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

2024-08-29

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共11篇)

1.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一

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就是测定各种代表环境质量标志数据、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2.环境优先污染物:确定一个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3.环境标准: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在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法规、环境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1.可疑数据:可能会歪曲试验结果,但尚未经检验断定其是离群数据的测量数据,2.空白试验:又叫空白测定,是指用蒸馏水代替样品而所加试剂和操作步骤与试验完全相同的测定。3.精密度:是指在一特定条件下,重复分析同一样品所得测定值的一致程度,由分析的随机误差决定。4.误差:由于被测量的数据形式通常不能以有限位数表示,同时由于认识能力不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测量值(x)与真值(xi)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在数值上的表现即为误差。5.平行性:系指同一实验室中,当分析人员、分析设备和分析时间都相同时,用同一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的双份或多份平行样品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灵敏度: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是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变化的程度,它可以用仪器的响应量或其他指示量与对应的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之比来描述,因此常用标准曲线的斜率来度量灵敏度。

7.偏差:个别测量值(xi)与多次测量均值(x)之偏离叫偏差。

8.准确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获得的分析结果与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

9.再现性:系指在不同实验室(分析人员、分析设备甚至分析时间都不相同),用同一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10.标准分析方法:又称分析方法标准,是由权威机构对某分析项目所作的统一的操作技术规定,是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格式编写的文件,11.比较实验:应用具有可比性的不同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分析,将所得测定值互相比较,根据其符合程度来估计测定的准确度。

12.离群数据:与正常数据不是来自同一分布总体、明显歪曲试验结果的测量数据,称为离群数据。13.灵敏度: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是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变化的程度,它可以用仪器的响应量或其他指示量与对应的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之比来描述,因此常用标准曲线的斜率来度量灵敏度。

14.双样图:如果各实验室间不存在系统误差,则代表各实验室测定值的点应随机地分布在四个象限中,并大致构成一个以()y 为中心的圆,形成双样图。

15.方法运用范围:是指某一特定方法检测下限至检测上限之间的浓度范围。

16.校准曲线:是用于描述待测物质的测量值与相应的测量仪器的响应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的曲线。17.测定限:分为测定下限和测定上限。测定下限是指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量,测定上限是指在限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大浓度或量。

19.粗差:过失误差又称粗差。这类误差明显地歪曲测量结果,无规律可循,是在测量过程中犯了不应有的错误而造成的。

20.质量控制图:主要是反映分析质量的稳定性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某些偶然的异常现象,随时采取相应的校正措施。

21.标准物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标准物质(Reference Material,RM)定义为这种物质具有一种或数种已被充分确定的性质,这些性质可以用作校准仪器或验证测量方法。

22.真值:在某一状态下,某量的效应体现出客观值或实际值称为真值()xi

23.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是由测量过程中多种无法控制的因素——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产生的,随机误差的特点是具有随机性,即误差忽大忽小、忽正忽负,且具对称。

24.系统误差:又称偏倚,指测量值的总体均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别,是由测量系统中某些恒定因素造成的。

25.协作实验:各实验室可应用权威部门制备和分发的标准物质或标准合成样品进行对照分析,即在进行环境样品分析的同时,平行地对它们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已知值对照,以控制分析结果的准确度。26.重复性:系指在同一实验室内,当分析人员、分析设备和分析时间中至少有一项不相同时,用同一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的两次或两次以上独立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27.环境质量图:用不同的符号、线条或颜色来表示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或各种环境单元的综合质量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图。

1、水体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将大量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回流水及其他废物未经处理排入水体,使排入水体的污染物的含量超过了一定程度,使水体受到损害直至恶化,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群落生态平衡发生变化,破坏了水体功能,降低水体的使用价值。

2、控制断面:常称污染监测断面,表明河流污染状况与变化趋势,与对照断面比较即可了解河流污染状况。

3、对照断面:为水体中污染物监测及污染程度提供参比、对照而设置,能够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水体水质状况。

4、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5、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的混合水样。

6、消减断面:表明河流被污染后,经过河流水体自净作用后的结果。

7、加标样:取一组平行水样,在其中一份中加入一定量的被测标准物溶液,两份水样均按规定方法处理。

8、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

9、化学需氧量:简称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1表示,它是指示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标,10、高锰酸钾指数: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COD)值称为高锰酸钾指数。

11、生化需氧量:简称 BOD,是指由于水中的好氧微生物的繁殖或呼吸作用,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12、总需氧量:简称TOD,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13、平均比例混合水样:即在污水流量不稳定时,在不同时间依据流量大小按比例采集污水样混合而成的水样。

14、酸度:是指水样中所有能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物质的总量。

15、pH:是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的负对数,即 pH=-lgH+,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

16、真色:水的颜色可分“真色”和“表色”,水中悬浮物质完全移去后呈现的颜色称为“真色”。

17、碱度:是指水样中所有能与强酸发生中和反应物质的总量。

18、臭阈值:用无臭水将水样不断稀释至分析人员刚刚闻到气味时的浓度叫臭阈浓度,水样稀释到臭阈浓度时的稀释倍数。

19、总残渣:在一定温度下将溶液蒸发并烘干后剩下来的残留物质,它是过滤性残渣和非过滤性残渣的总和。

20、总可滤残渣:系指能通过滤器并于 103~105℃烘干至恒重的固体。

21、总不可滤残渣:即悬浮物,SS。系指剩留在滤器上,并于 103~105℃温度下烘至恒重的固体。

22、浊度:是表现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水的浊度是反映水质优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我国规定采用 1L 蒸馏水中含 1mg 二氧化硅为一个浊度单位。

23、透明度:指水样的澄清程度,水中悬浮物和胶体颗粒物越多,其透明度就越低。

24、溶解氧: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DO。

25、总有机碳:简称 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

1、一次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在某种环境条件下一次污染物发生反应、改变其原有性质而形成的新污染物。

3、飘尘(或 PM10):粒径小于 10μm 的颗粒物。

4、富集(浓缩)采样法:使大量的样气通过吸收液或固体吸收剂得到吸收或阻留,使原来浓度较小的污染物质得到浓缩,以利于分析测定。

5、总悬浮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 微米的颗粒物。

6、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 10μm 的颗粒物。

7、采样时间:采样过程所经过的时间长度。

8、采样效率:规定的采样条件下,采集污染物的量占其总量的百分比。

9、硫酸盐化速率:大气中含硫化合物演变成酸雾和硫酸盐雾的过程。

10、光化学氧化剂:总氧化剂物质中除去氮氧化物的其它氧化剂称为光化学氧化剂。

11、总氧化剂:大气污染物中,将所有能氧化碘化钾溶液的I-,而析出碘分子I2 的物质。

12、总烃——包括甲烷在内的碳氢化合物,非甲烷烃——除甲烷以外的碳氢化合物。

2.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二

关键词:环境监察,环境保护,配合度,环境权益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地提高, 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环境监察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在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 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实施的环境监督和检查工作。在环境监察过程中, 一旦发现违法行为, 便要予以行政处罚。

1 环境监察工作现状

1.1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保证环境监察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健全的法律, 并且只有法律才能保证环境监察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到目前为止, 我国出台的关于环境监察工作的法律非常有限, 且没有形成全面的环保法律体系, 而且在实际的环境监察工作中, 一些法律条款过于笼统, 可操作性不强, 导致立法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这给环境监察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2 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度不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依法维护自身合法环境权益的意识越来越高, 表现在关于环境问题的投诉每年都呈上升的趋势, 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整体参与程度却很低, 公众并没有发挥出对环境问题的监督作用。

1.3 部门之间的协调度和配合度不够

目前, 我国的环境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度、配合度不够。一方面, 环境部门内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存在问题。从管理体制上看, 环境监察属于监督执法系统, 环境监测是技术支持保障系统,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但环境监察部门内部的监测部门和监察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相配合的整体能效, 二者之间的配合度不足。另一方面, 环境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存在问题, 尤其是与城管局、工商局、规划局、法院等部门的配合度不足, 没有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协同执法的功能。

1.4 环境监察队伍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一方面是环境监察的人力、物力不足。另一方面是环境执法人员的技术水平、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专业知识等不尽相同, 并不能准确、高效地完成环境监察工作, 造成环境监察工作出现解决污染纠纷难、管理污染源难、排污收费难、排污申报难等问题。

2 强化环境监察工作的策略

2.1 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相关部门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现行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更新, 以不断增强环保法律的可操作性, 真正地将环保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为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改善环境质量的有力保障。党中央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大机构整合力度,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目标, 这为实现环境监察部门职能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提供了动力和依据。

2.2 依靠科学技术治理环境污染

环境监察部门应向企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 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回用和综合利用, 有效控制各种污染物、废弃物的产生, 进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企业应通过技术革新、改进管理、优化工艺、更新设备等措施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此外, 企业还应该建立水污染治理、水污染物总量削减、水环境质量目标的考核制度, 实现对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控制;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监测, 抓好污染根源的治理问题, 对于资源浪费严重、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和在限治理期限内仍然无法达到相应环境指标的企业, 应责令其关闭或停产。通过控制环境污染的源头, 来降低环境污染, 改善环境质量。

2.3 强化环境监察队伍的建设

环境监察人员应敢于执法和善于执法, 在执法的过程中, 应克服不作为、执法不严、推诿扯皮等问题, 并运用各种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将日常监督和集中整治结合起来, 加大对违法排污等问题的治理力度。要想强化环境监察队伍的建设, 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环境监察队伍进行培训, 提高环境监察人员的综合素质, 帮助环境监察人员树立文明执法、秉公执法的理念。环境监察人员也应该主动接受相关培训, 提高自身的执法能力, 认真履行作为执法人员的职责, 然后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经验, 争取做一名合格的环境监察工作人员。通过环境监察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4 通过宣传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

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公众和社会的参与, 环境监察部门应该面向广大公众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教育, 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例如组织环保专题讲座、开展社会环保公益活动等, 让公众亲自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来, 并使人们充分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进而调动人们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2.5 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环境监察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仅仅依靠环境监察部门是不可能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 环境监察部门应该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例如通过增强与法院的协作, 在获得法院支持的基础上, 坚决地采取一系列的强制性措施, 对一些违反法律法规的部门予以处罚。此外, 环境监察部门还应该强化与交通部门、城管部门、工商部门的协作, 采用联合治理的方式, 显著提高环境监察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执法能力, 为保护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不断地增强, 这促进了环境监察工作的进步, 并对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环境监察部门应通过促进环境立法, 引导企业利用科技手段治理污染源头, 强化环境监察队伍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强化环境监察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等手段, 推动环境监察工作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金鑫.环境监察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东方企业文化·文化教育产业, 2013 (07) .

3.经济学如此解释供给侧 篇三

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根据2015年7月1日世界银行公布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数据,2014年,美国人均收入为55200美元,中国人均收入为7380美元。

这种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别反映在生活质量的各种衡量指标上:高收入国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多电视机、更多汽车、更多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障,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人均收入每年增长2%左右(根据生活费用变动进行调整之后),按照这个增长速度,每35年翻一番。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美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8倍左右。

如何解释各国在不同时期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非常简单。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差距。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和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较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同样,一个国家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着其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但它的意义却是深远的。如果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决定因素,那么,其他因素就应该是次要的。例如,有人想把20世纪美国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归功于工会或最低工资法,但真正的原因却是他们不断提高的生产率。另一个例子是,一些评论家声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收入增长放缓是由于来自日本及其他国家日益激烈的竞争。但事实上是,真正的敌人不是来自于国外的竞争,而是美国生产率增长速度的放缓。

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于公共政策也有深远的影响。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人们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并获取最好的技术,从而提高生产率。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意义。

4.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四

2.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3.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4.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5.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产额。

6.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7.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得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8.生产契约曲线:所有等产量线的切点的轨迹。

9.预算线: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5.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推荐) 篇五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

3、产品分配形式。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货币流通速度: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如:1元货币1月内平均执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职能,就起了4元货币的作用。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则越多。

使用价值:物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 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价值实体:商品中凝结的人类抽象劳动。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对于任何劳动支出来说都是同质的,它们不存在差别。

价值形成过程:抽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凝结成价值的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交换价值: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背后的本质内容。

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少于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下跌、纸币增值的经济现象。主要表现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货币的支付手段:是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而产生的,卖者先向买者提供商品,卖者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向卖者支付所购商品的货款。这一职能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M’=M/v=m’n(n为资本的年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磨损: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也称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磨损。有形磨损与价值规律无关,而与自然规律有关。无形磨损也称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包括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明高性能新设备而使原固定资本贬值。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与价值规律有关。

利润率: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P’==m/c+v。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在数值上绝对小于剩余价值率。

资本:能够在运动中增殖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殖,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以货币来表现的工资叫做名义工资,以这些货币所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来计算的工资,叫做实际工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工资,而是同一工资的两个侧面。

不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

资本积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形式,是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

资本集中: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在现实上往往采取股份制的形式。

资本技术构成: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这种比率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

资本价值构成:资本在价值形态方面的构成,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的循环如果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时,就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就是周转时间,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价格:商品的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而形成的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

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服务贸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服务贸易是指一国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满足另一国某种需要以取得报酬的活动。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服务贸易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广义的。

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由于个别资本家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超额利润也是由工人创造的,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品生产过程的实质: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社会关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重复得以维修、更新和发展。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

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

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单个资本的增大。

有机构成提高的的表现:C大V小(相对来说)。

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利润率下降,但利润额增大。

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根源来自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这里的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只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而言的,是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职能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实际发挥了职能作用的资本。在内容上职能资本主要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产业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实现剩余价值。职能资本所获得的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通常情况下,只有职能资本才能获得平均利润,而非职能资本(如借贷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利息)则小于平均利润。

级差地租: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或对土地投资的收益差异所形成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丰度(肥沃度)或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对同一块土地连续投资的收益差别。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经营垄断。级差地租的形式可分为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绝对地租: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其来源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土地价格:土地出售时的价格,实质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没有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但掌握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土地收入,如同把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一样,所以土地可以买卖并有了价格。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即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股票:股份公司发给股东证明其所入股份并有权取得股息的书面凭证。是可以作为买卖对象或抵押品的有价证券。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实质,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根本动机。具体内容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市场机制:市场调节的过程和原理。由于市场调节是在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信号的变化及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因此,可以把市场机制的内容分解为价格(包括利率、工资)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卡特尔: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垄断商品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订立的协定。内容包括:划分销售市场、确定商品产量或规定商品售价。参加者不得违反协定,但它们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仍保持独立性。参加者之间为争取有利的销售市场和扩大产销限额进行着剧烈的竞争,常使协定瓦解。

辛迪加: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资本主义企业间关于共同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旨在通过高价出售商品,低价购买原料,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者在生产和法律上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已丧失商业上的独立性。销售商品和购买原料都由总办事处 统一处理。其内部各企业间存在着争夺销售份额的竞争。

托拉斯: 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范围,加强竞争力量,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都丧失独立性。托拉斯的董事会统一进行经营和管理,领导权掌握在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取得利润。参加的资本家为分配利润和争夺领导权而进行剧烈的竞争。

康采恩: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形式之一,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包括工业企业、贸易公司、银行、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康采恩的企业形式上保持独立,实际上受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集团(一般是大银行资本家)通过参与制加以控制。它明显地表现出帝国主义时期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的特点。

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劳动(平均每个劳动力)占用资金较少、技术装备程度较低、容纳劳动力较多的部门,如纺织部门、手工业、餐饮业等。

资金密集型产业:单位劳动占用资金量较多的产业部门,如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

技术密集型产业:占用劳动力较少,但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专业知识、集中了高科技成果的产业部门,如计算机、航天、核能工业、网络信息等行业。这类产业往往劳动生产率很高,产品技术性能复杂,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集中代表着一个国家和产业的最高水平。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加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财政政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量进行调控,使之增加或减少的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税收状况和财政支出状况来影响国民经济的总量状况,因而,财政政策可分为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

6.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名词解释 篇六

2、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组织,社区,文化等。

3、家庭: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单位。

4、社区: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生活上相关联的人群。

5、文化:广义的文化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6、人在环境中:用来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说明人类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

7、遗传:亲代通过生孕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和亲代表现出相似性状。

8、堕胎:中断怀孕或人工流产,指故意结束妊娠,取出胚胎或导致胎儿死亡行为。

9、胎教:为促进胎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妇能顺利通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老姨等各方保护措施。

10、遗传咨询:为服务对象提供遗传疾病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服务。

11、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物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

12、运动能力:自我发动的运动中的能力。

13、感觉:个体感觉到刺激并将其进行信息编码传递到大脑的过程,是一种依赖于感觉活动的心理过程

14、知觉:个体对感觉信息进行分类和理解的过程。

15、社会参照:使用其他人的反应作为标准或者参照点,来指导某人的个人行为。

16、智力:有解决问题、适应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组成,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17、依恋:两个人形成的亲密的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

18、从属行为:想要与某人一起交流或者做事情的行为,例如微笑、观看、哈哈大笑或者把某些东西给那个人。

19、具体形象思维: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

20、游戏: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并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21、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22、性别认同:个体内心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感觉,即人对自我性别的认知。

23、攻击行为:个体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的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24、自闭症:发生于幼儿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

25、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各方面觉知的总和,包括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志趣的了解,个体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评价等

26、自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题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

27、同伴关系:年龄相近或相同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28、友谊:2个个体之间以忠诚和相互的情感为特征的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

29、儿童虐待: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性行为。

30、学习障碍:智力正常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中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性障碍,是一种异质性综合症。

31、校园欺负:又称校园欺凌,是在学校内发生的儿童间的暴力、攻击行为,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心理、物品和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

32、儿童性伤害:又称为儿童性侵犯、儿童性侵害,是指以性刺激、性满足为目的,对不满18周岁的儿童进行性接触的违法犯罪行为和以任何目的的引诱、强迫儿童从事性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

33、自我的同一性: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我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

34、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35、物质滥用:反复,大量地使用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与医疗目的无关且具有依赖性的异类有害物质。

36、网络成瘾综合征(简称IAD):由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

37、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38、职业能力: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

39、社会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40、未婚同居:男女双方不受法律约束,带有一定试验性质的同居行为。

41、性别歧视: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

42、更年期:人到中年后,生理从鼎盛开始走向衰退的转折时期,一般女性45-55,男性50-60.43、猝死: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6-12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这是一种急骤的,出人意料的的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44、早衰综合症:由于各种原因,中壮年过早出现生理上的衰老,体制上的衰退,心理上的衰弱的现象。

45、流体智力: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智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46、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获得的智力,如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47、工作满意度:对工作本身及其相关方面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

48、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

49、家庭暴力:共同生活中,家庭成员对另一成员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行为,它所造成的伤害包括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以及对当事人各类权利的限制或侵犯。

50、失业:有劳动negligence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51、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并且老龄系数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状态。

52、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孤僻、悲观等负面情绪为主,表现为对自身的极低的自我评价和对环境的极度悲观。

53、老年歧视:社会对老年群体毫无理由的偏见、刻板印象和差别待遇。

54、哀伤辅导:协助人们在面临悲伤事件时,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抒发正常的情绪,并健康的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

55、老年痴呆:老年人长剑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精神性疾病,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情况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时空辨认 情绪等方面的障碍。

56、临终关怀:又称安宁照、善终服务等,主要指对生命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的生活护理 心理安慰及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缓解性、支持性关怀照顾。

7.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七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特点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如下特点:

(1) 融资渠道狭窄, 融资方式单一。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中小企业资本形成的重要方式, 但资金供给有限。

(2) 直接融资比重较低, 间接融资严重不足。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投资者、政府等, 其中, 商业银行为其提供信贷;投资者为其提供股权融资;政府既可以向其投资或借债, 又可以通过担保或监督的形式为其提供融资支持。在企业成长期, 90%以上的企业选择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渠道, 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较低。

(3) 中介机构不健全。目前在我国资本市场中, 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建立。企业债券发行门槛也较高, 中介机构不健全, 信用评级质量差, 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较为困难。

(4) 国有银行惜贷严重。由于银行缺乏有关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的足够信息, 因此不能对其做出适宜的风险评价。此外,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抵押条件上的差别, 以及银行追求规模效应等原因, 大型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而不愿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信息经济学解释

信息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门应用经济学。1970年, 阿克洛夫利用旧货市场的例子, 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信息优势的一方往往利用这一优势, 产生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行为。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具体表现为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一) 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许多中小企业不必如上市企业那样定期披露财务报表信息, 当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时, 只向银行提供对其最有利的信息, 而极力避免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外泄;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按时还本付息的能力也并不清楚, 由此产生了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Stiglitz和Weiss (1981) 通过建立模型, 说明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 银行是存在价格歧视的, 即对信息透明度高且盈利能力稳定的大企业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 对信息不充分的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 实行较高利率。

如果贷款回报为R, 银行的预期贷款利润为E (ρ) , 则:

借款人的预期利润为:

C为抵押品价值;y为项目的现金流;R为中小企业支付的利息。

如果银行对企业的信息是完全了解的, 那么就可以根据不同企业贷款过程中的风险敞口, 分别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 从而使贷款利率最大化。但事实上, 银行无法获得中小企业的准确信息, 只能判断这类贷款人的集体风险σ。对于风险σ, 商业银行采用加息的办法, 使风险较低的借款人退出市场, 风险较高的人留在市场, 出现逆向选择。

虽然抵押和担保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 同时有利于稀释道德风险, 但由于中小企业通常资产总量较小, 抵押物不足, 从而在抵押贷款过程中, 只能获得一个比较苛刻的贷款合约。此外, 由于办理抵押过程中手续复杂, 从而使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大大增加, 造成中小企业只能望贷兴叹。Diamond (1984) , Ramakrishnan and Thakor (1984) 认为, 在这种情况下, 只能由金融中介扮演甄别、规范和监管中小企业信用质量的角色, 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 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仅仅考虑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不全面的, 银行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 更多地依靠所谓的“软信息”。这些“软信息”是通过银行与企业长时间的交往积累起来的, 是不可能被其他机构或个人轻易地观察到或核实证明的, 也是不可能轻易地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的。银行对这些“软信息”投入了较多的资源进行管理和监督, 为了防止可能存在的搭便车问题, 这类信息一般不会在银行之间相互交流。随着关系期的不断延长, 银行拥有了大量的企业信息, 并可能获得对借款企业信息的垄断。另外, 在银行内部也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 如与中小企业贷款直接关联的贷款员, 可能较其他人掌握更多的关于中小企业的权威信息。这些贷款员与中小企业主和其雇员保持着长期的关系, 了解企业在当地的运行情况和企业的市场份额, 甚至该贷款员就生活在当地的社区中。他们对中小企业及其所有者的财务状况非常了解, 对其当前及未来的绩效有着比较准确的认识。如何能够将这样的信息传递给银行贷款决策者, 如何保证这样的信息是真实准确的, 这就产生了代理问题, 出现了新的信息不对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 中小企业的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获得大型商业银行的青睐;另一方面, 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需要政府部门的适当介入。只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才能从内、外两个方面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态,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形成机理的博弈分析

套用Tucker提出的“囚徒困境”的博弈分析方法, 考察企业和银行间的博弈过程, 目的是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形成机理做进一步分析。

在银行与企业的博弈过程中, 银行有两种可选择的策略:发放贷款、不发放贷款。发放贷款可能出现两种结果:收回贷款并获得利息, 或者收不回贷款和利息而形成不良贷款。不发放贷款的结果只有一种, 即损失利息收入。企业的两种选择策略为:归还贷款, 或者不归还贷款。如果企业归还贷款, 可以获得正常利润;企业不归还贷款, 收益将是贷款额、利息和正常利润。

假设贷款额为Q, 利息为r, 企业利润为π, 银行与企业的博弈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支付矩阵如图1所示。

情况之一:银行发放贷款Q, 企业使用这笔贷款获得正常利润π, 到期归还贷款, 银行收回贷款并获得利息收入, 结果为 (r, π) 。

情况之二:银行发放贷款Q, 贷款到期后, 企业不归还贷款, 收益为Q+r+π, 大于还贷款后企业的正常利润π, 出现“道德风险”。

情况之三:“道德风险”的存在降低了贷款偿还的可能性, 银行将会做出不放贷的决定。银行不贷款, 损失为r, 小于不能收回贷款的损失Q+r, 因此, 银行宁可不放贷。企业的损失不仅为正常利润π, 而且丧失了获得资金而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以下分析银行与企业博弈的策略。假定银行放贷, 企业的最优策略是不还贷;假定企业不还贷, 银行的最优策略是不放贷;假定企业还贷, 银行的最优策略是放贷, 而企业获得贷款后的最优策略是不还贷, ……, 如此循环。假定银行放贷, 均衡结果是{- (Q+r) , (Q+r+π) };假定银行不放贷, 均衡结果是{-r, -π}。在银行与企业的博弈中, 显然企业没有占优策略, 它的最优策略是随银行策略的变化而变化;银行也没有占优策略, 它的策略也将随着企业策略的变化而变化。当然, 银行策略的变化是在事后进行的。通过分析, 可以得到银行与企业博弈存在两个纳什均衡:{- (Q+r) , (Q+r+π) }和{-r, -π}。这个结果反映出双方的不合作态度。以上结果是目前我国银行与中小企业放贷的真实写照。由于信用制度的不健全, 对不遵守信用行为惩罚的正式制度还没有建立, 加上社会信用观念不强, 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力度小, 一部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后不守信用, 造成银行坏账损失。由于银行无法判断其他中小企业是否守信, 因而不得不采取慎贷、甚至惧贷的行为。结果是银行资金大量闲置, 而许多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却得不到银行贷款, 银行与中小企业均得不到正常发展。

以上分析的只是银行与企业一次性博弈, 银行与企业只作一次策略的选择。一旦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选定, 整个博弈结局也就决定了, 每个参与者不可能再对博弈的过程施加任何影响, 是一种静态博弈。如果在银行与企业进行多次动态的重复博弈, 结果就会大为不同。

博弈重复的次数和信息的完备性是影响重复博弈均衡结果的主要因素, 重复次数的重要性来自于参与人在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权衡。当博弈只进行一次时, 每个参与人只关心一次性的支付;一旦博弈重复多次, 参与人就可能会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短期利益, 采取合作策略。KMRW声誉模型从信息完备性角度提出, 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支付函数或战略空间的不完全信息对均衡结果有重要影响, 合作行为在有限次博弈中会出现, 只要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长。

重复博弈可以分为无限期重复博弈和有限期重复博弈。在有限期重复博弈中, 比如一共进行两次博弈, 那么第二次的结果与第一次是一样的, 也不会出现合作的可能。在无限期重复博弈中, 如果企业有欺骗和违约行为, 企业就可能永远丧失与银行合作的机会。在重复博弈中, 银行总是有机会给予报复, 银行的报复手段就是不放贷, 一旦银行不贷款给企业, 企业的正常经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 在无限期博弈中, 企业一般都采取合作策略, 按时还贷, 也就是说, 在无限期博弈中, 银行是愿意放贷的, 企业也愿意还贷, 结果是银企双方合作, 出现均衡结果 (r, π) 。但是, 假定处于信息优势的企业出于某种原因, 在博弈进行一段时间后就停止博弈, 不还贷, 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 银行是没有办法挽回其损失的, 其唯一的对策是不再给违约企业放贷。由于银行不知道博弈能否持续进行, 最后只好采取不放贷的策略, 如此推理, 问题似乎又回到了有限期博弈上。这样看来, 单纯地依靠市场主体自己的力量, 这个问题似乎并不存在解决的办法。如果在市场之外, 加入一种强制的力量, 建立必要的制度来约束双方的行为, 以确保博弈的任何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失, 无论是有限期的博弈, 还是无限期博弈, 契约双方都会在其中的一方因种种原因停止博弈时保证另一方得到契约规定的利益, 这样将使得博弈过程能够持续进行。为了银行与企业的博弈过程不被中断, 必须保证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后, 无论今后是否继续贷款, 都应该有一种强制的力量, 迫使企业还贷。

四、降低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措施

要解决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 提高信息质量。加强企业内部治理,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规范企业的信息结构, 特别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保证信息的真实。认真完善和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的制度, 是中小企业提高信息质量、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重要保证。因此, 信息质量的评价可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可行, 信息披露的公允、及时,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等方面进行。

第二, 完善企业资信评级制度。企业资信评级是资信评级机构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偿债能力、履约意愿等各方面状况做出评定和预测, 从而确定企业资信等级的过程。客观、公正的资信评级结果可以为商业银行贷款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减少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第三, 金融机构建立数据库。采用信息识别技术, 金融机构通过同企业建立长期联系来获取企业信息, 完善信用记录。通过对企业账户的调查, 了解借款企业资金流动状况, 从而识别信用风险。

第四, 建立高效的担保体系。目前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建立, 《担保法》的有关细则还未出台, 从而形成有些中小企业找不到担保机构担保, 而有些有了担保由于没有具体的细则约束仍然出现逃废银行贷款的现象。因此应该建立专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 既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方便, 也加强了对中小企业借款还款的管理。

第五, 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民营的、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 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办法, 因为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最能充分利用地方的信息存量, 最容易低成本了解到地方上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 具有信息优势和交易成本低的优势。

第六, 加快建立和培育信用中介机构。可以让金融机构和企业都能得到他们所要的信息, 有利于他们的双向选择, 中小企业将享受更好更广泛的金融中介服务。随着外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进入, 必然会促进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 竞争的压力以及先进的运作方式将推动我国金融中介服务业的改革和发展。各种金融服务机构更加有效地辅助中小企业进行资信评估、加强财务管理, 规范企业制度, 进行项目规划, 提供金融信息。在此基础上, 银行可开展对中小企业的票据承兑贴现、支付中介等业务。中小企业将得益于对风险更准确的评估、等待时间的减少, 通过更好的借贷方式多渠道获得资金。

参考文献

[1]Thorsten Beck, and Asli Demirguc-Kunt.Small and Medium-size Enter-prises:Access to Finance as a Growth Constraint[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006, 30 (11) :2931-2943.

[2]Ross Levin.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 35 (2) :688-726.

[3]Laurence Meyer.The Present and Future Roles of Banks in Small Busi-ness Finance[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1998, 22 (6-8) :1109-1116.

[4]Joseph E Stigliz, Andrew Weiss.Macro-Economic Equilibrium and Credit Rationing[R].NBER Working Paper, No.2164, 1987.

[5]Sheridan Titman, Sergey Tsyplakov.A Dynamic Model of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J].Review of Finance, 2007, 11 (3) :401-451.

[6]杨丰来, 黄永航.企业治理结构、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研究, 2006 (5) .

[7]唐平.完善信用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路径[J].财经科学, 2006 (9) .

8.相关链接:名词解释 篇八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预包装食品: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例如我们经常见到的袋装奶。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指包装、盛放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用的纸、竹、木、金属、搪瓷、陶瓷、塑料、橡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等制品和直接接触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的涂料。

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指在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直接接触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的机械、管道、传送带、容器、用具、餐具等。

用于食品的洗涤机、消毒剂:指直接用于洗涤或者消毒食品、餐饮具以及直接接触食品的工具、设备或者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物质。

保质期: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名词解释 篇九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指国家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制定土地利用的全面规划,对城镇设置、工农业布局、交通设施等进行总体安排,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这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许可证制度: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这就是许可证制度。

征收排污费制度:是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的费用。

自然资源调查制度:是指由法定机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条件等进行全面的野外考察、室内资料分析与必要的座谈访问等项工作的总称。自然资源许可制度:是指在从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之前,必须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进行该活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海洋污染损害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地将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碍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坏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噪声就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固体废物污染,是指因对固体废物的处置不当而使其进入环境,从而导致危害人体健康或财产安全,以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10.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十

2、经济发展:指经济增长中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3、经济效益:有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

4、投资:一指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进行的资金运用或投放的经济活动,二指投放的资金。

5、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一定限额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

6、流动资产:可以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存货、应收款项和现金等。

7、会计成本:会计记录在企业账册上的客观的和有形的支出,包括生产、推销过程中发生的原料、动力、工资、租金、广告、利息等支出。

8、经济成本:企业自有的资源实际上已经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但在形式上没有支付报酬的那部分成本。

9、沉没成本:过去已经支出而现在已无法得到补偿的成本。

10、机会成本:将有限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的最高收益。

11、边际成本:企业多生产一单位产量所产生的总成本增加。

12、经济预测:根据经济发展过程的历史和现实,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科学分析方法,揭示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并对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及作用机制作出科学的分析,指出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未来发展的可能途径以及结果。

13、头脑风暴法:通过一组专家共同开会讨论,进行信息交流和互相启发,从而诱发专家们发挥其创新思维,促进他们产生“思维共振”,已达到相互补充,并产生“组合效应”的预测方法。

14、实际利率:在规定的最小计息周期数的计息利率。

名义利率:利息期的实际利率与计息期次数的乘

积。

15、基准收益率:也称基准折现率,是企业、行业或投资者以动态的观点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投资项目方案最低标准的收益水平。

16、内部收益率:项目实际能达到的投资效益水平。

17、盈亏平衡点:项目盈利与亏损的临界点。

18、经营风险:销售量、产品价格和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等不确定因素发生变动所引起的项目盈利额的波动。

19、敏感性分析:通过测定一个或多个不确定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决策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了解各种因素的变化对实现预期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对外部条件发生不利变化时投资方案的承受能力作出判断。

20、概率分析:通过研究各种不确定因素发生不同幅度变动的概率分布及其对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对方案的净现金流量及经济效果指标做出某种概率描述,从而对方案的风险情况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21、有形磨损:又称物理磨损,第一种有型磨损是从零部件到整个设备受到摩擦、冲击、振动或疲劳,使设备的实体遭受到损伤。第二种有形磨损是设备在闲置中受到自然力的作用产生锈蚀,或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保养而自然丧失精度和工作能力,产生物质磨损。

22、无形磨损: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其他经济性原因而造成的机器设备的非实体性磨损。

23、加速折旧法:在设备折旧期内,前期较多而后期较少、递减的提取折旧费,从而使设备资产磨损得到加速赔偿的计提折旧费的方法。

24、设备自然寿命:又称物质寿命,即设备从投入使用开始,直到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物质磨损而不能继续使用、报废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25、设备技术寿命:又称有效寿命,指设备在市场上维持其价格的时期。

26、设备经济寿命:设备从开始使用到其等值年成本最小(或年盈利最高)的使用年限。

27、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建设前,对拟建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适用、经济上是否合理有利,工程建设是否可行所

进行的全面、详细、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综合论证。

28、影子价格:在一定经济结构中,以线性规划计划计算的,反映资源最优利用的价格。

29、价值工程: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和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以最短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用户所要求的功能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经济技术。

30、产品生命周期:从产品研制、制造,到用户使用后报废为止的整个时期。

31、功能整理:对顶溢出的功能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明确功能之间的关系,分清功能类别,建立功能系统图。

32、渐进性创新: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而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

33、根本性创新:技术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

二、问答题

1、什么是技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按照科学原理及一定的经验需要和社会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用以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知识、经验和技巧。

2、什么是硬技术?什么是软技术?体现为机器、设备,基础设施等生产条件和工作条件的物质技术称为硬技术。体现为工艺、方法、程序、信息、经验、技巧和管理能力的非物质技术称为软技术。

3、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是什么?①技术经济分析强调的是技术可行基础上的经济分析②形成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③形成比较的基础,着眼方案的差异比较④选择影响正确决策的恰当的成本费用数据⑤充分揭示和估计项目的不确定性。

4、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是什么?①会计主体②经营持续③会计分期④货币计量。

5、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什么?①资产②负债③所有者权益。

6、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是什么?①收入②费用③利润。

7、简述会计等式的三种形式。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②收入-费用=利润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8、根据投资的性质,投资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权益性投资,债权性投资,混合性投资。

9、根据投资的对象,投资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股权投资,债券投资,房地产投资,其他投资。

10、资产可以分为哪几类?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

11、固定资产价值可以分为哪几类?原始价值,重置价值,折余价值。

12、财务评价的主要报表有哪些?现金流量表,利润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借贷还本付息表,资产负债表,财务外汇平衡表。

13、为什么说经济预测是可能的?①经济发展的连贯性②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似性③经济现象之间的相关性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综上所述,要对经济进行预测并达到一定精度,虽有难度,但并非不可能。

14、简述经济预测的基本步骤。①确定预测目标和预测期限②确定预测因子③进行市场调查,收集各因素的历史和现状的信息、数据、资料,并加以整理和分析④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⑤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⑥指出根据最新的经济动态和新到来的经济信息或数据,可否重新调整原来的预测值,并提高预测精度⑦写好预测报告。

15、随机抽样包括哪几种?①单纯随机抽样②分层随机抽样③分群随机抽样。

16、非随机抽样包括哪几种?①便利抽样②判断抽样③配额抽样。

17、简述头脑风暴的优点。①通过信息交流,产生思维共振,进而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在短期内得到创造性的成果②通过头脑风暴会议,获取的信息量大,考虑的预测因素多,提供的方案也比较全面和广泛。

18、简述头脑风暴的缺点。①专家会议易受权威的影响,不利于充分发表意见②易受表达能力的影响③易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19、简述市场调研的基本原则。①准确性②时效性③全面性④经济性。

20、从投资角度来看资金的时间价值取决于哪几个方面?①投资利润率②通货膨胀率③风险因素。

21、资金等值与哪些因素有关?①资金的数量②资金发生的时间③利率。

22、风险决策包括哪些原则?优势原则,期望值原则,最小方差原则,最大可能原则,满意原则。

23、简述有形磨损的三个阶段。①初期磨损阶段:时间很短,零部件表面粗糙不平的部分在相对运动中很快磨去,磨损量较大②正常磨损阶段:将维持一段时间,零部件的磨损趋于平缓,基本上随时间而匀速缓慢增加③剧烈磨损阶段:零部件磨损超过一定限度,正常磨损关系被破坏,工作情况恶化而零部件磨损量迅速增大,设备的精度、性能和生产率都会迅速下降。

24、设备故障率随时间变化分为哪几个阶段?早期故障期,偶发故障期,磨损故障期。

25、无形磨损包括哪几个方面?①设备的技术结构和性能并没有变化,但由于设备制造厂制造工艺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使得生产相同机械设备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因而使原来购买的设备价值相应贬值了②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创新出性能更完善、效率更高的设备,使原有设备相对陈旧落后,其经济效益相对降低而发生贬值③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如竞争的加剧、经济衰退,市场对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减少,导致资产产生的效益下降,而造成机器设备的损失。

26、设备磨损的主要补偿方式有哪几种?①大修理②现代化改造③更新。

27、在计算与时间有关的设备折旧时应考虑

哪几个因素?①设备资产的原值②净残值③折旧年限。

28、设备更新决策应考虑哪几个原则?①不考虑沉没成本②不要简单地按照新旧设备方案的直接现金流量进行比较③逐年滚动比较。

29、设备租赁决策的前提有哪些?支付方式,筹资方式,使用方式。

30、可行性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

31、技术创新包括哪五种情况?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利用和开发新的资源,组织体制和管理创新。

11.美国出入境专用名词解释 篇十一

以每人特有的生物特征来确定身份的方法,如指纹以及眼睛虹膜结构扫描。

生物识别技术的保护作用在于,即使别人盗窃或者复制了您的旅行证件,也很难冒充您的身份。生物识别确保护照或签证持有人确实是其本人。

出入境卡

(Boarder Crossing Card, 简称BCC)

它是出入墨西哥-美国边境的证件卡,允许持卡者方便通过边境检查。符合条件的旅行者可申办使用该卡,性质类似于B1/B2(商务/旅游)签证。这种卡含多项安全特征,有效期10年,常被称作“激光签证”(“laser visa”)。

早在2001年的恐怖主义攻击之前,美国法律就已规定,所有BCC卡必须含有一个生物识别信息,如指纹,而且必须可机读。BCC程序成为后来安全管理出入境程序的样板。

电子护照

(E-Passport)

电子护照是高科技、可机读护照,内有一集成电路芯片,可根据联合国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的具体规定,储存持照者的身份资料以及生物识别信息。美国的电子护照只含持照人的面部数码影像。运用面部识别技术将这个数码影像与实际持照者对比,将给护照欺诈行为带来有力威慑。

置于护照底面的集成电路芯片还储存某些个人身份资料,可将其与可机读护照上的个人身份资料比对,防范篡改护照。集成电路芯片上具有的电子特征标记则可以防止芯片上的资料遭到篡改。

这种智慧芯片依靠一种只可在10厘米之内由机器阅读的技术。为防止芯片上的资料被偷偷侧录,美国的护照将具有防侧录功能,降低护照在未打开状态遭电子侧录的风险。美国正在切实考虑运用“基本登入控制”(Basic Access Control)技术,以便减少护照在出入境口岸由机器阅读时,遭电子侧录、电子窃听的可能。“基本登入控制”技术类似于个人身份密码机制,它首先要求识别护照资料页上机读范围内的符号,然后才能接触到芯片上的资料。

美国计划在2006年10月26日以前实现国内所有护照机构一律发行电子护照,并且要求所有免签证类国家,也在此日期前开始发行各自的电子护照。

如果您在2006年10月26日以前已经持有免签可机读护照,在其正常有效期结束前不需更换护照。

自由与安全贸易

(Free and Secure Trade,简称 FAST)

为了加快办理出入境商务交通手续,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共同建立了FAST电子程序,以协调共同的风险管理原则、供应链安全保障、行业伙伴关系及商运检查通关的先进技术。

这个建立在自愿参与基础上的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序,能够使已知的、低风险的参与企业的货物采用专用通道和简化了的检查程序,从而比较快捷地陆路通关,即使在高风险戒备时期,也是如此。为符合条件,所有运输车辆必须来自获准的运输公司,车上的所有货物必须来自获准的进口商,司机必须持有有效的FAST商业司机身份卡。

墨西哥还有两项进一步规定:货物必须由得到批准的厂商生产,在货物的流通过程中,即在仓库、中间商、其他商人之间的周转过程中,必须满足高安全密封要求。

可机读护照

(Machine Readable Passports,简称 MRP)

免签证国家的公民必须持有可机读护照方能进入美国。可机读护照具有两行加密的个人身份资料,海关与边境检查官员通过电子阅读机,能立即确认您的身份。可机读护照上的个人身份资料与正常护照中的一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与出生地,护照号码,签发日期及有效期。可机读护照的尺寸、照片规格以及记载资料的格式皆遵照联合国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确立的标准。可机读护照使合法的旅行者通关迅速,同时通过将加密信息与执法机构的资料存档进行迅速核对,让移民官及时注意到可能构成威胁的人。

免签国家的旅行者如果在抵达美国时没有可机读护照,也没有签证,则不会被批准入境。事实上,如果没有可机读护照,您可能无法登上前往美国的飞机。

如果您不能确定自己的护照是否是可机读类型,应该向您本国的护照机构询问。

NEXUS程序

经常来往于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旅行者应考虑申请参加现行NEXUS程序。这个程序针对来往于美加之间的、得到预先批准的低风险旅行者,旨在简化他们在海、陆、空港的出入境手续。

NEXUS的申请人要经过面谈,必须提供生物识别扫描记录,并通过背景调查。申请人必须得到两国的批准,才能加入该程序。一旦获得批准,NEXUS的旅行者将被给予有照片的身份证,凭此证经专用通道迅速通关。

这个自愿参加的程序始建于2002年,申请人只要提交一份申请,即可同时办理美国与加拿大的审批手续。但团体旅行者应该注意,如果要使用NEXUS专用通道,那么每一个旅行者都必须是该程序的参加者。

非移民签证

如果到美国仅做短暂访问,无论是观光还是商务旅行,或参与某个学术项目,应都属于非移民的范畴。

主要非移民签证类型有:B-1短期商务访客;B-2短期观光旅游;F-1学术专业学生;F-2 F-1学生的配偶或子女;J-1交换访问者;J-2 J-1交换访问者的配偶或子女;M-1职业或非学术专业学生;M-2 M-1职业或非学术专业学生的配偶或子女。

国家安全出入境登记系统

NSEERS是一个特别登记系统,针对那些根据情报标准和各种原因被认为引起较大安全考虑的非移民来访者。

这个程序要求这些非移民来访者定期报到,核实住址,并证明他们确实遵守入境美国的先决条件,比如,若以学生签证入境则必须上课,不从事任何非法活动,在美逗留不能超过签证的有效期限。

美国从2001年9月恐怖主义攻击事件后开始实行NSEERS,将其作为建立非移民访问者出入境全套档案的第一步。在实施SEVIS和US-VISIT以后,针对一大批非移民访问者,包括某些国家的来访者的再登记要求不复存在。但国土安全部仍可要求某些个人在其逗留期间进行再登记面谈。

彼此对等

签证的某些方面──如签证费用或签证有效期限──是基于国家间的对等做法,即美国根据其他国家对美国公民签证的规定,制定对等的费用和限制。

很多国家共同致力于解除公民交往的壁垒。比如,在2005年,中国与美国达成了一项协议,准许合格学生、商务旅行者和观光客拿到为期12个月的多次入境签证。在此之前,这个标准曾经是以六个月为期限,限两次入境。

旅行者快检安全电子网络

(Secure Electronic Network for Trav-elers' Rapid Inspection,简称SENTRI)

墨西哥与美国之间的国际陆路边境是世界上最忙碌的口岸。在1995年,两国为了减少往来频繁的旅行者的等候时间,设立了SENTRI程序,开辟了通勤专用道。

在2001年恐怖主义攻击事件之后,参加SENTRI程序的人数大幅增加,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快办理审批手续。这些措施包括:增加人员编制,采用新技术,并将有效期限从一年延长至两年。申请人必须提供电子指纹以供预先查验,此外,申请人必须为自己、家人以及车辆交付费用。根据规定,使用SENTRI专用道的车辆以及车上全部乘客都必须是已经参加SENTRI程序的人。

学生和交换访问者信息系统

(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SEVIS)

所有来美国的外国学生必须预先由接待机构为其在SEVIS系统注册。这是一个针对美国境内外国学生和交换访问者的信息资料库;外国学生和交换访问者只有在该系统注册之后,才能拿到赴美签证。这个网上管理系统在2002年取代了过去的表格管理系统,使美国学术机构可以准确及时地掌握外国学生、交换访问者及其家属的资料,并将此信息即时传给国土安全部与国务院。国土安全部下属的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U.S. Immigration and Cus-

美国访客和移民身份显示技术程序

toms Enforcement)负责管理SEVIS资料库。 (United States Visitor and Immigrant Status Indicator Technology,简称US-VISIT)

这是一个收集所有来访者生物识别特征的自动化出入境程序,旨在减少冒假欺骗,防止罪犯进入美国。所有持有签证的17至79岁的非移民访问者──不分种族、国籍、宗教──都需通过US-VISIT程序,包括那些免签旅行者。

对于大多数访客而言,这个程序始于在美国领事处的签证面谈:在那里,申请人需要提供合规格的照片和两个食指的电子扫描指纹。此后,在抵达美国入境口岸时,他们将再次被照像和接受食指指纹扫描,以便与资料库的记录核对。

除此之外,旅行者的身份资料还将得到执法机构资料库的核查,确定是否有犯罪记录、曾用名及化名,以及是否在与恐怖主义有关的监督名单上。这些资料库也储存着挂失护照和被盗护照的信息。

自从US-VISIT程序2004年正式实行以来,已经在115个航空港,13个海港,以及50个最繁忙的陆路口岸办理了近3000万旅行者。负责这项工作的国土安全部计划在2005年底以前,在其他所有陆路口岸实施这一程序。在此之前,12个航空港以及两个海港正在检验类似的出境程序。

US-VISIT不但加强了对每一个人的安全保障,而且让移民官能够迅速确定旅行者的身份,并欢迎合法的旅行者访问美国。

免签证计划

(Visa Waiver Program)

免签证计划始于1986年,旨在促进美国与盟国之间的旅游业和为旅行提供便利;凡到美国进行90天以内访问的这些国家的商务旅行者与观光客可以免签证进入美国。但不是所有美国的盟国都参加了这个计划,而且,美国根据旅行者的目的以及与之相关的入境法律限制,也不是让所有免签国家的公民都享有这一待遇。

参加免签证计划的27个国家是:安道尔、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文莱、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摩纳哥、荷兰、新西兰、挪威、葡萄牙、圣马力诺、新加坡、斯洛维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

一些来自墨西哥、加拿大、百慕大的旅行者也可以免签证进入美国,但根据的是与针对免签国家旅行者不同的法律。对免签国家旅行者的护照规定不适用于墨西哥、加拿大和百慕大的旅行者。

加入免签国家必须符合一些法律规定的条件,如必须给美国公民提供免签证的对等待遇,必须采用可机读护照,必须做到护照挂失迅速通报,对美国签证的拒绝率必须低于3%,而且,这些国家的访客逾期逗留美国的比例,以及违反美国移民法的比例,必须很低。除此之外,这些国家必须实行生物识别技术护照,证明其证件可靠、边境安全、移民控制有效、有执法合作,不会因参与免签计划而导致对美国安全以及执法利益的威胁。

免签国家的旅行者必须持有可机读护照,基于护照颁发时间,美国可能要求他们具有带数码照片的生物识别护照或电子护照。免签国家旅行者在进入美国之前,已经过检查,并且要经过US-VISIT程序。

西半球旅行者计划

进入美国的非移民旅行者,其实绝大多数来自于北边的邻国加拿大与南边的邻国墨西哥。在过去,美国与这两个国家及百慕大的关系特殊,故曾实行免护照、免签证、以及其他的出入境安排。

但在新的安全环境下,美国最终会要求这些国家的公民,包括美国公民在内,从其他西半球国家进入或重新进入美国时,出示有效护照或其他特定的可靠证件。在美国与美国属地之间的旅行,不受新法律的影响。

鉴于上述国家之间的人员流动量非常大,因此,新的规定将分期逐步实施。时间表如下:

2006年12月31日──经由空路或海路来自或前往墨西哥、加拿大、百慕大以及中南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旅行者,必须持有护照或其他认可证件。

2007年12月31日──所有西半球国家的旅行者,无论从空路、海路还是陆路进入美国,都必须持有护照或其他认可证件。

什么是其他认可证件呢?目前,它们包括美国SENTRI、NEXUS、FAST、BCC程序(见上文)的安全旅行卡,美国也在利用新技术发展其他证件形式。

来往于西半球国家之间的旅行者必须了解,社会安全卡与驾驶执照已经不再能作为进入美国的认可证件或替代证件。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携儿童旅行的单亲父母、祖父母或保护人,可能需要出示抚养人证明或儿童双亲的另一方提供的允许这名儿童在西半球跨境旅行的公证信函。这项规定是针对国际社会对拐骗儿童问题的关注而设立的。此外,如果不满18岁独自旅行,应携带父亲或母亲或抚养人提供的一封允许你跨境旅行的信件,否则可能在美国的入境口岸受到耽搁。

(本刊资料库供稿)

上一篇:行政类通知版本下一篇:ICU岗位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