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叙事性散文(共14篇)
1.感人的叙事性散文 篇一
人生有太多的遇见,最遗憾的是——遇见了,却擦肩而过。
很多时候,分明看见的,又不经意从眼底消失了;好不容易记住的,到头来还是忘了;已经靠近的,却山穷水尽。
无论是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还是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恐怕注定要擦肩而过,留下心灵隐隐作痛。
现在回想起来,世上大抵没有完美无瑕的爱,要不然,古往今来,也不会留下诸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类型的伤感文字罢。
爱与完美不可共存,能够遇见,心心相惜,已经足够,再贪念,乌云蔽日。
有人说,真正的爱情可以转世轮回,但烦恼的是——彼此来生不一定再次相遇,除非有坚强超人的意志。
源自每个人心灵的意志,是可以穿越时空的,千山万水无法阻隔,岁岁年年不能磨灭。
意志坚定的情侣,终究有一天,要一起,即便那是另一个朝代、另一块土地。
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结局再好不过了。
但更多的是,彼此擦肩而过,胳膊都碰到一起了,还无法点燃爱的火花。
也许是擦得不够猛烈,也许是天空下着小雨。
事实总是那么无情,恰如:总有蝴蝶飞不过的沧海。
如果一定要完美相爱,那就等来生吧!做两只笨笨的小鸟,比翼双飞,傻傻地相爱,呆呆地过日子,在晨光里劳作,在月色中安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智慧的人,把擦肩而过的爱深埋,珍藏那一瞬间的美好时光;愚钝的人,此情无计可除,让爱受伤了,也逃不开世俗的枷锁。
拈花一笑醉红尘,擦肩而过折磨人。
感人的短篇叙事散文【3】愿时光不老,各自安好
岁月如潺潺流水,总是不留一点痕迹。
航行在崎岖的人生长河里,任甜蜜与忧伤装扮沿途的风光,任相遇和别离描绘着路过的色彩。
清风沾花,花满地,惹得一地悲凉,两处闲愁。
满庭芳,白月光,美酒一杯话凄凉······
时光清浅,在季节轮回的日子里,相遇总是沾染着花香,芳华四溢,温润着流年。
当记忆滑过心田时,在褪色的时光里,一泓相思,依然在红尘中摇曳,只是,会朦胧头顶的幽蓝天空!书写流年,回眸间,一曲离愁拂去了往昔的美好,一道泪光渲染了回忆的喜悦。
在相遇的路上,有温暖灿烂的.阳光普照,有色彩斑斓的风景相映,也有哀伤惆怅的阴云伴随!
秋风寒,落叶狂,暮然回首,情已远,痛依然,身不由己在天边。
往事总是不堪回首,再见与离别早已是陌路的浮华。
只是流年,将所有的爱恨情仇,沉淀得风轻云淡,无影无踪。
美丽的终点,或许永远,或许永恒······
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情,也许都是注定的!就如你我的相遇,从来都不动声色······
悉数不尽的相遇,描绘不完的美好。
相遇,那是春暖花开时的惊喜,那是秋风月夜里的温馨,那是薰衣草踩下浪漫的事。
桃花朵朵,玫瑰娇艳,总会在岁月深处等待,等待相逢的机遇。
一片片,一朵朵,一场花事,一场唯美的故事。
清新遇素雅,妩媚遇妖娆,怎样的词汇,都会是一场相遇的美好。
有些人,错过了,路过了,永远也不会再回来。
既便是回来了,也已经不是当初想要的样子。
一些人,一些事,总是在后知后觉中,渐渐的清醒。
就如落花流水,只能在最初的路口,远望着渐渐消失在眼眸。
渐渐明白什么才是适合自己,那些强求,那些勉强,只是短暂的停留,待岁月洗过,一切终不是自己的彼岸。
那些花落花开,那些朝朝暮暮,终只是曾经陪伴自己的风景,一旦离开就不再属于自己······
因缘而聚,缘尽终离散;因情而遇,情殇终痛别。
茫茫红尘,倾心相遇,我不知你来时的路,你不问我过往的伤,只愿在清浅的时光中,各怀一份安然。
你知我心,我明你情,各怀一份懂得,把流年的寂寥丢在风里,用晶莹的晨露串起往昔的点滴美好,用细微的笔触和柔润的真情,细心收藏。
愿时光不老,花香不散,你我常安······
夜风已凉,你在彼岸的灯火阑珊处,用深情的笔墨,为我写下了相思的篇章。
寒风凛冽,耳畔传来了你的轻唤,花香从眼前飘过,我却无力收藏,任
凭泪水打湿了眼眶·
2.感人的叙事性散文 篇二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仅仅是对于教材中所选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也不是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而是依据相应的教材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番选择与整合,力求在课堂上做到有一定目标、成相应体系的“有所得”。
目前,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显得随意性过大,常会把散文当成小说上,不注重散文中蕴涵的情感,而过多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
散文家张晓风说:“读者阅读散文的时候,希望读到如下东西:①希望读到好的文笔。②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③希望隐隐如对作者,想知道作者的生活、见识和心境。④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 因而从建构学的角度,笔者建议从把握学生的认知语境来确定叙事性散文的教学内容。下面以《亡人逸事》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把握学生的认知语境来确定叙事性散文的教学内容。
一、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来看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所谓知识结构,是指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及其结合方式。
叙事性散文《亡人逸事》是一篇着重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的散文。我们要唤起存在于学生脑海中的这个知识点,加强叙事性散文文体这个知识点与《亡人逸事》的内在联系。笔者以为教者一要熟悉教材内容,熟悉叙事性散文文体最本质的特征,二要熟悉学生对这个内容已有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有欠缺,在教学中就应补充这些知识,以充分保证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如果学生对将要学习的问题缺少兴趣,就应设法激发其学习动机。
在课堂导入阶段,我们可以这样导入:
一九七零年四月十五日这一天,对于孙犁来说,是彻痛彻悲,永世难忘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他的妻子因严重的糖尿病,引起心脏疾病永远的离开了他。四十多年的恩爱夫妻,一朝竟成永世之别,这让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每当静下来时,如烟的往事,就像过电影似的,就像一记有形的鞭子似的,在他眼前晃动着,在他的心上抽打着。但是,他,作为一个作家,在妻子故去五年后才用零星的文字记录着自己点滴的回忆,又过了七年才写下悼亡文字,那就是《亡人逸事》,为什么?
如果你是作者,人到晚年孤身一人的你会记录有关妻子的哪些事件或片段?
这段导入是典型的叙述性语段,紧贴《亡人逸事》的文体特点,提出的问题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由此可见,确定教学内容时应研究让学生已有知识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同时让新知识顺利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二、从学生情感体验的建构来看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认知与情感体验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
叙述性散文教学,情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力求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如此才能算是对散文深刻内涵的真正理解,也才能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性情节操。
面对“人到晚年孤身一人的你会记录有关妻子的哪些事件或片段”这个问题,学生的发言可能涉及到新婚、离别等,一般都会倾向于积极深刻的大事件。
此时,教者就必须关注情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从学生情感体验的建构上让学生了解作者所选的内容,理解孙犁为表现妻子朴实、吃苦耐劳品质和表达深挚的怀念情感而选择亡妻一生中“缘定→初识→持家→临终”这四个重要的横截面的写作思路。在师生的探讨中,不仅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心情,而且学生也把握住了这些,此时就达到了对学生情感体验进行建构的目的。
叙事性散文《亡人逸事》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往“这一篇散文”里走,往“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经验”里走。所以我们可以从学生情感体验的建构来确定叙事性散文教学的内容。
三、从学生生活经历的建构来看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直接地、持续地与整个学习过程发生相互作用,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亡人逸事》一文中说,悼亡妻“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生活断片”来刻画人物形象,为什么不太感伤的断片和平淡的语言却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呢?
教者可以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经历来感悟涵咏冲淡而含蓄的语言反而更能在平凡中见真性情。(下面例文中的括号内为修改的文字,增加了修辞手法和作者的心理描写)
例文一: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像极了两个生姜头,)指甲也短了(只剩半截,深深地嵌进了肉里,我看了痛心不已,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愧疚!)
例文二:临终之前,她(深深地吸了口气,很吃力地)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强忍住悲痛,哽咽着)说:
“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啊!”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她在即将告别人世时,心中念挂的居然是这样一件于我来说不值一提的小事,这让我再也不能抑制悲伤,泪水噙满了眼眶。)
学生阅读之后,普遍认为修改的文字虽增加了修辞手法和作者的心理描写,生动了些,但却破坏了原文平淡而情深的味道!是啊,情到深处,再华丽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唯有那真实而刻骨铭心的细节和质朴平淡的语言,才能留给我们读者无尽的遐思和回味!
叙事性散文《亡人逸事》一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经历的建构,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及体验来感知他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
四、从学生认知诉求的建构来看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能力的”。因此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找出学生对《亡人逸事》这个文本的盲点,通过对学生认知诉求的建构来确定叙事性散文教学的内容。
例如《亡人逸事》的开头极其普通,交代的是孙犁夫妇婚姻的起点,似乎别无深意,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匆匆掠过。但我们在研读该文时应该想到,孙犁的婚姻属于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妻子显然属于文盲(“结婚之后,她跟我学认字……”),孙犁后来成了文学名家,两人文化程度、抱负趣味上显然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样封建而又很不般配的婚姻能维持下去吗?妻子会认为是天作之合,那丈夫孙犁对这段婚姻感到幸福吗?教师要把这个在阅读中极易存在的盲点在课堂上抛出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借老朋友之口说自己亡妻的好处呢?作者在提及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时,为什么没有哀伤反有淡淡的喜悦呢?作者为何写亡妻对多年前自己寄送的两丈花布念念不忘并“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弄懂了这几个问题,学生就能明白孙犁对亡妻也是一往情深,也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孙犁在表达上的独特风格。
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每一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所收获,或者是获得了知识技能,或者是掌握了规律方法,或者是拓展了思维、触动了心灵,或者是增进了交流体验、提升了人格等等。
3.怎样写出更加感人的叙事文 篇三
叙事,是初中生作文的基本功,学生学习作文,一般从叙事开始。
可是,有超过半数的初中生写不好叙事的文章,甚至厌恶写叙事文。究其原因,大抵是:虚情矫饰,平淡乏味,难以感人。
好的叙事文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以为,就一句话:所叙之事,能让人感动!
怎样才能让所叙之事能感动人呢?
一、以“真”动人。
作文是写给人看的。文章感人是指:看作文的人,心理被作者所叙的事情触动,有所反应。
人类有一个普遍的心理特点,就是排斥虚假、认同真实。如果你写的事情一进入读者眼球,就被视为虚假,让读者有被欺骗的感觉,如此,任怎样华丽的语言,也不可能感动他们,而只是徒增其厌恶罢了。相反,读者认为你写的事情是真的,他们就觉得作者是真诚的,可以交流;如此,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事件的情景中去,与事件共喜怒哀乐,被感动就是自然的了。
“真”,有两个层意:一是原原本本地作生活实录,即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大抵如实记录(如记事散文、传记等)。二是生活“仿真”,即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是虚构,但都是对真实生活的“仿照”、是对生活的“典型化概括”(如小说、戏剧等)。“真”,有两个方面:一是事情真,二是感情真。
二、以“实”动人
“实”是指的叙述事情时要力求丰实:(一)、情境要具体
初中生写叙事文,最容易忽略与事情相关的情景(环境、背景)。比如写“童年堆雪人”:何时、何地、与何人这是基本要素,一般孩子都不会忘记,但交代常常失于粗略。
就时间因素而言,“连续大雪后某天”与“偶尔雪后某天”,一方面它对于主人公心情的影响可能是很不一样的,另方面就是雪的多少、厚薄不同则肯定影响堆雪人的效果。
地点因素亦然。在北方,经常见到雪;南方,偶尔见到雪。堆雪人的技巧、感受又肯定不一样。
参与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与经常玩的小伙伴一起,与一向严厉的父母一起,与陌生人一起„„可以说,你的感受必然因人不同而大不同。
写叙事文,我们强调学生重视情景的因素,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构思的时候,尽可能具体而细致地思考关于情景的问题,一是交代具体不粗疏;二是在细致的回味中因入境而渐入情,最终真实而深切地体味出当时的感受,从而写出情景交融的感人的好文章。(二)、情节要完整
初中生叙事文情节不完整的情况主要是叙述事情的经过时似乎无话可说、常常一笔而过,让人看不清楚事情的完整而详尽的经过。一般地,立足于写自己经历过的真实的事情,大多能比较容易地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完整。此种情形下,不能写具体、写完整该怎么办呢?我提三点注意:首先,动笔写前,认真地在头脑中把事情的经过回忆一遍,尤其是最感动你的地方,一定要回忆得细致些。其次,写的时候,要善于抓住一些“重点”环节,并把他们一一写清楚。比如“游动物园”,我们就想想:动物园里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几处(比如,老虎园、狮子园、猴子园、孔雀园„„),我先看的哪里,后看的哪里。每一处,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事情,那动物是什么样儿,有什么表现,我当时有什么感觉„„想想,把这些都考虑进去了,作文肯定会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感人的。最后、写完作文草稿后,一定要回头读读,边读边想,我经历的就是这样的吗?这些文字把我的经历都完整地详尽地反映出来了吗?如果没有,该怎样修改呢?
立足于“虚构”的叙事文,把事情经过写具体的基础是先能真实的写具体。然后,你在构思或写作但是时候,一定要把“虚构”的事件放到某一真实的事件背景下去写,这样,就能写得比较具体详尽感人了。
(三)、细节要细致
初中生作文,最难得的是细节描写。一是作文中少细节或者是根本没有细节,二是相当部分学生写不来细节。关于细节的作用,我想,所有的语文老师肯定都借助课文进行了反复的讲解。我要重点说的是怎样才能写出细节。
要写细节,就必须心中有细节。细节在于细。生活的美妙正在于细节。
当你把学校的奖状交到妈妈手里的时候,你看:你妈妈的眼神多特别!你妈妈在之后的三两句语言、一二个小小动作多与平常不一样!
你和你的竞争对手,在得知各自考试分数后,互相望一眼的瞬间,你看:那眼神、那之后的话语、那转身的动作与平常是多么的不一样„„
这些细节比比皆是,你用心看了吗?你的脑海里记下了吗?你读懂了那瞬间细节里的深刻涵义吗?如果你做到了,就有意识地把这些细节写入作文,你的作文肯定会因这些细节的进入而升高档次。如果你还没有做到,就提醒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关注生活的细节开始,然后,你就能逐渐写出好的叙事文。(四)、形象要鲜活
让文中的形象活跃起来!正是一切叙事文的最高追求。
看过《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的同学一定深切地感受到,那些复活在文字中的人物是怎样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
初中生作文,人物不“活”,主要原因:一是人物以“幽灵”的方式出现——没有外貌、没有具体的动作、没有鲜明的性格。二是人物以“脸谱”的方式出现——说外貌,就是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说性格就是舍己为人、一心奉献的“神”人„„究其根底,是心中无人物,笔下才无人物。
心中要有人物,就需要认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人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写的时候,对号入座,就自然出语不凡,文动四座了。
4.感人的散文 篇四
有感动,人就不至于麻木;有感动,生活才充满阳光;有感动,岁月才有瑰彩;有感动,才有你和我的心心相印;有感动才有“江山如此多娇”……
春天来了,山清了,水秀了,枯萎一冬的小草又在一夜春风里绿满了眼帘,这让我感动于生命的力量。看似柔弱、卑微的生命经历了一岁一枯荣的洗礼,依旧不失春风吹又生的顽强,这是对生命何等的敬畏和崇尚!小小的生命竟然如此地不屈不饶!谁都奈何不了它与春同晖的追求。
夏天里,烂漫的百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那漂亮的衣裳和优雅的舞姿,曾陶醉了千朵万朵的枝头红颜,我感动于它们舍得用破蛹的痛苦迎来一夏的美丽。这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勇敢的生活态度,生命也许就是为了追求美而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又何止是人类。美,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活着就需要活在“真善美”之中,哪怕是用生命去换取,都应该在所不惜。许多革命先烈不就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换取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吗?我感动于他们那响彻云霄的民族正气;感动于他们为了追求真善美的那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气节!
桂花飘香的季节里,没有了夏日的躁动和狂热,我独自仰望着浩渺深邃的星空,不禁有心酸泪盈的感动!无边的夜空,星星点点,千颗万颗像珍珠闪烁,又像无数美丽的眼睛在眨动,她们好像在告诉我:生命美在闪光!是啊!那远在九天的深邃之光在我生命之前的无数年代,就已经把这个夜空点缀得如此浩瀚而美丽;又将在我生命之后的无数个年代,依然会闪烁着她们美丽而年轻的光彩。参照于那亿万年依旧年轻依旧美的星星,原来我的生命是那么短暂,那么稍纵即逝!在这个惶然的瞬间,我感动于我的存在!我一定要对得起这稍纵即逝的生命。来过,我就要有光彩;来过,我就要留下哪怕是如流星划过天际般的那一道亮光……
冬天里,那飘飘扬扬的雪总是最能把我的心带着一起飞扬。我爱雪,因为我感动于她的轻盈和洁白,每一片雪花都晶莹剔透,带着天使般的美丽和圣洁的感情,裹一身素净的银装,乘着天籁的翅膀簌簌扬扬地来到人间。她轻轻地来了,没有惊动任何人,即使你就在路上,也无需慌张,因为她是那么柔和,那么亲切,她不像暴风骤雨那样使你狼狈不堪,让你避而不及,就算落在你的眉梢上,也只会更增添你的美丽和风姿俏然。我感动于她用自己洁白的身躯遮盖一地的残败与不堪,让这浮躁和纷乱的世界里有一片难得的平静和温馨;我也感动于她那松厚柔软的怀抱竟是来年“枕着馒头睡”的丰收瑞兆;我更感动于她竟然像母亲那无私的爱,孕育了孩子们的春天,却慢慢消殆自己的美丽和丰腴,最后只留下那如雪的白发……
我感动于这个世界无处不在的爱!
那些行旅匆匆的人们,是否可以稍稍停下你的脚步?来用心去感受一下就在身边悄然存在的.美。它们无处不在,只是自己忙于赶路忽略了那美好得可以洗涤和净化我们心灵的东西。你要是有一双慧眼,有一颗充满爱的心,你就会发现哪怕是擦肩而过的一个陌生的笑靥,也同样有让人感动的美丽!
生命本来就以超荷负重,何必还背负那么多,让我们适时地放下那些让自己喘不过气来的利与欲,当你放下了,你才会真正的发现原来简单才是真快乐!原来简单的生活里还有那么多让人深深的感动!
生命本来就短暂,何必纠结太多的得失,让我们轻装而行吧!让我们多一点释然吧!其实你最终什么都带不走,唯有带走那一生让自己心旌飘然的感动。
5.感人的瞬间抒情散文 篇五
来不及感叹时光的飞逝,时光老人已经悄悄的把我从青年送到了中年。回首多年的从教经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时无刻的感染着我,激励着。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时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那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扑面而来。它促使我拿起笔来记录这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瞬间。
(1)
那是一个夏天的早晨,我迈着急匆匆的脚步去上班。走进幼儿园,只见大门两侧一字排列着整齐的校车,学生们正伴着晨曲“校园的早晨”陆续走下车向教室走去。突然我身后传来急促的呼喊声“老师,老师……”我回头一看,只见我班的两个孩子正背着书包一边跑着,一边喊着,向我飞奔而来。我急忙迎上去,让两个年幼的孩子扑进我的怀抱,两个孩子把脸蛋紧紧的贴在了我的脸上……此刻的我多么希望时空能够静止,让我好好的享受这一刻的美好啊!“弟子规,圣人训…”校园小广播又开始了。于是我背起孩子的书包,牵着两个孩子的小手高高兴兴的走进了教室。当我把书包放下时,只见两个孩子接过书包,一个从书包里掏出个香瓜,一个拿出一个西红柿,送给我。“老师,奶奶说自己家种的瓜甜,带一个给您尝尝。”“妈妈说园子里面的西红柿特别好吃,给老师拿一个。”“孩子,老师不吃,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的家长。”我望着两个稚嫩,天真无邪的孩子,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多么温馨的家长啊!
(2)
“丁零零…”放学的铃声响了,孩子们背起书包站好队,兵分两路,老师把坐校车的学生交给司机,把家长接的学生交给家长。望着学生一个一个的离开学校,老师才放心的回到教室打扫卫生。这就是我们年复一年的工作日程中的一项。记得有一天放学铃声响了,刚送完学生,我便急忙返回教室,因为班里还有一个家长因事没来接的孩子。可是当我打开教室的门时,被眼前的一幕深深的感动了。一个年仅4岁的孩子,正拿着跟他一般高的笤帚在吃力的扫地呢,只见他一会儿扫着,一会儿又蹲下用小手把地上的废纸捡起来丢进纸篓……我急忙说:“孩子,不用你扫,老师来扫吧!”孩子天真的说:“不,老师您辛苦了!歇歇吧!”朋友,当你面对此情此景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感动呢?小小的年纪竟有如此的行为,真的了不起!我真的为班里有这样的孩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也真诚的为孩子的家长点赞!
(3)
那是一年的冬季,北方的冬天格外的寒冷。我患上了东北的常见病,天下第一痛的痔疮。下班后,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忍着疼痛一步一步的走到了家。家本是温暖的,可我的家就像这北方的冬天一样寒冷。“铁将军”把门,另一半还没有下班。我打开房门,室内没有一点点热乎气。我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自己烧起了锅炉。八十年代,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一切琐事都得自己料理。室内渐渐有了温度,我才躺在床上,用热水袋热敷来缓解疼痛。夜渐渐地深了,我翻来覆去,展转反侧,毫无睡意,疼痛逐渐加剧,我想尽一切办法也无法减轻痛苦。好不容易挨到天亮,便去大医院就诊,然后做了手术。术后没有住院,直接回家休息。我虽然躺在床上,心里却挂念班里的孩子们。“门口来了四个孩子,你快瞧瞧,是谁来了?”母亲大声的说着。原来班里的`孩子们知道我病了,前来看我。“孩子们,快进来吧!老师过两天病好了,就去上班了。”班长说:“老师,你安心养病吧,我们一定听您的话,好好学习。”小全说:“老师,我们几个凑的零用钱,给你买了两瓶罐头,你补补身体吧!”说完便让小库和小惠把东西拿来。两个孩子急忙打开塑料袋拿出一瓶罐头来。“那一瓶呢?”面对班长的质问,两个孩子低着头,小惠有些不好意思的说:“在袋里呢,天气冷手一滑掉地上了,摔碎了!”说完,把装着碎罐头的塑料袋放到我面前。“老师,对不起,是我不好!”我望着眼前的孩子,抚摸着小惠头,竟无言以对。此情此景,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
(4)
那是一个腊月二十八的傍晚,我吃过晚饭,正坐在电视机前欣赏电视节目。突然,一辆轿车停在门口,从车上下来一小伙子,手里还提着一些东西。我急忙迎出门去,把他让进屋里。小伙子见着我急忙弯腰鞠了一躬说道:“老师好!学生给您拜早年了!春节快乐!老师你猜猜我是谁啊?”我望着眼前的小伙子,一米八十多个子,白皙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英俊潇洒。我打开记忆的闸门,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他是谁了。“老师,我是小学时班里那个又瘦又小的孤儿小龙啊!当年多亏了您的照顾,我才有了今天啊!”我恍然大悟“啊啊啊……想起来了。瞧我这记性,老了,真的老了。孩子,你能回来看看老师就行了,不要买东西了。”小龙笑了笑说“老师,这都应该做的。老师,你年轻时的样子永远留在我记忆中,师恩难忘啊!祝您身体健康。”“谢谢你,岁月不待人,一晃变成大小伙子了。”接着又聊起了他工作和生活情况。然后把电话留下,起身告辞。孩子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亲切的说着:“老师,多保重身体,有事给我打电话吧!老师,再见了!”望着小龙渐渐远去的背影,一种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从教几十载,又有几人能记得儿时的老师呢!
6.散文化叙事的基本方法 篇六
一.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平凡之中的非凡
在平淡的现实生活中,凡夫俗子、平民百姓身上有许多不平常的非凡素质。
西方的一些著名作家在烦恼绝望占据重要地位的叙事语境下,用心表现日常生活中创造进取的非凡精神。获普利策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安妮·泰勒的《初学者再见》,一场疾病使艾伦右侧手脚麻痹,但他仍然坚强乐观地经营着自己的出版公司,可是不幸发生了,心爱的妻子多乐茜突然离世,他陷入极度悲痛之中,几个月后,多乐茜又回来了,在多乐茜的鼓励下,他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后来意识到,多乐茜并没有回来,那是他思念妻子的幻觉,过多沉溺于悲痛,只能徒增感伤,纪念妻子的最好办法就是乐观地生活下去,好好地做事情,于是他又开始了积极进取的新生活。美国当代女作家伊丽莎白·斯特鲁特的《奥丽芙·基特里奇》获普利策奖,其主人公奥丽芙脾气暴躁,语言尖刻,不断伤人,同丈夫,孩子,学生都处不来,对生活充满了怨恨,一天到晚生活在痛苦之中。丈夫去世后,奥丽芙有天散步,帮助了失去老伴的杰克,第一次发现生活意义,随后与杰克接触越来越频繁,对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悔恨,开始与杰克享受黄昏恋的愉悦,对生活充满感激。评委评论说,强烈的感情冲击深深吸引了我们。
西方的一些著名作家在非人化占据重要地位的叙事语境下,用心表现日常生活中非凡的闪光人性。被称作爱尔兰国宝级作家的梅芙·宾奇,其作品《塔拉路》《点燃一只小蜡烛》《晚间课程》等等,在全球销量4000万册。她以温柔慈祥的心灵,文静恬淡的语调诉说艰苦岁月中能干的家庭主妇、慈爱的父亲、善良的医生、慈悲的修女,等等,打动了读者大众的心,引领读者大众向前。获芥川文学奖的日本女作家朝吹真理子的《贵子永远》,写贵子和永远子在一起的欢乐童年以及他们25年后再次相遇的故事,作品深入人心地表现了万象流转,但情义永远的闪光人性。
西方的一些著名作家在生存价值消解占据重要地位的叙事语境下,用心表现自觉构建生存价值的非凡举止。爱尔兰著名女作家艾德娜·奥布莱恩的传记作品《乡村姑娘》,叙事自己的奋斗人生,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叙事中,母亲坚称“文学是罪孽”,丈夫咬定“你有写作才华,我永远不会原谅你”。她力排众议,不顾母亲和丈夫的反对,毅然走上了艰苦的创作道路,创作了20多部作品,获得了爱尔兰笔会终身成就奖。这里生动展现了她对自主意识、自由意识的热切追求,这隶属于自我价值的构建;艰难岁月的创作丰收,体现了她对社会价值的热切追求。被称为现代文坛“疗伤系”的代表作家,日本的吉本芭娜娜,其作品《橡果姐妹》,失去双亲的少女果子和姐姐橡子创办了一家叫做“橡果姐妹”的心理咨询网络,热心解答网友们遇到的情感问题,她们在努力构建社会价值的同时,努力“磨砺自己的灵魂”,构建自我价值。
二.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遍之中的特殊
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特殊之处具有丰富、深化、发展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意义。列宁高度赞美“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体现着特殊、个别东西的全部丰富性的这种普遍”,说这是“绝妙的公式”(《列宁全集》第38卷,第98页)。列宁为什么对体现丰富的特殊性的普遍性赞不绝口呢?当人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本质以后,对独特性的认识,具有补充、丰富、发展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意义,赋予人们对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以生命、运动、发展。
王海磬的报告文学《一个人、一匹马,穷尽青春年华》,全国劳动模范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在高山深谷中送邮26万多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长征”,其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信件。这一个人,一匹马,一壶酒,送邮,是大山区生活中平常的事情,但在这平常的事情中却有着稀有的独特:35年送邮26万多公里,相当于21趟“二万五长征”,并且,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信件。李玉兰的报告文学《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全国劳动模范邓前堆在高山峡谷中行医28年,为了乡亲们的健康,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溜索过江,那漓江索道,高30多米,长100多米。这溜索行医,是漓江两岸平常的事情,但在这平常的事情中却有着稀有的独特:经常溜索,索道30多米高,100多米长,送医28年。这些平常之中的独特,丰富、深化、发展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共产主义精神。
我们有不少散文化叙事方式的小说作品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遍之中的独特。季栋梁的《上庄记》,西北的一个极端贫困的小山村,为了孩子成才,改变贫困际遇,全村上下办教育,抓学习,一个个触动人们痛感神经的感动强有力地激励着读者的心灵。初春,寒冷沁骨,因为没钱买笔记本,一个个小学生都高高兴兴地到操场上写作业。范小青的《厨师履历》,王巧金,贫困山村的一个非常能干的女青年,结婚,婆家摆宴席,双方商定,最后一道菜上猪蹄膀,可是宴席上却上了木制猪蹄膀,王巧金深受刺激,婚后,奋发努力,用积下的金钱买了一只只猪蹄膀,自己烧制,一一送给参加婚宴的宾客。接着,凭借自己的勤奋、智慧,在镇上办了巧金蹄膀店,同丈夫欢愉地经营着,很红火。上述独特的呈现,从不同视角丰富、深化、发展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建设中创造进取的奋斗精神。
三.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解构之后的重构
事物解构之后的重构,体现事物周期性的发展特性。“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是说事物的周期性发展变化永不停止,这是宇宙万物产生的基础。老子《道德经》这句精彩言论阐明了事物螺旋式的发展意义。endprint
德里达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是一种生生灭灭的运动,进行着永无休止的“结构——解构——重构”。
其重构,是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恩格斯指出:“否定之否定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81页)
重构,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广泛进行。如现代爱情的经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禁欲主义,赞誉人类的爱情,爱情开始走向情与性相结合的道路;可是后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激进主义者把强调爱情中的性推到极致,于是只剩下赤裸裸的性了;爱情引起的社会危机,促使一些有见地的思想家,如罗洛·梅、费尔盖·哈林、基·瓦西列夫等等大声疾呼,呼唤情与性高度结合的爱情,现代爱情开始走向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结合的道路。国人写的几部传记作品,李存光的《巴金》、荷兰的《居里夫人传》、苏曼的《获诺贝尔奖的女性》生动展现了巴金夫妇、居里夫妇、科里夫妇的有魅力的现代爱情。巴金与萧珊相濡以沫,相互关切,萧珊去世后,其骨灰长时间存放在巴金的寝室里,巴金说,这样,“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居里与玛丽突破婚恋的封闭围墙,实现了相互之间“你融进了我的生命之中”的婚恋,书写了“人类婚姻史一个伟大动人的佳话”。科里与格蒂虽然个性迥异,但他们的婚恋达到了高度和谐的境地,以致朋友们取笑他们是“雌雄一体”。这些激动人心的爱情,在现代爱情解构的世界语境下,正是重构的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统一的现代爱情的生动写照。
一些作家认为,现代社会在性解放作用下,“公寓伙伴”、“一夜新娘”、“露水夫妻”,“合同夫妻”、“群婚团体”等等泛滥成灾,现代爱情已经被解构了,只剩下性放荡了,因此,怕被人嗤笑落伍,不敢写现代爱情。但与此同时,一些作家根据现代爱情解构之后的重构,生动展现了重构的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结合的现代爱情。如,铁凝的《火锅子》,写了一对老夫妻“那永不腻烦,永不勉强的手拉手”。《春风夜》写了一对为生活奔波的中年夫妻的相会,午前,他们在一个旅店相遇,妻子知道丈夫腰间盘有病,说,你躺你的,我陪你坐着。丈夫拿被子盖上了妻子的双腿,他知道她的腿有关节炎。丈夫在被窝里搂住妻子穿弹力保暖裤的腿,妻子低头摸了一把男人脸上粗硬的胡子说,你还知道疼我的腿啊。相爱男女的接吻、拥抱、爱抚、作爱、等等,是情活动,也是性活动,是情、性统一的活动。上述作品这些相濡以沫的爱情叙事,可视为在现代爱情解构的大时代语境下,现代爱情的重构,体现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统一。
在严酷的人生辩证法中,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平凡之中的非凡,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遍之中的特殊,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解构之后的重构,这就从根本上破解了简单复制日常生活现象的问题,为文学艺术的超越性、创造性、审美性的展现开辟了广阔空间。
7.亲情感人的短篇散文:姥爷 篇七
妈妈的声音带着惊喜。不一会儿,门开了,厨房的热气象云团一样立马跟着窜了进来,在云雾缭绕中,走进来一个白胡子、白眉毛的老人,只见他眼眉、胡子、棉帽子、棉衣服上挂的都是雪和霜,极像神话故事里的圣诞老人。他佝偻着身子,用粗糙的手频频弹拭着脸上和身上的雪和霜,还一边抖,一边看着我们小哥几个笑。这一笑,我看到他张开的笑口中没有几颗牙,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核桃纹,下嘴唇牙床上的牙齿都掉没了,所以往里瘪瘪着。因下嘴唇往里瘪瘪着,显得下巴和下巴上那撮白花花的山羊胡子也跟着往前翘翘着。这时妈妈说:“你们光知道看,这是你们的姥爷!快叫姥爷。”看到这位陌生而又慈祥的白胡子老人,我们谁也没叫,只是在被窝里露出三个小脑袋瓜瞅着姥爷笑。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姥爷。姥爷背了一个大背筐,里面有鸡蛋、腌咸的淡蓝色的鸭蛋、大鹅蛋以及晒干的山菜、蘑菇什么的。后来才知道,这都是姥姥和姥爷自己舍不得吃,攒啊攒,攒了一春带八夏才攒起来的。而姥爷来一趟也不容易,他家在集安,要从集安头道坐大客车,到通化之后再换坐火车到孙家堡子,然后还得步行十多里路才到我们家。
不一会儿的功夫,母亲就给姥爷擀了一大碗面条端上来,面条热气腾腾。姥爷平时最爱吃面条,在那个年代,城镇供应粮里每人每月也不过二斤白面,在农村,农民一年到头根本吃不到白面,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乔麦面饺子或面条就不错了。
姥爷看样子确实饿了,他趁着热乎劲,“呼噜”“呼噜”地就把这碗面条吃光了。吃完,他用手抹了一把嘴巴,捋捋胡须,然后瞅着我们乐呵呵地说:“哎呀,这面条做得真好逮(吃),我可逮饱了,也脑活(暖和)过来了。”这时,姥爷从腰间解下旱烟口袋,口袋连着一个一头是玉石嘴、一头是铜锅的烟袋,他用还没缓过来的、不听使唤的手,往烟袋锅里埯(装)烟,点燃后,开始美美地抽了起来……袅袅的烟雾在姥爷的头顶上盘旋着,随后在屋子里开始弥漫,那烟味,有别于爸爸抽的“握手牌”卷烟,在特别呛人的味道里,掺合着一种远古而悠长的余香,这浓烈而诱人的烟香,似乎正是我生命里追寻的、喜欢的,我使劲地捕捉和吸吮着在空气中散发的这种味道,让它在我的身体里弥漫、滋润……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姥姥是后到姥爷家的,姥爷不是我们的亲姥爷,但他老人家待我们的父母却如亲生儿女,待我们哥几个比亲外孙还亲。因为后来我曾在姥爷姥姥身边生活了五年多,我的感受是最深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让我终生难忘。
就为这一碗面条,姥爷回去后想起来就叨咕。后来他老人家得了重病,临终前,他对姥姥说:“我就想最后看一眼刘玉珠(妈妈的名字)”。姥姥知道妈妈也正得病住院,就糊弄他说:“电报已经拍了,过两天她就来了。”没想到,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姥爷咽了几次气,等抬到地下临时搭建的木板上时,他又呼嗒呼嗒地苏醒了过来,就这样反复折腾了三、四次,他一睁开眼睛,就不停地搜寻,姥姥终于不忍心了,流着眼泪把真相告诉了姥爷,姥爷这才遗憾地闭上了双眼。
8.感人励志散文 篇八
真正的感动在我们身边
1.爸是那种不善表达感情,从不会说爱我想我之类话的人,我和他打电话都是两分钟完事。我则属叛逆那类,长大后一直不听爸妈的话,大学非选了远离父母的非医专业。大二的时候,爸爸出车祸,家里一直瞒了几个月,直到最后被我发现。归心似箭飞奔到家,妈说:“你爸清醒后,一直叮嘱我不让你回来看他,你中午去医院隔着玻璃看他就行,要不你爸看到你一哭,伤口会很痛的。”悄声来到爸病房门口,门没关,通过门缝,看见护士正在给他输液,他慈祥地端详着护士,很久很久,说了句让我心粉碎粉碎的话:“要是我女儿当时听话去学医,现在也这样给别人打针……”
2.爸爸腿有病,特别小的时候。记得有一次爸爸下车不小心摔倒,最后是在妈妈的用力拉扯下才重新站起来,从摔倒到站起来,爸爸用了整整半个小时。小时候因为知道爸爸腿不好,所以每次爬楼梯总会站在前面,让爸爸扶着自己的肩膀。小时候最羡慕的就是看别人家的小孩骑在爸爸的.脖子上到处跑,而爸爸却清楚地告诉我他不能这样做。有一次,我在家里委屈得放声哭道:“不嘛,我要!为什么其他孩子都可以骑爸爸,只有我不行!”最后爸同意了,就在家里,妈妈帮我骑在爸爸的脖子上,从这个房间走到那个房间。虽然只有短短几米,但我真的很开心。之后十几年过去了,就在我快忘记这件事情的时候,爸爸有一天满脸歉意的对我说: “其实爸爸这辈子最大遗憾的就是没有让你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快乐,小时候听你哭的时候,爸爸很难过,只是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爸爸都做不到,儿子,爸爸对不起你……”当时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低下头强忍着泪水,故作轻松说:“没什么啦,爸爸。”其实那一刻,我心早已如决堤一般……
3.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和她妈没有时间照顾,就交给外公外婆带着,那真是心如刀割!基本上每隔个周末才能回去看她一次,女儿每次见到我几乎整个周末都缠在我身旁,所以分别的时候特别难受。每次离开都怕看她哭泣的样子,就骗女儿:“乖,在家等爸爸,爸爸去买水果给你吃。”然后走开,远远躲到一旁偷偷看她抹眼泪。孩子渐渐大了,非常懂事,但终于有一次,女儿实在想我了,见面第一句话就哭着说:“爸爸,你每次买水果怎么要去那么久啊?我好想你~~~”心中之不忍无以言表,至今仍隐隐作痛。
4.高中时我鼻炎很严重,到医院开药,给的滴鼻水流到嗓子里很苦就一直不愿意用。后来奇迹般的过了一个月竟然差不多好了,很得意地跟妈妈炫耀说我不用药照样能好,妈妈却笑笑说那是她每晚等我睡着了给我滴的药才好的。每次想起都觉得既幸福又心酸。那时候高三学习很紧张,我都凌晨一两点才睡,妈妈不知道要为我等多晚,感动!
9.记人叙事散文与情感表达 篇九
一、作者参与叙事:直接感悟“我”
教学实践表明,对作者直接参与事件的散文进行教学时,让孩子们通过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行所说,倾听到作者内心的声音,明白作者的情感发展路线,孩子们一定会与作者共悲欢,同感动,在领略文章的表达方式,领略主人公美好的品质的同时联想到自己,真正达到此类散文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参与?作者在主人公的事件中担当了什么角色?比如《第一次抱母亲》,从内容上来讲,文本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母亲小时候如何用八十几斤的体重,负起100多斤的重担乃至整个家庭事务的故事。作者为什么以这种参与其中的方式写成散文?我们可以从文本描写“我”的内容中得到启发。文中第一次描写“我”的内容是“我”抱母亲用力过猛差点摔倒,并对护士说以为母亲有100多斤;第二次写“我”跟护士讲为什么“我”会以为母亲有100多斤;第三次写“我”很愧疚;第四次写“我”抱母亲,轻轻摇动让母亲入睡,“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却发现母亲流泪了。仔细分析这几处描写“我”的内容,我们便可发现“我”的作用在于设置悬念并解开悬念,流露情感;在于衬托母亲,抒发情感;在于通过实际行动表达情感;在于通过“我”在事件中的感受,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作者在做着应该做的事情,没有直接表达情感,却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行所说理出了一条清晰的情感脉络,并贯穿全文,引导读者越读越深入。教学成功与否,应在于教师是否能让孩子们领悟到这条情感脉络,而孩子们能否领悟到这条情感脉络,又在于孩子们能否深刻地感悟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行所说。
二、作者适时抒情:请主人公验证
对《海伦·凯勒》这篇课文,作者抒发情感的片段有这样几处:①天啊,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啊……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②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③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④海伦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理顺了作者的情感脉络,我们突然眼前一亮:海伦·凯勒的成长轨迹也同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绝望—希望—勇气和信心—不屈不挠。此时我们要做的是拷问:海伦为什么绝望?为什么希望?为什么拥有了勇气和信心?海伦为什么是不屈不挠的?答案就在主人公的事迹中。因此,教学此类散文时,教师可通过海伦的事迹来验证海伦的成长轨迹,验证作者的情感,最终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可这样次第展开:①想象一岁半的盲聋哑孩子有多么的艰难;② 水如何带给海伦前所未有的喜悦,让她感觉生命有了新的开始?③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④思考:为什么海伦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会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这样的教学路线,让孩子们在作者情感路线的指引下,真正走进了海伦的生活,走进了海伦的生命和人生历程,从而自觉地体会语言,积极反思。这样的教学通过海伦验证了作者的情感,促使孩子们积极移情于自身,使海伦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没有生命的、悲剧的、与孩子们有间距的偶像式形象,而是一个立体的、有生命的、可亲可敬的、容易让孩子们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指引者。
三、作者只摆事实:自由研读主人公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就是这样的一篇散文。作者如实记叙了伟大的科学家与平凡的小姑娘相处的过程。无论是对爱因斯坦的两次外貌描写,还是对爱因斯坦向小女孩道歉、学习,回答小女孩妈妈的问话等事件的叙述,作者都显得很冷静。然而这种冷静的叙述,却给足了孩子们遐想的空间,爱因斯坦的性格特征在孩子们的心中是丰满的、立体的、动人的、充满温情的。作者虽然没有表达情感,却充满了情感,这就是这篇散文的魅力。教学时,只有循着这种情感表达方式,自由研读爱因斯坦,感悟爱因斯坦,受到爱因斯坦品质的感染,才能让孩子们对爱因斯坦产生强烈的情感,实现作者写作的目的,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设计如下探究式问题:哪些地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因斯坦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孩子们可从不同的方面研读爱因斯坦,在人物事件中纵横驰骋,自由发表观点。人物性格越丰满,越能震撼孩子们的心灵;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越高,文章的价值也就越高。
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孩子们理解作者,解开作者抒情方式的谜底,就一定能真正打开文本,探寻文本的意义,最终带着对主人公的情感认同走出文本,回望自身。
10.有关写父爱的感人散文:大爱稀声 篇十
我是母亲的第五个女儿,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我显然是不受欢迎的,我的出生没有给原本忧愁的母亲带来一丝欣喜,甚至,如果不是父亲的阻止,我差一点就成了弃婴!
父亲喜欢我,据说是因为我出生前,父亲反复梦见一只神似凤凰的鸟总在他身边盘旋低回,挥之不去。而我出生后,父亲就再也没有梦见过那只奇特的鸟,于是,父亲就把我当做那只鸟的化身,呵护备至,宠爱有加。
我长到二、三岁的时候,父亲果然发现了我与村里的其他小孩的不同之处:她们为了一口吃食,下跪、揪耳朵(做投降状),而我面对诱惑,丝毫不为所动,我这样的“气节”简直成了父亲向所有亲戚朋友炫耀的资本!其实,那不过是一个不贪嘴的小孩极为正常的举动,而在望女成凤的父亲眼里,就变成了有志气、有出息的先兆!
所以,在那个刚刚能够吃饱饭的年代,父亲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坚持供我上学,因为他笃定地相信他的女儿一定能够出人头地,为他争光博彩!
而我,却在一件现在看来十分无稽的事情上丢盔卸甲——我在洗手间被一个龌龊的男生偷窥,(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看到我)但那双阴骘的肮脏的眼睛却成了我不谙世事的少女时期的梦魇,自此,无论父亲和老师怎么劝说坚决不肯再去学校。
那也许是无法预知的命运第一次向我亮出的锋利爪牙!
即使是看着父亲三日几乎没有进食我仍旧残忍地不改初衷,若干年后,我才明白:我的任性不光是伤害了对我抱有一腔热望的父亲,更是改写了自己的一生!
但那时的我暗暗发誓: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奇迹,让父亲过上富裕无忧的生活!时光像擦过黑夜边缘的快车轰隆隆从我身上快速碾过,近30年过去了,我与自己的命运进行了千百次的搏杀,至今却还是一个一事无成碌碌无为的女子!
而我对父亲的亏欠远远超过了对命运的无望!
我的爷爷在父亲9岁时就离开了他,奶奶在父亲14岁时也撒手人寰,他孤苦伶仃地在那个没有饭吃的年代得以存活,全靠他朴实勤劳的农民本质。遗传了父亲老实本分的基因的我,在当今社会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但世界展示给我们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错或对,在40余年老实得近乎木讷的生活里,我终于不再害怕面对那个被命运无数次愚弄却仍学不会圆滑世故的自己,我像父亲一样,对任何一个与我有过生命交集的人都报以无限的热爱和宽容!
如此心安!相信生活,相信时间,神会在你失去的同时,必定会让你有所获得!
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在课堂上发烧,趴在桌上奄奄一息,那个一直对我另眼相看的老师派了一个男孩去我家报信,正在地里干活的父亲丢掉农具赤膊卷裤走了几里路慌忙赶来,小小的我伏在父亲的背上流着泪对自己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孝顺父亲!那是我最初的懵懂的关于亲情的认知。
长大后,每当我唱起那首“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便想起那一个深深刻在我记忆里的场景,每次,我只能唱出这两句就已经哽咽难继,任鼓励的掌声如何热烈都无法再唱下去。
童年时的誓言在我心里生根发芽,所以我叛逆时期的对父亲的违逆像是一根刺长在心里,我无法原谅自己给父亲带来的伤心绝望,这是我一生给予父亲再多的物质都无法弥补的!我所能做的就是;无论命运对我怎样张牙舞爪龇牙咧嘴我都对父亲报以灿烂明朗的笑,我以为;这是我对父亲最好的回报,比物质的给予更让父亲宽慰心安!
看着父亲日渐苍老日渐消瘦却依然不肯停止劳作的身影,我的无法准确得到宣泄的爱胀满胸怀,我买给你的衣服你不舍得穿,买给你的水果你不舍得吃,问你,我的父亲,这辈子奔忙劳累为的到底是什么啊?就连你踝骨骨折你都不肯花钱去看骨医,如果不是我将你骗来随州骗进医院,跛着脚还要坚持干活的你,什么时候才能康复?
你这一生最大的享受,恐怕就是你住院的这十几天了吧,女儿能为你煲汤做饭的机会也许已经没有了,你吃的都是粗心的母亲的粗制滥造的饭菜,你将我买去所有的食物都留给母亲留给你的孙子,一生没有得到过多少爱的你却竭尽全力地爱着你身边的所有人!
这一点,父亲啊!我们父女俩的性格何其神似!
父亲给予我的深沉宽广的爱,我在别处,再也没有得到!虽然我和你从来没过感情交流,大爱稀声,只上过小学的你或许并不懂得,但是,你的女儿是懂得的!
余生,女儿还将以跌倒爬起的惯态投身火热的生活,哭,我自己一个人哭;笑,我们就一起笑!
作者:上官灵儿
11.张晓风感人经典散文 篇十一
小说课上,正讲着小说,我停下来发问:“爱的反面是什么!”
“恨!”
大约因为对答案很有把握,他们回答得很快而且大声,神情明亮愉悦,此刻如果教室外面走过一个不懂中国话的老外,随他猜一百次也猜不出他们唱歌般快乐的声音竟在说一个“恨”字。
我环顾教室,心里浩叹,只因为年轻啊,只因为太年轻啊,我放下书,说:“这样说吧,譬如说你现在正谈恋爱,然后呢?就分手了,过了五十年,你七十岁了,有一天,黄昏散步,冤家路窄,你们又碰到一起了,这时候,对方定定的看着你,说:‘XXX,我恨你!’
如果情节是这样的,那么,你应该庆幸,居然被别人痛恨了半个世纪,恨也是一种很容易疲倦的情感,要有人恨你五十年也不简单,怕就怕在当时你走过去说:‘XXX,还认得我吗?’对方愣愣的呆望着你说:‘啊,有点面熟,你贵姓?’”
全班学生都笑起来,大概想象中那场面太滑稽太尴尬吧?
“所以说,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
12.感人的叙事性散文 篇十二
对“文本细读”的理解,不同的语文教育者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朱光潜先生用 “慢慢走,欣赏啊!”来定义,吕叔湘先生用“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来定义,夏丏尊先生用“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来定义,而“在字里行间行走”是施特劳斯的定义,“徜徉在语言之途”是海德格尔的定义。从他们对文本细读的理解中我们不难看到这其中的每一种定义都是基于文本的细读和理解。
文本细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是叙事散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叙事散文课堂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只有细读文本,才算真正意义上完成叙事散文的阅读和欣赏。
一、初中现代叙事散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时更多地将精力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却很少去考虑教学内容的正确合宜。在备课的时候往往习惯于从教法来考虑教学设计:什么样的导入比较好?是多媒体,是朗读,还是活动导入?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好?是讲授法,朗读法,还是小组活动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一旦涉及散文的教学,就只剩下“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几句看似是知识的套话。而实际上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成为了空中楼阁毫无意义。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总是把一篇散文教得像一类散文,没有突出单篇散文的特点,更有甚者没有对散文进行类别划分而将所有的散文都教成同一类散文。
因此王荣生教授把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归纳为:
散文教学不符合散文体式。在中学散文的教学过程中,因不顾散文文体的特征而把散文教成小说,教成说明文,教成议论文。比如在《老王》这篇散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像教小说一样去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
散文教学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在中学散文的教学过程中,因不顾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而把这一散文教成一类散文,甚至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类散文。例如在《老王》、《再塑生命》、《世俗奇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散文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围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物性格而展开,却将散文中最重要的人文意蕴和思想弃之不顾。
不注重散文中蕴涵的情感而去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这一现象在中学散文课堂教学中尤其突出。仍以《老王》为例,虽然老师们的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课堂的关注点放在了“老王的悲惨命运”、“老王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上,教学生学习如何从神态和动作上描写人物,甚至在课后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来学会写人。这虽然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点,但仅仅只教学生怎么写人合适吗?这样的散文教学能把《老王》这篇经典散文的教学教到位吗?
二、文本细读思想下《老王》的教学设计与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呈现
在这里我以北京人大附中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在2012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中语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执教的《老王》一课为例,呈现文本细读思想指导下的初中现代叙事散文的语文课堂。
王君老师的这堂课以“活命”为切入点,分为“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感受杨绛的‘活命状态”、“总结——活出生命的高贵”这三个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基于文本细读的《老王》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一般的课堂有什么区别:
1.在文本细读中寻找课文的切入点
《老王》的大多数课堂切入点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愧怍”一词。而王君老师的课堂却是从“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句话引入“活命”一词来作为整堂课的切入点和关键词。
“愧怍”一词是一个文言词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比较起来王君的“活命”一词更好理解,学生们也更好把握。对“活命”一词的挖掘正是王君老师对《老王》这篇课文进行反复细读的成果,这个不起眼的词成了王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凭借。在接下来的散文课堂教学中王君老师时刻关注“活命”一词,既有老王的“活命”状态,也有文中“我”(杨绛)的“活命”状态。
2.在文本细读中走近老王
大多数老师是从老王“出身苦、身体差、无亲人、经济贫”这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走近老王,主要的方法是在文中寻找“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老王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这些相关的语句来印证。
同样是走近老王,王君老师却是用“活命”一词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靠近老王。王君老师“尽一切所能化平淡文字为真实生活情景,把学生先驱赶进去,然后让他们欲出不能,欲罢不休。让他们成为老王,成为杨绛,去亲身体验,去出生入死,去走火入魔。”
在这个部分王君老师针对五处语言点,设计了五个多样化的诵读情景,引领学生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1)让孩子们“成为”老王,自述身世——理解老王被社会遗弃的痛苦。
(2)老师演杨绛,学生饰老王,创造性对话——理解老王没有家人的孤苦无依。
(3)让孩子饰看客,创造性“演说”社会闲人对老王的挖苦讽刺——理解社会对老王的凉薄。
(4)演读老王和杨绛的对话——理解老王有“房”无家的痛苦。
(5)诵读文中反复出现的“只”字——感受老王的走投无路之困境。
通过多样化的诵读场景,学生们对老王的认识显然比单纯找出几句话来印证要深刻的多。但细细体会我们不难发现,王君老师的课堂诵读不是简简单单把课文读一读就可以的,她的课堂诵读是深入文本进行细读。举一段王君老师的课堂实例来看看她从细读所读出的老王“活命”的悲苦。
(大屏幕显示: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为运货的平板三轮。)
师:同学们,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语最鲜明地表现了老王的辛酸。
生:只好。
师:太聪明了,你们。文中不仅只有“只好”,文中还有太多太多这样的词语,大家缓慢地沉痛地无奈地读。
(大屏幕展示: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只有一只眼;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他只说:我不吃。)
师:中国汉字有几千几万个,但是老师觉得最让我感觉走投无路的,最让我感觉辛酸苍凉的就是这个“只好”,因为,那就是别无选择,那就是上天入地都无门呀,而这种状态就是什么状态?
生:活命。
师:现在我们再一起来读老王走到生命尽头时的那副可怜模样(生有感情地朗读,师配乐)
师: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不如鬼的生活,就是一种活命的状态呀!
在王君老师引导学生走近老王的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步,她紧扣大多数老师忽略的“只”一词,让学生感受老王的孤苦无依。这样一来学生对老王的理解就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找句子的表象上对老王的“苦”浅浅的了解,而是深入“只”这个词语的内涵去深刻体会并对老王的“苦”感同身受。
正是在文本细读的思想指导下王君老师才找到“只”这个词,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只”进行细读体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深刻理解文中的人物。
3.在文本细读中发现被遗忘的“我”
在整个《老王》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把重点放在了“不幸者”老王的身上,关注老王的“苦”和“善”,却把文中“幸运者”的“我”忽略了,或者把文中的“我”当成老王“不幸”的衬托,或者就是简单肤浅地认为“我”是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
文本细读下的语文课堂是不允许如此粗糙地解读存在的。王君老师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我”对老王做了哪些照顾和关心的事,而仅仅是从“我”对“老王”的这一声称呼中出发,引导学生反复读“老王”这一称呼。一个知识分子对一个底层三轮车车夫的称呼竟然是“老王”,在反复读这一称呼的过程中学生读出了“我”的“博大、包容、亲切”。
王君老师在文本细读中挖掘出被大家忽略的“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中,引导学生细读“他蹬,我坐”。在细读中学生们渐渐读出了老王的费劲和劳累,读出了杨绛内心的不安。并依此挖掘文章的空白,引发后面的讨论,推进课堂的发展。
这样一来,文章中的“我”就不再是那个被隐藏起来的人,也不是那个单薄的“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而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博大、包容、亲切”的人,是一个在面对“不幸者”时内心不安的知识分子,这样被一般教师所忽略的“我”就立起来了。
4.在文本细读中探寻文章的主旨
关于《老王》一文的主旨,大多数老师都会习惯性的采用“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这种宽泛的看起来甚有深意的词汇,常常充斥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学完以后,学生们似乎是读懂了,但是这样一篇《老王》很快就会被学生们淡忘,那段艰苦的岁月也会被抹去。
但在文本细读下的《老王》,主旨不会是老师讲述的泛泛的大而空的词汇,而是学生深入文本细读之后的心领神会。
在这一点上我对王君老师满心佩服。她并没有因为害怕学生无法理解“文革”而不作背景介绍,反而在课堂上将杨绛先生的《丙午丁未年纪事》部分内容向学生展示。重现历史情境,带学生重回写作现场。在那个人人自危的时代里,“老王”和“我”都是“活命”状态下的人;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里“香油和鸡蛋”是无比珍贵的。因此无论是老王还是“我”在那个时代里,这些点滴举动都是“高贵”的。用王君老师的话来概括“我们有时候会无可奈何的处于‘活命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高贵的内心,进入生命的高贵状态。”这样散文课堂教学内的所有内容都源自文本,都从文本的字、词、句人手,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来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
三、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寻现代叙事散文的教学内容
王君老师的这堂《老王》课的成功的关键,就是她在课前对《老王》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文本细读。怎样将这样成功的现代叙述散文课迁移到我们日常的课堂中?在笔者看来,就是要弄清文本的细读有哪些方法,如何将这些方法融入课堂教学。
咬文嚼字,嚼准合适的切入点。散文是情感的艺术,因此散文教学重点应放在作者对对象描述所抒发的作者情感上。因为作者是带着这样的一种情感来进行创作的,那么在遣词造句的时候一定会融入自己的这种情感,这样作者笔下的词也就具有了作者的情感。以《老王》为例,能找到“愧怍”一词进行切入已然不错,但是学生在理解这个文言词汇的时候存在困难,怎样找出同样能表达作者的情感,但又利于学生的理解的普通词汇呢?就是要通过文本细读,对文本进行咬文嚼字,找出“活命”、“只”这些饱含情感的普通词汇。
深情朗读,读出语言情感。很多老师对“读”这一环节并不重视,认为“读”课文应该是学生课后的事情,课堂上的朗读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其实,散文语言的感情不是“看”出来的,也不是“讲”出来,应该是靠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而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再对文本进行深情朗读,才更能够让学生体会出散文语言的情感。以《老王》为例,这篇课文看起来值得“朗读”的部分似乎不是很多,但是王君老师的课堂却出现了很多对课文的部分内容的齐读、诵读、自述、演读、演说,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们慢慢地读出了语言的情感,也读出了作者的情感。这样课本上一个一个的方块字,都充满了或“苦”或“善”的感情。
情景重现,回到写作现场。现代叙事散文的本质特点就是作家的自我言说。因此我们在确定现代叙述散文的教学内容过程时,要根据具体文本重回作家创作的历史现场,通过论世而达到知人,这样不仅能抓住散文的教学内容,还能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实现对学生人格和道德情操的提升。以《老王》为例,对文章中涉及到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么采取回避的方法,要么就只是做蜻蜓点水式的背景介绍。但是这个背景对认识文章中的人物,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却是非常重要的。王君老师没有回避它,而是通过作者对当时历史背景的回忆将学生带入到历史背景中去,让学生去深切体会作者当时复杂的情感。
发现空白,用追问引研读。散文中的空白艺术是作者欲言而又未言之处,是作者“藏不尽之意于言外” 的间隙地带。散文在描述和抒情中留下的空白,能够为读者的想象提供空间,但这些空白却常常被读者忽略。真正读懂一篇散文就需要我们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去发现空白,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合适的引导让学生发现空白,填补空白。以《老王》为例,文中写道:“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很多老师把关注点放在了这句话前面的“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上,但王君老师发现了老王的那句话“住那儿多年了”。老王为什么不正面回答那是不是他家,只说住那里?从这个空白中,王君老师带着学生们读出了老王“孤苦的活命”状态。因为“家”是一个有亲人有温暖的地方,但老王住的地方没有家庭的温暖,他只有破败的小屋没有家。
在初中现代叙事散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教学内容意识和理论自觉,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夯实语文基础,提高人文素养乃至涵养生命。文本细读对我们确定初中叙事散文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它有助于提高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让学生学得相对透彻。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
13.小学生感人散文朗诵稿 篇十三
我也很难说服自己的心勉强守候。
飞鸟南去,草木萧枯,替代你的是
空旷的屋子里衣架的陈旧。
我好想藏躲在无人的地角,喝酒,
孤独的哭一场,整理这一生中的仅有,
我除了你,一无所有,左手拉着右手。
叶落之后,那些属于我必须放弃的,
我现在忧虑它是否早已远游。
别惋惜、留恋,我的爱人呀……
如果你决定要走,那就沉默的`走吧!
一句话都甭说,一个词、一个字都不要吞吐,
一个表情、一个故事都不要回忆。
悄悄地走吧!走吧……
你不是我生命里美丽的雎鸠
我也不是你弯腰间的夕阳,给你金黄,还要乞求。
我们在冬天初来、十月最后,选择了各自离去,
只为逃避那一地雪花,不让洁白粘触我们哭泣的双眼、无知、
贫穷、和孤独,深陷在梦的玄幻里哭喊拯救。
其实,我一直这样认为,
14.感人的爱情经典散文 篇十四
还记得从前吗?记得幼小的我们的初见吗?也许命运让我们有缘无份 。。。。。
我还记得你的玩笑,是那么天真,幼年,我是被欺负的丑小鸭,是那个娇气公主,而你始终会默默的守护着我。我知道你会永远帮着我,你说你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不想浪费我的青春,要我找自己的幸福。我只有默默的祝福你,从此我会永远记得你。
曾经的曾经,从此我的世界没有你,我会永远记住你的话。我不再是淘气的娇公主,也不再是被人欺负的丑小鸭,终于有一天我会变成天鹅,从此心中永远有个你。我对你从此无怨,对你只有深深的祝福。
也许你是对的,你不想连累我,我始终相信你爱一个人可以为他付出一切,因为爱情的最高境界是变成亲情。
希望你幸福,一定要幸福哦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若是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感人的叙事性散文】推荐阅读:
感人的叙事作文800字07-23
以青春为主题的散文叙事11-02
表示-叙事散文11-12
亲情叙事散文11-23
奶奶-叙事散文01-09
叙事抒情散文阅读11-12
编导叙事散文写作01-15
中学生叙事散文《最美丽的平凡人》09-15
因为努力过叙事散文08-16
感人的故事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