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健康教育

2024-06-16

发热病人健康教育(精选3篇)

1.发热病人健康教育 篇一

发热病人就诊登记制度

1、对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由诊治医师用专门的发热门诊日志登记簿进行登记。

2、登记的基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发病日期、就诊日期、流行病学史、主要症状体征,检验检查结果,初步治疗方案。

3、不允许对就诊病人漏登或登记不全。

4、发热门诊日志登记簿应作好保管,以便查找。

斜桥中心卫生院

发热门诊隔离防护制度

1、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及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卫生部技术方案要求,科学、规范地做好个人一级防护。

2、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12层以上棉纱口罩。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的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3分钟。

4、凡经初步流行病学询问、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不能排除非典的发热病人,必须及时向市非典办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必须立即将患者送至隔离观察室进行隔离观察治疗。

斜桥中心卫生院

2.发热病人健康教育 篇二

1 对象和方法

选择有呕血或/和黑便, 急诊胃镜 (出血24 h以内) 见有十二指肠溃疡 (DU) 或/和胃溃疡 (GU) 且伴有出血征象 (如渗血、喷血、血痂、血管显露等) 者为观察对象, 共104例, 男62例, 女42例;年龄18岁~78岁, 平均45.4岁;DU62例, GU28例, DU+GU14例;均急诊入院, 酌情给予内镜下止血、抑酸剂 (法莫替丁或奥美拉唑) 、输液、输血等治疗, 观察并测血压、脉搏, 隔日测血红蛋白和大便隐血试验, 每日测体温 (舌下) 4次, 描记体温曲线。如体温≥37.2 ℃再每天2次测体温, 连续2 d , 并且排除其他并发症及输液、输血反应所致的发热, 定为PUB所致发热。

2 结果

104例中PUB所致发热者76例 (73%) , 无发热者28例 (27%) 。发热组体温37.2 ℃~39.0 ℃, 平均37.9 ℃;发热天数2 d~8 d, 平均4.4 d;其中37.2 ℃~38.0 ℃48例, 38.1 ℃~38.5 ℃20例, 38.6 ℃~39.0 ℃8例;发热多出现在午后, 且病人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不明显, 其中70例病人经治疗, 随着出血停止, 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6例病人经内科治疗出血不止, 体温持续不退, 转外科手术治疗止血 。

3 讨论

一般认为, PUB合并发热与血液在胃肠道分解吸收、血循环不良及失血后贫血等因素有关。通过观察发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发热组与无发热组比较, 发热组昏厥人数多, 入院时心率快、血红蛋白低、入院时血压低, 提示发热组病人出血量大, 周围循环衰竭明显。②104例病人均有胃肠道积血, 却并非所有病人都发热 (只有72例发热) 。③发热病人出血停止后仍有明显贫血, 却不再发热。④无发热组有部分病人贫血明显却无发热。由此, 推测PUB病人的发热主要与失血量大、周围循环衰竭有关;胃肠道积血、失血后贫血不能单独作为发热原因, 可能是PUB发热的辅助因素, 或与PUB发热无关。

3.家里有了发热病人怎么办 篇三

怎样算发热

人体在健康条件下,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有病时产热增加,而散热不随之增加或相对减弱,于是体温上升,出现发热。一般认为,体温超过37℃就算发热,其实人体正常体温并不是指某一具体温度,而是指一个温度范围。目前一般认为,口腔温度在37.6℃以下均属正常范围,腋下正常体温较口温低0.3~0.5℃,肛门正常温度较口温高0.3~0.5℃。在口腔温度达到37.8~38℃时称为低热;38~39℃称中度热;39℃以上称高热。

正常人的体温在不同情况下可有变动,例如一天24小时内,凌晨0~4时人的体温最低,早、午饭后一小时左右较高,最高是下午5~8时,此时体温比最低时通常相差1℃以内;炎热阳光曝晒下,正常体温可升高1℃左右,剧烈运动后甚至可增高1.5℃;大量饮酒、热饮、进食、服麻醉药物以后,体温也有差异。

性别差异,女性比同龄男性可高0.3℃,而且女性月经前体温较高,月经期下降0.2~0.3℃,到达排卵期则更低;不同年龄也有区别,新生儿正常体温一般稍高于成人,老人体温一般偏低,故老年人有低热应该引起注意。

哪些疾病可引起发热

发热性疾病大体可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而以感染性疾病为多见,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原虫和寄生虫等所引起的各种急性感染。非感染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疾病(或称胶原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死等)、内分泌疾病(甲亢、嗜铬细胞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风等)、中暑等引起的发热以及外科手术后的吸收热、药物引起的过敏性发热等。

日常生活中亦可遇到一些功能性发热,以青年女性为多见。主要为长期低热,可伴有乏力、头晕、失眠、心悸、食欲不振等多系统症状,但经长期观察和检查,不能发现有器质性损害,一般体温在37.5~38℃间,可持续数年,而且多在夏季较高,冬季略低,清晨或卧床休息时无发热感,每当活动或情绪紧张后可立即出现低热。此种情况无需特殊治疗。

有了发热病人怎么办

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此时血中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肝脏解毒功能加强,代谢速度加快,可使病人的抵抗力有所提高。但若是急性感染后的超高热(肛门41℃以上)或体温不升,则提示病情危重和预后不良,应引起注意。

因此,家庭有了发热病人,不要先急于退热,应请医生全面检查,在明确诊断后再进行合理治疗。同时注意做好下述护理工作。

1.及时测量体温:最好每隔2~4小时观察一次体温波动情况,并详细记录。

2.注意饮食:因为发热病人的消化功能多有削弱,胃口不好,宜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可给予米汤、稀饭、豆浆、牛奶、烂面条等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多餐。

3.及时供水:由于发热病人代谢率高,消耗大,退热时出汗多,因此务必注意给予足够水分,如开水或淡茶。成人每天至少保持尿量1 000~1 500毫升,以防脱水,并有利于从尿中排泄毒素。

4.物理降温:对于急性高热病人,可以用冷毛巾或冰袋放置于头部降温。为促使体温发散,还可用温水或50%酒精擦洗四肢。

5.对于长期发热病人,不能随便应用退热药,以免掩盖病因:如果确诊为伤风、感冒,发热较高且头痛剧烈者,可适当选用一些退热药,且最好与抗组织胺药物如扑尔敏或异丙嗪同时服用,可增加疗效并减少副作用。对老年或体弱患者,尽可能不用发汗退热药,以防引起虚脱而发生意外。

6.保持大便畅通:如有困难,可选用缓泻剂,例如果导、液体石蜡或蜂蜜等,亦可选用50%甘油60毫升或液体石蜡100毫升作低压灌肠。如果排除了肠道严重疾病,如伤寒等,则可用生理盐水1 000毫升作高压灌肠。

上一篇:触电事故专项处置下一篇:社区文化家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