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长篇小说读后感(11篇)
1.四世同堂长篇小说读后感 篇一
这个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北京玩,我的两个堂哥从美国回到了北京,我们也顺便去看看他们。
到北京的第二天晚上7:20,我和爸爸到了国家话剧院观看话剧《四世同堂》。我从来没有看过话剧,也不知道话剧是怎么演的。
坐下不久,序幕终于拉开了。说书人“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他说了一句话就轰动了全场。他说了什么呢?那就是:“老舍说,今天是周末。”“哈哈哈哈!”全场都异口同声地大笑了起来。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名著,那么我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故事吧!
这是一个发生在胡同里的故事,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小羊圈胡同的十几户居民,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
身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爷是一个令人尊重的长者,他什么都不怕,就怕过不了八十大寿。儿子祁天佑,是一个正派的生意人,结果反受日本人欺负,被日本人说是奸商,被逼跳河自杀。长孙祁瑞宣,是一位中学英文教师,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也不为日本人做事,和妻子韵梅维持一家老小生计。次孙祁瑞丰贪图安逸享受当了汉奸。三孙祁瑞全是个热血青年出城当了八路军。全家的小宝贝,祁老人的曾孙女小妞子在日本投降前夕竟然被活活饿死!
其实,我本来跟爸爸说我不想去看的,爸爸坚持让我去感受一下,因为这个国家话剧院是刚刚造好的,而且《四世同堂》又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于是,我就跟爸爸说看1个小时吧,但后来我却不想走了,因为实在是太好看了!最让人感动的情节是:钱家的钱公子做了一件大好事,他故意给日本人开车冲下了悬崖,与一车日本人同归于尽……还有就是这些演员的演技都很棒,演祁老太爷的演员才四十岁左右,却很传神地演出了老太爷的形象!演小妞子的张可心才五六岁,可是却演得很自然很可爱!
看完《四世同堂》之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有些时候连眼泪都流了下来!我甚至于爱上了话剧。散场以后,我还去买了一本田沁鑫导演的书,名字叫《田沁鑫的排练场之四世同堂》,里面有全部演员的台词呢!我真想当个小演员,演一演这个话剧!
2.四世同堂长篇小说读后感 篇二
在小说中, 我们看到了一位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英雄——施化麟。跟随作者的文字, 同喜同悲, 跟着施化麟的足迹, 走千山, 走万水, 走沙场, 走情场, 走官场……一幕幕人生场景, 都牵扯着读者的心, 让我们无法停止阅读。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因为施化麟这位民族英雄, 被作家吕丰平写活了。这就说明, 作者在刻画历史英雄施化麟这个人物形象上, 是成功的。小说中还有几个人物形象, 作者也都写出了其神韵, 可谓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例如施化麟的父亲施足意、义妹青儿、夫人蔡云娜等。
我们常说, 小说是写人的, 人物写活了, 写好了, 是一篇小说成功的主要因素。当然, 小说人物的形成, 也离不开土壤, 就是小说的背景。《红尘陌路》是在晚清历史的大背景下来展开人物故事情节的。小说通篇以晚清跌宕动乱的历史背景来铺垫, 主人公施化麟也就要在经历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成长, 也正是因为特定的历史时期, 施化麟才会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由于小说涉及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这就需要作者准确把握拿捏。相信作者是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和有关资料的, 所以小说才会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娓娓道来。也正因为如此, 恰恰影响、减弱了小说的文学性、艺术性, 让小说很多篇章有“历史记叙”的感觉。
总体来说, 这篇小说意蕴是深厚的, 弘扬了正能量。施化麟是一位集儒家精神于一身的代表性人物, 他的字就叫:守仁。他在晚清官场中, 是一位难得的能够踏踏实实为百姓谋太平、谋福利的英雄, 也是一位能为朝廷效力的大将, 是一位朝廷重视、百姓爱戴的英雄人物。小说中有几个细节, 可以体现施化麟作为英雄的过人之处:一是, 他正值青春少壮, 在和义妹青儿独处时, 青儿主动献身给他这个救命恩人, 他在冲动后的关键时刻把持住了, 没有要了青儿的处女之身。还有施化麟在老家建“太后敕建游击将军府”时, 遇到本族人不卖给他祭田, 无法按照原计划建造游击府。按当时施化麟家族势力, 对那祭田的农主, 先斩后奏都可以, 但施化麟没有行使自己的特权, 而是把游击府的建造规模缩小了, 绕开了那片水田。另外, 施化麟在泉州履职期间, 屡屡收到百姓送来的万民伞和德政碑, 这就足以证明, 老百姓是多么拥护和爱戴他。小说中多处写到, 施家扶贫济困, 为家乡铺桥修路等。
天妒英才, 英雄早逝。小说的结局, 把我们带入了深思的高度。小说中的施化麟, 正让我们大家期待着他建功立业、大展宏图、太后特敕游击将军府即将建造而成, 又纳小妾可以传宗接代……随着这一切荣华富贵的到来, 厄运也来了。施化麟被上司提前召回, 可惜他没有死在抗击洋夷的战场上, 而是死在防鼠疫的前沿, 在疫区为救一个跳水的女人而感染鼠疫死亡。施化麟的死亡, 让我们深感意外。如果从宿命的角度看, 这也应了晚清气数已尽之格。施化麟时年只有41岁, 是朝廷老佛爷难得的人才, 也是百姓难遇到的仁德爱民的英雄, 可就在大清帝国最需要这样的人才时, 人家不伺候了, 归天了。因此, 施化麟的胞弟在祭文中说:凡人有富贵, 有荣华, 有福寿, 皆天定之也。然, 天不能明以富贵与人, 荣华与人, 福寿与人, 而人之可富贵, 可荣华, 可福寿者。人各自为之即天与之, 天不与富, 人不能富, 天不与贵, 人不能贵, 天不与荣华, 人不能荣华, 天不与福寿, 人不能福寿, 此一定之理, 无相强也。
小说结尾, 让我们对人生有更多感悟。施化麟的功成名就, 给家族带来了巨大的荣耀, “太后敕建游击将军府”是富贵的象征, 也是特权的象征, 光耀门楣、名留青史。但巧合的是, 游击将军府建成了, 等待施化麟回府剪彩, 可等来的是他的尸棺。仿佛在冥冥之中, 游击将军府的恢弘和奢华, 正暗示着施化麟辉煌仕途的完结, 魂归故里。小说中有个细节, 值得我们玩味。早年, 施化麟的爷爷施有虎, 看好了伏虎山前一块地, 但是却没有在那块田里盖屋, 而是在田的旁边随便盖了几间茅草屋, 也很少去住。施有虎嘱咐子孙, 家中只有出了大将方能在他看中的地方起大屋。后来施化麟中武举人了, 施足意才在茅草屋位置建了举人府。直到施化麟被“老佛爷敕建游击将军府”, 才在施化麟的爷爷施有虎看好的那块田里建府。用施有虎的话说, 那叫建“大府”, 大府是建成了, 但是这个游击将军府的主人没有住上一天。我们是否可以幻想:如果不建大府, 施化麟就不会英年早逝?游击将军府, 作为一代武举人的辉煌见证和荣华富贵的象征, 空留在伏虎山前被后人评说去吧。
3.《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三
——读《四世同堂》有感 作者:杜羽焱组别:第二小组
其他组员:桂文琪 邱琳琳 郑洋 周鑫吉 尹希雅
小小的“羊圈”,包容了大大的世界。这本书诠释了人性的善与恶。“四世同堂”,四代人性格,思想不同,善良与邪恶的战争也时刻进行着。
祁老人是一个善良、单纯的老人,他是全家上下最有威望的人,是最和善的人,老舍用祁老人的一种奇特思想“北平的灾难不超过三个月”来预示着我们祁老人是喜爱和平的人,阅世无数的人。而和善的他也是坚贞的,在日本人面前,他那颗爱国的心比钢铁还要坚硬。
钱默吟是一位诗人。老舍在书中描写仲石死后钱默吟的表现使人久久不能忘怀,老人坚强地忍住泪水,虽然自己的儿子殉国了,是为国捐躯,在一位情感丰富的老诗人心中,这是钱家无尚的荣耀,而对儿子的深情又使他悲痛。一切使正义的人失去了应有的理智,同时以正直的人们的悲惨生活来讽刺日本帝国主义的恶毒。
善良的人使我感动、流泪,邪恶无耻的人使我悲痛、愤怒。
蓝东阳为日本人做事,祁瑞丰也同样,他们只希望自己吃饱穿暖,别人的生死、国家的利益被他们唾弃。“他们细心、精明、勤劳、勇敢,都因为那两条狗而变成心劳日拙,他们变成了惯贼,而贼盗是要受全人类的审判的!”没错,自私和贪婪是人性的弱点,善良的人们宁愿家破人亡也不做亡国奴。老舍用冰冷幽默、看似平淡的语言作为武器来和亡国奴作着强烈的斗争。
4.《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四
《四世同堂》读后感1《四世同堂》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悲剧。人们一直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尾一句“起风了”,我想就足以表达老舍先生的意思了。
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历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风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许打雷,或许下雨,渺渺茫茫。中国始终推着大车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的光明的未来。
《四世同堂》读后感2《四世同堂》这本书是老舍写的。其中重点人物有祁家的三个少爷、钱老先生、长顺儿、老英国府、约翰先生,还有一些反面人物冠先生、大赤包和他们的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女儿:高第、招弟等。
书的大概内容是:日本人打进了北平城,在那滥杀无辜。冠先生和大赤包因为怕死,所以便昧着良心给日本人做事,坑害了不少中国人。祁家二少爷起初也这样,但后来经过磨练也重新做人了,虽然平时还有点吊儿郎当,但心还是向着中国的。祁家大少爷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他从不肯让自己为日本人做事,因此得罪了日本人,遭受了牢狱之灾,受了不少苦。他还为共产党做事,那可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险啊。在他的帮助与鼓舞下祁家三少爷加入了共产党。
我读了之后觉得祁家大少爷是一位为了祖国能够献出生命的人。从他身上我看见了一些东西:舍小家,为大家,舍己为国。的确,大家都应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可见,祖国在祁家大少爷的心目中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我被祁家大少爷对祖国深深的爱所打动了,为他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所折服了!这种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个人发自肺腑的感情,更是一种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感。
随着科技的改进,人类前行的步伐也未曾停过,人们都不以小爱为爱祖国。其实,爱祖国有很多种方法,哪怕只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行,现在就让我们爱祖国吧!
《四世同堂》读后感3老舍先生一向是一个令人敬佩深爱的作家,生活在**年代的老舍先生,他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苦难,正是这些波折的经历给了老舍先生创作的源泉,所以他的作品总能反映出时代的印痕,针砭事实,把当代人们的遭遇和感受融于作品,发人深省,成为时代的标签。而在老舍先生众多的荟萃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是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为背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浮沉、生死存亡。作品深刻的反映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军欺凌下的悲惨命运,同时谴责了卖国附敌者的丑陋。老舍以战争下的人性为笔触,为我们揭露了当时阴暗的社会。那种时代的烙痕成为读者不能磨灭的记忆。而通过人性丑恶余善良的对比,作者赞美了反抗侵略的勇敢无畏的人们,也鞭笞了卖国求荣的丑恶。在《四世同堂》里,我们看到了像祁老大爷这样正直,懂得民族大义与国家荣的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我们看到了不屈不挠、深明大义的祁瑞宣;也看到了卖国求荣、贪图安逸的祁瑞丰;更看到了热血青年祁瑞全。
一切不同人物的描写都深刻的反映出了那个动荡年代下的人物、社会的缩影,或英勇不屈、忠贞报国,或苟且偷生、卖国求荣。在《四世同堂》里发生的一切,作者无非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的落后将会遭遇怎样的结局。
国破家必破。这个是我在《四世同堂》里看到的另一个道理。一个家族是不可能在国破的情况下依旧昌盛的,国破家必亡。就像小说里描写的一样,一个四世同堂之家最终也在侵略者的铁骑下、在战争的摧残下彻底的崩塌。我想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战争中走向了瓦解,更何况那些千千万万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国无强家,只有把个人的荣和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升华。
战争永远都是可怕的,它是对人性的一个全面的考验和挖掘,在生死的较量中我们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这样的刚正不阿?还是像祁瑞丰这样沦为走狗,出卖自己的国家、出卖自己的民族只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为我们揭示的社会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们永远不敢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永远不敢面对在那种环境下的真实的自我挣扎。然而这就是老舍,一个饱经沧桑的伟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笔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世界,绝对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品读。
《四世同堂》读后感4“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听过骆玉笙激越的唱腔,看过电视剧《四世同堂》,我被剧情深深感染,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便想寻来老舍先生的.原著《四世同堂》细细品读。
小羊圈胡同,多么善良的一个街名,却闯进一伙强盗,祁老人一辈子生活中这里,他一生无求,只想把这个四世同堂的日子过下去,然而,复巢之下,岂有完卵。儿子天佑不堪侮投湖而死,二孙子瑞丰投敌死于非命,二孙媳妇胖菊子投靠汉奸沦落院染病而亡,重孙女小妞子也饿死了。钱默吟这一典型的旧式文人,民国年间他还戴着红呢子风帽,一家人深居简出,可孙子被日本人抢走,而他也受尽严刑折磨,最终家破人亡。小崔,只想拉洋车养家糊口,也死于日寇屠刀下。棚匠刘师傅,除了会替人家裱糊房屋还有一点业余爱好—舞狮子,谁想日本人逼着他为攻陷中国的一个个大城市而去舞狮庆祝,他愤而离家远走他乡。
京华之地,皇城根下,饿民夺食,混合面吃得人东倒西歪,半死不活的都拉到郊外,郊外迎接他们的不是病床而是挖好的大坑,大坑里黑压压的人都想逃命,日本人边撒石灰边填土,成百上千的人就这样失去了生命……
读到这里我深切地明白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什么又叫苟且偷生。
品读这部百万字的恢宏巨著,犹如眼前展开了一幅历史长卷。国破家亡,城春草深。面对强敌,有人奋起反抗,如老三瑞全偷跑出城,参加了抗日队伍;小崔痛打日寇;小文、桐芳借唱戏之名行刺日寇,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年迈的李四爷与敌人以死相拼,死得悲壮。也有人如冠晓荷、大赤包、招弟、兰东阳成了不齿于人类的汉奸,最后或活埋,或疯死,或被掐死,或跑到日本遇上爆炸尸骨无存。
好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是由人民推动向前的,我们不能让一片乌云挡住眼睛而看不清未来,未来是属于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只要人民愿意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世界里,军国主义的螳臂是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的。
《四世同堂》读后感5花了几个星期,断断续续读完了《四世同堂》。老舍真是个北京人,把北平的人、事,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写出神韵来了。说看这书能激发出什么爱国热情是假的,我就是觉得做人要有做人的准则。
北平沦陷了,日子还要过,大家都死了不是就怎么怎么好,死也是为了活。我开始就奇怪,为什么逃出去就是好的,留下来的就是懦弱无能。在我看来,乱世中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能够保全自身、保全家人,还能为别人多少也做些贡献,也是一种抗争。而且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容易做到的,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毕竟,绝大部分人心里都有善良,可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到最后,连瑞宣也想通了,不象以前那么矛盾了。
我说,小说写得残酷。我以为像尤桐芳心地善良,又有勇气,必会有一番作为。结果呢,就稀里糊涂地被钱诗人炸死在台上了。什么都没能做,心中怀着那么大的仇恨,什么都没做成,还不是让日本人害死的,是让大家最最敬重的钱诗人。大家说钱诗人是导师,太言过其实了。他做那些事,有多少是为了爱国,又有多少是因为仇恨。如果他没有钱仲石那么个儿子,没有冠晓荷那么个邻居,谁知道他会不会像牛教授那样啊。因为国仇家恨把他逼到了那个份上,任何人都会去反抗、去斗争。老舍也没想把他写成完人,他为了报仇害死了无辜的人,日后也必要为此而忏悔。
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这些人品质低劣是罪有应得。而像冠晓荷和祁瑞丰,老舍简直都不愿意去批判他们,只说他们是无聊。他们是北京文化的极端产物,下场可算是滑稽。一心做汉奸、做特务、做日本人的走狗,最后还是叫日本人给弄死了。北京人的性格,在太平岁月是最好的,对谁都那么客气有礼。可是到了战争年代,却只懂得忍,逆来顺受、不敢反抗。
我不是不喜欢钱诗人,我对他就没什么感觉。但我喜欢他的一句话,大意是: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因为一个人要是灰了心,就只能看到别人的不好,而看不到自己的堕落了。什么时候都要怀着希望,不能绝望。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就是要有待后生的信念。信心也是一种美德。
《四世同堂》读后感6看完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而激发出无比的责任感、爱国心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判断他们。
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如果说汉奸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那么我想招弟、野求更是当时的牺牲品吧!作为大赤包的女儿,她注定是不幸的。生活在一个极其虚伪、极其自私,不知荣辱的小人家中,就算她的本性如何善良、纯洁,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变了,变成了一个只会享乐,没有思想,不懂正义、使命、。国的女人!在妈妈的引导和小姐们鬼魂的日子。
中,她堕落了,她不在懂得。惜自己甚至引以为荣!在妈妈的惨死和爸爸的落魄中,她不在是那个纯洁的善良的少女了,《四世同堂》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美丽时刻,而期间人们经历的便是那个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练自己的时光,其中一个关键词自然是被中国人民深恶痛绝的日本鬼。,他们所做的种种令人发指的事以及他们近乎变态的心理,使每一个描写他们的作家不得不咬切恨齿、紧缩双眉,但使我钦佩的是,老舍先生并没有用非常激烈的语言去深批日本人,一方面他用一种冷幽默表面上轻描淡写、若有若无,蜻蜓点水般描写,但就是这么几滴水,已足以揭示出他们令人恶心的心态,通过这些文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老舍先生轻蔑的眼神和淡淡地冷笑;另一方面,作者也没有全盘否定日本人民,这从书中小羊胡同1号门的一位日本老妇的言行举止便可看出。可见,对于日本人,作者还是很理智的。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悲剧。人们一直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
老舍的这一篇小说令所有的读者都认为这是一篇让人感动的小说。
《四世同堂》读后感7老舍先生是一位有着复杂思想的人,文如其人,这使老舍先生笔下的人各有各的心理,各有各的思想。
《四世同堂》嘛,就得先从祁家的最年长的辈说起。祁太爷应该算是封建百姓的性格,思想保守,却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见解,自可成一派,这要就是像他说的那样:“只要准备三个月的干粮咸菜,便是天塌下来也没事儿。”
接着是祁家孙辈,祁家长孙瑞宣是一位可敬的教师,也算是血性男儿。他在洋学堂时,一位神父说:“中国已无力回天。”他因此义愤填膺,一气之下辞掉中文教师之职。但是他的一腔爱国之情与报国计划因祁太爷的阻拦而付诸东流。我读后感到惋惜,但为此也对他感到钦佩。
祁家三孙瑞全也十分爱国,他因为情感原因而十分矛盾是否出城抗日,但是最后还是毅然出城,策划抗日。
还有冠家的冠晓荷也是一个人物,只不过他卖国求荣投奔日本人,做了汉奸。他阴险狡诈的性格更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尤为突出。
当然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还有许多特性鲜明的人值得我们品味。让我们欣赏、品味这本旷世名著,感受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吧!
《四世同堂》读后感8老舍先生一向是一个令人敬佩深爱的作家,生活在**年代的老舍先生,他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苦难,正是这些波折的经历给了老舍先生创作的源泉,所以他的作品总能反映出时代的印痕,针砭事实,把当代人们的遭遇和感受融于作品,发人深省,成为时代的标签。而在老舍先生众多的荟萃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是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为背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深刻的反映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军欺凌下的悲惨命运,同时谴责了卖国附敌者的丑陋。老舍以战争下的人性为笔触,为我们揭露了当时阴暗的社会。那种时代的烙痕成为读者不能磨灭的记忆。而通过人性丑恶余善良的对比,作者赞美了反抗侵略的勇敢无畏的人们,也鞭笞了卖国求荣的丑恶。在《四世同堂》里,我们看到了像祁老大爷这样正直,懂得民族大义与国家荣辱的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我们看到了不屈不挠、深明大义的祁瑞宣;也看到了卖国求荣、贪图安逸的祁瑞丰;更看到了热血青年祁瑞全。一切不同人物的描写都深刻的反映出了那个动荡年代下的人物、社会的缩影,或英勇不屈、忠贞报国,或苟且偷生、卖国求荣。在《四世同堂》里发生的一切,作者无非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的落后将会遭遇怎样的结局。
国破家必破。这个是我在《四世同堂》里看到的另一个道理。一个家族是不可能在国破的情况下依旧昌盛的,国破家必亡。就像小说里描写的一样,一个四世同堂之家最终也在侵略者的铁骑下、在战争的摧残下彻底的崩塌。我想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战争中走向了瓦解,更何况那些千千万万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国无强家,只有把个人的荣辱和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升华。战争永远都是可怕的,它是对人性的一个全面的考验和挖掘,在生死的较量中我们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这样的刚正不阿?还是像祁瑞丰这样沦为走狗,出卖自己的国家、出卖自己的民族只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为我们揭示的社会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们永远不敢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永远不敢面对在那种环境下的真实的自我挣扎。然而这就是老舍,一个饱经沧桑的伟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笔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世界,绝对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品读。
《四世同堂》读后感9记得《四世同堂》是在自己小学时代第一次读的,不过那时候体会不是很深,很多情节已经不记得了。现在中央电视一台正在热播《四世同堂》,勾起我许多感想,决定重读一遍原著。
花了3天时间,终于把《四世同堂》读完了,很受感触。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那么固执,每次和朋友争论对日本人或美国人的看法的时候,我的说辞会那么偏激。尽管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得不和他们打交道,使用他们的产品,但是想要从我嘴里吐出一句赞美他们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在我的记忆里,我从没说过他们一句好话,因为我不是政客,更不是外交官,我只是一名热血的纯粹的中国青年。我所受的教育根深蒂固,让我明白了我们自己民族所受耻辱的历史,记住了自己的先祖心中所藏的仇恨,我想我也会让自己的下一代明白这段历史,记住这种仇恨。
5.《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五
以“伦理文化型”作家著称的老舍,历来重视在民族历史大背景下,以现代意识检审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其价值进行重新估定并苦心探求中国文化的走向。《四世同堂》被称为是用民族的血写成的一部“痛史”,透过沦陷区的一个小胡同来照见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沉浮。
《四世同堂》堪称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品,书中借取40年代北平西城普普通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亡城的缩影,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线索,细致地刻画了北平人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如何挣扎在生与死的缝隙里以及他们缓慢而艰辛的觉醒过程,分析了在国破家亡的严峻时刻,国民们的精神素质和种种心态。可以说,《四世同堂》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面镜子。
6.老舍《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六
——读老舍《四世同堂》有感
孙春峰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各种文学作品中,表达亡国之痛的作品有很多。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诗圣杜甫用诗表达的亡国之痛。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用词表达的亡国之痛。
……
但这些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是表现帝王将相或才子佳人的亡国之痛,而表现普通人民亡国之痛的作品却少之又少。只有到了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笔下,到了《四世同堂》这部巨著中,普通人民的亡国之痛才得到全面细致地描写和表现。
《四世同堂》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后小羊圈胡同内祁家四代人,以及其他六七家普通人家的亡国生活。刚开始,除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祁家老大瑞宣和老三瑞全之外,小羊圈的其他人几乎都没感觉到北平沦陷带来的痛苦,大家都和祁老太爷一样,坚信“咱们北平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他们没有想到,等待他们的将是八年漫长的亡国奴生活。
中国的普通人民特别是北平人民,是善良而温顺的。他们像羊一样,认为只要自己温顺不惹事,日本人是不会平白无故来欺辱更遑论来宰杀他们的。但结果却是无论他们信奉什么哲学,从事什么行业,个人什么性格,甚至是选择做了汉奸,结局无一例外都是悲惨的。
祁家,信奉和气生财的小商人祁天佑,被辱跳河自杀;做了汉奸的小职员瑞丰被日本人杀头;最小的重孙女妞子活活饿死……
钱家,淡泊名利的钱诗人入狱遭受酷刑,大儿子和钱老太太相继因病痛而亡,二儿子下落不明,孙子后来也被抓进了监狱……
冠家,甘心做汉奸走狗的旧官僚冠晓荷、老婆大赤包分别被日本人活埋和折磨毒死,女儿招弟做特务被暗杀……
跑车的小崔被无辜砍头示众,唱戏曲的小文夫妇双双被杀,说书的黑毛方六遭受酷刑折磨,老实本分的农名常大爷,好心的李受辱抑郁而亡,好心的李四爷受辱憋屈而死,汉奸蓝东阳死于原子弹爆炸……
可以说,覆巢之下,无有完卵;国亡了,家也一个个跟着遭到灭顶之灾。
那原因何在呢?为什么好好的国就亡了呢?老舍先生在小说中也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首先是教育特别是现代爱国教育的缺失。小羊圈的大部分人都没有受过现代教育,民族国家的概念淡薄,不知道家和国的关系,这就使得他们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只会做“看客”,甚至是汉奸败类。相反,最先觉醒并积极参加抗战的是受过现代教育的瑞全,接着觉醒的是受过旧式教育又受过日本酷刑的钱先生。这也是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没有受过现代教育的觉醒的新人,就不可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险。
其次是尚武精神的衰退。中华民族在汉唐及以前是具有非常强尚武精神的,但由于宋代之后“重文抑武”的错误政策,以及和平日久的影响,使得大部分中国普通民众慢慢丧失了尚武精神和斗争精神,慢慢变成了任人宰割的温顺绵羊。比如,小说中好几个人的名字中都有“顺”字;祁天佑等人受到日本人的凌辱后,宁可自杀也不选择反抗。拥有这种精神状态的国民,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这样的国家是很难不被侵略欺凌的。
再次是组织涣散。中国人虽多,但却经常是一盘散沙,在遭遇危难时,无法有效组织起来反抗。后来,由于受了苦难现实的教育,小羊圈的不少人都想进行反抗,但由于没有组织,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斗争。即使是最先起来斗争的钱诗人,开始也只是单打独斗,后来才意识到必须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进行斗争。
另外就是糟粕旧文化的毒害。这种糟粕文化最主要的就是罔顾廉耻、升官发财的思想,而受这种文化毒害,结出的恶果就是生出了一大批汉奸败类。其中的代表就是冠晓荷(谐音官小哦)、大赤包、祁瑞丰、胖菊子、蓝东阳,这些人的眼中只有升官发财,为此不惜卖国求荣,甘心做狗。老舍先生在文中直斥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渣滓,没有礼义廉耻,只有男盗女娼,并直言中华民族要振兴,必须全面彻底地清除这些渣滓。
原因找到了,救亡图存之路在何方。最根本的在于创造新文化、培育新人。这种新人的代表,一个是钱先生,他是半旧半新之人,前半生是旧人,后半生是新人,也可以说是新觉醒了的旧人。另外一个是祁瑞全,他是完全的新人,接受的新式教育和思想,既有知识,又有勇气;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既善良,又坚强;既机敏,又果断;既熟悉城市,又熟悉农村;既爱家,又爱国;用书中的话就是“老三已经不是祁家四世同堂的一环,而是独当一面的一个新中国人。”
7.老舍《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七
淡淡的西山,已不像夏天雨后那么深蓝,也不像春秋佳日那么爽朗,而是有点发白,好像怕冷似的。
花了两个月,终于把这本书看到结尾部分了,日本人侵略为大背景,从家四世同堂在日本控制下的生活逐渐艰难与人物的思想变化,以及小羊圈几个家庭人物间的关系,生活事迹,以及到后来的悲惨境遇。
小羊圈里的人主要分成两大阵营,为日本人做事,认日本人为爹的冠晓荷、大赤包、招弟一家,以祁家为代表的既不为日本人做事,受日本人欺负却没有勇气反抗的几个家子 随着战争的推延,日本人从精神上、物质上慢慢地把小羊圈的人民消磨殆尽。
在这些人物当中,有心地善良,为人处事谨慎,热心帮助邻居的李四爷,安安分分的韵梅。
小说的小说的结尾如一杯清凉的泉水解夏日干咳的喉咙快意恩仇,汉奸们相互明争暗斗,把大吃包一:家赶尽杀绝,最后好齐家三少大,如大侠般出现,把蓝东阳和胖菊子折磨的,把照弟解决掉,日本人投降,北平城重新升起初升的太阳。
小说的开头到中间,给人以无比的愤恨和同情老实安分的小羊圈人被汉奸和日本人折磨的有的家破人亡,有的挨饿受冻,把读者带入其中,小说的小说的结尾如一杯清凉的泉水解夏日干咳的喉咙快意恩仇,汉奸们相互明争暗斗,把大吃包一家赶尽杀绝,最后好齐家三少大,如大侠般出现,把蓝东阳和胖菊子折磨,把照弟解决掉,日本人投降,北平城重新升起初升的太阳。
安慰读者,就像一场完美的结局,尽管中途波折太多,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了特定的人民的生存状况,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老舍的作品最让我有感受的是散文《母亲》任劳任怨,善良慈祥,理解儿子,作为农民的儿子,我更能深刻体会到农民的母亲是生活是怎样的辛苦劳累,心地是怎样的纯朴,善良。老舍的母亲所具有的品格是千千万万农民妇女那时的缩影,是中国农村妇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高尚的品格,纯朴,善良,无私奉献,慈祥、同情与爱,可是往往做到完全或是哪怕有一天让她过上好日子,而回头时发现他头发斑白,身体瘦弱,渐行渐远。
8.四世同堂读后感心得 篇八
战争永远都是可怕的,它是对人性的一个全面的考验和挖掘,在生死的较量中我们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这样的刚正不阿?还是像祁瑞丰这样沦为走狗,出卖自我的国家、出卖自我的民族只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为我们揭示的社会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们永远不敢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永远不敢应对在那种环境下的真实的自我挣扎。
然而这就是老舍,一个饱经沧桑的伟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笔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世界,绝对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品读。
所以,年轻的一代觉醒,开始奋斗,这是他们的选择与付出,他们是爱国的一代人。这也是老舍在小说里给我们的希望,不仅仅是生活的苟且,还有希望,还有诗和远方。
9.《四世同堂》读后感600字 篇九
有年过半百只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_而家破人亡,放弃知识而立志报仇的钱老人,有受过新中国教育却被旧中国古老陈旧的封建思想紧紧缠住的祁瑞宣,有没受过多少教育却很真很纯一心为国的市井小民孙七和小崔,也有为了升官发财,虚伪的卖_大赤包、祁瑞丰……还有很多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但最终,经历了这么多震惊、愤怒、喜悦,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这本书的再一个亮点在于汉奸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判断他们。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大赤包在狱中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会让她出去,一直做着风光无限的梦,但梦终究还是梦,最后她还是惨死在狱中当我读到几位汉奸的惨状后,我开始对他们的行为慢慢感到疑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及至死亡的边缘仍执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里推呢?或许这是源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渴望。
《四世同堂》讲的是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
读了《四世同堂》我更加的热爱我的祖国,这部小说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大家只要心连心就能战胜一切!
10.老舍四世同堂的读后感 篇十
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和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阴狠的大赤包、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文夫妇、冠晓荷…八年的厚重写在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困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伤痕。
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他们的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 “汉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憋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钱老先生是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在那个时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老先生是个一个进程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中国正是因为千千万万像钱老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中国人最痛恨日本人的,而看着“四世同堂”,你会更加确信自己对日本人的恨。然而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又是无助的,新旧社会的交替给人带来的迷茫是无尽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
11.《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十一
-------------------------------------------------------------------------------------------------
★ 《四世同堂》读后感
★ 四世同堂读后感
★ 四世同堂小说读后感
★ 四世同堂八年级读后感
★ 四世同堂高中读后感600字
★ 近现代名著四世同堂读后感
★ 四世同堂章节优秀读后感
★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
★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读后感】推荐阅读: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阅读笔记08-16
四世同堂个人读后感10-21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12-06
读后感言:四世同堂读后感900字10-21
精选的著名书籍四世同堂读后感08-21
高中四世同堂读书笔记08-24
四世同堂的阅读感想心得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