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的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2篇)
1.高老头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一
被金钱所吞噬的爱
——高老头人物形象分析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人间喜剧》的基本主题在此得到体现,其艺术风格也最能体现巴尔扎克的特点。在这篇小说中,它着重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书中的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让大女儿嫁给了雷斯多伯爵,做了贵妇人;小女儿嫁给银行家纽沁根,当了金融资产阶级阔太太。他以为女儿嫁了体面人家,自己便可以受到尊重、奉承。哪知不到两年,女婿竟把他当作要不得的下流东西,把他赶出家门。高老头为了获得他们的好感,忍痛出卖了店铺,将钱一分为二给了两个女儿,自己便搬进了伏盖公寓。他想见女儿时要偷偷从厨房溜进去,或者站在她们马车经过的道路旁。两个女儿偶尔也光顾父亲居住的伏盖公寓,目的是为了不断榨取父亲仅有的赖以活命的钱财。两姐妹用尽心机,各不相让,几乎反目成仇。在她们的轮番搜刮下,高老头当尽卖绝,一文不值,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贫病交加、濒临死亡。
高老头临死前想见女儿一面,让人去叫他的女儿,可两个女儿谁也没来。书中写到:“一个也不来”拉斯蒂捏嚷道,“让我写信给她们。”“一个也不来,”老人坐起来接着说,“她们有事,她们在睡觉,她们不会来的。我早知道了。直到临死才知道女儿是什么东西!朋友,你
别结婚,别生孩子!你给他们生命,他们给你死。你带他们到世界上来,他们把你从世界上赶出去。她们不会来的!我已经知道了十年。有时我心里这么想,只是不敢相信。” 这段话令人深思。
死前的高老头才悟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真理:“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可以买到女儿,买到情爱!”
高老头死了,两个女儿谁也没有来,他的钱都给女儿花光了,到死连入殓的衣服都没有,还是拉斯蒂涅卖了自己的表才给他入殓的。
高老头是个可悲的人!他是金钱关系的体现者,也是金钱关系的受害者。高老头是个很好的父亲,有了钱,就一心一意的栽培自己的女儿,让她们进入到上流社会。作者写以高老头的父爱,来反衬出两个女儿嫌弃被她们所榨干的父亲的罪恶,在她们的身上,看到了金钱罪恶,看到了社会的腐朽!
因此,高老头是一个被金钱毁灭了的父爱的典型形象。金钱是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标记,而父爱是过了时的宗法制残留感情,这两者构成高老头的矛盾性格。在社会上,高老头是个资产者,顺应时代,追逐金钱。可是,在家庭内,却是个时代的落伍者,他还保留着对亡妻和女儿的一片痴情,达到了病态的、疯狂的地步,他把血亲之爱摆到高于金钱的地位上,因而钱尽情绝,这个"父性基督就象野狗一样,惨死在公寓里。
高老头的矛盾性格,是社会由宗法制向资本主义急剧转变时代的产物,他的惨死,正是金钱毁灭人性,败坏良心,破坏家庭的明证,他的实质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的悲
剧。
2.高老头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二
关键词:国木田独步,源老头儿,纪州,孤独,爱
《源老头儿》于明治30年 (1897年) 发表在《文艺俱乐部》上。是独步和田山花袋寄居在日光的照尊院的日子里创作的。《源老头儿》虽然是独步的处女作, 但是根据他的《诚实日记》和其他文献来看, 独步最早构思并意图创作的并不是《源老头儿》而是《武藏野》。《武藏野》也并非长篇, 为什么独步会迫不及待地先创作了《源老头儿》呢?因为有一份强烈的感情已经压抑不住, 喷薄而出。
明治28年 (1895年) 独步和信子陷入热恋, 并冲破家庭的阻力走到了一起。两个人迁居神奈川县的逗子, 开始了二人世界的生活。但婚后第二年, 信子终于因为难以忍受贫困的生活, 悄悄离开了独步, 回到了自己父母身边, 不就便提出了协议离婚。这无疑对独步是个巨大的打击。为了彻底斩断对信子的思念, 走出失去信子的悲痛, 独步创作了《源老头儿》。也就是说, 《源老头儿》是独步为了整理好自己的内心世界, 调节好自己的精神状态而创作的。“源老头儿”这个人物形象正是独步自身的缩影。
一、源老头儿的人物形象
正如上面所说的, 源老头这个人物形象是独步自己的分身。小说开始, 借第三者—从京城来的年轻教师之口讲述了源老头儿前半生的故事。在年轻教师看来, 源老头儿“仿佛是一只无法打开的箱子”, 于是读者随着年轻教师一起尝试着去打开这“箱子”。
源老头儿曾经凭借他的才华—动人的歌喉, 收获了一份美丽的爱情。他有过一个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 度过了一段“想梦境一般”的幸福生活。独步借此顺便追忆了一下和信子之间的浪漫爱情。后来, 源老头儿先后丧妻丧子, 他的歌声也从嘹亮变得哀伤, 继而“再也不唱歌了”, 甚至不笑, 不说话。“歌声”是源老头儿表达内心的工具, 在失去了至爱的人之后, 他选择封存起自己的感情, 把自己关进“箱子”来忘记悲伤。教师知道的只是到这里。
源老头的后半生的故事是讲, 源老头儿把同病相怜的乞儿纪州领回了家, 称作“我家孩子”。精神又有了寄托的源老头又变得“口齿伶俐”, 又开始“放开嗓子唱起歌来”。纪州却一再地逃走了。源老头第二次把纪州找回, 极尽做父亲的温柔, 却因为着凉感冒, 迷迷糊糊睡着了。梦中源老头看见了妻子, 儿子, 梦里又回到小时候, 趴在母亲的膝上。醒来发现, 纪州还是离开了。他发现这世上再也没有人爱他, 绝望的源老头儿最终自缢于门前。信子失踪后, 独步和源老头儿一样, “由于失去妻子而心碎了”, 他的内心陷入了极度地孤独和痛苦, 同时也抱有幻想和期待, 但最终被绝望吞噬。独步在反复的苦闷和悲伤中挣扎后, 写道, “我一度死了”“自杀, 自杀, 我要自杀, 除了自杀我别无可为。”所以独步笔下的源老头儿选择用自杀结束这疼痛的孤独感。然而独步对信子的思念和随之而来的悲伤, 孤独也从未减少。信子离开一年后, 独步的《诚实日记》仍记述着对信子的思念, 一个人的夜晚分外寂寞, 仿佛感觉到信子回站在门外, 正要敲门。又觉得信子就在隔壁, 一声声地呼唤, 没有人回答, 只留我一人泪流。独步借源老头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信子剪不断的思念和失去信子后致命的孤独和哀伤。
二、纪州的人物形象
纪州是被乞丐母亲遗弃在佐伯的孤儿, 在人们厌弃和一时兴起的怜悯下成大。因为“丝毫尝不到人世间的温暖”, 他“不知什么时候几经在无人的荒岛上筑下了孤独的窝巢, 把自己的心永远埋藏在那儿了”。如果说源老头儿作为独步的分身, 是一个是虽然失去了他所爱的人, 一度将自己锁进了“箱子”, 但仍然内心有着渴望, 极力地想要摆脱悲伤和孤独, 积极地追求着爱的人物形象的话, 那么纪州则是独步的另一个分身, 被至亲至爱的人抛弃之后, 尝试着用遍体鳞伤的心, 从人们一时兴起的关心中寻获爱, 心却在“不知不觉之中硬化了”, 麻木了, 他“既没有怨恨, 也没有喜悦, 只是无意识地活动着, 走着, 吃着”, 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如果以可怜一个沉浮在生命的波浪中的人的眼光来可怜纪州, 那也是绝对没有用的, 因为纪州已经深深地沉溺在这种波浪的尽底了。”所以, 任凭源老头儿千方百计地对纪州好, 纪州也没有回应源老头那份热烈的感情, 只是像看一个过路人似地, 茫茫然地望着。他用他一再的逃离表示他对爱的抗拒。第一次, 源老头要教他划船唱歌, 他心动了, 但是他深知一时兴起的怜悯不能温暖他, 他躲开了。第二次, 源老头儿把他找回来, 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爱, 他仍然离开了。因为看着年老又生了病的源老头, 他拒绝了这份脆弱的爱, 无论它真挚与否。他的心早就麻木了, 他宁愿在孤独的海底沉溺, 也不要再去相信, 免得再受伤害。
源老头儿和纪州都是孤独的爱的体验者, 都是独步的影子。独步借源老头儿的人物形象来表达了自己在信子失踪后那种爱而不得痛苦和绝望, 但是现实中的独步不可能像源老头儿那样轻易地一死了之, 那么只能像纪州那样麻木了自己活下去。每逢孤寂的夜晚, 年轻教师在想, 源老头儿这时候大概在追忆美好的过往吧。“教师当然不会知道, 他这样怀念了若干年在这样雨雪霏霏的冬夜里, 老翁已经长眠与地下了。”这段文字仿佛是独步要告诉信子, 你以为没有了你, 我还可以一边怀念着我们美好的过去, 一边孤独地活下去吗?不, 你留给我的不单单是孤独, 是歇斯底里的绝望。我只有死, 或者像纪州一样行尸走肉般地活下去。
《源老头儿》通篇流露着“哀感”, 而这“哀感”又正是独步独特的文学特质。不管是《武藏野》, 还是《源老头儿》《难忘的人们》, 都是以满腔的激情和感伤, 用诗般优美的文字, 描绘大自然, 及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可怜人。独步的这一初期创作的特色, 不得不说是源于他早年那段孤独的爱的体验。他在大自然中寻找能够治愈自己感情创伤的慰藉, 又通过描写那些可怜人的遭遇, 来排遣心中的哀伤和痛楚。
参考文献
[1]金福译:《国木田独步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2]宋再新、武继平:《日本文学百家》,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3.说说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篇三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呢?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一篇小说的思想意义不仅表现在情节和环境的描写上,更主要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因而阅读小说不可忽视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从人物描写上看
小说中人物肖像、语言、心理行为的描写,是人物形象的直接表现。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从一个人物的肖像服饰可以分析出他的精神状态和身世遭遇,例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又如:《范进中举》一文中描写范进看到中举的报帖后,把手一拍笑了一声,说“噫!好了我中了!”这一拍,一笑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衷功名的封建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再如: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里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他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里一系列行动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充分表现出菲利普自私、冷酷 、虚荣、冲动、惊慌失措、没有主见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描写能够透视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人物灵魂,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金钱对人的灵魂的扭曲。
二、从情节发展上看
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人物性格是通过情节发展具体体现的。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善用伏兵之计,他也就不会退兵了,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会冒险用“空城计”了,那样“空城计”的情节也就无法产生了。由此可见,“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才说把握好故事情节能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从环境描写中看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对人物形象的衬托。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一定环境中活动的人。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作品描写的围绕人物展开的或人物行动涉及的一切外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另外,小说的环境还包括与人物及其行动有关的特定气氛和情调。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指环境与人物和谐一致,即社会风气、自然风光、气氛和景物色调等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言行等组成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反之,则是反衬。例如《红楼梦》写几位贵妇人的信房;贾母是“大家子住上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王夫人的正内室“轩昂壮丽”,突出其主持荣国府的地位;邢夫人居处的“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写出了屈居人下的身份;凤姐住处则色彩鲜艳、富丽堂皇,令人“头晕目眩”;秦可卿住房“则有一股细细的天香袭人而来”,房内摆设弥漫着一种浓艳得近乎淫靡的情调。这些描写都与人物的身份、行为、性格、气质一致。贾宝玉娶宝钗之时,正是林黛玉气绝之际。一面宫灯闪烁,欢声笑语;一面竹梢风动,月影移墙,一喜一悲,更突出了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4.李逵人物形象的分析 篇四
学生:黄振坤
指导老师:黎磊
【摘要】
李逵的人物形象几百年来一直活跃在我国文学的人物长廊里,流传于广大民众的心目中,李逵“真”“蛮”“趣”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现了他在水浒传里刚直的品格野蛮而又滑稽人格魅力。作为农民的典型,强烈的命要求和彻底、坚定的革命精神构成了李逵性格的核心。他是一团仇恨和反抗的烈火,是一股扫荡腐朽、黑暗势力的旋风,同时又是一个简单而又遵循快乐行事的“快活王”,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黑旋风。
关键词:
性格特征 野蛮滑稽 刚直 农民典型 快活
【人物介绍】 姓名:李逵 座次:第22 星名:天煞星 绰号:黑旋风 职业:江州小牢子 使用兵器:一对玄铁板斧 梁山职司:步军头领
【外貌特点】
黑熊般的一身粗肉,铁牛似得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
【性格特点】
李逵绰号“黑旋风”,是比喻李逵性格火爆,如同大炮,加之肤色如黑炭,故称黑旋风。
李逵的性格特点是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慷慨大方,重义疏财,率直粗犷,有勇无谋,胆大心细!因宋江前些日子,正月十五闹元宵去会李师师,在时间上具备了作案条件,刘太公夫妇连夜的啼哭,声泪俱下控诉“宋江”,故李逵一口认定是宋江所为。因而,李逵径直回到梁山泊,直奔忠义堂,砍倒杏黄旗,扯碎了“替天行道”四个字。又当众痛骂宋江:“杀了阎婆惜,便是小样,去东京养李师师,便是大样。”又对柴进道:“若到那里对翻了之时,不怕你柴大官人,是米大官人,也吃我几斧。”李逵疾恶如仇,即便是自己兄弟,只要口是心非,只要是做了对不起民众的事,就要吃他李逵一斧头。当然,宋江自然不会去掳刘太公的女儿,至多去京城风流风流,去潇洒潇洒。砍倒杏黄旗,扯碎“替天行道”,当面遭李逵辱骂,宋江是不会太放在心上的,只能算做李逵犯下的错误。李逵毕竟是李逵,小肚鸡肠,优柔寡断便不是李逵。鲁莽耿直之间透出的是李逵的英雄本色。仗义耿直,莽撞性急,愚忠的他从不计较后果,天塌下来也不管他的事,李逵乃真豪杰!
李逵的性格特征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真”、“蛮”、“趣”。“真”,就是真实而又坦率地把他的思想感情、个性赤裸裸地和盘托出,不受外界的威胁利诱,不因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而掩饰、做作。他是一个“透明的人”这就包含着:(1)他对统治阶级包括皇帝也无所畏惧,“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所以,他常常表示出对皇帝大不敬的言论。(2)对自己的头领宋江,也不曲意逢迎,而敢于直率地批评,进行不留情面的揭发和斗争。虽然,李逵往往冤枉了好人,但作者是为了表现他的刚直的品格。(3)他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从不掩饰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从不虚假做作。他去接母亲,是为了让母亲到山寨享几天福;他要杀到东京,是为了要当大将军,在“那里快活”。并不象宋江那样,“忠义”时时挂在嘴边,给人虚伪做作的感觉。
李逵是“天杀星”下凡,绰号“黑旋风”,相貌丑陋,行为粗鲁野蛮。李逵的粗鲁,常常违背封建的礼节、社会的风俗习惯。例如,李逵在浔阳楼陪宋江、戴宗吃饭。宋江嫌鱼不新鲜,没多吃。李逵却说:“两位哥哥都不吃,我替你吃了。”便伸手去宋江碗里捞过来吃了。又去戴宗碗里也捞过来吃了,滴滴点点,淋了一桌子汁水。李逵直率得可爱,也粗鲁得可笑。李逵的粗鲁野蛮,表现之二是蛮不讲理。因为卖唱的女孩影响他们谈话,就“把两个指头去那女娘子额上一点。那女子大叫一声蓦然倒地。”诸如此类的例子还不少。
李逵的粗鲁野蛮,表现之三是不问青红皂白乱砍乱杀。“江州劫法场”时,“不问官军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三打祝家庄”时,不但杀了祝彪,而且要杀已经投降的扈成等等。李逵的粗鲁野蛮,表现之四是鲁莽、盲动。李逵陪宋江去李师师处,被杨太尉撞见,他们被包围,好容易才脱身,李逵却“拿着双斧,大吼一声,跳出店门,独自一个,要去打这东京城池。”
写李逵的“真”和“蛮”都是为了表现他的“趣”,即把他塑造成一个喜剧角色。喜剧角色是以滑稽的语言和行动引起观众笑乐。李逵这个“真人”、“趣人”、“妙人”,他的性格特征是通过滑稽可笑的言行来表现的,也就是说,他的言行带有荒谬背理的特点。这表现在:(1)在作者看来,当时应该铲除奸臣,而不能推翻皇帝。可是李逵却违背常理,他说:“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李逵要杀去东京,夺了皇位,勇气可嘉。可是作者认为他是愚蠢无知,幼稚可笑的,所以让他说出“大皇帝”,“小皇帝”,“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之类疯话,被宋江、戴宗斥为胡言乱语,引起读者的哄笑。李逵“独自一个,要去打这东京城池”,这是常被人们作为李逵勇敢的例证,其实,作者却是写李逵视大事如儿戏,持讽刺的态度,也引起读者善意的嘲笑。(2)李逵由于鲁莽,往往轻信人言,容易受骗,结果冤枉好人,闹出笑话。李逵听了刘太公的哭诉,误以为宋江强夺民女,“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作者是通过李逵的鲁莽,来表现他的刚直。但由于李逵的行为过火,也具有荒谬背理的性质,因此,显得可笑。又如,李逵杀了已经投降的扈成,受到宋江的责备。他说:“你又不曾和他的妹子成亲,便又思量阿舅大人。”这又是李逵的误会,不知道宋江的打算。这里也是表现李逵的刚直和宋江的义气。由于李逵误解宋江这样的“忠义之士”,违背常理,也就变得可笑。(3)李逵的言行常常引起哄笑。如李逵用指头把卖唱的女孩点倒了,受到戴宗的责备,他说:“‘不曾见这般鸟女子,恁地娇嫩!你便在我脸上打一百拳也不妨。’宋江等众人都笑起来。”(4)李逵很愚直,但还常常爱搞小诡计,愚人弄巧,显得可笑。例如,他违背不吃荤的规定,背着戴宗偷吃牛肉,还以为戴宗根本不知道,自以为得计,结果被戴宗戏弄了一番,饿了一天,只好坦白交待:“却是苦也!我昨夜不合瞒着哥哥,真个偷买几斤牛肉吃了,正是怎么好!”他因为罗真人不让公孙胜回梁山泊,他半夜去杀罗真人,砍掉了罗真人和道童的两颗假脑袋———被法术点化的葫芦。结果被罗真人戏弄了一番,被狱卒用狗血、尿屎淋了一身,把两腿都打烂了。试看种种摩写处,那一件事不趣?那一言不趣?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既是趣了,何必实有是事,并实有是人?若一一推究如何如何,岂不令人笑杀!”这一段评论的观点我们未必完全同意,但他指出作者要把李逵写成一个趣人,一个喜剧角色是符合作者创作意图的。“真”、“蛮”、“趣”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成功地把李逵塑造成一个天真烂漫的喜剧人物。所以容与堂本的评语说:“李逵者,梁山泊第一尊**,为善为恶,彼俱无意。”金圣叹说:“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看他意思,便是山泊中一百七人无一人入得他眼。《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他的好批语。”“写李逵色色绝倒,真是化工肖物之笔”。作者把李逵塑造成一个喜剧性角色。他的言行必然具有荒谬背理的性质,必然是夸张和歪曲的,这样才能滑稽可笑。在笑声中歌颂他的天真无邪,也批评他的粗鲁野蛮。【人物分析】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批啸聚江湖,仗义行侠的绿林好汉。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格和被逼上梁山的成长道路。鲁达的粗中有细,仗义刚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细,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等等等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其中要数“黑旋风”李逵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也许你会说“李逵?不就是心粗胆大,率直忠诚嘛!”但今天我要谈一谈我眼中的李逵。
1.野蛮背后的可爱
众所周知,李逵在《水浒传》中是个最为野蛮粗鲁的角色,由于他只知杀人,不问好坏的性格,只要在江湖上提起他的名字,神鬼也怕。但我却认为,他的野蛮背后有着无比大的可爱。
和其他107将不同,李逵上梁山,成为梁山好汉,并不是出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革命思想的彻底,而仅仅是为了两个字——“快活”。可以毫不牵强地说,李逵的行事,主要遵循的就是快乐原则,黑旋风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就是“快活”!他生割了黄文炳后称“吃我割得快活”,他屠了扈三娘一家后道“吃我杀得快活”,杀人不是为了复仇,不是出于战阵厮杀的需要,而竟仅仅是为了快活!此外,李逵回家接老母时遇到回家的哥哥李达,就劝李达“同上山去快活”。就连黑旋风那最被一些人称道的一番话,即李逵初上梁山时叫嚷的“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做了小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这一番话,也远不是出于什么彻底革命的高尚动机,因为就在“夺了鸟位”句后还有最关键的一句:“在那里快活,却不好?”说来说去,所有的目的就在于此,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不是为了等贵贱均贫富,不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是为了喝更大碗儿的酒,吃更大块儿的肉,这才是李逵的心思所在,什么坚决的农民思想根本谈不上。
总之,李逵行事几乎全凭“快活”二字,少理性,无算计,率性而为,因此他的举动有近于童趣的天真烂漫的一面,所以说他可爱也不无道理。
2.忠诚背后的依恋
也许你会认为李逵能至死不渝地追随宋江,不顾一切地替他卖命帮他打江山,是出于他对宋江那种格外的、特殊的忠心。但我觉得与其说是忠诚,还不如说是种依恋。因为对于李逵来说他同样需要一个价值的标尺,一个能确认他存在意义的精神之父。你一定记得当他仰慕已久的宋江出现在他面前的那一刻,他是何等的狂喜,兴奋。而宋江也是又送银子,又带李逵喝酒,对他那鲁莽的行事一味微笑着任从,你说需要银子还债,便给你银子还债,你说小盏吃酒不过瘾,便吩咐酒保专给你换大碗,看你吃鱼吃不饱,又专为你要了两斤肉,临别还送了五十两一锭大银。世间能有几人能这般对待粗鲁蛮横,杀人不眨眼的李逵?!答案是仅此一个。宋江因题反诗入狱的那一次,李逵怕贪酒误了宋江饭食便“真个不吃酒,早晚只在牢里服侍,寸步不离”,这是何等情分,须知粗鲁的黑李逵能做到这种地步也是绝无仅有,这只怕要比他后来劫法场救宋江还难得的多。后来,二人一个说“他与我身上情分最重”,一个道“我梦里也不敢骂他,他要杀我时,便由他杀了吧”。宋江带数人元夜上东京时,曾对李师师戏称李逵是“家生的孩儿小李”。所以李逵对宋江,既不是手足之情,也不是部属对统帅的愚忠,而是更近于儿童对父亲的深深的依恋。3.惹祸背后的成全
纵观《水浒传》全集,你会觉得李逵是个“惹祸鬼”,因为自己鲁莽的个性,简单的头脑不知为大家闯了多少祸。这一点可以从宋江亲手结果李逵的行为不难看出。宋江饮高俅送来的毒酒中毒后,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要聚众造反,怕坏了梁山泊的忠义名声,便让李逵也喝了毒酒一块儿被毒死了。但是再往深一点看,李逵的惹祸背后却隐藏着对宋江的成全。夏志清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导论》中就说,李逵的叫嚣造反要拥戴宋江做皇帝,“道出了宋江强压着的想当皇帝的心声”,而宋江对李逵的喝斥,则“似乎是在谴责自己内心那不可告人的部分”。夏志清的这一结论也许是受金圣叹的启发,金圣叹在评改《水浒》时,一直就认定宋江是满口忠孝心怀不轨的伪君子,而直肠直肚的李逵则常常将宋江那不可告人的心事叫喊出来,不正成全了宋江吗?
多翻一些中国古代小说,就会发现,这种“宋江+李逵”式的组合在中国古代类似题材的白话小说中是太多见了如刘备和张飞,岳飞和牛皋,杨六郎和孟良,秦琼和程咬金等等。宋江也好,刘备也好,岳飞也好,杨六郎也好,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行事谨慎、理性,是中国式的榜样、楷模。但是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一心想招安的宋江、被昏君勒死而不反抗的岳飞、受奸臣陷害而认命的杨六郎、明知道罗成是给人害死而不敢多说的秦琼,如果作品中出现的全是这类忍气吞声的中国式的楷模,那读者还不得给憋闷死?那怎么办?这时就需要有李逵这类人物了,秦琼不敢骂唐天子没良心,让程咬金来骂,杨家受了得势小人的窝囊气不好发作,那就让孟良连夜去杀那小人,岳飞不便犯上反抗昏君,但牛皋可以造反,宋江老是念叨招安,但一心想当皇帝,那就由李逵来叫喊夺皇帝的鸟位……
虽然像李逵这样所谓的“莽将”人物,一般不会是大部头作品的第一主角,但他却又实实在在是作品里不可或缺的异常活跃的角色,因为他不仅成全了像宋江那样的“儒将”,还使作品增添了一大半鲜活的生命!【农民的典型】
强烈的革命要求和彻底、坚定的革命精神构成了李逵性格的核心。他是一团仇恨和反抗的烈火,是一股扫荡腐朽、黑暗势力的旋风。所有的官府、官军、法律、制度,在他的心目中都失去了权威,甚至连最高统治者当今“圣人”大宋天子,在他口里也不过是个“鸟皇帝而已!刚上梁山时,他就提出了“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要求;上了梁山,他又说:“便造反,怕怎的!晁盖哥哥便做了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宋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他上梁山很主动,没有丝毫的勉强,当宋江提出上梁山时,是他第一个热烈的响应,叫道:“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鸟斧,砍做两截吧!”他对统治阶级从来没有幻想,当柴进受到殷天赐欺负而幻想靠条例打官司时,他说:“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我只是前打后商量。”他不相信任何招安,他和统治阶级没有任何调和的余地。“好便好,不好我便老大斧头砍他娘!”则是他对待统治阶级的原则。统治阶级的一切阴险、狡猾的笼络、利诱、收买和欺骗,都丝毫不能麻痹他。当宋江吟<满江红>,流露向往招安情绪时,他便“一脚把桌子踢起,摔做粉碎,大叫道:„招安,招安,招什么鸟安!‟”后来朝廷派陈太尉来招安,他便把“圣旨”扯得粉碎。即使在宋江受了招安后,他还屡次要反上梁山,甚至在死后,大宋皇帝还梦见他“抡起斧头,向自己砍来,吓出了一身冷汗”。这种强烈的彻底的反抗要求,对于李逵来说,既不是基于对革命理论的明确认识,也不是由于受到反抗斗争的前景所吸引,而纯粹是处于自发的阶级本能。李逵无疑的出身于农民阶级(尽管后来因杀人而亡命天涯),但他是那种已经从多少代农民的悲惨命运中感到非反抗不可、直觉到不斗争就无法生存的先进农民的代表。他生平不习惯于抽象思维,对事情都不加思考。他天不怕,地不怕,不计算主观力量,不考虑个人安危,一双板斧,想砍尽人间不平。他强烈要求起义,相信起义,起义本身就是他的目的。他热爱梁山、尊敬宋江,这一切也都是基于阶级的本能和直觉。朴质、纯真、公平、无私,是李逵英雄性格的另一种光辉的表现。他是戴宗手下的一名小牢子,他野生生的,不懂得社会上有那么多的浮文褥节,不晓得做人需要洗煅磨练。他就像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正符合漠漠的大地,茫茫的原野。正因为他具有农民的纯真的性格,所以《水浒传》的作者才安排了一个假李逵作为他的对照,一个是处处存真,一个是处处作假,李鬼冒名李逵,假充好汉。然而,没有真哪能看到假,没有假又怎能把真勾勒得清楚分明呢?他向酒家直率的借钱,有钱就赌,赌输便抢,这固不足为法,但也是他的纯真,直筒子,直肠子,毫无虚伪之处。他斗浪里白条张顺,虽然明知道自己水里功夫不行,懂得骂道:“好汉便上岸来”,可是人撩拨得他火气,也就忍不住跳到船上,被翻倒水里,这种莽撞易于光火,不又是一个憨头像吗?然而,正因为他是憨头,他才能在不打不相识之后,向张顺说出了“你路上休撞着我”。所以我们不能单看他的粗鲁的一面,而粗鲁中也有妩媚!李逵是以孝著称的,听见公孙胜搬取母亲,便想到自己家有老母,抱头痛哭之后,也去搬取。不幸他的老母在沂岭被虎所吃,他一连杀了四条老虎。他的杀虎和武松的打虎是不同的,武松处于自卫,而他则是恨之深的宣发。大破无为军,捉住了黄文炳,由他来动手割杀,他说得好:“你这厮在蔡九知府后堂,只会说黄道黑,拨置害人,无中生有撺掇他今日你要快死,老爷却要你慢死。”这正如杀虎一样,不但恨之深,而且是把个人的仇恨扩大到担负了友朋的仇恨,这精神,只有铁牛才抒发得痛快,抒发得真切!李逵对自己弟兄和受苦的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宋江关在牢里时,他“寸步不离”、“早晚在牢里服侍”,江州劫法场救宋江、戴宗时,他第一个赤条条的抡着板斧,从酒楼跳进刑场杀将起来;高唐州救柴进,又是他第一个只身下井。他平日最爱宋江,可是当他误听宋江抢夺民女的消息后,便大闹忠义堂,砍倒杏黄旗。这说明在他心目中,农民起义的利益是高于一切个人感情之上的。
李逵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毫无虚假,无论想什么,都心口如一。他该爱则爱,该恨则恨,该怒则怒,该骂则骂。他的质朴和纯真,就是在赌输了钱想赖的时候,在为了招待宋江而去强讨鲜鱼的时候,都依然是那样天真烂漫。他的公平和无私,就是这种坦率性格的必然结果。因为他把一切都袒露于外,毫无隐藏,当然也毫无私心。他碰见李鬼冒名剪径,愤而欲杀他,但李鬼称家中有九十老母,他又放了他,并给他十两银子。后来他知道这一切真相后,却又割下了李鬼的头。一切都是那么简简单单、无偏无党,口头心上,从没有想到过什么“仁义道德”。作为一个农民英雄,伴随他的纯朴天真,李逵也有简单、鲁莽、不讲策略和狭隘报复思想等缺点。因为他的质朴纯真,才摔死小衙内,这还可以说是为了赚朱仝。但打死殷天赐,到底给柴进闯了祸,劈了罗真人,自己又吃了几次苦,特别是三打祝家庄时,由于宋江实行分化政策,使扈家庄保持中立。但李逵不管,挑头价砍去,杀了扈太公的老小,破坏了义军的策略。在朱贵店里,又当作冒充货把投奔山泊的韩伯龙杀了。这些,都违背了梁山泊的精神。但缺点和他具有的优秀品质相比,毕竟是次要的,而且对于一个农民英雄来说,也是难于完全避免的。况且,不怕天,不怕地,不知畏惧,更由于从他心底里,蕴蓄着的祖宗八代的对这个社会的积恨,使他眼睛里存不下一粒沙子。泄之而后快,便是他的本色,又哪里是天生的杀人成性呢?
李逵的优点来自农民阶级,来自对农民那种世代不可改变而又无法忍受的悲惨的直觉;同时,他身上的缺点也来自农民,来自那种对阶级命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直觉上,而不能将它上升为能够指出一条解放途径的革命理论纯朴包含着无知,坦率又近乎莽撞,而对统治阶级的深刻仇恨和坚决反抗,又带来了不知节制的好杀。这些缺点,固然反映了农民身上的落后性,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残酷镇压所激起的一种报复。李逵的凶狠,说明中国农民,至少其中的先进分子并没有被地主阶级残酷的屠杀政策所吓倒,这就是李逵身上的缺点所反映的社会意义。我们首先必须看到这一点,然后不妨指出,他的这些行为,比如杀掉早已归降的扈太公一家,逼走扈成,的确对农民革命事业带来不利,同时也包含着某种悲剧性的因素。这是李逵性格中的悲剧,也是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无法避免的悲剧。总之,《水浒传》的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几乎在一切方面:思想、感情、优点、缺点、性格、气质、精神世界都来自农民、属于农民、代表农民的典型——李逵,而他正是农民起义军的灵魂。
【评价】
李逵是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也是在《水浒传》中最鲁莽的人物,尽管如此,但他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是《水浒传》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李逵形象影响是巨大的。程咬金、孟良、焦赞、牛皋等是明显受李逵的影响而塑造出来的。第一,他们象李逵一样说过许多揭露皇帝,要求夺取政权的豪言壮语。例如,在校场比武,岳飞枪挑小梁王时,牛皋就说过:“杀进城去,先把奸臣杀了,夺了汴梁,岳大哥就做了皇帝,我们四个都做了大将军,岂不是好?”“不如先杀了这瘟试官,再去与皇帝老子算帐罢!”当岳飞受到奸臣的排挤,回家赋闲的时候,宋高宗几被奸臣所害,岳飞让牛皋去“救驾”。牛皋说:“那个瘟皇帝,太平无事,不用我们;动起刀兵来,就来寻着我们替他去厮杀,他却在宫里快活!”后来岳飞被害,牛皋在太行山落草时,孝宗皇帝来招安。牛皋说:“大凡做了皇帝,尽是无情义的。我牛皋不受皇帝的欺,不受招安。”《说唐》里程咬金也是一样。他不但反隋朝,劫王扛,而且也骂唐朝。他说:“唐家是没有良心的,太平时不用我们!如今不知哪里杀来,又同牛鼻子道人在此‘猫哭老鼠假慈悲?’想来骗我们前去与他争天下,夺地方。”牛皋、程咬金的言论,其革命性比之李逵毫无逊色之处。第二,他们也扮演着喜剧角色。只是牛皋、程咬金的喜剧色彩更浓厚了。李逵在《水浒传》里是个喜剧性人物,但他的结局却是悲惨的。而牛皋、程咬金则被写成“福将”,甚至不顾史实,虚构了“笑死牛皋,气死金兀术”之类的故事,涂上了更浓烈的喜剧色彩。第三,如同李逵与宋江的关系一样,他们也和他们的领袖、兄长形成互补关系。李世民与程咬金、杨六郎与孟良、焦赞;岳飞与牛皋,也是忠心耿耿,有智有谋的领袖与一个正直而愚蠢的莽汉的互补、对照的关系。李逵的形象开启了我国古代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侠义小说中莽汉系列。鲁迅评价李逵:
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我佩服会用拖刀计的老将黄汉升,但我爱莽撞的不顾利害而终于被部下偷了头去的张翼德;我却又憎恶张翼德型的不问青红皂白,抡板斧“排头砍去”的李逵,我因此喜欢张顺的将他诱进水里去,淹得他两眼翻白。
参考文献: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北京:中华书局
2005 2.如莲居士《说唐演义全传》吉林:吉林人名出版社
1981 3.金圣叹,施耐庵《金圣叹批评水浒》江苏:凤凰出版社
2010 4.施耐庵《容与堂本》湖南:岳麓书社
5.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五
烛之武
1.志士:深明大义,长期未被重用,却仍然愿意舍身救国,以国家利益为重。
2.勇士:义无返顾出使秦师,两军交战,这一去有可能生死未卜,他仍坚定的去了。
3.辩士:机智善辩,身处秦营,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善于抓住对方的性格弱点,一字未提郑国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
佚之狐
伯乐。为人诚恳,无嫉妒之心,善于发现人才,以国家为重。
郑伯
不善于用人,但虚心纳柬,勇于改正错误,是一个好国君。
秦伯
6.关于鲁智深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六
初二18 蔡翼晨 我读了《水浒传》之后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中的鲁智深,更有不同与其他英雄的看法。
纵观上下,鲁智深这个人物生性豪爽,行侠仗义,粗中有细,不愧是梁山好汉中的佼佼者。鲁智深是个行侠仗义的英雄,是个聪明的好汉,是个细心的粗人。
鲁智深是个行侠仗义的英雄从某种程度上说,鲁智深是水浒中最为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从义救金翠莲父女,到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再到大闹野猪林,为救史进而谋刺贪官贺太守不遂被捕,无一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举!鲁智深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只要他看到有什么不平事,他就会忍不住要插手,要痒手,要出手,若以一般人而言,金家父女的死活关他什么事;周通逼婚又没碍着他;瓦罐寺的和尚有没有吃的,受没受人欺负,都与他无关。林冲墙外一声赞叹,鲁智深一生引为知己,为救护他,一路送到沧州!如此义举,古今几人能有?
鲁智深是个聪明的好汉。鲁智深出于自身的正义感,看不过郑屠夫强骗金翠莲,决定惩治郑屠夫。而鲁智深在打死郑屠夫前,好好地戏弄了他一番:先是“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细细切做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头”,再是“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不要见些精的在上头,也要起切臊子”,又是“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要见些肉在上面”。终于,郑屠夫按奈不住怒火,抢了一把剔骨尖刀跳了下来,结果鲁智深“扑的只一拳,„„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又只一拳,„„”。
在三拳打死了郑屠夫后,心里慌,却稳住神,沉住气,口气轻松地说“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为自己找了一个开脱的理由。说完,就一道烟儿地走了。一出城门便溜之大吉了。
这件事情上反映出鲁达的性格,这事如果换上李逵,肯定不知道跑。换上武松,也要好汉做事好汉当,等着官府来拿。如果碰上杨志,也说不定拉上几个旁观者作证,到衙门里去说理:“大家可都看见了,是他先欺侮人的。你们各位到衙门里可得给我作个见证啊。”可是,鲁达不是李逵,不是武松,也不是杨志。他先跑了再说。鲁达的聪明就可见一斑了。
鲁智深是个细心的粗人。鲁智深尽管是个粗放的人,但他也是一个极其细致的人。他在救金家父女时,不是先打郑屠逞一时之快,而是先将他们父女俩安顿好,让他们先逃走,并且担心他们跑得不够远,“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到状元桥来。”
深如此粗犷之人,在旅店门口无所事事地坐两个时辰,也就是四个小时,这真是太难为他了,此处的鲁智深可谓心细如发。鲁智深之所以能够耐心坐四个小时,完全是因为他内心的责任感,他一定要让金家父女安全离开渭州,而且他也知道一个是老头,一个是小脚女人,他们可没有“俺”的好脚力,所以一坐就是四个小时。可是就在前一天,他一听说了金家的事就迫不及待地要揍郑屠,被劝住回家后“晚饭也不吃,就气愤愤的睡了”第二天,“天色微明”,他就早早地来替金家张罗。前面的急噪与此时的耐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于此更显示其急公好义然心细如发之难得。
也许有人觉得他傻,很可笑,他管得闲事太多了。但在他看来必然不是如此。他的嫉恶如仇的本性,他的急公好义的胸怀,都使他必然如此。都会使他自觉自愿、急不可待地去做这一切。这就是“一片热血直喷出来”。没有人强迫他去做什么,他完全可以不做这一切,但他自觉自愿地去做了,急不可待地去做了,完全不计可能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后果,完全出于真诚,完全出于内心的要求。
鲁智深的细心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他在桃花村救了刘太公的女儿,用武力逼迫周通不得娶她为妻。打周通之前,他心里便有个计较,怕把刘太公吓住,就不告诉他自己要揍这小子,架打完了,人也救了,他又考虑到周通、李忠与刘家近在咫尺,自己拍拍屁股走了,一旦周通这小子反悔,刘家可真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周通尽管答应了不再对刘家进行骚扰,他还是不放心,硬给周通戴顶高帽子将他的军:“大丈夫作事,却休要反悔。”周通无奈,只好折箭为誓,本不想做大丈夫,这时也只好稀里糊涂赶鸭子上架地去做了大丈夫,一做大丈夫,就没法做“丈夫”了。救林冲的时候也是知微见著,见到有人找董超薛霸就开始留心有无异常,在野猪林救了林冲以后,索性一直护送到沧州,深恐途中有变。估计不会再出什么事了,才分手,临分别时,还一禅杖把松树打折,不忘了向董超薛霸两人炫耀一下武力,免他们又生歹心。鲁智深在这里可谓用心良苦 2 了:不如此不足以震慑那董超薛霸,不如此也不足以使自己放心。
他虽粗鲁,却不是没头脑的人,他好打不平,直率中又带一些狡猾,要找郑屠打架,先把他戏弄一番,失手打死了郑屠,不是呆呆地等着被捉,而是一道烟走了。
他慷慨大方,重义轻财。比如他请史进,赠金老。一听说金老父女的苦情,把自己身边带来的五两银子全放在桌上,还向史进、李忠借钱来帮助他逃生。当李忠不爽利只摸出来二两银子时,便将这银子丢还了他。在第二回中,鲁智深一出场便是“大踏步”地走来。仅这“大踏步”三字,就已预显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果然,从他的身影在水浒世界里出现以后,从打死镇关西,到大闹野猪林,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精神,他所奋身干预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他切身相关,关涉到他个人利害,而他无不慷慨赴之,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7.《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七
关键词:哈姆雷特,克劳狄斯,奥菲利亚,乔特鲁德,人物形象
一、概述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爱好者, 他被称为“英国戏剧之父”“时代的灵魂”“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及“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等。《哈姆雷特》是一部反映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的作品。当时的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处在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巨大转折, 《哈姆雷特》反应的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哈姆雷特》的主人公是一位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王子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接到他的父亲因病驾崩的消息, 回国奔丧又给哈姆雷特带来了更沉重的打击——他的叔父劳克狄斯顺利继位, 成为新国王, 而他的母亲乔特鲁德在他的父亲葬礼后一个月便和叔父匆忙结婚, 这时哈姆雷特充满了不满和疑惑。在得知父亲的死另有隐情时, 哈姆雷特开始了复仇计划。他装疯卖傻暗中行动, 证实了他的叔父就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在复仇的道路上, 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利亚的父亲波洛涅斯, 使自己陷入困境, 更使恋人奥菲利亚深受刺激, 溺水而亡。在奥菲利亚葬礼上, 她的兄长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相遇, 并开始决斗。决斗过程中, 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了劳克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身亡, 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箭, 而哈姆雷特也在临死之前杀掉了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劳克狄斯, 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人。整部作品突出的亮点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主角哈姆雷特的形象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性的一个缩影。本文希望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进一步加深读者对《哈姆雷特》故事内涵的了解, 也希望对后世的文学家描写人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哈姆雷特的人物探析
哈姆雷特是古代丹麦皇家王子, 在父亲被害之前, 他是善良的、单纯的, 他追求的是真善美的世界。他的善良和正直使他的生活很快乐、幸福, 他在自己的臣民那里也获得了很高的声望。然而, 这一切从父亲去世, 就发生了巨变, 母亲的突然改嫁让他深受刺激, 他感到郁闷和悲痛。当父亲的亡灵告知他事实真相时, 他坠入了痛苦的深渊。朋友的背弃和情人被俘激发了他复仇的斗志, 但是性格的软弱使他在复仇的道路上受到很多阻碍, 本性的善良让他失去了很多复仇的机会, 甚至最后还失去了生命。在复仇的道路上, 面对当时的现实生活, 他对人性、爱情都产生了怀疑。当他被仇恨的阴影笼罩时, 他开始怀疑皇家传统的狂欢习俗, 他厌恶甚至想要破坏它。母亲的改嫁让他对爱情产生了怀疑, 因此而伤害了心爱的人奥菲利亚。因为对复仇结果产生怀疑, 使他错过了最佳的复仇机会。哈姆雷特在为父报仇时是理性的, 他潜心隐忍, 顾虑很多, 不敢冲动行事, 他的理性使他在复仇时存在退却、怀疑及犹豫的心理。但哈姆雷特也有冲动的一面, 在斗争过程中, 他将躲在帷幕后面的波洛涅斯误杀, 导致被放逐, 复仇计划不得已而延后。哈姆雷特是在复仇的道路上与恶势力斗争中逐渐强大起来的, 在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折磨中强迫自己成长的。在这个过程中, 他历经各种磨难, 从软弱到坚强, 从犹豫到果断, 终于手刃了敌人, 为他的父亲报了仇。但最终还是被奸人所害, 结局令人惋惜。
三、弑兄篡位的劳克狄斯
劳克狄斯是丹麦现任国王, 是哈姆雷特的叔父, 在哥哥死后继承了王位。他是莎士比亚笔下刻画的一个极其丑恶的人物形象, 他为了权力, 杀害了自己的亲哥哥, 娶了哥哥的妻子, 还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 设计杀害哈姆雷特。他是一个十分阴险狡诈、自私自利的阴谋家。在他不知道哈姆雷特知道他的罪行时, 他想让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变得意志消沉, 让哈姆雷特失去在臣民中的威望, 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当他知道哈姆雷特知道了真相之后, 他便开始设计各种阴谋加害哈姆雷特,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 险恶的嘴脸暴露无遗。但是善恶到头终有报, 他为他的不择手段买了单, 死在了哈姆雷特的毒箭之下。劳克狄斯的性格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形象, 在他的眼里, 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与丑恶的代表。
四、爱人奥菲利亚和母亲乔特鲁德
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的恋人, 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优美绝伦的典型代表, 她拥有着美丽的外貌和纯真无邪的内心。奥菲利亚的感情真挚而热烈, 哈姆雷特因为痛苦的经历对她误会很深, 对她非常冷酷甚至咒骂她, 但是单纯善良的奥菲利亚仅仅认为这是哈姆雷特因遭受痛苦而无法自控的发疯行为, 她没有怨恨和不满, 她仅仅是因此而痛心惋惜, 悲痛欲绝。后来, 哈姆雷特将奥菲利亚的父亲杀死, 奥菲利亚又被迫听从家人的命令, 去哈姆雷特身边打听消息。在爱与恨的双重打压下, 奥菲利亚难以乘其重, 最终选择了自杀这条道路。奥菲利亚是当时贵族少女的典型代表, 她爱着哈姆雷特, 但是又不得不遵守封建主义的道德, 以家庭为中心, 听从父亲与兄长的命令。她的爱太软弱, 甚至软弱到成为哈姆雷特复仇的工具, 又被哈姆雷特无情地抛弃, 让人感到痛惜。乔特鲁德是哈姆雷特的母亲, 在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嫁给了哈姆雷特的叔父。母亲乔特鲁德的改嫁是哈姆雷特仇恨的导火索。她是一个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女人, 缺乏对爱情的忠贞, 经不起诱惑, 只能靠男人来获得安定的生活和稳定的地位。虽然她刚开始并不情愿嫁给劳克狄斯, 但是她不得不顺从大势, 甚至后来她开始安于现状并且觉得很幸福。她没有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的只是虚荣和顺从, 她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直到生命到了结尾才翻然悔悟。爱人奥菲利亚和母亲乔特鲁德在整部戏剧中虽然占的篇幅不是很长, 但是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非常值得广大读者思考。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中几个主人公哈姆雷特、克劳狄斯、奥菲利亚及乔特鲁德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探究了人的个性与当时的人文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 也客观地反映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思想观念。《哈姆雷特》这部悲剧作品非常受欢迎, 之所以受欢迎, 大部分是因为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复杂以及它的艺术价值。性格决定命运, 从整个故事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 他们的悲剧命运都和他们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莎士比亚通过细致刻画《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内心和情节, 使《哈姆雷特》成为他笔下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岑莉.哈姆雷特形象分析[J].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10 (07) .
8.《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八
关键词:《聊斋志异》;人物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的作品中,塑造出大量形象各异的人物,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作者借助小说中人物反映社会现实,抒发自己的情志,本文主要就《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人物中心的转移
在蒲松龄的小说之中,关注的人物中心不同于其他的作家,他更加关注社会底层人民,如落魄的文人、女子、士子、官吏、市民、商人、游侠、手工业者等等,其中,文人与女子的描述更多,占据了人物形象比例的60%。而描述的文人多为农民贫寒家庭出身,功名无望,仅仅只通过了乡试,他们并非社会的精英阶层,从他们的身上,看不到接受过正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很容易受到世俗的影响。其中描述的女子大多是农民阶层出身或者是底层群众的妻女,即便是花妖狐怪,她们在妖界的地位也非常的卑微,很少描述尊贵的女性人物,从她们的身上,看到更多的是普通凡人的形象。
从《聊斋志异》中描述的空间关系来看,其人物多生活在偏远的地区,花妖狐怪往往生活在荒山洞穴,或者远离城市的农村,而描述的鬼女,多生活在离散的坟墓中,有些甚至都没有一个栖身之所。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描述方法,跟蒲松龄的生活经历有关,蒲松龄的大多数时光都生活在闲适的农村中,他对农民倾注了大量的热情,为了方便农民的生活,他编制了大量的戏曲。对于农村的丑恶形象也予以了无情的批判。
二、文士人格的偏移
《聊斋志异》属于志怪类传奇小说,其审美情趣与一般的明清小说不同,但是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下,文人往往会与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出现偏移,《聊斋志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蒲松龄描述的大量人物,他们的生活与普通百姓并无差异,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才子相比,他们的理想与境界降低到了俗众的世界之中,其文士人格出现了巨大的偏移。
对于文人性格的描述,蒲松龄是非常复杂的,他们赞叹他们的才华与精神品格,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他们的人格,流露出了悲哀与无奈的情感,在《安期岛》中,作者描述的王勉在仙人岛中受尽挫折与嘲讽,逐渐的望洋堪羞。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蒲松龄既对文人的人格表现出了彷徨和困惑,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他的自我批判精神。
三、趋利重财的精神
在儒家思想之中,强调重義轻利,但是,蒲松龄却不同,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趋利重财的精神。文士在沦落到拮据的困境之后,他们内心深处的儒家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渴望金钱。蒲松龄在部分篇目中都含蓄的表达了这种思想观念,同时,他也非常认可文人的商业活动以及重利思想,实际上,在当时的政策下,社会上是不认同文人的经商的,商人属于卑微的行业。例如,在《白练秋》中,作者描述了慕生的奋斗历程,暮生为了充分的证明自己,做了很多买卖,得到了父辈的欣赏,虽然他的经商活动存在一定的忧虑感和依赖性,但是在经商活动中,他也时时刻刻谨记自己的文人身份。
四、女性人物形象的蜕变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大量有追求、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将前人的写作精华浓缩汇合,在他的笔下,有侠女、才女、少女、女企业家等女性形象。与传统女性形象不同,她们的爱情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封建男权社会下,男性文化直接影响着女子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生活,致使她们的正常需求扭曲,一个女子,如果对男子产生爱慕之情,是不符合社会伦理要求的。而《聊斋志异》中,这些传奇女子的爱情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她们会积极追逐自己的理想,勇敢的维护自己的爱情。
在生活方式上,《聊斋志异》倡导男女平等,这与封建时代的观念是不同的,蒲松龄为自己笔下的女子营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了她们的人格,她们擅长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情与品德丝毫不输男子。可以说,蒲松龄开辟了女性形象的新天地,她们与男子是平等的,享有同等的文化权利和生存权利,与以往的女性形象相比,她们更加具有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在经济上,她们会追求自我,成为当时女性形象的代言人,但是,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是蒲松龄也未意识到的,但是他却用艺术家的身份为我们形象的描述出这些思想,让后世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李志红,毕研花. 女性学视角下《聊斋志异》文本统计及其男性形象研究[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2] 李志红. 虎迹累累为哪般——评《聊斋志异》之《江城》篇[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3]徐文明. “迷离闪烁,夭娇变幻”的梦世界——《聊斋志异》梦小说读解[J].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9.分析人物形象 篇九
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①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归纳方法
一、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
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小说中的人物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是当时社会某阶层那类人的代表,如《范进中举》中的人物塑造,“胡屠户”和“范进”这两位人物,他们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两类人,一类是趋炎附势、嫌贫爱富、前倨后恭、市侩小人的代表,另一类则是热衷追逐功名利禄、人格扭曲、思想空虚、人性腐朽、精神颓废的读书人代表。个性则是指即使是同一类的人,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所受教养和所处的具体环境互不相同,他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的生活习惯、心理气质、兴趣爱好、精神状态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胡屠户”是一个卖肉的屠户,生活上能吃饱饭,没有社会地位,在有钱有势人面前卑躬屈膝,在比他生活得差的人面前吆五喝六;在“胡屠户”身上,我们看见了虚伪势利、嗜钱如命、愚昧迷信、庸俗市侩等社会低层的“小人物”的人性弱点,这一人物的鲜明个性在典型环境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二、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举例:《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善用伏兵之计,他也就不会退兵了,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会冒险用“空城计”了,那样“空城计”的情节也就无法产生了。由此可见,“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如《祝福》中被卖改嫁时的嚎骂,是她与族权的矛盾冲突,体现出她性格特征中的主要一面――反抗.当祥林嫂用积攒的全部工钱捐了门槛后,自以为可以参加祭祀时被四婶大声呵止,这是本文的一个主要冲突,使祥林嫂完全绝望,精神支柱被彻底摧毁,精神世界顷刻土崩瓦解.三、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1)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对贾宝玉、林黛玉的肖像刻画。
(2)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3)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内心独白。这是一种直接剖析人物思想活动的心理描写方法。例如,《水浒传》中:“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提辖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这段心理描写,写了鲁达对这个不曾料到的人命案的认真思考。但是,他逃避官司只是因为担心没人送饭。这说明他即使仔细考虑,也不过是“鲁达式的思考”。(2)动作暗示。这是一种以动态的方式,通过对动作、表情的描写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例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项链》:“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段文字就充分展现了马蒂尔德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她拿到项链后的狂喜之情。(3)通过梦境、幻觉写人物的思想、愿望。这是一种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特殊方式,常用来显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曲折历程。例如,《红楼梦》中的“病潇湘痴魂惊噩梦”。2.从侧面描写人物。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据说他当初行为很不端正,就是说他曾经挥霍过一些钱财,这在穷人的家庭里是罪恶当中最大的一种。在有钱人的家里,一个人吃喝玩乐无非算是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呼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家庭里,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儿,那他就是一个坏蛋,一个流氓,一个无赖了。)和结尾景物描写(在我们面前,天边远远地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塞岛了。)都属于侧面描写。3.从细节描写入手。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不断地帮他脱下大衣、穿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
四、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
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自然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指环境与人物和谐一致,即社会风气、自然风光、气氛和景物色调等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言行等组成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反之,则是反衬。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的死,色调是低沉与凄凉的,画面是悲惨的,但祥林嫂却死在了欢乐热闹的“祝福”中。这两幅反差极大的画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自然环境对人物命运有时有影响,但决定人物命运的主要是社会环境,像祥林嫂,别里科夫等,他们的命运与性格无不为环境所决定
五、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所选小说《侯银匠》,虽然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可是小说的主要文字却是写侯菊。如果考生不能准确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全面总结出侯菊的形象特点。
六、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题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在阅读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和社会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10.翠翠人物形象分析 篇十
翠翠是一个“美”女!
这种“美”,有别于中国传统审美习俗中的“肤如凝脂,腮如新荔”,翠翠的肤色是“黑黑的”,是健康的;翠翠的眼睛也有别于《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顾盼生辉,而是“清明如水晶”,是纯净的。疏朗几笔的肖像描写,你的眼前仿佛立着这样一个美女:璞玉浑金、玲珑剔透、健康明丽,你由衷地赞叹:真美啊!然而,这种“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请看接下来的两个比喻:“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如山头黄麂一样”,前一个比喻,意在突出翠翠的天真活泼,后一处比喻意在彰显翠翠的善良纯真。仔细思考,作者为什么青睐于动物作比?读到“小兽物”三个字,你可曾联想起中国古语“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当然,不仅仅如此,还因为“小兽物”“山头黄麂”喻示着原始的,未经开化的朴质,因为这里是湘西边境,是茶峒古城,古风犹存。当然,翠翠的纯净自然、健康明丽,最根本的成因还在于作者两次强调的“长养”,因为自然的养护,才有了翠翠的健康成长。
翠翠生活的世界是简单的,是纯粹的,她是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呢?“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这一句和前面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相映成趣,是一个单纯自然的人在面对外部陌生的世界时本能的反应:犹疑、谨慎、提防,这是人之本初的自然属性。翠翠的母亲是湘西苗族,翠翠的父亲是汉族屯戍士兵,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此交锋融合,“各人应有一份哀乐”,然而,“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边城》题记)。
总之,翠翠是作者倾力塑造的人物形象,近乎于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神形象,在她身上,折射着湘西淳朴的人性美、自然美,也凝聚着作者对乡村世界生命形式的温爱之情和其生存方式的深沉思考。
11.高老头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宫本百合子;乙女;无产阶级运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154-02
宫本百合子(1899-1951)是日本著名的無产阶级革命作家。出生于东京,原名中条。父亲中条精一郞是日本有名的建筑师,母亲葭江是明治著名的国粋主义学者、日本弘道会的创立者西村茂树的女儿。葭江对文学抱有极大的热情,但由于受时代的制约,只好将自己的文学梦想寄托于女儿百合子。宫本百合子自幼接受精英教育,在少女时代熟读了俄国文学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17岁的宫本百合子在《中央公论》上发表了《贫穷的人们》,被誉为天才少女,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宫本百合子的文学创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经历了从人道主义向无产阶级的转变。
一、小说的创作背景
《小祝的一家》发表于1934年,是宫本百合子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这一时期是宫本百合子文学创作的第三个时期,正处于无产阶级作家同盟解散到被镇压的大约12年间。《小祝的一家》是以当时日本著名无产阶级诗人今野大力为原型写成的一部作品,描述了他一家人的生活状态。今野大力在旭川的一家邮局工作,当时,左翼杂志寄往邮局,警方下令禁止,反而令当时的今野大力对这些杂志产生了兴趣,他开始阅读这些刊物。受左翼杂志的影响,他参加了无产阶级作家同盟。1932年春天,文化运动遭到镇压,许多作家被检举,今野大力也是其中的一个。
而在小说中,男主人公勉是一个诗人,可在当时的社会诗人是根本赚不到什么钱的。他参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处境并不安全。由于曾经被检举患上病痛,此时家里已是家徒四壁。他收到父亲贞之助的来信,责问他为何不再寄钱来,抱怨光子已经成为家里的累赘,扬言若再不寄钱就将光子打包寄给他。贞之助靠每天到街上卖豆丝维持生计,勉的弟弟勇在一家银行当小勤务员,妹妹绚子一直疾病缠身,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顿。起初,勉也向家寄钱,但是后来实在是无能为力了。收到父母的来信后,勉与妻子乙女商量后将老家的5口人接来东京生活,一下子增加了5口人,生活变得更加困窘。勉因为工作原因受到压迫,不得不搬出另住,乙女在吃茶店当女侍支撑着一家。贞之助起初瞧不起儿子,觉得他年近30还一事无成且生活清贫,着实没有出息。可是住到一起后,他亲眼目睹和亲历了许多事情,加上乙女在一旁的劝说,贞之助慢慢理解了自己的儿子。他明白了儿子工作的价值,正在为改变这个社会而努力,现在的贫穷是因为社会不好。小说真实地描述了这7人的家庭生活,歌颂了在贫穷生活中夫妇间忠贞爱情。
二、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
乙女是一家肉铺的闺女,在这家医院当看护生。勉作为家中的长子,自幼承担赚钱养家的任务。从两人的家境来说,乙女的家庭条件要好于勉。相识之后,勉常借一些杂志给乙女看,乙女怀着很大的兴趣阅读,甚至要求借阅马克思的《资本论》。阅读这些杂志对于乙女而言无疑是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但是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乙女未必能够理解书中的意思,当勉问她看明子了没,她加重语气回答:“不明白!”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从渴求知识、敢于挑战这一点来看,她有一种不服输的品质。相识发展到结婚时,勉认为自己不是娶牲口,也并不想把心爱的人变成自己的附属品,他十分尊重和爱护乙女。在日本社会,女人嫁给男人后便是男人的附庸,男人是天,女人处在从属地位。而勉的思想比较进步,他认为结婚不是为了谁依附谁,两个人在家庭是平等的。而乙女也是一样,坚持不要男家聘礼,说如果不答应的话就出走,结果就真的跑到当时已身在东京的勉那里去了。由此可看出乙女对勉的感情是真挚的,并且是一名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独立女性。
勉在无产阶级文化团体里工作,被检举后由于挨了一记很重的耳光引起了中耳炎。乙女为了为了治愈勉的病尽了最大的努力。为了照顾勉,只好把光子送到爷爷家。最初她也能稍微汇点钱给他们,到了晚秋她也用毛线打了斗篷寄给光子,后来,生活越发贫困,也就无法接济家用了。面对贫穷的生活,自始自终,乙女都没有过一丝的抱怨。将老家的人全接到东京后,7口人生活在一起后,生活愈发困难。绚子患上严重的结核性腹膜炎,不得不住院治疗。于是只能让贞之助去找在东京唯一的亲戚堪吉帮忙,为绚子治病。此后,堪吉的第三个老婆阿石便不时地来串门,并常以恶言戏弄乙女以及阿真。阿石虽为她们揽来一些针线活,但也从她们好不容易得到的少许工资中强收份子钱。乙女下定决心去当吃茶店的女侍,一是为了离阿石远一点,二是因为勉为了能够安全地进行活动迫切需要另找住处,需要一笔费用。勉在乙女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搬到别处了。她深切感受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价值和勉的价值,她没有因为丈夫的离开而抱怨。由此可看出乙女是一个坚强且有着独立思想的女性,她默默地为勉奉献,无论勉做出怎样的决定,她都理解,更不愿给他添麻烦。
贞之助是个有些迂腐又有些持强的人。当勉不再寄钱来时,他就写信责备勉并要挟他。当他来到东京与儿子共同生活后,他从心里是瞧不起勉的。当勉上班出门时,他不会多看一眼;对于勉快到30岁了却还穿着磨损的大衣上班,过着如此清贫的日子它打心眼里瞧不起,认为勉没有出息。后来,贞之助亲身经历了许多事,态度才开始转变。巨大的贫富差距、富人对穷人的欺压、为给女儿绚子治病他到处求人,贞之且助觉得如果变成勉说过的世道可就好了,他认识到儿子所做事情的价值。
三、乙女与宫本百合子
乙女嫁给一位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丈夫,生活困窘不说,还时常面临很大的危险。丈夫由于工作的原因遭受到迫害,家人也跟着生活在惴惴不安中。家里少得可怜的一点钱也必须用于丈夫上下班的交通费。全家人的饮食状况非常差,比方说做酱汤时为了减少酱就多加了几把盐。乙女为了使丈夫干好革命工作,把家庭的担子全部压在自己肩上。
乙女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有着极大的意义。宫本百合子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希望通过文学来改变社会下层贫苦人的生活。随着战争的爆发,许多作家开始转向,她依旧坚持自己的文学道路,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不仅如此,她还着力妇女文学创作。宫本百合子的多部小说都是以自己的亲身亲历为素材创作的。她呼吁男女平等,鼓励女性追求自由,实现自身价值。《小祝的一家》虽以日本著名诗人今野大力为原型,歌颂了不畏困难、勇敢奋斗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者,但同时也赞扬了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背后辛勤付出的人。宫本百合子1932第二次结婚,嫁给了比自己小9岁的宫本显治。宫本显治致力于无产阶级运动,1933年被捕入狱。而宫本百合子自己也遭到检举、入狱及禁止执笔。即便如此,宫本百合子并未屈服,在丈夫被关的12年中,两人书信往来频繁,这无疑是夫妇间纯洁真挚爱情的最完美写照。对丈夫充分信任、不畏强暴、默默付出的乙女正是宫本百合子化身。
本文结合小说创作的背景对《小祝的一家》的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一家人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夫妇间忠贞的爱情,同时揭露了战争给人们的生活所带的不幸。
——————————
参考文献:
〔1〕宫本百合子.宫本百合子全集(第四卷)[M].新日本出版社,昭和54年.
〔2〕蔵原惟人.小林多喜二·宫本百合子论[M].新日本出版社,1990年.
〔3〕本秋多五.宫本百合子研究[M].新潮社,昭和32年.
12.《爵士乐》中乔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十二
作为音乐与小说的爵士乐完美结合,让《爵士乐》这部小说一度成为不可能之作。一对生活在北方城市的南方夫妇,搭起了整个故事,乔死去的情人多卡斯是乐章的首个音符,让之后爵士乐式的故事自然而然。在整个叙事中,莫里森都在试图将读者带入非裔美国人的世界,从奴隶到所谓的自由人,美国黑人不断的挣扎反抗,他们渴望自由、尊重、认同。本文从《爵士乐》中乔这人物出发,展现其对美国非裔女性的尊重,并给予启示。
二、乔——尊重
开篇的第一段中这样描述乔“他迷上了一个十八岁的姑娘,被那么一种深不可测、鬼使神差的爱情闹得又是幸福又是悲伤,结果,他为了维持那种感情,朝姑娘开了一枪。”[1]而为什么乔这样的杀人犯却依然逍遥法外,文中这样解释到没有人亲眼看见他开枪杀人,而乔死去的情人多卡斯的姨妈自己知道花钱也不能改变什么,也不想花钱给“没有用的律师和哈哈大笑的警察”。[2]此处虽然没有指出肤色人种,但是在后面文中所描述的白人主导的世界里的黑人,可以断定此处的律师和警察不是白人就是白人化的人。就像多卡斯的死,一方面是因为有人向她开了枪,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是黑人,救护车没有及时来接她进行治疗。因为自己的肤色,自己祖辈被卑贱化的人格,黑人一直遭受着种族歧视与不公平对待。文中许多地方,隐含莫里森都试图将读者带入非裔美国人的世界,一个充满歧视不受尊重的世界。而乔的存在为什么提醒着尊重这两个字,还要从女人说起。
莫里森小说中总有一些类似想要蓝色眼睛的皮科拉,没有肚脐眼的皮拉特等,《爵士乐》中的乔就拥有两个颜色不同的眼睛,他的这对眼睛也深受妇女们的喜爱。眼睛的由来,这要从他的母亲疯女人说起,戈尔登•格雷撞见她的时候文中这样描述到,她是莓子一样黑的女人,那么她应该是纯种黑人。而纯种黑人不会有两个不同颜色的眼睛,如果说基因突变几率太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以推断乔是混血,黑人和白人的混血。乔这样尴尬的身份,在自己的养父母家中显然也不会找到自己的立足点,难怪他在小时候就给自己命名。他曾问过自己的养母生父母,养母告诉他,他们离开没有踪迹(without trace),自己天真地认为那个踪迹就是自己,于是给自己命名为乔•特雷斯。特雷斯英文是“Trace”,追寻、踪迹的意思,的确,自己和养父母生活的时候,疯女人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别人自己的存在,放肆的笑、奇怪的脚印,他也寻找她三次。这样尴尬的身份和这样被人嘲笑的母亲,或许教会了他尊重,又或者是自己猎人师傅不杀母畜和幼崽的训诫让他感受女子的地位和存在,或者是其他的什么,我不知道,因为黑人女性作为奴隶的日子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言。只是所有和乔接触的女性都喜欢乔,无论是多卡斯的朋友费利兹,还是其他人,不管在男人们还是女人们眼里乔都是值得信赖的。费利兹在多卡斯死后见到乔时,文中以费利兹的声音这样写到:
“特雷斯先生看着你时,两只眼睛是不一样的。每一只有每一只的颜色。一只眼睛悲哀,让你看见他的内心,一只眼睛清澈,看见你的内心。我喜欢他看我。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觉得有意思。他看着我,我就觉得很深沉——仿佛我的感觉和想法很重要,很特别……很有意思。”[3]
费利兹这样喜欢乔,可能是黑人女性在别的人身上无法体会到尊重这一点。乔尊重这一点反衬着其他。像维奥莱特的母亲罗丝,即使手中的咖啡全部喝光了,还假装在呷,早晨男人们回来了,她自己坐在椅子上他们就“倒空了她坐着的椅子。她没有马上跳起来,所以他们晃了晃椅子,但她还在上面——怔怔地看着前方——他们就把她倒了出去,就像你要把猫弄到作为下面,可又不想碰它、也不想把它拎起来抱在怀里时做的那样。你把它向前倒,它就落到了地上。”[4]女人在男人就是一件物品,但至少白人女人不会像黑人女人一样,像奴隶一样生存,没有一点尊严而言。当然女人一直在斗争,不论是白人还是黑人,为自由和平等而斗争。只是大多数黑人像乔的妻子维奥莱特、多卡斯的姨妈爱丽丝、残缺的米勒姐妹等,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生存,还要为男人和别的女人斗。和别的女人逃跑的男人,死去的男人,乔不是他们中的一个,他从来都没有抛弃维奥莱特,选择了,就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选择,这也是尊重。即使和多卡斯在一起的时候,乔也没像其他人那样到处吹嘘自己的情人,这也是一种尊重。在他看来女人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值得尊敬和爱护。由此可见乔相对于其他女性来说,突出表现了尊重这两个字。
三、结语
尊重是每个非裔美国人所迫切需要的,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走在发展的前面,而停滞在偏见中,只能说是一种落后的表现。世界上每一件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学会尊重别人才值得被尊重。
摘要:《爵士乐》以非裔美国人为故事的主人公,揭示黑人百年来所遭受的屈辱历史,展现了美国黑人的生活困境。本文以人物乔入手,对《爵士乐》进行解读,意在突出表现尊重在非裔美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并给予其启示。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爵士乐》,乔
参考文献
【高老头的人物形象分析】推荐阅读:
父亲的病人物形象分析06-14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08-16
怎样分析小说人物形象06-17
编导人物形象分析范文09-29
《水浒传》——扈三娘人物形象分析06-15
古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导学案解读11-05
子夜的人物形象07-19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06-22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点06-15
论林黛玉的人物形象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