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的定义

2024-10-09

教师专业成长的定义(11篇)

1.教师专业成长的定义 篇一

教 师 的 专 业 成 长

邢台市平乡县初中体育一班 秦双亭

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取匪浅。

一、思想认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灵魂得到了净化

通过学习,认识到教师的观念更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新课程的实施才能不断加快进程。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自己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

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

培训既紧张而忙碌,因为在培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实践智慧,教师知识是情境知识,教师经验要靠课例来积累,来传递,来提升。可以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更加执着地扑在教育教学上。

三、以课例研究、教学设计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通过培训,明确了课例研究是教师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教学相长的阶梯;教学设计是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是集教学资源的搜索、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形成等为一体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教学方案。要精心设计教案,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专业成长的定义 篇二

首先, 看看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在大学尤其是师范院校应该都学过, 但在学生时代的学习只是记记、背背、考考, 走出大学后很快也就“还”给老师了, 根本谈不上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以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如注意规律, 初中、高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很大差别的。初中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不超过25分钟, 而通常一节课有40分钟或45分钟, 那么教师怎么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如果按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对一节课40分钟进行肢解, 我们可以发现, 每节课刚开始5分钟, 学生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 很难安静下来, 所以, 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就非常重要, 教师要想尽办法使学生尽快安静下来, 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接下去的20分钟, 应该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学习状态最好的时间段, 那么, 我们教师应该怎样来实施教学, 让重点难点能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讲解呢?再接下去的10分钟, 也就是在一节课过了25分钟之后, 学生是否还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来学习呢?一般来说, 这个10分钟学生已经开始走神了, 因此, 教师就应该改变“刺激”方式, 让学生用几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有研究显示, 在以听讲为主的大学课堂里, 学生保持注意不到40% (Pollio, 1984) , 而且, 如果在开头的10分钟内能记住70%的话, 那么在后10分钟内他们至多能记住20% (Mckeachie, 1986) 。到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 我们应该怎么办?教师是拼命讲、拼命赶进度, 还是把这点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后5分钟的总结回顾, 如果教师运用得好, 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 把一节课分成这样四个时间段来剖析, 也仅仅是一般认识, 具体情况要复杂多了, 笔者只是想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 即考虑如何运用注意规律来组织教学。再如记忆规律, 19世纪法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表明,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而且最初遗忘得很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记忆材料数量的减少, 以后逐渐缓慢, 最后遗忘在一定的水平上, 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时间规律。见下表[2]:

从以上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遗忘最快的是在识记之后1小时之内。由此可知, 为了防止遗忘, 必须尽早复习。历史学科知识需要记忆的量不少, 如何按记忆规律组织和实施教学, 提高学习效率, 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 作为教师应该去熟悉这些研究成果, 并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相结合, 形成课堂教学策略, 科学地组织和实施教学。再如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习信息加工理论,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高效学习者能够与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 组成“块”, 使工作记忆容纳更多的信息, 为此, 有研究者就提出了许多组织和加工信息的具体策略。在教学实践中, 有些教师使用的知识结构教学法、图示教学法, 都是对信息加工理论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在思维 (包括创新思维) 方面, 心理学也有很多研究成果, 这对于我们历史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会有很多帮助。正如杜威 (J·Dewey) 所指出的那样, 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 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 以便学生能理解。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学科做出教育学的解释。[3]

不仅如此,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于学科教学起“条件性”作用, 同时, 历史学科教学也有“责任”去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如专注力、记忆力、思维力等等。学生的心理品质是需要培养的, 而各学科教学都有“责任”去培养, 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学科包含着许多历史人物, 教师要对这些人物进行分析, 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历史研究与心理学结合, 就形成了历史心理学派, 研究者对历史人物作心理分析, 让这些人物变得“活”起来了。《历史中的心理学》在第2章中提到:李鸿章的定式思维导致误国心结, 袁世凯的欺己盗国源自错误暗示, 等等。[4]作者力图对古人做心理描述, 分析历史人物的性格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

从笔者的个人经历看, 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对笔者的帮助也很大。1986年7月, 笔者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 分配到淳安县淳安中学工作。笔者高中也是从这个学校考出去的, 四年大学后再回到这个学校工作。高中时教笔者的那些老师又成了笔者的老师。当时杭州地区为数不多的几个历史高级教师, 都在这个学校任教。他们对笔者的严格要求, 在当时甚至让笔者有点“受不了”, 但笔者成长很快, 收获不少:三年后被评为县级教坛新秀, 七年后被评为杭州市级教坛新秀。更重要的是被“逼”着养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习惯:每周读本新书。之后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总感觉没有新的突破, 也许就是所谓的“高原期”。1999年开始, 笔者已经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了, 更加感觉到教师学习的重要性, 于是促成学校与北师大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合办了一期研究生课程班。笔者自己也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这次学习与大学学习不一样, 因为笔者已经有了很多实践的经验和困惑, 所以, 学习也更主动, 尤其是注意学以致用, 将所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自己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当时感觉到视野一下子宽阔了, 并且认识到教学要按规律办事。备课时, 不再是仅仅关注如何处理教材, 而是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 自觉运用注意、记忆、思维、情绪等相关知识来设计教学过程, 组织和实施教学。在遇到学生的学习问题时, 自然会去翻翻心理学的有关书籍,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并寻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 随着自己理论水平的提高, 在这个时期也写出许多教育教学论文。笔者三年的研究生课程班学习都是在寒暑假期间, 尽管少了点休息时间, 但学到不少的东西:一是系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并且知道学了要拿来用, 在用的过程中又去学。二是掌握了许多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这为后续的教学问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如果不能很好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 怎么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呢?所以, 教师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条件性知识, 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其次, 来谈谈学科专业知识。大学里通过系统学习, 构建了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做了教师之后, 由于教育工作的繁忙, 加上中学图书资料的相对缺乏, 很多教师几乎都停止了学习。家里的书架上也就是几本大学教材和中学教材。做了中学教师几个年头后, 脑子里更是只剩下中学教材上的那点知识了。史学研究、史学教育发展都很快, 教师应尽可能更新知识, 跟上史学发展的步伐。教师可以多关注这几方面的论著:一是史学理论研究, 阅读一些最新的史学理论著作;二是最新版的通史专著;三是历史教育学专著。最近几年, 历史教育学研究成果不少, 研读这些著作, 对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很有帮助。教师也可以选个专题史或地方史作为长期研究的对象, 在有空闲的时候, 读点资料, 做点记录, 培养史学研究的兴趣或专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 获得这些图书资料并不困难, 不方便去大的书店购书, 网购也可以, 国内不少图书网站都可以网购到相关的史学著作, 价格还相对便宜。有些网站还可提供直接下载, 只要教师用心, 想丰富自己的大脑, 获取这些资源并不困难。“学习是赢得未来的唯一方式”, 学习, 才能促进你的成长和发展, 况且是读史书, 更是其乐无穷。

第三, 关于实践性知识。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也就是说, 教师本人如果仅有丰富的知识不一定能当好教师。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倒出来的饺子也不一定好吃。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教学技能”。这些技能内容很多, 包括:语言表达技能, 组织和管理技能, 备课、上课、评价技能, 表扬、激励和批评技能, 沟通技能, 板书及多媒体使用技能, 等等。如语言表达, 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如果教师的语言, 发音准确, 声音洪亮, 音色优美, 语速适中, 学生的听课效率会大大提高。相反, 如果一位教师满口方言, 声音像蚊子叫, 语速太快或太慢, 学生听课效率会大打折扣。重视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训练, 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怎么练呢?教师可以听广播, 自己朗读, 并对自己的朗读进行录音, 在发音、音量、音色、语速、节奏等方面, 加以有意注意和修正,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又如组织和管理技能,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如分组学习、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就拿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来说, 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记录、如何呈现, 都需要教师去认真研究, 不断实践。再如课堂管理, 有些新教师被“欺”, 甚至有些工作了几年的教师还掌控不了课堂。学生“闹”哄哄的, 教师没办法让学生尽快安静;学生“插”话了, 教师又不知如何是好;学生趴着“睡”觉了, 教师也是不管不问。课堂都“管”不了, 怎么能组织教学呢?还有教学评价技能, 从课堂上看, 表现为教师如何鼓励、表扬学生;从学生考试的角度看, 教师对双项细目的编制、题型设计、试题的编制、试题的排列与分布等命题技术, 缺乏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还有板书和多媒体的使用, 很多教师 (尤其是年轻教师) 会使用多媒体, 但不会板书, 而板书的很多优势, 绝非现代媒体所能代替的。总之, 教师需要掌握很好的教学技能, 而技能学习必须是“习得”的, 也就是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不断练习才能形成。技能学习靠听是学不会的, 靠自己“读书”也是“看”不会的。从这个角度看, 我们目前对教师的培训问题不少, 技能学习也让教师坐在那儿听, 怎么“听”得会呢?

2000年前后,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了。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而这些新的理念要转变为教育教学行为, 特别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总结。理念≠行为, 而没有正确理念指导的行为跟进, 理念只能是空谈。在这个阶段, 笔者着重去研究针对这些理念的教学策略, 围绕着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目标”进行不断实践和总结, 写出六篇相关的文章, 一方面是希望对同行有所启发, 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如“过程与方法”目标, 被称之为新课程“革命性”的提法,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去落实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怎样做才算是关注了呢?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科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学习方法?怎样培养?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答案, 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实践、总结和丰富。而面对这轮新课改, 不少教师一开始就是抱怨, 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课题去研究、去探索。新的理念可以“学”, 而要把理念转化为行为, 教师必须“习”, 这个“习”就是实践, 教学技能是“习得”的, 也就是说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 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好教师、优秀教师一定是有教学智慧的教师, 教师智慧从哪儿来?就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来。有研究表明, 专家型教师面对内在不确定性教学条件能做出复杂的解释和决定, 能在具体思考后再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行为。这种知识来自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及人生经验的累积效应。有人提出教师的成长模式:实践+反思。笔者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一个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学习不断修正, 一定会让教师尽快成长。

第四, 其他文化知识。教师的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 需要博采众长。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师除了有本体性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 以外, 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在学校里, 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能够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 因为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 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5]历史学科知识本身包罗万象, 如果要讲清楚某一领域的知识, 教师不能不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如科技史, 教师要讲清楚这些内容, 必须去了解一些相关的科技知识和原理。又如艺术史, 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书法、绘画、建筑、瓷器等艺术作品, 如果教师对这些领域的知识一无所知, 怎么能讲得清楚呢?文史不分家早已有之, 其实文理也很难分家了。历史教师应尽可能涉猎广一点, 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以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优秀教师一定会有正确的学生观, 一定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教学, 一定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和高超的教育智慧, 优秀的教师一定能让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有效, 优秀教师也一定是一位快乐的教师。

3.漫谈“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三

【关键词】教师专业;内涵成长;对策建议

教师的专业成长,看起来这样的话题有点生疏,但是细细想来,专业成长离我们真的很近,如:一年一度的暑期的继续教育,网络研修,国培计划,还有前段时间学校开展的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等等都是促进我们专业发展的举措。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人才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教师,因此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正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出的:为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需要新型的教师”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条件

1.树立职业尊严

教师,这个曾经与“天地君亲”一道,在中国享受膜拜的职业,如今早已走下圣坛,成为一个普通的职业。虽然党和国家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是在人们的观念当中,教师就是穷酸的代名词。据调查报告显示,在中西部的小城镇和乡村学校中,接近九成的中小学教师都有强烈的自卑感。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我们就要用平常心对待,我们只是分工的不同而已,我们虽然不能一掷千金,但我们可以活的安心,我们虽然不能件件名牌,但普通的衣服我们照样可以穿出名牌的韵味,我们虽然不能顿顿山珍海味,但粗茶淡饭一家人照样吃的很香。试看我们身边的老师,得体的着装,文雅的谈吐,能歌善舞,精湛的教学技艺,优异的教学成绩,不知引来了多少外界羡慕的眼光。当我们有了这份职业的幸福感,才能树立职业的尊严。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业者必须保持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同时要有自尊,自信,因为,唯有教师自尊,自信,才能传递给学生尊严的快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当我们有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液的骨气,刻进生命的坚强时,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更进一步的成长。

2.学会保护自己

每到教师节,我们便处于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新闻媒体是赞歌,鲜花,还有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赞美之词,另一方面与之格格不入的是各类禁令和底线,教师打人了,教师补课了,教师乱收费了,等等批评的,谴责的。让教师处于尴尬的境地,教育行业出现了个别违反师德的人,好像社会对教育戴上了有色眼镜,人们对教师嗤之以鼻,那么换个角度,媒体为什么不多报道我们身边的教育感人事迹,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边远山区的,那些废寝忘食,孜孜不倦育人的老师们,可见。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对教师的期望值太高,在他们的眼里,教育就是神圣的,是净地,不容践踏,因此,我们要依法从教,从严施教,用师德标准衡量自己,不撞底线,不违反禁令。学生难教,家长要求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身边惨痛的教训比比皆是,如果你惹上这些麻烦,会弄得心力交瘁,名声扫地,根本无心工作,更别提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了。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误区

1.成就不等于成长

在教育这个领域中,取得卓越成就的大有人在,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过去的成就上,不学习,不思考,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时代的前进,注定就要落后,龟兔赛跑就是很好的例子。俗话说得好:不怕慢,端怕站。只要我们掌握自己的长处,并清楚自己专业方面的不足,及时补救,你就会变得更优秀。

2.年长并不等于成长

在我们的习惯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自己年龄大了,所带的年级的课程已经滚瓜烂熟了,教学经验也相当的丰富了,什么样的学生没有见过,什么样的家长没有应付过。可是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降低,接受新事物的难度也增大了,对新的教学理念及教法理解的很模糊,这时才发现,教学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因此,我觉得,年龄大了,就更应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新教法,掌握教育的新动态,多实践,多反思。争取使自己更专业化,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建议

1.勤于学习

教师职业有很强的专业性,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传承的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现实又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不学习,我们就会教与学脱节,而且会效果低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习。一是学习教育新动态,关注教育的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二是学习新课标,学习教材,要准确的传授给学生知识,必须通读新课标,挖掘教材,绝不能照本宣科;三是學习名家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心得,学习了名家的教学案例,可以结合自己所带学科的特点,尝试运用,以便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四是学习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依法施教,不违法乱纪;无事学习本校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以便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2.善于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断的反思是教师新方法,新观念的宝贵来源,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通过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不断发展,我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反思。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反思意识,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认识和看待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总结经验,分析得失。二要掌握正确有效的反思方法与途径。多虚心听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听不得反面意见。三要反思要理论结合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归纳出规律。一个具有反思能力,反思习惯和反思态度的教师,才能从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持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检讨、改进,并形成越来越丰富的教育教学技能,专业素养也就会突飞猛进。

3.追求卓越

无论干什么行业,要么不做。要么就尽其所能做这个行业中最优秀的。我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借来和各位共勉:“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做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做顾客最赞誉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面最努力的那一个”一个人在工作中付出了多少,也就会收获多少。我们可以普通,也可以平庸,但我们必须有一颗追求上进的心,尽管我们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我们肯追求,肯上进努力,便有回报。

4.做事勤勉

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成长,更主要的是实践上的成长,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更要是一个非常勤勉的老师,尽自己所能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每天比别人做的好一点点,日积月累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比如,备课比别人充分一点,作业批改的细致一点,反思写的及时深入一点,对学生多关注多一点。久而久之,我们的专业素养会逐步提高。

4.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四

——兼谈新教师的成长过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职业化程度不断地提高,这必将给广大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带来了难逢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大量的实践与研究结果表明,教师队伍业务水平提高的方向是专业化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指的是学科知识,绝大多数中小学青年教师的学历是合格的,已符合要求。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主要是靠教师自己在教育科研与实践中获取。而实践性知识包括关于课堂知识结构,情境控制知识,解答本专业难题的知识,这要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或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形式来获取。对青年骨干教师来说,重点是增加自己的条件性知识容量,对新教师来说,则重在提升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水平。还有人把教师的专业化知识分成原理性知识(学科原理、规则和一般教学法知识)、案例性知识(学科教学特殊案例、个别经验)和策略性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反思性教学)三部分,案例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属于内隐知识,而原理性知识属于外显知识,如何将外显知识内化为内隐知识,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策略。然而,目前许多中年教师出现了教师的职业危机,主要表现为:(1)教育理论的贫乏和教学技能的相对固化滞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很不熟练;(2)学校的各项体制改革瓦解了中年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策略;(3)沉重的工作和家庭负担;(4)患得患失,担心学校改革会损失既得利益,会影响自己的权力、地位、威信,心理负担沉重,对改革和创新谨小慎微,甚至有抵触情绪。笔者认为,作为青年骨干教师来说,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提高专业化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改革的要求,这是摆在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面前的重要命题。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有学者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有16%受教师职称评审需要的影响,有52%受自身专业发展需要的影响,有29%受外界竞争环境条件的影响,还有3%受其他因素影响。

二、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

首先,由于温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温州经济模式”为特征的文化现象的张扬,对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宁愿自己做个小老板,也不愿去大公司当经理”的社会现象已逐渐成为一种温州特有的文化,其隐喻是个人主义和合作意识的失衡,淡化了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多教师停留在经验型阶段主要也是受这种社会转型期文化的影响。其次,学校要有明确的、具体的教育哲学思想。关注人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又要关注教师的发展,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在我们苍南县的学校文化中,比较重视高考升学率的提高,这在学校的创业阶段、评估阶段,对学校的生存和社会声誉的提升确实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学校的发展期,要有自己的教育主张、理念、精神、文化、特色、课程、教师、管理、环境等一系列内涵建设,内涵发展必须依靠学校自身的生命能量来实现,依靠校长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第三,校长必须是一个专业化发展型的校长,并且要给教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为一个学习型学校和人性化环境,才会滋润着教师向专业化方向的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和教师扮演的新角色

1、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1)学校与社会之间界线的模糊:教师工作范围的扩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反差在逐步增大。

(2)信息化社会与网络的扩展:对教师的权威性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3)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教师将首当其冲地成为全社会终身学习与继续教育的典范。

(4)提升教师职业层次:学校为教师提供宽松的专业环境,教师则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2、教师扮演的新角色

(1)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指导者和领导者;“学生是工作者,也是研究者”已成为新课程条件下的一种共识。

(2)教师不再是教育改革的“被动者”,而应该是教育改革的“主动参与者,主动策划者”;“我与学生同步成长”,“我与学生是竭诚的合作者”已成为新时期优秀青年教师的口号。

(3)教师是教育者的同时,也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既会当导演,又会当演员,又会当观众,既会扮演节目的主持人的角色,又会扮演音乐指挥家的角色”的理念,也逐步被很多的课堂教学的精英所采纳,并不断地取得成功。

(4)教师既是课程方案的实施者、执行者,又是课程内容的研究者、开发者。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

此外,教师不仅要学会“教书育人”,更要学会“严于律己,身先垂范”。

四、青年教师的发展目标及新教师“一、三、六、九”培养计划

1、青年教师的发展目标

(1)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外语达到六级以上水平,计算机应用达到“高级”程度。(2)青年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从单一结构向综合结构转变,能不断更新和拓宽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和综合知识。

(3)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独立承担教育科研的能力,并能有机地应用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

(4)青年骨干教师对课堂教学能运筹帷幄,具有较强的表演力和互动效应,有效教学理念领先,成为教学改革的“促进者”、“领路人”。

2、新教师“一、三、六、九”培养计划 目标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导航灯。目标的制订必须切合实际,要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根据学校青年教师居多,教学经验缺乏,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实际,提出了新教师“一、三、六、九”培养计划,并按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实施,分别以“稳”、“胜任”、“出成绩”、“形成特色”为阶段奋斗目标,要求经过九年时间的培养和自身努力,使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乃至学科教学带头人。按阶段特点分,第一阶段为适应期(第1年),即通过一年时间的校内新老教师挂钩互学后站稳三尺讲台。要求在“稳”字上下功夫,主要通过组织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学习,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教案的规范化设计,课堂教学水平的评价以及撰写教育教学体会文章等,并辅之以上好上岗课、汇报课和开展“听课、讲课、评课”等实践活动来达到阶段培养目标;第二阶段为巩固期(第2、3年),即再通过两年时间成为学科胜任教师。要求在站稳讲台的基础上,站好讲台,用好课件讲好课,在“好”字上下功夫。主要通过上好研讨课,参加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学科胜任教师来达到阶段培养目标;第三阶段为成长期(第4、5、6年),即再经过三年时间成为校内骨干教师。要求在“站稳讲台”和“胜任教学”的基础上,在“精”字上下功夫,并做好“出成绩”的文章。主要通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和教学能手评比活动,全面熟悉教材和教学大纲,熟练驾驭教学的全过程,善于总结教学经验,积累教学资料,自觉主动地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并初步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等来达到阶段培养目标;第四阶段为成熟期(第7、8、9年),即再通过三年时间成为校级以上学科教学带头人或县级以上名教师培养对象。要求骨干教师通过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参加硕士课程班学习,或派到名校跟名师挂钩学习,提高教科研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设计理论、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努力成为更高层次的学科教学带头人或名教师培养对象来达到阶段培养目标。在各阶段的考核时,要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突出教学实绩”的原则,坚持以参加研究课、示范课活动,承担教科研和教改实验课题,参加各级教学能手比赛等为主要依据。综上所述,笔者始终以“高×宽×长”的乘积效应(即高尚的师德、宽阔的知识和擅长的教书育人本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深受广大师生和家长拥戴的好教师,成为更高等级的名教师,甚至是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五、今天,我们作为新教师应该关注什么?

笔者认为,我们新教师要把握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共享,学会反思,要主动请求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多听不同类型、不同学科教师的课,多关注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善于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不断地积累第一手素材,为教学研究奠定基础。

(一)在反思中成长——加强案例研究

1、课堂教学反思

(1)这堂课教学设计基于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2)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如果已经达到了,标志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标志又是什么?(3)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进程有何区别?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是怎样处理这种区别的?(4)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个问题是最为关键的?下次课我打算如何解决这个关键性的问题?

(5)这堂课中,发生了哪些令我印象深刻、经久难忘的事件?

(6)及时记叙这堂课上个别学生的课堂行为,并想方设法以故事情节的形式来呈现?(7)在模仿教学的基础上,我曾做了哪些创新?在哪些方面渗入了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教师学期或学年工作反思

(1)在我的工作中,我最满意的有哪几个方面?最不满意的有哪几个方面?(2)我在工作时受到哪些条件的限制和遇到哪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3)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并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教训?

(4)在未来一年里,或者从长远来看,我希望采取哪些方法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并积累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

3、学会撰写教学案例

(1)一般项目:包括教师姓名、记录时间、科目与专题、任教班级、学生人数、记录所包含的时间跨度等。(2)教学设计: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和媒体运用、教学过程设计及说明等。(3)过程描述:包括过程实录(录音或录像记录)、时间分配记录、教学设计调整记录、课堂情景对话描述记录等课堂教学情况的描述。

(4)课后反思:包括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意识到了什么不足?从实践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这些切身体验能不能与更为广泛的教学理论联系起来?等等。

(5)访谈实录:有意收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的材料。

(6)教学启示:通过案例分析达到了什么效果?如何给他人以启示? ①什么是教师力图达到的教学效果?

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如何具体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

③什么是教学模式,我这堂课构建了怎样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将给他人有什么启发? ④教师为帮助学生达到学习效果,可做哪些方面的启发工作?

(二)有新课程意识——校本课程开发

1、教师要有课程开发的意识

新课程的提出与研制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我们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参与者要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首先要了解我国进行这次课程全面改革的基本背景与现实意义。其次,要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六个转变)。最后,要了解课程的演变过程(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处理好课程与教材的关系

(1)课程是“占有学习环境”的学校制度,包括教材、大纲、学生、课堂教学情境等。(2)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3)教材仅仅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人类文化知识的拐杖而已。

3、处理好教师研究者与学生研究者的关系 首先,教师是研究者,研究什么?(1)研究学生感兴趣的所有问题;

(2)研究教材呈现的知识框架,设计问题情景;(3)研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学习资源;(4)如何促进学生参与探究或对话。

其次,学生也是研究者,研究什么?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1)研读,搜集信息、阅读信息、提出假设;(2)研判,处理信息、验证假设;(3)研讨,探究与对话,解决问题。第三,课堂意义和活力在哪里?

当我们把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解和学生作为研究者的想法联系起来时,教学就充满了丰富多采的可能性,课堂才有意义和活力。

(四)在合作学习中成长——成立五人及以上合作小组

目前,中年教师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比较淡薄,但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我们的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难以脱颖而出,经过时间的消磨,渐渐地把青年教师推向了上述中年教师的行列,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此,笔者采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做法促进中年教师的学习,通过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师论坛形式来提高教学、教研与科研能力,使中年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除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外,学校应鼓励青年教师自愿组合五人及以上合作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互帮互学的参与式培训活动(如,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小组研讨活动,或针对某一话题自发组织“PARTY式”的聊天活动谈谈教育教学心得),培养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特质。这种参与式培训活动在小组内进行,分组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小组成员要进行角色分工,以保证小组学习顺利进行。每个小组应有如下三个(前三个)或五个基本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1)召集人——组织小组讨论,鼓励人人参与,避免个别人的“话语霸权”。(2)记录人——记录小组每一个人的发言,不要对其进行价值判断,防止信息衰减。(3)计时员——保证小组内每一个人都有时间发言,提醒发言过长者缩短说话时间。(4)噪音控制员——提醒小组成员讨论时声音不要过高,以免影响其他组交流。

(5)汇报人——代表本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汇报时要注重精炼、概括、不要“照本宣科”。

5.园长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五

教师的专业成长、成熟并不是自然而然或自发地实现的,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结合对教师成长问题的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是两大方面因素的影响,即教师自身的努力,成长的内部需求;教师成长发展中必要的外部条件、环境因素。因此初任教师职业的新教师,要成长为具有实践智慧的优秀教师,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科学的自我反思,以及外部的支持与协助,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发展不仅是个人的发展,而是与幼儿园集体的发展分不开的。在幼儿教师的成长中,教师所从教的幼儿园,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成长、专业发展的最接近的环境和外部条件,因而,幼儿园应该也必须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地。

一、加强自身的能力修炼,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桥梁

园长也是常人,同样需要不断修炼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带领教职工共同成长。

1、找准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心态。

有什么层次的园长就能吸引什么层次的家长,就会凝聚什么层次的教师。所以,园长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幼儿园的管理成本、管理水平。要促进教师的产业成长,园长首先要学习成长。园长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要知人善任,量才配岗

兵法上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管理上提倡“知人善任”。知人,就是了解人。了解教师个体的基本气质、个性特征,还要了解教师情绪、生理的需要、心理的需要、身体智力的需要。善任,当然是指善于使用人才了。那么园长的“量才配岗”同样十分重要。

3、把师资素质的提高,作为永恒的主题

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教师专业成长营造氛围

我认为教师的学习和发展首先需要宽松的环境。作为幼儿园的领导者,无论是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还是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要切实注重建设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凝聚力的团队。

一方面应着力建设民主、平等、尊重的精神环境,形成活泼、团结、向上的温暖的集体,注重集体荣誉感,突出向心力,增强凝聚力,树立健康向上、协调一致的良好园风、班风、教风和学风等,使幼儿教师在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环境 中工作和生活,让群体的氛围带动和融化个体偶尔出行的心理压力和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活动促进教师相互交流、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状况,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营造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的和谐氛围,如:旅游、节日庆祝活动、谈心活动等。同时,还要善于做心理辅导工作,及时疏导教师的心理问题,给与适宜的帮助。

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需要时间和过程,我们不能期望通过几次培训或者一年半载的学习,教师就专业化得到发展了,从观念到行为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教师才能感受到彼此的尊重、信任和关心,才能拥有愉快的心情,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创造宽松的氛围,同样需要管理者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仅就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可采取以下管理策略,使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本专业的最新发展保持一致,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

1、“量身订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要根据每个教师已有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每个教师规划其专业发展的方式和历程,促使教师实现从实习教师、助教教师、主教教师到教学名师的转变和提升。如:对已成熟的教师实施“名师工程”,给予一定津贴,激发其继续追求专业发展;对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鼓励其独立申报课题,并给予一定的研究帮助;对新教师实行“师带徒”,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帮助其尽快成长。

2、建立学习、培训制度

学习是培训的一个主题,而且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宽,获取知识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是否在发生变化呢?

我们学习,可以跟书本学,跟同事学,跟专家学,我们也可以自己学,在单位集体学。但最重要的是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因为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学习需要建立相应的学习制度 从个人自我学习提高方面。可要求教师做到:

(1)定期读一本学前教育理论书籍(2)定期读一些反映新课程理念的教学 2 刊物或网络文章;(3)做一定数量的学习摘记,写几篇学习心得;(4)推荐、阅读一些有益于个人成长的畅销书或杂志;(5)每月一篇教育教学随笔(6)若干个幼儿的观察日记;(7)围绕园内承担的课题,参与或主持一项子课题研究;(8)通过学习和研究,评比、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总结或反思;(9)注重文化学习,不断提高学历。

从幼儿园集体活动方面,可建立每月一次的学习制度。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不同的、多样的,如围绕《纲要》的系统学习、解读、体会、考试等;围绕说、唱、弹、跳、画、信息技术等专业技能进行的学习、竞赛,围绕教育能力提高的主题讲座,围绕一日活动工作规范的纪律要求,以及一些教学沙龙、读书沙龙等。

强调教研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研活动的内容有:教案、教育案例的分析,观摩活动后的评价,教育行为的交流、经验、困惑的沟通等,教研活动的形式以研讨式、参与式为主,而且人数不宜过多。对于共同参与式的研讨活动,在冯晓霞的《新纲要与教师的成长》一文中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同事之间的交流,使原来为一个人所有的经验、观点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一个大家“合资”共建“资源银行”。在这里,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一个投资者,一个为资源银行作出贡献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获益者,一个可以分享信息资源的人。”

3、提供学习机会和资金保障

幼儿园还要根据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提供多种学习进修的机会,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性环境和资金保障。如:组织开展专家报告、专题讨论、案例研讨、观摩教学、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的园本培训或园本教研活动;组织环境创设评比、区域活动展示、家长开放日、节日庆祝、运动会、亲字游园等业务活动,让老师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和成长,使教师在发挥自己专长的同时互相学习、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除此之外,走出园门的学习、交流也十分必要。如:外出听课、同事聚会,集体出游等,都会有新的收获。

四、提升团队的竞争意识,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动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幼儿园的管理中,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工作内容 3 一成不变,就容易产生惰性,会陶醉于现有的安逸中不能自拔。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打破这种平衡,制造危机感,打破昔日的平静,激活整个团队。作为园长,要采取有效措施,激活教师的需求,要让教师明白,在幼儿园中同样存在着优胜劣汰的法则,必须不断学习“充电”。如绘画竞赛、优质课竞赛、舞蹈竞赛等,并在赛后公布名次。这是促进教师专业的动力所在,教师的需求越强烈,学习的动力越大,成长的效果就越明显

6.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 篇六

最近,认真读了肖川的《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感受颇多。新时期,我们应怎样做一名教师呢?这个问题不是的在我脑海中翻滚,也着实让我深思。

按照我国现在进行的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对当前基础教育的观察思考,我认为新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应从下列几方面去做。

一、做一名智慧者。

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 教师要广泛涉猎,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来自于对工作的满腔热爱,勤思考,善钻研,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谈吐不凡,这样的课堂,才能深深吸引学生,教师深受学生爱戴,并不断成长。首先,摒弃功利心,找准教育的“真目的”。

任何一所中小学,要在社会上和家长心目中有好地位,教学质量好坏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就当前的情况看,最直接的标准便是各类统考的分数。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才能显效的工程,怎能简化为用分数或其他简单方式来考评教育短期内的突出效果? 面对当前社会上许许多多这样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入地思考: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首先该教给学生什么?--爱因斯坦曾说:“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著名学者费孝通在谈到“德育的遗憾”时回忆:“潘光旦先生曾经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个人为目的,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世界,成为完人。”余秋雨在谈到人的素质时认为,文化知识只是人文素质中的一小部分,要被称为一个完整的人,他还要有对事物整体判断的能力、感性知觉能力和证伪能力,以及一颗善良的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那么,培养儿童最核心的习惯是什么?笔者认为,应当是对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码准则。作为教师,需要有崇尚科学的态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把它内化为自已工作的指导思想,才可能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风赶潮,保持正常的心态,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其次,走出误区,找准教师的“真位置”。

当今,我们虽然高谈着人文关怀、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但由于几千年师道尊严的影响,每位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学生时代所受教育的烙

印,加上过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思维时不时对新理念进行着干扰歪曲,因而在教育中常常不知不觉地穿新鞋走老路,为自己错误的定位

二、做一名有人道、人格的人。

一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少年科大的学生家长说:“春天正是花儿开放的时候,秋天才是收获的季节,培养孩子也要顺其自然;每种树苗都有各自不同的生长条件,需要不同的栽培方法,教育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人道”的教师应该这样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能充分重视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施教,重在育人,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用心观察和体会教育过程中的乐趣,淡化结果,摒弃急功近利思想,分享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学生同欢乐共发展;能用足够的耐心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个性,耐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各种意见,并巧妙地引导;能把学生当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即使他们有错误,也能建立在唤醒学生自觉性的基础上慎用惩罚,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能放手锻炼学生,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自己隐藏在幕后,甘为学生的成长想方设法搭建最好的舞台、花大力气改进教法,不仅能授人以鱼更能授人以渔……总之,请相信阿莫纳什维利的话: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生活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

三、做一名反思者。教育是一种常做常新的事业,教育无止境,教师生涯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的充满新奇的旅途。反思将让师生的生命变得五彩缤纷,反思将让我们的教育变成一支抑扬顿挫的交响曲。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永远拥有前进的动能;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永远拥有不竭的力量;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勇敢的反思以不断超越再超越,一个善于不断反思的教师,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科学地施教,深受学生敬仰。

说到底,做新时期的教师,就要积极地更新知识、观念和能力,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去创造性地工作。让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与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朝阳小学

李业珍

当看到肖川博士所著的《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这本书,我马上和老师一起交流,为在我们周围发现这样有着教育诗意情怀的老师而感到兴奋。总觉得有很多感悟但不知从何谈起。觉得教师像一条“渐行渐宽”的河,在平和而从容的自我超越中,在真诚而宽厚的爱中,微笑着默默行走,矢志不移地追寻着做教师的职业幸福。

我们把诗意看成是一个动词,寻找诗意就是一个过程,就是一种观察和处理事物的方式。我们可以在当下的环境中,用一种超乎平常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以一种内心的体验或一种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你必须应对的事物。我们可以尝试去做:

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有关教育现象联系起来,寻找其中的意义,去发现其中的诗意。

你可以将自己的班级当成一块实验田。你可以将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次教学活动都做得精彩,做得生动,都做成一个成功的案例,这就是诗意。你可以在课堂教学充分展示你的教育智慧,体现你的个性的魅力,这就是诗意。进而,当你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的探索时,你会发现新的角度,发现另类的存在,这也是诗意。你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教育现象的意义,你会发现教育生活中的寻常琐事充满了意义。你让这种感悟习惯化为一种生活的实践,你这就是真正的“参与”生活了。所谓“参与”就是“从自我中延伸出去”的意思。这样做,你就获得了积极的认识能力,你就可以超越平庸的理解。

二、坚持广泛的阅读,并努力地解读你所遇到的每一篇文本,加深理解文本的洞察力。

阅读当然就是艺术,因为阅读就是探索的过程,我非常喜欢一个这样的定义:阅读其实就是灵魂的一次探险——灵魂在作品中的探险。我们通过阅读来实现一种对应,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个人的经历、与我们的个人的体验一一对应,诗意于是就产生了。阅读,说到底,就是以设身处地的行为去探索世界,以设身处地的方式进入他人的世界。

一名教师如果一直能够坚持阅读,就能始终保持与最前沿的思想的声音的接轨,除了能够获得新知,还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和道义上的力量。因为一个人的内心不会总是强大无比的,如果没有一种外在的动机资源的输入,任何人都可能感到动力不足的。这样坚持下来,阅读就可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

三、创造和谐的的人际关系,这也是诗意化生活的一个方面。

来自朋友的相互激励、相互理解,本身就是富有诗意的,何况还能够激励我们在寻求诗意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有了同行者,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你能够从他们的支持和慰藉中获得新的精神的资源,你在乎来自这些知音的关注的目光,你在乎他们的评价,在乎他们的鼓励。

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你必须看着你的学生就觉得快乐,他们是你快乐的重要源泉之一。你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就像是一次倾诉,学生把你当成师长,更把你当成朋友。他们从你这里天天有所收获,他们对你天天有所期盼。当你的学生告诉你,因为你的榜样,使他更加热爱了生活时,你的生活就已经有了诗意了;更何况,因为有了他们,你为自己坚持诗意生活的立场找到了更加充足的理由。

7.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篇七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策略

由于农村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 教学观念陈旧, 阻碍了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农村教育工作相对艰苦, 办学条件比较落后, 有些地区仍然保留着一支粉笔一张讲台的教学状态。在农村普遍存在留守儿童问题, 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 学生对学习没有热情等。这一系列问题摆在农村教师面前, 唯有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才能切实有效的解决现实问题。笔者作为一名农村教师, 以自己的经历谈谈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浅见。

1 加强培训, 自觉反思

1.1 积极参加符合自身发展的培训

学习是教师成长的起点, 任何追求进步的人都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农村教师更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不同方法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参加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 是农村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途径之一。但在农村任教的教师, 特别是小学低段教师, 由于“包班”等制约, 工作学习矛盾冲突, 既没有时间, 也少有机会出去参加教研活动、培训学习。唯有在暑寒假期间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参加培训, 但受教育局提供培训的场地有限, 还是有一部分农村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培训。但是现在网络发达了, 为农村教师提供了一种新学习方式, 不能参加现在培训的, 现在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来学习, 工作学习两不误。

1.2 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

实践证明, 反思会使我们成为一名善于思考的实践者, 反思能使我们获得教育的智慧, 反思能够有效地促进我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的提升, 反思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有效。反之,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正如苏格拉底所说, 没有反思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1]

教师在教学中, 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 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 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 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 从而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通过反思与研究,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 克服被动性、盲目性, 最终提升教学水平。比如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堂课必须做好及时写反思, 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某个环节, 也可以是整堂课的整体印象。自己给自己评价, 也是自我提升的一种策略。

有效教师具有反思的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 成为研究者。实践、反思、研究三位一体, 反思贯穿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经验+反思=成长”, 是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 它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 主要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 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更深层的对话[2]。作为农村教师, 我们都具有一种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精神, 名师的成长过程使我看到了自己苦干的盲目性, 意识到了自己正处于“只顾埋头走路, 而忘记了抬头看天”的状态。要成为一名有效教师, 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 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必由之路。今后, 我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梳理, 进行思考分析,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思考自己, 借鉴别人, 留下精华, 扬长避短, 丰富自我, 超越自我, 以便更好地成长和完善。

2 积极探索, 更新观念

目前农村教师处于机械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困生, 每天疲于应对。既厌倦又无奈, 做事缺少热情, 打不起精神, 得过且过, 找不到方向。面对每天的教学工作, 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 遇到问题都按固有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 对学生每天所发生的事情, 对课堂出现的问题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暮然回首, 错失了多少成长的良机。转变农村教师的观念迫在眉睫。

2.1 对教育工作充满热情

热爱自己的职业和所教的学科, 对自己承担的教育工作充满激情, 总是追求事业的卓越, 总是怀着一份敬业的心, 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1]。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学生, 因为教育的真谛就是爱,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 爱心比责任心更重要。总是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来表达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 对学生热情友好, 态度亲和;在课堂上, 总是与学生保持多种形式的交流, 鼓励学生的参与, 引导学生的探究。农村教师对学生与教学是否充满热情, 学生是“裁判”, 因为学生是教师热情的直接感受者。

2.2 对学生充满积极的期待

农村教师对学生寄予适当的期待, 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期待, 就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效应, 这种效应被称为罗森塔尔和雅可布森效应。教师对学生充满期待的前提是对学生充满信心, 当教师对学生失去信心或信心不足时, 期待的基础也就失去了。同时, 学生的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教师对他们的信心。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必须是真诚的, 发自内心的, 并且是持续的。

如果说教师的期待是学生成长的源泉, 那么, 教师的激励与鼓励则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 鼓励产生的是温暖与力量, 虽然鼓励不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获得成功, 但是, 成功的学生都离不开鼓励[1]。学生的信念、信心、习惯、行为都需要来自于别人鼓励的支撑。

3 保持心态, 面对落差

社会要求教师是一个高素质的模范公民, 农村教师要承受来自校内和校外的压力, 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就能形成正确归因, 反之, 若产生消极归因是不利于良好的工作心态的形成和个人专业的成长。

减轻农村教师的心理压力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如:换位思考、时间遗忘法、自我激励法等等。良好心态的形成需要教师不断地调试, 不断学习以提高觉悟, 不急功近利, 不自甘堕落, 选择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 展示自己的优势, 形成自己的风格, 走出自己的路。

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紧紧围绕农村实际来开展。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中国教师, 农村为主。没有高质量的农村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肖川.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8.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引领 篇八

关键词:教师;成长;问题;途径;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必然要求。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学生成才的主导。只有教师专业成长,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管理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教学水平、综合素养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成才。有道是: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一个文化底蕴丰厚、多才多艺、综合素质较高的小学教师更会赢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学生及家长选择教师、选择优质教育已成为社会的普遍要求。

因此,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是每一位校长应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治校方略。

1 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问题

(1)自身因素。教师自身学识浅薄,满足于原有知识,如有的教师自认为学校里所学的书本知识已经够用,靠吃老本的思想作祟;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有的教师不读书不看报,教育方法落后,凭借自己工作的踏实,死灌硬教;教师家庭拖累大或搞兼职、三产等,“开垦自留地,慌了公家田”;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常常怨天忧人,思想消沉。

(2)环境因素。教师所在学校学风不浓,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所在学校校风差,正不压邪,研究风气更谈不上。

(3)管理因素:校长教学水平及管理水平不高,不能引领教师成长,热衷于社会交往,缺乏书生气、学术气;校长仅凭经验管理,缺乏制度约束,评先选优随意性大,挫伤优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阻碍业务骨干工作上的上进心;校长管理松懈,缺乏专业引领,缺少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2 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路径

(1)勤奋学习。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一是向同行学习,提高教学艺术;二是向书本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三是向专家学习,更新教育理念。谈到学习,首先要解决好工学矛盾。所谓勤奋学习,一是要有学习的紧迫感,认识提高了,时间会挤出来。上海原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退休后仍然每天学习一小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二是要学会学习。一线教师在学习中最常见的是捧着刊物学,这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跟上课改形势,接受他人的启迪大有助益,但教育教学专著一定要读,因为只有读专著才能系统地了解、吸收、借鉴作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一线教师喜欢学习别人的经验,而不太喜欢学习理论,因为理论比较抽象,这种倾向也有必要改变。看课听课是一线教师常用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直接而实用,要增强学习效果,就要在看课听课过程中思考、琢磨,课后讨论、评析,既能听出其中的学习之处,又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想出改进的措施。总之,教师要成长,就要学习,不学习就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形势,不学习就适应不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不学习就驾驭不了生成性的课堂。

(2)勇于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要靠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实践。只有吃透课标、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课堂上精讲精练,落实三维目标,培养思维能力,追求高效课堂,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要促进自身的成长,教师要积极争取上公开课的机会,积极争取参加教改实验的机会,积极争取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因为这样不仅增加自身的压力,而且会获得更多的指导、批评、建议,得到更多的锤炼机会。在当前教辅读物很多的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提高自己的命题能力和作业设计能力,否则既对学生缺乏真正的了解,又对课程资源缺乏必要的整合能力。总之,事业是干出来的。有了成长为优秀教师的目标,有了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就要勇于实践,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

(3)经常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思考能力。反思可以让我们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获取新知。反思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快乐的源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会使我们感到温馨,对学生富有感情,使自己品尝幸福。反思可以使我们摆脱匠气,增长悟性,使我们的教学常教常新。

教学中进行反思的方式主要有:写反思日记、写教育叙事、写教学案例、写课堂实录、开展行动研究等。

(4)勤于动笔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看文章、听讲座、听课过程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如果不写下来,很快就会忘掉。写文章还可以使人变得认识深刻。实践中的体会、感悟可能是感性的、浅层的,写文章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思考挖掘、提升的过程。写文章,还可以促进阅读、学习,为写而读的“读”与平時的“读”用心程度不一样,效果也就大有悬殊。没有一位名师不是勤于动笔的。有志于成为优秀教师的老师们,应从魏书生、于永正、华应龙等名师身上受到启迪,尽快拿起笔来,从教学札记写起,写一些教学随笔,如有精力,每学期写一两篇经验总结、教研论文、微型课题,持之以恒,几年之后,会大受其益。

3 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管理

校长是一校之魂,百师之首,千生之望。因此,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设计师、引导者、评价者。北大附中原校长赵钰琳说:“办好名校的三个基本条件,就是生源、师资和经费保障”。师资主要要靠校长的校本引领、校本培养。那么,怎样的校本管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1)校长应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校园成为书香气息飘逸的读书学园,教书乐园。当今社会上浮躁之风盛行,功利之心蔓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最有文化的校园这一片土壤,也沾染了这样一种风气。另外,作为一所校园,它应当是文化的沃土,文化的沃土离不开读书,但是就在这片文化沃土之上,读书也是渐行渐远。2006年,中国有阅读能力的人,人均读书4.5册;韩国有阅读能力的人,人均读书11册;日本有阅读能力的人,人均读书40册;以色列有阅读能力的人,人均读书64册。同样的阅读能力,一个是4.5册,一个是64册,所以他给了我们很深的启发,国民素质的差距说到底是学习的差距,是阅读的差距(光明日报短评《国民素质的差距就是阅读的差距》)。由此想到,教师的差距说到底是专业成长的差距。

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存必需。 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平时我喜欢问老师“最近读什么书”,答问似有蜻蜓点水之嫌,讲没有时间阅读客观原因的大有人在。我想是你没有寻找读的时间,你没有充分认识到读对你的教学起的重大作用。我们写教案确实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样日复一日地写下去,你还是写的别人的东西,你还是花了很长时间,但仍然不是你自己的东西,形成不了你的个性,你的风格。你开始不妨每天拿出十分钟读教学杂志,二十分钟读教育专著,半年之后坚持每天读书一个小时。晚上临睡前,一边泡脚,一边读文学作品,即养心,有益智,何乐不为。这样你的读与教就会步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于永正老师给新教师的20条贴心建议之一,就是“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

校长如何营造氛围,建议每次开会前,安排一位老师以“我的读书故事”为主题进行精彩三分钟演讲;每学期组织一两次教师读书沙龙、教师读书征文比赛、教师读书成果交流、推荐发表教师的优秀读书心得等。

(2)校长应营造浓郁的研究氛围,让学校形成相互学习的气场,专业成长的赛场。“我拥有我的讲台,我珍惜我的讲台,我研究我的讲台,我激活我的讲台,我享受我的讲台,让生命因讲台而精彩”应成为每位教师的精神追求。一是校长要定期通过多种活动对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师德师风教育、专业成长教育、高效课堂教育。一方面对成长中的先进个人、典型课例及时表扬宣传,另一方面,对落后者从生活上关心、思想上帮扶、业务上帮助。二是校长要从制度管理、评价机制等方面营造教研氛围。有些人不重视教学研究,靠吃老本独创天下,已不适应发展中、改革中的教育。只有通过校长的引领、制度的约束,逼迫其从事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教而不研则虚,研而不教则空”应成为每个教师的共识。三是校长要创造必要条件,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作业设计评比、质量监测设计、教学案例展评、教学反思评说、专题研讨、金点子荟萃、优质课参赛、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比武等等。四是校长要重视教研组建设,发挥教研组长的业务引领作用。校长要亲自参与教研组活动,帮助组长设计研究的主题,策划教研活动的形式,指导组长抓好集体备课,定期让教研组长述职,评选优秀教研组长等。

(3)校长应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让不同教学风格、不同专业个性的教师出类拔萃。校长管理的水平在于学会借力,要借教师专业成长之力发展学校,提高质量,提升品牌。一要为优秀青年教师搭建教学比武的平台,如现场课、录像课比赛,才艺展示、素质大赛等。二要为优秀教师提供与外界教学交流的机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与外校的“名、特、优”教师交流学习。三要为教师学习提供盡可能多的渠道,如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教师,让教师观摩优质课等。四要鼓励、支持骨干教师参加高层次的培训,并对外进行学术交流。五要长期开展读书工程、青蓝工程、栋梁工程、名师工程等“四大工程”,让不同的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

(4)校长应建立教师多元评价机制,让大多数教师享受成长的幸福和快乐。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多元评价。评价方法上既要重视对个体的评价,也要重视对团队的评价。评价内容上要考虑大多数教师的知识层次、个性特点、教学风格、管理特点,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设计评价方案。评价策略上要给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展示亮相的机会。可设计教学奖、读书奖、教研奖、育人奖、伯乐奖、合作奖、贡献奖等多种奖项,让教师从精神上得到满足。

9.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篇九

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农村教师现有的知识与技能远远不能紧跟时代形势,要想做一名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好教师,必须得加倍努力学习。目前我积极参加校本培训、“电子学习”,学好新课改的“四观”精要,即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观、新的教材观和新的评价观。把握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改变教师固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通过对比原有的教育观念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以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例如,我加强与同伴互助合作,即相互听课、评课和说课,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长。

第三,在实践中成长。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效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

教师成长 = 经验 + 反思

反思是一种思考,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可以说“反思”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是当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经。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课堂教学前反思具有预测性,能使教学过程更贴近学生更富有创意;教学中反思具有调控性,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使教学成为一种理性的评价,即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总的提高。我每一节课都要写教学反思,并在以后的教学中运用。使我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自觉的学习、主动的反思就会有充满活力的实践活动。

10.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 篇十

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心态,清白是温柔的枕头,幸福是灵魂的香味。——肖川

最近,在读肖川教授的《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深深地感受到肖川教授文字的优美自然而又耐人寻味。读他的文章使我明白了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为自己人生的价值不懈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满诗意。下面就将自己的读书过程中感受最深几点与大家共享: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在爱中享受幸福。

教育的过程是教师施之以爱的过程,爱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观察学生的优点,扑捉教育契机,这是爱;教师信任学生,给学生一份支持,这也是爱;学生有了一点点进步,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这还是爱„„作为教师,要关注细节,抓住各种机会关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光明。肖教授说:“教师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教师付出了爱,学生回报给你的一定也是爱。在师生情谊中,我们会体味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感受到的快乐。

二、善于调整生活,学会感受幸福。

目前,教师的职业倦怠,正在消磨无数教师的工作热情。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也许我们并不富裕,但还得学会舍得用杯水车薪中的一水一木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逛街、泡吧、旅游。幸福是一种感受,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因此,肖川教授提出:“对教师而言,要养成专业心态中的良好心态,就是‘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世界。”

三、提高专业素养,不断追求幸福。

如果专业素养很高,就会举重若轻,如果专业素养很差,就会感到非常吃力,别人干的很愉快的事情,自己则感到很吃力。如果你专业素养很高,你就更能够得到领导的信任,同行的尊重,学生的爱戴。正如肖川教授说的那样“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诗意生活的营造可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好循环。一个能够感受到生活幸福的教师也更有可能以更积极和光明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

11.微课,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篇十一

通过参加培训,我知道了,微课的精髓就在“微”字上,“微言大义”“微就是精,少就是多”。“微而精,小而奇,内容少,蕴意深,从小处入手,解决一个问题”。微课时代已经到来,就像最初课件时代的到来一样,紧迫感随之而来。不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微课,俨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又一条重要途径,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新动力。

下面,我从对微课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制作微课的过程,谈谈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小尝试。

一、提升教师的备课质量

一个短短7分钟的微课,要求教师快速导入,并且要有吸引力与感染力;知识点既要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又要语言精简、重点突出;最后的小结更要快捷、利索。7分钟的微课,教师的备课时间不会少于40分钟的常规课程。微课,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对教材进行深挖掘、精加工,把传统的宏观课堂设计,转变为“微观”知识点的剖析,对教师准确解读教材、深度把握教材有很大的益处。

二、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对于普通的教师来讲,要拍好微课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摄像器材的选择与使用,讲稿的录制、后期的编辑等,都需要精益求精。教师凭借微课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不可避免地就要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我认为,要拍摄一个高质量、高品质的微课,先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对教授知识后要进行深刻反思。拍摄过程中要对课件的操作流程非常熟悉,把讲稿要反复练习五遍以上,直到不结巴为止。在录音过程中如有错误,可以在错误的地方稍加停顿,再重新录制,最后在编辑软件中将错误语段删除即可。最后要一遍又一遍地认真聆听与观看,不满意的地方再花费心思与精力去反复修改,彰显“微、精”的特性。

我喜欢用的编辑软件是绘声绘影,用这款软件还要以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添加文字说明和精要的讲解,再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使呈现的方式多元化,让孩子们享受7分钟的学习过程,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学习。

最后,我要说,微课时代已经来到,让微课服务教学,让微课成为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把利器。

上一篇:教育学基础论述题汇总下一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指导教学设计(两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