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大学专升本毕业综述管理规定(精选6篇)
1.1.夜大学专升本毕业综述管理规定 篇一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护理专业专升本
学生毕业论文规定
护理毕业论文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护理本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训练。为了保证实现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科研意识和能够应用科研结果的护理人才,特制定护理专业专升本毕业论文设计基本要求。该规定作为“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业余)毕业论文(设计)的有关规定(修订)”的专门针对护理学本科专业的补充规定。
一、毕业论文选题
1、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1)选题要具有实际临床意义。立论依据要充分,选题要有一定科学实用价值。要使提出的问题值得重视、阐明的原理和总结的经验可推广运用到护理实践中去。
(2)选题要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题目,以较小的题目为宜。选准一个具体问题就要研究清楚。既能培养锻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研究问题深入,抓住本质和规律,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3)选题内容要尽可能与学生今后的护理工作发展方向结合。通过毕业论文的完成,使学生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训练,增强她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他们在本职工作上能得心应手,发挥自身的工作优势。
2、文献检索与收集资料
(1)准备足够的文献资料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先决条件。在拟定题目后进行文献检索,要尽量查阅近五年的文献,能参考国外的文献为佳,但一定是学员个人能自己阅读的。
(2)在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有目标和计划地进行查阅,防止大海捞针。
(3)摘录有启发性的论点、主张和见解,避免整段或满篇抄袭别人的文章。
(4)收集资料时,要实事求是,原始数据要亲自试验或计算,切忌弄虚作假,伪造数据。一旦发现有作假的嫌疑,取消答辩资格。
(5)提供一份学员所在医院进行科研题目的证明。
3、论文题材:根据研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临床对照研究、调查研究、综述、经验总结(具有创新的工作)几类。
4、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1)申报选题时应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学号、学校名称、批次、选题方向以及联系方式(包括电话和邮箱)等基本信息。如果填写不完整,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学生自己承担。
(2)选题方向确定后原则上不得再更换,更不能跨专业另选题目。
(3)在学籍期间已在国家新闻总署认同的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请你尽早告诉指导老师。
(4)注意每个写作阶段的时间进度,按时提交论文。如果不按规定时间提交论文,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5)对于上一批次未通过的学生,本次仍然要继续申报,并注明原指导老师姓名。原则上仍由原指导老师指导。
二、毕业论文书写
1、拟定写作提纲:提纲中要确定标题和基本论点,列出具体数据,主要论据及例证材料,要保证标题简明醒目、结构层次清楚、论点突出、论据充分。
2、草稿:在提纲基础上,由带教老师指导,进一步丰富内容,注意思路连贯。
3、修订稿:草稿经指导教师指导后作出修改,要求论点论据正确、层次清楚、文字流畅。
4、定稿:定稿是在修订稿的基础上,经学生和指导教师反复讨论、修改无误后,即为定稿。定稿字数不少于3000字。由指导教师确认签名后按规定格式打印完成。
5、论文写作规定格式
(1)标题居中,题目太长可居中占两行。用黑体四号字。
(2)标题下空一行居中写姓名、学号与单位, 用宋体小4号字。
(3)姓名下空一行写摘要,提要或摘要不得超过200字,用1.5倍行距,宋体五号字。
(4)正文主体内容隐含:前言、正文、结束语。正文用1.5倍行距,宋体小4号字打印。
(5)正文后空两行列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采用护理核心期刊的格式。1.5倍行距,用宋体五号字。
(6)论文定稿用A4纸打印,边界上下左右空2.5cm。
(7)论文封面采用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要求格式。
三、装毕业论文袋中的材料
1、指导教师进程表一份(校外指导老师要求有指导教师签名);
2、写作提纲一份;
3、草稿一份;
4、修改稿一份;
5、定稿(一式二份);
6、科研实施证明材料(医院或护理部证明);
.7、毕业论文指导评阅意见表;
8、毕业论文专家评阅意见表;
9、毕业论文答辩意见表。
以上毕业论文材料齐全装入学生毕业论文资料袋内,(其中资料1~6由学习中心要求学员按要求填写齐全,若是校外指导老师,资料7由指导老师完成)准时上交学习中心。
学生应将定稿的论文电子文档(Word)交学习中心,学习中心汇总后交四川大学护理学院。
2.1.夜大学专升本毕业综述管理规定 篇二
一、单选题
1、纳税筹划最重要的原则是(A)
A、守法原则
B、时效性原则 C、财务利益最大化原则
D、风险规避原则
2、在税负能够转嫁的情况下,纳税人并不一定是(A)
A、实际负税人 B、代扣代缴义务人
C、代收代缴义务人
D、法人
3、税负转嫁的筹划通常是借助(A)来实现。A、价格
B、税率
C、纳税人
D、计税依据
4、以下不属于税负转嫁一般方法的是(D)
A、税负前转 B、税负混转 C、税收资本化 D、纳税人身份转换
5、下列各项中,属于增值税免税项目的是(A)
A、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 B、软件企业销售自产软件 C、小规模纳税人销售电力 D、一般纳税人销售气体
6、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中,常常会发生业务招待费和广告费、业务宣传费超过开支标准不得在税前抵扣的情况。如果将销售部门设为独立的销售公司,相当于在集团公司销售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最多可以多抵扣(C)的业务招待费和广告费、业务宣传费。
A、2% B、8% C、一倍 D、两倍
7、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不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是(D)A、从事农业项目的所得 B、从事林业项目的所得 C、从事渔业项目的所得 D、从事花卉种植项目的所得
8、企业因管理不慎,购自农场的一批粮食,其账面价值17400元,作待处理财产损失处理,则按规定应转出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C)。
A.3366元 B.2574元 C.2600元 D.1980元
二、判断题
(X)
1、纳税筹划的目的是少缴税。
(√)
2、从税收角度分析,当新投资企业开办初期亏损的可能性不大,或新投资企业可享受区域性所得税优惠时,应考虑采取母子公司形式。
(√)
3、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
4、现行税法规定,合伙企业或个人独资企业只缴纳个人所得税,不缴企业所得税。
(X)
5、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其所得税的税负比实行合伙制的企业低。(√)
6、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负要高于小规模纳税人。
(X)
7、商场采购白酒、手表后组装成礼品盒出售,应按白酒的适用税率缴纳消费税。
(√)
8、在免税期,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先进先出法比采用加权平均法的更有利。
三、分析题
1、某生产企业年含税销售额在40万元左右,可抵扣含税购进价为25万元左右(含17%增值税),被视为小规模纳税人。该企业会计核算健全,有条件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若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该企业产品的增值税适用税率为17%。请分析说明该企业是否应选择成为一般纳税人?可节税多少?
参考答案:
1、若选择一般纳税人身份,应纳税额=40/1.17*0.17-25/1.17*0.17=2.18万元 若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身份,应纳税额=40/1.03*0.03=1.17 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身份合适,节税1.01万元
2、某建材销售公司主要从事建材销售业务,并可为客户提供一些简单的装修服务。该公司财务核算健全,被当地国税机关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2年,该公司取得建材销售和装修工程收入共计292万元,其中装修工程收入80万元,均为含税收入。建材进货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17.44万元。
请为该公司设计纳税筹划方案并进行分析。
2、答案:如果该公司未将建材销售收入和装修工程收入分开核算,属于混合销售,两项收入合并计算缴纳增值税,应纳税额=292/1.17*0.17-17.44=24.99万元
如果该公司将建材销售业务与装修工程业务分立,成为两家公司,则装修工程收入可以单独计算缴纳营业税,适用税率3%,共缴纳流转税:
3.专升本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篇三
高校行政执行力的提高,有助于高校在落实上级相关部门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高校的整体管理效果,促进科学化、合理化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因而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满足高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
1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内涵
执行力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是有效利用资源,并引导企业内部员工实现其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执行力延伸到高校行政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高校决策而言,主要内含高校严格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开展管理教育工作,综合评估高校落实战略决策的能力;二是针对管理者而言,执行力代表各个级别的管理者根据公共目标落实高校各项管理制度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由此可见,执行力可以有效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高校要将执行力融入实际行政管理活动中,以实现快速且内涵式的发展目标。所谓“执行力”,就是完成任务的能力。所谓“行政执行力”,就是相关行政部门在落实上级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实际能力。“执行力”一词,起初是应用于企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执行力”一词也逐渐应用到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中。
2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客观要求
2.1实现战略目标
为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目标,除制定合理有效的高校发展战略外,还应具备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执行力。在当前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要实现转型发展、扩大规模的目标,就要根据现有条件和水平,制定科学发展战略,做好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监控工作,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高校执行能力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同时,将发展战略与执行力有机融合,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才能促进高校行政管理综合水平提升。
2.2提高工作效能
行政效能的增强,可创新高校行政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内在发展动力,突破传统行政管理瓶颈,促进高校的行政建设。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过低的执行力难以落实高校上级管理层的决策,使得战略目标与实际管理工作脱离,且难以最终实现高校的经营管理目的。
3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3.1建立决策机制,保证执行效果
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具有其客观必要性。为实现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升,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对高校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提高决策机制的科学性,了解教育市场发展走势,在外部环境的视角下客观审视自身优势和不足,以提升管理目标和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性。其次,坚持人本化管理原则。更新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引入民主管理理念,并且将其贯穿于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鼓励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到高校行政管理中;强化被管理者的意见和反馈,优化决策议题和决策方案,进而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升。最后,要建立完善的问责制度。对过失管理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提供高校决策机制的规范性和有序性,有效防止滥用决策权力的情况发生。
3.2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执行效率
高校管理措施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优化管理流程。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高校要强化人员流程、运行流程以及战略流程。在人员流程方面,一方面,要结合绩效指标对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将管理人员和高校发展战略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其建立合理的运营联系和依附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高校人员培训体系,建立领导层培养机制,实现高素质高校管理队伍的组建。对此,高校要明确流程目标与主题,将相关制度融入其中,进而建立一套与执行力匹配的行政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要重视管理人员间的个体差异,完善激励制度、奖惩制度评价制度,将定量考察与定向考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体现出评价制度的公正性。
第二,优化运行流程。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进一步明确行政管理运行流程,在运行制度的基础上,明确各个行政工作的操作流程,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依照运行流程开展相关管理工作,提高工作的规范性和有序性,进而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三,优化战略流程。战略是高校长久稳定发展的主要依据,为了在现时代教育市场中谋求更好的发展,高校要进一步优化战略流程。要根据高校现有行政管理模式和发展水平进行发展战略的制定,同时要对当前教育市场进行一系列调研工作,了解和掌握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走势,使得高校发展战略与市场运行情况紧紧贴合,提高发展战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3.3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
为保障高校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行,高校亟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对行政管理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与考察,提高高校与国家政策制度的沟通程度,营造良好的上下级关系,进而有效提高高校综合管理执行力。首先,要在每一项任务完成过程中,确定每项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策略,加强对任务完成进度的控制,根据预期计划对各个管理工作和管理任务进行跟踪考察,以寻求计划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差距,并采取相应对策减少差距。其次,做好行政档案的管理工作。利用书面方式或电子方式对高校行政管理和评价进行记录,做好相关资料的储存工作,使得高校行政管理评价过程可进行验证,进而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监督作用。最后,高校要拓展监督途径,在发挥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管作用的同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并将民主理念融入监督管理中,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各个措施和方针的落实。同时,高校高层管理者要公开听取教职工对高校管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促进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全方位提升。
3.4提高人员素质,促进高校发展
高校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管理者引入门槛,考察管理人员语言表达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为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创新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二是做好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多元化培训活动,培养管理人员职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而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升。
3.5加强对高校教职人员的思维引导,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加强对高校教职人员的思维引领,与高校的发展特点和自身特性相符合,有助于促进高校教职人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调动,促进行政管理执行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人的思想支配着人的.行为,只有加强思维上的引领和思想上的教育,才能够有效地改变人的行为,从而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教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高校实际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思想上的引领和指导,促使人们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工作状态,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意识到高校执行力的提升与国家繁荣、社会进步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不断在高校工作中积极发挥创造性思维,主动认真地参与到高校工作中,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得到整体的提升。应当积极营造专属的文化氛围和高校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教职人员进行影响,建立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高校教职队伍,促进积极做事、积极创新的状态形成,促使高校教职人员自发地投入积极工作中,进而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高,促进高校的文化发展,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黎晶婷.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6).
4.1.夜大学专升本毕业综述管理规定 篇四
工业工程(专升本)专业课考试大纲及参考教材
(一)《企业管理》考试大纲
第一章 现代企业管理概论
1.了解企业含义及企业存在的形式;
2.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3.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性质、职能;
4.了解管理发展的历程及西方企业管理思想。
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
1.了解企业战略管理及战略管理过程的基本内容;
2.理会企业环境分析及掌握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3.重点掌握目标市场战略及其主要内容;
4.了解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方法;
5.掌握决策的程序及基本方法。
第三章生产管理
1.了解生产管理的内容及生产过程构成;
2.掌握生产过程组织的几种形式;
3.理解生产过程计划与控制要领;
4.了解生产物流及设备管理的基本内容;
5.网络计划技术;
6.了解几种先进生产制造模式(如ERP、JIT、6S、OPT、CIMS等)
第四章 质量管理
1.了解质量管理的概念;
2.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和方法;
3.重点掌握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常用的几种工具;
4.掌握ISO9000体系及六西格玛管理。
第五章 财务管理
1.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
2.掌握企业成本费用的构成及其与利润的关系;
3.掌握资金时间价值与等值计算。
参考教材:
1.《企业管理基础》 中国计量出版社 费志敏、包先建主编
5.大学生村官计划研究现状综述1 篇五
夏志刚
(中共舟山市委组织部,浙江 舟山316000)
作者简介:夏志刚(1974-),男,浙江定海人,四川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2009级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联系方式:0580-2281009 zsmpa@126.com
内容提要:
随着发展,“大学生村官”作为新生事物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许多研究者从调研的角度或实证等角度,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的具体做法和存在问题,也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但是,作为一项涉及面较广的宏大系统工程,目前的研究还较多的集中在存在问题、对策措施、角色定位等方面,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工作机制的研究有待加强,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财政保障和法律保障机制建设的研究甚少,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进行的公共政策评估等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加强。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研究 综述
一、研究态势
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达到13万人以上,分布在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381个县(市、旗),20%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嘎查)。其中有247个县(区、市)已经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北京市则率先实现了3955个行政村每村两名“大学生村官”目标。
随着发展,“大学生村官”作为新生事物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有关人物、事迹、制度、规定、新闻、调查报告、理论研究、书籍、影视作品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各类传媒系统中。此外,我国“大学生村官”工作正在引起国际方面的关注。2008年日本、韩国部分媒体曾予报道,2009年美国《华盛顿邮报》刊载关于“中国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文章,对大学生担任村官这一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予以极大关注。“大学生村官”正在成为新时代越来越熟悉的新名词、新概念,走进人们的生活。
在网络中搜索“大学生村官”共获得约 15,300,000 条结果。通过在中国知网的检索,从2000年到2009年末,近十年内共搜索到文献1980篇,在期刊发表的为739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8篇、核心期刊27篇。由于这一政策是中国独有的,研究该
问题的相关国外文献未能找到。囿于笔者的认识水平和文献获知途径,未发现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方面的理论专著。
2000-2009年中国知网“大学生村官”文献检索统计情况
从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作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建设和大学生村官计划引发的思考等方面。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
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学者们主要着墨于大学生就业、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人才、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向,并经常将“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相类比。温铁军(2009)认为,大学生成批地被各地政府聘用驻村支农,既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也不是一般的好人好事,而是有国家战略调整和宏观制度变化作为背景的,正是由于政府对“三农”投入政策日益得到加强,各地才有了对大学生“村官”的客观需求和起码的资助条件[1]。段小力(2008)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提出,相对偏低的人口素质、落后的思想观念、单向的青壮年劳动力转移,使新农村建设面临农村人力资本的低水平陷阱,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人才,尤其是领导人才[2]。大学生农村干部政策正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如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2]。在谭林丽(2008)看来,大学生村官政策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创举,其重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可能会给农村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大学生就业的新思维,将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冲击性的变化,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3]。耿相魁(2008)提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打破农村人才匮乏局面,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
人才双向流动、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项有力措施[4]。宋相义(2007)认为,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提高学历层次,打破地域界限,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突破了村干部选用的常规模式和“本村居民、农民身份、种植行业”的束缚,为村级组织输入了新鲜血液,推进了农村干部队伍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守业型”向“创业型”的转变,是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创新之举[5]。顾承卫和祝志芬针对不少人将“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青运动相提并论的怀疑态度,通过比较提出,两者虽然在人员流向、实施动机方面有近似之处,但是它们在时代背景、驱动力、程序、参加者的文化层次、身份待遇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区别,“大学生村官”计划绝不是知青运动的翻版,它是在我国国情产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党中央所采取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已经上升到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予以考虑[6]。同时,他们引用了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观点:“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有科学思想、知识和眼光的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第二,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需要培养大批受过基层特别是农村艰苦环境锻炼、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第三,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的高校毕业生发挥表率作用。”“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同时带有一定的志愿者的性质”[6]。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作用,大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对加强新农村建设、促进人才成长、解决大学生就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等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如翟书斌和刘军名(2007)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通过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健全了村级治理结构,增强了新农村建设的内发核心力,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7]。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2008)研究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已经和正在产生深刻社会影响:第一,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传播了新观念;第二,推广了新技术、新方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第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06年对南省汝州市小屯镇东村、耿堂村等村的调查表明,86%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持欢迎与积极支持态度,2006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77.6%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知道有大学生村官计划[8]。同时,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体现了人生的价值;经受了农村磨练,提高了自身素质;积累了实践经验,找到了事业舞台”,一代新人在健康成长[8]。殷殷(2008)也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提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从苏北农村的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制度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优化了农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增强了党的执政基础,储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所需要的人才[9]。马龙生(2007)则理进一步假设,大学生村官的现实意义,不止于“大学生有了职业,乡村有了活力”,极有可能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的突破口[10]。
也有一部分学者从现有法律困境、动机激励理论、人才流动规律等角度提出了一些质疑的观点。如孙兆金(2007)觉得,当前过分“迷信”大学生村官的做法值得商榷。首先,大学生当村官能否真的改变农村面貌让人质疑,把精英意识和大众意识“捆绑”到一起短期内肯定会出现难以愈合的裂痕,各地假如取消了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的优惠政策,其积极性也值得怀疑;第二,大学生当村官有“学非所用”之嫌,面对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僵化封闭的思想意识、落后落伍的生产方式,指望人生地疏、书生气十足的孩子,去带领并未完全摆脱愚昧的农民建设新农村有些异想天开;再者,大学生当村官容易加重“本土村官”的自卑心理,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并不只是“空降”几名大学生、提高一下学历那么简单,过分地迷信大学生
只能挫伤现有村官的积极性[11]。郑明怀(2008)也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非官非农的模糊身份,无“法”可依的法律瓶颈,难有作为的农村现实,看重优惠待遇的动机不纯等;政府与其大力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还不如实施“大学生回乡”计划[12]。薛涌(2006)则从中日两国的历史发展角度提出,村一级政权能否自治,村民民主选举“村官”的改革能否充分落实,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大学生当“村官”不应该和刚刚开始的基层自治、村民民主选举的精神背道而驰。一旦村民真正有权利自己管理自己,他们在觉得自己能力不够、知识资源不足时,自然会出钱雇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教授和社会名流。与其鼓励大学生当村官,不如落实村一级自治,保证村民的权利,让他们自己看护自己的利益。大学生下去,最好是担任村内选举的监察员和仲裁人,不能参与基层政权的行使。如果像派工作组一样往村里安插“干部”式的人物,等于官僚机构在基层社会扩张,而不是从基层社会退出[13]。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和不断深入,许多机构和学者开展了工作总结和调研分析,总体上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研究课题组(2009)较具代表性,该课题组于2008年11月到2009年1月就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情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先后对北京、重庆、四川、安徽、江西、河南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查阅了有关新闻报道、网络信息,参考了平顶山市、漯河市、张家口市的大学生“村官”年度总结报告。该课题组认为主要建设成效有:(1)党中央明确决策,形成了全国发展局面。伴随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和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重要讲话,推动了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现任大学生村官总数达到13万人以上,其中当年发展人数占总数的50%以上。(2)积累了大量建设经验。大学生“村官”的来源充足,主要以向全国大专院校开放招收应届毕业生为主,北京、重庆则尝试了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以市外生源与农工理为主或较高结构比例的建设;管理机构与培训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学生“村官”的分级组织管理机构与管理机制正在建立,有关内容涉及对大学生“村官”的经济与政治待遇、社会保障、社会地位提供了基本保障,对有关建设指导思想、工作任务、管理职责、调配使用、教育培训、日常管理、组织考核、监督检查、待遇与奖惩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形成了规定与系统配套的管理办法,多数地方开展了岗前培训、在岗培训,逐步形成了制度化管理;全国各地纷纷设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典型有2007年5月河南省鹤壁市最先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2008年湖北省启动最高可获10万元无息贷款的“扬帆计划”,江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德兰集团、江苏天容集团共同发起专设5500万元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关于3年后大学生“村官”的去向,河南省平顶山市先后招收的2637人90%在第五次村委换届选举中入选“两委”班子,2008年北京市平谷尝试分流制度建设,江苏、重庆则实施2到3年考核合格后转入行政或事业编制,在大学生“村官”届满考研、留在农村创业、自主到社会择业方面各地也有积累经验。(3)正在引起国内外广泛重视。大学生“村官”有关人物、事迹、制度、规定、新闻、调查报告、理论研究、书籍、影视作品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各类传媒系统中,大学生“村官”正在成为新时代越来越熟悉的新名词、新概念,走进人们的生活[14]。在各地各学者开展的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整体评价调查中,意见也较为一致,如程毅(2009)认为,大学生村官队伍整体稳定,被访对象选择村官角色适应“非常适应”和“能够适应”的分别为42.1%-56.1%,选“不很适应”仅占1.8%;大学生村官工作态度积极主动,熟悉村情快,工作任劳任怨,能主动走访群众;大学生村
官工作成效明显,大部分大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有关工作,得到了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认可和好评[15]。而这一点也在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院校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的调研中得到印证,84%的人为村里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协助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创办企业及科教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等;有95%“村官”认为自己合格,有7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受到了当地村民欢迎,有79%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受到了当地各级领导的欢迎[16]。
总结各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建设实践,当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政府层面的配套政策滞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没有实现合法化,从法律角度看,大学生担任的并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大学生村官角色的模糊使大学生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很大程度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开展开作[17]。“大学生村官”的流动有待进一步规范,部分乡镇的“大学生村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借用”和“截留”现象,对“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调整基本上是乡镇说了算,随意性较大,缺乏一个较为规范公正的程序[18]。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每个“大学生村官”来说,收入是不平衡的,如果考虑扣除保险、公积金等因素,实际收入只能维持本人的衣食住行、交通通讯和日常开销,几乎没有什么节余[18]。后续管理、安置问题滞后,截至目前,所谓当“村官”还不是一种建制性设置,可以看作是一种权宜性安排大学生村官[19],调查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分别有47%、36%、42%的现任大学生“村官”心里主要的顾虑是期满后的出路问题[14]。(2)大学生村官方面的认识误区或能力缺陷。把参加新农村建设当作进入大城市的“跳板”、认为参加新农村建设是“大材小用”、在新农村建设中畏难怕苦、在新农村建设中轻视农民和农村干部等现象在大学生村官中不同程度的存在[20],不少大学生村官卸任后慨叹道:“农村改变我比我改变农村多”[21]。(3)社区(村)干部和村民的角度,大都希望能把专业对口(如农业种植、养殖、法律、财会、电子信息、企业管理)、综合素质较高、为人正直、作风踏实、性格外向、能带领大家致富创业的优秀“村官”派到村里,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与村干部所期盼相差较大,“连邻里纠纷问题都不容易解决”等等[14],加之部分大学生村官缺失由学生到农民的思想过渡,在他们看来学生气太浓,部分村“两委”干脆把大学生村官当作“勤务员”,使不少大学生村官感到自己的工作像是“打杂”的,我们选派的大学生村官并非是完全“适销对路”的[21]。有些学者也以不同的视角探析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郑明怀(2009)认为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条件不宜过高,最重要的是要选那些能胜任大学生村官的人去做村官[22];金高平(2009)用金融的视角看大学生“村官”,认为必须支持人才这种投资行为加速流动和周转,目前纵向流动机制已经较完善,但在横向流动或加快周转次数的流动方面还欠缺,同时由于政策侧重于吸纳“存款”上,而对人才资源的投资运用,则完全缺失[23];李伟(2009)从需求层次理论解析了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大学生村官经济待遇偏低、安全感匮乏、社区归属感弱、角色认同度低、价值满足程度偏低等问题[24]。
(四)“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功能定位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积极响应,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不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特别是个别地方无的放矢的选派大学生村官,致使一些大学生村官用非所学,难以发挥自己专长,大学生村官成了摆设、“花瓶”,造成了人才和资金的浪费,引起了大学生村官和当地群众的失望和不满[17],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大学生村官的功能(角色)定位有较大的关系。全国首届十佳村官、清华大学法学院本
科毕业生周倍良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系非公务员身份,当前大部分省份对大学生职务的正式定义一般为“助理”角色(村支部书记助理或者村委会主任助理),而且在服务的3年期限中,这种身份都是恒定不变的。这种不是那么有分量的身份定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村官地位的尴尬和在农村发展建设中的边缘化[25]。在大学生村官本身的角色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可能更大,“大学生村官”面临专业和自身能力与农村真正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的困境。据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暑期社会实践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追踪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干部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该调查指出,“大学生村官”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河南平顶山“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显示,82%的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发展经济,36%的人认为要搞好学校教育,30%的认为要提高科技水平。然而,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发现,86%的大学生村干部认为组织文艺活动、活跃农村气氛是重要的工作;这与农民群众的要求并不一致[26]。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问题,许多学者给予了关注。栗振宇和彭爌(2007)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功利性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村官”角色认同的重要原因。2大学生“村官”与农民的心理隔阂较少。
3、发挥自身特长是大学生“村官”价值实现的突破口[27]。从大学生“村官”的角度看,他们如果要使自己的“村官”生涯有所成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工作环境创造实惠;如果从决策者的角度看,在选拔大学生“村官”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选拔对象的自身优势(专业、特长等),以及分配地点的特殊需求[27]。于鹏飞(2009)认为,大学生村官需要失学好各种角色,主要应扮演好“村民”的角色、扮演好“新型农民”的角色、扮演好“村干部”的角色、扮演好“大学生村干部”的角色、扮演好“自愿者”的角色[28]。吴立许(2009)等作为主管这项工作的同志也提出,大学生村官在角色定位上要争作“四种人”:做基层广大群众的贴心人、做农民创业致富的领路人、做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做党的事业的接班人[29]。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我国首位“硕士村官”杨本伦(2008)提出,一些有能力、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为什么在农村的环境中成长不起来?从大学生自身来说,要把进村当做提升锻炼自己的一个机会,不断调整心态,调整工作方式和目标。从各级党政部门来说,要对大学生跟上指导,帮助他们找到定位,适应环境,最后有所成就。另外,还应加快用人制度改革,使基层干部有更多上升空间,让更多下基层的大学生能够留得下[30]。而陈常有(2008)更是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提出了更大的期望,认为村官们首先应该是社会观察员,然后才是具体的生产实践者。动员大学生到农村去,用实事求的态度开展调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促进那里的工作,还可以端正我们的党风、学风。也许可以开创学术新风气,引导中国教育走出泥潭,彻底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出新一代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31]。
(五)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建设
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全国范围的广泛实施,如何通过积极引导、政策扶持、制度保障、机制创新,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关键问题。学者们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建设也展开了探讨。万银锋(2007)认为,当前我国对“大学生村官”问题还没有统一的制度设计,实践中只能参考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缺少制度化、科学化的刚性规定和操作依据,应建立健全科学的“大学生村官”选任制度、后续保障制度、帮扶引导制度和评价监督制度[32]。鲍宏丹(2009)从制度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着手,对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支持制度、选拔制度、培养制度、出口制度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制约其发挥作用的因素众多,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要
从制度上进行根本性的规定与保障[33]。赵锦山(2008)提出,应修改和制定相关法律,为大学生村官权威合法化提供法律支持。今后毕业生的组织分配,应该成为一种建立在村民意愿上,由村民大会讨论接受,具备充分法律基础的政策行为。其次,应与时俱进地对现有的相关法律进行修正,应该在时机成熟时制订针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专门法律[34]。也有学者就大学生村官安置问题上的法律冲突进行探讨,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在本村以合法的选民资格[35],探索诸如“荣誉村民”等机制,解决好选举身份问题[36]。派大学生到农村挂职、创业是好事,问题是,这些创举和一部法律发生了冲突,首先是打破了村民自治这种格局,也产生了村官不由村民普遍直选这种格局。既然大学生村官这种新生事物很适宜农村的改革发展需要,我们就应在试点和普遍推广相结合的情况下,探索出更成熟的体制和制度,为修订法律打下基础。法律的修订本身就是为适应时代性,使其体系更加适应民情和国情,这也是立法的宗旨[37]。
杨明娇、方义发(2009)探讨可以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职业进行定位,实行政府“雇员制”,这样做可以一举多得,一是减轻了村里的经济压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福利待遇均由当地政府支付;二是明确了政府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责权关系,便于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的管理;三是给了“大学生村官”们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能够安心工作;四是为“大学生村官”预设了“退出机制”,留下了“出口”,在服务期内为“大学生村官”办理好各种应有的社会保险,当其服务期满退出时可将保险转走,与未来服务单位的社会保险实现对接;五是政府职员实行“雇员制”是各国通例,也是我国未来改革的方向,可以为我国政府机关大范围推行“雇员制”提供经验。但在目前的状况下,城乡差别还会长期存在,城乡一体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村官有了更好的出路而离开农村,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在对“大学生村官”实行“雇员制”的基础上,使农村成为“铁打的营盘”,而使下乡的大学生成为“流水的兵”,即采用动态管理办法[38]。冯克(2009)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基层工作,大学生“村官”们基本上有了工作目标和创业意向的时候,主管部门可以对他们的想法和计划进行整合,将那些志趣相投的大学生村官集中在一起合作,以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39]。章曙东、景仁勤(2007)呼吁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要充分结合社会实际,改变过去那种“计划分配”、“行政指令”的工作模式,明确农村的用人单位主体地位,引导其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纳贤,组织人事部门要转换角色,从组织领导转为工作指导,通过广泛调查研究,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意见,加强沟通协调,提高基层党组织及农村党员干部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工作顺利开展[40]。
张清华(2008)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长度、广度和深度将由各地运作的情况决定,在完善选拔体制和加强财政、制度保障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创新教育体制,对于即将赴任的大学生村官和在任的大学生村官进行系统化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还可以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村官计划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持。第二,制定一套完善的追踪评估体系,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定期进行评估。第三,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全国大学生村官的办公室,从多方面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政策性和法制性服务,使大学生村官更好开展基层工作服务人民造福农村[41]。张丽、韩新宝认为,要引导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基层服务的长期意识,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健全和完善各种保障制度、促进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要落实好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激励和保障政策,还必须搞好各项配套改革,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才能使各项政策收到实效。落实好大学生村官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待遇,毕业生下乡当村官的优惠政策,通过农村广阔的就业天地和创业前景来吸引他们,如保留城市户籍、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公务员考试和考研加
分、减免学费和助学贷款等。要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安全保障和社会保障,解除他们到农村创业的后顾之忧,重视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健全后续政策[42]。长兴县的实践表明,把“大学生村官”工作放在战略部署上,放到加强和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工作中与其他村干部在培养、考核、激励、保障等方面一视同仁做出统筹安排,使“大学生村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我是村里人、我是村官的认同感,这是“大学生村官”在提高自身素质条件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把“大学生村官”推向实践第一线,在赋予重任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是挖掘和施展“大学生村官”才能的有效举措和重要条件。长兴县“大学生村官”的典型事例共同证明,他们的成长和成功,除了自身勇于进取的创业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思想意志,为创业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外,各级组织和领导、亲朋好友在政治思想、工作方法、日常生活、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的全面帮助、指导、扶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功之路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43]。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展的各项研究已经取得相应的成果,特别是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作用等方面已经取得较为一致的观点,许多研究者从调研的角度或实证等角度,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的具体做法和存在问题,也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但是,作为一项涉及面较广的宏大系统工程,目前的研究还较多的集中在存在问题、对策措施、角色定位等方面,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工作机制的研究有待加强,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财政保障和法律保障机制建设的研究甚少,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进行的公共政策评估等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加强。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J].学习月刊,2009,(11).[2]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J].江西农业学报, 2008,(10).[3]谭林丽.新农村建设的新创举 大学生就业的新思维[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2).[4]耿相魁.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几点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2008,(10).[5]宋相义.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创新之举[J].前沿,2007,(2).[6]顾承卫,祝志芬.“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青运动的比较与启示[J].青少年导刊,2009,(9).[7]翟书斌,刘军名.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的内发核心力[J].职业圈,2007,(6).
[8]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J].农村工作通讯,2008,(10).[9]殷殷.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苏北农村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6).[10]马龙生.大学生村官是历史变革承担者[J].山西农业(村委主任),2007,(6).[11]孙兆金.大学生村官热的“冷”思考[N].农民日报,2007-10-10.[12]郑明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硬伤[J].改革内参,2008,(4).[13]薛涌.从大历史看“村官”[N].南方都市报,2006-2-18.[14]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研究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9[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5]程毅.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设计--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个案[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4).[16]袁小年.大学生“村官”母校要“扶上马送一程”[N].北京日报,2009-5-6.[17]李晓玉,李晓宁.关于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0).[18]中共长兴县委党校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践探索与长效机制研究--浙江省长兴县的调查[J].党政干部学刊,2009,(10).[19]田晓超.论大学生村官政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4).[20]安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2007,(6).[21]张家智.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思考——以安徽省凤阳县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7).[22]郑明怀.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条件不宜过高[EB/OL].http://blog.gxsti.net/u/郑明怀,2009-3-11.[23]金高平.用金融的视角看大学生“村官”[EB/OL].湖南在线金融频道,http://hunan.voc.com.cn/,2009-5-19.[24]李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25]周倍良.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待“升级”[N].半月谈,2008-12-1.[26]郑风田等.大学生村官,一把双刃剑[EB/OL].人民网强国社区经济论坛,2009-3-22.[27]栗振宇,彭爌.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9).[28]于鹏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8-14.[29]吴立许.大学生村官在角色定位上要争作“四种人”[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12-15.[30]张晓晶.“硕士村官”缘何败走麦城[J].政府法制,2008,(18).[31]陈常有.大学生村官是社会观察员[EB/OL].北青网,2008-05-08.[32]万银锋.“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制度安排--对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07,(4).[33]鲍宏丹.大学生村官工程制度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3).[34]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5).[35]刘学平等.“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对策(C).新农村人才战略研讨会论文集.[36]安勇.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保障[J].经营与管理,2007,(6).[37]大学生村官安置问题上的冲突法律[EB/OL].大学生村官之家网,2008-08-29.[38]杨明娇,方义发.“大学生村官”当前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问题探讨.http:///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6594,2009-5-18.[39]冯克.严把入口关只是选聘大学生“村官”第一步[J].农村·农业·农民,2009,(6).[40]章曙东,景仁勤.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要充分结合社会实际[J].党政干部学刊,2007,(1).[41]张清华.大学生村官计划--双赢战略的政策选择[J].湖南工程学院学
6.1.夜大学专升本毕业综述管理规定 篇六
学士学位工作的补充规定
校教字[2003]14号(二○○三年五月四日)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及《安徽师范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工作的暂行规定》的规定,凡具备以下条件的普通“专升本”应届毕业生可授予学士学位: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品行端正,遵守纪律,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服从祖国分配;身体健康。
(二)业务上必须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各门课程和毕业论文的考核,其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担负本门学科中等教育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授予学士学位:
(一)政治上有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行为者;
(二)在本校学习期间受到留校察看处分者;
(三)在本校学习期间受到行政记过处分且无悔改表现者;
(四)第四学期受到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者;
(五)在本校学习期间(含留级)累计有二门课程经补考后及格者。(凡一门课程分几个学期讲授而每个学期都进行考核时,每学期均按一门课程计算);
(六)毕业时尚有一门课不及格者。
三、学士学位的授予工作,首先由学院认真、细致地逐个审查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和毕业鉴定等材料。对于符合授予条件的,可向校学士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名,列入学士学位获得者的名单。不符合条件,不能授予学位的学生材料同时报校学位委员会审查备案。
【1.夜大学专升本毕业综述管理规定】推荐阅读:
夜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09-19
夜大学英语专业翻译课复习材料08-22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管理学原理 201203工程管理专业专升本 2012年下半年第一阶段测试卷09-27
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06-25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分析题11-06
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06-08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07-25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07-30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真题及答案08-1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