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精选9篇)
1.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篇一
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内容摘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它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关键词: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与实际结合现实意义
精髓
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华,是中国 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最宝贵的 精神财富。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中国化的 科学概括,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
一、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牢牢的把握住马克 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提出并阐释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就是客观存在 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探索。1977 年 5 月到 9 月期间,邓小平明确的提出了“精髓”的概念,他指出:“马克思、恩 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 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二、实事求是即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现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
第一,实事求是的思想首先体现为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一种科学态 度。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与党内盛行的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 义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明确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态度并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
第二,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现为科学的战争认识论与方法论以及灵活的战略战术原 则。在毛泽东的军事理论著作里随处都可以发现实事求是思想闪耀的光芒。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理 论体系的发展中,几乎处处都可以找到唯物辩证法的踪迹,从其对战略形势判断、战略时机把握、战争形式转换等纷繁复杂的战争矛盾的正确把握处理中我们足可 以看出毛泽东对战争规律认识的程度,他将战争理论与战争实践达到完美统一。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过程之中。
毛泽东认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而“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 想路线的核心问题”,所以实践是检验实事求是的正确性最有力的证据。在中 国革命建设的各个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列宁 主义军事理论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达到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 合。
三、实事求是的现实意义
第一,实事求是是军队和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必须要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 则。党和军队建设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才可以抵制军事思想中形形色色 的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影响,才会避免犯左的或者右的错误,我们的革命和事业才 会取得成功。
第二,实事求是为继承和发扬部队优良传统树立了典范。我军在长期的建设和 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反映了我军 政治工作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实际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主要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问题上、祖国统一问题上等等问题上既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根据我国目前所处的新阶段的特殊环境,突破陈规,做出新的科学的判断,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发展的路线、纲领、政策。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无不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的思想才不断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推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人民的实践和创造,又要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才能集中起来升华为科学理论。因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使我们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永葆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法宝。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二者是统一的。实事求是的要求就是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观念僵化和思想保守永远不可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不断地保持思想的活力,防止思想的僵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所以,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要想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须重视实践,实践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和根本途径。实践既联系着客观,又联系着主观,是在主客观相统一中实现的,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历史性活动。所以,实践的本性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致的。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些思想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改革开放十多年实践发展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结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永无止境,它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因此,当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我们的思想和认识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实际结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揭示,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也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建构作了理论铺垫。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内在机制。近一百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了剧烈和深刻的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洞察这种变化,并从理论上作出了回应。江泽民同志强调: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回答这些变化所带来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鲜明特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方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创新,深化了对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通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方面的内容,既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又富有创造性,充满了创新的气息;既坚持和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观点,又有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所在。江泽民同志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需要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继续丰富和发展,这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些都是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参考文献:①毛泽东选集。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3.7.1
②毛泽东军事文集。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9.8.1
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出版社:北京大学,2008年版
④中国法院网
2.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篇二
一、充分认识开设“概论”课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开设“概论”课能够帮助大学生彻底打通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深入理解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 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整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诞生、传播与发展, 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它们所面临的历史时期、历史任务以及时代特征虽然各不相同, 但它们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都具有一脉相承的政治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实践阶段, 在指导中国革命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阶段, 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伟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在指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在新世纪新阶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这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科学认知的重要指导方针。
开设“概论”课, 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分配格局的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倾向。目前在部分学生中存在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甚至反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现象。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 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思想混乱, 政治观念淡漠;思想上、行为上不但不思进取, 反而走向极端, 走向反面。同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更加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年轻一代,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
二、准确把握“概论”课教学定位, 处理好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7年1月由中宣部、教育部举办的“概论”课教师培训班上强调指出:“概论”课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 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因此, 掌握了这“三个以”, 就掌握了“概论”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概论”课的重点不是一般理论知识的介绍, 也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的具体描述, 而是史论结合、以论为主, 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在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上以及运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形成的;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以深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的;是怎样由此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的, 又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总结和提炼, 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
“概论”课的内容比较丰富, 教材的内容比较全面, 教师也有自己的研究专长, 如何把握教学重点, 是教学中需要反复考虑的问题。为此, 应着重处理好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体系具有总体一致但具体又不完全一致的关系。所谓总体一致, 是说这三个体系的基本观点必须是一致的, 而且理论体系为最基本, 教材的编写以及课堂讲授都必须同理论体系保持一致, 基本观点都要讲到, 不应该有重大的遗漏。所谓具体不完全一样, 是说在具体的设计上应该有所区别, 而不应该完全照抄下来[4]。我们的教材反映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成果, 但它没有完全按照理论成果一条一条讲, 有的内容进行了合并, 有的地方顺序进行了调整。对于教学体系, 就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套用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课时有限, 社会热点问题的不同, 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作为教学体系, 应该在符合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重点讲好若干个基本问题, 回答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而对于其他问题, 或一般介绍、或一带而过、或让学生看书。这样, 每次课下来, 学生对重点内容都能够印象深刻, 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积极更新“概论”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概论”课是门新的课程, 不仅在课程内容上有所增加, 而且课程的知识安排也有所改变。因此, 必须优化教学, 改变和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 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基本观点, 也要充分吸收理论界近年来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并充实起来。
在教学理念上, 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中心,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理解学生, 认识学生,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产生共鸣, 从而增强“概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限于让学生听懂课的内容, 还要进一步让学生能够从内心理解和领会。
在教学方法上, 采取以重点、难点问题为取向的教学思路, 辅之以热点问题为兴趣点的研讨式、互动式教学方式, 使教学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 有效地将案例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主题讲演与答辩法、情景教学法、原著导读法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 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手段上, 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音像兼备, 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具有浓厚的情感性、吸引力和说服力, 可以调动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共同参与, 克服了以往“一支粉笔一黑板、一本教材讲半天”的弊端, 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则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需要, 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同时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分, 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各取所长, 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5]。借助网络进行教学, 是多媒体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网络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资料检索方便等特点。可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经典著作、影视资料、教学录像、实践教学、师生论坛等教学资源上网。实现教学内容开放,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 也为师生相互交流搭建平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 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主动性和说服力、吸引力,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客观进程的需要而产生的, 又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推进的,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密切联系这一进程的实践, 善于分析社会实际问题, 就是本课程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特征[6]。因此, 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直观、生动、感性的特点, 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了解社会、认识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加深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不知不觉将理论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 外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加强“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要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在制订“概论”课教学计划中要重点安排实践教学, 明确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活动主题、学生人数, 并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 确保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其次, 要建立稳固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发挥地域优势和特点, 不断开辟校外社会实践, 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效性。再次, 要提供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学校充分认识到“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要将“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等同于其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大力支持和鼓励, 提供固定的实践教学经费, 并形成制度, 长期坚持下去。第四,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载体, 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并请专家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专题讲座, 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并展开广泛讨论, 真正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入脑。第五, 成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会, 由“概论”课教师进行指导, 定期开展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感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在身边, 并且自己就身在其中, 真正做到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实践教学是我校“概论”课的特色教学。这些年来, 我们一直加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了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在鸡西办学时, 建立了虎头要塞、密山碑林、绥芬河口岸等社会实践基地。学校主体迁址哈尔滨后又与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陈列馆、哈市三精制药厂、省新建监狱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目前, 我校有比较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13个。学校每年固定拨出6万到7万元专款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有效地保证了我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我校实践教学内容丰富, 主题鲜明, 生动真实, 教育性强, 深受学生欢迎。
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概论”课不是过去“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简单相加, 而是由两门课整合而成的新的教学体系, 同时增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它不是传统的单一学科性课程, 而是具有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特点。课程的教学要求既要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又要分别展示三大理论成果的基本原理。因此, 讲授这门课程面临着很多新的难题, 对从事“概论”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教师, 可能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不够深入甚至不熟悉;原先讲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师可能对毛泽东思想研究不够深入甚至不太熟悉。再加上新增加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就迫切需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觉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二是加强科研, 以科研促教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是系统的科学体系, 只有深入研究, 才能把握其精髓、领会其实质, 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因此, 要加强科研, 努力提高学术水平, 确保讲出新意、讲出特色、讲出深度、讲出规律。同时, 要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三是加强调研。要深入学生、读懂学生、尊重学生, 与学生平等交流, 密切联系实际, 把大学生提出和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讲深讲透, 讲清楚讲明白。四是加强团队合作。发挥课程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以团队智慧和力量克服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困难。通过有组织地安排集体备课, 分工撰写教学大纲、教案、制作教学课件、收集参考文献、建立共享的教学资源库等, 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 从而提高课程的整体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师培训班述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2) .
[2]蒋盛云.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7, (3) .
[3]李文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青年——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首席专家吴树青[J].求是, 2007, (9) .
[4]陈占安, 秦宣.关于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对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6) .
[5]王瑛.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
3.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篇三
价值哲学亦称“价值论”,是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主要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价值哲学,即理论的价值哲学和实践的价值哲学。实践的价值哲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的价值哲学则是实践的价值哲学。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正确认识邓小平价值哲学的特点和思想精髓。
1 邓小平价值哲学思想的特点
邓小平价值哲学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主体论、共同富裕的价值选择论和“三个有利于”的价值评价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 以人为本,凸现主体的重要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实践的主体是人,所以实践的价值哲学认为价值主体是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的实践价值哲学思想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他说:“用人的政治标准是什么?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这就是主要的政治标准”①。同时他还说:“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②。邓小平坚持以人民为价值主体,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据的。他说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价值创造主体。我们必须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时处处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也是邓小平价值哲学所包含的重要的内容。
1.2 “发展才是硬道理” 社会实践是一个历史范畴,历史是永远向前发展的,所以实践的价值哲学必须坚持发展。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③优越性就是价值高出一筹。社会主义如果能够比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更快更好,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根本表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的重要体现。相反,如果我们发展的太慢或倒退,人民就会有意见,也就没有所谓的优越性可言,我们也难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民族之林有一丝立足之地。所以,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④。发展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命运和前途的根本问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靠发展。当然,我们强调的发展应该是全面且协调的、健康且稳步的、是注重质量和效益的,以效益为基础去追求速度,是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实际上,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对每一个人,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适用。邓小平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⑤
1.3 实事求是,讲究实效 邓小平的实践价值哲学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应用哲学。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⑥同时他也说:“我是实事求是派”。⑦“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⑧他讲“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表现出他既重视实践,强调实践,又强调实事求是。早在1962年7月7日,邓小平在谈到有关“包产到户”、“责任到田”争论时就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就看“哪种形式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看“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积极性”。依据什么去判断哪种形式有利于更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哪种形式更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呢?邓小平说:“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 ‘黄猫、黑猫,只应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就可以看出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坚定决心。
从邓小平的一系列论述来看,一项工作做的好不好,价值如何,主要看效益、效果和实绩,效益好、效果好,就是正价值,反之就是负价值。效益高,价值就高,反之价值就小。这一思想也深刻地揭示了价值的实质。它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在哲学价值理论上的运用得出的必然结论。实事求是,讲究实效,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精髓,是贯穿邓小平哲学思想中的一条主线。
2邓小平价值哲学思想的精髓
邓小平价值哲学实际上是实事求是的价值哲学。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也是邓小平价值哲学的精髓。邓小平曾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得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
实事求是贯穿邓小平的实践活动之中,特别是贯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把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之中。邓小平的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2.1 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中国实际出发,认真考察现实实践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邓小平一贯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拨乱反正和实践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了摆脱自“文革”以来的一些“左”的做法,一方面提出“党的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另一方面又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提出“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战略目标。目的是让经济建设“几年上一个台阶”。同时大胆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吸引外资、鼓励“三资”企业,号召吸收人类一切文明优秀的文化成果,凡是有利于发展生产经济的经济手段都可以利用。
2.2 正确理解“完整的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认为马列主义是科学,无论在革命或建设的实践中都必须坚持,否则就不能搞社会主义。而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正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马列主义。因此,对待毛泽东同志本人的某些论断、设想,都必须通过实践去检验,不能教条、孤立、片面去理解,不能把它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也正是这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在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体领导下,我们国家破除了长期以来素服束缚人们手脚的“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同时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于人民内部矛盾仍然是我国主矛盾的论断等等。1992年的南巡讲话,不仅进一步肯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贡献,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宝库中独一无二的。
2.3 解放思想,与时具进 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体与客体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事实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使党不断地进取、巩固和发展,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党要打破精神枷锁……思想来个大解放”。⑨因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⑩所以要解放思想就必须反对主观主义和不从实际出发的“左”和“右”的思想,它们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据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我们既要防止“左”也要警惕“右”。特别是东欧巨变以来,很多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怀疑,对党的基本路线也产生了动摇,认为改革开放就是引进资本主义,而和平演变正是来自经济领域自身内。从而企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代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以战略的眼光,站在时代的高度与之斗争,不断促使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是对的。如江泽民所指出的,解放思想是一个法宝,是一个帮助我们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永远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的法宝,必须伴随建设和改革长期坚持下去。
2.4 坚持生产力标准 所谓生产力标准,既在唯物史观上用生产发展状况来鉴别一切是非的标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由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推动的。邓小平以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唯物史观原理为基础,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同时还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内容。邓小平在阐明姓“社”姓“资”问题上指出,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产力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的主要内容。坚持生产力标准,实际上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坚持生产力标准,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实践观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探索、新发展和新贡献。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页.
⑨《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4页.
4.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篇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练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时期的著作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反对本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
A.无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大资产阶级 D.农民阶级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最早做出准确阐述是在()
A.中共七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八大
5.邓小平理论所要解决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A.如何发展生产力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共同富裕
7.扩大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是()
A.利用外资 B.发展对外贸易 C.引进技术 D.发展对外劳务合作
8.“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首先是着眼于解决()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西藏问题
9.正式将“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0.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人为本 C.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D.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1.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二大 B.中共六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12.从性质上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
A.资本主义革命 B.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C.社会主义革命 D.无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13.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
A.工农民主专政 B.人民民主专政 C.无产阶级专政 D.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1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矛盾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15.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开始的标志是()
A.《反对本本主义》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十大关系》 D.《矛盾论》
16.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克思主义
17.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 C.经济建设 D.民主政治建设
18.“一国两制”的基础是()
A.一个中国 B.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台、港、澳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 D.台、港、澳地区高度自治
19.“三个代表”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A.如何发展生产力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
A.可持续发展思想 B.科学发展观 C.毛泽东思想 D.“三个代表”思想
21.以下属于毛泽东思想萌芽时期的著作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十大关系》
22.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A.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 B.工农联盟是革命的基础 C.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D.官僚资本主义是革命的对象
23.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
A.工农民主专政 B.人民民主专政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
A.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B.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生第二次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
A.1949年到现代化基本实现 B.1956年到现代化基本实现 C.1958年到现代化基本实现 D.1978年到现代化基本实现
27.对外开放是()
A..我国的短期方针 B.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 C.中国的基本国策 D.为了发展中国的民主法制
28.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B.发展教育和科技 C.为人民服务 D.培养“四有”公民
29.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最高标准是()
A.生产力 B.“三个有利于” C.实践 D.人民的满意度
30.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人为本 C.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D.实行统筹兼顾
31.以下属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是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群众路线 D.党的建设
3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B.两者犹如文章的上篇与下篇的关系
C.两者必须“ 毕其功于一役” D.必在两者之间留出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
33.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民主资产阶级 D.工农联盟
3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大特征是
A.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 B.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 C.对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的提出是在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36.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7.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
A.外部条件 B.直接压力 C.直接动力 D.间接动力
38.政治文明的本质是
A.政治制度 B.政治行为 C.政治体制 D政治意识.39.“三个代表”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
A.如何发展生产力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0.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
A.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D.人与人的关系
二、名词解释
1、毛泽东思想
2、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依法治国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工农武装割据
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8、社会主义的本质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0、科学发展观
1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1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3、邓小平理论
14、科教兴国战略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6、实事求是
17、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8、可持续发展
19、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0、“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简答题
1、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2、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4、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5、为什么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6、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为什么现阶段我国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9、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0、如何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1、简述“三步走”战略构想的意义。
1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1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有何区别?
14、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5、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具体含义?
16、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试述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经验。
2、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4、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科学内涵。
5、试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6、试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谈谈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7、试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与相关措施。
5.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篇五
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试的名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三个代表”.3.科学发展观.4.解放思想.5.实事求是.6.与时俱进.7.求真务实.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48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9.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10.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⑴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 ⑵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⑶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 1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⑴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⑵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也称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⑶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竟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分清敌友是首要问题。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主要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和农民都是工人阶级的基本依靠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P51)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它就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的革命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从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1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性质社会
17.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既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18.和平赎买.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确定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这种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办法。此外,还给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安排工作,他们的原有工资不降低。
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20.社会主义本质论断.(P75)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阶段。
22.社会主义的根本矛盾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第四,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23.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会显著增强的社会发展阶段。
邓小平同志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即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选择题型重点——基本理论事实知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是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由毛泽东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首次提出来的;
2.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中国革命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至今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集中概括(科学内涵)是:“三个代表”;
5.“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8.党的思想路线,简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为“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核心;
9.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赋予“实事求是”这个成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思想内涵,成了一个包含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命题,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体现了时代的精神,解放思想与时惧进求真务实等都是对其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12.“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要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走自己的路,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13.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情况。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14.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15.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16.中国近代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17.中国革命处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因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1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9.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2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23.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革命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还是掌握无产阶级手里,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根本的区别。
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在世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色彩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经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7.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简答题):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纲领。
2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个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29.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30.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农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3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32.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是由中国的特殊的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前途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和人民意愿等方面的因素和条件。
33.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即社会主义过渡,毛泽东和党中央有一个思想认识的转变过程:从原来设想先搞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即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起逐步过渡。
3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合作化道路,这是必由之路。
36.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政策:遵循自愿互利典型师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37.用和平赎买的方法,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司合营三个阶段。
39.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和平方法。
40.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两个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事实: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震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41.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时候开始。
42.毛泽东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第一次结合是指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提出“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4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是公有制占主体;二是共同富裕。
45.“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都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6.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起始阶段。简单地说,就是指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4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8.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4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看课本)
51.邓小平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内容看课本)
三、考试简答题(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为什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理解。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几个成果。
4.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5.什么是真正的理论创新?
6.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8.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0.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就是1953年的党的总路线)。
1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
1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3.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科学内涵的理解。
14.“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解
15.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解
1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四、论述题(重点)
1.论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等等)
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3.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4.资本主义为何在中国走不通?或者在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从第三章寻找相关答案,还要结合第四章的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内容)
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
6.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7.为什么要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9.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0.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正处在并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1.如何正确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13.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辨证关系。
五、考试可能热点问题
考试热点之一(和谐社会)
根据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第9期整理而成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同时犯罪、经济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必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2.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3.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上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狭义的。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则是广义的。正因为这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特征?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这些特征包括:一是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逐步改善;二是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三是实行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协调各方利益;四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素质大大提高。五是法制逐步健全,社会管理规范有序。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五项基本特征)
5.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准是什么?
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实现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何在?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即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说它是核心理念,不仅是因为它体现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高度统一,而且是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最高社会目标与当前奋斗纲领的有机统一。
7.当前社会主要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当前社会中的“不和谐”,首先表现在阶层关系的不和谐方面,主要是社会排斥、社会剥夺和社会断裂问题。社会排斥是说在会当中,我们制定游戏规则时,尽量考虑大家共同的利益,但每一个游戏规则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维护部分人利益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至于社会剥夺,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城市拆迁和农民失地问题,尤其是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剥夺是最明显的。这种社会剥夺,反映了我们当前的一些政策考虑得还不够周全。社会断裂,指的是我们社会当中出现一些障碍,阻碍了阶层间流动,尤其是下层向上层的流动。其次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和谐,中央的很多思想,在地方很难贯彻下去,越到下面越难,甚至会在贯彻的过程中走样。
8.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法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最关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都体现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谐。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在哪里?(重要,容易考分析题)
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这四个着力点落到实处。这四个着力点也就是切入点。
10.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标志要求,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考试热点之二(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关键是两个: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两条,无一不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更要依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自主创新,就要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推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个方面,对于催生和促进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其中,原始创新的作用最大。但是,实现原始创新的难度相对也大。加强自主创新,并不是要求一切都从头干起,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对内合作、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推进科技创新,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大胆进行原始创新。
(1)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是要发挥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受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2)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创新。对于自主创新三个方面的内涵,必须完整理解、全面把握。同时,又要结合区域特点,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妥善处理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加强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
(3)把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运行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科技创新的推进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它需要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有力支撑。科技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是自主创新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为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自主创新,必须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多方面入手,使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有机结合。
考试热点之三(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和宗旨。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体现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自然观。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6.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篇六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贫穷与富裕 D.民主与人权
正确答案:B
2.我国在()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A.1949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78年
正确答案:B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法制建设 正确答案:A 4.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
A.一个中心 B.两个基本点 C.改革开放 D.四项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D
5.邓小平在党的()上的讲话中首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正确答案:A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在()出版发行的
A.1989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7年
正确答案:C 7.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是在()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五大
正确答案:D
8.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实事求是论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共10题)
1.认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意味着()
A.战争与革命已经成为历史了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需要拮据的主要问题
D.和平与发展已经是客观事实
E.战争与革命与和平与发展共同构成当今时代的主题
正确答案:B C
2.在当代中国,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
A.对立的思想体系
B.统一的思想体系
C.没有联系的思想体系
D.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
E.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
正确答案:B D E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
A.党的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酝酿产生阶段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基本命题从酝酿到提出的阶段
C.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的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
D.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的科学体系形成并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
E.党的十五大到十六大理论进一步创新阶段
正确答案:B C D
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A.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思想 B.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
C.它的提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D.它的提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
E.它的提出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产生
正确答案:A B C
5.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
A.马克思主义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C.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
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E.当代中国解决社会问题的金钥匙
正确答案:B C D
6.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了()等地,作了重要讲话
A.南京
B.深圳
C.珠海
D.武昌
E.上海
正确答案:B C D E 7.毛泽东思想是()
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毛泽东个人思想的集中体现
D.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E.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来源
正确答案:A B D
8.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这是因为()
A.它们所要解决的历史问题是一样的
B.它们都坚持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立场
C.它们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是一致的
D.它们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是一致的
E.它们都具有同样的思想路线
正确答案:B C D E
9.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
A.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 B.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E.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党把它称之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确答案:C D
10.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E.领导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设了新中国
7.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篇七
关键词: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高职院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 我国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通过考核验证的, 考核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检验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多数高职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上存在许多问题, 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 深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改革, 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内在需要。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高等学校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 积极推进以人的内在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及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创新教育。考核作为评价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的指引下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理论学习的同时, 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高职院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不仅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一般任务, 还担负着培养和渗透高职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的任务, 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础, 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则是归宿。因此, 在设定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目标时, 就必须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同时还要注意课程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与高职人才必备的能力、素质目标的有机结合。
其次,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改革,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改革考核方式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手段, 它影响教学环节的整合并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 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极其重要意义。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大多考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 结果学生陷进了应试教育的怪圈, 导致学生知行不一甚至知行相悖, 没有收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因此, 改革考试方式方法, 通过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 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解决知行统一问题, 成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再次,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改革, 是帮助当代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目的并非局限于使学生掌握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了解世界的发展状况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等, 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知行统一, 学以致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使得“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 传统的考核方式在某些方面已不能很好适应现在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结合现代化建设对高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改变传统教学中只停留在知识目标的考核层面上, 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日常行为修养都纳入到考核范畴中, 构建对学生所学内容的理解、运用, 以及个人日常表现相结合的全方位综合评价体系, 有利于激发“90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行为习惯养成,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滞后已经成为了困扰教师、学生, 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瓶颈问题, 严重阻碍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传统的考核模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体现, 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 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与学的分离、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考试与学生的思想实际不符, 泯灭了思想政治课作为科学理论所应具有的魅力。具体来说, 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 考核形式单一, 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主要实行期末考试为主, 有的闭卷考试, 有的开卷考试, 还有的写论文, 总之一卷定乾坤。有的学校也尝试改革, 实行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考试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各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这种方法虽然相对合理, 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平时成绩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 实际操作中常常由任课教师按印象打分, 或者按考勤情况直接定夺, 主观性很大, 这样一来, 很难令学生信服。总体来看, 这些考核形式基本上比较单调, 学生没有多大兴趣, 有时随意应付, 更重要的是这些考核形式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 对学生没有形成全方位动态的考核, 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具备的价值和功能, 有的考核形式就出了问题。例如, 闭卷考试的作弊问题;找关系要任课教师照顾、提分的问题;写论文抄袭、剽窃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专业课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还不一样, 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而学生身上发生这些问题, 本身就说明这些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脱节, 更说明这些学生没有真正接受理论知识。如何通过考核实现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同时又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和践行理论知识是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否则, 考核就会流于形式。
2. 考核内容不全面, 重理论轻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考核内容必须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行为表现、实践活动等方面。而多数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 考试一方面是考核学生识记情况, 另一方面是考核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通过单选、多选、简答、论述等题型可以考核学生的识记情况, 通过辨析、材料分析、案例等题型和论文写作可以考核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就是说目前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知”与“用”。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这种考核方法是必要的, 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这种理论知识考核的内容也是有限的, 是教师依照教材重点内容进行的测试, 不能对平时所学的所有知识进行测试, 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也不得而知。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 而是要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而如何考核学生的理论践行情况, 是目前存在着的一大难题。因此, 被教材束缚的试卷考试方法不但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还容易助长其惰性, 导致一些学生用实用主义、形式主义的态度对待学习和考试。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不上课, 考前找标准答案背一背, 也能蒙混过关。而对一些平时用功爱学习的学生, 面对这种呆板的考试, 找不到真正测试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机会, 觉得不公平, 也颇感不满。试卷考试, 既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 又不能反映学生对所记忆的知识的理解程度, 更不能反映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很大程度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的一面, 这样就会导致考核的不全面, 考核结果也就缺乏说服力, 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忽视践行的要求。另外, 这种考核方法对教师的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考核内容被固定在教材范围内, 学生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学习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扮演照本宣科的角色, 充当固定知识的解说员。本来应该教什么, 考什么, 结果变成了考什么, 教什么。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对考试内容的解释和辅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视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3. 考核功能不健全, 手段异化为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归根到底只是手段, 以此检测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 从而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并解决问题, 促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 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模式注重考试结果, 过分夸大分数的功能, 尤其是很多高职院将成绩与奖学金、评先进相挂钩, 考试成绩成为影响学生评先进、入党、当选班干部等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考试分数直接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 于是, 考试过关能拿到学分, 争取理想分数为自己谋利, 成为许多学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考试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悄然演变为主流趋向, 手段于无形中逐渐异化为了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来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 这样的终极目标一旦为分数所左右, 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能就由此失去原有的价值和功能, 丧失存在的意义, 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总之, 为适应现代教育新形势的发展,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可行的考核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及其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15) .
[2]毛海波, 赵树涛.改革考核方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谈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创新.
8.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篇八
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是什么,准确把握这个问题,必须密切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经验,特别是必须深刻了解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召开的13年,是我们党和我国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这13年中,我们党和国家战胜了来自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人民利益的实践中,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且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党的先进性置于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取得这样成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乃至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之所以丧失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发展经济不力,人民群众不能从党的执政实践中得到实惠。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对集中力量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实践的科学总结。
先进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结晶,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党把发展先进文化同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吸纳世界文化的精华,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力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实践的科学总结。
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我们党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把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作为工作的重点,特别下大力气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千方百计地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逐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向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迈进。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对党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的科学总结。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伟大探索和实践,加深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党的十六大把这13年的伟大实践概括为十条基本经验,并指出:“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显然,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源泉。这充分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坚实、深厚的实践基础,是党全部实践的科学总结。
当然,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进程中,继续指导新的实践,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9.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篇九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单选)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单选)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单选)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简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表在哪里?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多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简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指导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值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简答)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常和全国人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简答)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
(1)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2)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倡导调查研究,在群众斗争中创造新局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和政策,建议了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进行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简答)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是一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它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2)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法,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斗争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
(3)独立自主,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把本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办好;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总之,这三个方面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简答)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和科学指南,为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永远是中国前进的旗帜。
(3)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引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单选)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多选)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
关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行”的思想、关于“三个有利于”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关于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多选)1998底中共中央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
(单选)1998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单选)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简答)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论述)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主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它概括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地预测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的理论成果。
学习提升能力 第 2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单选)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手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单选)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多选)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单选)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多选)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简答)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强大的思想武器。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 坚定不移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多选)“四个坚定不移”(1)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3)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4)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3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多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单选)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多选)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单选)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多选)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革命的主要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论述)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工和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进程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也称为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轮廓。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学习提升能力 第 3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单选)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单选)1930年1月,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著名书信,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简答)党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2)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3)是土地改革后,发展农村经济政治的必然趋势。
(4)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多选)“四马分肥”是国家收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和资本家红利四个方面。
第4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单选)《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为党的八大的召开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单选)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
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单选)建国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失误,原因很多,归要到底,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搞清楚。
(单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多选)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多选)社会主义本质是:(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3)最终达到共同致富。
(简答)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的显著特点有哪些?(1)在本质和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2)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3)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最终目标。(4)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单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单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简答)之所以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因为: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论述)试述发展才是硬道理。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自己的发展。(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我们的发展。(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学习提升能力 第 4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单选)邓小平谆谆告诫“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单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简答)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3)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单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简答)简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做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国的发展要求。
(1)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党的一切活动中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必须大力支持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4)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水平。
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单选)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答)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3)现代科学使用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第5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单选)认清中国的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单选)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曾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单选)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多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个阶段。
(简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1)它们的经济基础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区别。(2)主要矛盾不同(3)根本任务不同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简答)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许多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填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2)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3)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多选)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四、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论述)试述社会主义初级理论的重要意义。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
学习提升能力 第 5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单选)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单选)1981年,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分析。(单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单选)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主要内容
(单选)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单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多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包括:(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坚持改革开放。(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4)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多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1)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4)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多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这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因为客观存在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怎么产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由什么样性质的政党来领导,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2)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简答)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单选)1997年党的十五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简答)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阶段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以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多选)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
学习提升能力 第 6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1)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2)方向和道路的统一。(3)目的和过程的统一。
(4)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5)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第6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单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我们党提出改革开改的理论基础。
(单选)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单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简答)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和内涵。
(2)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3)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
(4)分析了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5)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简答)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1)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二、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单选)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单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被称作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单选)我国改革的任务决定改革应是全面的改革。(简答)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单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简答)简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发展是硬道理,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
(2)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3)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的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4)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简答)简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单选)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单选)邓小平在1980年,正式提出“对外开放”的表述。
(多选)邓小平在阐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时,提出的两个观点是:
学习提升能力 第 7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多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单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外开放政策的基本点和主题。
二、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单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提出来的。
(论述)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1)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2)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3)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4)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
(多选)实行对外开放是有风险的,但我们有能力克服;对外开放会导致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但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多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是:
(1)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2)独立自立、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衽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3)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三、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多选)我国的外开放是采取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办法。(多选)我国经济特区的主要特点是:(1)经济发展以利用外资为主。(2)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
(3)对外商实行经济上的优惠政策。(4)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多选)邓小平有关我国的经济特区描述是:(1)是具有综合职能的经济特区。
(2)是技术、知识、管理和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3)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4)是对开放政策的窗口。
(单选)建立经济特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中的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创举。(单选)经济特区之“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单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简答)简述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1)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很好地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
(3)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等。
(4)经济特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四、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论述)试述当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1)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4)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5)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单选)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要立足于以质取胜的战略。
第7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学习提升能力 第 8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单选)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并在1956年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
(单选)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分“三步走”。
(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边到小康水平。(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的第三步是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单选)党的十五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单选)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到2020年比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论述)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内容是:(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二节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多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1)国家发展战略的方针。
(2)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3)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简答)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多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单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单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多选)“两个坚持”,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论述)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要做到的“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1)“两个坚持”,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学习提升能力 第 9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2)“三个转变”是指: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支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过去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单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多选)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简答)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3)坚持城乡协调以展。
(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单选)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单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单选)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单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多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为:(1)它为人民生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2)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
(3)农业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4)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简答)简述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3)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多选)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论述)试述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1)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需要。(2)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4)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5)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多选)党中央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曾提出过重大决策,这主要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单选)在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简答)简述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2)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单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多选)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的关系、资源的关系、环境的关系。(多选)我国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2)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3)尽快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0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简答)如何做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2)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单选)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是由生产力的状况所决定的。(单选)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
(单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单选)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简答)为什么说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单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简答)简述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
(1)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3)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多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多选)国有经济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多选)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
(单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
(单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一项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稳定和完善这一双层经营体制的关键和核心是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单选)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单选)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私有还是公有,服从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多选)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单选)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简答)简述非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需求,并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3)非公有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有制的改革。
(4)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在引进外资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1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多选)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表现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管行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单选)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
(单选)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单选)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包括:(1)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
(2)消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
(3)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
(多选)市场经济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是独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环境。(简答)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三、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结合(单选)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多选)市场机制缺陷主要表现在:
(1)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存在外部性的场合,市场难以发挥调节作用;(2)市场竞争会导致垄断的出现,但市场本身并不能消除垄断;(3)不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纯粹的市场调节会扩大收入差距;(4)生产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多选)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单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去实现调控的目标。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的原则是:
(1)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主要的分配原则。
(单选)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单选)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备件决定的。(简答)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直接原因。
(3)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单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分配原则,但不是惟一原则。
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论述)试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2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1)分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多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有:(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3)资产收益和资本的利得;
(4)提供技术、信息等获得的收入。
(简答)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因。
(1)所有生产要素都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2)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才能发挥市场机制对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提高其使用效率。(3)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其所有者获得一定收入,才能提高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简答)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的客观必然性是:(1)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结果。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分配方式的结果。(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
(4)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多选)一部分人选富裕起来的作用包括:(1)示范作用;(2)帮助作用;(3)带动作用。(单选)允许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必然会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单选)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途径。
(单选)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单选)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单选)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简答)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
(1)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合理流动。
(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经济运行。
(单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
(单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
第9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单选)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
(论述)试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的有机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我们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党的最根本的使命,就是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纲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优势。(2)人民当家作主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质要求。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检验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和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程度的根本标准。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当家作主将在法制的轨道上,通过依法治国来实现。
二、人民民主专政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3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单选)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聪明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多选)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相互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多选)进入社会主义后,人民的组成部分有: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以及新产生的社会阶层。
(多选)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性质相同,作用、职能相同,历史使命相同。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单选)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是:其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议行合一”;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单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多选)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责,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政议政的作用。(简答)简述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1)这一制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这一制度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3)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之一,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简答)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措施有哪些?(1)就重大问题与各民主党派进行直接的平等协商。
(2)举荐优秀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与共产党合作共事。(3)发挥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中的作用。
(4)注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全面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作用,在各个方面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提供咨询和智力服务,并为沟通海峡两岸的关系、促进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起积极作用。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简答)简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特征。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都是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的。
(2)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国家和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3)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依然是少数民族的人民自治,是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具体体现。(4)作为国家一级的地方政权即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关,也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5)一切民族自治地方必须遵守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坚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令,履行宪法所规定的义务。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单选)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单选)在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成果,其基本内容就是实行村民自治。(多选)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单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单选)邓小平在1979年明确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单选)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明确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多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单选)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4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单选)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自由就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单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多选)我国认为首要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多选)我国的政治体制,是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
(多选)我国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多选)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成功,关键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看是否增强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生活;看和生产力是否得到持续发展。(简答)简述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2)完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
(3)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4)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5)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第三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单选)1997年9月,江泽民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作为党和国家基本的政治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
(单选)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单选)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多选)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论述)试述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有着深刻内涵:(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2)(3)(4)(5)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依法治国必须重视依法治权。
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远的重大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3)(4)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单选)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单选)“有法可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前提。(简答)简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1)“有法可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前提。(2)“有法必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3)“执法必严”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关键。
(4)“违法必究”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保障。
第10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5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单选)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建设和谐文化。
(单选)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单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多选)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多选)建设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多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论述)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和原则。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服务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政治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学术问题,要提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只有这样才能回答和解决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4)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5)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多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简答)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
(3)马克思主义的曲折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考验,将使马克思主义更健康地发展。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单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单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单选)对中国共产党和先进分子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单选)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单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单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6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多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多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64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单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
(多选)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简答)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是什么?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单选)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单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单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单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
(多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我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第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单选)党的十六大发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构建和谐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单选)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概念。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同构成“四位一体”战略地位。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单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
(多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简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历史上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二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单选)中国经济连续二十多年来的平均增长率达到9%以上。
(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目标的统一。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7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为本。
(简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1)坚持以马克思主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3)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坚持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4)坚持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
(5)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
(6)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体有哪些措施?(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12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距略构想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多选)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进步,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单选)台湾问题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是在1894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
(单选)台湾问题最初是由中国内战形成的暂时分离状态,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多选)敌视新中国的美帝国主义所做的阻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事件包括: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公然派兵进入台湾,派遣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抛出“台湾地位未定”之说,妄图将台湾分裂出中国;美国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列入其军事保护伞之下;美国至今仍未停止出售先进武器给台湾。
三、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决台湾
(单选)新华社1949年3月发表《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单选)1955年5月,在全国人大第15次常委会上,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简答)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四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即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义,协商决定后进行;双方互不派人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8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单选)“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后来先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单选)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代替了“解放台湾”的提法。(单选)1985年3月,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基本国策。(单选)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论述)试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关键靠中国人自己。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国家无权干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重大意义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二、“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单选)全国人大七届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邓小平称赞它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
(单选)1993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多选)英国侵占香港通过1842年2月签订的《南京条约》,1860年10月缔结的《北京条约》,1898年6月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多选)香港回归对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中国人民雪洗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标志着“一国两制”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并对澳门回归和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发挥了示范作用。
三、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单选)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多选)针对台湾局势新情况和新变化,2005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简答)简述江泽民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1)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强调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3)强调在一个中国原则前提下,举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什么都可以谈。(4)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简答)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主张是什么?(1)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2)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3)开展平等协商,加强沟通,扩大共识。
(4)鼓励两岸民众加强交往,增强了解,融合亲情。
(论述)试述胡锦涛在新时期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9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第13章 国际距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单选)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单选)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其中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多选)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多选)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简答)为什么说和平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
(1)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
(2)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3)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4)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5)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单选)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
(单选)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
(多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多选)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多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多选)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论述)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
(3)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 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的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总之,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学习提升能力 第 20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单选)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
(单选)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变化,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单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多选)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多选)五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多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外交思想,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单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简答)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单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单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多选)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论述)试述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外交政策宗旨。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历史经验和国际形势的发展都告诉我们,哪里有霸权主义,哪里就会出现不稳定、不安宁的局面。中国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事实证明,以军事聪明为基础、以加强军各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只有倡导新安全观,才能应对国际安全挑战,维护各国安全利益。(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
第1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单选)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单选)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单选)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多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多选)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简答)为什么说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学习提升能力 第 21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
二、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单选)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单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单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单选)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多选)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聪明: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聪明,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选)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多选)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简答)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报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单选)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变色镜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单选)中国共产党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单选)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多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简答)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化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简答)当前改善党的领导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论述)为什么要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1)坚持中国现代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近代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企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根本行不通。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工的安居乐业。(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单选)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从。
(单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全部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和落脚点。(单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
(多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学习提升能力 第 22 页(共 23 页)知识改变命运 共三份,第二份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简答)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1)党必须保证正确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党必须改革和完善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约束机制。(3)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
(简答)简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1)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2)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3)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单选)当前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选进性建设。
(单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单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把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单选)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着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多选)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多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多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求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选进性的创造性实践;要始终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来进行;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多选)加强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简答)如何理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扒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1)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2)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政权给我们的历史警示。(3)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推荐阅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选择题)08-01
论毛泽东思想09-0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10-18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概重点摘要10-08
202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试大纲08-1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09-18
毛泽东文化思想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