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教学法特殊教育的论文

2024-09-04

五步教学法特殊教育的论文(共13篇)(共13篇)

1.五步教学法特殊教育的论文 篇一

推行五步教学法规范远程教育学用活动 全面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在全场推广远程教育“五步教学法”的普及运用,确保取得成效。

第一步:需求调查。基层教学站点在开展远程教育学用培训活动前,深入党员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采取召开专题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掌握了解学用培训、教学服务需求。全场各农牧队要各自结合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列出学用培训项目,按年度、月份、每周的时间顺序,列出学用培训计划;重点明确教学组织人员、教学培训内容、学用实践活动开展模式和方法。对参学群体、学习科目,学习时间,学用效果评价等内容,分别制订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

第二步:组织教材。教学站点根据教学方案和计划,分类别组织教材和师资力量。教材组织主要以接收下载全国远程教育网(频道)、新疆卫星数字频道(新疆昆仑教学辅助网)以及远程教育IPTV等教学资源内容为主,辅以各类时效性较强的时事政治类等必看的教学辅导片、光盘等。师资力量则以教学专家顾问组、本单位聘请的经营管理、业务专家讲师为授课老师,做好授课老师沟通联系和备课工作,包括自购教材、借阅光盘(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片库提前借阅)、教学器材、教学(实践)场地、系统及设备运行保障、学员花名册考勤等准备工作。第三步学习培训。按计划组织教学培训,分为集中培训、分散学习、共性学科和特色学用“四种培训模式”,在培训学习过程中注重抓好三个关键环节。集中培训,主要是集中收看教学资源节目和技能教学片、专家集中授课讲解、现场教学操作指导、集中讨论等。分散学习,则是参学学员按培训内容,结合自身需要,上教学网站查询、借阅相关教材自我学习消化吸收培训知识。共性学科,共性学科为必学科目,是党员干部群众等所有参学人员的必修课程,为基础性培训科目,内容涵盖时事政治、理想信念、法律法规、知识经济、先进典型、民族团结等必学科目。特色学用,根据各行业群体中的不同需求,把学员分成若干个学用小组,进行分类施教、区别对待。主要方法是成立各类学用活动小组,开展特色、专业科目培训学用活动。农村教学站点重点内容是实用技能、种养殖技术培

训等;机关教学站点重点内容是依法行政、业务工作创新等;企业和两新组织教学站重点内容是生产经营管理、劳动技能培训等。各培训班(学用小组)在培训过程中,注重抓好三个关键环节。第一:课前预告提示环节。提前预告、提示培训内容,吸引所学人员重点关注,积极参与。特别是在观看光盘和网络教学资源之前,对重点内容进行温习,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掌握精髓部分,并强调收看要求、培训纪律等注意事项。第二:课中讲解环节。教学辅导人员做好疑难问题的讲解,对难点、重点和比较抽象的内容进行反复播放,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解释。第三:课后讨论环节。培训学习后组织座谈讨论、归纳整理培训内容,完成课时作业。特别是在观看重点片目后,采取集中或分散组织座谈、讨论等形式,帮助参学人员全面理解课程内容,达到培训目的。

第四步实践运用。学习培训结束后,组织参学人员赴远程教育学用实践基地观摩学习,结合学用实践活动,撰写心得体会,定期回访学用实践效果。主要是结合党的建设、中心工作、经常性教育活动等内容,组织开展演讲比赛、竞赛答题、文艺汇演等实践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根据不同行业单位工作性质,做到多样化,多元化,丰富多彩。

第五步信息反馈。及时总结培训学用活动经验,对具有较好成效的,通过学用活动推介会等形式广泛推广,促进学用特色创新。对教学培训方式、学习内容进行评估。广泛征求参学人员意见和建议,掌握了解学员对教材资源需求等问题,以改进下一次的培训活动。同时,教学站点要撰写学用培训活动信息反馈材料,向场远程办反馈学用信息、留存图片资料等存档工作。重点做好季度、年度学用活动总结,为下一步开展好学用培训工作打下基础。

按照“五步教学法”程序,进一步规范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组织和学用实践活动,使全场的远程教育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道路,确保了“以通为先、以用为本”的工作目标顺利完成,使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人民群众长期得实惠。

2.五步教学法特殊教育的论文 篇二

“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老师在讲课之初就将课程的思维导图、相关资源及案例发到网上的相关区域,以供同学们在课下查询,并向同学们说明自己的相关课件,分析资源,指导自学。在课上讲解本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针对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方法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最后留下作业布置任务。

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内容枯燥、不互动、没有联系实际、不能体现网络教育局限性来说,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着显著的优点:(1)形象;(2)引起听众的兴趣;(3)有重点、难点、关键点的导学,带着问题教学;(4)和实际相结合;(5)注重了互动;(6)眼界宽了、注意调动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7)有内容讨论。

2“五步导学法”在会计案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步,预习。预习的东西放在论坛里:一是概念地图;二是中央电大、山东电大、浙江电大的网络资源;三是图象处理的一些案例。这些都是上课之前做好的。第二步,导航,对网上资源进行评价。通过导航让不看资源的同学同样有兴趣听这节课,因此,导航非常重要。第三步,就是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的讲解。第四步,分组讨论案例,要让同学们动起来。有些同学非常腼腆,我们要让平常没有机会说话的人说话,扮演平时没有机会扮演的角色。这一步是为了让同学解放,为了让同学平等地来考虑问题。第五步,总结归纳,布置作业。这五步基本的教学遵循的不是一个随机的东西,它遵循了一个基本的教学规律。第一步要学新东西一定要预习;第二步网络资源一定要引导;第三步,针对成人来说,如果你不指出重点、难点、关键点的话,就很难学完;第四步,讨论交互不是机械的,是随机的,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安排不同的讨论;第五步,总结和课后作业。

3“五步导学法”在会计案例教学中的研究价值

3.1 该种教学模式既巩固学员所学的经管课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限于理论知识讲授,课后布置一定量的练习,期中、期末通过考试考核和检验学员掌握经管课理论知识的程度。其结果是学员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专业的概念、原则和计算方法,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往往束手无策。因此,传统的教学不能使学员全面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而通过“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教学提高了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该种教学模式,组织学员进行案例讨论,使学员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达到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的,从而加深对课堂所授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讨论中让学员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并予以弥补,从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2 该种教学模式使学员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员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因为该种教学模式不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存在的只是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正由于该种教学模式不重视得出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因其倡导多向、发散型的思维方式,不求惟一答案,不求聚合效应,因而,可以充分培养学员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该种教学模式是互动式的教学,调动了学员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中,知识单向流动,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然有的教师也会穿插一些启发式、提问式教学,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还是难以调动。而该种教学模式是互动式的教学,训练的是决策艺术,锻炼学员以“当事人”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并在不圆满的条件下作出自己独立的决策,从而可以不断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该种教学模式以网络为平台,为师生提供更广阔、更便捷的交流空间

传统案例教学法注重教师与学员在课堂上进行实时交流,但限于课堂讨论时间、人数的限制,经常是案例讨论进行正酣时却到了下课的时间,导致案例讨论草草了结,不能完全尽如人意。而该教学模式引入网络环境,在“电大在线”网络平台上进行实时和非实时交流,克服了面授教学的限制,为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3.5 该种教学模式通过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提高了学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在实践工作中往往要求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口头与书面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该种教学模式要求学员主动参与案例的讨论,对案例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并进行课堂辩论,这对提高学员的思辩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十分有利。另外,该种教学模式下学员通过发言提纲的编写、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均能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4“五步导学法”在会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4.1 注意“四个转变”和“两个提高”(1)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

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的人才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2)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由传统教学方式下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次要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作用;(3)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方式,更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4)转变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4.2“两个提高”(1)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2)提高学

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可能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

4.3 做好教学和教学服务工作

注意在教学和教学服务中,力争实现“三化”,即书本知识电子化(将课程讲授内容作成电子讲稿挂到网上,将重难点讲授和期末复习制作成录像带);课程设计个性化(网络资源和教学内容能兼顾各类学员需求);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教学)。

4.4 有效控制交互效果

远程开放教育中,让学习者参与论坛的讨论不同于网络公共空间中的一般性聊天。它通常是在教师要求学习者致力于共同解决。虽然不少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交互的时候下了不少功夫,对交互的题目作了认真的筛选。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问题激发学习者个人的兴趣,怎样引导学习者进行深入讨论,产生有效的学习结果,避免大量随机、无效的交互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

4.5 为参与交互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反馈

当学习者参与讨论时,教师要提供适当的反馈,使学习者愿意参与正在进行中的讨论。教师对学习者的信息要用简短的话语进行评价,这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反馈方式,它使处于分布状态的学习者,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集中共享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信息,展开激烈的和有益的讨论;并且让学习者知道如何重新思考其他学习者提供的寄信息,建构这些信息与自己先前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结,创建新的知识结构,帮助学习者利用和形成自己的高阶思维机能。

4.6 教师要采用一定的互动策略,维持交互活动的连续性

实践证明,在课程开始、考试前等阶段,学习者参与交互活动比较活跃,而在日常学习的大部分阶段,参与讨论就不太踊跃,有些论坛的标题甚至会出现很长一段时间无人响应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互动策略,维持讨论活动的持续开展。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开放型的教学方法,开放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基层,培养具有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办出开放教育的特色,在财经类有关会计学科的教学中必须特别强调和重视案例教学法。因此,本文介绍了全新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以及探讨了其在会计案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研究价值,最后提出了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胡伟.案例教学在财务会计课程中的运用研究.社科纵横,2005.

[2]杨有红,胡燕,谢萍.关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调查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

[3]蒋卫东.导向式教学法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财会月刊,2005.

[4]杨淑舜.在财经专业中实施讨论式教学初探.职教论坛,2003.

3.会计英语教学的“五步”教学法 篇三

会计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基础英语,它需要教师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另一方面要有深厚的会计专业知识。而且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知识必须不断更新,即教学必须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保持一致,在教学中将语言服务于专业的特点体现出来。因此,要求教师能够不断调整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探求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五步教学法的内容

(一)设定问题

古人云“学则须思,学贵在疑”,因此设定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会计英语既涉及到专业的会计知识,又涉及到英语语言知识。设定问题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仅针对老师,也针对学生。对老师而言,要找准问题,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点,而且随着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要有所差别;对于学生而言,设定问题时应做到:1.要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2.要紧密结合教材,注意根据课文的内容并结合专业知识,抓住重点、难点设定问题。3.要注意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和规律。

(二)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将传统的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情况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并为教师的讲评做铺垫。如果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如果解决不了,经过老师点拨就会茅塞顿开,且记忆深刻。例如,教师提问What is accounting?学生已经学过会计学,就会开始思考会计的定义,同时也思考如何用英文正确地进行表达,虽然对于一些专业的词汇举棋不定,他们仍会反复琢磨每个词的用法和含义,并认真组织句子结构。

(三)小组研讨

问题提出后,每个学生都认真思考,但所得的答案却不尽相同。小组研讨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培养协作能力和评价能力。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并由一名代表汇报研讨结果,必要时其他同学给予补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还可以创设组与组的交流、评价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其研究方案不断完善。

(四)大班讲评

有思考就会有困惑,老师的讲解能使学生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因为学生经过了思考、讨论,对最后的答案有着高度的渴求,这时老师给予讲解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如前面提到的问题“What is accounting?”什么是会计?教师可以给出答案“Accounting is an information system that identifies,records,summarizes and communicates an economic event of an organization to interested users.”会计是对企业交易进行确认、记录、总结并将结果传递给信息使用者的一个信息系统。这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温习并更深地理解会计的涵义,使其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进一步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identify是指确认交易;communicate不是交流而是传递的意思;讲到record 时可以让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会计与簿记的关系,即“The difference between accounting and bookkeeping”;讲到interested users,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Who use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即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即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to decision makers.至于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同学们分析其主干就是“Accounting is an information system.”而“that”引导的从句是用来修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信息系统。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讲评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掌握会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又掌握了会计英语的语言特点。这样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教学步骤,可以将英语知识与会计知识的讲解紧密地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引导他们拓宽思维,对于一个问题可以发散地联系到很多的方面,使知识得到引伸、扩展和变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五)巩固提高

练习是学生形成语言技能的必经之路,它使学生将新知识应用到语言实践中,巩固了学习内容。会计英语具有其专业特点,知识性、逻辑性较强,因此语言练习自然也就不同于基础英语的教学。应先让学生通过前面环节的学习,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段落中心,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注意词、句、段以及整篇文章在结构和逻辑上的一致性。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加强关键词、关键句的掌握。开始时可由老师提示关键词和关键句,慢慢地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排列关键词、关键句并背诵,这样做效果明显,还可以在同学之间进行一问一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当学生逐步养成了这种科学的、有效的记忆习惯的时候,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增强,教学就更易于进行了。

二、五步教学法的意义

五步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实现了三个转变,即: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精讲多练”为原则的启发式教学;把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转变为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活跃的课堂形式,赋予课堂以新的生机。

4.四环五步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篇四

从时本学期要以我校提出的“四环五步“教学模式进行上课,间分配和教学内容上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彻底废除“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探索完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四个环节是: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精导点拨------巩固训练,五个步骤是:

1、明确目标,2、自学合作,3、检测自学,4、精导点拨,5、巩固提升。

以关注学生参与程度以及主体作用发挥情况为依据,改革评课方法和内容。看学生展示是否精彩,关注学生参与度,以及参与形式、时间、学生学习效果;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怎样,课堂上是否能激发、诱导、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看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是否敢于质疑,敢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学生思维价值与学生创造价值是否得以激发和提高。

导学案要加进教本内容,实行生本和教本同步,做到在同一个导学案上有生本内容和教本内容。

要突出落实三个为主教学原则,务求实效地体现课堂教学改革实质。

(3)加大课改视导力度,逐校指导和检查课改实施情况,注重典型的发现和培养,要实行课改的全面实施和推进,将组织人员深入学科、班级检查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开展情况,随机抽签听课(抽一个年级、或一个学科的全体教师),查看资料,进行考核,评分结果计入学校考核成绩。

(4)学校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深入教学一线,上课、听课、评课,积极承担教改项目,主持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新课改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校要安排几名课改骨干,负责示范和指导工作。

(5)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学科组长作用,制度化开展活动,以教研推动课改工作。

(6)课改年级为七八年级,九年级教师要熟练掌握四环五步教学模式要求。

2、典型引领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以校本教研为平台,培养课改骨干教师群体,进行示范带动。

3、过程管理

(1)学校要加强过程管理,强力推进学习小组建设,有计划针对性开展导学案编写和使用实验,及时检查会议记录、教研组活动记录、教案、作业、教学反思、理论学习笔记、心得体会、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等,建立改革过程档案,把握改革进展情况。

(2)密切关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情况,避免图形式、走过场,要切实把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效果紧密结合,真正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3)加强信息沟通,及时上报课改实验情况,对好的经验及时总结,推广交流。

{4} 课堂上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表现,完美表现

5.五步教学法 篇五

默认分类 2009-03-18 13:29 阅读329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

全面领会、把握本质、深入实践

——“五步教学法”教学实践

“五步教学法”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我校被广泛的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显示出蓬勃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它不仅代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代表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而且它具体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正因为如此,大家对“五步教学法”模式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致力于“五步教学法”模式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说“五步教学法”模式正逐渐的成为占据我校学生课堂的最主要的最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家从备课到上课,从课堂到课外,从形式,到实质,在不断探索和积累“五步教学法”模式实施的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的成熟的教学经验要想在我校开花结果,不仅需要每一位教师有极高的学习热情,不倦的实践精神,更需要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并经常进行交流,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下面就一期

来的教学实践中的体验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系列化的课堂教学工程。它需要教师在运用之前对“五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做好决定课堂教学环节成败的其它相关环节。“五步教学法”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学、测、议、解、悟”。所谓“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依据学案进行学习。教师把原来的“教法”变为“学法”,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变为学习过程。所谓“测”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知识点的难易,有步骤地设计自测题,从而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所谓“议”是指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个性问题通过相互帮助得到解决。所谓“解”是指教师根据“测”和“议”的结果,结合教材的重难点,有目的地进行讲解。所谓“悟”是巩固提高、迁移拓展的过程,是对知识整体的回顾,要达到悟出知识、悟出方法、悟出能力之目的。

二、重视自学指导的设计。问题设计要少而精。

自学指导是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帮助的,因此好的自学设计不仅能为自学扫清障碍,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但是有两种现象是值得大家探讨和关注的。一对教材钻研不够,对知和教材把握不到位,导致提出的问题题大而空,问题的针对性不能,指向不明确,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回答。或是对课本问题的简单重复,不具有启发性。二是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这一环节上搅尽脑汁,煞费苦心,试图通过问题的设计构筑一条思维的路线,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沿着教师设计好的线路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表面看起来水到渠成,并且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其实不然。这种教师只不过是把过去口若悬河的讲解变成了现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教师想左右学生思维的企图没有根本变化。学生在学习地过程中自主探究知识,独立思考问题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保障。而且上述作法因为问题过多还会造成时间上的不必要的浪费。这显然与

设计问题的要求是相悖的。

问题设计少而精,是自学指导的基本要求。教师只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做必要的提示,这些往往真对共性问题,针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困难,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困难的经历和体验。这不仅是掌握知识的需要,更是能力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问题设计少而精,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间的优先权和控制权,同时也体

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反馈。

“五步教学法”模式的教案实质上是学生学习的学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和预测,是学生学习的预案,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情况,根据课堂信息的返馈,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因此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巡视,并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不需要重复的,哪些是学案设计中没有预料到的需要补充的及时做出调整。

四、教师教的过程要突出三个明确。

一是明确教学的内容。要明确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区别,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当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倾向的问题,也就是学生目前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如果只是个别或极少数学生没有掌握,则利用其它时间和方式在课堂以外的时间来完成。没必要在课堂上进行统一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教的内容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是共性问题,是学生学习有障碍的那一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部分,是难点部分,是关键。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整体效率,才能保证学生对时间的自主控制。二是要明确学的方式。“五步教学法”模式推行的是一种“兵教兵”的学习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他学生可以对这位同学的讲解提出质疑,或者进行相互的讨论未决的问题进行点拨、更正和补充。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很高的课堂效率,学生之间的思维水平,知识基础,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接近,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同一认识层面的交流,最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是最快捷的交流。这种学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合作学习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合作获得知识,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帮教作用,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这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三是要明确教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不折不扣地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找到这一类问题的规律,不仅知其然,而且做到知其所以然。同时教师在点拨、矫正、归纳时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知识的具体运用 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形式解题技能,使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少走弯路。

五、给学生足够的“悟”时间。

确保学生的“悟”时间是保证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拓展的重要环节,在学生自学,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来实现对知识的巩固理解,每节课要求学生“悟”的时间最少不能少于10分钟,而从实践中发现多数教师在时间的把握上不能保证每节课的10分钟“悟”的时间,使一部分学生不能对当堂知识牢固掌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在课堂讲解得太多,太长。例如,冗长的导课,例行惯例式的复习,过多过杂的问题设计,或是逐题讲解的评价方式,重复的练习轮次,等等都会导致时间的白白浪费。“五步教学法”的导课多为开门见山的导课方式,简洁明快,新课前对旧知识的复习做到有的放矢,对问题的评价针对共性问题,关键问题做重点评价,简单的问题不作评价,或者一笔带过。减少练习的轮次,尽量避免类型的重复,选择的习题要有代表性,要少而精。总之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分配上要做到精打细算,确保

6.五步教学法 篇六

一 导课 导学

(1)导入新课,出示教学目标

教师要在学生自学之前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而且可以在接下来的自学活动中做到方向明确,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力求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并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降低,也不拔高。

(2)出示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自学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他们需要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自学、可以用多长时间,最后要达到什么要求等等。学习有了具体的范围和要求,而且有了规定的时间限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了一定的压力,适当增加学习的紧张程度,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如果在自学时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长期坚持下去,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学生自学前的指导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才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自学”是指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到自身。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督查,及时表扬和鼓励那些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同时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二 展示新知

教师在这一阶段,通过提问、学生板演等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判断和归类整理,为有的放矢地进行“解惑”做准备。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接下来的“教”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因此,这一环节称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二次备课”。再者,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后进生,如果后进生都学会了,那么就可以保证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已经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

三 质疑解惑

“质疑解惑”是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展示新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的更高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极为关键的。

教师在“质疑解惑”阶段要做到三个“明确”:一是要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主要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倾向的问题,也就是学生目前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为保证整体效率,如果只是个别或极少数学生没有掌握,可以采取其他的辅导措施进行补救,而没必要在课堂上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要明确教的方式。推行的“兵教兵”的教学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他学生可以对这位同学的讲解提出疑问,或者进行相互的讨论,老师的作用则是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并对学生讨论未决的问题进行点拨、更正和补充。三是要明确教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不折不扣地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而不满足于只给学生提供具体问题的答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不仅“知其然”而且做到“知其所以然”。同时,教师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知识的具体运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少走弯路。

四 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就是指教师课堂上要留出不小于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的练习和作业,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和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练习的内容是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练习的形式则是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学生之间也不允许进行讨论。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可以针对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

五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把握知识的本质,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也应该是一个善于归纳总结的人。因此在教师授课中,应当注重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巩固教学成果,激发学生思维。长期坚持下来,课堂效率会大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以上只是“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具体到不同课程和不同课的类型,这一模式的结构和具体操作步骤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始终遵循着两条线:一条是学生的自学和练习,这是明线;另一条是教师的适时的和必要的指导,这是暗线。再者,“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特色还体现在它对于“学”、“教”、“练”三者是交叉的、循环的,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双向融合,真正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获得信息、掌握技能、形成态度的过程。这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都是极为有益的。

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一)导课 导学

(1)导入新课,出示教学目标

[操作] 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时间] 约2分钟左右

[目的] 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意义]

①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②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揭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点] ①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准确地制定学习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拨高要求。②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太长。

③学习目标的主要内容是理解知识、培养能力,至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由教师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进行,一般不作为向学生揭示教学目标的内容。

4要引导学生认真默看,不要急于切换投影。○

(2)出示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自学 [操作] 课前制作好的投影(小黑板),课上通过投影(小黑板)让学生看。[时间] 约2分钟左右

[目的] 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意义]

①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②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了不少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

[注意点] 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三个明确:

①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

②明确自学的方法,一般靠自主学习完成。结合不同的学科,可以边看书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怎样干好,就怎样干。

③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操作] 学生自学、操作,教师巡视。[时间] 约10分钟左右。

[目的]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意义] 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及时地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注意点] ①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

加认真地自学。

②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

③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二)展示新知

[操作] 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提问题进行回答。问题包括自学指导中提出的问题,还可以是有针对性的检测题。[时间] 约5—8分钟。

[目的] 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意义] 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接下来的“教”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注意点] ①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做演示操作,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际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②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照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或布置他们做哪些练习等。

③教师要巡视,搜集位上同学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

(三)质疑解惑

[操作] 处理学生展示新知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还可以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提出的问题。

①学生观察演示操作,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操作的相同。②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③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

④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时间] 约5—8分钟

[目的]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意义] 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尖,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训练一题多解,使尖子生理解更加透彻了,促进其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题多解的操作能力。

[注意点] 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要做到三个明确: ① 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② 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一种“兵教兵的教学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再补充。

③ 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出规律,真正让学生

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四)当堂训练

[操作]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题 [时间] 约10分钟左右。

[目的] 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

[意义] 及时反馈信息,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的就视为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

[注意点] ①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8分钟。②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③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

④尤其是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⑤要注意矫正学生的坐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归纳总结

[操作] 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时间] 约3分钟左右。

[目的]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把握知识的本质,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意义] 长期坚持下来,课堂效率会大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注意点] 教师一带而过,流于形式

7.浅析高中历史的五步教学法模式 篇七

1.自主学习, 情境导入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合理设计好导学案, 并在课前发给学生,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 明确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 同时老师要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 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障碍, 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还要求学生在书上就相关要点做好标记, 在疑难之处打上问号, 同时也可以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只有学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才能有效地完成小组讨论。最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 落实基础知识,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针对性, 提高课堂效率。

2.合作探究, 初步释疑

在导学案的完成过程中, 总有一些问题是学生个人解决不了的, 再加上学生新提出的问题, 这些都需要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合作小组一般以4至6人为宜, 由组长负责主持, 要求每人都要积极参与, 采用轮流发言和畅所欲言两种方式。小组先进行相互找错纠错, 再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问题进行讨论, 交流解决方法, 完善问题答案。在学生讨论时, 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参与其中, 以了解学习成效, 点拨迷惑之处, 掌控讨论进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由组长作记录。

3.课堂展示, 交流提升

各小组的组长把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成果和疑难问题汇总起来, 由教师指定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和疑难问题, 再让大家共同思考和讨论。教师在组织课堂展示过程中要有预见性, 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 要适时点拨, 组织即时互动, 及时解惑。

面对超出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 教师要给学生搭桥引路, 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 促使学生思考、探索、争辩, 直至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期间, 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要学会等待, 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历—个自悟自得的过程。当然, 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也往往会超出教师的认知范围, 教师也可能一时无法解答, 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提问者,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去解决, 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等。另外, 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跑题”现象, 要适时调控, 避免出现“泡沫”现象。

4.教师精讲, 点拨拓展

(1) 教师的精讲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对于那些次重点与非重点, 尽量做到少讲, 甚至不讲, 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思考, 只有这样分清主次地精讲,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更好地完成课时教学任务。

(2)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 适时将世界史与中国史、古代史与近现代史进行横纵联系,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 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 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理清历史线索, 每课、每单元、每个知识点都要形成知识框架, 并让学生记笔记和掌握, 培养学生综合、分解、总结的能力。

(4) 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历史课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去记忆, 如果单纯让他们死记硬背, 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我们不妨找一些记忆技巧教给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切忌死记硬背。

(5) 教师的精讲过程中要合理使用图表、幻灯片、录像、彩图等教学手段, 语言要抑扬顿挫、突出趣味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5.课堂检测, 小结评价

检测, 是教学的基本环节, 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目标达到度的衡量, 更是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有效手段;从中可以判断学生的进步情况, 根据学习进度明确学习目标, 从而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课堂检测时,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 将答案写在检测本上, 完成后上交, 由教师批阅, 并算出小组平均分, 排出各组名次, 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老师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整合, 解决疑难点。最后, 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回顾整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 并对本课知识进行整体把握,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

8.物理五步课堂教学法的浅探 篇八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利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教师从设置一定情境中引发出新问题,诱导思维进入新课,情境的创设可多种多样:可以在复习已学知识时诱发新问题,也可以从司空见惯而又未被引起重视的物理事例中发现新问题,也可以由实际需要提问新问题。创设情境要突出趣味性,导入自然切体,有情有理,鲜明的创意一下就扣住学生的心弦而进入角色。提出问题要注重启发性,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观察事物、分析問题、寻出课题。这一环节还应符合科学性,既要使内容哲理准确,又要忌生拉硬套,模式单一等。

二、实验观察,思维探索

根据已提出的问题,在学生急欲探求跃跃欲试而又不得要领的情况下,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准确地设计实验方法,理清探索的思路,并在教师的配合下完成实验。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概括,进行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思维活动,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去研究问题获取知识。

三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在有充足的信息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去伪存真,得出科学结论,概括出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该步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一些学生便于接受容易得出的结论,要由学生自己得出,教师加以肯定与概括;对于一些较为抽象、思维跨度大的知识内容,教师要进行点拨。规律得出要顺理成章、势在必然。教师对已得出的结论要讲清内涵外延,交待用途及在运用当中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四、练习巩固,反馈矫正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本节所讲重点,设计系列达标练习,由学生当堂独立完成。教师则通过提问、学生板演、讨论发言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评价,对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点,及时矫正和补救。通过练习去理解、深化、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练习题的设计首先要全面的反映教学目标,不能缺漏,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习题要有适当的难度。

五、总结新课,纳入结构

教师在课堂的结尾要对本堂所讲内容予以小结,理清思路,指明重点,突出应用。但这决非知识点的辑列和所讲知识的重述,应把知识纳入整体的知识结构中去,让学生在明确本节所学的同时,又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把握本节知识。

9.五步教学法1 篇九

一、“五步教学法”的内容1.创设问题。在学习前就学习的内容提供问题背景,并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心理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学习弯道跑之前,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思考生活锻炼中的跑弯道和跑直道有什么不同感受,激发学生亲身体验的欲望,以此引导学生练习。2.自主探究。向学生明确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集体或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研究,得出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跳高的教学,不对学生规定练习方法,而是让学生讨论研究用什么样的方法既能跳过去又能跳得最高,学生可以先研讨,也可以在体验中进行探究。3.自我展示。用自己研究出来的学习方法或者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练习,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这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4.评价激励。引导学生对自己研究出的学习方法或者对成功的经验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并对敢于发表见解的同学给以鼓励与表扬。5.拓展练习。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设计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练习及练习方式,如情景游戏法,目标达成法,竞赛练习法等。

二、“五步教学法”的效果1.实现了体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主体化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紧紧围绕激发和保持运动兴趣而开展。3.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快乐的学习氛围,既有身体练习的感受,又有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和情感体验,做到身心并育,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0.五步教学法特殊教育的论文 篇十

以往和当前的美术教育,由于单一偏向绘画或工艺课的教学,还有许多方面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特别是还有许多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因素存在,放在学科教育的整体上来分析,主要的弊端有三:

1、教学内容过于单

一、审美视野狭窄、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偏向于写生编成的“图画本”,主要从写生的角度、以成人的审美目光去考虑内容的编排,其缺点是审美视野狭窄,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偏向于想象编成的美术教材,展现了一定程度上儿童的生活世界,但仅以同龄儿童作品的呈现来启发儿童学习美术,也只能使儿童的审美水准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无论是偏向于写生构成的“图画本”,还是偏向于想象编成的美术教材,都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体验活动不足,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偏向于写生或想象的课堂教学,衍生了“纯写生教学法”与“纯想象教学法”两类极端的教学方式。“纯写生教学法”强调学生以眼观察为主来对现实世界进行真实性地描绘,该教学法项目重于理性的分析和概括,难度大、枯燥,不利于儿童美术兴趣的养成; “纯想象教学法”强调学生用脑思考来表现幻想状态的图式。该教学法偏向于低层次的思维诱导,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比较贫乏,对高层审美文化更是较少触及。因此,这样的想象活动的根基是不扎实的,脱离生活实际,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此教学法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成为他们出现美术学习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纯写生教学法”与“纯想象教学法”,其最大的弊端是从“一种一元论思维极端”走向“另一种一元论思维极端”,从而割裂美术文化本有的多元形态,最终往往会因学生感官缺乏足够的参与,而致使学生因缺少相应的文化支撑而无法得到很好的建立,更谈不上什么实践能力的培养。

3、兴趣活动空间狭窄,作品的创造性存在明显的局限。传统的美术教学受图画课、美术专业课的影响,许多教师对“美术”这个概念缺乏思考与理解,从而导致一部分教师在辅导之中只注重客观对象的描绘或脱离实际生活的想象绘画,致使学生从小就形成依葫芦画瓢或胡乱想象涂抹的不良学习习惯。偶尔或许有几件令老师看了比较满意的作品,但由于创作时学生缺乏对生活主动的多元体验,作品中使人产生此画非童画的感觉,美术创作脱离了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长远看肯定是相当有害的。看来,如何从“纯写生教学法”与“纯想象教学法”的单一美术教育中走出来,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趣味学习美术的审美教育理论框架,并在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兴趣辅导上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操作途径,已成为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近几年许多美术教育工作者,积极引进启发式教育、愉快教育、情感教育、体验教学以及成功教学法等的相关原理,在某些领域里作了许多探索与尝试,并获得了不少富有建设性的成果,为美术教育的新发展注入了活力。但由于许多研究缺乏儿童美术学习方式的足够考虑,且深受“纯写生教学法”与“纯想象教学法”等教学方式的影响,因此,目前美术教学还未能找到一种较能体现现代小学美术学科特点,反映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我们认为小学美术“五步趣味教学法”对于弥补传统美术教育的弊端以及吸收当前美术教育中的优秀成果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切入点,对于激发学生美术兴趣,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五步趣味教学法”的界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美术 “五步趣味教学法”——即:“选题激趣→问题激趣→目标激趣→活动激趣→点评激趣” 五步。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即在美术教学中以“趣味教学”为主线,通过选择趣味课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树立创作的目标以及自信心。通过师生之间的趣味体验活动,运用交流点评作品的形式,激发学生美术创作与学习的持久兴趣。在“五步趣味教学法”中以“学生为本”,关注美术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教学目标,并始终以激发学生美术兴趣为前提,密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和谐教学情境,让孩子们在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创作的乐趣,潜移默化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题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的对象为本校在读1——6年级650余名学生。

四、“五步趣味教学法”的研究过程与研究原理: 第一步:走进生活,选题激趣。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主张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的策略。在这种理念指引下,我整合了美术教材内容,选取了趣味性强,动手面广并富有教育意义的趣味课为教学内容。

“趣味课”——即“趣味美术活动课例”。其基本理念是:学生凭需要、兴趣,主动、积极地活动,而非被动、被迫、外部干预地活动。活动内容是学生没有活动过而又想尝试的,美术学习的动机是以关注生活,获取知识技能或满足审美等实际需求为中心的,而非学习机械性、技能性等技术性的操作活动;创作的范围是开放丰富、大美术的,而非封闭狭窄、小美术的;过程是放松愉快的,而非紧张有负担的。(1)选题原则:在趣味课的选题原则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关注生活、动手实践、审美性、教育性。

1、关注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的魅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我们倡导“趣味课”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该原则下我们编制了“彩泥卵石”、“彩纸造型”二个板块。

其一,“彩泥卵石”板块。农村小学远离城市的喧闹、繁华,地理环境上多山多水,我们利用校园自身的环境优势,适时选择了小溪中的卵石做为趣味课教学的内容。针对一块块天然造型不同卵石的创作出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作品,来引导学生获得个体的审美体验,从而激发其自由而有个性地进行创作。如自编“趣味课”《彩泥卵石画设计(系列)》一课,我安排了许多设计主题,诸如《人像系列》、《动物系列》、《十二生肖系列》、《综合造型系列》、《手机造型系列》等,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了解到了人物造型上的五官比例、现代手机的功能及不足之处,还有关于十二生肖的民间故事等知识,获得多元的体验,作品自然是非常精彩的。其二,“彩纸造型”板块。纸是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几乎天天碰到的,用学生天天碰到的纸来创作各种各样的作品,那才是造型艺术中最为简洁、方便的创作途径。彩纸造型在操作上简单、有效、富有变化,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它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创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他们把平面的构想立体化,锻炼学生剪、折、刻等方面的手工艺,培植学生创新的实践力,《立体贺卡》趣味课的实践中,已充分证明小学生能够善于运用平面的纸,设计出各种多样的作品,并在制作中感到快乐。

2、动手实践。选择孩子们人人都乐于动手的趣味美术活动,能够扩大孩子们参与的面,丰富其体验的过程,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本着让学生动手实践原则,我们编制了“电脑高手”、“小小设计师”二个板块。

其一,“电脑高手” 板块。作为现代艺术的电脑美术是一块新开辟的芳草地,艺术资源丰富,开掘潜力大。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电脑绘画发展成为独立门类之后,在广告、装潢设计、动画制作上被广泛应用,使全球艺术发展出现了新的重大的变革。目前,国内的一些美术院校及中等设计学校已开始把电脑美术列入重点课程开设,从而使设计领域里出现了“没有电脑设计能力无法上岗”的新格局。但在小学阶段的正规美术教材中,据了解浙江版、上海版等国内教材,均为空缺。为了完善和丰富儿童创新的领域,我运用PHOTOSHOP、CORLDREW等软件在学生中开展电脑设计趣味课的开发,试图在小学阶段中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的科学的艺术观。短短二年的努力,现在已有许许多多学生爱上了电脑美术,作品《绿色的地球,我们的家》、《我们一起飞翔》等学生电脑设计作品已充分证明小学生能够学习且善于运用多种软件进行电脑美术的设计与创作。

其二,“小小设计师” 板块。主要设计的趣味课有《艺术节会标设计》、《封面设计》、《邮票设计》、《板报报头设计》、《小书签设计》、《手印画设计》等。

3、审美性。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激发学生美术兴趣,学会审美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内在需要。目前,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健康有益的审美教育活动已是我们美术教学的必然方向。因此,我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设计小学美术趣味课,旨在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促使其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美术本身是一门非常丰富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兼容互渗,从中挖掘的活动主题,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如美术与劳动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树立起“劳动创造生活美”的审美观;与科学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以及电脑美术的关注;与历史的结合,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文化;与现实、时代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对今天的人类文明产生积极感情„„等等,以上这些学科间结合的设计活动都能从不同侧面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美术活动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育性。在选择趣味课时,我们还寓趣味性于教育意义的内容中,通过有教育意义的趣味课,能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里我们设计了“变废为宝”、“主题创作”二个板块。

其一,“变废为宝” 板块。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作品。于是我们结合“环保教育”,设计了《拉罐上的彩绘》趣味课。帮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巧以及创作中的应变能力,以牛奶盒为材料的《储蓄罐》,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原本生活废弃的东西,经过我们的“小巧手”可以变化成一种有用的小物品,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环境保护”、“珍惜地球资源”的教育,从而也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其二,“主题招贴设计” 板块。主题招贴画(即宣传画、海报)——是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美术作品,它通过图形与文字的巧妙组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优秀的招贴画作品不仅能对所宣传的主题起到较大的社会效益,从画的表现形式来说对小朋友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让学生接触招贴画,让他们搞一些简单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选择招贴画主题时我们常常考虑时代感强、有积极的现实教育意义的内容作为学生设计创作的主题。如结合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让孩子们学习“十六大”精神以及有关的知识,将《“十六大”主题招贴设计》作为宣传、教育学生的好方法,通过设计与制作不仅使学生对党的“十六大”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学习了招贴画设计的有关知识。

2003年4月,人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闹得人们惶恐不安,世界失去了往日的色彩,但我们并没有被可怕的疫情所吓倒,如《小小画笔抗击“非典”》主题招贴画设计是我们五年级学生在美术课上抗击“非典”举行的成功美术活动,学生学习了有关知识,了解了怎样预防“非典”、正确对待其传染途径等,并把这些知识告之家长,群防群控战胜“非典”。(2)选题时注意的问题:

以上原则下的趣味课,在实际选择与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

1)各趣味课设计内容要切合儿童的生活世界、符合时代特征以及应用与实践。

2)各学习板块的安排不能过于集中,但要有一定的联系,具体教学中各种方法、内容应灵活组合。

3)注重选题的时代性、创新性,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应及时的更新,走进生活、关注生活,把握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宗旨。第二步:制造冲突,问题激趣。

我们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创新之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提出问题,让“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成功的乐趣。

1、让“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

在招贴画构思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学生质疑,对于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让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与构思。我们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讨论与交流的兴趣,谈论如何解决好招贴画设计中存在的困难,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今年4月份全国处于“非典”疫情之时,我在五年级美术活动课上了《小小画笔,抗击非典》一节主题招贴画设计。问题情境如下表(略)

学生通过开展问题的讨论与交流,思维方式更加活跃,这对于他们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让“疑”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

有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认知上感到了困惑,并产生了认知冲突,引起了定向探究性反射,思维的火花在孩子们中间碰撞着。

如在未知《彩泥卵石画》作品作者情况下,让学生谈谈对该件作品的感觉。——“你们觉得这件作品有什么特征?”、“这么普通的材料,创作出如此新颖的作品,难道他有什么秘诀吗?”。学生对此产生了好奇心,他们通过讨论交流,完善了自身的想象能力,能够把他人的创新的设想,吸收为自己的构思,不同的创作趣闻,不同的创作对象,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成功的乐趣。

说明: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蕴含着无限的美,在农村这片自然资源丰富的环境中我们发现了自然美,小溪里哗哗的流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小溪里一块块无奇的卵石中蕴含自然之美。这里的“疑”——着重解决了怎样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利用生活中现有的教学资源,校门口小溪里自然形状各异鹅卵石,市场上随处可购的彩泥,把它作为一个活动内容,并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并解决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困惑与冲突。第三步:观察欣赏,目标激趣。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在一个阶段确立一个学习目标,对于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内趋力,一种前进的动力。我们通过佳作欣赏、榜样示范、名家之路等内容,促使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美术兴趣。

1、目标是个体的内趋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是被迫的,被迫的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通过欣赏优秀的招贴画作品,激起学生对招贴画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的去欣赏招贴画,去了解生活,去观察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事、物,以此作为招贴画的材料。

如在欣赏史捷设计的环保招贴画《哪里才是我们的家?》(曾在教育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等部委主办的“中国青少年绿色承诺行动21世纪议程招贴画大赛”中获金奖,并在中华世纪坛及联合国首脑会议展出)作品中描绘着“一片树林被砍光了,只留下一个个树根,一群小鸟在空中盘旋,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巢,并添加了主题词“哪里才是我们的家?”。这幅招贴画的创意非常明显,就是要我们保护树林,爱护人类的好朋友。这一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其表现的内容也源于生活,通过该作品目的是唤起人们对环保的重视。

2、目标还是个体的动力。欣赏完这一幅作品使读者引起了共鸣,并对新奇的画种——招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好奇与创作的冲动,欣赏中使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并树立起创作的目标。第四步:体验创作,活动激趣。美术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创作,从而获得美术创作的乐趣,这一步在趣味课中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的每个环节,并在每个环节中大显身手,一展才能。这样的体验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1、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课堂上我注意体现“六还”,即:还学生以课堂时间;还学生以教室空间;还学生以活动主动权;还学生以探索权利;还学生以创新可能;还学生以个性张扬。40分钟的课堂,学生占有的时间达一半以上,课上,游戏、争辩、对口练、角色表演等妙趣横生,学生能说的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学生做,学生能想的学生想,学生能演的学生演,学生能写的学生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如在《彩泥卵石画—手机造型》趣味课时,首先,让学生体验收集生活中的素材。一节课时间,带领孩子们到校门口的小溪里采集卵石,在收集过程中让孩子们选择“奇”、“异”、“怪”之类的卵石,并展开自己的想象,在想象过程中不断有学生跟我说,老师:“这块像一个侧面的人像”,“这块像一条小鱼儿”„„想象中孩子们充满了回归自然的乐趣。其次,体验创作时的乐趣。通过单独创作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一个学生投入到了创作、设计一个新颖的手机造型,把最新的功能、用途以及创新的想法,表现得淋漓尽致。说明:我们选取自然界中创作的素材(资源)是给学生体验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会单独创作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学会与他人合作是新课程学习方式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能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从而设计出更精彩的作品。这里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2、让老师成为“导师”。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教与学生学,在这里转变为师生互动,教师成为一名指导者、点拨者,如在招贴画设计活动中主要通过以下2个途径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1)让学生描绘设计稿——招贴画作品的设计稿不同于绘画作品,但近似于绘画作品,它可以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各种不同的表现技法,来描绘设计稿。如302班赵海东小朋友在画面中描绘了几个简单图形——“月亮、星星、小朋友及昆虫”等,有些涂上了色彩、背景等大块色都没有添,这些在招贴画的设计稿中都没有关系,可以通过下一步的电脑制作加以处理和完善。(2)让学生进行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设计是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老师必须放手让他们自己实践,去动手。不能总是领着学生走,要把疑问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让他们独立完成,在困难时通过学生间相互交流或探讨来解决实际难题,老师在必要时给予示范,做到“授之以渔”不能一手包办。首先,先将设计稿进行扫描,并保存与电脑中。其次,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加工制作。如,赵海东小朋友的《艺术节招贴画》作品中运用PHOTOSHOP软件工具栏中的“填充工具”选择“深蓝色”,点击作品中的“空白处”进行填充,此时整幅画面就出现了深蓝色的夜空,运用工具栏中的“橡皮图章”,其功能是“复制”作用,选择需要复制的图像——“小星星”,根据所需数量把它进行复制,画面就出现若干星星,同时也可以把“小星星”拉大或缩小;之后,运用文本工具添加上主题词,作品就完成了。

通过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电脑美术设计的有关知识、技能,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加强,改变了过去以“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这里他们主动参与创作作品,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兴趣更加浓郁。第五步:互相交流,点评激趣。

作品完成,需要展示、需要与他人交流。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很难说谁的作品最好,谁最漂亮,更不能说最漂亮的就是最好的。“你最喜欢哪件设计作品”的标准是相对的。能够对学生言之成理或能自圆其说的评价和判断,教师应该给予尊重和鼓励,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评价要尊重和鼓励学生。传统的教学评价大多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评价主要是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教师往往打个成绩或者等级了事。久而久之,评价的目的在于定性定格,学生形成依赖的心理,等待教师“宣判”,缺乏反思意识。新《课标》指出: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如在彩泥卵石画评价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创作的作品,师生互动,让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快乐。注重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展示,相互点评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通过自评、他评、师评,互评的方式,对各组作品进行点评,对各自作品优点进行介绍,对创作、设计的全过程进行解读,让观众(孩子们)了解作品成功背后的故事,增深兴趣,如在作品完成后我让小组长把本组设计作品的步骤记录下一来,让小组成员各自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在参与设计过程中的感受或想法。通过让每一个学生交流创作体会,这体现了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即使是简简单单的交流,也使得孩子们的创作积极性得以更大的发挥。

2、发挥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

如招贴画作品完成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交流中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创作设计过程。通过对自己设计的作品点评,让他人对作品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印象。如五年级《小小画笔,抗击非典》主题招贴画设计中小朋友的点评更是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样的评价方式弱化了作品的“甄别”、“选拔”功能,发挥了评价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美术创作与学习。

由此可见通过“五步趣味教学法”的实践,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得到极大激发,想象变得更加丰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上述“五步趣味教学法”让学生走进了生活,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优点是:

一可使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扬长避短、各尽所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来。

二是在体验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是作品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与教师的评价,而是激起了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审美活动中不断燃起富有创新的思维火花。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若要有效的发挥“趣味教学法”的作用,还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以趣味教学为要旨,综合运用各种教法。趣味教学法所呈现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审美心理发展规律的过程与他们情感体验的美术文化相统一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年龄差异特点,融合各种教法,以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趣味体验。(2)灵活处理与设计趣味课。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及审美基础,处理好课题内容,为学生的充分体验作好准备。操作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体验为目标,精心提示、设疑、选择、提供资料、方法传授、讨论、交流、点评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对美术学习过程的体验,往往在课堂中进行的,一件设计作品的展示往往会受时空的限制而交流范围大大缩小。但是可以通过扫描仪、展示台、教学课件等弥补了这些不足。因而,美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显得特别重要。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经过近4年来的小学美术“五步趣味教学法” 的教学实践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项研究,不仅奠定了开展小学美术趣味教学的审美基础,形成了可操作的教学策略,而且直接推动了对学生美术兴趣、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等的培养。

1、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活动意识显著增强。

美术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学生的经验,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美术兴趣和表现的欲望,在调查、分析、发现、实践、创作等各个环节各个过程中,学生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据笔者统计:几年来在笔者所教的班级中98%以上的学生对美术保持极大的兴趣,并且涌现了10余名美术特长学生。此外,相关美术教学内容的设计,使教学活动不受固定信息的制约,为学生发挥潜能,实现各种素质的多元发展提供了空间。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观察、探究、交往、审美、创作、评价„„ 发展了多方面的能力,形成了健康向上的个性。

2、学生的美术创作朝着多元化方向迅速发展。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美术“五步趣味教学法”。这套教学法的实施大面积提高了学校的美术教育质量。教学中倡导学生独特的创造,创作形式的个性化引导,积极的改变了学生创作中原有的单一性程式化风格,并激起了学生创造新作品、新画面等内在动力。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在参加全国各类比赛及展览中,有360余幅的学生美术作品获奖、展览或公开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美术报》、《儿童美术启蒙》、《当代小书画家》、《小画家》、《少儿美术》、《少儿书画》、《小艺术家》等全国20余种知名报刊上(详见附录),也有学生作品在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少儿类)发表或在联合国首脑会议展出。

此外学生多样的创作风格,还受到《美术报》、《少儿美术》、《小画家》等美术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美术报》记者应霁民老师在看了学生“预防非典”宣传画作品后,作了“„.使我们看到了以启迪心志、培育爱心,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为目的的少儿美术教育,正越来越活跃地走向社会、关注现实、直面生活,并日益发挥出宣传力和影响力。”的积极评价。

3、教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笔者利用这套小学美术“五步趣味教学法”撰写的20多篇论文、课例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东北师范大学主办)、《少儿美术》(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实验教学与装备》(浙江省教育厅、教育装备管理中心主办)、《当代小书画家》(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现代教育科学》(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省教育科学院主办)、《宁波教育报》等报刊。其中3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小学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3篇论文在市级论文评比中获二奖,1篇获三等奖,《小学美术设计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一文获宁波市鄞州区小学学科教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此套“教学法”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详见附录)。

4、学校美术教育特色显著。

《中国教育报》、《美术报》、《少儿美术》、《当代小书画家》、《浙江现代教育技术》等全国各级报刊30余次介绍了学校美术教学的成果(详见附录)。

六、讨论。

“五步趣味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美术兴趣,提高审美素养,开发潜能、培养意志,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调控。

特别是对于新教师来说运用“五步趣味教学法”还必须对教学环节进行灵活的处理,增强的应变能力,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其二: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设备。

在现代教育技术日趋现代化的今天,教师应该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现代教学设备(如:网页知识、电脑设计、检索美术信息、网上传输美术作品)等的知识,扩大美术作品交流的范围,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经费去掌握有关的技术。

其三: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以往美术教师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讲授和示范的方法,相对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已有的经验,学生的学习基本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现在则主张学生将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我们还要正确处理个别提高与整体提升的关系。

11.五步教学法特殊教育的论文 篇十一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在教学新知识后,教师应先设置理解新知识的定向性习题,主攻一点,促使学生内化新知识;而后应设置深化新知识的辨疑性习题,有意识地将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和判断,把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东西分析清楚;最后设置综合性习题和引申拓宽的创造性思考题。这样安排使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具有阶梯性,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使课堂练习发挥最大的作用,使后进生能够“吃得饱”,优秀生能够“吃得好”。

1.准备练习

数学的新旧知识连贯性很强,在新授之前,教师应该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准备性的练习进行铺垫。有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贴近,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理解的准备性练习,增强练习的生活性和趣味性。

2.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发生在新知识的讲授或者探究之后,恰当合理地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在巩固练习的设计中,要注意基础性和变式练习的结合,做到练习题目的分层,如改变题目数量呈现分层、改变题目条件呈现分层。

3.综合练习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指培养学生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能力,还包括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综合性是指练习的内容能涉及多门学科,包含多种知识,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以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控制论认为,课堂教学的进程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实施控制的过程,教学活动只有通过适当的调控,才能保证练习活动正确而有序地进行。只有通过评价,教师才能获悉练习实施的效果,从而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重新调整教学的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学生如果忽视或不及时反馈,给予教师错误的信息,会使学习的包袱越积越沉,越来越讨厌学习,最终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解题技巧等都需要通过练习反馈给教师,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或调整教学方式提供重要的依据。

我校在采取多元评价时注重了评价的内容,包括本课学生知识达成情况、小组互助学习情况、学生个人收获与发展情况。

1.评价学生知识达成情况

对于这方面的评价,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比较好。教师根据本节课知识目标的要求,提前编写好练习题。学生在前期学习、练习的基础上,限时完成练习题,此时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合上课本,独立完成,不能讨论、询问。学生完成后上交,教师课后批阅,下节课反馈,对出现的问题再巩固、再提高。学生的检测成绩,可以记录到学生的成长发展档案中。

2.评价小组互助学习情况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划分好的小组,随时记录各组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好以分数形式呈现。关于各组学生学习情况的记录,可以是教师提前在黑板上写好小组名称,随时记录各组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是安排专门的学生记录,也可以是由各小组自己记录,写在统一的板上。不管采取何种方式,课程结束后,教师都要进行总体评价,除了由专人记录好各组成绩外,还要按照各小组得分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给予奖励,最好是给优胜小组多加分,加的分数不一定是相同的,可以结合知识的难易程度、小组的进步情况等。

3.评价学生个人收获与发展情况

关于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评价建议采取自评和组评相结合的方式。

(1)自评。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选择、使用,从而检测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若有问题,可以在小组内再解决,也可以求助老师或其他同学。如果课堂上不能解决,可以利用其他时间解决。

(2)组评。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每节课、每个小组都要对成员进行评价,可以是鼓励的、也可以是建议的。各组还要选出进步最大的学生,并且在学生的成长档案中加分。

总之,“五步导学法”创建了师生和谐对话的课堂文化,教学相长变成了现实。师生在民主、和谐、快乐的气氛中共同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董丽娟.五步导学法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4).

12.五步教学法特殊教育的论文 篇十二

另一些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技巧训练, 对技巧的掌握跃跃欲试, 认为创作很容易, 只要理性地安排情节, 处理技巧就行了。他们全部热情在于关注表达方式, 比如说习惯性地运用误会法挑起一些戏剧冲突等。这么一来, 创作过程中那种关注生活, 从生活中得到感悟, 从生活中发现戏剧美的功能就疏忽了, 对内容引发的创作激情在无意中被淡化了。

从教学看, 小品创作的最大困难是激情的缺乏, 我们的教学辅导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激情, 让学生从平淡中见到诗情, 在审美发现中澎湃激情, 在挣脱模式中发挥出自己的才情, 创作出具有原创意义的作品。因而, 对原有模式进行了改变, 注重了“创作激情的发现、聚焦、审美、扩展、引导原创”的教学法的探索。

第一步:发现激情

鲁迅在《致董永舒》的信中强调:“如果创作第一须观察。” (1) 学生在观察生活, 经过深入生活收集素材之后, 进入创作的第一步是选题的确定。选题, 是一种创造, 是创造中的重点之重, 其最能显现编剧创造能力和智慧。作家王蒙认为这是一个作者基本能力的表现:“因为生活就好像大海一样, 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是不会终结的, 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对生活有新的发现, 指的就是这种能力。” (2)

选题阶段, 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小组讨论, 其解决五个问题。

1.给学生一个打腹稿的机会。学生在形成书面结构之前, 可以随意地, 以零星的碎片的凝聚材料、展开想象、简单塑型, 而不必刻意追求完美无缺。

2.给学生一个口头表述的机会。学生以口述方法, 将简单整理好的故事表达出来, 以增强绘声绘色地描绘一个故事的能力。

3.给学生一次听取反应的机会。学生在讲述中, 注意别的同学和老师作为故事的第一接受者的反应, 接受反馈, 而不是自顾自地独白。

4.给学生一次参与其他同学的创作的机会。对别人的故事随时补充, 启发联想, 发挥集体创作激情碰撞的场效应, 帮助叙述者完成故事。

5.教师了解学生创作兴趣、思维习惯和生活范围。在各个学生的发言中, 教师应注意了解和掌握学生作为叙述者和接受者时流露出来的情况。

没有热情、激情、诗情, 创作者就失去了人对于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 再好的材料, 也看不到其中的闪光点。尤其是有些学生经过一些走马看花的采访后, 抱怨没有挖掘到那些充满复仇、欺骗、犯罪、失恋的看点, 抱怨没有挖掘到那些极其动情、煽情、滥情的素材, 对创作反而产生厌倦和失望。

教师关注的重中之重, 是激情的有与无。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敏感的感觉力, 像绷紧的琴弦, 轻轻的一个触摸, 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一旦感觉到了同学在交流中冒出了激情, 教师要及时、正确地给予回应, 反馈, 让学生看到反应, 以致保护、肯定, 鼓励学生的激情;而不能一直做思索状, 没有一丝反应, 或只对学生所交流的素材感兴趣, 不对学生对这素材的情绪进行关注。教师对学生激情的冷漠和沉默, 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第二步:聚焦激情

一般地说, 在解决了学生的创作激情有与无之后, 就需要解决激情的“多与少”、“大与小”、“持久或瞬间即逝”的问题。

小品创作, 常常刻画入微, 给人一种“纤毫毕现”的印象。“戏剧小品之小, 小在篇幅, 小在规模, 更准确地说, 小在构造” (3) 。虽然寥寥几笔, 比不上结构复杂的巨大的多幕剧, 但它重心突出, 以局部的完整性取胜。罗丹雕塑巴尔扎克像时, 由于发现雕像的手过于精美, 影响到大家对全体的注意, 他毅然去掉了最精美的手, 而小品创作, 我们需要去掉的不是手, 恰恰相反, 我们要求去掉整个塑像, 保留下最精美的部分。

学生在讲述选题时, 有时一下子不知道要讲什么, 或者能够讲述很多很多, 住住抓不住事件的重点。抓不住重点, 就会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或觉得这个非常不错那个也不能放弃, 没法下笔, 更不知道围绕哪一点将剧情有机地组合展开。

小品创作特别需要有突出的聚焦点, 以便在众多小品展演中能够留下印象, 否则, 在整场演出之后, 前面没有深刻印象的作品, 往往容易被后来演出的作品冲淡、掩盖, 而变得模糊起来。

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缩小、消除非重点。有意识地删除其他影响注意力的目标, 抑制和舍弃不符合他认识到的情感生活模式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抑制没有集中的散点, 令其模糊、沉寂甚至消失。

第三步:审美激情

我们必须牢记, 审美的基本点是通过叙事塑造人物:没有脱离开人物的“纯粹的”事件;没有与人物无关的环境描写;而推动叙事的核心———冲突和对抗则更离不开人物 (4) 。写人, 主要是写人的心灵、心路、心情。只有通过写出人性, 表达出人的喜怒哀乐、苦难抗争、生离死别, 无奈尴尬和奋发图强, 才能走入通向创作成熟和绚丽多彩的大道。

其次, 即便没有戏剧性的生活, 日常生活更需要发现美的眼光。

再者, 绕开责任, 逃避崇高, 一味追求庸俗的娱乐性, 这种审美上的市场化倾向, 正是我们需要加以克服的。我们不能肤浅地认为, 只要是歌颂正面价值, 赞美伟大人性的就是宣传好人好事, 只有政治价值, 而没有了艺术的审美, 没有了诗情画意。失去了价值判断能力, 就没有审美激情, 而审美激情正是在价值观的基础上催生和奋发的。

最后,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创作方面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感受能力, 因材施教地展现学生独特的审美能力。学生在创作中很容易显露出自己不同的个性, 有的偏重于抒发感情, 喜欢抓住感情的爆发点;有的偏重于哲理思考, 热衷于探索社会问题的热点和难点;有的偏重于形式, 精耕于叙事的事件要点, 重视交织着错综复杂的情节, 展示人物性格的特点, 或现实, 或浪漫;有的或拆解经典, 胡解经书;或模仿经典。

我们既要注意根据这次小品展演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 调整学生的审美角度和倾向, 更要强调根据学生的客观条件, 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体现自己的特色审美自己的发现。

第四步:扩展激情

初学创作时, 有些学生一旦抓住了聚焦点, 觉得有意义, 就会如抛掷一个闪电一般, 三笔两笔一下子把故事说完, 迅速将激情挥洒一空。等到写完之后, 会觉得戏不够, 篇幅太短, 只能想方设法再找其他故事填充, 以至于一个小品中充斥了三四个小事件。

这个时候, 关键是对原来聚焦的激情点要有个技术处理。技术处理, 需要抓住极富有典型意义的一瞬间, 在哲理、隐喻、联想上精雕细刻, 做技巧性处理。

常见的处理有三:

处理之一:麻雀虽小五脏齐全, 一个有张力情境, 一个有冲突的过程, 一个突然间的变化, 一个回味无穷的结尾, 人物, 细节, 结构少一不可。

处理之二:藏与露, 抑与扬;强弱反复;对比与映衬;涨落与起伏, 缓急顿挫、疏密有致的处理。

处理之三:空白与想象, 知黑守白, 隐大于显的处理。抓住浓缩的一瞬间, 以物理时间的“瞬间”, 表现心理时间包含的丰富情感和复杂的生活内涵, 采用现时的“瞬间”, 用以表现一定时间的长度, 甚至融一生或漫长岁月的生活史、精神史。以局部的残缺, 展现完整的、独立的、有始有终的全体, 使有限的空间展现更大的舞台空间、活动场所。这就是想象的功效, 正如雨果所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 更能深入对象, 这是伟大的潜水者。” (5)

第五步:引发原创

当学生的创作情绪激荡起来后, 最需要向原创上引导, 需要使学生尽情展开想象力。

在这方面, 我们要注意:

第一:跳出原有的聚焦点。其作用有两个: (1) 跳出原聚焦点, 可以站在新的立场上, 从新的角度审视原聚焦点的原创的成功与否; (2) 跳出原聚焦点, 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发现新的领域、发现未开垦的同类异质素材, 引发新的想象。

第二:宽容某些老套模式。学生的创作经验不够丰富, 阅读面不够宽泛, 对某些老套和模式是第一次亲密接触, 对这种情况, 最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加入个人体验和独特的思路, 在老套模式上闯出新意。

第三:不以经验束缚创造。近年来, 学生的习作与创作, 一方面受社会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创作的时间不够充足, 深入生活的安排和收集素材的时间不能完全保证, 因此不仅常常陷入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而且某些学生从元素训练、到独幕剧, 到毕业大戏的创作一直陷在所谓“恋爱”、“同居”、“第三者”的题材中不能自拔, 这样远离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 久而久之, 对生活的敏感消失殆尽, 对采集生活闪光点的热情和能力减退, 甚至激发不了创作激情。如此, 即使对那些他们热爱的题材, 其中出现的雷同、重复、模仿、模式化的现象并非个别。

平时的写作训练, 有一定要求, 才情的发挥必须在要求的框架内。而针对创作, 同学们的才情必须挣脱某些模式。近几年,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许多学生的原创能力和创作激情大大减弱。我们所进行的“激情五步”教学法, 仅仅是探索的开始。

注释

11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Vol12:212.

22 王蒙.关于短篇小说的创作.写作, 1982, 6:5.

33 孙祖平.戏剧小品剧作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7, (1) :33.

44 周涌.影视剧作元素与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6 (1) :30.

13.语文五步教学法 篇十三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着眼于课程目标,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程度目标的达成,充分贯彻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利于终身发展的知识能力建构,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强调重学生的认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与学习方式,课堂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境界。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种文本形式占很大部分,而且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那就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的课文。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尝试,我在总结出一套适合这类课文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对话的能力,在对话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达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目的。

这种教学模式可称为“五步------两点一线”式阅读教学模式,:“五步”指的是教学的五个环节,即第一步:创设情境,第二步:整体感知,第三步:阅读积累,第四步:朗读对话第五步:情感升华。“两点”指的“合作交流”和“评价反馈”,是该模式的两个基点;“一线”指的是以读为主线。

下面,以小学语文新教材第二册阅读课《美丽的小路》为案例,做进一步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 趣。”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形象注重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先在黑板上板画了一条弯弯的小路,边画边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在小路旁画上美丽的鹅卵石和鲜花。学生一下子被我的朗诵和画面所吸引,自然地走进了文本。这样情境的创设,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画面入手,为课文的学习创设了情境,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整体感知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切实重视并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老师充满激情的范读之后,让学生想想:“有谁经过美丽的小路?”这样的问题,看似非常简单,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自己也想读一读诗歌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自己练读课文,带着自己的喜好去读、去思考、去领悟。“美丽的小路原来怎么样,后来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这种属于归纳总结的问题,会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轮廓,使文本在学生的脑中变得立体起来,很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自读课文,进行自主地归纳,总结,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获得知识、智能、的发展,学习的乐趣。

(三)阅读积累

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它在第二环节的基础上,让第一自然段单独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因为这段中有“哪有什么样的什么”这一句式和()的()的词组,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词句积累。但是,枯燥的读这些词句势必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所以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引读和导读,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熟悉词句。比如,我和学生做“我说你接”的游戏,我说“长长的”,他们说“小路”,我说“花花绿绿的”,他们说“鹅卵石”,然后再换过来,熟悉后让同桌这样联系,学生玩着玩着就记住了这些词组。然后我又和学生合作,让他们告诉我小路是什么样的,我引读“鸭先生的小屋前有一条长长的小路”学生接着读“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这样的朗读学生非常喜欢,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词句。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分享了每个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自我评价语言的设计和对学生相互间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功能。比如,学生读完“花花绿绿”后,我故意说“我怎么看不见花花绿绿的鲜花呀?”学生不明白,我就引导读了一遍这一句,让他们说说谁读得美,再让他们读时,就能模仿我读了。然后,在后面的时间里当我再用这种评价方法时,学生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当有的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时,我会这样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真喜欢这条小路呀。”学生听了美滋滋的,其他学生也自然地知道该怎么读了。在此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教师的地位和当然的责任。教师是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适时、适度的点拨、启发、引导和激励,指导学生在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

(四)朗读对话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怎样开发好课程资源,巧妙地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体现出教师语文教学的素养和智慧。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就是一个例子。”而这一课就是训练学生朗读对话的好例子。我先和两个同学合作读二三自然段,学生没有读出人物的语气,我范读一遍,问学生哪个小路美,再指名两个学生读,再让同桌合作读,这样练习,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读五至八自然段时,我让他们小组合作,一个人读旁白,另三个人分别读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体会此时人物的语气和上次一样不一样。在展示环节,我请两个小组合作读,让学生在比较中知道了这几个自然段应该读出不高兴的语气,同理,十,十一,十二自然段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本环节的教学,我利用材料告诉学生,人物的对话应该读出人物的心理,应该符合人物当时的心情,要试着用声音表达人物的内心。这样的训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在遇到对话类的课文时,这些学习方法会给他们很好的借鉴。

(五)情感升华

其实,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合作讨论,都应该有一种读完说完之后想主动表达的习惯。如果说阅读是一种积蓄,那么说和写就是在倾吐积蓄。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一种将阅读与训练思维、激发表达相结合的过程。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阅读就是要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进行心灵的对话,情绪的感染;思想的熏陶,思维的跳跃;情感的升华,智慧的启迪------

学习完本课后,我让学生结合《失物招领》一课说说这一课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很快说出“爱护环境”,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是对以上四个环节的检测,前面的环节一步步地有效落实,才能保障这一环节的顺利进行。这是学生通过感知,积累,朗读,感悟后一个自然的生成,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落痕迹的熏陶。

在这五个环节中,以读代讲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读带讲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方法。在读中领悟、传情、培养语感。“情”是阅读教学的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核心。在读中使“情感、想象、角色、思维”参与其中。于永正老师就特别强调:“学生读不熟课文就不开讲,语文教学是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境、读出神,在读中理解、积累和感悟。”可见,学生的朗读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那么,我在实际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有以下的优点:(1)通过学生朗读传递出来的信息有利于调控教学;(2)通过课堂上各种朗读形式的运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变换课堂节奏。(3)通过课堂上朗读的训练有利于展现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当然,课堂上的以读带讲,关键还要读出味道,读出巧妙来。读并不是一味地死读,也不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呆板地读,应该是多形式的、有层次的、有目的地逐步推进读。通常我在阅读教学中会根据 教学的进度和深入,体现以下几个层面。读的第一个层面是:“认读”。第一课时,让学生在10分钟之内初读课文,做到能够读正确、连贯。能达到五“不”,不填字、不错字、不掉字、不重字、不破句。这五个“不”字看起来简单,但让全班同学都达到这种水平并不容易,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指导。因此,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特别是读书有困难的学生。

读的第二个层面就是“边读边想”,进入情境,给学生再造想象的空间。例如:生读“路边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我就让学生想想有哪些颜色,再次基础上再读,就有了深层的体验。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再造想象,还原成真实的生活画面,做到入情入境地读。

读的第三个层面是移情读。这是学生将课本语言内化成自身语言,就好像演员对剧本的二度创造。因此,我通常会在学完课文之后,为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设计课本剧表演的环节。学生对这个环节最感兴趣,表演起来参与的积极性高涨,情趣盎然。例如:在学习完课文后,先让小朋友在自己的学习小组里分好角色,谁是旁白,谁是兔姑娘,谁是------,然后开始分工合作表演。旁白在出来汇报演出的时候,还要做好主持的工作,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演出任务,他们不但要熟悉课文内容,还必须背好自己的“台词”,加上合适的动作表情,这样演起来才逼真。可以说每一个表情、动作、话语都是源自他们内心情感的迸发。这中移情读,表演读的方法是一种将自己的情感、理解、个性融入到朗读中去,达到书入我心,我心入书的境界。

的确,对于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我总会想出各种方法让学生练 读。尤其是对话内容较多的课文,我会用这样的模式进行阅读训练,及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提高他们阅读的速度。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上一篇: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下一篇:湖北高考作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