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数学(精选13篇)
1.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数学 篇一
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经过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我感到我们数学教师,应尽快地适应新旧课程的过渡,由传统型教师向新型教师转换。我们应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谈谈新课程培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经过专家的讲解,培训学习,使我初步理解了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课程性质,了解了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认识到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等。使我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作好准备,对于一个高中教师,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课程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的,哪些是选讲的,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按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
二、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要求。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 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保证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全面实现。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数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数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数学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数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通过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
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新课程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性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再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些时候,教师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话,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四、通过培训学习,明白了教师和学生是新课程的最大受益者:新课程中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是教学课程的主人,课程改革本身的目的就在于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学习、学会学习与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新课程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另外,新课程要求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对老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
五.通过培训我明确了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1)、终身学习,更新知识, 数学新教材综合各科于一门,广泛使用了几何语言、逻辑联结词、国家标准计量符号,增加了概率统计、向量、微积分等。它的内容新而多、难度大,对教师的要求高。这就迫切要求教师要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不断加强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和高等数学理论的学习,用他们来指导中学数学教学,从而“把科学的数学变为教育的数学”。要当一个好教师,就要终生学习,来不断充实自己。但中学数学教师工作紧张,如何进行学习以更新知识呢?首先,要向书本学习。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教学需要,选择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结合的专业书籍进行学习。其次,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一是学习间接经验,就是学习已经发表在中学数学杂志上的关于新教材教学的教研论文或资料。他们的针对性强,对新教材的教学有现实指导和启示作用。二是学习直接经验,就是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参加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
(2)、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中学数学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是为今后各专业学习提供必备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新教材增加了为继续学习打基础且具有广泛应用的简易逻辑、平面向量、空间向量、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知识等。再加上原有中学数学大部分内容,显然,新教材较原有中学数学教材份量大、内容多,但课时并没增加,这就产生了教材内容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只有解决好这个矛盾,才能全面落实教学计划。
(3)、不断实践,转变教学行为。新教材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规律,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内容的呈现上注意联系实际,注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加趣味性,讲究启发性,便于学生阅读,便于学生自学。新教材的这些特点和优点,要求我们教师要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学和探讨氛围,做好学法指导。改变过去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多问,引导学生多思,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现代电教媒体将以其独特的优势进入课堂,冲击着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新大纲明确指出:积极创设条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指导教学。多媒体作为数学的辅助教学手段,起作用是明显的。面对新课程,我们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数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我们的职业追求。
2.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数学 篇二
一、北川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前后的校本分析
自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 重建北川中学成为全校师生苦难经历与美好希望的历史性转折点。在灾后教育重建过程中, 许多优秀的教育专家、学者、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支援北川中学, 为北川中学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初步探索的经验。2010年9月, 四川省全面实施课程改革,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试行) 》的精神, 北川中学立足学校实际, 遵循“正德惟和, 实干创新”的办学思想, 秉承“自强不息, 奋斗不止”的校训, 弘扬“严谨治学, 爱生育人, 因材施教”的教风和“惜时明礼, 弘毅慎思, 笃信好学”的学风, 在总结和继承学校多年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特别是初中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基础上, 大力推进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以高中新课程改革作为办好北川中学的重要突破口, 努力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以学生为本的现代高中新课程和新教材体系, 积极推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生动、个性化发展, 造就一支适应新课程理念、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为实现北川中学“三年恢复, 六年提升, 九年跨越”的重建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改革实践的路径选择
汶川“5·12”特大地震给四川灾区的教育造成巨大破坏:全省受灾学校1.18万所, 灾区师生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教师生存的基本条件遭到破坏, 教师的工作状态和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北川中学受此影响更为严重。灾后社会各界纷纷对北川中学的教育重建给予大力援助, 其中对教师的培训的支持意义更为深远。众所周知, 地震不仅让许多教师付出了生命, 而且阻碍了正常的进修培训。在这一形势下, 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成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大特色。结合北川中学校本培训的改革实践, 提出几点创新举措。
(一) 社会各界对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支持的创新之路
“校本”即“以学校为本, 以学校为基础”。[2]受重创的北川中学在大灾面前, 选择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 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通过顶岗支教, 置换岗位外出学习培训方式, 提升教学水平
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 北川中学顶住压力, 一方面以绵阳市教体局、绵阳师范学院为首派出优秀教师与大学生顶岗支教, 充实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为提升教育质量, 北川中学派出各科教师前往全国各地优质中学校观摩学习培训, 如山东名校杜郎口中学、偃州一中等积极提供课程改革成功经验, 指导北川中学教师打造“高效课堂”;香港伙伴教育基金会联合香港圣保禄学校、香港福建中学等方面的力量, 对北川中学的英语教师进行全员在港培训, 对部分语文教师进行在港培训。
2. 通过创建教师校本培训中心, 提高师资质量
社会各界纷纷在北川中学建立“教师培训中心”, 以北川中学为本, 开展师资培训。譬如, 北京西城区教委与北川中学达成三年援助计划, 除每年派出优秀教师到北川中学支教外, 还对北川中学高中英语教师进行英语课程改革的全程培训;IBM志愿者服务团队对北川中学英语教师进行口语训练, 为北川中学提供智力援助;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领导和专家, 多次带领中学教学研究团队, 指导北川中学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天津体育学院与北川中学心手相连, 发挥各自优势, 抢救、发掘、整理、弘扬羌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全力支持北川中学构建高水平体育教师队伍。
3. 通过开展教学、科研、管理讲座方式, 进行校本培训
作为对口支援的本地高校, 绵阳师范学院为北川中学教师培训提供智力支持, 将“绵州大讲堂”迁至北川中学, 按期派出各学科专家、教授前往北川中学对全校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及管理方面的校本培训;江苏翔宇教育集团与北川中学达成领导互派学习培训协议, 提升北川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同时, 将其成功的教改经验和案例引进北川中学教师教学活动过程。
(二) 北川中学自身探寻教师校本培训改革之路
2010年9月, 四川省全面实行高中课程改革。爱心和教育智慧的汇聚, 为北川中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珍惜机遇, 把感恩之情化为发展动力和实际行动, 搭建新的工作平台, 实现社会爱心资源的再聚合, 形成外部支持的长效机制, 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使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与一流的硬件相匹配, 推动北川中学向一流学校迈进。[3]由此, 北川中学掀开历史新的一页, 从学校实际出发, 探寻着一条校本教师培训的改革之路。
1. 创建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搭建教师培训平台
经过深入探讨和思索, 北川中学在校本部成立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通过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整合来自高校、知名中学、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力量, 形成交流合作、双向共赢的长效机制, 并与社会各界共同搭建北川中学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实践平台, 共同致力于北川中学教育事业的振兴和繁荣。该中心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中的八大领域和学校实际情况设置四个模块, 中心成员单位或个人可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及援助意向自主选择并签订合作“协议书”, 为学校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可持续的援助。其中第一模块即是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工作团队高效管理, 包括青年教师、班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培训, 班集体、学科组、年级组、职能处室建设与管理, 学校民主管理体系建设, 团学组织体系建设等项目。
2. 以教师校本培训为先导, 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北川中学在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将教师校本培训作为改革的先导, 由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研讨实践为主的专业培训, 转变和更新教师观念, 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开展校本培训。在时间安排上, 集中于教职工大会、学科组活动以及专门的培训时间;在培训形式上, 采取远程同步互动学习、个人灵活网络自学, 集体参加专题研讨, 个人书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在培训内容上, 以各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关系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课程与评价改革、新教材学习、学科课改方案、课堂教学设计及课改专家讲座为主。另一方面是开展校本主题研修。一是进行集体备课, 重点探讨学情学法、课堂教学设计和研究专题;二是上公开教学, 重点探讨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课程改革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推广高效课堂,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三是进行课题研究, 积极引导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题研究, 重在解决北川中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开展评优活动, 组织课程改革案例、优秀教学设计评比, 评选高效的课堂, 及时总结推广课程改革经验。
3. 实施教师培训“1357”工程, 提升教师水平
基于“北川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与“模块化”的教学研究体系,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使教师在需要状态下学习,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在创新状态下发展。为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北川中学启动青年教师培养“1357”工程, 即1年站稳脚跟, 3年熟悉教材, 5年成为骨干, 7年形成特色。充分利用一流设施设备和校外优质教育资源, 推进名师工程,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 为保证校本研修研训顺利进行, 学校建立“北川中学听课制度”“校本研修研训制度”“理论学习制度与管理激励制度”等,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 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校本论坛、专题讨论、专业会谈、协作教学、经验交流、专家指导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主题研修研训, 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等活动, 为教师参与校本培训搭建平台, 创造条件,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基于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路径的几点启示
汶川“5·12”特大地震给北川中学以沉重打击, 但在恢复重建过程中, 北川中学师生顶住各种压力, 坚毅前行。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下, 北川中学探索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教师校本培训之路, 既提高了教师整体队伍素质, 同时也保证了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从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的成功经验中, 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启示:
1.校本培训模式可具多样性
部分学者、专家认为校本培训应立足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本体, 以此为基地展开培训活动, 而从北川中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 模式可具多样性、灵活性, 以达成实效性之目的。据此, 根据培训地点不同, 可划分为三种校本培训模式, 实现“三足鼎立”, 又相辅相成: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重在教师的进修或继续教育, 目的是偏重于专业与理论素养的培养;以优质中学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重在教师实践技能与经验的获得, 目的是偏重于教学技能的培养;以受训教师所在学校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重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目的是偏重于将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理论与优质中学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 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搭建教师校本培训的教研平台
通过成立中学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北川中学掀起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热潮, 从如下两方面搭建教师校本培训的教研平台:一方面, 在中学创建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融聚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共同研制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另一方面, 在高等师范院校创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共谋中学教改的实施计划, 提升师资质量与水平。通过高等师范院校与地方中学的课程改革研究中心的双向互动, 可实现准教师与在职教师培养培训双赢互惠, 推动教师培养一体化进程, 共同致力于提升基础教育师资水平。
3.提供教师校本培训的时间保障
灾后北川中学师资紧缺, 但仍保证着本校教师校本培训, 这既得益于高等师范院校优秀大学生的实习支教, 又得益于地方教育局优秀师资的援助。由于当前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编制计划紧缺, 许多教师无暇顾及专业培训, 因此, 首先可通过多种方式补给, 充足师资, 从而保障教师校本培训的时间, 譬如一方面, 可通过与高等师范院校搭建合作平台, 通过顶岗支教方式补充师资, 或是监督和规范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到农村中学从事教师工作。另一方面, 也可通过“西部志愿者”计划或“特岗教师”计划, 充实中学师资队伍。[4]其次加大城镇学校特别是优质学校教师对农村中学的支援力度, 可通过教育局统一组织安排任务, 依据一定的时间段, 城镇中学教师分批次地到农村中学进行对口支援。[5]以上几种方案均是通过置换形式, 使在岗教师能有机会和时间保障投入到校本培训之中, 促进专业化发展。
【本文系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灾后教育重建背景下‘双元双向’实习支教共赢模式的构建研究” (项目编号:FFB090647) 的阶段性成果;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新课程背景下四川高中教师校本培训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TER2009-030) ,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四川高中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项目编号:CJF09032) 的阶段性成果。绵阳师范学院重点教育改革课题“《规划纲要》视域下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合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号:Mnu-JY1028) 。】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研究课题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 2002 (11) .
[2]李冰, 叶际琴.有效性:校本培训的应然追求——基于校本培训管理的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 (5) .
[3]邹俊川.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用“爱”筑起新学校[N].四川日报, 20110107.
[4]蒋平.《规划纲要》视域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平性论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16) .
3.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数学 篇三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是你们,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齐声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二、提倡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课外提倡合作式学习
通过第一次月考,将学生的测验成绩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每个级别学生均直接请教于其高一级别的学生,A级别的可直接请教于老师。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比如在分组时把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对学生说,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每次小测后,把各组的成绩进行比较。对成绩上升的进行表扬,对进步小的组分析共同找出进步小的原因。
“合作学习”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指导者只是比学习者基础稍好一些,现在让他(她)自己做小老师去教别人,他(她)就会想如何才能教好同伴,这样给指导者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她)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在指导同伴练习时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激发自己在练习中更努力更加完善的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合作”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教来促进学的过程,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课中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优生的培养。
四、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后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比如对模块的综合评价成绩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W=平时×20%+单元测验15% +实践与探究活动×15%+学段考试成绩×50%
充分提高自身素质,投身新课改,作为当代新形势下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御课堂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能力,力争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
4.高中数学新课程远程培训学习体会 篇四
在这次学习培训中,让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新课程的变化与时代的变化的关系,新课程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一、时代的变化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这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可以说这更是数学的巨大的成就。互连网的出现,标志着“比特时代(董光壁语)”即信息时代的已经到来,也开始了人类自工业科技文明在向着比特信息文明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是短短十多年来,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享受着信息生活的魅力与乐趣,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比特文明时代,这就是数学在促进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的结果。
纵观数学历史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到了近代、现代,随着计算机的出现,数学在各个学科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数学的影响这不仅仅是数学知识层面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上,都正在越来越凸显着数学思维方式的作用与应用。所以,通过学习认识了解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使得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数学这门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价值之所在,也使得我们能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中学数学课程的改变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关系。
二、课程目标与能力要求的变化
由于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不仅需要数学知识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需要数学思维方式的应用。
现在的高中课程目标,是在过去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和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的基础上制订了6个具体的目标,将传统的知识技能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和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溶在6个具体的目标值之中。
主要变化体现在于:
1、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这是因为数学教育目的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
2、把过程当做目标。因为学习数学真正能给我们留的住的是学习数学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一些经验和思维的方式,对将来的工作及在社会中发展是相当重要的,这就恰恰能够体现出了数学思维方式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数学教育不只是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要利用好这个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看待世界最重要的观念。通过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好的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能够从演绎思维到归纳思维的发展,这也是创新的前奏。
另外,在能力变化方面
把三大能力变成了五大能力,除了继续强调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增加了抽象概括能力,最后加上数据处理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调整与结构的变化
由于课程目标的改变必然带来课程内容与结构的调整与变化。
在知识内容上,增设了一些反映近代数学思想以及数学应用方面的内容,比如像向量的内容,像优选法、统筹等等放进了课程的内容。强调了数学的文化内涵,把数学史、数学上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也放进来,更好地体现数学所蕴含的文化的因素,使数学内容更加“丰满”,也使学生对数学能有更完整的理解和认识。调整一些基本的内容放在选修里面,把必修部分原来一些必念的,比如说不等式放在里面。这样让数学内容的选择上也更具灵活性了。
在高中数学课程结构上,整个课程做了模块教学这样的设计,一共是五个模块。第一块就是必修的内容,选修内容有两个系列,系列一有两个模块,相当于过去有志于读文科的学生选学的内容,系列二系列二有三个模块,相当于理工科这些同学,对数学要求比较高的同学选修的内容。此外还有系列三和系列四。系列三的内容,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应用方面的内容,相当于介绍一些数学思想的内容,像优选法、统筹等等。所有高中课程里面,采用模块教学,就是为了便于选择性。
5.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 篇五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甘肃省2011年普通高中
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有关办学单位:
根据《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甘教基〔2010〕73号)精神,在总结2010年远程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定于8月2—9日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工作,现将《甘肃省2011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本地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工作方案和保障措施,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学校的职责,确保远程培训各个环节工作落实到位;认真做好集中上网培训点选定工作,为教师提供集中学习场所和必要的学习条件;认真做好班主任、教学辅导人员、管理员和技术人员的选聘、配备工作;注重强化对培训过程和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建立有效的培训质量监控机制;针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设备故障及其突发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附件:
1.甘肃省2011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实施方案 2.甘肃省2011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领导小组 3.各市(州)2011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远程培训人数统计表 4.甘肃省2011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管理人员信息表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主题词:教育 课程 培训 通知 抄送:省财政厅教科文处
甘肃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1年6月21日印发
附件1:
甘肃省2011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 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甘教基〔2010〕73号)精神,为做好我省2011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训目标
立足甘肃实际,借鉴2010年暑期网络培训的有益经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实现我省教师培训低成本、高效益的目标。
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要求;熟悉课程标准,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体例和结构特征;了解和掌握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二、培训学科及内容
本次培训学科为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门学科。
每学科设8个专题,每个专题学习1天,共计学习8天。培训内容以学科课标、教材、教学、模块教法、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等为主。
三、培训对象
凡2010年夏季未参加甘肃省“国培计划—2010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各学科教师、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分学科参加)、省市县高中学科教研员,均参加今年的远程培训,共计约2.8万人。2010年参加“国培计划”成绩不合格的学员必须参加本的培训。今年培训的课程资源内容有更新,参加过2010年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的教师,可继续自愿报名参加今年的培训,但不参加今年的考核。
四、培训时间
8月2日—8月9日,每天6学时,共计48学时。其中学习视频课程2小时,在线学习、交流和研讨时间不少于3小时。此外,网络平台免费提供2个通识培训专题,由各市州自行组织学习,不列入考核。
五、培训组织与管理
(一)组织领导机构。本次远程培训工作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省教育厅成立甘肃省2011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领导小组(见附件2),下设“甘肃省2011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执行办公室”),设在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项目执行办公室在省课改办和省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我省培训实施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协调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组织遴选网络培训服务机构,对各地培训工作进行巡视、指导与督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二)网络培训服务平台的主要职责。网络平台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遴选具有国家级水平的学科专家,组成远程培训专家团队;开发培训课程资源和制作培训光盘;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教学、在线辅导、远程答疑,提供教务管理服务;制作操作指南,配合市州开展培训者远程培训的实施,组织在线研讨和提供培训信息交流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协助进行学员学习过程的评价与考核,对各地培训工作巡回检查指导等。
(三)各市(州)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分解、细化我省的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本地区远程培训的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组织对指导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组织开展市直高中的培训工作;成立督查小组,对各县(市区)培训工作的准备、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向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和省课改办上报本辖区辅导教师、班主任、联络员、参训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审核各县、区呈报的学员培训成绩报表;为本辖区远程培训项目的实施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并对本地区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四)各县(市区)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根据上级主管部门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本县(市区)学校、教师分布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县(市区)集中学习点(以下称为“学习中心”);做好本县(市区)各“学习中心”班主任、指导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遴选工作;及时向所在市(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上报本县(市区)班主任、指导教师、联络员、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制定本县(市区)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相关措施和应急预案,对培训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做好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选派辅导教师的接待和在各学习中心的分配工作;做好本县(市区)普通高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组织管理和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
(五)“学习中心”校长、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的职责。
校长的主要职责: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全面负责该中心培训期间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对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按时研修,保证培训质量。
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负责组织和管理本班学习活动,了解本班学员学习进度,记录学员学习活动参与情况,对跟进不足的学员进行督促、检查、审核作业。
辅导教师的主要职责:负责本班学习指导,组织并引领学员研讨,点评并推荐优秀作业,编辑并提交学习简报。
各地要选择富有经验和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或教研员担任班主任与辅导教师,可以聘请去年承担远程培训工作的优秀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继续担任。
(六)网络技术人员的职责。密切配合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开展培训工作,协助教育行政部门、班主任、辅导教师进行培训的管理与辅导,解决学员在注册及学习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做好本地的技术保障工作。
六、培训方式
(一)组织方式:采取班级化组织管理。组班方式以县为单位,分学科组班(网上虚拟班级)。每个班不超过100人,设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各1名。各市(州)、县(市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组织学员以县(市区)为单位按学科集中参训。各市(州)、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若干“学习中心”,组织学员集中培训。
各市(州)、县(市区)高中学科教研员、各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按相应学科组班进行学习。
(二)学习方式:由市(州)、县(市区)集中安排学员在“学习中心”学习。其学习形式主要包括:通过多媒体投影在线或离线(DVD光盘播放)集体收看专家主讲的视频课程;辅导教师组织学员针对专家授课内容结合各自教学实践开展网下的研讨和交流;学员个人借助可上网的计算机自学网上的拓展性课程资源和相关学习资料,参与网上的案例研讨和专题讨论,提出问题或咨询,接受专家的问题解答和教学指导;按要求完成相关作业及考试等。
(三)辅导方式:本地研讨、在线交流与专家答疑相结合。本地研讨应在班主任与辅导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开展。在线交流应在本地研讨的基础上,在课程专家团队的主持和指导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交流和专题讨论。针对各地学员学习研讨和交流中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由课程专家集中答疑指导。
七、培训实施及流程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工作从2011年6月启动,分阶段逐步推进。6月15日—7月30日为准备阶段,8月2日—9日是正式培训阶段,8月10日进行网络远程考试,8月11日—8月20日为总结阶段。具体实施步骤为:
(一)6月25日前,各市(州)根据附件3的要求,将参加本次培训的不同学科的教师人数(含高中学科教研员、各高中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上报“项目执行办公室”。另外,各市(州)对各县(市区)学校上报的上述信息数据进行认真审核,按照参训学员的数量和分布状况,设立和确定“学习中心”。(注:“学习中心”在冠名时可以其所在学校为基础,冠以“xx高级中学学习中心”、“xx学校学习中心”等),确定学习中心负责人与技术保障人员。指定“学习中心”所在学校的一名校长和两名副校长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和副主任,负责培训期间该“学习中心”培训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二)7月初,省教育厅召开“2011年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启动视频会议”,部署培训工作。
(三)7月1日前,各市(州)按附件4的信息上报要求(相关表格请在省科所网站下载:),完成参加培训相关信息的统计:
1.将各县(市区)应接受培训的教师按学科进行编班,原则上每个学科为一个班,并确定每个培训班级培训期间所在的“学习中心”。对于学员人数超出50人以上的较大班级,可再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学习组,便于组织网下的交流、研讨。
2.为每个培训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和培训辅导教师,对人数较少的小学科,可二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
3.各市(州)指定一名同志作为联络员,负责与“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工作。
(四)7月10日前,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将帐号分配到我省;7月15日前,完成辅导教师、班主任的注册报名工作;7月20日前完成学员注册报名工作,以便学员及早体验网络平台操作。7月22日班主任在各学校校长的配合下完成审核确认工作,7月25日前完成用户调整工作。
(五)7月15日前,各远程培训平台与市(州)合作开展培训者培训,届时邀请国家学科课程专家及网络平台教学管理和技术人员对我省班主任与指导教师进行远程培训。
培训者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培训组织流程、培训辅导者工作职责、课程主要内容、讲解课程特点、组织交流研讨与辅导答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教务管理与技术操作办法和流程、学习简报内容与编制、与课程专家组交流沟通及信息反馈形式与办法。期间,组织学员做好学习前准备。
在此期间网络服务平台应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相关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将向市(州)教育局送达各学科网络视频课程的DVD光盘,各市(州)教育局根据县区上报的“学习中心(学校)”数向各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送,最终逐级配送给辖区内各“学习中心”的培训点。
2.完成计算机网络检测、DVD光盘播放测试、学员网上注册、分班、预览相关课程资源等工作。
(六)8月2日至9日,培训工作正式实施。8月2日上午8:30通过各培训平台召开网络远程培训开学仪式。在此期间,各“学习中心”负责人(校长、副校长)、班主任,应认真组织本中心的教师按照网络远程培训课程表的安排到指定的培训点集中进行培训;班主任负责对参训学员集中培训的考勤和日常管理。辅导教师在业务上具体指导参训学员的网上学习和组织网下集体研讨、交流等活动。
(七)培训总结。8月10日各平台组织开展远程考试。网上远程培训工作结束10天内,辅导教师应根据有关规定,综合评定出学员的培训成绩并交给班主任;班主任经审核无疑义后应将学员培训课程、课时、成绩等信息呈交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归档保存,作为学员进行继续教育登记和持证上岗的依据。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学习中心”要对培训工作做出认真的总结。各市州教育局(或“项目办”)务必于8月20日之前将培训总结报告发送到省“项目执行办”。
(八)培训考核与发证。省课改办制定合格学员和优秀学员的标准,根据网络平台提供的远程学习过程数据和考试成绩,确定合格和优秀学员,由省教育厅颁发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合格证书。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为了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实施,各市州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筹协调当地的培训工作。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管理、辅导人员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责,确保远程培训各个环节落实到位。各普通高中校长要特别重视本次培训工作,保证每位教师完整参加培训全过程。
(二)质量保障。培训期间,省教育厅将组织人员分赴各地督查培训工作,深入培训现场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评价机制,强化责任意识,严把培训过程和作业的质量关,杜绝作假或抄袭现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督查和调研,并做好各项协调和服务工作。在提交培训总结报告时,要求真务实,突出特色和亮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切实发挥教研部门的力量,积极总结和利用在“甘肃省义务教育网络教研——学科骨干教师远程研修”平台中开展的三次研修经验,保证本次培训的顺利实施。
(三)经费保障。本次活动经费采取分级负担制。
1.省教育厅承担本次培训的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组织等网络平台支持服务及管理,省级督查指导工作以及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的工作补助等费用。
2.各市(州)承担本次活动中各县(市区)班主任与辅导教师的集中培训费用,市级管理组织以及督查指导工作等费用。
3.各县(市区)承担本次活动中各“学习中心”班主任与辅导教师集中培训、县级组织管理以及督查指导,场地、设备使用维护及其它相关费用。
本次活动不向培训教师收取任何费用。
(四)应急措施。各地要认真做好培训的准备工作,及早沟通有关部门做好培训期间的网络、水电等支持保障工作。针对黑客攻击、病毒感染、高温天气、停电、设备故障及其他突发情况等,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要做到快速有效应对,确保培训的顺利实施。
附件2:
甘肃省2011年普通高中新课程 教师远程培训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旦智塔 省教育厅副厅长,省课改办主任 副组长:路晓峰 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 成 员:陈继宗 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 高云庆 省教育厅财务处处长 李慕堂 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 王爱平省教育厅监察室主任 李春芮 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主任 魏 杰 省装备办主任
靳建设 省教科所书记兼副所长,省课改办副主任 何泳忠 兰州市教育局局长 刘德胜 嘉峪关市教育局局长 卢贵元 金昌市教育局局长 李作璧 白银市教育局局长 李 淳 天水市教育局局长 郝德生 酒泉市教育局局长 王 兵 张掖市教育局局长 张兴强 武威市教育局局长 崔振邦 定西市教育局局长 王晓平陇南市教育局局长 杨维周平凉市教育局局长 卢化栋 庆阳市教育局局长 马维刚 临夏州教育局局长 尚学杰 甘南州教育局局长
职 责:对我省2010年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协调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组织远程培训平台的遴选与招标工作,协助落实本次远程培训项目实施的保障、组织管理、督导检查和评估工作等。
领导小组下设项目执行办:
项目执行办主任:陈继宗 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
副主任:靳建设 省教科所书记兼副所长,省课改办副主任 成 员:范多宝 省课改办教研员
冯 继 省教科所信息与质量监测研究室主任 附件3:
各市(州)2011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远程培训人数统计表(略)附件4:
甘肃省2011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 项目管理人员信息表
一、上报信息
1.地方项目管理人员信息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或教师培训机构负责本地项目组织管理、协调等工作的人员,每市(州)、县(市区)1—2名,负责本地项目组织实施,对辅导教师、班主任的工作及参训教师的学习进行管理和督促。地方项目管理人员报送信息见表1。
2.辅导教师信息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选派优秀教研员或学科骨干教师担任,每班1人,主要负责本班学习指导,组织并引领学员研讨,点评并推荐优秀作业,编辑并提交学习简报。辅导教师报送信息见表2。
3.班主任信息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选派教师培训管理者或优秀教师担任,每班1人,主要负责组织和管理本班学习活动,了解本班学员学习进度,记录学员学习活动参与情况,对跟进不足的学员进行督促,检查审核作业。班主任报送信息见表3。
4.班级统计信息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原则上以县(市区)为单位,分学科编班,对于教师人数较少的学科,可视实际情况跨县区以市(州)为单位组班。班级统计报送信息见表4。
5.项目学校信息(承担本次培训的学校)各项目学校指派专人负责本校教师培训的组织及注册审核工作,以便有效组织各校教师参与培训。项目学校报送信息见表5。
二、信息表下载和报送时间
请从省教科所网站()下载以上相关信息表格,逐级填报有关信息,于2011年7月1日之前完成报送。
三、报送方式
以电子邮件形式报送“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联 系 人:王新山
6.高中生物新课程培训总结 篇六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教育部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进行的,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改革的重大举措。课程核心理念: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第二、课程实施是学生主动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学生是在动态的反思和创造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反思和创造的对象。第三、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探究和创造为根本。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收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基本存在方式。新课程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角度讲,要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新课改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具体目标”,均体现了新课程在目标设计上,是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这一特点的。第一,新课程重新定位知识技能的作用,不再把知识定性,即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第二,新课程重新定位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第三,新课程重新定位了课程与生活的关系。新课程认为,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新课程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综合化。第一,各学科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综合,课程向儿童经验与生活回归。第二,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尽可能地反映社会生活实际本质,如新设“综合”学科: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历史与社会、艺术。第三,新课程设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课程内容:倡导“新、活、宽”。课程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或发现式学习方式转变。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面对课改的必然趋势,我们高中生物教师要正确对待课改。
一、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往往会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已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转变
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的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四、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所体现的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加实践、应用理论、获得经验、提高素质、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一个教育平台,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也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对于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活动、取得的荣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参考,如运动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都是学生发展个人爱好的舞台,他们在这些方面获得的任何成绩或表现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作为新高一生物的教师,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简单地把课改理解为变教材。这次课改不仅是换换教材,而是通过教材内容改变,实现包括课程功能、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及课程评价体系等的根本转变,真正实现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过去由老师传授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为主。
走出“错误地认为进行课程改革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弱化,影响以后的升学考试”的误区。过去我们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现在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以前关注更多的是学习结果,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这次课改立足于三维目标的统一,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因此,不仅不会带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弱化,相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更灵活地运用知识
2.新课改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没有兴趣,尤其感到高中生物课枯燥乏味,师生之间也缺乏合作与交流。教学过程实际上则是师生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传统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高中生物课的枯燥乏味,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未来国民素质。3.要改变学生过去单一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使学生学习变得富有个性,并最终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
7.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数学 篇七
一从教师自身条件入手进行改革创新
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以及精神状态等都会影响到数学教学有效性, 所以最有效的改革策略是从教师身上入手。
1. 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尽快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数学教师需要从过去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进化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并在与学生平等的状态下达成数学教学合作协议。
2. 教师应从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人素质
数学教师要给自己一个新课程背景下的准确角色定位。教师也要参与主动学习, 学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努力实现因材施教目标。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 找出正确的、有效的延续下去, 找到错误的、不合理的进行改正。
二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一切高效教学的基础, 根据高中数学课堂高效教学的要求, 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必然。
1. 优化课堂教学层次
高中数学教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层次时, 要求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将数学教学内容划分成难点、重点、一般常识等, 要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教学效果最好的前半节课时间里讲解新课程内容或复杂数学知识中的重难点问题。在其他时间安排教学复习或课堂练习任务, 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 加深学生对之前学习的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此外, 在进行数学课堂优化时教师需要注意, 优化方式必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层次必须紧扣高中数学教学目的与要求。满足了以上要求的课堂教学层次优化行为, 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很强的实际效用。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非常严格, 高中教师必须在数学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也是实现当前高效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首先,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的方式实现新理论学习的目标。其次,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课堂提问。
3. 深入挖掘高中数学教材
新课改后不仅教学理念发生改变, 数学教材也进行了革新与整合。一方面, 数学教师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新教材, 才能保证数学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 教师对教材钻研得越透彻, 教学时越能够活学活用, 采用最适合学生吸收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三重视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
新课改后, 教学辅助工具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学辅助工具本身便是为提升数学教学效果而产生的, 所以高中教师必须重视对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
1. 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始终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 数学教师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数学教师可以依靠多媒体代替板书等浪费时间的工作, 还可以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抛开纸质课本和教案的约束, 用多媒体来保存教案, 完成教学演示工作。此外, 一些以前无法实施的教学策略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完成, 如情境创设、动画演练等。多媒体还是一个很好的图文声像传输工具, 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效果, 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很有帮助。当然, 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为了防止“过犹不及”现象的产生, 数学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防止产生“机械性”教学, 淡化教师与学生间因为多媒体而产生的陌生感和隔阂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还要防止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2. 教学评价系统的应用
高中数学评价具有非常明显的多元化特色, 而在学校的教学评价系统中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有帮助作用的评价形式有:对教师本人的评价、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以及对当前数学教学方式、教学状态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能激励和促进教师成长, 也能推动教学效率的提高,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 经过多数人的研究和总结发现, 适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教学、高效课堂的方法很多。数学教师若能准确应用这些方法, 增强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则实现课堂高效目标并不困难。
摘要: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能让高中教师和学生都获益。教师可以从高中数学教学观念转变、能力提升的过程中获得进化, 更好地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教学环境, 继续做一名合格的高中数学教师;学生可以在教材改革、主体功能发挥和教学方式改进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教育, 更加牢固地掌握高中数学知识, 并能实现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新课程探讨,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8.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数学 篇八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文化”;高中数学教育事业
【中图分类号】G633.6
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人物,需要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对每一个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播。数学这门课程,要学好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做到主动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相关的数学文化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不应该只重视学生的数学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注重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接下来,本文将进行阐述“数学文化”的涵义及其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渗透[1]。
一、“数学文化”的定义
“数学文化”,指的是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看待数学。在思考数学、研究数学以及不断发展数学的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文化现象的各种形式,从文化的方向以及观点,来观察数学、研究数学,尽可能的实现数学中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包括了像数学教育、数学美、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以及数学发展历程等各方面的内容。例如数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发生的三次数学危机。第一次危机是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因为不能把2写成两个整数之比所导致的,当时的人们认为所有的数都能用整数比表示,但突然发现2这个数居然不能表示为整数比。其实2是无理数,所有的整数之比构成的是有理数系,有理数系需要扩充,要添加无理数。终于在19世纪,这一危机的彻底解决,因为建立了实数理论。
二、“数学文化”在当前我国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渗透
今天,我国的数学教育发展遇到了严重的瓶颈。在大多数学校的教学里,数学竟然成了空洞的解题训练。对数学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一种过于强调抽象和过度专门化的趋势,而忽视了“数学文化”的渗透,数学的应用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弱。这样一来,人们一提到数学感觉就是枯燥无味的难考学科,长此以往下去的话,十分不利于高中数学教育的长久发展。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缺少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虽然很多学校都会举办一些数学竞赛活动,然而这些活动的关注点只是集中在学生对于数学题的解答速度、解答方法以及解答思路上,对于学生而言,缺少一定的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活动。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数学文化”在当前我国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渗透并不完善[2]。
三、如何加强“数学文化”在我国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渗透
3.1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专业素养与文化道德修养
数学这门课程,需要结合一定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课本知识。因此,作为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师,我们不仅需要对数学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解和研究,,更要了解在生活实践中“数学文化”的应用,比如在生活中进行数字运算时,可以联想到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并且了解它是如何传入中国而被大众所接受的。又比如崔路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述的:(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一元一次方程的根可以用系数来表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也能用系数来表示,那么三次方程呢?四次呢?五次呢?更高次可以吗?天才数学家迦罗瓦20岁出头,就证明了5次及以上的方程是没有公式解的,也就是不能用系数直接给出。之后他死了,死于为爱情的决斗。根据后来的解读来看,当时是一个女人故意勾引他,然后引诱他和一个职业枪手决斗,所以他21岁就死了。那个女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是愤青,搞一些政治运动,所以,大家以后不要随便参和政治,更不要随随便便为了所谓的爱情和人决斗,珍爱生命,因为你要为自己负责,要为数学少进步50年负责;(2)非歐几何是由3个人几乎同时发现的,但是当时的鲍耶·雅诺什收到高斯的回信,信中高斯说自己早就有相关的研究。他就觉得高斯是抄袭他的成果,不久一个俄国人也发现了非欧几何,他以为高斯把他的成果泄露给了别人,然后怒而终生不再研究数学。其实他们三个都是独立发现的,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天赋。所以说做人不要太狂。(3)埃及太阳神庙,有一个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在每年的唯一一天,太阳光会通过门正好照到神像上面。这就是数学与天文学的结合,如果将来你们穿越了,当神棍也是不错的。通过这样的渗透方式,一方面可以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数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进而促进中国高中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3.2改革数学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数学的魅力
教师需要严格依照新课程改革后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求,将相关的数学文化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讲解相关的数学题目、数学原理、数学公式以及数学推理时,需要结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程度,将相对应的数学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推动学生结合一定的数学文化主动探究相关数学内容。如,教师向学生讲授“球的体积公式”这一节内容时,可以提到阿基米德定律的由来,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军之手(死前他还在说:“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3]。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更加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国的教育事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了使学生们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法展的人才,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文化”在我国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1]李小蛟.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渗透之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11(3):1117-1119.2135.
[2]郭宗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和途径[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1,04(10):1260-1262.1432.
9.高中音乐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 篇九
将高中音乐课程划分为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这种以模块形式出现的课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心。那么,在经历了三年的课程实践以后,在实施过程中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现对其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进行探讨,拟作初步思索。
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六个模块的设置试图完整涵盖音乐所有的领域。因此,每个模块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假如按照课程类型来分,具有明显基础中央倾向的必修模块是《音乐鉴赏》,其他均有明显实践性倾向模块的《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创作》、《音乐与戏剧表演》被作为选修内容。这种分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根据课程主体所表现抽敬的倾向性做出的一种划分。笔者认为,这几个模块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侧重音乐理论知识应用(《创作》);侧重实践性发展(《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进行这种选修课模块分类,目的在于理顺其间的观系。对于学生来说,意义在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兴趣倾向,选修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如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就可以选择《演奏》、《歌唱》、《音乐与舞蹈》这类课程。这类课程降低了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要求,强调了应用性和实践性。对教师来说,可根据各模块不同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相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开设《创作》模块的教师,必定要具备宽阔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开设《歌唱》、《演奏》的教师则要有精深的专业技术。因此,理清观系,有利于选修课程的开展与教学的有序进行。
从目前我县三年来的实施情块敬看,《音乐鉴赏》模块各学校开展基本正常,音乐选修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问题是很多学校不开选修课,《鉴赏》模块上完就代表整个高中阶段的音乐课成的完成,最后在学分认定上可以不用专业课老师的签名,完全可以由学校其他人员代签,以上这些情况严峻挫伤了专业老师的教学积极性;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认为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充,持这种观点的人,把选修课当干必修课的陪衬,使得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附属,或完全被必修课侵占而名存实亡;
二、在于把选修课的内容当干专业音乐院校学习的方式来上。这种错误的熟悉,使得有些教师一味追求专业的深、广,如出现将《演奏》、《歌唱》这样的选修模块上成大学专业音乐的演奏课、演唱课,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要解决以上诸多问题和误区,首先要让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熟悉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作用,以便自上而下的对高中音乐课进行有体系的治理和监督,其次,在我们缺乏开设音乐选修课土壤的备景下,老师们认识上的及时转变显得十分迫切,在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选修课程的实施至少面临教材、教师、教学、课程治理、课程资源、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方面。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它的处理和创造性使用至观重要。我们这里的教材选用的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总的来看,教材的编写忠实反映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了音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内容选取符合选修课程模块的特点。但是,从对课程标准帝矜正内涵的完整理解与掌握,再到编写者依照自己的理解选取教材编写内容,最后教师用教材教,这三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个落差。如何克服或缩小这种落差,就需要从研究教材人手,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备景来参与学习音乐,让学生把音乐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教师方面。教师是课程最终的执行者,是选修课程开设成败的观键。
高中音乐新课程设定的五个选修模块,对高中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因为高中音乐新课程五个选修模块的设定,暴露出了现阶段高中音乐师资现状与满意新课程改革需要之间存在着的突出矛盾。目前,许多高中在教师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缺编,部分经济薄弱地区还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这些与选修课开设都形成和产生了一些矛盾,主要是音乐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与学校音乐教师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单一性不相适应。另外,很多学校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参与继承教育时间少,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机会少,造成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模糊,对模块化的选修课程功能、特点等了解不够,这些又与选修课开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相矛盾。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除了加强对教师的有效培训外,还可积极展开区域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其他的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3.教学方面。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基本途径,因此必须把教学作为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今的高中新课程,个人感觉要完成的任务内容过多,学校为了赶进度,抓高考,造成绩,一些无观紧要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就被一些所谓的主要学科给挤占了。以音乐知识为基础,以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阶情操、树立准确的审美观为突破口,激发想象,启迪思维,力求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情境中把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都将成为空谈。
4.课程管理方面。课程管理是选修课程得以有序进行的保障。相观制度的建立和完备(如选课指导制度)成为课程管理的首要任务。
教育主管部门要对所辖的学校进行课程管理和监督,从根本上杜绝不开音乐课帝疋种现象。
10.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总结范文 篇十
很荣幸参加了今年新课程历史远程培训。首先,向慈心指导和关心我们教师成长课程团领导及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课程团为我们搭建的学习的平台,使我们能够在这里交流和提高;感谢专家们将知识无私地传授给我们,为我们的未来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我的收获
最触动我的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多年以来,我始终在学生、教师、领导的夸赞声中努力工作着,为了使新成立不久的实验学校成为名校,我也和同事们在尝试着另辟蹊径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培训,了解了全国历史教育的最新思路和多种教法后,深深地感到差距太大,今后任重而道远。最震动我的是:教材由时序转化为模块。今后,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陈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明知难为,也要矢志不渝的追求。天道酬勤,我会把这次学习的种种触动、震动、感动化为今后工作的激情和动力,为了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尽自己微薄的力量。
第二、我的成绩
我在这次学习中,相应的取得了一些成绩,按时完成了作业,共完成作业8篇。发表评论10余条。点击率比较高。有1篇作业被评为班级优秀作业,5篇作业被评为良好。积极参加在线讨论。提出了5个问题。每天基本上都在上网,研修的路上,一路汗水,一路思索。但是,苦中有乐、苦中有趣、苦中有获。关键是获得了真知、获得了友谊、珍享了精神财富。研修平台永远是传授科学知识的神圣殿堂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家园。
三、我的设想
通过学习,我获得了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且是全体学生和全面和谐的发展,还要尊重个性与共性的发展。教师应该在这些行为方面转变:学会默默倾听来接纳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与问题来关注学生;友善与学生的对话与沟通;引导学生并澄清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明确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及特征是:(1)自主学习。自定目标、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2)合作学习。即团队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创设情境、独立选择、发现问题;(4)探究活动。经历过程、情感体验;(5)获得发展、掌握方法、建构知识。还有专题设计、有效教学、学业评价、教师成长等等方面的收获。这里只想就三维目标谈谈个人设想。
首先,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
1、知识与能力目标。比较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课标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着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整个过程具体而不抽象,有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谁都不能游离其外,重在“亲历”和“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历史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透,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价值的体现。涉及现代意识、世界意识、多元文化、和历史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等等。内涵比起旧课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其次,理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历史素养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知识应用能力。这是无庸置疑的。产生怀疑或动摇,将使历史教学无所适从,也将使历史教学质量严重滑坡。三者关系:知识与能力是基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实现基础的手段,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所要达到的结果。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最后,整合三维目标和落实三维目标。整合三维目标是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中。落实三维目标是:(1)学生发展的远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2)教学目标具体化。A、教学对象;b、学生的行为;c、确定行为的条件。(3)教学内容问题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4)教学过程实践化。主体参与、活动有效、职责明确、评价到位。(5)教学指导方法化。陈述方法、探究方法、逻辑方法等。(6)教学评价多元化。整体、个人、合作、特色、价值、影响等等。三维教学目标整合和落实,是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我们对它认识的深入程度。
以上是我通过7天的培训对三维目标的设想。这个设想也许还不成熟、不成例。但是,它是我对这次研修的回馈,是对导师的回赠,不才的学员一份深深的敬意和感激。我想我会继续在中国历史课程网上学习的,我会以实际行动对课程研修持续发展作自己最大的努力!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除了对广大一线教师进行省级、地级、校级三级培训外,还开设了通过网络平台对教师进行的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培训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手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通过收看视频,聆听了专家和有经验的一线课改区教师们的心得,使我感受很深,对课改中高中历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些以往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变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
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2、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更新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主要有三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二是观察学习法,它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运用观察学习法的主要内容是对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的观察”。观察学习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三是实践学习法,是指“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境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是等途径来学习历史的方法。”高中历史课标解读对这种学习法的开展有明确的指示,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指南,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
3、教育理论、课改理念的培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首先,在专业情意方面,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自己适应新课程的信心。
其次,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更新学科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在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要有更深入的研究。
4、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整合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网络、科技成果。认识并开发这些资源,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一,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合理利用与开发历史教材,必须吃透教材。教师应对教材结构,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对照课标,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教学目标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对教材中辅助材料如课前的引文、历史图片、问题设计、课后练习等进行深入研究,揣摩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分析课与课、专题与专题之间的关系,分析专题在模块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教师也是重要的教学人力资源,教师不仅是教学资源的利用者,还是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之一。如果历史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师“在自身以外的教学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实现教学资源价值超水平的发挥”。
第三,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之一,对教育教学具有能动作用,由于学生对教育具有能动作用,因此有效的学习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使其在朝目标迈进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节。
第四,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互联网、历史音像资料、图书馆、历史遗存、博物馆、社区、家庭都是对实现历史课程目标有利的课程资源,依据课标要求,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11.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作业设计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23-01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学作业,能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也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思改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育教学的主体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是高效课堂的提出与探究,如何设置作业,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数学作业的特点
由于高中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高中数学作业也有其特殊性,所以高中数学作业不仅具有一般作业的特点,也有自身的特点。
1、抽象性。高度的抽象概括性是高中数学作业的一大特点。高中数学知识较其他学科的知识更抽象、更概括,使高中数学完全脱离了具体的事实,仅考虑形式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高中数学作业中有很多习题使用了高度概括的形式化数学语言、给出的是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解应用题或解决问题也是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
2、严谨性。由于高中数学的严谨性,所以高中数学作业同样具有严谨性。汉斯•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只有数学可以强加上一个有力的演绎结构,从而不仅可以确定结果是否正确,还可以确定是否已经正确的建立起来。”可见高中数学的严谨性。
3、独立性。高中数学中,除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有相对明确的系统(与平面几何相比也不成体统),代数、三角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注意它们内部的小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成了学习时必须花力气的着力点,否则,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必然会欠缺。
4、频繁性。高中课程中数学课在一周中天天都有,因此高中数学作业的布置是极其频繁的,课堂上往往“将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变式训练”,每堂课后都有课外作业,学生在校期间天天都有数学作业。
二、新课程下作业设计的类型
与传统作业比较,笔者设计了一些更有益于学生去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开放式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合作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比如实践调查、数学实验、数学日记、小制作、小课题研究等。引导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向老师请教、上网查询资料等,借助这些途径无形中让学生增长见识,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科技、数学与体育等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作业,培养其创新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2、研究性作业。研究性作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研究课题,学生带着问题,边学习,边研究,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层次,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学交流、共享,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念,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3、能力性作业。能力性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原始的数学知识,还要掌握数学活动技能,如:数学式子的变换技能、解方程和不等式的技能、作图技能、运算技能、论证技能等。而且对考察学生能力较高,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既能体现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还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4、开放性作业。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作业设计中,我们应该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目的,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创新。在实践中可设计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以及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策略多的题目。
5、自选型作业。教师按教学单元提供大量的数学巩固性作业,教师只提一个每天完成作业的最低量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其特点是: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改善了作业效果,学生享受到了做作业的主人的快乐。
三、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
1、作业要有科学性。即作业要体现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简单而言,就是作业练习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设计作业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设计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力的作业。
2、作业要有层次性。班级授课制下,由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会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则可缩小这种差距。当然,它需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作业设计也不例外。可根据学生水平把学生分组,分类布置作业。也可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布置适量选做题。按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显然行之有效,但须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学标准的误区。
3、作业要有开放性。作业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可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潜能,结合教材适当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伙伴完成研究性作业。
参考文献:
[1] 常云龙.谈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12.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数学 篇十二
一、充分认清实现高中数学课程目标路径运行现状
(一) 理念转变待深入
新课标正式实施以来, 一方面, 在当前形势下, 教师需要敢于担当, 善于攻坚, 切实抓好新课程的末端落实。另一方面, 部分师生满足于已有的认识程度, 停留于当前研究现状, 裹足于教学路径的实践步伐。
(二) 应用空间需拓展
当前, 一些学校未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激励、评价、奖惩机制, 现有运行模式较为零散, 系统性、规范性、逻辑性不强;部分教师任务意识、高升学率意识潜在, 将应用教学归类于“附属产品”, 有意规避或无意忽略数学应用问题;学生为学而学, 片面追求分值, 教学模式的衔接力、数学应用的落实力不强。高中数学新课程目标对其运行路径、施教方法、配合活动已经进行了明确。如果片面追求教学模式的转变, 即使思路再新、内容再多、方法再活, 不与学生需求、教学实际相结合, 实现新课程目标路径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 评价机制未建立
新标准明确规定要加强信息和数学课的结合, 在相关内容中纳入相关算法和思想, 这是对评价子系统的一个创新。然而在教学中, 问题却层出不穷。如在进行二分法求方程计算时, 人为生成数据, 虚假信息存在, 借助载体评价系统不够完善。加之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日益临近, 种种新形势和任务的变化, 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同步的高中数学课程目标路径评价机制。
二、准确把握实现高中数学课程目标路径的结合点
(一) 知识与技能融通渗透
学习的目的在于理论与实践的渗透结合, 高中数学教学也当如此。比如, 在教学“空间微量与立体几何”时, 要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 讲清直线及其夹角的量值范畴, 让学生理解运用空间向量计算夹角的功能, 掌握对比分析基本技能, 增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确保学生数学素养和教学目标的具体实现。
(二) 过程与方法相辅相成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讲,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 不在于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 而在于转换师生角色, 通过生本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 及时调控“适教”能力, 引导和启发学生认清高中数学特点, 促使预习、审题、解题、反思、交流、总结能力的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与学习, 贵在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支撑, 内促推进。
(三) 情感与价值内促发展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 难度、思维度和抽象度都有所增加, 许多学生遇难而退, 失去了学习与研究兴趣。比如, 在求解值域过程中, 如果x∈[-1, 1], 设定x=sinα, sinα∈[-1, 1], 利用局部换元的方法, 将根号去掉, 无理式变成了有理式, 三角函数值域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教学这类问题时, 教师通过引进新的变量, 化超越式为代数式, 为学生讲清显示隐含条件的重要性, 主动探索值域的内在关系及消除根号的必要性。为此, 教师要以“质感”为基点, 抓住心理、情感的教育引导, 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高次的问题低次化,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数学的育人价值。
三、拓展创新新课程理念下实现高中数学课程目标路径的基本方法
(一) 夯实基础“大锅炖”
“大锅炖”是指根据人的营养需求, 精心选择食材, 适当加以辅料, 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做法, 逐步“下锅炖制”。其特点是营养价值高, 大众普遍喜爱。将其理念运用至高中数学教学, 意在以班级为主体, 不分学生成绩好坏、接受能力强弱, 将数学基础知识融于其中, 通过延续、补充方法, 打牢数学基础, 提高整体受益率, 达到新课程目标基本要求。另外, 教师要对所授的学生数学基础做到心中有数, 明确学情, 因人而教, 切实将“大锅炖”式的基础知识教育方法, 渗透至知识、能力、题型板块的教学, 融于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 进而优化“学理论—记图像—用性质—提技能”教学路径, 提升教学实效。
(二) 微课辅助“烹小鲜”
微课辅助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新生事物, 贯彻新课程“改进教学方式”理念, 转换“师本位”角色, 引导教师立足教学实际状况, 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自身特点, 从微观层面入手, 关注小问题, 运用小载体, 实施小教学, 形成小路径。“烹小鲜”语出老子的《道德经》, 通过“做菜要讲究火候, 佐料多少要适宜”生活常识, 意寓做事要把握一定的技巧, 做到精心、细心、耐心, 力求出精品、出实效。微课辅助与“烹小鲜”脉络相通, 内涵一致, 客观要求我们在实施高中数学教学时, 真正懂得微课辅助是什么、从哪来、重点解决什么的基本道理, 利用好高中数学教学微视频、微课题、微教案、微设计等有效载体, 实现由小形式到大效果的转变。
(三) 塑造路径“生成树”
从STP方面分析, 要使课程目标“三位一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就要树立科学的施教理念, 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完善有效的教学模式, 减少教学主客体最小权重的消耗, 促使新课程理念下实现高中数学课程目标路径“生成森林”的生成。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发展表明, 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持续不断的渐进式改革是符合我国教育教学的正确发展之路。虽然高中数学施教策略较多, 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但其核心要素还是要坚守数学价值不放松。当前要着眼教学改革形势, 立足学生学习实际, 跨越传统教育观念的羁绊, 突破制约路径发展的藩篱, 固化培育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使当前教师参与、支配、组织者角色转变到底, 进而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要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路径拓展的“压舱石”, 确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数学“三基”不动摇, 价值体现不缺失, 切实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摘要:课程目标作为整合教学资源, 改进学习方法, 增强教学功能, 促进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实践的有效载体, 在高中数学教学领域中,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调整、导向和驱动作用。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为视角, 着眼教育改革形势, 立足教学现状, 准确查找施教路径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探讨解决办法, 促使课程目标高质量实现。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目标,路径
参考文献
[1]薛寅家.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 2014 (2) :29-30.
[2]王胜.激发高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路径分析[J].广东造船, 2011 (7) :10-13.
13.初中数学新课程培训总结 篇十三
课堂教学呈现了以学为主的新局面。各班数学实验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和深入研究,立足课堂,积极实践,一年来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更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各年级数学课堂上,基本消除了灌输式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学更面向全体,教师经常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学习形式多了,思维训练多了,发言交流多了,课堂正在向学生的主动学习不断发展。
2、注重了教学情景的设计。新教材较重视问题情景和过程呈现的设置,教师注意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备课中突出情景和过程的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吸引力,教学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
3、更注重了动手实践的探索。在课改中,全组教师对数学实验已形成共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增加动手实践机会,通过“操作探索归纳”的形式,让学生“做数学”、“做中学”,特别是在课题学习领域,更加注重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4、更注重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正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下逐步落实,课堂上,教师经常较多地采用启发式讲解、探究式讨论、多样化训练等方式。尝试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模式与新课程有了更好的结合。
5、更注重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新课程倡导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实物投影仪已成了学校教学常用的手段,一年来,有90%的教师已在多媒体教室上过课,不少教师还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为提高教学实效,广大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各种教具学具,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效率。
二、课改使教师获得了更好的专业发展机会
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作为首批进入课改的数学教师,在深入的实践与研究中,较快地适应了新课程,业务素质得到较快的提高。
1、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广大实验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研究方向,立足本校,着眼课堂,积极探索教学改进的途径。在许多学校的七年级备课组活动中,形成了分工协作集体备课、教师每周撰写教学反思的制度。在学校教研的基础上,定期进行县级研讨活动,通过教学观摩、互动式研究交流,初步形成了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的共识,即要从教学任务和学习需求的实际出发,远离机械接受的识记型教学方法,多用解释型、选取适当内容尝试探究型的教学方法。
2、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学校数学本着为教学第一线教师服务的原则,开设了新课程专栏,组织骨干教师,为实验教师提供所需的教案设计、课件和试卷等教学资源和教研信息。课改以来,教师的网络教研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主动收集网上资源,经整合后运用于教学与研究。网络教研得到了关注和欢迎。
三、课改促进了数学教研组的建设
1、校本教研得到了加强。全组数学教师通过教学观摩和经验介绍,形成了加强数学教学研究工作的共识,明确了工作要求。课改以来,备课活动的实效性明显提高,教师之间交流的教研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加强。
2、数学教师的课改意识得到了加强。七年级数学课改的氛围,带动了全体数学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的自觉性,许多教师主动到七年级进行开课,深入研究新教材。广大教师都自觉地将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和中考复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为新七年级实施新课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四、实验的教学效果分析
一年的课改,在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良好的开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用学生的话说,即“课堂活了,学习活动多样化了,比以前更喜欢上数学课了”。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各校学生的共同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初见成效。
五、问题及思考
1、教师素质的提高问题。无论是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和还是实施策略的操作,都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学科专业及综合素质,如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的意识和能力、课件设计制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运用能力、跨学科知识及人文素养等。部分教师从困惑到逐渐适应,少数教师还不很适应,学校教师之间还不很平衡。因此,培训学习和深入研讨交流必须进一步加强。
2、教学方法问题。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简单化,缺少灵活性多样化,创新意识不强;一些教师只注意形式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形无实;新课程课堂教学得不到有效的改良,教师的学习引领作用得不到更好的发挥。
3、课程资源问题。新课程倡导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但受各种条件限制,许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学仍然得不到有效利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影响课程实施水平。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数学】推荐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08-12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10-07
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09-14
普通话课程心得09-20
普通话培训 教案07-16
普通话培训教案11-03
普通高校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09-28
普通话培训考试通知09-07
普通话培训课教案〈三〉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