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探究论文(精选18篇)
1.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探究论文 篇一
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渗透探究论文
一、人文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提高中学教师的自身人文素养。
教师对学生不仅有着传授知识的责任,还承担着为学生指导人生方向的责任,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跟随教师的脚步,在潜移默化受到教师人格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需要以自身为表率。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学需要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以人文教育为教学中心点,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优点,并将自身的人文素质和课堂中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制定一套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风格,并不断对其进行更新,让教学灵活多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气质和人格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和教育要比知识教育更加深远,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经历备课到课堂讲授多个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不以实际课本为约束,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堂知识的讲授进行灵活的调节和变通,让课堂知识不仅能够以学科角度进行解读,还能够让学生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以及哲学角度对其本质进行深刻的认识,让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人文教育特性。在课堂授课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人文化教育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以此营造课堂的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金额热替身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文章阅读、语言运用等能力。
(二)营造校园人文素质环境背景。
校园环境的建设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极为重要,校园环境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校园环境所涵盖的特质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人格。营造一个文化底蕴浓厚的校园环境,通过校园广播、海报、校报等方式实现人文教育的校园环境渗透,能够让学生不断接受人文教育的影响,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背景,还可以在班级中布置人文教育相关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进入教室时感受到浓厚的人文色彩,进而加强其人文教育的熏陶。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以教书育人为任务,并为其所制约,需要以此为责任,并学会用情感来教育学生,建立一个教师和学生和谐相处的人文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来说有一种威严、不易亲近之感,因此教师需要主动在教学中亲近学生,并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感化送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放开心扉接受教师的人文精神植入。
(三)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应用大量人文教育思想。
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比如在课前为学生讲解一个成语故事会着语言故事,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其自行体会其中都涵盖的人文精神。经常对学生教书一些文化名人的事迹,提高其民族自豪感,并让其积累名言警句,以提高自身的让文化修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讲述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讲解一些经典文章,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并要求对文章的哲学意义进行分析和品味。在课堂原有的阅读基础上,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互相交流读后感,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结束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品味越来越高,但对精神世界的改造却越来越不重视,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对新一代青少年健康身心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歪曲了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输入人文教育思想,让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肩负起民族发展的重任。
2.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探究论文 篇二
一、语文课程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第一,关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人的现实存在是有血有肉有认知意志和情感,活生生的存在,这是人文精神的出发点,也是促进人类幸福、人性美好、社会和谐的基础,更是人文精神哲学探讨的终极目的和归宿”,[1]这表明人文精神是人作为群居动物必须具备的一种自然属性,延伸可理解为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把生物人培养为会生活的社会人。“爱同类”在动物界能够达成共识,这说明爱不仅仅是美德,更是一种群居的技能,正如儒家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季羡林认为人文精神和道德有密切关系,人生来要学会处理三种关系:天人关系、人人关系和自我关系。总之,人文精神是人类生存必须具备的精神基础。如果探究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普罗泰戈拉和笛卡尔的言论震耳发聩,“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等都强调自由和理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它倡导重视人类文化的积累,尊重人自身的价值,它追求真善美,重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它强调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的进步。“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对自由的追求,体现了对人是目的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从而努力做到自立、自主、自强”。[2]
第二,关于人文教育的认识。基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人文教育的理念与人文精神不尽一致,国情和时代赋予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有特殊的内涵。“高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涉及情感态度、思想修养、心理品质等各方面,这正是新世界对语文教育的要求。”[3]一般说来,中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属性应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掌握语言并学会准确表达和正确交流。这里体现出工具性也是人文性的学科特点,这是因为人是唯一掌握语言这种工具的动物,语言与科学不同,它本身不属于工具,而是人的属性。卡西尔说人是一种符号动物,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能够利用符号来表证世界,创造文化。其次,关于人生的理解,培养生活的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任何人生都需要理由,罗素的理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泰勒斯说:“别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这是一位哲人对科学的投入。人存在的理由或基于使命,或基于信仰,或基于兴趣和对理想的执着,或基于生活本身付诸的享受,缺失理念支撑的生命是极其脆弱的。由此看来,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需要基于对生活的体验,老师应当通过自己的阅历和教学资源对学生予以生活的启蒙。再次,对健全人格发展的追求。哈佛大学的第一教育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好人。视人格发展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终极目的,应当直接针对现代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格残缺的现状。这里的人格主要指的是品德修养、为人态度以及温和理性的行为方式。
二、课堂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衔接
语文课程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自身的性质确定其目的、功能和任务。对语文课程及其性质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对教材分析的取向、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则的使用以及最终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过程与课程人文性的有效衔接表现在两个方面:授课方式的人本性与学习内容的人文性。
第一,对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认识。语文老师多从具体课文内容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来说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指课文内容具有人文性,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课文的内容很优美,这些文章给我们很多很好的影响和享受,在教学过程中,在深入挖掘课文内容的时候觉得课文内容特别丰富,有挖掘不完的深度,不要说学生,就是自己也深受启发,人文性是指课文内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道德、民族价值观念等 ;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价值观道德理念 ; 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精神食粮和精神支柱。
第二,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各种注重学习过程,有效达成三维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日渐成熟,如赵亚夫教授所言:“教育服务人生”,教学过程也是服务人生的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并对其进行开发,将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场景、生活形式、生活感想等用各种形式在课内外再现出来,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作者为我们描述的生活百态,体悟风格各异的人文盛宴。我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改编重组、虚拟假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高中语文课堂呼唤人文精神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15-1
语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精神。有了学科精神,教学就有了共同追寻的目标,这样有利于形成学科的“风骨”与特质。语文教学的学科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和审美精神的综合体。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对学生的作用
1.人文精神的定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等等,对全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方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简单地说,就是要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中富含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及内容均相当丰富,但核心是思想,尤其以儒家思想为主。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无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合一,还是人与天命的合一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一种人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里人文精神的精髓。
2.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之为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对于成长中的高中生来说,培养其人文精神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健康和谐的发展。而语文教学恰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培养途径,因为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容纳了传统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还担负着弘扬华夏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的重任。
二、人文精神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尽管最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是在高考一统天下的今天,学生仍是答题的机器,教师仍是“规范”管理和“标准”教学的教书匠,教师以一本教参为本,不敢越雷池半步。曾听说有人这样形容语文教学的现状:学生个性泯灭,才情被淹没,智慧被冰封;教育无歌也无诗;精神家园荒芜,创造之树枯萎,想象之鸟不再高翔。这已然成为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实现途径
1.教学观念要转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围绕高考,使语文学科失去了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课堂教学形成了一种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的固定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促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被压制。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从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以其为出发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人文精神。
2.教学内容中要有人本精神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上,突出重点学习名篇佳作,教材内容注重人文内涵和人本精神导向。特别在面对大量的选讲篇目时,教师在文本选择及授课过程中,应凸显三个方面:(1)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力、人的自由以及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等。(2)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引导人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拓展其精神生活空间,建构其完美的人格,展现人类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3)当代人文精神在强调对个人自身关注的同时,也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教学方法要多元化,促进学生人本思考
人类文明史是多元文化并存发展和相互碰撞的历史,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也应该多元化。高中语文课需要创设一个多元化的鉴赏环境,可以利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途径,使用好多媒体技术,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逐渐培养学生以开放的眼光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黄卉.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教育.江西教育科研,2005(02).
[3]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
4.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探究论文 篇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运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拓展运用等环节的设计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探讨这种教学模式实施操作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教学的主旋律,要实现这一点首先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思想,抓住契机,用心制造‚问题场‛,设臵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如在讲授高中语文《〈诗经〉二首》这一课时,我运用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在理解这两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咥其笑矣’,而《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如何解释两位女性不同的境遇呢?‛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先是低头沉思,接着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甲抢先回答:‚这是因为《静女》中的男子还处于恋爱的初期,所以热情高涨,一旦当他得到爱情后,就不会这么有热情了,或许也会和《氓》中那位‘士’一样对‘静女’变心。‛
生乙:‚我不同意甲的观点,我认为出现这种境遇的不同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人与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氓》中的‘我’所嫁的‘士’是个负心汉,而《静女》中的‘静女’遇到的却是一个对爱情专一的男子,不是每个男子都很容易变心的„„‛
乙还未讲完,就有一女生丙予以还击:‚但你要知道,《氓》中‘士’一开始也是很痴心的呀,其程度绝不亚于《静女》中的‘我’,但最后不还是变心了吗?谁能保证《静女》中的‘我’不会也走这条路呢?其实男子是最容易变心的。‛这话遭到了几乎所有男生的一致反对,于是一场讨论快要变成了一次舌战。激趣火候已经成熟,看来我不得不出来‚主持公道‛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分析,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确实,《静女》中的男子还处于热恋时期,自然热情万分,至于婚后他是否会变心,就很难说了,这要看他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两个男子的身份是有差别的,大家能否说出这种差别?‛台下又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我进一步提示:‚从《氓》中的‘士’‘抱布贸丝’,我们可以估计‘士’可能是什么人呢?(生答:商人)对,可能是商人。而从《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又可以猜出‘我’可能是什么人?(生答:农民)对,可能是农人。而商人和农民由于生活环境、方式的不同,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也是有一定差别的,相对来说,农民比较朴素,思想比较纯洁,也许不会像商人那样容易变心,这从后来一些文学作品中也能得到一些验证。当然,这些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亦属一家之言。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课后还可以继续做口头或书面讨论。‛
又如教学《琵琶行》我就这样提问:‚如果琵琶女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境遇会如何?会成为‘超女’或明星吗?‛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讨论‚假如把刘兰芝带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她可以怎么做?‛‚假如焦仲卿对母亲的态度强硬一点,他们的爱情会怎样?‛精心设臵这样的‚问题场‛,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投入了异常激烈的讨论,展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很好的开启心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是被动接受‚饭桶‛,扮演着‚记者‛、‚录音机‛的角色。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只强调了教师的活动,学生是没有活动可言的,其学习是静态的,被动的。而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和开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学习活动,它所营造的学习氛围,目的就在于引起他们动脑、动口和动手的主体活动。
二、点拨中深化,体现民主与集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讨论在学生自主提问探究学习中,教师应及时做出评价,但要多民主,少批评,不能放弃和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提问与讨论,必要时给予点拨。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是推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内驱力。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把学生想解决某个问题的愿望转移到研读课文内容上来。
教《琵琶行》一课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假说:假如琵琶女现在还活着,到人才市场找工作,也得写自荐书,你能帮这个才女写一份自荐书吗?我们手头能够人人利用的资料就是《琵琶行》。咱们好好研究一下课文,完成这个任务行吗?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向学生呈现了与当前研读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景,使研读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因此,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对课文的研读探索。当学生研读那极富美的感召力的课文时,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和理智逐步实现了交融和同构,进而以课文为媒介彼此发生了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对答。如当学生所提问题解决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学生深思;当学生的意见徘徊在一些无意义的谈论和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时,或者学生各持一词,甚至偏离课文内容,因认识偏激出现争论时,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点进行讨论。教师不能充当观众,只看热闹,而应该是‚主持公道‛的‚导演‛。‚群言堂‛的气氛虽然是活跃,但是如果学生各执一词,出现偏激的争论,教学内容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了主题,偏离了教者的意图,好戏会变成‚闹剧‛。
所以在民主讨论的白热化的‚戏剧高潮‛,教者应该有集中的点拨,这则戏才能有始有终。
三、课堂互动,突出自主学习‚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当师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
首先,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和生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甚至有时候,教师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想当‚老师‛的愿望,大部分内容都要由学生做‚导师‛,放手让学生对课本、课外资料自学,尝试解决一部分疑难问题,对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其次,以合作学习小组(4—6人)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互助互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然后,教师解疑,教师向其他小组的同学‚请教‛,由愿作‚导师‛的学生解疑答难,老师则当‚旁听生‛,在他们讲疑答难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极大地出乎你的想象。同时,也只有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才能成为现实。这样,从老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的‚群言堂‛。
四、联系生活,延伸课堂 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根基,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与意义为目的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必须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杜威曾这样表述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应当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课堂教学讨论的内容要切合学生的思想、人生困境,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可以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关注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
如教学《孔雀东南飞》针对社会上经常出现因爱情悲剧或因遭遇挫折而选择自杀这种过激的行为,当时,学校也刚刚开展 ‚生命没有彩排‛和‚关爱生命‛的教育活动,于是我问:‚两个主人公选择了自杀这种过激方式作为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但从我们今天的社会来看好不好?为什么?请联系社会实际并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你的看法。‛
又如教学《赤壁赋》时我这样设计提问:‚面对工作生活的种种困惑,有的人欲挽住时间的流水,有的人想延长生命的长度,有的人及时行乐,有的人珍惜寸阴。而苏东坡又是如何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忧愁的呢?‛
探究问题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可能生活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启学生心灵之窗,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精神的迫切要求。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带来了生机,让课堂教学充满自由和欢乐,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上运用探究教学模式,就象中国画中的留白一样,教师在课堂上也应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5.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探究论文 篇五
摘要:在新课改的规定下,明确的要求改善高中语文教学的模式,进而逐渐的改变教学的内涵。针对这一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重点对于语文教师在“教”方面以及学生在“学”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指导,把教学效率以及其质量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进行教学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课堂的创新,充分利用课教学堂的时间,科学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提高其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一、实现创新从教学机智方面出发
在教学模式方面,若仍然具有教育知识、教学热情、教学能力去教育学生,在完成教育目标的同时,对教师在教学质量方面也会受到一定的改变。由于教学情境变化多样,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化要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的关键表现,可将语文教师在灵活教学以及创造性教学的形式特点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机智可在迅速、精确的判断之后立即显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准确、快速判断是教学机智的重要组成,两者互相统一。准确是教学机智的前提条件,是保证教学的基础;快速是教学机智的时间标准,能够确保教学达到各项效率指标。如果教师缺少必需的教学机智就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只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机智很好的发挥出来,所期望的语文成绩在最终才会更高。
如:在教授《宝玉挨打》一课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笔者将课堂教学重点设计了一些突出的问题,思索宝玉为何挨打?在宝玉挨打的片断中时候有偶然性情节的出现?思考贾政为何“恨”儿子?在以文章内容为出发点对这些问题进行设计之后,可以让学生在以上问题吸引下的进行文章的阅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条理化,其阅读效果显而易见。学生在完成阅读后回答以上设置的问题,就会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从而进行不断思考探究。教师在此时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去探究,正确的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让学生对文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更易于理解,进而将学生理解的范围逐步扩大,而非理解文字仅仅从书面外文字出发。
二、创新以教学观念为指导
只有教师改变其教学观念才会有效实现其教学创新,教师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主要动力,不断进行探究,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最终奋斗目标,才能全面看到教学投入与教学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教师审评教学质量可以以经济性以及高效性方面出发,争取在有限的时间以及有限的教学经验达成提升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最终目标。
针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起“对象”意识。语文教学工作是教、学两大方面进行的,离开“学”就体现不出“教”。语文教师展开教学时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念。还应该树立良好的“全人”的概念。促进学生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不能单单是一个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师应以自身情况来进行自我评价,切勿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自夸,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 如在讲解《菱角的喜剧》一课的时候,核心问题“菱角的喜剧”给人的启示是什么,教师无需亲自为学生总结,其可以直接以教学环节中的步步为营的措施,让学生将课文中所揭露的行进线索当作自己个人的思考线索,在进行自主思索,小组协作之后,思考经验得到积累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每一件事物都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
三、创新以启发为动力
启发教学主要是在所有教学进行之中认同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把教师的工作职责看作是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积极、主动以及能动的心态,重在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与创造。在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启发式的问题,就像一个亮点一样,为学生“头脑库存”进行思考时提供可靠保障,让学生结合现实的启发与体会以及本身的实践与认识,从而在解决问题上更加易如反掌。
如:在教授《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我问学生能不能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利用画面来描述?在思考之后,学生将书面文字转变为画面表达。然后我课前准备的影视镜头(明月,蓝天。连绵的群山。群山中的江好似白练蜿蜒。诗人在江边兀自独立,出神的望着江水。滔滔的江水,气势磅礴。历史中形形色色的风流人物―――屈原、孔子、曹操、汉武帝、周瑜、诸霭亮等逐渐随着起伏不定的波浪出现又依次消失。)通过多媒体放映之后,学生会与自己所描述的画面进行对比。一些学生对此感到十分高兴,因为他们设想的画面更接近于我放映出的画面,接着知道学生阅读文字从而将其课堂学习的效果提升上来。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过程中,组成课堂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也是最大的闪光点以及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懂得进行自我归纳,进而发现新的突破口,将学生在探究能力的方面全面提升上来。
参考文献
[1]山君亮.优化课堂设计提升教学质量[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5)
6.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探究论文 篇六
探究性学习在我国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并指出:“阅读与鉴赏”中学生应“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教学建议》中主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探究性教学这一崭新理念。
一、探究的概念界定与特点分析
语文新课程中的探究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培养探究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从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探究源于问题;第二,探究源于一定的观念和假设指导下的研究活动;第三,探究需遵循一定的程序;第四,探究需采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第五,探究必须有一定的创新性;第六,探究既重过程也重结果。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笔者认为,要将探究引入语文课程中来,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根据探究的基本环节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课堂具备跟探究相似的“硬件结构”,但更为重要的是课堂的“软件结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自始至终将探究的理念深植心中,尤其是教师,在把学生学习创造欲望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更应该高瞻远瞩,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转变。一是设置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荷塘月色》中,第4~6节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很快将学生思维集中到课文主题上。二是设置反问。反问是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笔者就设置这么一个问题:烛之武为什么去见秦伯而不去见晋侯?学生很容易就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出郑国得罪的只是晋国,而不是秦伯,相对来说说服秦伯要比晋侯容易多了。三是平等式教学。平等式的对话教学把教师与学生放置在平等的位置,为学生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勇气提供一个平台。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质疑,要求教师回答。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课文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师生角色互换,平等磋商,对课文疑问之处进行探讨,达到解惑的目的。
2.重视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与探究中应鼓励学生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不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且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从一个角度透视,必然所见有限,而且这条路走惯了,也丧失了另辟蹊径的勇气。所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不妨做多维透视,既见花,又见刺;既见树木,也见森林,认识会随之走向个性化,走向深刻。如分析《项链》一文,许多同学根据提示,认为“文章批判了资产阶级妇女的虚荣心”,“玛蒂尔德遭到享乐主义的惩罚”,“结尾打击了她的虚荣心,加深了讽刺意味……”但从人性论的角度看,美丽的玛蒂尔德梦想有精美的饰品,过上优裕的生活,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不应去指责她,相反她为还项链不惜以十年青春为代价,她的诚实品德令人敬佩,她的意外遭遇令人同情。从发展论的角度看,生活改变了个人,人物性格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并走向深刻。偶然事件改变了她,也重塑了她,作者对此进行了生活化的描写而非概念化的描写。
3.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语文资源,为教学问题的提出创设探究的情境,从而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一般含下列步骤:①精心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状况;②根据大纲确定教学目标;③理清教学思路及策略,精心将探究引入课堂教学中;④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评价,不断总结,不断改革,精益求精。
4.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关注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微弱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去扩张、强化、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引导思维之翼向更深处漫游。采用变式教学,变换题型,使多题重组,给学生以新鲜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潜能素质。
5.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意思维
提倡探索学习方式,使学生从旧框框(指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本本中走出来,敢于否定,敢于提问,敢于超越,敢于创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如《花未眠》一文,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欣赏了一盆自然栽种的花和一盆插花,激发他们美的欣赏潜力。然后,笔者让学生到教室外去寻找引发他们美的触发点,并写出自己对美的感受。结果,从学生的作文中笔者发现:一片枯叶也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
教师要改变教学手段,如用多媒体动态模拟,组织一些有激烈竟争的趣味游戏和智力比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是探究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课外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参考文献:
[1]吴蔚萍.“皮亚杰式提问”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大参考,2006,(7):80-83.
[2]刘建军.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甘肃:甘肃教育,2006,(7):25-26.
7.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析 篇七
语文学科一直以来被人们看做是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 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文学素养, 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高中阶段是学生独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同时也是个人修养外在表现的初期阶段, 因此, 重视高中阶段的人文精神培养, 是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与强化, 从语文学科入手, 结合课程本身的文化底蕴来实施人文教育, 可以从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人文理念,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品格。
二、高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 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 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内涵与人文背景, 很多人文精神是依托现实背景形成的, 代表了人生价值、人道、人爱等深刻的内涵。人文教育是塑造学生个性、尊严、平等、进步的人格, 教会学生从真、善、美的角度来领悟生活, 体会强大的人文内涵。随着时代变迁, 人们的精神世界受外来影响的不断积累, 对事物的感受, 生活的看法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人文精神也随之逐渐改变。然而人文教育却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从而促使高中生健康人生观的形成, 抵御外界扭曲的物质影响。在社会呼吁人文关爱与人文素养的今天, 可以通过语文课文中渗透的深刻内涵与价值取向、个人感悟等, 来增进对人文内涵的领悟, 也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来了激起内心的共鸣, 达到精神世界的教育目的。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人文教育缺失现象
1. 课文内容讲解脱离了人文整体。
语文作为各阶段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 其蕴含的深刻意义不言而喻。语文是人文学科的代表, 通过文学的方式, 记录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思想内容, 将时代与生活领悟通过文字叙述, 鲜活的再现在人们面前, 增强了人文文化的现实感。然而, 通常的语文教学往往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语法分析, 将语文课视作是文字能力培养的工具学科, 通过对语句成分的拆分来进行结构学习, 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文文化的整体性。从最基本的构句结构入手, 将字、词、段落等按照句子成分肢解的四分五裂, 情景美、精神美被剥离, 抹杀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 更多的被视为是考试的工具。
2. 人文教育载体被曲解。
很多人将人文教育简单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同起来, 错误的认为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 从而将道德理念、政治因素归为人文教育内容。实则不然,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学生情感感悟的结果, 是结合生活实际、文化背景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因此, 在文化领域起到重要传承作用的语文学科, 是众多学科中与人文内容最为相近的形式, 作为真正的人文精神载体, 语文学科等待着被重新发现其真正的价值, 并得到有效的利用, 实现其传承文化、情感培养的重要作用。
3. 应试教育评价影响了人文教育的开展。
现有的教育评价依然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 过分的突出了考试的重要性, 弱化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更多高中生萌发的生存思考与人文感悟被过早的抹杀了。应试教育体制下造成的精神领域教学手段缺失, 极大程度的阻碍了人文教育的开展, 过分注重升学率的提高却忽视对学生人性塑造的教育工作, 即便是培养了高分的毕业生,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 独立面对人生时就会显示出素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从而对学生的未来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丰富的人文知识, 涉及到政治、经济、伦理、艺术等多个领域,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引导、启迪和教育作用。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文字分析与驾驭能力, 同时也要启发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课文, 通过精心的讲解揭示课文传递的人文精神。我国的高中语文课文中不仅包含了经典的汉语文章, 同时也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国外文学作品, 其中包含的意义与道理是相通的, 不仅是人生观的点拨更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指引。教师要引领学生们体会其中蕴含的高贵品质与作者笔下的精神世界, 从而达到丰富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五、结语
随着社会对人文精神回归呼声的日益增高, 人文教育已经在教育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高中语文课本是典型的人文教育素材, 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 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 从而为社会打造出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是高中教育阶段更为深刻的工作含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通过语言和文本的品读, 引导学生体会语文学科更加深刻的人文传承内涵, 渗透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人文思想, 从而提高高中教育的生活实用性, 而不仅仅是应试工具。
摘要:尽管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多的偏向于科学领域, 但却不能够抹杀人文背景的巨大影响力。人文教育是对精神生活的指引, 是平衡失衡物质观的重要手段,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活动中, 面对心理趋于成熟的学生群体, 如何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 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以语文学科为例, 如何开展人文教育, 传承中国文化精髓, 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教育策略,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版社, 2009:23-24.
8.探讨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完整的人格塑造和人性境界的提升,实现社会价值的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是对人性的教育和引导,它的核心是培养被教育者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从文学作品中引导学生领略民族思想情感和历史文化内涵。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传承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流传着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但有优秀的文采,而且还蕴含博大精深的情怀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去认真的品读。语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阅读古代和近现代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歌赋,散文等,学习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文内涵。领略文学作者的人文精神,并结合现实生活,培養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
2.从汉语学习中引导学生感知文化的魅力。汉语作为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重要语言,随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发展,无论是在口头表达还是文字描述中,都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和魅力。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领略汉语文化的重要阵地,学生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的学习和训练,掌握汉语的文化精髓。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人文教育不仅仅是体现在语文的课程学习中,还可以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学生阅读文学名作来感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读写记录的习惯,对一些文学名篇体现的人文精神采用记录的方式,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这种精神和习惯的培养是除语文课程教学之外其他教学方式所难以具备的。
二、培养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法和途径
1.通过语文课本培养人文教育。高中语文课本是经过众多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商讨和审定的,不仅知识内容范围广泛,而且思想和立意创新度高。与初中的语文教材相比,高中语文不但继续要求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更多强调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以及领悟和探索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教学也是一个开展人文教育的良好阵地。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材中古今现代诗词歌赋散文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指导他们阅读理解,把握中心思想。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引申和总结,实现教材与人文教育的契合。
2.借助语文教师培养人文教育。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本身的个人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文教育的传递有着不可取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怀,善良宽宏的心态和真诚的为人处事方式,加上平等待人的教学方法,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然就能真切感受到,这种潜在性的对学生人文教育的传递大于日常的说教。因此教师应该主动探求教学方式,改变被动式的“一言堂”习惯,加强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频繁互动,一方面扩散人文精神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积极互动能使教师准确掌握和察觉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人文教育。
3.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培养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需要多种形式的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多媒体教学就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教育手段,这种教学能够结合音频、视频、图形和文字综合表现,语文教学可以准确把握这种技术并实际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就能促使人文教育的培养取得更好的效果。语文教师还可以运用相关的影视资料与课堂文章的学习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在课堂上表现给学生观看,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感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如此以来,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知,而且还能够通过文章内容的学习传达作者的人文精神。这也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体现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语文教学作为整个学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能脱离教学的大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多数语文教师将学生成绩以及分数高低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首要重点,忽视了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虽然素质教育在多年的实施下,课程改革的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中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也显得有点苍白无力。固定化、模式化的教学任务削减了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教学课堂中若一再强调答题的标准化和模式化,就只有对学生进行简单枯燥的机械式记忆和训练。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自然就很少用心去感悟人文精神。因此,要重视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课本学习,结合课程内外以及语文的教育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正确思考问题的水平,端正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立明.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
[2]孙利华.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实施策略[J].科技信息,2011(5).
9.人文精神渗透高中语文论文 篇九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升学生精神文化、理想信念
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和信念梦想。以基本教材和大纲教学语文学科知识点为基础,有条件地、适当地为学生介绍与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点相关的阅读资料,一方面拓展延伸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经历,将阅读内容与日常生活经验结合,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比较记忆和理解,同时也从课外阅读资料中了解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事情,感受学习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从阅读资料中听闻关于英雄伟人、各领域专家学者、普通市民的生平事迹和逸闻趣事,引以为鉴或者寻找确立学生心中的偶像,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积极远大的理念信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美好的情操品质,多为学生讲述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性伦理,监督学生的行为操守是否积极乐观健康,如果发现学生有消极悲观的内心情绪或心理状态,要及时采取鼓励、开导、安慰、调整等沟通谈话方式,或者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语文学习集体活动、语文项目社会调查和实习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于他人接触并在帮助他人和接受帮助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精神状态,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与学习方式结合适用
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将培养人文精神与教学方式手段结合适用,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去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课文知识内容与世界经济、文化、科技多领域资讯结合起来介绍给学生,安排学生主动自发去查阅相关图书文献资料,并重新组织语言和知识结构在课堂上做简单演讲或者以作文、作品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自身语文知识上的欠缺,并及时补漏提高,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听取、点评其他学生语文作品过程中,发现高效、优秀的语文学习方法,并借鉴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教师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使用探究式教学和情境创设模式,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将学生按学习任务的不同分配成多个学习小组,并给每个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互动、对话、交流和沟通过程中,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谊,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人生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带领学生走出传统保守的灌输式教学课堂,多开展实践应用活动,多增加学生的阅读经验,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将课堂知识和生活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将人文精神培养贯穿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层面。
三、结语
10.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论文 篇十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意味着,高中语文学科具有深厚的人文魅力,它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可以在诗歌中感悟诗人对命运、对灵魂的探讨或告白,在散文中领会语言中所浸润的作者丰富的情感,也可以在戏剧中体验世界真善美的存在,在小说中感受那些逝去现实的残酷与美好。他们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从而获得了心灵的滋养,激发起了青春的激情。可以说,人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是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
那么,什么是人文性呢?一般地讲,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的体现。它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人类生命的延续,是人类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反映。
11.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探究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人文素养 品质 熏陶 传授
一、强化中学生语文人文素养的意义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而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虽然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传统,但尚未形成科学的人文精神理论体系。因此,塑造新世纪的人文精神是必要的。人文精神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更说明了人文底蕴培养的重要性。青少年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人文素质与文化素质是基础。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指出:“人文教育:立人之本,立国之本。”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已经十余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重智育、轻德育,重功利、轻价值,重工具、轻生活,重理性、轻人性的现象依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而且不尽如人意甚至遭社会非议的地方还很多。从徐力弑母、马加爵杀人等案件,到报刊、电视中时有报道的校园暴力、自杀等事件,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缺乏。面临当前世界多元文化的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高中生人文素养主要途径
1、加强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提升。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在学生面前,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有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人格力量。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从其教,听其言,信其道。唯有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意志坚强的教师,才能感化出品德高尚、善于协作、富有责任感、心理素质好的学生来。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良好的师德,是学生人文素质形成的原动力。
2、强化阅读,夯实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取分时段进行,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顺序安排诵读内容。第一时段,积累学生容易走近的“古诗足迹”,在这期间,我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方法是:诵读为主,体会悟情为辅,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时段诵读精美诗文,这期间,对学生要求要高一些,既要做到体会诗意,又要用朗读的形式表达情感。第三时段与圣人对话,侧重学生的文明礼仪、做人、明理等方面德育渗透。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针对学生背诵感到枯燥,兴趣不浓的现象,我从背诵中找规律,先从简单的开始,从琅琅上口开始,先领诵,再齐诵,然后全班反复背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同时在与学生的一道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了人文的熏陶,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
3、加强古诗文教学,香溢课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和语文能力。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汉语言,之所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是因为它深深地烙上民族的、地域的、心理的、审美的诸多历史印记,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溢着人文精神的语言,体现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信息。而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心灵对心灵的塑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是在教学双方的感情交流与契合中完成。古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都包含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对人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要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来扣击学生心弦,激发情感,引起共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塑造良好的心智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不仅反映了学习的方法,还反映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古诗教学中,我以开放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为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华经典诗文,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學习空间。
4、通过精彩纷呈语文课堂活动,强化学生人文素养。通过诵、背、书、唱、演、画等多种形式把活动做细做实,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诵读的乐趣和魅力。例如“五四诵读经典诗文”为内容的庆祝活动。“五四”联欢会上,学生表演了相声、诗歌表演唱、古诗句对对碰等等,形式多样,将平时的读书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情景化,让师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再如,指导学生撰写诵经读典的体会和感受,评选优秀诵读日记,开展一次经典诵读主题活动。
总之,培养人文素质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及其社会责任感,不断地追求人文品质的健全,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高品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申小龙《语文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
12.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探究论文 篇十二
一、高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从我国教育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我国非常注重人文教育。在古代,学生启蒙教育中,就已经包含了《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典籍,这些教材即使文化教材,更是人文教材,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必须要趁早,所以在高中阶段进行人文教育是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的。
一是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意识十分活跃,思维方式灵活多样,对于新鲜事物存在盲目模仿的冲动,也很容易受到外界意识的干扰,甚至出现偏差和过激行为。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更好的价值观念,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导向,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就可以对高中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的一些错误思想进行纠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二是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讲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素质既包括文化素质,更包括思想道德素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人意识已经形成,对那些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存在明显的抵触情绪,尤其讨厌老师讲一些“大道理”,而将人文教育寓于语文教育之中,则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促进学生们接受和理解人文教育内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不光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更富含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其中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函和道德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及人的理想方面。比如巴金的散文,高中教材选的是《小狗包弟》,这篇课文叙述的是作者在“文革”期间无力保护自己家中的小狗免遭劫难的一段恨事。在“文革”时期,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说是一桩微乎其微的小事。但读完《小狗包弟》,我们却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力:含泪的控诉、严酷的自审。这正是蕴含在小狗包弟命运故事之中的深沉内涵,是作品真正打动人心所在。《小狗包弟》的最大意义是对自身的反思,也是对以作者为代表的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反思。作者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这笔“心灵的欠债”使作者的心永远在无边的忏悔中“煎熬”,但惟其如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蜕变与新生才有希望,整个民族的振兴才有希望。如果单纯地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学生们往往无法体会文章中这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自然也就无法从文章中有所收获。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结合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鉴赏水平,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所以,将人文教育融化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人文教育缺失现象
1.过于注重语文基础能力建设。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过于执着于从局部角度去审视语文教育,这就导致大部分教师将语文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了对于字形、读音、词义、语法上,将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作为重点,而没有将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性、艺术性放在首位,导致学生们虽然基础知识较为丰富,可是自身分析文章、阅读文章、独立写作的能力却不强。尤其在讲解一些古文的时候,比如《孔雀东南飞》,老师常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一些古语用法和生僻字的讲解上,忽视了《孔雀东南飞》的创作背景和价值地位的解读,忽视了刘兰芝、焦仲卿这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不愿违背人性而苟延残喘,进而以死来反抗封建家长制的权威这一悲剧性艺术效果的赏析,那么学生就无法体会到这首叙事诗所关注的活着的尊严与追求美好的爱情的人文精神,更谈不上受到什么人文教育了。
2.与当代的人文精神结合不紧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已经注意到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了,但是在渗透人文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教学方式单一,与当代人文精神结合不紧密的现象。比如讲解《再别康桥》一文时,老师就是照本学科地解释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解释了康桥在文章的象征意义,却没有与当代的人文精神紧密结合,没有引导学生将文中表达的思想意识与当下的时代精神紧密集合,而只是满足于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失去了人文教育的魅力和吸引力,自然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3.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深入。
应该来讲,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受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还是比较深的,很多教师将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仍然选定在升学上,因此,语文的成绩成为了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导致很多语文教师,为了单纯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将语文教学变成了强化记忆课,传授所谓常见题型的规范答题套路,让学生们生搬硬套,生吞活剥,根本不重视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这样做虽然在短期内实现了语文成绩的提高,可是从长远来看,必然导致学生们厌学情绪的蔓延,最终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深入开展,就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了。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
1.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影响人文教育渗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文教学课堂环境过于严肃,死气沉沉,缺乏灵活性和参与性,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地位,完全跟着教师的思想走,长时间下去,就会产生厌学和抵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语文教学要想有效地渗透人文教育,必须要改变固有的课堂氛围。一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教师教学不仅依靠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因此,教师要从自我出发,在讨论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来影响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是注重学生参与度的提升。高中时代的学生富有激情和理想,也很容易受到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以此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赤壁赋》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以全班同学齐读、小组读、个人朗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这篇文章,然后对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政治背景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大家领会到苏轼写作这篇文章时候内心的思想活动,以及文章中表达出来的虽然身处逆境,贬谪异地,但是仍然坚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然后引导学生们自由发表见解,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将人文教育体现在无形之中,自然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利用古文进行人文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离不开丰富的古文资源。需要认识到的是,我国古代教育中,十分注重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和谐统一,很多启蒙读物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更具有较高的思想性。比如:《论语》、《孟子》,这些文章短小精悍,内涵丰富,容易记忆,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思想性大多较强,很容易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源。一是要强化记忆。这些诗歌作品和古文小品,短小,容易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学生们去背诵,一旦背诵下来,就更加容易理解和运用;二是要注重延伸阅读。高中教材中的一些古文,常常都是节选,通过这些古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学生们进行延伸阅读,渐渐引导他们读完整部作品,自然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从而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
3.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进行人文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仅要拘泥于课堂教学之中,更要从课外活动中,获得灵感,实现目标。语文的魅力,一在于读,二在于写,这也是语文的作用所在。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的语文活动,比如阅读比赛、背诵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参与,获得自己的个人感受。二是开展一些写作活动,由教师拟定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们分组实施,不限定文章的篇幅、体裁等,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对比,由学生们自己进行讲评,然后让获胜的学生们讲解自己的创作初衷和创作思路,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人文教育。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而且,在渗透人文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要深入研究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结合时代精神,促进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双重进步,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意义。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理论层面上来讲,人文精神的塑造,可以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前,高中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重视应试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仍然很突出,就需要广大的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深入研究,开拓思维,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丰富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促进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
13.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篇十三
中学教育已步入新课程时代,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课堂教学在传递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成为终身发展的精神源泉。《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培养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自然的关系。
新课程时代,不能只凸现知识而凹陷人文精神,对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不能太窄太功利,把掌握知识视为获取利益的铺路石,从而剥离了教学中知识及学习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仅要面向学生的现在,更面向学生的未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和智慧发展。
一、立足课堂,培育人文素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本的篇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作为母语的语文,它所承载的是民族的气脉和精神,它绝不是一种工具,它负载和承传着具有悠久文明史的民族文化。我们的语文教育,掌握一个词语、理解一句诗词、阅读一篇小说散文,就是给人的神志打开一扇窗。我们读《红楼梦》、《阿Q正传》、《边城》,不只是一种言语的阅读与接受,而更是一种精神的哺育。教师只有站在文化精神平台上从事语文教学,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这样语言文字才会有生命,一篇篇
课文才会闪烁光彩,方能使课堂散发人性之美。
1.以“情”为纽带,让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让学生学会同情、怜悯,懂得感激和报答,知道尊重和崇敬,这是做人的教育,也是语文教学本身应有的内涵。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在教学中,我经常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得到启迪。在教学《麻雀》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开始,伴着舒缓的钢琴曲,我深情地向学生们讲述了“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当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们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他们懂得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接着适时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再一次感受麻雀母子那挚真挚纯的爱吧!”学生们很快进入了课文的情境,用充满激情的朗读赞美了麻雀伟大的母爱,从而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朗诵了赞美动物和人类母爱的感人故事、诗歌,情感再一次升华,极大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响起“烛光里的妈妈”歌曲时,学生们眼含热泪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整节课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之中,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何尝不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2.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从学生心理看,高中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和荣誉感。科学家杨福家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学生的头脑不是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如同点燃的火种。”怎么把他的火种点起来?一个学生的好与差,绝对不能单单用分数来表示。在课堂上,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点燃学生头脑的火种,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1)分组教学。例如:在上讲读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程度相当内容不同的几个问题,分组短时间讨论,之后提问,点组不点人,组员可以任意回答,其他组员随时补充,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学生的荣誉感是很强的,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它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的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还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与火把火种的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题怀抱好奇。
(2)以人为本。语文课堂教学应凸现人的精神内涵,关注人本,也关注文本,关注生命的伟大,也关注生命的平凡;关注人的现实需求,也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关注学以致用,也关注悦性愉情。语文课堂既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理应是知、情、意得统一。语文教育是“人本”对“文本”实现的一种生命个体的审美体验,一切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语文教育在传递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应是对生命的点化、润泽和升华,这样,人文素养将不再是一种做秀的头饰而将成为一股炽热的血液,流淌不息,化为自主教育,终身发展的生命源泉。
(3)读书感悟。“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时,自始至终贯穿以读为本。在导入课文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朗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沟的孩子起早贪黑地去上学?为什么起早贪黑?从哪些精彩词
句看出来?这是让学生注意文中哪些词句精彩,哪些地方能体现山沟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书方式或教师引导,或学生自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比赛读。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学生通过对这些生动感人、撼人心肺片段的诵读,揣摩,品味,体验所描绘的情境,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自己仿佛置身于那偏僻的山沟,感受着那里的孩子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去上学的辛苦历程。对他们为了山区早日脱贫、祖国更加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有了认识,学生的心灵被强烈的震撼了。
(4)角色体验。中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式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增强自信和勇气。在教学《蜀僧》时,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启发学生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想象和尚在去南海的路上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内在的人文积淀不断激发,他们不仅牢固的掌握了课文语言,而且领悟出其中的道理。那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人文精神在自由的想象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所有的人。
3.以创新精神为本,尽情展示人文之美。人文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是每个人身上所潜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时刻要扩张、发展、成熟,而且一旦有了某种机会就会主动自我表露。没有创新能力的训练,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教学《小珊迪》一文,在小珊迪临死前,对她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此处,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学生们有的说:“我会把小利比接回自己的家,让他和我们一起生活。”有的说:“我会经常
带他到小珊迪的墓前去,教育小利比要向他哥哥一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一个个充满爱心的答案,洋溢着关爱他人的人文之美。
14.浅谈“人文教育”与初中语文教育 篇十四
左安门中学黄意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过三载,按道理,应该对自己的课堂会越来越游刃有余。可实际上,我却依然常常困惑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语文到底该教给学生些什么?是语言文字吗?还是语言文学?为什么学生看了、读了、学习了那么多的 文章,他们的语言世界依旧那么贫乏?为什么当我们在为书中人物的际遇感动不已、为作者某句精彩的话拍案叫绝时,从学生眼里看见的却是不解甚至麻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语文,具有不同于其它物质工具的特殊性。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依赖于语文。语文教学就是面对文化载体进行文化内涵的开启与认识,从中体验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工具所产生的基础魅力,体悟从文本世界中所散发出来的深厚的文化意味,换言之,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张扬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包括了爱国主义感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智慧、对当代文化生活的关注、对多种文化的尊重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等等。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既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能力,又要致力于育人,用人文精神熏陶感染学生。
而回想我所经历过的语文课堂,更多的是依照教参,循规蹈矩地进行着“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语解释——主旨归纳”等环节,过于注重语文“工具 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内涵更丰富也更为重要的“人文性”的一面,才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语文课索然寡味,可有可无。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实施人文教育?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还语文课一个晴朗高远的天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教材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它们本身就是作者富有激情的思考,是作者真挚感情的流露,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独特光芒:鲁迅的深刻犀利,朱自清的含蓄深情,李白的豪放不羁,陶渊明的平和冲淡,冰心的幽默达观„„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文为本,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积极解读文本,质疑文本,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体验人之为人的一切:爱与恨、笑与泪、幸福与苦难、短暂与永恒。这样做将带来的结果是:教材与老师、教材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并不仅仅是生命与符号的相遇,而是一场感人的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如在讲授《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我摒弃了惯用的“作者——字词——段落——中心”教学环节,而是采用“创设情境”的导入方式,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片段,并辅以主题曲《我心永恒》深沉而舒缓的音乐,让学生首先直观地感受到海难的无情与人们的无助,在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的同时,学生也受到了心灵的熏陶。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感受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勇于决断、忠于职守的英雄形象。如果过多地纠缠在记叙文的各种描写手法或者字词、段落的讲解上,是有碍于学生感受人物的伟大精神的,也就达不到本文应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有益的熏陶”。因此,我在讲授过程中,重点通过品析文中三个矛盾,来让学生走近哈尔威船长的内心,真切理解极端情况下船长的言行之下所蕴含的伟大人格。最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
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我收集了有关汶川地震中范跑跑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回归主题,升华认识。我记得,在学完这一课后,许多同学感慨良多,其中一位同学说:“哈尔威船长的行为真是令我震撼,‘舍己为人’这样的话我们虽然经常说,但总觉得是英雄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但是哈尔威船长让我意识到,英雄也是普通人,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
用心挖掘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内涵,让师生与课文情感水乳交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书声琅琅中释放活力,舒展灵性,发挥想象,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立足文本、关注人本的教学,才不会使我们的语文课迷失方向。
(二)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养料。
语文从来都不是一门只限于文本的课程,生活这本无字书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和无比丰厚的资源。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认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的确,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语文教学只有同生活时时相联系,才会远离呆板枯燥,才会生机勃发,趣味盎然。
对此,我们教师首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善于寻找并发现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例如在教学《散步》这篇课文时,事先让学生和家人散步一次,并在课堂上分享各自的感受;在学《老北京的小胡同》一文时,我就布置学生事前去逛一逛北京的小胡同,看看胡同里面有着怎样的风土人情;在学《跟陌生人说话》一文时,我交给学生一个任务:在路上随便找五个陌生人人搭讪,并记录其反应。有了真切生动的生活体验后,学生在学课文的时候,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文章所要传达的主旨。
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例如在生活交际中,可以学习如何听话和如何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在影视中学习人物表演与语言的艺术,了解服饰与历史的关系,了解社会万象,关注生活热点,拓宽知识视野;在电脑网络中接受强大信息浪潮的冲击,感受网络语言的鲜活与另类;注目街头巷尾的广告,记下语言绝妙的,纠正有语病的;在各类活动中,不放过“表现”语文才能的机会,讨论时直陈己见,演讲时学一次名家,运动会、晚会上做一回主持人;帮人家起个店名,拟几条标语,起草一份活动方案,写个小发明的说明书,等等。可以说,老师和学生只要带着语文意识看生活,语文资源俯拾皆是,语文学习将别有洞天。
(三)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 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恰恰最具“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便是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与权利,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正是要求我们老师能够尊重学生个性,保护学生的创造力。
依据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存在个性差异与潜能差异,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语文新课程标准亦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因而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自
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仅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为例来说明如何尊重学生个性。可以说,阅读教学最能体现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性。因为首先阅读的对象——文本,所反映的文化是丰富多元的,蕴含着或明显或含蓄的思想情感;其次阅读的主体——学生,由于性格气质、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等千差万别,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必然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作品《风筝》时,大家对文本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有些学生认为是对自己以前粗暴行为的反思;有的同学认为是对封建家长制的抨击;还有的同学认为是对弟弟忘却伤痛、麻木不仁的痛心。这些解读,由于阅读主体从不同的角度而得出不同的感受,都有其可取性,充分体现了多元化解读文本的可能性,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并鼓励他们。
15.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探究论文 篇十五
在开幕式上, 姚文俊先生致开幕词, 高建国局长致欢迎词。王文湛先生作了精彩的报告, 他分析了当今教育的现状, 特别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改革要从四个方面抓起:教育教学改革、各类教育发展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王文湛先生接受许昌实验小学小记者的采访
王文湛先生作精彩报告
下午, 七十多岁高龄、神采奕奕的贾志敏老师带来了一节观摩课《爸爸的老师》和一场学术报告《学新课标教真语文》。贾老师仅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 就演绎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 朴实无华的课堂告诉与会老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怎样真正教语文, 他高超的教学艺术、渊博的学识魅力令所有与会人员钦佩。随后, 陶继新先生作了一场报告《人文素养与经典语文课堂》, 指出经典对于个人成长、对于生命状态都有深远的意义, 带给与会老师深刻的启迪。
贾志敏老师执教《爸爸的老师》
陶继新先生作报告《人文素养与经典语文课堂》
5月10上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执教了《古诗:乞巧》《趣味语文:推敲》;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主任、语文教研员杨修宝老师执教了《母爱》, 并作了报告《专题日记、作文的探索与实践》。下午, 上海市魅力教师戴建荣老师执教了《揠苗助长》《静夜思》;全国优秀青年名师丁慈矿老师执教了《对课》, 并作了报告《情趣是怎样炼成的——诗词教学举话》。
吉春亚老师执教《趣味语文:推敲》
杨修宝老师执教《母爱》
戴建荣老师执教《揠苗助长》
丁慈矿老师执教《对课》
5月11日上午, 全国优秀教师、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执教了《麦哨》《桂花雨》,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大伟作了报告《理想的课堂与有效教学》。
虞大明老师执教《桂花雨》
陈大伟先生作报告《理想的课堂与有效教学》
一节节精彩的课堂、一场场厚重的学术报告拓展了老师们视野, 点燃了老师们的智慧。
闭幕式上, 孙章存先生作总结讲话。他重申了此次活动的意义, 感谢许昌实验小学细致周到的服务, 特别是此次活动邀请的名师专家展示了不一样的风采。他们人文素养深厚, 在课堂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信手拈来。他们不断创新, 经典课堂就是要不断完善、改革, 课堂才会达到完美的程度, 只有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在语文教学上才有新高度。向学生学习, 重新认识儿童、发现儿童、激发儿童的潜能。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 首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立志做学生喜欢、幸福的老师。方向是不竭的动力, 要规划好人生、教师生涯。要用爱心铸就辉煌, 爱语文、爱学生, 让课堂成为人生价值的舞台。要坚守、执著, 要不懈努力, 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16.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探究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新课改;人文性;高中语文教学;影响;应用研究
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可以影响到教学方向与效果,还关系到各阶段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人文性教学便是语文教学的重大影响因素。现代以来,国家尤其重视语文的人文教学,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语文人文性要求下的人文教育直接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方向指导,在转变教育者教学观念的同时也极大的推进了素质教育进程。本文着重分析了高中的人文教育问题。
一、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的影响分析
新课改规定中明确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與教育目标,并提倡将人文教学贯穿到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实质性飞跃,人文教学的目标与性质可以为各学科教育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也能推进各学科教学回归到学生本位总指导思想,可以说是国家素质教育潮流下的一大两点。人文主义教育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人文教育主要是指教育活动中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放在教育主导地位,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重视学生天性,坚持教育在改造与塑造人性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人文教育中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深度重视。新课改提倡的高中语文人文主义教育便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以致人文性已经发展成为高中语文学科的一大特征,人文教育也成为了语文教学方向体现。
新课改后,高中语文人文教育贯穿到文学与语言学教学,使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载体地位越加突出。语文阅读中不仅可以了解时代人情风貌,还能体会时代人文思想的感染与熏陶,将人文主义教育融合到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的提升语文教育文明传承作用的实现,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语文人文教学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改革,能够对语文教学进行方向引导。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进而忽略了学生的本位需求,学生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也缺乏人文思想的独特感受,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协调发展,该模式的语文教学效果也有限。新课改下的语文人文教育基于学生本文需求将情感与认知、过程与动机等结合于一体着重进行学生素质的提升,这是对语文教学的完善,也是基于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改革。
二、高中语文人文教学模式的构建应用
新课改目标下,高中语文人文教育模式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众多的教育学者已经对构建高中语文人文教学模式达成了共识。将人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创建活跃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领悟、成长。笔者就高中语文人文教学应用问题提几点建议。
1.转变语文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中教师观念对于教学实践活动及其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进行语文人文教学必须进行教师观念改革,将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与语文教育相结合,真正开展语文素质教育活动。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观念还存在落后、不称职的现象,针对该种问题,教师必须进行观念转变,紧跟时代步伐,培养有个性、有情感的学生。
2.优化语文教学内容
构建人文主义教学模式需要进行语文教学内容优化,将人文思想与教学内容系统融合,将人文思想贯穿进整个课堂教学氛围中。高中语文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实践阵地,语言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感受人文世界中的情感,还要就感受进行发言交流,真正实现人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在帮助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走入人文世界,充实思想。
在高中语文人文教学中教师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激发学生的体验灵性,活跃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重视教材范文。当前,教师利用语文作业贯穿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语文作业也应该融入人文主义,教师充分发挥作业在学生情感与价值观形成方面的作用。
3.完善评价机制
区别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机制,新课改下的语文人文教学需要构建人文化的教育评价机制。人文教学影响下的语文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对于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作用,还要在评价机制中创新使用实践活动评价项目,在进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考核的同时进行学生潜力的激发。
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构建起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为教学活动增添了生命力,但是在构建语文人文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以人文理念为指导,增加教学活动中内部人文因素,改善创造利于人文传播的外部环境。
三、结语
本文着重分析了新课改下的高中人文教学的必要性与应用问题。笔者认为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改革教学活动,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发展方向,还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将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需要构建完善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这样才有助于人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邹艳红.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构建的探索[J].新一代,2010(06)
17.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探究论文 篇十七
当今世界因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上也普遍存在着对于拥有高新技术人才的崇拜与维护之势。而人文素养是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个人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而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为重要的阵地――语文课堂的情形也十分堪忧。但整体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语文课程大都是对书本内容的讲解,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对待语文学习太过于现实,只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近景性动机,认为语文只是考试的一门课程,单纯地听老师讲解课本知识便足够了,并没有认识到语文的意义,甚至产生语文学科可学可不学的想法。
2调查方案
该问卷的编制过程如下:(1)询问在职语文教师语文课堂现状以及课堂中人文素养培养情况,形成初稿。(2)参考学者对人文素养的研究,修改题目。(3)将初版问卷向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评价与咨询,结合专家意见再修改。(4)老师和同学对题干明确性、内容相关性、意义简洁性、结构适当性以及条目格式与编排顺序进行复核与评估后,生成了最终版问卷。本问卷由第一部分学生个人的基本资料;第二部分关于中学生语文课堂中人文素养的若干问题组成。对问卷进行了内部试测与修订后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39。本调查通过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发放,共收回889份问卷。男女生占比为44.09%,55.91%,各个年龄段分布较为均匀,文理科偏向占比为偏文:32.28%、偏理:44.71%、没有偏向为22.95%。其居住地的分布主要以城区(68.05%)为主。此次调研遍布全国所有地区(包含港澳台地区),其中以华东地区(239人)和华中地区(213人)以及华南地区(136人)参与人数较多。
3数据分析
所有题项均呈现正态分布。通过在STATA中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数据处理,从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方面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意愿的因素,整体来看,学校和老师在语文教学上的投入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基本没有影响。学生个人因素结果不一致,但有一个有趣的结论是,觉得人文素养重要的学生和觉得自己人文素养还需要提升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有更强烈的喜好和个人驱动。学生的文理科偏好和居住地对结果没有显著影响。
4结论
4.1中学生已有人文素养现状
根据数据结果发现,大部分中学生个人认为自己的人文素养水平处于均值以上,大多数学生能够较轻易的理解小说内容(91.67%)但却不易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够轻易理解只占8.32%)。也就是说,对于较直白的语言文字中学生理解能力较强。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现在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还不算高。而教师在课堂上都会为学生推荐适读书目,但学生更偏向于课外的小说读物,并不会涉及教师推荐的各类书籍。
4.2中学生对待人文素养教育的态度及课堂期望
人文素养教育在90%以上的学生认知中是有必要的,并且从学生个人意愿来说,也赞同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非常高。绝大部分学生希望上阅读课(72.68%)和讨论课(74.97%),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希望利用课堂时间来做题(13.78%),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加入人文素养的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能力,也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动力。
4.3中学生所处的学校及其老师对语文学习及人文素养的影响巨大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学校和老师对其语文学习的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当学校以及老师能够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举办一些人文素养的活动、展现学校以及老师对其人文素养的重视性,则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意愿。
4.4对中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环境的问卷调查的基本结论
从中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的评估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评价较高,但依旧有近1/10的学生认为在校并不能受到较好的人文素养教育,所以学校在该方面依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家庭角度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选择用电子产品来打发休息时间,虽然数据结果显示家庭因素对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意愿的影响不大,但本研究还是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需在家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同时有近一半的中学生认为在家庭中受到人文素养教育的机会较多,可以看出家长对下一代的人文素养教育是非常看重,也尽力在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6):54-58.
[2]戴红红,张梦新.论提高国民人文素养的重要性[J].当代传播,2008(05):103-104.
[3]李志强,张帆.加强人文学科健身提高学生人文素养[N].现代教育报:2007-04-2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吴心田.谈语文的六个新理念[J].当代教育科学,2003(2).
[6]晏海莉.中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培养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5.
[7]关名朴.夏D尊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综述[N].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7):30.
[8]周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语文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9]贾永堂.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和实践审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0).
18.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探究论文 篇十八
“探究”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本人就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在高中年级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淡几点实践中的体会
一、设计探究性物理实验耍注意的两个问题
1.实验设计要具有探宄性
考察我们当前的实验教学的现状发现,不少课堂上,学生们也在忙于收集数据,解释并求证结果,但是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面前做出决策呢?这对于学生至关重要,但这个环节常常被教师替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例如,浸人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如果把物体排开的液体收集起来称一下,就会发现它的重量刚好等于浮力的大小.这样的结果无疑可以作为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事实基础。但是关键的问题是,人们一开始怎么会想到要设法去收集那一部分刚好由于物体的浸入而被排挤开的液体呢?楞次定律的发现为什么会想到研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变化的关系呢?因此,实验设计要具有探究性是指:所设计的实验包含的物理规律往往隐藏在较深的层次,需要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得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
2.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要在内容上把握主干,形式上注重质量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结果,往往淡化甚至不管知识获得的过程。教育太急于看到知识传授的结果,太讲究“效率”了。因此.很多教师用“高效益”的方式将实验的结果得出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反复通过习题训练理解掌握规律,但这样做恰恰是本末倒置的。对于学生还不是很理解的规律,即使是通过大量的习题反复演练.其知识的迁移能力仍是比较弱的,一旦出现新的情境.许多学生将束手无策。应当看到,虽然探究学习方式开始会比较耗时,但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完全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少花时间用于反复巩固而补回。当然在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上,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要求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现针对本人在高中进行的课堂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从两种基本实验形式来谈实施的具体方法。
1.演示实验。
物理课本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接受物理知识,为理解提供直观材料。传统的物理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先讲解、再演示,然后把观察到的现象、结论总结出来,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对实验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根据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在演示实验中,要通过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把部分有探究价值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比如:“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机械能守恒定律”都可以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规律得出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掌握了学生实验的内容。
2.学生分组实验。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通常先由教师就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采集及处理办法清清楚楚地讲一遍,然后学生实验,教学时间一般为两课时。实验中学生只是“照方抓药”,难以激发他们的实验积极性,许多学生只是应付完了事。因此,在学生分组实验中,通过增加实验的未知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果某些实验所验证的规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这类实验可改为探究性实验,实验时间可放在知识教学之前。比如:“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在教学“力的合成”一节内容加入作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得出合成法则。
三、实施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
在新课程中如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探究性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位同学所说:“这样的实验需要自己去猜想、去探究。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设计是否正确,这种方法既促使我们动脑又锻炼了勇于猜想、大胆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2.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
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具体实施实验操作,这一系列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来,使他们的物理概念表象得以更为有效地与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中的物理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而过去的常规实验方法,教师常常在草草做完一遍实验后,紧接着进行分析,以引出概念。而没有注意实验过程、现象是否给出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学生头脑中还是残缺的表象时,教师却根据自己头脑中早已存在的表象进行分析。结果,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不得不机械背诵概念定义的现象,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往往是在以后的逐步练习、运用中获取。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便是在于使学生在还没有抓住物理概念本质时,就会主动查阅资料,自己设计方案,增强迁移效果,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3.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探究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教育”论文07-16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11-05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究的论文07-20
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质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07-12
高中语文在课改中的课堂教学研究论文11-07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9-19
高中语文《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11-13
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08-16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论文07-12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