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情书》观后感

2024-09-29

日本电影《情书》观后感(精选13篇)

1.日本电影《情书》观后感 篇一

“情书”是所有人记忆深处抹不去的永远的初恋。

纯白的雪地,粉嫩的樱花。图书馆淡粉色的窗帘下忽隐忽现的少年。俊美的侧脸,他就是少年藤井树。他一直暗恋着同班级和他同名同姓的女孩。那个有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的女孩。“情书”是我所看过的影片中,描写少年暗恋情节最为细腻动人的影片。因为心灵的悸动,甚至不敢看第二遍。印象依然深刻的是,男孩为了女孩而打架。放学路上,女孩为男孩摇动脚踏车,用微弱的灯光一起看英语考试卷。

也许,分离是生命的永远。那本《追忆似水流年》不知是否已经蒙尘多时?男藤井树在一次登山中掉下山谷死了。突然,很想知道,在他从山颠自上由下坠落的一瞬间,他看到了什么?是少女温柔的笑脸嘛?那,我想他不必遗憾了,因为那张画女孩肖像的卡片如今已经在她手中了。

[简介]

日本神户,渡边博子在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陷入到悲痛和思念之中。博子在藤井树的中学同学录里找到了他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由于抑制不住对爱人的怀念,博子按着这个地址给远在天国的藤井树寄去了一封充满问候和思念的书信。

不可思议的是,不久博子竟然收到了署名为“藤井树”的回信。经过进一步了解,这个藤井树是一个年轻的女子,而且她还曾经是男性藤井树的同班同学,原来是博子从同学录中误抄了她的地址。为了多了解一些男友在中学时代的情况,博子继续与女性藤井树保持书信来往。而藤井树在不断的回忆中,竟逐渐发现中学时代那个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少男曾经对自己产生过一段真挚的感情……

《情书》是岩井俊二执导的第一部在电影院公映的剧情长片,上映后立即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引起轰动。这部清新感人的《情书》已经成为九十年代最为脍炙人口的日本爱情文艺片。

《情书》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开始,通过两个女子书信的交流,以含情脉脉的笔触舒缓地展现了两段可贵的爱情。女主角博子对藤井树的眷恋,两个藤井树之间朦胧的情感,都没有由于藤井树的意外死亡而枯萎,而通过细腻感人的影象深深地印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永远不变。

在精心描绘爱情的同时,岩井俊二还着意表现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追忆。《情书》正象普鲁斯特那本小说的名字,追忆着似水的年华。过往的爱情和青春也正是在主人公的回忆中才逐渐清晰、复活。与现实相比,影片中的过去更为明快优美。在那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中,漫天飞舞的片片樱花,暗生情愫的少男少女,都唤起我们的无限遐想。而《情书》中所构筑的那个美好的中学时代,可能也正是岩井俊二和很多人最为温馨纯洁的回忆。

同很多日本电影一样,《情书》也反映了死亡。可以说《情书》的故事情节始终是围绕着生死而展开的,但与众不同的是,它并没有刻意去表现死亡的恐怖与残酷。男性藤井树的遇难,少女藤井树父亲的去逝都被淡化为一种哀思和怀念。而影片对女性藤井树的病危、抢救过程却着墨颇多,意在通过这种生死较量的情节衬托出生命的珍贵。

《情书》中对过去的追忆和有关生死的描绘都极具东方气质,含蓄优美、感而不伤地表达了影片的主题――珍惜有限的生命和宝贵的爱情。看到博子站在皑皑白雪中面对深山大声呼唤的时候,藤井树最后看到书卡背后画像而感动落泪的时候,我想有关生命和爱情的一切争论已没有意义。

山因风雨而朗润,

梅因雪而傲然,

菏因淤泥而高洁,

爱因遗憾而永恒

2.日本电影《情书》观后感 篇二

关键词:黑白电影,默片,怀旧,梅里埃

一、前言

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里曾说:“真正有诗意的电影, 不但能让不可见的世界重新呈现, 更能让我们拥有失落的时光。”《雨果》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电影, 也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美国国家影评协会的主席安妮·舒胡弗说:“那是一部献给早期电影的礼物。”影片改编自布莱恩·兹尼克的绘本小说《造梦的雨果》。讲述巴黎火车站的孤儿雨果与伙伴伊莎贝拉的探险之旅, 巧妙地融入了早期电影大师梅里爱的跌宕人生, 进而演绎出一段华丽而珍贵的无声电影史。

故事起源于一个寄身于巴黎火车站钟楼里的孤儿雨果, 想方设法希望修好父亲过世前一再嘱咐的自动机器人。机器人的修理手册在一次意外的被一位严厉的玩具店主乔治没收, 小雨果在乔治养女伊莎贝拉的帮助之下终于拿回手册。当修好的机器人完成第一幅画作时, 却在页脚写出玩具店主乔治的签名。以此为线索, 他与伊莎贝拉一起揭开了伊莎贝拉教父乔治的身世——他就是被世人遗忘而大隐隐于市的电影大师乔治·梅里埃。

二、旧时代经典老电影的新科技再现

《雨果》有一种非常奇妙的复古效果。许多历史上早期电影的镜头得以重现通过3D镜头再现, 表现早期电影先驱们如何创作与拍摄电影的过程。他以一种谦虚的态度, 大气而动情地呈现出这一段历史。整部影片给人一种尤为浓厚的经典名著般的厚重感, 向一代电影鼻祖梅里爱更甚至整个电影默片时代致敬。

影像带领观众回到《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日蚀》《仙女国》等作品的拍摄现场, 与梅里爱一起体验各种电影技法带来的新奇感觉。片中, 各种细节均和经典相呼应, 乔治·梅里爱唯一流传下的电影——1902年《月球旅行记》, 则是全片的线索, 那个一只眼睛被撞入飞船的月亮脸则是全片的线索, 也是回归经典的象征符号。借助梅里埃的回忆, 观众还能首次在3D银幕上看到那些经典的默片镜头。崩塌的火车之3D特效带来的惊悚感, 取材于电影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第一批影片《火车进站》。而电影中最经典的一幕, 小男孩雨果在逃离抓捕的万分紧急关头挂在大钟的时针上的镜头, 则毫无例外地借鉴了1923年哈罗德·劳埃德在《最后安全》里的经典演绎。不光是凝固时间永不落幕的巴黎街巷和中古建筑, 法国作曲家圣·桑的《骷髅之舞》作为黑白老式电影的配乐展示经典文化的魅力。对曾经的默片和有声片的交接时代致以怀念。

纵使旧日时光和黑白荧屏离去了, 容纳了全部生命画面的情感却永远地留了下来。这是对电影执着的情感表达和无言的邂逅, 是对电影旧时期蓬勃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的致敬, 超越教条与理论的纯粹与激情。咔咔作响的老式放映机展现的虽是黑白的画面和无声的静默, 观者怀着一份怀疑和忐忑的心情去, 它就像一位久违了的挚友, 穿过时间带来问候, 轻易击中每一个人的心房。

三、斯科塞斯献给梅里埃的情书

1976年创作出“电影史上最有力且永不会过时”影片《出租车司机》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成功的把观者带入主角崔维斯那充满隔阂, 孤独, 愤怒与痛苦的地下世界中。华美古典、情感细腻的《纯真年代》也是斯科塞斯的作品, 他的确是考究派的复古大师, 《雨果》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早期影片中常用不同速率的慢镜头来表现人物所关注的事件。与常出现在浪漫, 悲哀, 悔恨场景, 灾难来临之间的场景不同, 斯科塞斯别出心裁用“慢动作来表现视角镜头中的特定主观状态”。他试图追求一种电影的历史感, 在除了叙事之外, 把故事的背景元素灌注到一种特定的电影类型, 或某个特定的历史时间里。若干年后人们会回忆起某些段落, 他们可以追溯原始的出处, 像是一本浓缩信息和历史的教科书。

乔治.梅里埃作为电影的先驱者, 一战的爆发让他一贫如洗, 一手创立的电影studio随之倒闭。用卖电影的钱, 梅里爱在Montparnasse火车站开了一间玩具店, 从此退出了电影史的舞台, 也不愿再回想当年。因此, 也就不难理解电影里梅里埃的那句台词:My lift has taught me happy endings only happen in the movies。这里面透着的纯粹以及那种对于美好的向往仿佛让我看到了老马最心底的东西, 一种心灵上的乌托邦。时间只能对老电影无情, 默片时代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电影早已在我们的视线中烟消云散。当“脆弱朴素”的胶片电影渐次为缤纷繁华的数字电影取代, 不仅失去了短暂苍白的美丽和消逝不再回来的缺憾感, 亦再没有温柔的感性和浪漫, 再没有温度和柔软, 只得在冰冷的科技中获得永生。

用香港著名评论人舒琪的话说:“ (马丁.斯科塞斯是) 一个把一生都贡献给了电影 (创作电影、保存电影、拯救电影、宣扬电影) 的名副其实的‘电影人’, 用电影来颂赞一位 (乔治.梅里埃) 也把一生完全托付给电影的电影先锋。”

四、结语

在电影制作科技日益迅速发展的时代, 观众的视觉神经一次又一次被辉煌的特效场面刺激占领, 拥有炫目的特技效果和火爆动作场面华丽与否似乎成为了检验大片好坏的唯一标准。然而, 高超技术和传统情感并不相矛盾, 我们在运用科技的同时亦可以留下曾经最朴素的电影梦想, 表达亘古以来几乎从未改变的真善美。《雨果》以其出众的3D视觉效果挥洒了一个带有浓浓旧事和人文情感的绝美故事。复古与怀旧不是电影的停滞不前, 恰是对如今整个浮躁功力的大环境下的一次反思;倘若我们能够正视这一点, 必然能够影响到有限银幕空间的遮蔽下, 更为丰富辽阔的现实世界。

但The story has not over yet。电影梦无论再过几百年也不可能结束。而那些伟大的旧梦, 无论未来什么时代再次出现在荧幕霓虹中, 都能让人们振奋感怀。

参考文献

[1]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情书》电影观后感 篇三

有人说看完《情书》后没有任何感想,有人说看完后,感动的稀里哗啦,那么谁说的对呢,我想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话,你是无从知道的。因为你不知道影片表达的东西是否能引起你内心的共鸣,从而让你有所想法。我是很喜欢《情书》这部电影的,不管是情节,还是情感,都能让人很有代入感,有欢喜的,有伤感的,有遗憾的。而看完后,没有任何感觉的人,我想你们是幸运的。

藤井树青春期不懂的如何表达对暗恋对象的喜欢,总是以一些“小动作”来引起心上人的注意,这跟多少人曾经喜欢女孩子的表现如出一撤。但很多人却没有藤井树的幸运,能遇到跟初恋对象长的一模一样的人出现,并且还能得到博子的深爱。藤井树(女)是跟博子写过信以后,才知道藤井树曾经喜欢过她,这应该是属于他们共同的回忆,可是却只能一个人回忆了。剧中的每个人看起来都是幸运的,也好像是不幸的。藤井树遇见了与初恋一模一样的博子,是幸运的,却死于意外,是不幸的,死后还能通过博子传达了对初恋的爱意,也是幸运的。博子失去了最爱的藤井树,最后却也还有秋叶茂的陪伴。藤井树(女)是藤井树死后才知道以前的一段感情,她有更好的选择,也有被爱的回忆。秋叶茂可能只得到博子的人,她的心却不知道何时才能得到。就像生活中的我们,没有完美的存在,有不幸,却又何尝不是有另一种幸运相伴。

4.情书电影观后感心得 篇四

观看了这部经典的爱情著作后,深有体会,有的时候爱情是美好的,也有的时候爱情是一种痛苦剂。《情书》是日本作家岩井俊二的长篇小说,其小说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展开,通过两个女子书信的交流,以舒缓的笔调细致的展现了两段可贵的爱情。故事传说主要是围绕一封信来所展开的话题,当博子小姐从山上走回了墓园,这是她未婚夫藤井树去世两周年,于山难。这个开头,已成悲剧。然而树小姐其实一直在羞涩地爱着他,树先生也不懂得表白,他用一些看似无理和怪异的行为来引起她的注意,而女孩儿就这么一直苦恼着,烦着他,疏离着他,直到男孩儿转学离开。

电影全片没有一句告白,却能将暗恋的故事传说表现的淋淋尽致:这才是我最为敬佩的地方。正如故事传说中的少年藤井树一样,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曾有过一段暗恋故事传说,“暗恋”里的心酸与美好小心翼翼与隐晦克制,都能在电影《情书》中找到影子。无论是少年倚在洒满阳光的窗边低头看书,放学后在校园车棚制造的“偶遇”,还是藏在借书卡背后多年的素描画像,那份未曾说出口的爱恋诗意而美好,少年的欲言又止令人心动。有观众甚至称赞这是一部“无论何时都会流下热泪的电影”,可见影片对“暗恋”的极致刻画动人至深。

5.情书电影观后感作文 篇五

两个藤井树其中一个是女孩,两个女孩其中一个叫藤井树,两个男人其中一个已经走了。

两条看似平行的感情线,注定要被一颗一直迷惑的心和另一颗曾经迷惑过的心所连接。

一个名字两个回答,也许就是一见钟情的最好诠释。所有人都看得出两颗少年的心里的秘密。两个少年却在对方的世界里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一个是日后久久不能释怀的初恋情人,另一个是琢磨不透就放弃琢磨的神秘人物。误会也许就是故事的动力,一个误会的产生必定回引起万千美丽的传说。男藤井一直在向女藤井暗示着自己的感情,也就是我最初被吸引的原因,也许是为了故事情节设置,女藤井始终没有明白男孩的心思。即使是在离校之前,男孩在书中留下的素描也没有被女孩看到。个人认为女孩可爱到白痴的地步,也许这就是男孩喜欢她的原因吧。

换一个角度,片子所描述的就是男孩最想看到的,也许片子所描述的和他的想法有一点出入。一个少年的感情不想被其他人所洞察,包括自己倾慕的对象。就像保守秘密一样,把这份感情放在心里最安全的角落里,只有自己能够抚摩怀念。所以他没再找过女孩,也许他死后也不想有人去打扰女孩,这份感情或者说当初的感觉只能是用来怀念的。不巧有一个真正爱他的博子,对爱的疑惑和一本旧相册帮助博子完成了这个心愿。

一封飞往天堂的信钩回了所有人对所有往事的记忆。女藤井回忆起了封存的美好时光,博子找到了男孩的秘密。博子意识到自己也是男孩美丽回忆的一部分。博子用清醒代替了失望,最后在雪地中用一声声呼唤和过去告别,重新回到生活中。与此同时,女藤井也找到了曾经那本见证这份感情的书,最后用酝酿良久的泪水告别了肺病告别了父亲的去世也重新回到生活中。

就像一个绳节被接开一样,过去的种种明朗了。遍布片子的白雪消失了,我想应该是春天吧,应该是那个逝去感觉的回归吧。

6.论日本电影中的翻译技巧 篇六

关键词:日本电影,翻译策略,翻译技巧

1 日本电影翻译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日本影视剧被引入到国内,其中一些深受观众喜爱。在欣赏日本电影时,由于语言上的障碍,观众往往需要依靠字幕来了解剧情、人物语言、行为活动和心理刻画,如果译者无法做到准确翻译,就会给观众的欣赏带来巨大障碍。从这一点上来看,原版日本电影字幕翻译可以说是电影的第二生命。尽管日语中存在为数不少的汉字,但却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很多词汇虽然源于汉语,通常在读音、含义方面有着天壤之别。这些差别就要求在翻译电影时,必须由较为专业的译员来承担翻译任务,否则就无法准确地完成翻译工作,不能实现“信、达、雅”。电影除了传递画面和情节之外,还力求让观众真正理解其中微妙的情愫,这也需要通过台词翻译来进行诠释。

2 日文所特有的“暖昧性”

日语与汉语有着微妙的关系,二者交互、融合、渗透,对于很多初学日语的中国人来说,都需要率先破除掉固有的语言藩篱,而对于电影翻译来说,更是一件难事。电影语言需要放在特定的剧情和对话中去理解,因此一些可以直接翻译,但是还有一些无法完全按照字面含义来翻译,否则就无法准确翻译出电影本身想要表达的内涵。这就需要在翻译时,不仅要精通日语,还需要了解日语特点和文化习惯。

总体来说,日本是个重视默契的社会,日本人性格含蓄,说话委婉,很多场合和时间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隐晦平淡的方式进行表达,说话时偏爱省略含蓄的表达,喜欢点到为止,这就造成了日语的重要特点——“暖昧”。在日本电影的对话中,这种暖昧的表达更是屡见不鲜。

3 日本电影翻译技巧解析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造就了公众的语言方式,而这种“暖昧”的隐晦方式在诸多日本电影中都有所表现,需要结合情节和语境进行理解。下面笔者以较为典型的几种语言方式进行举例解析。

3.1 含糊语

日本人说话时喜欢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因此想要理解对方的真实含义,需要结合语境,而不能完全通过字面意思来判断,否则就会产生误解偏差。其中较为典型的是“けつこづ”“ちよつと”“いい”“どぅも”“はい”等词语。因为这些词语既可以表达正面意思,又可以表达反面意思,而个体究竟是想要表达认同还是反对,观众单纯通过这些词汇根本无法完全了解。

3.2 委婉或否定的表达方式

在日语的日常对话中,个体很少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而是更多地使用间接、暖昧、不确定的表达方式。对话中惯常使用的祈使句、使役句、疑问句等,通过这些特殊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听众去理解判断,而不是直接用肯定句和命令句来表达。这种委婉或者否定的方式在诸多日本电影中也比较常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文中的语言习惯。

3.3 省略的用法

“省略”也是日文的语言现象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尤其是人称代词的省略,更是较为典型,这在其他语言环境中非常罕见。

首先,日本人在对话中经常会出现主语的省略,这种语言现象在许多电影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其次,在日语中常见留有余地的省略,由于一些话语不得不说,因此为了避免带给对方伤害和隔阂,个体往往说一部分,却把对方也懂的、直接说出后有可能给双方造成不愉快的方面省略。这种委婉的省略表达是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心情感受而进行的,不仅可以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传达给对方,而且也不会伤到表面的和气。

4 结语

以上电影翻译之中的许多技巧,究其原因,和日本沿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审美观念密不可分。千百年来,人们生活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与大自然和睦共处,也造成日本民族细腻的感情、委婉的语言表达。在日本的许多电影艺术中,正是从这种朦朦胧胧、深奥莫测的艺术中感受到回味无穷的余韵,体会到情感的和谐。

因此,在日本电影的字幕翻译中,对于语言习惯和文化的差异应该着眼于剧情和人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方借鉴,灵活运用,这样既能帮助观众最大程度了解日本文化的内涵,减少误解;又可以为我所用,丰富汉语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户田奈津子.字幕の中に人生[M].日本:株式会社白水社,2000.

[2]铃木孝夫.言葉と文化[M].日本:岩波书店,1973.

[3]顾铁军.外国新影片翻译与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蔡振声.中日文化比较[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5]李靓颖.电影字幕翻译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5).

7.《情书》电影观后感800字 篇七

以我之名,冠你之姓

那时候没有一秒钟可以到达的邮件, 等一封信,漫长如一生,但是慢一点,才能写出优雅浪漫的话语;慢一点,才能仔细寻觅盼望的爱情。

那天趁着兴致,我们三个支持国产电影的老女生去看了这个评价挺不错的电影。没有想到影院里排这部电影的人,从放映厅门口一直到了电梯出口。

不久电影开始了,汤唯大气自然的美又一次吸引了我,她脸上随意展露着的不羁,宣告着小虾的正式出场。教授呢,就是腐女最爱大叔吴秀波叔叔,一身简洁明快的西服,脸上适时的笑容,透漏着属于生意人的一切。

《查令十字街84号》,在这本书出现前,小虾每天恣意妄为地过着自己不过脑子,动则全盘皆输的赌场生活。随意一挥手的压注之后,要么睡大街,要么住进星级豪宅的小赌手。直到老同学的出现,让她背上债务的那一刻,她落泪了。

极度缺乏安全感时,她会迷失自己,一头扎了进去,以为那个富豪级玩家对她是真爱,然而遍体鳞伤。教授呢,由于从小父母离异,离开家庭远赴美国,心里极其抵触家庭氛围,欢愉的女伴也离开了。幸运的是,他和小虾却依靠着一本书的邮寄,从开始的吵闹变为彼此的灵魂。此时我的内心波澜很大,就像小虾一样,对爱情总是飞蛾扑火,以为爱的越挚烈越纯真,就会走得更远,手拉得更近,然而结果却不如愿。

爷爷奶奶的出现,为我们刻画了爱是什么。爷爷奶奶办仪式的那天,爷爷拒绝了牧师的套词,对奶奶说出了,你比我先走,要是你不嫌弃我,到了那里,就等等我。此时的我早已泪流满面。

他们还是相见了,即便错过了那么多次。相视一笑,我们早已读懂了这场关于书信的爱恋。爷爷去世后,奶奶卖房子签的名字,更是冲击了我的视线、内心、心灵。林唐秀懿,以我之名,冠你之姓。

8.日本电影《情书》观后感 篇八

近期,有部经典电影即将上映,那就是5月20号上映的日本电影《情书》,《情书》它是由岩井俊二自编自导的的日本纯爱电影,于1995年3月25日首映,这部电影一上映就在日本引起了轰动,甚至还获得了东南亚及欧美地区的好评,为何《情书》这部电影如此让人记忆深刻呢?甚至在许许多多的爱情电影当中脱颖而出。

在许许多多的爱情电影中,我们对那些男女相恋的爱情故事早已司空见惯,然而,《情书》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让我们眼前一亮,《情书》讲述了一封原本出于哀思而寄往天国的情书,却大出意料收到同名同姓的回信,并且逐渐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暗恋。观看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处于青春懵懂时期的男主一直执着的深深暗恋着跟自己同名同姓的女生,尽管男主的纯真感情很强烈,但男主始终不曾表白,而是用恶作剧的形式透露出痕迹,而女生并没有感受到。男主转学到了另一个城市,把自己内心隐藏的暗恋情愫转移到另一个跟暗恋对象气质一样的女生博子身上,然而,这些故事的真相因一封信展开情节。

《情书》这部电影让我们感相,受到了抒情中蕴含着淡淡忧伤与遗憾,博子了解了事实的真知道自己只是替代品,但那段纯洁的爱恋,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却是真实的存在,或许换个角度来看,也许男主并没有把博子当成替代品,而是在真挚的感情中付出了真心呢。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唤起了人们对青春,对爱情的憧憬与回忆,同样的也让我们懂得喜欢一个人不妨大胆一点,向前一步,或许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9.浅谈日本恐怖电影中的艺术元素 篇九

美国的恐怖电影主要追求的是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依靠特效和血腥的手法,让人感到的是充满恐怖的“暴力”的震撼。其恐怖离不开“血腥”这个元素。

日本的恐怖电影则拥有另类的风格和东方色彩,不再以异类的面目出现,他们完全融入人类生活中,成为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依赖于故事和角色来制造心理恐怖的方式,大大有别于美国恐怖片依靠特效和血腥的手法。飘忽不定的东方恐怖形象却不知何时,也不知何地会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它带给人的不是感官刺激,而是心理震撼,它让人感到或许真正的鬼就生活在你的身边,让观众不断产生恐惧的心理。

二、日本恐怖电影惯用的恐怖元素

(一)源于日常生活的恐怖点

死尸。令人惊悚的直接方法,就是直接让观众看见尸体,这样的手法虽然不新鲜,但是效果却是相当好,虽然没有西方恐怖片中的血腥和变态死相,但是这规规矩矩的尸体代表着死亡的意向,闭上眼睛不看可是还是会去想,最原始最简单的表现手法将恐怖直逼观众内心,切身体验到恐惧无处不在。

镜子。镜子可以反映一切,不仅可以反射表面的还可以延伸反映被隐藏的。人民都会害怕照镜子的时候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影像,害怕镜子里面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因为人们所不能理解的东西并不需要也不希望在现实中遇见,所以人们希望能在影片中看到那些鬼怪怨灵被制服从而消除内心的不安。

水。在多部日本恐怖电影中出现,水的频繁使用和出现是因为在日本水是有灵性的,水会让人溺死,夺人性命,水里藏着怨灵,水还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可以各种颜色形体出现,日本的本土文化里的水代表积聚阴气,是不祥的。所以常常被用来作为日本恐怖类型片中的恐怖元素,无处不在,环绕观众周围。

楼梯。在日本恐怖电影里楼梯是相当重要的场景,它们都是与恐怖链接的入口,长廊这也是很阴森常用的,因为主角能选择的不是前就是后,一般还都是黑暗并且无穷延伸的通道,而且封闭的程度不亚于密室,无法逃脱,只有焦急恐惧的等待。

日本恐怖片实用的道具都是日常用品,常常出现录像带、电话、头发、影子、废弃的建筑以及莫名其妙的东西。如影片《午夜凶铃》,其实剧情并不恐怖,也没有设定和渲染某一特别恐怖的场景,但是那盘附有咒语的录像带却使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就此变作了恐怖想象的附着对象,人们开始不停的用自己的幻想一次次吓唬自己,令自己毛骨悚然。

(二)日本本土文化色彩融入其中

日本的恐怖片将自己的本土文化溶入其中,善于用缓慢的节奏、安静的环境来表达无限的心理恐怖是日本恐怖片的一大特性。《午夜凶铃》中没有西方恐怖片中常见的血腥和暴力,缓慢的节奏、平淡的对白,用日本文化中独有的沉稳与冷静来叙事,却步步为营地迎来让人屏住呼吸的惊恐。导演用一种相对原始的电影语言,突出表现了对意境的营造、悬念的铺垫,用影片光线、化妆和配乐来给观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恐怖。日本恐怖片还深得东方神秘主义的传统,恐怖不是来源于视觉刺激,而是来源于想象。无论是《午夜凶铃》系列、还是《鬼娃娃花子》等恐怖片中鬼怪的形象都是不确定的缥缈幻影。垂着双臂的贞子,仿佛无声无息地慢慢向你直逼过来。这种若即若离、若有若无的处理手法让观众的期待心理愈加浓厚,恐怖感一幕胜过一幕,这体现了东方文化擅于写意的一面,具有浓郁的东方玄学色彩。

(三)封闭空间表现无限的惊悚

我们都知道,日本恐怖片中常有的便是在封闭的空间中招惹鬼灵。撞鬼的空间往往幽闭如同荒岛,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明显是对岛国的暗喻。《咒怨》《鬼娃娃花子》等影片中的主人公都会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封闭空间遇见发生恐怖的事情,这种封闭的空间会形成一种压抑的氛围,观众可以从音效、剧情发展等方面预知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可是主人公却只是在拼命躲藏,希望能够找到出口,封闭的空间给人心理的压抑,观众只能提升自己的恐惧,因为在密室内没有出口,危险在逐步的逼进,在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从故事的感官恐惧逐渐延伸到心理的恐惧。

三、结语

爱情片是把温情的故事和唯美的感情酝酿在一起展现给大家。恐怖片就相当于一场文艺噩梦,是对那些既吸引人又引发厌恶感的素材进行的加工。即惊悚难定的恐惧,也是对现实中被压抑的欲望的代偿性满足,恐怖片就是这种恐惧与满足的混合物,是类型电影中一颗独特的明珠。

摘要:美国的恐怖电影与日本的恐怖电影有所不同,前者主要讲究视觉冲击,后者主要是营造心理上的恐惧。日本恐怖片的之所以卖座,是因其中的恐怖元素并没有什么特殊,只是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观众会感觉到恐怖就在我们的身边。

10.日本电影《东京家族》观后感 篇十

电影《东京家族》是日本着名导演山田洋次2013年的最新力作,近日抽空在家静静地观赏了。该片讲述的是住在濑户内海小岛上的平山夫妇来到东京,探望在东京工作的三个孩子,只是子女长大成人,从早到晚为了生计奔波劳碌,根本无暇带着父母游览东京。平山夫妇心中涌起万千情感,老伴突然间去世,平山又回到老家慢慢走完自己的人生。整部影片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日本民族的一大特征便是感情细腻,因此日本影视作品擅长描述细腻情感。刚刚去世的日本着名小说家渡边淳一也以描述男女之间情爱出名,被称为情爱大师。

山田洋次是我非常喜欢的日本导演之一,我大学毕业后师从的朱实(笔名“瞿麦”)先生是日本语言文学大师,曾将《寅次郎的故事》、《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等山田洋次的经典作品译成中文,引入中国。()可惜,现在朱实先生年事已高,且后继乏人,好像现在已很少有人将日本精彩的影视作品介绍到中国来。

11.日本电影无人知晓观后感 篇十一

阳光温暖热烈,就像是每一个盛夏宁静的午后。

暗暗涌动着的情绪是最不起眼的针脚,却无处不在,甚至串起了一整个故事。

茂从阳台捡起玩具,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像是在完成人生中一个重要的仪式。被限制,被圈禁,连那个带着小小满足与得意的笑容,都简直像是偷来的。

红色的指甲油和钢琴,是京子的梦啊,也是母亲曾经温情的见证。她走了以后,温顺的京子,抚着地板上没擦净的痕迹,想象某种不可能的可能。

雪跟着哥哥去车站,要避开房东一家人,抱着接到妈妈的愿景。那双咯吱咯吱的小红鞋,和最后一颗巧克力豆,最后都成了一种符号。纱希会回来吗?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熟悉的人的离去对她而言好像只是一场场不定期的等待。那盆摔碎的花预示了什么吗,我想到的是写了名字的茂,最后却是最小的妹妹被裹进小小的行李箱。这样的悲剧在四个孩子被抛弃的时候就被设想到了,独自生活,最年长的哥哥也没有到可以打工的年限,没有经济来源,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更何况是需要大笔支出的医疗救助。在雪刚刚摔伤的时候找到医院急救,遇到好心的医生,活下来的可能是有的,但是这样的医院这样的医生真的能遇到吗,京子和茂有限的生活知识也并不能做到及时将雪送医。

明最年长,也是四个孩子中唯一一个能光明正大走出家门的。母亲的种种荒唐行径,他都知晓,甚至可以理解,但还是做不到不厌恶,纱希后来的做法,让他想起了母亲,那个保护他们也抛弃他们、可怜也可耻的母亲。懂事沉默的长子,说到底也只是个孩子,他也渴望友谊。茂感到饥饿,他考虑再三,用不多的钱去买了面,回来发现茂跑出家门不知去向,最后发现茂在游戏。前一刻对失去的恐慌突然变成了愤怒和不被体谅的委屈。

家人之间的生气是什么呢,对立矛盾,当时觉得不可理喻无法原谅不共戴天,之后又懊悔于情急之下的那些态度,纠结那些可能给对方的伤害,小心翼翼地道歉,而当日的事件,事后再被提及,也只是几句诙谐的调侃。

后来埋葬雪的那个夜晚,有些东西被彻底的改变了。母亲的忏悔或许会到,但已经太晚了。

12.日本电影《镰仓物语》观后感 篇十二

不太记得到底当时看到了怎样的图画,但那就像一个通往全新世界的门,从此事物不再是眼见到的本来样子,生出了不同的模样。顺着《山海经》,又去看了《镜花奇缘》、《西游记》、《聊斋志异》…每晚躺在床上入睡前的我,总会从天花板上的斑驳水渍印,生发出无尽的想象。

上大学时,同寝室的姐妹是个漫画迷,有天她给我推荐了一套漫画,说我一定喜欢。打开一看,这不就是童年看到的那些可怖又有点可爱的妖怪么?于是从《百鬼夜行抄》开始,我又迷上了日本妖怪。

从图书馆里借来鸟山石燕和葛饰北斋的画册,在宿舍轮流翻阅。每个妖怪背后都有一个迷人的传说,比如豆子婆婆是用筛子在水中捞人来吃的妖怪,而桥女则是为情投水自尽幻化出的女鬼,雪女据说是被情人抛弃于雪山的女子所化,因此经常诱惑上山的行人,凡对其动情的人便会冻死。

那时候便开始希望,如果能有一个妖怪与人和平共处的地方,真想去看看啊!而电影,又给了我再一次做梦的理由。

镰仓,日本三大古都之一。不同于京都和奈良的传承有序,随着镰仓幕府在1333年被推翻,整个城市也全部毁于兵荒马乱,不仅仅是街道建筑,连书籍记载也全都被烧毁。但由此,也诞生了一个日本历史上最为神秘的地方。各种志怪传奇都能在这里找到存在的理由,因为1333年之前的镰仓,谁都没有见过。

在镰仓,还能找到众多影视漫画的影子。既有《灌篮高手》中江之电通过的交叉口,也有《海街日记》里四姐妹一起看海的七里滨,还有《倒数第二次恋爱》中男女主角通勤的极乐寺车站。然而这一次,它又有了不同的风貌,变身为一个幽灵、妖怪与人和平共处的市镇。

你能想象,河童会在你家院子自由自在穿行而过、门口的小馆子还有尖耳朵长鼻子的妖怪邻桌而坐,某些日子的晚上,还能去逛满是稀奇古怪玩意儿的妖怪夜市,而隔壁已经去世的老婆婆、还在集市上同你开口寒暄?

这个像梦一般的地方,就是《`仓物语》里奇妙的居心地了。

一个有着严重拖延症的推理作家,与小自己20岁的新婚妻子,住在位于镰仓的百年老宅内。储藏室里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天花板上又住着什么样的神仙鬼怪?而在夜晚不经意间发现的妖怪集市,又贩卖着什么样意想不到的东西?

在《镰仓物语》里,我发现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镰仓。街道没变,转角依旧,但是行走其上的人和事却风貌不同,而这就是我从小梦里的妖怪世界呀!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多山面海的国家,从远古洪荒时代就开始,人们的生存空间就比较狭小。白天必须面对野兽环伺、危机四伏的丛林和原野。而每当夜幕降临,无边无际的黑暗又将人们吞没。在种种未知中,努力对抗着自然界背后看不见的神秘力量。

而同时,出于对自然、动物的敬畏之心,这些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控制和解释的`现象,就被通通称为――“妖怪”。13世纪日本就开始出现妖怪画卷《九十九》,而到了18世纪,知名妖怪画师鸟山石燕创作了《画图百鬼夜行》,从此开启了“妖怪热潮”。到了近代,又出现水木茂、伊藤润二、京极夏彦等漫画、小说家,再次把妖怪变成了流行的大众文化。

日本人是多神论者,信奉万物有灵。妖怪不仅来源于自然,也可以是人造品,比如桌椅、灯笼、乐器等等,都可以有自己的灵性。于是各色各样的妖怪也就逐一被创造出来,与人共存于同一时空。

如果说古人还只能从画、书中自己来想象这样一个世界的话,今人如你我,已经可以从影像中实际感知、触摸到那个世界的边界,当大银幕打开、一束追光投射出来,就是梦想成真的时刻。

13.《情书》电影观后感800字 篇十三

影片穿插了一些关于藤井树和早逝的爸爸在病危急救中的故事,给人一种十分真实而震撼场景,影片中爷爷奶奶和妈妈在外面下着大雪中,一家子争吵着是要把发着高烧的藤井树送往医院还是在家中等救护车的情景极为精彩。因为害怕送往医院的时间太长,怕藤井树熬不到医院就没了,当70岁的爷爷仔细分析一番之后,最后决定送往医院。

当人想要保住自己心爱的人,往往就是人性最正面的一面,也是最感人的一面,十分欣慰的是,同样的方法,爸爸没有没有挺过去,女儿最后平安无事了。在影片的最后,相信博子也得到了救赎,因为一次阴差阳错的感情对换,博子长久背负着债务,一直沉淀于以前逝去爱人的思念中无法自拔。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解开了男主角初恋的心结之后,终于解脱了,开始新的爱情之旅。

从这里给我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导演还是善良温柔的,让所有的伤痛和纠结成为过去式,给他人一个全新的开始,也许就是那样,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前行跋涉,而不是一直困于过往不放的状态。

最后两位女主人公博子和阿树,最终迎来了全新的旅程,为了忘却而追忆,为了纪念而缅怀,这都是最美的方式,男主人公年少时错过的表达,也许我们也曾有过,得到了不懂珍惜,而有些人却连得到的机会都没有,或许错失的不一定不好,得到过就不后悔,毕竟那时候的我们,都不懂如何爱一个人。

上一篇: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下一篇:高效课堂的建议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