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论文

2024-09-29

资本论读后感论文(共15篇)(共15篇)

1.资本论读后感论文 篇一

资本论读后感

姓名:龚和新 学院:机电学院 专业:车辆工程 班级:(1)班 学号:201540170138

正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这就更好地提高了我们的自觉性认识,为探索具体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的运动规律打下扎实基础,作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

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

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挂钩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这种深入透切的分析,使我清楚了解到资本家是如何榨取剩余价值,即剥削工人。马克思用一个个清晰的辩证,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讲述了工厂主是如何一点一滴剥削那些工人,如何一步步看似合法的盗走了所有的工人们财产与劳动成果。也明了的叙述了资本家们是如何用工资的形式隐藏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如何把工人的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清晰的告诉所有的劳动者,你们被资本家们骗了。你们被资本家盗走了财富却浑然不知。

马克思的《资本论》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断然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都是不可改变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增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决心和信心。每一种学说,每一种论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对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然有着重要作用。以上,是我此次学习《资本论》一点所得所感!

2.重温《资本论》 篇二

《资本论》前三卷缩译后,配上彩图重新出版,取得了相当不错的销售成绩。本周在北京几大书店,都登上了销售排行榜数一数二的位置。

初版于1867年的一部名著在140年后继续热销,表面上的原因是,《资本论》缩译彩图本行文浅显易懂,并且配有《资本论》主要思想在当代新发展的图示说明,符合当代人的阅读口味;而另一个更深刻的原因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劳动者,探讨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关系也是人们心目中“永恒的主题”。

《资本论》通过阐释劳动力要素在创造当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来捍卫劳动者的应得利益。这一思想如其作者卡尔·马克思所愿,不仅解释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世界。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相比,欧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之外,有两点是最值得注意的:一是劳动者可以通过非暴力博弈机制争取权利。资本家是经济上的强势群体,劳动者是经济上的困难群体,但在政治地位上,法律却赋予劳工组建工会的权利,保障了工会与资本博弈谈判的权利。在马克思的故乡,欧共体各国普遍实行共同决定制度。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吸收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进入董事会,否则属于违法行为。德国企业由监事会领导,德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中工人代表应占三分之一。

第二个重大变化是,现代国家普遍介入公民收入分配,建立起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公平因素成为制订分配政策的重要目标。以国家财政形式集中起来的这一部分国民财富中,大约有60%用于贫困救济、免费医疗、失业补贴、养老金发放、教育等社会福利开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费用中,来自财政收入再分配的比重越来越大。失业救济、养老保险和公共医疗体系,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慈善组织,使各阶层公民无生存之忧,贫困已由原来的生存贫困变成了相对贫困。

没有马克思的思想,世界不会像今天这样公正,也不会像今天这样繁荣。出于这些理由,美国《时代》周刊将马克思评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资本论》的热销证明,馬克思的影响还将在新的世纪继续下去,在普遍公正到来之前,重申劳动要素的重要性,捍卫劳动者分享繁荣成果的权利,是一个不能终结的任务。

马克思早就发现,利益关系远远比意识形态更敏感,也更难改变。他在《资本论》原版序中写道:“在今天,与批评既有的财产关系相比,无神论变成了一种很轻的罪。”“英国高教会派可以饶恕对它三十九个信条中的三十八个展开攻击,却不会允许你攻击它关于现金收入的那三十九分之一。”

对此,《资本论》的作者曾希望用自己的信心激励读者,他说,“奇迹不会在明天出现,但它已经透露出这样一种感觉:现有的社会制度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3.《资本论》读后感 篇三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硕

学号:读书笔记090320092739

《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篇不朽的名著。《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既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又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恩格斯:《〈资本论〉英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页)。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此外,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一定的交换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而且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承认。

4.资本论读后感 篇四

如何实现货币到商品再到货币(G―W―G)为卖而买的飞越?而不是日复一日的走商品货币再到商品(W―G―W)为买而卖的低层次被动的行为模式。出卖劳动时间赚取劳动报酬,进而再次消费得到满足的恶性循环,始终要投入自己的时间去换取有限的几乎是一刀切的报酬,并且会遭受剩余价值的剥削。两种循环切换唯一不同的在于W的性质,看其属于消费品或是投资品,某种意义上W的属性决定了G的长远价值。

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性商品的购买,提升货币G的未来现金流,如此才可实现货币滚雪球般增长。投资就是一个G―G‘的货币增长模式,也是效率最高门槛最低却成功率极低的商业行为。

跟从事任何行业一样,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人物需要的不仅仅是全力以赴那么简单,还需要机遇与运气的不可控成分。然而能否登顶这样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做到超脱物外,不计成本和时间潇洒的沉浸在其中。

如同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一般,在他生命中40年的光阴里纵然穷困潦倒,艰难度日,但为了揭秘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他站在人类社会全局的角度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现有生产力主导下的赤裸裸的生产关系。带着这样伟大使命,马克思终于写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著名著作《资本论》。

5.《资本论》读后感(本站推荐) 篇五

——货币与剩余价值

最近看起了在新中国建国历史中曾发挥重大指导性作用的《资本论》,这本书曾让世界震惊,因为它引发的思想颠覆,让无数资本家的统治政权被推翻,同时也让许多共产政权建立起来。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进入作者给我们建立起的新世界。

卡尔·马克思,一个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将无数受着资产阶级压迫、剥削的无产阶级从痛苦中解救出来,带领他们走向那个美好光明的大同世界。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是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与革命理论家。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笔下的《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而这本全名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个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了。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反复提及“货币”一词,货币不过是人类社会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衍生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马克思明确了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只不过是一种具有一般价值尺度的商品,并强调货币形态与一般价值形态在交换过程中并无本质区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一种可以为任何一个人私有的外界物。社会的权利因此就变成了私人的私有权力。”马克思也提出“价值形态是基于劳动二重性提出的概念,而货币形态又是商品交换中价值形态发展的最后形态。”因此我们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资本论》中的另一重要概念“资本家”,在《资本论》中,“资本家”的内涵体现在资本家与资本、供人、劳动的关系中,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本的异化,同工人阶级对立并最终被工人阶级消灭,资本家在历史上有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而“资本家”的外延部分主要研究了他的产生、分类和灭亡。因而,《资本论》不光对无产阶级起了积极作用,也对指导资产阶级不断完善自身弥补不足发挥了巨大作用!

谈及《资本论》,不得不提的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概念体系”。资本论就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和线索写成的巨著。马克思提出“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以及为生产工人必要生产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它们的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既不为工人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分,它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产生相对剩余价值。”这一观念启发了更多资本家,也对社会起了一定的点醒作用。

《资本论》与新中国的建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资本论》是一部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书,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石之一。他的到来,让近代中国领导人物们的思想受到共产主义的影响,让新中国走上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就我个人感触而言,我认为《资本论》的先进性,在于它深刻分析了价值、货币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以较为精准的语言,将资本世界的实质,娓娓道来,让更多的人民了解资本家的生产方式与个中道理,点醒了更多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战士,让我们能更直观的看待世界经济发展的奥秘。以政治经济的眼光看待问题,因为经济结构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结构形态正是由经济发展的程度而决定的。

《资本论》一书是一本有着大智慧的书,非一二日即可参透之物,因此,我还需要向其不断学习,反复研究,才能让自己的思想更为先进,更能融入时代的潮流。

最后一马克思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收尾:“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其后。一个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

6.《资本论》的贡献、影响 篇六

1 《资本论》的贡献

1.1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1.1.1 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劳动价值论是由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首先提出来的,马克思曾经公开的称赞他是“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1]1662年,威廉·配第在其著作的《赋税论》

[2]中,第一次书面的提出了价值论,把商品的价值分为“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

后来亚当·斯密吸在吸收前人的经济思想的基础上,以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出发点,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部联系,极大的促进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含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3]

大卫·李嘉图在研究了已有的理论成果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其经济学说,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线,用价值论做主线贯穿于其全部理论之中。他从探讨斯密的价值论开始,选择性地批判斯密在价值论上的错误,有选择地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正确内容。马克思指出:“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把交换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作了最透彻的表述和发挥。”[4]

1.1.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古典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他的著作代表的是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的利益,因此可以将他的劳动价值论理解为是对工人利益和意识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劳动出发强调劳动者的主体地位。马克思思想作为工人阶级思想代表的体现,亦是站在工人立场批判资本的必然——工人只能以自己的劳动生存于统治之下,也只能从劳动者的角度来审视其经济地位和关系,这与资本所有者必然要以资本的占有量来评价其经济地位和关系是一样的。

1.2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著作中的劳动价值理论分析是从评论18世纪中页的斯图亚特德观点开始,在其著作中系统的分析和批判了17世纪中页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马克思认为重商主义者最早在利润形式上考察了剩余价值,而“斯图亚特是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合理的表达者”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且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是资本家没有付出任何等价物就无偿地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各项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列林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剩余价值在社会经济中通常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

1.3社会再生产理论。

“不管生产过程的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他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就是再生产过程。”马克思在其著作中通过这样一句话揭示了再生产过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资本论》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部分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在无国家干预情况下,市场正常运行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和一般条件,还在其中分析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2 《资本论》的影响

2.1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前苏联经济学家菲尔德曼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真正创立者,他根据《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来建立起了经济增长模型。菲尔德曼于1928年发表《关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理论》这一文献。“作为一个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菲尔德曼是从马克思有名的总生产分类公式开始的:……把这个公式稍作一些改动,就接近于我们根据成本(折旧、工资和薪水以及财产收入)而做的生产配置。”这一历史事件表明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真正先驱,社会再生产理论实际上代表着一个经济增长模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出的5年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即经济增长过程。

2.2 动态经济学。

卡莱次基将不完全竞争理论与就业理论联系起来,先于凯恩斯创造了有微观基础的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宏观运行分析的宏、微观相统一的动态经济学,被学界誉为预见了“凯恩斯革命”。卡莱次基的垄断价格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中包含的微观基础和动态分析方法远胜过凯恩斯的《通论》。从卡莱次基的理论可以看出他的经济学理论是以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础的,“卡莱次基学习的唯一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罗宾逊,1969。萨伊定律曾经长期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占有统治地位,而萨伊定律正是詹·穆斯买卖必然平衡的教条。马克思通过《资本论》中分析商品来证明了商品内在矛盾导致了买卖必然脱节,从逻辑上严密的论述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以此为基础否定了萨伊定律和穆勒教条。

2.3 企业理论。

企业不同于市场:企业内服从权威,企业外等价交换。这是两种不同的分工。

交易费用: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分工在于节约这类费用。

规模经济:资本通过价格低廉展开竞争,大企业有竞争优势。

企业制度的演进:包卖商—工场—工厂—公司,所有权与职能的分离。

2.4 制度分析。从科斯等人的阅历可知,新制度经济学的创造者,大多数受过马克思《资本论》的影响。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诺斯,1991)

2.5 创新理论。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 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熊皮特)实际上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创新机制的理论。熊彼特明显受到马克思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55页。

[2] 威廉·配第:《赋税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2),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81页。

7.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篇七

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索罗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分别称赞该书:“今年甚至未来十年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一部“及时而重要的作品”,“对一个旧主题提出新颖而有力的贡献”。哈佛大学Lawrence Summers认为其对收入和财富不平等历史演变的统计描述就值得一座诺贝尔奖。

在这本书中提出,近几十年来,世界的贫富差距正在严重恶化,而且据预测将会继续恶化下去。当前在美国,前10%的人掌握了50%的财富,而前1%的人更掌握了20%财富。现有制度只会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皮凯蒂认为,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也就是说未来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拼爹时代”。该书用大量历史数据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极大的疑问。Piketty通过详实的数据工作发现,在近2的资本主义历史上,1)收入和财富差距并没有比封建时代改善多少,收入和财富差距仍然主要由继承财富的差异引起;2)绝大多数历史时期,资本积累的速度都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使得资本占比和收入分配恶化。对于资本主义的未来,Piketty相信如果能够有效地推进累进收入税,资本税,将其用于社会支出,收入和财富差距的问题就可以解决,资本主义也可以实现长治久安。

《21世纪资本论》之所以争论如此巨大,可以归结为对下面两个基础性问题的不同认识:一是资本主义是否会导致不平等,二是是否应该(通过资本税)干预不平等、调节收入分配。Piketty的对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这一论断挑战了冷战结束以来,自由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

8.资本论选段读后感300字 篇八

“资本是天使?资本是魔鬼?资本能让我们一步登天,也能让我们落入万丈深渊。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资本的模样,你心中的资本模样如何?”通过《资本论》,我了解到原始积累的残酷性以及后续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并不只是出于阶级斗争的考虑,更是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9.金融危机促使《资本论》热销 篇九

在这新的形势下,卡尔·马克思撰写的出版于1867年的《资本论》骤然热销。位于柏林的卡尔-迪茨出版社(Karl-Dietz-Verlag)是一家专门出版发行学术著作的出版社,在2005年只售出了500套《资本论》,而在2008年1月至9月已经销售了1500套。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说,这一销售量是2007年全年的3倍,是1990年的100倍。而柏林出版社(Berlinoise)2005年和2008年售出《资本论》的情况与卡尔-迪茨出版社完全一样。这两家出版社的经理都认为,《资本论》的销售量还会继续上升,该巨著将成为2008年圣诞节的最佳礼品。

金融危机的出现促使许多人购买《资本论》,阅读《资本论》,这其中有银行家、金融家、经理等等,为了解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重温马克思的理论。许多年轻的学者也涌入书店,成为购买巨著的主要读者。

出版电子图书法国不甘落伍

于平安

21世纪以来,法国每年都要出版和再版44000多种图书,2007年共出版新书和再版已达到60376种。虽然法国是世界上出版大国之一,但是电子图书在法国仅占全国图书销售量的1%;而在德国和英国所占比例为3%;美国已达6%。2000年法国全国出版协会(SyndicatNational de l’Edition)曾经在巴黎图书沙龙期间组织了一次名为“图书沙龙与电子图书”的活动。许多出版商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广大公众也对此兴趣颤浓。一时间人们对于电子图书的疯狂仿佛纸介图书即将消失。然而,由于近年来法国不景气的经济,使出版电子图书遭遇曲折。

2004年,法国只有一家大型的老字号出版社加利玛尔(Gallimard)推出了一套名为《倾听与阅读》(Ecoutez lire)电子丛书。而法国图书休闲俱乐部则在同一年才开始自行录制电子图书,并成立了一个名为欧迪伯的公司(Audible),该公司可以在网上销售图书。在此之后,在法国别无其他出版社采取行动出版电子图书,因为法国人片面地认为,电子图书只适合那些眼疾患者。2004年至2007年之间,法国只有若干家小出版社,如口述出版社(De Vive Voix)或专业出版社如弗雷莫·泰莱梅(Fr e meaLlx Th 6l e me)专门出版古典文学类电子图书。

2007年7月,法国数字经济发展国务秘书向总理提交了一份名为“2012年法国数字计划。”该计划是自20世纪90年代迄今,法国醒悟到,应该不甘落伍摆脱行业落后的局面,国家干预数字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新举措。2007年夏季,法国出版界人士认识到,在出版电子图书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同年夏季,法国几家大的出版社就筹备出版电子图书事宜召开了会议。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法国几家驰名出版社的代表:阿歇特图书出版社的总经理、法国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的总经理和隶属于德国贝塔斯曼出版集团法国图书休闲俱乐部分公司的总经理。会议作出了两项决定:一是成立一个专门出版电子图书的集团,电子图书以CD发行;二是在2007年圣诞节前首先推出一批电子图书,并在2008年末出版30-50种电子图书。书目品种多样,包括小说、生活实用书以及侦探书等。

2008年巴黎图书沙龙期间,法国利用500平方米的展台,围绕着“明天的阅读”主题向公众展示了新的阅读载体的发展趋势。为此,法国还举办了30多场辩论会。展方向公众介绍的4种新的阅读方式备受关注:1,电子阅读器、法式和其他国家不同类型的网络阅读;2,各类阅读载体:电话、电脑、手机、游戏机;3,在线百科全书、文学博客网站、电子文件包、影视图书馆;4,数字电视新频道。巴黎图书沙龙期间,“明天的阅读”活动使人耳目一新,辩论会场场座无虚席。虽然2008年巴黎图书沙龙已经结束,但是新的理念和新的创意使法国出版电子图书再掀高潮。

10.马列主义和资本论读后感 篇十

班级:10环艺一班学号:10120305姓名:孙程

马克思列宁主义,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的说,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流派。然而,在不同的大环境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中国共产党就将马列主义定位指导思想之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特色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是一样的。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马克思在巨著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必然由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规律。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资本论产生的时代是机器工业时代,他们的理论是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以数字时代的事物来验证一个上个世纪的结论,本身就不符合马列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

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都是不可改变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增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最后,我想借用邓小平同志的一段话:

“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到的。打不到,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

11.《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篇十一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由于约定俗成,所以商品尺度有所不同。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改变。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的商品和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后来表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哪些特征。

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者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相互对立。

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一切劳动,一放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另一个方面就人类劳动力能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

(2)相对价值形式。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的相对表现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

(3)等价形式。第一个特点,就是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个特点,就是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一个商品的简单家孩子形式包含在它的与一个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中。

B.总和的或扩大的总体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缺点。第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它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第二,这条锁链形成一幅由互不相关联的而且种类不同的价值表现拼接成五光十色的镶嵌画。C.一般价值形式

(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商品的价值表现:1是简单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2是统一的,以为都是表现在同一的商品上。它们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和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一种商品的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简单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使另一种商品成为个别的等价物。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度。一般等价的形式是价值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可以属于任何一种商品。

D.货币形式。金能够作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对立,只是因为它早就作为商品和他们对立。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其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而是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像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做商品,从而当做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了,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做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

12.辣妈超模的新“资本论” 篇十二

年轻就是财富?这话放在时尚天桥上也不全对!近日《福布斯》公布了2013年度“最赚钱超模排行榜”,前4位的居然是清一色“三十岁朝上的辣妈”!拥有一双儿女的巴西美人吉赛尔,邦辰更是以4200万美元的年收入连续七届“贵压群芳”。

身材不曾走样,斗志依旧昂扬,“阔太”之所以力压“嫩模”,凭借的是更丰富的阅历和更宽广的事业渠道。这,或许就是超模三十而“丽”的新《资本论》核心。

新资本论第一条:

当了妈的身材,照样可以很霸道

吉赛尔,邦辰、米兰达,可儿、阿德里亚娜,利马、凯特,莫丝……没错,这支平均年龄33.5岁的“娘子军”,早已在国际T台叱咤十多年。在身为人母(甚至人母again)之后,她们非但没有卸下往日的光环,反而包揽了“最赚钱超模”四大花旦。风光背后,离不开多条成功准则:首先,你得怀揣一颗“冠军的心”。模特圈从不缺有天赋的新人,一茬接一茬的流水线包装每天开足马力,如果没有“吃定这碗饭”的信念,很容易被湮没在后起之秀中。像前任“天使超模”凯莉,比苏蒂,曾是2009年维多利亚选拔赛的冠军,但在事业风生水起后却产生了种种“痛苦与困扰”,最终不得不在23岁的时候早早隐退。

暂且抛开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选择留下来的都有股“这个神坛,非我莫属”的狠劲。米兰达,可儿2011年1月生下儿子Flvnn,两个月后就速速瘦身,在当年的巴黎时装周上为巴黎世家开秀;阿德里亚娜,利马去年9月迎来第二个女儿,在8周之后为“维多利亚的秘密”重披战袍。“这哪像是当了妈的女子,身材完全和过去别无二致!”每个拼命塑身却求之不得的看客,都对女神的表现“又爱又恨”。

对此可儿坦言,在升级当妈后坚持母乳喂养,“我一直吃得很健康,照顾儿子也是一项锻炼,我就经常抱着宝宝做深蹲,不过他现在已经有点超重啦!”除此之外,可儿还是有机生活的推广者,“平时,我会多吃菠菜、鳄梨、西兰花。”

利马的健身秘籍是多做运动,“我会做普拉提、瑜伽,还有最喜欢的拳击课。”她笑言:“打拳可不是胡乱挥一通,教练对我的出拳速率、力度都超有讲究呢。虽然很有挑战性,但我就喜欢挑战!”

新资本论第二条:

把年龄化为资历,延伸事业触角

曾几何时,30岁就像横亘在所有女模特面前的一条隐形钢丝,多少人迈着得意猫步,到这里都免不了一个趔趄。新时代的“麻豆”早已不满足于青春饭,她们更懂得未雨绸缪,早早利用时尚帝国的人脉,编织出属于自己的发展蓝图。当智商和身高一样出类拔萃,沉淀和积累又远胜初出茅庐的小丫头,“30+”的超模群突然变得势不可当。

以七连冠女王吉赛尔,邦辰为例,她的商业嗅觉早已从服装,延伸到首饰、香水、鞋子等各个时尚领域,拥有最多造型演出、代言和独立公司。除了经营自己的同名品牌,邦辰还从伊帕内玛拖鞋、范思哲、埃斯普利特等使用其形象的品牌中获得丰厚收益。

过去的一年里,“了不起的吉赛尔”令竞争者闻风丧胆,她先是接替碧昂丝成为H&M代言人,再从凯特,莫丝手中抢下大大卫·雅曼的合约。另有消息称,邦辰在成为香奈儿彩妆女郎的道路上“挑落”了蕾哈娜等一线对手——这些华丽丽的合同,还是在她怀着第二胎的时候签下的,品牌商对她是何等“觊觎”,由此可见一斑!

曾担任全球多位巨星顾问的朱莉娅,布伦登分析道:“从模特生涯早期开始,吉赛尔就有意识地挑选那些将来可以结为盟友的品牌,如果说签约维多利亚的秘密主要是保证她出道时成为众人的焦点,那么大红大紫后她更注重在品牌中融入自己的特色。吉赛尔很清楚自己的价值定位,这份自信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回报。”伦敦模特公司星探露西,奎克赞同道:“好看的模特多了去了,最可贵的还是做出个性,满足有针对性的客户需求。吉赛尔就很聪明地做到了这一点。”

放眼邦辰的同龄辣妈,可儿的广告合约包括澳洲航空公司、澳大利亚时尚品牌大卫·琼斯等,另外她还推出了自己的有机护肤系列。利马则在2012年初出现在了两个超级碗广告中。“模特变得越来越精明了,”铂金黑麦娱乐资讯公司总裁瑞安,希曼曾感叹,“现在她们都有种意识,‘如果要我去帮公司的产品大卖,那我就要深入地参与合作。’而且模特可以将生活中的角色与相应的产品有机结合起来,假使你既是一位模特,也是一名母亲,你就完全可以把那些妈妈当作你的目标受众。”

新资本论第三条:

家庭也是话题点,场外人气加分

前辈克劳迪娅,希弗和娜奥米,坎贝尔都曾说过,如果当今T台还有一个人能真正称为超模,那这份荣誉仅属于吉赛尔手口辰。从本届超模吸金榜来看,邦辰也的确受得起这些赞誉。2012-2013年度,她的年收入几乎是亚军的六倍,就连家里的老公、在过去一年最赚钱运动员中名列第11位的美式足球明星汤姆,布莱迪,年收入也要比她逊色400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邦辰和布莱迪还联手成功跻身《福布斯》评选的最有影响力明星伉俪榜。

全方位保持关注度——这就是“30+”超模依然在圈子里如鱼得水的黄金法则。邦辰在走秀的同时,也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亲善大使,经常在环保版上博得头条。可儿自从有了Flynn之后,每一次家庭街拍都成了娱乐杂志的最爱。与那些22岁上下的嫩模相比,可儿的年纪虽然已经大了两个奥运周期,但她聪明地借助“家庭”的概念,制造出更多温馨的关注点。平时和奥兰多,布鲁姆出双入对秀恩爱,周末抱着萌娃在公园里晒个太阳,都能在社交图网上掀起追星热潮,而这些对聚拢人气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她的排名从上一年度的第七名,一举跃升到这次的榜眼。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紧跟四大花旦的潜力股花落谁家?这位第五名真不是盖的——她就是榜单中唯一的亚洲面孔、年收入430万美元的刘雯。这也是中国模特目前进入榜单的最高成绩。专家表示,刘雯荣登福布斯超模榜,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奢侈品购买力的快速提升,而某时尚杂志的编辑罗茜_贝纳提则表示:“也许中国超模崛起的最明显表现是在美容界。美容界相当钟爱亚洲面孔。”

当然,比起前面资历更高的几位超模,25岁的刘雯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快马加鞭。至于进不进三甲和有没有“福娃”是否存在必然的关系,这个就留给“小雯子”作为今后的开放式命题吧。

13.《资本论》观后感 篇十三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阐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这部著作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这真是一本经典经济论著。不得不说,要读懂它很难,虽然马克思尽量用最通俗语句和严密科学逻辑,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阐述自己政治经济学里念,这一点从《资本论》全书很少用晦涩难懂词汇就可以略见一斑。而我觉得它难懂是因为仅单单指马克思在本书中,运用了几乎涵概了当时社会各领域最新科学知识,既包括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两大宏观领域几乎所有科学知识。详细广泛研究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可以考证各种现象,并创造性阐明了未来时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马克思在第一卷中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深入研究了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的发展必然导致资间矛本主义内在矛盾加深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盾激化,最后导致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在第二卷中全面考察了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第I部类)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第II部类),分析了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矛盾,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在第三卷中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全部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信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仅受直接雇用他的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工人要摆脱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就必须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及其矛盾的分析,科学地预言了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未来的新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社会生产由计划来调节和控制;阶级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将消失;个人将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等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对西方经济学30年的顶礼膜拜中,似乎忽略了,或是没有兴趣,也可能没有能力读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资本论》,《资本论》鲜少被捧读,甚至于被束之高阁。但是《资本论》过时了吗?为什么在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引起世界性经济危机和衰退时,西方一些国家的政要和资本家不得不压制住内心的厌恶和恐惧捧读《资本论》呢?

在这本书有一个隐形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14.资本论读后感300字 篇十四

回顾这十年《资本论》对我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资本论》让我认清了自已的社会地位,让我能正确地理解周边的人和事,让我明确了努力的目标,指导我制定正确的策略。

首先谈认清自已的社会地位这一点,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一个人首先要去理解他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农民是彻底被边缘化的一批人。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采取资本主义方式,农民的出路只有一条:破产。农民受到的剥削越来越严重,农村的生存资源越来越少,导致农村经济的萧条和农村社会关系的解体。其实农村经济的萧条是导致农村社会关系解体的基础原因。如果一个人自已的生活都很困难,他必然很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他帮助别人对他来讲就有很大的压力。有这种心理体会,就可以理解农村的人情事故。理解农村的人情冷暖。其实能怪别人趋炎附势?能怪别人势利眼?能怪别人不讲亲情么?生活在那种社会地位,自私和无耻已经成为生存的本能。扪心自问,我做过的和他们做的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也许只在于我会反省自身吧。

15.《资本论》的穷人经济学分析 篇十五

【关键词】《资本论》;穷人经济学;劳动价值;经济现象

《资本论》作为一本划时代的巨著,为久溺苦海的劳动人民找出了生存下去的希望,是劳动人民也是全人类的“圣经”。现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成绩的背后却存在着贫富差距加大、城乡差距加大、人民幸福指数下降、劳动力纠纷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资本论》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本文就将以经济建设的角度来对《资本论》进行解读,希望会对我国现阶段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提供微末帮助。

一、《资本论》中关于“贫困化”理论的叙述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贫困化”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他提出资本积累的持续积累一定会导致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劳动者的“贫困化”由此而生。我国现如今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蛋糕”越做越大,但是值得密切注意的是我国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虽然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追寻剩余价值是必然的,但是贫富差距的持续加大必将影响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发展。为此,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应该思考“贫困化”所带来的种种后果,超脱出时代的局限性,不仅要重视当下“查漏补缺”,还要着眼未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找到方向。在当下,反贫困将是政府今后工作的重点,要把“蛋糕”分好,注重公平,打击贪腐,让所有人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积极地推动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的缩小,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现如今,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市场,流向经济发达区域将是农村实现解困自救的主要途径,在流动过程中农民完成了向农民工的身份上转变,获得了新的生存技能,在进一步的流动中有些人又会完成由农民工向更高一级身份的转变,进而变为通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但是绝大部分的农民工都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从事最基本的工作,贫困与孤独将会伴随他们很长时间,此时相关政府部门要注重引导,采取政策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权益。与农民工类似的还包括城市下岗职工,这些下岗职工大多失去了年龄优势,很难与年轻人竞争,他们的生活问题不容忽视,同样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重视下岗职工的困难,积极促进他们的再就业。上述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疏导与努力将是解决“贫困化”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部门要有使命感和扎根于内心深处的责任感,积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劳动者获得新的、更好的创收机会。

二、《资本论》关于劳资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向人们展示了劳资关系尖锐对立所造成的后果,这为我国现今社会的劳资关系敲响了警钟。《资本论》里劳资关系始终贯穿其中,资本主义的基本关系就是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资本家极大地故意估低劳动力的价值,对劳动者进行压榨,以期获得巨额的效益。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是混合经济体制,非公有的私有经济已经占据了我国的半壁江山,这就为我国劳资关系的紧张埋下了伏笔。在私营经济中,劳动者与私企老板就构成了典型的劳资关系,在庞大的私营经济中,劳资关系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部分私企老板为了利益忽视职工权益,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由此可见,劳资关系的和谐程度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我国的国体、政体和经济体制决定了我国可以对劳资关系进行调节,并对其中的错误进行纠正,通俗来讲就是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我国的大事小情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前提,所以在劳资关系上,虽然劳动者处于劣势,但是我国却是人民当家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社会关系上人民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在劳资关系的解决问题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家政策对劳动者的价值进行肯定,提高劳动者的待遇;另一方面劳动者合作起来,凝结成一个整体与资本进行角力,最终实现劳动者的生存与发展的权益得到保障,而资本也可以得到合理的回报。

三、《资本论》中关于资本无休止追寻利润最大化的问题的论述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资本论》中也有关于资本无休止追寻利润最大化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明晰这种行为的利弊。需要肯定的是资本追寻利润的最大化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资本在追寻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生产方式的调整,要采取更具效率的生产方式和更加科学的管理办法,这样客观上使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不会被毁灭性的消耗,而且对利润的不断追寻会使市场充满活力,这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也因此可以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但由于劳动者本身处于资本关系中的弱势地位,盲目持久地追寻利润的最大化往往会使劳动者的利益受到损害,部分企业可能会降低劳动者的工资,对劳动者的福利待遇进行调整,减少对劳动环境的投入,这些往往表现在劳资纠纷方面,另外,企业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往往忽视社会效益,竭泽而渔,这对资源和环境的伤害是巨大的。劳动者和资本是处于同一个利益链条之下的,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俱荣俱辱”,企业业绩的好坏与劳动者的收入挂钩,而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也在影响着企业业绩,应该说资本与劳动者是有着共同追求的,都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只是两者之间的度应该好好把握,既不能让资本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压榨劳动者,也不能因劳动者追求更高的福利待遇,而破坏了企业发展的潜力。

四、《资本论》中关于城市化的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谋求发展,但这些劳动者目前的生存状况却让人心惊,大批的农村进城人员因为没有文化或劳动技能,只能从事最简单繁重的劳作,而且薪资待遇很低,可以说他们就是城市里最底层的那一群人。《资本论》中马克思描述了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面对的生存问题,他们逡巡在城市的角落里,孤独无助,资本为了追寻利润的最大化还对他们不断压榨,而这些与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何等相似。目前我国的私营企业是接收这些劳动力的主要途径,而监管上的缺失使这些私营企业在对待这些劳动者时缺乏必要的耐心和尊重,在部分私营企业中,克扣劳动者的薪资待遇、侮辱劳动者人格的行为时有发生,这是对劳动者尊严的践踏,由此可见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所发生的丑恶行径都在我国的私营企业中不同程度地发生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通过政策性命令和经济调整来保障劳动者权益,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重视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五、《资本论》中关于如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论述

在《资本论》中有很多关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的启示,马克思主张让劳动者们团结起来,建立工会,与资本家进行抗争,还建议建立企业调查员制度,监督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市场经济之下劳动者不可避免处于劣势地位,生计掌控于老板手中,又怎么敢跟老板对着干,反抗老板权威。即使资本与劳动之间处于平等地位,但资本离开了劳动,仍旧可以生存一段时间,而劳动离开资本,就实实在在地失去了生计,特别是在劳动力严重富裕的现在,即使现在这一批劳动力离开,但资本很快就可以重新招募劳动力进行补充。据权威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已有1.5亿农民进入城市,而城市内部也有着超过3500万人的下岗职工,再加上目前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已经向产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转型,经济持续下行等因素,我国劳动力过剩的状况还要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劳动力过剩给了企业压低劳动力成本的机会,这是由市场决定的,但这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因为劳动力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劳动者还有着种种的社会需求,将他们等视为商品,是对他们人类属性的侮辱,有关政府部门要慎重的对劳动者的福利待遇进行调查,依据劳动者的实际生活质量确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六、结语

《资本论》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我国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突出的状况下,《资本论》中关于贫困化问题的分析将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巨大的帮助,资本论是穷人经济学的经典,必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巫继学.《资本论》的穷人经济学解读[J].当代经济研究,2005,(12).

[2]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

上一篇:教室美化方案下一篇:创新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