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传统的作文

2024-08-18

春节文化传统的作文(共12篇)

1.春节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一

【精选】春节文化传统作文八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文化传统作文8篇,欢迎大家分享。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1

中国有许许多多民间节日,但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了。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放鞭炮等,我们家也不例外。

那天晚上,我们家包了许许多多种陷的饺子。吃饭的时间到了,我的眼里来回寻觅着,希望得到豆腐、钱和糖陷的饺子。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一个白色的,我心里想:不知道是糖的还是豆腐的。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拿起来往嘴里送。果然,是一个豆腐馅的,明年我可以有福了。然后,我们又去放鞭炮。一会儿,春节晚会开始了,我只好回去看了。

我国的民间节日,丰富多彩,真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而自豪。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2

中国得传统文化有很多,其中春节是中国最隆重得传统节日,也是我最期待最喜欢得节日。

每年春节,街上挂满了红红得灯笼,彩旗飘飘,商场里面是人山人海,在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到了大年三十这天,妈妈在准备丰盛得食物,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漂亮得新衣服,爸爸还会带我去逛花街,深圳是禁止放烟花炮竹得城市,但是偶尔也会听到一阵阵鞭炮声,为节日增添了喜庆得色彩。吃完年夜饭后,我们一家人就会坐在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精彩得表演常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每年春节,让我最期待得日子就是去拜年了,因为我又可以去外婆家了,每年我都是在焦急又兴奋中等待爸爸妈妈带我去外婆家,我最喜欢去外婆家拜年了,因为在那里我可以自由得走动,还可以跟很多表兄弟姐妹在一起玩耍,那里得过年气氛浓厚,大街小巷都是非常热闹,到处都能听到阵阵得鞭炮声,还有五光十色得烟花在空中飞舞,看着天空被这些五彩缤纷得烟花装扮得绚丽多彩,我们个个欢呼雀跃,开心极了!

离外婆家门口不远得地方,还搭有戏台,整天整夜都在唱大戏,听说是做给某位神仙看得,我们天天在戏台前后跑来钻去得,玩得真是废寝忘食,流连忘返。戏台得周围还有很多小卖部,有卖各种小吃得;有卖玩具得;还有卖烟花炮竹得……我们那时可神气了,拿着大人们给得压岁钱,尽情得享受了一把购物得乐趣。

我喜欢春节,更喜欢外婆家得春节,它给我得童年带来无限得快乐,我期待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3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包括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等。还有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春节有很多民族习俗,家家户户贴对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还有穿新衣,吃饺子,大人还要给我年钱。在这些习俗中,我最喜欢的是装年钱的小红包了。拿着小红包,我就迫不及待朝外奔去。一出门,我就听见小朋友们的欢呼声,原来他们在楼下的小广场正进行烟花比赛呢!只听“呯呯”几声,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我看到这美丽的烟花,心想:“我的烟花一定比他们的烟花好看好多倍”。于是,我赶紧去买烟花,拿着自已的烟花,小心翼翼的点燃之后向着天空发射,只听“啪”的一声,烟花朝天空中直飞而去,当我抬头望着天空时却呆若木鸡了,原来这种烟花叫“花生米爆炸”,只见“啪”的一声就结束了,一点也不漂亮,真让我大失所望。不过看着天空被些五彩缤纷的烟花装扮的绚丽多彩,我们个个欢呼雀跃,开心极了。

春节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去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里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快到了,我盼望着到来!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4

千年古国,话说中国。中国是世界上四大古国中唯一存在时间最长,文化传承没有隔断的国家。

春节爸爸妈妈爷爷和其他家人们都把红包互赠给对方,这是年年的传统。我在春节的时候吃完了年夜饭,就和哥哥姐姐们一起放烟花。但人们吃得可爽了,每到春节,外婆会叫家人们去她那边吃年夜饭。这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听到过的一个故事,外婆曾经告诉我:在传说中,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年”的怪兽,它非常凶猛。“年”会在夜晚看小孩子们放烟花,这时候它突然跑走了。

有一年除夕,年兽又闯进村了,它往一位老婆婆家猛扑过去。这时候,“年”兽看见门前贴着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赶紧跑了出去。从此,年兽再也没有出现过。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都会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5

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一到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爆竹声声到处都是节日的喜庆。

说起春节,我想起了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头叫“年”的怪兽,它长得凶神恶煞,住在村庄旁的深海中,每到除夕,它就会上岸,去旁边的村庄吞食牲畜,还要伤人命,人们害怕得躲到了山上。有一年,一个老翁出现在它们的面前,对他们说:“那个来捣乱的‘年’怕红色和响声。”于是,村民们手忙脚乱地准备起来,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然后,用竹子互相敲打发出声音,“年”就落慌而逃,从此以后,我们过年的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我们每年的大年初一走亲向友,从此,春节就流传到了现在,变得越来越隆重。

随着我们科技的发展,家家户户变得富裕,我们的春联变成贴图,还有挂着灯笼,竹子的敲打声变成了烟花爆竹。随着“噼里啪啦”的烟花声音在空中绽放开来,像争奇斗艳的“仙女散花”,又像下烟花雨,有红、黄、紫……天空被打扮得炫丽多彩,它们照到了人们的脸上,人们的脸被照得喜气洋洋,人们过年的习俗还有包团圆果,大扫除……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丰富呀!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6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框边贴上一副春联,迎吉避邪,辞旧迎新。所以,贴春联也是逢年过节的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儿。

往年春节时,都是大人们来贴春联的。今年的我,看着姥姥早已买好的春联,心中总是痒痒的。好不容易等到姥姥要贴春联的`时候了。我一个箭步冲到姥姥面前,对姥姥说:“姥姥,你的年纪大 了,不适合爬上爬下。我已经长大了,让我来贴春联吧!”姥姥用疑惑的眼神打量着我,问了一句:“你能行吗?”我虽然没有“实战”经验,但是这几年我早把贴春联的过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了。所以 我是胸有成竹,拍着胸脯说没问题。

开始贴春联了。我先用双面胶在上联的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分别粘好,下联和横批也是如此;第二步,将双面胶的皮撕下来,注意这个细节:一定要轻轻的撕,不能太过用力,否则会被撕坏;第三 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将春联贴上墙。在贴上墙之前要先找好位置,不然的话,会将春联贴歪或贴错位置。贴上去了!耶!成功啦!接下来最后一个步骤:贴“福”字,贴“福”字和春联的方法差不 多;只是要将“福”字倒过来贴。你们知道吗?这其中还有个传说呢!传说皇上朱元璋下令,过年全城都要在自家门上贴上“福”字,否则满门抄斩。但是有位农民不识字,竟把“福”字给贴倒了。皇上大怒,刚要下令斩首,马皇后说农民是在祝福皇上,希望皇上“福”到家了。皇上听后大喜马上下令放人,农民才幸免一死。从此,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故意把“福”字给贴倒了。一是为了吉利,二是 为了纪念马皇后。

我得意地看着我的杰作,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福星高照,大门中间的大红“福”到家了。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甜滋滋的。姥姥还夸我贴得好极了!

贴春联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感受到了新联换旧符的快乐!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7

我的家乡在一个孤落的小村里。那里没有城市的繁华,没有城市的璀璨,但片刻的清幽、却会留住永恒的微笑和洗刷不掉的农家淳朴。

记得寒假中最让我难却的就是春节十二点钟的那个瞬间。

就这样缓缓的、我的眼神停在那根细而锐利秒针上。

那一刻我拼住了呼吸,一切仿佛都停止了,但唯有它、还在一点一点的完成一轮生命的变迁。

在整个屋子里静静清晰“滴滴答答”的回声。甚至连屋外的刚探出头的嫩草也不再舞蹈。

一缕缕皎洁的月光照射在空地上,仿佛一段光滑的丝绸搭成的桥梁,准备迎回20xx年的冬天,送来20xx年的春韵。

快了.....快了!

十二点钟距离近在咫尺,365天的马拉松,最后到了尾声。

“滴滴答答"声仿佛细细流水般,愈来愈烈清晰,愈来愈强烈。他来了。

”当~当~当......“

春韵一乘着徐徐的微风到来了。

那风、是暖的..........一颗绿色的种子埋在了地下,等待萌发,因为它本就是大地......刹那间隆隆的鞭炮声洋溢在了整个村里。

绚丽的烟花,带着乡下人的完美的心愿和浓厚的淳朴,向上苍祈求,映红了半边天........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8

我国历来是文明之邦,文化历史厚重,传统习俗源远,值此新春佳节,我们一边热热闹闹过新年,一边也可安安心心品文化。

没有文化的节日不叫节日,没有故事的传统也不是传统。无论古今中外,概莫如是。优秀文化、优秀传统是根、是本,也是源头,牢记根与本,纵行千里不忘本,河有源头水才清。

就四川而言,文化丰富多彩,环境优美,物产富饶,享有“天府之国”美誉。在饮食、娱乐、语言和习俗等方面自成一派、独树一格,并且影响广泛,令人倾倒。

四川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上川龙之分。

成都年是伴着童谣唱来的。“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童谣中的种种为过年做的准备,加上春节到来后持续到十五的游乐、庆祝:新年撞钟、烧子时香、大庙会、游喜神方、人日游草堂、耍狮子、舞龙灯、元宵观灯,再加上爱玩的成都人“过厚脸皮年”的正月十六游百病,这才构成了一个欢欢喜喜、圆圆满满的成都年。

元代的成都市双流县人费著在《岁华纪丽谱》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以成都而论,全年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就整个巴蜀文化而言,又具有很强的辐射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外,还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新形势下,应该如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也与所有百姓切身相关。

我们或应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重大关系,进一步促进“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建设之间的重大关系,进一步用先进文化建设成果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遗产保护利用之间的重大关系,进一步为社会发展注入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立足当前与面向未来的重大关系,进一步以新的视野谋划文化发展前景;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大关系,进一步明确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品生产之间的重大关系,进一步壮大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

2.春节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二

一要利用春节团圆习俗, 培养孩子的爱家爱国情怀。 除夕晚上, 小到“折筷子烂碗”, 大到奔波在外的家庭成员, 都要齐齐 “归家”, 熬年守岁, 爆竹声里辞旧岁, 全家老小欢聚一堂, 酣畅酌饮, 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 父母应该在守岁活动中, 让孩子明白, 家是每个人的港湾, 不管身在千里万里, 家都是最温馨的地方, 亲情是天底下最珍贵的情, 让孩子拥有爱家的情怀。 否则, 家都不爱, 何以爱国?

二是培养孩子的尊老、敬父母之心。 很多地方, 大年初一都有拜天祭地, 晚辈给长辈磕头祈寿, 长辈给晚辈送压岁钱, 表达爱护与期待的习俗。 父母要做有心人, 在拜访家族或亲戚长辈时, 从节日习俗讲起, 让孩子怀有感恩的心, 要仰天、敬地、孝亲、尊师, 让孩子的内心常有谦卑心和恭敬心, “亲师友, 习礼义”,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品德与礼仪, 要让孩子铭记心间, 随之去培养孩子的敬老敬父母之心。

三是让孩子身体力行, 喜度传统节日之时, 每个家庭都要打扫卫生、做很多琐碎的家务活, 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或者独立做一部分家务。 这既锻炼了孩子做家务的能力, 也懂得了 “生活在劳动中会变得更加美好”的道理。 另外, 各地都有不同的民俗活动, 如, 社火、舞龙、灯会、秧歌等等, 春节期间, 村村寨寨, 欢腾一片。 面对这一热闹时刻, 父母要带领孩子多参与这些活动, 或主动与街坊邻居开展一些联谊活动, 在热闹有趣的活动中, 孩子不但体验到节日民俗活动的魅力和文化, 进而培养孩子的“小团圆、 大团结” 的和谐情感及人际交往的协调沟通能力,

3.澳门春节习俗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篇三

澳門春節慶典頗具自身特色

澳門民間歡慶春節的習俗,既同內地大部份地區相似,又與許多地方不同,頗具自身特色。

從時間順序來看,澳門人歡度春節從臘月下旬即已拉開序幕。農曆臘月廿三是灶王爺生日,內地盛行送灶王爺上天的風俗,澳門人則稱之為“謝灶”。要用灶糖之類貢品“糊住”灶神之嘴,避免他上天之後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人間的壞話。臘月廿八堪稱澳門迎接新年之重頭戲,因“二八”在粵語中與“易發”諧音,所以格外受到商家青睞。不少老闆會在當晚請員工宴聚,討萬事平安如意、生意興旺發達的彩頭。

除夕之夜開始,春節慶典便掀起高潮。吃團年飯和守歲通常是百姓家的兩件大事。辛苦勞作一整年之後,準備一桌豐盛佳餚,一家老小歡聚一堂,慶賀往昔健康平安,恭祝來年順時好運,實為盡享天倫的一大快事。團年飯之後的守歲也是傳統悠久的習俗。或飲茶,或聊天,還有不少人家圍坐一桌打麻將,興趣盎然,熱鬧非凡。直至子時來臨,新年鐘聲敲響,不少年輕人和孩童會前往指定的地點燃放煙花爆竹,沉浸在鞭炮轟鳴、禮花綻放、人聲鼎沸的勝景之中。一些善男信女和老人則會趕往媽閣廟或普濟禪院燒頭香,表達對媽祖或觀音等神明的虔誠崇敬。典雅的媽祖殿或觀音堂內一時摩肩接踵,香煙繚繞,祭品堆積如山,呈現出一片莊嚴肅穆的景象。

大年初一是春節活動的重點。人們互相走動,恭賀新年。澳門人在春節那天很講究派“利市”(亦作“利是”),其實“利市”就是紅包。長輩給晚輩(尤其是孩童)“利市”,老闆給員工“利市”,甚至已經結婚的兄姐也要給未婚的弟妹“利市”。隨著時代的發展,近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會給老人(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獻“利市”了。

大年初二在澳門稱為“開年”,也有特定的內容。主要是吃“開年飯”。親朋好友團聚會餐,此餐必備髮菜(諧音發財)、生菜(諧音生財)和鯉魚(諧音年年有利有餘)。開年之後皆大歡喜,連政府公務員都被特許在此三天内可以進入娛樂場與市民同樂。

年初三在澳門被稱為“赤口”。由於澳門法定的春節假日只有初一到初三短短三天時間,因此一般人年初三都會呆在家裡,一方面繼續和家人團聚共享天倫,另一方面又得收心準備上班了。

從初四開始,政府部門和許多事業單位都會恢復上班,但一般市民可以繼續享受假期探親訪友,逛街購物或者參加各種慶祝活動。喜慶的過節氣氛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與內地許多地方一樣,澳門的元宵佳節也有兩大主題,一是觀燈,二是吃湯圓。但活動形式豐富多彩,通常是觀花燈、逛夜市、猜燈謎、舞獅舞龍、看文藝表演、品嘗湯圓,更覺熱鬧非凡。元宵節過後,春節慶典才算告一段落。

澳門節慶習俗傳承中華文化

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澳門春節慶典中富含體現澳門特色的內容。

澳門從春節到元宵的慶祝活動,實際上是一場中華民俗的綜合性大展示。就以元宵節來說,澳門街頭的許多地方,包括各個廣場、前地和圓形地,不僅佈置各種燈彩,而且組織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每年元宵節期間,特區政府旅遊局在大三巴牌坊前和媽閣廟前地,既組織多場舞獅表演,又安排连场葡萄牙土風舞演出。在祐漢公園,数十個澳門社團聯合舉辦“龍獅齊舞賀新歲”活動,舞龍與舞獅並肩媲美,相得益彰。各区坊会组织各式贺新年活动,如在福隆新街,福隆坊會主辦“醒獅賀新年”活動,向坊衆商號拜年,還向遊客派發利是;在康公廟前,十月初五街等三個坊衆互助會聯合舉辦“康公情懷嘉年華”,設置了花燈競投、猜燈謎、品嘗湯圓、文藝表演和抽獎等內容豐富的節目。這些互相輝映的活動不僅形式生動活潑,而且內容高雅,為澳門的春節慶典增添了文化的氣氛。

澳門的節慶活動雖然富有特色,但“萬變不離其宗”,因為中華傳統文化賦予其豐富的內涵。“中華傳統文化”通常指幾千年來由中華民族祖先創造、被中華各族兒女世代繼承和發展、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穩定的文化形態。它既是中華各民族的創造性成果,又是數千年文明傳承的精神財富。正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各民族歷史上多種文化形態、思想觀念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所有華人智慧的結晶,所以兼容並蓄,體現了多元文化的集成創新。這一特點同樣在澳門的節慶習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澳門是多元文化並存之地,節慶習俗亦然。在春節和其他各種節日慶祝活動中,澳門民眾滿腔熱忱地接納來自祖國各地的習俗。近年來,特區民政總署在國家文化部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和各地地方政府的協助下,一年一度舉辦“內地春節習俗展”,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如2010年春節期間,江西吉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間彩燈——“鯉魚燈”在澳門一亮相,就以其鮮紅的喜慶色彩、“龍女化鯉”的美好神話和“鯉魚跳龍門”的吉祥含義而大受澳門民眾歡迎;2011年春節期間,澳門“內地春節習俗展”不僅請來安徽蚌埠的花鼓燈、鳳陽花鼓、泗州戲、五河民歌、黃梅戲等精彩民間文藝形式,而且在盧廉若公園舉辦名為“京畿神韻,魅力河北”的“河北春節習俗展”,展出了廊坊焦氏臉譜、武強木刻年畫、蔚縣剪紙、藁城宮燈等許多特色展品;即將來臨的2012年春節,澳門的“內地春節習俗展”同樣會有精彩內容:浙江的嘉興灶頭畫、海寧硤石燈彩和桐鄉藍印花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巴里坤縣的“打春牛”、“城隍出府”等民俗活動,都將首次亮相,給澳門的春節活動增添更多的異地風采。

4.【精华】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四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文化传统作文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1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节日是最具有代表性得,洋溢着喜庆和吉祥得春节是众多节日中最新鲜最独特得一个节日。它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得古老文化。

春节也叫做“年”,有关年得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个叫“年”得怪物,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最终,有人发现“年”怕响声、红色、火。最后“年”被杀死。于是,便在“年”被杀死得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得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有关春节得传统文化也有很多。在春节这天,家家户户走门串巷,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得压岁钱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现在长辈为晚辈准备压岁钱得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得数量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得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得内容。

过春节,家家户户得门上都要贴春联,祈求这一年平平安安。春联也叫“门对”、“春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得文字形式。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关于春节得传统文化太多了,一时间也说不完,等下次再聊吧。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2

俗话说:瑞雪迎春到,每当天空中纷纷扬扬的飘起雪花的时候,春节的脚步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每到这时我的心情就是快点让春节到来,终于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日终于到来了。

春节不但热闹还很喜庆,下来就听我介绍介绍吧!我相信人们都很爱吃饺子,到了春节人们到要欢聚一堂吃饺子,给饺子里头放一个硬币,谁吃到到有硬币的饺子谁今年就最有福气。吃完饺子我们就可以看春节晚会了,春节晚会的京剧让爷爷看的津津有味,笑话让妈妈看的哈哈大笑,相声让我们看的大笑。到了零点人们都要下楼放炮,传说每到冬季就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来吃人,人们听说“年”害怕大的声音,人们就拿炮来吓“年”,从此就有了放炮的习俗。

大年初一家家的孩子都要穿着新衣服到长辈们的家里去拜年。拜完年,长辈们都会给我们一些压岁钱。

快乐的日子过的真快呀,转眼,就到正月十五,我们该收心上学了,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

2春节传统文化的来历

每当新的一年开始时,人们都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挂灯笼呢?这里还有一个奇妙的神话故事。从前,有一个叫作“年”的怪兽,它居住在一个僻静的山谷里。这个怪兽生性凶猛,样子可怕。他很聪明,他知道大年三十人最多,各种野兽也多,所以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会跑到村子里,见人吃人,见兽吃兽。百姓们都很讨厌他,但又害怕他,人们都束手无策。所以每到大年三十他们只能把门窗关得紧紧的不进不出。

但年这个怪兽还是可以进来的。又是一年的大年三十,人们早早的就把门窗关紧了。这时一个从外地来的人来到村子里,看见家家户户都关着紧紧的,觉得很奇怪。心想:大白天为什么一个人都没有?他连忙走一户人家门前,敲了敲门,一位老人问道:“是谁呀?”“我是一个外地人,想借宿一晚。”这个外地人说。

老人便把外地人请进屋里,并告诉这个外地人年兽的事情,外地人听了哈哈大笑,说:“我知道年兽怕什么,我有办法来整治它。”老人听了,高兴地说:“你知道呀!那太好了,我把村民都叫来,你跟他们说说。”说着,村里的村民都来了。外地人说:“年兽怕三样东西:红色、火光、响声。”有的人说:“我赶紧回家找几张红纸贴在门口上。”有的人说:“我赶紧回家烧火去。”到了晚上,年兽又来了,它看见家家户户都贴着红纸,院子里又烧着大火,吓得狼狈而逃,又因为有一户家人用竹子在烧火发出噼啪声,年兽被吓坏了,他逃回了山谷。年兽因为没有吃到东西,活活地被饿死了。从此,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到现在为止,放鞭炮、贴春联、敲锣打鼓这些习俗都流传下来,成了我国春节的传统文化。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3

春节可以过的好快乐,放鞭炮、堆雪人、打冰钩,都特别特别的好玩。

放鞭炮很好玩,有很多种鞭炮,最吓人的是红色的鞭炮,一点燃,过了几分钟就噼噼啪啪地响,我们事先躲在房子里,听了真恐怖,包鞭炮的红纸,都飞了过来。

还有一种鞭炮,粗粗的,外皮很鲜艳,点燃了,轰的一声响,天上立刻出现也五彩缤纷的光束,漂亮极了,鞭炮像一束束鲜艳、美丽的鲜花。

下雪打冰钩也很好玩。满天飞舞的雪球,凉凉的,一会儿就化成了水。我试着添了一下,凉凉的,像雪糕一样冰,就是没有味道。房屋的屋檐下有一根光滑、晶莹剔透的冰钩滑滑的,摸起来特别舒服。打冰钩用力得轻一点,如果用力太重了,冰钩容易碎,也要接住。如果摔到了雪地上,就会被摔碎,所以打冰钩要注意接住,最好两个人一起玩

传统文化除夕的作文二: 除夕,好热闹啊!人们忙得不亦乐乎,贴了对联又挂年画;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就像在锅里炒芝麻似的接连不断;啪啪啪的焰火声就像北京天安门举行盛大的庆祝会似的,穿过了大街小巷,穿过了高楼大厦,把漆黑的夜晚照着得如同白昼。家乡的除夕之夜到处洋溢着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夜幕降临了!等候多时的我和姐姐高兴地拿出了万花筒。我兴冲冲地拿了焰火和打火机,准备放焰火。我们放的第一炮是一啸冲天,随着一声巨响,天空顿时如同白昼,好壮观哦!紧接着是天女散花,所谓天女散花,顾名思义,那一定是非常漂亮的场面。你看,果真不出所料,仙女们在天空中把一篮子花毫不怜惜地撒向人间。那些花在空中飘飘悠悠,美丽极了!刹时,空中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我和姐姐高兴得手舞足蹈。随后,我们又放了降落伞、七仙女、百花奔放

传统文化除夕的作文三: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再没有什么节日能比春节更让人梦系魂萦、铭心刻骨,它以其神圣、隆重、喜庆、吉祥的浓郁特色,在人们心中打下牢牢的情结。这无与伦比的厚重情结,在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里,仿若一根风雨不蚀,亘古不朽的硕大红飘带,维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连结着百姓的幸福与苦难。当岁月的脚步声又一次震响于年末岁首之时,年关已倏忽而至。我在神圣的期待里翻捡着关于春节的陈年记忆,也在温暖的盘算中寻觅着关于年关的诸多话题,由此衍生出一连串的思索。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国门的洞开,各国文化的交流,人们逐渐关注起西方节日来,如圣诞节就早已闪亮登场于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大地。尽管洋节来到中国,却冲击不了中国传统节日,过大年,它依然没有失去其永恒的光泽,挥舞红绸、打着腰鼓而扭秧歌,舞雄狮从来都没被淡漠;红炉围坐、张灯结彩而为除夕守岁的光景总是令人倍觉温馨。一个古老悠久的节庆,以其极为强盛的民族性而经年沿袭,绵延不绝,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泯灭它的存在。即便世间长久流传着年关难过年年过的说法,然而不论是孩提的过年所向往的欢乐,还是成人的过年关所滋生的微妙情感,都不可能动摇人们对过年的浪漫憧憬与慎重思谋,这便是春节的无限魅力。

春节文化已由单一变得丰厚,由传统走向新潮。人们从过去的放鞭炮、贴春联、张灯结彩,转向外出旅行,游览名山大川;转向参加主题PARTY庆典活动。同时,人们也开始将传统的阖家团年,转向到饭店包席守岁;即便拜年,许多人早开始用电话问询、手机短信、Call机传呼以及发E-mail等手段,将传统的团拜与逐门逐户的恭贺新禧取而代之。此外,以辞旧迎新为主题的歌舞晚会、朗诵会、音乐会、书画展示会,愈来愈受到人们推崇和青睐。所有这些,不仅增添了传统佳节的气氛,而且以其日渐浓郁的文化含量折射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特色。

但不变的是春节对于所有炎黄子孙,无疑是共同的吉祥福祉。不论是飘泊海外,远涉重洋的游子,还是羁旅他乡、辗转迁陟的儿女;无论是挣扎底层、孤陋寡闻的草民,还是高官厚禄、养尊处优的贵人,心里无不揣着对春节的眷恋,无不怀抱着对过年的珍视。一句每适逢佳节倍思亲的诗,该凝结人们心头几多深情!一俟年关迫近,跋涉于迢迢旅程的人们,那种星夜兼程的匆匆行色,那渴望乡关的殷殷目光,无一不是因春节这根幸福丝带所牵动所濡染。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对春节饱含深情,旷世持久,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对春节无比虔诚,历久弥坚。

春节,是亲情的高度凝炼,又是催生欲望的时辰。寄托的是真情,期盼的是团圆。此时此刻,就连铁窗之中的囚徒,也会萌生对大墙之外的家的深深挂念。在年关,许许多多人的心中便有形形色色的欲望悄然升腾:有的期待时来运转,把忧伤与苦痛抛弃;有的渴望开年大吉,将理想与希冀化为现实;有的畅想宏福齐天,能有贵人保佑平安、万事顺遂。因而久别的希望重逢,分离的希望团聚,贫穷的希望富有,卑微的希望平等,痛苦的希望幸福,忧伤的希望和美,农人希望丰收,工人希望上岗,穷人希望发财,我希望顺利考上重点高中人们似乎把所有人气与运气和机遇一古脑的托付给春节。哪怕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人们也对春节充满无限的眷恋。因而春节盛满了欲望,春节催生着欲望,人人梦想乘着这不无吉祥的欲望之船抵达美满如意的彼岸。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的笑声被晚风吹到很远的地方,这笑声饱含着激情和对祖国的春节祝福,她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久久地回荡着!我祈愿大家在牛转乾坤、辞旧迎新的日子会有一轮火红的朝阳照耀亿万人的头顶,让它的赤炽扫除每个人心头的阴霾,燃烧起本不该亵渎的纯洁向往与不倦的信念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4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我最喜欢过年。每到新年,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传说故事,现在让我来讲给你们听听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力。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去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里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不止有传说,还有许多习俗呢!比如贴窗花、贴春联、贴年画、吃饺子,发压岁钱、穿新衣、放爆竹……其中,我最喜欢发压岁钱。因为,每到发完压岁钱,我都会跑到文具店,买新的文具,学新的知识。我还可以用压岁钱买很多的书籍和好玩的玩具。压岁钱还代表着长辈对我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我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我最喜欢热闹的春节了,你最喜欢什么呢?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5

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每到大年三十,商场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忙着买年货。但你知道吗?过年还有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我讲给你听吧!

传说中,在一个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鼠,每到春节的晚上“年”都会袭击山下的一个村子。村子里的人非常害怕年,准备到城里过年,在路上,他们看见一个仙人,仙人对他们讲“年”最害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人类听了以后,连忙去买了春联和锣鼓。到了晚上“年”又来了,它看到红色,听到锣鼓声赶紧逃跑了,从此村庄太平了。

现在,我们每到过年,吃完午饭,就兴高采烈地跑到爆竹店里买许多礼花。到了晚上,我便迫不及待的拿出礼花撕开包装袋,取出礼花,用打火机小心翼翼的点燃后向天空发射,只听一声“啪”,一束美丽的烟花挂在天空上,五彩缤纷,好看极了。放完礼花后,我依依不舍的回家了,和家人观看晚会。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6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年三十的时候,早上吃完饺子,我和哥哥还有爸爸高高兴兴去贴对联。

我拿起一幅对联就大声读了起来:“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横批是吉祥如意。”不一会儿,我和哥哥就把这幅对联给贴上了,爸爸妈妈夸我俩真棒!我又贴了一个春光满园,哥哥又把一个大福贴在房间里,爸爸把一幅最大的对联贴在了大门上,不一会,家里被我们贴的五颜六色,可漂亮了,我和哥哥去爷爷奶奶家贴对联,我拿了一个身体健康,贴在床腿上,我和哥哥把快活地喊着,福到了,不一会奶奶家也贴完了。

妈妈和奶奶做了一桌丰盛的菜,我给爷爷、爸爸搬凳子、哥哥倒酒,还给我倒满满的一杯饮料,还给妈妈倒了一杯、给哥哥倒了一杯,给爷爷到一杯白酒;还有爸爸,又开始吃鱼肉,鸡肉,菜花,蘑菇等等

不知不觉天黑了起来,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红灯笼,也开始放鞭炮、烟花有五颜六色的,有的像降落伞,还有的像天女散花,十分的漂亮。

我和哥哥蹦蹦跳跳大声唱着,我们又长了岁了!走,去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领压碎钱去了!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7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不过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过新年的时候,人们喜帖春联,敲锣打鼓,放鞭炮,过年为什么有这么多习俗呢?这里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我来给大家讲讲吧。

从前,在一个偏僻的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兽,每逢新年的时候,年就出来攻击人们,所以人们非常害怕,到这个新年的时候,人们急忙收拾东西逃走了。在路上,人们遇到了一位仙人,仙人告诉他们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于是人们回到家里,在门外贴春联,敲锣打鼓。年看到了红色,听到了响声,逃跑了。所以人们过年的时候,就有了这些习俗。

“放鞭炮,唱歌谣,快快乐乐过大年。”这是我过年时唱的歌谣。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8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节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洋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众多节日中最新鲜最独特的一个节日。它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化。

春节也叫做“年”,有关年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个叫“年”的怪物,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最终,有人发现“年”怕响声、红色、火。最后“年”被杀死。于是,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有关春节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多。在春节这天,家家户户走门串巷,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现在长辈为晚辈准备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量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过春节,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贴春联,祈求这一年平平安安。春联也叫“门对”、“春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关于春节的传统文化太多了,一时间也说不完,等下次再聊吧。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9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我最喜欢的就是风俗习惯,最喜欢的风俗习惯是过春节放鞭炮,因为和小伙伴放起鞭炮来很开心。关于春节放鞭炮还有一个传说呢!

传说里有一只叫“年”的兽,它会吃人,有时候一次还能吃掉一村子人。老百姓们非常害怕“年”兽,所以都躲在山上,连一个人都不敢出来。有一天,一位神仙来到地上,看到一位年轻人,就对那位年轻人说:“年”兽最怕红色了,你们可以帖对联,放鞭炮来驱赶它。年轻人答应了,于是就组织老百姓们贴对联、放鞭炮来驱赶,张牙舞爪的年兽看到了红色就四处逃窜,以后再也不敢来老百姓这里捣乱了,于是就有了“新年”的传说。

5.我喜欢的传统文化春节作文 篇五

今天就让我来讲述一下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许多,今天就让我来讲述一下其中一项吧。游龙船是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每年在端午节的时候,每个地方都会拿出自己的社团所供养的龙船出来游,表示龙破水而出,把所有不好的东西都给赶走,而我自己也是我们村社团的社员,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跟着大伙把龙船都洗得干干净净,把龙船装饰得漂漂亮亮,我是一名鼓手,每年端午节前我都会每天练习打鼓,因为到了出水的时候,所有人都要按着我打鼓的声音来趴龙船的,所以打鼓也是一种文化,不是随便打,而是要有节凑地敲打,要有士气地敲打。虽然随着时间地过去,我们每天都会长大,我们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因为社会而消失,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能消失,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接替我们祖先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

6.中国传统文化——春节作文 篇六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我比较喜欢春节。

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春节是怎么来的呢?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它在农历正月初一的时候,都会来袭击人类的村子。有一个年轻人刚刚经过一个村子。一位好心的老奶奶就给了他点食物让他快到山顶上去躲避年兽。年轻人很感动为了报答好心的老奶奶他决定帮助老奶奶赶走年兽。他就在老奶奶家里放了很多鞭炮,再穿上了红装,把房子打扮成远过望去像一个红红的怪物。年兽来了,推开门听见了鞭炮声,又看见了红色的怪物以为是比自己厉害的怪兽立刻就逃跑了。我想春节就是这样来的吧!

过年不仅仅是长大一岁,而且妈妈还会给你买新衣服呢!吃很多好吃的东西,和很长时间没有联系的朋友玩。过年,也就是春节,是一年中最难忘,最轻松的节日。我特别喜欢。

7.春节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七

一、呼和浩特春节垒旺火习俗现状

(一) 何谓旺火

旺火, 就是用煤炭、木柴做材料, 按照塔的形状和一定的方位垒砌而成的一个火堆。因为点火后火势很旺, 寓意家人一年红红火火、旺气冲天, 所以叫旺火。垒旺火时要先按东、西、北三个方向摆好 (南面是风口) 三块砖头, 然后将打好的片状炭块从砖头上一层层垒, 尽量压合, 在顶部用一小块炭盖顶, 整个旺火的形状就像一个小塔, 有时外面还要贴上“旺气冲天”的大红字条。中间空余用劈柴填满, 风口放豆秸、纸片等易燃物作为引火物。点火时, 先点引火物, 不够旺可以加点油, 里面的劈柴燃烧后整个炭块也逐渐燃烧起来。

除夕之夜点燃旺火的时间一般在夜晚十一点半左右, “点旺火”有时也名“发旺火”。旺火点燃后从无数碳孔中喷出火苗, 状若浮图, 既御寒, 又壮观。当午夜0点时, 谁家的旺火燃的最旺, 就象征此家今年红火兴旺。孩子们可以走街串巷评论旺火大小, 也有人围着旺火正、反各转三圈, 拿着红腰带边转边在火上烤, 希望从旺火中获得一年的旺气, 以图全家平安健康, 心想事成。

(二) 呼和浩特垒旺火习俗

在呼和浩特地区, 除夕夜垒旺火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传统。过去不论是市区的企事业单位、个体商贩, 还是周边农村广大普通的家庭, 腊月二十八或者二十九都要垒一个旺火在除夕夜里点燃。当新年的钟声敲响, 走过呼市的大街小巷, 几乎全部是大大小小的旺火堆。有些家庭即使经济条件不好, 也会用木柴代替煤炭垒旺火。农村有垒的大旺火, 村民会汇集在一起, 共同转村里的旺火, 人们路过路边的旺火堆也会烤旺火。《呼和浩特市郊区志》第四编社会志第一章民族风俗中载:“腊月三十日夜晚 (除夕) , 垒旺火、守岁 (也叫熬年) , 通宵不眠, 串门玩耍 (跑大年) 。”

二、垒旺火习俗的起源

(一) 先民对火的崇拜

关于旺火习俗民间有两个传说, 一说孙猴子打碎八卦炉, 碎片落入人间引发灾难, 托塔天王用“玲珑宝塔”吸进烈火和浓烟, 但是当人们吸入小宝塔散发出的气味后感觉神清气爽。因此以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人们就会用木材等材料垒成宝塔形状点燃, 愿来年身体健康, 生意兴旺等。另外一传说就是因灶王爷状告人间无故抛米洒面, 玉帝差九头鸟降灾。真武神仙不忍人间生灵涂炭, 告之人们除夕之夜点燃柏叶旺火与燃放鞭炮, 把九头鸟逼走。后来人们为了避邪和纪念真武, 利用自己的煤资源在春节和元宵节点起旺火, 以图吉利。

传统的除夕垒旺火习俗还是符合古代人的需要和兴趣的。原始初民对日、月、火等一些自然现象都怀有深深的崇拜。这一观念沿袭下来, 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思维定式。北方的冬天寒冷异常, 当先民制定了一年周期中在除夕晚上狂欢时当地就地取材, 烧一堆煤炭, 在漆黑的夜里状若白昼, 又源于人们希望生活美满的愿望取名“旺火”。火具有某种超自然力量与功用, 因此人们对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崇拜。

(二) 现实的需要

事实上旺火习俗更多的也有现实需要的原因。北方冬季气候寒冷, 木材匮乏, 但地下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挖掘出来, 先民发现它可以燃烧, 相应地可以做饭、取暖。垒旺火习俗最初来源于山西, 山西朔州盛产煤炭, 宋仁宗时, 炭块代替了木材, 煤炭也渗入到先民的民俗风情之中。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 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 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 名曰旺火。”内蒙古地区煤炭资源丰富, 冬季寒冷异常, 所以这一民俗在此流传至今。

旺火的雏形是篝火, 垒旺火的材料最开始是松枝、竹枝或其它树枝, 有的地区烧的是植物秸秆或是干的牛马等大型动物粪便, 现在几乎都用煤炭。所以说任何传统都是在不断变革的, 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除夕之夜的旺火不论是出于对火的崇拜还是现实需要, 都表达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与对族群文化的认同。

三、传统与现代的搏弈

(一) 传统在现代的弊端

红火热闹是中国年的特色, 在现代社会, 传统民俗离我们渐行渐远之时, 继承发扬民俗传统变得十分重要。但是, 旺火习俗由于个别单位与个体的过度铺张和行为不当, 而有成为陋习之忧。一, 破坏了城市路面。二, 浪费了大量的煤炭资源。垒旺火用的是质量最好的精煤, 平均一堆旺火用煤量大约1吨。三, 空气污染。据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介绍, 大年初一的空气质量是呼和浩特市全年最差的。四, 造成火灾隐患。在露天燃烧的旺火, 经风一吹火星四溅, 若遇到可燃物, 易酿成火灾。

现代思想的冲击与转变使人们知道很多垒旺火的弊端, 即使政府一再宣传移风易俗、建设节约型社会、甚至下令禁燃旺火, 但是根据对市民的采访得知, 市民认为这是传统, 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 坚信这对新的一年是有好处的。

(二) 传统与现代的搏弈

现代社会不论各种思潮如何冲击与交汇, 每种思潮都离不开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处理。传统保留在现代人的言行与记忆中, 经过反复应用影响某一地区及社会成员, 它是存在于现在的过去的一部分, 是“活着的过去”。相对于现代开拓和成长, 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是现代的资源。有传统的更新与现代的拓展现代性才能不断获得新的动力。

没有任何东西固守不变, 民俗亦是如此。据统计, 五塔寺后街与大东街是玉泉区两条传统气息浓厚的街道, 传统商业业态浓厚。五塔寺后街36家商家, 其中12家垒有旺火;大东街是一条古玩街, 28家商店有10家垒有旺火。数量的减少说明传统并不是那么无坚不摧。社会结构在变, 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变, 民俗主体在变, 民俗主体的心态也在变, 所以民俗传统也不得不跟着社会而变化。因此, “传统的发明”、民俗的变异两者都是必然的社会现象。“传统的发明”对我们的启发就是文化传统一直是在变异之中, 就像民俗传承中必然发生民俗变异一样。

结语

传统民俗如何在呼和浩特这个新与旧、传统与当代的都市中获取平衡, 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作为一种传统力量的民俗, 它会作用于民众群体, 流行自己的民俗惯习。事实上对于像垒旺火这类传统民俗, 不能因为传承不当而成为陋习。

社会发展都市也在高速发展, 举行民俗的空间地点逐渐狭窄。在传承传统民俗时, 应有科学的态度, 使其符合现代文明发展的方向。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认为, “民俗的教化、规范、维系等功能, 使民俗传统不断得到复制、更新和强化, 即使随着社会发展了, 在新的技术和知识面前, 一些民俗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民俗的核心观念还会以新的表征呈现出来。”所以说形式改变了不一定就是内涵也改变了, 例如使用环保仿真型旺火新产品, 把煤炭用一种新型能源替代和乐而不为呢?这样传统民俗才能在现代时空更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树杰.何谓传统--读《传统的发明》[J].百色学院学报, 第24卷 (1) .

[2]郑杭生.论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被发明[J].天津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

[3]宣炳善.关于“传统的发明”与“伪民俗”[J].民间文化论坛, 2011.

[4]http://tieba.baidu.com/p/1065721348.

8.中国传统文化春节600字作文 篇八

每年春节家家户户不仅要贴窗花,都要放鞭炮!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从前有个叫年的怪兽,每年大年三十就来到村子里来危害村民。村民大惊失色,吓得魂飞魄散,却什么办法也没有,只有躲一天是一天,因为年它可以吃掉村子里所有人,搞得村子里人心惶惶。有一年,这个叫年的怪兽又来了,天渐渐黑了,村民吓得逃到了山林里,可是有一位大胆的老人点起火堆,火熊熊烧起,火堆就要灭时,突然一个小孩找到竹节扔进火堆,当年要吃人时,突然火堆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年吓得狼狈得逃走了。年虽然不来了,但人们怕它来,就这样,过年放鞭炮的习俗就这样形成了。

春节的时候,旱晨爸爸用胶水把春联贴到大门上面和两边,上面贴横批。姐姐把福字倒贴在门口,就是预示着福的倒来。

晚上,放完鞭炮,该吃年夜饭了,妈妈从厨房间里端出我喜欢吃的鱼肉,鱼肉表示年年有余,除了鱼,还有红烧排骨,糖醋里脊,可乐鸡翅,丰盛的年夜饭开始了,我们一边吃饭,一边举杯彼此祝福。开始发红包了,奶奶说“只要你们好好学习,除了红包还有别的奖励,发完了压岁钱,我们准时打开电视机,看春节联欢晚会,那美妙的歌曲使人陶醉,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哄堂大笑……

我爱过春节,这就是美好的春节习俗,如果每天都这样,那简直是太棒了!我要努力学习,希望每年学习都棒棒的,每年都更上一层楼。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600字作#文5

春节灯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得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一年又一年得。这些节目,包含着丰富得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得血脉亲情,在这众多得节日中,我则独情于春节。

每年得春节,都异常得热闹,家家户户得门前都挂起红灯笼,亲戚朋友都大老远得回到自己得家为得只是吃上这一年才有一次得团年饭。饭桌上,大人们都讲述着这一年得所有经历,而孩子们则毫无忌讳得吃着、喝着、玩着、闹着。

我最喜欢得是大年三十得夜晚,等到了十二点整时,千家万户都会拿出早已准备了许久得烟花,随着“轰轰”得响声,天空中绽开了五颜六色得花朵,姹紫嫣红,美丽极了,随着这一阵阵声响,旧得一年过去了,新得一年又开始了。

大年初一,穿上新衣裳,早早地跑到亲戚家,逐个地给长辈拜年。这时,长辈便会拿出好吃得点心和一个红包塞进我得口袋中,望着自己得收获,心中真是比吃了蜜还要甜,不禁开心得蹦跳起来……

给长辈们拜完年后,家中得主妇便都到厨房准备吃得去了,没多大会儿,一顿丰盛得午餐便做好了,有香喷喷得烤鸭、烤鸡、蒸肉,还有各种各样得炒菜,但都以猪肉居多,因为家乡人都喜爱猪肉嘛!不仅有菜,还有孩子们爱喝得各种饮料,大人们爱喝得各种酒、茶。饭间,家中得主妇总是主动地给大家盛饭、递菜,让大家吃饱、吃好。

大年得初四或者初五,我都会随父母去外婆家,同样给他们拜年,然后得到属于自己得那一份红包,让自己再一次陶醉在甜蜜中……

9.春节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九

每到春节,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大家穿着漂亮的新衣服,一家人一起吃饺子。我们小朋友还可以收到许多压岁钱呢。知道为什么叫“压岁钱”吗?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从前,有个叫“祟”的怪兽,每到小孩睡觉的时候,它就会在孩子的头上一点,那小孩第二天就会变傻。有一次,有个孩子把包着红纸的.钱,放在枕头边,把“祟”给吓跑了。因“祟”与“岁”是同音字,因此就有了“压岁钱”的说法。这就是“压岁钱”的来历。

10.浅析春节文化的智慧内涵 篇十

一.春节的来历及其意蕴解读

我国的春节, 起源于祭告天地之日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的《介雅》诗:“四气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元旦之“元”, 指开始, 是第一的意思, “旦”, 象形字, “日”, 代表太阳, “一”, 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 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字结合起来, 引申为新年开始的一天。

历史上, 元旦的日期历代不尽相同。秦朝以农历十月初一为元旦, 汉武帝刘彻时期, 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 一直沿至清末。民国元年, 我国将正月初一之元旦年节定为春节, 将阳历二月二日称为元旦, 实际是阳历新年节。一九四九年, 新中国仍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将阳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可见, 元旦作为春节, 日期的变动调整, 体现了中华民族善于继承勇于变革的可贵品质。春节, 是中华先祖求新奋进的一个文化符号, 是中华民族满载美好未来憧憬、开启希望的节日。

二.扫尘祀灶及其文化意义

扫尘, 是迎接春节的重要民俗, 起源于古代人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后来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这一习俗, 在宋朝已经形成。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除夕, 人们清扫屋宇, 除去旧年的尘埃, 喜迎春节。俗谚云:“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民间有些地方在送灶神前扫尘, 说灶神画尘记人间之事, 欲以此禀报天帝, 为抹除灶神记录, 在送灶神前, 将烟尘掸去;有的地方在送灶神后扫除, 说灶神上天, 家中清扫毫无顾忌。天津宝坻在送灶前扫尘, 扫除前, 先祷告道:“土地奶奶躲躲, 扫了房子供果。”扫尘之风俗, 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爱好清洁、讲究卫生、追求健康的可贵品质。

祀灶之后, 诸神返抵天界, 直至新年才返回人间。从小年到除夕是神灵缺位的日子, 这段时间民俗称为“乱岁”, 民间婚嫁不须择日即可举行, 百无禁忌, 名曰“赶乱”。可见, 中华春节文化认同“天”, 强调顺应天时, 遵循大自然规律,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天与人是同一的, 不仅有物质的自然的接连, 还有精神上的互通。

三.拜年文娱及其智慧内质

拜年送贺喜, 是年节期间广泛流行的习俗。初一天刚亮, 全家穿上新衣, 子女给长辈拜年, 相互拜年。之后, 左邻右舍、家族老少, 相互串门拜年。人们拜年, 就是希望当下及未来拥有和享有幸福的生活。

悬春联, 是我国人民过年节的传统习俗。清代《燕京岁时记》曰:“春联者, 即桃符也。”古时, 在大年初一, 人们把桃符钉在门的两侧, 以辟邪降幅, 作为“除旧更新”的象征。蜀后主孟昶有一年过年节, 在桃符上写了“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两句联语,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悬春联, 是人们以示寄托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追求美满生活的期盼。

放爆竹, 舞狮是春节期间重要的娱乐活动。爆竹也称爆仗、鞭炮, 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爆竹燃烧, 发出劈啪的炸声, 以此驱鬼除邪, 除旧迎新。燃放爆竹使节日活动更加绚丽多彩。过年, 我国人民广泛开展传统的舞狮活动。大年初一清早, 就有大锣大鼓伴奏的狮子舞挨家挨户拜年贺喜。有趣的是舞狮者每到一户时, 都要到中堂、普房、厨房及猪栏等处一边舞、一边唱, 歌颂一番, 以图吉祥如意。人们爱以舞狮来助兴, 希望狮子那威武、勇猛的形象驱魔辟邪, 带来和平安宁的好日子。

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创的一种文明, 其演进几千年来一脉相承,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着普通百姓生产生活过程, 关乎人民群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创造, 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文化应用价值。

摘要: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是中华儿女求新奋进的一个文化符号。扫尘祭灶体现了炎黄子孙爱好清洁、追求健康的可贵品质, 拜年文娱寄托了华夏儿女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祈望未来拥有幸福生活。

11.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 篇十一

【文章摘要】

传统节日红红火火的春节,龙飞凤舞,礼花绽放,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各地张灯结彩,欢声笑语荡漾其中。

如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热闹了中国,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入世界人民的视线,以其正能量影响着世界。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文化;影响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经超过了四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传承至今。

经过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这一节庆可以一直延续下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春节所具备的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一直是被世人赞叹、敬仰的。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使得节日中的一些风俗习惯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

春季是一年四季之首,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这一季大致为农历正月至三月,此时春暖花开,春意盎然,也是农忙时节,人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满怀的热情来迎接美好的春天。

这一时节也创造了许多节日,如春节、人胜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和清明节。

这一季节的节日是一年之中最多的一季,人们身着最喜庆的服饰,将最丰盛的食物搬到节日活动中来,人们祈求平安多福,人类繁衍,人丁兴旺,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强烈愿望。

春节是中国最大最传统的节日,但春节不仅是一天,而是若干时日,一般到初五,有的地方要过到十五,甚至到月底,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顾名思义,春节代表的是春天的节日。

春节流行多样民俗活动,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庆祝春节方式也是各色各样的,但主要以拜年和祭祀为主。

节日前,每家每户都要在门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

“福”字必须要倒贴,路人一路念着“福倒了”,也就代表着“福到了”。

如今,春节不仅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而且逐渐深入了外国人心。

外国人同中国人一样重家庭、重亲情。

在一些华人居住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样过春节。

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必然会促进各国文化的渗透、普及。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中国人最看重的是家庭和睦,因此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过春节。

每到春节,不管是在外务工人员还是已迁到海外发展的人员,四处飘离的人们在除夕这天一定要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乡,同家人一同享受丰富、温馨的年夜饭、团圆饭。

饺子是美味佳肴中最不能缺少的,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也是每年春节比吃的年节食品。

饺子的做法较为简单,需要先将面做成饺子皮,用皮包上陷。

饺子馅也并非是单一的,各种肉、蛋、时令蔬菜和海鲜都可以用作饺子馅,再用清水煮饺,将醋、蒜末、香油调成佐料蘸饺子吃。

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饺子,不单单是一种美食,同时它蕴涵着中华民族诸多文化,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芹菜陷饺子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

韭菜馅饺子有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健康、快乐可、幸福、和睦。

白菜陷饺子有百财之意,是对百样之财的祈福,或是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

鱼肉馅饺子有余财之意,“余”是多出来的意思,也就是祝福您年年有余。

一年中华付出的是辛劳,得到的就是财富,而余留下来的就是健康。

春节也可称为过年。

传说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形貌恐怖,生性凶残,人们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所以每到年末,各家各户都会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热热闹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此来驱走年兽,于是春节便有了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节日作为各个民族在特定季节中举行的盛大纪念和欢庆活动,是人们调节自身生活内容和节奏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群体性和阶段性的典型生活模式。

节日的意义深远,它能从多方面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

春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无论外出务工、还是读书、做生意,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除夕这一天人们都要回到家里与家人相聚,丰盛的饭菜里蕴含着父母的爱心、子女的孝心,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生最为幸福的事情。

同时,在饭前还要祭祖以缅怀祖先,并且给双亲中逝去的老人摆一双碗筷。

除夕夜的团圆饭深藏着中华民族对家庭的尊重。

因此,快乐与严肃相伴的春节里,亲情、友情得到尽情释放,文化得到传承。

中国的春节最不能省去的便是“拜年”,拜年也代表着人们彼此之间的祝福,祝福人们新年行大运,新的一年更加红红火火,一家人团团圆圆。

而压岁钱便是拜年习俗的产物。

传说送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而“岁”与“祟”谐音,习惯上是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赠给晚辈,以此来保佑晚辈们新的一年家庭和和睦睦,平平安安。

年对于孩子来说可谓是丰收的,家长会用红纸为孩子包好压岁钱,当孩子给家长拜年时便会得到这一丰硕的“果实”。

有时候家长在除夕夜提前将红包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当春节当天到来时孩子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这种方式至今依然存在并流行着。

中国传统的习俗是在除夕夜守岁,守岁由来已久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除夕夜主要是全家团聚的夜晚,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各位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唠家常,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四千年沉淀而来的春节是中国人民全年度过的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每逢春节来临,每家每户都要将居所的各个角落打扫干净,食用餐具、窗帘被褥、衣服等也要清洗干净,这也就意味着过去一年不好的事情都被清除掉,所有的坏运气都被扫走了,干干净净、轻轻松松的迎接新的一年,迎接新的希望。

按民间的说法: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尘”与“陈”谐音,将过去一年的一切晦气、穷运等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和破旧立新的愿望。

过春节还有另一个习俗流行于民间,即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各家各户开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也就是“开门爆竹”,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的特产,它的起源较早,至今已经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可称为“爆仗”、“炮仗”、“鞭炮‘等。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在城市化进程加剧及物质生活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传统节日不能丢,我们要尽量为保存传统节日习俗提供条件,尤其是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开展传统节日习俗的条件,以便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更深层次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过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应注重教育引导,进行亲情伦理教育,进行和谐人际关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建:人民出版社,3月第一版。

12.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春节 篇十二

导语:中国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春节的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春节

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一到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爆竹声声到处都是节日的喜庆。

说起春节,我想起了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头叫“年”的怪兽,它长得凶神恶煞,住在村庄旁的深海中,每到除夕,它就会上岸,去旁边的村庄吞食牲畜,还要伤人命,人们害怕得躲到了山上。有一年,一个老翁出现在它们的面前,对他们说:“那个来捣乱的‘年’怕红色和响声。”于是,村民们手忙脚乱地准备起来,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然后,用竹子互相敲打发出声音,“年”就落慌而逃,从此以后,我们过年的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我们每年的大年初一走亲向友,从此,春节就流传到了现在,变得越来越隆重。

随着我们科技的发展,家家户户变得富裕,我们的春联变成贴图,还有挂着灯笼,竹子的敲打声变成了烟花爆竹。随着“噼里啪啦”的烟花声音在空中绽放开来,像争奇斗艳的“仙女散花”,又像下烟花雨,有红、黄、紫……天空被打扮得炫丽多彩,它们照到了人们的脸上,人们的脸被照得喜气洋洋,人们过年的习俗还有包团圆果,大扫除……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节日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在农村,这几千年延续的文化仍显示着它的生命力。那里有小山村的静谧,有黄土地的厚重,有春节神秘温馨的气氛,有严肃庄重的礼仪和浓烈淳厚的人情味。而生活在城市的人则像断了根的浮萍一样在社会中漂流,因此人们心中始终有着一种寻根的冲动。

中国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一是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是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是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沉淀下厚重的含金的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化的质是历千年而不变的。

一、贴春联、门神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关于春节的黑板报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据传某年春节后乾隆下江南时路过通州小镇(今江苏通州市),想到紫禁城外也有一个通州(今北京通州区),于是出一联让随行大臣们作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大臣们无一人对得出来,不料一小侍从平素勤学,眼见满街当铺,当即对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大喜,奖其官升三级。

民间有些春联写得也很有意思。如一个鞋店的春联是:前程远大脚跟须站稳,工作浩繁轻重要分清,横批——始于足下。一家理发店的春联是:提起刀人人落发,拉下水个个低头,横批——改头换面。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阴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垄,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春节风俗

二、贴年画

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其画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此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幅寓教于乐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三、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出现“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等。

四、放爆竹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到后来,由于社会和民俗的进化,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以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火药香四溢,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称为“编炮”。因其声音清脆如鞭响,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各种花炮乃至烟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驱鬼完全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过年。

宋朝重爆竹,明清出烟花。明代的烟花制作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从高度、品种到造型都相当不错。明人张时辙在《陈都阃宅看烟花》诗中,对烟花燃放空中的景象作了生动描绘:“空中捧出百丝灯,神女新妆五彩明。真有斩蛟动长剑,狂客吹箫过洞庭”。到了清代放烟花的规模更加盛大,工艺和花型变幻精美无比,民间、官府和佛教界逢年过节都要大放烟花,尤以宫廷的烟花最为壮观和盛大。现在我国的不少城市因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而禁放鞭炮,这种风俗只在没有“禁放”的城市和农村沿袭着。其实,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形式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既然有法必依,对于心中的留恋您就得从方式上想点辙。有的人就比较聪明,弄盘录音带放放,听鞭炮声,或用踩小气球声当鞭炮,有的干脆买几串工艺品鞭炮挂在厅里看,不但安全又一点儿不影响情绪,还给家里另添了几分喜庆!

五、扫尘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六、压岁钱

压岁钱由来已久,古称“厌胜钱”、“压崇钱”、“押岁钱”等,在钱币系列中,它被归为花钱类。早在汉代我国就已出现压岁钱,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钱的正面多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凶”。“福山寿海”、“长命富贵”、“强身健体”等,还有的正面为钱文,背面为祥瑞图案,如“北斗七星”、“龟蛇”、“老虎”、“八卦”、“生肖”等纹饰。唐朝时期,宫廷盛行春日散钱,当时人们把春节这天作为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而当时在民间还没有拜年的习俗。宋元以后,春节被定为正月初一,春日散钱习俗就演变为长者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钱,亦谓之压岁钱。”明清时期,长者用红绳串连着压岁钱送于晚辈。民国时期,方孔圆钱基本取消,长辈则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作为压岁钱,其寓为“长命百岁”,货币改用纸钞后,长者喜欢选用连号的新纸钞赐于晚辈,有“连连好运”、“连连高升”之意,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将连号钱作为压岁钱赐于晚辈的缘由。压岁钱的习俗源远流长,它预示着镇岁、去病、避邪、祈福等,是长者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七、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

八、祭 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们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九、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拼、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鲍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十、包饺子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曾叫牢丸、水角、馄饨、饽饽等。后来怎么叫饺子呢?饺的原名叫“角”,“粉角”即用面粉做的角,“水角”指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发音“角”“饺”相似,后来就说成“饺”子了。三国时《广雅》一书载:“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这个馄饨就是饺子,偃月就是半月形。唐《酉阳杂俎》已有“笼上牢丸蒸饺”、“汤中牢丸水饺”的描述。

今天昌明盛世的饺子更是异彩纷呈。从馅来说,有鸡蓉、鲜虾、什锦、三鲜等上百种;从烹法来说,有汤煮、笼蒸、罐煲、锅贴等各法,速冻饺、即食饺等产品也层出不穷。饺子馆也如雨后春笋遍布神州。京城“八大楼”之一的鸿兴楼饭庄,一两面能捏成25个小饺子,一个一种味道。西安唐城饺子馆的饺子宴名扬海内外,据说一些老外们吃的时候一边老叫肚子胀一边还拼命往口里塞。沈阳的“老边饺子馆”因煽锅蒸饺和炝鸡汤煮饺而闻名遐迩。天津清真“白记饺子馆”和太原“认一力饺子馆”也为华厦饺子上品,使路人垂涎因而门庭若市。广东粤菜中的鲜虾仁蒸饺有后来居上之势,北方人南下均趋之若鹜。

上一篇:新闻心得报告下一篇:gsp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