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解决措施

2024-10-28

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解决措施(精选15篇)

1.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解决措施 篇一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探究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解决措施 篇二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状况,解决措施,成功

通过近几年来对我校中职生的就业心理进行的调查,发现中职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就业心理问题。下面,就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率,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一、中职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几种心理状态

(1)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处处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绝大多数的中职生平时都不爱学习,对自己的未来心理比较渺茫,认为自己技不如人。

(2)适应新环境能力差、自控能力差。一部分学生到新的工作、生活环境后一时无法面对困难,缺乏适应环境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又因远离父母,要独立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面临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型期。这时如果缺乏自控力,往往会出现花钱无节制、做事随大流等现象。

(3)缺乏吃苦耐劳的历练。部分中职生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想法,但对吃苦耐劳有恐惧感,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艰苦工作的心理准备,在就业上想走捷径,幻想成功的道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4)缺乏恒心和耐心。现在许多中职生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执着,缺乏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5)缺乏责任意识。一个拥有责任感的人,往往能激发和实现自身的潜能。而一个人如果缺乏责任感,则容易向环境屈服,自我实现也就无从谈起。很多中职生就缺乏责任意识和责任感。

(6)自负心理。自负就是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从而失去自知之明。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总是自以为是、自负自傲,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夸夸其谈,胡吹海侃,结果留给用人单位的是浮躁、不踏实的印象。

(7)盲目从众心理。很多中职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存在着“扎堆”现象,别人报什么企业,他们就跟风;有时在企业工作时,有个别学生离职,其他人也跟着离职,存在着很严重的从众心理。

(8)实惠心理。有的中职生在就业时关心的是“能给多少钱, 工资多少,奖金多少”,不关心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自己以后的发展。

(9)就业期望值过高。一些学生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对职业和工作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距离偏大, 导致到企业之后心理的落差极大,于是纷纷离职。

(10)依赖心理。有些中职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朋友之上,寄托在拉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

以上是中职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状态,现在就这些不良心理,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

二、面对中职学生在就业和择业时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我们 要采取措施解决

(1)正确认识就业。①认清就业形势:必须正视就业难。我国目前有13亿多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7.5亿劳动力, 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状况可能将长期存在。②先就业、再择业。中职生在首次就业时, 既要争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按自己规划的方向,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又要正视就业难的现实。应珍惜机会,先解决生存,再积累经验,选择理想的岗位。首次就业时,择业期望值不要过高。

(2)做好就业准备。①做好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1)“学校人”和“职业人”的区别。“学校人”通过努力学习获取今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能力,主要扮演着获取的角色;“职业人”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为他人服务,为社会贡献,并获得报酬,主要扮演付出的角色。2)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角色转换通过两步完成。第一步是在学生时代做好转换的心理准备,了解两种角色的定位区别,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加强针对性训练,在实训期间有意识地强化;第二步是在首次就业后,结合岗位特点,在从业实践中锻炼能力,争取尽快完成角色转换。②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直接关系求职就业的成功率。而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

(3)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讲究求职技巧掌握求职技巧,不能临阵磨枪,要在日常生活中为求职做好准备。收集就业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筛选、使用,还要持之以恒。在求职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4)树立自信心。自信心可以排除恐惧、不安等消极因素的干扰。信心可以坚定理想和信念。信心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志向、经验和日积月累的成功哺育而成的。它是创造财富的出发点。信心来自经验和成功,又对成功起极大的推动作用。面对充满诱惑和多变的世界,面对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信心的人,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动摇,从而按自己的心愿,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

3.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解决措施 篇三

关键词 高校; 贫困大学生; 就业指导; 问题; 解决措施

【Abstract】Analysi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proposed strengthens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to establish the validity of the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system for poor college students, careful to provide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s, and actively carry out employment related to the campus culture activities to promote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measures.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or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problem; solving measures

1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就业期望值高,就业心理压力大。高校贫困生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或城镇中低收入阶层,有些贫困生在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的来源主要是亲戚借款、接济,或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参加勤工助学等,因此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债务,所以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就期望找到有较高收入的工作,而且他们的家庭在无形中也给他们施加了这种压力,现实的经济状况和所应承担的家庭责任要求他们尽快找到较好的工作以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目前高校贫困生主要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和农村,他们对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差距有深刻的感触,因此他们的就业意向都希望留在大城市或到沿海发达地区,不愿意到基层、欠发达地区就业,也不愿意回生源地就业,因此,在主观上他们的就业选择面更小。

1.2 个人综合素质发展不全面。高校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和农村,他们接受的基础教育无法与城市相比,教育资源和教育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他们的综合知识水平、计算机水平和外语应用能力与其他同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他们的个性也难以得到充分发展。贫困大学生的性格普遍较为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更加在意学习成绩,往往很少参加高校里的社团组织活动,因此,他们在实践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较差,而这些能力却又是现在招聘单位越来越重视的,招聘单位选用人才时不仅考察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更加看重毕业生在校期间有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这就导致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无法满足招聘单位的素质要求而屡遭淘汰。

1.3 学校在贫困生就业工作上的问题。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甚合理,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缺乏有效的引导教育,主要还是以就业率为导向,政策性偏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应过于功利,而要重视他们对职业能力提高需求,做好对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员需要更多地关注贫困大学生,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增强他们在求职竞争中的信心,引导他们努力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水平,以良好的心态去求职面试。

2 促进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2.1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应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客观上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立适合自身条件的就业期望值。高校辅导员可适当提前对贫困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尽早引导他们转变旧的就业观念,确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在当前越来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下,不管是哪一层次的大学生,要实现理想的就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高校辅导员应主动与贫困生进行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生活情况等,并建立贫困生就业档案,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高校要创造条件大力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高校辅导员要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组织,指导他们开展各项学科竞赛活动,以锻炼他们的组织管理实践能力,并逐步树立自信心。这对贫困大学生来说,算是一种个人能力方面的资助,相比经济上的补助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任何经济上的补助都是短期的,而且并不能解决贫困大学生的所有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解决了他们思想上、能力上的贫困状态,才算是真正对他们受益一生的有效办法。

2.2 建立有效的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贫困大学生主要来自边远山区或农村,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一般不会对他们的个人职业前途有清晰的规划,因此,他们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普遍感觉很盲目,一旦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就很容易失去信心和勇气。高校辅导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对待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重视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尽可能早地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2.3 针对贫困大学生提供细致的就业指导服务。高校辅导员应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情况专门建立毕业生档案,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量体裁衣,通过现场指导、个别谈话、心理辅导等形式对他们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提高他们面试的成功率。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信息、岗位推荐等方面对辅导员的依赖性更大。高校就业部门应积极为贫困生提供招聘信息,为贫困生组织专场招聘会,降低他们的求职成本。

2.4 积极开展就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要积极开展就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模拟招聘会、简历设计比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举办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技能竞赛,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和面试技巧的训练,帮助大学生克服内向、自卑、孤僻等心理因素,使他们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快速增长实践经验,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学校就业部门还应聘请相关专业的成功人士、校友为学生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讲座,介绍面试的礼仪与技巧、创业历程、职业发展趋势、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等。

3 结束语

总之,高校贫困大学生是就业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点,高校辅导员应当特别关注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有效指导,努力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最终实现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 陈清森.新时期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10,(07)

[2] 梁吉霖.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初探[J].科技信息,2010,(23)

[3] 孔英.加强改进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J].包钢科技,2010,(04).

[4] 钟志敏.关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1,(23).

4.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解决措施 篇四

摘要: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普通高校就业率截至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2010年全国有630万毕业生,那么言下之意就是有27.8%将近175万的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毕业即失业,其中还不包括大量高校虚报的假就业、被就业等造假水份。这一数字,更是会逐年递增,就业问题已成大当今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亟须解决!

关键词: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的更加不容乐观。

(一)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整体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二)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流向

伴随我国沿海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以及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伴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约有15%的人定位

于4000元以上,而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的企业全部选择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看重哪种证书”选项时全部都选为“零”,可见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原因是,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企业面对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大军”产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3、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学生对于薪酬的看法更加现实了,高校学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的期望人数较少。

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相比于过去,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

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

(二)从毕业院校来讲

首先,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来,我国社会的人才需求量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就业市场。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地区的经济开始衰退,社会已经不可能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骤然加大,就业难现象凸显。

其次,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也不够强,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另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有些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日趋提高

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时,往往会考虑到诸如大学生的个人品质、工资要求、实践经验、学习成绩、综合素质、专业类别、户口、性别等众多因素,一两处优势已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应聘大学生要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才会被用人单位所接受,简而言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是普遍性的,表现在大学生自然属性、素质和能力的方方面面。

对于自然属性,诸如户口,性别,尽管对就业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客观事实无从改变,这里暂且不谈。下面是关于素质和能力的概述

首先是素质方面,被看好的人才素质有敬业精神、合作精神、政治素质、身体健康、吃苦耐劳和心理素质等等,其中敬业精神日趋成为时代的主题,实际上隐含着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毕业生敬业精神的困惑与忧虑。其次是能力方面,用人单位看好的人才能力又分别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等。可见,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实干。因为单位用人必须创造效益,就要用能干实事的人,且尽可能少用人多干事,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提高功效,在竞争中取胜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建议

(一)切实了解用人需求,不断增强毕业生综合能力

如何更好的利用仅有的不到四年的时间来完善自我直接影响了大四的就业形势。因此,大学生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来关注了解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大学毕业生。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四年去学习相关知识,考取相关等级证书,进而在就业招聘中占据优势,获得一份好工作。

(二)调研就业形势,合理进行就业指导

由于当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就业办公室等应不断深入调查当今的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广大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及时的完善知识储备,调整就业心态,获得就业信息,加快并改善大学生就业。

(三)网罗校友资源,多渠道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比较成功的校友手里拥有一些资源,可以帮助师弟师妹们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建议充分调动和利用专业教师及校友的社会资源,为毕业生争取更多的招聘

机会。针对专业特色,利用校友、老师的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专业的小型专场招聘会,以便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四)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创新就业招聘形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捷,人才市场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招聘会一种模式也逐渐跟不上毕业生就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使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更近距离的接触,通过形势研讨会、专场招聘会、专家报告会、师生座谈会、心理咨询会等一系列措施来拓展就业领域。

参考文献:

[1] 郎建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与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劳动就业,2009.[2] 张晖怀.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05.[4] 金耀武.新形势下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对策,教育发展与研究,2009.[6]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王 宏熊丙奇田 磊《直面就业》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第二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2]张 强《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指导教程》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2月

[3]林夕宝王传明《大学生就业指导》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5.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解决措施 篇五

亲爱的同学,您好!

我们来自于郑州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正在做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措施的社会调查。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状况,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我们将对您的信息完全保密,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填写这份调查表。① 请将每一个问题后您所要选的选项用红色标明,或者在____填上适当的内容。② 请按照题后说明进行单选或多选。

一、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来自于:A农村B城市

3、您所处的阶段是: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E其他

4、你所学的专业是:

二、关于就业压力

5、您对第一份工作期望月收入是:

A 3000以下B 3000-4000C 4000-5000D 5000以上

6、您对第一份工作可接受的最低月收入是:

A 1000以下B 1000-2000C 2000-3000D 3000以上

7、您觉得目前自己所学专业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是否具有优势?A很有优势B有,但优势不大C没有优势 D不清楚

8、您对当前就业形势抱有怎样的态度?

A 乐观 B悲观C无所谓 D 不清楚

9、面临毕业,你感觉到就业压力了吗?

A 压力明显B压力一般C没有压力D不清楚

10、你认为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第9题选C者此题不作答)?

A自身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

B 家庭条件及父母期望高

C 所在学校知名度不高

D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职业素质要求高

E高校扩招、毕业生供给总量大,社会整体就业竞争激烈

三、关于应对措施

11、您打算毕业后的去向?

A求职B考研C求职考研两手准备D考公务员

E出国F创业G其他

12、您为毕业后的就业做了以下哪些工作?(可多选)

A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工作经验

B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

C参加就业指导课程

D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经常与老师或已毕业的学长、学姐探讨E参加职业资格培训

13、除英语四、六级外,您是否利用课余时间考过对就业有利的证书? A有,很多个B有,一两个C没有,但有这个打算D没,且不打算考

14、您认为大学生能够就业关键在于(多选,限选3项)

A自身能力B所学专业C就读学校D父母的人际关系E国家政策

15、你们学校是否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果有,你认为它对你的帮助是?

A 有,且帮助很大B有,但是没有很大帮助C 没有开设

16、您认为学校应该开设以下哪些课程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A职业规划课 B应聘技巧课 C 求职心理辅导D专业实习

E其他(请说明)________

17、您对国家促进就业措施的了解程度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 C一般 D不了解

18、您认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办法是(可多选):

A增强自身能力,提高就业技能

B调整择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

C高校应转变教育模式,育人与社会需求接轨

D用人单位降低对大学生工作经验要求的门槛

E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完善就业渠道和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

6.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解决措施 篇六

1、粗心大意,丢三落四

小学生正处在童年时期,有较强的野心,心里总是想着出去玩或看动画片等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做作业时,心里多多少少的都会有其它的杂念,比如说,去和伙伴玩耍、去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总是匆匆忙忙的做完作业,不顾三七二十一的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往往是粗心大意的关键原因所在。

[解决措施]制作卡片并制作档案,把自己在平常作业和测试中出现的错误记

录下来,写上错误答案并写上正确答案,然后装入档案袋,自己制定时间然后经常拿出来看看,这样就可以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2、对电脑、电视着迷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严重,往往对某一件事而着迷,大多数学生对电脑、电视比较着迷,他们常常上网玩游戏、看电视连续剧等一些事情,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适当的上网是有好处的,但上网不查资料而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和电视上不良信息太多,如果小学生看了以后会感到有趣,毕竟小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比较弱,这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的。

[解决措施]其实这个问题要想解决是很简单的,只要小学生做到不看不良信息,不上不健康的网络,自我控制,请求家长监控等。这个问题就可以攻玉顺利的解决。

3、学习方法不对

许多小学生感到自己已经努力了但就是成绩不理想,这主要原因就是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对,小学生在小学期间必须要掌握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在小学阶段学习任务比较轻,到了中学、大学以后要想再改正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很难了,中学、大学的学习任务比小学的学习任务要多的多,只有在小学打好基础,掌握好自己的学习方法到中学才不会感到学习吃力。[解决措施]小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1、理解记忆法:只要把要知道的东西理解了,就没有什么东西记不住了,例如有的同学在听写生字词时把“亡羊补牢”写成“汪洋补牢”,把“ 守株待兔”写成“守猪逮兔”把“ 刻舟求剑”写成“喝粥求见”等等,这些只要明白它的意思后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2、谐音记忆法:根据声音的别音来记忆,例如有的人会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米记成爬爬试吧,这样也上一种很好的记忆法。

3、形象记忆法:根据字的形状来记忆,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法,在幼儿园时老师通常会把1说成铅笔、2说成鹅、3说成耳朵......来让我们记忆,这种方法就是形象记忆法。

4、速看记忆法:意思就是说在看书、看报时不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而是要做到一目十行,这样就会在脑子里记住一些重要的东西。

4、学习是被动的

许多小学生学习是被动的,总是让家长或老师管着学,而不是自己主动去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认识不够,总认为自己的学习是给老师或家长学的。这样往往会是学习成绩下降。而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总是认真的学习,有时间观念,自己给自己规定好时间,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玩,这是很好的。

[解决措施]建议家长或老师多给孩子讲讲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将来,并不是为了他人机而学习的,使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孩子自己规定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这样的学习将会是事半功倍的。孩子自己制定的时间必须要遵守好,不能讲理由。

5、厌烦家长的唠叨

小学生总是厌烦家长的唠叨,家长看见自己的孩子在看动画片或干其它事情的时候总是督促孩子去学习,这时孩子即使孩子进入书房也不会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总是想家长怎么这么无聊呀,总是在想别的,把家长对自己的关心误解为唠叨。家长即使在一旁看着他让他做题,他这时的做题的效率不会是很高的,出错率会是很高的。

[解决措施]家长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学习时用委婉的语气说。让孩子知道家长的唠叨使对自己的关心,家长可以在与孩子交流时问一些事情,如:你学习是为了什么?你知道我为什么督促你学习吗?再一个就是家长多与老师联系了然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这样可以老师与家长一起用说服的办法使孩子理解过多的唠叨使对自己的关心。

6、缺少观察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很欠缺的,他虽然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但他们是不注意用心去观察的,总是来嬉戏,来取闹,这样对小学生的写作是很不利的。并不是绝大多数小学生都不会写作,有些小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写的文章确实是很好的。每个人的观察力是要靠从小培养的。这样习惯了就自然有了观察的眼睛,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俗话说的好,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家长朋友要借助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的优势去激发小学生的观察力。

[解决措施]家长或老师多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多让孩子观察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让孩子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让孩子多观察,多发现生活中的美。例如家长买一盆花,天天让孩子去观察花的变化,并记录下来。这样一来自然而然的就使孩子觉得生活中有许多新鲜的事物。

7、上课走神

小学生上课走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毕竟他在一天玩耍中总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例如看了某个动画片在脑中念念不忘,父母说今天做好吃的等等这些就很容易使他们走神。使他们在上课中注意力不集中,总是想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课本中的内容大多数是环环相扣的,只要一步跟不上,接下来就很难跟上老师的思路了,就会使这一部分丢下。下一部分就很难学会。所以说小学生上课走神是一种很严重的现象。

[解决措施]其实解决上课走神很简单,只要一发现自己走神就使劲掐自己的皮肤或者在自己的文具盒或桌子上贴上一些小纸条如:注意听讲。。。再一个就是大脑中不想别的东西心里总是提醒自己这部分重要我要把它学会,这样就可以避免上课走神了。

8、善于打闹

小学生正处在童年时期,好动是他们的本质,但是过多的动也不是好的现象。因为如果经常在外面和小朋友们打闹那他自然而然地就会忘记学习,这样一来,学习成绩也就会下降。再一个就是小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时一个小伙伴受欺负了他们就会5---6个人打一个人,这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不好的社会现象。严重时可能会给自己或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拆散朋友情。给他人带来危害。

[解决措施]孩子不打闹是不行的,特别是孩子比较小时家长一定要跟随着孩子不要闲麻烦,现在社会上的车辆也比较多,再一个就是发现孩子欺负别人了一定要进行批评教育,是他和别人如何相处,不要欺负他人,再一个是在学校中如果老师发现同学之间因为鸡毛蒜皮的一点小事发生争执了,一定要及时解决,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打闹带来的危害,同时也要限制孩子的打闹时间。不要一天经常打闹。要有时间限制的确。

9、时间观念淡薄 小学生的时间观念非常淡薄,对自己没有约束力,不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这样一来对自己的学习是不利的,应对自己有所控制,有时一玩连自己该做的作业都忘了,等想起来已是晚上了,所以就急忙的做作业,弄得第二天上课一点精神也没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打哈欠.......所以说小学生没有时间观念是一种很严重的现象。

[解决措施]家长该提醒,对自己的孩子没有时间观念适当的进行批评教育,也可以联合老师一起给孩子讲一讲时间观念淡薄的危害,但注意不要用暴力行为,这不是教育孩子好办法。如让孩子制定计划表、时间表等。

10、学习偏课

小学生学习偏课是一种常见现象,也是家长朋友们头痛的现象,更是老师们心急的现象。所以说小学生应该控制好自己的偏课现象。努力学习,改掉自己的这个坏习惯。小学课程相对来说是比较轻松的,如果小学没学好,以后到中学、大学学起来更累。小学是基础,如果基础没打好,就如同房子没打好地基一样。所以说小学生应该努力查找自己的不足,对症下药,这样就会为自己将来的学业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7.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解决措施 篇七

一、贫困生就业难是综合因素形成的结果

具体分析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社会就业大环境

因为我国高校扩招, 高校毕业生增长迅猛。据统计, 2001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4 万, 2016 年高达770 万。毕业生数量翻了7 倍多。但是就业岗位的增加程度远不如此比例。待就业人员与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 造成了当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应届毕业生就业遇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困难。大学生早已从“天之骄子”退为“大众化劳动力”。贫困生亦是如此。

2. 个人家庭小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和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贫困生的家境贫困, 在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是有异于富裕家庭的。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受到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贫困生的综合素质较低会导致就业能力较低。贫困生可能自小就受家庭影响而存有些许自卑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 自信心的缺乏会造成不能利用相关平台去提高素质、锻炼能力。这些诸如社交礼仪、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在招聘的过程中使得贫困毕业生处于劣势。

其次, 贫困生的就业渠道、就业资源非常有限。在当前的社会, 贫困毕业生只有通过自己寻找就业机会, 形成的是社会支持较少, 就业渠道较窄, 就业机会较少的局面。

就业资费也是贫困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业期望也是贫困毕业生寻找工作的一个阻碍。因为家境贫寒, 所以自己会非常努力的去争取好的就业环境、就业待遇, 以期完成父辈们改变生活境况的愿望, 也改变自己比较困苦的生活。如此, 形成的结果是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较高。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贫困生的这种就业期望无疑会更加大就业难度。

贫困生就业虽然有很多劣势, 但也具有一些富裕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没有的优点。例如继承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具有很强的自理能力, 学习刻苦, 自强自立, 有很突出的优秀品质。这些都是被某些用人单位看好的。

二、降低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1. 政府提供倾向贫困生就业的政策。

政府要对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统一调控, 减少就业歧视, 把一些对贫困大学生不利的就业政策给予取缔。要鼓励贫困毕业生到基层去, 到西部去, 到农村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那么需要政府制定更优惠的政策。比如工作的薪金待遇、合同期满后再就业的优先优惠政策等。有关部门还可以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贫困生, 比如对招聘会门票、一些资格考试的报名费进行减免等等。

2. 学校针对性开展就业工作, 提高贫困毕业生就业能力。

对贫困的大学生要多加关注,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上, 学校应当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让贫困生树立信心, 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理解。能力上, 指导他们多参加、多参与各种活动, 担任一些干部职务, 多做一些学生工作。通过工作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

学校还肩负着对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职责。要让贫困大学生学会知恩图报, 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常怀感激之心, 增长本领, 用行动来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他人和社会。

学校还要完善自己的就业体系, 提供适当的、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及服务。让贫困生客观的评价和认识自己, 正确分析自己的优缺点, 要正视现实, 敢于竞争, 但不要好高骛远, 就业期望值过高。要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现实先完成就业。

3. 贫困毕业生本人也要做出相应的努力, 提高就业能力。

要克服自卑心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家庭的物质条件匮乏但不能阻挡精神世界的富有。

要自强自立。保持自己生活的勤俭节约作风之外, 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得到一些收入。贫困生在为自己生活甚至学费打工的同时也会深入了解社会, 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要构建自己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校期间应当抓住机会好好学习各种文化课程。同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出真知, 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前社会上的各种单位招聘, 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很多企业看重学生其他能力例如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团体协作。在考核的时候会注重应聘者的情商和逆境商, 最后看的可能才是智商。

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贫困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 必须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社会需求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树立全新的就业观, 先就业再择业。

总之, 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任重而道远, 需要多方协作。

参考文献

[1]徐先战.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 (11) .

[2]王忠华, 姚佳, 吴济龙.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1) .

[3]欧阳萍.严峻就业新形势下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力之我见[J].金田.2014 (12) .

8.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解决措施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和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5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推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阵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日益显著,多数高校已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纳入高校教学课程体系范围内,这无疑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然而,当高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不断升温之时,也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1.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足

据了解,当前一些高校仍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有的高校虽然有课程开设,却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来作为指导,教学内容极不完善。而其他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相似度颇高,缺乏一定的校本特色和地域特色,导致课程的讲授在内容上少几分新意,多几分陈旧;课程设置的时间同样引发争议。据了解,多数高校在大三的时候会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且多在大三上学期,而据大三学生反映,在上这门课的时候,有70%的人认为自己距离毕业还有一年多的时间,这门课程可听可不听;而有的学校则在大四开设此课,以期给予大学毕业生更为及时的指导,殊不知,大四的学生都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暇顾及自己校内的课程,进而出现了大四课堂人烟稀少的状况。此外,课程讲授形式亦呈现教条化的趋势,多数高校的课堂讲授光有理论,没有实践,仅凭以一本教材就主导了整个课堂,结果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形同虚设。

2.就业指导的微观性不明

虽然就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受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影响,高校就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偏向于宏观,即始终关注的是群体的就业现象,而缺乏对于普通学生个体的清晰定位。例如,就业指导课堂班容量较大,讲授方式单一,根本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即使我们引进了西方较为先进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理论,但在针对个体的就业教育中却收效甚微。

3.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强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对就业指导来说,尤其如此。但是,现在高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承担就业指导课程之教学任务的教师,根本不熟悉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仅凭一个被日复一日传承下来的课件就可以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毫无实践性可言;有的学校,在配备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时,总抱着一劳永逸的态度,没有课程培训,亦无教师研讨,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的质量,违背了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目标。

4.社会资源的利用度不高

就业的指导离不开市场的引导,就业是最需要与社会和市场接轨的领域。但是,目前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多凭借校内就业指导中心的力量,而忽略了社会的资源,如各大企业的高管,历届较有成就的毕业生或校友,兄弟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等等。其实这些群体和部门都可以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献策献计,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锦上添花。

5.就业指导的研究性不够

目前,尽管在我国高校的组织系统中已成立了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机构或部门,但这些机构或部门却很难真正践行就业指导的职能,基本形同虚设。据了解,多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或部门整日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所累,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较为全面的、专业的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此外,被安排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仅负责上课,根本没有和校内就业指导机构进行定期的交流,不能做到及时反馈学生动态,有效跟进就业指导,更谈不上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研究。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课程设置要须推陈出新,稳中求变

一是课程设置的时间应切合专业实际,尽量错开就业高峰期,避免一刀切。二是课程内容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那么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而言,创业教育无疑应成为其重要的讲授内容。但是,放眼国内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还未规模化、常态化和普遍化,这不得不说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课程设置的不足。三是课程讲授形式要灵活多变,注重理论和实践,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如在就业指导课中,最好搜集或引用本校、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事例进行教学,增加学生就业的近距离体验;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现场的模拟招聘、面试模拟训练,以便让学生全面了解职场面试程序、面试礼仪及面试题型,帮助学生消除求职紧张情绪,增强求职自信和应变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参与意识,增强就业的积极体验,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在寒暑假或是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接触职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就业教育要宏观把握,微观深入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与之相伴随的是我们的就业理念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即从以就业管理为主向以就业服务为主转变,正所谓指导先行,服务紧跟。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的指导,也要好就业信息发布、就业咨询、职业测评、择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服务活动的开展。同时,考虑到每个毕业生的个性、优势、就业偏好和心理倾向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须做到细致入微,个性化指导。

虽然就业是一种群体现象,但对个体来说却是一件能够真正影响其实际生活的事件,所以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中,一方面,科任教师应积极与辅导员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相关情况,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和思想困惑进行解答,全力激发学生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内在力量,做好就业准备工作。另一方面,科任教师应建立学生个案研究资料库,做好学生就业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工作,对学生进行统一、分散和跟踪性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解决就业问题。只有用真正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帮助学生,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就业道路上勇敢面对人生挑战,顺利完成就业。

3.师资队伍须专业化和职业化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从业教师师资来源较为复杂,从专业类型上看,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为主,其余均为文理科专业背景;从岗位类型来看,有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校相关部门的行政人员;从业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受训水平来看,真正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并受过专门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多数仅凭自身经验和对学生的日常的感性认识在进行就业指导。因此,为了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高校应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努力为从业教师提供实践和锻炼的平台;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师的交流会,为从业教师提供相互观摩和学习的机会;而作为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也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提升自我,拓宽视野,为提升自身专业化指导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4.社会资源利用须最优化

大学的宗旨之一在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终须接受社会和市场的考验。在就业课程的开展中,高校应本着内修外动的原则,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努力营造校企合作探讨,校友现身说法的就业指导局面,为大学生就业扩展方向,拓宽渠道。

具体而言,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可以邀请高校有关就业指导的专家或长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深入课堂进行经验指导,积极发挥校内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同时,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也可以尝试与当地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取得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招聘会现场亲自体验、亲身感受,并做好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以增强学生的就业体验和就业紧迫感。当然,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还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开展创业与就业比赛,以创业与就业比赛为契机,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比赛指导,让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知名企业的高管进课堂,近距离与学生交流、沟通和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创造一个准就业市场的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和实效性。简言之,高校既要利用好校本资源,又要挖掘到校外资源,让就业指导课程更符实际,更具实效。

5.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须专业化和长期化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全国多数高校已组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但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却没有同步跟进,这无疑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大缺失。如何让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紧跟时代的脉搏,紧贴市场的需求,紧邻学生的实际,走向专业化和长期化,已成为我们亟待考虑的问题。从力量资源来看,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在专业化和长期化的道路上,发挥主要作用,社会企业或人才市场可以适当给予协助,共同打造适合市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目标方法上看,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从业教师取得定期联系,积极搭建彼此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掌握学生就业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动态,将就业工作做实做细。建立学生就业案例库,选取典型,做好就业案例研究,为日后的教学储备资料,积累教研题材。积极组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研组,并邀请兄弟院校知名的就业指导专家或企业高管定期开展就业讲座,形成高校和企业的双向联动。从制度建设上看,就业指导课程研究的长期化和专业化离不开制度建设的保驾护航,高校应从校本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就业指导课程研究的制度构建,将就业指导研究工作贯彻到底。

三、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关系到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认真研究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新的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庆胜.大学就业教育简论[J].集美大学学报,2010,(1).

[2]段涛.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3]陈高扬.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

[4]潘晓军,吴东,孙忠权.创建强有力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

[5]任珊.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6).

9.大学生就业问题和解决 篇九

答:面对就业问题我们常见的心里异常主要有一下几个:

1.期望过高——精英情结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铸就了很多我们的“精英情结”,这种“精英情结”导致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单

一、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的出现。使我们本人、其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对就业产生过高期望,部分我们就业心态变得狭隘,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受到很大限制。“精英情结”造成了部分我们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毕业生大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造成了局部地区人才过剩;部分毕业生只想从事金融、计算机等热门行业,造成了部分行业人才过剩。另外很多海外归来人员未能顺利就业也和这种“精英情结”有很大关系。

和国内这种就业观和就业环境严重脱节的状况相比,很多发达国家我们的就业观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于高科技行业收缩和北美经济低靡,加拿大的失业率达到7.8%,我们就业很难,不少学生选择了短期临时工作来暂时解决饭碗问题。巴西失业率达到12%,我们们已经习惯“先就业再择业”。俄罗斯我们毕业后大约只有30%从事与本专业挂钩的工作。而西班牙的我们们已经习惯作“蓝领”工人了。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国外我们能够放下身段,从事基层工作的态度和观念值得国内我们反思。

2.规划不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但我们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遍偏低,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我们这方面尤为明显。这种规划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和工作世界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大学期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目标。

对自我的了解是职业规划的起点,需要通过能力、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也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同时,大学期间还要对工作世界进行探索,对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行业和职业。对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通过浏览网络媒体、听讲座、实习、职场访谈等途径进行。做好这两部

万方阿康

分工作,是确保找到和自己优势匹配的职业的条件之一,有助于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后,上学期间可以按照目标职业的能力要求来塑造自己,到了求职的时候已经具备目标职业要求的能力素质要求,就可以顺利就业。

而很多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大学期间主要围绕专业课进行学习,并且由于不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另外也没有培养工作所要求的必备能力。同时,这些人群在求职的时候目标不清晰,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使求职变得盲目,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

3.约束太多——不合理信念

我们求职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一旦存在头脑中,就会影响顺利就业。求职中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对“自我”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真没用。” 这种迷茫时的自我否定心态,会造成求职中的犹豫、软弱。又如 “我无法从事任何与我本身能力、专业不合的工作。”这种静态的眼光,怎么能适应职业生涯的动态发展?还有一些同学对自我的认识过于自负,如“只要我愿意去做,我就能做任何事。”自以为什么都能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也难以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第二类,对“职业”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一定要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在没有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之前,绝不签约”,“我从事的工作要能满足我所有的要求”,“这份工作的专业要求应该是很严格的,我或许不合适吧”,“我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否则人生多没有乐趣啊!”,“这个行业不适合我的性别”„„这些非理性的观念无形中就把自己的职业选择范围大大地缩减了,成为造成目前我们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类,对“就业”的不合理信念。一些同学对于就业过于草率,如“我会凭直觉找到最适合我的职业”,结果到了岗位上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这个职业,造成频繁跳槽。又如“有工作就做吧,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换工作”,过于随意地选择职业,往往会空耗精力,不利于在行业中提高自己,延误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同学又过于慎重:“这个决定我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因为一旦选

择了,就不能变了”。把职业看成静态的,觉得“一选定终身”,结果导致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第四类,对“发展”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工作一定要在北京、上海,因为这里机会更多,利于我的发展。”现在很多人都在乎工作的地点、工资等外在的直接的待遇,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要辩证地分析自己的状况和自己行业的性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虽然机会看起来多一些,但是优秀人才也多、竞争也大,个人相对竞争优势不一定能够体现出来,相反,如果能够在其他城市,或许更为体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职业成功。

以上这些求职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影响了我们的顺利就业。因此在决定就业后一定不要用各种各样的主观推测“锁住自己”,而对职业环境以及自我追求的变化无动于衷。态度决定一切,我们要减少就业心理问题的影响,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4.压力过大——心理素质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已经成为当前就业的主流发展方向。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不仅对当代我们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我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结构化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广大的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畏惧心理、矛盾心理、依赖心理、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等方面,并以一些情绪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急躁、孤傲、自卑、焦虑、恐惧、情感淡漠等。这些就业心理常见问题,除了与当前整个社会就业环境有关之外,也与我们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紧密相连。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我们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有效的开展我们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校毕业树立正确的求职期望,培养积极情感,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将会是解决我们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要让我们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不仅需要我们,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努力。但是,内因是关键,我们应该从自我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适自己的就业心理,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调整就业期望值

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解决就业压力,我们首先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一部分我们对就业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

因此我们要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上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轨迹,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

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我们在求职中遇到的挫折要比本科生多,这时,应该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我们有自身的优势。

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自身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的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三、积极调整心态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我们应当自觉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主动性,当自身心理平衡难以维持,即将产生或已经产生心理障碍时,应当根据自己心态的实际情况,选择各种诸如自我静思法、自我转化法、自我适度宣泄法及理性情绪法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来调节自身心态,重新建立心理平衡。

10.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篇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快速进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亦日趋严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本文从多个层面分析了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高校的原因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

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2.用人单位的原因

(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因此,他们更青睐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社会就业环境的原因

(1)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超过600万。毕业生人数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一方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

(二)、主观原因

从大学毕业生来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

1.基本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从事实际工作必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诚实守信等。基本工作能力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首要标准。近年来,一些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工作选择上拈轻怕重,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基本工作能力较差,导致在职场上的发展后劲不足。

2.专业技能不足

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能,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等。一些毕业生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缺乏,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频频遭遇困难和挫折。

3.求职技能欠佳

求职技能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与生产资料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在应聘是没有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未能将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恰当运用。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一)、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

业空间。

(二)、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三)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四)、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1.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2.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

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张颖,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

报,2004(6)

【2】 徐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 薛浩,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职业时空综合版,2006,2(7)

11.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解决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成因 解决途径

[作者简介]徐跃进(1958- ),男,江西临川人,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茶金学(1969- ),男,云南昌宁人,东华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西 抚州 34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7ZD05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40-02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由于我们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思维定式中,加之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致使不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意识还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这已成为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障碍,是当前高校毕业生“有业不就”和“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前,高校按照教学大纲培养的合格人才,在人才市场上却出现了一种奇特现象: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那么,高校培养的合格大学生为什么会就业困难?企业为什么会对高校培养的合格大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质疑?为什么高校认为合格的大学生毕业生,企业却认为不是最合适的人才?凡此种种,说明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没有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综观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缺乏明确的人才定位

在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既有全国一流的大学,甚至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的大学,也有一批综合性的大学,还有一批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学。这些高校,有的是研究型大学,有的是教学型大学,有的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按理说,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学,其承担的教育任务也是不同的,培养人才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批本应从事精英教育的高校却快速扩大办学规模,导致优质教育资源被迅速稀释,从而难以再保证精英培养理念。而一大批本应培养掌握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却打出精英教育的旗帜。这种不明确的办学定位,导致学生的自我定位发生偏差,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也发生偏差,使得许多高校培养的学生在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趋同,培养目标一致,办学模式单一,严重缺乏个性。许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特色情况下,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被大打折扣,从而导致了就业难。

(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

客观地说,当前不少大学生,拥有的只是大学生的“身份”,而没有大学生的“品质”。为了能使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过去几年中,很多高校发展了一批容易发展的学科、专业,并大量招收学生,这既导致学科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也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在高等教育求大求全的攀比之下,我国有一些高校也不管条件具不具备,一拥而上,几乎每所高校都办了像外语、会计、计算机类等专业。由于师资不足、实验条件较差,使得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从而导致了这些专业学生就业非常困难。

(三)高校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唯一的目标导向

目前,有的高校甚至在大三时就把学生全部放到用人单位去实习,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这样做,完全不顾大学本应该让学生达到的培养标准。企业或公司招聘人才的做法也严重冲击了高校的教学秩序,一些企业在10月份就进入高校招聘毕业生,一经面试合格就提出要毕业生到企业上班,有的甚至提出毕业生的最后一个学期全部到企业或公司上班。这种做法直接或间接地使学生的学习时间缩短了将近一个学期,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高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只好附和企业的要求,压缩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学生的就业让路。当今社会,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标杆。客观地讲,这种做法,只会加重高等教育追求就业率的短期功利行为。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匮乏,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高校从新生入学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是最近一两年才在少数地区、少数高校开展的,而且大多数只是两三次集中讲座,根本没有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职业指导,更没有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即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不间断的全过程指导)。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不少大学生直到毕业时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有不少学生更把就业当做父母的事,当做家庭和亲戚的事,似乎就业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再加上由于受到人生观和劳动价值观的影响,一些毕业生把就业范围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少数热门行业和少数管理岗位上,“面子就业”思想极为严重,从而加重了就业的压力,也削弱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基本途径

笔者认为,除了社会需要提供更多的有效需求之外,高校更应关注大众化教育背景中的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

(一)高校要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学校定位都要进行重新调整。大学校长要在培养人才方面走出学术精英的误区,明确大学生是普通的劳动者。大学校长应该明白:每个学生都是可塑造的人才,只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做到因材施教,人人都能成才。因此,高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需求,明确学校定位,确定办学理念,着力打造学生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为此,研究型的大学要突出科研优势,为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教学型的大学要突出教学的核心地位,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职业技术学院要突出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只有明确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否则将会导致人才培养的雷同与千篇一律,学生也将难以就业。

(二)高校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

在传统的思维定式中,人们总以为高校是以教学为中心,时至今日,一些高校的校长仍然认为如此,由此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根本任务的认识产生了许多误区。既然高校是以教学为中心,那如何理解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呢?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同时《高等教育法》第39条又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党委主要职责就是“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应该说,我国《高等教育法》对高校的主要职责、中心工作都给予了明确的规定。所以高校的工作只能有一个中心,那就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不能有别的中心,更不能有多个中心。不管是什么层次的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培养的学生能不能充分就业,甚至于能不能自主创业,其实都与高校是否真正关注人才的培养、是否真正以人才培养为自身的核心功能密切相关。高校如果不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会大大降低大学生群体的整体质量,从而严重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绝不可等闲视之。

(三)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的必然,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制的特点,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指导。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而开展的就业指导。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是:利用“职业倾向测试”软件及相关科技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从而确立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在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和职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制订大学四年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素质拓展计划,并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企业进行职业体验,让学生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

2.素质拓展与创业指导。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所进行的就业指导。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是: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团委要充分利用学生各类协会组织、文体活动、科技文化讲坛等阵地,实施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3.求职应聘的技能技巧指导。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所进行的就业指导。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人才招聘会,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诚信意识。同时还应通过用人单位、就业指导人员和部分就业基地负责人来校讲学,对有不同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实行分类指导,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掌握求职应聘基本的技能技巧,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就业。

4.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指导。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也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是:广泛宣传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基本政策,通过就业指导课、用人单位负责人的专题报告,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并正确及时地处理就业信息。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毕业生派遣的手续和办事流程,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四)高校要建立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1.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学校要在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的指导下工作,委员会主任由校长和公司董事长担任。所有合作方案,比如经费预算、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改革方案、实践环节、教材、兼职教授的聘任等都要报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审批。

2.企业要全程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就业指导、学生实习和学生就业的各个环节。企业要拿出有说服力的专业设置论证方案、教学内容强制更新的科学根据和学生就业市场前景分析报告,为高校的招生计划、设置专业、学科建设和就业指导提供决策依据,从而确保高校培养的人才产销对路,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

3.企业要积极参与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资和捐赠。企业可以与高校进行科研合作、设立专项奖学金、建立有自己企业标志或企业形象的教学设施,也可以通过直接捐款的方式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为高校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支持。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是非常乐于与企业合作的,所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和发展,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

4.建立教师双向流动制度。高校要吸纳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做学校的客座教授,或做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企业则要吸收高校的骨干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学习和工作,熟悉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和流程,着力为高校打造“双师型”教师,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5.鼓励优秀教授参与企业咨询。高校要主动出击,鼓励优秀教授积极参与企业的市场前景分析、产品质量论证、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咨询工作。高校通过教授进行互动,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企业也应积极与高校合作,在委托教授做研究项目,开展项目研究的时候,可以让教授多吸纳一些比较优秀的大学生参与研究项目,项目完成以后,企业就可以从中挑选一些优秀的学生来企业工作。

6.设立大学生实习项目。企业要与高校积极合作,在企业设立大学生实习项目,为学生实习实训搭建一个好的平台。设立大学生实习项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实习实训不足的问题,是提高大学生实践经验的最佳途径。企业与高校都要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一定的投入,切实做好大学生实习项目。通过大学生实习项目,企业可以审核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学生也可以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当学生毕业以后,企业就可以直接录取这些学生来工作。设立大学生实习项目,不但可以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博,孙海华.优质就业的法宝:特色与召回[N].北京:中国青年报,2007-12-24.

[2]章国平,徐跃进.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

[3]莫军成.强化实习 促进大学生就业[J].职业时空,2007(22).

[4]程克坚.新形势下构建高校多元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7).

[5]郑超欣,孙光勇.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的必然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35).

[6]张金华.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2).

[7]尹忠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8]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2.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解决措施 篇十二

一、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第一,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中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了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的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地区、世界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一些热门专业变成了冷门专业,供求关系的变化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第二,人才结构不合理,供求矛盾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的供给情况反映,各级技术工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关系,机械加工、技术应用等类型的人才短缺,造成高校学生需要参加社会上的各种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才能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第三,知识较为陈旧,转化率低。有调查显示,60%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往往需要几个月的培训。直到工作一到一年半之后才能独立完成工作,所以应届毕业生的知识较为陈旧,运用到企业的时候,转化率也是十分的低下。在学校学习到的很多知识,无法顺利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这样一来导致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比较艰难。企业往往更加喜欢有工作经验的劳动者,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第四,准备不足,职业生涯定位模糊。国内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足,上大学之前拼命努力学习考大学,上了大学之后反而不努力学习了。对社会的了解也渐渐少了,平时主要精力用于应付考试之外主要就是玩乐。很多大三、大四的优秀学生对于将来职业目标都十分模糊,直到大四要毕业的时候才开始“临时抱佛脚”,有很多毕业生有就业恐慌的情况。很多毕业生由于没有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清楚,参加人才交流会和招聘会的时候像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成功率可想而知的低。

第五,理念滞后。理念是核心,只有正确合理的理念才能带来正确的行动。现在很多毕业生认为只有国企、大企业才是就业的出路,这样一来中小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便较难,并且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动也很大。很多毕业生宁愿到大企业做职员,也不想去中小企业当骨干。二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最优秀的毕业生往往不是流到企业,而是向着行政事业单位集中。扩招之后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就业方向却仍然集中在大城市,白领阶层、管理岗位。事实上,当前经济增长的方式决定了对生产性人才需求较为旺盛,而管理岗的需求增加很少,结果造成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实际情况的矛盾更加突出。

二、今后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趋势

第一,今后几年大学生毕业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的数量仍然会保持增长,而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的增长幅度不会有很大的变化,那么大学生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第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未来几年内,经济发展很难彻底走出泥潭,这将大大影响中国的就业岗位的增加。国内大学生必须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岗位择业和创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第一,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促进经济的发展。据测算,中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便可以增长0.106 个百分点。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7%到8%,这样每年新增的工作岗位就有700 万左右,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第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大学生迎接社会的挑战。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培养,顺应社会的潮流,及时更新专业课程,增加实践科目,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1]。因此高校应当制定出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例如开设创业课程,提供大学生创业基金,开张大学生创业大赛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等。这样一来,让大学生对社会的变革的反应更加灵敏,从而让大学生有更好的职业准备,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第三,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在经融危机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吃紧。但是大学规模的扩大,使得更多的青年人获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中国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只是中国社会体制变革、经济转型、人们就业观念转变时期的一种过渡的产物,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得到改善,所以舆论无需过分渲染大学生就业难这个话题,而是积极宣传正确的择业观念,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2]。

第四,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遇到就业难题,大学生要自己调整心态,用于承担,积极主动地去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面临新旧的就业观念的冲击,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要再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而是要将自己定位成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找到自己的合适的位置。学历高并不等于能力强,学历不等于能力。学历高的人才更应当去基层一线去,去需要自己,能够锻炼自己的地方去。大学生应当主动转变就业观念,克服一门心思到大企业、大机关、大单位去工作,主动到中小企业去寻求发展。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的难题渐渐凸显出来。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几个原因:高校专业设置、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陈旧、就业准备不足等原因。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法:保持经济增长,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及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等。

13.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篇十三

女性发展是新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就业,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问题。良好的解决女性就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女性就业歧视问题仍普遍存在。女性生理因素,中国传统观念以及新时代的社会要求是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本文将针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首先,女性特殊的生理因素是女性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难以根本上解决的原因。很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会问到女性是否生育,非常简单的原因就是,女性产假将是其在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工作。但同时,这又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此问题上,单位虽然有一定的歧视,但也是有情可原的。从社会工作学角度来说,女性生育问题主要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女性自身做好职业规划,什么时间生育,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工作,合理分配个人20岁到30岁这个人生黄金时间。同时,我认为,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们应该在保障女性正常生育过程不受到干扰的情况下,积极倡导广大女性有针对性的强化自身工作能力,在产假期间也能进行一些工作。除此之外,相对男性来说,女性身体瘦弱无法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也是女性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这点,女性应该加强自身锻炼,增强体力。用人单位也应该合理的安排工作。

其次,中国传统观念男尊女卑的存在使得很多人认为女性无法主持大局。这个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在逐步改善,但这种观念仍然存在。针对此问题,我们应该从长远考虑,发现女性工作的长处,加强男女平等观念的宣传力度。对用人单位的招生计划提出要求,针对不同工作保持男女招聘的比例。比如,会计类工作,男女比例不得少于1:1。电力类工作,男女比例不得少于5:1。当然,这仅仅是举一个例子。

最后,新时代新工作对工人提出了新的要求,节奏快,理性思维强成为了大部分工作的主旋律。而女性在工作中偏感性,相对于男性处理问题的速度较慢,但这也因人而异。因此,我们应该向女性和用人单位同时宣传新时代理念。既增加女性适应工作的能力,又增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合理调度。使得人尽其才,男生和女生得到合理的分配。

14.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解决措施 篇十四

据官方统计数字表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之后,毕业生以每年60万-70万人的速度增加,随着高校扩招人数的递增,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人们认为大学生不好就业,不仅仅是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惹的祸,更重要的是国家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惹的祸。一方面,扩召使现在的大学生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中生素质低。另一方面,在有的企事业单位招聘中,考试只是走过场形势。家里没钱没权的,有再好的文凭也是不符合;家里有人有权的,不论什么文凭都符合。如今的大学生在看似公平的“政策”下,就业心理压力大,极易形成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社会稳定。人们希望国家高度重视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

人们表示,国家重视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简简单单的表面问题,要让具体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国家的政策是好的,国家应保证政策到了底层一样是好的,保证政策让所有就业大学生公平受益。

15.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解决措施 篇十五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踏出校门往往会面临着就业“最难”季。这种“毕业就是失业”的严峻现实冲击的不仅是毕业生本人, 还始终困扰着高校、学生家长和社会。政府最近出台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政其实质也是为了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而推出的利好举措。教育部还专门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出台了有关的文件以此来推动“双创”活动得以顺利实施和贯彻, 并能保障各高校毕业生无障碍地找到各自的谋生之路。为此, 教育部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纳入到高校教学质量检查当中, 并计划根据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的评估实施校财政资助拨款。于是各高校纷纷出台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举措以迎接教育主管部门检查的同时争取拿到更多的财政拨款。因此, 不少高校纷纷在本校的毕业生当年就业数据方面大做文章。比如一些高校在学生大三后半学年就鼓励他们离校去求职, 这些学生的修课学分得到自动承认而无需像其他在校生一样必须参与校内考核。然而一些虚高的就业数据还是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防止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作弊, 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就委托经认证的第三方进行大学生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的调查。今后国家财政拨款给公办高校的依据之一就是凭借第三方调查的结果反馈给学校, 而把校方提供的就业数据仅作为参考, 这就迫使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量力而行地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系统化的服务, 而不是一蹴而就式的“送之门外”。为此各高校应启动大学生就业工程计划, 从学校的内部深挖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 而不像以前那样不负责任地把青年大学生, 尤其不能粗放式地把一些毫无社会阅历的大学生直接推向竞争激烈的用人市场。

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办学特点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展开针对性的调查和研究, 准确把握学生的学识水平和求职就业能力, 同时还应根据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反馈作出相应的调整, 比如可调整的项目包括招生计划、课堂教学模式、社会实践环节和学生课后活动安排等, 通过不断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等来不断加强培养当下社会急需的专门人才, 并提供后续的智力和技术服务。

1 建章立制以确保毕业生就业率有实质性的提高

毕业生就业情况好、就业质量高是综合体现一所高校整体的办学实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就得制定能够保证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的规章制度。由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好坏直接关系到校内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因此有必要发动全体教师参与到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中来。通过校内制度引导教职工转变观念, 从帮助学生求知到帮助学生就业的转变;从帮助学生的校内指导向校外指导延伸;从帮助学生的学术指导向专业就业技能方向指导的转变。

1.1 健全组织体系

对于在校任课教师而言, 不少教师都认为毕业生的就业与他们无关。他们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和科研方面。如今持这种观念的教师数量虽在一定程度有所减少, 但是这种现象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大学生的就业成为任课教师教学任务中的短板。事实上, 教师授课所培养的高素质、高学历应为在校学生将来职业铺平道路, 教师的现实科研也应该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互联互通。同时大学生就业不应是校内某一部门如招生就业处的专项职责, 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要处理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得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招生就业工作任务、目标、要求出发, 着眼招生就业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健全校招生就业联动工作组织体系。构建以系党政负责人、学工办主任、专业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为主体的招生就业联动工作网络体系, 积极推进高质量招生就业工作, 为保证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供坚实后盾, 尤其是为女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要大开方便之门。

1.2 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可以以系为单位进行毕业生离校前的毕业动员和就业前的指导。各系应针对本系专业特点, 结合招生就业工作实际, 制订招生就业工作计划与有效的招生就业管理制度, 明确工作职责, 并采取措施, 调动学工办主任、专业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认真履行招生就业工作职责, 把对学生的就业和对学业成绩的重视放在一个水平线上。如果无法交出良好的就业成绩, 那么学生的学业成绩再高也只能沦为摆设, 当然拥有良好学业成绩的毕业生往往更容易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也是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的地方。如果偏重一方顾此失彼的话就会进退失据, 最终导致下一批次招生的困难, 反之, 有口碑的学生就业率就会为下次招生提供便利, 这比学校派专人到各中学动员招生作用要大。因此, 大学生就业应该牵动的是高校内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神经, 要让他们知道学生的就业与学生的学习、学生管理以及学生的思想工作一样重要, 是组成完整育人的重要环节之一。有了制度的保障就可以带动专任教师和其他教辅人员的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服务, 其中包括创业指导等针对性的服务。

2 大学生就业工作应与教科研对接形成一体化态势

目前各高校把工作重点仍然放在课堂教学等学生“入口”教育方面而轻视学生就业等“出口”方面的现象依旧严重。有些高校甚至到了最后一个毕业论文的关键学期就对学生“放羊”, 毕业生的论文东拼西凑、剽窃的现象比比皆是。校内组成的评委会也是走过场。如此“放水的人才”终究导致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满意度偏低, 也使得学校的信誉度严重受损。因此学校应将毕业生最后在校阶段的教育质量和就业工作纳入到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中, 并责成各系部主要负责人就系党政联席会议每学期要定期对本系各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 尤其是毕业实践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针对本专业特点与培养方案, 结合本系实际, 切实有效地履行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和就业计划, 努力将个性鲜明的课堂教学与特色人才培养的优势、特点显著的“训研创”一体化的实践基地相融合, 使得毕业生在校毕业综合实践与就业工作以及毕业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及作品展示、社会科研服务、创新创业相融合, 不断开创校内教育与离校就业的新局面。

3 建立校外就业联络机制

要切实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自然不能闭门造车囿于校内, 而是应积极外访,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等策略打开学生就业服务的封闭圈, 形成校内外各方努力为毕业生就业寻找各种可能的通道。其中各系教职工应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校企合作和毕业设计指导等机会, 主动走出去, 到企业开阔视野, 为毕业生寻找高质量岗位。日常走访要结合校友回访, 重点考察企业区域位置、经营状况和用人理念, 引导企业客观看待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每年定期回访往届毕业生和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 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感受和企业对我们毕业生的看法等。其中应重点考察招聘岗位的工作职责、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 同时邀请企业代表到校参观指导高校内部的招聘工作等。如此校企合作, 让学校培养的人才有的放矢, 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在校企之间做到知己知彼就是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找到最佳的合作点, 也才能有助于毕业生谋求到高质量的岗位。这里的高质量岗位指的是毕业生从试用期工资、转正工资、五险一金、食宿条件、作息时间、人文环境、专业相关性、岗位可持续发展等指标综合衡量评定。学校有关负责学生就业职能部门连同专业系部应建立具体专业的高质量岗位评价标准。根据岗位质量高低, 向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值得推荐、一般推荐和不予推荐等几种方式以便学生甄别。

此外, 各系应正确处理就业推荐、教学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顶岗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指导等载体,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在教学或毕业设计期间被企业录用的学生, 可以提前签订就业协议书, 但是就业协议书必须载明应完成规定教学环节后, 方可到企业实习就业。这样才能保证毕业生的学业质量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待, 从而形成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教育主管部门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4 结语

或许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里, 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用人难的现象会逐渐演变为一种大学毕业生和就业市场之间的新常态。因此, 作为培养人才主战场的高校应该把服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重要性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样, 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项目来抓。打破原先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乱象, 整合校内的最优资源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最佳的内外条件。毕竟“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 一所高校之所以被社会认同, 除了与其办学实力有很大的关系外, 其培养的学生能否被用人单位高度赏识和重用也是一个关键指标。由于多年来高校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大都囿于校内, 其负责的对口单位又限于招生就业部门, 免不了势单力薄, 面对众多的毕业生往往顾此失彼, 更何谈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因此学校应主动出击, 走出校园, 联合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广泛动员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班主任、就业辅导员、学生家长和历届校友, 利用亲朋好友、招聘公告、企业网站和微信、微博等多个渠道收集用人单位有效的即时信息, 并及时向广大毕业生发布。同时应完善校内教学和就业评价体系。从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充分就业、就业质量、工作性质与毕业生专业的契合度等方面开展对全校教职工的业绩考核。通过考核机制引领校内全员性、全面性、全过程的就业工作, 以此来不断推进和深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程。

参考文献

[1]季绍斌.构筑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新通道[J].中国商论, 2015 (31) .

[2]李胜强, 等.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2) .

上一篇:去外企求职 如何写出一封理想的英文求职信下一篇:数学广角试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