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庄子寓言故事(12篇)
1.出自庄子寓言故事 篇一
近几十年来,由于环境恶化,我国北方严重缺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每年都要断流。河床龟裂,见到的人都痛心不已。而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沃土,哺育了中华文明,被称为神河。《庄子*秋水》中讲了一个故事:
秋天的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黄河,水流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一直来到北海边。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神才改变自己先前得意洋洋的脸色,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神感叹说:“原来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博大,无边无际,要不是我亲自来到你的门前,我将永远不会懂得自己的浅薄无知。”
北海神谦虚地说:“其实我存在于天地间,就好象大山上的小石头而已。而天与地也并不能说是最大的领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断定是最小的限度。时空的变换根本没有穷尽。你我又有什么可夸耀的呢?”
庄子的这个观点已经被现代物理学所证实。科学向微观发展,有量子物理;向高速发展,有相对论。而它们的适用范围也有局限。从庄子的学说中,已显露出现代科学的萌芽。
2.出自庄子寓言故事 篇二
一.对小说形成的影响
《庄子》中的某些寓言具有今日小说的不少必备特征, 具有今日小说的雏形。尤其像《说剑》和《盗跖》等几篇, 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技巧上, 亦无论从组织结构上还是从人物性格上看, 都可以说是很接近今日的小说了。
先说《说剑》中的《庄子说剑》。文章这么开始:“昔赵文王喜剑, 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 日夜相击于前, 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 国衰。诸侯谋之。”这就是故事的起因和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能否制止赵文王野蛮的欲好, 是扭转形势的关键, 因此太子悝不惜千金召募“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主人公庄子就在这时登场, 他辞却千金, 毅然承担了劝说文王的重任。他和太子去见赵王, 王“脱白刃待之”, 一片杀机, 令人惊怖。而庄子“入殿门不趋, 见王不拜”, 毫无畏惧。他顺着对方的心理, 巧妙地说自己是“以剑见王”, 又说“臣之剑, 十步一人, 千里不留行”, 使王大悦, 气氛顿时缓和。王便命他回舍休息待命, 第一次交锋暂告成功。接着“王乃校剑士七日, 死伤者六十余人, 得五六人, 使奉剑于殿下”, 乃召庄子试剑。死生成败, 在此一举。读者不能不为他捏把汗。没想到庄子却忽出绝招, 说“臣有三剑, 惟王所用, 请先言而后试”, 遂赋天子、诸侯、庶人三种剑。听罢“天子之剑”, 文王即已“茫然自失”;三剑说完, “王乃牵而上殿, 宰人上食, 王三环之”, 气不能定。“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 剑士皆服毙其处也”。整篇故事, 首尾完整、情节生动、紧张惊险, 波澜起伏, 扣人心弦, 并成功塑造了机智沉毅、履险如夷的庄子形象, 不能不说是一篇小说。
《盗跖》写的是孔丘以儒家领袖的身份, 自矜博能, 批评柳下惠“弟为盗跖为害天下而弗能教”, 主动要求前往劝说, 结果受到盗跖的严厉呵斥, 落荒而归。作者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及神态的细致描绘和对比、映衬, 把人物形象和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这种打破历史界限、虚设人物关系、虚构故事情节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做法, 显然属于小说创作。
这篇寓言故事完整, 组织严密;情节曲折, 矛盾尖锐, 富有戏剧性;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 过渡自然;字里行间处处体现出作家的强烈爱憎感情和鲜明思想倾向。尤其本篇文笔之流畅, 描写之生动, 人物性格之突出, 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运用了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多种手法, 来塑造人物形象, 且主次分明, 剪裁得当, 重点突出。因而, 无论是孔丘的自以为是, 好为人师, 既固执迂腐又彬彬有礼的特征, 还是盗跖的刚烈暴躁, 盛气凌人, 粗鲁无礼, 既坚定自信又善于辩说的性格, 俱能跃然纸上, 可见可感。
《庄子》对小说的形成做出的贡献, 总的来说, 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上面所提到的盗跖和庄子的形象。其次是具备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出色的环境烘托。如《盗跖》写盗跖“两层其足, 按剑膛目, 声如乳虎”和孔子“再拜趋走, 出门上车, 执辔三失, 目茫然无视, 色若死灰, 据轼低头, 不敢出气”等等。再者, 便是具有了曲折完整的小说情节。
《韩非子》寓言对小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故事的曲折和人物形象生动等方面。如《犀首和樗里疾》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 这篇寓言作者就运用了小说的笔法详细地叙述了故事原委。文章第一段中, 作者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和背景:犀首为天下名将, 秦王甚想使他为自己所用, 所以后来犀首得罪, 才会选择秦国为避难的地方, 并得到了秦王的善遇, 合情合理。在第二段中, 写故事的发展, 犀首受到秦王的重视, 引起秦将樗里疾的恐惧, 怕取自己而代之, 这亦是自私的心胸狭窄人的常态。于是便暗中窥视秦王和犀首之间的活动, 竟然施诡计窃听, 一旦得知秦王和犀首之间的密约, 便迅速泄露出去, 以至闹得朝野上下舆论纷纷。第三段为故事结局, 写樗里疾借机造谣, 陷害犀首, 使秦王对犀首失去信任, 迫使犀首离开秦国。这样樗里疾便不动声色地使秦王中计, 从而保住了自己的将军之位, 故事也自然结局了。全文层次清晰, 故事一波三折, 人物性格鲜明, 犀首的直率诚实, 秦王的急于求贤和易于轻信, 樗里疾的自私和阴险狡诈,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作品还有《齐景公之晋》、《季孙相鲁》、《薛公相魏昭侯》 (均见《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以及《棘刺母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李季浴矢》 (《韩非子·内储说下》) 等等都具备了小说雏形。
二.对我国寓言文学创作传统的影响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并峙的双峰。《诗经》之盛有《楚辞》与之继踵相夸;当《庄子》如椽的巨笔已延伸到诡谲的骷髅世界去探寻死后的自在时, 《韩非子》寓言正在现实的世界里为君主出谋划策。先秦寓言作为先秦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富有文学色彩的因素, 明显地形成了二水分流的景观。
庄子运用神话式的夸张和想象, 创造了一系列波诡云谲、光怪陆离的寓言形象, 像硕大无比而又能飞腾变化的鲲鹏, 丑陋残缺却又德气内充的至德者形象群:遭受刖刑的兀者王骀、申徒嘉, 道德高于圣人, 令孔子、子产这样的圣贤都敬佩, 愿“拜以为师”;颈上长了个跟脑袋一般大小的瘤子的“瓮大瘿”却深受齐桓公喜爱;尤其卫国的哀骀它, 其面貌丑陋无比, “以恶骇天下”, 但令人惊叹的是:“丈夫与之处者, 思而不能去也, 妇人见之, 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 宁为夫子妾’者, 数十而未止也。”甚至国君竟要将国政委托给他。这类在现实中绝难寻觅的形象, 无疑是神话中的怪异形象与庄子奇幻的想象力结合的产物。这些超现实的形象使庄子寓言弥漫在浪漫主义的氛围之中。
《韩非子》寓言多根植于现实生活。不仅寓言的题材来源大多源于历史故事, 而且寓言中人物也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如生活故事以小见大, 反映政治问题, 或作者对某些政策举措的见解, 如, 《韩非子·说难》有一则故事:
宋有富人, 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 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而疑邻人之父。
《卫人嫁女》则以卫人之女因“私积聚”而被休, 讽刺当时的官吏无情地搜刮民脂民膏, 不但不以遭百姓唾骂为耻, 反以积聚钱财而沾沾自喜。《夫妻祝祷》 (见上文) , 韩非子以夫妻喻君臣, 意在说明“臣利立而主利灭”的君臣关系。 (当然未免有失偏颇) “狗猛酒酸”和“狗尝溺井”这两个故事说明权奸当道, 阻塞贤路;“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都讽刺不明察当前形势, 固守先王旧法治理国家的顽固、愚蠢的统治者。
从上面所讲可以看出,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有着两种明显的倾向:一个是浪漫主义倾向, 即文辞瑰丽, 想象奇异, 惯用极度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 充满着浓郁的神话浪漫气息;一个是现实主义倾向, 即主要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 以最敏锐的观察和理智的剖析, 以及直接表现人物见长。这两种倾向奠定了我国寓言文学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但是, 这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往往在现实主义的作品也能见到充满夸张和奇想的篇章;而在浪漫主义的篇章中亦能见到现实主义之作。这两种创作传统对我国后代的寓言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而后代的寓言文学亦是循着这两种倾向而创作的。
三.丰富了我国语言库
庄、韩寓言引用了许多格言警句, 吸收了大量的民谚、口语, 经过加工提炼, 成为一种内涵深广, 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后人读了这些作品, 从中学到了创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种种方法, 从而使祖国语言艺术得到丰富和发展。如:《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我们今天所说的“游刃有余”即来源于此。《韩非子·说林下》有一则寓言:
有与悍者邻, 欲卖宅而避之。人曰:“是其贯将满矣, 子姑待之。”答曰:“吾恐其以我满贯也。”遂去之。
这是“恶贯满盈”的出处。这些话读起来都觉得似曾相识, 因为它们或是民谚、口语, 或为格言警句, 经过寓言作者的加工或后世读者的提炼, 己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日常用语, 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寓言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文学形式, 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取得繁荣。春秋战国时期, 叙事说理的散文取得空前发展, 无论是史家或士人诸子, 在著书立说时都以叙事为能事, 而寓言的突出特征正是借助故事进行形象化的叙事和说理, 既生动又透彻, 因此, 寓言的叙事性使它很快成为一种流行于当时的文章样式。《庄子》和《韩非子》正是迎着时代的脚步和需要, 出现的两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著作。
参考文献
[1]陈启天.韩非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40.
[2]王夫之.庄子解[M].北京:中华书局, 1964.
[3]陈其猷.韩非子集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4]李回.《庄》、《孟》、《韩》寓言比较[J].晋阳学刊, 1990年第1期.
[5]朱思信.论韩非哲学和寓言的特点[J].新疆大学学报, 1990年第1期.
3.《庄子》寓言思想探析 篇三
关键词:《庄子》;寓言;思想;哲学;批判
寓言是《庄子》的主要特点,《庄子》一书通过一则则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而读者在一个个奇特神话般的寓言故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庄子》寓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思想价值。
一、《庄子》寓言的哲学思想
《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真经》,被后人尊奉为一部哲学经典,可以说在先秦诸子寓言中,惟有《庄子》寓言表达出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庄子》一书中的一则则寓言就是承载庄子哲学思想的载体。《庄子》寓言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色彩,“天道无为”是其主要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道”法自然,认为“道”是没有界限差别的,即无用精神,强调大无用即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道”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和最高范畴,与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哲学思想一脉相承。
在《庄子》一书中,体现“道”这一主要哲学思想的寓言非常多,这些寓言从不同侧面对道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阐释。如《知北游》篇:
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
无穷曰:“吾不知。”
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
曰:“有。”
曰:“其数若何?”
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于是泰清中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见;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这则寓言的意思是说“道”为抽象的东西,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定义。只有知道“道”是不可知的人,才是真正懂得“道”的思想精髓的人。
《庄子》一书的作者主张以“无为”治天下才是正道,以“有为”治天下,就是害天。如《马蹄》篇: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翘足而陆,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这则寓言是说我们人类要按照马的自然天性去养马,不要用人类的作为去泯灭马的自然天性,否则就是名为养马而实为害马,治理天下和养马是一个道理,就是要顺其自然,以“无为”治天下,主张为政之道应当自然无为。
二、《庄子》寓言的批判精神
《庄子》寓言对当时社会的态度充斥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其所批判的是当时整个黑暗社会。公木先生评论《庄子》寓言时说:“庄子的某些寓言也确实杂有厌世、避世、混世等消极因素和一定的复古主义、虚无主义倾向,但如从其文学形象的客观意义来看,则往往会突破其主观意图而形成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抨击与讽刺。所以,庄子寓言的思想格调尽管时高时低,时强时弱,但总是围绕着批判现实的基调摆动着。”
因为庄子生活在“人与人相食”的动乱时代,其对当时黑暗社会不抱有任何希望,故假借寓言之口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讽刺。如《在宥》篇刻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再如《让王》篇“韩魏相与争侵地”:
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侯,昭僖侯有忧色。子华子曰:“今使天下书铭于君之前,书之言曰:‘左手攫之则右手费,右手攫之则左手费,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君能攫之乎?”
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
子华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身又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亦远矣,今之所争者,其轻于韩又远。君固愁身伤生以忧戚之不得也!”
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也。”子华子可谓知轻重矣。
这则寓言的意思是说“子华子与昭侯对话,感天下争乱不已。伤杀生命,而主‘重生’之言”,从侧面对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批判。
总之,由于庄子当时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动乱时代,其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故以《庄子》寓言的形式为载体来表达自己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对后世文学史和思想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淑霞.《庄子》寓言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2]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3]吴小洪.《庄子》寓言研究[D].扬州大学,2004.
[4]公木.先秦寓言概论[M].齐鲁书社,1984.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
4.出自寓言的故事 篇四
小青很早就听路人说过,在很远很远的东方有一个地方叫杭州西湖,那儿的风景最美了,所以,小青想亲眼去杭州西湖看一看。
小青不停地走着,走了许多天,小青心想:“怎么杭州西湖还没到呢!”就在这时飞来了一只小红鸟。小青问小红鸟:“去杭州西湖还需要多久?”小红鸟回答如果接你这个速度,大概还需要走五、六个月。这个时候,小青已经觉得累了,可是它一想到那杭州西湖的美景,它又恢复了精神加快了脚步。
渐渐的一个月过去了……又四个月。它已经没精神再走了。这时它碰到了一条小鱼,问小鱼到杭州西湖还需要多少的路程。小鱼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小青万分高兴。它那坚持不懈的精神终于有了回报,于是,它就在这儿立居了。
小绿也曾听路人说过,临海东湖景色迷人,于是它也下定决心要在临海定居下来。
它开始往西走,走了不到几天就感觉精疲力尽了。它遇到了小山羊问它到临海东湖需要走多久,小山羊告诉它大概还需要二个月左右。小绿一听惊呆了,心想:如果再走二个月岂不把我累死呀!最终小绿决定了放弃,觉得还是井底好,不走也不累。于是小绿又回到了井底,过原来的生活。
★ 《古代寓言》 2
★ 《古代寓言》教案
★ 出自寓言故事 成语
★ 什么成语出自弟子规
★ 寓言成语
★ 古代成语
★ 《古代寓言》的教学计划
★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 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5.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 篇五
有个叫纪昌的年轻人又来拜飞卫为师。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在任何情况都不眨眼睛的本领,然后才谈得上学习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就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两眼死死地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两年以后,就是锥子已经快剌着他的眼睛了,他也一眨不眨。
他把自己的收获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你还得练好眼力才行。当你能够把极小的物体看得很大,把模糊不清的目标看得很清清楚楚,到那时候,你再来告诉我。”
6.出自寓言故事的词语精选 篇六
水草见蜻蜓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的样子,联想起人们平日对蜻蜓点水的曲解和嘲讽,愤愤不平地说:“蜻蜓姑娘,您又来播种了?难道您不知道人们对您点水的行为误会很深吗?”
“哦,真有这种事吗?”蜻蜓曲起尾巴,一边小心翼翼地将种子撒播在水草的枝叶上,一边说,“这是我们家族繁衍子孙的必然途径,有什么值得指责的呢?”
“是啊,可是人们总把蜻蜓点水比喻作肤浅的表面文章,彻头彻尾的贬义词呢!”水草最了解蜻蜓的委屈,劝她先把事情解释清楚,取得人们的理解,免得辛勤劳作时人家在背后指指点点、说长道短。
蜻蜓稍稍犹豫了一下,随即果断地说:“何必把宝贵的时间花在无聊的解释上呢?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时间本来就很有限,而要做的事情却还不少,受点委屈算得了什么?”
7.出自寓意故事的成语 篇七
伯乐有个儿子,他拿了《相马经》出去寻找千里马,带回来的可是一只大癞蛤蟆。
他高高兴兴地告诉伯乐说:“爸爸,爸爸,我找到了一匹好马,跟您书上说的差不多,不过蹄子不太端正。”
伯乐知道儿子笨得没法教了,只好笑了笑,说:“可惜这匹马太喜欢跳,不能用来拉车。”
“按图索骥”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索”是“寻找”,“骥”是一天能跑一千里的好马。故事说的“按书”,成语说的“按图”,意思是一样的。
8.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篇八
买椟还珠 一鸣惊人 狐假虎威 上下其手 杞人忧天 亡羊补牢 三人成虎
一暴十寒 塞翁失马 一日千里 一鼓作气 重于泰山 揭竿而起 背水一战
弄巧成拙 风吹草动 乐不思蜀 东山再起 安居乐业 程门立雪 逼上梁山
徒有虚名 骄兵必败 雪中送炭 闻鸡起舞 卧薪尝胆 城下之盟 其貌不扬
指鹿为马 开卷有益 · 博而不精 · 百发百中 · 捕风捉影
· 必恭必敬 · 百感交集 · 兵贵神速 · 杯弓蛇影
· 不寒而栗 · 不合时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一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药 · 别开生面
· 不可同日而语 · 不伦不类 · 伯乐相马 · 班门弄斧
· 白面书生 · 八面威风 · 不名一钱 · 拔苗助长
· 不屈不挠 · 不求甚解 · 髀肉复生 · 病入膏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拔山举鼎 · 博士买驴 · 冰山难靠
· 背水一战 · 半途而废 · 不贪为宝 · 白头如新
· 百闻不如一见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抱薪救火 · 标新立异
· 不学无术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不远千里 · 不因人热
· 别有天地 · 不遗余力 · 百折不挠 · 百丈竿头
· 不自量力 · 不知所云 · 宾至如归 · 拔帜易帜
· 残杯冷炙 · 寸草春晖 · 草船借箭 · 乘风破浪
· 才高八斗 · 城狐社鼠 · 沧海桑田 · 草菅人命
· 草木皆兵 · 程门立雪 · 长驱直入 · 车水马龙
· 乘兴而来 · 沉鱼落雁 · 乘人之危 · 车载斗量
· 大笔如椽 · 打草惊蛇 · 雕虫小技 · 大材小用
· 多多益善 · 大腹便便 · 大公无私 · 当局者迷
· 大逆不道 · 大器晚成 · 当务之急 · 开诚布公
· 不得要领 · 抛砖引玉 · 二桃杀三士 · 尔虞我诈
· 罚不当罪 · 奋不顾身 · 分崩离析 · 风吹草动
· 覆巢无完卵 · 分道扬镳 · 奉公守法 · 负荆请罪
· 发奸擿伏 · 返老还童 · 发蒙振落 · 风声鹤唳
· 覆水难收 · 赴汤蹈火 · 分庭抗礼 · 防微杜渐
· 负隅顽抗 · 负重致远 · 管鲍之交 · 各得其所
· 感恩图报 · 过河拆桥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无忧 · 各自为政 · 华而不实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浃背 · 后来居上 · 合浦珠还
· 后起之秀 · 后生可畏 · 火树银花 · 坚壁清野
· 间不容发 · 井底之蛙 · 鸡口牛后 · 江郎才尽
· 见猎心喜 · 鸡鸣狗盗 · 九牛一毛 · 胶漆相投
· 举一反三 · 开诚布公 · 空洞无物 · 沆瀣—气
· 克己奉公 · 开卷有益 · 侃侃而谈 · 口蜜腹剑
· 开门揖盗 · 空前绝后 · 克勤克俭 · 旷日持久 · 困兽犹斗 · 开天辟地 · 口若悬河 · 空中楼阁
· 刻舟求剑 · 脍炙人口 · 狼狈不堪 · 力不从心
· 两败俱伤 · 乐不思蜀 · 老当益壮 · 劳而无功
· 论功行赏 · 老马识途 · 老牛舐犊 · 老妪能解
· 老生常谈 · 梁上君子 · 蓝田生玉 · 滥竽充数
· 狼子野心 · 芒刺在背 · 买椟还珠 · 马革裹尸
· 门可罗雀 · 名落孙山 · 孟母三迁 · 马首是瞻
· 毛遂自荐 · 门庭若市 · 木人石心 · 牛鼎烹鸡
· 怒发冲冠 · 鸟尽弓藏 · 南柯一梦 · 弄巧成拙
· 穷兵黩武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难兄难弟 · 南辕北辙
· 天真料漫 · 千变万化 · 七步之才 ·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曲高和寡 · 曲尽其妙 · 千金市骨 · 千钧一发
· 千里鹅毛 · 黔驴技穷 · 千虑一得 · 巧取豪夺
· 七擒七纵 · 杞人忧天 · 曲突徙薪 · 千万买邻
· 犬牙交错 · 千人所指 · 千载难逢 · 气壮山河
· 日不暇给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人给家足 · 如火如荼
· 人杰地灵 · 日暮途穷 · 入木三分 · 人琴俱亡
· 人弃我取 · 忍辱负重 · 任人为贤 · 人人自危
· 如释重负 · 入吾彀中 · 人心如面 · 如鱼得水
· 人言可畏 · 孺子可教 · 手不释卷 · 士别三日
· 死不旋踵 · 师出无名 · 三寸之舌 · 水滴石穿
· 死而不朽 · 伤风败俗 · 三顾茅庐 · 双管齐下
· 死灰复燃 · 十行俱下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尸居余气
· 司空见惯 · 水落石出 · 三令五申 · 四面楚歌
· 三迁之教 · 三人成虎 · 杀身成仁 · 水深火热
· 识时务者为俊杰 · 三生有幸 · 尸位素餐 · 塞翁失马
· 上下其手 · 上行下效 · 随月读书 · 守株待兔
· 三折其肱 · 土崩瓦解 · 同仇敌忾 · 同仇敌忾
·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同甘共苦 · 同工异曲 · 天经地义
· 天下无双 · 天涯海角 · 天衣无缝 · 一夔已足
· 穷兵黩武 · 庄周梦蝶 · 曾参杀人 · 以强凌弱
· 完壁归赵 · 韦编三绝 · 无出其右 · 为虎作伥
· 刎颈之交 · 无可奈何 · 望梅止渴 · 五日京兆
· 危如累卵 · 万死不辞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五色无主
· 亡羊补牢 · 未雨绸缪 · 妄自尊大 · 下笔成章
· 下车泣罪 · 先发制人 · 兴高采烈 · 心旷神怡
· 朽木不雕 · 休戚相关 · 先声夺人 · 小巫见大巫
· 小时了了 · 小心翼翼 · 一败涂地 · 有备无患
· 一不做、二不休 · 一傅众咻 · 一傅众咻 · 以强凌弱
· 饮醇自醉 · 一代楷模 · 一发千钧 · 约法三章
· 以古非今 · 叶公好龙 · 以管窥天 · 言过其实
· 一国三公 · 以规为滇 · 愚公移山 · 一鼓作气 · 一挥而就 · 与虎谋皮 · 异军突起 · 有脚阳春
· 以卵击石 · 以邻为壑 · 夜郎自大 · 一毛不拔
· 一鸣惊人 · 一木难支 · 以貌取人 · 羽毛未丰
· 有名无实 · 一诺千金 · 一暴十寒 · 一窍不通
· 一钱不值 · 予取予求 · 一丘之貉 · 一日千里
· 一日三秋 · 一丝不拘 · 一身是胆 · 以身试法
· 一事无成 · 一网打尽 · 义无反顾 · 一问三不知
· 一误再误 · 月下老人 · 忧心如焚 · 一衣带水
· 一意孤行 · 一叶障目 · 有志竟成 · 一字千金
9.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 篇九
【成语拼音】:ē yú fènɡ chénɡ
【成语解释】: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奉承:恭维;讨好。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
【成语出处】: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却小器易盈,况且是个小人,在人前不过一味阿谀奉承。”
【近义词】:阿谀逢迎、阿其所好
【反义词】:刚正不阿
【成语英译】:greasiness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讨好拍马。
【成语造句】:
民族主义者认为菲政府阿谀奉承过去的主人美国。
他们面对的不是阿谀奉承之辈便是其它国家的愤怒抗议。
或许你的同事讨厌穿套装,而且根本不是阿谀奉承之辈。
媒体对普京的阿谀奉承听起来格外刺耳。
【成语典故】:哀哀欲绝
【成语拼音】:āi āi yù jué
【成语解释】:哀哀:悲伤不止;绝:气绝。悲痛得要气绝,指异常悲痛。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3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近义词】:哀痛欲绝、哀天叫地
【反义词】:兴高采烈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极度悲哀。
【成语造句】:在向她丈夫的遗体告别时,她在灵前哀哀欲绝。
10.出自鸿门宴的成语故事 篇十
1、鸿门宴
公元前2刘邦攻占秦都咸阳,派兵守函谷关。不久项羽率四十万大军 攻入,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准备进攻刘邦。刘邦到鸿门跟需要会见。酒宴中,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庄舞剑,想乘机杀死刘邦。刘邦在项伯、樊哙等人的护卫下乘隙脱逃。后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2、秋毫不犯
原文句为“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3、劳苦功高
原文句为“劳苦功高如此。”指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4、约法三章
原文句为“与父老约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约,协商,议定。章,条目。临时议定三条法令。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刘邦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5、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原文为“如今人方为鱼肉,我为刀俎”,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例如;为了不使我中华民族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险境地,只有把侵略者赶出国土。
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原文为“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7、四面楚歌
11.庄子寓言故事 篇十一
《庄子·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12.出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故事 篇十二
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因久攻不下,决定撤军。这时,替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如果在宋国的`土地上建房种田,表示要长久地驻扎下去,宋国就会屈服的。
宋国得知楚军的动态后,派大臣华元前去告诉楚军主将子反:虽然我们已经到了吃孩子充饥、拿人的骨头当柴烧的地步,但绝不会听命于你们的。最后,两国签订了盟约。盟约中写到:楚军后退三十里,两国和平相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保证两国互不欺骗)。诈、虞:欺骗。这个成语形容互相欺骗。
【出自庄子寓言故事】推荐阅读: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12-10
4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11-14
出自路遥的名言08-29
形象大于思想出自哪里08-11
出自诗经中的成语12-02
清明时节雨纷纷出自什么01-24
天才出自勤奋小学六年级作文12-07
党支部工作职责出自哪里07-13
我们的一百年出自哪个名人10-31
庄子二则翻译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