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的故事健康教案(精选6篇)
1.香蕉的故事健康教案 篇一
大班健康 鼻子的故事
活动目标
1、感知和发现鼻子的形状、构造和功用,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鼻子。
2、能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认识。活动准备
香水一瓶;鼻子的故事课件;“摸摸鼻子拍拍手”音乐;幼儿人手一面镜子。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左边一个孔,右边一个孔,有它能呼吸,还能闻香臭。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让幼儿根据自己回答是鼻子)
三、观察鼻子的外形。
1、那鼻子长在哪里呢?(引导幼儿说出鼻子长在脸的中间位置)
2、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鼻子。
3、师:那我们的鼻子是什么形状的呢?我们一起观察一下吧!
4、幼儿用镜子观察自己和同伴的鼻子。
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鼻子长在脸上,三角形,有两个鼻孔还有有两个鼻孔。
二、引出鼻子的作用。
1、师:那鼻子有什么作用呢?教师一边喷花露水一边问:小朋友,你们闻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香香的气味。)
2、师: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到气味。那你的小鼻子平时还闻到过什么气味?(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讲述自己的发现:辣的、酸的、臭的....)
3、师:小朋友的小鼻子能干,能闻辣的、酸的、臭的。但黄老师要告诉小朋友闻到臭臭的味道要赶快走开
4、我们的鼻子除了闻味道还能干什么?(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鼻子在呼吸。)
4、师小结:鼻子的用处很大,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辨别气味,还可以帮助我们呼吸呢。
四、欣赏故事课件,初步了解鼻子的构造。
故事讲完后,教师组织幼儿讨论:
(1)听完这个故事,你们知道鼻孔里面有什么?(鼻毛、鼻黏膜、鼻屎……)
(2)灰尘坏蛋和细菌妖怪随着空气,一个跟斗翻进去。可还没等它们直起腰来,就被什么东西挡住了?被鼻子里面的第一道防线鼻毛挡在外面
(3)那鼻子里面有胶水吗?没有,有鼻黏膜,它是鼻子的第几道防线道防线?第二道防线。
(4)被鼻黏膜挡住的灰尘和死掉的细菌,变成什么?(鼻屎)
五、讨论怎样保护鼻子。
1、师:那我们怎样保护我们的鼻子呢?现在天气凉了,很容易感冒,感冒就会打阿嚏,小朋友打阿嚏的时候可不能对着别人打喷嚏,是不礼貌的。
2、感冒了,有时候鼻子也会流鼻涕,这时候就是说我们的鼻子病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鼻子?(幼儿自由讨论,请个别幼儿讲述。)
4、师:平时我们不感冒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鼻子?(幼儿自由讨论,请个别幼儿讲述。)
5、小结:保护我们的鼻子的方法。就如以上说的我们平时玩细小的物品时,不要细小的物品放进鼻孔里面,不要挖鼻孔,生病了戴上口罩,吃饭也不可以挑食,这样对我们的鼻子和身体都好。
六、结束活动:
幼儿跟随“摸摸鼻子拍拍手”音乐,自由地摸自己鼻子离开教室。
【延伸活动】
游戏“闻闻猜猜”。让幼儿闻用布遮住的带有不同气味的食品,如巧克力、桔子、饼干、香蕉等,猜是什么食品,猜中后奖励小红花。
附:鼻子的故事
一天,灰尘坏蛋和细菌妖怪在空中飞上飞下,忽然发现前面站着一个人,灰尘坏蛋说:“要是能钻到人的身体里该有多好呀!”“怎么才能进去呢?”于是,它们围着人转来转去,最后总算找到了鼻孔。
灰尘坏蛋和细菌妖怪可高兴啦,随着空气,一个跟斗翻进去。可还没等它们直起腰来,就被什么东西挡住了。
灰尘坏蛋和细菌妖怪蹲在洞口仔细往里看,发现鼻子里面长了很多乌黑的毛。
灰尘坏蛋说:“听说它叫鼻毛,是鼻子的岗哨,专门对付我们的。”
细菌妖怪生气的说:“我不相信它能挡住我的去路。”它晃着膀子冲了进去,总算没有白费劲。细菌妖怪冲过第一道防线---鼻毛。但不知怎的,脚跟和脑袋像被什么东西黏住了,一动也动不得。难道鼻子里有胶水吗?
鼻黏膜看见细菌妖怪这副半死不活的怪样子,咯咯地笑起来。
原来,黏膜是鼻子的第二道防线,许多小细菌都在这里死掉了,变成了鼻屎。
2.香蕉的故事健康教案 篇二
一、主题活动的引领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 促进人的活动, 形成一种动力, 激励人去努力, 在活动中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的许多行为不是天生遗传的, 在家长、教师和社会用各种教育手段有意识、有计划培养教育的过程中, 榜样对儿童心理发展、个性形成以及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着显著的影响。民间故事语言生动、形象、亲切、感人, 讲起来娓娓动听;想象是那样丰富、奇异, 充满浪漫的幻想;情节是那样离奇、曲折, 富有吸引人的艺术魅力;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又是那样的栩栩如生, 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围绕某一民间故事开展主题活动, 可以让幼儿通过学习、模仿故事中的人物来形成健康的情绪。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 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民间故事《司马光砸缸》是一个家喻户晓, 具有教育和启迪意义的故事, 它的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很容易为幼儿所理解。七岁的司马光以他的沉着大胆、聪明机敏, 不但赢得了后世无数小孩子们的崇拜, 就是连大人们, 也都对那七岁的小孩儿生出一种爱怜之情。模仿是幼儿的天性, 也是幼儿认识世界分辨是非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语言活动《司马光砸缸》、音乐活动《司马光砸缸》等一系列活动, 让幼儿通过看图书、听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唱歌曲等, 以司马光的机智勇敢为榜样, 建立幼儿互助互爱、沉着大胆、机智勇敢的良好品质, 以形成愉快的情绪。
二、生活活动的渗透
良好的生活能力是幼儿在幼儿园进行各种活动时, 保持愉快情绪的保障, 消极情绪会使人感到难受, 会抑制人的活动能力, 活动起来动作缓慢、反应迟纯、效率低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的。民间故事对健康情绪影响, 也应渗透融入孩子们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各个环节之中:分吃点心时, 让孩子们争做懂事、谦让的孔融;练习自理能力时, 学做勤奋刻苦的马良;遇到困难时学做机智勇敢的司马光等, 让民间故事融入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之中, 通过民间故事的渗透来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 以培养他们健康的情绪。
三、家园关系的携手
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幼儿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和家庭, 他们的生活认知、情感世界、人生观的形成都源自于家长和老师, 家长和老师教育思想的统一非常重要。现在的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 集六位家长的疼爱于一身,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让孩子们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皇帝”, 孩子们的自我中心思想很严重。家庭是幼儿园重要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幼儿健康情绪的培养上也少不了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我们把民间故事对孩子们情绪的影响深入家长的教育理念, 转变他们事事包办、迁就的教育思想。请家长帮搜集民间故事;在文明礼仪节中, 请家长每天为孩子们讲民间故事;请他们走进课堂进行亲子民间故事表演, 加强了亲子关系的融合度, 培养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浓浓的亲情中体验了关爱, 形成了愉悦的情绪。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历程, 是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身心激动状态, 此状态包含复杂的情感性反应与生理的变化, 幼儿的情绪由于受到各种不同的情境因素的刺激, 反映出的情绪类型不同, 带来的各种情绪表现方式也不同, 我们将根据孩子们不同的情绪类型, 和家庭密切配合, 有效的把民间故事渗透、融合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游戏活动中, 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遗产引领孩子们的成长, 这束芬芳的鲜花, 在孩子们的心灵开放。
摘要:“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强国必先强种, 强种必先强身, 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儿童。”一个健康的幼儿, 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 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集体口头创作, 口头流传, 并不断集体加工、修改的故事, 其中包含着劳动人民健康的道德观念和高尚的感情, 其特点是数量多、题材多样、体裁齐全、广泛流传。民间故事的内容、体裁以及流传性, 正是健康的情绪培养所需要的。
关键词:健康第一,民间故事,主题引领,活动强化,生活渗透,家园携手
参考文献
[1]郑健成主编.《学前教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年3月.
[2]陈帼眉.《学前心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
[3]吕静, 周谷平编《陈鹤琴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2月.
3.《分香蕉》的教案 篇三
教学课题:分香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时《分香蕉》,练一练及相关练习。
教案背景:《分香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在学生经历前面三节课的“分一分”,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经验,对平均分的含义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进一步学习除法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本节课之前,学生经历了 “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会运用具体的操作活动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本课主要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经历“平均分”具体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获得对除法运算意义的初步理解。
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分一分”的教学,学生经历过大量的等分活动,对等分的概念已经有明确的认识,对于用除法表示等分,学生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景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的读法、分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算式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初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会除法与
教学重点:理解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景中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方法:利用小朋友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把整个教学活动创设成“小猴分香蕉”的故事,通过故事的展开,逐渐出示课本的问题,通过问题的逐一解答,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围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精心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2个香蕉(实物)。学具准备:12条小棒。
学前准备:利用百度搜索《分香蕉》的相关内容和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欲望。
学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师:有两只猴子从果园里摘了很多香蕉,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出示主题图)但它们回到家后,却发愁呢!猜猜它们为什么发愁?(学生自由猜一下)对,它们为分面前的香蕉发愁。猴哥哥和猴弟弟谁也不肯吃亏,想分得公平一些,这该怎么办呢?(学生交流自己想的办法,引出平均分。)
小朋友们,你能帮他们分香蕉吗?(板书课题:分香蕉)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分一分”的情境,能很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能迅速地进入问题情境中,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有利的铺 2
垫。
二、问题情境,探索新知
1、活动一:
课件出示问题1: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小猴,怎样分?每只小猴可以分得几根?
(1)分一分:
① 现在我们要把这些香蕉分给这2只小猴子,你们想一想该把多少拿来分呢?应该平均分成多少份?(请你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② 你能用一句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2)抽象除法算式: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
(板书:12÷2=6(根))
(3)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算式应该怎么读?
读作:12除以2等于6。(认识除号和除法算式)(先指名读,再集体读,最后小组读。)
(4)请学生对照算式与问题,说说算式中的“12、2、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12表示一共有12根香蕉,2表示把香蕉平均分给2只猴子,6表示每只猴子分到6根香蕉。)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多次平均分的操作经验,所以在本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来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把算式和情景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归纳、抽象,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理解除法的意义。
2、活动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师:同学们帮这两只小猴解决了问题,它们很高兴,正准备分发的时候,房门开了,同学们猜猜是谁进来了?(学生自由猜想)哦,原来是猴妈妈进来了,小朋友,你们说如果按刚才的分法可以吗?那现在要怎样分呢?
(课件出示问题2: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怎样分?每只小猴可以分得几根?
(2)请你先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再用一道除法算式表示出你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可以分到多少根香蕉? 12÷3=4(根)
(3)分别提问:12、3、4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自由地说一说)
(4)师:其实啊,在除法算式里面,每一个数都有自己的名字,那它们每一个数的名字分别是什么呢?谁来当小老师说一说?(板书)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环节中,由教师抽象出除法算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初步建立了解决类似平均分问题的模型,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3、活动三:把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需要几个盘子? 师: 同学们,这个时候,门口又响起了敲门声,小猴们很不高兴,不知道又有多少只猴子进来。这时候,猴妈妈说:我不管来了几只猴子,我只要每4根装1盘,那么,我需要几个盘子呢?
同学们,你们能帮助猴妈妈解决它的难题吗?
(课件出示题目:把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需要几个盘子?)(1)要求学生用小棒分一分,然后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12÷4=3(个)(板书)
(2)谁能说说这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吗?
(3)在这个算式里,每一个数都叫做什么?表示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内化,从而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
4、活动四:同桌交流其他分法。
师:同学们,除了刚才的分法外,你还会把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几份?
然后要求学生:独立分——轻声说——用除法算式表示。全班交流(板书)
5、活动五:对比反思。
师:刚才,小朋友们把这些香蕉进行了“分一分”,并列出了相应的算式,现在,请同学们认真比较这些除法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比较,能进一步地沟通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联系,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地明确除法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三、体验感悟,巩固提高
1、完成课本第40页的第1题“钉扣子”
先引导学生把图片完整表述出来,然后再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第40页的第2题“帮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细观察图,提数学问题。并用语言将图片完整的表述出来。
(2)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说出你是怎样知道商是多少的?
3、小兔出示18根小棒图片,让学生自己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
组织学生汇报,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把1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9根。把18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6根。把18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3根。„„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有一定梯度的练习,既可以巩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同时可以营造出充满激情和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小结,互相评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你的同桌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的自我归纳与整理,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老师评价的结合,能使学生进一步梳理新知,形成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
分香蕉
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 ÷ = 6(根)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4根 ÷ = 4(根)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 = 3(根)把12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2根 ÷ = 2(根)
板书反思:
本节课采用从生活情境中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引领学生自主地探索、交流。总体上来说学生在课堂上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
4.香蕉的故事健康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能获得有关血液循环的基本知识。
2、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幼儿能充分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
3、幼儿在活动中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开心的生活。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5、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与课件内容相联的PPT,红宝宝的图片
活动重难点:
活动难点:理解血液的循环方式
活动重点:通过PPT引导幼儿自然地进入到认识活动中去
活动过程:
一、导入:幼儿韵律“找朋友”
师:“你找到朋友了吗?”
师:“你的朋友都有谁呀?”
师:“开来你的朋友挺多的,可是我还知道你们还有一个朋友一直和你在一区,你呀却不知道!”
师:“知道它是谁吗?”
师:“猜一猜啊,我们每个人都有的!”
二、新授
1、展示红宝宝的图片,揭晓答案“这个小东西就是和我们一直都在一起的最好的伙伴,它呀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红宝宝。”
师:“你们见过它吗?”
师:“没有见过?这就奇怪了,我说过它一直都和我们在一起,而且是关系最好的好朋友,怎么大家都没见过呢?”
师:“那就让我来当友谊使者,带大家去认识认识这个可爱的红宝宝吧!”
2、打开PPT
(1)、爱玩的红宝宝
师:“红宝宝就生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它就住在这里。”
师:“这里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做左心房。”
师:“诶,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有好多人住在一起的,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都是大家在一起的,是不是啊?”
师:“当我们的红宝宝睡醒了以后就会通过这样一扇门进入到一个叫做左心室的地方,它们去那里干嘛呢?有谁能够猜一猜呢?”;.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假如是自己和很多的朋友一起,那会做什么呢?)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红宝宝是不是去做和你想的一样的事情了!”(展示血液经左心室流入大动脉的PPT)“哇,他们好像也和你们一样的喜欢跑步哦,而且还比你们还跑得快呢,呼啦啦的直往前冲呢!像不像你?”(与幼儿交流,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平时出教室后的情景)
师:“来,再看看我们的红宝宝又去哪里了?”(PPT血液由大动脉流向各小动脉,引导幼儿观察路径的不同,路经的大小、多少的变化,并且观察红宝宝的多少的变化,红宝宝是回自动分流的,得出红宝宝是挺爱冒险的小朋友,与幼儿交流,让幼儿举例说说自己的英雄行为。)
师:“呀!红宝宝又不见了,去哪里了呢?”(引导幼儿在血液流经小动脉以后有跑向更细更小的路了,一起观察为什么又去那么小的地方呢?宽点的路不是更好玩游戏的吗?去做什么呢?而且他们的人越来越少了?激发幼儿的探知欲望)
(2)、红宝宝怎么了?
师:“看,红宝宝出来了!咦?它们好像都扛了一些东西?怎么会有东西呢?”(展示PPT,血液经毛细血管完成物质交换后回到各级静脉,设疑,它们扛的是什么?教师此时不做解答。)
师:“瞧:我们的红宝宝来到了一条大路上了,虽然扛着那么大的东西可是却还是跑得挺快的。”(展示血液由各级静脉流向上下腔静脉的PPT)
师:“现在我们的好朋友红宝宝又来到了右心房,大家在一起聊了起来,又一起向右心室跑了去!”(在这里,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开始的时候红宝宝住的地方叫什么名字,加深影响)
师:“现在我们的红宝宝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它们要把身上的神秘东西在这里来进行交换。换成什么呢?”(PPT展示,引导幼儿思考,假如是你,你会换成什么?从而引出红宝宝是要用刚才扛的东西交换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也就是氧气和营养成分。最后再展示红宝宝回家的PPT)
(3)伟大的红宝宝
请红宝宝揭晓答案,自己扛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引导幼儿理解原来我们最好的朋友红宝宝就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宝宝的真正名字叫红细胞。血液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种东西,红宝宝是一个勤劳的好朋友,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快乐的生活。
活动延伸:
展示一些因为患血液病得人的视频,图片,引起幼儿的共鸣,要热爱生命,要学会感恩。观看Flash动画《血液人体循环图》,对血液在人体的循环有一个总的了解。
教学反思:
血液循环对与孩子来讲是一个非常空洞的东西,幼儿理解起来是有很打的难度的,而在活动中我很多的采用了PPT的展示方式,直观生动,又选取了孩子们的好朋友的故事的形式来进行叙述,因此孩子的兴趣是一直都有的。在具体的活动中,我注重在各个时机嵌入与幼儿交谈,引起幼儿对自己生活的回忆,也能引起孩子的共鸣,孩子始终都是处于一种思考与快乐的气氛之中的。当红宝宝揭秘自己的真实身份的时候,孩子会有一种“原来是这样啊,我终于知道了”的心态,然而对于血液孩子也还有很多的疑问,这也更进一步的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真正的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的。
5.香蕉的故事健康教案 篇五
猴子是闻名天下的香蕉王,而有的小动物也爱吃香蕉,可香蕉林被猴子霸占了。如果别人吃一点香蕉,香蕉王们就发疯似的和你来一场厮打,大家都不敢吃香蕉,为此香蕉王们得意极了。
一天,香蕉林里来了一头香蕉象。大家都很稀罕它,热烈欢迎。大家琢麽着这大象的名字,都认定它是冲着香蕉来的。的确,这象一顿不吃香蕉就比猴还疯呢。这可有热闹看了!果然,不一会儿,香蕉象饿了,便去找香蕉,走着走着,忽然眼前一亮一片香蕉林!它乐疯了,跑啊跑,震得地动山摇,这可把正美滋滋的吃着香蕉的猴子吓坏了。有的吓傻了,目瞪口呆,有的吱吱乱叫,四散逃窜,还有的很是英武,跃跃预战。只听得猴子大王一声令下:冲啊,杀猴子们蜂拥而上。噢喔,大象实在太大了,猴子们冲到大象脚前又撒腿逃窜,只有猴大王在那儿比划。
大象神情自若的大口大口的吃着香蕉,猴子们又气又无奈。终于猴大王破口大骂:喂,你这个巨人疯子,凭什么吃我们的香蕉?嗯,你们的?啊哈,对不起。不过,这香蕉别的动物也爱吃,那我问你,别的动物吃不到,你们独占,这样好吗?猴子们面面相觑,都低下头反思自己的自私。
于是,猴子们解放了香蕉林,香蕉林里一片雀跃。猴子们第一次这么快乐。
不久香蕉象要回家了,猴子们依依不舍,猴子对大象说:谢谢你让我们懂得了与大家同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6.香蕉的故事健康教案 篇六
香蕉是海南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之一,其产量可观,同时也会产生大量废弃的香蕉皮和香蕉叶。本实验利用香蕉皮和香蕉叶作为生物吸附材料对重金属镉进行吸附,不仅处理了有害的重金属物质,同时也可回收利用生物资源。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香蕉皮、香蕉叶、镉粒(分析纯)、硝酸、氨水、硫酸、蒸馏水。
D2F-6020真空干燥箱、XQM-0.4L变频行星式球磨仪、电子天平、真空抽滤泵、THZ82恒温振荡器、TAS-99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2 吸附材料的制备
将洗净的香蕉皮、香蕉叶切成小块,晒干后放入烘箱,在恒温80 ℃下抽真空烘干,再用球磨机磨成细小粉末,过40目标准筛,即为本实验吸附材料。
1.3 重金属镉溶液的配置
用分析天平称取1.0000 g镉粒(分析纯),用约10 mL浓硝酸溶解,再以1000 mL容量瓶定容,即得到1000 μg/mL镉溶液。
1.4 吸附效率的测定
在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镉溶液及吸附材料,在不同条件下震荡一段时间,经过抽滤后测定滤液中镉离子含量。通过改变吸附时间、pH值、温度、吸附剂投料量、镉溶液初始浓度得出最佳吸附条件。吸附效率按以下方式计算:
吸附率=[起始浓度(μg/mL)-吸附后浓度(μg/mL)]/起始浓度(μg/mL)×100%
2 结果与讨论
2.1 吸附时间的影响
2.1.1 吸附时间对香蕉皮吸附性的影响
取吸附剂(香蕉皮粉末)0.2 g,镉离子溶液浓度为50 μg/mL,在25 ℃条件下,分别震荡0.25 h、0.5 h、0.75 h、1 h、2 h、3 h,香蕉皮的吸附率分别为7.10%、7.80%、10.70%、13.00%、13.40%、11.70%。香蕉皮的吸附率与吸附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1看出,香蕉皮对镉离子的吸附效率在开始反应0.25~1 h内增长的速率比较快,吸附达到1 h时达到最大值,1~2 h间吸附率几乎无变化,2 h后稍有减小的趋势,可能与纤维素在酸性条件下被破坏有关。实验选择最佳吸附时间为1.5 h。
2.1.2 吸附时间对香蕉叶吸附性的影响
取吸附剂(香蕉叶粉末)0.2 g,镉离子溶液浓度为50 μg/mL,在25 ℃条件下,分别震荡0.25 h、0.5 h、0.75 h、1 h、2 h、3 h、4 h,香蕉叶的吸附率分别为6.7%、8.4%、18.1%、28.1%、28.9%、29.4%、29.1%。香蕉叶的吸附率与吸附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香蕉叶对镉离子的吸附效率在开始反应0.25~1 h内一直在升高,0.5~1 h间吸附率升高速率快,吸附达到1 h时达到最大值,1~4 h间吸附率几乎无变化,可知1 h后香蕉叶的吸附已经达到饱和。
2.1.3 香蕉皮与香蕉叶吸附性对比
香蕉皮和香蕉叶两种吸附材料几乎都在1 h时吸附达到饱和,但是香蕉叶比香蕉皮的吸附率在0.5~1 h间增长更快,并且香蕉叶达到饱和时吸附率比香蕉皮更高。
2.2 pH的影响
2.2.1 pH对香蕉皮吸附性的影响
取吸附剂(香蕉皮粉末)0.2 g,镉离子溶液浓度为50 μg/mL,分别在溶液pH值为3、5、7、9、11的条件下震荡1.5 h,香蕉皮的吸附率分别为2.70%、0.60%、13.00%、55.50%、44.90%。香蕉皮的吸附率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3所示。pH值在3~5间,吸附率很低,在5~9时,香蕉皮粉末的吸附率随pH的增大而升高,其中,pH在7~9时,吸附率升高速率较快,pH值为9时,吸附率达到最大,在9~11时,吸附率开始缓慢下降。由此可见,香蕉皮在碱性条件下吸附率较大,可能与纤维素在酸性条件下被破坏有关。
2.2.2 pH对香蕉叶吸附性的影响
取吸附剂(香蕉叶粉末)0.2 g,镉离子溶液浓度为50 μg/mL,分别在溶液pH值为3、5、7、9、11的条件下震荡1.5 h,香蕉叶的吸附率分别为1.80%、9.30%、27.78%、59.70%、29.82%。香蕉叶的吸附率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4所示。pH值在3~9间,吸附率随着pH增大而升高,在5~9时,吸附率升高速率较快,较3~5时升高速率快,pH值为9时,吸附率达到最大,在9~11时,吸附率开始下降。由此可见,香蕉叶在碱性条件下吸附率较大,可能与纤维素在酸性条件下被破坏有关。
2.2.3 香蕉皮与香蕉叶吸附性对比(pH相同)
在酸性条件下,香蕉皮和香蕉叶的吸附率都有所降低,但是香蕉皮吸附率比香蕉叶吸附率高;在碱性条件下,两者吸附率都有所升高,而香蕉皮升高的更多,但在强碱性条件下,两者吸附率下降,并且香蕉叶吸附率下降较大。
2.3 温度的影响
2.3.1 温度对香蕉皮吸附性的影响
取吸附剂(香蕉皮粉末)0.2 g,镉离子溶液浓度50 μg/mL,分别在20 ℃、30 ℃、40 ℃、50 ℃、60 ℃下震荡1.5 h,香蕉皮的吸附率分别为11.00%、13.60%、17.40%、23.00%、27.10%。香蕉皮的吸附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5所示。在40~50 ℃随温度升高吸附率升高较快,20~30 ℃和50~60 ℃间随温度升高吸附率增长较慢。由此可知香蕉皮对镉离子的吸附属于吸热反应,温度较高有助于吸附的进行。
2.3.2 温度对香蕉叶吸附性的影响
取吸附剂(香蕉叶粉末)0.2 g,镉离子溶液浓度50 μg/mL,分别在20 ℃、30 ℃、40 ℃、50 ℃、60 ℃下震荡1.5 h,香蕉叶的吸附率分别为19.40%、27.10%、34.80%、33.90%、35.20%。香蕉叶的吸附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6所示。在20~40 ℃随温度升高吸附率升高较快,40~60 ℃间随温度升高吸附率几乎不变。由此可知香蕉叶对镉离子的吸附在40 ℃时吸附能力最强。
2.3.3 香蕉皮与香蕉叶吸附性对比(温度影响)
香蕉皮和香蕉叶的吸附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香蕉叶升高速度更快,在40 ℃时几乎达到饱和,而香蕉皮的吸附率到60 ℃时仍然具有升高的趋势。
2.4 初始浓度的影响
2.4.1 初始浓度对香蕉皮吸附性的影响
分别取20、30、40、50、60 μg/mL的镉溶液与0.2 g吸附材料(香蕉皮粉末),在常温下震荡1.5 h,香蕉皮的吸附率分别为59.75%、52.33%、44.88%、13.00%、17.83%。吸附率与初始浓度的关系如图7所示。初始浓度为20 μg/mL时吸附率最大,随着浓度增大吸附率下降。在40~50 μg/mL间,吸附率下降很快,50~60 μg/mL之间,吸附率稍有下降,基本保持不变。由于香蕉皮在初始浓度为20 μg/mL时吸附几乎达到饱和,无法再吸附更高浓度的镉离子,因此吸附率下降。
2.4.2 初始浓度对香蕉叶吸附性的影响
分别取20、30、40、50、60 μg/mL的镉溶液与0.2 g吸附材料(香蕉叶粉末),在常温下震荡1.5 h,香蕉叶的吸附率分别为66.33%、55.88%、36.83%、25.63%、25.91%。吸附率与初始浓度的关系如图8所示。初始浓度为20 μg/mL时,吸附率最大,随着浓度增大吸附率下降。在20~50 μg/mL间,吸附率下降很快,50~60 μg/mL之间,吸附率稍有下降,基本保持不变。由此可见,香蕉叶同样在初始浓度为20 μg/mL时吸附率达到最大。
2.4.3 香蕉皮与香蕉叶吸附性对比(初始浓度相同)
香蕉皮与香蕉叶两种吸附材料在20 μg/mL时已达到饱和,无法再更多吸附镉离子,因此两者吸附率均下降。
2.5 吸附剂投料量的影响
2.5.1 吸附剂投料量对香蕉皮吸附性的影响
分别取吸附材料(香蕉皮粉末)0.1、0.2、0.3、0.4、0.5 g与50 μg/mL镉离子溶液,在常温下震荡1.5 h,香蕉皮的吸附率分别为9.20%、13.00%、28.80%、29.50%、30.90%。吸附率与吸附剂投料量的关系如图9所示。投料量在0.1~0.5 g时,吸附率随投料量增加而升高,0.1~0.2 g间升高较慢,0.2~0.3 g升高迅速,0.3~0.5 g间,吸附率升高非常缓慢,可推测吸附达到饱和。
2.5.2 吸附剂投料量对香蕉叶吸附性的影响
分别取吸附材料(香蕉叶粉末)0.1、0.2、0.3、0.4、0.5 g与50 μg/mL镉离子溶液,在常温下震荡1.5 h,香蕉叶的吸附效率分别为4.60%、25.60%、31.00%、43.40%、45.56%。吸附率与吸附剂投料量的关系如图10所示。投料量在0.1~0.5 g时,吸附率随投料量增加而升高,0.1~0.4 g间,吸附率升高较快,0.4~0.5 g间,香蕉叶吸附率增长缓慢,可推测吸附达到饱和。
2.5.3 香蕉皮与香蕉叶吸附性对比(投料量)
0.3 g香蕉皮粉末吸附几乎达到饱和,而香蕉叶则需0.4 g才达到饱和,可看出,香蕉叶的吸附能力比香蕉皮的好,并且达到饱和时,香蕉叶吸附率比香蕉皮的高。
3 结 语
【香蕉的故事健康教案】推荐阅读:
香蕉公主童话故事11-01
问答经典故事欣赏:香蕉的种子去哪儿了06-24
中班神奇的大香蕉教案09-28
魔术香蕉的托班教案01-08
小班香蕉变魔术教案设计07-15
小班语言教案:香蕉变戏法07-09
中班纸工香蕉摇教案01-11
香蕉的自述作文450字07-22
描写香蕉的作文说明文08-01
香蕉的说明文400字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