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

2024-10-17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共12篇)

1.《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 篇一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这就意味着新的教学工作又将有声有色的展开,学期刚开始,我和学生都抱着满腔的热情去学习,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投入带来的快乐。

讲《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时我提前便让学生朗读,同学们也很听话,但在我检查时还是出现很多问题,主要的一点便是字音读不准,再就是感情也读不到位,经过细致的纠正同学们这才改了过来,讲课文时我首先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同学们很积极,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收获,接下来便是精读课文,我向同学们提出了第一朵杏花是何时开放的问题,同学们很快便找出答案了,接着又讲竺可桢爷爷认真观察的语句,起先同学们找到几个,但不是很全面,我本想把正确答案告诉他们,但还不等我开口同学们又开始认真的读起课文,读完了又讨论,讨论完了这才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找了出来,我看着同学们那股高涨的学习热情,内心的高兴劲无以言表,当讲到第八自然段时需要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起先同学们读的都很平淡,读不出应有的急迫感,我便给同学们分析,“经过一年的等待,小男孩看到杏花开了心情应该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急迫”“那谁能把这种急迫读出来呢?”起先只有一两个人举手,但越来越多,到了最后就出现了你争我抢的局面,以至于下课后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

通过对《第一朵杏花》的教学我明白了书中自有你想要的答案,只要认真细致的读便能证实那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2.《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一、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这一次教学, 笔者没有采用讲授的方式跟学生强调文章的主旨, 而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之所以设计这一问题, 是无意中在办公室听到一位同事带着一定的情绪说:“我问班上一位学生, 这位学生竟然说本课主要讲的是杏花。”他的情绪没有影响笔者, 倒是所描述的事情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于是我决定到课堂去问问。

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读过好几遍《第一朵杏花》了。老师这儿有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认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之所以强调是“简单的问题”, 是为了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 鼓励每一个学生回答这一问题。)

生1:讲的是杏花吧。

师:哦?你呢?

生2:我也认为 讲的是杏花。

师:有多少同学认为本文讲的是杏花?请举手。

(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举手了。看来, 必须弄清楚学生为什么这么想。)

师:你们为什么认为这篇课文讲的是杏花呢?

生3:这还用问 , 看标题啊。《第一朵杏花》当然讲的是杏花了。

师:哦, 是这原因啊!还有其他的看法吗?

生4:其实文章中很多内容是讲杏花的。 (这是一个语文基础不错的学生, 因此我想多听听他的想法。)

师:哦?你具体说说。

生4:课文有八九段都提到了杏花, 尤其是第1、6、11自然段, 都很具体地写了杏花。

师:嗯, 有道理。大家读课文的时候, 都要像他这样认真仔细。

生5:老师 , 我有不同 的看法。

师:嗯, 很好!说说你的看法。

生5:我认为本课主要讲的是“第一朵”杏花, 而不只是讲杏花。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5:课文一共四次提到“第一朵”, 说明“第一朵”在课文中非常重要。如果再看“第一朵”在课文中出现的地方, 还可以发现都是竺可桢爷爷在强调“第一朵”。而竺可桢又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 他的话一定, 一定———

师:一定有重要的含义, 是吗?

生5:对!所以我认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第一朵”杏花。

师:大家对这位同学的观点有什么想法? (生不住地点头。)

师:那也就是说, 大家认为本文强调的是“第一朵”而不是“杏花”, 对吗?

生6:只强调“第一朵”也不太好。因为如果不是杏花, 而是别的花的话, 那可能就不是竺可桢爷爷要观察的对象了。

师:那总结一下, 本文强调的是什么呢?

生: (齐) 第一朵, 杏花。 (学生齐答的时候, 将这两个词分开, 并分别进行了语气上的强调。)

教学进行到这儿, 笔者已经发现, 在读完课文后, 如果没有教师的干预, 学生往往会认为课文主要写的是第一朵杏花, 而没有发现课文最后一段的“点睛”作用。那么, 如何从学生的这一认知基础出发, 引导其领悟课文的主旨呢?

二、为什么是这样的标题

结合上面产生的问题, 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引导:

师:同学们, 根据刚才的分析, 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 想请大家一起来思考思考。

(说到这里, 笔者故意停顿了一下。这个时候学生感觉笔者可能会问出难度比较大的问题, 这样的期待心理, 有助于下面的教学。)

师:大家想想, 课文为什么用“第一朵杏花”作标题?

生:啊——— (语气里有一种不屑。)

师:我听出来了, 大家感觉这个问题没意思, 是吧?

生:这还用说啊, 刚才我们都已经说过了, 因为课文写的就是第一朵杏花嘛!

师:好吧!那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这是一篇没有标题的文章, 让你来给它起个标题, 你会怎么起呢?

生:竺可桢看杏花。

生:竺可桢看第一朵杏花。

师:你们为什么总要带上竺可桢爷爷的名字呢?

生:因为是竺可桢要看第一朵杏花, 又不是我要看第一朵杏花, 所以得强调他的名字。 (引起了一部分学生的笑声。)

师:这个看法有特点。那竺可桢爷爷为什么偏偏要看第一朵杏花呢?

生:他要看第一朵杏花开的时候是哪一天。

师:找到这一天又有什么用呢?

生:这与他的科学研究有关。

师:第二朵、第三朵不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可能是第二朵、第三朵看不出气候变化的规律。

师:你的回答很有道理。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出, 竺可桢爷爷要想发现准确的气候变化规律, 就必须找———

生: (齐) 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

师:对!在竺可桢爷爷看来, 第一朵意味着精确, 而我们的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标题, 实际上是想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

生:我知道了, 在最后一段。 (读) “搞科学研究, 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 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所以说, 用“第一朵杏花”作为标题, 看起来写的是第一朵杏花, 实际上却是通过对第一朵杏花的寻找, 来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的道理。从这个角度再读课文, 你会发现对第一朵杏花的描写, 其实都不完全是描写杏花的美丽, 而是为了寻找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

经过以上这段教学, 学生的思维终于由他们的认知起点走向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而且学生所形成的认知结论, 不是教师硬塞给他们的, 而是他们自主思考的结果。课上到这里, 我认为不应当就此结束, 还有一些可以挖掘的地方。

三 、科 学 研 究 中 规 律 的发现

坦率地说, 在我想挖掘深度之初, 还不知道具体如何进行, 但课堂上偶尔提出的一个问题, 打开了课堂教学的局面。

师:读完这篇课文,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 认真观察就能发现科学规律吗?

师:你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生:我认为科学规律不是观察出来的。

师:为什么?

生:只观察, 不动脑子想, 规律也出不来。我看过许多科学发现的故事, 观察只是一个方面, 只是一个基础, 科学规律的发现是很不容易的。

[当时在课堂上, 笔者一下子还真举不出什么科学发现方面的例子 (这也提醒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 在任何一种体裁的文本教学中, 都需要进行一些知识的拓展) , 于是让这位学生在课堂上举了一些例子。而通过这些例子, 学生得出了结论:科学发现除了观察之外, 还需要进行很多的分析与总结工作, 尤其是科学结论往往要经过多次证明之后才有可能变成科学规律。]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科学发现上的一些故事, 这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大家回过头来读读课文, 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 我发现课文最后一句话有问题, 好像只说了要观察, 而没有说观察之外的其他因素。

(这位学生的回答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附和。仅从课文最后一句前后的关系来看, 确实存在科学发现上的不科学之处。虽然由于文章阐述的重点集中在观察上, 因此课文收尾可不必谈除观察之外的其他科学发现因素, 但学生能够有此发现, 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了。)

3.《第一朵杏花》中的情理趣 篇三

情:全文中最具“情”的地方,恐怕是“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这个句子了。当孩子告知竺可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候,他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立即”前往,并且高兴得“像年轻了几十岁”。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第一朵杏花开了,对于竺可桢来说就是大喜事。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谁也不会对这样的事情多么在意,但是,对于研究物候学的竺可桢来说,意义重大,非同寻常,因为这样的“精確”,是他从大自然中获得的一个重要的、原始的、真实可感的第一手材料,是关涉发现气候变化规律的大事,难怪他心情如此的兴奋、激动、快乐和急不可待。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科学家,对自己科研工作浓厚的兴趣和热忱。

理:是课文最后竺可桢不止一次说过的那番话。其中“精确”二字最为关键,从中可以推想,竺可桢认真观察、一丝不苟、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大形象。这番话可以让学生明白,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科学成就的取得,靠的是常年的精确观察。做科学研究如此,做别的事情也一样,需要认真、精确,一丝不苟,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

趣:文中最有趣的地方,恐怕是使用不同的动词来描写“杏花开了”。如“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粉红”,“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春风……吹鼓了杏树的花苞”,“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前面的两个句子,“泛出”搭配“粉红”,“绽开”搭配“花瓣”,不可互换,准确无误,后面的“鼓”和“捧出”尤其精妙。这个“鼓”字,不只是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了杏花在枝头上鼓了出来、含苞欲放的情状,它还暗示着这样一层意思:第一朵杏花快要开放了。“捧出”呢?是拟人的写法。竺可桢看到的第一朵杏花,是那么富有感情,它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捧出”来给他看,这是对科学家勤奋研究、孜孜以求的一种奖赏,是大自然要把自己的秘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一个有心人的真诚之举。从“捧出”一词,我读到的是作者对竺可桢发自心底的崇敬与赞美的感情。

4.《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篇四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几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象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可桢爷爷内心活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但是,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这位小孩,杏树主人家的那个没名没姓的孩子,对学生的启发意义更大,因为这个孩子能够记住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后准确为竺爷爷提供了信息。现在的好多孩子心里只记得自己,对别人吩咐的事情从不放在心上,或者是忘的太快。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老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往往也缺少着这种“长时间”。因此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引导学生把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来,记下来,以后时机成熟再去解答,也是一项重要的素养。

5.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篇五

二.设计思路:

1.把握教材特点。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在科学研究中个性重视调查研究,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每到一处都不耻下问。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

这篇课文讲了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也说明了只有透过长期、精确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中务必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把握人物特点,感受深刻道理,增长阅读兴趣。

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资料。

课文资料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可桢意味深长的话,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课文语言清新流畅,生动鲜明。

2.灵活处理教材。

文中人物对话虽然比较多,但浅显、简洁,所以并不想按照课后练习中安排的,重点进行分主角朗读训练,而是重点用来指导写作中如何引用人物的语言,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经常写一些记叙文,又不太会引用人物语言。

而培养学生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课文最后一节引用竺可桢的一段话总结全文,升华中心,无论是从语言工具的价值,还是从思想教育的价值,都有其记忆的必要,所以我决定让学生背诵这一节。

3.凸显设计理念。

①把教材当作例子,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四年级下学期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挖掘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

②以人为本,遵循常态下学生的一般阅读规律。

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引领学生在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中,主动获得知识的积累,潜力的提高,认识的深化,兴趣的拓展。

④回归朴实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行进在语言的基石上。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进一步明确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3.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潜力。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潜力。

5.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潜力。

2.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潜力。

五.教学难点:

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六.教学准备:

1.发放《竺可桢的自然日记》阅读资料。

2.发放《詹天佑》阅读资料。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学习资料。

二.初步接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中心。

三.简要介绍人物。

图片、生平、成就。

四.引导练读课文。

1.引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一种重要的语文潜力,也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2.学生自由练读。

让学生自己说说练读方法与目标。

4.抽样检查练读状况。

让学生自己确定抽样方案。

5.学生再次回报阅读收获。

6.引导: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五.梳理课文板块。

教师不作分段提示,让学生自己琢磨出课文板块。

一般把课文分成三段。

六.品读最后一节。

1.挑战读。

2.以采访挑战成功者的方式,让学生练习采访,并感悟读书方法。

3.教师引领,提升学习方法:品词析句,读懂课文最后一节。

哪些词语最让你心动?为什么?

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为什么?

4.小结:竺可桢的话鲜明地反应了他是一个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人;竺可桢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只有透过长期、精确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样一个道理。

5.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节。

七.积累文中词语。

八.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观察分析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2、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激发研读兴趣。

1.抛出问题: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去掉,你认为呢?

2.讨论解决思路。

3.引导学生寻找课文资料上的前后共同点。

4.引导得出结论。

二.品读第一大段。

1.分主角感情朗读。

2.评读。

3.引导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心灵的词或句子又有哪些呢?

主要抓“您又来看花啦”中的“又”等词,课后练习4-1和“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两句话。

4.引导感悟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

三.品读第二大段。

1.分主角感情朗读。

2.评读。

3.质疑:为何人物对话没有读错?

引导:记叙事情时。有时能够省去人物语言提示语。

比较一、二两大段中人物对话,体会记叙方法的多样性。

4.想象,给课文补充提示语。

5.练习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四.激发思考兴趣。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五.宽度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竺可桢的自然日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明白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2.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六.深度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詹天佑》,找出詹天佑与竺可桢的一个显著的共同之处,在重要处做上记号,感悟出一个道理。

2.交流:如果我们学会了长期、精确做事,那会怎样样?

八.教学反思:

1.让理性之光穿透课堂。

语文课堂是一个极富挑战性、创造性的时空。所以,语文课堂需要探索,需要有理想追求的教师。肖川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文中说过:“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这堂课就融入了我对语文课堂的理解:凸显学生主体,摒弃散漫对话;凸显心灵交融,摒弃外在肤浅;凸显语言味道,摒弃游离形式。步步踩实在语言的基石上,行进在文字之间,基本上做到了。

2.努力构建课堂文化平台。

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是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给了我们不少启发。她所说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如那些连之后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她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

这堂课的主题词是“严谨”“科学家”。在构建的这样一个主题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的体现。

3.用链接穿越课堂时空。

课堂应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中转站,链接过去的学习与将来的学习,才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再局限在“这篇文章”里,不应再局限在教材里,要注意“这篇文章”与“那篇文章”,教材与我们自身和生活的世界之间的联系,要为学生打开通向语文世界的通道,让他们看到人类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文化之星,并吸引学生在课外大胆地去探索。这堂课在突破传统的封闭课堂上也是一种用心的尝试。

4.精心琢磨引领的艺术。

6.第一朵杏花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练习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杏花什么样子?你知道第一朵杏花什么时候开吗?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诊断与矫治:

(1) 出示生词,矫正字音。

(2) 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默读课文,要求: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间?

三、优化新授,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5段):

(1) 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

(3)出示: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比一比,两句话有何不同,从“弯下腰来”“习惯地”你体会到什么?

(4)小组合作练读第1--5段。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5) 指名练读。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学习第6--15自然段)

(1) 师: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优美生动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日美景图,谁来读读看。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齐读

(3) 读7--14自然段,想想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

出示: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 )地说:“刚才。”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 )地说:“是。”

①再读,讨论,归纳: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②读第三遍,读出相应语气。

③分角色朗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4)小孩子和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5)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竺爷爷很高兴?

出示: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指导朗读

(6)“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7)指导朗读

3、学习第16自然段。

(1) 出示: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 指导朗读

(4) 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5) 小结:竺爷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6) 再读体会。

四、发展性诊断练习: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总结。

3 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五、学习生字。

7.《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设计 篇七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上的模糊与准确的教育,读这篇文章,你传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也很直白,孩子读完自会豁然开朗。而我认为,第一课时应该在定位上下功夫,所以我就从自己思考的定位说来设计这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谁能说出模糊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师:谁能说出大概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以让学生说反义词来定位这一课,学生是喜欢的,因为学生愿意做这个活动,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是活跃的,孩子们是愿意把自己头脑中的思考表现出来的]

师:在第三单元中,全班同学根据范文,模仿写出一篇观察植物的文章。这篇文章我已经批完了,同学们也读过了批改过的文章,你们观察能力怎么样?我想同学们心中有数。我尊重你们的隐私,在这里我不说每个同学的观察能力,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篇特别有意义的观察文章第一朵杏花(板书),我们一起来欣赏科学家的观察吧。

[以欣赏观察定位此课,可以使学生轻松学生,让他们与自己的观察对比后,自己就十分清楚自己的观察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师:请同学们先自已欣赏一篇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合上书本想一想这一课,然后谈谈这篇阅读的感受好吗?

生:

师:看来大家第一遍阅读知道了许多东西,其实欣赏科学的观察一遍是不行的,看看再读一遍或者再读两遍,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继续读,此时我也与大家一起读,因为我本人也需要欣赏呀!好的文章谁不喜欢?)

师:请同学再一次谈谈,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没有?

生:

[这两次阅读可以把孩子定位在一个较高的层次,这也为第二课时的冲动教学打好基础,当然这也是对孩子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提供材料式说话训练]

师:我轻轻地放一遍标准的朗读,哪个同学愿意与录音比读?

(放光盘中的读)(一学生同读,大家共同欣赏两种读)

[这是一种朗读定位,过去我常常让学生听后再读,训练一段时间后,发觉效果不好,所以想到了用这种复合式读,效果很好,孩子的辨别能力提高较高]

师:(读完后)请同学们静静倾听一遍录音吧!

(重放录音)(我与师生共同倾听欣赏)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诉说第一朵杏花?

生:

师:(放一段轻音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一个同学在那里诉说自己心中的第一朵杏花。

[三次倾听,学生的欣赏定位可以达到了第一课时的高潮]

师:读完这篇文章,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提出来好吗?

生:

师:请大家把这些问题写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课后自己或者与同学研究研究,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不管找到怎样的答案,都是你们努力得来的,建议你们最好把寻找的过程作为日记记下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8.第一朵杏花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进一步明确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3.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5.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2.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

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初步接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中心。

三.简要介绍人物。

图片、生平、成就。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后的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自由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杏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文章为何要写第一朵杏花?

3、读了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自学情况。

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读文后的生字,并组词。

2、指名分节读读课文。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的价值的问题则留作第二课时解决。)

4、概括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赏读品味:

本文多处描写了杏花,请你找一找,读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了一片淡淡的粉红„„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想想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激发研读兴趣。

1.抛出问题: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节可以去掉,你认为呢?

2.讨论解决思路。

3.引导学生寻找课文内容上的前后共同点。

4.引导得出结论。

二.品读第一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引导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心灵的词或句子又有哪些呢?

主要抓“您又来看花啦”中的“又”等词,课后练习4-1和“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两句话。

4.引导感悟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

三.品读第二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质疑:为何人物对话没有读错?

引导:记叙事情时。有时可以省去人物语言提示语。

比较一、二两大段中人物对话,体会记叙方法的多样性。

4.想象,给课文补充提示语。

5.练习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四.激发思考兴趣。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五.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竺可桢的自然日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9.《第一朵杏花》教案 篇九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激情导入,走进文本”“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换位思考,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然后问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第3小节,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采用分配角色朗读。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老师及时过渡: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桢说的那句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个别读,读完交流读懂了什么。结合第一次看花来说说,什么是“精确”。从而体会出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师乘机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自由交流。

10.读「第一朵杏花」有感 篇十

读《第一朵杏花》有感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的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爷爷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我读完了这篇课文以后,觉得科学家竺可桢爷爷非常伟大,因为他能弯下腰和孩子说话,并且一起观察杏花,这说明了竺可桢爷爷是个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

11.四年级课文《第一朵杏花》教案 篇十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第一朵杏花和杏花有什么不同吗?(杏花开得最早的那一朵)

这篇课文讲的是哪位科学家观察第一朵杏花的事情?(板书:竺可桢)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文读读相关的文字就知道了(学生读课文)

新授

鼓励学生坚持读完课文。

我觉得看完17自然段就可以知道原因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自认段,并从中勾出一个能体现竺爷爷对第一朵杏花感兴趣原因的词语来。

①学生开始读课文。

②读完这一段,你觉得是哪个词。(板书:精确观察)

看看哪位同学还记得文中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两年前)

下面,我们就按两次看杏花的顺序,从中体会竺爷爷是怎样精确观察的?先看看竺爷爷第一次看杏花(1-5自然段)中那体现了精确观察?并体会竺爷爷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出示:竺可桢爷爷小哦哪个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进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问:从那里看出是精确观察?(A、一段一朵地数。B竺爷爷是走进才数的,这样可以梳得更加清楚一些。C、四朵杏花开放的程度还是不同的)师小结提问:我从这句话中读出竺爷爷观察杏花十分仔细,它不是一般的观赏,而是走进看,还数了数开了几朵,并且他发现杏花开放的程度不同,想象一下可能怎样?(有的可能已经完全绽开花瓣,有的可能含苞欲放......)师接:这些情况都说明他观察仔细。

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请大家接着往下读(2-3自然段)还从那些词句中体现竺爷爷精确观察?出示:爷爷,您又来看花啦?.....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师:读完这个自然段,那个词语给你的印象深刻?(“又”说明竺爷爷平时一定也是经常在观察杏花的;“习惯地问”说明竺爷爷在坚持长期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师小结:竺爷爷不像一般人那样只是欣赏杏花美丽,而是习惯地问杏花是哪天开放的,说明竺爷爷关注的是.....(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的优良习惯。

第二次(6-16)

师:一年前,杏树主人家的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了答案,从而引出竺爷爷第二次看杏花,先请问文章第几自然段(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勾出本段的动词,并体会动词巧妙运用。

(请一生有感情读6自然段,勾了哪几个动词:吹绿、吹醒、吹皱、吹鼓)

杏树主人家的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这里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你知道是从那个自然段到那个自然段吗?(7-14)谁想读读。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⑴读第一遍:自由轻生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他加个提示语。前后同学可以说一说。

⑵读第二遍:小组同学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⑶读第三遍:根据提示语读出语气,请一生读竺爷爷的话,一生读小孩的话,其余读旁白。省配合朗读。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为什么高兴?祝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竹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楚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除了对话部分,还可以从那里看出?(15自然段第一句)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师:同学们,连杏花都被竺爷爷感动了,不是绽放,而是......(捧出)捧出的是对竺爷爷的敬爱,对他的热爱。竺爷爷又是怎样记录下这个日子的`呢?(郑重)什么意思?(严肃认真)

你从“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有体会到了什么?(从“郑重地记下”可以看出竺爷爷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学到这里我真想采集一朵杏花献给竺爷爷,我们读到的是杏花,却让我们想到的是杏花背后这位热爱科学事业的竺爷爷。

此时此刻,使我们不禁想起竺爷爷这段耐人寻味的话吗?请同学们齐读,你们有什么想对竺爷爷说的吗?请大家写下来好吗?(生动笔练习)

知识延伸

学到这里,我想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信心帮我解答。师提问:这篇文章本是写竺可桢爷爷的,为什么题目是《第一朵杏花》而不是《认真的竺可桢爷爷》?师答:这篇文章确实是在赞扬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题目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竺爷爷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爷爷严谨的研究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竺爷爷严谨的品质。这种写作方法叫做“以小见大”,就是以一件小事来反映一种伟大的品质,或者一个哲理。就是说我们在描写一个人的时候,不必一味地赞扬他多么优秀、伟大,只要通过一件典型的小事就可以说明,而且更能显示出它的伟大。下次写作文的时候,请同学们也要试一试这种手法。

板书

第一朵杏花

竺 精确观察

12.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十二

第一单元《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解决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给课文分段,理解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同学们,有一幅春联写得很美,我出上联你们来对下联,好吗?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2、这是我们上学期的学习内容,你们真棒!是啊,春天快到了,花儿们都绽放出灿烂的笑脸,今天美丽的杏花也来到我们四年级做客了,你们瞧!

3、出示杏花图

谁愿意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它的模样?„„

4、这么美的杏花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竺可桢爷爷的目光,(板书:竺可桢)要知道竺可桢爷爷可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呢,你对他有些什么了解呢?

学生发言说竺可桢简介(出示课件自由读竺可桢相关资料)

5、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发生在杏花和竺可桢爷爷身上的故事。板书:第一朵杏花

指名读题:美美地读,让我们闻到花的香气。

师:“现在,我们给课题加上一个感叹号,再来读读看,你读出了什么?”(指导读好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自由读课文(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三)师:“学习让我快乐,快乐源于收获,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教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围绕第一朵杏花所叙述的这件事情和竺可桢爷爷成为一名著名的气象学家有什么关系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2、第一朵杏花

竺 可 桢

上一篇:纠正“四风”问题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银行营业经理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