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

2024-08-20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精选10篇)

1.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 篇一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1.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使学生初步学会做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3.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4.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正确画角。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2、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最喜欢玩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生找出学过的图形。(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就形成了这样的图形,足球框上面也有这样的图形(出示角)……小朋友们,刚

才的图形是什么?你认识它吗?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这种图形——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生活中处处有角,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课件出示扇子、吸管、水管让学生找出角)

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课件把三种图形的背景逐渐褪下去)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总结:角有两部分组成,一个顶点和两条边。(PPT同步演示)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1)师让学生摸摸数学书上的角:你们觉得尖尖的这是角的顶点,这两条线是角的两条边,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这一个角。(2)师再指课件上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抽两生)反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课件展示:演示角存在的位置及表示的方法。(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意义上的角)(PPT演示角的记录方法)

3、折角

(1)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

(2)学生折角,师巡视指导

(3)展示最快的学生做的角。(让生拿上来)这是一个角吗?它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折好的同学把你折的角指给同桌看看,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儿?

4、认识角的大小

(1)课件展示:出示红角和蓝角,猜一猜,哪个角大?(2)课件对话:

红角和蓝角争大小的对话过程,蓝角说他们是一样大的,是真的吗?(3)课件演示比的过程:蓝角慢慢向红角靠近。红角才相信他们真的是一样大,原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确实没有关系的。

(4)动画演示活动角的变化过程:顶点和绿边不动,红边围着顶点转,让学生感受角在不停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

(5)师小结: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6)PPT示本节课知识点儿歌,生加强记忆

5、画角

(1)生讨论怎样画角

(2)师引导画角(课件演示角的画法)

(3)抽生说说。同时师再演示一遍,并小结:先确定角的顶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了一个角。

(4)你们会画角了吗?试试看。生画,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画的角。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智力闯关: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1.判断。生积极抢答。

2、找出图片中的角。生上台用小手比划角的位置。(先让学生说说那里有角,再课件演示。)

3、欣赏生活中的角观看生活中的图片,用智慧的双眼发现生活因为有了角更美好。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欣赏)

4、小组讨论:把三角形砍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小朋友们,你们今天认识了角,都有些什么收获呢

2.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 篇二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在本课中从始到终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在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形成的。从一开始让学生找角――指角――做角――画角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究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发现并认识角,进一步体会到角的本质特征。

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 篇三

教材第41~42页

【教材分析】

例5认识锐角和钝角。由于学生已经对各种大小不同的角有了印象,教材在这里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实物上的角的活动,抽象出钝角、锐角的图形,说明角的名称,让学生从分类的角度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例6让学生解决“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的问题。继续让学生在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有关角的度量的知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以三角尺上的直角作为标准,基于“比一比”这样的操作活动来判定一个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

【教学目标】

1.能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出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通过看、说、折、画、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感知锐角、钝角的特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辨认锐角、直角、钝角。

难点:用三角尺拼钝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活动角、小棒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拼角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学生活动:折角。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动手折角,比赛谁折角的方法多。将部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角,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角不一样大。

师:这些角你都认识吗?

生:我认识里面的直角,还有一些不是直角的就不认识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除直角外的这些角。

【探究新知】

1.学习例5。

(1)让学生指出黑板上的直角,并说说是怎样确定的。在学生说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时,师强调: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及一条边与黑板上的直角顶点及一条边重合,看它们的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师:黑板上其他的三个角与直角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前两个角比直角小,最后一个角比直角大。

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3)师:如何辨认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出示课本41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用三角尺比图中的角,找出锐角和钝角,并跟同桌交流一下是怎样操作的。

小结:将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和一条边与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如果角的另一条边落在直角内部,说明这是一个锐角;如果角的另一条边落在直角的外部,说明这是一个钝角。

2.学习例6。

用一幅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教师出示一副三角尺,让学生观察,三角尺上都有哪些角?

生: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师:钝角是比直角大的角。如何用三角尺上的两个角拼在一起构成钝角呢?快动手拼一拼、试一试吧!

学生用两个三角尺拼钝角,并在小组里交流拼法。

师点名让学生到台上演示拼法,并对学生的拼法给予指正和肯定。

小结:两个锐角拼在一起不一定是钝角;两个直角拼在一起不是钝角;只有用直角和锐角拼在一起,才能拼成钝角。

【巩固应用】

1.变角。

让学生拿出做好的活动角,变一个锐角、变一个钝角、变一个直角。

学生同桌间合作,一名学生变角,另一名学生用三角尺的直角判断变得是否正确,再交换角色。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锐角、钝角、直角。

3.画角。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锐角、钝角的认识

1.

2.用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4.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 篇四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的内容。

1、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角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入手,教材把这些角都用色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做角来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制作的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2、学生情况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平常生活中也常接触到,但大多数孩子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他们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在加上农村孩子由于接触事物少,知识面相对较窄。所以在这个过程就有必须从直观的表象到抽象的概括来认识角。

3、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真分析教材之后,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5、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首先,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从学生所熟悉的校园场景图中抽象出角的数学表象。在学生认识了数学中的角后,又不失时机地找一找主题图中的角和生活中的角。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在本节课中,我以学生自己动手做角为主线,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从复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四根一样长的小棒,你们可以用这四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吗?

生: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做的很好,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又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可以摆一个三角行

【学生继续演示】

师:如果从三角形中拿走一根小棒,又是一个什么图形呢?【师边说边拿走一根小棒】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数学朋友这种图形叫做———角

【设计意图对于正方形三角形,学生们在一年级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设计意在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为认识新的几何图形做迁移铺垫。同时,由学生自己动手上台演示,激发了兴趣,调动了情绪,有活跃了学习气氛】

二、精讲点拨:

1、认识角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课件出示校园图

师: 谁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这幅图片

师:在这幅图中隐含着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角,让我们来找一找。

师: 你能在自己身边找出角吗?找到角后摸一摸,角是什么样的 ?

生1: 角尖尖的生2: 角两边直直的【设计意图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这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中引出角,并从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创造:做角

师: 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角的模型,要选择哪些学具,试着做一下。【生从学具袋中选两根带孔的小棒做成一个角】 通过刚才做活动角,你发现,一个角由几部分组成?

师:我们再来找一找图中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

【设计意图教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而这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做活动角,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角的三部分。】

3、探索:角的大小

通过让学生自己把角变大、变小,使学生感受到角有大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通过拔动活动角,去体验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才能得以充分的感知,增强了认识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画角

深化角的认识

首先让学生自己任意画角,然后让学生用新学的准确的画法,再画一个角,最后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画角是这次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时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当堂训练

一题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果是角,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如果不是角,说出为什么?

四、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出来大家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

整节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

5.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 篇五

清江学校 刘楚祥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

三角板、红领巾、一条线、活动角、尺。

学具准备:

不规则纸片、白纸(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校园里可真热闹„„(让学生说说)

2、我们的好朋友“多多”,他们的学校也很热闹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课件)

3、同桌互相说一说,你都看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谁来说?

5、做操的小朋友伸开双臂会形成这样的图形,足球场的一角也有这样的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6、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A、找角

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把你看到的,找到的角说给小组同学听。B、汇报

哪个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们找到了哪些角? 你可以摸一摸,角在哪里,边又在哪里?(出示课件)

2、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A、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给他们这些角脱下漂亮的外衣,就变成了这样。仔细观察,能说说角是什么样的吗?(出示课件)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B、角爷爷过生日,设宴请客,客人都是角家族的成员。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赶来参加宴会。小朋友,快帮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出示课件)

C、看下面各图都有角,你知道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中间的图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图形有哪几个角?

3、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A、做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做出一个角吗?可以利用自己的学具做,允许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桌合作。(学生活动)B、汇报

师:哪个小组还折出了角?把你们折出的角贴在黑板上让大家看看。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折得怎么样?(互评)师:同学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出了这么多的角,还发现折出的角有大有小,真了不起。

(展示活动角)老师做的这个角有什么特点?

师:看来角有大有小,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C、师:老师也做了两个角。(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度不同的角)你们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

师:猜一猜哪个角大?谁有好办法上来讲一讲? 小结: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

4、学会用尺子画角

师:刚才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角,你们能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吗?自己试一试。

师: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再画一次,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出示课件)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闯关游戏(出示课件)第一关:慧眼识角

练一练:下列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出示课件)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出示课件)

第二关:巧手做角(出示课件)

(1)用两根小棒能摆出几个角?

(2)一张正方形的纸斜着剪一刀,还剩几个角?

2、请你欣赏。(出示课件)

6.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 篇六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2、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 端点(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设计意图] 经过身边实物、同桌比较二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并积聚了大量的线段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接受状态饱满。由趣促习,能够很好地保存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此外,由教师介绍两个端点,加上很形象的两个小竖,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端点问题的歧异。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生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生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环节中,由教师介绍周围的线段到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线段,面对眼前熟悉的情景却要寻找全新的朋友,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产生了明确的学习需求。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设计意图] 由教师示范折长方形纸到学生自己折,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4、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设计意图] 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也总结出了线段的特点,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二、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A卷:

1、判断线段。

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条()条()条()条

3、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 •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 • • •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B卷:

1、填一填。

线段是()的,有()个端点。三角形由()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线段有长短吗?()

2、画一画。

(1)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3)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设计意图] 通过分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明确线段的特征和画法。

五、作业布置。课本第7页练习一的第7、8、9题。附:

A卷答案:

1、第2和第4是线段。2、4、3、4、6

3、略4、3条5、6条 B卷答案:

1、直、两;3、4; 一; 有。

略。

《认识线段》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2、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各种类型的三角形、量角器一个。

过程设计:

学习过程:

一、学前指导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 端点(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三、合作探究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生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生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四、精讲释疑

4、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五、巩固达标

A卷:

1、判断线段。

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条()条()条()条

5、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6、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 •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 •

• •

7.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 篇七

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读、写乘法算式,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解决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通过摆小棒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生动有趣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算式:4+6+9和2+2+2(1)要求学生找出这两个算式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2+2+2这道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那么2就是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板书)。(2)数数看是几个2相加?(3个)2.出示算式:5+5+5+5 提问:这个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吗?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几个5相加?

二、探究新知

1、摆图形游戏

学生分小组用小棒摆出图形。(小伞、小房子、五角星、三角形、等等。)教师拍照,捕捉信息。

2、交流。

说一说,摆出了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 ① 4个 ☆

用了40根小棒。

10+10+10+10=40 ② 5个 △ 用了15根小棒。3+3+3+3+3=15 ③ 3个 □ 用了12根小棒。4+4+4=12 ④ ┅ ┅

教师小结:这些算式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板书)

3、设疑:摆5个△是5个3相加,•那么7个3相加,怎样列式?10个3呢?50个3、100个3、1000个3相加呢? 揭示:用加法列式,算式很长.

4、引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能使这些很长的算式缩短.这个方法叫乘法(板书)。

教师出示教具加号“+”,然后向右旋转成乘号“×”,贴在黑板上。

5、介绍乘号“×”及其写法。教师指 ×,这个符号谁知道叫什么?(板书:乘号)教写法:先写左斜,再写右斜。生书空。

乘号象什么?学生怎样回答都有对,让学生了解数学家在发明乘号时是把“+”歪一下。因为乘法和加法有关系。

6、以4+4+4为例

指着板书:4+4+4,问:几个几相加?(板书:3个4)师:就可以写成4×3或3×4【“个”字改成“x”】 教读法,学生试读,可能学生会把乘号读作“乘以”,教师纠正,读作“乘” 板书读作:4乘3。3乘4。生齐读。师:这个算式就表示3个4相加。

问:谁来说说,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3表示有几个4相加? 多找几个同学。

请学生把另外的两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并说说算式中的数表示什么,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然后再出示算式6+6=12,进行读作练习,用以区别上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目的:动手操作是现在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象这样的概念性教学,抽象性比较强,只有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

三、巩固 1.出示香蕉图。

(1)先出示2个.提问:你们看,这是几个香蕉?(2个)我们把2个香蕉看成一组.然后再出示2个,又出示2个.又出示2个.(2)提问:一共摆了几组香蕉?(生:4组.)

求一共有多个香蕉?,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板书:2+2+2+2=8)

2.出示游乐园图,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

请同学们观察比较刚才我们写的三道加法算式和三道乘法算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每组里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以后我们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要用乘法计算.(板书: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4.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4+4+4 5+5+5+5+5 3+3+3+3+3+3+3+3+3+3+3+3+3+3+3=45 3×15

15×3 2.将乘法算式改写成连加算式.

19×4

50×3

计算2×18 写成加法算式

3.课前我们讲的50个2、100个2、1000个2,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 4.算式4+6+9,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小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才能用乘法计算. 5.能用上今天所学得知识吗?5+5+5+5+5+5+4=34 6.反馈判断

(五)质疑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1.凡是在加法算式中,每个加数都相同,就可以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四、课堂作业

1.看图先写加法算式,再写乘法 2.把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用线连起来。

3+3+3+3

8×2 9+9+9+9+9

3×4 7+7+7

9×5 8+8

7×3 3.写出乘法算式,再用小棒摆一摆.

2个4连加; 4个2连加; 3个5连加; 5个3连加. 板书设计:

加数相同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乘法

×乘号 2+2+2

3个2

3×2

读作:3乘2 5+5+5+5+5 小棒图记录

(3例,写出结果)

8.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 篇八

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 P47、48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知道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培养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一、导入 数青蛙儿歌

疑问:还能接着往下数吗?

二、新授 1、3只青蛙

学生尝试描述3只青蛙的故事。疑问:()_眼睛()条腿。请用圆代表青蛙的眼,分别画出三只青蛙的眼,请你列一个加法算式,2+2+2=6。展示作品 师:2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是3个2相加?

预设:2指的青蛙的两只眼,因为有三只青蛙所以有三个2.数一数几个2,圈一圈。疑问:()条腿

用小短竖代表青蛙的腿,分别画出三只青蛙的腿。请你列个加法算式。预设:4+4+4=12 作品展示

师:4指的什么,为什么是3个4相加? 预设:4指的是青蛙的四条腿,因为有三只青蛙所以有三个四。数一数几个4,并且圈一圈。齐读3只青蛙的故事。2、4只青蛙 学生尝试描述4只青蛙的故事。(奖励)疑问:疑问:()_眼睛()条腿。请你直接列出算式,预设:2+2+2+2=8 师:为什么是4个2相加? 预设:4+4+4+4=16 师:为什么是4个4相加?

齐读4只青蛙的故事。

3、引入课题

请同学们观察,3只青蛙,几只眼,我们用3个2相加,4只青蛙几只眼用4个2相加,那100只青蛙,有多少只眼?(100个2相加)请你们列一个加法算式。学生遇到困难 有没有什么简便算法?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4、相同加数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加数相同。

5、乘法

像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可以用乘法表示。比如:2+2+2=6,就可以写成2×3=6,2指的是相同加数,3呢?加法 中没有,3是怎么来的?

3个学生回答,3指的就是3个2,也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师总结:相同加数乘相同加数的个数可以了。

6、“×”

老师讲解乘号,它像你学过的那个运算符号?请你用小手比划一个加号,然后把它斜过来,就是我们今天学过的乘号。

所以乘法和加法有关系,但是又不完全相同。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联系,乘法中的2指的就是加法中的相同加数,乘法算式中的3 指的就是相同加数2的个数。除了可以写成相同加数2乘它的个数3,还可以写成相同加数个数3乘相同。

7、读法 谁听到刚才老师是怎么读这个算式的吗?

生:2×3读作:2乘3(老师给予奖励)板书2乘3等于6,全班齐读 即使练习,8道乘法算式

8、乘法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个部分有自己的名字,乘法中也有,乘号前面的数叫乘数,乘号后面的数也叫乘数,得数叫积。(板书各部分名称)

9、即时练习今天学习了乘法,你能把黑板上三道题改成乘法吗?

前两道问问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最后问为什么只能写成4×4?

10、加法和乘法对比 加法和乘法比,你更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11、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知道了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还以用乘法计算,用相同加数乘相同加数的个数就可以了,并且还知道乘法表示比较简单。

三、练习

1、画一画,填一填。3个5。

让我们带着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学生动手画一画,列出加法算式,并且请学生改成乘法算式。

2、游乐园里的数学问题。

(乘法的用处可多了,在游乐园里也能用到,在游乐园里你能看到什么?你最喜欢什么项目?)

小飞机:3+3+3+3+3=15 3×5=15或5×3=15老师详细引导 小火车:6+6+6+6=24 6×4=24或4×6=24填空

过山车:2+2+2+2+2+2+2+2=14 2×7=14或7×2=1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气球:5+5+5=15 3×5=15或5×3=15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3、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4道)过度:小青蛙也想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4、判断(四道)

过度:小青蛙学习了这节可,有几个疑问,你能帮他解决吗?

5、游戏:送小鸟回家

今天大家都表现的很好,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拿到奖励小鸟的孩子举手,和周围的孩子商量下,你的小鸟应该送回哪个家?请把它们送回去。(有2只小鸟的家不在这里,我们再给它们建个家)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红处处有数学,数学的用处可真多啊,他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数学也很美,它也可以是五颜六色的。你喜欢这节美丽的数学课吗?

五、拓展

旋转木马:3+3+3+2=11,能改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可以改成含有乘号的算式吗?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2+2+2=6 3个2相加 2×3=6 或 3×2=6 读作:2乘3等于6 乘数 乘数 积 4+4+4=12 3个4相加 4×3= 12 或 3×4=12 2+2+2+2=8 4个2相加 2×4= 8 或 4×2=8 4+4+4+4=16 4个4相加 4×4= 12 教学指导 关老师:

1、3藏在哪里?比较好。

2、判断题没有处理透,2个3相加,可以写成3+3,也可用2×3,而且应该注意2+3是2和3与乘法的区别。3×7不仅能表示3个7相加,还能表示7个3相加。

3、送小鸟回家可以带着孩子一道题一道题过一遍。林老师:

1、过度不清楚。周老师:

1、体验式教学,100只青蛙学生认识是一个抽象的,应该用10 只青蛙,可以让学生尝试列一个加法算式,然后发现太麻烦,找寻简便算法。

2、游乐园里的数学这道练习题应该放在刚讲完乘法后面,即时练

习。其他老师:

1、读法练习,可以减少成4道。

2、可以尝试把乘法改成加法。

3、几个相同加数讲的还不够。

4、在总结的时候应该老师总结下本节知识点。

5、拓展题应该放的更开,让学生自己处理,看看能不能改成一个 乘法算式,不应该限制()×(),无法开拓孩子思维。

6、课堂应变不够,展台出现问题,可以说今天我们的电脑出现点 问题,咱们把图移植在黑板上。

7、小鸟回家时亮点。

8、课堂时间不够,应该机智不处理拓展题。

9.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 篇九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

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教学预设〗

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提出“这是为什么呢?”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学预设〗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师出示1厘米的学具,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单位。

(1)记忆1厘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思考〗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标准的1厘米小棒,同桌竞猜记忆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长度观念,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制直尺,认识几厘米

〖教学预设〗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与自制尺子作比较。

(1)认识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数字、单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

3、明确不同尺子的1cm的长度一样。

4、认识尺子上的几厘米

〖设计思考〗

引导学生经历“造”尺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四、实践运用、学会测量

〖教学预设〗

1、探究测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这张名片的长边是几厘米吗?

(1)操作、交流

(2)呈现各种量法,比较量法的优劣。

(3)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理解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好处。

2、测量身体上的数据

师: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拇指的长度、一拃的长度等

(1)学生选一个部位进行测量。

(2)填写测量记录单

(3)交流测量方法

〖设计思考〗

在测量长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将学生的认识延伸到“身体”这把尺子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五、全课总结。

10.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 篇十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博碾小学 李军洲

《角的认识》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本节课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会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长方形、不规则图形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再利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步骤,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在画好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边的大小无关时,我利用学生的三角板与老师教学用的三角板中一样大的两个角,先让学生猜猜它们的大小,然后再通过演示,验证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边的大小无关。这一情景的创设为后面的体验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上一篇:唯美毕业语录下一篇:身后的眼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