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2024-08-12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精选13篇)

1.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一

小学三年级数学 分数认识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水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对二分之一含义的理解上,我让学生自己说这个苹果的一半是怎么来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适时地加以引导。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的去说二分之一的含义。并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什么还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通过让学生地反复的说,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每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在讲二分之一书写的时候,我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画分数线的时候用直尺。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值得反思: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

1、首先是时间观念不够强。

导致后边的环节没有更好的实施。在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导致这节课完成的不是很好。小组活动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主要是在讲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时,和让学生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反复的说,用时较多。而且形式较为单一。直接影响到后边环节的讲授。

2、教育机智有待加强。

在认识二分之一的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有个同学说到皮球,把皮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皮球的二分之一,当我把问题抛给学生以后,其实学生还不够理解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平均分。我没有及时的指出这个学生的错误,应该抓住这个问题,试问学生,如果把这个皮球平均分了,这个球还能玩吗?适时地给学生指导具体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可以分,什么样的分不得。在之后就不会再出现分冰箱、钟表的问题了。或者即使出现了,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自己来解决。可能要比老师强调的要好。学生会更清楚。

3、知识的延伸、拓展不够 比如在教学二分之一的含义的时候,指出了分数家族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分数,但学生说的都是分母在10以内的分数,我应该加以拓展延伸,指出千分之

一、百分之一等。让学生理解分数几分之一并不局限于分母是10以内的分数。或是举例,比如二十三分之一,也就是把一个物品平均分成了二十三份。进而强化了学生对平均分的份数的理解。

4、小组活动不充分,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这节课我本设计两个动手的环节,一个是折纸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说一说四分之一的含义。另一个是用圆形纸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通过学生创造的不同的分数,进而引到分数大小的比较。但在课堂上都没有实施起来。也是这节课最遗憾的地方。

5、评价语言不够

在问到一半如何表示时,一个学生回答0.5,这个答案尽管也是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我忽视了对她的夸奖,仅是说了她知道的可真多,小数是我们还没有学过的知识。倘若这时我问下学生是如何得知的,再夸奖她好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给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但是我却忽略了,这是这堂课的一个遗憾。

6、没有联系到生活的分数。

常见物品中的分数、人体中的分数、广告画面中的分数。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数的产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联系常见的事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分数的含义,强化应用分数的意识。通过这些联系强化了孩子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节课遗憾的地方很多,如果在讲这节课,我会把这些不足弥补过来,并在环节的衔接上仔细斟酌,让教学的时候环节更加的紧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通过这次讲课,我知道教学还是要多想、多实践、多反思、多总结。这是我这节课反思。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给我多提宝贵意见。更希望通过老师们的指导,使我更快的成长起来。

2.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二

●创设情境,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源于丰富、有趣、现实的日常生活。事实证明, 只有将数学与现实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课始我创设小朋友野餐时分食品这一生活情境, 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像这样每份分的同样多, 数学上称——平均分”, 简单的一句话沟通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回忆, 突出了平均分这一关键知识点, 为认识分数打下基础。接着通过“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分得多少”为学生创设悬念,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生活语言得出“一半”。“这一半怎么表示呢?”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 建立新的认识平衡, 适时强调“1/2是一个分数”, 并出示课题, 突出了1/2作为数的含义引入课题。从整数到分数的知识飞跃, 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也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地过渡到分数。课尾, 我播放一段“多美滋3+1”的广告, 让学生从看到的几个画面中说说能想到几分之一, 并在对“第9个小朋友吃到的大约是整个蛋糕的几分之一”的讨论中, 深刻感悟并认识了“几分之一”的本质属性, 也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在整个过程中, 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不断进行着, 从具体的实物抽象成整数与分数, 变换着不同的认识场景, 学生凭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 通过不断思索、合理推理, 有效解决了实际问题。

●辅助学习,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必须借助于个体的亲历性, 即让学生亲身实践。课堂上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习材料, 也就是说, 要充分展开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教学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分“自学课文、填一填、估一估、比一比、广告中的数学”这5个版块, 鼓励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主操作。自学课文“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时, 学生点击网络, 生动形象的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展示, 使学生的自学方便、快捷, 利于个性思考, 有效地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图片形象, 分解了学习难点。在学生进入“填一填、估一估、比一比”这三个相关栏目后, 网络为每一位学生创设了一个“在线测试”的环境, 此时, 学生可以利用键盘上的功能键输入自己的答案, 并在点击“交卷”之后, 网络会通过教师设置的参考答案进行阅卷评分, 把学生的答案和评分结果显示给他们。当然, 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 还可以点击“重测”,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此过程中, 我还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的多种方法的参考, 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 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 都可以用1/2表示?”进而引导学生抓住本质, 进行适度抽象概括, “不管是一个蛋糕, 还是一个图形, 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使学生深刻理解1/2的意义,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

●人机交互,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强的特点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 人机交互可以快速反馈学生学习成果, 有效实现课堂的高效。

在“填一填、估一估、比一比”这三个版块中, 学生自主测试后, 我运用网络交互性强的特点, 及时地利用网络反馈哪个学生答错了, 错了哪一题, 错在什么地方;统计全班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每题正确率, 并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在线测试”这一网络环境将个体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及时进行了反馈, 通过师生、生生的合理互动进行了有效的评价。学生在交流、评价、矫正过程中, 不仅知识意义得到了有效的建构, 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了准备。因此, 人机交互, 能快速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便于教师有效及时地调整学生的学习过程, 及时地找出学生学习的差距,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取代的。

3.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三

成功之处:

一、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 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二、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達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三、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4.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四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体会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我能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以问题入手,提供给学生自主讨论、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通过比较,形成认知冲突,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具体体会如下: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分数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教学时,通过学生熟悉的分月饼场景的创设,借助分月饼进一步再现和感悟“平均分”,从平均分一个月饼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既建立了用整数和分数(小数)表示平均分的结果之间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欲望。

2.操作交流,感悟新知。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教学中,首先通过让学生动手折、涂长方形纸的,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的含义。接着通过课件出示图形,判断是不是,自然、巧妙地引出,自然实现知识的迁移。最后我又让学生利用材料“创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操作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一系列的操作、思考活动,不仅让学生经历、感悟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发生、发展过程,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5.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五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的方法。但是与上学期学习的分数比较,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要比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用分数表示要难得多,因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一共分成的分数与药表示的份数都清晰可见,而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有时有几个物体,物体的个数会干扰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物体个数上,不能很好地掌握用分数表示的方法。这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能够突破这样的难点,我做了如下的构思:首先,从复习近平均分四个苹果,两根火腿肠入手,通过旧知的复习,帮助学生回忆平均分的意义,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有效的`铺垫;接着,在教学把一块饼干平均分成两份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在卡纸上分一分、折一折,并且通过学生的操作,感受“把一块饼干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这块饼的1/2”;然后,让学生学习1/2的意义,体会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都能被平均分;继而放手让学生研究“把一个蛋糕平均分四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一?”学生通过同桌共同交流讨论,得出“每人分得这蛋糕的1/4。”在学生出现不同结果时放手让学生去辩论那个答案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同样是分东西,为什么一次用1/4表示,一次用1/2表示,从而感受到“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数也不想同”。在习题的设计上,先通过具体情景想分数,逐步抽象到看立体图形想分数,在实物上发现分数,最后想象生活中的物体说分数。

通过本次的上课,我对教材的分析把握比第一次上课稍好一些,针对学生说话只说一半的情况也采取了应对措施,所以课堂的知识结构还较清晰,只是因为我是初出茅庐的新手所以免不了存在着理论知识不扎实,数学语言不够规范的毛病。在各位数学组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这次不断磨课的研究活动,我也深刻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以后一定要多听、多问、多学、多想。

6.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六

(一)从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数可以分成整数和分数。整数,孩子们一直都在接触,所以都很熟悉。于是就从中秋分月饼导入,从4个平均分成两份,到2个平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个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讨论半个该怎么表示,引起孩子知识结构的冲击;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从学生回答的半个月饼引入分数,认识和理解的含义。

(二)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深层理解

理解分数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同桌和小组间的讨论和动手创造一个,让学生充分理解的含义。

(三)运用知识迁移,探索几分之一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与操作,创造一个几分之一;并交流讨论分数的意义。

(四)练习与巩固

虽然这堂课完成了预设目标和知识点,教学过程较理想;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下面就反思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我在执教过程中可能过分看重时间的分配,学生虽然对只是的理解都没问题,但是在对分数的含义表达上却不尽人意。在理解的含义时时间太过着急,只是通过个别同学的回答,就把描述含义的语句出示板书了。导致学生在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时,语言表达非常不理想。

2、在学生动手操作中,疏忽了学生涂色的规范性,在展示作品时局限性较大,应该正确和错误对比进行;不同折法对比进行。

3、学生由于对分数的含义表达不到位,在练习中又缺少对含义的解说,导致最后一个练习,学生存在较大困难。

7.数学三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建议 篇七

一、找出易错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做计算题时错误率较高,教师通常认为这是学生粗心造成的,其实是学生对概念、计算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的反映。所以,在复习时,教师要着重抓住学生在计算时的易错点反复训练,例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学生在计算时对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计算容易出错,在试商和判断商是几位数时学生有一定困难;学生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容易忘记满十进一;由于概念不清,比较小数的大小判断错误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精选一些学生作业中常错的典型例子,让学生认真进行比较,在合作交流中弄清算理,及时弥补知识缺陷,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

二、找出模糊点,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本册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正确辨认八个方向并进行方位的描述,以及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上认识模糊。因此,在复习“位置与方向”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对方位知识的理解,采取小组合作制作“我家到学校”的位置示意图,并各自作出从家到学校怎样走的方位描述,组织在小组中交流,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知识得到巩固,澄清了模糊的知识点,提高了判断能力。

在复习“面积”时,教师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例如,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周长的区别,教师可提出: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一样,面积也一样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巩固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明确了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学生在概括知识时可能会出现不合理或者不完善的地方,经过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偏差。讨论、合作交流使资源互补,在共享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更加巩固。

三、抓住知识的发展点,加深对统计意义、方法的认识及理解。在“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的复习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继续学习的发展点,把学生分成小组,对身边的事物(如课外活动,出勤,考试成绩等)进行调查统计,制作统计图,并将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然后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在复习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通过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练习,使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方法,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找出知识创新点,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复习时,要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因为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制约着学生的认知发展,会磨灭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出题考自己。对学生来说,要根据所学的内容出好题,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轮廊清晰且能认识不同题型的特点与联系,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进一步整理与复习的能力。通过学生编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并说出不同的计算思路及其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不仅使学生形成了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复习中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因为老师只有教给学生思考和梳理的方法,学生才可能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复习课的练习既要重视针对性强的单项练习,也要选择综合性强的练习,使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与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红河州教科所

8.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八

“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早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幼儿时期就会对两个商品的价钱的高低进行比较,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会借助“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来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但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进行的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高,往往会用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小数的大小,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因此,我这节课主要明确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注意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这也是小数大小比较的难点。

9.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九

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理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 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根据教材含义,是从整数到分数对数

提供的最初步的素材并加以充实学习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正确、合理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2-93页。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安排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认识分数,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通过给两人平均分一个饼的情境,引导学生对分得的每1份数进行表示,使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并结合实物体会1/2的意义。再安排折一折,涂一涂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注重感受分数的意义。

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的。对于平均分,学生在学习整数除法时已有过接触,由于现在社会的信息流通途径很多,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分数有了一些粗浅的认知,会认读分数,但并不能正确理解分数的含义。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在充分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多层次动手操作,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 1 解几分之一的意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图片,1号信封(长方形纸若干),2号信封(正方形纸、长方形纸、方格纸、点子图、彩带等操作材料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播放视频,同学们的好朋友喜羊羊和美羊羊要去大金湖游玩的情境,激发学习的热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由学生感兴趣的游玩活动情境引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由此拉开探究活动的序幕。】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动手实践,感知认识1/2。课件出示喜羊羊和美羊羊准备的食物。4个苹果、6个草莓、两瓶饮料。让生帮助分食物。引出只有一个蛋糕平均分给它们俩。既把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蛋糕的二分之一。

2.学习把一个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巩固二分之一的意义。

3.辨析1/2。

课件出示:判断涂色部分是否是二分之一,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1/2”是分数认识的重点。当学生通过分蛋糕情境发现了1/2的存在~初步理解了其意义时~紧接着安排了动手折出长方形纸片的1/2~进一步体会1/2的含义。并在判断辨析中强化了对平均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理解二分之一。】

三、动手实践,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 1.理解几分之一有无数个。2.活动: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材料,创造一个喜欢的几分之一,并涂上颜色。小组交流,再学生展示作品,全班交流。

小结: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3.对比观察。

对比观察几副作品,例:折的都是图形的四分之一。2 得出:虽然折法不同,但都是被平均分成了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图形 的1/4。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展开~以创造更多你想认识的分数为探究目标。正是因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了如此开放的自主活动的空间~才引发了学生思维的蓬勃发展~使得课堂精彩纷呈。这样充实了教材编排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平台。】

四、联系生活,深化几分之一

1.写一写:写出图中相应的分数。数学课本第93页的“做一做”。2.说一说:看生活中的图片,联想几分之一。3.让学生说生活中用到的几分之一。4.在大正方形中找更多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巩固分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将数学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切入口~通过寻找自己身边的分数~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并在交流互动中拓展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领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分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到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养成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好习惯。】

五、回顾全课,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最后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总结提升能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学习中的快乐。】

设计思路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在学习整数除法时已接触过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的。

第一,以给喜羊羊和美羊羊分食物的场景为素材,创设情境,把数学以一种清新、生动的姿态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分食物中能有什么数学问题呢,”这个疑问来学习分数。第二,让学生体验。《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相信学生能学会,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课几个环节的设计是建立在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动手创造,并满足学生展 示需要的基础上的。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素材,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动手实践中亲身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他们在自己的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亲身实践活动中体验了几分之一的意义,进而理解、内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情绪上始终是饱满的。这也就是再次告诉我们,相信我们的学生,放手让他们去体验和感悟,他们的潜力是很大的,他们会创造出使你难以想象的奇迹。

第三,充分感知1/2的含义之后,在辨析的练习中产生了一个问题:涂色部分都能用1/2来表示吗,让学生深刻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自然的过渡迁移到了几分之一的教学。在折一折的活动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个喜欢的几分之一,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实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接着,在对比观察中,引导学生渐渐明晰“折法”和“形状”都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1份才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

第四,在充分感知几分之一后,指导学生去发掘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现象,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让数学课堂情酣意浓,让学生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感到妙趣横生,乐学乐思。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才会得以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才会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0.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十

教案

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年级/班级

日期

课题

几分之一

知识类型

执教

设计时段

新授

教材简析

课标

要求

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实物、图形初步认识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理解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单元

目标

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初步认识分数单位,能正确读写分数。

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和班级学生的学情确定“应该怎么教”)

三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的转变磨合中,初步已经进入了中高年级的学习状态,数学语言表达也比较规范,有一定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几分之一的认识,可以借助实物操作,同桌讨论,小组探究等方式来学习,通过切实的操作,体会分数的产生,进而体会数的发展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

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物、图形的等分活动,感悟分数产生及其意义,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认识分数单位;

2、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能正确的读写分数。

3、通过具体情境知道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进而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数学文化,感知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同时体会分享的快乐。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分数的基本属性。

育美课堂目标

(从教学内容出发提炼教学中渗透培育“智慧美、文化美、人格美”的目标)

通过具体情境知道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进而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数学文化,感知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同时体会分享的快乐。

准备

多媒体、纸片(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评价方式

一、情境导入

1、故事引入

春天来了,学校组织了一年一度的春游活动,小朋友带了很多食物跟大家一起分享。

根据图片(出示图片),列算式,引出平均分,并用一句话说一说。

将xxx平均分成2部分,每人分到x个xxx。

2、巩固“平均分”

二、活动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现在,小胖和小丁丁只有一个披萨,该怎么分?

把一个披萨饼平均分成2部分(板书),每一部分是这个披萨饼的多少呢?

(1)认识:

二分之一

(2)二分之一的读写

(3)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表示的意义

2、进一步探究二分之一。

(不同物体或形状的二分之一)

质疑:为什么它们的一半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

3、认识四分之一

(1)折一折

写一写

拿出小圆片,用它来代替蛋糕,找出四分之一。想一想要找出四分之一,第一步先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对折?

(2)

写分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再次强调书写以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

4、认识几分之一

(1)一次对折是二分之一,二次对折是四分之一,三次对折是多少?(猜测、验证)

(2)进一步认识:五分之一、六分之一……

一个整体等分以后,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5、小结:

(1)这些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等都可以看作整体,那么我们可以说把整体平均分成几个部份,每一部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板书)

(2)分数的产生

通过刚才分一分的活动,我们发现当我们对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所分出的数量没有办法用我们所学过的整数来表达时,就产生了分数(板书︰分数)。二分之一就是其中的一个。像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其中几份,今天我们所学的分数分子都是1,所以代表取其中一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6、简要了解分数的由来

三、巩固运用

1、书P44页4、52、辨一辨

(1)把一根绳子分成3段,每段是它的三分之一。

()

(2)九分之一表示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九份,取其中的一份。

()

3、生活中的几分之一

4、看视频,找几分之一。

四、拓展提高

1、猜一猜哪条彩带更长?

五、收获总结

谈谈收获,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看图说话

(我把xx看作整体,xx是其中的部分。)

根据题目口答

分一分、说一说、折一折、写一写

巩固练习

复习整体和部分是相对的,整体可以是一群、一堆,也可以是一个。

通过逐一的口答练习,过渡至1÷2,当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要用分数表示,顺其自然地引出分数。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对分数是一个全新的认识,等分活动就是分数的基础,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掌握,所以用“平均分”来替代,首先通过圆的平均分,在面积、形状上都统一,来表达分数,进而再到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图形的平均分(面积相等,形状不同)。把三年级学生只注意到整体被分成几块,而没有注意到每一块是否相等这一难点突破,强化“平均分”的意识,使学生养成使用分数前首先判断其是否等分的习惯,以逐渐把握分数“整体——部分”的意义,明确只要平均分,每一份就能用几分之一表示。

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分数,最初用算筹表示,以此感受我们的古老文明。

体会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无处不在。进而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数学文化,感知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同时体会分享的快乐。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

几分之一

披萨饼

披萨饼

二分之一

一个

整体

平均分成几份,每一部分是这个

整体的几分之一。

八分之一

像1/2、1/4、1/8……这样的数叫做分数。

分数线……

……其中一份

……平均分的份数

课后反思

《认识几分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些整数知识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以后进—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认识几分之一是学生第—次接触分数,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细细品读了教学参考,集中力量教学1/2,让学生用学习1/2的方法主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课一开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四个苹果两人平分、两瓶水两人平分、把—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得到多少”.初步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遇到平均分的情况,帮助学生强化了“平均分”的意识,同时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半个蛋糕叫做这个蛋糕的1/2,也就是1/2个蛋糕。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体会分数产生来自于生活的需要。也为学生进—步认识1/2积累经验。实践证明,让学生表示半个既强化了平均分,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认识1/2找到了原型,也为学生进—步认识1/2的意义打下了基础。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

“平均分”是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是产生—个分数的前提,所以在教学开始,我通过旧知,紧紧抓住”平均分”这—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突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又能自然地从整数引出分数。通过2次分蛋糕,引出了“—块蛋糕2人平均分,结果如何表示”的问题,在问题与旧知的冲突中.激起了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新授部分作好了辅垫作用。

2.真正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建立概念。

把二分之一的教学做为教学重点,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通过电脑演示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通过折—折、涂一涂、说一说等环节,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认识到把—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动手实践,训练学习思维。

动手操作,深化认识,把不同形状的纸片折—折,并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并及时进行交流,学生在动手折的过程中进—步丰富了1/2的表象,同时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了1/2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真正的理解、体会了1/2的含义。接下来我进行类比迂移,认识四分之一.请学生继续用纸片表示出四分之一,八分之一……通过操作,使学生进—步掌握分数的意义。在感悟的基础上1/5、1/6、1/7、1/100等等,学生很轻松的就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分数,同时也进—步明白分数的含义。在教学中我还要求学生折纸的同时.还要用彩色笔画出阴影来表示几分之_。由于学生对二分之一已经理解.所以延伸到这部分知识很轻松。

4.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在认识几分之一后,通过发现生活中的几分之一,让学生感悟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5.练习层层推进,适当拓展。

练习以基础知识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以基础知识为扩展。同时在最后的看视频找分数中,渗透了德育教育,使得学生由平均分而感悟到多一些“关爱与分享”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11.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十一

这节课是本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学生的精神状态很好!在课堂上有一些小小的收获。

1、在开始观察养鸡场的图的时候,有学生说:每排有13只鸡。马上有学生指出:不对。最左和最右画得很淡,意思就是还有很多,类似与“……”。我觉得学生能细心的观察图,这点很好,而且语言表达准确、到位,课堂上这方面需要及时地注意。

2、在说例1的口算方法的时候,第1种方法没人说,主要说了这3种(1)先不看“0”,6÷3=2,再加上“0”,“2”就变成了“200”。我引导学生认识:此时的6已不是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的6,而是6个百,所以除得的是2个百,要在2的后面加2个“0”(2)受上面的启发,有学生提出:看成60÷3=20,这是把600看成了60个十在除,所以得到的是20个十,在20的后面加1个0即200。我觉得这种说法也非常好,在后面学的首位不够除的时候就会用的。(3)乘和除是好朋友,想200×3=600,也可以算出结果。

3、介绍一些鸡的常识学生很感兴趣。我平时很注重让学生多了解各方面的常识,这样慢慢积累之后,就可以对以后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的结果养成一种初步估计结果是否合理的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利用常识先有一个大致的合理范围,再根据数据来估,就很自然了。

在估的时候,有学生说是400多的,也有提到500的。我分别让学生说理由。前者理由有2个。

1、先把986看成是1000,得数是500,毕竟986比1000少,所以得数比500少,所以只能是400多。

2、看9除以2商。我问:这里的被除数是三位数,为什么就只看了9除以2呢?后面的除就显得非常的容易。

4、练习没有时间按计划全部完成。

笔算教学注意四点

1、P32例题列出算式28×12后不急于教学竖式,先让学生用自己计算整十的方法计算有三个目的:培养探索精神,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 为学习竖式积累感性认识。

形成认知冲突,把学生带进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营造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氛围:

——28×12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虽然以前没有学过,你会算吗? 做算一下得数可能是多少。

如果28×10=280,那么28×12=?

——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思考算法,并算出得数。

;交流评价用好生成资源:

——交流和评价各种算法的思路与特点;

——在“蕃茄”算法上多留一点时间:它的算法是先算出28×10与28×2的积,再把两个积相加,让每一句学生都理解这种算法。

——从“蘑菇”的思路过渡到笔算教学上来,它已经算了28×2,还要算什么?

2、在积累了感性认识,进入了认知冲突,明的了接着“蘑菇”算下去的思路,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材有学生自己试一试的安排,在交流中理出计算的步骤,这就是初步的法则: 先算28×2得56,再算28×10得280,然后把56和280加起来得336。——在学生试着自己算的时候,280个位上的“0”不要求用虚线写,这是下一步学习时的需要。

3、竖式的一般写法要接受学习。可以通过“呈现→比较→领会→遵循”的过程进行教学。

呈现——告诉学生竖式还可以这样写,把这样的竖式呈现给学生 比较——比一比,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既看出280个位上的“0”没有写出来,又看出“28”的位置没有变,它仍表示280。领会——为什么省去这个0?省去后有什么好处?

使28×12变成两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是258×2,另一边是28×1,由于“1”是1个十,所以28是28个十。

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先算28×2得56,再算28×1得28个十,然后把56与28个十合起来。按一般写法计算12×28 数学验算:渗透交换律

4、两位数乘两位数是错误率高发区。

原因是:进位容易忘记,且一位数每间一位数再加一位数的口算容易错。

措施是: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的口算、听算练习。

除法教学教学反思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同学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同学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同学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布置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布置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同学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同学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笼统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笼统出除法算式。(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同学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上了这节课后,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导入趣味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因此,我一开始就根据自己从丽水市回到缙云县的2个时刻,让学生进行记录,然后抛出问题,到底这里用了多少时间呢?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索自主化,给学生提供求知的机会。

(三)根据学生的表达,引出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在分析2者的区别以后,出示书上例题1,让学生尝试解决,然后再组织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表述的能力,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质疑、解疑。

(三)数学生活化,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在练习环节中,我从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入手,进行2种不同时间的记录竞赛,计算在校时间,然后让学生出自己的生活中关于计算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24时记时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除法的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同学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同学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同学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沛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局部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同学,让同学通过自学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通过同学的自学来激活同学的内驱力。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同学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布置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布置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中,每盘放2个。通过动手操作由同学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同学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笼统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笼统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上课伊始,我对他们说:“今天,我们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你们都了解除法的哪些知识?”小朋友中马上有人站起来说:我知道用乘法口诀可以计算除法。”还有的人说:“教师,我知道除号怎么写。”“我会用除法求商。”„„当小朋友们一一列出自身知道的内容,脸上的表情是沾沾自喜。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还向以前那样教师辛辛苦苦地教,相信同学是毫无兴趣。我灵机一动,说:“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自身先学,我再考考你们自学的情况,好吗?”小朋友们就更加得意了,纷纷表示要自习。

这时,我不是急于让他们打开课本,接着又问:“关于除法,这节课我们将会学到些什么内容?你们猜对了,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经过同学一番考虑和我的适度引导后,黑板上板书出:什么问题用除法解决、写法、读法、各局部名称。在这个提纲式学习内容的指引下,他们马上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同学不但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相信,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1、请相信同学能行!

过去,我们总怕小朋友听不懂、记不住。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同学说的机会并不多。我们都知道同学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他们很想把自身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小朋友们只有在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才干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胜利的喜悦。同时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2、尊重同学的选择,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

12.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十二

本节课我继续尝试用导学案教学。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复习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解决的乘法问题,不仅唤起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记忆,更为后面的两步解题做好准备。

在探究新知时,我设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研究新知,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找出不同解题方法。学生们在交流碰撞中很快就找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即:

方法一:先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

算式:10×8=80(人)80×3=240(人)或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8行的人数。

算式:3×10=30(人) 30×8=240(人)或 3×10×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10列的人数。

算式:3×8=24(人) 24×10=240(人) 或 3×8×10=240(人)

在学生重点汇报完几种不同方法以后,我并没有急于结束此题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有什么新发现?问题一出,原本热闹的教室立刻变得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思索。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同样是一道题目,由于我们开始选择的信息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这对于以后用多种方法解题是多大的一个启示啊!

13.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案 篇十三

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2、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分数的兴趣。

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材中的(1)题中的两个示意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是平均分,哪个不是平均分。指出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1/2。

二、新授:

1、提出(2)题中的活动要求并呈现示意图。师生一起边涂色边读、写分数。重点让学生理解2份是这个圆的三分之二,2/3里面有2个1/3。

2、提出(3)题中的活动要求,教学仿照(2)进行,也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分、涂色,读写分数。

三、议一议:

先在小组内进行,给每名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再进行全班讨论。

四、认识分数:

教师说明什么是分数。以3/4为例,介绍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然后写出一个分数,让学生说出这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五、试一试:交流时,给学生表达个性化结果的机会,以便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六、练一练: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评判。第三题,完成书上的问题后,再让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如,每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两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七、知识窗:介绍有关分数的知识。

上一篇:汲取毛泽东思想智慧下一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