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出勤状况分析及干预分析报告

2024-09-17

幼儿出勤状况分析及干预分析报告(共7篇)

1.幼儿出勤状况分析及干预分析报告 篇一

幼儿园幼儿营养膳食现状及分析干预措施

目的:评估我幼儿园集体儿童及营养不良儿童的膳食质量,并对营养不良儿童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方法:

①膳食评估方法据我园22天每日一餐两点食物称重、食主用餐人数记录,及营养不良儿童剩菜剩饭记录,运用YL-2A营养专用电脑,进行三大营养及矿物质与维生素供给量和报入量统计。

②营养不良儿童筛选方法按WHO年龄别体重第3百分位值作为营养不良儿童筛选值。

结果:集体儿童能量供给量与营养不良儿童能量摄入量分别为(2712.82±258.32)KJ和(2116.03±248.44)kJ,蛋白质为(21.7±2.6)和(17.0±2.0)克,脂肪为(22.7±4.9)和(18.1±3.1)克,碳水化合物为(86.4±16.3)和(72.0±9.9)克,营养不良儿童膳食热能与三大营养素摄入量仅占推荐供给量(RDA)的79.1%、78.3%、83.3%和79.7%。集体和营养不良儿童膳食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较为理想分别为13.4:31.5:53.2和13.2:31.6:56.1。膳食中优质蛋白质均占总蛋白质的50%以上,集体儿童膳食中铁和烟酸的供给量动、静态指标均不佳。营养不良儿童膳食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大多数均不足,主要有钙、锌、维生素A、E、B1、B2。对全园5名营养不良儿童采取综合干预措施1年后,全部转为正常儿童。

结论:营养不良儿童热能和三大营养摄入量明显低于供给量。采取合理的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营养不良儿童的营养状况。干预措施:

① 合理安排幼儿三餐饮食比例,不过饥不过饱,有选择、定量地吃零食。

② 均衡饮食,丰富食物品种,合理组成膳食的营养。③ 营造良好的饮食环境,杜绝幼儿厌食,不强迫幼儿进食。④ 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不贪食,不快食。

2.幼儿出勤状况分析及干预分析报告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我校护理专业新生进行整群调查, 共发放问卷503份, 收回有效问卷503份;其中男生7名, 女生496名;年龄16~18岁;来自江苏省南通、扬州、苏州、泰州、宿迁、盐城等多个城市。

1.2 方法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该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 分别评定总分和9个因子分。9个因子分别表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 (无=1分, 轻度=2分, 中度=3分, 偏重=4分, 严重=5分) , 得分越高, 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要求测试者独立完成后由工作人员检查是否有遗漏或不符之处。

1.3 统计学处理

将有关数据输入计算机, 采用t检验, 以SPSS 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量表采用1~5分的5级评分制, 可分为3个等级:1级为因子分在0~1.99分间, 表示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正常范围;2级为因子分在2~2.99分间, 表示有轻、中度心理问题;3级为因子分在3~5分间, 表示有中、重度心理问题。

2.1 我校护理专业新生SCL-90评定结果与江苏省大学生2007年常模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知, 我校护理专业新生9项因子得分均高于江苏省大学生常模。

2.2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见表2)

因子分≥2分的为阳性项目, 表示被测者在该项中呈现“有症状”。根据国内外使用标准, 因子分≥3分者被认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其检出率较高的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其中强迫症状检出率为23.66%, 人际关系敏感检出率为17.69%, 敌对检出率为13.32%, 偏执检出率为13.32%。

调查发现, 我校护理专业新生SCL-90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江苏省大学生2007年常模, 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中考成绩不理想, 导致缺乏自信; (2) 年龄较小且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独立生活能力差; (3) 面对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不能很好地适应; (4) 在学校不是优等生, 成功体验和激励较缺乏; (5) 认为前途渺茫, 缺乏学习动力; (6) 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生理、心理及情感问题较多。因此, 学校对护理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应给予足够重视, 并要积极采取干预措施。

3 干预措施

3.1 针对护理专业新生存在的个性心理问题采取的措施

(1) 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症状, 可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2) 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不良认知等状况, 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该方法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 从而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3) 针对学生的强迫症状, 可采用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等。

3.2 针对护理专业新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采取的措施

(1) 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普测,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为使新生更好地了解自我, 学校需营造出关爱心理健康的氛围, 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同时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普测,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2)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讲座等方式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为新生开设走近卫校、走近心理学、卫校生活等选修课, 使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同时, 为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普及心理学知识,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3) 建立校内咨询平台, 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 培养新生积极乐观、力求上进的品格, 促进其全面发展。设立心理咨询电话和网络咨询平台, 使学生心理困惑及时得到缓解和疏导;利用橱窗充分宣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开展“重新认识自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讲座,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通过团体辅导方式让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 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意识。一般采用以学生参与为主的小型活动, 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形式。

(4) 为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学校定期举办“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活动结合当前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 通过举办团体辅导, 以沙龙、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努力营造“人人关心身心健康, 人人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为和谐心理的形成创造外在条件。蒉

3.幼儿出勤状况分析及干预分析报告 篇三

【关键词】异位妊娠;手术;心理评估;护理干预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于子宫体腔外着床、发育,又称宫外孕,是妇产科常见急腹症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工流产,盆腔炎患者的增多,异位妊娠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它起病急,发展较快,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因腹腔内大出血而危及生命,而且会影响病后的生育能力。异位妊娠可引起患者消极的心理反应,对患者手术及术后康复产生很大影响。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因异位妊娠进行手术的50例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状况评估和分析,采用交谈及问卷调查方式,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就诊原因、婚姻状况、经济情况、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知和护理的需求等。结果:98%以上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90%患者有紧张、恐惧心理,20%患者存在孤独、悲观心理,60%患者对本病认知缺乏。结论:通过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心理评估,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并通过护理手段提高患者对本病的认知程度,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现通过对一例异位妊娠患者进行的术前心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关护理干预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患者:女,28岁,职业:个体,民族:汉族, 婚姻:已婚,入院时间:2012-6-5,出生地:上海。

患者主诉停经45天,不规则阴道出血5天,突发下腹痛1小时。平素月经规则,5/30天,量中,痛经(-)。LMP:2012/4/10天,量如常。停经30余天测尿HCG(+),6/1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淋漓不净至今,6/5就诊我院查查血β-HCG3338miu/ml,1小时前患者突发下腹痛,伴轻度肛门坠胀感,B超提示“宫内目前未见孕囊,左附件区不均质包块(42×40×45mm),盆腔少量积(28mm), 右卵巢未见明显异常。”急行后穹隆穿刺(+),即拟”异位妊娠,腹腔内出血”收入院手术.

1.2 方法 采用交流及问卷调查法,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就诊原因、婚姻状况、经济情况、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知和对护理的需求等。

2.讨论

2.1 异位妊娠患者术前出现焦虑与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 对疾病的认知缺乏;害怕疼痛;疾病突发对患者生命的威胁;手术治疗对生育的影响;担心经济负担等。主要表现为紧张烦躁、伤心哭泣或情绪低落等。

2.2 异位妊娠患者术前出现恐惧、悲观心理状态因素 对陌生环境、各种抢救治疗和医疗护理操作、手术、死亡等惧怕而引起的。表现为不能面对现实,悲观失望,或有濒死感,对医生护士技术水平缺乏信任,不愿合作等。

3.护理干预措施

3.1 针对患者做好个性化心理护理 人对外界刺激强度、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及个人的应付能力的评估,都受到个性的影响,因而我们针对患者的社会角色、性格、文化素质等特点进行术前的心理护理干预。向患者介绍主治医生床位医生及责任护士,医生所擅长的专业及丰富经验,介绍手术成功的案例。介绍责任护士的资质及专业水平,使患者安心。医生术前向患者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对患者加强心理支持,介绍术前后注意事项,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护理方面注意的事项。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能主动地配合治疗接受手术。接诊护士应尊重患者人格,避免语言不良刺激,并为患者保守秘密。

3.2 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在手术前,应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动态及其对手术的各种顾虑,针对性地做好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对患者的提问详细解释,且注意语言的表达,内容尽量通俗易懂,使患者易于理解,必要时可把手术的方式、过程、时间等告知患者,讲解手术的安全性与必要性,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认知、减轻心理压力、了解术前准备、手术环境及时间、手术方式、术后的镇痛方法、术后康复的方法,术后进食。使其在思想上有一个充分的准备过程,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

3.3 实行人性化护理,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的常见疾病,近10多年来,与生殖器感染一样呈逐步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妇女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女性因其生理、心理的特殊性,成为社会群体中脆弱的人群,因此应给予更多的关心。所以在护理时要考虑患者所面临的心理挫折及理解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保持自尊,并通过交谈让患者把引起焦虑、恐惧的原因表达出来,协助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从而增强护患间的信任。在妇查、穿刺等检查治疗时,要注意遮挡患者,操作轻柔,耐心地告知病情,体现人文关怀。对未婚先孕患者,要尊重她们的隐私,做到对她们不歧视,不冷淡,给予同情与关注。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了解家属的想法,对待个别有反常心态的家属要做好沟通,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另外還可通过让同室正在康复或已康复的病友现身说法,增强患者对手术及手术医生的信任,在病房内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让患者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

4.小结

4.幼儿出勤状况分析及干预分析报告 篇四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门诊接受人工流产的40例未婚妊娠者为实验组, 年龄13岁~28岁。入选标准:未婚妊娠、有阅读及书写能力、与他人沟通无障碍、无精神病史、同意参加本项研究。排除标准:有认知与交流障碍、不同意参加本研究。同期选择32例已婚人工流产者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调查方式

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资料。由在门诊接受人工流产术的病人自愿填写调查表。调查前详细介绍问卷内容及表格填写方法, 病人有问题时及时给予解释, 填写完毕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0份, 回收有效问卷40份, 回收率为100%。

1.2.2 研究工具

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与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民族、婚姻、血型、就业情况、职业、文化程度;妇科病史、初潮年龄、月经周期、孕次、产次、初孕年龄、初产年龄、妇科疾病、避孕方式;父母文化程度及收入等。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包括90个项目, 9个因子 (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分5级评分 (从0级~4级) , 0级为无, 1级为轻度, 2级为中等, 3级为相当重, 4级为严重[2]。

1.2.3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未婚妊娠人工流产者术前心理状况分析

本组未婚妊娠人工流产者, 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 均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应激反应, 她们对于自己未婚先孕感到害羞、自责, 出现早孕反应和身体变化, 害怕被人知道, 随之而来的社会舆论和家庭压力以及对流产过程的恐惧造成心理负担, 常表现为敏感、焦虑、学习及工作效率下降, 不想和他人交谈, 害怕疼痛, 烦躁不安、忧心忡忡。她们想知道手术会给将来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担心人工流产手术会影响自己体型及以后的生育和婚姻, 也担心医生的手术技术。另外, 医务人员态度冷漠也会使她们自尊心受挫, 自卑感增强, 更加沮丧和消沉。未婚妊娠人工流产者多易哭泣, 常感到孤独、苦闷和过分担忧, 以至于感到前途渺茫, 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未婚妊娠人工流产者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惧等。张亚男等[3]研究调查结果显示, 未婚妊娠者不论采取何种方式终止妊娠均存在较多的心理负担。康尚英等[4]认为, 未婚先孕者受到家庭或社会的指责、嘲讽或医务人员态度冷淡时, 自尊心会受挫, 自卑感增强。刘琳等[2]对122例人工流产者进行SCL-90评定, 显示未婚妊娠人工流产者躯体化、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较高。

3.2 护理干预

3.2.1 术前护理干预

用真诚的语言与未婚妊娠人工流产者进行交流, 了解其心理状况, 给予心理开导, 耐心为其讲解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及效果, 说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 积极配合可避免不适或意外。启发未婚妊娠人工流产者讲述自己的顾虑和心理需要, 对其表现出同情并给予安慰、鼓励, 消除顾虑, 使其具有安全感, 保持情绪稳定, 缓解其术前焦虑, 克服恐惧心理, 使其对要进行的手术有思想准备。

3.2.2 术中护理干预

术中未婚妊娠人工流产者出血量增加, 心理紧张, 痛苦加重。要尊重未婚妊娠人工流产者, 不歧视她们, 向其讲明手术的安全性, 多与其沟通, 讲她们感兴趣的话题以分散她们的注意力, 提高疼痛耐受力。指导未婚妊娠人工流产者深呼吸, 以放松腹部肌肉, 使其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积极配合手术。有条件的医院给予音乐辅助治疗, 减轻或消除未婚妊娠人工流产者焦虑、紧张情绪;还可给予抚触治疗, 以减轻疼痛[5]。

3.2.3 术后护理干预

医护人员在未婚妊娠人工流产者面前要充满自信。对待病人要热情、耐心, 尽量满足其心理需要;对其提出的问题, 给予恰当的解释;鼓励其早锻炼, 早活动;从治疗、饮食及生活护理方面给予指导;认真告知术后注意事项, 如注意合理饮食、休息和活动, 术后4周内禁止性生活;给其讲解常用的避孕方法, 以及发生意外后的紧急补救措施, 避免今后意外妊娠的发生, 使其了解避孕的重要性及人工流产手术对其心理和生理的伤害。

4 小结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士不再是医嘱的机械执行者, 而是病人身心健康的全面守护者。做好未婚妊娠人工流产者的心理护理, 对减轻术中及术后病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未婚妊娠人工流产者的心理状况分析,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 术前、术中、术后给予心理疏导, 能有效减轻或消除未婚妊娠人工流产者心理负担, 促进术后机体早日康复。另外, 有针对性地对未婚流产者进行心理咨询和避孕指导, 可降低未婚妊娠的发生率;加强对未婚女性的性知识教育可预防和减少未婚先孕, 充分保护妇女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人工流产,未婚,精神症状自评量表,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荆秋荣, 朱爱玲.未婚妊娠妇女人工流产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5C) :1364-1365.

[2]刘琳, 崔红.未婚与已婚人流妇女SCI-90评定结果分析[J].性学, 1999, 8 (3) :7-9.

[3]张亚男, 范红斌, 李金平, 等.已婚妇女人工流产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2 (4) :223.

[4]康尚英, 米艳玲, 王振华, 等.对212例未婚先孕人流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2) :266-267.

5.正确分析、干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篇五

另据芬兰、冰岛、新西兰以及美国等国家的学者研究表明:根据儿童在3~10岁间表现出的抑郁、暴躁和攻击性行为,能够预测儿童以后是否容易出现攻击性和其他反社会行为倾向,原因之一是,具有较高攻击性的儿童总会引发他人的消极反应,这些消极反应反过来又会助长其敌意和攻击性行为。虽然攻击性较高的男性幼儿到了青春期后只有1/8仍具有很高的攻击性,但美国司法部的统计数据表明:青少年较少表现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转而以其他反社会形式表达不满。

据我对幼儿园的实际观察、分析发现,教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原因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从而导致处理策略不当,效果不尽如人意。下面以两个事例加以阐述。

事例描述

(一)小班开学一个月后,教师让幼儿每人每周从家里带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到班里,并规定幼儿可以玩自己的玩具,也可以和小朋友们交换着玩,以此来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及交流的品质和能力。一天,京京看上了然然的小火车玩具,想与之交换,然而然然并不愿意,于是两人发生了争抢。争抢中,京京动手打了然然,然然也还手打了京京。教师见后立即进行了语言干预:“京京不是故意打然然的,京京和然然是闹着玩的,玩具可以一起玩,小朋友之间应该友爱。”然然当时没有说话。之后两个月,京京和然然冲突动手次数明显增加。

(二)女孩甜甜由于父母工作调动进入新园,她比较害羞、不爱说话。一次甜甜在玩耍时与另一女孩倩倩发生争吵。一段时间之后,甜甜向妈妈提出不要上幼儿园。妈妈觉得奇怪,经再三询问,甜甜告诉妈妈,自己新到幼儿园,小朋友不太和自己玩,自从和倩倩争吵后,其他小朋友更不与自己玩了,而且倩倩和别的小朋友说自己是小结巴。

事例分析

(一)教师混淆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嬉戏玩闹

在事件(一)中,教师第一时间的干预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问题出在哪里呢?虽然京京和然然在这次攻击行为中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但教师在处理时有意把它定位为“闹着玩”,试图淡化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事实上当事幼儿内心并不认同,只是迫于教师的权威而沉默不语。

通常,幼儿攻击性行为不仅强调攻击行为实施者的目的性,还强调受攻击幼儿是否着力回避。如果受攻击的幼儿并没有将实施攻击幼儿的行为理解成攻击性行为而认为需要回避,只是理解为一般的玩笑行为,那该种行为可以不被定义为攻击性行为,这也是攻击性行為与嬉戏玩闹的重要区别。在这个事件中,然然已经还手,说明他不认为这是“闹着玩”,而是认为京京“攻击”了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安慰、引导,而是简单地让幼儿接受是“闹着玩”,导致幼儿不接受。

(二)教师轻视了玩具物件的“主权”问题

争夺玩具是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最常见的原因。在我国传统思想中,拥有玩具“主权”的那方家长不管是否出于真心,基本上会教育孩子把玩具让给对方或与对方一起玩。殊不知这样做给尚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带来了疑惑:这玩具不是我的吗?为什么要强迫我给对方玩,或是强迫我与对方一起玩?甚至有可能出现孩子为了迎合家长的喜好,刻意或虚伪地表现出愿意与对方一起玩的情况,这对幼儿心理的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案例中,教师用特权要求一方与另一方“应该”友爱地一起玩,犯了同样的错误,在物品主权这个问题上不够重视。只有解决了物品的主权问题,一方才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用一味忍让;另一方也能明白物品的归属,知道如果别人愿意和自己分享物品,那是友爱的表示。

(三)教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方式较笼统

很多教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干涉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工具性攻击行为是幼儿占比最高的攻击行为,它与敌意性攻击行为的性质完全不同,因此工具性攻击行为的处理方式也有别于敌意性攻击行为。另外,在处理攻击性行为时,针对不同性别的幼儿需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美国教授尼克·克里克和詹尼弗·格罗特皮特(Nicki Crick & Jennifer Grotpeter,1995)研究指出:男童和女童的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方式不同,男孩更倾向于肢体接触,女孩更倾向于关系排斥,如拒绝接纳对方、排斥对方或者采取可能破坏对方友谊及同伴地位的行为。如事件(一)中两个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是以肢体碰撞的方式表现的,而事件(二)中的两个女孩则表现为排斥对方。所以用更多样的、有针对性的方式来干预不同性别、性格的幼儿,是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建议

(一)明确事件性质,区分攻击性行为与嬉戏打闹

幼儿因为心理机制并不成熟,有时确实会对嬉戏打闹和攻击性行为分辨不清。这时,教师就应该首先对事件性质进行明确区分。如前述案例中教师的错误劝解“京京不是故意打然然的……”就是把互相攻击的行为误导为“闹着玩”,使京京不仅没有因为攻击性行为受到“惩罚”,反而得到了“一起玩”的切实利益,肯定了其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性,从而强化了然然内心的不满和对京京的敌意,使冲突频繁发生。

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处理他们后来的攻击性行为时,改变了干预的方式。比如,在又一次冲突后,教师把他们叫到办公室,让他们坐下冷静一会儿。教师先温和地与他们说清道理,使他们明白打人的行为是不好的,要受到一定的惩罚,那就是有一小段时间他们不能玩。随后让他们静坐5~10分钟,好好想一想自己行为的不妥。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会明白任何行为都受相应规则的约束,攻击性行为更是如此。而让幼儿静坐是为了给他们一个仪式感,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件严肃的事。

(二)明确物品主权,让幼儿表达真实情感

幼儿虽然并不明确“主权意识”,但教师可以在幼儿能理解的范围内让他们有所认识,摒弃一味谦让、混沌不清的处事原则,让其表达真实情感,自信、快乐地成长。教师在之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时,首先,可让幼儿明白攻击打闹不是好的行为;其次,让幼儿明确物品的“主权”,尊重玩具所有者的意愿,如果他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不要勉强;再次,适时引导幼儿感受体验“玩具是你的,可如果大家一起玩,你会感到更愉快。因为你除了玩具,还多了一份游戏的参与感和拥有朋友的幸福感,这样你会更快乐”。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比之前要好很多。

(三)根据性别特点,有区别地对待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由于男孩和女孩在攻击方式方面存在差异,男孩多倾向于以肢体接触为代表的攻击性行为,女孩多倾向于隐秘的关系攻击形式。因此,教师宜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比如对男孩常常用说理、让他们在有仪式感的安静角落接受“小小的惩罚”等方式来引导,对女孩则更多的是传递爱、关怀、责任等理念,对她们友爱、关怀的表现多加鼓励和肯定,让爱更多地融入她们的生活、游戏。

(四)明确责任,形成以家庭环境营造为核心的矫正方法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因素十分复杂,其中家庭环境因素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具有较大的影响。

据笔者之后对两个事件中的幼儿进行家访得知,事件(一)中京京的父母对京京管教极严,经常呵斥甚至打骂;事件(二)中,倩倩的奶奶与倩倩母亲婆媳不和,奶奶经常在倩倩面前议论、指责她的母亲。很显然,这样的家庭环境是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以及决定攻击方式的重要因素。

通过家庭环境影响幼儿的社会认知一直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幼儿心理矫正手段之一。因此,笔者结合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提炼了几项以家庭环境营造为核心的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方法,主要包括:创造非强制性及攻击性的家庭环境,减少幼儿产生暴力幻想和攻击性行为的刺激外因,及时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注重塑造家庭文化环境,培养幼儿文明的举止,等等。

6.幼儿出勤状况分析及干预分析报告 篇六

关键词:宫外孕,手术,心理评估,护理干预

宫外孕又称异位妊娠, 是指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的其他部位着床, 是妇产科较为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它起病急, 发展较快, 常导致出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我院是一所镇级综合性医院, 近年来异位妊娠收治率占妇科住院患者第一位, 因本院处于城乡交界地带, 收治患者以农民、外来务工者居多, 患者文化层次及经济状况相对较差, 对疾病的认知不足, 导致来诊时多数病情较急较重, 一旦确诊, 急需手术。针对这一特殊人群, 应掌握其术前的心理状况,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在我院手术的100例宫外孕患者进行了术前心理调查分析, 并提出相关护理干预措施,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4年11月~2005年11月在我院住院诊断为宫外孕必须行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 进行术前心理调查与评估。

1.2 方法

采用交流及问卷调查法, 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就诊原因、婚姻状况、经济情况、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知和对护理的需求等。

2 结果

100例宫外孕手术患者年龄为19~45岁, 其中已婚已育38例, 年龄24~45岁;已婚未育42例, 年龄20~29岁;未婚未育20例, 年龄19~23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5例, 高中或中专37例, 初中以下48例。100例患者中外来工78例, 占78%, 其中20例患者为失血休克急诊入院。家庭经济状况好15例, 中等30例, 差55例。心理状态调查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中焦虑情绪者占98%, 抑郁者占95%, 恐惧者占87%, 孤独者占20%, 每例都存在2种以上的心态, 部分4种心态同时存在, 多见于宫外孕失血休克入院患者。另外患者对心理护理需求占92%, 多数患者认为护士的有效心理支持很有必要。

3 讨论

3.1 宫外孕患者术前出现焦虑与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

对疾病的认知缺乏;害怕疼痛;疾病突发对患者生命的威胁;手术治疗对生育的影响;担心经济负担等。主要表现为紧张烦躁、伤心哭泣或情绪低落等。调查显示100例宫外孕患者术前基本都有焦虑情绪, 抑郁者占95%, 已婚未育组及未婚未育组所占比率较高, 这与未育者担心手术会影响以后生育有关。特别是未婚宫外孕患者, 由于年龄小、阅历少, 害怕被家人、外人知道, 被人歧视, 或被男朋友抛弃等都是引起焦虑抑郁的主要因素。

3.2 宫外孕患者术前出现恐惧、悲观心理状态因素

对陌生环境、各种抢救治疗和医疗护理操作、手术、死亡等惧怕而引起的。表现为不能面对现实, 悲观失望, 或有濒死感, 对医生护士技术水平缺乏信任, 不愿合作等。这与晕厥或休克急诊入院的患者居多。20例以失血性休克入院的宫外孕患者, 均为外来务工者, 这与她们低学历、对疾病的认知缺乏、经济状况差、迟迟不愿就诊有一定关系。

4 护理干预措施

4.1 针对不同患者做好个性化心理护理

人对外界刺激强度、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及个人的应付能力的评估, 都受到个性的影响[1], 因而我们针对患者的社会角色、性格、文化素质等特点进行术前的心理护理干预。在调查中显示, 已婚已育组宫外孕手术患者术前心态相对较为平静, 部分焦虑趋向于害怕手术疼痛, 这与她们对生育的愿望已没那么强烈有关, 对这部分患者术前应主要向患者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对患者加强心理支持, 介绍术前后注意事项,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能主动地配合治疗接受手术。对已婚未育组患者, 则重点向患者讲明手术的重要性, 多介绍成功病例, 说明术后一般都有再怀孕的希望, 使患者减少顾虑, 树立信心。对未婚未育宫外孕患者, 接诊护士应尊重患者的人格, 避免语言的不良刺激, 并为患者保守秘密。对病史提供不确切的患者应使其消除害羞、恐惧心理, 启发其提供真实病史, 如婚史、性交史、停经史等, 以便为诊断提供准确依据。对病情危急出现失血性休克患者, 应迅速配合医师进行各项抢救处理, 做好术前准备, 并同时安慰患者, 使患者有安全感。

4.2 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调查中有78%的患者对本病缺乏了解, 仅22%患者知道什么是宫外孕, 但对病因却不很明白, 有些甚至连自己怀孕了也不知道, 所以导致大部分患者未能及时就诊, 延误病情, 失去最佳保守治疗的机会。入院后也因为对疾病的认识不足, 患者或家属对手术犹豫不决而延误治疗时机。因此在手术前, 应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动态及其对手术的各种顾虑, 针对性地做好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对患者的提问详细解释, 且注意语言的表达, 内容尽量通俗易懂, 使患者易于理解, 必要时可把手术的方式、过程、时间等告知患者, 使其在思想上有一个充分的准备过程, 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如1例20岁患者, 未婚, 急腹症入院, 在门诊就诊时患者隐瞒了病史, 医生以腹痛查收入外科, 经进一步检查及妇科医师会诊诊断为异位妊娠转入妇科, 动员手术, 但患者一直不相信自己是宫外孕, 不予配合, 此时认真地向患者解释宫外孕的发生及病情发展变化过程, 说明疾病的严重性, 并将检查结果及穿刺抽出的不凝血液告知患者及家属, 同时介绍手术医生都是有经验的, 让患者放心, 手术时尽可能为其保留生育能力, 术后还会经病理检查进一步诊断证实。经一系列心理疏导, 患者及家属最终同意手术。

4.3 实行人性化护理, 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的常见疾病, 近10多年来, 与生殖器感染一样呈逐步上升趋势[2], 严重威胁妇女的身心健康, 甚至危及生命。女性因其生理、心理的特殊性, 成为社会群体中脆弱的人群, 因此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在调查中有92%的患者对术前心理护理有需求, 所以在护理时要考虑患者所面临的心理挫折及理解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 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 保持自尊, 并通过交谈让患者把引起焦虑、恐惧的原因表达出来, 协助其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从而增强护患间的信任。在妇查、穿刺等检查治疗时, 要注意遮挡患者, 操作轻柔, 耐心地告知病情, 体现人文关怀。对未婚先孕患者, 要尊重她们的隐私, 做到对她们不歧视、不冷淡, 给予同情与关注, 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 了解家属的想法, 对待个别有反常心态的家属要做好沟通, 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另外还可通过让同室正在康复或已康复的病友现身说法, 增强患者对手术及手术医生的信任, 在病房内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 让患者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

参考文献

[1]王文兰, 朱梅红.眼科患者术前焦虑水平与情感需求分析.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7) :74.

7.幼儿出勤状况分析及干预分析报告 篇七

关键词:学风建设,教育质量,课堂出勤

如何做好课堂出勤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全国各大院校对课堂出勤管理都做了系统的研究, 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本文以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课堂出勤现状分析

采用对各班级出勤数据统计、学生座谈、抽样调查问卷分析等方式, 对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逃课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 发现了以下特点。

1. 男生比女生更容易逃课。

男生缺勤率明显高于女生, 经常逃课的男生占10%, 偶尔逃课的男生占25%, 没有逃过课的男生只占男生总数的66.4%;女生中没有逃过课的占89%, 有逃课经历的占10%, 其中经常性逃课的占女生总数的1%。

2. 逃课率和年级升高呈现正比。

新生课堂出勤率较高, 高年级学生课堂出勤率相对较低在被调查的同学中, 大一学生逃课率为3.5%, 大二学生逃课率为12.3%, 大三学生逃课率为20.8%。

3. 专业课出勤率高于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出勤率高于选修课, 小课堂上课出勤率高于大课堂。

4. 相同班级学生上不同课程的出勤率有很大差异。

由于任课教师抽查学生出勤的频率和严格程度不同, 导致学生有选择性的逃课。

二、影响课堂出勤的因素

高职大学生出勤率不高的原因多种多样,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研究, 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自身的原因。

(1) 随着大学的扩招,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出现了下降。相比较而言, 高职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 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学生自身特点成为影响课堂出勤率的重要因素。 (2) 很多学生喜欢参加社交活动, 做兼职、约会、谈恋爱, 各方面难以统一兼顾, 加上不能准确合理地安排时间, 于是出现了缺勤现象。

2. 教师的原因。

(1) 部分教师对教学管理规定执行力度不够, 学生的学科成绩与上课出勤情况并不挂钩。 (2) 我院教师队伍年轻化, 教学水平亟待提高, 教学手法、教学模式陈旧, 教学形式单一, 缺乏吸引力, 导致学生出勤率较低。

三、提高在校大学生出勤率的措施

1.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1) 提高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纪律性。 (2) 明确目标, 加强动机教育。 (3) 通过开展专业讲座、与高年级学生进行交流、师生座谈等形式进行多方面的教育, 加强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了解、热爱自己的专业。

2. 加强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

(1) 完善学分制建设。我院应落实学分制建设和实施工作, 学生在校期间从事第一课堂以外的学术论文类、科研项目类、发明创造类、学科竞赛类、社会实践类、专业技能等科技和实践活动, 并取得一定成果, 经学院认定后授予一定的学分。从学生兴趣出发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加强实践能力, 锻炼创新能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自主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主动走进课堂。 (2) 严格考勤制度。建立班级干部、任课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考勤制度。教学管理部门应将课堂出勤检查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督促教师对学生出勤进行检查。班级干部应做好每一堂课学生的迟到、旷课记录, 及时反馈给辅导员和班主任, 辅导员和班主任也应该进行不定期抽查。学生管理部门应随时掌握各班级学生的出勤状况, 按照学院规章制度, 对旷课到达一定课时数的学生严肃处理, 并做好跟踪教育工作。

3.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教师应利用自学、培训、进修等方式, 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水平, 紧跟学科的最新进展。只有提高了大多数教师的专业水平, 才能大幅度的增强授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从而根本上解决学生旷课的问题。 (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教师敬业奉献, 积极调动教师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 吸引学生走进课堂。 (3) 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推广行动导向教学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丰富知识面、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可采用案例或项目教学法,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 建立符合学院自身特点的课堂出勤管理制度。

(1) 建立学生干部、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考勤制度。制定《出勤反馈表》, 把班干部考勤和任课老师考勤有效的结合起来。第一, 由辅导员推荐, 各院系学生科选拔, 组建由学生科直接领导的学生干部考勤队伍, 每节课上课之前考核学生出勤情况, 在《出勤反馈表》中记录缺勤学生, 任课教师签字, 并及时反馈给辅导员。各班级每周将《出勤反馈表》交学生科汇总。第二, 要求任课教师每堂课必须核实学生出勤情况, 并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内容。第三, 辅导员应不定期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习惯性的到班级去抽查, 确保出勤状况良好。第四, 学生科要做好统计工作, 对于旷课学生要及时发现及进行批评教育, 并严格按照《学生违纪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2) 加强日常检查督导, 建立“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及时对旷课学生进行教育和警示。要提高高职大学生出勤率, 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班级、任课教师必须相互联动, 加强日常检查督导工作。对缺勤严重的学生, 要进行通报、处分, 做好跟踪教育, 并给学生下达《学业预警通知书》, 做好家校联系工作, 让学生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情况, 协助学院对学生进行督促教育。 (3) 将出勤考核作为学生评价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要与课堂出勤率紧密挂钩在一起, 在评优、评先、学生党员发展以及奖学金评定中, 对于因缺勤受到处分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制”。

近几年, 高考考生人数逐年下降, 全国各高等院校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应结合实际情况, 从根本做起, 完善学院软硬件设施, 培养教师业务素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提高学院各项工作管理水平, 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提高, 提升学院自身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明.学年制高校的学生考勤工作初探[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6, 10 (1) :67-68.

[2]胡淑英.如何建立现代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J].文学教育, 2010.

[3]杨崇园.关于在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问题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06.

[4]张赛斌.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探析[J].高教论坛, 2008.

[5]张玮.全面选课制下成绩管理的探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孙晓惠.对大学生考试和成绩管理的再认识[J].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9.

上一篇:厂房出租合同样本下一篇: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提纲.2011年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