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读书笔记(精选9篇)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读书笔记 篇一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的读书笔记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每位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面临这样或那样的挑战,可能须要放弃我们先前熟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重新构建新的课堂教学形态。
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教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古今中外,“方法”一词用得非常广泛,无论对它的解释增加多少新的内容,总离不开它最基本的含义,即指向一定目标的“途径”,“道路”,“工具、手段”和“操作、步骤”。研究教学方法,同样要抓住这些要义。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其最终结果是学生按照预定的目标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能力和创造素质。教学方法的本质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学习)和教师相应活动(教学)的逻辑程序以及心理方面,即由教与学的协调一致的效果来决定。20世纪80年代以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则将教学法分为三大类,每大类又分为几小类。第一大类为组织和进行学习认识的方法,下分为:(1)传递信息和听觉感知信息的方法;(2)直接传递知识信息和视觉感知信息的方法;(3)通过实际活动和触觉、动觉传递与感知信息的方法。第二大类为激发和形成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下分为:(1)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2)激发学习义务感和责任心的方法。第三大类为检查和自我检查学习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下分为:(1)口头;(2)书面;(3)实验、实践。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学引不起学生兴趣或教学效果不佳,就是因为教师偏重于教,一些教师只知讲条条,让学生背条条,教学方法呆板、陈旧。全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曾在全国十省市搞了一个较大面积的理想、动机与兴趣的调查,中学生把政治课作为自己最感兴趣学科的只占1.67%,再深入调查他们为什么喜欢政治课,回答却是共同的:“老师教得好!”所以,在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要真正重视学生的学,教的得法是为了学的有效。
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读书笔记 篇二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醒悟。醒悟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我们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支撑这一重大突破和改革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原有的“园丁”“蜡烛”等角色不但发生变化,还要不断补充新的角色,为知识传授者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新的课程对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从教学观念上讲,一定要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位,思想品德教材所阐述的是一些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相对于初中其它学科的教材内容而言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直观把握,理解起来很困难。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注重他们的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所有的政治教师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二、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要使学生掌握学习必须的基本技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精神状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的课程下,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新课程下,应实施教师角色的转变,还课堂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积极探讨,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方式创设情境:巧妙导入,吸引心、眼;妙用漫画,寓教于乐;模拟表演,身临其境;开拓视野,延伸课堂等。教学中更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是现代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识水平。
三、学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来说,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来说服自己。因此,每上完一单元之后,我就要求学生结合现时生活写篇小论文。由于学生受主观因素的限制,往往对问题的分析容易泛泛而谈,缺乏一定的深度。因此,我就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推敲,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既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使其积极思维,又能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其写的技巧。这种“小论文”的教学实践过程既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打破传统教法
3.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 篇三
一、开发来自初中学生身上的资源
每一个初中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其自身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不同的发展需要、学习方式、家庭背景,原有知识、生活经验、活动方式、情感、兴趣爱好等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天地。
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周围的一切,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以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谈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我们可以从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到生產与消费的关系上来,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由于学生的差异,肯定会产生许多不同的学习信息,如学生的疑问和困惑,争论中碰撞的思想火花,意料之外的问题,建设性的想法,不经意的动作、眼神、表情,等等,为教者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敏捷地捕捉、判断、重组各种信息,适时调整预设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开发初中学生社会生活环境中的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思想品德课不可能回避初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环境。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的课程资源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要联系实际,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现实生活的实际和初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那些意义重大、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具有时代气息和新鲜感,学生普遍关心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初中学生中实际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作为切入点。这样可以做到贴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贴近生活,从近处入手,把和学生相关的、密切的、能够影响他们的因素抓住,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
三、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教师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导者。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还应当具备适应教学需要的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学会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
2.必须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师风格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是由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而确定。不同的课程资源其所能反映出的问题和意义是有限的,只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贴切的资源,切不可生搬硬套。要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新方法,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要注意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分享他人创造性的成果,取长补短,使自己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新型教师。
3.要着眼于有效教学为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效率,而一则好的资源材料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预想的效果,找出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下一步怎么去开发和利用。所以,以有效教学为目标,教师除了找准课程资源,更要恰如其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探究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4.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 篇四
第三讲: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 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规律,明确思想品德课基本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真正要搞好《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工作,还要扎实地落实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本章旨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策划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教学设计意见。
一、深入分析学情,加强教学针对性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一切教学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成功。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具体策划时,必须研究教学对象,了解他们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初中生的品德学习与建构将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分析学生的目的,可以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了解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生正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心理特征很不稳定,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他们一 踏进中学大门,往往会不自觉地感到:“我是一个大人了!”他们开始不屑与小学生为伍,渴望加入成年人行列,遇事开始独立思考,不再一味盲从教师和父母。谁要是再仅仅把他们当作孩子,称呼他们为“小朋友”,那么谁就会失去他们的信任,谁也就别想再进入他们的世界——“小大人”的世界。
他们不仅想与同龄人交往,而且也想与成年人交往,与教师、父母平等相处。由于身体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但这种“独立意识”却带有与生俱来的幼稚性和片面性。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对师长们及其他成人的意见,也似听非听。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因而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与成年人形成“代沟”。然而学生此时尚未完全形成很强的自我意识,“独立自主”的能力仍很弱,也非常在乎他人,尤其是教师对他们的看法。
伴随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他们的自尊心迅速增强,喜欢结交朋友,重“义气”,喜欢结成松散的小团体,以提高自己的归属感,满足自己的自尊心。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判断能力不强,对自己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多数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缺乏自知之明,甚至妄自尊大,结果一遇到挫折,就迅速出现自我否定的现象,陷入自卑的泥潭,甚至走向极端。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之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了解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往往会感到一些冲击和压抑。此时初中男女学生间的交往,开始表现出与性成熟有关的情感,如见异性就害羞或回避、在异性前好表现自己、内心互相仰慕等。
初中生在“闭锁自己”的同时,又渴望“开放自己”。他们常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还会通过迷恋明星偶像作为寄托,或是上网找朋友聊天等,总之,此时的孩子反而最不爱向“熟视无睹”亲人诉说心里话。
初中阶段,又是青少年“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的知识时,就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他们的兴趣比较广泛,追求新颖,喜欢刺激,自我意识有很大增强,情感日益丰富,容易激动,往往自行其事,逆反心理较强。但是,他们的自制力较弱,爱好不稳定,注意力容易分散,过分自负和好表现自我,冲动时容易受人“暗示”,以至发生越轨、失足行为。
总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极其重要的时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多理解学生“成长的烦恼”,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回复
最新回复
赵玉清(2009-10-30 20:28:03)
(二)了解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也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所谓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心理加工方式是有区别的。研究表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是不同的 , 况且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我们成人不一样,不走入孩子的内心,不了解他们就不能在教学中做出正确的抉择。
初中生的认知 活动的自觉性已有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迅速发展,且在感知、识记、想象中日益占优势地位。
在记忆力方面,有意识记逐渐占优势地位,不管是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有意识记已成为他们识记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记,其效果要优于无意识记。在思维发展方面,初中生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但其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初一学生的智力类型和水平与小学高年级的差不多,初二是智力发展的新起点,也是智力发展关键时期。抽象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以至整个中学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
初中生思维的发展,还表现在思维品质特征的发展。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明显得到发展。一方面,初中生区别于小学生的盲崇,他们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经常要做一番审查,有时甚至表现出过分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思维和主张,常常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思想,但初中生思维品质还有片面性、表面性和主观性等特点,主要表现在看问题容易偏激和走极端,尚未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这也是“明星崇拜”的狂热出现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原因所在。还有,初中生思考分析问题时容易钻牛角尖,有时表现为固执己见、情绪偏激,有时会“蛮不讲理”或轻率下结论。新的学生观倡导对学生的尊重,关键要全面了解学生,这其中当然应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兴趣、动机、能力、方式等。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就要注意总体上的与个别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了解学生目前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及其特征,采取的教学策略必须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首先要抓住从初中开始的这一发展关键期,促进其思维迅速而有效的发展。其次要在发展各种认知能力时,特别重视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再就是重视情感、意志、品德、性格等各种非认知因素培养,以更好地促进认知因素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习、代替他们的观察、感知、分析、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都是与“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思想相悖的。
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承认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和学习状况的差别,因材施教,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强化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提高,指导学生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了解初中生的个体生活经验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为此,教师的教学就必须切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存、学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一个学生便是一个世界”。正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父母教育观念、家长自身素养、成长的环境差异等影响,造成学生在性格特征、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社会背景、个体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差异,这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而且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了解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盎然生机,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条件之一。
一方面,作为学校德育主要途径的思想品德课,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强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因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的关注就不容回避。另一方面,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每天接触社会,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然而由于年龄与知识的限制,是非辨别能力较弱,非科学的、错误的观念、看法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 了解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以及个体生活经验,认真分析其历史和现状,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赵玉清(2009-10-30 20:28:35)
二、把握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大体说来具有指导教学策略的运用、指引学生学习和指导测量与评价三大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教学设计来说是前提性的工作、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在教学的策划阶段,教学目标为选择教材内容、安排教学主题的顺序以及配置教学时间提供了依据。离开了教学目标,教学难免漏洞百出,并且使得学生学习产生困难。由此可见,拟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明确了课程性质、地位与作用,规定了课程目标、内容、评价建议等。所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理所当然成为拟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思想品德课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及每节课的积累。拟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使之既具体明确,又在实际教学中努力达到,这是完成总目标、落实总任务的基础与保证。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和准绳,那么,在思想品德新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如何拟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呢?
(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表达了教师通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预想和期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价值理想。恰当、适宜的教学目标不仅能促使教师通过一定方式,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激励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师生教学互动化,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教师教的目标,更是学生学的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使德育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学生作为道德的
赵玉清(2009-10-30 20:29:44)学习者,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时也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这也符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灵魂,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表述都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也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此外,每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把握《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因为它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最低要求,不能随意拔高要求,但与此同时还要体现《标准》的灵活性,顾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加深和拓宽学习的内容,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教师应首先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否则教学目标就像空中楼阁,成为虚拟目标,或如教条,成为抽象目标。
(二)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每节课是相对独立的整体,同时又是整个课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把每节课置于一个单元、一册教材,甚至全部课程之中来考察。只有认真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既是整个教学目标体系中的一个点,同时又与其他各课有着区别和分工,共同承担整体教学目标的任务。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必须找出这节课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整个体系中的位置,搞清它跟“内容标准”中的哪些目标有关联,这样确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才具有实际意义。教学目标具有三维性,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方面。这三个方面各有其整体性,有其具体的要素结构。
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还要妥善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知识的获得与呈现需要有相应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并为进一步掌握知识准备条件。同样道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知识之间也有着紧密联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能脱离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总之三维目标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整体的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统一体,不应割裂开来孤立地理解。
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者的完整统一,但教学目标的完成不可能在这三个领域都是平衡的,有可能偏重于某一领域,而在其他方面则是次要的。就每节课而言也
并不要求三维目标都是均衡实现的,而是要求在全部教学中来实现。因此教学设计应关注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统一,确定其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兼顾次要目标。原有的思想政治课把知识的获得当作主要的教学目标,而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则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当作首要的教学目标。这说明在对教学目标的价值认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若是片面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忽视能力、知识目标,同样也是缺乏目标整体性的表现。
赵玉清(2009-10-30 20:31:18)[发帖际遇]: 赵玉清被小贼们打劫铜板210.(三)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就是要求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够起到支配教学进程的作用,能够进行目标检测。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分明的层次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有效地组织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恰当地安排教学过程,准确、合理地评价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规范作用。为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设定的目标系列应有内在的逻辑性,能在教学进程中依次实施。
(2)设定的目标在程度要求上应有比较明确的具体界定。这种界定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有助于发挥目标检测的制约作用。比如为了增强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强调用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课标中的动词说明。标准中的动词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动词,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高层次的动词自然包含低层次的动词,并且要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动词的层次从低到高可做这样的排列: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感受、体会、体验、关心、尊重、养成等等。“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等动词,提示了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程度标准,显然,“理解”比“知道”的层次要高。“感受、体会、体验”是包含着学生个体情感和态度在内的道德体验,从普遍的道德规范的认知进入到个体道德体验,是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而“关心、尊重、养成”等动词则落实到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层次和最终品质养成,内在包含了对前两个层次的要求。能否正确表达教学目标,是对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否真正把握的一个标志。赵美玲(2009-10-31 09:10:53)[发帖际遇]: 赵美玲收取租客本月房租铜板2.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课程标准,谢谢赵姐提供的材料,学习了!赵玉清(2009-10-31 16:59:36)[发帖际遇]: 赵玉清被飞来的金子砸道,得到铜板30.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合适与否,不仅涉及教师的教法,同时涉及学生的学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依据师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真正接受。教学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性。一旦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和学都会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就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生动的、直观的、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的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现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综合考虑选取教学方法,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是不相同的,性格、气质也有差异。在考虑教学方法时,教师只有依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采取与自己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讲故事,可以采用讲述法,用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明理。有的教师擅长“导戏”,精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采用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有的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娴熟,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也可以构建基于网络的思想品德课探究性学习。
尽管学生的个性特征千差万别,教师的素养条件也各不相同,但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则是共同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本学科教学的特点 思想品德课致力于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其基本特点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内在的道德认识、情感发生变化,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其道德行为。在教学方法上就不能仅局限于相关知识的传授,而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道德经验水平,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我反省,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选用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确立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三维教学目标,明确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而教学方法又是连结教与学,以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步骤,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应确保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使教学不偏离正确的方向、轨道,防止出现脱离教学目标单纯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搞形式主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制约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以人教版为例),遵循了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围绕学生的生活来组织教学内容,教材中以大量的图片及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感悟,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另外,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倡导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教学中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现在的“用教材”,这使得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愈加丰富。、教学方法的选用还需考虑班级、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 课堂教学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必须要考虑环境的作用,若能努力开发使之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会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彩。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当地乡土资源,把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生动有趣的参观访问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的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室、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观工厂企业、农村蔬菜大棚基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旅游景观、特色建筑等,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相反,影响课堂教学的外部环境也会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产生不利影响,如不好的校风校纪、班风班纪会使教法的选择受到较大的限制。同样,学校的设备条件也是教法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例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很好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是,当前城市普通中学计算机等设备配备还不齐全,农村中学则更少,所以目前大多数教师还不可能经常性地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应注意综合运用与优化组合
思想品德课的具体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和用途,但各种教学方法又是相互关联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单纯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一般是几种方法有机地组合或几种方法交叉运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单一运用一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学习效果。就算是对某一班级适合的教学方法,随着任教班级的变化,由于学生的差异,也可能失去好的教学效果。但倘若一味追求多样性,忽略优化组合,使教学变成种类繁多的万花筒,往往使教学环节走过场,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注意力分散,仍旧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教学方法的互补性,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取长补短,相互协调,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赵玉清(2009-10-31 17:01:03)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常见方法 无论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讲,还是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应坚持启发教学的原则。而贯彻启发教学的原则的教学方法又多种多样,但基本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讨论法和谈话法。、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教材疑难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对不同意见的新理解。课堂讨论,按人数的多少,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有时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一是讨论前的准备。
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和具体要求。教师拟定的讨论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要有针对性,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解答学生思想上的疑点;要难度适中,让学生有话可说;问题宜小不宜大或泛;讨论题的表达要新颖、有趣,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确定讨论题目时要预先评估可能出现的分歧和可以达成的共识,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教师还要做好讨论的布置、检查、督促工作,必要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开展社会调查,并写出发言提纲,在学生准备好后再组织讨论,保证讨论顺利、有效进行。二是在讨论中要有引导。
讨论中教师应充当学生独到见解的激发者、推动者和欣赏者,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对讨论的题目应进行必要的分析说明,讲清题目的内涵和思路。讨论开始后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办法,及时加以组织、控制、点拨和启发引导。当学生出现偏离题目而高谈阔论时,教师要善于及时把握住讨论方向,正确地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展开讨论。当学生仅仅照本宣读,意见大同小异,课堂气氛不活跃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以引发学生的争论,使讨论深入进行。当学生激烈争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分歧所在,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当学生讨论相持不下时,教师要加强点拨,指明思考方向。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疏漏和偏颇时,教师应做恰当提示,启发学生自己或相互之间做必要的补充或纠正。三要做好小结,巩固提高。
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做好符合事实的总结。对学生的准备情况、发言情况做出中肯的评价。在对讨论中准备充分、发言积极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也要指出缺点、不足和今后讨论要注意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梳理和分析讨论中的各种想法,得出正确结论。对有争议的、学生一时想不通的、意见难统一的问题,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不能强求学生接受某种观点,达到观点的统一。
赵玉清(2009-10-31 17:01:29)2、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由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组成教学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这是较易体现启发教学原则的一种方法。善于运用谈话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实际上,谈话法也是一种(师生)讨论法。谈话法运用的基本规则:
(1)提出的 “ 话题 ” 能真正触及学生认知的矛盾,唤起学生的兴趣,产生探求的欲望。
(2)“ 话题 ” 要明确,难易适当,尽可能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不要 “ 一问即答 ”,也不要 “ 一问齐答
”。那种不需思考就可以齐声回答 “ 是或不是 ”“ 好或不好 ”“ 对或不对 ” 之类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3)谈话的对象要普遍。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指定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宜将问答局限于几个 “ 积极分子 ”。(4)“ 话题 ”
要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不要以书本上的固有答案和教师自己的已有结论限制学生的回答,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敢于反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5)谈话要有计划性,要围绕确定的题目、线索和关键问题进行,要掌握好时间。切忌临堂即兴提问,心中无数,泛泛而谈。
(6)谈话结束时,教师应对谈话的内容进行概括,把谈话的内容系统化,使学生对所谈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以上两种只是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方法。其他的具体方法还有许多。赵玉清(2009-10-31 17:02:00)3、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讲授法表现为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四种。讲述是教师向学生介绍、叙述和描述事物;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和论证事物;讲读是讲和读有机结合;讲演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和深入的论证。讲授法最适合于教那些知识性、资料性较强的内容,传授那种除讲授以外很难获得的信息,以及需要学生得到系统知识的内容。对讲授法的认识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有的过分迷恋于讲授法,把学生的头脑变成了知识的“容器”,教师或照本宣科,或缺乏重点平铺直叙,漠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不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讲学生听,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都要学生记住,致使课堂缺乏生气,导致学生呆读死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讲授法也就成了填鸭式教学法,改革这种落后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其二,有的排斥讲授法,认为讲授法就是灌输式教学,课堂教学特别忌讳“讲”,若是碰到优质课评比或开设公开课,教师更是注意做到少讲或不讲,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活动、多展示、多讲,究其原因,在于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灌输法”,这也是一种误解。其实,讲授法只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问题的关键是讲授是否具有启发性,如果能做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同样会取得好的效果。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的内容少而精,忌 “ 满堂灌 ”。(2)语言表达生动,增强语言的魅力。(3)适时点拨,增强讲授的启发性。、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 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预先设置一系列的、有层次和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或是根据学生的疑问,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解答,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实施这一教学方法的核心是
“ 问题 ” 的设计。而 “ 问题 ” 不外以下两类。(1)教师课前精心预设问题,为问题教学做准备。事实上,预设问题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问题设置的适当与否往往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就应在课前对所设置的问题有深入地研究。忌随意性、“填补式”(为“活跃课堂气氛”或“完成教学时间”而填充问题)。问题设计应注意这样几点:第一,问题应当是明确而具体的,呈现问题时宜直截了当。第二,问题应当有思维价值,有适当的难度。第三,问题要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思想品德课教学强调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中不要为提问而提问,忽视问题与教学目标的沟通与联系。第四,教师应精选问题,少做随机性的提问,使其收到实效。(2)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自主解答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的自主建构,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建构,产生疑问是很正常的事,加上课堂教学本身隐含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教学不可能是课前教学设计的照搬照抄,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
, 要善于把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这正如 创造教育认为的“教学的最有价值的成果恰恰不是用现成的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和更深刻的新问题。”这就是问题教学法的精神实质所在!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引导学生自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志。在教师创设的良好的课堂情境引导下,或者在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提出问题,但学生提出的问题需要教师慎重对待,避免所提问题的随意性、盲目性。为此,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顾虑,保护学生自尊心;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再次
要指导和帮助学生由自己来解答问题,而不是由教师直奔主题地讲授答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路线前进,解决问题也就成了问题教学法的归宿。然而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更强调关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情感经历与价值体验,所收获的应当基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对结果的把握。
除了以上的几种教学方法外,还有诸如形象生动的情景教学法、自助餐式的 探究性教学法 等。
赵玉清(2009-11-01 14:23:15)
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学形式中按照一定的步骤与环节逐步推进的。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情境和开放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艺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一)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形式 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而其教学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活动课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形式。具体而言,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可以划分为集体性活动(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从活动范围看,可以划分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下面以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为例,着重探析思想品德课堂活动的几种常见组织形式。、小组讨论。
这是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好形式,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它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讨论都是有效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讨论都是真正意义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确保讨论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意义
课堂讨论的目的,在于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到一节课来论,讨论往往为的是明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是所有问题都要拿来讨论,学生早已明白、在教材中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拿出来讨论了,一些带有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类的问题一般不宜做讨论题,否则就是浪费教学时间。一般说来,一节课中设置的讨论题以
~ 2 个为宜。目前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更需要教师组织相关的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比如在《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讨论“拒绝不良诱惑的具体方法”。这一讨论问题的设计,源于前面教学中所提及的各种不良诱惑造成的危害,所以此时组织学生讨论拒绝不良诱惑的具体方法,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参与讨论,畅所欲言,归纳拒绝不良诱惑的有效方法,提出的方法甚至超越了书本所提供的答案,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 要使讨论取得较好效果,教师对讨论主题的选择是值得考虑的,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可以使整个讨论充满活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并能在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发扬民主风气。
如《用智慧保护自己》一课中,教师创设了这么一则教学情境:某校初二学生小亮,经常上网聊天,结识了几位非常谈得来的网友。一天,网友“风中笑”在与小亮聊天时提出两人见一面并一块外出游玩。小亮非常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由此设问:“小亮该不该与网友见面?”这个问题在学生讨论中也引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各自谈了去与不去的理由。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利增强学生体验,同时这一讨论又能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思想品德教学和现实生活距离最近,容易和学生思想认识产生共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该发挥这种特殊优势,以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学生已有经验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教师的作用是要使学生已有经验得以明晰并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及发展思想品德的过程。为此,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抓住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针对这个结合点来设置讨论题。讨论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探究性,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特别注重挖掘利用当地德育资源,以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赋予生活中的平凡事件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注意小组讨论的组织、规范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特长爱好、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家庭背景、守纪状况等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这样有利于打破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障碍,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按能力水平将学生混合编组的目的是提倡同伴互教,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好处。除此之外,还可以促使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丰富学生的思维。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那么,小组的规模就应最小不少于个人,最大不多于 5 个人。若多于 5 个人,每个成员参与的程度就会降低,其结果是小组的效率减弱,每个成员的满意程度也相应减弱。5 人小组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小组规模,更符合一般社会组织的特征,也不会形成相对封闭的小小组,少数派也得以坚持自己的意见,激发小组内的讨论,又可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赵玉清(2009-11-01 14:24:51)[发帖际遇]: 赵玉清参加论坛辩论大赛, 获得银子85.为提高讨论的效率,不妨采用如下一些规范: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每个小组成员必须要参与小组的讨论,也必须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尽量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能共享他人的认识,并且将自己的识见转变为成员间共享的经验;讨论时小组内应进行角色分工,明确职责,如可以推举出负责人、记录员等,来保证小组讨论的正常进行;讨论后,应由各小组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情况、结论、观点等与其他小组交流;要教育学生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倾听,尊重讲话的一方,不可在倾听时左顾右盼,大声喧哗,交头接耳,无理取闹,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我或许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用生命维护你发言的权利”;避免脱离主题空发议论;避免出现由讨论所引发的攻击行为,如斥责别人,批评别人的表现等。、课堂辩论。
学生围绕一个热门话题展开辩论。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独特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创造出十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辩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辩论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辩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辩论,形成对事物、问题客观全面的看法,同时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加强。组织课堂辩论,可采取以下步骤:
(1)选择辩题。教学辩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形式,成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特点决定了辩题必须和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根据这种联系的性质与程度的差别以及组织辩论的具体目的,思想品德课辩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选择要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主要选择有争议的话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有争议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争论,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找到最理想的答案。如《游戏机的诱惑》一课中,为使学生认清青少年玩电子游戏的利弊,特组织安排了一场“中学生玩电子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对电子游戏的利弊有了全面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组织辩论小组。辩论小组的组成方式多种多样,整个班级可以按小组分成正方和反方,也可按男女生划分,或按学生的编号划分,甚至不刻意去划分辩论小组,就根据辩题随机展开辩论,无论何种组织方式,都应强调调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一般来讲可以先将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经过讨论确定本方观点,推选四名同学当辩手,在自由辩论中本组其他同学做补充发言,最
后由 老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概括能力等诸方面进行总结。
(3)注意事项。教师首先应熟悉辩题所涉及的内容;其次,做好材料的收集;再次,仔细听取双方的辩论;最后,在总结时,应对双方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此外课堂辩论有条原则,即要适时适量:时机不当,效果不佳;量多或量少效果也会不理想。当然在辩论时应注意辩论是否跑题,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切不可在辩论中谩骂甚至人身攻击,所以辩论时教师对辩论场面应适当调控,这也是对教师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课堂游戏。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亲身体验的一种途径。它包括组织学生参与情景展示活动。
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活泼爱动贪玩,做游戏完全符合学生的天性,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能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还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合作能力,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位教师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教学时创设的游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师生一起编织“生命之网”,班内 9
位学生上台扮演稻谷、小鸟、鼠、昆虫、青蛙、狼、羚羊等,各代表一种生命,并头戴标有这些动植物图案的帽子,然后要求他们找出相关生命的位置,拉好线并把线球传递给相关的生命,而台下的学生也可以提醒、帮助台上的同学把线球快速向相关的生命传递。活动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很是热闹,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之中。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培养了团队精神、创新意识,感知了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
赵玉清(2009-11-01 14:26:35)下面着重谈谈思想品德课堂游戏应遵循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 ——
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组织课堂游戏也不例外,务必要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活动的导向,而不能片面追求形式,纯粹为玩而玩。(2)趣味性原则 ——
游戏终究是一种游戏,它具有趣味、快乐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游戏时,既要避免教学目的不明的游戏,还要避免枯燥的、干巴巴的游戏形式。在确定了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后,就要选择活泼、得当的游戏形式辅助教学。为达到趣味性效果,首先,游戏的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猎奇的欲望;然后,尽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相互交流、沟通,增强情感体验;最后,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以比赛、小组抗衡等形式去评价游戏的结果,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参与性原则 —— 游戏教学的参与性体现在让全体学生 “ 动 ” 起来,争着承担游戏的每一个角色。如何才能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呢 ?
首先游戏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生理特征。另外教师也要全身心投入去感染学生。否则,那些自以为已经成熟的学生会认为游戏太幼儿化,觉得玩游戏很幼稚,会应付性地、拘束地
“ 玩玩 ”,甚至会不屑一顾。
(4)组织性原则 ——
每项游戏活动均应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即使如小品表演这样的活动,教师也应预先审看之、指导之。在游戏开始之前,老师应明确地要求学生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做到放得开又收得拢,养成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良好课堂习惯。
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还有主体探究、小竞赛、故事会、编儿歌、写倡议书、作宣传画、现场演说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取活动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成效。赵玉清(2009-11-03 22:08:28)
(二)课堂教学活动优化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她)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
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此,课堂 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班级里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杜绝冷落歧视所谓“差生”的现象 ;应充分相信学生,充分依靠学生,对学生的学习不包办代替,放心大胆让学生去想、去做,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应实行民主化的教学,鼓励学生对已有结论提出质疑甚至提出不同见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并充分发挥其主动作用,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
;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他们展示个性、才能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重要性,让他们有被接纳、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以平视的视度去看待学生,甚至欣赏学生的鲁莽、激情、狭隘、固执;应转变
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明确教学目标,牢牢把握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导向作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以确保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活动开展的成败,也应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加以评估。应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出现,否则就演变成追求表面形式,忽视了活动的本意,反而会对教学造成干扰。为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关的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教学活动过程不可能如教学设计的那样一帆风顺,活动中也会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而这也还是建立在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之上的。、努力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活动程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充分发展。
尽管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但这并不妨碍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规划课堂活动,并且保证活动的最终有效实施。在活动进行中,教师切忌“喧宾夺主”,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要学会倾听、尊重活动的个体——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搭建个性释放的舞台,给他们的学习以尽可能多的自主,这样学生的学习天性就会喷发出来,获得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教师也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师生都能明确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任务分配,这是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在以上的篇幅中已有叙述。、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的整合。
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有着实际意义,这已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证明。赵玉清(2009-11-03 22:09:04)[发帖际遇]: 赵玉清送馒头获得小费铜板48
(三)关于新课导入和结尾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始有终。这里专门探讨一下新课的导入和结尾的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首要环节。精彩的导入,如同戏剧的序幕,它隐含着戏剧的高潮和结局,又如同路标,它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导入的好坏,有时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新课导入设计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
同样教学内容的课,导入的方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无论选择何种导入,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调动学生入课学习的积极性,为实现新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服务,这是衡量导入成功与否的最根本的尺度。为此教师要根据既定的 教学 目标来精心设计导入,与 教学 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入游离于 教学内容之外。
(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是对所教的学生而言的。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生活实际等,来确定导入的内容和形式,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里的针对性也包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能表现相应内容要求的导入方式。(3)形象性原则
教学活动是充满情感的活动,更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强调遵循人的认识规律,不仅要求导入能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为接下来的教学作良好的情感铺垫,更应该使导入给学生一个生动的具体形象,为下一步的思维活动提供“素材”。、新课导入的方法
新课导入的方法千姿百态,丰富多彩。(1)情境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设各种情境,刺激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去思考问题,愉快的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使用最广泛的导入法。情景的设置方法也多种多样,诸如音像再现、小品表演、实物展示、回顾历史(故事)等。(2)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指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设疑问难,制造悬念,引发思维,以此来导入新课的方法。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3)新闻(热点)导入法
根据教学内容,用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和当地热点新闻,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导入新课。热点导入,感染力强,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种结合实际,用热点话题导入新课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赵玉清(2009-11-03 22:10:18)而且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
除此以外,还有活动导入法、亲身体验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等。、结尾的设计
一节好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而且还要有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结尾。教学中,新课导入往往受到多数教师的重视,而对于课堂结尾却容易被人忽视,常常是轻率处理,草草收场,这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影响教学效果。完美的结尾,对思想品德课来说,可以使课堂教学余味无穷。缺憾的结尾,有时则会使整节课功亏一篑。
完美的结尾应该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式的,登上峰顶一揽众山小式的,美梦中醒来仍痴迷不悟式的。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1)总结式结尾
这种方法是在课终之时,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全貌式的归纳总结,以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内容,使所学内容系统化。归纳总结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总结要简洁明了,不应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突出教学主题。利用板书总结全课是常用的办法,简便易行。(2)首尾呼应结尾
教师在导入时往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留下悬念,以引出下文。随着教学的深入,谜团逐渐被破解,问题逐渐清晰明了。那么,在授课的结尾,教师顺理成章地照应开头,指点迷津,解除悬念,使学生豁然开朗,做到首尾呼应,水到渠成。(3)悬念结尾
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每节课都是整个教学链条中一个环节,对前面的课有承接关系,对后面的课有预示作用。一节课终结之时,教师预设下一课题的悬念,为下一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实现教学活动的自然衔接与过渡,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4)名言结尾
一节课的结尾如果语言乏味,空洞死板,往往会使整堂课黯然失色,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从而降低授课的效果。为了避免功亏一篑,可运用一些幽默机智的名言、警句,使结尾生动活泼,充满韵味。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有恍然大悟般的结尾,故然好。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结尾更多的是“不经意”的、潜移默化而发人深省的。赵玉清(2009-11-06 20:12:35)3、结尾的设计
一节好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而且还要有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结尾。教学中,新课导入往往受到多数教师的重视,而对于课堂结尾却容易被人忽视,常常是轻率处理,草草收场,这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影响教学效果。完美的结尾,对思想品德课来说,可以使课堂教学余味无穷。缺憾的结尾,有时则会使整节课功亏一篑。
完美的结尾应该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式的,登上峰顶一揽众山小式的,美梦中醒来仍痴迷不悟式的。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1)总结式结尾
这种方法是在课终之时,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全貌式的归纳总结,以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内容,使所学内容系统化。归纳总结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总结要简洁明了,不应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突出教学主题。利用板书总结全课是常用的办法,简便易行。(2)首尾呼应结尾
教师在导入时往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留下悬念,以引出下文。随着教学的深入,谜团逐渐被破解,问题逐渐清晰明了。那么,在授课的结尾,教师顺理成章地照应开头,指点迷津,解除悬念,使学生豁然开朗,做到首尾呼应,水到渠成。(3)悬念结尾
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每节课都是整个教学链条中一个环节,对前面的课有承接关系,对后面的课有预示作用。一节课终结之时,教师预设下一课题的悬念,为下一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实现教学活动的自然衔接与过渡,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4)名言结尾
一节课的结尾如果语言乏味,空洞死板,往往会使整堂课黯然失色,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从而降低授课的效果。为了避免功亏一篑,可运用一些幽默机智的名言、警句,使结尾生动活泼,充满韵味。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有恍然大悟般的结尾,故然好。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结尾更多的是“不经意”的、潜移默化而发人深省的。赵玉清(2009-11-06 20:14:01)第四讲: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使教学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我们选编了一组来自第一线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评析,透视新“课标”,借鉴他人教学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是所有教学的宗旨,对思想品德课而言,意义尤其重要。“思想性”是本课程的“灵魂”。为此,我们需要:、把握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既把握教育性、思想性,又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重视认识、情感、价值观的建构。教师要考虑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的情景与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通过以知识为基础,以学习方法为中介的建构,逐渐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并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认识、情感、价值观的建构过程,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教育教学宗旨。
赵玉清(2009-11-06 20:14:22)案例 1 面对百万巨款
在一节思想品德课上,老师向全体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有百万元巨款,你会干什么?
学生们在愣了几秒钟之后,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要买一栋别墅”,“我要买汽车”,“我要去投资”„„五花八门的答案就这样出现在课堂上。在学生过于“生活化”的回答之后,老师又问:“大家对消费非常在行,那么大家觉得应该怎么样赚来这百万元钱呢?”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而 后
老师在投影幕上出示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代人买奖券获 500 万大奖后„„》。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不同的、甚至于相互矛盾的答案出来了。教师也不正面给答案,只是等到学生急于知道真实结果时,教师才出示“代买人主动告知委托人获大奖”的事实。此时,学生一片静默,但教师看的出,学生所受到的震撼不小。评析:
此案例取材于一个真实事件。在学生的讨论中,当代人的金钱观得到暴露和展现。面对几百万巨款应该怎么做?在这中间出现了几种人——有主动告知的、有冒领的、有报警的。老师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在每个角色中去选择,让学生在纷杂的观念碰撞下,学会判别取舍。最后通过事件真实情况的展现,让学生明白道德行为的尊严和崇高,给学生心灵以震撼。本案例中的教师为引领学生们确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明确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具有起码的道德水平,不是批评错误,而是从正面展示引导,坚持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其教育效果显而易见。
赵玉清(2009-11-06 20:14:50)案例 2 带泪的呼唤
一位教师在执教《保护珍贵动物》时,先播放了一段学生非常喜欢的珍贵动物录像。顽皮可爱的小动物不时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同学们也不由自主地沉浸于这种欢欣愉悦的氛围之中。接着这位教师在说了几句简短的过渡语之后,又播放了一段由于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造成大量珍贵动物相继死亡的录像。由于海水严重污染,海豹成批死去,一只孤独的小海豹依偎在死去的母豹身边,久久不忍离去,仰望天空,发出了一声声凄惨的叫喊。这时,同学们已经泣不成声,尔后,便从心底发出了代表各种珍贵动物向人类忠告与求救的呼唤。这种句句带泪的呼唤,引起了师生的心理共鸣,从内心产生了保护珍贵动物的强烈欲望。评析:
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教师的言语说教,也没有教师刻意的形式组织,有的只是教师所精心设计并制作的教学录像资料,还有基于这一录像资料而产生的忠告与呼唤。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心灵已经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其激情、生命体验一再被唤起,得到的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的双重建构。当学生发出一声声带泪的呼唤时,教学目标也已水到渠成。赵玉清(2009-11-06 20:15:27)案例 3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戴老师在这节课中按“感受挫折、体验挫折、应对挫折”三个环节展开。在感受挫折环节中老师先在大屏幕上显示张海迪、贝多芬、爱迪生三个人物。问:“上面三个人物
你们认识哪几个?”然后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谈谈对他的认识。这样自然归纳出:这几个人物的成名有个共同点——都是经历了挫折。接着,大屏幕上显示了一幅贴近学生生活的画面:面对
分考卷。然后提问:“他在想什么?”同学们纷纷讲述自己的想法。老师进一步提问:结果各会怎样?于是在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出挫折的两重性。接着老师安排了“体验挫折”环节,模拟“实话实说”电视栏目,由学生小记者采访同学、老师。这时,戴 老师敞开心扉和学生们讲了自己经历过的挫折。于是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真正敲开了学生的心扉。一位女生在谈到自己考实验中学落榜时,当场流出了真情的泪水,哭出声来。一时教室非常安静,继而是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师生们送给她的鼓励。在学生们讲完自己经历过的挫折后自然渴望战胜挫折。于是“应对挫折”环节自然引出,戴 老师把学生分成四队(红、黄、绿、蓝)分别找出应对挫折的方法。接着红队用小品的形式、蓝队用漫画的形式、黄队用讲述个人故事的形式展示了他们找到的克服挫折的办法,绿队更绝,他们的代表先用小提琴给同学们表演了一曲。在同学们的啧啧声中,由小记者提问:你是如何练成这么好手艺的?自然,学生以身说法,谈了适合自己的抗挫折的办法。在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克服挫折的办法后,小试牛刀,老师呈现前几天在“知心姐姐信箱”中收到的一封求助信,运用已掌握的克服挫折的办法来帮助她。最后以一曲《阳光总在风雨后》结束。
评析: 在导课 时
老师选用了同学们熟悉的人物,使同学们有话好说,很快进入关于“挫折”的话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如让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用“面对 50
分考卷”让学生充分述说,更好地理解挫折一方面给人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起着消极作用。在学生初步了解挫折以及挫折的两重性基本知识后,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挫折,必须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引发学生已有的经验。当师生互动敞开心扉,当学生用泪水表达出真切的感受,以及课堂上鼓励的掌声响起时,这一点已经做到了。师生情感有了交流体验,心灵有了真正的触动。从而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作了铺垫。教师将重点放在接下来的“应对挫折”环节及“牛刀小试”中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运用。在课堂上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明白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意义。面对事物的两重性,不回避其不利的、消极的一面,而是以发挥其有利于人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为突破口。这就是这节课最精彩的一幕。
向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不在心中装满谬误。
5.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实践心得 篇五
永年中学易 小 玲
课程改革时至今日,课堂教学中的那种枯燥说教模式早就被贬为落伍之列。再也没有听到“政治课嘛,给学生指一指,让学生背一背就行了„„。”因为大家都已领教了近几年考查学生的模式,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变革:客观题少了,主观分析题多了,空谈理论的少了,能实际应用的多了„„显而易见,其宗旨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那么新课标下的课我们该怎么上?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更应站在时代的前沿,伴随课改浪潮的风起云涌,去探求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这方面我们谁也不能等闲视之,袖手旁观,在与同行教师的不断探索中,我们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方法。
一、注重课堂导入技能
一堂课如何开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好的导入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一锤就能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激起他们思想的浪花,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上好这一堂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定的导入技能,不过不同的教师运用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由身边的人和事导入新课,提问设疑导入新课等,也可根据课堂产生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即兴导入,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这种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启发性,且还应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总之,精彩的导入似火,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似石,能激发学生智慧的浪花。
二、教学过程中应重理论联系实际
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所分析的问题使人感觉到“有血有肉”,合理而不空洞,实在而不漂浮,经过分析后,都觉得是这么回事,由此使学生因“信服”而“接受”,否则的话,就如“空中楼阁”,使人摸不着边际,学生难以信服接受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当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积累丰富的典型事例,使得教学更有说服力。
三、让学生参入到教学中来,广开言路,开拓视野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不应总要求学生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唠叨个没完,教师把自己累得不行,可收效甚微。让学生参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是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渠道了解其他信息,关心国际国内时事,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只有贴近生活的脉博,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才会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
四、及时反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和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及时反馈给学生。这里面既包括每一次的测验,每一次作业,乃至每一次课堂发言,都应及时把你的评价反馈给学生,使他们能及时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以便改正和发扬,把握好“这一评价反馈时机,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五、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知识的学习本身并不是目的,学会运用它,并用它来启迪智慧,塑造性格,是知识学习的重要方面。如果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仅仅强调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贮存,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可能不少,但却偏离了开设思想品德课的初衷。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能避免人们价值观的失落与道德的沦丧,我们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人,思想品德课在这里就扮演着塑造心灵,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角色。“传道、授业、解惑”在这里就是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道,授予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之业,解学生成长过程中有关“人生观、价值观”之惑。对于中学生来讲,要使学生在生活中具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作为德育工作实施者的主要责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搞好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六、言传身教,注重自身修养
对教师自身来说,要注重自身修养,这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人们常说:为人师表。作为教师,你的言行、举止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以整洁、干练、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面对每一位学生,生活中的压力和不顺心都不能带到课堂。任何时候,都应给学生以精神充满、灿烂明朗的形象,给予他们以自信和力量,且不说有家长作风,我们应亲近学生,让学生信任你,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亲其师,信其道”,这话一点也不假,一个学生如果他喜欢你这个人,自然就会喜欢你这门课,学好这门课就不言而喻了。
“路漫漫岂修远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教学的征程中,我们还有很多的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探索和发掘,为了明天的太阳,教师们将不懈地耕耘.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我们的思考和探索。
一、课堂教学生搬硬套
新的教材给思品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生搬硬套。把教材中的案例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而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导致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6.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读书笔记 篇六
下面由我针对《唱响自信之歌》一课,谈一谈我的一点课改经验。
1、导入:因为上一节课与新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一开始就简单的提了一下上节课的知识,这里用的时间不能太长,几句话就可以,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新课的导入又可以自然流畅。
2、目标: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学习重点和方向,学习目标不能过长或过复杂,要让学生清晰明了。学习目标在上课之前课代表已经写在了黑板上,为了引起学生的进一步重视,我随意选了一个学生读了一下,这样,其它的学生可以再次明确一下,为新的学习理清方向。
3、预习:预习案是一节课的知识精华,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主完成,并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勾划,和重点问题的标注。在此之前,我已让学生在课下认真的通读了课文,所以,学生在完成预习案的时候会比较轻松。
知识梳理:政治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理解,懂得,进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其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行为的指导方向。所以预习案完成以后,还不能算把知识交代完成,为了让学生更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由我引导,学生谈一谈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白书中的道理。为之后的灵活运用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4、探究讨论:这是对知识点的一个提升运用程序,我把任务在黑板上分配清晰,学生可以准确的找到自己要完成的任务。探究案中的前三道大题,都是教材中的,学生可以通过看书上的具体问题讨论找出答案。最后一道大题,是一个书本外的知识运用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一个升华的作用。在讨论的环节,我巡视每个小组,灵活掌握学生的讨论进程,对于学生不懂的难点可以及时提醒。讨论的时间要根据新课内容的多少具体把握。
探究展示:讨论结束之后,学生要根据自己讨论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的拓展提升,查缺补漏,同时,还要注意用分数来激励其它组的成员积极思考,补充展示。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或小组,要及时给予表扬并加分。
5、记忆:在学生明白知识,能知道运用的方向时,就要让学生马上记忆知识点,在这个环节要注意时间的分配,可根据内容的多少适当调节。
6、检测归纳:这里,我出了几道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自主完成,然后,由组员互批。抽查每组六号学生,由此可以大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对错情况加分。
检测案完成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完善、回忆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对于重点知识随时提问学生,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再次的记忆过程,同时,也是对之前学生记忆的一个考查。
7.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读书笔记 篇七
1.1教学内容滞后
思想品德课最大的特点是时政性强, 时效性大。但以往的教学内容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 这里有一定的教育滞后的客观因素, 但主要原因还是思想品德课对适应社会的积极主动性不高。这导致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对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都有很大打击, 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减弱了教育的意义。
1.2受重视程度不够
初中思想品德课虽然教育意义重大, 但却因为中考压力, 一直被定位成副科, 不计入中考成绩或者是在中考成绩中占的权重很小。因此, 在绝大多数学校里, 初中思想品德课都出现了课时不足、课程内容多、课堂容量大、教学资源少等情况。教师没有时间去深入、透彻的讲解;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深入理解、贯通掌握。因此,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大量灌输, 学生死记硬背。
以上情况是以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主要问题, 也是各个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课程改革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和教学理念。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奠定基础,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帮助学生提高思想素质, 形成健康心理素质, 树立法律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笔者深入分析, 在实践中逐步领会新课改后的教学理念, 对思想品德课的实施, 提出如下建议。
2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法律意识、社会责任的主要途径, 是学生成为一位合格公民的基础。因此,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开放性的。教材中的知识结构是这个开放性课堂的灵魂, 而社会时事是呈现知识结构的最好载体。要用理论去分析时事, 再从时事归纳总结出理念。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检验理论,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参与到实际事件中去, 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3教师教学过程的把握
课程改革不仅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 也对整个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比较思想品德课堂更具开方向性, 也就要求了教师要有更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往的教学课堂, 多是教师讲授, 学生听, 记笔记, 可以说教师是课堂单方面的主体, 教师只要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和课堂纪律, 基本能够完成教学。但新课改后, 课堂的主体发生变化, 学生转换成了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教师更多的是去引导、总结和帮助。因此, 新课改后课堂教学必须以高超驾驭课堂的能力为基础。要保证学生思维参与到案例中来, 也要保证学生思维最终的落脚点是课堂的理论知识结构。简单的分组、畅所欲言的随便讨论, 只能使课堂更加混乱无序。
4考核方式问题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考核方法、考核模式、成绩评价方式、等次排列方式是教学过程的最终导向。因此, 新课改要长期、深入贯彻执行下去, 必须以新的考核模式为基础, 这也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以往教学模式正是因为最终的考核是一纸试卷决定学生的成绩等次, 所以才有了填鸭式的教学课堂。
新课改后初中思想品德课要探讨出全新的考核模式, 这种考核模式要能体现出学生思想品德、社会公德、法律意识的认知和意识;也要体现出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自身行为选择;还要体现出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这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但这种考核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显得难以实施, 因为没有现成的模式去参考, 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更困难的是教师或者是教育无法给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分值;也无法给学生选择的行为给“是”或“否”这种全或无的对错之分。这需要社会学专家、学者的帮助, 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5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渠道, 要跟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课程改革促进了这么课程的发展, 适应现代化的社会。课程改革带了全新理念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从理念上, 从教学过程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特别重要是这门时政性强又有特殊意义的课程需要有适合的考核模式,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 多样化的考核模式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琴.浅谈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J].文教资料, 2009, (3) .
[2]戴文斌.浅谈初中政治教学现状和新课改教学[J].新课程, 2011, (2) .
8.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读书笔记 篇八
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与大家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一、优化课堂教学,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皮亚杰说:“有关教育和教学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是和师资培养有联系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合格教师,任何伟大的改革也势必在实践中失败。”愉快的教学氛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观念往往只注重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总是沿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思路,后果往往是教学氛围比较沉闷,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因此,应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结构,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并且教师的关怀,要像月光一样均匀地洒在每个学生身上,使学生对教师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增强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求知欲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认真教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及看法,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错,只要他们能开拓思路,都要加以支持,及时表扬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正确引导有错误趋向的学生。例如:在讲解政治八年级(上)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课时,教师可选用著名寓言故事《狼来了》里主人公放羊娃,因为“经常撒谎而导致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的故事为素材搞活课堂,从而引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深思,感悟诚信的重要性。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兴趣是重要的因素。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兴趣是学生们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动力,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一位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同时还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的趋势和特点看,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致的。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强调“听话教育”。在传统教学中,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过分强调了外因的影响,忽视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视学生为等待雕塑的作品,很少注意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常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不太关注台下的学生在干什么。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提不起学习兴趣。提高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首先要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确定正确的学生观,要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营造一个活跃、愉快的课堂气氛。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学生的品行来自于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俗话说,为人师表,就是说要做一个表率,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因为老师是每个人在学生时代接触的最频繁的长者。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时时刻刻关怀学生,和学生多交流、多探讨。要想使思想品德教学活灵活现,教师必须把情感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学生在鼓励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盼和关爱,就会主动地刻苦学習,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要做到教学活动有计划,内容充实具体。只有大胆地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9.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读书笔记 篇九
(一)培训内容:教法研究与高效课堂案例分析 培训课时:6课时 课程目标:
1、聚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环节——导入、过渡及板书等,帮助、指导学科教师进一步明确新课程下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的诸环节,从而实现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2、聚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帮助、指导学科教师进一步明确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的操作策略,使教学情境创设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教书的有效手段,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和高效。
3、聚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体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时间:9月6日 主要内容:
1、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堂情境创设策略
2、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环节优化策略
3、体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究
具体内容:
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如何进行教学导入
(一)教学导入的重要作用
1、再现、联结
2、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承上启下
(二)思想品德学科常用的导入形式
1、设计导入做到:
1)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 2)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 3)符合学校的教学条件
2、一般常见的导入形式: 1)视频情境导入 2)故事导入 3)歌曲导入 4)名人警句导入 5)时事播报导入 6)课前调查结果导入 7)小品导入 ………
3、归纳常用的导入形式 1)直接导入 2)情境导入 3)活动导入
4)复习导入 思考:
1)如何看待直接导入? 2)如何创设情境导入? 3)如何运用活动导入? 4)如何进行复习导入?
(三)设计导入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体上把导入设计放在教学全过程中考虑
1、导入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2、导入要与教学内容向适应
3、导入要与学生特点相适应
4、导入要有“四性”,即启发性、趣味性、科学性、艺术性
5、导入要短小精悍,有说服力。
二、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式教学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教学模式,有两种类型:真实情境教学和虚拟教学情境。
思考:什么是真实情境教学和虚拟教学情境?
(一)情境教学有哪些作用?
1、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直观化、形象化,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
3、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
举例说明
(二)思想品德学科常用的情境模式
1、音乐视频情境
2、学生活动情境
3、教师描述情境
4、实践活动情境 举例说明
(三)设计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面向学生生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2、要深入理解教材,对观点有深入感悟
3、目的性要强,情境具有启发性
三、如何设计教学板书 板书的概念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一大优势
从动态角度理解,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学用具(主要是黑板)上以文字符号、图表和图画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从静态角度理解,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和掌握知识而利用教学用具(主要是黑板),以文字符号、数字、箭头、直线、曲线、图表等呈现的教学信息的总称。板书具有直观性特点
板书新形式:正副板书,师生共同完成 板书的凝固性优势
(一)板书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2、有利于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
3、有利于强化直观形象,留下深刻印象
4、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5、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开发
(二)板书的具体表现形式
1、词语式
2、提纲式
3、结构造型式
4、图表示意式
(三)设计板书的基本要求
1、板书的计划性
2、板书的简洁性
3、板书的科学式
4、板书的条理性
5、板书的启发性
6、板书的适时性
7、板书的艺术性
8、板书的示范性
总之,板书设计很重要,对它的教育作用、创造性、艺术性充分认识。有人说:板书是认识的“梯子”,想象的“翅膀”,记忆的“链子”,创造的“起子”。
作业:
请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话题,设计一个教学导入和一个教学情境。(可以提前准备,现场交流)
四、体验式学习在思想品德中的应用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乐学”、“善学”,其方法是打造一个有效的平台,而体验式学习是有效支持这种学习的工具。
所谓体验式学习,即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习者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去。将体验式学习应用于思想品德课中,对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队意识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点
自主性与生成性。体验式学习以学生参与活动为基础,活动是体验的载体,活动中的体验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体验具有直接性和自我性,他人无法替代。如果没有体验,感知不会深刻,更无法内化,只有经过体验,获得感悟,才会有自我的建构。与传统接受式教育学习不同,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会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激励和挑战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遇到冲突时,不会去平复学生的情绪,而是让学生自己管理情绪;教师犹如一面镜子,不是指挥学生做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有策略性的过程,运用,聆听、发问、区分、回应等技巧,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现状、心智模式,以及限制自己打不成目标的障碍,鼓励学生调整心态,修正行为,达成目标。
开放性和综合性。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均属于体验性目标。由此看来,体验式学习目标不总是情感性的,还有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效果、学习的结果、学习中的人际环境学习的价值等的体验,乃至对社会、对人生,都可以作为体验的内容与对象。体验式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开展体验式学习,就是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式学习的机制,把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引入教学过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成为开发的、生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
(二)体验式学习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思品课中实施体验式学习,一般经过以下几个环节。
亲历:由教师依据思想品德课课程目标创设情景和活动,由学生单独或团队合作去经历一个事件或完成一项任务。
感受:学生置身其中,得到最真切的感受。这种感受将是全方位的,印象深刻的。通过回想和对这段经历进行分析,产生自己的观点。
分享:学生个人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范围狭小的。学生们聚在一起把自己的感受拿出来分享,每个学生就会得到数倍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积极地鼓励学生发言,灵活运用提问的技巧,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原有观点基础上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
总结:当学生把观点分享之后,得到的是一些超过自己想象的、零散的信息,这时教师将引导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形成积极的思维和价值观。
应用:这个过程是在信息之后的生活中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学生通过体验信息到了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后,最终 7 要用来指导实践,这也是体验式学习的终极意义所在。
现以思想品德课的案例来说明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结构:,例1:《怎样对待不公平》
上课了,老师告诉学生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准备了蛋糕请学生分享。说着,取出了一个小小的蛋糕,切成二份,只分给了坐在前面的二位同学。(亲历)
结果,没吃到蛋糕的学生很有意见,吃到蛋糕的学生也不自在。(感受)
老师坦诚“交心”:看来老师带来的蛋糕是太小了,可现在蛋糕吃完了,你们看怎么办吧,是继续带着不满的情绪,还是想办法让自己高兴起来?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不公平”的声讨逐渐转向了“让自己高兴”的思维和办法。学生的消极情绪在集体讨论中得到了宣泄,并形成集体意识,即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肯定老师的情意而不在乎表面的形式。(分享)
老师升华主题: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今天确实是老师不好,弄了那么个小蛋糕,使同学们不能公平分享。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是怨天尤人,还是设法调整、改变,或主动适应现实环境?这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比如今天分蛋糕,你没吃到,又不说——只好自己受罪了;你说了,可能老师就分给你了——满足了你的需求;蛋糕确实没有了,你怎么办——主动适应才能获得快乐。(总结)
例2:《我与父母》
填写爱的清单: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两张小卡片,其中一张写下:在你人生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亲曾经做到的,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另一张纸写下: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曾经为你父母亲做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老师把两张卡片分别放在不同的两个袋子里,拿出天平,把两个袋子放在天平的两端,观察天平所 8 发生的变化。(亲历)
思考爱的清单:老师分别从两个袋子里抽出五张小卡片,并念出小卡片的内容。学生对小卡片的内容进行对比,思考这种爱的天平会不会失衡。(感受)
爱的震撼:父母给了儿女的爱叫做生命之爱,这种生命之爱,会让儿女一辈子去感激。然而在爱的天平上,我们却看到了,父母的付出远远多于我们对父母的回报,使得爱的天平失衡。那么,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未成年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反思)
分享爱的清单:学生讲述清单背后的故事,交流在自己成长中,父母起着什么作用。分享孝敬父母的故事和做法。(分享)
爱的心声:师生共学手语操《感恩的心》。
爱的升华: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的本分,如何做到孝敬父母?①用心领会父母的教诲与期待;②诚心体谅父母的忧虑和烦恼;③真心关注父母的健康好心情……(总结)
爱的实践:让学生把所学的手语操在课后做给父母看,并向父母表达感激之情。(应用)
(三)体验式学习的课堂组织策略
1、启动技术。
体验式学习活动之初,需要让全体学生放松,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通常是设计一些小游戏,以促进身心放松。如果是新组建的班级,还可进行多种形式的自我介绍,或谈论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活跃气氛,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随着活动的深入,才有可能作较深层的自我探索。如《与人为善》一课,上课之始,设计“真情体验”活动:①面向自己的同桌,并且微笑地看着对方;②问候对方: 9 你好!与你同桌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③与对方握手;④拍拍对方的肩膀,大声地跟对方说:加油!以上热身活动,为进入本课主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此外,活动之初还要建立必要的团队规范(或称活动规则)。团队规范是引导学生行动的准则,也是保障学生权益的重要依据。团队规范不仅规定个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有舆论导向的作用,破活规范者不能被团队接受。对团队目标和规范的认同会有效提高学生对团队的归属感。所以,教师要善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技巧,建立积极的、有效的规范。
2、过程技术
体验式学习采用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包括:小组研讨、尝试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静心冥想、作业练习、行动指南等。其中常用的角色扮演法,即通过行为模仿或角色代替,使学生受触动而领悟。案例:《了解自己的情绪》
A、哑剧:用行为动作表达赞美别人或讨厌别人,促进非语言沟通。
B、角色互换法:一个人顺序扮演对立的两种角色,如欺侮的人和被欺侮的人。C、镜向扮演法:也叫双重扮演。由两个人表演,一个表演有问题的人,另一个完全模仿前一位的动作重复表演一遍,使前一位(有问题者)得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
体验式学习以沟通为纽带,而沟通的有效性来自于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简约和准确。沟通的双方既要考虑自己的需求与动机,也有考虑对方的需求与动机。这里隐含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与人交往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主观经验的影响,个人的主观经验包括:生活经验、第一印象、价值倾向、社会知觉等等。沟通的双方都会倾向于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和意图来表达信息或“翻译”信息,尤 10 其是个体的社会认知偏差,常常会歪曲他人发出的信息。这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既要提高自己知觉的敏锐性和客观性,觉察、理解学生沟通信息的真实涵义,又要运用澄清、鼓励等多种技术介入与协助团队的有效沟通。
3、结束技术
体验式学习活动将要结束时,可让学生作个具体化的自我评估,教师更要全面、具体、明确地对活动作一总结,以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成果并促进他们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这里的“全面”,一是指学习目标的各方面,二是兼顾班级中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里的“具体”,即表达具体,也就是不要笼统、抽象地叙述。例如,在完成“相处有方”单元学习后的总结时,以“我学会倾听别人说话,不再随便插嘴;在争吵时,我学会不动气……”代替“我在人际关系上长进了许多”;以“你说话时面带微笑,令人很舒服”代替“你表现很好,有进步”之类的抽象语言。这能较好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对活动中比较被动、沉默的学生,可以说:“每次讨论,你总是最后一个发言,而且说得很少。”这样的反馈和评价也有益于学生采纳。
(四)教师在体验式学习中的角色作用
教师在体验式学习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如领导者、协调者、教练等等。具体来说,应注意把握以下三对角色关系。
1、既是教练,又是学员。
在体验式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制定活动目标和活动方案,机智地创设情境、引导讨论、提炼精髓、延伸主题,无一不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同时,这类活动特别强调全体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为了较好地维护团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气氛,教师要保持对每位学生的理解,既能够设身处一种地对学生的一种移情性理解,并把这种理解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知道。
2、既是局内人,又是局外人。
体验式学习中,分歧和碰撞是经常发生的。教师既是“局内人”,能敏锐地洞察学生的思维与情绪的变化,分析、判断学生真实的声音,引导鼓励学生更具体、更明确地提供信息好表达意见。而在表达时,又要充当“局外人”,尽量避免主观意见介入,力求公正性和客观性,使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关心与尊重,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自我探索。
3、既是团队的中心人物,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作为体验式学习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师必然是活动的中心人物。然而活动的主体毕竟是学生,这就决定了就是要善于运用领导技巧(包括反应技巧、交互作用技巧、行动技巧等)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欣赏、观察、参与的态度和行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热情。
教学课例:
《礼仪展风采》教学设计
长海二中
孙冬梅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的第二框。本课的逻辑思路为从具体事例引出什么是礼仪,然后通过亲身体验认识礼仪的重要性,了解基本的社交礼仪,探讨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的礼仪问题及从民族大团结的角度提出民族交往中的礼仪习俗问题。
【学情分析】:
针对青少年文明礼仪方面的欠缺。当代青少年文明礼仪方面的欠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传统的东西正在逐步消失,其中包括传统的交往礼仪;与此同时,现代的交往礼仪在一些青少年身上有没有植根,青少年需要补文明礼貌这一课。另一方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少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智力的、学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礼貌、礼仪方面的教育,致使一些孩子不懂礼貌,缺乏礼貌,甚至蛮横无礼。事实证明,礼仪也是一门学问,需要专门的指导。一个文明有礼的人不是自然形成的,12 与他所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分。对青少年进行文明礼仪方面的系统指导与训练,对其文明礼貌素质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以习礼仪,懂礼仪、讲礼仪为荣的交往态度,学会并体验举止优雅、文明礼貌带给自己和他人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
★能力目标: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并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以礼待人。
★知识目标:懂得什么是礼仪,礼仪有什么作用。了解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礼仪,知道礼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教学重点】懂得待人接物的一般礼仪、与中学生有关的礼仪规范,并能熟练掌握社交的一般礼节
【教学难点】如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落实礼仪知识,从而展示自己的风采。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星期一都要开晨会,在晨会上,有一个重要的议程就是升旗仪式,升旗手们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国旗台,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国旗冉冉升起。谁来说一说在升旗仪式上,对我们有什么特殊要求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升旗仪式上的礼仪展示了我们同学们的风采。那么,到底什么是礼仪,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礼仪?带着这些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礼仪展风采》。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索礼仪问题的渴望,顺利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活动一:礼仪大比拼
什么叫礼仪?通俗地讲,礼——尊重,仪——礼节和仪式;礼仪——就是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行为规范。
教师:人际交往中遵循礼仪,生活会变得和谐、顺畅;违背或偏离礼仪,就会事与愿违。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一些这样的事,下面请看情景剧李野应聘记。
李野应聘记
(李野形象:发行服装怪异、带墨镜、言谈举止不符合礼仪要求。)
经理:我们《大连晚报》招聘记者已经进入最后一天,前来应聘的人很多,条件也很不错,不知今天的情况怎么样?我很期待。(说完,就座。)
李野:这两个月可把我忙坏了,应聘了8家单位都失败了。听说《大连晚报》要招聘记者,我是学新闻的,正好对口,这是我为这次应聘做的最时尚的发型,购买了名牌服装。但愿这次能够成功。
(李野推们进入人事部,招聘人员惊讶。)
经理:请问先生……
李野:我是来应聘的。
(直接上去握住女经理的手,一边握着,一边叫大姐好。)
经理:(很尴尬。)先生请做吧。
李野:大姐,听说这招聘记者,我是学新闻的正合适。
(坐下,跷蹊二狼腿,还乱晃动。)
经理:先生您的简历……
李野:从口袋里淘出皱粑粑的简历,往桌子上一扔。
经理:(看了看简历。)薛先生我们会在3天内给您答复的。
李野:好,那我就回去等消息啦。(打着响指,大步流星地走了。)
经理:(无奈地遥遥头。)这样的人怎能用呢?
师问:为什么李野充满希望的第九次求职又失败?
学生:因为他发型、墨镜、服饰、言谈举止(站、做、走、开门、握手)等……
教师:我们来问问招聘经理,报社是出于什么考虑不聘用他?
学生:用这样的人去采访,会影响报社的形象。
教师:既然大家一致认为李野的仪容、仪表和仪态不符合礼仪要求,假如你是李野,你会以什么样的形象去应聘呢?现在请大家也为李野设计一下。
学生设计:发型、墨镜、服饰、言谈举止(站、做、走、开门、握手)。
教师:握手是现代社会最常用的礼节。握手时用哪只手好呢?谁先伸手?
握手顺序:尊者有优先选择权,即:年长者、身份高者、主人、女士先伸手。
教师:从大家的设计来看个人礼仪要求。
媒体显示:仪表——整洁大方,讲究场合;仪容——容貌自然,发型得体;仪态——举止文明,动作优雅。
教师:请经过大家指点的李野再次应聘,你有信心吗?(教师:握手,祝你成功!)
学生表演
(李野敲门,招聘人员请进。)
李野:经理您好!我是来应聘的。
经理:先生请做,您有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吗?
李野:我是应届毕业生,学新闻的,有一年的实习经历,这是我的简历。
(坐姿规范,拿出平整的简历,双手递上。)
经理:(看了简历。)薛先生我们会在3天内给您答复的。
李野:谢谢!再见!(走了出去。)
经理:这个小伙子很得体,可以试用。
教师:李野两次应聘的不同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略。
教师:在待人处事中遵循礼仪,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也有利于办事情。反之可能伤害别人,也使自己难堪,甚至无法立足社会;同时也说明讲礼仪有助于我们提升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出示两组奥运礼仪小姐图片
为什么要对奥运礼仪小姐进行如此严格的训练?
小结 :自觉做到讲礼仪,不仅关系我们自身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周围的人,关系到我们的集体,甚至关系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形象。
设计意图:学生生动的表演,既锻炼了能力,又让其他同学直观形象地体验到礼仪虽然只是 14 一种形式,但它体现了一种形象和精神,从而体会到礼仪的实质所在,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活动二:社交礼仪ABC 设计几个不同情况的情境(小组讨论,任选一个回答,可通过叙述、表演等方式呈现。)
⑴当你见到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时
⑵爸爸的一位朋友来访,正好爸爸妈妈不在家……(假设:1.来客不认识
2.来客认识)⑶当你和朋友在一起吃饭,中途有事要先走时 ⑷你是课代表,下课到办公室拿作业······(假设:1.老师在;2.老师不在,但有其他老师在。)⑸当男性在马路上遇到久未见面的女性朋友时
小结:掌握文明、健康的社交礼仪是适应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要掌握这些基本要求,并在交往在加以运用。
设计意图:依托具体的生活情境,体验到社交礼仪涉及交往的方方面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活动三:展示优雅的自我 1.让同学示范站姿、走姿、立姿
不足:(学生自由发言);亮点:(学生自由发言)
2.标准的坐、站、走姿
教师略讲(A、正确的坐姿(坐如钟)
上体直挺,不能弯曲驼背,也不能趴在桌子上,上体与桌椅保持一拳左右的距离;双膝并拢,不可两腿分开;双脚自然垂地,不应高高翘起;双手应该掌心向下相叠或放在膝盖上。
B、正确的站姿
人的脊椎呈自然垂直状态:身体中心应置于双足的后部;双膝并拢,直腰挺胸抬头;双肩自然垂放在身体两侧。
C、正确的步态两眼平示前方,上体正直,挺胸、收腹、直腰;身体重心在足部中央,不可偏斜;迈步时重心移至足前部,腰部以上至肩部尽量减少动作,保持平稳;双臂靠近身体,随步伐自然前后摆动;行走路线尽可能保持平直,步幅适中。)让学生起来示范,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后在站姿、座姿走姿方面的进步,并教育学生要通过日常的观察、学习,逐步养成习惯。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学生容易感知。采用做一做、比一比、评一评,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对于不正确的或不恰当的姿态有更深刻的认识,自觉改掉不良习惯。活动四:说说传统习俗
1、中国素有“礼仪之帮”之称,也有许多传统的节日,你能列举出哪些节日礼仪?(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但有一些传统习俗太繁琐,还有一些本身就是陋习。同学们知道有哪些过去曾经流行的习俗,现在已经废除掉的?
学生举例:如过去的跪拜礼;如旧社会妇女的缠足等等,本身就是陋习,已经慢慢废除。
教师总结: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的礼仪习俗,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把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俱进。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举例和老师的总结,使学生明确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礼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陋习要坚决废除。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举例和老师的总结,使学生认识到传统礼仪习俗中,既有值得继承的内容,又有应抛弃的东西,学会辨证的看问题。培养科学的观念。活动五:礼仪大总结
教师:我们是一个浪漫的文明之都,身为大连市小公民,我们应该怎样传承中华礼仪,做一个知礼、懂礼、讲礼的好市民呢?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
在家庭里要做到: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积极沟通,勤俭节约,相互关爱……
在学校中要做到:尊敬老师,遵守纪律、认真学习,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相互礼让,文明休息……
公共场所礼仪: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爱护公物,诚实守信,文明礼貌……
在民族和国际交往中要做到:入乡随俗,入境问禁、尊重习俗,维护形象、热情有度……
教师:总之作为大连市的小公民要不断提高礼仪意识,学习礼仪知识,遵守健康文明的礼仪,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习礼仪、懂礼仪、讲礼仪的好公民。
设计意图:将具体的礼仪知识拓展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做,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课后探究
主题:民族礼仪知多少
请以小组单位,通过上网、查阅相关书籍等途径,了解不同民族的礼仪,编制一份礼仪小报。
设计意图:重少数民放牧 风俗礼仪是教材要求掌握的内容,但上下衔接并不紧密,故要求学生通过课后探究学习这一内容更自然。结束语:礼仪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礼仪是现代文明的标记,学习礼仪,感悟礼仪,践行礼仪,是我们和谐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展翅飞翔的双翼。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一支美丽芬芳的花朵,她的芳香陶冶了世代中华儿女,愿礼仪使你的青春更加亮丽,使你的人生更加精彩!
作业: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12-20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工作总结12-21
山东初中思想品德07-10
初中思想品德复习提纲10-20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毕业论文07-21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6-09
初中思想品德工作中的困惑与教学反思10-15
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难题论文08-17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工作总结07-13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