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2006年春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7-09

在全县2006年春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9篇)

1.在全县2006年春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一

文章标题:2006年县长在全县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财税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全面分析当前全县财税工作形势,进一步动员各方力量,提高认识,认清形势,夯实任务,强化措施,确保全年财税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下面,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搞好财政工作的紧迫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财政在调节分配关系、资源配置以及保证各项公共支出、支持产业发展,参与平衡社会供求总量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在新形势下,财政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不断出现,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深刻认识财政在地方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搞好财政工作的紧迫感。

一是搞好财政工作,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与财政增长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财政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为财政提供源泉,只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实现财政的稳定增收,而同时只有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才能更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财政的坚强支撑。

二是搞好财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政府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干部职工工资福利等公共服务职能,而这些职能的履行,需要强有力的财力保障。因此,搞好财政工作,是加快公共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三是搞好财政工作,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内在动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标。促进农民增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信息服务、务工培训等多个方面都需要财政投入。因此,搞好财政工作,是服务“三农”,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内在动力。

四是搞好财政工作,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财政工作对经济的支持导向,可以有效调控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因此,运用财政手段,能有效地进行经济调控,改善产业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二、培植财源,努力实现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财源建设是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要继续稳定现有财源,积极培育新增财源,努力做大财政蛋糕。

一要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影响着地方财源的壮大。要加快发展县城服务业,提高宾馆、饭店的服务水平,积极扶持发展餐馆、娱乐、个体工商户,搞活商贸流通,大力发展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

二要加快扩张工业经济总量。工业是财政收入的骨干财源,经济无工不强,财政无工不殷。县制药厂要尽快恢复生产,建材公司美味佳、地道腊肉厂等企业要积极组织生产,提高骨干企业创税能力。加快精洗煤厂等新办企业的建设进度,确保尽快为财政增长做出贡献。

三要稳定发展农业主导产业。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完成,农业税、特产税全面取消,农村税源微乎其微。但是,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思想,创新思维,在扶持壮大农业主导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上做文章,扶持引导兴办药、畜产品加工企业,让农产品走向加工、流通环节,从而形成新的税源。

四要加大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非经营性资产的整合营运力度,拓宽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挖掘新的财政增长点。

五要切实加大向上争财力度。要加大与省市相关部门的汇报、沟通和联系,掌握国家财政支持动向、重点和渠道,切实加大向上争取支持的力度,尽可能的获取上级更多的支持,缓解我县财政收支压力。

三、狠抓收入,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一要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和财政政策,将国税、地税、契税等各类收入应收尽收,及时足额入库,确保全年财政收入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要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理顺财政管理关系,确保所有财政资金都能足额征收入库。对年初下达给各部门的行政性收费、基金和罚没收入等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

三要不断创新工作思维,改进征收方式,探索新的税收征管办法,最大限度的聚集资金,增加财力。坚持搞好煤炭税费“一费制”管理,维护社会公平,稳定财源。

四要加大稽查力度,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对“偷、逃、漏”税行为,要严厉予以打击,确保所有应收税源都能变为可用财力。

四、推进改革,不断提高财政工作管理水平

一要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规范预算编制和执行,强化预算的钢性约束力;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收支制度;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拓宽政府采购范围,增加政府采购透明度;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理顺财政管理体制。

二要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收入统一缴库、资金专户管理、工资同步发放、用款按预算审核拨付”的模式,加快推进乡财乡用县监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各

乡镇要千方百计寻找新的财政增长点,加快化解乡镇债务,坚决杜绝出现新的债务。

三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扶持农民发展产业、发家致富。保证社会保障资金支出,落实扶贫济困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对教育、卫生、最低生活保障等公

共事业的支出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控一般性支出增长,大力压缩公务费、专项活动费和检查验收费,政府各部门要带头履行节约,建设节约型政府和节约型机关。

四要加强财政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对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财政支出,继续完善核定、拨付、使用等全过程的跟踪监督机制。完善财政监督方式,坚持直接监督和委托监督相结合,形成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多层次、多方位的财政监督体系。

同志们,全年的财政工作目标已经明确,责任已经落实,希望大家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必胜的信心,为实现全年财政工作目标而不懈奋斗。

《2006年县长在全县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来源于,欢迎阅读2006年县长在全县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在全县2006年春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二

今天, 我们在这里召开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 这是在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总结回顾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绩和经验, 研究分析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和任务, 按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商定的工作安排, 具体部署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刚才, 2个省市教育部门和4所高校的负责同志分别就各自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做法和经验作了介绍, 讲得都很好, 听了很受启发, 很受教育。

下面, 我讲三点意见。

一、过去五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 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大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 通过各部门、地方和高校的共同努力, 我们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目标任务。从截止到9月1日的情况看,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1%, 实现就业人数351万人, 比2006年9月初增加了54万人。通过相关渠道了解, 毕业生离校后, 经过各地相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 就业工作又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几年来,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要求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每年都召开专门会议、发出专门文件, 部署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 我们的工作系统奋力拼搏,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五年来, 我们共向社会输送了1738万高等教育毕业生, 确保了每年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离校前后就落实了就业岗位, 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年来, 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作为落实以人为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毕业生就业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处于关键环节。五年来, 我们把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作为全面落实以人为本、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坚持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八字方针的直接要求,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满腔热情地开展就业工作, 全力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理想和愿望, 努力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取得了良好效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促进了高等教育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促进了高等学校实现连续多年的稳定,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年来, 我们健全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政策体系, 实现了又一次制度性的创新和改革。上世纪90年代, 为适应国家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要求,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从指令性计划分配到双向选择就业的转变, 这是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其突出特点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 这是一次成功的深刻的变革。在此基础上, 五年来, 为适应我们国家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着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 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跨入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 我们继续推进制度性变革, 健全和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的一整套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政策体系。按照“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 确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高等学校积极作为、社会各界多方支持的工作机制。五年中, 中央和各地出台了近百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文件, 涵盖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等多个方面, 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基本框架体系。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其显著特点是在坚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 突出强化政府积极促进就业的职能, 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使新时期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和模式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五年来, 我们建立了覆盖全国、功能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就业新形势的要求, 各地和高校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基本实现了就业人员、经费、机构“三到位”要求, 并在就业指导服务“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全国基本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 这个服务体系以高校校园市场、地区常设市场、区域性及行业性协作市场为主要平台, 实现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沟通和资源共享, 市场机制的活力和能量正在逐步释放。现代信息技术在就业服务中得到广泛运用, 在“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的带动下, 就业服务网络快速普及, 全国30个省市和90%以上的本科院校建立了就业网站, 联合多部门、多行业、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成功组建, 成为在更高层次为毕业生和单位提供多种服务的网络“双选”平台, 多样化的网上招聘和各种信息服务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特别重要的是, 通过近年来人事、劳动保障、公安、发展改革、财政、民政、工商、人民银行、共青团等部门的共同努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毕业生离校前后的就业援助、失业登记、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临时救助等全过程的就业工作实现了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社会各方面, 特别是企业界, 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工作, 支持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也为经济社会发展争取了更为强大的人才支持。

五年来, 我们探索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新机制, 奏响了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强音。2005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全面、系统、整体地部署和推进这项工作。各地、各部门和高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以教育为先导, 以政策为基础, 以项目为载体,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中央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 各地还成功实施了60多个面向基层就业的工作项目。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党委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性文件, 从编制、人事、待遇、户籍、升学、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导向, 各高校也制订了一大批配套性的鼓励措施, 组织开展了丰富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活动。很多基层地区的政府和单位给予了积极的配合, 热情地欢迎毕业生。通过这些不懈的努力, 我们探索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的新路子, 一大批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艰苦奋斗、励志奉献, 以实际行动唱响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主旋律, 弘扬了“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新型就业观。

五年来, 我们启动和推进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 努力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提高质量,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五年来, 高等学校主动研究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的变化, 转变办学指导思想, 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地广泛开展就业评估和教学评估, 建立起就业状况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适度挂钩的制度和机制。特别是一大批高职院校紧扣市场脉搏, 以就业为导向, 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 加强实践环节, 使获得双证书的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 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四年稳步上升, 涌现出一大批办学质量高、毕业生供不应求的高职院校。通过几年来不断深化改革, 社会需求和就业对高等教育的导向作用大为强化, 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不断提高, 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更加协调, 高等教育质量在总体上得到较大提升。

同志们,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 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 得益于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督促落实, 得益于各部门通力合作和真抓实干, 得益于全社会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 得益于教育系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得益于同志们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在此, 我代表教育部向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向所有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 进一步明确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 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会议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决策, 进一步确定了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 明确提出了“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殷切期望、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毕业生的亲切关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 教育战线要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要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水平等, 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的, 就是要把高校毕业生输送到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去, 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从而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就业是民生之本, 大学生就业, 不仅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成才, 也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期盼和希望。十七大报告将“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教育系统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个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心坎上, 始终把做好就业工作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大举措, 作为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作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行动, 切实抓紧抓好。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是新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质量从哪里入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 就是培养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 从根本上讲, 高等教育的质量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正像刚才有的校长讲, “毕业生就业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学校就业工作, 最根本的还在于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反过来说, 学生就业情况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在毕业生就业的状况上。如果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好, 就不能说这所大学的教育质量是高的。当前, 对高等学校来说, 既要抓好毕业生就业这个直接环节的工作, 根本的还在于要抓好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环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 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实, 世界上各国的高校评价, 都要看毕业生就业率和薪酬水平, 国际上各个著名大学都极为关心和重视毕业生就业和发展, 把它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们的高等学校要更加关心和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只有下大力气做好这项工作, 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才能真正上得去, 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同志们,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 既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的明确要求, 也是对教育战线发出的伟大号召。各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加大力度, 创造性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这是教育战线同志们的光荣责任和神圣使命, 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我们一直强调, 高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好这项工作, 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关怀毕业生, 要倾注自己的热情、智慧和汗水, 努力为广大毕业生和人民群众办实事, 做好事, 要不惜“走遍千山万水, 历尽千辛万苦, 道尽千言万语, 用尽千方百计”, 总之, 要以对学生极端的热忱、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 把就业做好做实。

三、高度重视, 全力以赴做好200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 在全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量压力继续上升。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59万人, 比2007年增加64万。其次, 结构性矛盾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问题, 毕业生就业过分集中在东部和大中城市, 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城市社区缺乏人才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第三, 教育内部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 一些地方和高校仍然对规模扩张保持着较大的冲动, 不能及时地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改革人才培养, 毕业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亟待提高。第四, 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滞后于就业形势的变化, 部分家长及社会上比较落后的就业观念, 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些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第五, 就业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一些地方和高校的工作还很不平衡, 重视程度差异很大, 有的就业服务设施缺乏, 投入严重不足, 等等。我们面临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 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切不可因为这几年就业工作的成绩和进展而有丝毫的松懈。

根据中央的要求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 最近, 中央十部门召开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明确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大工作力度, 广开就业渠道, 加强就业服务, 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 提高就业工作质量。会议还明确了工作着力点要放在: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 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 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推动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等等, 并对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经费支持等都作了明确具体的安排。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认真落实部际联席会议精神和相关文件要求, 全力以赴开展工作, 并积极做好有关协调配合工作。

从教育系统来看, 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 切实加强领导, 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 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

各地主管部门尤其是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学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 厅长、书记、校长必须亲自抓。省级主管部门要负责牵头, 从政策、经费、服务、项目等多方面, 在省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各相关部门密切协作, 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校要调动全校上下的力量, 形成由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辅导员及专业教师大家都来关心就业、共同促进就业的工作格局, 力争在2008年使高校的就业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取得更加扎实的进展。

(二) 全面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特别要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 努力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各地和高校要根据就业工作新形势进一步落实就业指导人员、机构、经费“三到位”, 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要加强培训工作, 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的专门队伍。要将就业和创业指导课程切实纳入高校教学计划, 提倡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和创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 并依据各校自身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要切实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 增强针对性, 把对毕业生的政策指导和就业服务做实做细, 让毕业生满意。

各级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 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双困”毕业生, 采取“一帮一”的方式, 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和重点推荐, 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 并尽量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要积极争取并配合各地相关部门把这部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政府援助困难群体的政策体系, 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和见习, 落实好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系列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政策。

(三) 加快建设现代化信息服务体系, 切实为毕业生提供及时、丰富、有效的岗位信息, 力争在信息化服务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和全面进展。

要按照国家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和网上联合招聘制度的要求, 加快建设遍及全国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化服务网络, 在网上招聘工作方面有重大突破, 在信息化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就业管理方面有全面进展。各地区、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要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 丰富信息数量, 创新服务手段, 多种方式探索信息共享, 要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参与网络联盟各项招聘活动。同时, 各地要积极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常设市场, 满足举办经常性中小规模现场招聘活动的需要;高校不仅要安排专门场地, 以便经常举办校内招聘, 还要建设用于供需双方远程对话的专用场所, 以便双方能进行网上的初选;对社会招聘要从严审批, 以举办中小规模、专业化、行业化的招聘会为主, 不得举办大规模的现场招聘活动;要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对招聘活动的安全保卫, 切实保障招聘活动的安全有序。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招聘会, 不得以任何方式向高校毕业生收取费用。

(四) 把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作为重中之重, 狠抓政策和项目落实, 力争有突破性进展。

鼓励当代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不仅是解决就业问题, 更重要的是, 这是青年运动的方向,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人才辈出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关系到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和素质教育的实施。现在的状况是基层缺乏人才, 基层急需人才, 而我们的人才队伍包括干部队伍里面很多还缺乏基层工作的经验和历练。我们要弘扬主旋律, 动员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去, 做干部, 当教师, 从事教育、科技、卫生、扶贫和社会服务工作。要在校园中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人才要在基层在实践中成长的舆论导向, 要进一步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艰苦行业就业的优惠政策, 进一步抓好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的落实。要积极参与和组织实施好2008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毕业生到基层农村服务等各类项目和计划, 并持续地关心、支持这些毕业生在基层的成长成才。要结合地方和高校的实际, 认真研究探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等相结合的新途径。

(五) 推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要进一步强调把就业状况与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办学评估、经费投入等适度挂钩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高校教学评估中, 要将就业工作、就业结果作为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突出社会需求对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导向作用。各高校要广泛建立并大力加强与用人单位的经常性联系与合作, 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 争取形成一批示范性的基地。高职院校必须把推进双证书制度作为学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构建实训基地、培养双师型教师、组织技能鉴定, 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相关培训, 确保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专业8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教学评估, 要将双证书制度作为基本要求, 把半年顶岗实习作为主要指标。各地和高校要及时总结和推广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典型和经验, 以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 倡导创业精神, 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努力建设一批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

(六) 搞好离校前思想政治工作和毕业教育活动, 努力形成积极促进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

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 意味着人生新阶段的开始。我们要精心组织好离校前的各项工作, 让毕业生带着对母校的感激之情离校、自豪地离校。在各项工作中, 就业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 要突出两个加强, 即“在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想教育,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要抓住毕业生离校前的这段时间, 帮助毕业生解疑释惑, 排忧解难, 做好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要精心设计毕业教育的各个环节, 举办隆重而别致的毕业典礼等校园活动,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 要持续开展主题突出、生动有效的舆论宣传工作, 在校园中和全社会倡导、推广“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

3.在全县2006年春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三

市委、市政府对今天的会议非常重视。李志刚市长亲临大会并将作重要讲话。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去年工作,部署今年工作任务,引领全市旅游战线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旅游兴市”之路,强力推进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下面,我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学习贯彻全国和全区旅游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于2012年1月12-13日在广州召开。会议传达了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大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会议分析了2012年旅游业发展总体形势,明确了今年重点抓的九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二是认真落实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消费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培育旅游消费热点。三是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加大入境旅游市场开发力度。四是坚持不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构建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的旅游环境。五是大力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六是加大旅游业改革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七是扎实抓好旅游教育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八是加强跟踪督导,大力推动 41号文件全面贯彻落实。九是转变工作方式,加强旅游部门自身建设。

全区旅游工作会议于2012年2月16日在南宁召开。自治区副主席高雄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自治区旅游局局长陈建军总结了2011年全区的旅游工作,并对2012年的工作重点作了部署。2011年全区旅游业发展得到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国家旅游局专门发了贺电,祝贺去年自治区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接待入境过夜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突破10亿美元。自治区党委郭声琨书记、自治区政府马飚主席为此作了重要批示。郭书记指示,全区旅游行业要“在新的一年里抓住机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符合广西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做大做强我区旅游产业”,马主席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加快打造旅游目的地,加快旅游强区建设步伐,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治区领导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到旅游工作中去。桂林旅游对全区旅游贡献很大,入境人数、收入都超过全区总量一半。自治区对我市举办旅游博览会、旅游纪念品展销、旅游标准化建设等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会议明确了今年重点抓的八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入贯彻中央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部署,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将旅游工作全面融入到自治区中心工作中;二是树立大融合、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观念,推进旅游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三是千方百计培育旅游消费热点,扩大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四是加快构建“两区一带”旅游发展新格局,推进旅游“四区”建设步伐;五是以“天下风景,美在广西”品牌为抓手,继续加大整体旅游形象宣传,深化旅游市场开发;六是坚持不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构建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的旅游环境;七是全面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信息化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八是大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旅游部门自身建设和廉政建设。

二、2012年全市旅游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2012年全市旅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央和自治区重大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和全国、全区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把握国内外形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旅游兴市”之路,以扩内需、保增长为核心目标,围绕“两改一融合一示范”、全面实施“五大工程”的总体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力推进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境外、国内市场两手抓,提服务、优环境、育品牌、建精品、保民生、促和谐,走旅游产业化发展之路,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提升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促进旅游业向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转变,加快推进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取得新成效。

预期目标:2012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5%。

三、2012年全市旅游工作重点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2012年全市尤其是旅游行业要围绕“加快推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核心,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支持,力争《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得到国家批复。发改、国土、财政、商务、林业、环保、海关等部门要切实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联系,争取相关政策和工作支持。重点做好“一推二抓三融合四建设”四大方面工作,以大融合开发大市场,以大市场打造大产业,以大产业实现大发展。

“一推”:全力推进以世界旅游城建设为重点的项目建设。

坚持把桂林世界旅游城作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点和广西旅游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区,强力推进桂林世界旅游城这个“一号工程”。要按照“一点三星三区”旅游空间结构,加快桂林世界旅游城各功能区和各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万福休闲旅游区、桃花江旅游度假区、罗山湖体育休闲产业园、国家森林公园、桂林国际旅游商品批发城改扩建、高新七星区甲天下大剧院、雁山愚自乐园地中海俱乐部、桂林·香港3D国际城动漫产业园、桂林国际足球产业园以及中华桂林航天城、平乐漓江小镇、兴安灵渠、龙胜龙脊、恭城山寨-水寨、象山景区中法合作项目、彭祖坪生态旅游景区、瑶族千家洞古镇、桂林印象兰花谷旅游生态休闲度假区、桂林冠岩旅游泽润大酒店项目等一批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加紧会仙湿地公园前期工作。今后凡是在星级酒店建设、国际酒店品牌引入,其功能区划分、规划、设计等方面市旅游局要介入指导和服务。各(县)区、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实施旅游总体规划,全市要形成狠抓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力支持和推动以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各项旅游工作。

“二抓”:抓旅游体制机制创新和深化旅游市场开发。

抓旅游体制创新,就是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整合政府可调控的涉旅资源,统筹市级旅游行政管理职能,形成“旅游产业综合抓”的格局。进一步充实旅游行政部门管理职能,强化旅游规划、旅游产业布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监管等宏观调控职能,构建权责对等、合理、高效运转的旅游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成立桂林市旅游行政执法监察支队。旅游部门要提升协调、融合的能力,单打独斗做不成什么事,要主动协调、争取支持、各记其功。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漓江游览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漓江游览经营机制,多部门合作联动,全方位提升漓江景区品质。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探索完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旅游景区发展机制。

抓深化旅游市场开发,就是要强化营销、创新业态。

——深化旅游市场开发。要通过自己发力和善于借助外力等方式创新营销手段,提高营销效果,不断巩固和拓展原有市场,大力开发新市场,努力快速扩大高端市场份额。积极争取和支持开辟新航线。加强市场广告宣传和客源地旅游促销力度。加大桂林旅游形象宣传特别是产品宣传。建立旅游客源地桂林旅游营销中心。拓展旅游新市场,促进旅游市场高效益有序增长。要加大财政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旅游营销、重大旅游产业化项目推进、企业做大做强等。同时,深化旅游标准化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巩固扩大阳朔、兴安乐满地旅游标准化建设成果,推进漓江游览及各景区景点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加快乡村旅游标准化、品质化建设,逐步实现旅游标准化全覆盖,全面推进桂林市旅游标准化建设。

——创新旅游业态。着力打造提升4条旅游发展轴带,培育自然观光、休闲度假、专项主题三大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水路、公路、自行车三大水陆游线,形成七大旅游品牌。打造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和观光休闲农业示范点。大力发展高尔夫游、自行车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徒步游及攀岩、科学探险等旅游产品,推动旅游高端化、差异化、精品化发展,着力解决产品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同时,加快旅游产品创新,使游客白天有看的,晚上有玩的,走时有带的。推进以漓江旅游产品多样化为核心的产品创新,加快开发城市休闲度假等深度体验的新产品。实施旅游纪念品品牌化战略,举办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生产各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努力完善旅游纪念品设计、生产、销售体系,支持、打造、开发一批新的旅游纪念品。

“三融合”:推进旅游与信息化的融合、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新城与老城的融合。

——旅游与信息化的融合。市工信委牵头,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积极申报“国家旅游信息化试点城市”。加快推进现代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游客为核心的现代旅游电子商务营销新体系。旅游与金融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力争桂林成为全国首批“旅游刷卡无障碍示范区”城市。全面建设桂林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开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坚持旅游文化互动发展。文化部门要深入挖掘桂林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重点扶持打造《印象·刘三姐》、《山水间》、《夜王城》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演艺旅游产品体系。要以开放的思维思考桂林特色文化,尝试游客参与“百姓大舞台”的新形式,努力把桂林优秀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新亮点。积极推进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古灵渠、各类博物馆以及秀峰区鲁家村民俗旅游村、高新区创新创意文化旅游园区、雁山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做强做精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桂林世界旅游城独特的文化体系。探索开发体育旅游、休闲养生旅游等特色旅游,推进工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开发,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继续精心办好第六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第三届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第二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以及县(区)旅游节庆节事活动。

——新城与老城的融合。打造“最美城市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区”。按照“疏解老城、提升品质”的指导思想,进一步配套完善市中心区的文化旅游元素和休闲服务设施,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在桂林城打造以象山景区至伏波山景区为轴线,涵盖正阳步行街、王城东巷、西巷、靖江王府等街区、景区的“最美城市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区”,同时也是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新载体和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下大力气提升桂林城市中心区的旅游核心竞争力。辖区政府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推进休闲区建设工作。把即将于今年五月推出的“梦幻桂林·数码象山”4D夜景灯光秀、大型玄幻杂技歌舞秀《山水间》、正阳文化旅游步行街、滨江民俗演艺休闲街、桂林文化书市及着手创意策划的王城夜游串成一体,打造成为集现代声光电艺术、杂技歌舞艺术、民间民俗历史以及特色咖啡馆、茶馆、书店、酒吧等不同业态的有机聚集,形成桂林最美城市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区。加快打造桂林世界旅游城独特的文化体系,充分考虑新区与老城之间的功能、设施及空间结构上的协调建设与互动发展。

“四建设”:加快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旅游监管体系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法律法规管理标准化工作,营造旅游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旅游企业依法经营的法制环境。完善旅游企业信誉等级评估、重大信息公告及旅游违规、投诉公示制度,依法高效处理每一起投诉,严密监控和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严厉打击强迫消费或者变相强迫消费行为。金融部门要积极推进旅游企业银行征信体系试点工作。培育和打造“诚信桂林”品质旅游形象。

——加强旅游监管体系建设。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促进旅游业监管逐步向旅游市场管理转变。市公安、交通、旅游、物价、文化、工商、卫生、质监等涉旅部门要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加快旅游市场监管数字化建设。重点强化漓江游览秩序监管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旅游市场管理和旅游突发事件中的指挥、组织和协调作用。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增加旅游咨询服务站网点建设。完善旅游交通通达系统。改造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及功能,努力提升服务质量。着力加强旅游安全和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制定完善旅游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巩固旅游试验区成果。

——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从业人员晋级考核与培训机制,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桂林旅游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整体提升一线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大力开发旅游紧缺人才。通过举办导游员大赛等方式,培养选拔一批优秀导游员。通过定期举办县区旅游局长、旅游专业人员培训班等方式,统筹和提高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旅游高技能人才队伍、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等五支人才队伍建设。

4.在全县2006年春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四

同志们:这次全县组织工作会议是在“十一五”开局、新农村建设破题起步、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取得新成果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目的就是贯彻落实上三级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发挥全县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协调各

方、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卓有成效地做好06年的组织工作,为圆满完成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过去的一年,全县各级党组织和组织战线的广大干部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扣主题、突出重点、务实创新、狠抓落实,使党员先进性教育、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组工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等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才队伍建设等四项工作受到了市委的表彰,一些特色创新项目得到了省市委的充分肯定。可以说,我们的组工干部队伍是一支过得硬、拉得出、打得赢的队伍,县委对组织工作是满意的,对这支队伍是肯定的。在此,我代表县委向一年来辛勤战斗在组织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和亲切地慰问!

方才,××部长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报告分为“一二三四五”,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通篇贯穿了创新和服务的思想理念,我完全同意。会上下发了06年组织工作要点,很全面,也很具体。希望同志们认真按照报告和要点提出的目标任务,根据实际,认真规划、强化措施、抓好落实。下面,就如何在新形势下扎扎实实做好新一年的组织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真正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高度出发,准确把握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实践要求的组织工作方向

先进性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执政中,最终落实到“三个代表”上。这是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根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做好新时期的组织工作,就必须顺应和遵循这一要求,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结合新情况、新变化和新任务,找准组织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主要是作到“四个紧紧围绕”:一要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谋划组织工作。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性建设要靠执政能力建设来体现、来检验、来保持和发展。就乡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来讲,领导发展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处理利益关系能力、解决复杂矛盾能力、做好群众工作能力,应该是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目前看,我县多数乡局级班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具备这些能力的,但也有少数班子还存在问题。比如:有的班子合力不强,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问题;有的班子维持现状,满足于过得去,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问题;有的班子在发展面前无所适从、思路不清,缺乏开拓精神和发展魄力问题;有的班子不会做群众工作,解决复杂矛盾不够得力,缺乏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问题,等等。这些现象表现在班子身上,也表现在干部个人身上,尤其是表现在个别班子的“一把手”身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相去甚远,如不尽快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全县发展大局。对此,各级党组织必须站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高度,按照曾庆红提出的“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控制规模、增强能力”的要求,通过强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通过干部调整、机制激励、培训提高、制度约束等措施和办法,不断寻求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思路。二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谋划组织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不仅仅是党中央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惠农政策的调整,更是关系社会安定团结的大问题。最近,县委结合我县农村实际,提出了要着力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吃水难、入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的“六难”问题。可以说,这是制约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其他内容更无从谈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成为泡影。如何真正把“六难”问题解决好,不仅需要丰厚的物质基础做铺垫,更需要有坚实的组织基础作保障。如何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全面制定和有效落实新农村建设规划;如何最有效地整合人才队伍,聚合新农村建设的力量;如何最有效地解决农民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都需要全县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乡村党组织站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列,研究和落实组织工作,把党的建设、组织工作与服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自觉结合起来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直接体现。三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来谋划组织工作。构建和谐××是县委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新的形势下,由于各种利益的激荡和调整,由于社会组织、社会管理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

不穷,各种矛盾还比较突出,构建和谐××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县各级党组织要更加注重研究构建和谐××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真正把构建和谐××体现和落实到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武装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进一步深化对构建和谐××的认识,增强构建和

谐××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须制定体现构建和谐××的干部考核评价标准和办法,形成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正确用人导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以及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构建和谐××的良好环境;必须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切实做到“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清正廉洁、真抓实干”,真正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来推动和谐××的发展。四要紧紧围绕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的转化来谋划组织工作。经过三个批次党员先进性教育,我们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如何使这些已然的经验变为经常性的指导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的长效机制,更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的课题。我们就是要通过开展各种载体活动来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向先进人物看齐,从而投身发展、报效家乡的热情;就是要通过开展学习党章活动,来增强广大干部的荣辱观教育,规范行为;就是要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来加强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真正实现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的及时转化,把集中活动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变成经常性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以此来保持党的先进性。

二、要牢牢坚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标准,充分发挥组织工作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的保障作用

党的先进性建设标准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先进性建设标准有着不同的实践内涵。就一级党的组织,一项具体工作而言,它的先进性建设标准必然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现实条件下,我们组织工作要实践党的先进性,就必须靠紧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强化职能作用,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具体要牢牢把握“五个重点”。

1、要牢牢把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这个重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基石。绥棱发展落后、举步维艰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把建设一支符合形势任务要求、结构合理、能力配套、素质较高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摆上各项工作的首位。要紧紧围绕发展园区经济,建设“创业型、项目型”领导班子,唯发展是图,唯项目是举,真正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检验和评价各级班子建设的生产力标准,使各级领导班子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来,形成“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生动局面。要大力推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升级,扩大走出去的规模,提升请进来的档次,使广大干部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补脑增智。要强化效率意识,把机关工作质效作为衡量检验领导班子带队伍能力的重要标尺,督促各级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立言立行,影响和带动广大干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工作质效,真正建设一支作风过硬,办事高效的干部队伍。

2、要牢牢把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个重点。为政之要,贵在用人。实践证明,选好用好一名干部,往往就能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我们这一届县委一贯坚持的用人导向就是唯绩是举,重用创业者,冲击守业者,惩治败业者。要认真贯彻“四个办法”,不断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强化实绩考核力度,坚持上的标准,拓宽下的渠道,真正以实绩论英雄、选干部。今后,各党委、各部门向县委推荐干部也要坚持这一导向,决不能搞远近亲疏和论资排辈,切实提高用人准确度。要教育干部自重、自警,真正把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来,不要一门心思研究个人提拔升迁,托关系、找路子,干扰我们的干部工作。这要作为一条严肃的政治纪律固定下来。要利用乡镇党委换届的有利契机,大胆尝试“一把手”按能力要素选干部、组班子,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领导干部能力要素的优化组合。要注重在大事大项和急难新任务中发现、培养、锻炼和选拔使用干部,积极努力为优秀青年干部展示才能、发展进步提供机会。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努力创新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让有为者有位,让有位者有为。

3、要牢牢把握人才队伍建设这个重点。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上的可持续发展是最大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我们百般努力,广辟渠道、广纳贤才,但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偏低、结构不尽合理,高能力、高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瓶颈。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从县情出发,紧紧围绕抓好第一要务,开发第一资源,不断满足事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巩固和发展北京、深圳等地的××发展促进会,加大“一元钱”政府官员选聘力度,与名企名校共建联合体,招收高知识层次的大学毕业生,努力构筑外埠兴×的人才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整合县域人才资源,通过组织引导、待遇激励,实现以城带乡、以乡带村,让一切知识和能力要素充分涌流,推进县、乡、村三级人才资源共享。

4、要牢牢把握干部作风建设这个重点。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是干事创业的重要保证。按照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转变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既是一项长期任务,又是一个紧迫问题。要抓住干部教育条例颁布试行的有利契机,把组织广大干部转变作风、服务基层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践内容,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真正“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通过走进基层、走进实际、走进群众、走进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深入贯彻县委十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自觉把党建和组织工作摆放到为民利民的实际行动中去,把县委深入开展“利民行动”的九个方面内容纳入今年班子和干部实绩考核体系当中去,客观地体现为民利民的标准,鞭策和督促城乡广大干部为民干事、为民创业,真正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树立组织工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

5、要牢牢把握先进性教育这个重点。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扎实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实践。要继续把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今年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抓在手上,真正抓紧抓实抓靠。要以学习《党章》为契机,围绕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两个作用”,安排开展好别具特色、富有实效的主题实践活动,扩大教育活动的实践成果;要继续加大理论研讨力度,认真总结三个批次教育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提升到理论层面去研究、探索,用以指导今后的党建工作,深化教育活动的理论成果;要着眼于从根本上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根据教育活动中查摆揭示出来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进行整章建制,努力探索让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以此来巩固教育活动的制度成果。

三、要严格按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具体要求,着力解决影响组织工作有序推进、时效并重的突出问题

党的先进性建设赋予了组织工作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也对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组织工作的职能特点和运行规律,认真研究解决影响组织工作发展的实际问题,求真务实地把组织工作推向前进。一要解决对党建工作认识不高、领导力度不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领导层。有些党务干部,尤其是部门、单位“一把手”,从来不研究、不过问党建工作,总是认为党建工作“务虚”,经济工作“务实”,相比之下,抓经济指标绩效更明显。事实上,这是本末倒置。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决定因素,事业要靠人来干,没有党建工作做基础,经济工作就没保障,不抓党建工作就是抓不住根本,不抓党建工作就是不作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升温升位,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考核、同步推进,实现有机结合,交融共振;要进一步强化管党职责,努力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分工抓,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运行态势。二要解决典型群体建设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的问题。典型体现工作的高度,反映工作的深度,代表工作的水准。虽然我们也一直在强调抓典型、树先进、带整体,但是目前工作典型的数量较少、层次不高,叫得不响,没有形成特色和品牌,社会影响和辐射带动作用也不够。必须全面落实典型培养机制,各党委、各支部都要培养自己的先进,各行业、各层面都要树立自己的典型,各项工作都要有叫得响、树得牢的品牌性工作项目,达到行业有模范,战线有标杆,方方面面工作有典型,真正打造一批体现时代高度,具有××特色的典型群体。三要解决自主创新抓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任务目标确定后,重在落实,贵在落实。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分解任务指标,强化督促检查,保证各项工作协调有序推进;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提出新措施,解决新问题,增强工作的超前性、预见性,创造性地抓落实。真正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落实保证今年组织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组织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四要解决能力素质与工作落实的要求不相适应问题。日益繁重的组织工作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建设一支能力素质较高、作风扎实过硬、善于统筹谋划、能够驾驭工作全局的复合型组工干部队伍。要按照“四个一流”的要求,搞好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组工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分析能力;要强化实践锻炼,多交任务、压担子,使组工干部学会想事、干事、干成事,提高他们的谋划和落实能力。要坚持高来高走,关心和重视组工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努力为组工干部创造干事的环境,提供创业的平台。

5.在全县2006年春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五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0年春运即将开始,为了做好春运各项工作,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0年全区道路春运工作会议,传达交通运输部上周在××召开的全国道路春运工作座谈会精神,分析研究影响2010年道路春运的因素和我区及周边省、市道路运输客流的基本特点,部署

我区2010年道路春运工作,确保广大旅客走得及时、走得安全、走得有序、走得满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领导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周一农副厅长亲自到会,并就如何做好春运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下面,我代表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局就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周副厅长重要讲话,做好2010年道路春运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2010年全国道路春运工作座谈会精神

1月6日,2010年全国道路春运工作座谈会在我区××召开,这是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成立以来的首个全国春运会议,也是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组建以来在我区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行业会议,意义非同寻常,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部和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对我区道路运输尤其是对道路春运工作的高度关心、重视和支持!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李刚司长、徐亚华副司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运管部门领导参加会议。同时还邀请了××、××、××等春运重点地区的交通运输厅分管厅领导参加,我区各市运管处长列席了会议。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潘巍厅长出席了会议并作热情致辞。

与会代表介绍了各省份春运工作准备情况及存在问题、相关对策建议。据预计,2010年春运期间,全国道路客运量将达22.7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5%;全国城市公交客流总量将达80亿人次,日均2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0%。

据分析,今年春运主要特点表现在客流量将保持高位增长、重点地区运输压力较大、中短途运输任务繁重、铁路客运专线对同向省际道路客运影响较大、城市公共交通保障任务艰巨、运输安全压力较大等。春节前将出现民工流、探亲流与旅游流叠加的情况,流向、流量集中,运输压力较大。特别是劳动力输出较多的省份,节后农民工返城客流增幅明显,并将集中爆发。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李刚司长要求,各地要从政治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春运工作的重要性,落实措施,落实责任,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确保道路春运工作安全平稳有序。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责任落实到位。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分析今年春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并落实运输组织、安全监管、应急保障等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

二是加强运力调度,运输组织有力。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和运输企业要针对今年春运期间的出行需求和客流特点,加强运力准备,完善运输组织,保障春运期间运力充足,调度有序。

三是加强督促检查,安全监管有效。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运输企业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切实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和行业安全监管责任,严密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四是落实应急措施,保障重点运输。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针对今年的重点区域客流和重要物资运输特点,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落实应急备用运力,确保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够有效应对、处置得当。

五是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保持对运输市场严管态势,充实一线执法人员,加强巡查和暗访,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切实维护运输市场秩序。

六是加强信息报送,正确引导舆论。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信息报送工作,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2010年道路春运情况分析及主要特点

根据国家统一安排,2010年的春运时间为1月30日至3月10日,共计40天。回首刚刚过去的2009年,可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完成了国家gdp保持增长8%的目标、有效地控制“甲流”疫情蔓延、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新的运价文件、铁路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时速300—350公里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动车组列车开通运营、十二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时间进入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1月1日全面建成,一系列的重大事件无疑将对我区2010年的春运工作产生重大影响。通过深入分析,我们认为2010年的春运跟往年相比将出现如下新的情况和特点:

(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减弱,国内经济较快发展,客流将稳定增长。

6.在全县2006年春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六

县人民政府县长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体育工作会议,全面回顾“十一五”期间体育工作,部署创建体育强县和备战十五届省运会工作,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我县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上个星期,县政府常务会议就创建体育强县和备战省运会作了专题研究,今天就安排召开这个会议,可以说既是一次贯彻落实的会议,也是一次动员推进会议。

刚才,XX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讲得很具体、也很全面,我完全同意;教体局、财政局、南明街道分别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我县体育工作,再简单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明确责任使命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广大体育工作者围绕中心,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体育工作成绩显著。从刚才丁虹同志所作的全面回顾中,可以看出主要体现在三个“好”:一是全民健身势头好。群众参与意识明显提高,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公益设施不断完善,在广大市民中形成了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的浓厚氛围。据初步估算,全县体育人口已超过40%,2000年起,我县顺利跨入全国体育先进县行 列。二是竞技体育成绩好。我县在世锦赛赛艇项目中夺得1枚银牌,在全国比赛夺得3金1银2铜,全省比赛夺得55金36银41铜的好成绩,省第九届田径运动会上,还取得了团体第二名的历史最好成绩,涌现了裘赛荣等一批新昌籍的国家级运动员。三是品牌赛事效益好。承办了国际男篮邀请赛、全国足球联赛决赛、全国男子排球联赛、市七运会等高规格、高档次的大型赛事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为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带来了商机,更是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文体生活。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辛勤工作在体育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体育的发展已经超越自身的一般功能,成为聚人心、惠民生、促经济、展实力、树形象的重要载体,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推动体育工作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1、从繁荣文化倡文明的高度认识重要性。体育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传播窗口。体育蕴含着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文化理念,彰显团结协作、不断追求的文化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体育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经济,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文明程度,对激活区域经济发展,促 2 进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从关注民生促和谐的角度树立新理念。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是体育工作的三大任务,实现三者和谐协调发展是创建体育强县的内在要求。发展体育事业,实现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互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提高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应当成为体育工作的新理念,成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从完善设施强服务的要求明确新思路。当前,我县城乡体育设施建设还不够平衡,公共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我们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的要求,认真研究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全民健身体系覆盖率,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让体育事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4、从创建强县抓提升的目标落实新举措。创建省级体育强县和备战省运会,是我们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项重任务。全县各级各部门要以此为契机,努力探索如何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规划建设一批新的体育健身设施;如何科学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好体育资源,促进体育城乡均衡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有效提升城市品位。要在解放思想上做好文章,在推进发展中转变观念,在强化举措上下足功夫,在探索创新中破解难题,全力推进体育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二、抢抓机遇,推进创新发展

今年是本届政府的起始之年,也是全面实施XXXX战略的奠基之年,更是体育工作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谋划,凝心聚力,推进发展,重点要做到三个“新”:

1、群众体育要取得新成效。群众体育活动惠及亿万人民,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是政府推进“民生工程”的根本要求,也是创建体育强县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要求,加快构建新昌特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使之与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二要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加大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公园、绿地、环路和山水条件,兴建球类运动、健身步道、健身路径,方便群众就近就便进行体育锻炼。抓好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鼓励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开放,从根本上改善群众健身锻炼的环境和条件。三要打造全民健身品牌。建立以体育总会为龙头、各体育协会和行业协会为主线、体育俱乐部和基层站点为基础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利用区位优势,引进更多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高端赛事,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吸引更 4 多的群众加入全民健身行列。四要关注重点群体对象。重点关注老年人、妇女和青少年三个群体,以学校为重点抓好青少年体育,以乡镇为重点抓好农村体育,以社区为重点抓好城市体育。有计划地开展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年龄,形式多样、科学文明的体育健身、竞赛和表演活动,增强群众健身意识。

2、竞技体育要展现新实力。2014年,第十五届省运会将在XX举行,我县也将承办部分比赛项目,这既是对我县赛事项目组织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我县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一是要精心备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调整项目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出精品、抓重点、挖潜力。要抓住我县的优势项目和潜力项目,实行重点支持、重点攻关,使强项更强。努力提高落后项目水平,缩小差距,实现省运会奖牌和总分的整体突破。二是要抓好队伍。要针对我县夺金项目少,尖子队员少,后备人才缺乏的现状,切实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强化管理,注重提高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政策,加快发现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好苗子运动员,推动我县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三是要强化服务。要整合各方资源,在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重点要落实好备战专项经费,切实帮助运动队解决实际问题。省运会召开期间,要围绕我县承办的比赛项目,精心做好比赛筹 5 备、交通运输、食品安全、新闻宣传、志愿服务等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比赛顺利进行。

3、体育产业要谋求新发展。发展体育产业,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我县体育产业刚刚起步,发展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一是要拓展消费市场。要认真研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形成有利于我县体育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体育产业投资体制改革,放宽体育经营活动的从业条件,鼓励多种经济成份投资经营体育产业,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的体育发展投融资机制,有效扩大体育产业规模,提高市场化水平。要根据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大力开发和培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用品销售、体育旅游市场,完善体育产业链条。二是要盘活场馆资源。坚持体育场馆公益性的前提下,探索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经营管理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增强体育发展的活力,增加体育产业收入。利用山水人文优势和现有场馆资源,引进承办更多的体育赛事,发展体育经济并带动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通过体育赛事展示新昌形象、提升城市活力。三是要扩大体彩销售。要强化大局观念,保证体育彩票的公平、公正和信誉。要把握发展机遇,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推进规范管理,力争实现发行总量的新突破。

三、强化保障,营造良好氛围

发展体育事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我县体育事业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1、加强组织领导。发展体育事业是县委、县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树立全局意识和战略眼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把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通力协作的体育工作合力,推动体育工作健康发展。

2、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体育事业资金投入长效机制,要把必须确保的体育经费和设施建设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积极研究制定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确保在人才引进、设施建设、体育投资等各方面工作得到落实。扩大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来源渠道,多方筹措体育事业经费,引导社会对体育事业进行捐赠和赞助,为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3、规范行业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体育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体育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将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体育法制宣传工作,提高体育法制意识,增强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能力。要加强体育宣传,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7 形成全社会热爱体育、支持体育、发展体育的良好局面。

7.在全县2006年春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七

下面, 根据本次大会的主题, 我从三个方面对云南省建材行业的发展作一个简要的交流汇报, 不妥之处, 请予指正。

1 云南省建材行业发展概况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疆, 是全国较早拥有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的省份之一。自1995年5月第一条1 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竣工投产以来, 经过17年的不懈努力, 全省建材工业行业发展迅速, 形成了以地质勘探、科研设计、生产营销、教育培训等相配套的产业体系, 产品涵盖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墙体材料、混凝土、水泥制品、石膏制品和石材加工等多个门类。目前全省16个州市的128个县 (区) 共有建材企事业单位2700多家, 从业人员达20余万人。

2011年, 云南省建材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4亿元, 已成为云南省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水泥仍是云南建材工业的主导产品, 2011年全省水泥总产能9 228万t, 实际生产水泥6 789万t;今年一季度, 生产水泥1606.4万t, 同比增长11.52%;平板玻璃2011年总产能达1 090万重量箱, 实际生产850.03万重量箱;今年一季度, 生产平板玻璃266.4万重量箱, 同比增长36.01%;建筑陶瓷是近年来我省发展较快的行业, 已形成了布局相对集中的发展格局, 年总产能8 700余万m2;墙体材料是云南建材企业数量最多, 分布最广的行业, 2011年全省总产量达163.1亿块标砖;石材产业尚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层次、少收入的发展状况, 现有建筑石材厂家约1 150户, 年工业产值约为12亿元。近年来,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石材产业的发展, 省委书记和省长专门作出重要批示, 要“把玉石、奇石、建筑石材打造成云南又一个大产业”, 提出把“玉出云南”的口号再次叫响, 在“桥头堡”建设重要战略机遇期, 促进云南珠宝玉石、观赏石和建筑石材产业有一个更新更大的发展。

2 云南建材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以来, 云南建材工业行业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先导, 本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 明确提出了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 并下达了具体的分解计划, 制定和实施了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 使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水泥行业为例, 至2011年底, 全省水泥行业共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238条, 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 968万t;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达5836万t, 占全省水泥熟料总产能的84.32%。

二是节能减排深入开展。通过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全省建材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例如:2011年, 云南省水泥行业可比水泥综合能耗平均控制在每吨95.41kg标准煤, 同比下降3.71%;每吨水泥电耗平均降低10%以上;全省共有19套余热发电装置投入运行, 年发电量可达8.4亿kW·h, 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3.52万t;消纳各类工业废渣和城市建筑垃圾、淤泥等2 164万t, 消纳量较上年增长28.96%。

三是行业投资高位增长。2011年, 全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09亿元, 同比增长34.08%, 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21个百分点。

四是兼并重组有序推进。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精神, 在云南省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 中国建材集团、华新水泥、海螺水泥、华润水泥等大企业集团充分发挥骨干和领军作用, 有力推动云南建材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 全省建材企业集团的数量和规模大幅提高。特别是2011年12月16日, 云南省政府与中国建材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 为推动云南建材行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云南省建材工业行业协会发展现状及加强协会建设的几点建议

云南省建材工业行业协会成立于2004年12月, 是省政府直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协会的基本职能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产业政策, 做好全省建材行业的管理、指导和服务, 推动行业科学发展。自成立以来, 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 协会牢固树立服务行业、促进发展的责任意识, 结合自身职能,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来谋划促进行业发展各项工作, 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 为引导和推动云南建材行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目前, 行业协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权责空间狭小以及工作经费紧张。第一, 现阶段政府涉及建材行业的管理部门太多, 一些本应该交由协会办理的事项被行政管理部门攥在手中, 导致行业协会的权责空间过于狭窄;第二, 各地省级建材协会, 无论是财政拨款还是自筹资金的单位, 工作经费都比较有限, 致使协会自身建设不到位、服务条件跟不上、人员结构不合理, 影响了职责职能的有效发挥。

8.在全县2006年春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八

2011年是我们中心成立的第10个年头。10年来,经过广大健身气功管理干部的共同努力,我们建立了《健身气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动2/3的省区市成立了专门机构,编创推出9套健身气功新功法和4套竞赛套路,建立活动站点13000多个,发展练功群众100多万人,开展全国系列展示活动907场,举办全国交流比赛12次,推广工作覆盖到了全国各省区市,并且从国内走向国外,组派117个团组到32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了推广传播,特别是使健身气功项目正式进入全国体育大会和世界传统体育大会。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10年的努力,健身气功管理工作不仅走出了制度缺失、管理滞后、谈气色变的困境,而且呈现出功法推广由城市社区向村镇、学校、企业和机关发展,业务骨干由辅导员向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教练员发展,活动组织由建站设点向俱乐部、培训基地发展,活动内容由推广功法向表演展示、交流比赛发展,项目建设由国内推广向国外传播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全国健身气功工作已经开辟了崭新的局面,发展走势非常看好,我们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过去的10年,是我们共同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10年。10年不平凡的岁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启示之一:健身气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把体现党的政策和满足群众的需求统一起来,把弘扬传统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统一起来,是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启示之二:健身气功是一项特殊的体育工作,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紧紧依靠政府部门的齐抓共管,是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启示之三:健身气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正确处理建设和活动的关系打好工作基础,正确处理积极与稳妥的关系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是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启示之四:健身气功是一项群众体育工作,主动进入到体育事业的整体建设中去,主动融入到大群体的活动中去,是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10年的成绩来之不易,得到的启示也弥足珍贵,其中凝聚着广大健身气功管理干部在创业道路上的艰辛和汗水。

二、关于2011年健身气功工作的估价和评点

2011年,是健身气功工作全面进步的一年,全年有这样几项别具特色的工作。一是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获得国际奥委会颁发的群众体育大奖,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二是全国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受到有关省区市的一致好评;三是直接向站点发送《健身气功》杂志和音响器材的工作落实得比较好,赢得了习练群众的热烈欢迎;四是全国健身气功培训基地和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俱乐部试点成功,走开了推广工作的新路子;五是高校推广、行业体协推广以及配合转化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果,进一步拓展了服务领域;六是我们中心成立10周年纪念活动和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健身气功展示成功举办,产生了比较好的社会影响;七是成立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气功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八是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首次在国外举办取得圆满成功,收到了多面效果,起到了多重作用。2011年各省区市在基础建设、开展活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面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次大会上将对23个省区市健身气功管理单位给予通报表彰,这里特别要对2011年工作进步幅度比较大的新疆、福建、贵州、甘肃、黑龙江的健身气功主管部门提出表扬。一年来,广大健身气功管理干部辛勤奋斗在工作第一线,甘于清贫,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为健身气功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做出了新的贡献。值此年终岁尾之际,我代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向全国的健身气功管理干部表示衷心感谢!

三、关于今后一个阶段健身气功工作的思考和认识

2012年的健身气功工作,无论是大型活动还是基础建设,无论是国内的推广还是国外的教学,特别是还有一些创新性的工作,可以说要干的事情很多,任务也很艰巨。做好新年度乃至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确保健身气功事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十分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把文化引领贯穿健身气功工作的全过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我们就会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政党如何为古老的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行业、各级单位各有各的责任。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一体”的思想、“三调合一”的理念、“身心兼修”的方法,这些儒、释、道等诸子百家文化无不渗透在这一项目的方方面面。因此,无论是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看,还是从这一项目历史背景、社会形态和价值作用的角度看,做好这项工作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刘鹏局长就曾用“五禽戏”佐证体育文化。目前,健身气功推广活动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术升华到学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此,我们中心已经组织专家启动了《健身气功学》的编撰工作,争取在2012年年底前推出,使其成为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的文化权威和理论支撑。健身气功区别于其他锻炼的关键,在于气功是主动地、内向性运用意识,以增强其驾驭形体的能力,促进身心达到高度统一。要使我们的功法紧紧吸引住练功群众并获得更好的功效,必须要深化现有几种功法的教学层次,把“三调合一”的技术要领进入练功状态,以充分体现气功健身的独特魅力。对此,我们已在2011年组织专家启动了四种健身气功教材的重新编写工作,进一步充实其文化内涵,从而使教学推广和习练活动更上一个层次。

(二)要使稳中求进成为健身气功工作的总基调。从事健身气功工作既是光荣的,也是有风险的,在座的每位同志都有切身感受。在我们的工作比较顺利的时候,在我们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大家一定不能淡化风险防范意识,更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这个总基调。稳中求进就是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求发展、求进步。随着健身气功习练人群和各种交流展示比赛活动的增多,无疑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如果对习练者或气功活动管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把握好稳中求进,具体来说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对站点的管理。建站设点要严格按照《健身气功管理办法》要求审批,对负责人和辅导员的审查更要严格。各省区市要严格落实所建站点的年检制度,对未按要求审批的站点要进一步完善手续,对有其名无其实或有违规问题的站点要坚决予以注销。建站设点一定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的原则,已经建立500个以上站点的省区市,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质量提升和数量巩固上,最好能够做到一个站点一个站点地过一过,切实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加强对队伍的管理。建设队伍第一位的是要把好进口关,按照《健身气功项目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暂行办法》要求,严格进行培训、考核和审批,否则不予承认。随着推广工作的深入,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裁判员队伍不断壮大。三是要加强对活动的管理。随着健身气功工作的发展,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比赛活动此起彼伏。希望各地今后举办健身气功活动,要继续按照《健身气功管理办法》规定的权限报批,同时采取体育、公安、场地等方面齐抓共管的安保措施,从而确保活动万无一失。稳中求进,顾名思义不是消极的稳,是一种积极的稳。稳与进是互为因果关系,稳是为了更好地进,进是在保持平稳发展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新进展。总之,大家要牢记稳定是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要将协调发展作为健身气功工作的突破口。这些年的推广工作由点到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明显存在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并影响着推广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我们在2012年要把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作为突破口,进一步解决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一是要解决地区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我们在2012年要把练功站点落后的省区市作为工作的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力争使这些省区市的站点数量发展有较大的突破。二是要解决推广领域不协调的问题。各省区市在2012年乃至今后的工作中,要把上述领域中的建站设点工作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研究、去落实。三是要解决人才队伍不协调的问题。通过10年的努力,我们拥有了一支不同等级的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队伍,但等级比较高的主要在一些高等院校,因此在基层活动中存在人才供需矛盾。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我们要突出抓好培养基层高等级的教学和裁判人员,把培训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放在一线。四是要解决推广模式不协调的问题。可以说依托站点推广健身气功新功法,是我们这些年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模式。实践证明,这一单一的推广模式很难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对此,我们近两年已经有所觉察,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收效甚微。最近,我们已经在北京进行了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俱乐部授牌仪式,明年设想再给一些省区市授牌。希望各省区市也要把建立健身气功俱乐部这一做法推广起来。总之,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各自的短板,从而做到协调发展、全面进步。

9.在全县2006年春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九

谱写四川林业建设新篇章

——在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林业工作会议,是在“十五”胜利结束,“十一五”开始起步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总结前五年,展望后五年,谋划新发展,开创新局面。围绕这个主题,我讲四点意见。

一、2005年工作总结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顺利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的《贯彻意见》,坚持依法治林、科教兴林、人才强林、苦干育林、团结护林,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全年完成营造林774.3万亩,为年度计划的129.05%;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27.94%提高到28.98%,增长1.04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省政府确定的年度目标;实现林业总产值330亿元,为目标任务的117.86%;落实林业建设资金512187万元,比2004年增长3.3%,其中国家投资461262万元,省级资金50925万元,为推动我省林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去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以提高效益为中心,推动林业全面发展。去年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借,推动林业沿着数量与质量并举、更加注重成效的轨道健康发展。

1、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稳步推进。在依法管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国家下达我省天保工程人工造林70万亩,飞播造林90万亩,封山育林360万亩。为提高工程管理水平,针对近几年天保工程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各地和有关部门执行。退耕还林关系到农村工作的大局,我们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退耕还林“五结合”(将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等配套措施结合)的要求,提出了四川的贯彻意见,为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了政策保障。去年向国家争取退耕还林指标110万亩、配套荒山造林60万亩、封山育林80万亩,全部完成任务,基本解决了各地因超计划造成的遗留问题。在抓好工程造林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营造各种林木1.37亿株。

2、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成绩喜人。召开了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的保护工作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按照会议要求,不断加强保护事业,推进保护区晋级升格和示范保护区建设。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申报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申请大熊猫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以及赠台大熊猫选送等工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大熊猫人工繁育捷报频传,一年之内生产幼仔15胎21只,成活20只,其中卧龙保护区繁殖13胎18只全部成活,创历史新高,取得了连续6年幼仔成活率100%的优异成绩。

3、产业发展提速增效。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纲要》,由省政府下发各地执行。省厅印发了工业原料林培育业、林果种苗业、林产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四大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各地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建基地、扶龙头,立足优势搞开发,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新兴产业。2005年,全省林业第一、二、三产业实现产值190亿元、100亿元、40亿元,同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5.8%、26.4%和39.9%,二、三产业增幅较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我省竹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中央主流媒体的关注,被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型,于7月29日在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引起很大反响。

为加快我省林业产业发展,我们组织21个市、州林业局和省厅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浙江进行专门考察。这次考察活动,使大家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经验,更加坚定了我们搞好林业产业的信心。同时,根据省旅游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决定,由我厅牵头,对21个市、州景区的生态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评价,并写出了专题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发展生态旅游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我厅也召开了生态旅游发展座谈会,目的是通过群策群力,进一步理清思路,增添措施,把这个产业不断向前推进。

4、林产品生产经营顺利开展。去年向国家林业局争取人工商品林采伐计划110.4万立方米,比2004年增长26.9%,在84个县开展采伐试点,生产商品材56万多立方米,缓解了木材供需紧张的矛盾,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生产竹笋干等11种主要林特产品24.6万吨,比2004年增长44.5%。进一步规范了木材及其他林产品加工和经营管理。为39家松茸出口企业发放了经营许可证,批准37家松茸出口企业出口松茸1226吨,野生动植物进出口总额13.13亿元,其中出口创汇12.4亿元。

(二)以巩固成果为重点,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随着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1、大力加强森林防火。去年上半年,全省重点林区持续高温、干旱,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安排部署,省厅也及时派出工作组进行督促检查,同时配合省人大对森林防火开展执法检查,积极做好预防工作。特别是5月17日—6月7日,凉山州木里县东孜乡、水洛乡、唐央乡和甘孜州九龙县上团乡接连发生4起重大森林火灾,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国家林业局领导对此作了重要批示,省护林防火指挥部立即启动了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5名厅领导先后赶赴火场第一线,指挥扑救工作。通过省、州联合指挥部精心组织,广大警民连续奋战,成功地扑灭了4场森林大火,实现了科学扑灭林火和无一人员伤亡的预定目标。据统计,全省去年共发生森林火灾232次,受害森林面积3.4万亩,火灾损失率0.18‰,是“十五”期最高的一年,但仍远低于1‰的控制指标。

2、切实开展有害生物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森防方针,根据病虫情发生态势,实施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创新试点工作,首次采用了专用直升机,及时开展森林病虫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全省共发生森林病虫害面积1042万亩,防治面积935万亩,森林病虫害成灾率0.09‰,低于5‰的控制目标。

3、继续强化林地管理。一方面,坚持依法管理林地资源,防止林地流失和逆转。另一方面,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保证了26个涉及使用林地和采伐林木的重点水电工程、交通工程项目及时办理手续;对12个新上的重点项目,加快了相关手续办理的前期工作。去年经审核审批同意的工程项目,使用林地面积37749亩,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1.17亿元。

4、查处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年来,森林公安、资源林政管理等执法部门共破获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8942起,查处8803起,收缴木材1.77万立方米,野生动物115万只,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8400多万元。

(三)以严格执法为抓手,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进一步拓宽了便民渠道,提高了办事效率,也为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1、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通过健全制度、完善管理、改进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林业窗口各项工作、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及时发布林业政务信息、公开办理事项、开通厅长信箱等方式,进一步畅通了林业主管部门与群众沟通的渠道,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同时,通过《阳光政务》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主要领导与人民群众直接沟通交流,倾听群众呼声,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进行现场解答,督促落实,以实际行动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2、认真清理上报林业行政许可事项。依法对涉及林业部门的行政许可项目、设定依据、审批机关、收费项目等内容进行了再次清理,按时上报了43项林业许可事项办事指南。进一步健全行政许可受理制度、审查审批制度、行政执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对各种林业许可事项,做到了条条有答复,及时、优质、高效办理。

3、深入开展两大工程执法监察。按照省委、省政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我厅切实履行两大工程执法监察牵头职能,及时召开省级有关部门执法监察联席会议,组织开展了7个市州执法监察循环交叉检查,对3个市退耕还林粮食补助改为现金补助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暗访,督促2个县查处了违反退耕还林政策案件,追究了6人的党纪政纪责任,维护了农民权益,巩固了工程建设成果。

4、规范资金管理。去年是国家林业局确定的“资金安全年”,我厅在积极争取资金的基础上,从严规范资金管理,从立项决策、计划下达、资金拨付、结算支付到报账审核等各个环节,都坚持严格把关。同时加强资金稽查,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回访,保障资金落实到位。对资金到位差和2004年审计退耕还林资金中发现问题的单位进行督办,保证了资金安全运行。

(四)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根据省委安排部署,我厅扎实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厅机关及在蓉直属企事业单位共2332名党员,通过先进性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党性觉悟,增强了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纪政纪的自觉性。坚持把先进性教育与创“四好”、争一流结合起来,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增强;把先进性教育与建设学习型机关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外学王顺友、内学张和民、奉献在林业活动,行业上下和谐,作风明显改变;把先进性教育与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林业发展、改革和稳定,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五”计划的全面实现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十五”林业建设的成绩和经验

“十五”期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五年,是我省林业发展速度最快、投资最多、变化最大的时期。五年累计成片造林3852.8万亩,为国家计划3813万亩的101%,比“九五”期的2670万亩增长44.3%;封山育林1077万亩,为国家计划1050万亩的102.6%;落实林业建设投资227.5亿元,比“九五”期的82.5亿元增长175.8%;森林覆盖率由24.23%提高到28.98%,增加4.75个百分点。生态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五年初见成效”的目标如期实现。全省呈现出盛世兴林的大好局面。

(一)全省生态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现已进入“治理大于破坏”的新阶段

在果断停止天然林采伐的基础上,继续对全省森林资源实行依法管护,管护面积由2000年国家批准天保工程实施方案的2.88亿亩上升到3.23亿亩(含灌木林),增长12.15%;每年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1100万立方米,5年累计减少5500万立方米,相当于少采伐天然林面积588万亩;森林火灾损失率连续5年控制在0.2‰以下。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同时,加快国土绿化,共计完成坡耕地退耕还林1318.4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231万亩,天保工程公益林及其他造林1303.4万亩,大批宜林荒山、陡坡耕地和疏林地已经披上绿装,沿江沿路到处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根据清查资料,“十五”期间,全省有林面积由17585万亩增加到21028万亩,新增3443万亩;活立木总蓄积由14.65亿立方米增加到15.82亿立方米,增长1.17亿立方米。目前我省森林面积居全国第4位,蓄积居全国第2位。随着森林资源的不断增加,边治理、边破坏的历史结束,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遏制,穷山恶水的面貌得到改变,生态建设进入“治理大于破坏”的新阶段。通过对不同生态区进行定位监测,全省5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2.53亿吨;岷江、涪江每立方米河水的含沙量分别下降64.5%和85%。现有森林资源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定二氯化碳和供给氧气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价值,每年达1332.5亿元。生态面貌的改善,不仅为我省大开发、大开放特别是生态旅游的蓬勃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建设生态四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林业产业由恢复性增长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为助农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始终坚持把生态工程建设同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面向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后续产业。“十五”期间,落实中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专项资金、财政贴息资金4.6亿元,支持竹产业、名特优经济林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全省民营投入林业一、二、三产业资金累计达40多亿元,兴办林果、加工、营销等各类企业1万多家。到目前,全省已建立竹资源、速丰林、名特优经济林基地3500多万亩。一批龙头企业相继崛起,其中竹浆生产能力达100万吨以上,纸和纸板生产能力突破140万吨,人造板生产能力60万立方米,木竹地板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平方米。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05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330亿元,比2000年的119亿元增长177.3%,年均递增22.6%;农民从林业上获得人均纯收入230元,比2000年的126元增长82.5%,平均每年增加20.8元。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而且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十五”期,国家累计投入我省退耕还林资金125.7亿元,按640万退耕农户2400万人口计算,每年户均392.7元、人均104.7元。

(三)森工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推动了林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森工问题是长期困扰我省稳定工作全局的一个突出问题,热点问题多,解决难度大。因而我们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妥善应对集体上访等突发事件,防止了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一次性安置森工企业富余人员2.4万余人;去年第一批139户森工企业共豁免银行债务8.08亿元,占我省金融机构已核准13.7亿元的59%。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森工问题,关心林业职工。省上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后拿出资金约1.5亿元,解决了森工离退休人员死亡丧葬费、死亡职工一次性抚恤金、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职工医疗保险等问题,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去年5月,又在清理政策的基础上,由企业所在市州制订方案,筹措资金,解决退休人员反映最为强烈的统筹项目外费用问题,已经逐步兑现到人。通过这些工作和措施,维护了林区和社会稳定,为企业改革和林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地抓住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林区“木头财政”向生态经济转变。阿坝州立足优势资源,把生态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来抓,2001年仅从旅游业中就获得财政收入1.2亿多元,比实施天保工程前“木头财政”收入增加3000多万元。甘孜州坚持实施“旅游兴州”战略,2004年实现旅游收入12.4亿元,占GDp的30.7%,同1998年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二产收入8.9亿元相比,增长39%。生态经济的发展,既增加了地方和群众的收入,又为解决森工问题,维护林区和社会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大熊猫拯救繁育结出丰硕成果

迄今为止,全省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15个,保护面积由280万公顷增加到745万公顷,占幅员的比例由5.78%上升到15.37%,保护区网络体系基本形成,90%以上的珍稀物种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拯救繁育硕果累累。全省现有野外大熊猫1206只,栖息地面积177万公顷,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76%和77%,人工圈养大熊猫146只,占全国的77%,三项都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世界人工圈养大熊猫188只,其中卧龙就有103只,占54.8%。

(五)在实现重点突破的同时,其他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国家林业局的部署和省领导的要求,全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森工体制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林业综合执法改革等试点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势头良好。对外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展开,5年累计引进外资2.15亿元,派出国(境)外考察350多人次,引进项目国内培训2000多人次,不仅促进了我省林业建设,而且学到了不少先进管理经验。科学技术在推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十五”期,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31项,这些成果为全省林业发展提供了大批种质材料和实用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比“九五”期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实施各类开发和推广项目160多项,建立试验示范面积340多万亩。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行业持续推进,5年来共培训各级各类从业人员250万人次,并形成了一支拥有70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和5000多名中级技术人才为主的林业专业人才队伍。新建和改建骨干苗圃194个、良种基地90个、采种基地64个,目前林木种苗基地面积已达146万多亩。结合机构改革和林业发展需要,在重点林区建立乡镇林业工作站,非重点林区建立片区工作站,全省基层林业站达到3011个;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站170个,森林病虫测报检疫站49个,森林公安机构413个。林业系统电子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为推进政务公开、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林业建设任重道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十五”期,我省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生态状况比较脆弱,现有森林资源分布与结构还不合理,新造人工林质量不高,功能不强;西部高寒山区、干热干旱河谷治理难度大,部分地方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生态灾害仍较严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发生频繁,生态建设和保护管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产业发展水平低,大型龙头企业少,中介机构发育缓慢,服务带动能力不强,“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突出。三是经营管理粗放,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投入产出率不高,整个林业经济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粗放型、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四是林区交通、通讯、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较差,不适应林业生产特别是防火救灾的需要。五是林业改革、发展、稳定还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特别是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林业建设还任重道远。

通过“十五”期的努力,我省林业既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状况的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又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基础。新闻主流媒体对我省林业“十五”期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大量报道。回顾这五年的实践,有不少好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一是坚持围绕战略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关于生态建设的总体部署,从维护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大局出发,提出了把四川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并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几年来,我们始终围绕这一目标,依靠广大干部群众,依法保护现有森林,大力开展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全省国土绿化步伐加快,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加强,城乡绿化一体化稳步推进。生态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坚持生态建设优先原则,实行生态与产业“两手抓”。加强生态建设,培育后续产业,是新时期我省林业的两大基本任务,二者相辅相存、相互促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不抓生态,林业就会迷失方向;不抓产业,林业就会丧失活力。因此,必须把生态建设摆在林业工作的首要地位,通过改善生态状况,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创造有利条件;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产业再造和结构调整,实现生态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这是推进“绿川富民建小康”的必由之路。

三是坚持结合助农增收,加快推进林业发展。这些年来,我们坚持把生态工程建设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改善农业基本条件,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坚持“谁造谁有谁受益”,把植树造林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广林草牧、林竹纸、林药间种等多种治理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实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只有把农民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调动农民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林业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是坚持实行分类指导,突出区域发展重点。针对我省地域特点和各地优势,我们按照发挥优势、分区突破的原则,将全省分为川西高原区、川西南山区、盆周山区、盆中丘陵区、川西平原区5大区域,对各区域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出不同要求,实行分类指导。这样作,有利于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分区施策,加快发展。

五是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几年来,我们把中央和省委的指示与林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认真总结,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林业建设管理体系。这就是: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组织管理体系,各项措施相互配套的工程管理体系,执法监察、工程监理、社会监督和检查验收“四结合”的综合监督体系,业主开发、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产业运行体系,等等。这些管理措施,对于推动林业健康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是坚持主动维稳观念,把稳定工作摆在重要地位。我们充分认识到,要搞好林业建设,必须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我省林业不仅存在较多历史遗留问题,而且还面临体制转换和加快发展的双重任务。特别是森工问题,关系到民族地区和社会的稳定。因而,我们在研究林业问题、部署林业工作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把维护稳定摆在重要地位,千方百计做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工作,化解矛盾,平息事端。只有把稳定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林业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

三、“十一五”林业发展思路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谱写新的篇章,实现新的目标。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全省林业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的《贯彻意见》,坚持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四川、和谐四川等历史性任务,推动林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根据上述要求,“十一五”我省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起布局与结构比较合理,具有多功能、高效益的森林资源体系,力争每年增加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初步形成类型多样、比例协调、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在改善生态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力争人均超过300元。

基本任务:

——围绕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奋斗目标,依靠全社会力量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在我省布局,每年成片造林达到600万亩以上;建成绿色通道10.5万公里,城市绿化率达到30%以上;全省净增有林面积2920万亩。自然保护区由115个上升到125个,形成布局比较合理、种类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备的保护网络体系。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大力培育生态经济“双赢”的新型林产业。到2010年,以木、竹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达到2700万亩,年产木材400万立方米、竹片500万吨以上;经济林果及林木种苗基地达到1800万亩。大力发展深加工度、高附加值产品,到2010年,使环保型、功能型人造板生产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制浆造纸能力达到120万吨。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培育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依托成都等中心城市,培育一批林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发展物流、营销等现代服务业。

——结合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建设好五大商品林基地。一是以木材加工业较发达的地区为重点,新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500万亩;二是以制浆造纸企业为龙头,新建竹资源基地500万亩;三是以各类适生区为重点,新建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400万亩;四是以各地中心苗圃、骨干苗圃和城市视野区为依托,新建绿化种苗、花卉和有色观赏植物基地20万亩;五是在川西南山区营建以“小桐子”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基地200万亩。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党中央把生态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林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加快林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有利于我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资金、智力和技术,为加快林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全社会对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正在形成一种广泛的共识,人们的绿化意识、保护意识普遍增强,并向更加自觉的方面发展;通过“十五”期的努力,我们不但取得了丰富的物质成果,而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做好“十一五”的林业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实现“十一五”林业发展目标,应着力采取以下举措。

(一)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建设。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新时期林业工作的首要任务。从我省实际情况来看,生态建设还处于“治理大于破坏”的初期阶段,要巩固和扩大来之不易的成果,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建设,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带动林业大发展,广泛开展社会性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加大困难地带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力度,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城乡绿化、美化水平,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完善森林的系统功能,构筑规模宏大、稳定高效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使“天府之国”尽成秀美山川,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发展。发展林业产业不仅有利于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种需求,也有利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要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和产品,推动产业布局区域化、集聚化。积极改进生产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木材消耗结构,大力节约木材、资源和能源。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业强省战略和我省林业实际,应强化二产,拉动一产,发展三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采取市场牵引、政策导向、项目倾斜等多种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高起点、高质量、高产出的产业示范基地,扶持一批覆盖面广、功能完善、规范高效的中介服务组织,实现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综合实力,逐步改变“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努力打造林业经济强省,为增加农民、林业职工和地方收入,扩大城乡就业作出新的贡献。

(三)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体制创新。我省林业改革开放相对滞后,制约了林业的快速发展。必须继续高扬改革开放的旗帜,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举措来促进管理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林业自身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森工企业、国有场圃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的改革,更新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办法,消除影响林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探索和完善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合理流转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激活加快林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促进规模经营和优势产业的成长。采取更加灵活开明的政策措施,不断改善投融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林业的资源优势与社会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混合所有制林业,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搞好服务,提高科学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水平,为加快林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

(四)坚持走科技兴林、人才强林之路。要推动我省林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集约经营水平。因此,要树立大科技思想,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创新,建立健全大科技支撑体系,从重大决策到规划设计,从生态建设到产业开发,从造林绿化到资源保护,从基础设施到工程管理,都要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要采取项目起步、外出“联姻”、高位“嫁接”等多种途径,发展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和产品。努力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行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以智图强”的现代人才理念,加速培养能手型人才,提升职工素质;培养实用型人才,提升林农技能;培养专家型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管理水平。创新人才管理体制,依靠和用好各类人才,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使林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五)全面实施依法治林的基本方针。进一步落实依法治林的方针,依靠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维护林业生产秩序,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订、修改和完善我省的相应法规,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林业事务。深化林业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执法力量,提升执法权威。在全省范围完善依法行政的决策机制,林业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政府首长林业建设任期目标考核机制,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严格执行重点生态工程管理制度,林业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法律制度在林业建设中的保障作用。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林区和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坚持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六)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建设:一是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二是完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和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体系;三是加强森林火灾预防、林火监测、森林消防体系建设,健全森林病虫害、有害生物入侵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机制;四是加快信息网络系统的优化升级,加大“3S”技术、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力争在森林资源消长、生态效益监测、重点工程档案、自然灾害预防、投入产出分析以及产权流转、市场监管等方面实现服务信息化、管理数字化。

四、2006年工作安排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根据国家林业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我省林业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重点,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

主要任务:依法管好全省3.23亿亩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屏障;完成营造林600万亩,力争森林覆盖率提高1%;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360亿元,使产业发展保持快速增长的好势头。

(一)全力搞好生态建设

1、加大力度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的通知》,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天保工程政府首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森林管护责任制和部门协作制、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以及报账制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加强对各种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并按考核实绩对任务和资金进行调控。认真总结工程示范点建设经验,进一步推广社区共管共建的成功模式,调动林区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搞好森林管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调整天保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摸清情况,主动做好工作,确保方案调整平稳过渡,稳定工程投入,并积极争取把1998年以来新增的造林面积纳入管护补偿范围。

2、高标准抓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是重要的战略举措,需要认真总结完善,切实抓好。因此,必须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精神和我省贯彻意见,按照“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要求,把巩固现有退耕还林成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并纳入退耕还林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进一步加强对规划设计、造林施工、检查验收、政策兑现、确权发证、抚育管护、效益监测、档案建立等关键环节的管理,高标准搞好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退耕还林计划,禁止超计划实施;认真落实退耕还林现金补助政策,确保足额兑现到户;积极推进“五结合”,严禁毁林复耕,稳步提高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效益。

3、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坚持围绕大熊猫抓保护,围绕猕猴抓开发,围绕自然保护区抓旅游,依法保护好大熊猫等珍稀物种,有序开展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尽快改变自然保护区“划而不建、建而不管”,界限不清、范围不明的状况,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考核评估和“一区一法”工作。强化湿地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区升级和示范保护区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健全和完善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和工作制度,提高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能力和对突发疫情的应对能力。

4、积极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和其他工程造林。充分发挥绿化委员会在国土绿化中的统筹协调作用,积极开展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加强绿色通道和城市林业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搞好我省防治规划,明确治理重点,分步组织实施;继续抓好国家级沙漠化治理试点示范工作。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国家尽快启动长防二期工程和石漠化治理工程。

5、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强化营林措施,大力营造合理密度的混交林、复层林,使混交林在新造林面积中达到30%以上。采取有效的技术经济措施,因地制宜搞好低产林、低效林改造和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特别要下功夫加大种苗质量监管力度,提高良种使用率和苗木质量。加速推进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全面完成林木种苗地方标准制定工作。

(二)发展壮大林业产业

1、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纲要》。以《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纲要》为指导,在优化生产布局、发挥区域优势的前提下,选好当家树种和优质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商品林基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结合城乡绿化一体化,努力打造城郊森林公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采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延长产业链。有条件的地方,应以建设大企业、培育大产业为目标,联强联大,优化重组,深度开发,尽快形成有较强竞争力和明显经济效益的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推进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认真贯彻全省生态旅游发展座谈会精神,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四川生态旅游业发展意见,明确发展思路、基本政策和主要举措。各市、州要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及其他重点景区为依托,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并与当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围绕省上和各地确定的精品线路,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开发。在稳定林木林地所有权、依法行使管理权和严格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放活经营权,推进生态旅游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3、加强产业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抓好项目建设。因此,要努力包装一批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将省上确定的四大产业,特别是竹产业、人造板、装饰材料、木质原料林、生物质能源、油橄榄、核桃、花椒、生态旅游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转化为一个个具体项目,以项目吸引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使林业产业在更高的平台、更宽的领域加快发展,做强做大。今年要采取更多更好的措施,确保拿出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尽快申报一批,积极引进一批,抓紧储备一批,有条件的及时开工一批,把“十一五”项目建设从一开始就抓得扎扎实实,抓出良好成效。

4、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用好用活中央、省上关于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整合林业开发资金,有计划地安排好资源培育项目,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企业与林农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林农生产原料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带动能力。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原则,创造条件,加强指导,大力培植服务合作型、专业协作型、产销合同型、股份开发型等多种形式的林业经济联合体和重点产业行业协会,积极构建“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发挥中介机构在衔接产销、抵御风险、提供技术、调节利益关系等方面的作用。

5、加强统计信息管理。认真做好林业产业统计制度的研究和试运行工作,注重林业产业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与评价,优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建立林产品评价体系,适时发布林业产业政策、产品类型、技术规格等方面的动态信息,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金向优势产业聚集,指导企业生产适销对路和有市场前景的产品,获取最佳效益。

(三)推进林业改革开放

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要精心运筹谋划,抓住林业产权制度这个关键,在认真总结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指导,周密部署,规范管理,扎实推进,把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积极探索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和森林资产融入市场的有效途径,推进森林资源向森林资本转变。建立健全有资质的资源评估机构,抓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推动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为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奠定良好基础。

加大森工企业改革力度。进一步优化企业劳动用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干部职工的创造活力。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改革森工现行管理体制,通过天保工程和发展后续产业,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争取政策,妥善解决好职工社会保障等问题,维护职工权益,构建平安林区。

加强对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开展全省国有林场基本情况调查,认真做好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的界定工作。合理开发优势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编制国有林场扶贫开发规划,支持贫困林场利用扶贫资金发展生产,逐步改善生活条件。根据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意见,提出我省国有林场改革的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

继续做好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按照“坚持两个相对分开”、“权责一致”、“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积极创新林业行政执法机制,整合队伍,理顺职能,健全制度,以多头分散执法向集中综合执法拓展为目标,逐步建立起权威、高效、规范、廉洁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提高林业依法行政水平。

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坚持把招商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作为全省林业对外开放的重点,拓宽视野,创新方式,主动出击,增强实效。要树立“林业以外都是外”的观念,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力争在引进资金和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优化政策,搭建平台,推出一批上规模的产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优势资源开发,高起点、大手笔推动林业产业建设。继续监管和协调现有国际国内合作项目的执行;积极开展森林碳汇国际合作和生物质能源招商引资项目的规划和启动实施工作。

(四)增强林业发展动力

1、坚持实施科教兴林。按照“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超前研究,解决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和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科技融入工程造林、商品林培育、林产品精深加工等各个领域,提高林业的科技含量。抓好林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和实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3S”管理系统和资源数据库建设。继续抓好生态效益监测。积极探索科技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绩效评价制,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先导型企业,为林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竞争择优机制、综合评价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加大人才开发培养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有计划地开展对林业行政管理人才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加强对林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好林业企业管理人才的培训,提高经营开拓能力。特别要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各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和农村林业实用人才,引进急需人才,造就拔尖人才,为林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3、积极争取有关政策。积极争取林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建立产业开发资金,推动林业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强对森工企业、国有林场的调查研究,配合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改革发展的扶持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基层林业工作站的布局,整合力量,加强建设。深入研究育林基金管理改革中有关新问题、新措施,配合国家尽早出台《育林基金管理办法》;继续做好森工第二批债务、世行贷款剩余到期债务的豁免工作,为林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五)强化执法监督管理

1、加强行政执法。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实施纲要》,落实林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林业行政执法管理,开展林业行政执法检查。制订我省林业“五五”普法规划并组织实施。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行政许可效率,做好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答复、行政复议等各项工作。加强对重点工程的执法监察,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2、加强资金管理。认真落实资金管理责任制、违纪违规问责追究制、项目申报审批、物资采购和大额资金支出集体审批制,建立项目绩效评价制等制度,从源头上加强资金管理。继续抓好种苗工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火险区、森工非经营性项目等基建工程的竣工验收,尽快发挥投资效益。进一步加大资金监管力度,重点选择资金管理混乱、问题较多的地区和单位,以及前些年从未接受国家、省、市三级检查的“盲区”进行稽查,切实增强各地各单位的资金安全意识。加大资金审计和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的工作力度,维护资金安全。

3、加强资源保护管理。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严格执行“十一五”采伐限额,严格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切实加强林木采伐管理,规范木材运输、加工和经营秩序。充分发挥森林公安等执法队伍的作用,强化林区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依法打击破坏森林、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森林防火工作,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开展火灾隐患整治行动,发现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完善并严格执行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方案,加强重点火险区的监督指导和林区火源管理。搞好森林防火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森林火灾的综合防控能力。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认真落实国家林业局《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和《重点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本地应急机制。贯彻“预防为主、促进健康”的方针,加强林业外来有害生物防治,搞好动态管理。

(六)提高机关执行能力

认真学习、贯彻和遵守党章,巩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不断增强党性。完善机关思想、组织、制度、作风、业务建设的各项措施,提高机关服务水平和执政能力。各级机关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善于抓大事、谋全局,把林业的发展放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吃透“上情”,熟悉“外情”,掌握“下情”,把握工作主动权。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群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决定”的工作机制,把各项重大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形成上下一心干事业的强大合力。始终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抓重点、攻难点,解决好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推动各方面的工作有序进行,高效运转。加强林业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政务信息和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宣传林业的成就和经验,宣传林业的政策和法规,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为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强化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宗旨意识,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紧密结合实际,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安全生产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其他热点问题,从小处着想,从实处着眼,为群众办好事,解难题,从源头上夯实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林区的群众基础,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贯彻中纪委、省纪委六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五不许”、“六不准”和政府采购等规章制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以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形象体现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密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上一篇:创新部队管理教育工作下一篇:申请入党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