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7篇)
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一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科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技术虽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也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者应尽责,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电脑,培养他们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应用道德,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1、如:在讲解信息技术发展经历的五次革命内容时,穿插提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可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或通过《五星红旗》作图,学会剪切、复制、粘贴操作的同时,对他们进行认识国旗和国旗构成的教育。
2、节约和环保教育。如:讲授“让幻灯片飞起来”内容时,我以“保护家园”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的意义。通过学习垃圾分类、垃圾的可回收性等,培养保护环境 的责任感,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用所学知识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3.严谨态度教育。如:文件夹的使用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讲解“电脑小书包”内容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超市来比喻说明文件夹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对个人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且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为了让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制订了具体的计算机使用情况登记册——《今天我做到了⋯⋯》,让学生在填写过程中养成一种使用计算机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教学常规和机房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课后自觉整理好椅子、鼠标、键盘、耳机等机房设备,自觉维护机房环境卫生、从一点一滴做起,通过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进而培养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
三、教育学生做好事从身边做起,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在计算机教学管理中,鞋套管理一直是一个难点。常有些学生上课不带鞋套,随便找一个塑料袋套上就进机房。教师为
了不影响学生上课,总是网开一面让他先进。有的同学下课后塑料袋就扔在教室里,严重破坏了机房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机会,用事实来教育学生。有一次上课,我发现座位下又有一只塑料袋,就抓住这个机会,当着全班同学展示了这只塑料袋,问:“同学们,你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同学们都摇摇头,有的同学马上环视自己座位周围,那些未穿鞋套的同学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我再问:“同学们,每次上课,我们的机房总是很洁净,你们从来没有打扫过一次机房,有没有同学想知道是谁在为你们服务?”很多同学都点点头。这时我把四年级二班同学利用每周五下午帮助打扫所有机房卫生的事告诉学生,并进一步启发:“我们班有的同学利用周六到外面学雷锋做好事,其实,有很多好人好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有没有理由不爱惜机房环境,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呢”?从这件事以后,不穿鞋套的同学少了,既时偶尔真的忘带鞋套,也会主动留下打扫卫生,用行动来改正错误。使得道德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四、正确引导学习,上机操作过程中注重健康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抱有浓厚兴趣的,但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多小学生会不辨是非,把计算机当做简单的玩具,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在现代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和资源参杂其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大多数反映出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很会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之中,危害显而易见: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等等,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就成了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工作重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针对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给大家做了认真分析和引导,告诉同学们,爱玩是人的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游戏当做信息技术应用的全部,沉迷于电脑游戏只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同时网络上的许多游戏不适合小学生玩,许多游戏实际上不是为小学生开发的,长期沉迷不但会对视觉、听觉造成损害,并且列举了国内外一些青少年因沉迷电脑游戏不能自拔,有的甚至做出错误行为、违法犯罪以致危害生命安全的事例,让他们认识到沉迷于游戏的危害性。从而达
到引导学生正确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端正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
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容量巨大而又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消极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既要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又要能够区分有益和不良的信息,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
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未成年人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并给学生讲解上网安全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五、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共道德意识
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的学生总爱在文章中、幻灯制作中输入一些“某某某是大猪头,某某某是大白痴”等不严肃的内容或把其它同学保存的文件或文件夹删除,以此为乐。为此,一方面,我在教师机上建立每个班的文件夹,让学生把自己的文件传到教师机上,切实有效地保护学生的文档。另一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讨论,问大家:“你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你们做了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另一方面,对别人也是一种伤害,在座的每一位是否都希望别人也这样对待自己呢?”通过这件事,让每一位同学都懂得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要求别人不删自己文件,首先自己要做到不删除别人的文件。增强上机公共道德意识,培养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总之,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教材的每篇文章里,每个章节里。探求德育内容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联系,寻找它们之间的可结合处,要以学科教学为主,以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价值观为目的。同时要把握度,遵循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德育教育,找到学生容易接受的点。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抓住时机、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德育,培养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使之成为符合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二
一、注重操作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十分重要。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抓好课堂常规入手,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引导他们遵守操作规范,如不用力按开关、不乱敲键盘、不乱按鼠标、自觉遵守开机和关机程序、定期查杀计算机病毒等。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提炼教材中思想教育的素材,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如在介绍关闭计算机时,要特别强调按照关机的步骤,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让他们知道这样做可以避免计算机内的数据遭到破坏、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等。同时,要求学生遵守机房的各项规则,爱护机房设备和环境卫生。
二、加强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渗透性,它能满足青少年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但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也不容小觑,如何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成了所面临的新挑战。
俗语说“堵不如疏”,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引导他们安全健康文明上网,远离网吧、网络游戏和不良网站,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在技术上,教师要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尽可能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的接触途径,如安装防火墙设备进行网址过滤、安装安全卫士防护软件等。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介绍有关中小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酿成悲剧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危害性;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和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论坛区,如中学生在线、中国中学生报等。教给学生健康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提高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让他们真正做到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成为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三、联系实际,在应用中渗透德育
在应用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有很多,如在文字处理、幻灯片、网页制作、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内容教学中,有意识介绍我国相关软件的发展;在录入及排版练习中精选练习文稿和图片,要求学生制作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主题的作品,并在评分标准中加入德育评分项;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与历史事件相联系,如以“一二·九”运动为主题的时事小报、以国庆节为主题的电脑绘画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技术操作,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德育、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美育等知识。如学完“word”部分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利用Word进行贺卡的制作;在“母亲节”“教师节”来临之际,鼓励学生亲手制作贺卡,赠送给母亲和教师;学完“电子邮箱”的内容后,让学生算一算,如果大家都使用电子邮件联系,一年可以节约多少纸张,又可以挽救多少森林,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环保的意识。教师要及时指出虚拟的网络与现实世界一样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如申请过多的电子邮箱、下载毫无用处的软件直到塞满自己的硬盘才删除等,这些都是对有限网络资源的浪费。网络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强调规则和美德。
3.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三
1 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随便给文件取个名字之后,又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应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为文件取好名字(便于识别)的好习惯。看上去只是小事,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
2 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各种素养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
2.1 法学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可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网络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在进行计算机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又不能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适当地选择现实生活中有关计算机安全的典型事例和一些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2.2 协作精神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网页制作》之后,这部分内容涉及文字处理、图片加工、表格制作、版面设计、色彩搭配、内容筛选、音视频作品制作等众多的知识、技能,而每位学生对于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不尽相同,各有所长。如果让学生单独制作,即使完成也难有精品。学生对各制作环节的把握度难完全理解,就难有对作品质量的高要求。但是如果让他们共同完成综合性任务,在合作中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既有利于各展所长,又能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2.3 创新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学任务、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电脑动画Flash的教学部分,基于学生对电脑动画的喜爱,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笔者采取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根据学习的内容提前将相关知识制作成辅助学习的网站,上课时发布给学生,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参考学习网站完成课堂所要求的任务。学生凭借对Flash的兴趣,从任务要求出发,点击相应的链接,阅读其中的相关内容,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制作完成学习作品。在本单元的最后,笔者将综合任务设计为:确定一个健康向上的主题,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电脑动画作品。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积极行动,确定主题、搜集资料、设计故事情节、制作动画等,制作出多个优秀作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
2.4 激励学生立志成才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通过讲解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
3 结合网际交流,强化学生网络道德
首先,在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倡导“积极,健康,文明”的网络新生活。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网络“环保意识”。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很多不文明行为,如发送垃圾邮件甚至带病毒的文件,捏造虚假信息,散布含有不健康内容的邮件,欺骗或用不文明语言攻击他人等。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环保意识培养,使他们懂得维护网络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网络环境,要具有公德心和责任感,绝不能有报复心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全社会的人都应该自觉维护网络环境。
4 结合自我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学生年龄和才智的不断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要体现——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教师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有效。
4.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四
单位:肖营子高级中学 作者:张永生 邮编:066507 联系电话***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实践与技能为一体的课程,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应运而生的。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德育因素。如果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穿插、渗透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就能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科内容,很少探讨道德问题。那么,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优势,利用课堂这一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以下就是我本人对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上机实践中培养学生爱护设备、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信息技术课是动手能力很强的课。根据学科特点,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恶意开关机、猛敲键盘鼠标、随意删除资料、乱涂乱画、撕掉标签等破坏公物的行为;也有上课吃口香糖、乱丢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等破坏公共卫生的现象出现。
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可以用事实来教育学生:如果由于别人破坏了计算机使你无法正常上机,你会作何感受?正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案例,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公德意识。例如:对于恶意开关机的行为,教师可以明确告知学生,这样容易导致系统崩溃使计算机无法使用,同时告诉学生正确、规范的操作;但如果这时教师对这种行为直接制止,学生可能不理解,甚至产生负面抵抗情绪。若老师从侧面点拨,结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他们也能欣然接受。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信息技术课中,从表面上看没有多少显性的德育内容,但只要我们认真领会教材,找出其内涵,就会发现德育无处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教师应适时把握相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北京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文字处理软件。并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在处理电子表格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个与气候相关的主题,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平时注意资料的积累,多钻研教材与教法,努力创新,找到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三、抓好网络德育,增强作品保护意识。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已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福音,它在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影响也常常超过了学校、家庭的教育。网络的特殊性为信息技术德育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可借鉴和利用的东西很多,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完成作品时,可参考网上信息,但不可照抄照搬,不能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比如,在学习利用Word制作电子板报和学习制作网页时,可以从网上获取素材和参看已经有的作品,给自己一点启发,但切记不要照搬来作为自己的东西。再如,有的同学就将其他同学做的作品更改一下名字占为己有,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每制定一项任务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主题范围,学生可根据主题内容,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对于尽量体现原创性的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而对那些照搬照抄的侵权行为要进行强化教育。一段时间后,学生作品提高了原创性,同时对自己的作品保护意识也会得到增强。
5.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五
摘要 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样,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也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水平、正确的价值观的重任。如何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应成为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 信息技术;德育教育;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1-0065-0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突出了德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一教学目标,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渗透。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落实教学改革目标,塑造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除了在教授学生具体的信息技术、培养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目标之外,同时要培养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品质,在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形成正确权利义务观念,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履行各项社会义务,具备优良的社会责任感。
抵制各种诱惑,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需要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传播更是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中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互联网上的暴力、色情、个人隐私等一些不良内容容易影响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
因此,在日常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在传授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周围的各种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表现
在课堂教学中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责任意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在学校的机房完成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操作计算机,在选定计算机座位的时候应该事先按照教师安排好的座位进行对号入座,而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选择,经过多次的重复,学生逐渐养成了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在上课之前、下课之后计算机机房的一些必要的整理工作,如室内卫生、关闭用电设备及门窗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完成,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化技术教学,突出强调小组学习、小组合作在学生获取知识中的重要性,在学习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主动地探究未知领域的知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的特点,确定各种学习主题,最大程度地创设各种适合中学生特点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有意识的学习、探究,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养成,将会促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其意义是深远的。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是否具有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是一个人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的能力。目前,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从小就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呵护,在很大程度上缺少与别人的沟通合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置一些团队合作的问题,使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小组合作来完成。通过合作,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了解,最大程度上汲取别人的优点,使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小组合作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使部分在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挖掘自身优势,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可以利用的素材,来实现学生情感上的升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只要教师加以留意,这种资源随处可见。例如,在讲授EXCEL时,教师可以根据表格里提供的各种数据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如在课前导入环节,我们可以这样设置: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下面是我们的小记者通过调查得出的一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着深圳经济发展的各种信息,下面我们通过EXCEL表格,来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各项的平均值、对数据进行排序、制作相关的图标来实现对深圳经济发展更直观的认识。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学生除了掌握EXCEL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变化,增强了爱国热情,实现了情感教育的升华。延伸信息技术教育课堂,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清醒地认识到,德育教育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要尽可能多地采用各种方法来实现德育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渗透。充分利用各种课内、课外资源实现德育教育的效果。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逐渐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笔者在讲授完EXCEL的使用以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每个学生去采集自己家庭近三个月的家庭消费支出情况,这些支出主要用在了哪些方面,并制作成图标的形式。这一生活化的问题,既能使学生关心自己的家庭变化,同时也能使学生看到家庭收入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
综上,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延伸课堂教学,实现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6.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六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道德德育教育
“什么是教育,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更应该利用我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的优势,在信息技术课中开辟出一块德育新天地。下面我谈谈在信息技术课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尝试。
首先,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育学生要产生爱护计算机设备,正确规范的操作意识和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正确的关机步骤,让他们明白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还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道德修养的榜样形象。榜样的作用是无形的,也是无穷的,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加强学生网络道德,严禁侵权行为,提倡作品原创性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可借鉴和利用的东西很多,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完成作品时,可参考网上信息,但不可照抄照搬,不能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比如,在学习利用Word制作电子板报时,可以从网上获取素材和参看已经有的作品,给自己一点启发,但切记不要照搬作为自己的东西。再如,有的同学就将其他同学做的作品更改一下名字占为己有,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每制定一项任务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主题范围,学生可根据主题内容,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对于尽量体现原创性的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而对那些照搬照抄的侵权行为要进行强化教育。一段时间后,学生作品提高了原创性,同时对自己的作品保护意识也会得到增强。
再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何况,与人协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精神。比如,在教学中对于某个问题或任务可采取交流、讨论的形式来解决,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部分作品的完成要求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培养了他们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了多种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和欣赏他人的成果,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获取成功的喜悦。
第四,将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科教学中
比如,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明确责任,激发爱国
主义情感,鼓励他们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再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北京金山公司的WPS2000,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第五,作品评价为学生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课中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在作品评价中,教师可以看到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观察表述,了解学生的想法,看到学生的创新所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作品评价对审美教育不容忽视,为学生的德育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奇妙的海底世界”时,让学生以海底为主题用金山画王创作一幅图画。评价作品时,出示“评价规则”让学生走出自己的座位,以参观的形式,评出自已满意的作品。要求学生根据“评价规则”(包括参与积极性、作品创作、同学给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作者及作品进行同时的评价。在这里,信息技术与美术进行激烈的碰撞,学生的自我审美意识在一次次地评价中激起,并通过观察不同的作品,绘画在色彩、搭配中得到了提高,欣赏水平也渐渐得到了提高。
7.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七
一、将德育渗透于课堂常规中
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例:刚上完课的机房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果屑、杂物、书本和笔;个别学生强行关闭网络教室,拒绝接受老师的屏幕广播,自行玩游戏、QQ聊天,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课堂常规没有落实到位。
1.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学生一生受益。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注重引导和督促。高中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高速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喜欢自己去发现真相,不喜欢别人把他们当小孩一样的教育。为此,我们在第一节课讲机房规则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比如外国很多旅游景点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垃圾箱在哪里,厕所在哪里等”。 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中国现在太强大了,汉字成为世界通用的文字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原来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仅代表自己的形象,也代表整个国家的形象,让他们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生活和上机过程中,教师还应加紧从旁进行督促和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上机习惯。
2.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既要合理引导,又要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时,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此外,还要对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对犯错误的学生视情节轻重进行教育和适当的处罚,如要求犯错的学生清洁机房等。另外,树立模范,每周对上课表现良好的班级进行表扬。
3.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时,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时,注意这个问题,就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他们就会照猫画虎,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可能养成类似的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 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
二、将德育渗透于教学内容中
1.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德育渗透。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特性的课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这一课程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和编排非常关键,既要贴近学生,又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例如,“在演示文稿中制作图表”一课中,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此时正逢学校运动会刚刚闭幕,于是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任务:制作一张“运动会总成绩统计表”或者为本班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制作一张“运动员个人成绩统计表”。学生们此时怀着对班集体的自豪和对运动员的敬佩之情,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创作,效果自然非同寻常。
2.利用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结合作, 互相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中,我尝试利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演示文稿制作”这部分内容涉及素材的搜集、整理、图片的加工、版面的设计、色彩的搭配等知识与技能。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程度、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都有差异,如果让其单独制作很难出精品。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引导学生学习演示文稿制作的基本知识之后,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确定主题,让小组成员按每个学生对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分工,进行搜集资料、设计版面、录入文字、处理图像等工作,合作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各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又通力合作,一个个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又独具特色的网站赫然出现。通过合作的方式,学生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合作的重要。
3.利用局域网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使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建设已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迫切任务,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例如,由于不当炒作,社会中有些人产生了对 “黑客”好奇和崇拜的心理,甚至淡忘了是非观。由于黑客总与病毒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就介绍了一些“计算机病毒”的内容。通过对病毒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病毒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甚至使网络瘫痪,告诉学生,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对于黑客也是一样,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非法进入别人的电脑,盗取别人的信息也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不断挖掘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抓住德育教育的一切机遇,坚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达到将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三、将德育渗透于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中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段,定期开展电脑绘画、电子报制作、网页设计等活动。这些电子作品是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然后自主研究、创作出来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 那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现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在这过程中学生自我表现、自我管理,实现师生、生生思想、情感的平等交流。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锻炼自己运用计算机的能力。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心和审美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其实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新阵地。
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积极探索与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挖掘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课内外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全面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当然,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的过程。 正如古人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应思考的问题。基于此,对德育渗透于课堂常规、教学内容、实践活动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8.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渗透;德育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可以为德育服务,反过来德育工作也可以为教学服务。二流教师教书,一流教师育人。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德育工作反作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和德育相辅相成。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试从五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
德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渗透怎样的德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信息技术教师要能根据学生在中学阶段德育发展的特点,积极启发学生思考,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思考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协调与他人的异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根本的做人道理,从而初步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如在讲授网络安全这部分时,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通过实例(如:求职者、熊猫烧香、CIH等)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爆发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危害。它能破坏计算机的系统、数据信息、文档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软件系统崩溃,还可以使网络瘫痪。因此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制作、传播和使用计算机病毒都是不道德的,违反社会公德的,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二、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渗透德育教育。
1.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上的思想教育方面因素,针对学生中经常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晓之以理、循循善诱,使他们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习惯品质的重要性。而且,习惯养成对于现在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比如,在介绍有关电脑基础知识时,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 XP系统下关机的步骤:要把各种程序和窗口关闭后,再执行关机程序,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正确进行电脑操作是为了延长电脑的使用寿命以及保护电脑内数据和文档的安全。
2.关于游戏问题
如果强制禁止,学生也会在整节课中想着怎么样才能玩到;放纵,将会一发不可收拾,课堂变得更糟。对此我采取了“任务完成奖励”激励法,禁纵结合:一节课内容,可分成若干任务,如果有同学能完成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并且学习任务完成较好,就获得适当的奖励时间去玩些游戏。当然老师要教育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不沉溺于虚拟时空中,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提高成绩。
3.网络道德问题
信息老师要引导学生健康文明上网,要远离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的网站,养成健康文明的上网方式。教师要积极地想出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上网环境,尽可能地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接触的机会。如,学校购买了防火墙设备实行网址过滤,并安装安全卫士,尽可能地把不适合学生浏览的网站屏蔽掉。
三、在学生作品评价中渗透德育
信息教师对学生所做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与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和品质,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有力的资源平台。
四、引导学生合作互助,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一名学生,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和较快的发展,不仅要刻苦努力,还要学会与其他人合作交流。在信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教学中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再让掌握较好的同学做“小老师”,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學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一起进步,从而体验到与人交流合作的成果和快乐!
五、鼓励学生树立做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志向
学生发展成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在信息技术课上要渗透立志方面的教育。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历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滞后,让学生看到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的较大差距,产生危机感,明确责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从现在立志,认真学习,苦学本领,为祖国争光。通过学校校园网站介绍网易CEO、百度的李彦宏以及阿里巴巴网站的马云等我国知名网络创始人,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不断进取,最终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才。
德育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还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影响力。然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相信只要通过我们所有信息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学校的德育工作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就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德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6.
[2]宋冰.谈德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3]胡成广.网络德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9.信息技术德育渗透 篇九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教师,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都很受益。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生活和上机习惯都很不好,喜欢随地吐痰,喜欢在机房里吃零食,公共场所爱大声喧哗,上机时随意操作电脑,不珍惜和爱护电脑。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这些陋习,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上机习惯呢? 首先要注重引导和督促。中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高速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喜欢自己去发现真像,不喜欢别人把他当小孩一样的教育。我们在第一节课讲机房规则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他们明白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再在平时的生活和上机过程中,老师加紧从旁进行督促和教育,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和上机习惯。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要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表率。如:注意仪表和个人卫生,机房平时注重清洁,电脑操作要注意规范,言行要得体等等。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结合教材,激励学生爱国之情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在学习excel时,我就引入:改革开放后,锦州市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发展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调查,找到了一些关于锦州市经济发展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excel表格制作、平均值计算、排序、数据统计和图表的运用来分析五华经济发展。通过综合任务的操作,以任务为载体落实知识技能,不是纯粹教知识,而是从问题引伸到信息的处理。更加热情地投入爱国家、爱生活的实际行动中。2.结合教材,树立学生成材之志
学生来学习,最终目的是成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立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讲到ASCII码时,在讲到计算机的发展时,在讲office软件的使用时,在讲一些协议和标准的制定时,让学生知道,这些硬件软件大部份是别人开发的,计算机的很多标准也基本上是美国制定的,我们得无条件去遵守,让学生看到中国与外国特别是美国在信息技术行业的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此外,还可根据教材结合时事,如计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事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掌握信息技术的自觉性。3.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
当今,网络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快乐。网络成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中也包含有很多黄色,暴力等等不良的信息。而我们教学中又不可能硬控制不让学生上网。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呢?这是我们信息科技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个人认为,首先让学生了解通过网络传播一些非法的不健康的和个人隐私的东西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有时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我们可根据教材,联系最近最热门的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也不断提醒学生少上当,对这些方面加以正确、全面的引导,增强其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安全正确的上网,并注意自己网上的行为,使网络逐渐成为良师益友。针对个别沉迷网络的学生,我分析其原因,针对这种情形,我首先找其谈话,与其交心,告诉他们应该多学知识,引导其树立目标,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督促他们,促使其慢慢改变,能安全、健康的上网。
三、注重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在未来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合作发展成为未来的主旋律。努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忙,多交流合作。并设计一些容量大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快,有的小组慢。我常常叫快的小组说说他们成功的秘决,慢的小组让他们找找失败的原因。再通过以后的多次练习与合作,让学生渐渐的懂得如何更好与同学协作完成任务。并且我还不定期的让小组成员互换,让学生和不同的人合作,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10.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也只有兼顾到了语言文字和思想两方面的内容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在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捕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
1、在导入中、介绍时代背景时进行德育渗透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得体的导入或介绍时代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学习《骆驼寻宝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想成功吗?一个人若要成功须具备怎样的品质?《陋室铭》是刘禹锡在贬谪、戏弄与侮辱中最后屈居斗室愤然写就的,昭示世人,明己心志。
2、吃透内容,挖准教材的“亮点”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挖准教材中的德育“亮点”。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们该让学生通体会文中深挚的父子情,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在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中,要让学生认识皇帝及大小官员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教育学生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冰心的《小桔灯》,要抓住小姑娘的性格特征,教育学生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力戒忧郁颓废。可见,只有挖准了教材的德育“亮点”,在课文教学中,我们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诵读,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如教《石榴》可抓住“夏日的心脏”让学生体会石榴的热烈、不屈服;《强项令》中让学生找出董宣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不难理解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对于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4、捕捉引导、适时渗透,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如学习《马说》一课,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让他们讨论:首先问:“你是否想成为千里马?”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又问:“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千里马?”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再问:“如果你无法成为千里马,怎么办?”同学们顿时陷入了沉默,接着一阵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说:“虽然如此,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最佳的状态,积极地学习生活。”他的话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虽然是个别同学的想法,但学生们毕竟对自己的问题有了直接的思考,这些问题能引导他们如何更实际地面对生活。
5、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强调写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俗话说“作文先做人”,一个道德意识淡薄、认识水平低下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选择作文题目时,我都是慎之又慎,选择一些既具有人文气息又现实性较强的话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写,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负累,又能在写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作文“在路上”,主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成长之路,感恩于一路上的收获,感恩于一路上的关怀;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求学之路,有困惑有奋进,几多泪水几多欢笑,写得真实感人。例如话题作文“比较”,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生活中究竟需不需要比,比什么,比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比等。一系列的作文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6、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深入,在教学中,他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优美的音乐欣赏陶冶了学生的个人气质和修养。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更新靠的是真才实学,从而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眼前的崭新课题。可是我想网络说到底还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是由人发明出来的,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给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比如: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语文学习资料,通过网络发布学生的习作,都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认识网络的用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的方式。
7、指导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渗透美德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二、树立“大语文”观,活化德育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学习机会。而德育的内容也十分宽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把德育落到实处。在本学期我班就开设了“小眼睛看大世界”的作文专栏。学生纷纷把自己看到的社会生活的用文字描绘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特别是今年的三八节我校搞了“我为妈妈洗洗脚”的活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投稿十分踊跃。“妈妈,摸着你粗糙的双脚,我知道你的辛苦和劳累。这一次为你洗脚只是女儿最小的回报。”“妈妈,我爱你,今天我终于有了属于我的表达方式——为你洗一次脚。”“看着妈妈布满老茧的脚,我不禁有点难过。我想说妈妈您辛苦了,我会用我的努力换来你的笑容的。”一份份稿件都洋溢着对母亲的爱.通过这样的德育活动,体现德育教学中的知行统一的原则.这样的德育比任何的说教都成功。
三、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我的具体做法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语言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首先要做到科学。科学就是要使方法合乎教材内容的特点,合乎教学及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正面引导,积极启发,长期培养。合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就要因材施教,坚持“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所以,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方法,必须合乎这些科学性的规范。
第二、教授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教授性是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要做到讲事实、摆道理,把基本的思想品德规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理解、明白和掌握,明辨是非,知晓善恶,懂得美丑。这就是“教”和“授”,没有“教”和“授”,学生就无知,而无知就难于立德、立美。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在教法上有教授的一面。但教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实践,即行为习惯的养成。只知不行,只说不做,是谈不上有道德的。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思想品德要真正确立,必须有日常的行为锻炼,通过实践,把行为习惯化,从“他律”为主变为“自律”为主。所以,在学科教学中,不能因为是“教学”,就忽视思想品德实践;同时又不能因为是“德育”,就不进行必要的教授,二者应相辅相成。
第三,集体性与个别性的统一。目前,我们的教学形式还是以班级教学为主。在课堂上教师面向集体,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正确的集体舆论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环境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往往互相影响,甚至模仿。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共同能够接受的东西,要提出统一要求,统一规定,统一行动,使学生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受到应有的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视和偏废个别性。个别性就是在学科教学中,针对个别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育,有时是有针对性的提问和培养,有时是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只有坚持因材施教,顾及到个别性,才能坚持德育的集体性。
在语文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我们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促使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尝试臻于完善。
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1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新课改以前,信息技术课堂以单纯的讲技能为主,课堂的教学围绕着软件的操作进行。这样的教学,只有当讲解到网页浏览的相关操作时才会让学生去自主地浏览网络,其余的教学时间不需要网络的支持。新课改以后,要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长时间地浏览网络,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学生来说,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所以在高中信息课程中渗透德育势在必行。
一、分析好教材,挖掘隐性德育教材
信息技术课本中,从表面上看没有多少显性的德育内容,但只要我们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材料找出其内涵,就能发现德育无处不在。
二、结合网络犯罪案例渗透法制教育
当今,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道德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互联网应用的时候,可以号召学生一起来净化信息环境,不传播不文明的言论,自觉抵制腐朽思想、言论的诱惑;在介绍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危害,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有的青少年随意删除文件、更改系统设置,以至恶意攻击政府网站、破坏金融机构数据、窃取考试信息以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习《信息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学生不制作、不传播计算机病毒及恶意文件,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等。让学生懂得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软件难以创作却极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必须加强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
三、巧设思辨话题,在思维碰撞中渗透德育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中,对人对事的看法已经逐步在每位同学心目中萌芽。同时,这段时间人生观、价值观的可塑性很强,可以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内容引导同学们讲出对人、对事,甚至对自己的想法、看法,并由老师跟学生一起辨别是非。所以根据信息技术学科内容巧设思辨性的话题,让学生们都讲出来并一起分析、探讨、总结,从而达到德育跟信息技术教学的双赢。
在同学们阐述完观点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角色互换的环节。让正反双方改变自己的阵营,通过论述来维持原先的“反面”观点。通过课堂评价,笔者发现,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都深刻领悟了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真谛,同时在合作辩论中增强了集体意识,在辩论中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也迈进了坚实的一步,更有几位同学通过结合当前计算机病毒、网络谣言等时事进一步加强了民主法制的观念。
四、加强网德教育
网络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渗透性和吸引性。它能让学生及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优秀、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论坛、聊天室、网站等,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也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进行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在上课时,如发现有些学生同时打开过多的浏览窗口而造成网络不畅时,要及时指出虚拟网络世界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要使学生懂得网络社会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也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分配,也强调规则和美德。
五、巧设主题活动,明确目标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很强,这就给课程的设计者很大的知识运用空间。很多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巧妙地设计出主题活动,学生们在一个个主题活动中自然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巧妙地渗透进德育。
考试是高中阶段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看待考试、如何应对考试,一直是高中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信息技术基础》的第四章的一个难点内容《表哥数据加工的多元性》一课中,笔者就设计了一个主题班会“考试分析”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们作为老师请学生思考,在用Excel分析成绩的时候要分析出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分析这些内容,如何用Excel实现这些内容。同学们在这样的主题活动的带动下,不仅仅从不同角度考虑表格的处理并巩固了函数、图标、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内容,同时也逐步明白了考试的导向、诊断、发展性、选择性的意义。
总之,网络对于中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成长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烦恼,他们需要向别人倾诉,需要交流的平台,因此,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新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下一代。
1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教育,青少年,渗透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强调的是教育应以树人为本,树人应以立德为先。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育比任何一项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和道德。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网络对青少年有很强大的诱惑力,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娱乐方式。当然,网络在给学生带来方便快捷和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在浩瀚的网络空间里存在不少的网络道德缺失、网络谣言和网络诈骗的现象。这些网络中的蛀虫,正是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加强德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教师应该从培养良好的网络信息道德、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助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注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在信息技术中开展德育教育,从而为信息技术德育教学提供指导。
一、依据教材、开发教材,渗透德育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擅于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契机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的发展史,认识计算机的软硬件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计算机的发展是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即使是现在,我们使用的计算机软硬件,比如操作系统、CPU等,大多也都是国外生产的,从而使学生产生危机感、树立为国争光的使命感。在信息技术教材中有很多可以渗透德育的切入点,教师应善于捕捉德育契机,课前充分准备,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教师应擅于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采用图文并茂、声画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更有助于触动学生心灵,使学生信服,深受感染。例如:在学习使用Excel表格《计算自我的零用钱》这节课时,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统计出自己每月的零用钱数目。此时,教师可以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向学生提问他们的零用钱都主要花在什么地方?如果每天节约一些不必要的开支,那么,日积月累也将是一笔不小的储蓄。同时借助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了解父母赚钱的不易和一些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现状。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应该勤俭节约、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有余力的还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
三、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不喜欢一味地听大道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摒弃生硬的说教方式。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或自己生活中真实的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悟。每个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中都会有《网络信息道德规范》一课,这是一节很好的德育教育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的树立网络安全意识,辨别网络谣言和诈骗,规范网络行为,那么,这就是一节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成功课。但前提是学生首先得对这节课感兴趣,如果教师按部就班的讲教材,很容易把这节课上成一节枯燥的理论课。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一谈经历过的网络不文明现象,甚至是遇到的网络诈骗行为。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使用软件模拟体验网络诈骗的过程,例如:扫描二维码或者回复短信,手机费被扣的网络诈骗体验。教学方法也可以灵活多样,变传统的讲授法为情景体验、上网查阅、小组讨论、师生有效对话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这样的体验和学习,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网络诈骗行为,进而重视网络安全,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规范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沟通、合作、互助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经历,更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认同感,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教育。
四、注重在三维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设计中渗透德育
一节信息技术课,知识与技能把握的再精准,方法和手段再新颖,如果没有情感升华和德育设计,也会使学习者感觉索然无味。没有德育教育的课只能称之为是技能训练,不能算得上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课应该脱离技术本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授《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一课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就可以确定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素养。讲授过《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一课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在学习了套索、修补等后期处理的工具后,因为好奇和新鲜,就会随意的合成图片,有些调皮的学生甚至是恶意破坏照片,例如将一个动物的头换到人的身上,或是将同学的照片面部作出三个眼睛等等。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就不仅要讲技术,还要注重德育教育。告知学生网上有很多借助图片合成的技术,以假乱真,损害了别人的肖像权和名誉权。这种现象不仅不道德,甚至已经触犯了法律。即使没到这么严重的地步,这样的恶意破坏也会伤害到同学的感情。学习数码照片后期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让我们的照片更美,更有创意,增加艺术氛围。把一张图片变丑容易,把它变得更美才需要技术和能力。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德育教育。
五、实践探究学习,提高德育深度
德育教育不能流于形式,有效的德育教育应当是能触动学生心灵,在学生心里埋下道德的种子。教师可以将传统的信息技术课转变为综合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之后才会更有感触,更受感染。同时,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能力。例如《制作环保小报》这一课程,教学设计不是让学生单纯的在网上查阅资料后制作小报而是让学生真正的深入校园,统计、调查身边的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同时,宣传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然后再完成环保小报的制作。这两种教学方式,德育教育的效果和深度是不一样的。“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德育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发挥教师的智慧,把握德育渗透的契机,恰当地设计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仕英,付高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学科学教育,2004,(10):25-27.
[2]刘学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
[3]时荣.论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58-59.
[4]陈发军.课堂德育渗透机制研究[D].广州:华东师范大学,2006.
13.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篇十三
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与行为意志,掌握学生的整体动态,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那如何将德育完美的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呢?这是小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所在,也是社会对小学教育的关注重点所在。
一、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教师本身就是教育的表现者。作为教师,他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影响孩子。教师是学生心中的一面镜子,他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迟到早退、教学态度不严谨等不良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体育教学中,本来就没有多少课本知识去学习,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占据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例如,在课堂教育中教师也难免会犯错,当教师讲课错误被学生指出后,教师如果能够在一堆小朋友面前承认错误肯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肯定会成为学生现在乃至将来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启蒙导师,他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就是对学生最好的道德教育。为此,小学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德育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启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才能向学生去诠释德育的真正含义。
二、趣味教学,游戏中进行德育渗透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体育教学中仅仅是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与锻炼,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就很难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德育思想。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欢乐中接受道德的教育。例如,在小游戏“抢救伤员”时,教师可以在游戏之前简单向学生介绍抗战时期白求恩大夫无私奉献的事迹。要求学生在游戏中向白求恩大夫学习,团结友爱,严谨认真,使学生在游戏中培养起团结友爱的道德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趣味教学将德育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不仅完成了体育教学任务,更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
三、潜移默化,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马卡连柯曾经有一句话说:制度越明确,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同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想真正将道德教育渗透进去就必须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措施与要求,为学生道德教育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还应将体育教学的常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讲道德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道德准则。例如,在上课排队中,教师要做到严格规定,给学生规定明确的是非行为界限,学生始终生活于规范化制度化的环境中,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热爱集体的良好思想。一个好的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小学生作为一个可塑性极强的个体,只有在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中才能更多的接受道德教育,真正发挥道德教育的价值。
四、借题发挥,合理运用突发事件
由于体育活动大多是在室外进行,在教学活动中难免发生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这些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可以将一些不利事件转化为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更可以利用事件的突发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赛跑比赛当中,经常有学生摔倒。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并在比赛过后对此事进行讲解,通过对该学生的鼓励与表扬,激励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突发事件无论好坏,一般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合理运用突发事件,将德育渗透其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更容易使学生接触并养成一些优良的品质。
德育是小学课程教育的重点所在,而体育教学却是一门很难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学科,因此,要想将德育渗透到小学体育课程中,就必须充分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推广德育教学。
14.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四
目前,我们基础教育正逐步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然而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来说,则不乏空洞而留于形式的说教。许多学科都在开展创新教育研究,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却忽略了如何才能更好地树立学生的道德准则,让学生在学好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学会做人。德育教育似乎仅是语文老师,品德与社会老师,品德与生活老师的教学任务。虽然我们提出“德育为先”,但德育教育是否仅仅是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其实,德育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它应该是每位老师不论教授的学科,不论所处的职位,都应时时,处处所承担起的教育义务。作为一名音乐学科的老师,在培养音乐人才的过程中,我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采用不落俗套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不仅感受音乐的美妙,也能发现人性的闪光点,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一、从音乐基础知识入手,感受音乐的意义,感知思想内涵
音乐基础知识内容中包括了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速度等等。而这些基本的音乐元素结合起来便能塑造出某一音乐形象,体现出作者创作某一音乐作品的意图,作者希望通过作品表达出的思想内容。让学生从这些歌曲最细微处入手,感受音乐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让学生在艺术形象中受到情操的感化,在艺术美中接受德育教育。例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这首歌曲出现在二年级上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没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对祖国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无法感同身受。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并结合播放歌曲的正谱,让学生仔细欣赏。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歌曲的音乐知识,如休止符、附点音乐符、三连音、力度记号、进行曲速度等,并适时讲解这些音乐标记体现出人们时刻准备着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的紧迫心情。大部分学生能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二、从歌曲的歌词入手,结合歌词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从音乐教学本身而言,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如果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忽视品德教育,就达不到对学生审美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寓教于乐,寓教于理。例如:在教授《时间像小马车》一课时,歌词写到:时间像小马车,时间像小马车,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向前跑,大家各自做什么,大家各自做什么,那就不同了。从歌词中引导学生感受无形的时间是多麽可贵。时间是不会停止的,同样的时间,有的人成绩卓著,有的人则一事无成。从而使学生懂得了珍惜时间的道理,从而激励他们利用人生有限的时间多学本领,将来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三、在音乐欣赏中渗透情感因素,培养高尚情操 新课程标准把听觉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认为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主要建立在“听”字上,在“静”中求思索,在音响中激起情感变化,产生思想共鸣。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一步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可见听的重要性,而欣赏教学不单是听听音乐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即思想教育在艺术的求知过程中获得,在听、想、议、唱、动、跳、奏中摄取。例如:例如在教学民乐合奏《三个和尚》时,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孩子们讨论,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欣赏乐曲《快乐的一天》,同学们通过教材中提供的图画看到了一天的生活、学习。欣赏完后,问一问,你知道中国没有解放以前,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并向学生说说《卖报歌》中那个卖报小女孩的故事,让他们有一个对比。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材。欣赏结束后,我让大家谈谈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生更能体会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温暖,大大增强了热爱祖国之情。
四、在音乐课外活动中寓德育于形式
音乐课外兴趣活动丰富多彩,如合唱、舞蹈等。学生在兴趣活动过程中,都将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单调枯燥的发声练习、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等。遇到这些情况,教师要及时地鼓励,教会他们正确面对困难,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以及当别人有困难时应该如何去帮助。此外,学生参加比赛时,一般学生对比赛的名次比较敏感,都希望拿到好的名次,因此比赛时难免会有压力。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向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使学生知道“重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让学生克服心理负担,发挥出正常水平,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总之,我们要清楚音乐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形式、手段,把学生培养成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们只要在音乐教学时候,充份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通过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谭
15.情感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五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 怎样才能让情感渗透整个教学过程呢?对于情感, 我们不能简单地看为一种一般的心理品质, 它是主体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 它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 感知与观察、理解与思维都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情感活动。情感的健康与否, 直接影响着其他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现代的学生由于生活的条件、成长的环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途径以及受到的教育等等一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是每位社会人士应该思索的问题。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受到各种来自不同领域的干扰。有的人甚至因为没有正确的引导而走上了歧途。我们到底应该对这些孩子们做些什么, 是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作为信息教师, 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 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因此在课堂中, 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 更应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 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感人心者莫大于情”, 在信息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是提高信息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 忽视了“情”“理”则无处渗透, 创造力、想象力也就无从谈起。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 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 信息教学必须寓情于教, 达到知识的传授与情感陶冶浑然一体。那么, 如何在信息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呢?
带着对新课改的美好憧憬以及对新课程理念下的终身学习观、人才观、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初步理解, 我执教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面对着学生纯真的笑脸、充满新奇与希望的眼神, 我深深感受到今后工作的压力和身负的责任与重担。经过四年来的教育教学, 我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只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迎春来。”回想刚教学时的课堂上, 每个班级40多名学生中只有几个女孩发言比较积极, 大多数学生只是坐在下面听。究其原因, 我想有两点:一是因为我们刚刚接触, 彼此间还不是很熟悉, 怕说错了让人笑话。另一方面我的课堂教学要继续改进。在不断学习感受新课改的理念中, 我体会到在培养习惯常规的同时, 应该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和才能的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从点滴入手,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变被动的课堂教学为主动的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比如, 在课堂中解决突发问题:一堂课当中, 总不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时会让人啼笑皆非, 有时会让人会心地微笑, 有时会让人措手不及, 有时会让人受益匪浅, 有时又会让人大吃一惊。因为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进发出奇思妙想, 抑或是种种未想象到、未涉及到的问题, 如果这时教师只是简单地应付或直接给予一个答案, 长此以往, 必然会抑制学生的思维, 削弱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失去动脑思考这一有利契机的同时, 学生便会形成一种等待给予的惰性, 这是有悖于新课改的初衷的, 这更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因此作为教师, 我们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也要把学生当作主体的人来看待, 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 都有交流的直观能动性, 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在这种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中, 突现学生的价值, 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使学生向学、乐学、爱学。这样, 学生无论是在视觉、听觉上, 还是精神、智力上, 都获得了满足、快感。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健康的个性在教学中迅速发展, 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16.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六
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能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但与之同时,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的泛滥,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更是让人担忧。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既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又要达到渗透德育教学的目标,就必须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从师资队伍出发,通过教师本身的素质熏陶学生的思想品德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素质必须不断提高,热爱本职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教育技能。要在教学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把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
二、信息技术课严格要求学生,并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信息技术课上,一些学生沉迷于玩游戏、看电影、QQ聊天之中,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遇到这类把电脑当玩具的学生,教师应及时阻止,告诫学生“网络是工具,不是玩具”。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网站、论坛等,引导他们有效上网。
学生学会上网以后,可让学生设立自己的电子信箱和QQ号码,利用聊天工具或论坛与同学、老师交流谈心。同时我们教师也要转换身份,成为他们的网友,与他们平等交流,并及時与有关人员沟通,使其在现实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责任心的培养,爱护机房设施,正常关机
信息技术课上,都应向学生提出一些常规要求,要求他们不准迟到、早退,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要引导他们遵循操作规范,下课时要求学生正常关机,离开的时候把凳子等物品摆放整齐。这样既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又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同时也保证了教室的整洁。
四、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上机实践课中,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这时可以让一部分操作较好的学生帮助其他同学,为他们解答上机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在学生分组完成网站等大型作业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深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德育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从而产生危机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我国计算机研究起步晚,但用较短时间赶上和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以此来激励学生为我国赶超发达国家而刻苦学习。比如,在讲授文字处理、幻灯片、网页制作等内容时中,在课堂练习中要求学生制作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为主题的作品,并在评分标准中加入德育评分项。
六、规范行为,培养学生网络道德,严禁侵权行为,提倡作品原创性
要让学生明白,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一样,都需要有一套道德规范,网络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范。
要教育学生学会负责任地使用信息,任何转载或转贴都应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要做到不在网上发表不良言论,不能发表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不能制作、传播不良的信息,不能攻击其他网站等。帮助学生增强网络法制道德观念,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使其上网的行为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
课时少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认真,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借鉴、实践与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当始终贯彻渗透信息道德教育,最终使学生文明、健康、正确地使用网络。
17.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七
剑门关小学
刘德富
摘要:
教师应紧紧抓住美术教材和生活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在进行审美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可见,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教学;德育渗透;探析。
美术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它能与艺术的美感融为一体。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个时期的著名画家的作品数不胜数,这给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素材。教师应紧紧抓住美术教材和生活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在进行审美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可见,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美育具有动情性特征,可以利用其感情语言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优势,互相补充来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美术是一种偏于视觉艺术而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大多数学生观赏作品时,只停留在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面,很难体悟到作品的意境及其在人们心灵上所起的联结思想。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应该欣赏美的和谐与平衡,从小学会区分什么是美,什么不是美,让他们欣赏美的作品,鼓励他们画出美的作品。单纯的讲授技能技巧,和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这一新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受熏陶和感染,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人格。积极探索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自主型的个性化的现代美术教学方法,对儿童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欣赏《过春节》这幅作品时,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过春节时人们的神态,衣着,以及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喜悦的心情无法按捺,喜悦和富裕写在他们脸上的乐融融的场面,这样既触及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党的富民政策好。
美术课中展示绘画作品时,深入进行德育教育。美术绘画作品中很多涉及到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美德上是小故事,近代革命史上的战斗英雄,雷锋的画等,我在上美术课的时候,充分利用时机,展示这类题材的画,并用身情并茂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为画中的故事所激励,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游戏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学生喜欢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师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展开了生动的想象,仿佛已经置身与于充满笑声的游乐之中,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效果很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绘画艺术。美育具有动情性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其感情语言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优势,互相补充来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美术是一种偏于视觉艺术而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大多数学生观赏作品时,只停留在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面,很难体悟到作品的意境及其在人们心灵上所起的联结思想。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应该让学生欣赏美的和谐与平衡,从小学会区分什么是美,什么不是美,让他们欣赏美的作品,鼓励他们画出美的作品。例如:2008年5.12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灾害,大家都在想怎样才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帮助汶川,帮助汶川的孩子,这时,我又想到了我们的孩子,怎么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失去的痛苦,生与死的界限。在那天的课上,孩子们似乎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气氛,显得格外的安静,我没有说话,只是运用视频,在近30分钟的观看中,没有一个同学讲话,好多同学都留下了眼泪,结束后我布置了这节课的作业是每人画一幅画,写上一句祝福语送给灾区的孩子,那一次的作业同学们画的格外用心,没有嬉戏,没有打闹,有的只是铅笔在纸上沙沙的声音,我感动的看着我们的孩子,这一刻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得到了一次净化。美是无处不在的,但重视美育的过程,思想品德的传授更为可佳,它不但存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溶于我们的日常和社会活动中,它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劳动的快乐,在社会中辨析真,善,美和假,恶,丑,让学生体验到祖国山河的自然美,科学知识的深刻,严谨的美,生活丰富的美,激发学生新一代为祖国进步而奋斗的崇高精神,因而重视美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便更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它同素质教育中的其它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提高审美教育会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的达到心灵的境界是转化,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目的。作为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是苛刻,他们不仅要从教师那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很注意模仿教师的言行。而这种无声的学习有时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教师用自身的言行来教育学生是重要的,但有时也被人忽视。常言到:“身教重于言教”。我在教学中,每节课都注意自己的外表和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语言“少,精,美”,动作规范,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对学生既尊重信任,又严格要求。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无形中也调动了学生的上进心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了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反之,只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注意自己的形象,要求学生怎样怎样,而自己却马马虎虎就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导向,效果肯定不会很好。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在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可以引出两点启示。第一,知道一个学生的品德特性,常可预知在什么情况下,他将怎样行动。教师把握一个学生的品德特性,就可以使德育工作做的更加出色主动。第二,在学生品德成熟前,特别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道德教育,主要应从每个学生经常地,稳固的表现出来个性特点入手,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以培养他们的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稳定倾向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推荐阅读:
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08-14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1-03
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9-10
浅谈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09-30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0-02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6-24
信息技术在盲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08-06
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1-14
现代信息技术在聋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09-21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