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备课模式

2024-09-21

导学案备课模式(精选11篇)

1.导学案备课模式 篇一

高三物理备课组导学案编制使用小结

陈达春

从本学期开始,我们高三物理备课组开始尝试编制使用导学案,至今已有一个月。由于人手少、经验不足,我们采取集体研究、边摸索边做、轮流编写的办法编制使用导学案;看到油印室很紧张,所以我们的做法与别人稍有不同,我们是老师手上有打印的导学案,而学生的导学案我们是放在教师的电脑里,由科代表负责打开给学生进行自学,这样做是省事些,但过后我们发现效果不是很理想,看来今后还需改进。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①上课前一天,把本节课的“导学案”放入电脑,让学生进行自学 ②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导学方案,明确本节课要实现学习目标,根据导学方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自己去读书、思考,去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学生可边读边思考、边记录,也可翻阅工具书查资料等,像填空等基础性强的题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然后是小组交流、讨论、检查,进行合作性学习,而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要参与到各组中去讨论、指导;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可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一定要熟记于心,在讲课时解决。这两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应该占去课堂教学一半多的时间。教师的巡视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教师的学习引导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最后教师就学生的问题及本堂课出现的问题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师生集体交流,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③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④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教师要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表现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

⑤突出一个“导”字。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指导学生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要引导思维,“学起于思”。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质疑能力,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⑥强化一个“研”字。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强化集体备课,注重课堂预设,同时充分注重课堂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重视预设,课堂会杂乱无序,不重视生成,课堂就不会精彩;教师要加强对其他教学方式的研究。要研究如何结合学校和物理学科及自身实际,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嫁接、创新,构建具有物理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加强课堂细节的研究。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2.导学案备课模式 篇二

“导学案”教学设计就是指将课前预设的学案作为课程推进载体, 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引导, 学生借助学案自主探究学习, 从而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任务的课堂教学过程。“导学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教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 在注重学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强调学法的前提下科学设计的, 是引导学生融入课程、自主学习、学有所得的教学媒介[1]。

我们高一年级备课组以导学案为载体, 强化教学互动, 注重同步教研, 实现资源共享, 努力开展好组内备课活动, 通过挖掘教材, 联系生活, 精心设计,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 科学探究化学知识, 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设计重过程, 群力成合力

学校努力构建“学科中心组—年级备课组—个人教学”分层学科教学体制, 以年级备课组为核心单位, 推进“钻研教材、个体初备;中心发言、组内集备;修改预案、二次复备;教学生成、课中续备;反思总结、课后补备”的五步备课机制。高一化学备课组坚持以预设的导学案为依托, 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引导, 让学生借助学案自主探究学习, 从而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利用学期初的教学计划, 明确组内分工, 统一布置, 统一时间, 统一地点, 通过个人努力、群体合力的方式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科学灵动的、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文本。同时备课组成员根据集体设计的导学案, 结合任教班级的学情, 发挥教师个体优势和特长, 形成既能体现集体智慧又能反映个体特色的教学过程。结合规定的备课时间与灵活的课余时间, 将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交流, 共同探讨, 协同解决, 实现智慧共享。对于存在的争议, 能兼容并蓄, 求同存异。对于存在的难点, 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规划微型课题, 让源于教学“实际”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实践”, 实效探究, 有效解决。

二、设计重实际, 规则成规范

为了避免集体备课的形式化、低效益, 导致导学案设计教案式、程式化, 我们备课组在集体设计导学案时明确两个重点, 遵循三项原则, 即依据教材、遵循学情两个重点, 注重综合性、探究性、层次性三项原则, 规范设计, 科学引导备课组活动, 努力形成高质有效的教学设计。

1. 明确重点, 有源可溯

(1) 扣紧教材。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 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之一, 更是教师进行课堂施教的重要依据。备课组始终将教材作为“第一教学资源”, 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真实意图, 同时拓展教学资源, 科学设计, 在“用好教材”, “教好教材”的基础上, 同时“深化教材”, 将教学设计源于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与提升, 努力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适宜难度, 努力创设高效课堂, 造就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

(2) 注重学情。“导学案”教学中的“学”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以学定导”, “以生为本”的思想, 导学案的设计除了依据课程、教材的内容外, 更立足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立足把握具体学情的基础上,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熟悉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知识的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符合学生的实际, 学习条件上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学设计指导上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地调整与补充。

2. 坚持原则, 有章可循

(1) 遵循综合性原则。化学导学案教学设计充分整合教材、学生和教师等多种教学资源, 成为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巩固提升的教育媒介材料, 设计上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将知识问题化, 课程系统化, 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顺应与深化创造对接与联结的机会, 搭建具有梯度性、探究性、主体性的建构平台。

(2) 遵循探究性原则。导学案的教学设计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究学习的能力点和思维点, 通过对知识点的合理设疑, 有效探究, 在质疑中辨析, 在否定中确定,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自主能动性, 充分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学习快乐, 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2]

(3) 遵循层次性原则。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年级、班级学生的独特个性及认知水平的差异, 将学习内容整合成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学案, 做到问题难度上有所区分, 内容选择上有所侧重, 努力适应全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又做到现有起点与教学未知的有效衔接, 避免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 造成教学差距。

三、设计重策略, 效果成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备课组进行导学案教学设计的落脚点。我们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策略, 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教师的导学案引导下, 以问题为导向, 从而让学生在“好学”中“学会”, 在“会学”中“好学”, 从而做到“善学”, “乐学”。

1. 自主合作的设计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入课堂, 走近知识, 走出困惑的互动过程。导学案的设计要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定位, 巧妙置疑, 合理牵引,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善于分析, 逻辑推演, 自主思考, 自我解决。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会交流。将学案设计中的科学探究及梯度设问作为牵引学生学习的切入点, 让学生自主组队, 小组合作, 交流学习困惑, 协商问题解决路径, 共同有效学习。如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化学性质教学时, 合理设计如下两个探究活动进行教学引导: (1) 如何辨别两瓶白色粉末哪个是碳酸钠, 哪个是碳酸氢钠。通过预习, 查阅资料, 小组互助, 协同合作, 设计出四种鉴别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2) 如何鉴别两瓶无色的Na2CO3溶液和Na HCO3溶液。通过小组讨论并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学生踊跃展示。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学生对学案中的设计问题进行有效探究, 自主学习, 彰显个人“独学”的主体独立地位。同时, 借助小组合作, 共同努力, 协同共进, 在问题的碰撞与消化中, 激发潜力, 寻找真知, 彰显“对学”“互学”“群学”互助合作的共赢效应。

2. 情境体验的设计策略

情境体验设计是根据确定的课堂三维目标, 借助学生存在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可接触到的素材等课程资源为脚本,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设身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 在自身情感体验中引发感悟, 诱活思维,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观察中体验, 在归纳中拓展, 解决问题, 获取真知, 形成能力。如在学习《浓硫酸性质》的教学设计时, 利用“蔗糖制备黑面包”的教学情境, 可以递进设计: (1) 无色的蔗糖怎会变黑? (2) 形成“面包”中怎会有刺激性气味?是什么气体? (3) 怎样设计实验验证产生的气体? (4)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否一定是CO2? (5) 如何除去气体中的SO2? (6) 如何证明气体中的CO2存在?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都融入情境中。学生经过小组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盲点, 捕捉闪光点, 深刻理解浓硫酸的两大特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都融入情境中。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收获了知识, 对化学的实用性也有很深刻的体会。借助教学情境设计, 将学生置身于不断解决认知冲突、知识对撞的问题情境中, 借助新旧知识间的共性迁移, 获取化解问题的方法。在经历问题与问题的碰撞, 实现知识与方法的顺接, 体验化学知识的精准实用, 形成化学学习的自主能力。

3. 科学探究的设计策略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而实验是学生获取新知识、进行知识再创新的重要手段。通过丰富实验过程、提高实验趣味性,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产生思考阻力点。设计合理、现象鲜明的化学实验, 会让学生恍然大悟, 并积极展开思维活动, 借助现象辨析, 合理假想不断接近科学事实。如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时可设计如下过程: (1) 观察氯水的颜色。 (2) 测氯水的酸碱性。 (3) 向氯水里滴加Ag NO3溶液。 (4) 将氯水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5) 日光照射盛满氯水的倒置的烧瓶,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通过这样的设计, 学生不仅能深刻地掌握新制氯水的成分, 而且能明白久置的氯水就是盐酸溶液。让学生由参与者变成探究者, 通过大胆猜想, 尝试推理, 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 结合实验现象特征进行思考探究, 合理论证推理, 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在去伪存真, 精练归纳中, 完成的知识获取。[3]教学实验设计中通过“认知—探究—再认知—再探究”的思维推进程序,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运用探究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4. 悟误反思的设计策略

在教学反思中注重“悟误生成, 动态矫正”, 为下一次的教学设计提供设计素材。教师需要根据课前教学设想与课中学习反馈的合理性, 及时反思整个教学流程中的得与失, 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回味学习过程, 总结学习得失, 独立作业中补齐课堂学习的遗漏和不足, 矫正认识的偏差, 巩固学习的成果,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为教师制定下一课的导学案提供资源。如在学完钠的化学性质后, 作业中出现“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并说明理由”时, 绝大部分学生都错误地写出答案“2Na+Cu SO4=Na2SO4+Cu”, 理由是根据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知知识, 钠排在铜前, 钠应能置换出铜。教师针对这一答案, 可以将其改为后续课的演示实验, 让实验现象与原先的错误答案产生矛盾。另外还可以反问:若把钠放入熔融的硫酸铜中和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是一样吗?通过以“误”生“悟”、讨论归一等途径, 利用学生思维单一导致的错误, 创设教学新内容的学案设计。[4]

备课组是学校教学和教研的基本细胞, 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共享教学智慧和提升教学技能的有效载体,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我们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导学案设计是改进教育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推进手段, 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 体验学习过程, 以完成教学任务, 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备课组的导学案打磨是一个“面对面”的教研预设活动, 也是一个“手拉手”教研协助活动, 更是一个“背靠背”的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的活动, 其作为实用简洁的教学手段, 对于我们农村中学教学实际便于操作, 易于实施。虽然运用已有多年之久, 但我们的认识和实践还很肤浅, 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揣摩, 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慧琴.高中化学“导学案”运用中的辩证关系浅析[J].西藏教育, 2015 (1) .

[2]赵飞君, 等.导学案、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及运用[J].小学语文教学, 2013 (19) .

[3]单世乾, 耿秀梅.化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以《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 (6) .

3.初探“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篇三

通过对“学案导学”一段时间的应用,我们发现,恰当运用“导学学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一、导学学案的设计

一份好的“导学学案”通常应包括本节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策略,给出本节知识的重点、难点,提供“自学检测”、“探究活动”、“课堂例题”、“课后习题”、“课后小结”、“提高探究”等栏目。在实际操作中,学案的格式与模式是灵活多变和有所侧重的,完全由教学需要来决定,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固定模式。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处理编写学案。学案的编写基本上要求按章节进行,以章节为单元,在内容编排上与教学进程同步。

编写导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的讲课应尽量精而少。导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当富有启发性,应当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和理解能力,由浅到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拾级而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学案的设计无论是在自学预习部分还是课堂的讨论,直到课后小结,都应该体现出教师适当的引导,以利于学生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案导学的教学程序

根据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们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所构建的教学流程框架如下:

三、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将学案编写好后,提前2—3天发给学生。学案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尝试解决学案的第一部分——“自学检测”。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如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难点内容;鼓励学生根据学案上的问题有目的性地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点和不明点,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生课前依据学案预习是“学案导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在此过程中既充分体现了学案的导学功能,又实现了“以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2.课堂探究阶段。有了学生的课前自学作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可组织学生就学案中的探究式问题展开讨论。对于一些基本知识,可以采取师生互问的方式;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有条件的最好能提供现场实验,验证学生的推测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及时针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碰到的实际障碍,给予适当的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3.课后巩固、小结阶段。在每份导学案的最后都应该预留一定空间,由学生自主进行本节知识的归纳总结(当然,教师应该提示小结什么),然后在其后给出教师的参考小结。学生通过对比自己与教师的小结,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上和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长期坚持下去,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归纳能力。此外,教师要通过晚修辅导或者部分批改学案的方式及时掌握学生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以便下节课讲解习题中的普遍错误。

四、学案导学的体会与反思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对于“学案导学”的优点有了一定的体会,不过也发现了实施学案导学时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在前期实施阶段,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编写不同层次的学案,工作量大,教师的备课量成倍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的负担加重。学生要借助学案提前自学,做好学习笔记,一时不适,另外对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学案导学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层出不穷。对于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跨学科的问题,教师往往不能立刻做出回答甚至还不一定能做出回答,这是对教师的课堂经验、人格素养、教学机智的挑战与考验。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导学案备课模式 篇四

一、填空题

1.命题“∀x∈R,x2+1>0”的否定是________.

2.某质点的运动方程是s=t-(2t-1)2,则在t=1 s时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

3.“ab<0”是“方程ax2+by2=c表示双曲线”的________条件.

x2y24.椭圆1的焦距为2,则m的值等于______. m4

x2y215.若双曲线-=1(b>0)的渐近线方程为y=x,则右焦点坐标为________. 4b2

ππ6.已知f(x)=sin x+cos x+,则f′2=________.2

17.抛物线yx2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________. 4

x2y28.抛物线y=12x的准线与双曲线-=1的两条渐近线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等于932

________.

x2y29.过点P(0,3)的直线与双曲线1只有一个公共点,则这样的直线有________条. 43

10.设f(x),g(x)分别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当x<0时,f′(x)g(x)+f(x)g′(x)>0.且g(3)=0.则不等式f(x)g(x)<0的解集是________.

11.把一个周长为12的长方形围成一个圆柱,当圆柱的体积最大时,该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的比为________.

12.若a>0,b>0,且函数f(x)=4x3-ax2-2bx+2在x=1处有极值,则ab的最大值等于________.

x2y213.椭圆+=1的焦点为F1,F2,点P在椭圆上,若PF1=10,则S△PF1F2=________.6448

14.若函数f(x)=kx3+3(k-1)x2-k2+1在区间(0,4)上是减函数,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二、解答题

x2y2415.已知命题p:“椭圆=1的焦点在y轴上”;命题q:f(x)=x3-2mx2+(4m2m3

-3)x-m在(-∞,+∞)上单调递增,若(綈p)∧q为真,求m的取值范围.

16.已知抛物线C经过点(3,6)且焦点在x轴上.

(1)求抛物线C的标准方程;

(2)直线l:y=kx-3过抛物线C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C交于A,B两点,求A,B

两点间的距离.

17.已知函数f(x)=x3-3ax2-bx,其中a,b为实数.

(1)若f(x)在x=1处取得的极值为2,求a,b的值;

(2)若f(x)在区间[-1,2]上为减函数,且b=9a,求a的取值范围.

18.某商场从生产厂家以每件20元购进一批商品,若该商品的零售价定为每件p元,则销售量Q(单位:件)与零售价p(单位:元)有如下关系:Q=8 300-170p-p2.问该商品零售价定为多少元时,毛利润L最大,并求出最大毛利润.(毛利润=销售收入-进货支出)

19.设椭圆的中心是坐标原点,长轴在x轴上,离心率e330,到这个,已知点P22

椭圆上的点最远距离是7,求这个椭圆的方程,并求椭圆上到点P的距离等于7的点的坐标.

120.已知函数f(x)=x2+ln x.2

(1)求函数f(x)在[1,e]上的最大、最小值;

2(2)求证:在区间[1,+∞)上,函数f(x)的图象在函数g(x)x3的图象的下方.

3答案

1.∃x∈R,x2+1≤0

2.-3

3.必要不充分

4.5或3

5.(5,0)

6.-1

7.2

8.3

9.4

10.(-∞,-3)∪(0,3)

11.2∶1

12.9

13.24

114.k≤ 3

15.解 p真时,m>2,q真时,f′(x)=4x2-4mx+4m-3≥0在R上恒成立.

Δ=16m2-16(4m-3)≤0,1≤m≤3.∵(綈p)∧q为真,∴p假,q真.

m≤2,∴ 1≤m≤3,

∴所求m的取值范围为1≤m≤2.16.解(1)设所求抛物线为y2=2px(p>0),代入点(3,6),得p=6.∴抛物线方程为y2=12x.(2)由(1)知F(3,0),代入直线l的方程得k=1.y=x-3,∴l的方程为y=x-3,联立方程2 y=12x

消去y得x2-18x+9=0.设A(x1,y1),B(x2,y2),则x1+x2=18.∵AB过焦点F,∴|AB|=x1+x2+6=24.17.解(1)由题设可知:f′(x)=3x2-6ax-b,f′(1)=0且f(1)=2,3-6a-b=0,4即解得a=,b=-5.31-3a-b=2,

(2)∵f′(x)=3x2-6ax-b=3x2-6ax-9a,又f(x)在[-1,2]上为减函数,∴f′(x)≤0对x∈[-1,2]恒成立,即3x2-6ax-9a≤0对x∈[-1,2]恒成立.

∴f′(-1)≤0且f′(2)≤0,3+6a-9a≤0即⇒412-12a-9a≤0a≥ a≥17 ⇒a≥1,∴a的取值范围是a≥1.18.解 设毛利润为L(p),由题意知L(p)=p·Q-20Q=Q(p-20)=(8 300-170p-p2)(p

-20)=-p3-150p2+11 700p-166 000,所以L′(p)=-3p2-300p+11 700.令L′(p)=0,解得p=30或p=-130(舍去).

此时,L(30)=23 000.因为在p=30的左侧L′(p)>0,右侧L′(p)<0,所以L(30)是极大值,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知,L(30)是最大值,即零售价定为每件30元时,毛利润L最大,为23 000元.

x2y2

19.解 设所求椭圆方程为1(a>b>0),aba-bc3由e==a=2b.① aa2

设椭圆上任一点M的坐标为(x,y),点M到点P的距离为d,a2y2

则x=a- b2233ay-2=a2-y2+y-2 d=x+22b222

9=-3y2-3y+4b2+4

1y+2+4b2+3,=-32其中-b≤y≤b.1如果b<,则当y=-b时,2

3b+2,d2取得最大值,即有7)2=2

311解得b7->b<矛盾. 222

1如果b,2

1则当y=-d2取得最大值,2

即有(7)2=4b2+3.② 由①、②可得b=1,a=2.x22所求椭圆方程为y=1.4

11-3,-和由y=-可得椭圆上到点P的距离等于7的点的坐标为22

3,-1.2

1211x+ln x′=x+[1,e]上,f′(x)>0,20.(1)解 由f(x)x2+ln x得f′(x)=22x

所以函数f(x)是增函数.

1所以f(x)max=f(e)=2+1; 2

1f(x)min=f(1)=2

12(2)证明 设F(x)=f(x)-g(x)2+ln x-3,23

2121-x1+x+2x则F′(x)=x+2x= xx

因为x>1,所以F′(x)<0.所以函数F(x)在[1,+∞)上是减函数.

1又F(1)=-,6

所以在[1,+∞)上,有F(x)<0,即f(x)

5.导学案模式的探讨 篇五

当前,在我国小学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笔者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积极投身于小学语文教研教改的探索——“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教材为依托,创造性地设计学习过程。导学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教师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必由之路。笔者希望,这种教学模式能在教学中得以落实,并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认可推广。语文教师要用自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演绎出更多新课改的精彩。

一、导学案的提出

2000多年前,我国第一篇教育专著《学记》中阐述教、学是一种活动的两个方面,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关于学习的论述。就代表人物而言,诸如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论述;南宋朱熹提出了“穷理致知”“躬行实践”等论断;清代戴震提出了“感官受之、心知理义”;乃至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等教学思想,等等,都或多或少地为导学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如今,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能力提高了„„尤其近几年的小学二年级(二年级以上的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上的课堂试验,让笔者切实体会到:“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含义,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教学形势。

二、导学案的特点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在小学语文新课改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今天,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善学习方式为特征,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学习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笔者以改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发展、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教情、学情出发,以“减负增效”为目标,聚焦课堂教学,把导学案研究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研究课题。导学案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导向性。立足教学内容,把握教材,提出学习要求,供学生自学参考,学生能够明确应该掌握什么学习内容以及如何进行学习。

2.结构性。包括四个层次,一是提纲导读,感知学习内容;二是问题导思,探究问题;三是自测练习,训练学科能力;四是知识补充,拓展视野。

3.动态性。通过自学,促使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思维活动、探究活动、训练活动。

4.自主性。有利于自我学习的进行,从而掌握各种知识,构建新的认知,形成学科能力,而不受时空的限制。

5.人文性。从学生角度出发,语言表述生动直观,思考题设计“题引”或“提示”,表现了人文关怀的思想。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观点。因此,向以传播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挑战,探索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从这点出发,过去被我们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教案,如今与学生的学案融合到一起,让学生把握教学的主导思想,掌握课程的设置初衷、目标,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为实施小学语文课改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和谐发展的基石,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导学案”是依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在教案的基础上编制学习方案。它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导向,以学法为主导,通过“导读、导听、导思、导练、导行”,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对知识技能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真实体验、合作锻炼,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使用导学案的方法

“导学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操作程序如下:

(1)结合学案,课前预习。提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教师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自学能力。

(2)小组互助,解决问题。紧扣教材、学案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精讲点拨,解难释疑。精讲释疑是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精讲力求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4)达标训练,补偿矫正。教师应设计一定的达标练习,查漏补缺。这是最后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多元化、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评价模式,注重及时反馈、纠正。

(5)巩固总结,反思领悟。指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提示学生: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得到哪些启示,还有哪些疑问?

学习体会

6.学案导学模式心得体会 篇六

我是一名参加工作27年的教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处在课改误区的教师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现在谈谈我学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导学式教学,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正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和展开教学过程,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把发现问题、研究和初步解决问题置于全过程,把导学指向学生的自我建构。同时,它是一种方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服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1)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2)知识问题化

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最好是填空。使学生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3)问题层次化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4)情感----潜移化 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

1.课前必须按要求去自主学习,才能保证课上充分的互动。2.课上互学、高效利用: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课堂引导、点拨离不开导学案。

3.学案检查、及时到位

课下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修订导学案,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1.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1)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学案进行修订,达到学案的最优化;(2)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教学案真正个性化。

2.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导学案,明确本节课要实现学习目标,根据导学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自己去读书、思考,去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学生可边读边思考、边记录,也可翻阅工具书查资料等,像填空等基础性强的题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然后是小组交流、讨论、检查,进行合作性学习,而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要 参与到各组中去讨论、指导;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可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一定要熟记于心,在讲课时解决。这两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应该占去课堂教学一半多的时间。这个过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引导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最后教师就学生的问题及本堂课出现的问题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师生集体交流,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学起于思”。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4.突出一个“导”字。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

总之,要尽心尽力搞好导学,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条件。

学案导学模式心得体会

春晖小学马宏 现在谈谈我学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导学式教学,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正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和展开教学过程,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把发现问题、研究和初步解决问题置于全过程,把导学指向学生的自我建构。同时,它是一种方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服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1)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2)知识问题化

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最好是填空。使学生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3)问题层次化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

1.课前必须按要求去自主学习,才能保证课上充分的互动。2.课上互学、高效利用: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课堂引导、点拨离不开导学案。

3.学案检查、及时到位

课下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修订导学案,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1.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1)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学案进行修订,达到学案的最优化;(2)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教学案真正个性化。

2.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导学案,明确本节课要实现学习目标,根据导学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自己去读书、思考,去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学生可边读边思考、边记录,也可翻阅工具书查资料等,像填空等基础性强的题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然后是小组交流、讨论、检查,进行合作性学习,而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要 参与到各组中去讨论、指导;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可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一定要熟记于心,在讲课时解决。这两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应该占去课堂教学一半多的时间。这个过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引导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最后教师就学生的问题及本堂课出现的问题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师生集体交流,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学起于思”。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7.导学案备课模式 篇七

一、数学导学案的编写

编写过程一般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个人初备, 形成个案. 突出抓“八点” (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 . 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 以便会诊, 排除困难. 第二环节是集体研讨, 形成初案. 首先由主备人将个人设计的个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 备课组其他成员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 分别陈述各自的个案, 进行比较, 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 形成“初案”. 第三环节是完善整理, 形成定案. 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 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 完成对定案的编制. 第四环节是教后反思, 形成补案. 授课后再进行交流, 对教学进行反思,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同时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 形成补案, 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二、学案的实施以“学案导学”为主线

1. 预习形成

预习是顺利实施“一案四段”课堂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必须予以重视. 预习时, 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自己学不懂的问题, 带到课上由老师和同学一起帮助解决. 学生只有预习好, 才能在合作探究中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应该说明的是:预习形成这一模块, 所用时间的长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自学学习能力恰当地安排好, 对于比较简单的内容, 只需要课下预习即可, 对于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内容, 仅仅靠学生在课下预习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我们一般在课下预习的基础上再在课上进行分组学习, 学习完再交流讨论.

2. 合作探究

预习形成后, 各学习小组根据分配的学习任务以及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先进行组内的讨论和交流, 形成小组内最佳的学习方案. 教师要适当地予以指导, 要面向全体,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活动.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探究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 以学生为主角, 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轮流发言. 探究不到位的, 其他学生补充, 补充不到位的老师进行点拨. 不同组的同学可以相互提出疑问并请求解答, 解答不了的在全班展开讨论, 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这样黑板上展示的内容既有知识点, 又有学生的能力点, 还有学生自己新发现的疑难点.

3. 成果展示

学生在展示他们探究学习成果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认真观察、严密组织、扩大参与、合理调控、及时点拨、确保实效.对于只有部分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 可采用现在很多科目比较常用的“兵教兵”的方法, 即在组内让优等生帮忙点拨学困生, 或让优等生在班内讲解, 如果学生讲得不完整, 达不到深度, 教师点拨、引导、升华, 若是学生讲错了, 教师要及时介入进行纠正.

在成果展示的时候, 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走上讲台, 用自己的语言来“脱本”讲述, 不能直接“读”课本或参考资料. 展示任务的分配要放在预习形成后分配. 如果一开 始就分任务, 学生就有可能只关注自己的“任务”, 而对其他学习内容“视而不见”, 不能全面地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

4. 检测反馈

检测反馈 一般有“当 堂检测”和 “课后检测 ”两种形式“ 当堂检测”在课堂就要让学生完成 , 看看大家掌握得怎样 , 这种检测方法是最见效的. “课后检测”就是课后进一步让学生加深所掌握的知识. 简而言之, 其检测反馈的主要任务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 对于未能达到目标要求的, 通过教师辅导或小组内帮助, 力求人人过关, 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三、教学模式的感悟和自我反思

我校实施的“一案四段”教学模式的课堂, 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合作探究、优化发展 ”的一种学习理念, 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 是对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 能够较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上动起来, 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可喜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对这种教学模式感觉还有一定的困惑或不足.

1. 起步难

在教改的开始阶段, 老师必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想方设法让学生尽快掌握在四个模块中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点做起来比较持久, 比较辛苦, 也比较难.

2. 组织难

每个班总有少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 主要表现在预习形成阶段没有很用心去预习, 抄袭其他同学的学案. 导致预习效果大打折扣. 在小组交流过程中, 由于学习习惯、基础、兴趣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因素, 有时会出现学生偷懒、捣乱、说闲话的情况.

3. 监控难

在成果展示课上, 教师不能够准确控制学生展示成果的进度和内容, 有时会出现偏离教学重点、导致教学内容不能按时完成的情况.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讲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地方, 老师在何时、以什么方式点拨, 不好把握.

4. 放手难

8.对“导学案”授课模式的一些感悟 篇八

关键词:“导学案”;授课模式

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点是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为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学校采用了“学案导学”的高效课堂模式。导学案的使用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探索和务实有效地优化,否则就会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又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那么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导学案与教案该如何正确使用值得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深思。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做合一”的载体。导学案的核心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和综合把握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导学,导练,导结;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我们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导学案作为沟通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的桥梁;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潜在智能,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二、在新课标下“导学案”授课模式

1.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认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可是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一,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满足不了新课程的变化需求。而参与式教学法就是与基本理念相符合的新型教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小组讨论、共同发展的过程,它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它又存在着一些弊端,一是课堂容量不大,甚至不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二是学困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然而,山东杜郎口中学采用的“导学案”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参与式教学法的许多不足,其基本理念是: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坚持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导学案”整合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卷案于一体,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它的课堂结构主要由“明确目标→前置自学→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构成。可见,它的这种教学模式是对参与式教学法的一种发展与改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不足及改进。我在用“导学案”模式授课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把前置自学这一环节放在课堂上,严重地影响了课堂容量和节奏,若自学的时间太长,不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时间太短,达不到自学效果,一是学困生学不懂;二是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于是,我把“导学案”的授课环节设置成课前预习(前置自学)和课堂教学两部分。课前,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学习目标,以填空形式设计了学习重点及知识点,还有相应的针对性练习、作业和拓广探索,“导学案”在上课的前一天下发,作为家庭作业进行课前预习和自学,这样给了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和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划分小组,教学环节为:组内交流讨论→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拓展四个环节,组内讨论可以解决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挥集体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还可以使学困生得到同学的帮助;展示交流环节中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在黑板或多媒体展示台上进行展示讲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板演或表述不同的观点和解法;合作探究中教师对学生遇到的共同问题进行点拨、指导。达标拓展环节中加强巩固练习和提高练习,有利于尖子生的培养。

3.“导学案”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一定要督促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加大检查力度,并且防止抄袭;组内讨论中选责任性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督促和帮助所有组员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这一环节中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展示交流时,提问面要广,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学生在展示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在合作探究环节中纠正,让学生互相指正,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共同完成,对疑难问题可由老师进行详细讲解,此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展示的作品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和解题步骤、解题格式等。

“导学案”教学,是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的变革,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教与学的统一,是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可见,“导学案”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多元发展得以实现,课堂上建立起了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信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这对培养学生素质,提高教学效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9.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九

辛集市中里厢乡中心小学

为进一步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教科所今年的工作计划提出的“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验”,建议各学区、直属中小学、私立中小学开展“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活动。以此为抓手,强化集体备课,重视校本研究,转变教学思想,深化课改力度,优化课堂教学,建构有效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一、有效课堂的本质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新课堂有效教学追求的是三维目标的科学化和高效化的达成。新课堂有效教学也就是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知识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效率);二是关注思维训练,有效达成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思维状态);三是关注学习体验,有效渗透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兴趣)。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过程,即指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内在的思维活动程序。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素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此,新课程课堂教学要能激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新课程有效教学,乃在于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没有思辨,就没有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没有思辨,就没有教育教学的内化效果。

基于思维开展的有效课堂的基本特点:

1、必须遵循五大原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载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

2、必须具备两大要素:第一、问题优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第二,启发得当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3、必须呈现四组教学辨证关系:第一、动与静相宜的课堂气氛;第二、畅与阻相关的教学流程;第三、对与错相融的学习体验;第四、扶与放相生的教学设计。

二、“学案”是建构有效教学的保证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是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对教材作二度创作而后编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文本。教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两案合一”,教与学和谐统一。学生根据“学案”设计充分预习,带着教师设计的问题到课堂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学生会了的教师就不再讲,不会的进行点拨,教的东西就是学的东西,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教师要点拨的东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教师要补充的东西。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学生教的法子。”

学案具备以下四大特点:

1、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问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层次性。

2、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事半功倍是学案的特色,学案设计,尤其是科学性,实效性强的学案设计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是需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作品。因此,“功夫在课前,成效在课中,愉悦在课后”是学案的一大特色。

4、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独立进行了一些知识的训练巩固,对探究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辨析,不仅能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自立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实施“备研合一”,发挥优秀教师和集体的作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构有效教学。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学案导学”实施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和多边活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基本环节:学案自学→以案导学→信息反馈→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扣标整合→拓展创新。

1、依据学案自学情况,进行以案导学。

上课时,教师根据学案自学的情况,设置精当的导语引出课题或直接入题,指导学生根据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学。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思考,按照要求对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将其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2、学生自研互研,教师采撷问题。

学生对自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进行重点自研和讨论互研。要求:有疑必质,自研互研,寻求解答。在质疑解释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取三种形式:一是自我重点研读;二是小组讨论;三是向教师求教。在讨论中,教师搜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小组代表向教师反馈学习疑点,难点。

3、教师精讲点拨,学生释疑解惑。

教师根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总结性精讲点拨,解答疑问,对有些问题进行规范性界定,也可以让已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讲评,教师补充。

4、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

紧扣目标,当堂训练。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练习结束后,学生可讨论互对答案,也可由教师出示答案,讲评要有针对性。

5、反馈小结。

根据教师课堂收集到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

四、学案编制的基本原则和做法

学案编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学案最好以一节课为单位设计,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为宜。

2、问题化原则: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必须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究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实现以问题为载体的原则,使学案成为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依据,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

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鼓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鼓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使每位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思维能力发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个性得以充分体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知识的探究兴趣。

5、层次化原则:

实现个性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

“学案”编制具体做法: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学案”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备课组长初审“学案”后至少提前二天将“学案”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然后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学案”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学案”交给领导审定,制定正式文体。上课前一天将“学案”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学案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反思”,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

在这种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优秀教师的经验得以扩散,集体的智慧得以发挥,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成长,校本教研的功效和过程得到落实。

五、“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1、分工责任制:

“学案导学”是学校行为,校长是实施第一责任人,以校为本统筹规划,制定方案,责任到人。管理框架是:教研引领、统一协调、年级管理、学科负责、一人主备、集体磨合。由教研组长负责指导、督促和检查;年级主任是本年级方案执行责任人,负责方案的落实;各学科备课组长是本学科学案的编写组织者和执行人,学科教师是学案的编写者和执行人。备课组要及时进行工作总结,每学期要将“学案”整理归档。

2、落实过程管理:

抓实过程。一是抓好二次备课。通过集体备课,进一步明确课标要求、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学案内容、修订教学环节,在集体备课的基本上主备教师结合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做到成竹在胸;二是抓好对学生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学案,熟悉“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重点掌握学案的预习、自学、互动交流等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抓好过程性培训。定期组织教师互听、互评,通过公开课、研讨课,研讨交流“学案导学”操作的方法步骤,推进“学案导学”的优化;四是抓好学案的使用。课前保证两检查:年级安排业务领导(年级主任、备课组长)检查教师的二次备课;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保证四到位:教师引导点拨到位;学生研讨交流到位;师生互动到位;巩固训练到位。师生保证两反思:教师的课后自我反思要落实到学案上,学生的随堂自我反思要落实在学案上。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验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利用教师成长“八大教研平台”,以学校全面启动为面,强化校本教研机制,以学科教研活动为主线,以课堂主渠道为落脚点,在全面推广的同时着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及时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为其他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学习途径。要充分调动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调研、指导、监督、评价的作用,加强过程性指导与监督,优化“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确保有效教学的真正实施。

二O一O年四月十五日

10.导学案备课模式 篇十

一、基础过关

abc

1.在△ABC中,若,则△ABC是

cos Acos Bcos CA.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

B.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

2.在△ABC中,A=60°,a3,b=2,则B等于A.45°或135°C.45°

B.60°

D.135°

()

3.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当a=4,b=5,A=30°时,三角形有一解 B.当a=5,b=4,A=60°时,三角形有两解 C.当a=3,b=2,B=120°时,三角形有一解 3

D.当a=2,b=6,A=60°时,三角形有一解

4.在△ABC中,a=2,A=30°,C=45°,则△ABC的面积S△ABC等于 3+13-1 3+23-2

5.已知△ABC中,AB3,AC=1,且B=30°,则△ABC的面积等于3

2B.3

32D.()

()

3342

6.若△ABC的面积为3,BC=2,C=60°,则边AB的长度为________. 7.在△ABC中,已知23asin B=3b,且cos B=cos C,试判断△ABC的形状.

πB5

8.在△ABC中,a,b,c分别是三个内角A,B,C的对边,若a=2,C=cos,425求△ABC的面积S.二、能力提升

b

9.△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asin Asin B+bcos2A=2a,则等

a于

a

()

A.23B.223D.2

10.在△ABC中,若

bc,则△ABC的形状是________. ABCcos cos cos

222

a+b+c11.在△ABC中,A=60°,a=3,b=12,S△ABC=183,则=______,sin A+sin B+sin C

c=______.cos Ab412.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c=10,又知=,求a、cos Ba3

b及△ABC内切圆的半径.

三、探究与拓展

113.已知△ABC的面积为1,tan Btan C=-2,求△ABC的各边长以及△ABC外接圆2的面积.

答案

1.B 2.C 3.D 4.A 5.D 6.2

7.解 ∵3asin B=3b,∴3·(2Rsin A)·sin B=3(2Rsin B),∴sin A=3,∴A=60°或120°.2

∵cos B=cos C,∴B=C.当A=60°时,△ABC是等边三角形;

当A=120°时,△ABC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

B38.解 cos B=2cos2 -1=,25

4故B为锐角,sin B=.5

3π2-B所以sin A=sin(π-B-C)=sin410.asin C10由正弦定理得c==,sin A7

111048所以S△ABC=sin B=×2×=22757

9.D 10.等边三角形 11.12 6

sin Bb12.解 由正弦定理知,sin Aa

∴cos Asin B∴sin 2A=sin 2B.cos Bsin A

π又∵a≠b,∴2A=π-2B,即A+B2

∴△ABC是直角三角形,且C=90°,a+b=10由b4a3222,得a=6,b=8.a+b-c故内切圆的半径为r==2.2

113.解 ∵tan B=>0,∴B为锐角. 2

∴sin B55,cos B=.55

∵tan C=-2,∴C为钝角.

25∴sin C=,cos C=-.55

∴sin A=sin(B+C)=sin Bcos C+cos Bsin C=5223·-+55555

1352∵S△ABCsin C=2R2sin Asin Bsin C=2R2××=1.2555255∴R2=R=.1262525∴πR2=,即外接圆的面积为π.1212

∴a=2Rsin A3,b=2Rsin B=

c=2Rsin C.3

11.导学案备课模式 篇十一

摘要:所谓“导学案”模式,是指以教师的引导为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利用导学案为载体,师生之间共同合作,一起完成教学目标的模式。而“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群体在教师的领导下,自主交流、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导学案”与“小组合作探究”两种模式的综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尝试研究如何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导学案;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中思想品德课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21-02

近些年来,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不断加强,再加上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人心,人們越来越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由此一来,小组合作下的“导学-体验-评价”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开始被广泛推广。我校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探索,取得了不小的改革成效,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普遍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它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容替代的重要作用。将“导学案”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教学模式。本文尝试研究如何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供同行参考。

一、小组合作下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概述

小组合作下的“导学-体验-评价”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其实是“导学案”与“小组合作探究”两种模式的综合。当然,这种综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有机融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和最新尝试。

所谓“导学案”模式,是近些年来我国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的引导为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利用导学案为载体,师生之间共同合作,一起完成教学目标。在这过程中,导学案的编制至关重要。毋庸置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导学案有助于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因为教师编制导学案,要对教材进行进一步梳理和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大提高专业化水平。此外,使用导学案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根据导学案,学生可以提前知道本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会着重听讲自己不甚了解的知识,注意教师对此问题的讲解,学生也会有意识地与同伴探讨这些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就不会流于形式了。

所谓“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指学生群体在教师的领导下,自主交流、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一直以来,我国教育中的精英主义教育倾向十分严重,这种教育力求智力卓越,支持学生通过残酷的竞争,获得尽可能高的分数来打败学习上的对手。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千篇一律地开展讲授式教学,体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就是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德育理论,虽然这种做法印证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师形象,但让教师和学生都感觉比较疲惫。随着知识化时代的到来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改进教学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其实,早在1982年,这种教学模式就已见雏形。美国加利福尼亚中学的教学计划明确提出学生之间要进行合作、交流、协调和讨论,以小组为单元,教师由主导者变为组织者等观点。如今,这种方式已经被我国有机利用起来。一节课上,如果只听得到教师的声音,而学生处于沉默状态,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借助导学案的力量,合理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下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渠道。但由于这门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时代性很强,所以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小组合作下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编制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力求提高教学效果。

二、小组合作下的“导学-体验-评价”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应用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应用小组合作下的“导学-体验-评价”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群体中更好地定位自己,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发展出终身受用的能力,即学会认识、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当然,要合理应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要从正确编写导学案、合理组织小组讨论等几个方面入手,方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到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道德情操。

1.正确编写导学案

可以说,导学案的质量决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质量。只有导学案足够精炼、完美,才能容易使学生接受,激发他们用心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的预习工作也才能更加深入和充分。编写一份完美的导学案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教师吃透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新课标,选取的话题是具备强烈时政特色,学生广泛关注的材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具体而言,编写导学案有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领航者,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起点和归宿。编写导学案,教师必须搞清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紧扣教材,选出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再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知识体系中,使知识系统化、清晰化和条理化,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并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其次,列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可以由一系列问题构成。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具备启发性,能够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到想要的答案,还要对教材中比较有难度的问题做适当提示,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用层次性,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要解答教师的问题,必须仔细、认真地预习教材,并用心思考,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再次,设置一定量的练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设置一定的练习是为了检验学生应用知识的情况。练习内容要紧扣导学案的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的学习薄弱环节。练习题型也要合理设置,难度低的知识点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对于理解运用的知识点可以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

导学案的编写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备课,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知识点,帮助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2.合理划分小组

要成功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划分小组成员尤为重要。如果小组没有划分好,学生合作起来就比较有困难,合作效果也不见好。合理的分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划分小组成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每个小组都应该具备好、中、差三种程度的学生,这样才能实现互相帮扶、互相启发的目的。小组成员内部还要结成帮扶对子,教师在安排学生座位时,要让帮扶对子坐在一起,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树立对学习的信心,以更好的面貌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其次,合理安排小组成员人数。目前,大多数学校仍旧沿用班级授课制,班级规模很大,教师难以将注意力放到每个学生身上。所以教师要合理安排小组成员人数,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一般而言,每个小组成员以6-8人为宜,然后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个小组。如果分为8个小组,则将全班成绩分为8个区间,第一区间1-8名,第二区间9-16名,以此类推,再从每个区间内选出一名学生构成一个小组,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小组成员的实力相当,综合水平基本平衡。

再次,选出每个小组的组长。在小组内部,组长的作用很重要。组长是教师的帮手,是小组讨论活动的組织者,也是各个小组的代言人,向教师汇报本组成员的集体学习成果。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出每个小组的组长,可以采取组内表决或个人自荐的方式,发挥小组组长的作用,合理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3.合理安排小组合作活动

编写导学案、划分小组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集思广益,激发求知欲,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首先,引导学生先自学。教师编写好导学案之后要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先预习教材,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很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的问题上网收集相关前沿资料,更好地理解知识,然后在组内相互传阅资料,相互补充,一起讨论。在预习教材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要快,节省时间;要求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答案要准,不可拖泥带水。为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教师还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了解学生普遍关注的疑难问题,在上课时可以有针对性地统一讲解。

其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自学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围绕导学案中的问题展开交流。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一带而过,但对于一些难点问题,要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予以交流,逐步达成共识。对于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统一汇总,以此调整教学内容,将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话题性较强,教师要与时俱进,不要让学生讨论老掉牙的话题,这样不能达到提升他们时代意识和道德情操的目的,教师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合理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再次,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学生在小组讨论过之后,已经与教师有了共同沟通的基础。由此一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成了教师与学生围绕“导学案”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学并不是完成了整个学习过程,也许学生还有心存疑惑的问题,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将学生的问题进一步扩展,增加广度和深度,开阔学生视野,明辨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4.实施张弛有度的科学评价

基于导学案的小组合作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环节。一直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评价形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这不利于真正判断出学生的发展程度。所以教师要使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变得多元化,全面考察出学生的发展情况。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为学生提供自评标准,让学生根据标准进行自评。比如在学习完《学会合理消费》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价,以3分、2分、1分为分值,围绕这几个评价标准进行自评:(1)我已经熟练掌握了消费心理,能明确消费原则的内涵;(2)我能进行小组合作,和小组成员一起分析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通过合作提升比较和鉴别能力;(3)通过本课学习,我树立了绿色消费理念和环保理念,能够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让学生结合这些标准进行评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学生在导学案上写下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学习心得,然后小组成员交换导学案,让彼此评价成员是否过关,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重点。

再次,教师还应该结合导学案为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作业,这是培养学生开放视野,释放学生个性的重要举措。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比如学生学习完《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后,让他们在课后调查人们对网络的认识以及人们在网络上的人际关系,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网络世界;学习完《依法参与政治生活》后,安排学生去调查身边的人对法律的认识,对依法办事的办法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法律意识。

总之,小组合作下的导学案教学模式要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发展情况,为改善教学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三、结束语

小组合作下的“导学-体验-评价”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势,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领域的全新尝试。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查疑反思、总结归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必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增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学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应用小组合作下的“导学-体验-评价”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让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慢慢养成,真正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品质!

参考文献:

[1]康静玲.以导学案为载体, 搭建小组合作式的高效课堂[J]. 学术研究, 2013年第3期.

上一篇:小学英语写作课下一篇:新入职大学生座谈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