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综述(精选13篇)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综述 篇一
本文由:
rfgj.rhsyl.com tlc.uffwx.com tsrjylc.jtaqx.com ttylc.oqndu.com tyc.luzqz.com wnsylc.dfoer.com xl18luck.zkych.com xpj.euldu.com xpjylc.rmybn.com xsjylc.vjqsy.com yfgj.mplgj.com yifgj.rofxh.com yjylc.ygops.com uenkw.com yfmso.com nnvhe.com krlyc.com hhxiz.com sijzp.com kfqdf.com pkvdo.com
eslkt.com uvxjy.com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多元解读文献综述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一个好的倾向,即从唯教参是从的一元解读走向了多重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多元解读来自于文本意义的多元化、文本形象的多元化和学生理解的多元化,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发挥,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深入了,课堂也活跃了。
一、研究现状及特点
基于此多元解读便成近年来阅读教学研究的一大热点,现将近十年来见诸期刊文献的问题域或视角综述如下:
(一)关于多元解读理论基础的研究
多元解读的理论基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诠释学、对话理论、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阅读心图式哲学心理学方面,由此来论证多元解读存在的可能性。
段双全在某些方面《“三个上帝”与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从“作者”“文本”“读者”的角度来探讨多元解读认为:读解出“作者原意”“文本意义”和“读者意义”,这就是中学经典诗文课堂多元解读的全部实质;鲍道宏则从诠释学中的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多元解读在《文本多元解读:可能及其限度——从诠释学当代发展看新课程阅读教学》中指出:阅读教学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的真谛的表现,它表现在作为师生生活境遇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在阅读教学过程对学生生存状态的关怀——对错误的暂时包容、对努力的肯定、对进步的期待和对成绩的欣赏;蒋荣魁的《多元解读视角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认为多元解读的理论基础在于三个方面:对话理论、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阅读心理图式。李儒大《“文本多元解读”的解读》: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诠释学是其重要的理论依据、接受美学是其直接的理论来源。
(二)对曲解的“多元解读”的质疑批判
在推行“多元解读”这一阅读教学理念后,研究者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对其进行批判并指出问题,以提醒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李儒大《“文本多元解读”的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阅读教学的混乱现象。一开始学生觉得轻松自由了,甚至可以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了,似乎进入到了“自由王国”。教师则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石义堂《警惕多元解读的误区》一是漠视文本自身提供的信息导致文本意义的实际消解;二是教学中对文本意义的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导致阅读训练所导致的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范红在《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界域》中认为(一)解读脱离作品,甚至曲解作品;(二)解读忽视文本,盲目拓展;(三)多元无界,过犹不及。李海林《善待学生 善待文本—由〈是否真的“不明确指示”〉引发的思考》指出:语文教学有一对矛盾,一方面,阅读强调“多义性”另一方面,语文课的诠释也有相对确定的,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尺度标准,以约束过度诠释现象的发生。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一对矛盾似乎越来越突出。
对于众多的观点,归结起来可得出三点:阅读教学的混乱、忽视文本任意衍生、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
(三)对曲解的“多元解读”的对策
本文由:
zcbzf.com xbdjv.com krodp.com exoyi.com npexe.com fmxvm.com vbnjl.com iuxgz.com deytf.com roftn.com ztylc.uenkw.com baijiale.yfmso.com bocaitong.nnvhe.com aomenduchang.krlyc.com taiyangcheng.hhxiz.com bocaiwang.sijzp.com 99zr.kfqdf.com dfylc.pkvdo.com amylc.eslkt.com ttlylc.uvxjy.com hgw.zcbzf.com ylc.xbdjv.com qxw.krodp.com 188jbb.exoyi.com 888zr.npexe.com 88ylc.fmxvm.com a8ylc.vbnjl.com
本文由:
rfgj.rhsyl.com tlc.uffwx.com tsrjylc.jtaqx.com ttylc.oqndu.com tyc.luzqz.com wnsylc.dfoer.com xl18luck.zkych.com xpj.euldu.com xpjylc.rmybn.com xsjylc.vjqsy.com yfgj.mplgj.com yifgj.rofxh.com yjylc.ygops.com uenkw.com yfmso.com nnvhe.com krlyc.com hhxiz.com sijzp.com kfqdf.com pkvdo.com
eslkt.com uvxjy.com
出现问题,便要解决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众多的对策,这些对策可分为两类:
1、提出多元有界,认为阅读可以多元,但是必需有界。也就是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永远只能是哈姆雷特,这个不变的哈姆雷特就是“界”。但究竟界是什么?这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探讨,这也是多元解读研究的一大热点。
干国祥《确定多元之界的四个维度》中认为: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意义涉及到六种要素,一是阅读者,二是文本,三是思维假定,四是其他阅读者意见,五是互文性文本,六是作者无意识。而俞发亮则在《多元有界,界在哪里》中认为:
一、多元解读不能脱离文本的“语体”;
二、多元解读不能脱离文本的“语境”;
三、多元解读不能脱离文本的关键语句解读文本,首先必须直面文本。以文本为基础、为前提。
四、多元解读不能超越道德的底线文学艺术的审美。
2、是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多元解读科学进行。这类针对教学实践的研究课堂教学有着更为直接的指导意义,但相关研究却不如“多元有界”讨论得热火。段双全在《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的理论匡正》中认为我们要形成的正确策略是:1.重视多元解读的理论研究。2.形成多元解读的正确观念,即多元解读是作者原意、时代政治意义和读者意见的综合。3.识别真假多元解读。脱离文本,无中生有,没有理论指导的属假多元解读;紧扣文本,有理有据,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属真多元解读。4.制定多元解读的教学策略。张怀秀在《重视课堂教学调控 确保多元解读效应》中指出:
一、注重思路连通。学生学习有时会随探究空间的拓展而渐离学习目标,中断原有思路。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则应马上想法促使他们言归正传,连接思路。
二、及时矫正偏差,由于认识理解能力的限制,学生对语言理解和情感感悟易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在多元解读中更为常见。
三、开掘思维深度。
四、从容应对困境。
(四)对某个具体语文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研究。
除对多元解读进行一系列的概括性的理论研究外,一部分研究者侧重于对具体的文本行研究,因此也出现了一些专门对某个具体语文文本从多元解读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这类研究细分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关注的是多元解读在某文本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实施,如李卫民《走入多元解读误区的反思——也谈狐狸是狡猾还是聪明》列出了《乌鸦和狐狸》的教学片段,并认为只要价值观正确,是可以进行多元解读的,也是可以进行多种多样听说读写训练的。吕伏安《诠释“多元解读”——〈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断赏析》就先记录了〈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断,然后总结到多元解读要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学生不正确的理解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另一类侧重于分析如何多元解读某一文本,关注的是理论层面,如:王柱霞、张福艇《〈项链〉主题的多元解读》就认为如果要对〈项链〉进行多元解读,四个方面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二、多元解读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推行,使得多元解读受到关注,十年来关于多元解读的研究有着自身的特点,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纵观十年来对多元解读的研究,对曲解的“多元解读”的质疑批判和给出对策是其研究的核心,几乎占论文量的三分之二。而其中的核心更在于关于“多元有界”的讨论,但对于“界”却并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
2、关于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多元解读科学进行的研究,虽然对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但受到重视程度却依然不够。
3、对具体文本的多元解读的研究相比之下较少,深度也不够,在十年来的核心期刊中,本文由:
zcbzf.com xbdjv.com krodp.com exoyi.com npexe.com fmxvm.com vbnjl.com iuxgz.com deytf.com roftn.com ztylc.uenkw.com baijiale.yfmso.com bocaitong.nnvhe.com aomenduchang.krlyc.com taiyangcheng.hhxiz.com bocaiwang.sijzp.com 99zr.kfqdf.com dfylc.pkvdo.com amylc.eslkt.com ttlylc.uvxjy.com hgw.zcbzf.com ylc.xbdjv.com qxw.krodp.com 188jbb.exoyi.com 888zr.npexe.com 88ylc.fmxvm.com a8ylc.vbnjl.com
本文由:
rfgj.rhsyl.com tlc.uffwx.com tsrjylc.jtaqx.com ttylc.oqndu.com tyc.luzqz.com wnsylc.dfoer.com xl18luck.zkych.com xpj.euldu.com xpjylc.rmybn.com xsjylc.vjqsy.com yfgj.mplgj.com yifgj.rofxh.com yjylc.ygops.com uenkw.com yfmso.com nnvhe.com krlyc.com hhxiz.com sijzp.com kfqdf.com pkvdo.com
eslkt.com uvxjy.com
这类文章只找到了一篇,高质量的文章较少。
对于在多元解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其实都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着重探讨。
本文由:
zcbzf.com xbdjv.com krodp.com exoyi.com npexe.com fmxvm.com vbnjl.com iuxgz.com deytf.com roftn.com ztylc.uenkw.com baijiale.yfmso.com bocaitong.nnvhe.com aomenduchang.krlyc.com taiyangcheng.hhxiz.com bocaiwang.sijzp.com 99zr.kfqdf.com dfylc.pkvdo.com amylc.eslkt.com ttlylc.uvxjy.com hgw.zcbzf.com ylc.xbdjv.com qxw.krodp.com 188jbb.exoyi.com 888zr.npexe.com 88ylc.fmxvm.com a8ylc.vbnjl.com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综述 篇二
一、自主, 凸显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提升语文素养的主阵地。这11节课都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上狠下工夫, 做足文章。首先,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时间里读书、思考、做笔记等等。比如, 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黄剑峰老师的《我最好的老师》, 先是让学生浏览课文、整体把握;然后是自由读书批注, 形成自己的观点, 与教师辩论;最后动笔写感受, 使学生自主学习和与同伴讨论的时间达到了17分钟。其次,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教学应从学生质疑、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始……教学的过程就是在个人读书、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师生、生生对话解惑的过程, 是解决提出的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过程。”这11节课, 有8节课安排了学生读书提问的环节, 有就课题提出问题, 有就字词提出问题, 有就内容提出问题, 有在矛盾处提出问题等。比如, “为什么公仪休爱吃鱼, 却不收别人的鱼呢?”“‘穿尽红丝’的‘红丝’指什么?”“怀特森先生糊弄我们, 怎么还是‘我最好的老师’呢?”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及时梳理, 然后让学生读书、思考, 或同桌讨论, 或小组讨论, 教师只做必要的点拨或提炼。第三, 捕捉生成, 使生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比如, 当学生一致赞成怀特森先生是一位好老师时, 黄老师说:“我可不这么认为。不信?我们来辩一辩, 看看谁能驳倒我?”总之, 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还得到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辅导, 成为了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二、读书, 加强语文实践
阅读教学, 读书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默读, 是潜心“走进”文本;朗读, 是“活化”文本;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 读中笔记、读后练笔, 是“跳出”文本、融合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丰富文本, 通过多读, 达到熟读成诵, 积累语言, 发展语感。由此看出, 读是综合体, 它内在地包含了听、说和写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 阅读教学落实“以读为本”就是加强语文实践。这11节课, 读书的时间充足, 读书的目的明确, 读书的形式丰富, 读书的指导到位, 读书的效果明显。从时间上说, 每节课至少都有两次集中读书的时间:一是自由初读课文, 读得朗朗上口;二是静静地默读或美美地品读, 读出问题、读下笔记、读中想象等等。从目的上说, 初读旨在读正确、读通顺;精读重在理解、品味, 读出感受, 批注笔记, 积累语言等等。从形式上说, 朗读、默读、分角色读, 个别读、齐读、比赛读, 教师引读、范读等等丰富多彩。从指导上说, 有带着任务指向明确的读书, 也有不带任务的非指向性读书;有教师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读书, 也有边读边想象读出情境等等。学生在一次次读书实践中, 一次次进步。
比如, 邵武市通泰小学的江里强老师讲授《望月》中“月下美景”的精读环节时, 先是在清悠的音乐伴奏下, 教师朗读课文内容, 学生闭目静听;接着, 教师要求学生把听后的感觉融入自己的朗读;再指名读、点评, 指导学生读好长句“江两岸, 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 起伏着”;学生描述“美景”, 教师完成简笔画, 利用简笔画指导学生背诵;最后,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沉醉”和“清幽旷远”来概括感受和景象。这个读书实践整整用了13分钟。
再如, 黄剑峰老师的《我最好的老师》读出了略读课文的特点, 也读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先浏览课文, 了解故事梗概;然后默读第1~4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批注, 读出自己的见解, 即“你认为怀特森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接着默读第5~8自然段, 小组讨论“怀特森先生算不算‘最好的老师’”, 再以课文内容为依据, 与老师展开辩论;最后是表达感受或观点:“在你看来, 怀特森先生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有的学生写道:“怀特森先生是一位好老师, 我喜欢这样的老师, 因为他不让我们成为真理的‘俘虏’。”也有的学生写道:“他‘骗’我们, 我不喜欢他又喜欢他。”学生在读书、思考、辩论、表达的过程中, 理解了语言, 更锻炼了思维。“不要迷信书本, 也不要迷信权威”的思想教育自然渗透其中, 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练笔, 理解与运用统一
阅读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 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 特别是运用语言上”, 力求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以写促读, 实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目标。这11节课几乎每节课都有专门的口语练习。如, 宁德师范附属小学林娜老师的《公仪休拒收礼物》, 想象在公仪休影响下的子明, “入仕为官, 有人给他送礼时, 他会说____”“为人之师, 学生疑惑不解时, 他会教导____”。厦门市海沧区锦里小学曾惠娟老师和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吴志诚老师的《渔歌子》, 都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塞山下的美景”。厦门市寨上小学蔡碧蓉老师的《古诗两首》, 则联系《乞巧》《嫦娥》两首诗的内容以及神话故事, 用“七夕的夜晚, 牛郎织女一家人, 而嫦娥却____;中秋节的夜晚, 家家户户聚在一起____, 而嫦娥却____”想象说话。三明市尤溪县实验小学刘丽莉老师的《丑小鸭》, 指导学生模仿课文描写“丑小鸭”样子的句式描写其他小鸭子和大象。莆田市仙游师范附属小学张凌征老师的《数星星的孩子》, 在多媒体营造的情境中, 述说张衡数星星的情景, 等等。还有3节课安排了动笔写的练习。如, 江里强老师的《望月》, 以“诗”的形式写“月亮像什么?”____。福建师大附小陈山老师的《孔子游春》, 想象写“粉红的桃花是她____, 茫茫的大雾是她”____。黄剑峰老师的《我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写下对怀特森先生的看法, 等等。
如果说和写是显性的运用, 那么,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就是隐性的运用。隐性运用同样受到教师的关注。如, 龙岩市松涛小学林茜老师的《太阳是大家的》, 一个“洒”字, 学生感受到太阳的“温柔”和“公平”, 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江里强老师的《望月》, 随文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引用等等。
四、识字, 认字与写字并重
这次展示的11节课都是第一课时 (课前, 学生自行预习, 不与上课教师见面) , 识字教学绕不过。纵观教师们的识字教学, 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把握汉字规律、体现年级特点;二是会认字和会写字区别对待;三是分散处理, 把识字与阅读、说话等紧密联系;四是识字与写字紧密结合。举一个例子来说:
张凌征老师的《数星星的孩子》, 初读中, 学生圈出生字新词, 自己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结合学生的问题“数星星的孩子是谁”, 学习“张衡”的“衡”;在简单介绍“汉朝”之后, 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汉”, 如, 有的学生说“我在户口本上见过, 我是汉族”, 有的学生说“我们语文课本上有汉语拼音”;接着, 引导学生朗读句子“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叫张衡, 是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 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提取“张衡”“刻苦钻研”“天文学家”三个词语, 指导学生把这三个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这是会认字的教学。会写字的教学则在阅读过程中, 联系课文了解意思, 如, 结合课文中爷爷说的话和北斗七星图认识“勺”字, 结合“斗”字的字形演变认识“斗”;最后是观察字形, 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示范, 学生练习, 欣赏评价。
五、媒体, 传统与现代结合
3.当前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篇三
[关键词]群文阅读 教学研究 基本课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01
群文閱读是近年兴起的小学语文教学新形态之一。它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围绕议题展开阅读,进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其主要特征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群文阅读和单篇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一起构成完整的阅读体系。
一、群文阅读的价值
(一)增加阅读的数量,让学生读得更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每个学段应达到的课外阅读总量做出明确的规定,要求第一学段达到5万字,第二学段达到40万字,第三学段达到100万字。按平均每篇课文500字计算,小学课内阅读总量约18万字,这十分有限。因此,必须建立由“单篇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组成的完整的阅读体系。
(二)提高阅读的速度,让学生读得更快
新课标在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但常规的单篇课文教学,平均500字的一篇课文至少教学40分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速读需要手、头、眼、脑的协同合作,这种技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形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舟山的乐连珠老师长期从事速读教学研究。其实验结果表明: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训练,要想形成速读技能,是一种奢谈。
(三)强化阅读的主体,让学生读得更乐
群文阅读,因其呈现新鲜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群文阅读,要求教师更少的讲、问,要求学生更多的自我阅读、同伴交流,阅读主体更加凸显;群文阅读,其议题因多篇而得到深化,因多篇而形成多元,因多篇而实现升华,阅读成效更加丰厚。
(四)丰富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得更深
从阅读方式看,群文阅读除了能训练学生在单篇课文教学中可以训练的精读、略读和浏览等阅读方式外,还能训练单篇课文很难或无法完成的跳读、扫读等阅读能力。从思维策略看,群文阅读除了能训练学生在单篇课文教学中可以训练的感知、理解、分析、推理、归纳、判断和评价等阅读思维能力外,还能训练单篇课文教学很难或无法完成的比较、穿越、猜测、统整、联结和辨析等阅读思维能力。
二、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课型
(一)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
目前,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组成了以“人文主题”为议题的群文。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父母之爱”单元,选编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和《学会看病》等4篇精读、略读课文及选读课文《剥豆》。这组群文,每篇文章各不相同,组合在一起共同表现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教材这样的选编方式,既要求我们以群文阅读的理念进行单元备课,又要求我们以群文阅读的理念展开单篇课文的教学。
(二)基于教材课文拓展的群文阅读课
这种群文阅读课,即过去我们提倡的“一篇带多篇”,也即当前学界简称的“1+X”群文阅读课。如,读了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刷子李》后,拓展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群文(如《泥人张》《苏七块》《张大力》等)。其中的“1”指课内的课文;“X”指拓展阅读的课外群文。这种课型,因其紧密联系教材,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群文阅读课型。
(三)基于综合性学习的群文阅读课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从五年级上册开始,每学期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单元。每个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各不相同,但都安排了“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组成了内容相关联的群文。如,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的大门”单元,其中的“阅读材料”选编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经·采薇(节选)》《天净沙·秋》《太阳的话》《白桦》等古今中外的诗歌名篇。教师将其作为群文引导学生阅读,可以感受不同诗歌在内容、表现方式、表达风格等方面的异同,领略诗歌的魅力。
(四)基于课外阅读教学的群文阅读课
如果说上述三种群文阅读课都是基于教材或由课文生发出来的话,那么第四种课型就纯粹是课外的。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下城区教研中心汪燕宏老师,曾执教过“太阳·石头·风”群诗。她选编了克里斯蒂安(德国)的《疑难问题》和王立春的《夏夜—门前的石头》,引导学生领略“新奇”的石头;组织学生阅读张玉庭的《多么好的习惯》、林焕彰的《日出》、林武宪的《阳光》和费里德里克(德国)的《太阳》以及佚名的《太阳喝醉酒》,感受“各异”的太阳;师生共读斯蒂文森(英国)的《刮风的夜晚》和路卫的《别人谁也不晓得》,品尝“独特”的风。
三、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的确定
所谓议题,是指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讨论的话题。优秀议题应具备可议论性和开放性。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主题
主题,即一组选文中蕴含的共同的人文主题。如生命教育,可设置“尊重生命”“生命的价值”等议题;成长教育,可设置“名人成长故事”“难忘童年生活”等议题;爱的教育,可设置“人与动物”“师生之情”等议题。
如,以“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为议题的群文阅读教学,教师安排了如下教学板块:(1)阅读《科学精神的形成》(法国巴什拉著)中对“科学精神”的论述,重点关注其中列举的15种精神品质。(2)在这15种精神品质中,哪几种我们已经通过相关课文关注到了?哪几种我们还没有关注到?(3)小组合作阅读群文:《“蠢家伙”的胜利》《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站在巨人肩上”》《对“想当然”的惩罚》。阅读后交流:发现了哪种未知的精神品质?(4)深化主题,丰富科学精神概念图。
(二)内容
内容,即一组选文具有的某一方面共同的“内容”。如“时间”,可设置“春天的儿童诗”“描写晚霞的美文”等议题;如“人物”,可设置“我的老师”“走近闰土”等议题;如“事物”,可设置“千姿百态的荷花”“故事中的狐狸”等议题;如“事件”,可设置“感受中外作家笔下难忘的一课”“各个版本龟兔赛跑”等议题。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曾执教过“送别组诗”群文阅读课。该课以“送别”为共性内容,选取了李白“以歌相送”的《赠汪伦》,高适“以话相送”的《别董大》,李白“以目相送”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以酒相送”的《送元二使安西》组成一组群文,引导学生吟咏品读,体悟朋友之间不同送别方式背后的深情厚谊。
(三)表达
表达,即一组选文共同的表达方式。可从文章体裁设置议题,如“创世神话”“儿童诗”“民间传说”等;也可从写作方法设置议题,如“反复结构的童话”“结尾出人意料的小说”“有特色的人物外貌描写”等。
如,“美丽的谎言”群文阅读课,教师选取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十课《别饿坏了那匹马》和第十一课《唯一的听众》两篇课内文章,引导学生作求同比较,发现“美丽的谎言”类文章的共同特点:主人公都有“善意的动机”;为实现善意的动机,都运用“刻意的言谈举止”“欺骗”对方;故事的结局,“谎言”被揭穿。这样,让学生在会意的瞬间,感悟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在总结此类文章共同的写作方式后,教师适时引入课外选文——张森凤的《伟大的谎言》,引导学生继续作求同阅读,印证和强化上述认识。
(四)作者
作者,即将同一作家的几篇文章组成群文引导学生阅读。如“老舍笔下的小动物”群文阅读。教师先组织学生分别精读和略读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并比较同为老舍笔下的小动物的两篇文章的异同。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再拓展阅读老舍的其他几篇动物短篇,包括《小麻雀》《小动物们(鸽)》(节选)和《小白鼠》等。
(五)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即一组文章共同的阅读方式、方法、程序等。同体裁或相类似的文章,往往因文章本身的共同特征,其阅读策略也往往类似。将这样一组文章组合在一起,可引导学生經过“举一反三”的阅读历程,强化对阅读策略的习得。
如,“战斗英雄故事”群文阅读。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选读课文《黄继光》;接着适时总结三步阅读法:知战斗背景——品英雄形象——悟生命意义;然后,要求学生尝试运用这“三步阅读法”,自主阅读课外读物《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完成学习报告单,当堂进行反馈交流;最后,布置课外拓读任务,要求学生继续运用这“三步阅读法”,自主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杨根思》《狼牙山五壮士》和《杨靖宇》等英雄故事。
四、群文阅读教学中“X”的选配
群文阅读教学在确定“议题”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群文的选配。作为“1”的课内课文和作为“X”的课外群文如何选择和搭配,是决定群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最重要的工作。目前,语文学界对群文的选配主要有以下三种取向。
(一)求同型取向
求同型取向,即选取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相同或相近的几篇文章组成群文,试图在同向阅读中强化对某一议题的认识和习得。如“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师将《落花生》(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和《与花儿攀谈》《丑石》选配在一起,是因为这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使得文章立意深远、表达含蓄。
(二)比异型取向
比异型取向,即选取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相反或相异的几篇文章组成群文,试图在对比阅读中丰富对某一议题的认识。如“渔父垂钓”群文阅读,教师将同为写渔父垂钓的张志和的《渔歌子》和柳宗元的《江雪》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作比较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发现,虽同写渔父垂钓,但两首古诗词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一是画面不同,《渔歌子》有声、有色、有味,生机勃勃,鲜艳明丽,而 《江雪》则冷冷清清,黯淡孤寂;二是渔父不同,《渔歌子》中的渔父自在、快乐,而《江雪》中的形象则寒冷、孤独;三是诗情不同,《渔歌子》表达的是心志平和、逍遥洒脱,而《江雪》中流露的却是郁郁不得志。
(三)整合型取向
整合型取向,即选取若干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表达议题的文章组成群文,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将那些散乱无序的信息构建为系统的关于议题的经验。如“友情诗”群文阅读。《赠汪伦》描写生离场面,《阿贵只有九岁》记叙死别情景,《打过架那天的夕阳》倾诉朋友发生矛盾时的烦恼,《等待》表达和朋友情意相通的快乐。这些友情诗,从不同侧面讲述友情,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角度、全方位思考“什么是朋友”,最大限度丰富学生对“朋友”的理解。
群文的不同选配方式,有不同的功能。求同型,意在强化某种认知;比异型,易于引发认知冲突;整合型,适于丰富多元理解。
五、群文阅读教学的推进方式
在确定议题和选配群文后,教师接着应该考虑群文阅读教学的推进方式。所谓推进方式,即指群文教学安排的先后顺序、组合形态等。群文阅读教学的推进方式受制于议题落实的需要、群文选配的特性、学生的年段特征以及教师的教学喜好等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直线推进式
直线推进式,即在一个常量时间内,一篇一篇先后阅读的课堂形态。其中第一篇是“举一”,后面的是“反三”。如,二年级寓言一组群文阅读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守株待兔》,并总结出文体特征和阅读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种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揠苗助长》;最后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课外引进的《画蛇添足》。
(二)点射推进式
点射推进式,即在一个常量时间内,先阅读一篇,再一并阅读其他群文。其中,第一篇是“举一”,后面的是“反三”。如,反复结构的童话群文阅读,先引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发现童话的反复结构的特点;然后,让学生阅读一组童话群文(包括《犟龟》《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印证并强化对童话反复结构的认识。
(三)分组递进式
分组递进式,即先读一组文章,接着读第二组文章,最后读第三组文章。如,上文举到的“太阳·石头·风”群诗导读。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一组描写石头的群诗,领略石头的“新奇”;再组织学生阅读一组描写太阳的群诗,感受太阳的“各异”;最后师生共读一组描写风的群诗,品尝风的“独特”。
(四)反复共读式
反复共读式,即将一组群文进行多遍阅读,每一遍都带着不同的任务,指向不同的阅读目的。当然,每一遍都将所有群文作为阅读对象。如,上文所举到的“渔父垂钓”群文阅读,教师组织学生读了三遍,每一遍有不同的阅读指向。第一遍,发现《渔歌子》和《江雪》画面的不同;第二遍,把握渔父形象的不同;第三遍,体悟不同的诗情。
群文閱读教学的推进方式,远不止上述四种,还有举三反一式(X→1),互动推进式(1→X1→1→X2→1……),打包推进式(将一组群文在课前发给学生阅读,课堂上组织交流讨论)等。
六、群文阅读教学的话题设计
群文阅读教学的话题指教师为引导学生阅读群文而设计的任务式问题。话题的设计至关重要。话题是落实议题教学的具体化,是学生自读的任务菜单,是全班交流的聚焦点。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一)比较性话题
比较是群文阅读最常用的阅读策略,与之相呼应的即是比较性话题。常用的比较性话题,有求同型和求异型两种。在教学按求同型取向选配的一组群文时,其话题也应是求同型的;而教学按比异型取向选配的一组群文时,其话题则一般是求异型的。如,教学“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群文阅读时,可设置“这四篇童话故事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而教学“渔父垂钓”群诗阅读时,则可设置“这两首古诗词都是写渔父垂钓,但也存在诸多不同,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二)迁移性话题
举一反三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路径,是人类习得技能、获取知识的最常用通道,也是群文选配的基本方法。因此,迁移性话题在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大行其道,就不足为怪了。如“俗世奇人”群文阅读,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刷子李》,发现“一波三折”的写作秘妙;然后设置“哪些文章也像《刷子李》一样运用了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的阅读话题,引导学生阅读《苏七块》《泥人张》和《张大力》等一组群文。
(三)冲突性话题
群文中的多篇文章,在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等诸多方面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设计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话题,能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如“创世神话”群文阅读,教师设置“创世神话是先人的想象,不是科学,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读它”这样一个具有冲突性的话题,引导学生阅读《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一组创世神话。
七、群文阅读策略训练
群文阅读较于单篇阅读,有其需要特别强化的阅读策略训练,这也是群文阅读的价值之一。
(一)快速阅读
让孩子读得更快,是群文阅读的价值之一。群文阅读,要求学生在一节课中阅读多篇文章,完成相关阅读任务,倒逼学生想方设法提高阅读速度。经常进行这种限时性的阅读训练,学生的跳读、扫读等快读阅读能力、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快速概括归纳的能力等都会得到提高。
(二)整合信息
单篇阅读因受文本信息单一的限制,很难实施整合信息的阅读训练。而群文阅读,因信息丰富、多元,需要学生学会整合。比如,用范恩图比较、用概念圈统整以及连结、辨析、猜测和穿越等,都是整合信息的具体策略。
(三)质疑讨论
群文阅读是师生在独立阅读之后的集体建构,这种集体建构主要体现为全班性的交流讨论。群文阅读产生的丰富信息容量、巨大的思考空间、多元的感受理解和不一的疑惑问题,都需要集体交流,在碰撞中实现集体建构。在集体建构的过程中,倾听、记录、陈述、补充、建议、质疑、赞同、评价和总结等交往素养会得到有效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群文阅读,在我国开展得尚不普遍,研究也没有形成体系,还停留在少数热心教师的个人探索阶段。但群文阅读因其有别于单篇阅读的独特价值,必将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研究也将不断向纵深推进。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是构成完整阅读体系的三大领域,缺一不可。教师应根据三大领域的不同特性,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工作。只有这样,课标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理念方可得以实现。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篇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指导•优化》目录
01 教学设计“三问”薛法根 一年级
04 《小松鼠找花生》(人教版一上)葛 莉 曹爱卫 曾扬明 08 《雪地里的小画家》(人教版一上)谢 俏 李晓蓉 12 《荷叶圆圆》(人教版一下)王 炜 张敬义 二年级 《黄山奇石》(人教版二上)朱增明 杨 柳 陆青春 20 《古诗两首》(人教版二上)刘须锦 孔凡成 24 《我不是最弱小的》(人教版二下)李 莉 商德远 28 《阿德的梦》(人教版二下)金晓芳 胡 君 三年级
《盘古开天地》(人教版三上)徐 颖 张咏梅 36 《掌声》(人教版三上)林志明 莫国夫 罗才军 40 《燕子》(人教版三下)张莹莹 李竹平
《妈妈的账单》(人教版三下)张书献 许彦达 米卫民 48 《长城和运河》(苏教版三下)诸向阳 干国祥
《庐山的云雾》(苏教版三下)储红梅 高子阳 郑 春 邵龙霞 四年级
《观潮》(人教版四上)叶月兰 于晓琳 60 《白鹅》(人教版四上)高祥虎 钟 静
《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四下)臧松刚 阎宗学 高万同 68 《夜莺的歌声》(人教版四下)吴 鹏 佘同生 72 《生命 生命》(人教版四下)黄吉鸿 俞国平李彩娟 五年级 76 《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上)倪静川 赖正清 王崧舟 虞大明 81 《七律·长征》(人教版五上)孙忠心 汪 潮 84 《黄果树瀑布》(苏教版五上)瞿卫华 周益民 88 《将相和》(人教版五下)王彧钊 励汾水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人教版五下)焦 斌 王崧舟 薛法根 六年级
《老人与海鸥》(人教版六上)纪继兰 刘发建 何建军 100 《伯牙绝弦》(人教版六上)隋红军 张 宏 104 《月光曲》(人教版六上)黄瑞荘 孙建锋 108 《船长》(苏教版六上)洪 胜 蒋 卉 骆正位 112 《草原》(苏教版六上)黄元虎 陈 萍 王树华 116 《鞋匠的儿子》(苏教版六上)缪云芳 李 勤 120 《匆匆》(人教版六下)曹利娟 汪秀梅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笔 篇五
1、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推荐课外读物
首先应该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确定。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识字少,因而阅读能力相对偏弱。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富于幻想,所以可以给这个阶段的孩子推荐图文并茂的短片读物。
其次应根据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推荐有营养有价值的读物。阅读应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正向的影响。
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一定要注意阅读的广泛性。一是体裁要广泛,小说,诗歌,散文,童话,寓言和故事都需要;二是内容要丰富多彩。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都应齐全。
第四,要注意趣味性,读物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能够使儿童入神入迷的。低年级就比较适合儿歌,寓言,童话以及神奇的科普小知识等。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推荐相关的读物。比如学了《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就向学生介绍一本科学童话《小伞兵和小刺猬》;学了《快乐的节目》一文,就可以介绍和指导学生去看一些简单的歌词和儿童诗等。
2、利用有限的课堂,教给学生无限的阅读方法。
(1)尽管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并不多,但是我们可以安排两周一次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教他们怎么看图画,讲图意,辨认常见事物的名称,把图书上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并告诉他们书上还有好多有趣的故事,以引起他们读书的欲望。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图书角有相关资料,就可以向学生介绍,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应着重教会学生这些方法:第一,按顺序看懂文章。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事情怎样从头说到尾,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第二,从故事题目入手,根据题目说出在读之前想知道什么。指导他们看封面和插图,讲讲书中可能写些什么事。坚持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到讲述,把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体。
6.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 篇六
湖洋中心小学语文课题组 黄建荣 新课程的要求下,新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应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使学生摆脱过去单一的、被动的、僵化的、不变的角色地位,让学生在主动阅读中形成语感和语感能力,且不断增加词汇量,理解句子含义,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阶段,低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因此,二年级的教材不再有集中识字的内容,但二年级下学期要求会写的字是300个,和一年级相比并没有减少。也就是说,重点转移了,但识字任务并没有减轻。课堂上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读书,感悟,拓展,识字被迫挤到了课堂非常不起眼的一角,而写字基本上只能在课外进行,这样就造成学生实际识记能力与课堂训练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扎扎实实的训练,哪有学生良好的表现?
那么,不压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字词教学的质量呢?通过学习与反思,我对教学有如下思考:在课堂阅读实践中加强词句的训练,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新模式。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预习学习指标:(1)每课中每个生字拼读后书写,再找出该字的形近字组词,达到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的目的;(2)读课题,抓题眼,设想课文写什么,随后围绕课题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3)再渎课文,读中悟意,试着把不明白词语勾划出来先自己解决,确实弄不明白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能养成自觉课前预习的习惯。
2.课堂教学
教堂教学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方法授课,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现老师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学习“三步法”掌握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其方法是:第一步,默读课文画词句;第二步,联系中心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所谓第一步中采用的“默读”是阅读方式中的一种,学生能静下心来动脑筋,反复琢磨。第二步中勾划出重点词,是抓住理解课文中心的关键。音、形、义是生字教学的三个基本要义,教学中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适时、适度、整体地开掘有关生字的教学资源,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这要求老师上课前扎扎实实地把生字词教学设计好,最大限度地开掘好音、形、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课堂上生动形象地将生字的音、形、义植根在学生的感同身受之中,把字词教学与认识事物,与探究语言规律,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整体地建构生字的音、形、义间的认知组块。
另外,字词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是很丰富的,它与文本的解读息息相连。在文本的解读中,它既可以穿针引线、上连下缀,又可以释放内涵、充实解读。在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住能够产生辐射性解读的词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语,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不仅仅解读该词语的语表之意,还要深入开掘该词语与文本中的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开掘该词语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充分地解读好这样的关键词语,一段文本乃至于整篇文本的解读都将会被激活,使得文本的解读变得饱胀起来。例如在教学《雷雨》这课时,放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压下来”、“一动不动”、“乱摆”、“垂下来”、“逃走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学生不难了解:雷雨前、中、后的景物变化。随后第三步中反复朗读全文,学生较易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至此,可随机延伸到你还知道雷雨时有什么特点?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它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进程的奠基石。阅读教学若是不基于字词理解之上,则是舍本逐木、空中楼阁字。词教学从形式到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情境再现、唤起体验„„字词是抽象的符号系统,因而字词教学离不开理性化的诠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字词教学就一定要排斥感性的体验。
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要因字而异、因词而异、因文而异,在字词的音、形、义上各有侧重点,不能平均用力,要走出正音、记形、释义这种单一的平面推移式的僵化模式。尝试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融字音、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让字词教学变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这其中既有文字的理性解释,也伴有画面与情感的感性体验。这种立体感悟式的字词教学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地交流对新词的解读,也是为了广泛地调动学生学习字词的积极性,让字词教学落实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中。
字词教学本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视字词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开掘字词教学的新天地,必须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寻求到更佳的落脚点,让字词教学成为融入阅读教学的一股“智慧的琼浆”,来滋养学生的阅读历程。
又如教学《笋芽儿》一课,抓住几个动词“揉了揉”、“伸了伸”、“看了看”、“扭动”、“向上钻”,学习作者描写笋芽儿苏醒的经过。随后指导学生观察课间活动时同学们的举止与一打上课铃同学们的动作进行比较,分别用恰当的动词写出这一时段同学们的情景。学生受到课文作者的写作方法的启发,也能尝试注意用动词描写人物的动作,可收到一定效果。此片断练习为写出篇章作文打下基础。
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 篇七
首先, 明确教学目的, 不仅要打有准备的仗, 更要打准备充分的仗, 绝对不能打糊涂仗。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不仅仅是局限在简单的能做题, 能程序化, 机械化的复制答题模式, 而是在阅读后有所思, 有所想, 有所领悟。要明确这种教学目的, 首先要明确何谓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明文规定, 即掌握学过的常用词语, 理解句子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比较熟练的默读, 划分段与归纳段意, 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学习, 我们就已经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目的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对学习过的字词、句子熟练掌握, 并能流利的朗读和默读, 还要能归纳段意, 提炼中心思想。
其次, 要有明确的计划。在明确了教学目的之后, 就要以此目的为中心, 作出明确的提高阅读能力的计划。要有长远的战略安排, 也要有近期的细节策划。具体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详细的计划。比如, 在一年级的时候, 可以开始对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但主要还是着眼于阅读基础的夯实。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的识记方面。到了二年级, 逐渐增加对阅读能力的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比较流利的朗读和阅读, 依此类推, 循序渐进, 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实行, 在阅读教学中, 必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 注意正确的方法。老师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教学实践中, 关键在于交给学生方法, 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 常常抱怨做了各种努力, 可学生就是不会, 抱怨学生领悟能力太差, 却不改进自己的方法。在教学中, 学生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但并非有天壤之别, 其中的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正确的方法的教育下, 都是能够掌握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并达到大纲要求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的学, 而在于教师的教, 在于教的方法。
具体到怎样的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有许多的经验可与大家共同分享。比如熟练的朗读, 一味的让学生不停的读, 学生虽然照办, 却一直在自己的错误中往复循环, 不能进步。我一直都先自己为学生作示范朗读, 再让学生自己练习, 之后叫学生在全班当众朗读, 为其指出错误。通过这些努力, 学生的朗读能力都步上台阶。再以中心思想的归纳为例, 要教会学生如何看文章各段的意思相似之处, 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看文章的关键词句, 看文章的题目, 看文章的主要人物, 看其不同的类型。通过长期的训练, 使学生具体的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提高其阅读的能力。
第四, 营造课堂氛围。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就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抽查各位同学对文章的看法, 课堂上随堂做一些练习, 以此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出训练。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哪些方面的理解存在着问题, 并加以引导。
第五, 在作文练习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要求学生作文时, 可以要求他们首先写提纲, 中心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作文练习,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作文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一举双得。
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八
关键词:阅读;教学;活动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99-01
从事小语文教学经历让我不得不承认农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能力不强,阅读量少,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学习成绩。然而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又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
一、阅读教学要注重感悟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在读文感悟的基础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整个感悟过程需要他们自已完成,而不是老师包办代替,给学生心灵以自由。当然,老师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要适时加以指导。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一是为学生指导思考的方向;二是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问题;三是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四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学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展开对话,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看法加以辩论,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取长补短,发展思维;五是利用阅读,促进写作,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和生活紧密联系,不仅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凝聚着强烈、丰富的情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一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速度,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二是提高学生做阅读题的效率。现在小学高年级的县单元测试题一般安排了两道阅读题,阅读内容占有很大的篇幅,如不提高阅读速度,学生极有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所以教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还必须重视习惯的培养。例如,在单元教学中,精读课文可以重点分析、研讨,而对于略读课文则是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的好材料,只要快速阅读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坚持了,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2、养学生阅读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进行阅读训练不可缺少的智能因素,也是达到阅读目的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想象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阅读中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即学生按课文中的描述在脑子里构成的想象。这种再造想象体现着学生的知识能力,个人生活阅历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
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篇九
2006-11-2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状况分析,常用的有以下六种方法。
一、单元整体教学法
单元整体教学法是以教材自身编排的单元内容为整体,通盘考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强调突出每种课型(讲读课、阅读课、独立阅读课)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把在讲读课中获得的读写知识,运用到阅读课和独立阅读课中去,使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以切实提高。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要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1.视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教学之前,应从全册教学总目标出发,通览全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2.弄清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各类课文的特点,设计好教学结构。如第十二册第五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观察要细致”,这是侧重于写的训练,它与第四组侧重于读的训练“要注意文章的细节”紧密联系。此外,它与前几册内容(如第八册中的“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第十册中的“静态和动态”)也有内在联系。因此,教学时,既要注意全册读写训练项目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与前几册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之间的纵向联系。做到前后的知识内容逐步深化,不断提高。
3.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个单元各类课文的教学,如果在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总结概括,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则是零散的。这不利于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功能。因此,应在教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以“读写例话”的内容为线索,复习该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加深印象,提高运用的能力。4.知识迁移,课外延伸,促进能力的全面提高。除在课内抓好各单元的读写重点训练外,还可开展丰富的学科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写作素材。
二、变序教学法
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运用时,要从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抓好以下几点。
1.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11册),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他严守纪律的中心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①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②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③这表现了邱少云的什么品质?
2.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第11册)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整体阅读法
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课堂结构可分“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开讲后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梗概,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懂得学习的基本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读课文,剖析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与此同时,又要从文章中心这个高度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中领悟其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化。
这种讲读方法,既体现了小学语文教材(一课一事)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如《伟大的友谊》(第9册)便可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解题明确中心,初知这篇文章是赞扬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继而,逐段分析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 ┌生活上全力帮助┐伟大的好朋友—│(第二层)│—友谊
(第一层)│事业上亲密合作│(第四层)
└(第三层)┘
最后,联系首尾段落,概括出中心思想。这样教学,能与该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什么是中心思想,基本掌握概括中心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导式教学法
这种教法的特点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其教学基本结构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学习实践中学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自学”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解疑”包括提出问题、互相探讨、教师辅导;“精讲”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和示范;“演练”包括课堂复习、作业练习或实际操作训练。以上四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有人将它称之为“四步阅读指导法”,即“设疑初练--划批细读--议思研读--作练熟读”;也有人称之为“四步自读法”,即“初读、细读、精读、评读”。
10.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篇十
语文组的各位老师,我们的课题正在准备结题,现在还需要一些过程性资料,希望各位老师给予配合,按时按要求完成,在次感谢!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研究报告喻立婷郭亚宏
2、各年级推荐学生阅读书目,根据年级学生特点,结合课本教材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分必读书目、选读书目两类。
1——3年级:王婷4——6年级:张兴红
3、学生阅读情况调查问卷1份屈军花
4、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与思考1份王花妮
5、阅读指导课教案2份童晓云田淑慧
(以上内容请于下周五前完成,统一按照黑三,宋四格式排版,上传给我)
6、《教师论文集》费娜娜
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课外拓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阅读教学要达到的几个重点目标
对于每篇课文,阅读的重点不尽相同,要根据教材的风格与文体特征进行有所区别,笔者在这里谈谈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1.体验情感
体验情感是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可以体验每篇范文蕴涵不同的情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学生在阅读《燕子》《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课文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阅读《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等文本时,感悟到英雄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和仇视侵略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的敬仰情怀。在阅读教学中体验情感,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正确引导,善于进行情感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创设情境,研究教材,深挖文本蕴涵的情感因素等都是很好的方法。在《白杨》教学时,作者的目的是通过借物喻人领悟边疆建设者“正直、朴实、伟岸”的品格。教师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氛围,入境生情,先播放有关白杨树林的视频,介绍它的生长特性,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对这种树木有个初步的认识;在阅读之前,给学生点出课文中的动情点——白杨“伟岸、高大”。在那大戈壁风沙雨雪环境下,白杨树依然生命力坚强,深挖白杨蕴涵的“这么笔直,这么高大”的情感因素。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地方,让学生着重体会感悟。
2.赏析佳句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语言精练,用词准确,语句优美,每篇文章总有值得回味斟酌的词句,阅读教学时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词语、句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要求学生背诵、造句,在阅读中反复强化训练,积累词语,掌握运用词语、丰富词汇的能力。这样既可以深刻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如《桃花源记》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阅读前,教师要提示,找出优美的词句。例如,文中有不少对偶句、四字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语句描述了桃花源的环境美丽,也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3.掌握布局
文章的谋篇布局直接关系到文章能否鲜明、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述文本的内容,达到文章的目的,总是合理地安排材料,巧妙构思,做到层次分明,意境深远。然而,笔者发现,在阅读中,大多数学生看书只关注书中的情节,很少关注文章布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也不能忽视文章的布局,教师要分析文章的结构,让学生通观全文,注意整体布局,认真思索每段之间的衔接,体会到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这样可以加深对文章布局谋篇训练及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训练。如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文本总体上按照时间的顺序安排材料,“下午3点整”——“毛泽东主席宣告”——“接着,升国旗”——“接着,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开始”——“阅兵式完毕”——“晚上九点半”,要在学生认真阅读后看看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让学生找出表述时间的句子,理解文章的这样布局对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好处,提问学生如果让自己写作,怎么处理文章的布局。再如,《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开始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写起,引出了对地球大小的介绍;接着,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以及人类依赖的自然资源如果不节制开发导致生态灾难;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选择。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4.课外拓展
课外拓展是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也是加深阅读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课外拓展要结合小学语文文本和学生认知能力,注重学生自主性、趣味性、多样性和实践性。[2]笔者根据教学经验,作业设计是体现上述特性的有效方式。比如,《燕子》一课对燕子外形的描写不仅内容具体、词语优美,而且句式简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篇作文,模仿课文描述熟悉的动物外形,做到语句简洁,形象生动。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可以要求有兴趣的学生通过网络或者亲身实践去感悟这些素材,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洛阳牡丹》《赵州桥》等课文教学后,要求学生搜集信息,借助网络观看洛阳牡丹和赵州桥。课外拓展让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丰富我课程资源,既巩固了文本知识,又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词句积累和写作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抓住文本重点,激发学生情趣,注重体验情感,重视词句的运用,理清文章布局,合理课外拓展,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1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十二
一、与孩子共同的契合点能激发兴趣
教学的对象是孩子, 这要求教师要找准与孩子的契合点, 在进行教学之前, 了解孩子对什么内容感兴趣, 已经了解到了什么, 教学的过程要围绕孩子的兴趣和困惑展开。
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种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 其中无不蕴涵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以情动人, 寓理于情, 这就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富有感染力。
不论是教写人还是记事的文章, 或是教说明文、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师依据学生找准契合点, 是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 也打开了一扇有效教学之门。
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只有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 阅读才会有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 要给学生创设安静、优美的环境, 教育学生在阅读时要专心。其次,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并讨论解答, 最终理解课文。最后, 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 与作者产生共鸣。适时进行练笔。动笔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 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 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当然, 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 只有长期培养, 坚持不懈地努力, 才能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堂的延伸
课外阅读能让学生积累词句, 而积累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 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要创造条件, 帮助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在阅读时引导学生从书中找出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随手摘抄, 积少成多, 最终变成自己的知识。
另外, 教师要注重设计各种活动, 如“手抄报”、“我是小记者”等活动, 让孩子及时地交流, 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积累, 老师适时地点评。
总而言之, 阅读是长期的过程, 合理而正确地阅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
1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验材料 篇十三
郭店镇张辛庄完全小学
高 宏 伟
2011年10月
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 择阅读材料。”通过朗读可领会文章的主要思想、神韵与风格。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能提高听、说、读和写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堂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要求。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结合实践,我把自己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总结一下,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
2.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如五花八门的卡通读本,形形色色的“脑筋急转弯”充斥孩子们的视野。
3.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玩具、零食等方面的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4.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营造书香校园,创设读书氛围
为引领学生走进书海,品读书香,使读书成为一种乐趣,成为一种生活需要,让每一个孩子能时刻浸润在书香当中,在校园里享受到美丽的书香人生。学校领导要十分重视书香文化环境建设,力争让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能焕发出文化的韵味。学校在专用教室、教学楼底层大厅、走廊设计并悬挂名人读书格言、字画和经典名句;每个班级积极创设富有特色的读书环境,学生作品的园地里好书推荐、我的读书故事、每周一诗、读后感言等时时散发着墨香,关于读书的“我爱经典诵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诵读伴我成长”等主题丰富、各有千秋的黑板报,让人耳目一新,校园内到处洋溢着浓郁的读书氛围。
二、激发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情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我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为此,我从下面几点入手:
1.创造阅读条件。积极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我在班级上为学生建立科图书角,那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阅读各种信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2.及时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能把自己课外积累的知识在课堂中进行发表时,哪怕是一个词语、句子,我都会及时表扬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语言表达出来,对表现好的,立刻大力对他进行表扬,请他交流为什么表达得那么好,并随即鼓励大家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多读书,多积累。学生在获得表扬后,课外阅读的兴趣会更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强,而其他学生也会学有榜样。
3.用好课本资源,提高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中,由于理解课本的需
要,必要时就需要进行课外资源的有机链接,这样会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一方面强化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激发起对大自然的兴趣;另一方面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书内引向书外,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4.广泛开展读书竞赛。小学生的好胜心理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读书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三、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重在激发兴趣
在上课外阅读指导课不能上成课内阅读课,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学习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注意四个结合:①读与思相结合。开卷有益,但并非多多益善。“食而无化”是无益的。只有边读边思考,读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②读与写结合。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模仿到创造,是指导写作的有效途径。③读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全。扫清阅读障碍,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④读书与卫生习惯的培养相结合。教育学生要保持书本清洁,注意翻书和用眼卫生。
四、课外阅读指导要与学生写读书笔记有机结合读书重在积累,这是古今中外的读书经验,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丰富语言积累”的原因。因此,学生在读书时必须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四种:①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的写作材料。②列提纲,如写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写读后感,读后感的表达方式有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夹叙夹议。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④写书评,如评价书的人物和事件。小学生对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曲直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写书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写书评时,要对书评的内容给予及时点拨,发现书评内容中有不妥当的地方,要马上指正。
五、积极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及时进行阅读信息反馈
课外阅读虽多为自读,但适当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通过课外交流活动,一是对课外阅读具有促进作用;二是激发兴趣,学生读到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通过交流,既使本课所储存的信息,得到了增强。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要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班级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
开展读书书签展览。首先由我进行自制书签的动员及指导。让学生明确制作要求:书签力求设计新颖,富有创意,装帧精美,并配以意蕴深远的求知名言或座右铭,融趣味性、教育性、实用性于一体。然后由同学们完成书签的制作,利用队日活动时间进行书签展览并评比。通过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
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每周星期三下午第三节课,组织学生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首诗或一首词。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综述】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讲座11-17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总结07-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08-09
小学语文自由阅读课教学模式06-13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结题08-08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调查报告09-0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08-23
运用班班通-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09-01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