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路上优秀作文

2024-07-26

行走在路上优秀作文(共15篇)

1.行走在路上优秀作文 篇一

重新踏上这条记忆中的小路,沥青的味道飘入鼻内,搅得心里的回忆开始发酵。

“小龙,快,快来,帮我把锄头拿过来!”

正在田间四处穿梭的我,突然听见外公的叫喊声,我放下手中轻柔的蒲公英,从不远处的田野里翻出了一把又小又旧的锄头,交给了正在认真修路的外公。

“嗯,今天小龙表现不错!速度挺快的。”

说罢,外公弯下腰,用力地锄起了路边的杂草。我站在一旁,静静的看着外公,他黝黑的皮肤上爬满了汗珠,在夕阳的照射下,一闪一闪的。外公虽然年过六旬,但身子骨仍很健壮。他把锄头插进泥土中,用脚踩着锄头的金属部分,直到它没入了泥土中。接着,外公紧握着锄头的木棍的一端用力向下压着,他的脚使劲地蹬着地面,好像一松手他就会被木棍弹飞。他的袖子卷着,我可以很清楚的看见那上面的青筋,像一片叶儿的生命的脉络。等那些野草铲完后,外公又铲来一堆石头,覆盖住野草的故乡,铲平,跺平,拂泥。简单而卖力。

“外公,回屋休息吧,你修路又没有钱拿,还让你白费那么多力气,进屋去吹风扇吧!”

外公笑了笑,随手用搭在肩上的抹布抹了一把脸上的汗,说道:“不用了,这条路是我从小走到大的,我走的次数比你吃的饭还多呢。以前好好的,现在走的人多了,每次下雨,它就会变得又湿又软,上次你不是还摔了一跤嘛,我就估摸着趁早把它修好,你们走着安心。”

看着外公憨厚的笑容,我的心像初春的雪,被悄悄软化了,一股甜蜜在心头荡漾,外公辛辛苦苦顶着大太阳做这些,只是为了让我们能走地顺畅一点,安心一点。

我抬起头,惊讶于外公的毅力,他竟然修了这么长一截!虽然不像大马路那样平坦,坚硬,可是那恰如其分的柔软与起伏却给人一种莫名的温暖。两旁的大树像身姿挺拔的士兵,I卫着这条路。凝视着,凝视着,渐渐产生了一种想走上去的冲动。于是我踏了上去,异常的温暖,像是爷爷在用他布满老茧的手掌挠我的脚掌。

走在路上,我们总是少了忧愁的,因为路会为我们指引方向。可是,渐渐地,在走路的时候,我变得惭愧了,因为我善良的外公告诉过我:这一生的路啊,不会总是平坦的。这路上的风景,也不会总是美丽的。我们要学会停停,看看,补补。不要总觉得路就是应该让人走的,和人一样,路也会痛,也要呼吸,走在路上的人呐,应该好好想想你能够为它做些什么吧!

记忆照进现实,看见正前方下水道不见了井盖,我弄了块木板,一支笔。在上面写上几个大字,立在井盖前,微笑着,大步流星地离开了。

2.行走在路上优秀作文 篇二

一、我们的管理团队—身体力行作表率

我校成立了课改研究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是学校建立课改研究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担任副组长,分管课改研究工作,是学校组织校本教研的具体负责人;教导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整合少先队、教研组、备课组、总务处的力量,确保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性。这样,班子成员用无声的语言打动教师,用实际行动感化教师,用事实成果信服教师。

同时,我们制定了课改研究制度,保证校本研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制度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上,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为上”的目标,推行人性化管理。先后制定了《校本研训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发展档案制度》《教科研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条例,体现了“人本为上”的理念,尊重了教师的利益分配,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在这浓厚的课改研究文化的氛围中获得了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校本研训文化的营建。

二、我们的管理理念—要创新还要务实

优化学校的课改研究就是依据先进的教育思想、特定的教育内容、具体的教育对象,选择最优的教育过程和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内,用较少的经济投入和精力耗费,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个宗旨”:培养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学生。

“两个战略”:名师战略、特色战略。

“三个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观念创新。

“四个统一”: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

“五个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软件与硬件并重,内功与外形并重,特色与特长并重。

三、我们的课改保障—想行动还有平台

(1)活动时间。校本研训立足本校,立足教师。我校将每双周周一下午放学后时间定为全校教师集中校本培训的时间。为了保证每个教研组有充足的研训交流时间,在每学年教导处排课时,都会安排每周的一个半天某个教研组老师都没有课,如语文在周四上午、数学在周二下午,从时间上提供保障。

(2)活动经费。每位教师每期奖励研修资料费100元;达到先进的,奖150元。规范教研组长每月补贴50元,期末评为先进组长奖励200元,为教师的研训行为提供了财力、物力保障。

(3)活动制度。校本研修计划、校本研修制度、教研组考核细则等为研修工作的开展、实施、检查、评价从量化、求质、奖优等方面提供了保障。

(4)书籍落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学校订有34种教育期刊、19种报纸。每年还额外给每位教师100元用于教育杂志征订。

(5)设备落实。我校有电脑室、图书室、阅览室、校园网等,设备齐全,网络畅通,运行环境良好。

四、课改的研训模式—从一元转为多元

(1)区内联动式研训。我校和区内的兄弟学校为了有效解决共同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进学校、教师、学生的提高,共同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从而合作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如:我们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晖小学、朝阳小学、八一路小学的语文老师一起共同开展了拼音教学研讨活动,一起探究拼音教学的困惑和难题,谜题在欢笑中被智者点拨,在相互交流中品味教学的真谛;我校与手拉手学校—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杉木小学管理交流工作经验;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大同二小、大同小学和大同古汉城小学开展了联动教研活动等。

(2)小课题“带动”研训。由骨干教师带头进行小课题研究,到吸引其他教师合作参与课题研究,再到自己能发掘新课题,从而达到课题出人、人出课题。如我校国家级课题“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就依托每个教研组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做出学科子课题,从而突破学校的研究难点。

(3)听课反馈式研训。组内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提升教学智慧,达到互相借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助互动相结合的目标。这是每个教研组最常见的研究形式。

(4)个人反思式研训。引导教师每天、每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反思评价,并坚持写教学反思,以来达到“实践 +反思 = 成长”的目的。

(5)专家引领式研训。一是“请进来”。有黄泽、刘建琼、黄祖训、段晓宏等湖南省、市优秀的专家和彭海鳌、刘润玉、李葆春、卢梓忠等芙蓉区教科中心的教研员。二是“走出去”。全国级的语数会、省市级的观摩,所有活动学校课改研究小组都全力支持,并选送老师参加。

五、课改的研修活动—重形式更重实效

在学校科学、系统、全面的制度规范下,我校教科研的各方面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着,老师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着,不断成长着,营造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1)专题研训活动掀起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潮。近三年,我校教科室组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如何撰写课题报告”“什么是有效课堂”等专题研训活动,每个活动都由学校培训领导小组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由学校教育科研小组成员进行专题知识讲座,再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实施,最后对活动进行总结、举办经验交流会。如我校“蓉园杯”教师基本技能大赛的两笔字、普通话、10分钟片段教学、才艺展示等环节,也是走过了专题培训、开展赛事、交流提升的过程,使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了快速提升。

(2)有效课堂研讨活动,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近三年,我校各教研组紧紧围绕构建有效课堂开展了二十几个小专题的研讨。教师的全员参与,伙伴学校老师的加盟,专家的专业引领,同伴们的相互帮助,营造了我校特有的宽松、实在、和谐、团结的氛围。如我校每年的“蓉园杯”教学竞赛,每年一个主题,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落实”“教学提问有效性研究”等。这种扎实、有效的研讨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我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实现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又一举措。我校近三年出到外地学习的人数达到了50余人次。在借助外脑发展的同时,把教师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外出培训和交流提升、专家引领和骨干帮带相结合,开展了系列活动。如读书心得交流会、教师沙龙、青年教师成长汇报等活动,让每位教师拥有发言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校的领导、骨干教师、优秀教师都登上了主讲台,老师们展示着自己的风采,同时也感染着其他老师加快成长的步伐,充分发挥了团体智慧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自动力,形成了我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

(4)科研信息库的建立为教师的成长引领方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我们把网络这一优势加以发挥,建立起互动的、人性化的校园学习网站,以达成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传递和共享。学校的校园网站上学校教育教学的专题板块和“我的心灵驿站”教师网络空间,更是成为了老师们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的重要平台。老师们可以随意在网站上点击查看我校教育教学方面的制度、教师科研成果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专业发展指引系列资料。作为教师们网上成长记录袋的教师个人网络空间,成为了老师们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

六、我们的课改成果—是起点不是终点

(1)出刊了我校的成果专集。为让我校的课改研究工作永葆活力,促使教师不断进步,我校将教科研成果征订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为教师能力的展示提供一个平台。我校加强了教师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教学故事、教育叙事和教师获奖等的成果收集,并装订成册,在教师大会上进行展示。

(2)教研活动发挥了很好的辐射作用。蓉园人以开放多元的胸怀,近年来承办和接待了各级各类几个大型教学活动,很好地发挥了辐射作用。如:我校受《湖南教育》杂志社特邀,作为芙蓉区“身边好学校”的代表,作为封面代表将几年来的学校工作进行了介绍;湖南省第六届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我校举行,省内各地市教研员、英语骨干教师共700多人参加;长沙市校本研训示范校骨干引领者高级研修班心理课例研修活动在我校举行;承办了芙蓉区“校本课程”的开放活动,我校跆拳道各项资料和工作的开展获得区领导和兄弟学校的高度赞赏;由于我校校本研训工作扎实,作为芙蓉区四所学校的代表参与了湖南省教育厅“校本研训档案库建设”的典型经验推荐光盘制作。

(3)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通过学校的校本研训,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新课程的要求有了较深入和明确的认识。近两年,教师共有10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还有400多人次课堂竞赛、论文、设计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奖项。

(4)课改荣誉硕果累累。伴随着课改的实践,我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体育传统示范校”“全国课题研究先进学校”“湖南省课题研究先进单位”“长沙市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学校”“长沙市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示范性学校”“长沙市十佳学习型组织”“长沙市创新型学校”“长沙市校本研训示范校”“芙蓉区先进教科室”等荣誉称号,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均被评为“长沙市优秀教研组”等。

3.行走在路上 篇三

关键词:优质课;磨课;反思

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我参加了北仑区数学优质课比赛,参赛的课题经过教研组讨论,最后决定是人教版三上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从第一次试教到最后成型,经过了淮河小学数学组每一位老师共同的讨论和演化,特别是教研组长周琳老师和我的师傅李戴容老师对我一字一句细心地指导,成绩的背后凝聚的是淮小数学老师集体的智慧。正如金字塔搭得高,是因为塔基造得宽,我很荣幸,我是被推上塔尖的那一块砖,也很庆幸,顺利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我的初稿

这份最初的教案又源于上学期数学教研活动,当时我也选择了这节课。

教学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比较分数大小。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

2.使学生认识分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平均分,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森林里住着两只小白兔,兔哥哥和兔弟弟一起去找食物,第一天它们找到了4个鲜红可口的大苹果。你说它们应该怎么分才合理呢?(强调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第二天,兔兄弟又一起去找食物,这次,它们找到了2个大苹果,它们每只兔子可以分得几个苹果呢?(每只兔子1个)

第三天,兔兄弟又一起找食物,找得很辛苦,只找到了1个大苹果。两只兔子傻眼了,应该怎么分呢?该从哪儿切?(每只兔子分到半个,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教师将课件中的苹果切成两半。

这一半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揭题:我们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数来表示,是一种新的数,是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动手操作,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认识二分之一

1.苹果的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苹果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一半正好是这两份中的几份?

(课件出示这个分数以及读法)

谁会读?(先个别读,再集体读)

师:同学们,这块苹果是整个苹果的二分之一,那这份呢?

小结:看来,只要是把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板书: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轻声地跟同桌说一遍,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苹果的二分之一的。

2.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它的二分之一又该怎样表示呢?先折一折,然后用斜线把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行吗?动手折一折!

展示学生作品:三种不同折法的长方形。

问:这三种折法各不相同,凭什么说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呢?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两份,那每份就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

3.判断二分之一。

课件出示判断题,四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吗?哪些是?

师:看来不论是一个苹果、一个长方形还是一个正方形,咱们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二)认识几分之一

师: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老师相信,同学们已经对二分之一有了较深的认识,对不对?最后一个图形你觉得应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呢?(1/3)。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

教师板书学生所说的分数:1/4、1/8、1/6……

师:你最想跟哪个分数交朋友呢?你能用刚才折一折的方法,把你最想表示的这个几分之一用斜线涂出来吗?拿出准备好的纸片折一折并涂一涂,开始!

同学们,刚才的长方形只是折法不同,这次的形状也各不相同了。那你们为什么认为,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四分之一呢?

三、运用分数意义,比较分数大小

师:我们学习了那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开心吗?我们去看看兔兄弟今天开不开心,他们今天找到了什么食物呢?

(出示课件)兔哥哥要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兔弟弟要吃西瓜的四分之一。你能说一说,兔弟弟到底有没有多吃啊?为什么呢?

小结:同一个物品,平均分的份数越多,那每一份就越……(小)

那在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之间,我们应该用上什么符号?

师:老师也想吃西瓜了,我想吃这个西瓜的八分之一,你觉得老师吃得多吗?八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相比会怎么样?

师:同桌比一比,那谁表示出的分数最大,谁表示出的分数最小呢。

(一组同学展示)

四、认识分数的写法与各部分的名称

1.师:老师已经在黑板上写了那么多的分数?仔细观察过老師是怎么写的同学请举手?

教师在黑板演示:书写1/2,学生书写。

师:中间这一短横叫做分数线。它表示平均分。2是分母,1叫做分子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出“分数线”“分母”和“分子”。

师:那我们随便找一些分数说一说。(指着1/4)分母是?分子是?(指着1/6)分子是?分母是?

2.师:我们一起来看请看大屏幕,你能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的涂色部分吗?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验价值

1.估一估,培养分数数感。

师:下面老师想考一考同学们的眼力如何,要不要试一试?

(课析出示一长方形空白纸条。文字要求: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

小结:看来,估计有时候还不能仅仅靠眼睛,像刚才这位同学和其他很多同学,利用观察和比较来进行估计,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真不错!

同学们,随着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感觉一下,表示每一份的这个分数将越来越?(小)

2.生活中的分数(国旗、五角星)。

师:同学们,咱们再到生活上去看一看。(课件出示法国旗)下面的画面会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呢?(三分之一)。

师:继续往下看(课件出示五角星)五角星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五分之一)

小结: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我的反思

最初的教学设计全凭我自己个人的感觉,对教材的处理存在很大的问题:

1.课堂语言太随意。

首先在导入部分,情境故事很长,实效性低,只是为了引出“平均分”这个概念,花费了很多时间。存在问题最严重的是讲解二分之一这个环节,我的语言随意而且不规范,教师示范讲解、归纳二分之一含义的时候也没有把“平均分”和“它的”这两个重点词讲清楚,直接导致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的回答不完整、不规范。因此,我又需要花了很大的力气在引导学生叙述完整的概念上,从而显得教师的语言更加啰唆和重复了,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教学内容的选择太复杂。

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我参照了《教学参考》,选择了例1、例2和例3,即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加入了“比较分数大小”这块内容,使认识二分之一的教学不够深入、扎实,整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3.问题设计太死板,不够开放。

例如,在导入部分的三个提问,4个苹果怎么分给两只小兔子?2个苹果怎么分?1个苹果怎么分?提问的方式单一,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思维基本没有。再比如,最后的拓展部分,教师展示完了生活的分数例子,再问学生: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那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从学具上,在教室里,到生活中,学生会举出很多生动的例子来。

针对以上不足,在数学组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又先后进行了4次试教,磨课是很痛苦的,修改—试教—再改—再试,过程非常折磨人,好几个夜晚,我一闭上眼睛,脑子里全是教案和试教的情形,久久不能入睡。“智囊团”的老师们给我收集了许多这一课的名师教案,也给我出了不少金点子,我仿佛一下子掉進了花丛中,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又好像桌上堆满了闪闪发亮的零件,却找不到跟我配套的那一个。那是我最迷惘、最泄气的阶段。

又一次评课会议,我铺开听课记录本和教案,准备记录大家的意见,会议中大家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有的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有的讨论怎样提问更简洁,有的老师甚至讨论我的一个手势和行进路线,细碎到一字一句,一举一动。我认真聆听大家提出的真诚地意见和建议,时而追问不休,时而豁然开朗,也有时勇敢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每一次试教的课堂上,我不仅真诚地关注学生,也更关注听课老师们的信号——注视,微笑,点头,摇头或是奋笔疾书,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交流。

在最后一次评课中,师傅李老师想到了“智慧树”的主意,大家一致认为有新意,不但可以前后呼应,还能作为奖励手段,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拉近和陌生班级的距离。

在比赛那节课中,这个创意显示出了神奇的力量:在课前交流部分,首先向学生展示一棵美丽的“智慧树”,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大苹果,老师要把这10个苹果送给最聪明,课堂上表现最好的小朋友。你想得到红苹果吗?那你这节课应该怎么做?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注意力也集中,求知欲和好胜心也被激起来了!课堂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得到的苹果是智慧树的几分之几呢?课堂沸腾了,得到苹果的学生都高高举起了自己的成果,其他学生也向他们投来羡慕的目光,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就这样,一次次备课,一次次试教,一次次评课,一次次收获,慢慢的,这节课变得朴素而扎实,简约但不简单,沉思但不沉闷。

4.行走在路上小学作文 篇四

请大家留意一下:街边的乞讨人、已不再绿的树、随处可见的打架情况……可是你有感觉到地球的眼泪吗?他和曾经的中国一样,和抗日时的中国一样;方志敏在囚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中有一句话:“母亲躲到一边去哭泣了,哭得伤心得很啊!”这依然可以形容我们现在的家园,不是中国,不是亚洲,不是太平洋,而是整个世界!

最近今年,我们才开始注重环保,可是依然有人不懂得珍惜;依然是有恶心的口痰、肮脏水道水、漫天飞舞的灰尘……这些都洒在地球妈妈一个人的身上,这多么惨烈啊!她心痛了,她悲鸣着,颤抖着,哭泣着!你难道不知道吗?那些噪音制造者,是妈妈的悲鸣;那一次次接连不断的地震,是妈妈弱小的身躯在颤抖;那地震后的海啸,是妈妈悲痛不堪的泪!

美丽的家园啊!又重新修建了起来,费劲了人力、物理、财产……焕然一新,多么美好,多么的舒适!人们的容貌上又有了笑容,对于妈妈也温柔了许多,妈妈也不再那样般得伤心欲绝;天空又出现了彩虹,新鲜的空气让人们满心的欢笑,可爱的妈妈也平静了下来……

可是,我们人类肆无忌惮的拿取地球的矿物资源,让我们的妈妈再也无法平静下来。

轰!一声巨响,矿石洞坍塌,那一个个大石头压死了许多无辜的人,也压死了他们家属的心;呵,多么惨无人道啊!近年来好多次的石洞坍塌已经压死了不少人了!可是,我们大量的采用矿石,为了什么?为了什么?为我们创建好的家园?那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贪官?我们不能说国家领导是错的,说贪官是错的;我们应该说,我们人人都错了……

是的,环境优美了,家园美好了,房屋修高了,绿化带更美了。但是,我们的资源却在一点点的逝去;科学书上写了,那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是经过千亿年而来的……呵,我们现在知道节约了?!我并不是单方面的针对人类,不过,人类或许做的太过分……

美丽的地球呵,可爱的地球呵,蔚蓝的地球呵,我们的家园呵!你正受到破坏呵!

人类呵!可爱的人类呵!伟大的人类呵!卑鄙的人类呵!可怜的人们呵!你们,并没有差异,没有区别,因为,我们都有一个代名词:人。

人们啊!如果,我们再不节制呵。如果,我们再不卫生呵!如果我们再不为这件事努力呵!我们将受到终极惩罚——毁灭!

5.行走在梦想的路上作文 篇五

小时候对于“梦想”一词充满猜测,充满色彩,认为这是一个东西;渐渐地,长大了,对一切都有了了解,才知道“梦想”一词的含义是那么深,而实现它的路却充满荆棘。

而现在,正当升初二的我,眼前唯一的梦想只有考上一所好的高中。因此我得加倍努力学习,奋斗!记得曾经陈欧说过:“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正是有了那些我们奋斗过的痕迹,我们才会记得,那年的青春,我过得十分精彩!

宋代祝穆曾《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中说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为了梦想,我得踏踏实实地走稳每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别总妄想一步登天。即使跌倒了,擦擦泥土,继续站起来走。只要坚持、踏实地走好眼前的步子,梦想终有实现的一天。

记得小时候,班主任曾经说过:“为了无悔,我们努力。正是有了无悔的年华,我们回首时才会发现那段日子,成了我们以后回忆是的‘经典’”。当时说的时候也许因为大家都还小,都是半知半解、迷迷糊糊的,长大后,发现这成了人生的座右铭。是的,梦想就是那没有的返程的观光车票,没有“后悔”二字,只有“无悔”与“坚持”。

6.行走在路上作文300字 篇六

你会发现大人所说的好好学习,长达就有好工作。或许我抛弃一切,也会更快地享受到那种所谓未来的舒适。这似乎让人向往。但现实让我无力做任何事,我不可能为了一次舒适的旅游,而去放弃那几张文凭。

也许有些人,那些在顺从的人的眼里是那种不求上进的人,但是不得不说,他们敢去做,敢去玩,就这样肆意地挥掉青春,但我想,两者都兼得,显然只是空想。

所以,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努力。

一直坚定地相信,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让五彩的人生涂满绚烂的笔画。有时候,回望一下这一路的艰辛,心里多少会带有一股成就感。

有人会说,拿努力的成果去面对现实,又有谁会知晓,其中的酸甜苦辣。答案或许是否定的,但那又怎样,至少你让别人看到,你成功了,你比他们做得更好,更出色。你要知道,每一个成功者,他们付出的可都不少。

7.让心灵行走在路上 篇七

我为何爱读书?

本月恰逢深圳“读书月”, 我对与“阅读”相关的事物仿佛比往常更加敏感。在看电视时, 央视推出的“读书”系列公益广告引起了我的注意, 其中有一条广告语很温馨, 让我印象深刻:“与书相伴的每一分钟, 都是对人生最好的奖赏。”这样的话语, 简直说到我的内心深处了, 让我很庆幸自己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

培根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阅读真的是一件和自己的内心交流的浪漫事, 我们可以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 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它与健全人格、美好生活、完整的人生息息相关。

小时候, 家里几乎没有课外书, 偶尔有一本, 必定翻来覆去地读。我常常感慨, 要是童年时期能多几本课外书来读, 也许我的视野和胸怀会更开阔, 写作会有更深一层的造诣。

我在文学上的启蒙之师, 应该算琼瑶女士, 过滤掉那些过于缠绵悱恻的片段, 她的古诗文底蕴非常深厚, 给了我巨大的影响。小学时, 我学业成绩很差, 行为也很孤僻, 在家里是比较不受宠的孩子, 所以常常自卑、怯懦, 很多时候都只愿意独处, 还时常自言自语。小学四年级那年, 《还珠格格》横扫九州, 也攻陷了一个自卑少年的幼小心灵, 给孤独的我提供了极大的精神世界。那年暑假, 当小伙伴们都在看电视剧的时候, 我却蹲在墙角根儿痴迷地看着书。还记得我的那系列琼瑶的作品, 是我从治安大队摆放在我家屋后的一辆被没收了的盗版书商的三轮车上捡回来的, 其中有几本受过潮, 纸张都黏成一块, 看完一页必须用指甲小心翼翼地掀开下一页。虽然阅读的过程有点曲折, 但我醉心其中, 很多成语和诗经中的经典之句都是在从琼瑶作品上学到的。读初中时, 成绩平平的我, 却在一次成语积累大赛中拿了年级第一名, 这也跟读琼瑶的书有巨大的关系。

因为知道读书的好处, 从初中开始, 我就开始保持阅读的习惯, 因而沉淀出对文学的热爱。可以说, 是阅读拯救了我, 它让我有重拾自信的机会。在坚持阅读的同时, 我也学会“辨其大义, 以修己治人之体也, 察其微言, 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因此获得了一个健康向上的思想和开朗乐观的性格, 自身也从一个自卑怯懦的孩子, 转变成今天这样一位健康、阳光的人民教师。

而今, 作为教师, 读书的意义则更上一层, 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当教师本身没有一个完善的人格和一个“修己治人之体”, 无法将自己的知识“善精义入神之用”, 如何教给学生做人之道理呢?为此, 我更要行走在阅读的道路上。

读书是“在路上”找寻“我自己”

有人说, 读书是一个获得自己的过程, 能遇上让自己沉醉入迷的文字是人生的一大福分。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 每一次选择书籍, 其实都是在发现自己内心最根本的喜好, 都是在挖掘自己对生活和人生最深刻的理解。有时候, 我们也会在阅读中体会自己不同的心境, 有时“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怀会引起我们共鸣, 而有时“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尔”的闲情则更令我们回味。其实无论“激扬”或“闲适”, 不都是在阅读中消受知识的快乐, 并从中找寻自己的身影吗?

此外, 阅读不但教人发现自己, 更教人追求做完善的自己。

据说, 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后, 很多读者都觉得阿Q简直就是自己的影子。读过《阿Q正传》的人, 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在阿Q这个集万千中国国民劣根性于一身的人物身上找寻到自己的缺点, 从而进行反思。其实, 阅读, 不就是我们在和自己的思想、品行对话吗?不就是“见贤思齐, 见不贤则内自省”的过程吗?我们在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种人格面前停留, 进行“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行为, 也就是在追寻自己人格的完善, 追求做培根所说的“完善的人”。

我想, 我非完人, 漫漫人生路, 我也在不断求索中。单单靠我一个人的言传身教是塑造不了一个个完善的人格的, 但是如果让学生行走在书的世界里, 却更可能让他们心灵纯净、人格美好。总是孜孜不倦、苦口婆心地絮叨, 不如带着孩子们一起“上路”。何况, 我曾经做过自卑的后进生, 也体会到过阅读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所以我更希望孩子们能在阅读中找寻求知的快乐, 收获博学带来的自信。

我愿一路上收集“豁达”的阳光雨露, 使自己更加完善, 更愿将阅读的习惯传递给我的学生, 使他们在阅读中找寻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

读书是“在路上”与“同行者”相逢

阅读的人从来不是孤独的, 阅读不仅是在跟自己的内心对话, 还可能跟“同行者”对话。这里说到的“同行者”至少可以分为两类:作者与志同道合的读者。

文艺评论家谢冕曾在他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的一生, 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 那一份苦难, 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 人们通过阅读, 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我想, 这个“他人的世界”首先当属作者的心理世界。从古代各种“歌以咏志”的诗词歌赋, 乃至今日的各种文学形式, 作者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书籍, 根据自己的思想积淀去理解文本, 其实就是在和作者对话, 就是在找寻思想的“同行者”。

爱读书的人, 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因为看了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受到了启发, 而满世界搜集他的其他作品。其实, 读书也不必时时追求涉猎广泛, 为一个与自己“同行”的作家而疯狂并不是坏事, 我从来不刻意规定自己及学生阅读书籍的类型, 当我们发现作者和自己的心灵有交流, 就更能体会随心悦读的乐趣。

在课外阅读教学上, 我主张老师与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师生同读一本书”的活动开展以来, 每一次读书成果分享会, 我都会有惊喜的发现。其实, 别说孩子, 我也常常在学生的分享中, 贴近并窥探到孩子们的心理世界。

读书是让“自己”与“世界”零距离

俗话说:“读万卷书, 如行万里路。”让身体行走在路上, 可获得许多的亲身见闻和直接经验。而读书, 是让心灵行走在求知探索的路上。

人们通过阅读, “可以多识草木虫鱼之名, 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 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换言之, 读书既是认识自己, 更是认识自己所存在的世界。所有身体不能到达的地方和领域, 都可以通过阅读, 让心灵去探知。读书, 是让“自己”与“全世界”零距离的最佳方法。

我们通过阅读史书, 了解过去时空里的人物与故事, 了解到世界各大河流孕育出来的古老文明;我们通过阅读地理, 获知世界的广博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通过解读科学, 得知地球独特的生命力, 得知宇宙的无穷与神秘, 甚至可能预知未来世界的变化……

孩子们亦然, 他们在书籍的帮助下, 心灵可以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去遨游, 与各个地方的孩子“做朋友”, 陪着主人公去历险, 去认识世界和感受生活, 因而也从中了解到全世界不同地方的儿童的生活及思维方式。

然而,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的学识与收获毕竟是有局限的, 想要给学生一个完善、正确的世界观, 作为教师自身就必须有一个尽可能完善而正确的世界观, 因此就应当每天都“上路”, 只有坚持行走在阅读的路上, 才可能让自己与这个无穷的世界贴得更近。

8.王秋杨 行走在路上 篇八

北京时间2007年5月24日6点整,王秋杨登上了地球之巅——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她成为了第八位登顶珠峰的中国女性。这也让她成为了第一位完成到达地球三极(南北极及最高峰)的华人女性。或许很多人把王秋杨看成了职业登山员,或者探险运动员。实际上王秋杨的名片上还有一个称号,她是北京今典集团联席总裁。

一个爱探险的女人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秋杨说,她从小喜欢三毛,人家都在读琼瑶的时候她在读三毛,她有着三毛一样的流浪情结。

对旅游和冒险,是王秋杨骨子里就有的一种爱好,她想成为徐霞客那样的人。王秋杨说,她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每次行进在路上,不管路况有多恶劣,条件如何艰苦,她从来不会问:现在离目的地还有多远?还要走多少时间?她认为,“我就是为冒险而生的,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冒险的脚步。”

1998年,王秋杨曾随南极科学考察队一同到达南极。当时,他们穿越南极航线上令人闻风丧胆的“魔鬼西风带”时,船在风浪中倾斜得很厉害,船体已经倾斜到几乎是30度角了,随时都有翻进海里的可能,生死就在一线之间,此时的王秋杨真正感觉到了恐惧,心想“再也不冒险了!”而当她踏上南极大陆,看到一排排企鹅在冰天雪地中起舞,之前的畏惧又全抛到了脑后,“下一次还来!”现在,如果一起在南极共过生死的朋友问“还有没有信心再走一次南极”时,她会立刻感觉到血液向头顶涌动的兴奋和激动。

“这次在珠峰,沿途看到10多具尸体,在8300米的营地离我住的帐篷不远的地方就有具尸体,每次进出都要经过他。我的夏尔巴向导还安慰我说这是前几年死的,实际上看他脚上的新款登山鞋我就知道他是最近刚死去的。但是我不害怕,这不会吓退我向上的脚步,我的目标很执著,注意力很集中,就是顶峰。”

在不去探险和旅游的日子里,王秋杨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上午健身,她长期坚持每隔一天游泳1公里和每隔一天跑步5公里,周末还练习瑜伽;中午时分到达办公室,整个下午处理公司日常事务;晚上7点以后还会在办公室工作,与约见的下属们谈话,回家通常是在夜里10点钟以后。

我的美丽不在衣着

王秋杨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但身为一个漂亮女人,王秋杨很不喜欢逛街,她每年只进两回商场,春天一次,秋天一次,每次买够半年要穿的衣服,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她还没有逛过一次商场。“一进商店看见那么多眼花缭乱的东西,我就犯晕。”有一次,她下定决心要去逛商店。把信用卡、钱包都准备好了。可是来到商店,一看人那么多,楼那么多层,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物品,就打道回府了。

不逛街,那最基本的穿的衣服怎么来呢?她说:“衣服都是做设计师的朋友们看了觉得合适帮我买的,我随便穿,因为喜欢运动,我很瘦,所以身材还不错,穿什么都好看,我就是这么自我感觉很好的人。曾经我也买过1万多元一件的衣服,结果基本都没穿过,一直后悔到现在呢。如今那个衣服现在就挂在衣柜里,时刻提醒我做了一件多么无聊的事情。”

不爱买衣服的王秋杨,但也是一个讲究生活品位的时尚女人,在北京、巴黎、纽约、东京……她一身华服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各种富丽堂皇的场所和上流社会的社交沙龙。那时的她举止优雅,魅力四射,时尚又有品位。

对美,王秋杨有着同别的女人不一样的想法,她认为,美不是在于外表的好看,拥有华丽的衣服,漂亮的发型,这些都只不过是外在的东西。王秋杨说:“女人首要的是经营自己,多运动,让自己健康美丽,快乐自信的人才会讨人喜欢,我认为自信的女人是最美丽的。提高自信的方法很多的,找别人没有而自己有的东西,我觉得是比较有效的,从众是没有创意的,无法自信美丽,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个性。女人还应该培养好的性格,学会爱上运动,因为运动很容易让人快乐,快乐的人会更容易让人亲近。”

王秋杨不喜欢买东西,却狂爱收藏车,喜欢一切品质好的车,奔驰、宝马、保时捷……当初她为了去西藏,就准备了两辆车,一辆是陆虎,一辆是悍马。她说:“对于我,汽车像是一个男人,有着宽阔的胸膛,坚实的臂膀,可以包容我,陪伴我,穿过死神的咽喉,走过漫漫的人生之路。汽车像是一位不善言辞的伙伴,用引擎与我低声倾诉,用方向盘与我心灵相通,用车灯给我指引方向,陪伴我勇往直前。对于车的些许感悟,正是对人生的感悟,把握住方向,直达理想的彼岸。”

一个不一样的母亲

许多的母亲都用牺牲自己的事业、生活来换得家庭或孩子们的幸福,王秋杨不是,她在拥有完整自我的同时,获得了孩子们的敬重,成为他们的榜样。王秋杨认为:“精神上的爱和守在身边的爱抚对孩子一样重要,母亲不仅是个保护者,还是榜样。”

王秋杨小的时候长在山里,没有什么约束和压力,王秋杨说她最感谢的就是父母对她没有什么要求,让她很自然地长大。在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上,王秋杨也希望孩子们能像她一样自然地长大。虽然住在喧闹都市中的大房子里,每天坐着名牌车有司机接送的牧遥和牧远的童年已不可能像妈妈那样和自然那么亲近,可王秋杨至少在精神上给他们一个足够大的空间。“我希望他们有想法,有自己的主见。”

每到周末孩子们放假时,王秋杨就带着他们登山、游泳。孩子们六七岁的时候就背着个大包和她一起到处登山。王秋杨说,登山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胆量。“带孩子去登云蒙山就是很艰苦的一次,四五个小时,我们大人的速度很快,孩子们也一样和我们坚持下来了。牧远走到半路累哭了,毕竟只有7岁。我问他怎么办,是回去还是往前走,他哭着往前走,坚持不回去。我想这些对他们意志的锻炼是非常好的。在登山中他们体会到要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也会体会到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有些事情与他们讲多少次也记不住,但经历过一次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忘记了。”

如今在她的影响和带领下,两个儿子也已经爱上了登山,跟随母亲登过一些著名的山峰,并创造了最小年龄登顶四姑娘山的纪录。在王秋杨看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从小就要培养他们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态,因为以后的社会“情商比智商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益,我自己就感觉,户外玩得多的人,更容易变得简单快乐。”

装修自然气息的家

好冒险、爱旅行的王秋杨,钟情的是家和自然的交融。王秋杨的家在北京长安街北面的胡同里,青石小楼在老的北京胡同背景中显得特别雅致。虽然爱野外旅游的王秋杨只有一半的时间在家,却把自己的家打扮得格外精致。让这个家充满了自然气息,成为了她旅行回来休息的家园和再次出发的起点。

王秋杨本能地知道,私人空间应该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梦想,她的梦想是要有辽阔感,而不仅仅是大。她希望能在床上看见天上的星星,室内全天有阳光照耀,她追求住在玻璃房的感觉,她追求与自然朝夕共处。

热爱自然的王秋杨懂得自然、尊重自然。王秋杨说让自然的美丽渗透到居室里,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更重要的是不论身居何处,心中总有自然的美丽。因为王秋杨喜爱阳光,她认为每天清晨起来,充足的阳光对一天的心情影响特别大,所以黄色的窗帘营造的是阳光的感觉。即使外面天气阴暗,也会借温暖的窗帘色彩实现心情的转变。女人天生爱花,王秋杨也不例外,她会定期为家里布置上最娇美的鲜花。王秋杨的家具都是法国著名品牌,它们精致和不张扬的品质正好符合王秋杨追求简洁、高雅、自然的个性。

喜欢大动物,不喜欢小动物的王秋杨最爱豹子。很多动物在王秋杨眼里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只有豹子这个凶猛的肉食动物让她觉得最完美、最有英雄气质。为此,她特别在自己的卫生间里用豹子图案装饰墙面的腰线,豹子林中自由漫步的姿态,在王秋杨精心的排列与组合以后,完美而精致。

“风风雨雨来时路”,这是王秋杨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回顾一下王秋杨的探险路程,我们可以说:“没有这个女人不敢去的地方。”她和王石一样,活得异常的精彩,事业、家庭、爱好、生活等等都搭配得那么和谐。王秋杨不会停下她探险的脚步,她说:“我希望永远在旅行,在行走,到我老的时候,甚至到我死后,人们还会这样问起我,‘你们还记得有个叫王秋杨的女人吗?’‘她在哪里,有几个月没见她了。’‘啊,前些日子,她死在了英国某个村子里了!’”

9.行走在路上的真谛作文 篇九

心中一直有个愿望。

希望能像鸟一样,自由的翱翔在天际。

突破那无形的.枷锁,不再徘徊,不再犹豫。

这一刻,终于来临。

心,开始沸腾。梦,开始触摸。

缠绕住身体的锁链开始一根根碎裂。

带上行囊,准备好一切,开始出发。

眼前的风景随风而逝,一道道,但精彩的瞬间已定格脑中。

天边的云朵稀疏点缀,一朵朵,因耀眼的太阳而愈显美丽。

一路上,有过无助,有过彷徨。

悲伤 难过 困苦

当越过那些险阻登上最美的景色时,俯瞰脚下。

脑海中,不再彷徨,不再无助。

一切的一切,都随之飘散。眼角挂着激动的泪水。

夜空中繁星点点。山林里虫鸣簌簌。

在路上,有坎坷,有崎岖,也有需要选择的分岔路口。

越过一切,只因我渴望自由,希望看到那之后的风景。

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繁杂,寻找内心那一处温暖的港湾。

人生不只是循规蹈矩,更有自己的放纵与渴望。

越过山河大海,穿过人山人海。

10.行走在成功的路上作文800字 篇十

成功是每个人都想的,但实际上却不是人人都成功过。成功有时是一种养分,促进人间发奋努力,最终达到目标;成功有时是一包毒药,让人们迫不及待想拥者它,最后走火入魔;成功有时离我们很近,对于掌握了正确的人只有一步之遥;成功有时离我们很远,一些没有掌握正确方法的人只有对成功可望可不即。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众所周知,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一个音乐家在耳聋之后的后果呢?作为一个音乐家听不见音乐,我想对我们来说应该是一个莫大的遗憾,但是在他耳聋之后为什么他又谱写了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呢?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他的坚持和努力。如果换作别人,多半早就打退堂鼓了。这就是贝多芬的伟大之处和成功的秘诀。

苏东坡曾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话的意思是,成大事的人里面,不是只有天资过人,也有着坚忍不拔的精神的人。是啊,一个天资过人的人不经过后天的教育与自身的努力是不可能成才的。比如说:方仲永。方仲永的天资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但是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一步一步由一个天资聪颖的人变成了一个普通人,何况一个平凡的人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多么长远或伟大的计划,不以现在做起,不从脚下做起,不一步一步走踏实了,一切

都别想了,一切都是空谈。从此刻开始努力,为以后的事业奠定一个坚实的地基。

最重要的是不要空谈,不要当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想闻一多一样“做了再说”,不要说了再做或者说了不做,这都是不行的。

想在成功的起跑线上就领先于别人吗?那就从此刻做起。

如果在成功的路上摔倒了,就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不要气馁。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下次一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11.在路上行走的鱼 篇十一

这回,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大娘又走了。父母清早告诉我,我们又是匆忙往老家赶。冰雪地冻,挡不住这场死亡的盛宴,浇不灭凡夫俗子向死而生的热度。一向冷清的小山村,腾空闹出一天一地的声响;一世无声无息无名寂寂的大娘,立马在方圆十里都有了名声。一路上,看着我们举着花圈,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要问一句:是去善塘铺里吧。哎呀,蛮闹热哩!七个崽女,一大家子人,崽崽女女、孙儿孙郎都开着小车,屁股后面冒青烟。人活一世,也算值了……

我最先见到的是后彪哥,一下倒没认出来。后彪哥却认出了我,恁怪我咋不认得他了。我有些窘,究竟有二十年没见过面了。他一向很少回家,跟村子里的人也不太亲近,脾气大,性子又急。但我还是很不好意思,接过他的烟,随他在灶屋里一起烤火。我一边用铁钳夹着柴火一把一把送进灶膛里,一边尽力回忆起儿时的趣事。在我的印象中,后彪哥讲话做事一向利索,无论做什么都是冲在最前头。那时,队里每到快过年的几天,总要干塘捉鱼、分鱼,让大伙儿感受浓浓的年味儿。当然,每回,要等大鱼起完后,才准我们这些细把戏下塘捉一些漏网之鱼和小鱼虾。这个时候,尽管冷得人直哆嗦,后彪哥却扑通一声第一个下到塘中央,双手挥舞着,只几下,从泥水里就捉出一条大鱼,又几下,又一条大鱼,白哗哗地,欢快地,鱼在他的手上活蹦乱跳,就是无法逃脱。他随手一抛,白晃晃的鱼儿落在了塘坎上,沾了一身土,打着滚,跳得欢,前行着。后彪哥的小妹赶忙提篮去追,一路上摔了几次,踉跄着,一个身子往前一扑,全扑了上去,终是捉住了白得晃眼的一片,笑得大家前呼后拥。等我们回过神来,一个个,拿的拿捞把,抄网的抄网,用纂的用纂,还有的甚至用竹畚箕、小水桶,忙得热火朝天,到头来也只弄得一些鲫鱼、条条鱼、漂漂浪、泥鳅、虾米、田螺、田蚌。这时,后彪哥早已上到塘坎上,洗净了手上脚上的泥,和他的小妹并排走着,一人伸出一只手,两人提着沉沉的一篮子,一路吹着口哨骄傲地得胜回朝,走时,看都不看我们一眼。

我本来想问后彪哥儿时捉鱼的事,话到嘴边,竟一时语塞,只一个劲儿看着灶膛里的火呼呼地笑旺。他是八叔的儿子,八叔是我们当时的大队学校里两个民办教师之一,也因此从小给了后彪哥一些优越,也让他自小就有一番争强好胜的个性,什么事都想搞个赢的。却偏偏是,他父亲手把手教的书,他的成绩却不如我们,这让八叔和后彪哥很没面子。直到我离开老家,后彪哥很少主动和我搭讪。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百思不得其解。直至今日,我才有所意识。而今天,后彪哥却一脸真诚平和地看着我,一双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叹了一句:我们这些弟兄,一个个,不晓得说老就老了……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我和后彪哥的内心无限地亲近。是的,我在后字辈兄弟中排行第十,老大后龙哥已做了六十大寿,一个个已不再年轻,一个个都挑起了家的重担,沉稳、平凡了许多。我自过了四十岁,立马感到自己老了许多,身心疲惫,真的好累,什么事情也不想争个强弱,赌个输赢了。后彪哥呢,想必跟我一样,也许比我更是疲惫不堪。他这二十多年,听父母讲,也很是不易,一个人在外面跑运输,起早摸黑,“白加黑”是常有的事。自八叔过世后,两个妹妹出嫁,孝敬八娘,抚养两个孩子,都是他一个人挑在肩上。父母说,还好,后彪性子急是急,二十来年愣是没出过事。我问后彪哥:跑运输多久了?还过得惯吧。后彪哥却显得很平和,说,二十七个年头了,习惯了。我望着一脸黑瘦老气的后彪哥,一时想不到合适的语词,只是啧啧地称叹。他也望着我,说,老弟,写文章也费心得很,你看你比我小,头发早早地秃了,也要悠着点。灶膛里的火苗忽一下蹿得老高,照得一世界亮堂了许多,我俩的脸被照得通红一片,我和后彪哥相视而笑,内心里却感触许多。

后彪哥说,有时间,兄弟们多聚聚。我说,应当,应当呀。大家何尝不知道,人生就是一部聚散离合的戏剧,有聚有散,聚散却总是令人不舍,聚散总是让人感伤。我们一个个都行走在路上,走在一条早已不是长满青草的路上,走在一条看似平整却处处充满陷阱和险境的大道上。后彪哥告诉我,对门院子里双庆佬的老弟在那边“混水摸鱼”,被判了好几年……谁又能预料,平静过后是风暴,就如在波涛汹涌的海平面上,往往杂七竖八漂着咸白肚皮的鱼儿,令人不寒而栗。我知道,后彪哥的大女儿在湖南财经学院正读着大学,小儿子也读着高中,家里的开销不会小,他还是会开着他的大卡车跑运输,他还是会攒起十二份的心劲。但是,一听到媒体上报道交通事故,我的脑海里每每闪现后彪哥和他的运输大卡车,我无由地后怕。我劝后彪哥开车还是要慢一点,最好能早一点歇下来,最好能换一个稳当一点的活儿。他说,跑运输,累是累点,挣钱还不错。他说,有一天实在开不动了,才会歇下来。我能说什么呢?我只能默默地祝我的兄弟一路顺畅,祈求八叔保佑他的儿子一生好运,但愿我们内心深处的鱼儿,游得欢,如鱼得水,冷暖自知,善待自己。我无由地想到鱼。据说,鱼是一种最不知疲倦的动物,它生活在水中,何曾合过眼?即使死了,鱼也不会合眼。也有人告诉我,鱼的记忆只有几秒钟,它不记得自己的苦和累,自己游过的旧地方,一会儿又变成了新的天地,所以鱼永远是快乐的。

后彪哥说,你在灶屋里烤着火,我要出去看看。他怕老大喝高了酒,发火打人。老大后龙哥是大娘的长子,也是我们一班后字辈的老大哥。他一生守在土地上,从没有走出去,儿子国峰这些年在广州包工程发了财,想让他去当老太爷,他也不愿去。他说他一辈子的劳苦命,“老爷生活”不习惯,他坐不习惯那“屎壳郎”车,他也不习惯那边甜生生的伙食。他在家里,一日三餐温着小酒壶,喝上两杯小米酒,嚼几个尖尖的红辣椒,他的脑门就会出汗,他的印堂就会发亮。然后,他就要背着双手去田垅里走走看看,他就要去后山深处摸摸他栽下的树木,他甚至还要去水库边坐上老半天,看水面银光闪闪,看风从山口吹过来。后升哥是他的三弟,大娘过世了,他昨天总算回来了。一上桌,喝了一口酒,后龙大哥就来气,要骟他三弟后升的耳巴子,要后升跪在娘的棺材前认罪。这些年,后升哥一直在外,大娘的赡养费一直不肯出,最让后龙大哥生气的事,大娘卧病在床数月,后升哥也没有回家看过一次。后龙大哥吼叫着,要打死后升这个不孝的!这会儿,大伙儿都劝着后升,后升也许感到有愧,不敢回话,低着头。德生叔说,都不要吵了,人死为大,入土为安。你们七子妹,三一三十一,风风光光盛葬了老娘才是大事。这一说,后升哥第一次把该出的钱拿了出来。我不知道,后升哥到底在“南边”搞得如何?但他这样,究竟在老家是抬不起头的,逢人便要矮三分。后升哥在老家,应该是最早出去打工的,文化水平也算最高的。他们都讲后升就是胆子太小,小心谨慎惯了,总是出不了头,也不敢一个人单干,三十多年了,干得紧巴,聊以糊口。后龙大哥的儿子国峰对三叔很是不屑一顾,他说他的三叔,像一个漂漂浪(一条细小的鱼),在水面上叭水呷,叭出叭进,又如何养得大?要么,沉到深水中;要么,深入到大海里,才会养成一条大鱼。其实,国峰最初出道,也是在他的三叔后升身边,只是没有多久,他就另起炉灶,单干大干起来。“不管鱼大鱼小,都是吃家乡的水草长大,时不时要游回来看看。”我有一年,回老家,去看了大病中的大娘,大娘没头没脑地说起这句话。现在,我忽然觉得,这话是对后升哥说的。想必她思儿心切,没有一天不念叨着。谁都知道,再不济,哪个儿子不是娘的心头肉?大娘走了,后升哥不几日也就走了。我想的是,他还会游回来吗?老家流传着一句老话,家乡水好养鱼,故里春多留人。

nlc202309031445

我从后彪哥家里出来时,迎面遇着中宝叔,问起冬光哥。中宝叔说他很少回家,莫要问起那个畜生。中宝叔是冬光哥的亲晚叔,冬光哥是玉田叔的独生子。玉田叔好赌,家里的事一概甩手不管,中宝叔只得一手接了,照看着冬光哥一家。瘸腿的中宝叔,一脚高一脚低走在生活边上。这样,中宝叔就一直没有成家,只是夜深了常爱抱一把二胡拉得凄凉。有人打趣着,冬光哥有两个父亲,贵气无比,打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毛病,长成的就是一个人秧子。女大待嫁,男大当婚。中宝叔就一脚高一脚低上人家的门,到处央人求情,又置办不菲的彩礼,总算让冬光哥成了家。哪料,新媳妇过门没几天,就吵着要冬光哥单立门户,置这置那。中宝叔看着,不能寒碜了新媳妇,也不能让自己无用的侄儿为难,就把自己要置办棺材本的钱悉数拿了出来。然而,这个新媳妇却不领情,日日在村子里指桑骂槐,一会儿哭自己的命苦,一会儿又骂自己男人的无用,甚至,还恶毒地放出话来:谁骗的她,残脚断手,不得好死,断子绝孙!那些日子里,中宝叔阴郁着,只是在夜深的黑里,一把二胡拉得更是凄惨。不久,这个新媳妇带着冬光哥远走广州打工,村子里安静了些,阳光也平和了许多。其间,他们回来过一次,那是这个新媳妇腆着个大肚子回来生孩子。生下孩子,一拍屁股就走了人,把一个未满月的孩子甩给了她娘白莲婶。从此,吃喝拉撒,不管不问,生病上学,也不寄钱回家。结婚前,中宝叔和白莲婶到处借钱修好的新房,可恶的儿媳妇哐当一声,硬生生地,一把锁锁了,不让白莲婶和孙儿住。一村子的人,很是生气,都问:哪有这样做儿媳妇的!白莲婶却不气不急,中宝叔也没有说话。中宝叔还是一脚高一脚低走在一地金黄的稻田间,白莲婶还是天天看着自己的小孙子。只要看着自己的小孙子,白莲婶就十分地开心,就有十二分的劲儿。小孙儿白白胖胖,腰滚肚圆,像一条小鲤鱼般欢蹦乱跳。没几年,白莲婶患癌症过世了,冬光哥虽然还是回来了,却没能带回她老婆。她老婆坚决不回来,在老家算是开了一个先例,绝无仅有。谁都教训着冬光,要他把这个忤逆不孝的老婆打发掉,但很“肉”的冬光就是不吱一声。谁都不知道,冬光到底是怎么想的。谁都不知道,冬光这么些年在那边到底是怎么过来的。但是,中宝叔很是气愤,一向很疼冬光哥的他,气急地骂冬光哥是没有骨头的鱼。丁生叔更是没好气地说,没有骨头的鱼还是鱼吗?!没有脊梁的人还算人吗?!要是我,早把他的木鱼脑壳敲烂了。

我从中宝叔的老屋回来时,再次看到了后同哥,他仍然只是向我笑了一下,算是打了个招呼。他刚去下桥商店里买回了大娘办丧事要用的炮火。此时,个子不高的他正从自己家里费力地搬来一套楠木桌椅,办丧事开流水席用。在我儿时的印象中,三伯、三娘、后同哥,都与他家的小土屋一般,矮塌塌的,不起眼。后同哥尽管小时候成绩好,却没有几个人愿意跟他接近,我想除了他整天不言不语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家太穷,一年四季总是穿得破破烂烂,脏啦吧叽。他的父母常年生病,药罐子不离手,一股子药味熏得村子里的空气也不清爽,熏得人也没了精神。我家自老家迁进县城后,三伯、三娘经常来县城里看病,父母就向我们兄妹几个一五一十说起三伯、三娘的种种可怜和痛楚。我记得,我们参加工作后,有几次我和姐妹三人去医院里看三伯、三娘,每次去,总要给一点钱。这个时候,三伯、三娘总是千恩万谢,感动得泪水盈眶,若后同哥在场,还总是要叮嘱他日后要记着还情。三伯的病到底没能治好,痛苦地离开人世,三娘也终日是病蔫蔫、痛楚楚的。有好几次,我听得母亲讲,三娘哭嘁嘁的。后来,又听母亲说,你后同哥成了家却生了个残疾的崽,你三娘终日以泪洗面,哭天喊地。你三娘不服气,总想要接“后”(续“香火”),又要儿媳躲计划生育连生了两胎,结果两个都是女的。母亲说,你三娘家真是太背时了,日子真不知如何过呢。在我的印象中,记住了病蔫蔫的三娘,记住了她家矮塌塌的土屋,记住了不声不响的后同哥,更记住了三娘的哭和后同哥残疾的儿子。

连续这几年,后同哥又出现了,不声不响的他没有多大的改变,衣着也还是那样土气。每年春节,后同哥都要早早地来给我父母拜年,拿的礼品却一年比一年高档,先是搭客车,后来又自己开了个小四轮,今年又开了一台小车来了,说是自己买的。这一切,不禁让我惊讶。后来,我从父母口中得知,后同哥个子矮小人老实,做事却有板有眼,又聪明肯钻研,在一个厂子里管技术,老板离不开他。加上老板又跟后同哥的老婆是亲戚,放得下心。厂子办得红火,老板也蛮是高兴,前年后同哥在老家起屋,老板无偿给了他30万,今年他买车,老板又给了他10多万,还把他残疾的儿子安排在厂小卖部。后同哥愈发地尽心,他跟他老婆对老板更是一心一意,多年了也从不提加薪的事。父母说,你三娘终是享福了,只是你三伯去得太早。去年,三娘七十大寿,村子里长辈的人送的寿礼,后同哥一律加倍封包还礼,村子里的人个个竖起大拇指,称赞后同哥和他的老婆仁爱、懂事、记情。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后同哥每回都带着老婆一路开车回来做情,他还总是人前人后不声不响地帮忙。父母对后同哥说,你来来去去,也不容易,有这份心就行了。后同哥很坚持,说,上高速,也就是8个多小时,一定要心到,人到。后同哥没有多说什么,他只是说一定要坚持。父母说,那些年里,谁对你三娘家有一根手指头的好处,后同这伢子都记到心里头去了。看着后同哥,我忽然记起一句话:白云懂得感恩蓝天,鱼儿懂得感恩大海。鱼知水恩,水识鱼德。鱼和水的关系,有一句歌词唱得感人: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我能感受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其实,在古代,“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人们常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和象征。

我从老家回来,心里七上八下,一会儿激动不已,一会儿又空空落落。走进书房里,一会儿坐下,一会儿又站起来,我不知自己想要干什么。随手,拿起一本旧杂志,看到一篇小说的题目——《在路上行走的鱼》。无由地,我的心里忽然咯噔了一下,喉咙间不禁发出抽搐声,眼里也热热的,窗外一片朦胧。于我来说,真正要读懂《庄子》,还是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这句名言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子非鱼,焉知鱼之苦;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苦?《孟子》教导我们:和谐自然,以民为本——“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所以,佛家有云:“敲破木鱼是人生”。

那个夜晚,我梦见自己,还有后彪哥,后升哥,东光哥,后同哥,都变成一条条满怀希望的鱼在路上行走,一条条宽阔的道路,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飘飘忽忽,不知伸向何方,看得我们一个个不知所云。忽然,竟发现那些道路如水连天,飞到天上去了,飞到银河中去了。夜空中一片硬白的月光,还有一天鬼鬼祟祟闪烁的星眼,更是让我们一个个不知所措……一刹那,月光下的鱼和前行的路,不知所踪,天地一片眩白。

我和许许多多的鱼儿一样游到了岸上,在充满世俗和灵魂的路上艰难地行走,竟找不到来时和归去的路。我清醒地意识到,小时候的广阔水域已不复存在,蓝天白浪和鲜美的水草更是难觅……这时,有人在我们后面追着呼喊着:鱼人,鱼人!我不知是喊谁,喊我?还是喊后彪哥、后升哥、东光哥、后同哥,抑或其他人?我又惊又急,梦醒了,又是一身湿湿的冷汗。

鱼人,鱼人,好古怪的名字!快速地查找了一下资料,古生物学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气候温暖潮湿,树木葱郁茂盛。在一望无际的沼泽地带,生活着我们的祖先——总鳍鱼这一类古老的鱼,有一部分总鳍鱼爬上了陆地,成为两栖类的祖先,发展成为陆上的脊椎动物。鱼和人一样,是有骨头的。亿万年来,鱼进化成猿,再由猿染变成人。这般说来,鱼人——一直以来就是我们大家共有的名字。

有人讲了这么一个笑话,说,鱼原本是生活在陆地上的,是因为陆地上有猫要吃鱼,鱼后来才到水里生活。听到这个笑话,我却一点儿笑不出来。

这时,一曲天籁之音的《万物生》,在路的尽头响起,令人无比地震撼:从前冬天冷夏天雨呀水呀/秋天远处传来你声音暖呀暖呀/你说那时屋后面有白茫茫茫雪呀/山谷里有金黄旗子在大风里飘扬/我看见山鹰在寂寞两条鱼上飞……

责任编辑 杨晓澜

12.行走在路上优秀作文 篇十二

走近专家——学习思考, 沉淀升华

“高度决定视野, 角度改变观念。”第一年是学员们研修学习阶段, 工程办为我们精心设计了高起点、高质量、内容丰富的培训课程, 有集中培训、实地考察、博客论坛、自主研修等。在紧张的21天封闭培训中, 聆听了14位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办学特色的资深专家及中小学校长的精彩报告, 把我带入教育生涯的一个新天地。三年来, 我们聆听了70多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精彩的报告, 每一位专家都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实例博得了学员的阵阵掌声。我不仅听到了专家高屋建瓴的理念, 还能直接请教自己实践中的疑惑, 从中感到专家们虚怀若谷的态度, 脚踏实地的实践, 厚德载物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学习中被感动, 在学习中受启发, 在学习中体会进取, 在学习后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基地实践——实践探索, 认识提升

第二年, 我参加了基地实践活动, 开始近距离地接触专家, 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教学智慧, 为我未来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我的导师是天津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张宏丽老师。在张老师的带领下, 我们这支队伍充满了浓厚的研究氛围, 深入开展了一次“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研究”, 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和专业化的听评课进行了专业领域研究, 对观察点的分类、对观察维度的选取、对量化参数的设计等都有了专业的认识和结论。

不管是听课、议课、评课, 参加活动还是教研沙龙, 每一次基地活动大家都全情投入。在这个奋发向上的团队中我充分感受到合作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张老师那认真工作的态度、执著追求的精神、善于思考的品质一直激励我们义无反顾地前行。

外出学访——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2013年10月, 我随全体学员赴南京对两所具有悠久历史、丰厚底蕴的南京品牌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南京琅琊路小学, “实践愉快教育思想, 培育自主创新的小主人”, 这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静静地发生在校园中的每个角落。在湖南长沙泰禹小学的“生命教育”和以“做有根的健康人”为主题的岳麓教育, 让我们看到“分享”教育、分享快乐。在重庆谢家湾小学,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的校园主题文化下实施的小梅花课程整合改革使我耳目一新。考察学习期间, 我听到的每一句话、每一节课都是启示, 每一个细节、每一处行为都是折射, 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都是展示, 每一个社团、每一个中心都是引领。

凝练思想———反思重构, 实践锤炼

我一边倾听, 一边思考, 重构自己的教学思想,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2015年对我来讲, 是个人教育理念凝练的一年, 我对“模块教学法”与“差异教学模式”两个市级课题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深入研究, 梳理总结, 共撰写了4万多字的结题报告, 还被评审为“十二五”优秀市级重点课题。

“英语模块教学法”是把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模块化, 在不断运用中转化为语言综合能力。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互动”的教学活动中, 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词汇模块、语法教学模块、会话教学模块的构建过程中来, 集体完成再整合、模块化、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教科院的导师推选了我的模块教学法为一线原创, 发表于《教育文摘周报》第30期。我还开通了个人的网络研修名师频道。

培训工程是我们走向成为专业化、科研型教师的里程碑。我很快乐, 因为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并把它当作事业。我很幸运, 因为能成为“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一员, 我将不断总结经验, 反思自我, 汲取营养、精华, 学习系统的教育教学思想, 不断地淬炼自己, 铸就自己的教学风格, 凝练自己的教学思想, 构建自己的教育体系, 打造自己理想中的教育王国。

13.让灵魂行走在路上五年级作文 篇十三

这世间的风景,甚多。小至一颗花草,大到一座城市。行走在书本的字里行间,一样是在旅行。可称之为,让灵魂行走在路上。

旅行欣赏沿途的风景,但是,在书中行走,便是和古今哲人一次心灵的对话。

云笼雾罩,独自看瑞脑香在金兽炉中焚烧。而如今又是把酒赏菊的`九九重阳节,但却枕着玉枕在纱帐中独寝,直至被初秋的凉意浸透。想同你一起“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与你一起分担忧愁,分担思念。不必再去暗自伤神,忧愁苦闷。

和柳永去自古繁华的钱塘,去看看“参差十万人家”,去闻闻“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去听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看看参差人家的别具一格,闻着四溢的弥香,听着羌管的悠扬。这便“纵有千肿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样的风景,由不得有“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冲动。

道中遇雨,狼狈不觉,听穿林打叶,携竹杖芒鞋,只要披一袭蓑衣,任凭一生风雨,也并不在意。感受着料峭的春风,微微的寒冷,山头的斜阳正在迎接我们,蓦然回首,人生也无畏风雨与晴天。

旅行,即是思想精神的一种解药。

14.行走在路上优秀作文 篇十四

倾听阳光带来的成长温度。阳光恰到好处,景色浓浓。

温暖的气息弥漫了整个冬天,一年的味道和意义仿佛弥漫开来,覆盖了整个世界。我回老家准备过年。一路上,我感受到了来自农村的新鲜,倾听着成长的脚步。

回到家,满是灰尘的门吱呀一声开了,我遇到了奶奶,看到她在阳光下笑着,暖暖的。笑容溢出了我的全身,我的心温暖了一会儿。奶奶的银发在风中飞舞,沟壑似乎也随着她的微笑蔓延开来。奶奶的电话让我回想起“让我采泡桐花吧。”。

我家乡蜿蜒的小路一直延伸到日落的尽头。金色的光芒照耀在紫色的世界里,幽幽的花朵点缀着,升华着,交织着,美如梦幻。这一切仿佛都被灌输了糖果色,心里暖暖的,甜甜的。我和奶奶一起走在这花海里,轻轻地把娇嫩的泡桐花放进奶奶美丽的花篮里,摘下一朵在微风中摇摆的泡桐花,在那个冬天醉人的空气里抬头微笑。这种紫色的光彩,紫色的韵,紫色的美,永远围绕着我的成长道路。在这条狭窄的小径上,有很多淡淡的香气袭来,奶奶慈爱的笑声萦绕着我,让我看着这个充满温暖的冬天,就像在紫色的灌木花海中一样,美不胜收。扬起嘴角,抬头微笑,这个冬天不再寒冷,这个冬天不再孤独。

夕阳醉了,这个冬天柔和的阳光会温暖明媚。记忆会褪色,照片会变黄,但固定在我脑海中的画面,我和奶奶在花海中携手采摘泡桐的画面,将是我在路上最美好、最深刻的记忆,将成为我一生的依靠,一生中最甜蜜的缘分。过去的都过去了,留恋还在,我在成长的路上沉醉,陶醉,融化,融化。

微笑,鲜花,阳光,我爱你。

15.行走在路上优秀作文 篇十五

成都市锦江区杜玉教学信息化示范研修室成立于2012 年, 最初以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为研修示范起点, 目前已经扩展到数学、英语等学科。研究内容也从“魔灯平台”的实践应用到后来“一对一移动学习课堂”的开展。工作室成员从10 人扩展到20 多人, 由2 ~ 3所学校扩展到4 ~ 5 所学校, 从成都地区扩展到山东、河南, 更建立了中美国际交流平台。研修室借助iPad进行课程改革在“互联网+ 教育”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探索。

研修室教师团队从课题入手, 通过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和四川师范大学专家学者线上线下的指导, 从最初的课程探索实践, 到目前多学科的整合研究;从最初的公共服务小软件到目前“全景课堂”的整合平台教学, 技术日趋成熟。极大地改进了iPad课堂的模式, 越来越便捷地帮助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探究。研修室主持人带领团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研讨、教学培训、专题讲座等活动, 团队成员相互切磋, 共同钻研, 在移动终端的课堂实践中初见成效。一批青年教师茁长成长。涂海洋、童琳、周艳蓉等教师获得了全国、成都市以及锦江区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 文成平、李洋先后担任学校科研和教育工作, 涂海洋、巫智丹、刘智勇在学科教学方面创新突破, 在课题研究和全国机器人比赛中都获得优异的成绩。近一年来, 成都市棕北小学、泡桐树小学等学校的部分教师也自发加入工作室的研究。

随着教育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断发展, 研修室又融入了区进修校教研员的参与, 他们的加入让工作室的研究力量大大增强, 专业性也得以提升。将会有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参与其中。在新的教育改革发展浪潮中, 研修室将以STEAM教育作为研究和实践重点, 为学生构建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和基于设计的学习环境。

二二、、研研修修主主题题

近两年, 研修室主要开展基于移动终端的翻转课堂研究, 包括翻转课堂在移动终端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实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利用“全景课堂”平台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建构不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翻转课堂相对应的不同教学模式。

研修室特别关注数字化环境下的学科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开展移动终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 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意识, 并针对不同的学科, 与前沿教育信息技术结合, 探索实践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设计, 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 努力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创造出中国特色的教学实践典型。

同时, 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 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品质、学习习惯上创新实践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三、研修室开展的工作

1. 开放课堂

研修室努力站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最前沿阵地, 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海量阅读、经典诵读、主题研究、单元整合、生本课堂、深度对话等教学活动先后进入课堂和研究。特别是2014 年, 研修室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Tech EDGE项目组”合作, 在项目主持人Guy Trainin教授和郭际博士研究员的培训指导下, 研修室成员在语、数、外3 门学科中进行“一对一i Pad课堂”尝试。通过他们的在线培训, 成员逐渐掌握全球最前沿的科技与教育整合的相关资讯, 并成为直接与美国研究性大学共同开展ipad课程研究的研修室;与美国同步使用ipad课程软件搭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平台;有美国博士直接参与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时指导和互动交流的开放性课堂。同时, 学校还采用互动交流工具定期培训家长, 打造出家校共建课程的模式。

2. 搭建平台

为了开展加强教学互动, 相继搭建了学生交流Tech EDGE论坛, 作为学生文本交流和视频交流平台, 目前已经上传了1 000 多个学生作品;搭建了“全景课堂”交流互动平台, 作为课堂互动交流反馈平台;还利用“少年创客学院”微信公众号展示学生作品。在软件运用上, 得到美国高校和苹果公司的支持与指导, 将许多i Pad的APP运用到教学设计中。这些平台的架构逐步优化了研修工作室网络教学平台。

3. 课题研究

研修室成员积极参与了《将科技融入教育:我们如何帮助中美两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四川省不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翻转课堂的研究课题》《成都市一对一个性化学习研究》等课题研究, 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4. 示范引领

研修室近两年承担了一些i Pad与学科整合的培训和展示工作。先后接待了来自深圳、杭州、常州等地兄弟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团队。研修室主持人和教师分别在锦江区、成都市信息化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

5. 个人成长

研修室成员在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展示和大赛中多次获奖, 包括荣获全国一等奖1 次, 全国二等奖2 次, 全国三等奖1 次;四川省一等奖1 次, 成都市一等奖1 次, 多项二等奖等。研修室团队的工作成果相继在《中国教育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西南教育》《教育家杂志》等报纸杂志上展示。

目前, 研修室已经获得成都市“智慧学校”专项资金和锦江区政府人才“小高地”的专项经费奖励, 为下一步打造和提高工作室研究水平提供了后续保障。

四、iPad课堂变革思考

信息技术融入课程, 给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带来丰富的课程资源。在iPad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不断突破和创新, 也让大家对信息技术挖掘应用有了新的认识。

1. 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突破

基于iPad的课程整合, 以主题单元形式融入中外语言、艺术、科学教育。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呈现出许多传统课堂无法展示的妙趣横生的可视化作品。朗读、写作、绘画、实验、外语、音乐等都十分巧妙地整合在主题单元中。跨学科的课程尝试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更让我们增强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改革的信心。

2. 体验“互联网+”自主学习

确定主题内容后, 在形式上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尝试, 学生基于任务自主学习, 并将学习结果反馈在平台上。学生间开展互学互评, 课堂上展示交流。这样的尝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既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学习的评价者。在评价中又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自主学习模式对学生终生发展很有帮助。

3. 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iPad课堂上, 学生已经熟练灵活掌握了互联网和APP应用技能, 他们知道如何能够快捷方便地帮助自己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能充分运用互联网搜索、分析、筛选、整合信息, 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能在论坛里完成阅读写作和交流评价;能借助简单的工具软件制作视频作品, 并上传到网上开展作品展示;能够在“全景课堂”平台里完成课堂的即时分享和评价。

五五、、结结束束语语

上一篇:关于禁放爆竹的倡议书下一篇: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