次, 防止因冷链设备的原因导致疫苗失效。
疫苗接种过程中, 对不同的猪群使用不同型号的针头, 如哺乳仔猪后期使用的针头型号是9×14, 种公猪使用的是16×40, 而且要确保疫苗注射到肌肉内, 否则起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2.8 疫病的监测
定期对全场猪群开展疫病监测, 一般为一个季度开展一次。监测内容包括疫病的病原监测与抗体监测、特定疫病在猪群中的流行情况、抗体在猪群的分布水平等。病毒性疫病主要有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口蹄疫、猪伪狂犬、猪圆环病毒病等, 细菌性疫病有布鲁氏菌病、猪支原体肺炎、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对病原体监测为阳性的猪群, 要立即进行隔离, 半个月后进行复检, 如果仍为阳性, 实施淘汰处理。
2.9 人员的管理
人员管理包括对猪场工作人员和外来访问者的管理, 主要管理内容为:未经猪场工作管理者的同意, 任何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场区;新员工到猪场报到, 先在办公区隔离两天, 沐浴更衣, 再在生活区隔离两天, 隔离时间未到, 禁止进入生产区;请假外出返场的员工, 必须在生活区隔离两天, 沐浴更换衣服;所有员工在食堂统一就餐, 严禁将饭菜带回宿舍, 指定地点收集剩饭剩菜以及清洗餐具;员工不准在其他有猪的区域居住进场前至少一周未接触其他猪只。
2.1 0 引种的管理
2.1 0. 1 种源提供场的健康等级必须高于引种场
引种之前, 通过实验室检测等方法了解种源提供场的猪群基本健康状况, 严禁从烈性传染病病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种猪场引种, 严禁从健康等级低于本场的种源提供场引种。
2.1 0. 2 隔离制度
引进的种猪由于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 其健康状况可能发生改变, 并影响本场其他猪群的健康状况。因此, 引进的种猪必须经过至少45天的隔离适应, 隔离期全部进行抽血化验, 确保重大传染病病原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方能混群。混群后根据本场的免疫程序, 接种疫苗。
2.1 1 有害生物及其他动物的控制
7.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浅析 篇七
关键词:浅析 杨树 造林 措施生物 防治
一、杨树造林技术措施
1、造林地的选择。造林地的好坏对杨树能不能高产至关重要,它是集约栽培成功的关键。如果造林地立地质量不够标准,即使增加投入也不易改造好,不能保证高产。因此在造林地的选择时,应对土壤的厚度、质地、肥力、结构及地下水位等进行详细的调查。
杨树丰产林地应具备土壤可溶盐含量不低于0.1%~0.2%,地下水位约1.5~3m的条件。像在冲积物上形成的黄潮土就是比较适宜的土壤类型。
杨树属喜湿树种,不适合在坡地和丘陵上种植。河滩上的砂潮土须经深翻整地肥积灌溉才能满足丰产栽培的需要。潮竭土、褐土和潮棕壤的地下水位深,需要有灌溉条件才适用。土壤的有效士层应在lm以上。最佳的土壤质地为砂壤一轻砂壤,砂土机质含量最好l%~1.5%以上。我国多数杨树造林地有机质含量低于此标准,肥力较低,应该采取农林间作、迫肥和掩埋落叶等措施来弥补。
杨树根系对氧的需要量较高,如果土壤通透性不好则会导致根系呼吸缺氧,对杨树的生长造成危害。杨树最适土壤容重不小于1.35南方是多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因此在选造林地时应要注意地下水位,地下水位过高可能减少土壤有效土层厚度,长期淹没根系。如果地下水位高于lm则立地需经排水才可选用。排水可以大幅度提高木材产量。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是80年代新发展的杨树产区,这里划给杨树造林的土地,大多是沿江沿湖由于洪水淹没而不适于农业用的泛滥地。有些杨树能耐水淹,如美洲黑杨。这种杨树在水连续淹没20多天对生长几乎没有影响,洪水淹没40多天,则有较大影响。在这些地区,洪水淹没可能成为杨树生长的限制因子,因此,在选择造林地时要注意土地的高程和洪水淹没期的长短,不选洪水淹没期在40天以上的立地造杨树林。
2、杨树造林方法。杨树的造林方法多种多样,但普遍采用的都是单一的常规造林方法,这种方法并不能满足不同条件下的造林,影响造林成活率,降低了杨树林高产的效果。杨树造林的成败,成活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杨树苗木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水分平衡,即干、枝、叶的水分消耗与苗根吸水保持平衡。因此在选择适宜的造林方法时应根据立地、当时的旱情和土壤湿度以及苗木的水分状况进行选择。①常规造林。种杨树—般提倡“三大—深”,即采用大株行距、大穴和大苗,并要深栽。植树穴的规格80~100cm×80~l00cm×70~80cm,深栽70~80cm是为了苗木有更长的干部能转化为根,增加根量,吸收深层湿润土壤中的水分,提高抗旱力和成活率。②插条造林。插条造林具有节省苗木,成活率高等优点。因此一般在缺少苗木,土壤湿度较高,气候又比较干旱的地方使用此法。插条截自1~2年生苗木,插条长50~80cm,粗3cm以上。栽植深度—般以50~80cm深为好,具体深度还决定于当地条件而定。插条上端与地面子,或高出地面3~5cm,以利于发芽。留根育苗与插条造林结合,可形成完整的育苗和造林系列技术。③平茬造林(截干茼深栽)。所谓平茬造林法就是在根系和茎下部分水不多前及时平茬或强度截干。这种方法要注意平茬时机,如果错过平茬时机的话,会导致苗木不能保活或长不良。此法在旱情严重、常规造林把握不大时,或常规造林后苗木地上部分忍耐不了干旱和风沙,开始由上而下干枯时可采用,且秋春两季均可造林,苗木全埋在土中能保持水分平衡,成活率高。其缺点是,苗木由零点开始生长,起点低。④插十深栽(截根苗深栽)。杨树截根深裁造林技术是利用杨树苗于发不定根能力强和苗木浸入地下水的基部直接吸收水分的特点,此法的成活率高、生长量大、苗木抗旱力强。比较适合沿河滩地和阶地。挖大穴时,可在穴底挖小穴,或用铁钎打孔至地下水,插入截根苗。用钢钎打孔时,可先挖小穴,倒入少量水,打孔时可湿润孔壁,使土变软,并防止砂土下塌,减少摩擦,可以提高工效。
3、造林季节。在中原地区,秋季造林,效果较好。因为中原地区冬季不很寒冷和不干旱,所以秋栽的苗木能够在漫长的秋冬季缓慢地生根和形成愈伤组织,等到第二年春长叶子前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根,对成活和生长十分有利。秋季造林宜早,初霜之后苗木叶开始发黄和脱落时即可带叶秋栽,宜用木质化好的壮苗深栽至80cm—100cm,栽后及早春应浇水。在杨树丰产林营造中留根育苗和截根苗深栽系列技术常因缺乏壮苗木用弱苗造林,导致杨树的成活率和生长量降低,成为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令人困扰的问题。
二、有害生物的防治
杨树林的有害生物管理,《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理论》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1、干部的防治。在杨树干部林业有害生物中对其质量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检疫害虫,严重时能够导致杨树风折、枯梢、甚至枯死。即使在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治理工作中,采用全部种群(TPM)理论,但目前对杨树检疫害虫还做不到彻底消灭某种有害生物。
在干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中,要抓住害虫为害流淌树液或排出木削期,在为害处用药泥堵洞、注射杀虫剂或者在成虫期悬挂性诱剂等方法进行防治。当然主要还应该在林业造林时防止带有检疫对象的苗木造林,而且必须在造林地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扩散蔓延。
2、叶部的防治。叶部林业有害生物往往是造成干部有害生物入侵的前期因子。因为叶部林业有害生物会造成树叶被吃光或提早落叶,影响了树木的光合作用,降低了树木的生长,如连续发生几年就能造成林木大量死亡。
叶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抓住害虫的薄弱环节,如在地面地被物下越冬的幼虫上树期前,在干部涂化学药剂等,这样既省工,又节约(避免春季劳力相争),成本低、效果亦好,而且减少了环境的污染。
三、结束语
【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浅析】推荐阅读:
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概论10-23
规模化猪场污染治理措施09-16
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11-03
22猪场制度06-21
猪场场长职责08-10
猪场学习心得10-09
实习报告猪场06-24
猪场生产管理06-26
猪场的驱虫方案08-07
猪场产房工作小结专题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