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制度(14篇)
1.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制度 篇一
学校周边安全治理制度
一、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涵盖师生人身、食品卫生,文化活动等方面,系综合性治理,应取得社会各界广泛支持与通力配合。学校对周边环境应密切关注与监控。
二、各校在做好内保工作的同时,应重视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治理工作,应主动联系辖区的派出所、办事处,工商管理、文化监管等部门共同抓好治理工作。
三、值班人员除做好校内的巡视工作,还应注意对校园外附近环境的巡查,发现社会盲流、恶少对学生骚扰,扰乱校园周边秩序,要及时报警,保护学生的安全。
四、每天放学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交通等各项安全。
五、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以及各类法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敢于与坏人作斗争,并掌握正确的维护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
六、建立学校突发事件教师救护队,高度警觉,随时出动。
平达乡中心小学
2.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制度 篇二
北京市70%的中小学生生活在吸烟的家庭环境中。2006年北京市青少年的尝试吸烟率为22.1%, 1996-2005年12~15岁青少年的吸烟率一直在10%左右。为了解学校周边及社区售烟环境、区域控烟能力建设现状以及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 为政府控烟能力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及对策, 2005年10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所选择某行政区开展调查,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北京市传统城区一处, 面积为25.38 km2 , 户籍人口密集 (2.5万人/km2) 。辖有10个街道办事处, 134个居委会, 688条街巷, 小学、中学、职高及大学共计99所 (小学48所, 中学31所, 职高16所, 大学4所) 。
1.2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 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分为10组, 对辖区内所有街巷进行梳篦式的现场调查, 观看并按统一调查表进行记录。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 (1) 卷烟零售点的类型及数量; (2) 卷烟零售点是否出示“不向未成年人售烟”的警示标志; (3) 卷烟零售点在街巷和居委会内的分布; (4) 小学周边200 m、中学周边150 m内卷烟零售点的分布。为保证调查质量, 对调查情况抽10%进行现场核查。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发现卷烟零售点1 391处 (不含宾馆饭店) , 其中专卖店122处 (8.8%) , 商场及超市125处 (9.0%) , 食品店735处 (52.8%) , 摊点及门面409处 (29.4%) 。该行政区卷烟零售点总密度为54.8处/km2, 街面积大小与售烟点密度呈负相关 (r=-0.80, P<0.05) 。
2.2 卷烟零售点的分布
由表1可见, 10个街道社区的居委会平均卷烟零售点均在8处以上, 134个居委会平均卷烟零售点密度超标率为65.7%。最严重的街道有90%的居委会卷烟零售点布局超标, 最多1个居委会内有29个卷烟零售点。
由表2可见, 88%的大、中、小学校周边都有卷烟零售点, 有2个街道社区100%的校周有卷烟零售点, 其中小学、中学周边卷烟零售点分布率最高。由表3可见, 小学周边不但普遍设有卷烟零售点, 而且有多处售烟点的比例偏高, 最多的学校周边有5个卷烟零售点。
2.3 卷烟零售点岀示警语标志情况
在1 391处卷烟零售点中, 有1 381处未岀示“不向未成年人售烟”的警语, 占99.3%。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该区学校周边及社区卷烟零售点布局过密, 严重超标, 出现此现状与我国签定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及创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总形势不相符合。
调查证明, 有99.3%的售烟点未出示“不向未成年人售烟”的警示牌。2001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就规定“所有取得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企业或个人都必须在经营场所柜台醒目处摆放‘禁止中小学生吸烟, 不向未成年人售烟’的警示牌”。《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国家及地方法规都有明确加强保护未成年人的举措, 但有法不依的现象严重。调查后该区的零售卷烟点制作了统一的警示牌, 但仍未见摆放。
针对调查结果, 建议: (1) 加强有关法规的宣传及对卷烟零售人员的法规培训, 加大综合执法力度, 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维权的保护力度。 (2) 以一个行政区为基础单位加强对青少年控烟能力建设, 包括政策与机构建设、环境支持, 形成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控烟联盟, 动员社区、学校、家庭共同参与。 (3) 卫生与教育部门提供技术服务,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青少年控烟能力建设示范区工程, 区县政府是控烟环境能力建设的领导及协调部门。 (4) 由行政部门出台地方性控烟标准, 报请市发改委、市人大等机构审核。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学校周边及社区的售烟环境和控烟能力建设现状, 为政府控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行政区域为单位, 采用现场普查的方法对北京市辖区内各种类型的卷烟零售点进行调查。结果668条街道134个居委会共发现不同类型卷烟零售点1391处。88.0%的中小学校周边均有售烟点, 平均每校周边有2个售烟点;99.3%的卷烟零售点未按规定出示“不向未成年人售烟”的警示。结论应加强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控烟环境能力建设。
3.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制度 篇三
【摘要】本文以提高高等学校预算制度创新效益为主线,就高等学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设计和运行过程中的制度环境进行探讨,以期对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制度的推广和应用有所帮助。
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高等学校独立办学主体责任日益加重,社会公众民主和权利意识日渐强烈,这使高等学校理财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支出的复杂化,管理的多样化,要求高等学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系。长期以来,高等学校所实行的传统零基预算管理模式已愈来愈不能满足目前高等学校发展的需要,在高等学校建立新的预算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绩效预算与高等学校预算制度创新
绩效预算(Performance Budgeting)是1949年由美国首次提出的一种预算管理方法,主要运用于政府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是政府部门按所完成的各项职能进行预算,将政府的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即干多少事拨多少钱。绩效预算改变了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按照企业化经营模式,把政府作为提供公共品的经济部门,建立起“公共品——公共品成本——预算”的模式,通过对公共品的核算,进行预算编制。绩效预算对目标和总额进行集中控制,从制度上强化内控机制,采用分权的手段,充分调动部门的积极性,并对其预期结果负责。
高等学校属事业单位,其经济活动与行政单位有一定的差别,但都具有社会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考查高等学校预算运行绩效的最好指标是“用钱效益”,即投入要有产出,产出必须注重效果,效率和有效性要有机结合。效率是衡量完成规定任务的单位成本;有效性则是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用钱效益”分析框架与绩效预算的结合,就是将预算过程和政策过程整合起来,事先设定支出总额,以达到支出目标,使各项支出与其计划或活动相匹配,最终实现预算的目标、有效性和效率的统一。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引入了市场经济的理念,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经济活动不再是由学校一统到底,而是切块到各个部门进行管理。绩效预算由上而下确定预算目标和支出计划,并与各个部门业绩挂钩,符合高等学校管理的要求,为高等学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使高等学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成为了可能
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高等教育成本由一般的纳税人负担向学生及其父母、慈善家和大学服务的购买者负担的转移,这就形成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多元化的格局。高等教育经费的取得对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如何很好地运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高等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多年来,高等学校预算按照支出功能设计,并将全部收支纳入预算管理,目的就在于有效地控制支出,合理安排和使用资金。但它存在着分散、粗放,预算内容不完整、不规范等缺陷,注重“投入——效果”两点控制,以致于不能很好地考核资金的投入、产出和效益。
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要求高等学校以最佳的预算运行绩效来回报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期望,而现行预算管理模式的运行结果却不能满足高等学校这一预算管理的要求。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以“用钱效益”为理论,着力于“投入——产出——效果”三点的全过程控制。通过大量的信息流对其预算投入结果进行考核,并与申请预算的部门工作业绩和工作效率紧密相连,从而考核资金的有效利用。实行绩效预算管理可以较大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其预算投入结果进行考核,并与申请预算的部门工作业绩和工作效率紧密相连,从而考核资金的有效利用。实行绩效预算管理可以较大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国家对高等学校投入办学资金必须对其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
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国家(政府)的拨款资金,包括高等学校维持正常的支出经费和根据高等学校事业发展计划拨入的各项专项经费,即高等学校的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项补助收入两部分。虽然国家(政府)投入给高等学校的这部分经费仅占高等学校总收入的一部分,但它体现了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与投入,是高等学校不可缺少的收入。按照效益优先原则,国家(政府)总是希望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这就必然对高等学校投入资金的效益作相应的考核。一方面,国家(政府)通过高等学校的若干绩效指标和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对高等学校的投入进行总体考核,以达到平衡和宏观调控高等学校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国家(政府)对高等学校投入资金,虽然实施了充分的放权,但仍然要寻求投入的最佳效益。
绩效预算是这样一种预算,它阐述请求拨款是为了达到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而拟定的计划需要花费多少钱以及用哪些量化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每项计划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结果的情况。由此看来,高等学校要完成国家(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满足国家(政府)的考核要求,只有不断协调学校自身发展的内生制度和外生制度,以目标管理和项目管理为支柱构建适合的效益分析框架和先进的绩效预算管理运行模式,才能有效地管理资金,并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运行功效是现行预算管理模式不可比拟的。
二、高等学校绩效预算制度设计的环境制约与突破
高等学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模式,首先要对绩效预算管理机制进行整体系统的设计,建立适应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需要的绩效预算新制度和管理模式。
(一)实行绩效预算管理是提高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必须克服旧制度环境的困扰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在教育经费的管理上,按照国家推行的零基预算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等学校的发展,但是这种预算管理模式与当前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已不相适应。
1.过去高等学校规模较小,教育资源不能很好地得到整合与利用,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管理相对比较简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高等教育以追求规模效益为目的,形成了高等学校的强强联合,大大地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过去比较罕见的“万人大学”,现在成了普遍存在的现实。在此状况下,高等学校虽然在行政建制上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其自身内部机构设置较为庞杂,管理出现复杂化和多样化,部门之间的责权相互衔接和交叉,这与零基预算模式要求的机构设置精简、责任明确不相吻合。如果继续单一地采用零基预算管理模式,必然导致政出多门、盲目支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现象的发生。
2.高等学校内部的预算分配权较为分散,在预算的分配和控制上学校很难集权实行统一管理,一般会形成学校一级财务预算和部门二级财务预算的格局。高等学校一级财务预算主要是对学校基本支出和一部分专项支出进行预算分配,部门二级财务预算则是对另一部分专项支出进行预算分配。学校一级财务在编制预算时,较多注重一般性支出,注重账面上的平衡,预算的系统性较差,对于预算内外资金的合理安排尺度把握不准,项目确立滞后,预算指标迟迟不能到位,影响了预算的编制与落实;由于权利过分下移,加上预算时间不一致,部门二级财务在编制预算时,往往忽视预算的依据,随意性较强,很难与学校总体规划相衔接。
为了突破旧制度环境的羁绊,绩效预算在制度设计中必须以目标管理和项目管理为支柱,以项目的绩效(效益)为目的,以成本为基础,以协调学校自身发展的内生制度和外生制度为条件,将预算过程和政策过程有机整合。它必须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要求相一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而引发了系统性制度创新,可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制度设计与制度环境创设
1.完善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
为了规范管理,部分高等学校已建立了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以此来牵头管理学校的资金预算及其预算分配。从目前高等学校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管理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履行职责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其管理内容和职责进行拓展。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应该改进过去的组建方式,扩大其履行的职责范围。以学校本级预算管理委员会为主体,建立相应的部门二级预算管理委员会,部门二级预算管理委员会在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行使管理职责。
高等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各级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按照国家宏观政策制定学校具体管理办法,并对学校资金实施管理和监督,其主要职责包括:传统预算管理模式下和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下应履行的双重职责以及对部门二级预算管理委员会实行指导和监督的职责。由于学校范围内各个部门的预算管理主要是对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部门二级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下应履行的职责以及接受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与监督。
2.建立高等学校新的预算管理体制
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模式应该是我国预算改革的最终目标。目前,高等学校要实行完全的绩效预算管理,还需要有一个过程,较长的时间内会出现传统预算管理和绩效预算管理并行的现象。绩效预算作为一种重效果的预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零基预算的补充,因此高等学校建立新的预算管理体制应该是既涵盖传统预算管理,又兼顾绩效预算管理,但重心应在绩效预算管理上。也就是说,对学校基本支出实行传统的零基预算管理,对各个专项支出实行绩效预算管理,最终过渡到完全的绩效预算管理。
3.创设高等学校绩效预算执行机构
高等学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必须设立相应的预算管理机构。由于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在高等学校不可能一步到位,所设立的预算管理机构在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下,只能设立学校一级预算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学校范围内的所有资金预算。同时,履行传统和绩效双重预算管理模式下的预算管理职责,实行统一预算管理。高等学校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下,在设置学校一级预算管理机构的同时,可按其各职能管理部门管理权限设置相应的二级预算管理机构;学校一级预算管理机构除履行本级预算管理职责外,还应通过签订绩效合同、绩效目标考核以及总额集中控制等方式,对二级预算管理机构的资金预算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
4.学校周边环境治理 篇四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学校及周边环境根本好转、争创平安校园为目标,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工作为重点,按照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要求,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坚持齐抓共管、标本兼治,构建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目标任务
从现在开始,利用二个月时间,集中对街道辖区内中小学、幼儿园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整治,使校园周边区域内的社会不良现象得到改善,治安状况明显好转,校园内部安全管理规范有序;校园周边200米以内的营业性娱乐场所得到清理整治,文化环境得到净化;校园周边区域内的乱摆乱卖、违法建设得到治理,卫生死角得到清理,环境整洁有序,校园周边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硬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工作重点
(一)彻底整治学校周边治安环境。依法严厉打击盗窃、敲诈勒索、抢劫师生财物、危害师生人生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摧毁学校及周边地区存在的流氓团伙、黑恶势力。加强学校周边治安巡逻,实行警校共建。
(二)彻底整治校园周边文化娱乐环境。加强对校园及周边地区非法网吧、酒吧、棋牌室、台球室、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音像书刊点等文化娱乐场所的整治,坚决取缔和清理整顿学校及周边地区200米范围内的所有网吧、电子游戏厅以及非法经营的录像厅、歌舞厅。
(三)整顿学校门口及周边地区的交通秩序,加强学校周边交通管理。落实专人维护学校门口的交通秩序,特别是上下学高峰期交通协管人员必须佩带标志到岗到位做好交通疏导工作。学校门口及周边道路按规定设置交通标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辆,要按指定停放点或划定区域有序停放,不得影响学生进出。
(四)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的安全管理,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提高校园整体安全防范能力。一是检查校园内部及周边的房屋建筑及围墙安全;二是排查学校内部安全隐患,对学校各类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排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不留死角;三是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制度,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四是加强学校周边经营性行业和出租房的管理。
(五)加强学校内部人员教育和管理,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对教职工、聘用人员进行审查,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和
法律纪律教育,凡不符合任职资格的要坚决调离或辞退,防范和避免内部人员侵害学生事件的发生。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防止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或遭受不法侵害。
(六)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各校要把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与创建平安校园活动相结合,广泛宣传,完善制度,强化责任,落实措施,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校园的稳定。
四、组织领导
为切实搞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街道成立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校长曹树华同志任组长,副校长李跃林同志任副组长,王修典、李银喜、康双华、康春元、王文斌、谢东宝、康娟姿、肖明及各班主任为成员,切实加强领导力量,以便责任落实到人。
五、实施步骤
专项集中整治行动分摸底排查暨宣传动员、集中整治和检查验收三个阶段,时间从9月初开始至12月底结束。
(一)摸底排查暨宣传动员阶段(9月10日前结束)
按照学校统一部署,由组长带队集中检查学校安全工作,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认真梳理校园及周边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具体的集中整治工作计划,明确人员分工和责任,做好相关的动员发动工作。
(二)集中整治阶段(9月10日至10月10日)
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活动,并建立长效管理和整治机制。通过实施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对校园及周边环
境的整治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声势。
(三)检查验收暨巩固成果阶段(10月10日至12月底)
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检查行动。各校及有关部门进一步查找薄弱环节和隐患,落实整改工作,巩固和扩大专项整治行动的成果。同时,加强长效工作机制建设,完善“平安校园”创建规划。
六、工作内容和职责分工
(一)集中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请派出所加强对学校周边的巡逻控制,及时接警出警,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要组织专门力量,严厉打击各类涉及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铲除校园及周边存在的“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在治安问题突出的地段和校园周边要增加执勤点,增加巡逻警力,防止拦路抢劫、敲诈和伤害师生的校园暴力案件发生。
(二)集中整治校园及周边文化环境。清理整治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场所;坚决取缔非法网吧、电子游戏室、录像室、歌舞厅、音像报刊出租点;在学生中组织开展“清理小书包、拒绝不良口袋书”活动,坚决禁止不良或有害读物在青少年学生中传播。
(三)集中整治校园及周边交通秩序。学校要维护学校周边交通秩序,健全交通安全设备和警示牌。在上学和放学阶段,公安和学校要派出执法、执勤人员,维护交通秩序。学校和交警要密切配合,加强师生交通知识和法规教育。要严厉查处超载和非法运送学生的营运车辆,确保师生交通安全,有效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集中整治影响师生安全的食品卫生。学校要大力开展爱国
卫生运动,加强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防止呼吸道、消化道等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做好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工作。要清理和取缔学校周边的游商摊贩,清理和整治学校及周边的饮食场所。要加大对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的食品卫生检查和督改力度。学校要加强食品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师生食品卫生安全,防止食物中毒和投毒事件的发生。
(五)化解校内外各种不安全因素。要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及时排查和分析师生对教育、教学、生活等方面的矛盾,及时发现师生思想上的问题。学校要完善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努力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工作水平。对影响稳定的苗头和事端及突发事件,要及时疏导、及时处理,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学校和有关部门要按照突发事件和紧急案件的处置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
(六)加强消防和校舍安全整治。要加强学校消防和校舍安全的检查,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危及师生和国家财产安全。学校必须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加强师生消防知识教育。对学生宿舍和人员集中的场所消防和房屋安全进行检查,防止发生火灾和建筑物倒塌事故的发生。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建立相应的组织,落实专门人员,广泛进行思想发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教职员工、在校学生充分认识专项整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积极参与和支持校园环境整治工作,为综合整治工作创造良好氛围。
(二)加大力度,精心组织。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是落实中
央、省、市领导有关指示要求、集中解决校园周边环境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县委、县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文明城市建设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实事工程、民心工程。要深刻认识这次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大工作力度,严格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定部门、定领导、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限,层层分解细化,明确目标责任,切实推进整治工作各项工作的推进。
(三)建章立制,确保实效。要以这次专项整治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安全工作的各项制度,为校园整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要正确处理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的关系,做到重点整治与日常管理两不误,既要确保集中整治效果,又要抓好长效管理,确保这次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从根本上推动我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坐石乡中心学校
5.学校周边环境治理6 篇五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
校园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学校及周边环境安全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曹树华校长和李跃林校长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秩序的整治上,我们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在落实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秩序整治工作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校园安全管理状况明显好转,“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曹树华校长于9月5日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布置安排整治工作,并充实完善了以曹树华校长为组长,李跃林校长为副组长,各校务成员为成员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全乡各中小学的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秩序整治工作,并结合本校实际,研究制定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领导小组下设
整治工作办公室,安排专职人员,明细工作职责,具体负责整治工作中的各项事务。组织机构的健全完善和工作人员分工职责的落实,为此次整治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提供了极其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工作落实及成效
10月5日起,整治工作组分成2个整治检查小组,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秩序进行全面的整治检查,整治工作紧紧围绕以下几方面加以认真落实。
1、抓制度建设,促工作长效
制度的健全完善,措施的有效可行,是确保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无患的首要前提。整治工作组通过查、看、听、访、议等形式,对学校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责任书的签订、集中活动安全要求和意外事故防范措施、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社会、家长参与学生安全工作机制以及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等几方面进行检查。
2、重宣传教育,培养良好安全行为习惯
学校扎实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是不断培养师生形成安全文明行为习惯的主要途径。历来,坐石乡中心学校结合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实际,围绕当前“和谐校园”创建工作需要,不断改善学校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条件,努力形成安全工作的全民责任意识,坚持以安全课堂、墙报、广播、演练场地为战场,广泛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让学校师生、学生家
长和社会群众进一步认识到安全重要、生命可贵,共同加入到创建安全环境的队伍中来。通过扎实的课堂教学和墙报、广播、板报的宣传教育,学校师生安全住行、健康饮食的行为习惯得到培养,社会群众安全意识得以增强,少数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得到及时帮救。
3、广泛开展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全社会的参与支持,是安全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关键,各学校按照学年初学校安全工作方案,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传单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动员。
4、认真检查教育设施,做到安全工作防患于未然。通过整治,检查组对学校的教室、学生宿舍、伙房、教师宿舍等设施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责令学校教师当场进行整改,学校的用电线路有已参加过特种作业培训的教师专门负责管理,线路老化、排线不规范的立即予以更换。及时有效的督导检查,排除了我校校内存在的安全隐患12起,处置8起。
5、进一步做好以“保护生命、平安出行”为主题教育,加强教师、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管理。在校门口有公路的学校,都有“内有学生出入”的标识牌,严禁学生骑自行车或农用车上学和回家。学校组织的各中活动做到“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交通安全坚持从教师自身抓起,学校领导一律不允许驾公车,凡是有摩托车的教师,必须有驾照,严禁无驾照的教师驾驶一切机动车辆。目前,全乡有摩托车的教师都建立了相应的台帐。
6、加大对学校食堂和食品卫生的管理。按照《食品卫生管理法》,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管理,经营者必须有健康证,杜绝“三无”食品进入校园,防止群体性中毒事件发生。加强住校生的食宿管理,杜绝流行病的传染,每天都实行晨检制度,严格缺、旷登记。经检查,学校食堂的从业人员,都按规定办理相关证件,并定期严格进行体检。住宿生疫苗接种率每次都达100%。
7、为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全乡各校以“预防为主、事后及时处理”的方针,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学校根据不同季节进行主题教育:秋冬季防火、防流感等教育;对住校生按照宿舍管理采取值周教师巡夜制度,各宿舍有宿舍小组长具体清点人数报告教师,切实把学校各项安全保卫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开展各种相关活动,对广大学生进行安全法制、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自救教育,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及时排查和掌握可能影响学校稳定、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采取稳妥有效措施,努力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
8、为进一步巩固、营造好校园周边环境秩序,工作组利用机会,以毛坪街道为切入点,开展了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整治过程中,整治工作组成员逐一进入到每一个
摊点、铺面,认真检查每一种食品,对存在的“三无”食品、过期或不洁食品予以当场销毁或没收,针对部分严重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小卖部和流动摊点予以取缔或责令业主限期进行整改。
三、存在困难和不足
通过此次整治,及时排除了我校校内外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遏制了意外事故的发生,为继续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群众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不足,全民参与的坚固安全防线难以构建。
2、学校安全教育长效机制的落实有待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有待加强,学生搭乘无证无照机动车辆现象仍然存在。
3、学校危损房比重偏高,危改进程相对缓慢,因校舍陈旧破烂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4、学校领导、教师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在学校安全工作上的投入还不能满足学校安全工作的实际需要。
5、学校经费严重不足,对有效整改学校内部辅助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还有很大困难。
6、对街道和学校附近的饮食摊、流动摊点、小卖部的打击整治力度仍需加强,出售“三无”食品、过期和不洁食品现象屡禁不止。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整改目标
面对我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校将严
格按照学校安全工作的有关要求,紧密结合学校安全工作实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不断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加大监督和整治力度,在提高工作实效上下工夫、寻良策,为构建平安校园、坐石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坐石乡中心学校
6.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小结 篇六
一、高度重视,健全组织
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项工作牵扯到校群关系、师生安全、学生遵纪勤学等诸多方面,学校领导对此项工作常抓不懈。为使此项工作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我校及时成立了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张邵华任组长,副校长亓刚副组长、总务主任陈超、教导主任刘允、校办公室主任韩冷。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随时记录进入校园的人、车辆、学校发生的情况,处理突发事件。处理不掉的,及时向分管校长张邵华汇报,由学校领导班研究解决,做到及时处理,不留后患。
二、教育先导,防患未然
“花红还靠勤培育,苗壮犹须费耕耘”。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是育人的摇篮。针对这一特点,我校始终贯彻“正面教育,防患于未然”和“以人为本”的方针。
具体教育措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都要谈综治工作;文化长廊有4面厨窗定期宣传综合治理工作;每周例会,都对全校教职工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有时用书面测试的方法来促进学习效果;采取“以会代训” 办法来提高全体教职工的综合治理意识和法制文明程度。在学生中,从入学教育着手,每年的初一新生入学,学校先集中开会,加强纪律教育,然后分班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项纪律教育,学习《中学生守则》,背诵《中学生十不准》、〈〈中学生一日常规〉〉,促其言必信,行必果,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好学生。我校聘请三塔派出所所长为我校的法制副校长。我校每期不少于两次法制报告会,宣传法律知识,剖析法制案例,以案释法,晓之以理,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法制观念,使学生知法、守法。教学区又添置了二道门,上课后二道门落锁,教学区内实行封闭管理。张邵华校长治校有方,深得广大师生及原墙百姓的一致好评,校外群众也支持我校工作,校群关系密切。如有个别小痞子进校闹事,周围群众协助校警抓获教育,使其幡然悔悟。
三、违章必究,处罚及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是法制社会,法制意识深入人心,但仍有少数不法分子存在。只有对其及时打击,才能促其悬崖勒马,弃旧图新。从去年到现在,一般情况下,小痞子不敢乱闯我校。从这件事亦可看出,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到位,才能遏制犯罪,教育群体。如有个别学生吸烟、酗酒、不进教室学习,在校外打游戏机、玩扑克等现象发生时,我们都及时处理,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四、继续努力,抓好周边环境治理工作
7.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 篇七
笔者在北京一所中学进行课题调研时,惊奇地发现这所学校两个门口安装的居然都是“双重的校门”:在高大的铁栅栏大门里面1~2米处又增建了一道半人高的铁栅栏。很多人在初次看到这种校门时都颇为不解,并生出连串的疑问。在校门之内为什么又加上这么一层呢?
原本这所学校只有那道高大的铁栅栏大门,但是后来学校发现这种方式存在问题。学校从早晨上课后到下午放学前实行校园封闭管理,不允许学生外出,校外人员也不得入内。但是,学生和商贩仍能从栅栏缝隙里互递钱物进行交易。只要学生冲着马路对面的店铺喊上一声,店主就会把学生要的东西送到门口。由此,校园封闭管理的目标就打了折扣,校方于是在正式大门里面增建了这道半人高的铁栅栏“防火墙”,并规定学生不得跨越。
学校为什么要这样煞费苦心呢?道理似乎很明白:保证学校安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校方不想让学生“出事”,尤其不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惹出麻烦。
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和管理方法反映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对学生可能受到的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的担心。实际上,不只是这所学校,在很多教育者的头脑里,都普遍地相信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有不利的影响,于是只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试图“阻断”或“杜绝”校内外的联系和互动。这所中学建起的“双重校门”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折射了我们对“复杂的”(潜台词是“纷繁杂乱的、甚至带着几分邪恶的”)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忧虑,更折射了我们的期待,那就是希望青少年学生能在学校这方“净土”里健康成长,最好永远都不要掉进社会这个“大染缸”。
在校期间,是可以封闭管理,其他时间呢?学生并不总是呆在学校里(或家里)且有成人监管的。放学后,学校周边的胡同、街道、公园……到处都是穿校服的学生在活动。至于周末,他们的活动区域就更大了。显然不可能把孩子的活动只限制在某块“净土”上,他们总要走向社会,而且不是将来才这样,现在他们就要接触社会。因此,这种“双重校门”颇有些反讽的意味:再多的栅栏校门,也挡不住内外互动,阳光以及恶风依然会从缝隙透进来;同样,这种“双重校门”还会引发我们反思的价值: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就只有不良影响吗?我们能将社会的不良影响“拒于校门之外”吗?为什么认为学生毕业后才走向社会,而不是现在?
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所谓“整治”
就像这种“双重校门”所潜在意指的,校园周边的环境存在问题,而且这几乎是各方的共识。长期以来,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一直都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问题大伤脑筋,政府部门也一再颁布各种政策、法令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每次努力“整治”时都是有明显成效的。然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远非很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者所料及的,这些问题也并非采用“治理”或“整治”的思路所能完全解决的。
当社会亟待解决这个问题时,很多学者能提供的也只是这类“整治”论调,很少人对此认真地做调查研究。目前,大多数文章往往是学校里从事思想政治或者学校治安工作的人员有感于实际问题而发表的经验之论,他们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乱相”的描述大体一致,往往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上。这种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会让学校里的儿童青少年出现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犯罪问题,甚至沾染上黑社会习气。为此,这些文章建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获得的往往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或生活经验而已,而仅有的几份研究报告却是关于校园周围噪声、区域规划之类的调查分析。
综观现有研究,大都很少使用明确的理论框架,也很少深入分析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社会化的深层影响,更谈不上对,个体与环境互动机制的分析。国家已经颁布了各种政策法规要求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然而,很少有研究者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调查结果。目前,之所以少有深入研究,可能在于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建构,特别是没有找到对现象能够加以良好概括的学术性概念,没有学术的话语,就无法进行学术的思考和探究。
作为社会微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这个通常的提法,主要是指以学校为中心的,且是在周围某个范围内的区域。“治理”过程中关心的重点是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例如,学校周围的网吧、娱乐场所要搬走等。此外,还应看到,校园周边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街道、景物都有其文化含义,商铺、公园都折射着社会百态。无论是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都应认真探讨成长于其中的青少年与这种环境的关系,探讨环境的社会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然而,在现有的社会心理和发展心理的研究中却很少考察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直接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这种环境恰恰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的“社会微环境”的典型样例。
涉及到环境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变量,而“社会”往往被视为宏大的背景,只作为我们讨论经验研究结果时的背景因素,弥散于很多研究报告的“讨论”部分,好像社会就是个体直接能面对的家庭、学校等系统之外的那个远远地存在着但很难清晰定义的远端因素,很少有研究者认识到社会也可以是我们清晰可感的、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系统一——社会微环境,更少有实证研究考察这种社会微环境及其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为此,我们在认真批判现有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微环境”理论,并认为校园周边环境就是一种社会微环境,它涉及个体能直接参与的校园周边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及其中能与之发生互动的他人。当学生放学走出校门后,就踏入了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中,街道、店铺、公园、广场等都构成了他们存在的环境,并为他们直接感知和体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与想法。
社会微环境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们关于个体发展或社会化环境的观念。例如,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论调背后隐藏的观念是,环境中恶的、消极的因素必须被排除,不仅校园,而且其周围都要是净土一块。然而,如果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社会微环境,视为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视为青少年了解社会的窗口和舞台,那我们就不能简单使用“排除”或“整治”(即使整治,对象也不仅是校园周边,而是整个社会的治理),这种否定性思维来看待环境的影响,更应该以双向的、互动的、生态的、适应的观点来看待青少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结果。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校园封闭管理的举措或许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简单化的做法,试图使青少年不接触社会,肯定会妨碍其健康的社会化。
总之,社会微环境理论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校园周边环境的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从而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基于明确的理论框架,我们以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完全中学为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下文结合其中有价值的发现,讨论如何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待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教育视野
校园周边环境作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引起关注的通常是它的消极作用,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意义并未得到重视。然而,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反思这种环境的教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立场。
1纠正“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
如同前面分析指出的,我们对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青少年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和“简单化”倾向。例如,校园封闭式管理的做法就试图阻断这种关系,而非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上,从目标到工作方法都缺乏深入的依据。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在校外活动的地点,距离学校的平均距离超过5公里,只有约12%的青少年在距离学校500米以内的场所内参与活动,大多数人都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活动。也就是说,这个校园“周边”并非我们想象的是完全在校园附近,而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由此,只是整治校园周围100或200米内的环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说,社会治理的意义或许更大,然而社会治理的成本和复杂程度都是无比巨大的。因此,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应该适当调整。
诚然,保持每个学校最近的区域内有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整治”似乎不可废除。但是,在此基础上,应该重视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开展青少年与学校附近社区的互动,鼓励青少年了解和适应社会,而非简单通过“双重校门”或封闭管理对待青少年。
2校园周边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成长环境
首先,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性”的活动场所。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所参与的社会微环境既包括封闭性的场所(如运动场所、图书馆、书店、饭馆),也包括很多在空间边界和功能上并不是很确定的开放性场所(如街道商场、回家或上学的路上)。这些场所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也提供了他们接触和了解真实社会的机会。其次,这些场所还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很多场所的功能学校里无法实现,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满足;而且很多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没有帮助和引导好学生。例如,有的学生放学后,在一块刚拆迁平整好的地方结伴踢足球——找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当球踢,踢烂了再回家。他们之所以这样,只是因为学校一放学就“净校”,无法使用学校的操场,而且学校里的足球不让带出来用。很显然,这种教育制度的安排并非总是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的。校方的理念是,放学后学生的监护权就应该尽快转给家长,以免出了问题学校承担责任。可问题是,学生并非在放学后立即得到了家长的监护,而是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成人监护的校园周边环境里。在这个既非学校,也非家庭的地方,学生们只好自主、自立了。
3校园周边环境中的风险与缺憾
首先,恰恰因为缺乏监管和指导,学生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活动,可能会遭遇到一些风险。例如,他们会去不该去的地方,做不该做的事情。
其次,由于校园周边环境是缺乏设计的,也并不是专为青少年服务的,因此存在很多缺憾,并非总是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例如,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喜欢开展的兴趣活动与实际从事的活动“脱节”。虽然谈到兴趣爱好时青少年较多地认为自己喜欢那些旨在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性”活动,但实际上他们在社会微环境中参与较多的却是单纯的“放松性”活动。这主要因为环境条件所限,譬如想学电脑却没有。由此可见,校园周边环境是需要设计的,学生的活动也是需要指导的。
4校园周边环境是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通常(70%以上的比例)是“结伴”一起在校园周边从事各种活动的。同伴以同班同学和同性朋友为主,当然也不乏(甚至亲密的)异性朋友、校外人员等。他们喜欢和同伴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有共同语言,同伴群体提供了调节情绪的避风港,是他们形成和表现青少年亚文化的必要条件。调查还表明,这些青少年大多是在周末和每天放学时参与活动,其他时间较少。在这些时段,在校园周边各种场所里,学生不再处于教师和父母的控制下,获得了“自在”的空间。可以说,校园周边的微观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是他们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舞台,是增长社会技能、获取交往经验的重要背景,它提供了家庭和学校所未能提供的真实社会经验。
5校园周边环境的价值凸显了现有教育制度设计的不足
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成人主导的社会里,这个社会里各种场所的安排基本都是为了成人的需要。例如,成人为了沟通交流的需要,可以到茶馆、酒吧等场所,而青少年则不适宜去,而学校同样是为教师所主导和控制。虽然青少年在学校度过很多时间,但那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几乎没有心灵成长的空间,更没有私密的空间,因为学校为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着。
就如程天君指出的,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一种“尊崇细节”的传统和流行做法,借由纪律和日常规范,权力在向无穷小的“小事”的浸透过程中获得了无限胀大的支点与机制,因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和“时刻警醒”的微观“权力物理学”。这种显微镜式与如影随形式的纪律规范机制在操持学校井然有序运转的同时,也把它塑造成一个窒闷的自我维系的权力规训空间:“自身而心”的权力规训目标,“以小见大”的权力规训机制,“亦得亦失”的权力规训效果。可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重视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但是学校里根本没有这种空间和时间的保证。所有的时间都要学习,所有的空间都被监督和控制着。传统的学校制度安排和环境设计,只是保证了学校是适合课堂学习的场所,而不是个体心灵成长、人际沟通、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理想地方,校园周边环境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调查也表明,青少年“渴望”拥有这种自主空间。他们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放松心情和了解社会等,而且现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没有充分满足这些诉求。因此,青少年要求学校和家庭增加他们的自主空间和时间,满足其成长需要。
6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就像要保护自然环境一样,我们也要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和理论思考,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并非只是“整治”了事,它本质上不只是社会治安或环境治理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心理学问题和社会工作问题。第二,政府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时,可依靠的并非只是公安、城管等,更要吸纳教育者、心理学工作者、社会丁作者、青少年问题专家等参与。第三,学校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但并非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促进他们社会化,促进成长和发展。第四,学校的功能并非只是一个学习场所,不应该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控”,而应该增设适宜的“社会化”场所,让学生有心灵成长的空间、人际交流和情绪表达的空间。第五,应该建立健康的同伴自主的群体组织,而非一切组织均由教师或辅导员等成人控制。第六,吸纳社会力量,帮助学生现在就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而不是关上校门,等他们毕业后才走向社会。
总之,对于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教育部门更应该采取“教育的”而非“治理的”思想,关心的重点应该从“环境问题”转向“社会微环境下人的发展问题”,工作重点应该从“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转向“促进青少年在校园周边环境中健康的社会化”。研究者,特别是教育领域的专家亦有责任担当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们理解学生,特别是青少年成长与校园周边乃至其他环境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洞见。
8.毕节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制度 篇八
(征求意见稿)
为有效防范和减少我市各级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事故事件发生,建立健全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赋予各级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工作职责,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健全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领导机制
(一)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由市县两级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县(区)教育局。
市级学校和学校周边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
长:王泉松(市政府副市长)副组长:李
军(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发礼(市教育局局长)
成员:何友国(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县级督学)
唐凌宇(市政法委综治办副主任)
赵
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机关党委书记)
甘德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赵丽娅(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何应军(市道路运输局副局长)
张
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二)乡(镇、街道)教管中心:明确专人抓学校安全工作,每两周对所管辖学校(含幼儿园、民办学校)日排查、周排查工作情况开展一次全覆盖督查。每次督查情况向县(区)教育局书面报告。
(三)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每两个月对本辖区学校(含幼儿园、民办学校)日排查、周排查工作情况和乡(镇、街道)教管中心督查情况至少开展一次全覆盖实地督查。每次督查情况向县(区)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
(四)县(区)教育局:组建督查专班,每周对乡(镇、街道)教管中心、各类学校排查、督查情况至少开展一次督查,每次督查不少于1个教管中心、4所学校(含幼儿园、民办学校)。
(五)县(区)民政局:建立落实学生之中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困境儿童救助制度,督促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每月一次走访制度;每两个月对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走访情况至少开展一次覆盖所有乡(镇)街道的实地督查。每次督查情况向县(区)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
(六)市民政局:督促县(区)民政局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落实走访制度和督查制度;每两个月至少开展一次覆盖所有县(区)的督查,每次督查每个县(区)不少于2个乡(镇)街道,每次督查情况向市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
(七)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每两个月对辖区内所有学校建设工程至少开展一次全覆盖安全检查,每次检查情况向县(区)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
(八)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督促县(区)城乡住建局建立落实学校建设工程安全检查制度;每两个月至少开展一次覆盖所有县(区)的督查,每次督查每个县(区)不少于2所学校建设工程,每次督查情况向市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
(九)县(区)市场监管局:督促各类学校建立落实食品安全制度;建立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抽查检查制度,每两个月抽查检查不少于20所学校,每次抽查检查情况向县(区)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督促县(区)市场监管局建立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抽查检查制度;每两个月至少开展一次覆盖所有县(区)的督查,每次督查每个县(区)不少于2所学校,每次督查情况向市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
三、建立健全学校周边交通秩序、治安秩序、食品卫生、文化娱乐场所、环境卫生等规范有序的长效机制
(一)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落实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所在地的各类学校周边环境卫生每日清扫、保洁制度,建立落实各类学校周边食品经营场所、餐饮场所、文化娱乐场所每周至少一次的检查制度,建立落实辖
开展一次覆盖所有县(区)的督查,每次督查每个县(区)不少于二个乡(镇)街道,每次督查情况向市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
(十)县(区)文体广电旅游局、金海湖新区教科文卫局:联合公安、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每两个月对全县(区)各类学校周边至少开展一次以网吧、电子游戏室为重点的文化市场检查,每次检查情况向县(区)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
(十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督促县(区)文体广电旅游局、金海湖新区教科文卫局建立落实联合检查制度;对上述制度执行情况每两个月至少开展一次覆盖所有县(区)的督查,每次督查每个县(区)不少于二个乡(镇)街道,每次督查情况向市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
四、建立健全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满意度定期测评机制
市、县两级政法委综治办每个学期组织开展两次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满意度测评,参加测评对象以学生家长为主,测评内容为各学校、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各职能部门履职情况,测评情况及时向同级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通报。
五、建立健全落实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工作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办法
市级建立学校和学校周边安全工作考核制度。根据考核情况对市级相关部门和县(区)政府进行通报、约谈、诫勉谈话,考核情况纳入市政府对县(区)政府教育督导评价内容。
发生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事故事件的,一律按照《毕节市学校安全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立案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予以问责。
9.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总结 篇九
工 作 总 结
根据县综治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镇党委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制定学校周边治安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通过一手抓长效管理,一手抓集中整治,消除学校不安定因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的环境。现将我镇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如下:
一、领导重视,贯彻落实。
一是进一步充实调整了领导机构,成立了以镇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派出所、工商所、文化站、卫生院、团委、妇联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镇的综合治理工作。同时进一步落实了学校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的工作制度,镇派出所有两名民警分别担任了中学、小学的法制副校长。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形成了镇、学校两级组织网络。
二是全面动员,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按照全镇的统一要求,各部门、学校也及时召开会议,传达上级和镇政府文件精神,部署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三是落实责任,层层建立责任制,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把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部署、有检查,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找出自身的薄弱环节,及时排除安全隐
患,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努力做好全镇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二、对症下药,专项整治。
我们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整治工作重点:
一是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与接送车,车主的安全意识和学生的安全意识有直接关系,为此,派出所和交警一中队、学校三家联合定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整治活动,定期对车主、学生等进行交通知识培训,并对停车、上下车等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与要求。
二是组建护校队。由10名队员组成,由镇政府统一领导,平时由派出所管理,主要负责镇域范围内的消防、巡逻、在学校学生上学、放学时间段进行定点定时的巡逻守候,同时的派出所民警一起积极配合学校处理一些矛盾工作等,同时要求各学校组织有老师、学生组成的护校队进行配合,镇校联合共同开展防盗盗、防伤害专项活动,打击了不法分子进入校内作案的现象。一年来,共查封网吧1个、清理摊点3个、处罚盗窃人员5人,维护了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
通过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集中整治,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离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继续保持高昂的斗志,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为边城镇的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边城镇学校及周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10.要让机器人认知周边环境 篇十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是一组代码,也可以是一个软件。而硬件就是人工智能的外衣,披上外衣它就成为机器人。机器人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分为不同种类,其中消费类机器人大众并不陌生。能够帮助人们打扫屋子的扫地机器人早就进入消费市场,现在陪伴类、学习类机器人也开始在市场上亮相。在这一领域,虽然像语义分析这样的技术难点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攻克,但是依旧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iRobot全球CEO Colin Angle认为,让机器人认知环境和情境是现在最大的难点。
C:消费机器人市场在接下来五年内会爆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A:整个扫地机器人市场,在过去五年增长特别快,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包括在中国和日本等市场。除了扫地机器人,拖地和擦地形式的机器人也大有崛起之势。拖地和擦地这两种形式的清洁方式在中国和日本两地非常需要。由于前几年的市场积累,人们开始相信原来机器人真的可以帮助清扫屋子。机器人这样的产品走进生活,大家一开始肯定会怀疑,这也是整个品类发展壮大的阻碍因素。但随着扫地、擦地机器人逐渐在市场上铺开,它未来五年的发展势头肯定越来越好。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扫地、真空吸尘清洁的市场规模在80亿美元左右,其中,用机器人来扫地占到了20%,而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长。这仅仅是家庭清洁中扫地模式的统计数字,还没有包括擦地、拖地、擦窗等其他方式。现在的市场已经是这样的状态,如果真正拓展到智能家居、物联网等未来发展趋势的大概念中,其市场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C: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是什么样的关系?现在人工智能实现的技术难点在哪里?
A:大体来讲,所谓的人工智能,相当于中控的大脑,而机器人是整体的机械实体再加上大脑,从这个角度来看机器人是包括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它可能是内在运营的程序,或者是一组指令等,这都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确实有很多很难的技术环节,但是它们并不存在于传统的人工智能概念中。如何让一个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难点不在于让机器人去识别一件东西,而是让机器人知道什么东西在哪里,机器人对环境、情境的认知是现在最大的难点。传统的人工智能够做到让一个机器人理解一句话,比如说“你去厨房帮我拿一杯水”,但你想象一下,这个机器人如果不知道厨房在哪里,那它理解这句话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所以难点是首先要让机器人理解厨房在哪里,整个完整的智能表达是让这个机器人首先理解“到厨房帮我拿杯水”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智能识别厨房在哪里,进入厨房知道水在哪里,然后把水取过来给到我,完成这样一个完整的动作才是比较高端的人工智能的循环。
C:中国市场的清扫习惯如何影响公司的产品研发思 路?
A:公司最近三四年的重点是了解中国消费者如何清扫自己的家庭,他们到底怎么来做这件事。中国市场情况比较特殊,是我们在全球所有市场中首次碰到的,中国人的主要清洁习惯是拖和擦,而非真空吸尘,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调整了产品策略。大部分中国人住的房子没有那么大,不像美国地方那么大,而且家里的桌子凳子很多,所以我们一定要让产品更加小巧、灵活,这样它覆盖的边边角角就更多一点。而且大部分中国家庭中空间有限,对中国人来说空间非常宝贵,所以产品在家庭中放置的时候得让它不浪费地面空间,可以让消费者把产品竖起来随便放在一个比较隐蔽的小空间里面,而不像以前放在地面上。机器的功能也要变成拖地,它在运转时首先喷出来的是清水,可以很好地溶解灰尘,前面的擦头是可以振动的,有些顽固的灰尘可以通过振动打散,再擦就是非常高效的。(采访:李嘉文)
11.学校周边环境自查报告 篇十一
海孜中心小学
为确保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切实抓好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学校领导和每个教师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把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及时对学校周边环境予以整顿和清理;加强学校内部的治安值班工作的检查和落实,积极采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加强门卫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特做《学校周边环境自检自查报告》如下:
一 校园及周边治安整体情况
校园内没有重大的安全隐患。对校门外的各营业门店进行了检查,没有发现危及学生身心健康的食品、歌厅、网吧等。
学校内部各项安全措施能具体落到实处,坚持“谁管谁负责”的原则,各部门、各室、各班级根据创建安全文明单位的要求、任务,主动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本身的职责,与学校签订了责任状,切实承担起共同维护治安的责任,重点部门都已安装了防盗装置及消防设施,定期检查消防设施,确保消防器材正常使用,对消防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对全校师生进行消防知识宣传教育。
二 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防范体系建设情况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完善了各项制度。建立了以校长——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班主任——学生安全联络员组成的分布广泛、功能齐全、整体联动、效果明显的综合治理防范体系。
其次,系统深入地开展“创建交通安全文明学校”的活动,把交通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来抓。第三,加强法律常识的学习,在学生知法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预防其犯罪。
第四,认真开好家长会,使家长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五,充分发挥学校少先队及其先锋模范作用,每月创办一期内容丰富的教育专版,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广播,发挥了其重要作用。
第六,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讲座。加强学校值班护校工作,学校每天派两名教师和一名领导进行值班护校工作。
12.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简报 篇十二
各部门要认清形势,落实责任,把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努力创建令师生满意的、良好的治安环境,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首先,他对20xx年市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近年来,在市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组织牵头下,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切实加大对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净化学校及周边环境,为师生创建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此,广大师生的安全感得到进一步增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高书记要求各有关部门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校门口流动饮食摊点多,卫生状况差,多数小摊点既无经营许可证,也无健康合格证;网吧和游戏室容留未成年人上网、玩游戏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学校周边存在不同程度的其它安全隐患,如瑞金一中、瑞金三中、私立英才学校校门口不同路段没有交通警示标志和减速带,学生上学、放学高峰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河北街小学校门口左侧各种网线下垂、解放小学新校区电缆线在操场穿过,学生伸手可触,存在安全隐患;三是学校周边“钉子户”多,专项整治成果反弹现象严重。如市直属幼儿园、八一小学、解放小学、瑞金二中等校门口的游动商贩、占道摊点在集中整治活动期间效果还好,但整治过后又死灰复燃;四是个别学校自身对该项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主动意识不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经常性,导致有些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13.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治理工作计划 篇十三
【第二学期】
二零一三年二月二十五日
陇西县蒲河小学2012-2013学
周边环境安全治理工作计划
【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平安建设、构建安全文明校园为抓手,认真贯彻区综合治理工作要点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学校综合治理网络机构,将综合治理工作分解到学校各个部门,建立和完善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使学校的综合治理工作真正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完善、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我校将继续努力保持学校稳定,教育教学秩序良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洁安宁。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和谐、健康、安全的良好学习环境,为学校推进名校工程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工作目标:
实现减少、消除、扼制特大、重大责任事故,做到“四个到位,七个无”的工作目标,即:宣传教育到位、硬件设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各项制度到为;校园内无刑事案件及治安案件、无严重影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及严重影响国家安全或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无重大伤亡及伤害事故、无重大火灾隐患及火灾事故、无责任交通事故、无集体食物中毒事故及无传染性疾病流行事故、无人员违法犯罪案件发生。进一步加强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探索学校安全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切实做好学校的综治工作,建立安全、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减少师生违法违纪现象。为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主要工作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学校综治工作
综合治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而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牢固确立“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要切实做好对校园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落实学校安全综治工作领导责任制、逐级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形成教职工全员参与学校安全综治工作的良好局面。
2、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协调工作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协调稳定工作机制和制度,真正形成“校长挂帅、部门联动、各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协调工作格局。要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确保学校不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稳定。
3、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机制,落实各项治安防范措施
(1)加强治安队伍的建设。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并要求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组的成员要积极参加相关业务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政治业务水平。
(2)提高技防水平。学校要在作好人防、物防和技防三者有效结合的同时,还要求教工将贵重物品存放好,特别要加强对财务室、计算机房等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偷盗事件的发生,确保学校安全。
(3)继续认真落实《陇西县中小学幼儿园学生道路安全与校车安全管理办法》的要求,切实做好相关工作,严防校车安全事故的发生。
(4)加强学校消防安全工作,认真履行“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放火工作原则,定期实施日常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确保学校防火工作万无一失。
(5)整治校园及校园周边治安环境。要加强对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依靠公安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防止网吧和淫秽书刊对少年儿童的侵害,净化校园环境,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
4、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违法犯罪
(1)要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切实杜绝教职工违纪违法行为,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道德水准,在社会上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
(2)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做到制度健全,责任到人,落实校园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和监控措施,抵制各种有害信息侵蚀,筑起一道防迷信、反动信息的“防火墙”,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优化育人环境。
(3)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和防范活动。要经常开展各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安全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要经常开展“防火、防盗、防中毒、”不稳定因素”的教育活动。加强对学校门卫、教学楼、专用室等重点部位的管理和治安防范,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5、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综治意识
14.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汇报 篇十四
一、认真贯彻上级工作部署,不断增强校领导的责任意识。
学校按照《xx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和区、镇有关综治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了我校《关于校园“综治、“安全”工作》等规章文件,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工作部署,认真做好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学校行政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的工作方针,把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分析,切实加强领导。坚持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贯彻上级工作意见,部署防范工作,落实治安安全工作方案,强化校园治安工作措施,督导校内各部门认真加强治安防范,及时整改隐患,落实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的工作职责,严格安全保卫巡查制度,确保校园治安安全和稳定。在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中,学校领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努力增强维护师生财产、人身安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思想,学校领导多次带队检查校园安全和召开现场办公会,督导“综治”、“安全”检查,切实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和治安防范工作。签订治安安全责任书,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进一步促进了校园治安安全工作有序进行。
二、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工作制度。
学校根据工作的`要求,及时成立了“平安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结合学校综治、安全工作的实际,及时制定了《安全工作职责与管理办法》,《“综治”、“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全校综治工作、安全工作、治安消防工作的有序进行。同使工作任务更加明确,工作措施更加具体,工作责任更加落实,工作要求更加提高,为进一步实现建设校园治安安全防范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矗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维护校园稳定和治安安全。
1、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维护校园政治稳定。
始终强化“政治无小事”的责任意识,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把维护校园政治稳定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加大维稳工作力度,全力维护校园稳定。一是认真做好对师生员工思想动态、校园团组织情况和有关基础情况的调查,及时收集和掌握师生员工对重大事件的反映,开展信息收集和汇报工作,除坚持做好春秋两季开学情况的调查和信息收集工作外,还结合重大事件和敏感时期开展专项调查,准确了解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做好稳定工作。二是围绕热点敏感问题,利用班队和晨会对我校学生进行了教育。加强教师课间执勤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学校和班主任都签定了安全责任书。
2、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综合治理,切实作好安全防范。
1、严格部门管理,对进出校园的闲杂人员盘查,严格有关人员进出校园;
2、继续坚持对校内治安情况,对重点部位和场所实行昼夜24小时监控,提高了防范和打击犯罪的能力;
3、认真组织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治理,重点做好校园周边交通、食品卫生、危房、等方面的安全检查和消除隐患工作,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各方面共同协力,维护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四、严格管理责任目标,促进校园治安工作健康发展。
【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制度】推荐阅读:
学校周边环境整治11-24
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方案07-18
学校周边环境问题作文09-03
学校周边综合治理方案11-04
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方案10-12
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汇报材料08-21
2022年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方案09-17
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实施方案11-28
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