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2024-08-07

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共18篇)

1.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篇一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建议方法

一、强化宣传,提升意识。每天早、中、晚利用大喇叭广播宣传,提高群众认识,动员群众广泛参与,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二、乡、村干部带头示范,领导干部要常下村,帮助村谋划整治方法,督导卫生整治。

三、制定村规民约。召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座谈,共同商议本村卫生保持制度、保洁费收取等制度。

四、村民定时、定点倾倒垃圾,村保洁员及时清运。

五、建立长效机制,收取保洁费。

六、绿化、美化空闲宅院,选点悬挂“禁止倒垃圾”标牌。

2.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篇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土地整治作了明确规定。其中, 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 开发未利用的土地;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 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但在2000年占补平衡开始实施以来, 真正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效落实到位的却少之又少, 由于对土地整治的概念和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 对土地整治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造成各地在开展土地整治过程中片面追求耕地数量的增加, 致使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不高, 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危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对于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基本概括为: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重视局部利益, 忽视长远利益;施工技术较为落后;规划不够科学合理等几个方面, 尚缺乏一套系统的、全面的理论剖析, 笔者主要从项目的专项规划、规划设计以及竣工验收等方面进行阐述, 试图分析在以上三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期为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撑点。

2 土地整治过程中导致生态破坏的原因

2.1 对土地整治的内涵理解不全面。

《土地管理法》界定土地整治都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和建设目标之一, 以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质量, 实现耕地总量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为目的。但目前人们对土地整治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清晰, 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片面追求净增耕地数量, 忽略了耕地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2]。

2.2 土地整治专项规划阶段缺少对可整治地的分类。

伴随着未利用地后备资源的不断减少, 土地整治难度加大, 部分土地整治已涉及生态脆弱地区, 特别是对于西部土地极易沙漠化生态脆弱地区, 未按生态脆弱程度分别制定专项规划来分类整治。项目专项规划未充分考虑生态脆弱的特点, 只体现项目区是否可整治, 未按生态脆弱程度以及整治难易程度对项目区进行分类, 导致所有整治项目规划标准统一、设计标准统一以及验收标准统一。

2.3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阶段中缺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与评价。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编写指南版本较多, 但多版本的共同点就是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章节缺乏具体的工程设计目标。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评价中只要求一些定性的分析, 如预测项目实施后对生态影响、水环境影响、土壤环境影响, 缺少生态效益影响评价的定量指标。

2.4 土地整治工程验收阶段未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工程验收通过的必要条件。

现阶段土地整治项目验收多将面积、土地平整度以及道路建设的质量作为衡量标准, 只要这几方面做的比较好, 项目就能通过验收, 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则可有可无, 导致项目在前期规划和施工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一切以项目可以通过验收为规划和施工标准。

3 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原因, 我们必须从保护土地生态效益这个根本点出发, 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各个阶段来要求和监督, 寻求土地整治的新途径、新方法。

3.1 应立足于建设质量高、生态效益好的耕地

通过土地整治增加耕地, 其实质上是要求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当是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并重。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是耕地全面保护的一个有机整体, 在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和当前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的条件下, 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土地整治是通过工程、生物等措施, 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3]。

3.2 不同的专项规划设定不同的设计标准及验收标准

构建土地整治工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评价体系, 研究制定合理的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明确可整治项目需要满足的生态脆弱程度评价等级。对列入整治范围内的项目, 除在“一张图”上标注出可整治区的范围之外, 还应对其进行生态脆弱程度评价定级, 若评价结果满足土地整治项目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则需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生态脆弱程度制定相应的设计标准和验收标准。

3.3 单项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应强调表土剥离、回填以及田坎的合理设计, 防止水土流失;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应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 强调尽量减少混凝土材料的使用, 以保护项目区生物的多样性;道路工程设计在设定道路规格标准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 明确田间路尽量不用砼道路;防护林网工程设计中应考虑不同区域树种的选择以及防护林栽植密度和栽植方向, 起到改善区域小气候和防风固沙的作用。

3.4 应将生态环境建设应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必要条件

参照项目未整治前生态环境评价等级, 整治后生态环境评价等级至少高于整治前2级, 且需满足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既定目标。建立项目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考核机制, 对验收通过的项目在生产期内进行回访打分, 对于保护力度不够、分值不合格的工程要求重新修整, 以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完整性。

摘要:目前研究将土地整治过程中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总结为: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施工技术落后, 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等, 本文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出发, 从项目专项规划、规划设计以及竣工验收三个阶段来分析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并针对以上四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竣工验收

参考文献

[1]徐翠兰, 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7) :3837-3839.

[2]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S].

3.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篇三

关键词:农村;河流;富营养化;成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84-2

今天早晨送孩子去学校,无意中看到小镇的母亲河已经完全被水花生(一种水草)覆盖了,看不到一点河面,整个河面变得像草原一样,被一片绿色覆盖。笔者在慨叹这一现象的同时也进行了深深的思考。这一现象成因,用化学语言来说是水体富营养化。现如今在村庄里走动,那种清澈见底的小河已经难觅踪迹,见到的基本都是覆盖着厚厚绿色水草的、死水一潭的小河。这一现象与河流水体富营养化是密不可分。

近期笔者走访、调研了有关方面,造成农村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生活在广袤农村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水准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来的是生活污水的产量也大幅度的增加。

多少年前,农村的生活水准比较低,人们生活产生的污水相对来说较少,而现如今伴随生活水准提高的同时,人们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比如,在我们小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很差,就拿简单的洗澡来说,冬天洗澡的次数很少,而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各家各户基本能装上太阳能,洗澡的次数比我们小的时候多得多了,伴随着洗澡次数增多,产生的生活污水也多了许多。比如洗澡水、洗衣服的污水都增多了。还比如生活水平提升后,人们的伙食质量也大幅度提高了,与之相配套的生活污水也大量产生,象洗菜用水、刷洗锅碗瓢盆的用水等。这些污水都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里去了,而这些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它们主要来自含磷沐浴露、洗发精、洗涤精、含磷洗衣粉等,剩余饭菜里含有大量的油脂等。

二、畜禽的粪便排入河流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村家禽家畜的养殖规模也大幅度攀升。纵观现在的农村,各家各户的养殖家禽数量都较以前有了成倍的增长。养殖规模扩大带来的不利后果是:动物们产生了大量垃圾,尤其是它们每天排出的粪便,没有被收集起来重新利用,许多的农家把这些粪便堆积起来,天一下雨,粪便就会随雨水流入了河中,这些动物的粪便富含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到了河流中以后使得河里的水草得到充足的营养,进而疯长起来。如果得不到遏制,水草会迅速地长满河面。

家畜大量养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事例,笔者就有亲身体会:几年前后,我岳父家门前河流的变化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大约三年前岳父家门前一条不算小的河,河水非常清澈,许多人家都在河里淘米、洗菜、洗衣服,夏天时那里更是成了天然的游泳池。可是随着近几年该村养猪规模的扩大,今年夏天我再看到那条河时,已经见不到河水,见到的是葱葱郁郁的水草,究其原因是周边农户家养猪产生的粪便大量地排入河中使然。

三、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化肥已经成了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资,庄稼的生长需要大量的化肥。化肥在使用过程中,人们的本意是为了促进庄稼的生长,以期取得好的收成,然而在对农作物大量施用化肥的过程中,却有不少的化肥随雨水或灌溉用水流入了河中。

农民朋友们在给水稻施用化肥过程中,大量的化肥溶解在稻田的水里,但是有时候因为下雨或者向田中放入过多的水,导致溶有化肥的水流入了河中,随着河流里化肥的增多,加之水流的不畅,聚集在水中的营养元素就会越来越多,使得水体富营养化了,水中的植物疯长,如果不进行控制,则会很快地封住河面,这样的现象在眼下的农村实在是太普遍了。

四、动植物残骸抛入河中

造成农村水体富营养化,还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提及:那就是大量的动植物尸体残骸抛入河中,使得水中的营养元素含量急剧升高,达到了富营养化的程度。

农村里大量的养殖猪、狗、猫、鸡、鸭、鹅等家禽家畜,这些动物在饲养过程中出现死亡是正常现象,不正常的是这些死亡后的动物尸体被扔到河里去了,碰到水藻、水草疯长的夏天,动物的死亡率更高。夏天,在农村的河流里经常可以看到漂浮着死掉的家禽家畜,这些动物残骸在河中腐烂后,能显著地提高水中营养元素的含量,有力地促进了水中植物的生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植物的秸秆不再是农民们的主要燃料,这也导致了若干的植物秸秆被抛入河中,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植物的秸秆能在河里慢慢分解,原本在植物体内的营养元素溶解到了水中,导致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含量上升,从而引起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农村水体的富营养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后果正慢慢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村河流水体的富营养化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那么如何整治农村水体的富营养化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六个层面展开:

一、强化宣传,认识富营养化的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后果在广大农村已经越发严重,但是人们对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它带来的危害认识远远不够。社会的有关部门应该强化宣传,让人们认识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会带来什么后果?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明白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河道淤塞、会导致水质变坏、会影响航运交通、会影响排涝泄洪、会影响农田灌溉等。

明白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还得通过宣传,告诉他们哪些情况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怎样才能从源头开始有效地防止农村水体的富营养化?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们明白:在他们身边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有: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动物粪便随雨水流入河中、动植物尸体残骸抛入河中、施用的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等等。

二、疏浚河道,保证河水流动起来

河道淤塞,水流不畅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大的农村,由于河道多年不进行疏浚,导致了大部分河道淤塞,水流不畅,使得河水中营养元素得不到稀释,进而含量不断升高,到了一定浓度后,水体就达到富营养化了。

俗话说: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可见水体的流动对水质的影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的河道多数已经淤塞,河水的流动性很差,若干的河水常年不流动。所以我建议有关部门: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对河道的疏浚,使得河面变宽、河道变深,让河水流动起来,这样原本汇集在水中的营养元素,也因水的不断流动得到有效的稀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三、规模养殖,集中处理动物粪便

现在农村的家禽家畜养殖大部分是以家庭为单位,属于那种自由养殖的状态,这种养殖方式产生的动物粪便和垃圾没有集中处理,由各家各户任意处置,许多的家庭为了图省事,把动物的粪便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中,直接导致水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含量急剧攀升,加之水体的流动性差,导致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含量过高,进而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减少动物粪便排入河中的办法是:规模养殖家禽家畜,集中收集、处理它们产生的粪便和垃圾,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行排放,以杜绝将动物粪便直接排放到河流中这一非正常现象。目前农村的规模养殖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也需要广大的农民改变传统的家庭养殖方式,支持和参与到规模养殖中去,为环境的改变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四、合理施肥,尽量使化肥不流失

现代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化肥,化肥的大量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是水体的富营养化。为了减少施用化肥给水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合理施用化肥,减少化肥的使用,尽可能多地使用农家肥。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农家肥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二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化肥生产、施用过程中给自然带来的危害。

对于一定要施用化肥的农田,施用过程和时机选择也很有讲究,对于水稻施化肥时,要选择好天气,千万不能刚撒过化肥后就下大雨,以防施肥后水漫稻田;对于小麦、玉米等旱季类庄稼,施化肥时尽量埋于土下,防止被雨水带入河中。

五、绿色洗涤,发明绿色洗涤用品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准也不断提高。生活在农村的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人们洗涤用品的用量也上去了,比如洗刷锅碗瓢盆用的洗涤精,洗澡洗头用的沐浴露和洗发精,洗衣服用的洗衣粉和肥皂等,它们的大量使用,增加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因为农村产生的生活、洗涤用水基本都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到周边的河流里去了。久而久之,这些洗涤用水也会使水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增加。

发明绿色洗涤用品,降低排放到自然界中的营养元素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无磷洗衣粉的推广有利于降低水体中磷的含量,那么其他洗涤用品中是否含磷呢?是否含氮、钾等营养元素呢?所以我在这里呼吁要尽早发明出更多的绿色洗涤用品,并在面广量大的农村大力推广,以切实降低排入河流中的营养元素,降低农村河流的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六、集中污水,经无害处理后排放

农村生活污水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农村的生活污水包括:洗刷餐具用水、淘米洗菜用水、洗涤衣物洗澡用水、冲刷厕所的污水等。这些生活污水中富含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一旦不经处理后直接排放河流中,势必会造成水中营养元素的增加。

其实目前农民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基本都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都直接排入到河中去了。由此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不可忽视。这里笔者给出的建议是:集中生活污水,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再行排放。要想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就得使人们集中居住,并且铺设污水收集管道,建立污水处理厂。要想达到这样理想的状态,谈何容易啊!好在党和国家正在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要求村民统一规划,相对集中的居住,这就给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提供了可能。我坚信只要群策群力,理想的、环保的新农村一定会早日建成。

4.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篇四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迅猛发展,规模化养殖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是,由此导致的农村空气质量差、臭气熏天、苍蝇乱飞等环境卫生问题愈演愈烈,群众对此意见较大。究其原因:一是规模化养殖小区距离村庄太近。规模化养殖小区为了节约成本,不愿对基础设施有过大的投资,一般选址在村庄附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可以充分利用村庄现有的,自己几乎可以不投或是少投。二是养殖小区畜禽粪便堆积,不做任何处理。养殖小区对于畜禽的粪便、尿液只是简单的收集,堆积,没有处理设施,导致空气受污染,直接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三是农村旱厕,水茅化普遍存在,滋生苍蝇,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

为了进一步搞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议: 一是要求规模化养殖小区选址远离村庄。对于符合规划,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小区,政府应该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给予适当补贴或者由政府出资,在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地方,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再租给养殖合作社或养殖户。

二是养殖小区要强制要求配套建设粪便处理设施,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二次污染。建议修建大型沼气池,充分利用资源,实施循环农业。或者采取更加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是加大农户改厕力度。政府应提高改厕补贴资金,做到分类指导,分类实施。对于老宅基农户,依然推行现行的双翁漏斗式或三格化粪池;对于新宅基农户,统一做好规划,埋设管网,方便农户将自家的管网与大管网连接;在村口修建大型三格化粪池,上面铺土,养花种草,沼液、沼渣可以浇花施肥,既增加了绿地又方便残留物清理,同时也减轻了群众负担。

5.农村环境整治的公开信 篇五

沙仙村是我们的共同家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村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沙仙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现在我村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请您积极参与,帮助本村组居民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维护身边的环境卫生,清理乱堆乱放现象,努力将垃圾分减量处理,做到有害垃圾进桶,同时控制畜禽养殖数量,减少畜禽污染直排,做到家庭院内干净整洁,积极种植花草,用勤劳的双手美化生活,留子孙后代一片青山绿水。

我们深信在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支持下,沙仙村的环境会越来越好,我们村一定会成为绿色、文明、和谐、宜居的生态村,环境治理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垃圾分类处理知识介绍:

1、什么是垃圾分类?

通俗的讲,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处理,并通过分类收集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2、垃圾分类为什么要分类?

首先是可回收变废为宝。

通过分类处理,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如纸张、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及废旧的家电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处理,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其次是减少环境污染。

我们每天丢弃的垃圾,有些会发霉变质,如果不做分类处理,随意堆放或简单填埋,会污染地下水源和空气,还有可能滋生大量的蚊蝇和细菌,传染疾病,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再次是降低垃圾分类处理成本。

如对可堆沤肥进行堆肥发酵处理,有机成分制成农田肥料和绿化肥料,可燃烧的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回收热能资源。

堆肥处理和焚烧处理的残渣进行卫生填埋处理,就可以减少垃圾填埋量及占地面积,从而降低处理成本。

沙仙村委员会

6.关于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的议案 篇六

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对城乡统筹工作非常重视,农民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力度也逐步加大。但农村环境局部改善与整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性得到遏制,农村的脏、乱、差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可以说农村平原的河流没有一条河的水可以洗菜、淘米了,有些地方甚至连农业灌溉用水也成问题。

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成因有:一是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由于农民用肥观念的改变,农村生活垃圾、人畜粪便污水没有利用,只经过简单处理或没有处理直接排放(据统计,全市生活污水日排放量约92.4万吨)。二是乡村中小企业及家庭作坊污水排放。虽然这些企业为农民就业增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污染严重,特别是一些漂洗造粒、小化工企业的污染,往往是农村邻里纠纷的主要原因。三是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过多使用以及养殖过程中的污水排放。四是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大量地建筑垃圾向农村转移,农村成了城市废弃物的消纳地。

为了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步伐,积极响应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所提出将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重点的精神,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我市“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建议如下:

1.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象城市一样

作为基础设施工程来抓,加大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解决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不稳定以及基本靠自筹的尴尬局面。

2.加强巡查、督查力度。各级环保、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污染的督查和整治力度,制订日常的巡查制度,被动服务变主动服务,及时解决,不能让污染扩大化。

3.加快对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有关科研部门及推广机构要加强对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探索一条符合温州实际的治理模式。

7.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篇七

关键词:城市环境卫生,现代化建设,自然生态环境,生态治理观

作为城市生态环境整治的一个重要内容, 城市环境卫生的整治是现代城市形象建设的核心环节, 其指城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基于市政府的领导, 依靠专职队伍和社会力量, 依法对道路、公共场所、垃圾、各单位和家庭等环境卫生问题展开整治手段, 以期积极为城市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整洁而文明的良好环境。由此, 对其展开分析与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1 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

生态治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出发, 正确处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同时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抓住顺乎自然规律与良性循环两大关键, 构建治理、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等良性循环模式。究其原则所属, 笔者认为主要有下述两点:

其一, 生态治理与经济同步发展原则。生态治理工作必须与当地的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使水土流失治理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 也带来经济效益, 形成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恢复相互协调共生互利的链条;努力寻求水土保持产业化的道路, 把握治理和开发两个技术环节, 以小流域为单元, 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同时,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增加农业产业链, 开拓致富之路, 共同构建“生态治理—富裕—再创新治理—更富裕”的经济良性循环。

其二, 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同步原则。以强化治理水土流失为主, 采取工程措施, 改造坡耕地, 规划造林种草, 让自然界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促进植被群落演变, 从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时, 以人工建设为辅, 准确把握人为干预的时间、过程和措施, 使其影响自然修复的内在机制和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动力, 加快自然修复进程。

2 城市环境卫生整治现状

清洁亮丽的城市市容是现代“美丽”城市最直观的衡量标准, 也是城市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状态的标志。据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 生态文明建设已明确纳入我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之列。但从其核心内容和发展态势而论, 当前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状况和形势并不乐观。以一线城市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数据为例, 截止2014年, 城市垃圾每年增长率已达10%以上, 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达到1.5亿t, 且呈现逐年攀升态势。此外,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仍以露天堆放和简易填埋两大方式为主, 导致全国有200多座中小城市长期“沉浸”在垃圾围城的困扰中寻求高效解决城市环境卫生的整治之道迫在眉睫。

3 城市环境卫生整治实践中的现实问题

1) 主观问题。据近年环卫部门展开的多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 人们在垃圾分类投放处理上的意识薄弱, 是造成环境卫生治理“难”的首要原因。如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中存在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物料乱放、棚舍乱搭、杆线乱拉、墙体乱涂、柴草乱堆、禽畜乱跑等“八乱”现象, 都是因为行为主体的垃圾投放处理意识薄弱所致。因此, 笔者认为, 城市环境治理的先决条件, 即在于强化市民及其他环境卫生治理主体在投放处理垃圾时, 进行分类的环保意识。

2) 客观问题。即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虽大多数城市市内主要街道均设置了分类垃圾箱, 也为主干道配备了大型洒水车与清扫车, 但其中仍有大部分街道被忽视, 不同程度制约了环境卫生治理进程。为此, 各地城建工作应当加大对基础设施, 比如分类垃圾箱、洒水车、清扫车等为城市环境卫生改造提供充裕的基础支持。

3) 核心问题。城市环境卫生治理问题从一开始就涉及到了经济成本问题。在经济学领域, 对于“经济人”来说, “低成本”而“高收益”是最为理想的目标。同理, 环境卫生治理“难”的本源, 也正是在于太过执着“低成本、高效益”的观念。事实上, “一分钱一分货”, 意识观念的投入不足与资金投入的不足必然会极大地制约着环境卫生治理工作。

4 解决城市环境卫生难题的整治思路

1) 构建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相匹配的治理机制。前文已述, 城市环境卫生治理之所以“难”, 是因为治理主体过多地倾向于“低成本而高效益”, 进而造成了意识薄弱与基础设施建设不全的事实, 但这不代表在城市在环境卫生治理的过程中可以毫无限制的盲目投入精力与财力, 而是要严格遵循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 极引入数字化技术, 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 构建经济且完善的治理机制, 使之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高度适应, 进而构筑出强调社会经济与生态治理观念和谐共生的治理体系。

2) 夯实城市环境卫生治理主体的生态治理意识。进一步宣传普及“生态治理”等环保观念, 必须在城市环境卫生治理中坚持“资源化”、“无害化”与“减量化”三化原则, 从生活各方面融入环保理念, 督促人们自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从根本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系统。同时, 借以法律的强大威慑力, 以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作为公众参与解决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的重要前提, 只有保障公众拥有能够全面了解了当前的环境信息的权利, 才能使其对环境问题有具体而深刻的认识, 以此对城市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的参与动态性更强。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当前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 全社会都应树立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的意识和理念, 正确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 形成强大的保障支撑, 使我们居住的城市更加美化、净化、亮化, 共同带动现代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覃玲玲.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11, (7) :110-113.

[2]杨朝霞.论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与改革[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1-8.

8.延边州掀起农村环境整治热潮 篇八

年初以来,延边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先后出台《集中整治村屯环境实施方案》、《提升村屯环境实施方案》等多个政策文件,精心组织,落实责任,广泛发动。

为搞好农村环境提升工作,延边州着眼于农民最关心的实事,突出重点地域,根据因村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以绿化、量化、农村泥草房改造、农户围墙大门、道路边沟、垃圾清理6项任务为核心,多方筹措资金,着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完善公共服务。

为使农村环境提升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延边州建立领导包保責任制,派出8位州常委领导包保县市,各县(市)分别实施了四套班子分片包保,主要领导包保乡镇,乡(镇)领导和干部包村的包保责任制,明确责任,凝聚力量;实施部门帮扶制度,安排99个州直部门和单位包保帮扶主要交通干线上的重点整治村屯,安排348个县市直部门和单位帮扶重点村,指导规划整治工作,协调解决困难;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国土、环保、林业、民政、交通等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和补助资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建设水平;动员企业广泛参与,组织300多家企业开展“村企共建”活动,各帮扶企业慷慨解囊、无私奉献,积极帮助解决整治资金,推进农村环境提升的氛围日益浓厚。

9.农村环境整治 篇九

——构建和谐生态和谐新农村

方晓玲

中文摘要

“美丽乡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而是对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和大步提升的目标性和导向性用语。主要内容是:大幅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显著改善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文化环境、治安环境,把全市农村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富裕、户户文明、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

关键词:福州,甘蔗,环境,和谐,农村

福州,意为“有福之州”。什么才叫有福,当然所有的福州人拥有满满的幸福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福州。福州地理优势独特。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福州气候资源丰富、气温适宜、温暖湿润、四季常青、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是适合人类居住的理想家园。从小生在福州长在福州的我,所住的甘蔗镇,就属于福州市郊,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对于家乡,我也有一些自己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包括了农村为了加速GDP的增长,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走上了上工业强县、工业强省之路,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工业迅速崛起。在甘蔗镇,此类企业诸如甘蔗镇五福造纸厂这样的企业并不少见。随着经济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可是随之而来的不只有这些,还有环境污染。

大家现在都说,城乡差距一直在不断缩小,这毋庸置疑,但缩小的是什么呢。是生活质量?是交通运输?是硬件设施?还是工厂数量?是环境污染程度?近些年,城市不断将工业外迁,的确给周边带来了经济效益,而这却是用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的。如今农村环境濡染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很多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已经在农村不断扎根扎堆。一般来说农村环境的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5个方面。

但对于今天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很多人都了解其严重性,可是在治理中困难重重。首先,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氮和磷流失量较大、农药污染较重。农村污染已经达到全部污染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化学需氧量占44%,总氮占57%,总磷占67%。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主要任务。其次,农村连片整治配套资金严重不足。政府相关财政预算不足,建设难度大。无明确的资金渠道来保障项目申报、规划编制、项目实施期间的上下联络、接待、监管、验收等相关费用。再则,缺乏技术力量。农村内缺乏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因此,政府应当鼓励相关方面技术人才,走进农村,带动农村的环境治理工作。还有,基础设施落后。实施农村环境治理时常运用大型治理设备,农村难以提供。并且,农村环保宣传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宣传氛围不浓厚,农民环保意识与整治要求还有差距,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主动性不够。

所说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推进迅速,但从本质上来讲,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依然占50.32%。多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已逐渐接近城镇水平。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加重,形成了重要的面源污染。我国农村地区的面源污染时空范围广,不确定性大,成分、过程复杂,是污染控制的难点和环境保护的焦点。

对于农村的环境治理问题,可以效仿城市的方法。先行借鉴城镇生活污染统计方法,逐步建立农村环境统计体系在农村环境统计的管理体系、技术路线、调查

方法、调查内容、指标体系、人才队伍、软硬件建设等未正式建立之前,可先行借鉴城镇生活污染统计方法,开展农村生活污染统计。基于农村生活污染的特点,城镇生活污染的核算系数等不能直接拿来使用,但可以小流域为基本统计单位,先行核算部分农村生活污染,如对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4个典型流域,可使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时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产排污系数进行生活污染核算;对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生活习惯、自然条件等与上述接近的小流域,可类比使用4个典型流域的产排污系数。为探索建立农村环境统计,应着手进行基础性研究,特别是全国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产排污系数的研制,以便做好

技术储备。农村生活污染应循序渐进纳入环境统计体系纵观环境统计体系的历史沿革,不难看出,一般基于环境管理层面需要说清污染排放情况的需求,来确定某类污染源是否或何时纳入环境统计体系。从调查内容、调查范围和对象、调查方法、指标体系、调查时点等方面,详细制定调查实施方案,并作为环境统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向国家统计局批准申请后正式施行。像农业源、机动车、温室气体等基本都是按照这个思路纳入环境统计,农村生活污染可参照这种模式。在“开展农村环境统计”环境管理需求已明确提出的情况下,关于农村环境统计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应提上环境统计管理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的工作日程,鉴于上述农村生活污染的特点,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指标和调查方法的确定是关键性问题。调查对象可借鉴城镇生活源或农业面源的模式,以区县级或地市级行政单位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可先选择污染负荷大、调查相对容易开展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生活废气可先暂缓开展调查;调查指标主要涉及农村居民人口数量、农村居民生活COD 和氨氮的产生排放量、农村生活垃圾产生、处置、倾倒丢弃量等;调查方法可选用人均排放系数法来宏观核算。

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入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开展农村生活污染核算与工业点源相比,生活污染更呈现出面源污染特点,除上述通过人口等基础参数和产排污系数进行宏观核算外,可考虑引入新方法、新技术实现农村生活污染监测与核算。从而才去正确方法治理。“美丽乡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而是对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和大步提升的目标性和导向性用语。主要内容是:大幅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显著改善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文化环境、治安环境,把全市农村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富裕、户户文明、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李莹. 怎样开展农业和农村环境统计[N]. 中国环境报,2011-11-22(1). [2]冯庆,王晓燕,王连荣. 水源保护区农村生活污染排放特征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 681 - 11 685.

10.农村环境整治口号 篇十

1、整洁家园,人人有责,

2、新政策,新农村,新农民,新形象。

3、鲜花还需绿叶扶,村庄更需村民护。

4、卫生关联你我他,齐抓共管靠大家。

5、万众成一心,脏乱不近身。

6、手拉手,心连心,创建农村新天地。

7、人人讲卫生,家家树新风。

8、人人动手,消灭四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9、热心卫生工作,创造美好环境。

10、热爱村庄,热心 卫生。

11、全民发动,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12、全民参与,治理环境,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13、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共建文明卫生新农村。

14、培育文明新风,构建和谐农村。

15、农民素质高一分,农村形象美十分。

16、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营造清洁生活环境!

17、洁净向我走来,我为洁净添彩,

18、建设新农村,卫生要先行。

19、建设新农村,弘扬新风尚。

20、建设新农村,倡导新生活。

21、建设 卫生村庄,共建 美好家园。

22、建 新绿色生态村,构建社会主义 新农村。

23、家家讲卫生,户户比洁净。

24、积极推进农村 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营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25、环卫工作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26、环境卫生整治, 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抓起!

27、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美。

28、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文明卫生新农村。

29、大家一条心,建设卫生文明新农村。

30、村庄是我家,卫生靠大家。

31、创建农村美如画,点滴小事见精神。

32、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

11.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篇十一

强化举措,上下联动,实施重点突破

首先明确职责,夯实责任。结合洛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际,制定和下发了《洛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性文件,将年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镇办、部门,细化到村组和保洁员,实行了县级部门包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责任制,县政府与各镇办、部门、各镇村与辖区相关单位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

其次是集中整治,全力攻坚。聚焦脏乱差突出问题,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治“脏”行动和治“乱”行动。去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人力38000人(次),组织开展集中整治活动130次,整治重点区域136处,出动工程机械480台(次),治理河道110余公里,清理“三堆”562处,清理生活垃圾 1300余吨。

再次是示范带动,打造亮点。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典型示范、彰显特色”的原则,以北部片区、307省道沿线为重点,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及公共设施配套,坚持精细化组织、高标准实施、快节奏推进,做到握紧拳头,重点突破,打开局面,形成示范。

统筹协调,建章立制,推进长效管理

在农村環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大机制”建设,实现整治工作由运动式突击向常态化管理转变。

一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采取“国家争取一点、县财政扶持一点、镇办补贴一点、村组自筹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广泛筹措整治工作经费,对陕南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工赈移民等其他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为环境整治工作提供资金有效保障。二是建立农村环境保洁机制。将各镇(办)驻地社区保洁员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享受公益性岗位待遇。三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明确了镇(办)的主体责任和各部门的指导协调责任,建立了“横向到边、纵线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做到环境整治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四是建立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推行村(居)民自治管理,制定了村(居)民公约、环保公约,将环境整治责任落实到村组干部、居民住户,细化到村庄院落、背街小巷、街道路段,联效联薪、奖惩挂钩。五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坚持每月开展一次专项督查,由县整治办主抓、督查室协同、电视台跟进,推进“月检查、季通报评比”机制常态化,开展定期、不定期的明查、暗访、督办,对各镇突出环境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定任务、抓督办、促落实。

洛南县紧紧围绕“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洛南”主题,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措施持续推进洛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开创农村环境整治新局面,倾力打造更加干净、更加靓丽、更加美好、更加宜居的新洛南。

12.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篇十二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财政作用的效果管窥

辽宁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 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共有942个乡镇、11595个行政村, 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1%。面对广大农村的环境问题, 自2006年起辽宁省积极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省财政厅从省级环保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1500万元, 用于支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各级财政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屯整治规划资金。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 主要通过以奖代补方式, 重点用于新农村村屯建设规划及规划完成好的示范村屯建设。辽宁省财政不断加大对以农村沼气、农村小水电站建设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的投入, 2006—2009年, 省财政共安排1.6亿元, 与中央国债资金和其他有关部门资金配合使用, 重点支持了以农村小水电、四位一体、生物质气化、气化站技术改造、太阳能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能源建设。2010年辽宁成为全国首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试点省, 将完成12%的乡镇集中式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35%的农村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等。同时启动辽宁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 3年内, 中央将补助辽宁8.5亿元项目资金, 辽宁省将配套12.75亿元。

为了切实体验财政投入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生的效果, 我们调研小组采取走访、问卷等方式实地考察了沈阳、抚顺、盘锦、本溪、大连、朝阳等农村地区。所走访的村庄, 许多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都有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处理措施, 有的还发展了生态能源建设, 大力推广使用沼气、秸秆气等生物质能源, 使用政府补贴的太阳能热水器, 生活环境优美, 农民满意。然而,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及非示范村, 村庄环境基础依然较差, 典型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村庄没有集中供水, 多数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 畜禽圈舍与住宅混杂, 几乎所有村庄都使用传统旱厕。由于缺少资金、管理不规范等原因, 很多村庄的垃圾排放处于实质性的垃圾转移阶段, 多为填沟、填坑、沿河排放和露天堆放。少数村庄虽设有简易垃圾排放场, 但由于缺乏规范设计、有效的环保技术措施及未按规定进行管理等原因, 无害化处理率低, 极易引起二次污染。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财政政策目标未充分实现的原因简析

1. 资金投入缺乏制度保障。

虽然辽宁省公共财政加大了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投入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但由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的重大难题, 公共财政投入仍显不足。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上, 国家的政策趋向是公共财政不包揽, 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由中央带动地方、上级带动下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大量资金依赖于地方配套解决。因此,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绩效, 主要取决于地方财政作用的发挥。

目前地方财政责任缺乏制度上的规制, 导致基层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

农村改厕、污水治理、沼气工程需要持续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有些地方政府财政面临较大的收支矛盾,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较严重的债务危机, 致使有些地方政府无暇顾及环保投资稳定及持续增长。对基层政府不当的考核机制, 极易使千方百计争取来的资金主要投入到那些见效快、促形象、出政绩的短期或表面化、部门化的公共项目上面, 重建设轻维护, 项目维护资金短缺。农业技术推广被完全推入市场, 农村环保技术公益性推广缺乏资金支持, 部分财政资金投入的设施闲置甚至报废。

为补充财政预算的不足, 基层地方政府不断创新财政决策。如, 有的地方为了强化资金投入, 竭尽力量整合财政资金, 会同农业、水利、林业、建设、交通、卫生、国土资源等部门配套共同安排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资金。有的地方将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专项资金用于沼气项目;有的地方创新资金用途, 将部分城建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建设。这些措施短时间内有效缓解了农村集中环境建设的资金压力,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其长期稳定性缺乏制度支持。

2. 受益辐射面受阻。

2009年国家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出“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政策。农村环境整治不能完全依赖公共财政, 需要受益村民集体和村民自我投入一部分。对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实行“以奖促治”政策, 事前给予财政资金补助, 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治, 重在解决突出问题。对已开展生态建设示范、生态环境达标村镇, 要通过“以奖代补”, 事后给予财政资金奖励。

调查走访情况反映出, 示范村、试点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效果明显, 其原因主要是示范村、试点村多处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 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有一定能力投入环境改善。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 受收入所限, 村民集体和村民很少有能力进行环境投入, 影响了“以奖促治”的实施效果。辽宁省许多地方正进行积极的探索, 以政府投入为主, 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农村环境建设的新模式。

3. 政策信息不对称。

调查反馈的信息显示, 有70%以上的农村居民对农村环境整治的相关财政政策不清楚, 这反映出政府公共资金供给决策机制上还存在着“自上而下”的问题, 农村环境发展的政务和建设项目的安排, 缺乏与当地农民的必然联系, 农村居民对公共财政支持农村环境建设缺乏知情权;对最急需、最关心的人居环境问题的解决缺乏决策权, 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与环境改善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 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财政资金分配不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公共财政投入是以项目为依托的, 在程序上要求由下级行政机关、村委会组织向上级财政审批部门申报。有些村庄, 基层干部向上“跑款”、“跑项目”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信息不对称, 可能造成财政资金分配不公, 村庄不公平发展。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财政作用的有效实现

1. 建立严格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目前法律对地方财政责任规定过于原则, 环境立法重政府环境权力轻政府环境义务, 这些陷缺是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障碍。应尽快改变中央立法过于原则笼统、地方立法缺位的情况, 立法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农村环境改善中的责任确认、调整机制及分担标准, 明确财政资金支配部门和相关公务人员的资金使用决策、资金管理的行政问责制度。

明确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目前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主要表现为税收与收费未能形成与其职能相呼应的清晰、合理的层级配置, 也未形成有力、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只有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权, 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基层政府履行事权的能力。

建立稳定的农村环保经费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农村环保投入占整个环保投入的比重, 从法律制度上保障农村环保投入拥有稳定的增量资金来源。

根据“谁污染, 谁治理”的原则, 出台相关政策, 逐步在各地实行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在使垃圾得到有效减量的同时, 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2. 建立有效的公共财政引导机制。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财政资金以外的资金投入少制约着农村环境的改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金投入的基本驱动力是利润和未来收益权。私人参与环境公共物品的程度直接取决于有无良好的风险保障制度和优惠政策支持。在我国目前的相关立法中, 由于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税收减免、贷款贴息、投入补偿等财政措施的缺位, 其他参与者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动力不能被有效调动, 影响了财政引导作用实现。应尽快完善保障和鼓励私人投资者利益的法律规定, 立法规定税收减免, 风险损失补偿, 贷款贴息等财政工具的适用。鼓励公私合作PPP模式和排污权交易的尝试。同时拓宽投融资渠道, 改善投融资环境, 实行开放的市场准入, 鼓励国内外资金, 包括民间投资介入农村水污染、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开展城乡环境共建, 有效补充农村环境整治投入。推进多种形式的城乡环境共建, 如实行“百家驻区单位包百家村镇”、“城区与郊县结对共建”、“大企业帮扶弱村屯”、“项目开发就地帮扶建设”等多种共建方法, 扩大对农村的支持, 探索有效解决村镇环境建设资金缺乏的新途径。

3.

1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报道 篇十三

XXX街道XXX村位于。多年来,村内环境差,村民出行难等问题突出。今年7月份,在区委区政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扶助政策的积极引导下,XXX区中小企业局被确定为XXX村的帮扶单位。帮扶政策下达之后,中小企业局积极为整治工作出谋划策,在自身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为XXX村解决了一部分整治资金问题,加快了XXX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步伐。在中小企业局的协助下,短短几个月,XXX村已完成村内5条主干道,共11000平方米的路面硬化工程,安装路灯37盏,整修排水沟1400多米,购买、种植绿化苗木1000余棵。(其中650棵大叶女贞苗木已栽种完成,400余棵黄杨球苗木正在加紧栽种中)

‚现如今,咱中小企业局的干部职工已把XXX村当成咱自己的家,‛当笔者采访中小企业局局长 时,他如是说,‚等村里环境综合整治完工后,咱村的‘文化大院’工程也即将上马,投资3000余元建设的‘农家书屋’,争取月底前就投入使用!‛

14.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简报 篇十四

调研组一行先后到哭泉镇麻庄村、云梦乡桐塬村、雷塬综合服务中心拴马村、尧生镇思弥村、西村综合服务中心石堡村、五里镇贺塬村、彭镇徐家河村、宜阳街道十里铺村、棋盘镇韦家河等村进行了察看,听取了各乡镇、街道、服务中心和各村环境整治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介绍,征询了乡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意见建议。随后,在县人大机关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

就做好环境整治工作,郑拴民要求:一要创新理念,统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要进一步强化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意识,特别是各乡镇、街道,要坚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重要工作来对待,创新理念,统筹部署,深入推进;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创新方式,不断丰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内涵,要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和精准扶贫、移民搬迁、危房改造、农村水电路网络建设,农村道德文化宣传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要落实责任,细化管理,彻底解决盲点边角“脏乱差”等问题,逐步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农村形象品位。

二要着眼一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要坚持高起点谋划,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基础上,注重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向乡村延伸,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加快推进农村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把高标准治理贯穿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始终,确保工作成效。

15.毕节市农村环境整治现状及对策 篇十五

关键词:农村环境,整治,现状,问题,原因,对策,贵州毕节

近年来,毕节市各级农业部门按照省、市关于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有关要求,紧紧围绕全市“三创一建”工作目标,立足全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有效整合项目资金,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着眼长远、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1]。

1 毕节市农村环境整治现状

1.1 农村清洁工程项目稳步实施

毕节市自2008年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项目以来,在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清洁生产理念为指导,建立清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资源化利用生产、生活废弃物,净化田园、净化家园、净化水源,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2,3]。以村为单位,利用闲置空间和设施,配备垃圾清运设施和运输工具,分类清运和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农村清洁工程25处,已建成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7处,其中建成污水净化池16个、生活废弃物收集池30个、田间废弃物收集池5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350盏等,项目省级投资502.5万元,直接受益农户达1 000余户。

1.2“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2013年,全市共获贵州省农委批复省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6个。2014年市农委严格按照《关于申报2014年省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项目的通知》(黔农办发[2014]65号)要求,高度重视,于3月6日在金沙县平坝镇及时召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座谈会进行专项工作落实,申报省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项目8个,项目涉及农户441户1 675人,总投资1 871万元,申请省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415万元。

1.3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初见成效

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和协调下,全市通过农村沼气项目实施,一是消纳了大量人畜禽粪便和农村废弃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环境污染,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养殖场点源污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4]。据调查,全市每年产生畜禽鲜粪量846.5万t,其中进入沼气池资源化利用的为45.2万t,占总量的5.3%。当前畜禽散养户逐年减少,规模化养殖场不断增加,大中型沼气池对养殖场粪便、污水的处理尤为突出。二是可以产生优质高效有机肥,直接用于作物生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改善农村环境。据统计,2014年,全市推广沼液浸种3.12万hm2,沼肥种水稻1.48万hm2,沼肥种玉米3.47万hm2,沼肥种菜1.93万hm2,沼肥种果6 666.67 hm2,沼液(渣)养鱼1 066.67hm2,沼液添加养猪12.5万头。实践证明:生产中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能体现规模效应、技术效力、节本增效、促进食品安全四大目的。一般情况下可使茶叶增产7%、水稻增产8%、蔬菜增产9%、果树增值15%、烤烟增值25%左右,同时还能大大减少化肥、农药、煤炭的使用量,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1.4 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由于工业化进程中累积形成的重金属污染逐步显现,对生态环境和群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为了进一步加强毕节市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各县(区)农村能源职能部门积极开展贵州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工作,共完成全市10 784个布设普查点位土壤样采集,按时上报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项目执行情况,完成10 784张采样点位登记表整理上报、数据录入工作,为今后全市农产品产地安全等级划分,开展后续污染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1.5 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大

为抓好毕节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市各级农业部门齐心协力,大力推广新型环保病虫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并积极引导农民使用清洁能源,做好土地残留地(农)膜回收工作,努力推动农业清洁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毕节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明显,但农村环境安全隐患仍然突出。据有关部门调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差,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多为任意排放,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相当数量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部分农村人口饮用的浅表层地下水已被污染,一部分人口饮用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农村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低,年施用量大,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全市每年产生的秸秆、畜禽粪便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有效处理,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农田残膜更是随意乱丢,基本不作处理[5]。

2.2 原因

一是未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置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污水渗滤液污染严重,直接影响村民的饮水安全,加之过量使用化肥,对土壤、水质、大气环境、农作物质量产生很大影响,造成土壤板结,报酬递减,品质下降,导致地下水“硝盐”含量超标,使植物生理缺锌、缺铁,进而影响产量和质量。二是地(农)膜污染及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等污染程度不断加重,尤其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进展缓慢,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内部管理薄弱、粗放,大部分环评手续不齐,缺乏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农村沼气项目的实施通过对畜禽粪便进行有机肥和沼气生产,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畜禽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压力,但因缺乏财政等方面的支持,不利于畜禽养殖污染物处理健康发展。三是农药残留超标,使用违禁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对农业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部分群众缺少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

3 对策

3.1 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污水、垃圾处理等,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3.2 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

农业生产场地与农民居住场所紧密相连,因此必须统筹安排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6]。

3.3 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减少农业生产的外部投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通过循环方式,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把废弃物变为农民所需的肥料、燃料和饲料,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的去向问题。

3.4 协同推进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

推广使用资源节约型技术,建立清洁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抓起,减少外部投入品使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3.5 加强技术提升与协同应用

要鼓励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科学创新和技术提升,加强关键性、实用性技术的综合研发与应用,包括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体净化、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综合防治等。

3.6 加强机制提升与协同配合

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体系发动、机制带动和项目调动,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通过机制的创新与提升使现有资源实现集成放大[7]。

3.7 实施城市、工业与农村污染一体化防控相结合

严格控制“三废”向农村转移,严禁向主要农产品产地排放或倾倒废水、固体废物,严禁直接把城镇垃圾、污泥用作肥料,加强对重金属污染源的监管,逐步推行城乡污染物控制标准一致,实现城乡环境同治。

参考文献

[1]王衍亮.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不断提升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效能——在全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1-4.

[2]王衍亮.立足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J].农村工作通讯,2013(9):33-35.

[3]张亚娥.关于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以陕西省渭南农村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3(12):6-7.

[4]王衍亮.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J].科技致富向导,2013(16):7.

[5]张开会.蚌埠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5):247,249.

[6]管永祥,梁永红,吴昊,等.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4(6):1-3.

16.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篇十六

通化县2亿元新农村环境整治,全国唯一示范,国家首批农村环境整治资金10123万元已于2012年末到位。2013年4月又到位资金937万元。目前,全县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已到位11060万元。通化县在争取到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后,及时召开了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暨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现场会,推广二密镇西岔村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已实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四项工程。共设置水源地保护围栏27060米;设立警示标志牌227个;建设饮用水井房189处;建人工湿地120000m2;设垃圾箱2004个、垃圾池597个、垃圾分类间91个、配备垃圾收集车194台、垃圾运输车90台、铲车90台;建堆肥场64900m2;购置户用垃圾分类通84000个;发放宣传册50000本,挂图600份。截至目前,通化县160个村中的90个村已完成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并顺利通过省市部门验收;其余70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将在2013年末全部完成任务。(通化县新农村办)

17.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汇报 篇十七

为全面整治宁互一级和宁互西路(以下简称“两条公路”)沿线村庄脏、乱、差等突出环境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结合公路沿线各村实际,我镇采取三项措施,扎实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任务。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我镇制定了《塘川镇春季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每个村社环境整治的重点和目标任务,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人大主席,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为副组长,乡镇各副职领导为成员的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并由包片领导带队负责,分段管理,逐段整治,要求全镇机关干部全部上路整治,动员各村党员干部带头,带领广大群众自觉开展卫生清扫。

二、强化宣传引导,整治村容村貌。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和鼓励村民“爱家园、讲卫生、树新风”,塘川镇干部职工采用走村倡议、串巷宣传等形式,发动村民自觉对房前屋后卫生进行清洁,有效提高了村民爱环境、讲卫生的意识。同时,扎实开展以清理垃圾、淤泥、路障,改造厕、圈、棚,治理柴草乱垛、棚圈乱搭、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和畜禽乱跑的“三清、三改、治六乱”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全面治理公路两侧及巷道内的柴草、厕所、棚圈、垃圾、火炕门洞、露天粪坑、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屋顶杂物、通信线路等,引导村民用“美、净、序、明、绿”的标准来建设家园、美化家园。

三、健全监督措施,完善长效机制。为确保整治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效,按照“谁包片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了“户集、村收、镇运、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不定期安排人员对村庄环境整治情况进行巡查,积极配备保洁员和垃圾箱、垃圾车等简易环卫设施,探索建立长效保洁机制,确保环境卫生有人管、有人抓,村庄垃圾得到及时、集中清理。同时,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纳入各村的年终考核,对工作主动、整治效果好的村社进行加分奖励,对行动迟缓、整治效果不明显的村社进行通报批评,保持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持续性和长久性。

18.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篇十八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

现阶段我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将是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全面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新形势下缓解我县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强耕地保护的有力举措。

然而现阶段我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正面临着拆旧建新的资金来源单一,工作保障机制滞后,农民意识低下,搬迁农户生活安置困难等突出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面临的问题,切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工作,达到“政府得土地,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城镇得发展”的多赢效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组织领导,探索创新机制

县、乡镇政府成立由党政领导挂帅,农办、国土资源、财政、建设、交通、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将该项工作纳入乡镇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和政府耕地耕地保护、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考核,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加强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强与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工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构建“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局面。

研究制定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奖励或补助办法,设立专项奖励或补助资金,对农民自愿退出闲置宅基地和“一户多宅”的土地的进行奖励或补助。同时严格审批制度,杜绝“一户多宅”。

下移整治实施主体,强调明确乡镇、村为项目实施主体。鼓励以村为单位作为项目实施申报单位,重点选择搬迁成本低、班子工作能力强、农民搬迁意愿强烈的村。避免出现“代民作主”,“好心不能办好事”的情况发生,并注意维护农户的知情权、项目实施的监管权,以及明确土地的归属权。

二、整合涉农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整合使用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清理涉农项目资金(如省分成和地方留成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土地复垦费及其它涉及资金),建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的原则,投入项目区实施,注重把农田水利、道路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新农村农房建设、农业产业化等结合起来发挥效益。

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林权抵押融资信贷试点工作。对经济能力差自己无力进行建房安置的农户,可以以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权益作为抵押进行小额信贷,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农村综合整治自建房贷款利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减挂钩项目完成后,按照贷款协议归还贷款,逾期不还者通过财政体制从土地增值收益中予以扣还。

三、尝试指标区域交易,引入市场配置资源

我县目前整治项目的节余指标采取的是以县政府统筹方式,指标安排用于城镇建设用地。为了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切实做到土地增值收益返还农民,建议在实行拆旧和建新置换节余指标的核实之后,按一定比例节余的指标交由县政府统筹,剩余的指标由整治区所在村集体自主安排,尝试建立指标有偿交易。

在县域范围内开展交易试点工作,建设用地指标的交易采取挂牌、拍卖等多种方式。建设用地指标的交易只允许一次交易,杜绝二次交易、转让,防止炒卖指标情况。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后,由指标供给方按成交价款的10%缴纳基础设施配套费。

交易平台依托于县行政服务中心交易中心。县政府对交易的指标价格进行区域定价,对交易基准价统一核定。对交易低于交易基准价的县土地储备中心实行保底收购。交易的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期按指标交易登记生效之日起2年内有效。在规定期限内未使用的,由县土地储备中心按当年最低保护价统一收购。

一定程度上变“代民做主”的政府主导农村宅基地整理方式为“农民自主”的市场运作。

另对计划指标的安排使用以及比例交由县统筹的城乡增减挂钩指标优先安排于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表现优异的乡镇,指标的使用安排做到鼓励先进,科学规划。

四、尝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多种流转模式

一是本着“一户一宅,面积法定”的原则,对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一户多宅”占有的宅基地,由村集体有偿收回,统一采取由村集体以土地年租金的方式,将宅基地让渡给需要使用的企业或个人。

二是适度放开农村宅基地二级市场,规范宅基地隐形流转。其主体范围可扩大为所有农村集体组织成员和那些因祖传继承拥有宅基地的城镇居民,将闲置宅基地转让给需要的村民。

三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鼓励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被列为撤并村的村民,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实施“以宅基地换房”,迁入小城镇居住,原村庄建设用地进行复耕,增加复耕指标。

四是在有条件的乡镇,可将农村宅基地征为国有,划拨给农民建房,也可以由政府以公开出让(招、拍、挂)等形式出让给单位和个人,从收取的土地出让金中提留大部分返还给村集体用于新农村建设。

五、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坚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城乡各类经营主体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试点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民以整治之后或无人耕种的耕地作为股份进行入股交由合作社经营。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引进社会资金或自行资金投资经营耕作,耕作经济价值高销路好的作物从而达到生产规模化、作业技术化、利益最大化。农民每年从土地股份合作社收取股份合作分红(即地租)。

六、有效结合地灾搬迁、废弃矿山治理改善农居环境 我县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域,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64处。这些点的分布多在地势恶劣、居民基础设施简陋的地方。而地质灾害的防治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搬迁避让,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不仅在搬迁安置费用上有上级政府的地灾搬迁专项资金补助还有建设用地指标的追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县财政资金紧缺的局面,也能消除地灾对居民的威胁。

重点开展农村废弃砖瓦场、露天开采矿山综合治理,争取上级治理专项资金。按照“宜地则地、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的方针有效结合土地开发复垦工程做好废弃矿山开发为耕地。有效结合土地开发专项资金与矿山治理资金于综合整治工作,消除矿山地灾隐患,改善农居环境。

七、做好宣传加强帮扶,发挥中心村辐射作用

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新闻、网络等媒体加大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宣传,对整治工作中的先进个人、集体进行宣传表彰,提高农民认识水平调动参与积极性,切实转变农民思想意识,使更多的农民乐意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

二是制定安置小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如出台安置小区来料加工扶持政策,各安置小区都要配套一定面积的来料加工场所,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深入开展下山搬迁农民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工资性收入。真正实现“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的目标。

三是利用中心村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安置小区建设。目前,我县449个行政村已调整为255个,其中2000人以上的村有25个。发挥中心村基础设施、交通便捷等优势切实发挥中心村对周边村的带动,加快乡镇脱贫小区、整治安置小区建设,引导农民向中村村集聚带动下山脱贫、农业产业发展。

开化县国土资源局

上一篇:故乡的诗歌下一篇:投资者如何投资新三板市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