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城乡均衡

2024-07-24

义务教育城乡均衡(精选9篇)

1.义务教育城乡均衡 篇一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三年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质量内涵,实现全区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一)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全区教育基本实现优质均衡。全区的受教育机会、教育质量、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办学条件、保障能力等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各类教育的公平度、满意度大幅提高,真正成为城乡一体融合区、素质教育先进区、体制机制创新区、人民群众满意区。

(二)具体指标

1.幼儿教育 全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以上,实现托幼一体化教育。全区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98%,75%的幼儿园达到“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办学条件标准。

2.义务教育 全区所有中心小学达到市现代化小学标准,所有初中达到省示范初中标准。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0%,巩固率、升学率分别达99%、98%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100%。

3.高中教育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相当。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以上。十四中争创“江苏省四星级学校”,高级中学文昌校区争创省三星级学校,浦口中等专业学校争创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4.继续教育 建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制,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社区教育覆盖面100%,90%的镇街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成为市级示范社区教育中心,创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2-4个。新增 1 劳动力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5年。

5.高等教育 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5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电大分校办学达全市一流水平。

6.学校布局 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区域人口分布趋势,按规定标准,科学规划城乡中小学布局,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技术装备更加精良、教育功能更加完善。建成小班化实验小学12个,初中4个。

7.信息化水平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实现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

8.办学条件 生均占地达标,校舍建筑完备,专用教室齐全,教学设备先进,30%左右的中小学建成市优美景观学校。中小学校舍安全性全部达到规定抗震指标。

9.教师队伍 小学教师全部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到60%以上;初中教师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8%的初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100%,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分别达到20%以上和8%,中等职业学校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培养5名市级名校长,5名市级名教师,60名区以上学科带头人,100名区以上优秀青年教师。

10.教育管理 进一步完善“以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坚持依法治教,办学行为规范,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系统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教育满意度持续提升。

11.教育投入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完善“三增长一优先”的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12.教育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 努力培养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人才。区域教育特色形成品牌,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市中等偏上水平。

二、重点工作

(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全区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对无证幼儿园整顿规范工作。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积极推进0~6岁幼托一体化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推动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展优质幼儿园的创建活动,提升幼教办学水平。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建、扩建、新建一批幼儿园。利用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资源举办幼儿园(班),充分发挥镇街中心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加强教育配套建设,对开发配建幼儿园统一管理。

(二)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化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公平。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建立校长、教师流动机制,形成公平竞争环境。加快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盘活重组教育资源。按照规划要求,在新建、扩建的开发区和住宅区同步配套建设中小学。将学校布局与校舍安全工程、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推进新城开发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落实教育惠民工程,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做到应免尽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大特殊教育管理和师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

(三)实施优质高中提升工程,满足群众教育需求。

按照区政府提出的公共配套服务与城市建设相同步的要求,按四星级标准在新城核心区新建一所普通高中,力争将十四中学、江浦高级中学文昌校区创 3 建为省四星、三星级学校,为新城居民提供一流教育服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市局职业教育“双十”提优工程的要求,力争将浦口中等专业学校创建成全国1000所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结合江北新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强先进制造业、涉农专业建设,广泛开展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全面优化教育管理。

适应国情和时代需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委员会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使用办法。扩大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发挥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作用,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

(五)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注重德育创新,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对课程标准与教材、课堂教学活动、课改科研课题的研究,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根据不同学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立小学、初中综合实践课程实验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制定具有科学性、实效性的评价方案,探索多元化、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筑教育人才高地。

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师德素养。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偏远地区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充分利用绩效工资实施后,4 教师岗位社会吸引力增强的有力契机,完善“凡进必考”制度,把好教师入口关,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任教。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职经历。

(七)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格局。

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将社会力量办学纳入教育总体发展规划,创造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和谐发展的环境。实施“社会办学工程”,整合社会力量办学资源,鼓励引进名牌学校到我区办学,鼓励公办学校特别是名校,通过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等形式,发展优质教育,扩大办学规模,形成办学模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教育发展运行机制。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的引导、管理和监督,确保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八)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带动教育现代化。

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数字浦口”建设总体框架,构建先进、高效、使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3年内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手段的学习能力,加快学校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九)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中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构建我区教育科研和教研工作的新体系。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创新教研工作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学校教研工作的特色。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重大教育决策中的咨询、参谋作用。研究制定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构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 5 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保障措施

(一)开源节流,健全教育投入稳步增长机制。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依法确保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学生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依法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GDP的4%。

充分调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之处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

健全政府助学体系。完善对农村各阶段各类型贫困学生的助学制度,生源地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二)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镇街发展教育的职责,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系。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和多样的办学体制。把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扩大教育对外交流。

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形成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良性互动。

(三)依法治教,切实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的行为,维护好学生、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学校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 6 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权利,对学生的评价公平公正。建立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在坚持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督导检查的同时,加强对幼儿教育、高中教育和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督导评估。主动接受人大、司法、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检查,严格落实问责制。

(四)加强领导,努力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充分认识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基层教育工作的领导,做加快教育发展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引导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发展。引领基层学校根据全区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要求,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城乡教育一体发展。

南京市浦口区教育局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六日

2.义务教育城乡均衡 篇二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在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当前沈阳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长期以来,沈阳市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呈现出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很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向重点学校倾斜,使校际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

(二)师资力量差异化。目前沈阳市中小学优秀教师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一些重点院校,资源过于集中还出现了高校毕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然而农村的中小学还缺少英语、音乐、计算机等方面的专职教师,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过低、环境偏差、任务较重导致教师工作缺少积极性和优秀教师外流,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城乡社区公共教育资源的差距。城市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不仅有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城市中的公共教育资源(如图书馆、书店、展览馆、博物馆等)作为一种教育资本对中小学的学业活动、学习素养加强培养,这些公共教育资源对树立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宽他们的视野。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和学习相关的配套设施也几乎没有,举行的课外学习活动也很少。学生学习方式单一,仅靠在课堂上老师教给的一些知识,没有课外读物和课外活动。

二、沈阳市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一方面,沈阳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在“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义务教育作为地方政府提供的地方公共物品,其城乡差异直接取决于政府管理体制,尤其是政府财政体制。

(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被视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两个重要指标,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沈阳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以来一直远远超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是教育投入的源泉,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教育发展水平也就越高,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能有效地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及其质量的提升。

(三)优秀教师外流。由于农村学校的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和个人发展机会远不如城市,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大量减少和外流,教师队伍整体数量不足,另外农村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

三、解决沈阳市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策略

享受公平的教育是每位孩子的权利,继续加强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提升农村教师职业的魅力,积极落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提高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继续加强城乡统筹,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要加强农村学校教学用房、师生生活服务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的建设和改造,配齐学生桌椅,按照国家标准配置必须的教学仪器设施及图书资料等。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

(二)提升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吸引优秀人才去农村任教,需要增强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如工资待遇、发展空间、教师编制、职称、住房问题等。同时,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对在农村地区任教的教师采取倾斜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更多价值,并以此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去,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的现象,让乡村教师成为一份更体面的职业。

(三)推动并落实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指出,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一补”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是深化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迈出新步伐。

(四)呼吁农村家长提高对子女义务教育的重视。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政府应开展对农村家长的教育宣传,提高农村家长的认知度,让他们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接受全面的义务教育,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更是国家的明天。

结语

城优于乡这一发展状况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农村中小学应该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大教育力度的节奏,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成才意识、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明确前进目标,逐步赶超城市中小学生,达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加快和谐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0.

[2]诸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教育研究,2009.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

[4]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教育学刊,2003.

3.统筹城乡教育 均衡教育发展 篇三

关键词:教育;城乡统筹;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226-01

根据福建省政府规划,永定县2012年底实现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2013年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那么,永定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如何呢?笔者作了一些调查与思考。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永定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着力教育改革,构建均衡发展格局。为了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永定县进一步抓好了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工作,推进小学区域教育特色的规划和特色学校的创建,促进小学教育内涵的提升。加强初中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控制初中辍学率。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规定标准。

1.2 着力资源整合,均衡教育资源配置。2011年以来,永定县加大了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实施了实验小学校安工程和扩容工程、搬迁了教育局,扩建了教学楼和实验综合楼。选址迁建了永定三中,待原三中搬迁后,把大洲小学迁至原校址改办实验小学分校。把城关中学改办成永定第二高级中学。兴建第二实验小学,以解决城区学校学位不足问题。

1.3 着力队伍建设,促进城乡师资均衡。为促进城乡师资均衡。永定县实施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协同发展试点,深化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拓展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半径,促使薄弱学校快速崛起。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常态化,“名师工作室*落实名师带徒、名师定期定点送教下乡。2011年以来招聘了137名教师,补充农村幼儿教师和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

1.4 着力质量管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永定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理念,大力弘扬“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充分利用永定老区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传统美德等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

尽管永定县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但是,永定县义务教育发展依然处于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在:

——学校布局不均衡。永定县目前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已不能适应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而且矛盾比较突出。城区学校超大班额现象严重。

——硬件建设不均衡。从资源均衡配置差异系数看:永定县城区小学、初中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等八项指标系数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指标达不到标准要求。从均衡发展评估指标看:永定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城区学校。

——教育质量不均衡。学校布局和办学条件的不均衡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不均衡,最能直观反映基础教育质量的就是中考EC值,永定县今年中考成绩处于全市的中等水平。在城区主要靠二中、三中,乡镇前三强的争夺近年一直在侨钦中学、培才中学,古竹中学之间,其他学校都在下游徘徊。学校布局、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不均衡,直接导致县城"窗口"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办学差距不断拉大,成了永定县“择校风*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配备、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减少差异,缩小差距,巩固优势,使优者更优,弱者变强,协调发展。

3.1 规划学校布局。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永定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加之人口生育得到有效控制,农村人口逐步减少,原先分级办学时的村办小学生源减少,对分散在农村的初中、小学进行相应的调整是必要的。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方便群众,有利于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永定县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焦点在城区。永定县政府作出实施实验小学校安工程、搬迁教育局、选址迁建永定三中、把城关中学改办成永定第二高级中学、兴建第二实验小学的决策是正确的。特别是迁建永定三中后,可以解决城区学校学位不足的问题,因此,加快新三中的建设步伐,是实现永定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3.2 教育投入力度。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资基础。要增加教育投入,才能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要继续落实好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的要求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规定,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二是继续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城乡居民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三是足额征收教育附加,支持义务教育发展;四是保障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和公用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五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教育项目投入和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确保农村中小学改造、改善、建设的需要;六是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探索建立捐资助学、出资办学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规范有序地进入教育。要科学、合理地核定农村中小学基本经费,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社会各方面要关心、支持教育,尽力为学校减轻经费开支负担。

3.3 改善办学条件。要按照《福建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标准》做好生均校园面积、生均校舍面积,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生均食堂面积,生均运动场面积和专用教室不足的整改工作,配齐教育技术装备、体育设施、卫生保健设备、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根据任务目标,制定计划,落实资金,根据《标准》,确定每一所完全小学、初级中学完成标准化建设的时间,按时序进度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才能确保永定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如期实现。

3.4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4.1 创新管理体制。实施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我县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县的城区建立"小片区"管理模式试点,要落实以片区内优质学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带动一般校提升办学水平,以缓解城区“择校*问题。

3.4.2 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足开好课程,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推广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建立、完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和反馈指导体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4.3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单纯以升学考试成绩奖惩学校和教师,不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校、重点班。义务教育学校按政策规定招生,不进行小学升初中选拔性招生,不违反规定利用节假日、双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不违反规定向学生和家长乱收费。

4.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篇四

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能满足广大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公正,也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双高普九”成果,加快推进“教育强区”创建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新罗区义务教育现状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就如何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办学差距,推进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新罗区现辖15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小学共127所。其中:城区小学(指“四城一镇”,即四个街道办事处和西陂镇)共20所,教学班384个,学生数20050人;农村中心小学14所,完小37所,教学点56所,共有教学班542个,学生数13926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共25所。其中:城区初级中学9所,班级数172个,学生数8628人;农村初级中学16所,班级数174个,学生数6739人。城区初中专任教师 498人,小学专任教师675人;农村初中专任教师782人,小学专任教师1172人。

二、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我区义务教育事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受地方财力、管理体制以及城区建设进程加快等方面的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规模不相适应

随着中心城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区人口急剧增加,同时受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家长、学生择校心理较严重等等因素影响,导致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源不断增加,城区现有的办学规模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出现“上学难”的问题。如:近三年来城区小学每年新增学生分别为1536人、420人、1685人,平均每年增加学生数1073人;城区初中生源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导致城区中小学的班生规模都在60至70人之间,超过城区小学班生规模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的标准。2008年小学本新罗区户口流动学生数为4346个,占总学生数13%,中学为1255人,占总学生数8%,且生源基本上都流动到城里就学。而农村中小学则普遍出现“吃不饱”的现状,乡镇的中小学生源普遍由原来的千余人减少到不足500人,特别是中学更加明显,如:2008年江山、万安、苏坂、捷步中学学生分别为197人、139人、140人、131人,农村中小学生源呈逐年下降趋势。由于生源不断减少,每个乡镇的学校数量不断下降,大多数乡镇只保留一所中心小学,不断撤并完小,2001年至今共撤并完小61所,教学点74个,目前多数教学点规模小、实力弱,与城区学校形成强烈反差。

(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滞后

与城区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滞后,主要体现在:(1)校舍陈旧,设施简陋。普遍抗震能力差,需进行抗震安全加固的面积大。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设施设备简陋,硬件资源严重不足,远远不符合寄宿标准,有的学校连寄宿生的基本物品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如:万安中小学,学生宿舍楼一层楼只有一个厕所,一个洗漱间,每间寝室都没有阳台,没有桌椅,由于长年缺修,水电设备严重老化,门窗朽坏。(2)教学设施严重缺乏。实验、电教仪器不完备,多媒体设备缺乏。多数学校计算机配置多年,年久无钱维修,已不能使用,处于瘫痪状态。完小以下学校则基本没有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师资水平存在差异

目前,城区学校学科教师配套,专科专任,专业水平普遍较高,教师进修交流机会多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相对稳定。而农村学校由于城乡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教师山区补贴少,无其它收入,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城区学校都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超编、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现象。以江山、苏坂和万安三个乡镇小学为例,江山乡教师49人,平均年龄41.7岁;苏坂乡教师76人,平均年龄44.7岁;万安镇教师62人,平均年龄42岁。年龄较大的教师大部分是70年代录用的民办教师或补员顶替的教师,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多数学校在师资配备上学科不配套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专业教师更是严重缺乏。

(四)教育经费缺口较大

城区学校由于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高于农村学校、筹措教育资金渠道较多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学校除维持正常运转外,仍有余力投入部分资金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农村学校由于现行的经费投入结构和受城乡经济差别等影响,普遍存在经费短缺,除维持正常运转外,无能力投入资金用于设施设备添置,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财政较困难的乡镇,有限的财政仅能保证教师工资,办公经费、修缮费、水电费等日常开支严重不足,维持基本的运转都相当困难。据了解,有部分边远乡镇中小学的教职工到城里开会的差旅费都不法解决。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均衡发展理念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明确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因此,要不断强化均衡发展的思想,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实。一是明确工作重点,当前要把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的教育改革,作为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二是建立健全考核管理机制,将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纳入相关部门及其主要领导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三是建立督导与评估机制,重点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配备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等进行督导和评估,有效遏制城乡之间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的势头。

(二)加大投入,缩小办学条件差距

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的途径和措施是:一要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建立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机制。如: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费、教师培训费、校舍基建维修费以及设备购置等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及校舍安全。二要逐步改善公共卫生设施条件。应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办学进程,尽快使农村中小学建设,特别是新老“三室”建设和音体美器材配备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逐步改善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食宿条件。三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多方筹措教育资金,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四要加大城乡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调整和撤销部分规模过小,生源不足、教育质量较低的中小学薄弱学校,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深化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深化改革,缩小师资队伍的差距对于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机构编制、人事、教育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农村教育目前的实际情况,在招聘录用、职称评聘、调配交流、培养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保证和倾斜,从整体上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农村教育质量。

1、加大政策扶持。通过改革农村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在中、高级岗位职数设置上给予倾斜;逐步提高农村教师津贴标准;建全完善农村名师工程激励机制等,实行有利于农村学校教师稳定的补贴政策,为农村学校教师创造安心教育、服务农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2、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开展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学科带头人培养等加大对一线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整体队伍水平。如:通过增加师资培训经费和免费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师资力量,探索建立网上学科教研室和名师工作室,让农村教师不出门、不花钱就能与城市教师同步提高,使网络教育成为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3、加大改革力度。制定城乡一体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边远山区、规模较小的农村中小学校有一个基本的教师配备标准;改革农村教师考试进城办法,防止大量年轻老师流入城区;改革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促进年轻教师及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年纪较大的教师提前退休;逐步改变农村教师普遍超编、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四)加大帮扶,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1、实施强校带弱校制度。坚持和完善城乡中小学结对帮扶制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将城区的优秀教师选派到农村的薄弱学校,承担学校管理和教学任务,对口帮扶学校教师进入城区学校,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教学经验,达到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2、实施轮岗制度。实行教师和校长在城乡之间的正常性轮岗,积极从政策和机制上促进城市教师下乡轮岗任教,将好的教学方法、办学经验传授到农村薄弱学校,缩小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等差距。如:规定教师评聘中、高级职称时,有在农村任教经历的优先,到农村轮岗的在职教师,轮岗期间一切关系、工资待遇不变,并给予发放一定的补贴等。

5.义务教育城乡均衡 篇五

沅江市北大学校:彭卫峰

摘要:全国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和优秀师资单向上位流动,拉大了城乡学校发展的差距。要想缩小这种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花大力气:调整学校布局,整合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师资调配公平;普及农村学前教育;鼓励采取结对子的形式,联谊帮扶,扶持薄弱学校;控制重点学校人数,保证城乡学校生源(基础与人数)的均衡。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督导

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近几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弱势学校的办学水平,优化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加大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办学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能满足广大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公正,也有利于普九成果的巩固提高,加快推进教育强国的创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本人就如何缩小城乡学校办学差距,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谈谈个人粗浅看法。

一、加大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办学差距。

农村学校教育现状相对滞后,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规模小、起点低,资金缺口大、与城镇学校相比较,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首要任务是保证和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从硬件上缩小城乡中小学校的办学差距。对薄弱学校在经费、项目建设上要予以倾斜,要把教育资金优先投入到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上。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防止城乡、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扩大,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真正的合格学校。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特别要区分城镇和乡村学校的不同情况,明确重点、分层推进,使所有中小学校在教室和其它功能室的配套设备等方面尽快达到国家基本标准(有些学校虽进行了合格学校的验收,但很多设备只是摆设,不能使用或不能完全的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校均衡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资条件。

二、调整学校布局,整合资源。

农村学校布局比较分散,教育资源不能综合利用,专任师资不足,办学效益差,是教育整体水平低下的一大症结。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调整学校布局方案,使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有效利用,如学校十分靠近的初中与小学可以考虑合并重组,对于地处偏远的农村学校要加大投入,提高硬件设施。督导部门应将此项作为对各级政府、教委、学校的重要评估内容,督促乡镇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制订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各类教育统筹安排,实行区域教育资源重组,综合利用,提高办学效益。上级主管部门跟踪督导,及时通报进展情况,每年年终进行一次全面评估。督导评估工作能真正促使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各乡镇因地制宜,采取扩、联、建、撤的办法,使各乡镇中小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提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师资调配公平。师资是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有力保障,也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原本师资数量少、学历低;职称低的中小学,一部分年轻教师纷纷进入城区或离开了教师工作岗位,致使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雪上加霜。剩下的教师基本上是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年龄严重老化(农村小学平均年龄普遍上了50岁)、知识老化,学科不配套,专业老师严重缺乏。师资一直是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影响到了学校教育的正常、持续发展,拉大了与城区学校的差距。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育所需为本,制度为根本,保证师资分配公平。作为政府部门,应该从公平出发,本着对教育的责任,让人民满意的态度,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手下的学校,用心去感悟他们真正的需要,将优秀的教师选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从源头上保证师资均衡。

2、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搭建专业发展平台。教育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让真正在农村一线工作,缺少经费又没有时间出来参加学习的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让他们有更高的发展空间和深造平台,让教师能够在充满人文精神和学术气氛的环境中愉悦地工作和生活,有一颗安定工作的心。

3、是要积极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居住、生活条件,稳定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对师资短缺的学校,要及时给予补充。

四、普及农村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已成为学生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边远农村的幼儿园建设过于简单,设施简陋,筹办人文化程度低,教师不够专业,园地大部分比较狭小,绿化更谈不上,有些幼儿园,就是普通民房改建,安全根本就没保障,何况生活和学习。而去城镇幼儿园路途遥远,而且费用较高,农村的父母只能望园心叹。现在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少读两年幼儿园。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使农村的义务教育犹如空中楼阁,缺乏坚实的基础。因此,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1、尽量普及农村乡镇幼儿园建设。让学前教育在农村的普及和小学教育一样共同高质量发展,只有这样农村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2、要有专业人才服务幼教事业。幼儿教育同任何阶段的教育一样,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支撑。对于农村学前教育而言,有一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是当务之急。有了优秀的专业人才,我们的农村学前教育才会有希望。

五、鼓励采取结对子的形式,联谊帮扶,扶持薄弱学校。

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和优秀师资单向上位流动,拉大了学校发展的差距。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作为一条重要的解决途径,但也不能做到立竿见影,只有 “城乡学校联谊协作”,以城区优势学校,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开展校际结对,建立协作机制,实行资源共享。对协作学校进行一体化捆绑式考核评估,鼓励发展快的学校在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带动、帮扶办学水平相对不高的学校;鼓励暂时落后的学校,主动争取支援,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缩小校际差距。通过结对子,建立联谊协作关系,优质学校送教下乡、送设备、图书下乡,农村教师进城听课,开展联合教研活动等。督导室及时进行过程性督导评估,对好的经验、效果,多宣传推广,并纳入综合评估考核,这可为基础薄弱学校增强活力,加快发展提高的步伐。

六、控制重点学校人数,保证城乡学校生源(学习层次与人数)的均衡。

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政策已经实施多年,但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制约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造成严重的择校风,助长了义务教育阶段本来不应该具有的竞争性,而一些热点名校还会不择手段(减免学费、助学金等)从其他学校拉本身就不够多的优质生源。这样就形成了这种“削弱助强”、“锦上添花”的做法,也使得“优秀”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距离更大,导致一部分学校大班额,而另一些学校学生大量减少,形成了明显的生源量与质的差别。

由此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对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均衡的实现。在投入上,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向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倾斜。把教育视为一盘棋,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少数重点示范学校上,农村孩子同样需要优质的教育,政府把资助对象多扩大到农村,让瓶库地区的孩子安心学习生活。且农村受教育人数占大多数,少数学校再强,最终不能提高整体质量,只有整体质量的提高,才是我国教育的真正目的。同时要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控制大班额——控制城区班额人数,让在城区上学的孩子回到附近的学校,保证农村学校的班额人数,有学生,才能有老师,有优质学生,才能让老师乐教。

6.义务教育城乡均衡 篇六

一、当前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 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经费机制”后, 我国义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基础教育不均衡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教育投入、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而产生了教育不均衡的现象。教育部长袁贵仁说:“2012年义务教育实现初步均衡”。解决教育公平, 打破地域教育差距, 袁贵仁指出, 当前要结合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目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投入城乡分配极不平衡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城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从而成为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城市地方财政实力相对雄厚, 拨给教育的经费相对较多, 优质教育资源基本都集中在城市。而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不够大, 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高, 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致使农村学校办学经费严重短缺。农村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2002年, 我国全年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 其中用在占总人口不到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资占到77%, 而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2004年, 城市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是农村的1.4倍和1.3倍。2005年, 城市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和公用费支出分别是农村的1.4倍和1.7倍, 初中生这两项的城乡倍率分别为1.4和1.6。2007年,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联合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 比上年的3%增加了0.32个百分点, 但城乡之间存在差距依然很大, 城市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分别是农村的1.35倍和1.55倍, 城市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分别是农村小学和初中的1.32倍和1.39倍。

2、办学条件的城乡差异

一个学校的成长和发展, 很大程度上受到“财”和“才”的制约。由于教育投入城乡分配极不平衡, 导致了城乡学校之间硬件设施的巨大差距。近几年来, 由于义务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 全国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 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处偏远山区, 经济不发达, 教育经费又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导致了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很多农村薄弱学校基本上都是陈旧房, 甚至还有不少危房。2007年全国普通中小学危房面积3358万平方米, 占普通中小学校舍面积总数的2.48%, 其中90%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关于教学设备的配备, 大多农村学校教学设备落后。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器材等方面也是没有可比之处。虽然也有些乡镇学校配有远程多媒体, 但是真正的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某种程度成为了一种摆设。

3、师资队伍的城乡差异

因为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福利不高、培训机会少等原因, 农村学校很难引来优秀教师, 乡村成长起来的教师又留不住, 农村学校成为城市学校优秀教师的培养基地, 一些年轻的教师, 经过几年的锻炼, 刚成为学校骨干就调走, 农村优秀骨干年轻教师流失严重。这造成农村优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和不稳定, 难以满足当地义务教育的需要。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学科配置不合理问题十分普遍。一般情况下, 语文、数学教师相对较富裕, 而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课程专业教师严重不足, 大部分教师兼任多个学科教学工作, 有的老师甚至包班。农村师资整体素质较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还有农村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 据江苏省一项调查资料显示, 阜宁县年富力强的教师多集中在县镇小学, 而农村小学30岁以下的教师偏少。宁夏海原县在编教师平均年龄47岁, 为数不多的年轻教师三天两头往城里跑, 伺机跳槽。农村教师队伍呈现“老的老!小的小”的状况。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这就造成了城乡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

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1、要不断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 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 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 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 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农村教育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这就使本来经济紧张的农村学校在发展上力不从心。政府在财政分配上要考虑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实行对农村适度倾斜的政策。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在资金投入上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 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解决突出问题。只有财力做后盾, 才能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实现农村教育良性循环。

2、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必须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一, 在师资引进上, 可以通过降定向招聘的办法, 选聘一批能扎根偏远地区学校的原户籍属本地的大中专毕业生任教。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设立农村教师交通、生活补助政策, 在评定职称、评优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切实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第二, 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 城乡学校之间教师进行双向交流。可以通过区域内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一帮一”的方式, 校长之间定期进行学校管理交流, 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 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第三,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 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局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 用于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 为他们提供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农村教师到城里参加听课、教学观摩活动、教学研讨活动、利用假期集中新课程培训等, 通过这些途径可以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

3、利用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 农村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契机,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村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村教育水平, 使校风校貌、村风村貌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这将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变农村教育质量进而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建设新农村, 关键在人才, 基础在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工程, 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我们要把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增强农村人口素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其次, 家长也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只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 才能重视孩子的教育, 摆正教育的地位, 树立优先发展的教育观。同时家长还应该认识到子女上学的最终目的除增加知识外, 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4、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中小学教育资源共享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实现教育信息化, 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也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用信息化来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充分利用“校校通”为平台, 建立并完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实现城乡均衡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站点、网络和多媒体等手段, 实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让有限的资源在共享中增值, 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资源利用率, 缩小城乡校际间的办学差距。加大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投入, 逐步缩小城乡学校在计算机网络教育方面的差距, 使其适应日益增长的远程教育需求。

5、加强决策和完善教育法规, 促使教育均衡的规范发展

政府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除加大财政适度倾斜的政策外, 还应该加强教育决策。根据城乡学校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和支撑力, 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规划, 并及时总结经验, 及时推广,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实施。高度重视教育设施的整体规划, 规划要有前瞻性, 积极筹措发展资金,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应强化各级政府教育督导制度, 及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情况进行督导, 及时纠正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或学校差距过大的现象。要从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需要出发, 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标准, 合理规划, 分阶段实施, 大力推进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工程。要以乡、镇为单位, 制订适合本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条件和统一的建设标准。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逐步缩小城乡中小学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 积极促进教育公平, 让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享受同样水平的教育, 形成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

按照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 加快教育法制建设进程,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加强教育行政法规建设。各地根据当地实际, 制定促进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加强执行力。通过立法程序来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有效率的, 能够使教育也有法可依, 保障教育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利芳.促进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社会发展论坛理论研究, 2011, (2) .

[2]张慧芳.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 2009, (04) :38.

[3]孙红梅.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5) .

7.义务教育城乡均衡 篇七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51-02

近年来,我国教师队伍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教育发展中的教师总量不足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同时,教师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义务教育是关系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关系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系到青少年健康发展和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

一、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界定

教师资源配置,主要是指教师人力资源在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主体之间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配置。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不能简单理解为平均发展,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1]。

本文所指的城乡差距,是主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前提的地域差异。“城”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具有人口密度高,以工业服务业发展为主要经济基础,交通便利的特点。“乡”是指相对城市而言,人口密度低,聚居规模较小,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的地域。

教育的相对落后是乡村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在城乡一体化的今天,已经迫在眉睫。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并不是简单追求单纯的完全的公平,而是在承认和接受现今城乡存在各种差异的前提下,致力于城乡教育的双赢发展,大力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逐步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优化[2]。

二、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

1.城乡教师资源在数量上存在严重差异

当城市教师资源充足甚至出现超编的情况下,农村地区却面临着缺编的问题,这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城乡教师资源在质量上也存在严重差异

近年来,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水平相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资源在质量方面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农村教师素质整体上相比城市地区而言落后很多。主要表现在:学历不高,职称偏低,缺少必要的进修机会。相比而言,城市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甚至出现硕士、博士教学的现象[3]。

3.农村教师向城市单向流动严重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流向不合理,并造成了恶性循环。边远地区和农村教师的流失比较严重,这种不合理的流动加剧了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4.农村教师资源本身存在着很多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其次,农村教师课业繁重,并且担负着与自己专业不符的包括音乐美术等课程。再次,农村社会的硬件设施不利于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因此,农村教师一有机会就向城市流动,而城市中一些不合格的教师也会被安排到附近农村学校。这加剧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2]。

三、国家在城乡教师资源均衡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例如组织农村教师培训、城乡教师交流、顶岗实习等一系列举措。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教师差距,但是由于“许多教育政策的出台,大多没有调查研究和实验的支撑,这样难免偏离我国农村教育的实际”[4]。

1.教师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教师培训工作,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但是教师培训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与农村教师的教学活动相关的培训较少。其次,培训内容大多脱离农村教师的实际。第三,教师自身对培训的重视度也不够。

2.教师交流方面的问题

近几年来,各地区开始了城乡教师交流活动,这一活动对促进城乡学校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在教师交流方面的各种条件还不成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认识不到位;交流中深层次的问题关注不够等。由于交流活动对教师个人及家庭生活带来的问题考虑不够,这也使得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再者,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假如对当地农村教育状况不了解,短期内很难有效进行教学,等到农村学生刚刚适应了城市教师的教学,教学活动开始变得顺利的时候,新教师又要走了,这种短期的交流活动,不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加重了农村学生适应不同教师的负担。

四、实现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几点建议

1.实现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根本方法——实现城乡一体化

只有城乡一体化的真正解决,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逐步缩小城乡各种条件的差距,给农村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以此来吸引优秀教师,逐步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第一,要着眼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是解决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根本方法,大多数教师不愿留在农村教学,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农村提供的各种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农村相对城市而言,有着自己天然的优势,环境幽静,还可以提供绿色水果蔬菜和家禽,这些都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的东西,所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会使农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些都会慢慢改变城乡教师资源各方面的不均衡。

第二,要着眼于改革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应着眼于消除现存的户籍制度及附在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城乡差距的制度。

第三,在政府决策层面上,要彻底改变以往以牺牲农村利益来发展城市的模式,真正意义上去解决农村的经济,文化条件。实行以工补农,城乡就业统筹,逐步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村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5]。

2.实现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前提——教师工资制度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市场在调节教师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作用。政府应该运用行政手段重新调整城乡教师劳动力的价格,通过教师待遇来调控教师资源的城乡平衡。长期形成的教师资源分布不均根源于城乡教师待遇的巨大差距,要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就必须改变这种局面,统一城乡教师待遇,使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市教师,甚至,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制度,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使偏远山区教师的工资高于城市同级别教师,这是农村学校吸引优秀教师的前提。

3.实现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重要方法——优化农村教师培训的方式和考核机制

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方法,近年来的教师培训取得成绩的同时暴露了一些问题,我们应该从这些教训中总结经验,使得教师培训起到真正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作用。

第一,应该从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村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采取农村教师易于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只有农村教师真正成为教师培训的主体,这样的培训才会变得有益。比如近年来通过网络方式采取的各种视频教学培训,由于大部分农村老教师对电脑等现代设施的不熟悉和不习惯,往往很难达到培训预想的效果。笔者认为,应该在对农村教师整体走访和了解的前提下,采取集中学习互相讨论共同进步的方式进行培训。

第二,应该在优化教师培训方式的同时,加强培训活动的考核机制。任何有效的培训方式都需要对培训结果进行检验,有效的考核机制会加强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笔者建议,不能只通过交作业和感想的方式进行考核,应该在培训结束的时候,直接组织培训教师在真正的教学课堂去试验方法,并将这种考核直接和教师职称等教师自身利益挂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对培训的重视,进而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

4.农村教师资源配置的优化应该着力于自身的改革和农村教师的共同努力

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真正的发展还在于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努力。城乡教师交流活动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对薄弱学校而言,这种外来的教师资源供给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师资源缺乏问题。所以,在有效利用这种教师交流资源的同时,农村学校要着力于自身的改革和建设,只有从自身条件出发,自食其力,农村的教育资源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第一,利用政策优势打造自身良好的硬件软件设施。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使薄弱学校在场地与校舍、设备与设施、经费保障及教师编制等方面获得一定的保障。在各种基础设备逐渐完善的前提下,农村学校要善于利用各种政策优势,引进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第二,增强农村学校生成优质教师资源的能力。在获取外界各种资源的支持下,农村薄弱学校怎样立足自身情况,开发、生成更多优质教师资源才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农村教师应该抓住城乡教师交流和在师范院校进修的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其次,应尽量邀请在岗位的优秀城市教师在农村薄弱学校示范、指导,兼职、任课,同时,聘请经验丰富而身体健康的城市退休教师到农村学校指导、示范。再次,农村学校应努力建设学习型校园,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当务之急,但是由于我国城乡长期存在的差距,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在做着努力,事情就会向期待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茂林,冯文全.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2010,(1).

[2]王金铎.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中的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张岚.论高校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J].交通高教研究,2001,(2).

[4]吴波.论黄炎培农村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J].云梦学刊,2009,(1).

8.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篇八

具体而言,幼儿教育均衡发展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教育机会的平等,即适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主要体现在入园率方面。2)教育过程的平等,即儿童所享受的教育条件是均衡的,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方面。3)教育结果的平等,即儿童接受教育后所达到的标准是一致的,其主要体现在幼儿入学准备方面。

二、城乡幼儿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城乡幼儿教育发展在上述三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本文将从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

1.城乡幼儿教育起点的非均衡性

城乡幼儿教育起点的非均衡性,是指由于存在城乡差异,导致广大农村幼儿不能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甚至享受不到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主要体现在城乡幼儿入园率方面。

目前,我国农村有70%以上的适龄儿童尚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为47.3%,城市接近60%,农村仅为37%,而一些大中城市的幼儿入园率已基本达到85%,经济发达地区的幼儿基本全部入园。城乡幼儿入园率差异明显,农村地区幼儿偏低的入园率是导致全国人园率偏低的直接原因,严重影响了我国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2.城乡幼儿教育过程的非均衡性

城乡幼儿教育过程的非均衡性,是指幼儿所享受教育条件的非均衡,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方面。教育资源也被称作教育条件,是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资源,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6]。这里仅从“人”(师资)、“财”(经费)、“物”(校舍、设备、图书等办学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城乡幼儿教师资源配置的差异

―20,城乡专任幼儿教师队伍逐年扩大,但城乡专任幼儿教师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学历层次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年为例,城市专任幼儿教师为428933人,而农村仅为253323人,城市专任幼儿教师比农村多41%。从学历情况看,城市专任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比例依次为研究生占0.30%、本科生占14.2%、专科生占54.30%、高中占29.73%、高中以下占1.47%;而农村专任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比例依次为研究生占0.03%、本科生占4.17%、专科生占34.48%、高中占54.47%、高中以下占6.85%。

可见,城市专任幼儿教师以专科毕业生为主体,即专科学历的专任幼儿教师占54.30%;而农村专任幼儿教师则以高中毕业生为主体,即高中学历的专任幼儿教师占54.47%。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农村专任幼儿教师所占比例低于城市,而具有高中以下学历的农村专任幼儿教师所占比例则高于城市。城乡专任幼儿教师资源配置的差异,导致了城乡幼儿教育质量的差异。

三、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1.政策保障

幼儿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幼儿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入学准备直接影响他们入学后的学习和发展。为此,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各项措施中,各国均比较重视学前教育立法工作。如美国1979年颁布的《儿童保育法案》,1990年颁布的《儿童早期教育法案》;英国1989年颁布的《儿童法案》;澳大利亚1972年颁布的《儿童保育法案》;等等。实践表明,学前教育法案的出台,不同程度促进了地区间、城乡间、园所间、儿童间的均衡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也应通过立法明确政府的角色和职责,从政策上保障城乡儿童人园的平等权利和机会,确保儿童发展起点的公平,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一个儿童的权益。

2.财政倾斜

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基本的物质保障。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幼儿教育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除了具有历史和基础两方面的原因外,教育投入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里,应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农村幼儿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问题。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仍采用乡(镇)统筹的管理体制,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主要由乡(镇)一级政府承担,县级以上政府基本没有投入,而乡(镇)一级政府财力最为薄弱,农村税费改革后,根本无力承担发展幼儿教育所需经费。另外,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间资本也相对薄弱,多种渠道吸收民间资本办园也基本行不通。

以上分析表明,在当前城乡教育失衡的情况下,对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进行财政倾斜是非常必要的。教育资源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向落后的农村地区流动,这就需要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因此,缩小农村与城市幼儿教育存在的差距,政府的干预和补偿尤为重要和紧迫。

3.稳定师资

当前,我国幼儿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他们的工资待遇低,职称评定、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学历层次低,职业认同感差,转岗率高,流动性大。师资队伍的不稳定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

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调动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依据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应建立相应的农村幼儿教师聘用和人事管理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按统一标准向社会招聘教师,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另一方面,核定一定的编制数,对在岗的幼儿教师进行统一注册并统一管理,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由财政统一拨款,确保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稳。

4.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共享是解决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城市示范幼儿园在办园理念、管理经验、师资队伍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农村幼儿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城市示范幼儿园的优势,向农村幼儿园输送先进的理念、经验和优秀的师资,带动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一方面要“送教下乡”。城市幼儿园可组织人员定期到农村幼儿园开展讲座,帮助农村幼儿园开展教师培训,为农村家长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同时,也可以从优质的幼儿园选派一些骨干教师到农村幼儿园定期支教,促进农村幼儿园的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要“进城取经”。农村幼儿园可选取一批优秀教师到城市幼儿园工作、学习一年,把先进昀教育理念、经验带回农村幼儿园,发挥优质教育的辐射作用。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合幼教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教育资源缺乏的压力。

5.强化监督

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是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目前,城市幼儿园的评估指标体系相对比较完善,但农村幼儿园的评估指标体系尚不完善,甚至有很多农村幼儿园只是参照城市幼儿园评估标准进行评估,这严重阻碍了农村幼儿园的规范化发展。

以往我国幼儿教育更注重制定优质幼儿园的评定标准,忽视了普通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的“底线标准”,导致城乡间、地区间、园所间在办园规模、办学质量等方面的不均衡,进而也导致了许多儿童由于选择的园所不同,从而接受了不均衡的教育,这显然与国家所提出的要为每个儿童提供平等均衡的教育机会的理念是相矛盾的,因此,政府应制定农村幼儿园的办园“底线标准”,保障每个农村幼儿最基本的教育需求。当然,评估体系还应包括政府投入与经费统筹、落实幼儿教师待遇等内容。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对于保障城乡幼儿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关部门应定期开展对城乡幼儿园的评估工作,通过与“底线标准”――基准值的比较,可以全面掌握城乡幼几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起到教育差距预警的作用,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

9.义务教育城乡均衡 篇九

经济热点:教育资源不均衡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明显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大一直为决策者担忧,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厉以宁认为,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2年3月10日,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厉以宁在现场发言中说,根据二元劳工市场理论,劳工市场分两类,一类称为上等劳工市场,其职业除了工资高,还福利多、有发展前途、能学到技术;另一类称为次等劳工市场,其职业不仅工资低,而且福利少、发展前途有限,从事的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学不到东西。一个劳动者离开中学后,如果只能进入次等劳工市场,那只能沦为低收入队伍中的一员。例如,农村初中毕业后外出做工的农民工,通常只能进入次等劳工市场。

在厉以宁看来,这很大程度上同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和缺少社会垂直流通渠道有关。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足,以致学校设备差、师资力量差,学生很难继续深造。而社会垂直流动渠道通常同个人的学历高低、技术水平和能力高低联系在一起。农村青年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社会垂直流动渠道实际上对他们是关闭的。

“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就业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生活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不良循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久而久之,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定化、凝固化、职业的世袭化。

厉以宁建议,要提高教育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使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走向均衡;某些地方财政较为充裕的县级政府,村里只能办幼儿园,至多办低年级小学;小学和初中一律在县城或乡镇所在地办,学生可以住校;高中一律在县城办,必须住校,以便于管理。住校所需食宿费用,凡贫困家庭的孩子都由政府给予补贴,直到全部免费。此外,为了让农村的初中、高中毕业生能继续学习,应多办职高和高职,使他们有较好的谋职能力,并能循着社会垂直流动渠道寻找更多的机会。

根据收入差距过大对于社会稳定具有诸多的负面影响。其一,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低收入群体心理失衡,影响社会稳定。其二,收入差距过大引发贫富阶层的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其三,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影响社会稳定。其四,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影响社会稳定。其五,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在我看来,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力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教育不平等意味着一部分社会成员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造成的。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投入越多,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多,接受教育的条件越优越;收入水平越低,教育投入越少,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接受教育的条件越差。而在如今的城市里,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里都是普遍使用PPT等多媒体教学,各种视听设备都齐全。机房、语音教室、图书馆、体育馆等适应各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设施。明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而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即使是有一所学校,有可能连一些学校的基本设施都没有,一间房子里摆上简单的桌椅,挂一块木板,就成了一间教室,外面的一块小土坪就成了小操场,没有任何的休闲娱乐设施。师资也成为了山区学校一大缺乏,尽管有很多教师愿意去山区支教,但也毕竟是很少数的,杯水车薪。这样也就只有靠政府来更多的投入在教育方面。

收入差距过大在造成部分劳动者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的同时,减少、延缓乃至取消了这部分劳动者对文化教育、技能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使一部分低收入者失去了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的能力。这既限制了他们经济行为的自由,也剥夺了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机会,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和社会生活之外。如果这部分人的境况得不到关照和改善,积压在他们心里的失落感、危机感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发泄出来。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各种形式的发泄,都影响着社会稳定。

政府应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义务教育作为纯公共产品,应该完全或大半由政府提供,政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否则,政府就是失职,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没有做好,这个责任是谁都代替不了的。

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首先,改变“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建立中央和省、市为支撑,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财政体制。因为从我国目前的国情看,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大多数县级政府的财力不具备承担全部义务教育的重担。其次,制定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生均最低拨款标准、教师工资标准、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以及对薄弱地区学校的资金扶持政策等。

建立资源合理调配和使用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教育部门要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遵循平等、对等、补差的原则,平抑城乡差别,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合作,促进区域内部资源共享。

改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特别要对农村、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促进城乡教师相互交流等保证教师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完善教育立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国家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得到保证。通过立法程序把国家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整个社会有章可循并保证实施,否则,没有法制保障,就无法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更不能保证教育公平、社会公平。

上一篇:战马观后感【2021】例文下一篇:艺术类志愿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