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共12篇)
1.镇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街道组织工商联、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侨台属代表、新的阶层人士等统战成员、政协委员及相关人员,到所属非公有制企业和有关部门、单位进行调研。通过到企业现场参观,与企业负责人、职工进行座谈,走访有关部门、单位和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等,听取有关意见或建议,就招商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进行了认真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工作,促进荣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招商引资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昌元街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着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一定实效。充分抓住城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突出优势,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紧紧依托我县 一区三园 和县城 中心商务圈 为招商平台,制定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奖励扶持措施,强化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洽谈落户,多方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先后成功引进怀乡食品、吉亨兽药、朗泰机械、万顺编织、昌盛橱具、清联煤业等30余家骨干企业。
目前,昌元街道现有非公有制企业265户,其中规模工业企业32户。非公有制行业总产值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5.7%、87.6%。从上述数据分析,街道非公有制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可谓举足轻重。
2.镇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村从2013年到2015年人口净增11人,三年当中,迁入人口24人,迁出21人(都是婚嫁变动),该村因此增加3人;三年当中,出生66人,死亡58人,人口自然增长8人。从该村情况看,该村地平水浅,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民人均收入居全县上等水平,外村的姑娘愿意嫁到该村,近年来也从未出现因自然条件原因举家外迁的现象。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在一段时间内人口变化不可避免的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2 劳力状况
2013年年末劳力总数1 160个,2014年未为1 166个,2015年末未1 164个,总数趋于稳定。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特点:
2.1 从受教育程度层面看,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呈逐年提高的趋势
2013年初中文化程度的560人,高中文化程度的140人;2014年分别为562人和144人,到2015年分别为564人和147人,2015年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0.7%和5%。虽然增长幅度不是太大,但是无论国家还是农户,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又且该村农民普遍比较富裕,只要家里的孩子愿意上学,家长绝对没有强迫孩子退学的现象,可以肯定的说,以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稳步上升。
2.2 从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层面看,在全村劳动力中,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占大多数,受雇劳力居其次
2013年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为705人,2014年为710人,2015年为696人,分别占总数的60.7%、60.8%、59.7%;在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中,纯务农的占三分之二,以农业为主,兼营他业者,占三分之一。从受雇劳力的情况来看,2013年为322人,2014年为324人,2015年为330人,分别占总数的27.7%、27.7%和28.3%。
2.3 从劳动力就业行业层面看,在全村劳动力中,以种植业为主的劳动力,依然是多数
2013年全村劳动力中,以种植业为主的劳力为750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60.5%;2014年全村以种植业为主的劳动力为750人,占总数的64.6%;2015年全村劳动力中,以种植业为主的劳力为696人,占总数的59.7%。这种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农民跳出农业从事二、三产业的路子还不是很宽。
3 收入情况
总体来说,全村农民收入前两年增长较快,2015年出现下滑,三年当中起伏变化明显。从观察点抽样调查户情况看,2013年家庭全年总收入2 945 849元,2014年为3 236 470元,2015年为2 683 649元。2014年比上年增长了9.8%,2015年与上年相比减少了17.1%。2014年调查户农民人均纯收入11798.5元,比上年2013年的11 246.9元增长了4.9%,2015年调查户农民人均纯收入10 298元,比上年减少1 500.5元,减少了12.7%。
3.1 三年当中,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前增后减
2013年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为1 156 651元,2014年为1 320 080元,2015年为839 005元,2014年比2013年增加了14.1%,2015年比上年减少了36.4%。
3.2 三年当中,财产性收入逐年增加
农户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转包收入,多年来镇安寨村农户间土地转包就一直比较活跃,就调查户来说,每年的土地转包面积都在6.66 hm2以上。另外,近年来我县一些纯农业乡镇大面积种植瓜菜等经济作物,因土地轮作的需要,这些地方的部分土地已不再适合瓜菜种植,于是,老百姓把租赁土地的目光放在了周边以非农业为主的村子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镇安寨村土地流转的速度,与此同时,也拉动了土地的流转价格,使土地价格呈现出逐步上涨的趋势。2014年,调查户耕地转包收入56 423元,户均633.9元,分别比2013年的45 373元和515.6元增加了24.3%和22.9%;2015年调查户耕地转包收入65 474元,户均744.0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6.0%和17.3%。
3.3 三年当中,转移性收入增长明显
近年来,我国每年都要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惠农资金逐年加大,老百姓从政府得到的收入也越来越多。以粮食补贴资金为例:2004年玉米每667m2补贴5元;2005年玉米每667m2补贴5元,谷子每667m2补贴5元;2006年玉米每667m2补贴5元,谷子每667m2补贴5元;2007年玉米每667m2补贴5元;2008年玉米每667m2直补5元,农资综合补贴35元,良种补贴10元,种植667m2杂粮(除薯类)直补5元,农资综合补贴35元;2009年玉米和其它杂粮直补5元/667m2,农资综合补贴35元/667m2;2010年、2011年玉米和其它杂粮直补5元/667m2,农资综合补贴35元/667m2;2012年、2013年、2014年玉米和薯类直补5元/667m2,其它杂粮直补25元/667m2,农资综合补贴55元/667m2。可见,老百姓从政府部门得到的这部分收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随着国家对农业问题的重视,以后类似这样的补贴有可能还会继续加大。另外,在近几年,老百姓得到的诸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后随着我国各种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老百姓只要符合条件,得到的这部分收入也会继续增加。
3.4 三年当中,工资性收入连续出现下滑
在本地或外出打工赚取工资性收入,多年来一直是镇安寨老百姓增收的重要途径。许多人不仅在本地打工,每年另有不下200余人,远赴山东、河南、内蒙等地从事锻造加工等工作。这些农户家庭,男劳力打工,女人们则有的在家照看小孩,耕种0.067~0.133hm2土地;有的租出自家的土地,干脆歇业在家啥事不干,每年3~4万的劳务收入,日子也过得悠哉闲哉。据调查,2013年89个调查户中,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以受雇劳动者为主和受雇经营者为主”的农户有53户,占调查户总数的60.2%;2014年在调查户当中,家庭收入来源为“以受雇劳动者为主和受雇经营者为主”的农户有50户,占调查户总数的56.1%;2015年在调查户当中,家庭收入来源为“以受雇劳动者为主和受雇经营者为主”的农户有49户,占调查户总数的55.6%。家庭收入来源为“以受雇劳动者为主和受雇经营者为主”的农户连续三年均超被调查户总数的半数以上。
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近年来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大气候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更多的本地或外地企业生产不景气,导致镇安寨村许多劳力未能充分就业,劳务收入明显减少。据统计,2014年调查户劳务收入为1 389 006元,比上年的1 407 516元减少18 510元,减少了1.3%,户均减少207.9元;2015年调查户劳务收入为1 226 287元,比上年的1 389006元减少162 719元,减少了11.7%,户均减少1849.1元。
4 集体经济情况
4.1 村集体固定资产情况(单位:百元)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初该村并没有把村里所有的资产分到农户,而是按照“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原则,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只把土地承包到户,大队原有的锻件加工厂、蛭石厂等企业由集体统一经营,农田作业机械包括3台大中型拖拉机、10台小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以及灌溉水井等都有集体统一管理,由相关“农机队”、“水利服务队”承包经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集体资产在原来的基础上,生产性固定资产规模继续扩大。到1989年集体资产总额271.7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225.8万元,比1982年集体资产总额209.09万元增长了7.99%。再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村干部的新老交替、企业的管理水平等等原因,原来的一些老企业如锻件加工厂、蛭石厂等企业相继拍卖或倒闭。到1992年,村里贷款700多万元上马了冷旋压封头厂,集体资产进一步扩大,但是后来由于市场、人才、管理等方面原因,该厂生产难以为继,2014年终因资不抵债被银行拍卖,村集体固定资产原值由2014年的11 116 500元减少到2015年的3 676 000元。
4.2 村集体经营收入情况(单位:百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该村除去上级补助款以外,村集体经营收入最主要来源就是靠村集体机动地和场地房子的出租收入。近年来,该村农田基本建设、农村道路修建、生态环境改善、农田灌溉水补贴等方面的投资,很大程度上依托了上级补助收入部分。
5 农户家庭经营情况
5.1 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在总数中占比不大
样本户调查表明,2013年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以家庭经营为主的有28户,占总数的31.82%;2014年为31户,占比34.83%;2015年为27户,占比30.7%。
另外,调查表明,虽然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在农户劳动力的总数中占比较大,但如果家庭成员中一旦有受雇劳力,那么该农户收入的绝大部分则来自于受雇劳动收入。
5.2 农户家庭经营以种植业为主业
2013年,调查户家庭经营主业是种植业的有73户,占比82.95%,工业的2户,运输业的2户,商饮服务业的1户,分别占到总数的2.27%、2.27%和1.14%,无家庭经营的10户,占总数的11.3%;2014年调查户家庭经营主业是种植业的有76户,占比86.36%,工业的2户,运输业的1户,商饮服务业的2户,分别占到总数的2.25%、1.12%、2.25%,无家庭经营的8户,占总数的8.9%;2015年调查户家庭经营主业是种植业的有73户,占比82.95%,工业的2户,运输业的1户,分别占总数的2.3%、1.1%,无家庭经营的12户,占总数的13.6%。
5.3 种植业内部以玉米种植为主
调查表明,2013年调查户51.53hm2耕地当中,玉米播种面积46.92hm2,占总数的91.01%;2014年调查户58.03hm2耕地当中,玉米播种面积52.55hm2,占总数的90.5%;2015年调查户49.73hm2耕地当中,玉米播种面积48.46hm2,占总数的97.45%。
调查表明,在本地或外出打工赚取工资性收入,多年来一直是镇安寨老百姓增收的重要途径。玉米种植用工相对较少。播种有点播机,667m2留苗3 000~4 000株可达到精量播种;除草可喷施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中耕松土可利用追肥器进行,秋天收获有玉米收割机。可以说,玉米种植从种到收都可以做到全程机械化作业,这种省工省时的特点,正适应了该村青壮年劳力在外打工,中老年人和妇女守家种地的就业特点。
放眼全村,2015年全村除锻造企业经营户16个、制粉企业经营户2个、药店经营户1个、餐饮业经营户5个、农业机械和工业电器修理户2个、小百货商店经营户12个、肉食店经营户2个、联通服务部经营户1个外,其他所有农户家庭经营都是以种植业为主。全村农作物播种面积428.93hm2,其中玉米播种面积379.87hm2,占到了总播种面积的88.56%。
这些面上的情况与调查户的情况基本一致。
6 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情况
6.1 干部数量基本稳定
2013年、2014年全村共有村干部8人,其中党支部委员3人,村委会人数5人,实际人数8人;2015年全村共有村干部8人,其中党支部委员3人,村委会人数5人,实际人数7人(一人兼任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6.2 村干部文化程度较高
2013年、2014年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6人,2015年为5人,均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6.3 干部年龄以46-60岁为主
2013年、2014年、2015年三年当中,这一年龄段的干部占总数的62.5%。
6.4 村政事务管理民主公开
多年来,该村一直实行村务政务财务公开,村委会设立政务、村务公开栏,对村里的各项重大决策、财务开支、征用土地、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村干部工作目标等重大村务问题,做到定期公布。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议事制度、年终总结报告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制度、财务管理公开监督制度等,财务支出实行“四签字三把关一盖章”制度,促进了民主管理。
该村社会治安良好,邻里和睦,村民整体素质较高,多年来从未发生各类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
7 村容村貌
镇安寨村村庄整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全省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
7.1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
近年来,村里硬化了村中街道25km,种植花卉1 500m2,栽植常青树500余株,安装路灯180盏,主街道全部达到了硬化、亮化、绿化;改建了占地6 600m2的文化大院,院内亭台楼阁,绿树掩映,文化站二楼新颖别致,矗立于大院中心,大院东西俩侧文化长廊有24间,内装名人书法字帖,大院广场全部硬化,两边花卉树木成荫,体育活动设施配套齐全。
7.2 农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村里规划开发了住宅小区,已有60户农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小二楼,新建富康小区,住宅楼2栋1.2万m2,100户,配套车库72个,门面房20间。到2015年,全村拥有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650户,占了全村总户数的64.4%,砖瓦结构房屋占到了34.5%,土坯房仅占1.1%,人均住房面积达30m2以上。
7.3 环境状况明显好转
村里划分卫生责任区24个,由党员干部担任责任人,进行监督检查。配备有清洁人员8名,每天负责清扫街道;规划了垃圾填埋场,配备了二辆垃圾车,每户配备了垃圾桶,每天早晨垃圾车定时收集垃圾,这一治理加上科学管理,使村容村貌彻底得到改观。
摘要:定襄县神山乡镇安寨村是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村,调查始于1986年至今已有31年。该村共有89个调查户,属抽样调查村。我们对该村2013年2015年社会经济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与分析。
3.镇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土地转让费;经济收入;调查;宜秀区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5-04-02
为了掌握安庆市宜秀区晚籼稻土地承包费高低状况,分析研究流转土地价格、补贴收入、粮食价格及种植大户收益之间关系,笔者深入到各大户和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项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1 土地转让费水平
安庆市宜秀区土地转让费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每667m2每季转让费为125元(每667m2土地年转让费为250元,按每年种植2季作物计算,平均每季转让费125元。下同),最低的转让费是75元,最高的为200元。到2014年平均每667m2每季为240元左右,最低的200元,最高的达380元,一般每季每667m2在250~300元之间,比2009年上涨近1倍。2014年全区土地流转种植粮食作物的转让费费在500~600元/667m2范围,种植蔬菜、药材、鲜果等经济效益稍高的转让费稍高一些,最高的为每667m2每年800元。在土地转让费数额上,地力好的、水利设施完备旱涝保收的、集中连片面积大的、离城镇较近的价格高一些,相反,土地分散、小块较多、不能实行机械化实产的、偏远的山区、圩田、旱涝不保收的田块价格就低一些。
2 政策性种植补贴对农民经济收入影响情况
由于土地转让合同内容不同,种植大户获得的补贴也有不同。但是,一般情况下,如果土地是从农户手中转让来的,大户得到的仅仅是规模种植大户补贴10元,其他补贴是给一家一户的农户的。如果种植大户承包土地是村级集体土地,则各种补贴都归种植大户所有,如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但是地租偏高。一般地,从2009年以来种植大户多数仅仅享受大户补贴每667m210元补贴,少数种植大户享受良种补贴每667m215元,这样补贴享受多的是每667m225元,一直没有其他补贴项目的增加。近几年来不少大户实行“一麦一稻”1a两熟形式种植,每667m270元的小麦农资综合直补种植大户都能够享受到,这样,规模种植大户每667m2每年可以获得100元左右的国家政策性补贴。如果仅仅种植一季水稻各种补贴一般都不会超过30元。
另外,2013年,安庆市对于规模种植66.7hm2以上大户实行奖励,种植66.67~13.33hm2,奖励10万元,13.33hm2以上的奖励15万元,奖励资金是按照市级和区级分别承担50%。当年,全区共有4户种植大户获得奖励,得到奖励资金45万元。这对我区规模种植大户发展粮食生产起到了极大的鼓励作用。
3 粮食价格变化情况
粮食价格稳中有升,从2009年的每50kg110元上升到2014年的每50kg138元。
4 土地转让费水平、补贴收入和相应粮价及种植效益之间的变动关系
虽然近几年粮价有所上涨,但种植大户种植效益一直停滞,一方面土地转让费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比粮价上涨得快;另一方面劳力人员工资一年比一年高,而政策补贴种植大户大部分享受不了。还有,近几年天气状况不是很好,2011年春季長期干旱无雨,2013年全市高温干旱,2014年持续低温阴雨寡照,这种天气对于农业生产十分不利,不少种植大户因灾损失惨重。这样,虽然补贴相对稳定、粮价不断提高,但农民的实际经济收入并没有提高,相反,不少农民甚至由于难以承受年年受灾损失的压力而放弃承包土地。
5 当前土地流转存在问题
5.1 流转行为不规范 目前土地流转部分是农户间自发进行的,存在恶性竞争现象,如遇自然灾害部分种植大户就亏本,效益不能得到保障。
5.2 规模流转难度大 一是规模流转涉及的农户多,每个农户的想法不一致,意见不统一,又不能强求,协调难度大。二是是部分农民恋土情结较为严重,认为只要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障,宁可粗放经营,甚至撂荒,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
5.3 流转后缺乏管理 由于缺乏跟踪管理,少数土地流转后业主缺乏耕地保护意识,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或随意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土地复耕困难。
6 土地流转对策建议
6.1 成立合作社 由村委会牵头,组建农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指导有意流转土地的农户组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专业合作社,将土地依法集中流转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对外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将土地流转给有资质、讲信誉的业主,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6.2 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农业具有高风险特点,为激发产业开发大户从事农业开发的积极性,财政在安排农业专项资金时,对农村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实行单列,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二是政策补贴倾斜种植大户,采取原量不变,增量直接补给种植大户,提高种粮积极性,增加种粮效益。
6.3 切实解决种植大户生产中实际问题 一是容许种植大户建立临时性的库容、晒场等;为大户生产经营贷款提供便利条件。二是优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增粮工程等项目。三是协调解决大户与一般农户之间的矛盾。
4.某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坚持科学发展上水平,实现富民强镇新跨越”的总体部署和市、县实施的农村六大重点工程的具体要求,奋力拼搏,真抓实干,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6月底,全镇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万元,超额完成全年的任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万元,同比增长**%;销售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合同利用市外资金**亿元,实际到位资金**万元,完成自营进出口**万美元,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上半年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继续实施涝洼地改造工程,共改造中低产田 亩;继续扩大特种种植养殖面积,杞柳种植面积发展到 余亩、浅水藕连片种植达 余亩;大力发展 产品养殖,逐步形成了农作物种植与 业养殖相得益彰的生态种养基地。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路子,扩大 两个市级龙头企业规模,促进产业升级改造,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重点项目建设全速推进。投资 万港元的 二期工程已全面开工;投资 万元的细木加工项目落户,各项手续已办理完备,现已开工建设;投资 万元的 小区
已经开工,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中小学校安工程改造项目全面开工,小学、小学、小学、一中等四所学校,主体已完工,已申请验收;总投资 万元的 一中创“省规”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总投资 万元的 医院病房楼、门诊楼、职工宿舍楼正在紧张规划,计划年内动工建设。
等一批国家重点 工程进展顺利。
(三)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自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我镇按照“资金大投入、项目大建设、环境大整治、形象大改观、品味大提升”的工作思路,不断提升整治标准,改进管理手段,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长效管理。先后投入 余万元,采取净化、绿化、美化、硬化、拆除、清理、遮挡等方式,公路沿线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加大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构筑起了“户收、村集、镇运、集中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机制,全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四)计划生育秋季集中会战保持高压态势。以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人口出生性别比为主要任务,紧紧围绕“ 个百分之百”的工作目标,采取集中会战、重点突破的方式,强措施、大力度地推进秋季计划生育集中活动,群众的生育观念自觉得到改变。
(五)秸秆禁烧任务全面完成。根据国家和省市县有关精神,按照“三不”的要求,通过强势宣传发动、坚持堵疏结
合、严格落实责任、实行以奖代补等措施,组织和动员全镇的力量,大打秸秆禁烧的全民战争,焚烧秸秆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六)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通过开展“霹雳行动”,严厉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震慑了犯罪,收到了以打促防的效果。充分发挥信访及各类治保调解组织的作用,加大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有效避免了各类矛盾纠纷的激化和升级,保持了全镇的社会稳定。
上半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源结构单一,招商引资产业化项目少,大税源和可持续税源少,财政增长后劲不足;二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多数村集体经济基本是空白,而且村与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为民办实事的力量较小;三是个别部位、个别村不稳定的因素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四是个别村级班子驾驭全局能力差,全局观念淡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行政区 分布,行政成本过高。上述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都将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努力加以改进。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全面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集中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种植业; 养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继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形成镇有重点、村有主业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二)全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全镇上下再掀“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热潮,按照新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要求,瞄准新的发展坐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力量,强力推动经济高位运行,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一要在招商引资上落实更加得力措施。把招商引资与全民创业相结合,狠抓载体建设,突出“以商引商、环境招商和人脉招商”三种招商方式,不断吸引大项目、大企业到我镇落户发展,努力提高招商的成功率和项目质量。二要进一步提高经济组织程度,强化对牵动鲁桥长远发展的重点工程的动态监控,争取重大项目早开工、快竣工、早达产。实行逐月跟踪企业、项目运行质态的制度,掌握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和主动权。三是不断创新发展机制,拓宽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认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抓好此项工作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秀美新鲁桥的需要。按照目标任务,坚决破除畏难发愁、小成即满思想,戒骄戒躁,苦干、实干、拼命干,赶超先进,争标夺杯,让更多的大项目落户鲁桥,让更多的人投身创业、再创新业,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三)加强财源建设,努力实现财政增收。按照“巩固壮大老财源、开辟新财源、培植长久财源、抓住一次性财源”的工作思路,通过招商引资、扶持企业加快升级改造、强化
税收监管等措施,采取综合治税手段,努力实现财税稳定增长,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加大投入,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卫一体化建设。要针对环境整治的薄弱环节,明确目标,攻坚克难,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容貌景观的明显变化。一是打造中心示范街,提升镇村形象。加大对镇中心街、段的整治内容、整治要求、整治目标的建设与督查。按照省道标准开展环卫作业,维护各类基层设施,督促有关村和所属商家店铺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整治取得明显效果。二是专项整治户外广告。以“减量、规范、美观、安全”的总体要求,清理拆除各类违规设置、陈旧破损、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城市容貌的户外广告。按照“一店一牌、统一设置位置、统一设置高度、统一设置标准”的要求,整治道路两侧的门头牌匾。三是清理占道经营,规范车辆停放整齐。重点开展集贸市场周边摊点的专项整治,取缔非法占道摊群,清理游动商贩、沿街烧烤,加强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管理。四是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建设和管理的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整合社会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城乡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力保障;五是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社会监督的管理和处置工作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切实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向深入。
(五)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鲁桥。进一步强化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安全保卫和巡逻队伍建设,确
保广大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加大物防、技防投入,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畅通群众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渠道,搞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保持“严打”斗争高压态势,实施电子监控工程,完成济微路沿线及各村主要路段电子监控安装任务,实现电子监控全覆盖,最大限度降低治安事件发生率,大幅提升群众安全感,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5.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五
林下经济是指在林地之间,有效利用林地空间,实行农、林、牧等多种活动形式的立体式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缩短林业经营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生态发展的目标。近期,桐城市林业局组织专班对林改后的全市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做法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扎实推进,明晰的产权给更多的企业和林农有了经营林业的空间,社会参与和广大农民经营山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林下经济的发展和绿色食品的营销带来了活力,更是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种重要途径。截止目前,全市从事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农户有5979户,500亩以上的大户有22户,企业经营的有14家,其中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据调查统计,桐城林下种植、养殖的产品已在周边城市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全市2011年林下经济产品销售额已超过1亿元,占林业产值的12.5%。
1.多模式发展,多品类共存。一方面,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的开发林果、林花、林菜、林菌、林药等模式;另一方面,大力培植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大力鼓励林禽、林畜、林渔、林蜂等模式。并依托绿色有机产品开发农家乐项目,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优势。目前,全市从事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品类达16种之多,利用森林资源实施农家乐达10家。
2.企业参与,品牌带动。为更好地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提升林下经济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的效益和生命力,我市大力倡导并鼓励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企业,依托其企业优势资源,从事林下经济的发展,先后发展了一批有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的林下经济产品。如安徽乐健公司,是一家生产绿色食品的企业,利用林下开展杨树与瓜蒌复合种植,提高了林地土壤的肥力和水份,满足了杨树生长条件,又为瓜蒌提供必要的生产环境,取得培养大径材和瓜蒌种植双赢。桐城文都生态农业公司、银美生态养殖公司,开展林下散养土鸡和生猪,土鸡和生猪品质得到了提升,林木生长的土壤肥力也得到了增强,养殖与育林一举两得,投资回报率达38.6%。同时,企业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注重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不仅为自己的餐饮行业提供了大量生态食品,也提升了行业的竞争力,增强了品牌的带动效应。
3.政策扶持,成效明显。201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发展林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思路和相关的保障措施,各镇(街道)也立足实际,对发展林下种、养殖业的企业和农户,给予政策扶持,并在林权流转、行政办证、科技信息和动植物检疫上提供优质服务,有的镇(街道)还从镇级财政中每年拿出资金用于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补贴和奖励,对资金周转较困难农户,给予资金投入或帮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规模总量不大。近年来,我市的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产业带动和行业牵动,林下经济发展主要还是小而散,缺乏规模效应,而且产品的品牌不多,数量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即使是一些销路较好的产品,也因规模小,只能满足自产自销或定单销售,难以满足市场的批量需求。
二是管理手段落后。特别是在林下产品的生产、加工等环节多为手工操作,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不高,生产的成本相对较大,很多林下产品在种植、养殖上都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方式,靠自然生长,生产周期长,靠手工操作完成产品的初加工,影响了产品的产量,提高了经营成本。
三是资金制约因素大。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在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方面止步不前,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为更好地推动我市林下经济发展,下一步建议重点是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投入,逐步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带动市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一是政策扶持。主要是在市委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林下经济发展工作指导意见》,为我市的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二是结合实际,组织编制全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规模、方向和模式。
三是典型示范,打造品牌。拟规划建设一批连片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典型企业和大户,在技术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的作用。大力支持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创建森林旅游示范区,引进和培育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强化标准化建设,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搞好林下产品产地认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6.镇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六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关键。为了进一步总结 “十五”期间我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分析制约我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存在问题,促进我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9月13日至20日,我乡根据县民宗局要求,组织人员对本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6个村委会,对部分干部群众进行走访、座谈,认真了解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铁锁乡地处东经100°59′—101°03′,北纬26°01′—26°15′之间,距县城金碧104公里,地处楚雄、大理和丽江三州交汇处,与大理宾川、丽江永胜隔江相望,素有“鸡鸣三县,水流两江”之说。东靠三台乡,南邻三岔河乡,西至渔泡江与大理州的宾川县交界,北抵金沙江与永胜县隔江相望。全乡国土面积230平方千米,全境地形狭长,境内山高坡陡箐深,平均海拔2252米,海拔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全乡有耕地面积10331亩(其中:水田2662亩,旱地7669亩),主要河流6条,沟渠54条,坝塘24座。目前,水利化程度较低。全乡共辖6个村委会,73个村民小组,66个自然村。2009年全乡总户数2617户,总人口10663人,少数民族人口7784人,占总人口的73%,主要有彝、傈僳、傣、苗、白5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乡镇。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2009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7503.86万元,少数民族群众人均纯收入1924元,完成财政总收入94.4万元,在2008年68万元基础上增长39%;完成财政自收收入89.6万元,在2008年62万元基础上增长45%。
(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一是水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全乡水利化程度达63.5%,新建和加固了一批水库、坝塘、小水池、水窑,使少数民族地区水浇地、保水田不断增多,粮烟等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提高;二是电力建设得到夯实,除七棵树村委会下片因涉及观音岩水电站移民搬迁,省政府要求停止一切建设外,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基本得到保障;三是交通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截止2009年底已有39个村民小组修通村组公路,总里程105.6公里;四是邮电通讯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电信、移动、联通相互交织的通讯网络,各种信息能顺利传送到边远村组,为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农业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
为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乡党委、政府立足乡内实际,重点培植核桃、花椒、烤烟、小火腿、小米辣等5大产业。2009年底全乡核桃种植总面积已达60659亩,实施核桃集约化经营457亩,产量由2008年的890吨增至1497吨,产值3892万元。2009年花椒总面积达13776亩,已初步实现打造“花椒之乡”品牌的目标。花椒总产由2008年的100吨增至129吨,产值480万元。2008年烤烟产量21万公斤,均价12.52元,实现产值229.5万元。2009年,烤烟移栽面积2260亩,完成产量27万公斤,级内均价16.03元,实现产值346.7万元,创历史新高。2008年畜牧业产值达2103万元,小火腿加工拉动着铁锁畜牧业发展。全乡着力打造畜牧产品品牌,抓住铁锁 生态小火腿市场广阔的优势,壮大火腿加工个体户6户,全年已外销小火腿32吨。另外,小米辣是铁锁产业发展中具有潜力的一项产业,本地生产的小米辣具有辣味适中、香味独特的特点,在各种辣椒中独树一帜。2008年,小米辣产量37吨,产值44万元。
(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事业得到发展
“十五”期间,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我乡经济得到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使民族地区逐步摆脱贫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生存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乡6个村委会均已架通程控电话,程控电话用户达294户。开通了中国移动通信网络和联通CDMA网络,通信用户达1000余户。11个村民小组架设有线电视网络,并与县城联网,可收视节目36套,用户510户。中频网络开通2个村委会。全乡设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完小1所,村小2所,2009年初中在校专任老师31人,小学在校专任老师52人。初中在校学生386人,小学在校学生820人,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中考上线率10.3%。乡镇集市设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设卫生所(室)7个。中心卫生院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人,医疗用床位27张。进一步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医疗卫生、学习交流的各项需求,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的社会事业基础。
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大力学习宣传民族法律法规是重要基础
乡镇党委、政府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认真做好民族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一是在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使民族团结的意识 在青少年中得到广泛宣传,从小懂得怎样遵守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权;二是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思想教育活动;三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州、县的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政动手、各尽其责、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做到小事不出村、不出厂矿,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的要求和“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工作方针,每年乡人民政府与全乡6个村委会都签订《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定期或不定期排查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的问题,注重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五是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注意区分一般性的问题和民族矛盾,本着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由于加强领导,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正确对待民族问题,使我乡民族团结的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历史上遗留下来民族间的隔阂基本得到消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全乡各民族间形成了生产上互相关心帮助,生活中互通有无,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风俗习惯上相互尊重的民族团结新景象。
(二)制定具体政策是重要的保证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帮扶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政策措施。对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少数民族个人企业给予扶持,帮助其发展壮大,从而带动周边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并在一些社会事业收费上,对部分困难少数民族群体给予减免,切实减轻他们的生产生活负担。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有力地促进了我乡各族人民的团结稳定,确保了少数民族群众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上来。
(三)认真落实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是有力的促进 一是认真落实民族贸易政策,鼓励发展了一批少数民族农村合作组织,树立了铁锁乡“小火腿”和“小米辣”等民族特色产业品牌。二是抓好全乡3个小学寄宿校点和1所普通中学少数民族困难学生补助兑现工作,巩固我乡“普六”、“普九”成果;三是抓好一年一度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招生录取工作,按政策规定办理民族生的提档照顾;四是保护、挖掘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乡党委、政府多年来的努力,我乡特有的“冬街节”已被打造成为民族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盛宴。同时,还对乡内的民族小调进行了收集整理,向省、州、县推荐了一批民族民间艺人。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扶贫开发后劲不足。我乡属边远山区,山地面积大,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差。虽经几十年的建设发展,但经济发展水平还远低于其它乡镇。突出表现为资金不足或严重短缺。大量的资金空白阻碍了我乡少数民族摆脱贫困的进程,同时绝大多数扶贫开发实施项目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当一个项目资金出现空缺,便会导致一系列的项目停滞。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专等国家有限的扶贫资金进行扶贫开发就显得后劲十分乏力,一切实施方案似乎也就成了纸上谈兵的空谈和不切实际的假想,所以如何解决我乡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中遇到的资金困难已成为全乡少数民族摆脱贫困工作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和难点。
(二)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田水利设施状况令人堪忧。灌溉主干、支渠及田间毛渠失修;通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公路交通问题相当严峻,运载能力极差,尚为进行任何道路硬化。
(三)群众素质低、增收路子少。“十五”期间,随着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少数民族群众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由于我乡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乏、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尚未彻底改变。当前,少数民族农户整体素质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一是在思想素质方面,不少农户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二是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三是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地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增收。
(四)自然障碍。生态脆弱堪忧,环境破坏仍在加剧。立地条件差,使农户生产难以实现自给自足。自然灾害多,注定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五、对进一步落实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转变落后观念,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僻的边远山区,长期以来,思想禁锢、信息不灵,祖祖辈辈传统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在沿袭着。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现有资源开发、引导、教育少数民族群众多学文化知识,多学先进的科学技术,破除陈规陋习,摒弃怨天尤人,打破“等、靠、要”的思想和平均主义观念,摆脱因循守旧、消极落后的传统观念。
(二)要继续加大帮扶力度,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民族地区发展缓慢,很大程度在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步伐,仍须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有利时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千方百计增加对民族地区交通、水利、通讯和教育、卫生等硬件投入。
(三)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实现增产增收。因地制宜,趋利避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赚钱就发展什么。在名、特、优产品上做好文章。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以科技为先导,以先进适宜的科技措施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实现增产增收,加快发展。
7.镇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七
北流市皮件产业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 2011年4月取得了“广西皮件生产基地”荣誉称号。四年来, 北流市充分发挥基地品牌效应, 大力发展皮件特色产业, 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14年皮件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2.05亿元, 比2011增长36.65%, 销售收入39.88亿元, 比2011年增长35.11%, 实现利润2.65亿元, 比2011年增长328.92%, 上缴税金2亿元, 比2011年增长445.22%, 出口创汇6220万美元, 比2011年增长12.76%。刘涛副主任一行分别考察了北流市明华皮革和育祥鞋业两个企业, 刘涛在调研中指出, 北流市皮件产业发展要通过打造地方区域品牌, 发挥品牌效应, 促进北流市皮件产业快速发展, 做大做强地方特色经济。
随后, 刘涛一行到容县考察了奇石协会贵妃玉行业。容县贵妃玉石资源主要分布于杨梅、黎村、县底、容厢、灵山等乡镇, 其它乡镇亦有发现主要品种的水料、山料。近年来, 容县玉石水料、山料的采掘量较多, 未加工的山料流入河南、云南、广东等省区及区内南宁、柳州、桂林等地, 目前容县的贵妃玉石及其制品, 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 但是市场零散, 加工规模小, 技术含量较低, 缺乏统一的玉石标准和开采经营整体规划, 品牌和效益拉动有限。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流失和价值损失, 同时还造成了资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贵妃玉开采总体来讲比较混乱, 可控储量尚未完全掌握, 开发程度较低, 开采技术落后, 贵妃玉资源人为破坏严重, 基本处于无序状态。针对容县贵妃玉开发存在的问题, 刘涛要求, 一要立项勘探, 摸清容县贵妃玉的资源状况;二要加强管理, 严禁滥采滥挖行为;三要规范市场, 提升产品附加值;四要深入研究, 注重人才的挖掘和培育;五要打造品牌, 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8.会昌县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篇八
一、会昌县乡村集体经济基本情况
(一)乡村集体经济资产情况。目前,会昌县19个乡镇资产总值为1976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695.09万元。243个行政村共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43个,集体所有农用地面积354.9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4.05万亩、园地12.95万亩、林地300.25万亩、草地0.86万亩、养殖水面6.03万亩、其他10.74万亩。村集体资产总额19641.73万元。
(二)乡村集体经济债务情况。全县19个乡镇负债总计7910万元(2014年底统计数)。243个行政村负债总额5207.79万元,其中经营性负债259万元,举办公益事业负债1917.03万元,当年新增负债70.5万元,经营性固定资产原值299.8万元。
(三)乡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2014年,全县19个乡镇经济总收入因种种原因未作汇总,仅统计了烟叶税收补助收入1684.94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收益基金补助收入4561.2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567.16万元,其中经营收入684.45万元,发包等收入165.1万元,投资收益8万元,补助收入1879.00万元,其他收入830.61万元。当年无经营性收入的村126个,占53.85% 。
乡村两级收入渠道大体相同:一是资源性收入。主要是利用集体的林、地、水等自然资源和撂荒地、空闲地、机动地和集体林地,通过建办种苗繁育基地、引资开发、出让承包等方式增加的集体收入。二是资产性收入。主要是有效利用闲置资产,如通过出租、出售闲置厂房和生产设备等方式创收。三是其他收入,主要是通过土地征收获得的补偿款、社会抚养费返还款、烤烟生产奖励等收入。
二、会昌县乡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认识不到位。从调研走访的乡镇了解到,大部分乡村干部都能客观地认识到乡村集体经济薄弱这一现状,但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改变目前乡村集体经济的状况。个别乡村干部虽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却感觉力不从心,有想法没办法,认为有上级财政拨款、烟税、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土地出让金等收入,能够维持正常工作,缺乏主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举措。
(二)乡村集体经济的产权不明晰。村级集体经济名义上是归村内集体成员所有,但长期由村委会管理,由于缺乏技术、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集体经济中的个体所占份额不明晰,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人都有,人人没有”的怪象,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三)发展不平衡,收入来源单一。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各行政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有些村资源性优势明显,纯收入较高;有些村基础条件较差,加上历史原因造成的债务,集体经济负债累累。县城周边、交通便利行政村的集体经济状况普遍好于偏远、交通落后的行政村。据2014年底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报表显示,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最高的筠门岭镇与最低的洞头乡相差91倍。大部分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依赖政府补助和政策性补偿。由于管理方式粗放,产业单一,层次低、规模小,村级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很难适应市场化要求,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资产运营管理不规范。长期以来,村级集体资产的运营控制权由村干部掌握,而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等相关监督机制又不规范,致使民主监督很难到位。一些村干部存在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不作为,怕作为,集体资产管理混乱,严重阻碍了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一些村干部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随意挥霍,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农民权益无法保障。受环境因素、自然条件和发展理念的影响,大部分行政村的资产收入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但受财政实力的影响,用于发展集体经济的投入严重不足。另外,相关部门的结对帮扶大多只注重个体农户,往往忽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而项目资金大多是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用于发展集体经济的资金很少,集体经济的实力无法增强,长效增收机制无法建立。
(五)发展集体经济的人才匮乏。大部分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理念滞后,思想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市场经济意识薄弱,能力不强,思路不清,大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面对新形势束手无策,整体素质很难适应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加上大量劳务输出,又造成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素质高、懂市场、会经营的管理型人才比较缺乏,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障碍。
(六)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发展的资金和资本。从目前村级经济现状看,全县村级经营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100个,占41.15%。在3567.16万元收入中,补助性收入1879.00万元,占52.67%,投资收入仅为8万元,占3.29%。加上村集体固定资产大部分是非经营性资产,如村委会大楼、学校等,难以形成资本。部分有山林的乡村又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没有创造经济效益,乡村两级基本上入不敷出,更谈不上有资金发展集体经济。
三、进一步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认识,明确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一是提高乡村干部的认识。乡村干部要增强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摒弃“小富即安”和“等、靠、要”的思想,要有领头羊的责任和担当。二是要增强乡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自觉性。要通过考核激励措施,提高乡村干部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要把发展集体经济纳入乡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作为考核乡村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乡村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
nlc202309021550
(二)明晰产权,管好用活乡村集体资产。乡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实现乡村两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一是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要对属于集体的山地、水域等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把该收的钱收起来。对农户长期放弃管理、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由集体收回后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加强清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建立资产增值机制。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根据有关政策,保护好、发展好宅基地(土地)整理后的成果,促使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对使用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的,要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和公益事业费。三是强化村级财务管理,化解乡村债务。严格收支审批,控制不必要开支。进一步完善财务代理制度,规范代管手续。完善财务公开制度,及时、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并将控制和化解债务纳入对乡村两级的考核内容,积极探索并建立化解乡村债务的长效机制。
(三)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当地现有资源。发展乡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乡村集体经济实力。要大力培植“一村一品”、“一村一业”,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近郊和偏远乡村,应根据各自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干部群众素质等各方面实际情况,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扬长避短。如国省道沿线乡村,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特别是像周田镇、西江镇、筠门岭镇这样交通便利、地理优势明显的乡镇,适合发展第三产业。二是利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当地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三是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增添一条途径。四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产、供、销服务,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壮大集体经济。
(四)强化管理,保障乡村集体资产收入。一是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对现有集体土地、集体林场、山塘水库等发包经营项目,依法补充完善承包合同。二是强化集体资产民主管理。建立健全集体经济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和完善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重大投资决策和建设项目须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真正让农民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三是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组织成立以村民为主的监督委员会,专门负责对集体资产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
(五)做好培训,强化基层组织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扩大民主,选用一些懂经营管理,有一定理论素养,乐于奉献、敢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进入基层班子,尤其要选好村党支部书记,选好发展集体经济的带头人。要充分利用“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政策优势,大力引进优秀大学生包村驻队,充实基层组织队伍,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专题培训、集中培训和基地培训等多种方式,转变基层干部思想观念,增强新形势下经济工作能力,提高服务集体经济发展的水平。三是组织外出学习先进经验。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乡村干部,尤其是乡村集体经济负责人走出去,选择到基础条件相似且乡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市、县参观学习,借鉴成功做法,因势利导,强身固本。
(六)倾斜政策,加大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结合精准扶贫,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县级财政安排相应的资金,采取适当的形式,重点支持集体经济“空壳”乡或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降低贷款门槛,专门支持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允许乡村以山林、固定资产等抵押贷款用于发展集体经济。
(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9.社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九
社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路社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 调查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开展民营经济调查的安排,我们区委宣传部3人、鹿街办2人和路社区的6名社区干部共计11人兵分三路,到企业、沿街个体工商户的门面和居民家中,对路社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先后深入到7家民营企业、38家个体工商户和25个居民小组300多户家庭中进行座谈走访了解,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综合汇报如下: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近年来,路社区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在路社区经济总量中占主导地
位。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路社区民营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1、经济总量迅速扩张,但企业总数偏少,规模大的不多。截止目前,社区共有个体工商户38户,其中从事五金建材业的有13户,从事家电业的有3户,从事汽配摩托修理业的有5户,从事副食、粮油、餐饮业的有6家,从事服装美容美发等其他行业的有11户。民营企业7家,按企业性质分,私营独资企业5家,有限责任公司1家,集体股份合作制企业1家;按产业结构分,制造加工业企业3家,建筑业企业1家,流通服务业企业3家。就资产总量、销售收入、上缴税金和从业人员而言,上半年,民营企业现有固定资产大约有873万元,销售收入万元,上缴税金万元,从业人员339人;个体工商户现有固定资产大约有万元,销售收入万元,上缴税金万元,从业人员53人。民营经济在路社区经济总量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路社区民营经济虽然总量得到迅速扩张,但是企业总
数仍然偏少,规模大的不多。民营企业的注册资本除装卸运输公司达到450万元外,其余大多只有百万元左右,都是一些小企业,整体发展水平滞后,要想将企业做大做强,需要花大力气。个体工商户更不用说了,只有寥寥几家投入在10—20万元之间,其余大多只投入2—3万元,有的甚至只有几千元。都只是混个嘴,只求生活上过得去,若想将生意做大,难度可想而知。
2、运行质态明显提高,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较低,企业主的素质有待提高。一批民营企业纷纷加大技改投入,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今年,三众电气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及居住在路社区的东宝泡沫包装厂、佳宝公司的老板都纷纷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纷纷增添设备,加强技改,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得以大大提高。综观整个民营企业的发展,其运行质态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经营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还不
高,业主的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引进人才意识不强,一些企业诸如印刷厂、棉纺厂等仍停留在低水平生产加工阶段,忽视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家族式的管理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三是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经济指导工作缺乏理解、不支持,开会不到,报表不报,荣誉不要,只要优惠政策。
3、科技企业崭露头角,外向开拓势头渐增,但产品档次偏低,科技含量高的不多。到目前为止,社区民营企业中,印刷厂准备开发胶印技术,三众电气有限公司也在研制新产品,欧亚贸易公司主要从事钢材、废旧金属物质贸易,下步准备外向开拓,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联系,做外贸生意。在科技含量加速提升的同时,民营经济的外向开拓力度,招商引资力度也在逐步加大,产品结构得到一定的调整。但就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而言,总体档次偏低,科技含量高的不多。其产品主要集中在轻工、电子、机械等几个领域,信息、生物技术产品凤毛麟角。产品的档次相对较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加上企业规模不大,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得尤为脆弱。
4、优惠政策虽已出台,但相对仍不够宽松,企业税赋较重。近年来,省、市、区出台了不少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和补充意见,对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从路社区的民营企业来看全区的民营企业,我们铁山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仍然不如外地宽松,不如黄石、大冶宽松,更不如浙江、上海、山东宽松。浙江、上海对民营企业采取包税制,采取一个口子收费,而我们仍是多头收费,部门利益至上,收费项目繁多。出现了一方面政府花大力气外出招商,而另一方面因税费负担较重,造成区内个别企业外出开票,部分业主还产生了将企业搬出铁山发展的想法。探伤机厂主要生产探伤机,其原材料并不是很贵,但产品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同为探伤机的生产厂
家,铁山纳税6%,武汉纳税3%,大冶则采取包税制,比3%还低。团城山开发区在刺探到我们探伤机厂的税赋较高后,就利用最优惠的政策和最好的待遇从我们的探伤机厂“挖”走了两名技术骨干,并对其许偌税收头年返还60%,第二年返还60%,第三年返还40%,第四年返还30%。税赋重,不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我们企业的大批优秀人才外流了。另外,不平等税赋对规范性经营企业产生了不公平负担。再者,筹资渠道不畅,也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为缓解民营经济发展融资难的矛盾,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不少工作,探索尝试了很多办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筹资难依然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一方面是市场信用普遍遭到破坏,个体私营业主信誉等级低,有关固定资产的法律手续不健全,多数尚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企业贷款担保难、抵押难;另一方面金融部门出于资金安全、规避风险的考虑,对私
营企业慎贷、惜贷。业主反映银行是“救富不救贫”,“有钱的不想贷找着你贷、没钱的想贷却贷不到”,导致部分私营企业因资金不足发展受到制约。东宝泡沫包装厂现有生产设备14台,下半年准备增加6—8台,整个资金投入需50万元左右,目前他们自筹20万元资金已基本到位,尚缺口30万元资金。如果设备能到位,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到400—500万元。但是东宝泡沫包装厂至今因为土地证没有办到位,导致固定资产无法评估,也就无法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社会化融资渠道也不健全,资金的瓶颈制约因素较为明显。另外政府职能部门还存在着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发展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总的来说,路社区民营经济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民营经济规模总量明显偏小;规模、档次也都相对较低。通过一周来对路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对照先进地区,我们越来越充分感到,民营经济发展的水平体现着一个
地区经济的活力、财力的旺盛和群众的富裕,新一轮民营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地区间经济竞争的焦点。
二、社区富裕大户及有关项目投资信息 在路社区调查研究中,我们着重走访了居住在路的富裕大户,并对居住在路的富裕大户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中得知,居住在路的富裕大户大约有20户,大多从事建材贸易、建筑工程、摩托修理、轻工制造等行业。我们与这些富裕大户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目前,这些富裕大户心态不一,归纳起来,大致分五种类型:第一种人是思想上较为保守,安于现状,对转产从事新项目信得不足;第二种人是曾经经受过投资挫折,现在找项目非常谨慎;第三种人是想扩大企业规模,却又放不开手脚,不敢闯;第四种人是通过自身积累,手里有钱了,正在观望寻找对路子的好项目进行投资;第五种人是从事企业经营,进一步进行成本扩张,并已将资金投入到企业中,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调查中我们也获得了一些项目的投资信息,现表列如下:
1、三众电气有限公司想以股份的形式斥资50万元,投资压缩机曲轴项目;
2、鹿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计划引资120万元,并以预制厂厂房入股,扩大经营预制板;同时将公司临街旧楼房进行改造,从事贸易;
3、铁山印刷厂投资10万元,开发胶印项目;
4、东宝泡沫包装厂投资50万元扩规;
5、欧亚贸易公司投资100万元,投资金属类贸易项目;并想将生意做得更大,与武汉一家公司合作,投资450万元做外贸,主要是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做生意;
6、潘记摩托车行想投资50万元办摩托车商场;
7、启发建材店准备投资一个50万元的项目,项目正在寻找之中;
8、华达建材店有资金考虑合适的项目;
9、星月建材店想投资100万元办一个
货场;
10、新大洲摩托车店可引进浙江资金用于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项目正在寻找之中;
11、原富康装饰建材总汇准备投资一个100万元的项目,项目正在寻找之中;
12、保安一柯姓老板准备投资50万元与他人合作办一个项目,项目正在寻找之中;
13、鄂州一曹姓老板准备投资400万元利用关停后的铁山水泥厂场地办注铝件项目;
14、赛恩思电子有限公司准备投资50万元开发gjcpy—a型信号屏蔽器,现样品已出;同时投资10万元生产东贝压缩机配套器件——橡胶件。
三、工商业主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在这一次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群众是关心铁山建设和发展的。在入户调查中,我们向群众广泛宣传区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心和“九不准”等具体措施,群众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支持。
在征求意见时,他们大多情绪激动,言辞激烈。我们整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十点:
1、强烈要求拆除106国道下陆收费卡。纵观全国,在一个城市城区内设卡,仅此一例。有人统计,这个收费卡每年至少要吞掉铁山2个亿。更重要的是有人认为,收费卡除了增加了铁山企业的负担,影响招商引资,直接制约铁山经济的发展外,还有一个无形的致命的影响,那就是使铁山变得更加闭塞,特别是信息上的闭塞。公交车的车票价格上扬,带来的结果是进出铁山的人越来越少,这就无形之中减少了铁山的信息量。因此百姓强烈要求政府出面,协调解决拆除106国道下陆收费卡的问题。调查中我们也确实感到,老百姓已经把收费卡的问题同区政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起来了,也就是说,收费卡的问题已经上升到直接影响区政府在铁山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问题。
2、要求政府加强诚信建设,提高信誉
10.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
一、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村级经济收入情况
全市现有行政村298个,农户14.79万户,农村劳动力28.34万人。根据对所有村固定收支调查情况来看,全市有固定收入村
191个,无固定收入村36个;固定收入1万元以下村22个,固定收入1-3万元村49个;村集体固定收入最高的村为锦城街道新民村,固定收入950万元。
(二)当年收入盈余情况分析
根据固定收支情况来看,可将全市298个村分为收支盈余型、收支平衡型、入不敷出型
三类:
收支盈余型。全市收支盈余型22个村,主要集中在玲珑片,占全市所有村的7.5%,其中锦城、锦北街道9个。从收入来源来看,这几个村主要收入来源为集体资产租赁租金收入,占22个村固定收入62.27%;同时这几个村的支出控制较好,管理费用、福利费开支较少,较好地实现了开源节流。
收支平衡型。全市收支平衡型7个村,占全市所有村的2.3%,这几个村村集体均有较为固定的村集体物业租赁、山林发包租赁收入,各村收入基本上30-50万元之间。
入不敷出型。全市入不敷出型269个村,占全市所有村的90.2%,主要分布於潜片、昌化昌北片,其中天目山、潜川、昌化、河桥、湍口、清凉峰、岛石全部村都为入不敷出型,村级固定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占62.83%,且村级固定支出普遍较大,村均缺口在60万元左右。
(三)经营性收入来源分析
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20 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物业经济型。物业经济型指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于集体房屋等资产出租取得的收入。根据调查数据,全市物业经济型行政村64个村,占21.48%。其中,玲珑片44 个、於潜片9个、昌化昌北片11个,这些村主要集中在所在镇街的集镇范围内。比如锦城街道集镇所在的.8个村通过房屋等集体资产租赁,20xx年集体收入达1504万元,村均188万元。
农林经营型。农林经营型指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于农林业经营收入,从我市情况看,主要来自山林林业出售收入。据调查,全市有农林经营型行政村50个,占16.78%。其中,玲珑片8个、於潜片20个、昌化昌北片22个。比如於潜镇横鑫村,20xx年农林业经营收入118.95万元,占集体经营性总收入的80.4%。
资源经营型。资源经营型指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集体山林、耕地等资源发包、出租等取得的收入。全市资源经营型行政村共有64个,占21.48%。其中,玲珑片18 个、於潜片27个、昌化昌北片19个。比如昌化镇后葛村20xx年集体经营性收入29万元,其中发包收入17万元,占比58.6%。
投资收益型。投资收益型指利用村集体资金或出借或投资入股所取得的利息或按股分红取得的收入。全市投资收益型行政村共有33个,占11.07%。其中玲珑片20个、於潜片6个、昌化昌北片7个。比如於潜镇下埠村,20xx年投资收益达到了28.76万元,占集体经济性总收入的89.8%。
无稳定收入来源型。从调查数据来看,全市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行政村有87个,占39.19%。其中,玲珑片30个、於潜片25个、昌化昌北片32个。从位置分布来看,多数村位于偏远山区、交通条件差,发展空间有限。从资产资源来看,87个村的集体资产共有3.16亿元,村均363.6万元,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
二、近年来措施和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集体经济政策,极大地推动了集体经济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不管是农村还是农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我市也紧紧抓住机遇,落实政策,理顺机制,不断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政策引导增收入
20xx年起,省、杭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我市争取杭州市级集体经济创收项目20个,争取补助资金150万元,较好地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近期,省、杭州市专门针对经济薄弱村出台了扶持政策,我市依据省、杭州市文
件精神、结合市情,制订出台《关于扶持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临委办发〔20xx〕15号),鼓励村集体发展物业经济项目,引导村集体因地制宜,多渠道、多途径发展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如锦北街道泥川村在政策引导和扶持下,通过建设标准厂房,为村年均创收10万元,打破了多年村集体经济零收入的局面。
(二)资金扶持保运转
为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市财政从今年起安排一定的资金对村级集体年可分配收入低于1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进行专项补助,不足10万元补足10万元,用于日常开支。
(三)股改创新增活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集体资产存在着“人人有份,人人无份”的状态,村民(社员)的集体观念逐渐淡化,鲜有人关心集体经济的发展。为改变集体资产管理状况,激发集体经济活力,自20xx年起,我市着手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并以此作为股东收益分配依据。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革,有效地调动了股东管理监督的积极性、改变了对集体经济不管不问的局面,激发了集体经济活力。20xx年,股东分红 2071万元,累计股金分红总额10193万元。
(四)部分村的典型成效
从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不少村能根据资源、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政策,多渠道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锦南街道卦畈村。从20xx年起借锦南新城建设契机,在卦畈路桥头集体留用地建造700平米的农贸市场;20xx年在卦畈路检察院对面集体留用地上建造商务楼,集体保留商铺40余间(1-2层)用于出租。目前每年可集体创收50余万元。
龙岗镇太平村。太平村充分利用村集体资源,结合国土资源部门造田造地项目,于20xx年11月开始实施马啸坞集体荒山造田造地工程,造田造地300多亩。目前将该地块出租,每年可获得28万元左右租金收入。
清凉峰镇白果村。依托大明山景区,抓住大明山改扩建机遇,将邻近大明山核心景区的5000亩山林资源纳入景区,并在大明山景区停车场外围修建了12间商铺,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门票和商铺租金两大收入渠道,目前村每年可获得固定收入70万元。
三、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意识不强。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一是基层干部对村级发展集体经济思想认识不到位。镇(街道)没有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摆上应有位置,举措不多,也没有将发展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的考核内容。二是村级干部任期三年,时间相对较短,部分村干部不是立足村情挖掘经济增长点,而是“等、靠、要”,寄希望于争取项目获得资金来替代村集体“造血”功能。再加上部分村发展物业经济方面有区域优势但面临着三产用地指标的限制、部分村因签订长期的租赁合同无法提高资源利用价值等客观因素,使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抓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片区来看,玲珑片6个镇(街道)116个村中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行政村82个,占比达70.69%。於潜片4个镇87个村中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行政村42个,占48.28%。昌化昌北片6个镇95个村中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行政村37个,占38.95%。东、中、西部发展非常不平衡,玲珑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昌化昌北片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呈现出“东好西差”的格局。
(三)发展集体经济渠道不多。有不少集体经济薄弱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一是集体“三资”稀缺。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在农村改革初期就已分配殆尽,集体土地、山林全部发包到户,发展集体经济面临着“从零开始”的尴尬。同时,村级三产用地指标也制约了村集体发展物业经济。二是生产性“三资”比重小。从村集体“三资”使用情况来看,多数“三资”用于公益、办公,用于生产较少。三是开发利用形式单一。在集体“三资”利用形式上,尤其是对集体资源利用方面,多数村采用砍伐林木出售、长期发包集体山林等形式,渠道较为单一,对产业发展带动不大,后续发展乏力。四是“城中村”物业资产质量较差。作为“城中村”经济主要来源的物业资产质量较差,急需改造升值,但在改造升值中又面临着项目报批、规划限制、规费政策约束等一系列问题,资产改造难度大,增值后劲不足。
(四)村级集体负债不断增长。据年报统计,全市20xx年账面负债5.07亿元,到20xx年账面负债为11.57亿元,五年时间负债增长一倍多。全市298个村村均实际负债176.81万元,这使得在发展集体经济时未能轻装上阵,往往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一是历史债务难消除。包括20世纪80、90年代村办企业的亏损,税费改革前农户税费的尾欠等历史债务,到现在还有很多都没有消除,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二是村级运转刚性支出不断增长。部分行政村面临着村级固定收入难以维持村正常运转,为支付误工工资补贴、干部报酬、公益设施维护等支出,举债运转,形成债务。三是建设带来新债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虽然各级补助资金较多,但部分村在建设过程中盲目攀比追加工程项目,造成欠债建设,导致村级债务增加。如公路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水利防汛基础建设、新农村配套设施建设等等,都需要村集体承担一部分费用,造成村级集体经济负担过重。
(五)扶持力度不够大。一是从市级层面看,与上级要求相比,帮扶的力度不够,实质性举措不多,扶持配套资金不到位,与周边县市比还有差距。二是在“三农”工作中,镇(街道)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大部分配套资金也未到位。
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市级的政策扶持,需要镇(街道)级引导和扶持,市、镇(街道)、村三级联动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根本之举。
(一)建强班子,夯实基础
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好班子,把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配好配强村级班子,重点是选好领头雁,把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开拓精神和不怕吃苦、秉公办事的人选进班子。要加强对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或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进行考察学习,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
(二)完善激励机制
镇(街道)要制订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村干部、落实保障政策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建立工作情况定期督查通报制度,加大考评奖惩力度,把考核结果纳入镇(街)、村领导班子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要制定能充分发挥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对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充分调动农村干部抓好、做好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拓宽发展渠道
各村的经济基础、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千差万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创自己的特色。一是发展物业经济。利用留用地政策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自主开发或由镇(街道)组织统一就地或异地联建、联购一批标准厂房、综合商务楼、仓储物流设施、三产经营用房等集体物业项目;探索“集体出地、企业出资”的联建方式,解决村集体资金不足难题,拓宽村级物业发展空间。二是提升资产质量。进一步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村办公楼、礼堂、山塘水库等集体“三资”,建立村级集体“三资”台账,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渠道提高原有物业的保值增值能力。三是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山林、土地等资源,深入分析自身优势和周边临近村庄的产业优势,对村集体统一开展土地复垦、造田造地项目,单独或联合农户、参股开发或以土地资源租赁、入股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等经营形式,突出主导特色产业,做到“一村一业”,实现集体创收。四是发展旅游休闲经济。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林、水库、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等资源潜力,依托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产业,提供接待、停车、土特产店铺管理等配套产业,增加集体资源性开发收入和服务经营收入。
(四)加大扶持,联动推进
按照省、杭州市及我市关于扶持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精神,贯彻落实配套政策:从市级层面看,要从政策、金融、资金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政策上,要在用地指标、税费减负等方面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是金融上要加大扶持力度。三是要增加发展集体经济的配套资金。要强化部门职责,组织部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协调,做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研究、部署和指导工作;市农办做好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指导和服务工作;财政局要确保扶持资金落实到位;国土资源部门落实好建设用地指标,优先调整安排经济薄弱村发展用地;税务等相关部门制订出台村级物业租赁房产税、营业税等规税规费政策,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明确镇(街道)在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工作中的责任主体,将扶持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纳入镇街综合考评,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五)强化监督管理
11.镇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一
一、我省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情况
(一)农产品生产稳步发展
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多年来,我省借助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狠抓农业生产不动摇,农产品产量逐年提高。2011年,粮食总产量首次跨上600亿斤台阶,达634.2亿斤,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玉米467.8亿斤、水稻124.7亿斤。蔬菜产量1300万吨,人参、鹿茸、林蛙、食用菌及杂粮杂豆等土特产品也有较高产量。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236.2万吨,其中猪肉产量122万吨,牛肉产量43.4万吨,羊肉产量3.9万吨,禽肉产量66.9万吨。牛奶45.2万吨,禽蛋95.3万吨。我省生产出的充足、多样、优质农产品,为推动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农产品物流体系不断壮大
农产品物流主要是通过物流主体实现的。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农产品物流体系不断壮大,在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效益、带动农村繁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农产品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物流企业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近几年,我省专门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企业发展较快。截止2011年末,规模以上农产品流通专业企业达152家,年营业额220多亿元。物流运输方式主要是通过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公路和铁路两种。
2.农产品市场作用显著提高。主要指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村集市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网上电子商务市场等。这些市场除了起到农产品集散、批发、零售等营销作用外,有些大型市场还直接开展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等多项服务。这些大型批发市场是农产品物流集散的主渠道。多年来,经过培育和发展,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和功能显著提高。据调查,截至2011年末,全省注册登记的规模以上各类农产品市场达302家,其中农产品批发市场133家,面积370多万平方米,交易额600多亿元,其中亿元以上69家,交易额540亿元。在批发市场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26个,年成交额232亿元,占批发市场成交额的40%。松原市目前建成农产品市场27个,年交易量近320万吨,交易额达120亿元。除上述传统市场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产销衔接、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方式和小超市、便利店等相继出现,更加丰富了农产品市场物流营销形式。与前几年相比,全省市场建设数量、质量和功能都有了较大提升,对搞活农产品流通、活跃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粮食企业的粮食收储主体作用明显。粮食系统由国家和省直属粮库组成,担负着粮食的收购、储藏、运输、加工、销售,以及国家的粮食战略储备及评抑粮价等任务,是我省粮油物流的重要主体。截止2010年末,全省粮食收购企业共817家,其中国有粮食收购企业496家,非国有321家,收储能力(仓储和露天)达3000万吨。2012年4月未,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171亿斤,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246.6亿斤,二者占同期收购总量的76%。
4.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凸显。目前我省较大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400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7户,省级445户。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农产品作为生产原料,加工后卖出产品,是我省农产品物流的重要主体。2012年4月末,我省粮食深加工企收购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132亿斤,占同期收购量的24%以上。以玉米、水稻、大豆为原料,大成集团、中粮生化、阜康酒精、德春米业等重点龙头企业年加工量达300亿斤左右,约占粮食常年产量的50%。围绕猪、牛、禽类屠宰加工,皓月、华正、德大、金锣、得利斯、卓越等重点龙头企业屠宰加工量达3.6亿头(只),占出栏的一半以上。特产品加工每年需求量也相当可观。松原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80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9户,市级123户,年加工转化粮食420万吨,畜禽加工量3000万头(只),带动农户30万户,销售收入150多亿元。
5.农村经济组织及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2011年,我省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1331家,加入农户70万户。其中种植业合作社8918个,林业290个,畜牧业7138个,渔业89个,服务业3062个,其它1834个。合作社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56.9亿元。这些经济组织和经纪人来自农村,参与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了解农民意愿,便于与与农民沟通,是农民与收购主体之间重要中间人,发挥着其它经济体不可代替的农产品收购、运输、出售的独特作用。
(三)农产品销售范围逐渐拓展
我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典型的农产品输出大省。这就意味着我省每年生产的大量农产品只有少部分自留,绝大部分外销到国内其它省份甚至国外。随着我省农业生产的发展,销售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销售的范围越来越广。据调查,通过物流从我省销售的农产品主要有: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大豆、葵花、蓖麻等油料作物,红干椒、蔬菜、西瓜等经济作物,人参、鹿茸、林蛙油、食用菌等特产作物,以及肉、蛋、奶等畜禽产品。2011年,我省粮食商品率达到85%以上,外销粮食300多亿斤,约占当年粮食产量的47%;生猪调出量为848万头,占全年出栏1480万头的57%以上。销往地区主要是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四川等全国各地,有些产品比如吉林人参、杂粮杂豆、干辣椒、马铃薯粉条等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我省需要购入的农产品主要是冬季蔬菜、水果等。据调查,我省蔬菜供需基本平衡,夏季部分外销,冬季短缺,水果自给率只有5%,几乎全部外进。外阜菜主要来源于海南、山东、河北和辽宁等省份,水果来源于全国各地。仅长春市每年购入外阜蔬菜4.4亿公斤,占全年蔬菜物流量的44%。水果每年物流量60万吨。
二、农产品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农产品物流业正处在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业转型时期,农产品物流呈现出由小到大、由弱渐强的发展态势。近几年,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较快,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来大。但还存在着整体发展不够成熟,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设备不先进,技术落后,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产品物流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业中的一个分支。农产品有其独特的鲜活特点,便利快捷的运输、合理的流通网点对于降低农产品损耗,提高农产品流通交易率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产品流通的多重循环格局初步形成,但总体看,我省的农产品物流企业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规模小、数量少,尤其有实力、信誉高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更少,据调查,截至2011年末,全省注册的物流企业共1983户,其中农产品物流企业只占总数的7.7%。物流设施手段相对滞后,交通运力不足,冷链物流配送能力低,流通网点布局还存在散、乱、远、交通不便等问题,大部分农产品尤其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加工处理落后、分级简单、包装简陋,保存时间短,损失较大,农产品物流企业经济效益偏低。据统计,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0%~35%。自行承担物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存在物流管理不规范、物流费用偏大等问题。
(二)物流成本过高,经营风险大 我省农产品物流目前还是以初级产品外销为主。由于油价、人工、物价等物流成本不断上升,经营风险较大。以长春市为例,长春市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为1%,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为4.6%,附加值低,再加之物流组织管理及物流技术等原因,物流成本普遍偏高,而且很不稳定、波动性较大。另外加上路况不良的时间成本,设卡收费等问题都无形中增加了物流成本,加大了农产品大宗物流环节的经营风险。在省内经过精加工的农产品运费一般占到了价格的10%左右,低值低利的初级农产品运费相对就更高了。
(三)冷链物流发展较慢 目前,全省大约80%的易腐农产品在运输中没有温度监控,冷藏运输只有15%左右,存在不合理包装、运输、储存现象,致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一般果蔬损耗率在10%左右,肉类、水产品平均损耗率达12%。另外,与冷链物流相配套的冷藏设备设施也比较落后,自动化程度低,耗能较高。
(四)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对于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还是以传统方式获得为主,缺乏较为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流技术和货物跟踪技术系统等。不少企业的通迅手段还停留在使用电话(手机)、传真等方式上,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沟通渠道不畅,许多农产品信息难以收集、传递,信息化体系建设滞后。
(五)农产品物流标准不规范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包装标准与运输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从事包装技术、保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技术标准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善于农产品物流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现有人员素质不高。传统运作方式,影响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六)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我省有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道路、供水、供电等周边基础设施陈旧,除长春蔬菜批发市场、长春水果批发市场、辽源仙城蔬菜批发市场等几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外,我省大部分批发市场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安全监控、冷藏设施、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农村大多数农贸市场还处于露天地摊式的经营状态,主体是个体商户、运销大户和经纪人,存在脏、乱、差和不好管理的问题等。
三、加快发展我省农产品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生产,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充足货源 没有充足的农产品生产,农产品物流就不会富有活力。要鼓励农业、畜牧和特产业发展,提高单产,扩大总量,同时还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创建各类知名品牌,从农产品的“量”和“质”上促进农产品流通和物流业发展。
(二)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业的政策扶持 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倾斜的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优先向农产品物流基地、保鲜冷藏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项目倾斜,着力改善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的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条件。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完善技术手段,提高车辆检测水平和通行效率。落实免收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通行费的相关政策和季节性鲜活农产品配送车辆24小时进城通行和便利停靠政策。加大对农产品基地认证、质量认证、产地环境监测,严格推行农产品检验检疫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农产品种养及食品加工、销售等环节。通过科学化的物流设计、管理和实施,使农产品运输、包装和分销方案合理化、最优化,运输包装重复利用,销售包装无害、易处理,降低对农产品污染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积极开展A级物流企业评定。2011年1月,长春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物流業发展的意见》,对促进长春市农产品物流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加大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物流基础建设是推动物流业发展的根本。当前应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电子结算、检验检测和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网上交易,加快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的冷链物流体系,对开展鲜活农产品业务的冷库用电实行与工业同价。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销地的直接配送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积极支持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引导各类物流主体进入物流园,形成农产品物流产业集群化,发挥物流业的集聚效应。
(四)加大农产品产销体系建设力度 加大旧农贸市场改造力度,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等鲜活农产品网点建设,规范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进场费、摊位费等相关收费,实行收费公示,必要时按法定程序将摊位费纳入政府定价目录管理。严厉打击农产品投机炒作。要逐步建立蔬菜保供稳价体系,在大中城市设立蔬菜仓储基地,以解决我省蔬菜季节性生产与均衡消费之间的矛盾以及应急需求,确保蔬菜价格稳定。积极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促其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支持农业生产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供直销。
(五)提高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在扶持已有农产品物流企业等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同时,充分发挥供销社和邮政等物流体系在农村的网络优势,积极开展“农资下乡”配送和农产品进城配送服务。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鼓励倡导多种形式的農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农村运销户、农民经纪人、代理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采用“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大户+农户”、“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产品营销活动。重点扶持有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农业物流龙头企业和示范、连接、亲和力强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提升农产品物流主体的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和系统化水平。
(六)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信息体系建设 成立由有关部门、重点企业、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参与的农产品市场公共信息平台体系,不断提高物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物流信息化。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统一对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发布。积极支持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通过网络和其它媒体让农产品信息真正进村入户,为农户和龙头企业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信息,减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七)加快引进和开发农产品物流技术 当前,我省急需引进和开发的是农产品包装技术、保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技术。包装技术方面要注重其保护、定量、标识等功能;保鲜技术方面要着力引进开发农产品保鲜技术装备,条件成熟要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技术;信息技术方面要加强整个物流链信息整理与整合,实现信息共享。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实现“无缝连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衔接配套,大力推行“托盘化单元集装”运输方式,支持专业化物流企业建设“托盘”公共系统,实现“托盘”标准化、社会化运作。同时,要注重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制定工作,鼓励农产品物流企业参与国家、行业物流标准的制定,在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中,率先制定和使用农产品物流业和物流服务地方标准,并争取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对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的企业,优先列入科技创新资金和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12.镇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二
1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发展现状
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是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为获取更大效益、所需服务和保护自身利益, 在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 从事资金、技术、购买、生产、服务等方面的联合与合作, 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协会组织。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就是本地区比较典型的协会组织, 现成立于2003年, 最早的形式是为了解决江北乡畜牧业产业规模小、经营分散、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低等问题。随着农民增收、畜牧业规模兴起壮大和地区经济不断发展。2009年,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成为以畜牧业生产、畜产品深加工、牧业技术服务、牧业资金信贷等产经销加培训服务为一体的合作组织, 并以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生产、经纪人联系、地方政府等多种渠道为突破口, 积极打造特色优势畜牧业品牌。该组织下设5个专业协会, 即奶牛协会、养鸡协会、养鹿协会、肉牛协会和养猪协会, 涉及鲜奶储配、鹿产品深加工、肉牛养殖、仔猪、肉鸡销售等10大产业的几十个品种。现全乡10个村, 130多个养殖大户加入了合作经济组织, 拥有会员200多人, 已成为去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协会组织。
2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特点和优势
近年,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以把握国家政策和惠民措施这一主线, 采取多种特点引导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2.1 专业性较强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 以某一类产品或特色产业为载体, 将从事生产、运输、销售等某一环节中的农民组织起来, 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联合体。
2.2 以政府渠道为优势服务农户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与地方有关部门建立依托, 最大程度发挥合作经济组织职能。通过政府渠道, 协同有关部门, 有针对性地提供产、供、销过程中的服务, 组织会员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进行合作, 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2.3 以增设协会优势扩大经济发展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了农民的集体行动, 整合了原有的养殖专业协会服务资源, 并以特色产业为基础, 增设了新的协会, 为有效发展建立了广阔的平台。
2.4 推行订单牧业发展制度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为保障农户的长远利益, 找准市场, 积极通过与大型企业洽谈、政府联系等渠道, 签订畜产品订单,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上述特点外,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在运行中还表现出与一般经济组织不同的特点:一是在合作方式上, 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坚持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不影响自主经营的权利, 不变更家庭财产关系;二是在组织管理上, 实行自愿结合、民主办社, 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对内以服务为宗旨, 对外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三是在利益分配上, 让利与社员, 实行按股分红和按产品投售量享受二次分利的利益分配办法。
3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在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作为市场、农民、政府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降低了经营风险程度, 调整了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化进程, 从根本上实现畜牧产品与市场的对接, 在增加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3.1 强化引导提升产业调控功能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立足当前, 谋求长远, 科学制定全乡畜牧业发展规划, 提出了以发展牧业园区为重点。目前, 全乡已经建成牧业园区2个, 其中八家子牧业园区占地15万m2, 入驻养殖户12户, 棋盘牧业园区占地9万m2, 入驻养殖户7户。此外, 还有三个牧业园区按照总体规划正在建设当中。牧业园区的建立, 提高了全乡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以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从而调动了农户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加快了畜牧业的发展和调整步伐。全乡畜牧业占全乡生产总值的比例, 从养殖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之初的不到10%, 上升并稳定到45%。
3.2 强化服务提升技术指导功能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以畜牧兽医部门为依托,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先后成立了三个技术服务中心。一是培训指导中心, 负责组织专家服务团和技术人员, 每年春季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 解决养殖户缺少技术和技术不精的问题。二是品种改良中心, 负责畜禽新品的改良研究、引导和配种工作, 引导扩大养殖户走科学繁育之路。三是畜禽防疫中心, 该组织筹集资金7万多元, 购置了化验、检验设备, 使防疫中心在硬件设施上达到本地区同行业一流水平。并为养殖小区和经营户提供防疫支持和技术保障, 同时协同有关部门做好动物疫病监测和防疫体系建设工作, 设立业务防疫服务员, 建立健全乡、村两级防控体系, 增设24 h疫情监控电话, 一旦发现疫情, 可以有效协同地方有关部门及时处理疫情突发事件, 每年为全乡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20万元左右, 使全乡动物免疫率达到100%。
3.3 强化市场与培育龙头企业相结合发展合作经济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 依托本地奶牛养殖散户多, 渠道少, 销售规模和市场风险大的情况, 积极与长春广泽乳业集团联系, 成立鲜奶储备站, 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一头奶牛年收盈7 000元为例, 一户养殖5头, 年收入就在42 000元, 对于农民是个不小的收入。不仅提供了场地, 解决了奶农保存鲜奶的问题, 而且极大的方便了奶农的销路问题, 也为以后建立示范区, 保证地区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为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成本, 从厂家购置饲料, 通过与品牌规模饲料生产企业联系, 签订订购合同, 比市场价格每吨便宜300元购置饲料, 使农户最大程度得到实惠。同时,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还与兽药生产品牌企业联系, 从厂家直接购置低于市场价的兽药, 来降低养殖户的防疫成本, 提供防疫技术、信息宣传等方面的服务, 保证养殖户的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3.4 注重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去年在养鹿业发展势头好的情况下, 根据市场的供求,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全乡养鹿业发展规划。在保护好农民利益的同时及时对全乡产业进行结构调整, 协同政府部门给予政策倾斜, 通过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向金融部门的担保, 并由村委会、合作经济组织社、养殖大户等多方牵头, 经过努力, 全乡现发展养鹿46户, 每户年经济收入在上万元。
3.5 强化组织程度成为连结农户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以主导产业为基础, 把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组织起来, 改变了以前那种销售市场混乱、销售价格低、销不出去等现象, 使农民在发展规模经营方面走上了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集约化、社会化之路。在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带动下, 2008年, 全乡农业总产值达到7 129万元, 其中畜牧业产值达到3 422万元, 占总产值的48%;全乡畜牧业纯收入1 700多万元, 养殖农户人均增收2.6万多元。全乡建设百头鹿场2个, 百头牛场4个, 千头猪场5个, 万只鸡场5个。在全乡的畜牧业发展过程中,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得到全面加强, 会员的创富带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职能部门服务优势优化组织快速发展
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对组织畜牧业、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的重要作用。注重对乡土能人和协会带头人的培养, 及时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 鼓励干好事业、干成事业, 切实把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好。同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 扶持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制定优惠政策, 保证政策的全面落实, 并从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给予扶持, 在项目立项、技术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也要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 金融部门要积极向养殖经济合作组织提供信贷支持, 使其发展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4.2 加强经纪人在组织中的作用广开门路多元化发展
农村经纪人是畜产品流通的重要联络员, 是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可靠保证。首先, 养殖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经纪人网络渠道, 使经纪人成为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的会员和沟通外界的纽带, 把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变成市场价格供求的调节器, 做到畜产品供大于求时, 不恶性压价, 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在供不应求时主动协调各方利益, 确保当地畜产品可以争取到更大、更稳定的市场。同时利用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的平台, 引导经纪人逐步由个体营销走上联合、合作之路, 帮助更多的农民解决畜产品销售中存在的各种难题。
4.3 加强组织制度化和证章化管理规范经营稳步推进
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从建章立制入手, 加强农村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管理, 促进规范发展。一是建立契约机制。约束机制和协会的自律公约, 规范行业经营行为, 提高行业信用度。二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确保风险共担, 利益均沾, 共荣共损。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 实行民主科学管理, 维护会员利益, 确保入社会员的主体地位, 确保养殖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4.4 加强地区组织间培训与交流提高协会组织管理水平
【镇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市长调研)12-30
农村社会经济情况调研报告06-23
**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汇报09-16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情况汇报07-13
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09-22
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01-14
经济学社会调查报告07-20
湖北襄樊的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7-28
某区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情况调研报告10-28
经济学院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