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行为规范教育

2024-09-08

班级行为规范教育(精选13篇)

1.班级行为规范教育 篇一

浅谈班级管理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论文关键词】 班级管理 中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论文摘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最棘手的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问题,特别是新生,当务之急是狠抓习惯养成教育,它是班级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石。它的成功与否体现教育的成功与否。为此,我校试图通过知行结合,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并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记得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坐度过,学校这个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为此,我校非常重视在新生入学前的教育。学校安排老师让学生学习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手册,安排学生看有关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相关视频,在校本课程里也安排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等课程。还定期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开校会,让学生体会到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班集体是学生活的基本单位,良好的班风的班集体,能带给学生多方面的正面教育,防止各种不利因素的滋生,对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可见,加强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一、用制度规范学生行为,用制度引导学生行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以教育部颁的新《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规范学生言行,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而《规范》则从小处着手,对学生提出了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二者都体现了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它们将对学生养成教育、信念教育、身心教育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我校在开学初先对新生开设一系列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的相关课程,增强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在班上,由班主任跟学生学习《守则》和《规范》,并由学生组织有关班级活动。

二、重视道德践行,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把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个故事让我们想起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话:“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提高他们的综合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平时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人道”。当代教育改革中,就是要求我们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而非社会工具来进行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想学生所想。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就是通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要求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

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再繁琐,也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交流。很多同学在过后都觉得通过参与,自己是这个班的一份子,或者说是班级真正的主人。此后的班级管理中,我经常以此例告诫自己,注意与学生交谈时的用词,随时分析学生的行为动态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经过不断的沟通和交流。我从上个学期都计划好每天找几个学生谈话,及时表扬他们的优点,及时提出他们的缺点并要求其及时改正。多表扬行为表现比较好的同学。比如:有次吴湛威同学在擦完黑板后就顺手把抹布折得整整齐齐的,后来我及时表扬了他,后来我发现其他同学都仿照他,把讲台收拾得干干净净的。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多数学生与入学时比较积极性提高了,团体意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了,各方面都发生的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要以学生为本,体现新德育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转变德育教育观念,完善德育方法,改变德育途径。我校这些方面入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一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区、校、级组、班级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受到教育。好玩,爱动是孩予的天性,在活动中引导他们自我教育。各班开展演讲式、演戏式、辩论式、调查报告式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到受教育的乐趣,在德育事件中形成道德规范,提高思想素质,丰富人生阅历。在生活中,老师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展现自我、完善自我,逐渐健全自己的人格。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对学生进行我教育的目的。如高二(5)班开展的《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主题班会,学生自己排演小品和自行组织节目,最后让学生们“讲讲自己文明礼仪上上的丑事”,大部分同学都勇于献丑,并能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思考今后该怎么做。又如初二(3)班的“感恩父母”主题活动班会,通过开展分组讨论如何孝敬父母,培养了同学的孝心和爱心,增强了学生热爱父母和体谅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怀。

五、注重细节,遵守习惯养成规律,循序渐进的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要求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从小处着手,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作为班主任,我在工作实际过程中也带着耐心和细心,不怕苦、不怕累,认真细致地观察班上每一位学生,“察其言,观其行”,对学生言谈举止、社会交往、遵规守纪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等等,从中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作为教育学生的切入口。一方面,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进行表扬和赞美,尽力为学生提供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防微杜渐,发现学生的错误和坏习惯,及时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由于每个人生活的客观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父母的教育不同等原因,在我们身上,避免不了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坏习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养成,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但是却它们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六、多认可学生、赞美学生,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陶行知老先生用四块糖教育了学生,改变了学生。我们也试着用四块糖的方法教育学生,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需要老师、家长的认同、赞美,他们更需要榜样,示范力量的引领,这样养成教育才会持久稳定地深化下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那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更要反复教育。运动健儿通过反复重复一个动作,能拿金牌,我想我们的差生通过反复教育也能变得优秀。只要教师善用激励机制,多鼓励,多用正面事例引导,将会促进他更加努力,因为老师的一丁点认同、赞美,学生都会认为是一种骄傲、一种荣耀。为此,学校及班级制定了《文明班级评比细则》、《文明寝室评比细则》、《课堂之星评比细则》、《 学习进步之星细则》,采用月评选制,在校会中公布,对文明班颁发流动红旗。竞争这些荣誉的过程,就是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通过一年来的自我督促教育,校园环境变化很大,垃圾不再流浪,语言不再难听,礼貌用语也经常在校园回绕,学生们也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人生目标。

总之,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养成教育的归宿点,是养成教育的升华。他人教育,不如自我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不教。在育人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常规管理中来,让学生自助管理、自我管理,班主任就能从繁锁的常规事务中解脱出来,而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了,自我教育的机会增多,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有了保障,校园环境就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改变了自我,改变了学校。

2.班级行为规范教育 篇二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 詹姆斯曾经说过, 人性中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得到其他人的接受和喜爱。因而, 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指出, 一个从来没有受到过表扬的人, 只能发挥出自己20%-30% 的能力, 但是一旦他在激励过后, 就会激发出能力高达3-4 倍之多。

周弘曾经说过:赏识造就成功, 抱怨导致失败。好学生需要得到赏识, 同时赏识能够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促使他们越来越好。坏学生也是如此, 抱怨不能是他们变好, 但是抱怨反而会使小学生变得越来越坏”“即使全天下都看不起和不喜欢你的学生, 你也要微笑着拥抱他们、鼓励他们和赞美他们。”

台湾卢苏伟从小由于患有脑膜炎后遗症, 在所有人的眼里都是一个白痴, 但是他的爸爸和班主任来时却不抛弃不放弃, 综艺很耐心的一个字一个字的教育他, 他的班主任原本是不识字的, 但是这位老师一直陪他上学, 自己学会了回来后在耐心教育他, 日复一日, 终于患有脑膜炎后遗症的苏伟在台湾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经过7 年的努力考上了大学, 而且成为了著名的作家, 写出了很多著名的作品, 比如《看见自己的天才》等, 先后出版了60 多本著作, 成为台湾著名的青少年辅导专家和全能整合方面的专家。在他的记忆中, 爸爸总是鼓励他:阿伟, 你好聪明的, 真是越来越聪明了, 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就是你。所以他说:虽然智商评定我只有70, 但是我却从来没有怀疑过我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 自信很重要, 主要来源于其他人对你的态度, 特别是父母和老师, 如果你用笨来形容你的学生, 那么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 他就会一直笨下去, 如果你说他聪明, 学生受到鼓励, 他么他会越来越聪明。卢苏伟:“你的小学生没有笨的, 也没有不够好的, 只是他聪明的地方跟别人不一样, 也许他的学习, 或者是阅读的方法不同, 所以每个人懂得每个小学生的价值, 懂得去激励小学生, 为自己全力以赴, 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努力, 我相信每个小学生都能发挥他的天才。”

二、尊重小学生

班主任的信任和鼓励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精神从状态, 相反, 班主任的猜疑和冷淡, 会严重削弱学生的积极情绪。我在新接的一个班上, 常发生学生丢东西的现象, 不是这个学生丢了本子, 就是那个学生丢了笔, 常闹得班上风风雨雨, 不安宁。大家都怀疑是王同学干的, 但谁也没有证据。对这个问题, 我根据王同学腿很长的特点, 推荐她参加了校运动队。当了运动员以后, 每天清晨都到学校练跑, 这学生很高兴。这是第一步。第二步, 在一个周五下午的课上, 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说:王同学是我校运动队的短跑运动员, 在这段时间, 他每天早出晚归, 积极参与锻炼, 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体育老师说他是个运动的好材料, 我们全班都应该支持他, 为了方便他放衣服和书包, 我们要把教师的钥匙交给她保管, 让他能够积极帮助我们的班级提取的荣誉。大家同意吗?”由于我事先给班干部们打过招呼, 有他们带头表态, 顺利通过了。我对他说, 我们全班同学都很信任你, 你能够勇敢的胜任这项工作的。从那以后, 这个女生每天兢兢业业的为大家锁门、开门, 早上到校最早, 晚上回家最晚, 从不叫苦。而从那以后, 班上也再没听到谁嚷嚷丢了什么东西了。采取这样的做法不仅维护了这个女生的尊严, 保全了她人生阶段最为重要的东西——名声和面子。而且, 让她通过这样的事情能够自己反省自己的错误, 然后进行及时的纠正。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在学生中间有很大的影响力, 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信任能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和奋斗动力, 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 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的努力前进。

三、建立规则

小学生教育专家指出, “对于小学生们来说, 界限就是规则, 超出这个规则就是不正确的事情。”小的时候正是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如果缺乏明确的规定来制约学生的行为, 小学生通常会养成为所欲为的坏习惯, 他们自己太小无法判定自己的言行举止对错与否, 因此在他们长大之后, 必然会给社会造成影响, 同时也会干扰到他们自己的日常人际关系。 有规则的好学生, 并不仅仅是乖和听话那样简单, 更重要的一点是, 小学生在规范的秩序下成长和生活, 培养他们自己的善恶观念, 自觉遵守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样一来才能让他们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 在他们长大后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喜欢和接受。为小学生建立哪些规则?在国际教育界。对小学生提出三点要求:首先, 是不伤害自己。这一点是最基本的准则, 只有明确规定不能伤害自己, 小学生才能够保持原则, 保护自己。其次, 不打扰旁人。最后是不破坏环境。先学会尊重自己, 在学会尊重别人, 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基础, 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喜爱。孙瑞雪教育机构在几十年的教育里程中, 总结出了小学生需要遵守的6 条规则:1, 不能出现粗野、粗俗的行为。2, 自己的东西可以自由支配, 但是绝不能拿别人的东西。3 东西使用过后要放回拿东西的地方。4, 公共用品要按顺序使用, 遵循先来后到的原则。5, 不能干扰到其他人。6, 做错事要勇敢承认, 并且要记得道歉, 同时, 别人做错了, 自己有权利要求别人道歉。

四、规矩和爱共存

3.班级制度规范的隐性德育分析 篇三

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环境中,班级是最能体现学校特征的组织形式。从德育的角度来看,班级是以一个“德育场”的形式在培养与发展学生思想、品德、情感、人格等方面发挥着强大系统整合式的教育力。马卡连柯认为这种教育力主要表现为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力、群体规范对个体的约束力、个性品质发展的内驱力以及班风等物质与精神环境对个体的感染力等德育因素的合力。这些德育因素既包括能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显性、外在的因素,也包括通过潜在方式对学生品德施加隐性影响的因素,即存在着显性德育因素与隐性德育因素两种形式。在班级中,学生首先接触并必须接受的是社会给予的计划性知识体系和直接的规范要求之类的显性教育,但在任何显性教育的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社会人文背景、哲学基础、价值参照系、社会政治意识、经济参数等背景条件。这些背景条件以一种隐蔽的方式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显性教育,统整着显性教育的各个层次,使显性教育更加有效。

制度、规则的至高无上使儿童从进入班级之始就不得不面临着家庭中所没有的学习环境和个体地位。这些班级的规则、制度与社会生活所要求的规范、价值存在着结构性的“象”与“物”的对应关系。在家庭中,儿童处于独学环境和独享、独尊地位,而在学校班级中,则处于群学环境、共享与服从地位。面对这样的一种变化,儿童无论是对规则采取同步行为(遵守与容纳)、非同步行为(独立但不越轨)抑或反抗行为,无论是因为对规则的敬畏而形成服从心理还是因种种原因受到规则的惩罚而形成逆反心理,都是儿童在探讨规则、实践规则、内化规则的一种行为方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所感受到、接受到的规则、制度与价值在保证他们融入班级组织、顺利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同时,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班级的规则、规定和常规,为其在现在和将来适应范围更加广泛、内涵更加深刻的社会生活进行着预期的社会化过程。

虽然不同国家在确立班级规则的价值问题上有着不同的选择,虽然学生也享有并行使着程度不等的进入班级后协商制定活动规则的权利,但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的班级规则和制度都不可能脱离对儿童进行社会化的要求,即一种文化传递的、融入并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班级制度规则像 “双刃剑”一样,在使儿童融入并适应社会要求的运行过程中,也给班级管理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下面笔者试从隐性德育的角度分析班级制度规则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班级制度规范中隐性德育的消极影响

杰克逊认为班级充满着3R'S,皮亚杰从儿童的扑克游戏中领悟到即规则(Rules)、规定(Regulations)和常规(Routines)①。从性质考察,笔者持全面功能观,认为隐性德育具有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种功能。积极功能表现为隐性德育可以在受教育者的人格陶冶、政治社会化等方面具有正向作用。但由于教育者认识上的局限、组织上的失当,受教育者的态度、悟性等方面存在问题,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此外,在很多情况下,隐性德育对个体品德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影响,很难用正负两分法来决断。

首先,班级制度规范易使受教育者成为教师成人权威的服从者。班级在开始运作之时,其成员——儿童的地位和角色与儿童的意图无关,这是早已规定好了的,一切至关重要的规则也已制定,并要求成员必须遵守。虽然有的班级规则更多地体现出民主型人际关系和对学生个人权利的尊重,而有的班级所制定的规则是为了使教师能更加顺利地管理班级(从现实情况看,后者恐怕要占大多数),但班级规则社会本位的“普遍主义”都要求其成员采取与组织规则相一致的“同步行为”②,凭借规则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从而达到同化和控制其精神和行为的目的。儿童在班级和学校面前,既没有选择上学或不上学的权力——上学是必须履行的义务,甚至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制度使得儿童选择学校的权力也不存在,也没有改变其在学校和班级中的服从地位,更没有自由退出班级、学校的权力。因此,儿童天然地被规定为制度权威、教师成人权威的服从者,且这一低社会地位将持续不变。

第二,班级制度规范是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存在的根本原因。作为社会价值要求的具体化,规范和纪律的作用是引导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向教育目标的理想方向发展,而且总是强调要自我抑制,追求更高的价值,儿童对这种来自于教师的“管理力”不一定都有接受的准备。而作为个人属性之需求的“自由力”往往倾向于追求安逸和个性张扬。这两种力在班级中,在教师与学生的管理与被管理中经常会发生碰撞。这是班级存续中必然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运动变化决定了班级运行的模式和状态。

从两个方向上看,倘若组织的力量取胜,则儿童按照教育目标的方向行动,教师所期待的班级就能形成。反之,倘若自我需求优先的儿童取胜,则班级会朝着与教师期待相反的方向变化。当组织力量与个人需求达到和谐平衡状态的时候,应是班级运行的最佳模式了。教师在通过寻求学生的参与去实现教育目标时,应该具有明显的规范性,至少在原则上要力图以说服或感化为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规范性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一定的强制性为不言自明的前提的。现代教育制度造成的学生对学校的“无权”状态以及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文化传播者、班级领导者等等所带来的社会高位,客观上成为学校、班级对学生采取强制性手段的有利条件。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的学校并未根除物理的威逼手段。日本学者冲田等人的比较研究表明,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在所有国家的中小学中都存在,在不少国家中还相当普遍,至于强迫命令和训斥学生的现象则更是家常便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除了监狱之类的强制组织和军队之类的军事组织之外,没有哪一种社会组织的强迫命令与训斥行为更甚于班级对学生的同类行为。③

第三,班级制度规范易使教育管理绝对化,变成一种目的本身。从我国的情况看,对于学生而言,说班级是一个强制性色彩浓于规范性色彩的组织恐怕并不为过:班级规则的制定,无论是物理的威逼手段还是精神的监督手段,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控制”——控制班级的运行,控制学生的活动,以便能使教师更顺利地管理好班级。在这种管理观的指导下,班级管理实践更多地采取行政管理的手段,重视规则的“文本化”、制度化,重视纪律对人的干预、约束和限制,突出制度中心的权威性、强制性,体现出明显的“管理主义”倾向,即把作为教育手段和重要形式的教育管理绝对化,变成一种目的本身,把教育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力绝对化,以便使被管理者按照管理者的意图去行动。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是把对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班级质量和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是把加强班级管理作为解决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手段。

三、思考与结论

首先,使班级规范对学生的控制模式倾向于人本主义型。如果说学生在组织生活中外在地接受了各种各样的规范的话,同时也内在地认可了规范本身之外的许多东西。学生们形成了权威服从观念,这是社会所需要的,但不同风格的权威却可以使孩子们产生不同的反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班级规范对学生控制模式愈倾向于监管型,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就愈低、对学业活动的参与程度愈低、师生关系愈冷淡,即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愈低。从德育的角度表现为班级制度对学生的过分约束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集体活动的消极冷淡、漠不关心,产生“学校是地狱,班级是枷锁”的念头,并迁移到对教师的态度,进而产生情绪上的对立和行为上的阳奉阴违。而班级规范对学生的控制模式愈倾向于人本主义型,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就愈高,学生从内心视教师为知己,产生积极的向师性和群属感,参加集体活动的主动性高,并将班级荣誉与个人利益相联系,体现出一种健康、宽松、自控的氛围。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定向模式与学生的疏离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一般来说,对学生的控制定向愈倾向于监管型,愈会形成一种沉闷、压抑、闭锁的组织气氛,表现为在重压下学生内心对自己行为和生活结局的无法把握的一种“无能为力感”,不知道学校教育对他们的未来是否会有所帮助,不知道对未来应抱何种信念的“无意义感”,不管行为合法与否,只管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即使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在所不惜的“无准则感”。而对学生的控制定向倾向于人本主义型,宽松、民主、开放的组织气氛非预期地、内隐地渗透进学生的生活态度中去,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就愈高,学生的疏离感程度较低,对前途充满信心,认为现在的学习对未来的生活十分有用,能够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体现出较强的亲社会行为。

第二,以制度的道德化实现管理的人性化。班级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是外在于学生的一种律令,对于维持班级正常运转,形成学生的规范意识、秩序感和班级良好气氛是必不可少的。但传统的唯理性管理中的班级制度具有绝对控制、单一灌输、地位分等、强调统一性、同步行为等特点,潜在地使学生缺乏主体精神、平等意识、探索创造精神,普遍缺乏自由感、独立意识和个性特点,使学生具有较低的“学校生活质量”。柯尔伯格指出,“不管我们说教些什么,学校的隐蔽课程是真正进行价值教育的课程”,而“灌输既不是道德教育的方法,同时也不是讲道德的方法”④。因此,班级管理者在进行隐性德育管理时,必须克服“管理主义”“文本主义”的做法,努力实践制度的“人本主义”,从制度的制定到制度的实施努力体现管理的道德化本质,实现管理的人性化。要更多地借助于平等交往、民主协商、情感沟通等非强制方式和非权力因素的影响让组织成员都参与到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之中,形成对于制度的积极态度,不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现为“顺从”,而且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逐渐认同、接受制度所内含的价值并内化为成员的价值观念,使制度规范从外在的强制力量转化为内在的引领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自觉行为的指南⑤。

第三,建立民主、平等、尊重、互助的人际心理环境,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力量。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⑥。因此,在班级教育管理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应是民主型方式,体现出亲密形态。班级人际心理环境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处理好师生关系来进行的,而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是要解决好教师与学生交往方式问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法定的权威地位,扮演着不同的权威角色。教育管理中,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是必须的,但这种权威赋予教师的首先是一种“形式权威”,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从学生那里赢得权威才能发挥实质作用。师生互动应是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共识、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营造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克服以权力和服从为基本方式的理性管理给学生带来的自我缺失、责任贫乏的弊病,激励每个学生获得心理、人格的健康发展,避免产生因教师有意或无意中的角色变化、期待下降而在学生心中沉淀下来的挫折感、自卑奴性或攻击性。所以,保持师生之间适当的交往频率,而且增加交往次数,可以提高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对于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行使权威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教师权威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由,而是应该克服师生之间交往的疏远化和抽象化的问题,使儿童能够自制从而得到自由。我们重视教师权威的作用,但反对权威主义;我们运用权威,但反对滥用权威。

实现班级目标,规范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这股力量不仅有权威、处罚、批评,还有说服、表扬、组织气氛等因素,此外,还有教师的专业力量。这些力量有的是外显的,有的是内隐的。教师的任务或称之为教师的艺术就在于面对必然存在的组织之力与个人需求之力的矛盾,如何合理运用显性和隐性的合力,既通过制度的运用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又最大限度地尊重、满足儿童个人层面的需求,使班级既不掉入“管理主义”的泥淖,又远离“自由主义”的险境。

注释

①唐晓杰. 西方隐蔽课程研究的探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2)

②钟启泉. 班级管理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75

③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254-255

④周作宇. 隐蔽课程浅探[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2(1)

⑤赵志毅. 中国民族德育论纲[M]. 民族出版社. 1998:258

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l38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

4.面点班级学员日常行为规范 篇四

为了保证学员的学习质量,提高我校的教学水准,特对学员学习制定以下行为规范制度:

一、学员进入学校学习,必须服从学校的统一安排,并遵守学校有关管理条例。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二、对于旷课的学员,学校不予补课,责任自己承担。学员如迟到、早退分别累计达8次,经学校批评后仍无改正,将扣除10%出勤率。不得无故旷课,如无故旷课,将扣除20%出勤率。

确实有事不能来上课的学员,应做到事先请假,经班主任批准后方可用假,并填写请假条,不超过三次的缺课,给予补课;连续三次以上的缺课,不再给予补课。累积请假超过80%的,老师将不予以报考。因特殊情况无法提前请假的,需电话或微信告之班主任,并补填请假条。理论测考成绩达不到85-90分以上的不予以报考。不参加考试不予以返还押金。严格按照协议执行相关规定。

三、根据课程安排,自觉听课、上机。对不听课,不参加技能操作的学员及不服从教学统一管理的学员,学不会的学校概不负责。学员上课期间必须将手机调为振动或关机,接听电话的学员须向班主任请示,批准后在教室外接听电话。在上课期间,禁止上网聊天、玩游戏或操作与学习无关的内容,经教师发现,进行口头警告,并扣分。学员不得私自带非本校学员到我校听课或技能操作,如发现则取消该学员当天的听课或技能操作资格。

学员有权利向学校如实反应任课教师的上课情况,配合学校对教师进行考评调查。学习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协商解决。

四、未经班主任许可擅自违规操作,造成设备损坏的由学员按市场价赔偿损失。爱护学校内一切公共设施和物品,凡损坏、丢失学校公物的,一律照价赔偿。未经老师或班主任允许,不得擅自动用教学仪器和设备。

五、保持教室卫生,禁止乱扔纸屑、果皮和废弃物,禁止随地吐痰,禁止在教室内吸烟、喝酒。每天放学时把案台、教室、卫生间(卫生间按值日表安排进行)卫生打扫干净。每周日集体打扫卫生分担区。

六、学员看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如有丢失校方不负任何责任。

七、本规定从颁发之日起开始实施,请各位学员互相监督,认真遵守。

5.班级行为规范教育 篇五

为加强我校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和基础文明行为的训练,加强监督,使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品质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学校《小学生一日常规具体要求》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规范性的要求,旨在通过严格的、规范的评比检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人争当小主人”的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我校德育管理和教育水平,特制定如下细则:

一、到校(5分)(值日学生检查与值日行政抽查相结合)

1、按时到校,不迟到、早退、旷课、逃课,迟到每人每次扣0.5分,无故旷课、逃课者扣1分

2、学生到校后进教室自觉进行晨读,不得在操场、走廊等处玩耍、打闹,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二、仪容仪表(5分)(值日学生检查)

1、学生每天必须穿校服上学,服装整洁、干净,不穿奇装异服、拖鞋或赤脚上学,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2、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化妆,不佩戴首饰,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3、进校门前佩带好校卡,少先队员佩带好红领巾。校卡必须是学校统一配备发放的,卡内每项填写正确完整,有个人照片,并正确佩戴在胸前,不合格者每人每次扣0.5分;红领巾要求干净、整洁,不合格者扣0.5分。

4、少先队当天值日生必须佩戴好值日袖章参与值日,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三、早读(5分)(值日学生检查)

早读铃响后,各班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有秩序有计划的进行早读,不得交头接耳、搞小动作,或随意离开座位,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四、早操/升旗/集会(5分)(值日学生、教师检查)

1、入场做到快、齐、静,入场曲结束后尚未在指定区域内排好队的班级,每次扣0.5分。

2、入场、退场时队伍、行进步伐整齐,合节奏,队伍乱、散、闹的班级每次扣0.5分。

3、做操/升旗时保持安静,动作准确到位,不嬉戏打闹,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4、班主任不到场每次扣0.5分。

五、上课(10分)(当堂科任老师评分与行政巡查相结合)

1、上课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无故旷课。上课期间,未经教师允许不得随意走动、进出教室。上课迟到者,应在教室前方门外喊“报告”,经任课教师同意后,方可进入教室。(迟到、早退一人次扣0.5分。

2、如遇特殊情况,任课老师没到,学生应在教室里面自习,随意走动、进出教室者每人每次扣0.5分。

3、上课要保持教室安静,专心听课,不得嘻笑吵闹,未经教师允许,不得随意说话。任何时间都不准在教室内喧哗、打闹,违者每人每次扣1分。

4、上课时,坐姿端正,不趴桌子、不歪身体、不侧身坐,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5、上课不听讲,随便说话、看课外书、睡觉、上机打游戏等每人每次扣0.5分。上课不带课本、作业本、用具等每人每次扣0.5分,不按时交作业,每人每次扣0.5分。

6、考试舞弊者每人每次扣2分。

7、课堂上要尊重老师,如果对老师有意见,可在课后与老师交流,不得态度生硬、出言不逊,顶撞或辱骂老师,违者视其情节轻重扣3—5分。

六、课间(10分)(值日学生、教师、行政一并检查)

1、下课铃响后,出教室不冲跑、推挤,违者每人每次扣1分。

2、不再走廊、教室内追逐打闹、大声喧哗,违者每人每次扣1分。

3、上下楼梯文明礼让,一律靠右走,慢步轻声,不准随便冲、跑、跳、推、挤等,不得大声吵闹,见到老师主动礼让,违者每人每次扣1分。

4、不准攀爬栏杆、扶手、篮球架、树木、假山等,不准往楼下、窗外乱扔东西、倒水、吐唾沫等,违者每人每次扣1分。

5、可见不玩危险游戏,不折树枝,不在花坛内玩耍,不践踏花草,不往花坛内扔杂物,违者每人每次扣1分。

七、午餐(5分)(值日学生检查)

1、自觉遵守就餐秩序,依次排队,不推挤,不插队,不大声喧哗、嬉戏打闹,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2、文明就餐,在指定的地点就餐,(教室内就餐的班级在老师指定的座位就餐)就餐时保持安静,不说笑、打闹,随意走动,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3、讲究卫生,不再餐厅内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用餐完后要自觉将台面清理干净,剩饭剩菜倒入指定桶里,餐具放入指定区域的篮筐内,不得随手乱扔,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八、午休(5分)(值日学生检查,值日行政巡查)

1、午休铃响后,不得在教室内外随意走动或出教室上厕所、交作业、串教室(老师辅导除外),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2、午休期间不得说笑、打闹、走动,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3、未打起床铃,走读生到校应慢步轻声,迅速到自己的座位休息或学习不得影响他人休息,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4、起床铃响后,不得大声吆喝、吹口哨等,有秩序进出教室,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九、眼保健操(5分)(值日学生检查)

1、全体未做的班级扣5分,大部分未做的扣3-4分,一人未做的扣0.5分。

2、做操时班级保持安静,做操认真,动作规范,不睁开眼做,不交头接耳,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十、安全、文明行为(10分)(学生、教师、家庭、社会监督,他人检举揭发)

1、尊敬师长,主动问好,友爱同学,谈吐举止文雅,使用礼貌语言,不骂人,不说脏话,不给他人起外号、绰号,不嘲笑有生理缺陷的同学,违者每人每次扣1分。

2、有领导或来宾视察我校,要主动让路,行礼问好,不围观,不起哄,违者每人每次扣1分。

3、爱护学校一切公共财产及设备设施,损坏者除照价赔偿外,扣除该班1分。

4、节约用水用电,故意浪费水资源者每人每次扣1分。教室内出现“无人灯”、“无人扇”每次扣2分。

5、中午在校就餐学生外出者每人每次扣1分。

6、校园内不准骑车,应推车行走,违者每人每次扣1分。

7、自行车应在指定区域摆放整齐,并上好锁,违者每人每次扣1分。

8、所有学生不准进入营业性歌舞厅、网吧、游戏室,违者每人每次扣1分。

9、所有学生不得私自下河、塘、湖等处游泳,违者每人每次扣1分。

10、上、放学路上遵守交通规则,不在路上逗留、玩耍、追逐打闹,放学后及时回家,主动向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擅自去同学、亲戚、朋友家里,违者每人每次扣1分。

十一、乘车(5分)(跟车老师督促检查)

1、乘车学生必须听从跟车老师的安排和指挥,排队有序上、下车,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2、在车上保持安静,不打闹、说笑,不乱扔垃圾、杂物,不做危险活动,小车行驶过程中,投手不能伸出车窗外,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3、注意乘车礼仪,不抢占座位,主动给低年级同学让座,不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4、候车时必须提前在指定候车点排好队,不随意离开队伍,不打闹,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十二、卫生(15分)

(一)、卫生区(含责任花坛)(5分)(值日学生检查)

1、打扫不及时,每次扣1分。

2、打扫不彻底,有少量纸屑、杂物等,每次扣1分。

3、课间没有正常保洁,每次扣1分。

4、当天未打扫的扣5分。

(二)、教室及走廊(5分)(值日行政巡查及放学后大查)

1、未按规定及时打扫的每次扣1分。

2、地面不清洁(如有纸屑、杂物等)的,每次扣1分。

3、垃圾为及时清理,门、窗有明显积尘,墙上有灰网、积尘,室内挂图、标语有积尘,每次扣1分。

4、饮水机上有灰尘、污垢,地下有积水,讲台上不整洁,每次扣1分。

5、课桌椅、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课桌抽屉内有杂物,每次扣1分。

(三)、公共卫生(5分)(值日学生、卫生监督员、教师、其他学生监督、检举揭发)

1、在校园内随地乱扔垃圾、吐痰、打扫清洁卫生后清理的垃圾乱倒,每次扣1分。

2、在课桌椅、墙上、地面乱刻、乱涂、乱写、乱画的,每次扣1分。

3、注意公共厕所卫生,大小便入池,不在厕所外、冲凉房大小便,违者每人每次扣1分。

十三、放学(5分)(值日学生、值日行政检查)

1、不按规定时间放学的每次扣0.5分。

2、放学时不排路队(天气异常除外),队形不整,随意散队,路队中有打闹的,每次扣0.5分。

3、放学后应及时回家,不无故在校园内逗留、打闹,违者每人每次扣0.5分。

4、下午5:00为清校时间,各班学生(包括值日生)应按规定及时离校(尚在校园内候车的学生除外),值日生离开教室时应关掉教室各类电源开关,关好门窗。由特殊情况不能离校的学生需班主任或相关老师上报值日领导,违者每次扣0.5分。

十四、加分细则(10分)(少先队大队部负责)

1、积极、认真、自觉晨读的班级(值日行政负责)

到班人数一半以上自觉大声朗读的加0.5分;大多数自觉大声朗读的加1分。

2、好人好事(少先队大队部负责)

①拾金(物)不昧:币(物)值0.5-3元加0.5分;3-5元加1分;5-10元的加3分;10元以上加5分;50元以上加10分,并进行全校性表扬。

②助人为乐在全校有一定影响的加1分,在社会上有影响并得到感谢信的得5分。

③及时勇于检举揭发违反校纪校规及不良行为的同学,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一经查实,酌情加1-5分。

④积极参加校内举行的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前一、二、三名的班级和个人分别加5分、4分、3分。

⑤班级学生稿件被“红领巾”广播站录用的,每篇加1分。

附注:

1、本《细则》满分为100分。

2、评比办法:每天检查、每周评比、每月小结、期末总结。每周以年级为单位按一周总分从高到低评出一个班级作为该周文明班级,并在次周校会上颁发流动红旗。此项评比将作为优秀班主任考核依据之一。

6.班级管理规范专题 篇六

一.学习方面

1.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科作业 2.及时上交各科作业本及试卷

3.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懂就问 二.行规方面

1.尊重老师,虚心接受老师教诲,不和老师顶嘴 2.在校园里遇到老师主动问好

3.上课及自习课,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4.下课及时出教室,站队进入教室,不请假不能在教室里逗留 5.课间,大课间,升旗仪式做到快,静,齐 6.走廊里轻声慢步,靠右侧通行

7.进入教室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静的学习,不允许在教室内喧哗,打闹 8.中午吃饭时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静的用餐,杜绝浪费 9.不要购买零食及饮料

10.穿着校服进入校园,仪表规范,得体

11.每天到校先矫正桌椅,铺绿色桌布;放学时将椅子放在课桌上

12.爱护公共财物,保持校园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教室随时保持早晨到校时干净的状态

13.上学,上课不迟到,特殊情况晚到的,应先轻轻敲门,待老师允许方可进入教室

14.因事,因病不能上学由家长亲自请假,不能代假 15.不允许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 16.团结同学,杜绝打架事件的发生

7.班级行为规范教育 篇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和技术领域的革新已经重组了人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使社会逐步向智能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有效地实现班级信息化规范管理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因为信息化规范管理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保证教育服务质量水平的需要,它不仅重视先进的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而且要求规范管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班级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下。

1. 由于信息系统实施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而创建信息系统时缺乏信息化规划,各个信息系统模块相对独立,沟通不畅,易形成信息孤岛,因而在班级实际管理工作中,上传下达或下传上达,都可能出现信息内容的添加、省略和改变的失真现象。

2. 管理者认为信息技术是万能的,可以替代人工全面实现自动化,实际上如果管理者本身没有理清思路事先进行好规范,却希望信息技术能够自动解决,这种思想是有误的。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主要发挥了自动计算的作用,但算法还是需要人去设计的。没有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导致无法与信息系统衔接,是无法使用信息系统来管理的。

3. 团队管理不善,岗位关联耦合度强,职责目标不明,易形成组织混乱。工作流程管理不规范,表单、流程、制度、手段的规范是信息化必须经过的步骤。

二、拟采取的策略

1. 团队建设管理

管理,就是构建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氛围,使每个成员都能在这个氛围中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随着竞争的激烈,班级越来越需要依靠团队和系统来发展。每个团队或者系统中的个人分工力求越细越好,而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构建系统。当管理者构建的系统能够如流水线一般健康和谐地运转,就证明了他的工作是成功的。我们一定要深刻地理解班级管理不是靠一个人去支撑的,而是靠整个系统去支撑的。班级出色的原因不是管理者个人出色,而是其构建的系统出色。因此团队建设应规范化管理,要对班级管理职能进行认真的整合。岗位设置应做到设置科学精干高效、责权对应。

(1)人员规划:

标准参照学校所制定的班级考核评比内容来定员定岗。

(2)组建团队:

按照人员规划选拔团队成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人员规划并配置管理任务。

(3)开发团队:

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培训团队成员技能,明确团队成员绩效。

(4)管理团队:

追踪团队成员表现、激励团队成员、及时提供反馈、解决问题和矛盾、协调变化,努力提高团队绩效。

2. 数据规范化管理

教育管理信息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管理机制固化到计算机系统中,最忌讳的就是随意性大。无论是权限设置、流程表单还是基础数据都不能随意更改。如果允许随意更改,那么管理本身就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这种不规范被信息系统反映出来就是管理紊乱。将管理制度、流程和表单规范起来的文档应该通过严格的审核和审批,以杜绝随意更改和操作。

(1)静态基础数据要规范。

如果需要根据关键字筛选搜索学生资料,那么首先应该有书面的规范的学生档案,包含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政治面貌、班级、联系方式等一系列记录字段属性,只有先导入规范格式和数据,才能在系统里面查询。如果导入记录资料本身错误,那么查询结果肯定是错误的。因为系统只是管理数据,目前还没有纠正数据的能力。只有按照这个范例等数据都规范输入,那么系统才能提供规范有效的数据。在制定了统一标准格式的前提下,学生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评估管理、考勤记录和奖惩记录、个别教育记录、班级工作计划、班会教案及班费收支登记、班级工作日志、课程表、座位表学生通讯录等模块与学工处,教务处的数据才能彼此建立联系与导入。

(2)业务数据要规范。

例如教师给学生评价,评价方式就各不相同:有采用百分制的,也有用ABC、优良中等。如果要查询一个学生的操行评价,无法准确定位。因此评价方法规范是必须统一使用一套标准,如百分制,这样所有教师在对学生的绩效评测中具有通用与可比性。

(3)绩效考评要规范。

首先应该建立评价体系标准,确定指标,包含定义指标的准确性;指标的多样性及均衡性;指标的数据化;指标的可达到性;指标评审的公开性、公平性。其次是指标的量化,这需要有细致的工作分析,明确的岗位职责与工作目标;再次是数据统计方法,只有严格可行的数据统计才能真正完成绩效评测。

3. 工作流程规范化管理

与管理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工作流程改善。例如学生请假、逃课、旷课、夜不归宿,有的可能就不查,或者查了也不报,班主任、学工处、家长都不知道,这样不利于学生工作,也无从针对教育。如学生请假需按照以下程序操作:由学生、管理者、学习委员三者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请假程序。首先由学生向管理者提出请假,可以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或当面请假,得到管理者的同意后,学生还必须在学习委员处填写请假条,学习委员则要把请假条送至管理者处签名后,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环节,整个请假手续才视为有效,否则就视为旷课处理。

三、结语

班级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积极更新管理思想,规范正确的操作流程,以信息化为依托在具体的管理方法上有所创新,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建立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时代教育管理新模式,才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勇, 庄小丽.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管理趋势[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6, (4) .

[2]杨岩.信息技术对教育及教育管理的影响[J].辽宁师专学报, 2004, (4) .

8.班级行为规范教育 篇八

【关键词】中职班级管理运用激励行为

近年来,在国家的职教攻坚战略指导下,中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中职学校生源素质良莠不齐,以致有些人将15-20岁年龄段的学生划分成三个等级“一流学生去重点高中,二流学生去普通高中,三流学生读中职”。中职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生理上处于发展和趋于成熟阶段,心理上则处于成长和逐渐成型时期。与普通高中比,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专业知识的底子薄,自我约束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逆反心理严重。这样势必给我们的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带来难度。与此同时,也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以及自身认知对中职生心理成长的重要性。激励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职能。在新形势下班级管理者对中职学生的管理除了运用行政手段外,如何与时俱进地去积极探索适应当前情况的激励机制,并能使其充分发挥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对于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个人的目标,从而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激励行为在中职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激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对指导和引导个体动机指向目标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是强化个体需要动机的手段,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心理过程。管理者通过激励手段,使被激励对象受到刺激,并维持在兴奋的积极状态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被激励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最大效能,从而更快地实现管理目标。激励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管理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人的行为,都是受到激励而产生的,并有其一定的目的和目标。激励理论划分为三大类型: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励是怎样产生的”。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行为改造理论着重研究“通过强化刺激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改造和修正”。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行为改变理论”。各种激励理论内容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就激励的原理和过程而言大体是一致的。

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者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有效统一的思想,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方式的重任。要完成这一任务,单一的、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已有些力不从心,需要在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运用大量的激励方法和手段,充分地激发个体的潜能,引导、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效地运用激励理论管理中职学生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有效的激励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行为管理学》一书中阐述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未受到激励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后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倍至4倍。在班级管理中,通过激励手段,能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外部正向的推动力,在学习与生活中始终保持高昂的热情和士气。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从而保持和提升他们在学习、工作中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有效的激励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与全面提高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表现有好、中、差之分,通过运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在班级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型、发展型竞争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学习态度,把个人的需求和目标统一到学习上来,使好学生继续保持积极的表现,表现一般和差的学生逐步积极转变为追求上进。在学生中形成争优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的氛围。

二、激励行为在中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旧的管理体系已无法有效地影响深受思想冲击的中职学生的行为,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班级管理者应当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激励理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目标激励方式目标是激发人的动机和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诱因,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的。目标激励,也即行为导向激励,就是利用一定目标对动机的刺激作用,去激励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方法。目标激励的过程就是行动者建立目标体系和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合理、正确、具体的且标方向是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其中激励力量指动机的强度,具体是指人的积极性大小;效价即目标的价值,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值是指一个人对自己通过努力达到某一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激励因素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效价与期望值。因此我们在设置目标激励时。必须考虑目标对被激励者的有用性。一个人如果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就能产生持续时间较长的前进动力。

目前,中职学生由于应试教育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进入中职学校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很容易松懈下来.有的抱着“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消极思想,有的甚至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沉溺于逛大街、进网吧、串老乡、谈恋爱之中.很多人都会陷入迷惘。个别人还会因此而失去方向,陷入苦恼或得过且过。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准确分析自身条件,并根据自己的心智水平、家庭状况、兴趣愿望等。综合考虑后尽快确定一个较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目标体系。心理学实验表明,目的性行为的效率明显高于非目的性行为,当人们有了明确的目标时,就会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善于帮助学生科学地将个人目标、班级目标、学校目标紧密融合起来,从而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来指导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要搞好学生管理,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树立目标。要注意目标最好是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制定的,必须具有明确

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要具有适当的难度和挑战性,目标定得太低,不能调动学生的上进心,目标定得过高,会使学生望而却步。学生的目标要包括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确立恰如其分的奋斗目标可以使学生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经常处于积极的状态并逐渐接近总目标,从而更好地发挥了目标激励的作用。

(二)奖惩激励方式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激励强化理论。可以把激励行为分为正激励与负激励,也就是奖惩激励。正激励是指对个体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肯定和奖励,以使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提高个体的积极性。正激励能够有效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其潜能;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需要,培养人们的积极情感,促使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负激励是指对个体违背组织目标的非期望行为进行否定或惩罚,制止这种行为的重复发生。使个体积极性朝正确的目标方向转移。负激励会给人们“不要这样”的信息反馈,促使人们改弦易辙。奖惩是强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作为一种外部刺激可以极大地影响个体的行为,同时能影响周围群体的行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奖惩激励是做好学生管理的制度保证。正激励与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因为这两种方式的激励效果不仅会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的同学和学生群体。通过树立正面的榜样和反面的典型,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以正激励为主的原则。正激励是学生管理中运用最广泛、最直接的方法。青年学生有强烈的模仿心理,通过表扬、奖励等方法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出充分肯定的评价,树立正面的榜样典型,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班风,就会产生无形的正面行为规范,使整个学生群体的行为导向更积极,更富有生机。正激励固然重要。以批评、惩罚为手段的负激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负激励能抑制人的不良行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发现学生犯了错误或未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指正,必要时加以批评,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同样也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但是,负激励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在思想教育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会损伤个别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挫折感,因而要慎用。

(三)榜样激励方式

榜样激励是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利用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件中出现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来教育、感染和影响受教育者,刺激激励对象产生模仿、学习、超越榜样的行为动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法。

榜样是一面具体、鲜明、生动的旗帜,他们的感人事迹具有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个体感情上的共鸣。产生鼓舞、教育、鞭策作用,激发起人们模仿和追求榜样的愿望,使外在的榜样转化为催人上进的内动力。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对未来充满理想、充满憧憬、积极上进的时期。榜样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现在的学生极具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及竞争意识,给他们一个榜样,熏陶他们的情感,使得学有方向,超有目标。班级管理者可以适时地通过榜样的模范作用激起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激励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人为“拔高”的或“高、大、全”的榜样人物对当代学生所起的激励作用已不足以满足学生管理的需要,反而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榜样不够真实、远离生活,而且差距太大无从学起。事实上,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培养、树立学生中的各种先进典型,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为学生设立接近学生实际的榜样,尤其是那些真正生活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优秀同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努力成才的决心和信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班级管理者更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学生对老师的言谈举止非常关注,总是不自觉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班级管理者一定要注意自身一言一行,通过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的优秀品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事实上这比讲大道理更为直接和有效。

(四)情感激励方式

感情是沟通人們心灵的桥梁,情感激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以感情为手段的激励模式,管理者从被激励者的内心情感出发,不断满足被激励者的情感需求。其目的在予激发人的潜能,鼓励人们积极进步。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不只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种态度体验,而且对人类行为动力施以直接影响。

中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时期,他们期待独立,渴求平等,这种心理倾向从他们的相互交往或与教师的交谈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说明。当前,在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活动中,大多是重规章制度建设,轻情感激励。这种以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死板管理的方法很难取得高效率,甚至容易引起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制情绪。

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好坏对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习惯和行为模式,班级内能否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班级管理过程不仅是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尤其是师生之情,在对学生的引导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激励行为起着特殊的作用。作为班级管理者,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彼此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要运用好情感激励的方法,用精神力量去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其“亲其师、信其道”,较好地接受老师的意见。一是要了解和理解学生。班主任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清楚地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想,随时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这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影响力。二是尊重和信任学生。班主任要始终对学生充满期望,要尊重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思想、争论辩护的权利,与学生之间建立真挚、亲密的感情关系,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同时,现在的学生希望独立和寻求自我价值的倾向使他们总是对来自别人的信任非常重视,特别是那些犯过错误的学生。教师信任的目光、体贴的话语会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9.班级行为规范教育 篇九

文/杨建平

习惯的力量是顽强而又强大,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坚持不懈的教育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老师要给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无论哪方面的养成教育,都需要老师给学生的行为规定一个目标或者要求。这个目标或者要求要尽量详细明确、具体,使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

二、老师要做到说话算数,做不到的话不要说。

老师由于各种原因,说话不算数。于是,学生也学会了老师的做法,对承诺了的却做不到,对老师的一些要求也毫不在意,因为他知道反正老师也是经常说了不算。所以,当老师想许诺或者警告学生的某种行为时,一定要考虑自己说出去的话能否做到。如果觉得自己无法实现,就不要随意讲,否则您的话将失去可信度,学生会对您的话充耳不闻。

三、老师要学会对学生说“不”。

养成教育就是要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做一些规定,这些规定很有可能是暂时不被学生理解的,那么,只要是对的,老师就要坚持,就要敢于说“不”,尤其是说了“不”以后要坚持到底。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拒绝,这是一个人心理发育所不可缺少的“营养品”。

例如:每天的日记,很多学生提出是不是可以不写,有学生干脆就不写,老师就要坚持,就要敢于说“不”,不做的学生要补上,并坚持每日检查,直到养成自觉完成的习惯。

四、培养好习惯切忌“虎头蛇尾”。

培养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掉一个坏习惯也不是三下五除二的事情,都必须付出长期的努力。(班级管理)老师要有韧性,不能试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什么效果就不了了之了,那样,今后再教育起来会更加困难。

比如,培养学生不随便进办公室的习惯,培养学生晚自习不打手势不走动的习惯等,都非一日之功,一定是经过不断地巩固“正确的”和不断纠正“错误的”长期训练。这里要强调,老师要把培养良好习惯与持续矫正不良习惯相结合。

10.78班班级不良行为及整改措施 篇十

经过开学一周的时间,在78班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找出了班级中的以下9条不良行为,并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具体如下:

一、班级不良行为

1、班级团结不够

2、自习课讲小话、打闹、早读时讲话

3、破坏公物

4、上自习课随意走动、课堂随意调座位

5、乱扔垃圾

6、课堂上睡觉

7、给老师和同学起绰号

8、课堂上说民族话

9、歧视差生

二、整改措施:

1、(1)在打扫卫生或集体活动时,有的同学懒懒散散,鉴于此种行为,规定6:50(不出操)、7:10(出操)打扫卫生;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偷懒者发现一次抄写英语单词30遍或罚扫5天卫生;不到或迟到太长时间,罚扫10天。

(2)每周星期四的下午第四节课全班同学说心里话。分成8个小组,由各组组长负责总结归纳小组内同学的想法与意见(主要针对近段时间班级存在的学习、生活、纪律问题),并及时向班主任作出汇报。分组如下:

2、(1)班委管理。每天由一名执勤班委负责反映班里的情况,早读发现讲话者跑操场20圈或做100个俯卧撑;晚自习上执勤班委给予1次提醒仍不听者记名上报,一天累计3次打扫5天教室或抄写单词20遍;在教室打闹者,有理由的扫教室2天,无理由者扫教室4天。

3、破坏公物:照价赔偿,并罚50元作为班费,其中25元作为揭发举报者的奖励。

4、自习课上随意走动或调座位。发现一次打扫5天卫生区域或绕操场蛙跳20圈。

5、乱扔垃圾(不扔到指定位置)。在教室发现一次扫教室2天,在宿舍发现一次扫宿舍3天。

6、课堂上睡觉。发现一次扫教室2天,一天发现3次者扫教室5天。

7、给老师和同学起绰号。同学间叫别人的绰号,发现一次打扫教室3天,给老师起绰号或叫老师绰号,发现一次扫教室10天。举报有奖,一次5元(经核实)。

8、在课堂上说民族话。不用民族话回答问题、开老师玩笑或搞恶作剧(除非老师用民族话),讲一句扫教室3天。

9、歧视差生。多做学生思想工作,多进行同学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同学间互助互爱,积极进取。

11.班级行为规范教育 篇十一

一、创设环境、减少刺激,在规范中弱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我们要针对幼儿的需要营造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减少刺激,规范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弱化幼儿攻击性行为创设条件。

首先,我们要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阻止幼儿接触不良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托班的幼儿年龄小,我们在提供玩具时,要充分考虑孩子具有占有意识的特点,做到数量充足,提供的都是人手一份的平行玩具,以减少幼儿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

其次,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因此,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采用说教的方式,以说教移情为主,使儿童感到内疚,有助于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

二、优化策略、寻求途径,在引导中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必须依托幼儿的年龄特征,必须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起因、发展,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进行矫正。如:托班幼儿缺乏知识经验,自控能力较弱,社交技能与说平也比较低,所以当同伴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时,经常会因为缺乏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策略,而采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

因此,当儿童遇到无法解决的社会性冲突与矛盾时,我们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及时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矫正。在事后,我们还可以利用价值澄清、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谈话活动、情景表演、故事讲述等,组织儿童参与讨论、学习、观察,为儿童树立正确的榜样,鼓励儿童使用非攻击性的方式,如等待、合作、谦让等,减少和避免攻击性行为。

当然,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我们可以采用板脸——隔离——再引导的教育策略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对比较冲动、不冷静的幼儿,必要时可以实行短时间的“做冷板凳”的惩罚,让其独自呆在单独的房间里或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这样即可以使孩子体会到是攻击性为发生后的不良反应,也可以有机会其平静,以便进一步与他交谈,但是,运用该法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让其“坐冷板凳”,在帮助其认识错误后要解除惩罚,而且要注意安全,时间不宜过长。

三、家园共育、创新平台,在合作中建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家长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支持者与合作者,有的家长对幼儿过分溺爱、放任都可能引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的家长采用惩罚和高压统治的方式来教管孩子的,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他也会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了侵犯、攻击他人的模式。所以,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教育,需要家园共同完成,所以家长一定要与教师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要求上达成一致,在合作中建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首先,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转变其教育观念,对儿童不能过分宠爱,要培养他们责任感、同情心和自立意识。我从科学的角度向家长介绍了溺爱的弊端,并对如何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提出了一些良好的建议: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时,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放手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犯错,必须要求他道歉;还可以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可设法让他明确打人、推人、抢夺等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等。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他人对其攻击性行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有爱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建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其次,家长还可以运用大众传媒的力量,帮助幼儿选择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家长在为儿童选择动画片等影视作品时,一定要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其选择能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关心、温暖、团结合作精神的作品,通过这样的形式减少和避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提高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总之,作为托班的成员,每个幼儿都有差异性,教师与家长要正确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對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运用有效的策略、家园合作,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转变为积极向上的亲社会行为,从而优化托班班级管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12.情感教育与班级管理 篇十二

情感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智力教育而言的,它是智力教育的平行面,是对智力教育的补充与发展,是人们对客观事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是在人的实践中产生,又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换言之,情感教育就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因此,在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中,运用情感教育,在增强教育效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

教育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这里所讲的情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如一个经常受到教师真诚的爱的学生,他就会从教师的爱中感受到社会对他的关心与肯定,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诱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对人生感到有意义,因而情绪经常是愉快乐观的。同时,他又从自己所感受到的关心、爱护中,陶冶了良好的情感,学会了如何以高尚的情感去对待别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关心他人、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优良的个性品质。

相反,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而是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则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极易使学生形成多疑、对人怀有敌意、感情冷漠、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特征。

二、情感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途径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需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为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与师爱这种情感的触动和催化。也就是说,教师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只有被学生认作是出于真正的关怀和爱护时,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被愉快地接受。相反,同样的要求和意见,如果被学生认作是教师故意的非难、恶意的打击,学生就会引起抵触情绪和行动上的抗拒。可见,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

教师对后进学生的诚挚的爱,更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对品德不良的后进学生来说,他们在家庭或学校中受到的批评、斥责和惩罚往往多于赞扬和鼓励,因此,他们与教师在情感上往往是对立的,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常常认为教师是轻视、厌弃自己的,甚至认为周围的人都是抛弃他们的。对于真心实意教育他们的教师,他们也常常持以沉默、回避或粗暴无礼的反常态度。这样,教师的教诲在他们身上就很难生效。如果教师对他们表现出诚挚的爱,使他们冰冷的心感到无比温暖,使他们感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尊重他们,他们就会渐渐亲近老师,对老师的对立情绪就会逐渐消除,只有在这时,他们才能接受老师教导和劝告,才能尽心尽力地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见,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正是教师对学生的诚挚的爱,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协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从而为更好地转化他们奠定了基础。

师爱还能诱发学生去仿效教师的品德,从而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强烈的模仿性是青少年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那些他所嫌恶的人。所以,教师的爱又能促使学生去模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可看到,学生们不仅乐意接受他们所爱慕老师的情操和观念,而且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模仿他们所爱慕老师的一切言论和行动。这样,教师的道德观就成了他们自己的道德观,教师的行为准则就成了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正因为如此,一个热爱学生并受学生所爱戴的老师,其榜样具有更大的感召力,能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深深盖上教师优良品质的印记。

三、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情感关系是师生之间心理关系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或“母爱”,它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稳定性特征的普遍的爱,因而在教育中起着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

热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是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里人与人关系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

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教师把爱生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心息的“共鸣”和“共振”。心理学研究成果业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的教育,学生的可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亦最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收到“晓之以理”的效果的道理。

有人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学校看作是一个池,教师对学生的“情爱”就是水,学校教育如果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作为鱼儿的学生,在无水的池里是无法成长的。没有情爱之花,哪来教育之果?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沟通了师生思想,协调了师生关系。具有迁移作用,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待,就会激起对教师的亲近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产生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

13.七年级五班班级规范量化评定 篇十三

七年级五班班级规范入量化评定(讨论版)

★总则

为了加强班级管理力度,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目标意识、服务意识以及道德素养的养成,并创设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依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针对我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有关说明

1、品行起始分为100分,每周结分一次,以平均分为界,低于平均分1-5分,再减2分,低于平均分6-10分者,再减4分;低于平均分11-15分者,再减8分;以减后分为本周最终得分。班长基分为130分,班委基分为120分,课代表及组长(学习小组和卫生小组)为110分。

2、连续每周都在班级前5名的,在评优和入团中将直接进入评优和入团;连续3次量化测评成绩在班级倒数5名,且行为表现确实不佳者,予以书面通知家长到学校开个别家长座谈会。

3、如因个人或团体未达到学校要求,给班级扣分,相应个人或团体均扣2倍分数;如果个人或团体给班级加分,相应个人或团体均加3 倍分数。

4、如有学校或班内组织非常规活动,参与者统一加1分,获奖并有组班级加分者按第三条加分,如不涉及给班级加分,则遵从下述原则:一等奖:6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2分。

5、至学期结束,按得分高低作为三好学生、入团及其它奖项依据。三好学生按50%的比例,入团按总分的名次排,其它奖项视情况而定。

6、一周内没有扣分者,加10分。★学习

1、到校第一件事,交作业,早读结束后课代表应将作业交老师(并报班主任哪些同学未交),迟交、忘带,一律视同未做,扣2分。(由学科组长检查,报学科课代表负责)

2、抄作业,扣5分,并交班主任处理。(由学习委员记录)

3、作业连续3次得A+或优秀者加1分,连续5次得A+或优秀者再加1分,后每续得A+再加1分;如中断从头计起。(由学科组长检查,报学科课代表记录)

4、作业在老师讲解后,拒不订正的或订正仍有错的,扣5分。(由学科课代表负责检查、记录)

5、未按照要求完成复习、预习、背诵任务,该同学扣4分,学习小组各同学扣2分;(由学科课代表记录)

6、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者举手加2分,被老师喊到并回答正确者加5分;如被上课老师批评全班回答问题不积极,班委及该学科课代表均扣3分,其他同学均扣1分;(由学科课代表记录)

7、小组讨论积极被老师表扬加4分,总学习组长、学科组长及组内班委加5分(不累加);被老师点名批评的小组扣3分,总学习组长、学科组长及班委扣4分;(由学科课代表记录)★纪律(由班长、团支书、纪律班长分区负责记录)

1、早上无故(无请假条或班主任不知情)迟到扣2分,旷课扣5分。

2、课前三分钟未进教室者,扣1分。

3、课上打瞌睡,趴在桌子上,用手撑头听课者扣2分;被老师点名批评的,扣3分。

4、课间追逐打闹,扣2分。

5、未经教师同意,做与即时工作无关的行为(含早读、自习、集会、锻炼等),如:交头接耳,小声说话,接教师话、起哄等,扣3分。

6、早读、自习课不认真(以教师点名为标准),扣2分。

7、不文明言语(骂人、不经他人同意起外号等),传播消极信息(负面评论第三人),参与者均

扣5分,并交德育处处理。

8、考试时借东西,扣5分。考试时作弊,扣10分。

9、男女生不准留长指甲,男生留短发,女生前刘海一律用发卡打理好,违者扣5分。

10、携带不该带的物品(手机、课外书籍、镜子、梳子等)到校的,扣10分,并通知家长商谈。

11、带零食进入班级,扣5分。

12、顶撞老师者扣10分,并请家长到校商讨处理方案。

13、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参与打架的扣10分,与打架相关的人员扣6分,并交德育处处理。

14、违反学校十不准者,扣5分,如果被学校纠查并给班级扣分者,再累积扣分(5+班扣分乘2)

15、不听从班干部管理、指导者视同顶撞老师,按本项第12条处理。★卫生(卫生委员记录)

1、不听从劳动委员或卫生小组组长的分工,扣2分。

2、打扫清洁不认真,扣2分。

3、劳动时缺席,扣5分。

4、座位底下有垃圾,能查出责任人,则扣责任人3分,查不出则扣座位人2分。

5、及时擦黑板,否则扣责任人2分,卫生组长1分

5、小组在责任时间内获得流动红旗,全体加5分,第二名加2分,倒数第一扣2分。

6、6点50前需打扫完卫生,中午12点15分打扫完卫生,卫生组长扣3分,基余同学扣2分。★同学互助(此项内容允许累积加分,由学习委员记录)

1、结成一帮一指导组的同学享有以下权益:

帮助同学每单科进步1-5分者,进步同学加1分,帮助者加1分 帮助同学每单科进步6-10分者,进步同学加2分,帮助者加2分 帮助同学每单科进步11-15分者,进步同学加4分,帮助者加4分 帮助同学每单科进步16-20分者,进步同学加8分,帮助者加8分 帮助同学每单科进步21-25分者,进步同学加16分,帮助者加16分 帮助同学每单科进步26-30分者,进步同学加32分,帮助者加32分

2、同学互助--相互共同提高者(前后左右为限)

每单科进步1-5分者,进步同学加1分,帮助者加1分 每单科进步6-10分者,进步同学加2分,帮助者加2分 每单科进步11-15分者,进步同学加4分,帮助者加4分 每单科进步16-20分者,进步同学加6分,帮助者加6分 每单科进步21-25分者,进步同学加8分,帮助者加8分 每单科进步26-30分者,进步同学加10分,帮助者加10分

3、个人进步

班内前3名,保持名次者加10分,班内4-6名保持名次者加6分,班内7-10分保持名次者加4分,班内11-15分保持名次者加3分,班内每进步一个名次加2分。

级部内保持前10名者,加15分;级部内保持前11-20名者,加12分;级部内保持前21-30名者,加10分;级部内保持前31-40名者,加8分;级部内保持前41-50名者,加8分;级部内保持前51-100名者,加4分;级部内每前进一个名次加2分;

4、学科考试

单科考试不及格:50-59者,扣2分;40-49者,扣4分;30-39者扣6分;30分以下者扣10分。单科测验成绩满分加10分,第一名加6分,第二、三名加5分,第四、五名加4分。其余凡是100分考试达90分者,加3分,凡120分考试达108分者加3分。(由学习委员记录)

解释权归属七年级五班班主任。

每天下午大课间公布当天加、减分情况,交由值日班长汇总,并制作好表格,张贴于教室内。

上一篇:提高社区规范化管理水平下一篇:剧本的格式与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