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说明1(8篇)
1.公园景观设计说明1 篇一
绪论
城市绿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涉及城市形象、环境改善、居民休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现代城市公园的本质内涵?古代园林的最初设计是从景观意境出发,其中没有商业目的.现代中国以园林用地作为商业赢利场地,大兴土木,充斥着混乱的商业气息,严重破坏了绿化景观,也扭曲了园林本身应该具有的生态本质。
我们可以把景观定义为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人文过程和人类的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所谓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乡土景观的这种理解包含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即,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却一不可。[1]所以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乡土景观”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结果,其本质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为当地人的生活而设计,也为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景观提供了不尽的源泉。
从现在来看,乡土景观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体现为“自然之美、文化延续、城乡一体”的核心思想。乡土景观作为后工业时代的战略定位,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先进理念:
1、具有环境优美、和谐高效、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等主要特征,是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2]
2、乡土景观是人性化、生活化的园林景观。
3、乡土景观具有有历史底蕴和人文特色。
4、乡土景观是绿色、低碳的生活景观。
5、乡土景观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审美导向。
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城市绿地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其环境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但另一方面,城市园林建设中的一些列问题也开始显露并呈现出逐渐蔓延扩大的趋势。其中最为突出的几点为:
1、“过度开发、生态失衡“;”千城一面,失去特色“;
3、盲目崇洋,文脉流失”。[3]那么如何给人们提供一个生态化、人文化、合理化的乡土化景观环境是城市景观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所追求的。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渴求,乡土化景观的时代即将出现。法国在建设新城时引入农业景观,把农田作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隔离带。2004年,沈阳建筑工业大学新校区出现了中国首个校园里的农田景观。
在收集大量资料及现场考察后,我们选择了广东省广州市白云新城中心地带的一块占有约
为34万平方米,毗邻白云山的地块作为乡土化景观公园设计。在原有的地形基础中进行景观设计,并重点把 “将农村带入城市” 的概念融入本项目设计中,向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生态并且人文化与人性化的景观场所。相关资料收集
2.1 乡村化景观的哲学基础 2.1.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贯穿了我国整个古代文化思想史,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其反映到造园中,既表现为园林造景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想方设法在有限的空间中再现自然。[1]同样乡村景观也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
2.2 乡土化景观的特征 2.2.1 乡土性
溢乡生态园侧重于乡土气息的表达,延续广州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从传统的园林吸收营养,注重环境景观与当地风土环境的融合,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2.2.2 生态性[4]
1、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殊位置和现状条件,在场地中规划水体、湿地,尊重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2、利用地形公园自然化,将道路在需要时做成栈桥,人在芦苇丛、花丛、树丛中行走。
3、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强化生物多样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2.3 乡土化环境在城市景观中运用的意义
乡土化景观源于乡村生活、来源于自然,朴实无华,但却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并蕴含一定的文化意义和地方精神,不同地域之间的乡土景观元素保持较为明显的差别。我们认为,从平凡的乡土景观元素入手,去发现其朴实的美和透露出的真情,进而对当前的园林创作活动提供思路,应该是一件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事情。[5] 2.3.1 维护和重塑生态环境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进步,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已经逐渐发生了偏差。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日渐升高的全球气温、束手无策的各种疾病„„这些残酷的现实都在告诉我们,没有大自然,人类什么也不是。[6]
因此,为了重新找回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了寻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式,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我们必须重新学习古人对待自然与土地的态度,学习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学习他们对乡土景观的保护与传承。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文明走的更远也更加辉煌。
2.3.2 保持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总是受当地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城市,每个区域所特有的景观风貌各不相同。它标志着一个地域所特有的景观风貌和历史人文,是地方特色最准确的表达方式之一。[7] 2.3.3 延续地域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加速,土地上每天都在不断上演着崭新的故事,今天可能是农田,明天就变成了住宅区;今天还是乡野古镇,明天就开发成了旅游度假村„„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进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历史呢?一一丢掉的历史,我们该怎样对待它?是毫无留恋的扔掉,还是换一种方式保留?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再论证,因为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明天,还有那些血脉相连的过去!所以,即使是一块小小的农田,一片长满水草的池塘,一条孩童嬉戏的小溪,它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因此当必须改变现状的时候,我们应该怀着虔诚的心,对自然、对乡土环境进行合理改造。即使另作他用,也尽可能的将这块土地的记忆保留下来,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相关案例解读——溢乡生态园景观设计
3.1 项目区位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新城内,东临云城东路,西靠云城西路,北至齐富路,南至齐乐路,是白云新城的中心地带。公园占地约为34万平方米,毗邻白云山,基地北部和西部主要是学校和居民区;东部主要是特色文化区,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南部的齐富路连接白云新城的商业区。3.2 基地现状条件 3.2.1 地理条件
白云新城是广州城区内重点规划的新城,政府重点支持开发,毗邻万达广场,使白云新城拥有了更大的升值潜力,成为继珠江新城外广州城市最受瞩目的重点开发区域。将被打造成一个可容忍24万居住人口的城市副中心。3.2.2 交通条件
区内交通网络四纵四横划分清晰,交通方便,地铁2号线延长线和多个公交枢纽途径白云新城核心区,现规划中的9号、12号、14号轨道线也途径新城核心区。3.2.3 环境条件
地块毗邻白云山。全园以平坦地形为主,南部较为平坦,北部较为复杂,以现状环路为中心,环路内存在自北向南下降的台地地形,整体较为平整。其绿地率达到40.6%,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0平方米,居民在步行500米范围内可到达公园„„白云新城一带将成为广州的“新绿洲”。3.2.4 植被状况
平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分布不均衡,种类单一。基地现有植物以青草,棕榈树未主。部分地块分布有榕树等植物。基地中央靠近水体部分分布有大面积的芦苇和野草,除此之外,榕树和松树也成片分布于梯田处。3.2.5 水系
基地南部以湿地为主,水资源丰富,由北向南的流向汇成一条水沟。南部有几处面积较小的水塘,皆由地势的高低汇水形成的。总体而言,基地水系主要靠雨水和地下水供给,北部水
源相对汇集,南部水源相对分散。3.2.6 土壤
由于基地曾经是飞机跑道,基地土层较薄,土壤贫瘠,表层黄土下为岩石,沙砾。3.3 特色景观资源归纳
广州市景观资源丰富,本项目从生态景观资源与文化景观资源两方面进行归纳,其中乡土化景观属于文化景观资源的一部分。3.3.1 生态资源特色
1、现状山坡和梯田特色
公园北部地表起伏较大,空间层次丰富,内部独特的台地形成,并且在公园制高点可俯瞰荣成全景,观景视野开阔。乡土地形条件为营造特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平原水系特色
公园中部低洼,植被稀虚,特色鲜明,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是公园生态建设的特色所在。3.3.2 文化资源特色
1、周边环境文化特色
该区依托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新体育馆,以及毗邻各所学校等,为打造特色文化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乡土文化特色
当地民俗活动丰富,民间艺术繁荣。其中特色民俗活动包括秧歌、荷塘垂钓、划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有茶艺、雕刻和武术。3.4 设计理念 3.4.1 设计概念
“把乡村带入城市”,为在这嘈杂城市中的人们创造一片心灵净土。3.4.2 设计主题
“隐”是溢乡生态园的主题,我们更多的是想通过景观营造空间的形式,让人们在这个空间形态里形成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交流,让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从精神层面上去改变,最终达到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目的。3.4.3 设计载体
乡村景观作为设计载体,营造一个生态的乡村景观公园。人类的发展史告诉了我们人类的进步都是从原始一步一步的走来的,而农业的发展是延续至今的一个见证体,它沉淀了太多太多的历史,而乡村景观作为它最直接的呈现体,给予了人们太多的精神记忆。在这里儿童可以找到本性的童趣,老年人可以重拾孩时记忆,青年们在这记忆的家园里规划这自己的人生蓝图„„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成为自己的精神寄托。3.4.4 设计目标
溢乡生态园定性为具有时代特上和地方特色,表达乡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并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浏览的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3.5 总体构思 3.5.1 功能分析
根据主题概念“把乡村带入城市”,我们在规划的景观空间中以乡土诗意的语言融入到设计当中。在总体布局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景观规划中两地块的长形景观空间,并通过特色天桥的景观过渡与连接,形成了公园内部南北互动的景观空间。3.5.2 环境景观分析
1、交通分析:
整个公园的交通流线以环形的车道包围着,主要的人行流线通过入口的整合联结,使之合理有效地贯穿于基地的每个景观空间,且步移景异。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车行与人行线路的分离,让人与车都可以畅通舒坦。(见图3.1)
2、视觉景观分析:
整体以自然乡土风光为主,将乡土文化融入城市公园中。在视觉的衔接考虑上,我们以宽阔空间与高低空间的结合设置视点,将视线范围更广化,满足人们观赏各角度的景观形态,让景观空间丰富多样化。(见图3.2)
(1)对外(公园外)视线的开与合
公园四周视线有开有合,娱乐区和休闲区在视线和空间上半开放;入口广场视觉完全开放;健身区和梳云揽翠区则通过地形和植物加以围合。
(2)内部视觉体验的多样性
空间的闭合与开放,场景的不同,动静的不同等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
(3)借景和框景
周边高层建筑群会成为公园的借景和对景,而主要园路则成为一个景框,从而和水体形成
一系列的观景平台,通过主要园路可以远远看到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和其他建筑高楼,从而将城市景观引入公园。[11]
3、空间组织分析:
结合以水、绿、土为主体的乡土景观元素的构成,通过“S”环形流线,将涵珠娱乐区、静宜休闲区、稻乡印象区、科普感知区、水景健身区、峡涧涵街区、梳云揽翠区衔接于一体。将景观效应增至最大,满足人们对景观均好性方面的需求,并让各景观共享成为人们的互动交流的平台。(见图3.3)3.5.3 环境景观设计
1、软质环境设计 ⑴ 水体
本公园分为自然式水体和人工水体。
① 在场地南部采用自然式堤岸,沿岸水草丛生,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
② 在场地北中部利用人工开挖,并用暗管(必要时用水泵)和挖水渠的方式将水引到场地各部。该水系南北循环流动,起蓄洪作用。
③ 在某些广场等分别设计了小型的人工水景。有旱喷泉、涌泉、滚水、溪流、池塘、小型瀑布等共人观赏和儿童戏水。
⑵ 绿化
本公园绿化分为七个区,即密林区、观赏区、桃园区、亲水活动区、生态湿地区、湖滨区、休闲区,形成乔木、灌木、地被三者有机结合的立体生态密林,形成一个具有亚热带特征的乡土植物生态群落。
①密林区(健身区):公园的健身运动区以香樟松、雪柳为主体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公园周围以及其他用以分隔空间的区域内。
②观赏区(梳云揽翠区)以银杏、桂花、栾树、木槿等植物为主,清幽的观赏空间。③桃园区(峡谷涵街区)以樱花、紫薇为主,营造梦幻的植被景观。
④亲水活动区(科普感知区)以柳树、芦苇、水芋等,陆上以保留原有植被,加强其密度,让人们亲近大自然,寻找野趣。
⑤生态湿地区(水乡印象区)利用原有湿地改造成一个个小池塘,水域种植荷花、荇菜、茭白、莼菜、芦苇等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以及开花植物鸢尾、千屈菜等,浅水处种植柳树、芦苇、水芋等,为水鸟提供栖身之地,造就一派返璞归真的田园风光,让人们体验水乡
生活。
2、硬质环境设计 ⑴ 硬质铺地
①园内主道采用彩色混凝土铺设,明度低,避免地面反光的出现。同时在各园路交叉口出设计乡土文化符号的铺装图案,各广场中的特色铺装都增加了公园的文化感、艺术感、时代感、可读性和趣味性。
② 园区内开敞空间的铺装以花岗岩为主,充分利用了花岗岩自然、稳定、耐磨、耐冲击、抗滑能力较好的特点,给各年龄段的人们提供了优越的空间环境。
③ 园内的水岸空间的铺装设计力求与自然水面充分融合,以新型聚氨酯透水材料、防腐木、天然石块叠加砌筑进行铺设,形成自然式驳岸,并统一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中。
④ 园内的私密空间采用混凝土砌块砖、鹅卵石、马赛克等材料进行铺设,园路本身的曲折性和铺装材料之间相互搭配构成的多样性,不仅延长了浏览路线,活跃空间气氛,而且是园路与环境充分融合,将铺装与人、自然融为一体。
⑵ 景观小品
在公园环境中设置园林小品的目的有:一是满足功能的需要,二是满足审美的需要。① 蛇形雕塑:设计色彩鲜明,将其布置在空间环境中人的视觉交汇点,与整体环境形成对比效果,以形成空间环境趣味中心。
② 置石:本公园对于不同环境采用不同的置石方法,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构成多幅美好的组景。如忆乡园中的干枯河流,就是利用不规则石头的堆砌而形成的,它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破坏的一种见证。
③ 凉亭:在本公园中点状布置,形成多个观赏点,同时凉亭下,设木椅,供人们休息、坐赏周围风景,同时凉亭外形美观,可供装饰环境,与周围植物等有组景功能。
④休息座椅:根据人的活动习惯及场所性进行布置,形式简洁古朴,色彩沉着,材料选用天然木材、石材与塑料。
3、竖向设计
①场地总体地形为中低外高,南低北高,雨水排放到人工湖中。在地形处理上注意用地形变化来围合空间,场地整体向水中倾斜。
②生态建筑利用植被和石材为外立面,形成自然、开敞的坡地,让空间丰富起来。人们可以观赏公园内的立面景观的同时,享受其场所的功能服务。
4、灯光夜景设计
园灯在夜间柔和的照明可充分发挥其指示和引导游人的作用,同时丰富了公园夜色。结合公园个景观点的需要,分为园径高杆灯、低杆灯、草坪灯、景点泛光灯、指示系统灯。造型简洁、色彩为黑色或深灰色为佳,点缀装饰园林景色。
5、标识系统设计
标识牌形式、色彩、风格均与公园主题相结合,造型简洁,形式活泼,色彩鲜艳,平面设计感强,材料选用木、铝板、铁等,起到指示方位、提供简明信息的作用,其类型可分为:
①环境标志:在公园各主要出入口及主景区设置公园导游图,并标明游客当前的位置。②名称标志:设置于园内各种游玩设施或植物上注明去其名称和功能或植物科属、学名、特征等。
③指示标志:在各景点、建筑附近和园路交叉口设置,起到导向作用。
④设施及警告示标志:设置在公园内各功能区域公共设施及可能发生危险的地带,起告示提醒的功能。3.6 景点设计说明 3.6.1 总体布局
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公园周边环境及公园对外交通等情况,将公园分成五个得大功能区:涵珠娱乐区、静宜休闲区、水乡印象区、科普感知区、水景健身区、峡谷涵街区、梳云揽翠区。(见图3.4)3.6.2 分区景观设计
1、涵珠娱乐区 ⑴ 入口广场
入口广场的设计提取了中国八卦文化中的乾、坤、离、坎四卦作为四周的景观布置,通过虚实的形式布置形成以种向心的围合广场。水体以太极形式进行设计,中心的喷泉是为一个以石磨是结构进行解构设计,中心向外八个口留出,形成一种容纳八方的韵意。
⑵ 涵珠会所
本设计由张开的蛤蚌演化而形成露天剧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公园的一景。露天剧场由下而上呈分层式圆弧状,错落有致。是一处功能人性化的景观设施。(见图3.5)
2、静宜休闲区
⑴流水画廊
流水画廊连接着茶馆,仿佛是茶馆的延伸,给人们更多地去关注延续本土文化,又探索新的艺术。(见图3.6)
3、水乡印象区 ⑴ 湿地浮岛
把乡村景观——池塘引入公园。人们在野草的熏香里,感受诗意地栖居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这就是人们所祈求的田园城市。(见图3.7)
⑵ 喷泉蛇道
喷泉蛇道连接着科普感知区与地铁预留的公共空间,像一条带有菱形斑纹的响尾蛇。人仿佛走在蛇身上,与骑在老虎尾巴上是等同的,这暗示着人与野生自然的精神联系。
从反向的蛇道聚集而形成的蛇形雕塑,象征着一对夫妻在此逆境中仍然相濡以沫,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见图3.8)
⑶ 桃源茶馆
设计灵感来源于水风车,建筑就像一架横式的水风车。它以循转的舞台为中心扩散,周围是观赏美景与享受美食的顾客。整座建筑被樱花包围着,就像处于世外桃源之中,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见图3.9)
4、科普感知区 ⑴ 戏水涧
设计灵感来源于矴步桥,以矴步桥的形式穿过一个自然的场景,一种自然界生存法则的场景,让孩子对自然产生好奇,进而去了解自然,关爱自然。
5、水景健身区 ⑴ 梯田运动场
设计灵感来源于梯田,运动健儿们就像是在田间作业的农民,亲身跟自然接触。而在每个场地的角落空间成为了人们场下的一个交流空间,同时也避免了以往运动场地大面积铺砖的情况 入口广场。
⑵ 游船码头
富有韵味的折线码头穿梭于湖岸,并把富有禅意的凉亭运用于观景亭中,码头中间的沉船雕塑,它既是一种景观,又给人起一种警戒作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6、峡谷涵街区
⑴ 峡谷艺术街
设计灵感来源于峡谷,悠长的峡谷景观不禁让人感叹自然的魅力与力量,峡谷中有不同的穴洞概念空间,成为各种不同的休闲服务空间,创造了空间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给整个公园创造了地形上的变化。
7、梳云揽翠区 ⑴ 云顶眺望台
云顶眺望台提取了鸟巢的结构形式进行在设计,通过旋转楼梯可到达三个层次的观景点,每个观景点的观景方式都不用,第一个层次是观景方式主要是引用相机构图的方式进行设计,第二个层次的观景方式主要是引用了圈景的方式进行设计,在预留的开窗前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而顶层的观景方式是引用环形原理,采用了一种开放式的方式进行设计,游客可以全角度的观赏到公园的全景。(见图3.10)
⑵ 忆乡园
设计灵感来源于板凳桥,通过架高的板凳桥完成整条观赏的路线,而路线的走向是根据树木的存在而形成,它代表着对自然的一种尊重,为自然让路。整条观赏路线贯穿着一条干枯的河流,它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破坏的一种见证。(见图3.11)
⑶ 螺景艺术馆
设计灵感来源于一只螺,建筑就想是一只被埋在大地里面的巨型化石螺,它的表面爬满了植被,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而高低变化的旋转楼梯更是全方位的让人去感受空间、了解自然。(见图3.12)设计创新点
1、公园建筑:建筑以“隐”的形式展现,让建筑与绿地真正融合在一起,形成自然、开敞的坡地,让空间丰富起来。人们可以观赏公园内的立面景观的同时,享受其场所的功能服务。
2、公园里的各个景点源于乡村景观,将乡村意境引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为现代人的生活增添几丝浪漫和诗意。
3、“流水长廊”:是茶馆的延伸,人仿佛身处于山水之间感受文化气息。
4、“蛇道喷泉”: 集文化气息与科普教育于一体。
5、“戏水涧”: 功能性、亲民性、人文性的设计。
结论
本文探讨了乡土化景观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理念以及运用方法,在寻求突破和创新点的基础上,还存在一些缺憾。比如从公园规划与实施方法两方面探讨乡土景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运用时,由于笔者实践经验的不足与时间的限制,对于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未能作出很好的阐释。但在方案构思方面提出的概念设计对于今后乡土景观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具有参考价值。值得一说的一点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考虑到人文景观的可持续性,它应该与整个社会生活相适应,以人为本,突出原始的人文思想。如果在设计当中我们仅仅以景观文化为目的,而脱离人的中心,也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总是,景观文化是一个维系人、自然与社会的共生机制系统,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系统外的多方面因素。随着乡土景观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体系和实践项目都将逐渐完善和丰富,乡土景观在城市园林中也必将发挥更大的用途。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1 道路分析图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2 视线分析图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3 功能分区图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4 功能分区图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5 涵珠会所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6 流水画廊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7 湿地浮岛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8 喷泉蛇道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9 桃园茶馆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10 云顶眺望台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11 忆乡园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12 螺景艺术馆
参 考 文 献
[1] 场博幸.乡土景观设计手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2] 刘蔓,刘宇.景观设计方法与程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许浩.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 俞孔坚.低碳美学下的新桃源憧憬[R].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 荆其敏,张丽安.地景网络环境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6] 孙晶译.第二自然:当代美国景观[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7]
俞孔坚.文化城市时代的景观探索与实践——从生态学“入世”到文化身份的认同[N].建筑与文化,2009年第60期
[8] 张丽友.乡土景观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9] 俞孔坚 王志芳 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EB/OL].http:///paper/paper.php?id=192.[10] 张德或.乡土化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运用——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D].山东省阳信县建设局,2009.[11] 孙新旺 王浩 李娴.乡土与园林——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中的运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008 [12] 俞孔坚.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再认识[N].成都日报,2010.[13] Kongjian Yu, Dihua Li, Nuyu Li.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14] Kongjian Yu.The Art of Survival: Position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New Era[J].The Art of Survival: Recover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6.
2.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篇二
湿地是生命的摇篮、自然之“肾”、水禽舒适的乐园、物种的基因库、粮食和原料之乡、暂时储水和舒缓洪水的宝地,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和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本方案将原有的自然形态和景观要素作为湿地的特色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整个规划设计在恢复、利用、保护这些景观要素的基础上,以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为出发点,以展现农村田园风光为主题,进一步打造融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园。
一、项目定位、设计指导思想
该项目基本定位:休闲、旅游、文化。本设计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自然优先原则为出发点,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生态旅游、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黄河景观湿地具有主题性、自然性、生态性等特点。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地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地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重要基础。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地原则。
2、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三江口湿地历经了上千年地发展,是湿地生态体系与人类渔耕、农耕文化交合演替而形成,具有非常突出地独特性,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应尊重这一特性,尊重湿地自然生态地演替过程,尊重人类在三江口湿地上千年地渔耕文化、农耕文化地历史沉淀,在建设中应对湿地地原生形态尽量保护与恢复、坚持最晓干预地原则。
设计指导思想
1、整体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在保护中分阶段开发的原则;
3、恢复沙枣林区,尽可能扩大红柳林片区的原则;
4、强调生态注重湿地景观区域原始的生态功能,体现河流景观、地质地貌生态群落的多样性,做到保护与开发、整治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5、突显黄河景观湿地万亩红柳的特色景观,以独特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相结合,营造湿地景观区的深厚文化内涵。
6、突出主题,以保护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为核心,兼有文化旅游等多功能,创造一个富有个性、生态系统完整、旅游功能完善的景观湿地区。
二、景观规划内容
我们将黄河景观湿地定位于生命之岛,一个自然自己自由的原生态栖息场所。岛是一个原生态场所,拥有自成体系的生态平衡系统和生物链,拥有繁茂的自然植被和特色的地貌文化,是黄河景观湿地设计的主题。
黄河景观湿地总体布局从设计构思出发,拓展了传统天然合一的理念,挖掘地方特色,展现岛、水、树林的主题,以自然景色为景观湿地的主调,将原有的山体地形、水系、树林加以保护、改造、整合、通过不同的手法展现岛、水、树林的概念,将整个环境融入到黄河的大背景中,表达出对岛、水、树林的追求,设计中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岛与水的融合,创造出了富于趣味的空间;利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以不同高差的观赏点和多条观景视线轴的设置,依据疏密有致的原则布置景观,使整个湿地景观的流线更富趣味。
1、功能结构 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周边环境及对外交通等情况,规划提出兴建一个黄河码头,两个滨河广场,三条景观轴,六个新区入口广场的功能结构。
一个黄河码头
在位于黄河排水渠入河口处规划兴建一个黄河码头。通过这个码头将黄河北岸的自然山、水、树林等景观环境引入到景观区内,成为整个景区的大背景。同时黄河码头也是黄河景观湿地景观区内少数的几个永久性建筑之一。
两个滨河广场
两个滨河广场即纬一路滨河广场和纬四路滨河广场。其中纬一路滨河广场是整个黄河景观湿地的休闲、集会区。黄河景观湿地内的大部分硬质铺地都集中在这个区。而纬四路滨河广场即为纬四路入口广场,是一个休闲小广场。
三条景观轴
三条景观轴即是一零九国道、自然水系、排水渠。
六个新区入口广场
六个新区入口广场即是在根据对景原则的基础上,为了使黄河景观湿地与惠农新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新区东西走向的六条主路尽头相应位置处设计六个入口广场在延续了新区城市机理的同时,为游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良好空间。
2、景观和空间格局
本规划的景观格局和空间格局可以概括为以直线形和弧线形景观轴贯穿起来的空间系列。
3、景观视觉分析
内部视觉体验的多样性
景观轴同时也是视线廊道。空间的闭合与开放,场景的不同,动静的不同等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
借景和框景
远处城市建筑群会成为湿地的借景和对景,而主要园路则成为一个景框,从而和水体形成一系列的观景平台,透过主要园路,可以远远地看到黄河,从而将黄河景观引入湿地。此外在综合活动区内规划的城市观景林带也极大地强化了这种关系。
4、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系统
曲线形景观路:为了保护黄河景观湿地内的红柳林等自然树木和植被,湿地内道路的设计是在利用原有地块分割区和现有道路的前提下形成的自由型道路系统。规划路宽度以2米为主。湿地内的主路,自由舒展,连接和贯穿各功能区和多个景观节点。在部分地段做成堤、桥。方便游人快速抵达各景区和景点。路面铺装较为独特。次要线路:宽为均在1
.2米左右,从主要园路里分出来,绕至各景点,可以从一景点走至另一景点。在连接中有水便以栈桥的形式来完成。
5、对外交通和内部游览分析 本规划根据人流来向分析,将入口分成主入口、次入口和一般入口,通过地形变化、植物种植和水体分隔等来阻止游人随意湿地。
6、水系格局
分为自然式水体和人工水体。采用自然式堤岸,沿岸水草丛生,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此外在某些广场等分别设计了小型的人工水景。
7、竖向规划:
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并保持场地内的土方填挖平衡。在地形处理上注意用地形变化来围合空间。
三、规划设计目标、理念
1、在本规划中我们通过对黄河畔现状的考察研究,提出新建可延续惠农城市文脉的生态景观湿地。进而确定黄河湿地的主导规划目标,打造石嘴山黄河文化生态景观廊,借以传达丰厚的黄河文化底蕴,展示石嘴山地区特色,为人们提供可观赏生态湿地景观的公共活动空间。
2、开启黄河休闲娱乐天堂,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对黄河岸边用地功能划分的原则在防洪设施的前提下大范围治理水系,恢复其活力,结合黄河湿地原有现状植物植被,为人们创造出多层次舒适怡人的滨水空间。
3.丁兰公园设计说明 篇三
毕业设计/创作说明书
题 目 丁兰公园设计说明 艺术学院(系)环境设计 专业
摘要
位于杭州丁桥镇的丁兰公园为综合性公园,通过对其区位、现状、地域特色以及文历史背景的分析,同时应甲方要求,需重点突出该地的孝文化,所以本案采用的是新中式的设计风格。在利用缘由地形的基础上,既充分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又有创新的风格。以简洁明快的手法,巧妙的将公园景观与城市融为一体。
公园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公园的设计上,我们一定要因地制宜,尊重现状。
关键词:丁兰公园;
孝文化; 因地制宜;
目 录
1绪论 1.1 课题简介„„„„„„„„„„„„„„„„„„„„„„1 1.2 选题背景„„„„„„„„„„„„„„„„„„„„„„1 课题调研 2.1
项目概况„„„„„„„„„„„„„„„„„„„„„„2 2.2
文化背景„„„„„„„„„„„„„„„„„„„„„„5 3 设计/创作理念及思想
3.1 设计理念 „„„„„„„„„„„„„„„„„„„„„„ 6 3.2 设计思想 „„„„„„„„„„„„„„„„„„„„„„ 6 4设计展开过程或创作过程
4.1设计步骤„„„„„„„„„„„„„„„„„„„„„„„7 4.2技能技法运用„„„„„„„„„„„„„„„„„„„„„12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绪论
1.1 课题简介
丁兰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丁桥镇,丁桥镇位于杭州市江干区,城区东北部,西邻下城区,拱墅区,东北与余杭区交界,距杭州市中心10公里。丁兰公园位于丁桥大型居住区的中心位置。周边用地以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为主。北临大农港,西临勤丰港,南接城市二级支路八号路。丁兰公园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它的开发与规划不仅为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提供活动场所,同时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文化传播的场所。
1.2 选题背景
千年古镇丁桥街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横贯东西的古运河——上塘河。河北岸的皋亭山、黄鹤山,素为兵家必争之地、风景旅游胜地和佛教文化宝地。远处钱塘江似白练极目东海,西侧杭州城廓尽收眼底。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山地以其旖旎的山水风光胜景,留下了帝王将相的遗踪和忠臣义士的故事,苏东坡、杜牧等文人墨客的题咏和数以百计的馆、轩、寺、庙、庵等等。皋亭山下曾经热闹似城,留下皋城之名。丁桥还是著名的孝乡——东汉二十四孝之一丁兰的故乡。明末清初,丁兰的后人为纪念这位大孝子,在丁桥街道建了丁桥、兰桥两座桥。课题调研
2.1
项目概况 2.1.1 区位分析
丁兰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丁桥镇,丁桥镇位于杭州市江干区,城区东北部,西邻下城区,拱墅区,东北与余杭区交界,距杭州市中心10公里。丁兰公园位于丁桥大型居住区的中心位置。周边用地以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为主。北临大农港,西临勤丰港,南接城市二级支路八号路。(见图2-1,图2-2,图2-3)
2-1项目区位图
2-2项目区位图
2-3项目区位图
2.1.2现状分析
现状用地:丁桥中心公园基地内现状地势平坦,主要以农居用地及农业用地为主。城市总体规划中公园位于大农港路南侧,大农港与勤丰港穿越基地。公园南侧、西侧、北侧均为公建用地,东侧为农居用地。
(见图2-4)
2-4现状用地图
现状水文:丁桥港、勤丰港与丁桥镇内的各水域相连。因受地域限制,该河道内的水质较差,沉积物较多。(见图2-5)
2-5 现状水文图
现状植被:基地范围内植物群落主要以野生花草为主,植物群落较单一,观赏效果不佳。而基地内局部为农业用地,整齐的种植带及生命力旺盛的瓜果蔬菜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趣味性及观赏性强。(见图2-6)
2-6 现状植被图
气候条件: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年平均气温16.2℃。每年春末夏初季节为梅雨期,夏秋季节为台风期,梅雨期和台风期是本区大洪水的主要原因。2.2 文化背景 千年古镇丁桥街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横贯东西的古运河——上塘河。河北岸的皋亭山、黄鹤山,素为兵家必争之地、风景旅游胜地和佛教文化宝地。远处钱塘江似白练极目东海,西侧杭州城廓尽收眼底。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山地以其旖旎的山水风光胜景,留下了帝王将相的遗踪和忠臣义士的故事,苏东坡、杜牧等文人墨客的题咏和数以百计的馆、轩、寺、庙、庵等等。
2-7丁桥
2-8 兰桥
丁桥还是著名的孝乡——东汉二十四孝之一丁兰的故乡。明末清初,丁兰的后人为纪念这位大孝子,在丁桥街道建了丁桥、兰桥两座桥。(见图2-7,图2-8,图2-9)
2-9刻木事亲
3设计理念及思想
3.1 设计理念
本次设计的丁兰公园是一个综合性的公园,主要采用的风格是新中式风格,形式上以圆形为主。在设计的过程中以自然式为主,规则式为辅。全园共划分为孝文化主题广场、儿童活动区、休闲娱乐区、滨水休闲区这五大区域。
此次公园的设计不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主要的休闲活动场所,同时也是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文化传播的场所。
a休闲活动场所
考虑到公园的西侧跟南侧为居民用地以及东侧为丁兰广场,公园中必须要具备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的功能,所以我在公园里设计了儿童活动区、休闲娱乐区以及滨水休闲区。在休闲的基础上还能观赏景观。b文化传播场所
应甲方要求要突出该地的“孝文化”特色,我在公园的中心位置设计了孝文化主题广场,广场中心我置放了跟孝文化有关的雕像,除此之外没有多余的点缀。
3.2 设计思想
该公园的设计我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公园的自然为主,形式、道路多为曲线,同时以规则式为辅。营造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保护性开发,在尽量保留公园自然形态的植被的基础上,构建乔木、灌木、植被多层次具有特色的植物种植群。在公园的中心广场旁我留有一块公园原有的草地,即可供人休憩,同时靠近儿童活动区,又可让儿童在草地上嬉戏。
整体以曲线线条呈现,加上公园内部蜿蜒曲折的景观游步道,整体感强,同时给人一种活泼、有韵律的心理感受。另外,“一轴三点”的设计布局:一条景观轴贯穿了主入口广场、孝文化主题广场区、滨水休闲区三个主节点,让进入公园的人们有景可赏、有地可憩、抓住主次。
4设计展开过程或创作过程
4.1设计步骤
概况分析——功能分区——道路规划——植物造景——出图校正——排版提交,具体如下: 4.1.1项目概况分析
在设计展开之前,我先对该公园的区位,现状(外部环境、内部地形、水文、植被、道路)以及背景(人口、经济、旅游和孝文化)进行了分析。对于前期的项目概况的分析,同时做出SWOT分析。
对项目概况的精细分析,可以让我对丁兰公园的现状更好的了解,这也有利于我对下一步的功能分析及道路规划设计。
4.1.2功能分区
整个公园主要景观轴贯穿南北,主要功能区(如图4-1)。有主入口广场区,孝文化主题广场区,儿童活动区,休闲活动区,滨水休闲区,草坪区,休闲平台,停车场及管理区、厕所等。从前期的现状分析可知,西南方靠近丁兰广场、商务区和居民区,所以为满足大量人进出口的方便度主入口设置在西南方(即左下),并在西北方和东面各设置一个次要出入口。景观轴上贯穿了四个主要功能区,即依次为主入口广场区,孝文化主题广场,滨水休闲区。景观轴左右两侧分
4-1功能分区泡泡图
别为休闲活动区和儿童活动区。4.1.3道路规划
此次丁兰公园的整个公园道路(如图4-2)主要分三个等级,一级道路为主要景观道路,连接主要景观节点,宽度为5-6m;二级道路为次要景观道路,连接内部次要景观节点,宽度为2-3m;三级道路主要为休闲游步道,蜿蜒曲折,宽度为1-2m
4-2交通流线图 4.1.4植物造景
在公园整体的设计中(如图4-3),植物造景可谓是贯穿了全局。
4-3平面图
种植在整体设计中,主要运用于乔灌木及花草的高度差异,创造出错落有致的多层次绿化空间,使硬质场地很好地过渡到绿化空间中。
此次植物配置中,我在公园的周边及道路旁采用的是列植的方法(见图4-4)。主要道路一侧我用的是银杏,来起引导作用(见图4-5)。在公园的中心广场右上方我采用的种植方法是群植,主要是樱花跟桂花(见图4-6),给人视觉跟嗅觉美的享受。在停车场到休闲
4-4 4-5
4-6 4-7 是茶花和黄杨球。
平台以及儿童活动区到厕所的道路上我采用的是对植的种植方法(见图4-7)主要种植的4.1.5出图校正
运用画图软件及手绘(马克笔和彩铅),绘制功能区分析图(见图4-1)、道路分析图(见图4-2)、植物造景分析图、平面图(见图4-8)、剖面图(见图4-9图4-10)、效果图(见图4-11,图4-12)
4-8
4-9剖面图
4-10剖面图
4-11效果图
4-12效果图 4.1.6排版提交
将前面几个步骤内容及图片最终排版,提交确认。排版如下(见图4-7)
4-排版
4.2技能技法运用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使用了马克笔和彩铅手绘前期的功能、道路分析图和彩色平面图,并用PS修改图片,使其更加完美;用PS制作区位分析、背景分析等的排版;SU绘制后期的剖面图和效果图、最后并用PS修改图片。
结束语
公园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公园的设计上,我们一定要因地制宜,尊重现状。此次设计有主入口广场区,孝文化主题广场区,儿童活动区,休闲活动区,滨水休闲区,草坪区,休闲平台,停车场及管理区、厕所等十个区域。对于园内的孝文化主题广场的设计,更好的突出了当地的文化历史特点,有效地利用这一背景让人们更好的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利于文化交流传播。
丁兰公园的设计旨在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丰富功能、多彩生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对此次丁兰公园的设计,我懂得要将基本的理论知识用到实际设计中,学会前期分析并且经常和老师同学朋友交流合作,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丁兰公园设计说明
致 谢
本次设计是在郭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设计从刚开始的项目概况,到形式分析、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再到具体形式、纸质图纸、剖立面以及效果图,经过多次修改,才最终确定了本方案。非常感谢过程中郭摇旗老师耐心地给予意见跟指导,及时让我改正不合理跟错误的地方,同时谢谢同学热心帮忙。
丁兰公园设计说明
参考文献
4.兰花湖公园设计说明书 篇四
一、基本概况
兰花湖公园位于南区南部兰花社区,北接南坪商圈、东临学府大道、北接兰湖天小区,南侧为重庆工商大学兰花湖片区。公园规划用地面积15.5公顷,以周 围道路为界。在1000m的服务半径内,公园主要服务8个居住区、1所大学和两个工业厂区人口。公园用地地形是典型山地冲沟地形,周边开发建设后,形成城市荒弃地面貌。地形分析 规划区内现状高程最低点为243.09米,最高点为296.03米,竖向高差约50米左右。北面部分居住区以及东北角位置为陡坎较大区域,面积分别为 5000平方米和16300平方米。现状蓄水湖面,面积约21000平方米; 场地山头制高点,面积分别为14000平方米与18200平方米。仅这几处受地形影响不宜建设的区域就占规划地块总面积的51%。
二、规划宗旨
造就城市节点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居民及过往行人提供一处休憩、游赏、观景与交流的场所。
三、规划依据
1、重庆市城市整体规划
2、国家有关绿地、建筑、市政、电力方面规划
3、现状基础资料
4、设计任务书
四、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性的设计原则:
兰花湖公园在景观要素与设计构思中,其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对于城区内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持着沿岸土壤的稳定性,减弱了汽车尾气对区域内大气的影响,是城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景观的营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置运用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道路与湖泊的中间形成一条充满绿色、生机盎然的“绿色公园”,成为城市景观的补充和完善。
2、亲水的设计原则:
该公园为滨水绿地,现状决定了亲水性设计的原则。水,对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园林的亲水性设计就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因此,沿湖边布置铺装硬地,布置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的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同时,又可从立面上丰富景观效果。
3、休闲的设计原则: 休闲性是现代城市绿地设计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生活性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又是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任何设计都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生存、生活,给人的生活带来欢乐、悠闲、幽雅的感受,所以在设计中精心设置了园路,休息观景亭、台等,达到道路线型流畅、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效果。一切园林要素的布置都要满足人们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最终体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人与自然亲和统一”的原则。
五、总体规划构思
由于兰花湖公园的地理特性,观赏者大部分处于运动中,因此,在设计中注重了景观的节律感,以符合人在运动中的视觉规律,园林小品采用现代的材质、现代的景观手法,营造一个简洁、美观、富有现代气息的休闲场所,以保持景观视线通透为目的,让城市景观融入湖光山色中;同时合理种植树木,让“空蒙细雨弄柔丝,淡抹湖山秀丽姿” 的雾都山水美景渗入城市之中。形成湖在城中,城在湖外的景观效果,真正展现出重庆特色的山水园林景观。
为使景观符合山水园林城市的景观效果,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要手法,保持绿地景观的生态性特色。适当点缀部分园林建筑小品,供游人观景、休闲之用。
六、景观布局规划
以原有道路为景观主轴,以沿湖绿化带和绿韵生态走廊为景观带,以水为主线。公园分割为三大块,规划将此三大块组成以 “花海景区”、“绿韵景区”、“兰湖景区”三个各具特色的景观序列,三个景观区中共设置有六个主要景观节点,形成湖滨公园“一轴、三区、六节点”的串珠式景观布局形态。
七、景观分区设计
(一)兰湖景区:
该景区是公园面积最大的一个景区,其主景为两片水域组成的湖泊。湖泊周围有一木制亲水观景平台,可满足人们的亲水心理,同时亦可满足举家到此观景、嬉戏、健身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位于右侧的湖泊上架有游步道,游客可通过该通道到达湖心,感受被大自然包裹的乐趣。位于左侧的湖泊上有三个小型的喷泉雕塑,和湖泊的动相呼应,一动一静更加协调。另外在湖中更是栽种大量的荷花、睡莲等水生观赏植物将兰湖点缀的更加珊珊可爱。在景区的制高点设有凉亭,可以俯瞰整个兰湖景区以及下方的绿韵景区和花海景区。围绕兰湖栽种了垂柳、日本樱花、等观赏性植物,简洁之中更显大气,烘托出了主题。
(二)绿韵景区:
该景区线较长,两组景观廊道串联其间。两组长廊都为中式风格。在一条由花架和多姿多彩的景观组合的时光隧道中漫步,古色古香让人仿佛梦回唐朝。该景区位于整个兰花湖公园的中间,链接了花海景区和兰湖景区,其右侧设有老年活动中心和儿童活动中心。两个活动中心相隔较近,方便老年人带着 孩子过来一同游玩。老年活动中心露天茶座和茶楼,当游人经过步道后入内休息、观景、品茶,既消除疲劳,又如进入画境,十分惬意,体现了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
(三)花海景区:
位于公园左侧,地势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整体地形走势。在此景区的中心位置设置一座核心观景亭,围绕该观景亭种植大面积观赏花卉而形成“花海”景观。游客漫步其中犹如被花的海洋所包覆,使人能够全身心的得到放松,紧邻“花海”的是莲花广场,莲花广场为大型的聚会广场,方便附近的居民到此休闲聚会、跳广场舞。运动区位于花海景区的左下角,这里设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以及乒乓球场,为附近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场所。
八、景观照明设计
照明器材根据各绿地的特点,分别选用庭院灯、彩卤投光灯、地射泛光灯、水景灯及音响式草坪灯。主干道的庭院灯布置间距为20至30米、草坪灯为10至15米间距,在满足绿地照明要求的前提下,应力争达到景观、功能、经济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电源就近由室外动力配电箱提供,灯光控制方式采用定时器控制。
九、种植设计
1、绿地内的地面除道路和广场外要全部用地被植物和草坪履盖起来,做到黄土不见天。
2、种植设计要达到四季常青、四时花香,充分展示植物的个体美,同时也表现植物群落的群体美。体现文化内涵,丰富植物景观,展示自然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体现自然环境意境景观效果。
3、在绿化树种选择上依照长生树种与速生树种相结合的原则,可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又能随着时间的延续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观特色。
4、树种宜选择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乡土树种及适宜本地生长的观赏树种。
十、种植设计理念
一方面要达到植物生长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要求,以及植物群落的丰富性等特点,另一方面要提供特殊的阻隔、除尘、遮荫等防护性功能,并与水面、台地、置石、小品、广场、道路等空间造景元素在时空间进行良好协调,达到植物生态习性、景观审美要求和整体空间意境的完美结合。强化四季景观效果,注重人们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现与感受的变化,利用各种造景要素创造富有生命力的植物景观空间。选用部分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树种配以各色花灌木及草坪,体现出植物种植文化的内涵。
十一、植物群落的结构层次设计 上层大乔木——形成上层界面空间;
中层乔灌木——应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果、叶、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 下层矮植物——耐荫的低矮花灌木、地被植物及草坪。
十二、主要绿化植物的选择
1、观赏乔木:大型桂花、醉香含笑、棕榈、香樟、垂柳、松等。
2、色叶乔木:红枫、银杏、紫竹、水杉等。
3、观花树种:紫薇、合欢、日本樱花等。
4、造型树种:竹柏、苏铁、龙柏球等。
5、花灌木:红花继木、杜鹃、红天竹、矮美人蕉,少量时令草花。
5.公园景观设计说明1 篇五
金钟水库优良的水质,周边山体良好的山林植被,古香林寺悠久的历史与盛名,以及与城区中心仅十余分钟的车程距离,使得古香林郊野公园的开发与建设成为必然。作为拥有教科文组织最佳人居环境奖称号的中山市,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中山的城市美观与民生工程的建设。目前,虽然已拥有诸多的公园,如紫马岭公园、孙文纪念公园、岐江公园、五桂山风景区等,但缺乏真正意义的设施配套齐全的郊野生态公园,因此古香林郊野公园的建设无疑弥补了这一空白,同时亦为中山绿色生态化建设和进一步促进市民与自然之间对话交流式的动态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一章:风景资源评价
古香林郊野公园内有山有水,有古香林寺遗址,良好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以及便捷的交通是其优势所在,而相对缺乏的相应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及兼具内涵与特色的主题景区,是其作为旅游点的劣势所在。
古香林郊野公园可分为三大部分,沿水库环线区,登山观赏区,古香林寺景区。
1、水库环线区:岸线自然曲折,富于变化,水质优良(金钟水库现为中山市饮用水源之一)驳岸与水体关系良好,利于游人亲水、观水。沿岸植物形态优美,品种丰富,有桉树林、水杉林、竹林等,内有少量旧构筑物遗存,如古香林吊索桥等。
2、登山观赏区:山体坡度平缓,植被茂密丰富,以次生马尾松林为主,辅有大叶
相思等,现状植被评价良好,适于周末休闲度假、节假日登山旅游。
3、古香林寺景区:古香林寺为中山史载颇具盛名的一座寺庙,历经风雨沧桑,现已荡然无存,仅有遗址,可利用已有的山水格局及自然环境重建开发。
第二章:规划设计的依据及指导思想
1、规划设计依据
中山市总体规划;
中山市分区规划;
中山市规划局提出的项目设计要求;
中山市规划局提供的相关地形图。
2、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强化资源保育,充分利用交通区位潜力,通过生态旅游,深度保护利用资源;
完善中山市绿化与生态体系,为中山城市建设的生态化提供扎实的基础;
通过金钟水库与古香林的旅游开发,提升市民游人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与自然的对话与沟通,并使之产生良性互动。
3、规划设计原则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自然优先原则;
发展生态教育基地的生态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3 充分考虑人的活动,心理及审美等要求的人本主义原则。
第三章:发展战略,规划目标
1、发展战略
特色战略
走低投入,高定位,持久特色之路,围绕优良的水库风景及良好山景资源,紧扣“生态”,走特色旅游之路。
②、市场战略
立足本市,进一步开拓珠三角及本省市场,发挥资源优势,开拓以水库观光,生态旅游,古寺遗址探访为主导的多元化目标市场。
③、政府主导战略
落实部门配合,推进公园建设与开发,扶持淡水生态教育基地,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旅游区。
2、规划目标
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
建立游憩项目,完善基础设施;
突出资源特色,提升旅游品位;
开拓区域市场,改善中山综合环境。
第四章:设计对策
1、交通结构体系
公园交通结构体系: ①、郊游径:在现有道路基础上设立,一条环水库的沥青环道,宽度为4 米,总长4.5公里,主要是供游人步行、自行车及公园电瓶车使用;
②、健行径:在主环路外围形成一条游览路,鼓励游人进行各种健身活动。路面宽为2米,总长8公里,材料可采用本地石材;
③、登山径:在健行径的外围设登山径,总长10公里,依山势而曲折变化,适合登山爱好者。
在以上三条主要环道之间,依据人的步行习惯及功能分块要求,形成许多步行小径,路面可为砂土,碎石等;
④、停车场:在公园主入口处,设置大型停车场,游人仅可借助公园内电瓶车或步行游览,简化交通,改善交通状况及安全性。
2、功能分区及设计构思
全公园共可分为三大功能区块:沿水库环线区,登山观赏区、古香林寺景区。
(1)沿水库环线区
根据设计可分为四大景区:
①、中心设施区 该区位于公园与界外道路过渡区域,地势平缓,主要是为游人提供饮食,停车,休憩等场所。具体包括:农庄式酒家,公园入口处,桑基鱼塘农庄示范区,生态教育展馆,儿童撒野公园,攀岩练习区、停车场,电瓶车游览总站。
②、生态湿地及水鸟观赏区
在水库东南面为大型湿地景观,尽量保持地形的完整性和原有性状,利用原有的鱼塘,在适宜的位置生态湿地,如沼泽、山坡等地势起伏的生态环境,种植各种水生植物,给水鸟提供藏身、食、繁的空间。由于湿地物种的多样性形成丰富的植被层次,创造最自然最原始的植被景观效果,融观光、游憩、认知于一体。
③、竹林花径区
主要包括品茗轩,观赏竹林,观鱼桥等景点,此区位于公园主游览路线的中段,有必要为游人提供一个停留休憩的空间。因此在临岸设置品茗轩,与对岸的水坝小亭形成对景。品茗轩以内的竹林区,保留原有竹林,利用地形高差在竹林中设置一系列半封闭空间,竹影婆娑,凉风阵阵,为游人提供休憩、纳凉、交流的场所。
④、亲水活动区
在按树林中穿插架空的木栈道,临岸逐渐降低。置于湖中的湖心平台,是按树林架空木栈道的延伸,这里水面开阔,视线通畅,是观赏全湖景观的佳处。野餐区采取组团的形式,依据地形设置环路贯通,在沿岸设置毛石滩,供游人休憩,保留路边建筑并改造为配套设施服务用房,古荔枝林作为重要景点保留。茶室为游人提供休闲景观系统及遮风蔽雨的重要场所。
(2)登山观赏区 依据山势设置多条登山道,并使每条登山道变成自然探访路径,野草树木注明其科属、学名及生长特性,寓教于游,同时也寓运动于游,使游客完全置身山林之中,在观赏不断变化的自然美景之时,更充分体验登山的乐趣。
(3)古香林寺景区
依山势由低至高进行重建布局,借山依势充分保留植被。并充分加强植被密度,营造“深山藏古寺”的氛围,给游客带来收获的惊喜。
3、植物景观工程规划
(2)规划原则
为了强调生态公园的自然生态景观特色,在尽量保留原有生长良好的乡土植物的基础上,注重乔、灌、草多层次和色彩搭配,在植被不足的地方补植当地品种的常绿阔叶、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形成乔木、灌木、地被三者有机结合的立体生态密林,形成一个具有热带亚热带特征的乡土植物生态群落。
(3)主要景区种植规划
①、中心设施区:绿化以自然风格为主,突出古香林郊野公园,吸引游人。可适当的进行人工修饰,增加常用开花灌木,如:杜鹃、红绒球、龙船花、长春花等,丰富景观色彩;保留原有水杉林,并增大其面积,形成一片水杉林景观。水塘种植荷花,莲花、慈菇、菱角等水生植物。
②、生态湿地及水鸟观赏区:利用现有鱼塘以及水库边低洼地改造成湿地,水域种植荷花、荇菜、茭白、莼菜、芦苇等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以及开花植物鸢尾、千屈菜等,浅水处种植柳树、芦苇、水芋等,为水鸟提供栖身之地;陆上保留原有的柑橘、荔枝果林,增加人工蜂房等元素,造就一派返璞归真的田园风光,让久居大都市的人们亲近大自然,寻找野趣,体验水乡生活。
③、竹林花径区:竹林区以原有主要青皮竹林为主调树种,增植各类竹子,丰富植物种类,为游人提供一片清幽的休憩空间。花径以开花植物为主要造景植物,营造四季皆有花可赏的景观。参考植物:串钱柳、水杉、凤凰木、黄槐、紫薇、桂花、山茶、杜鹃、彩叶大红花、黄连翘、九里香、美人蕉、鸢尾、莎草、香蒲。
④、亲水活动区:以原有主要树种柠檬桉林为主,在木栈桥两旁补植低矮灌木丰富景观层次。以高大乔木分割各个野餐区域。此区内有荔枝古树七棵,应作重点保护,使其生长环境不受破坏。
⑤、登山观赏区:以充分保留原有植被,加强其密度为原则,营造原生自然的植被景观。
⑥、古香林寺景区:植物配植突出文物古迹的古朴风貌为原则,以常绿针叶阔叶树――马尾松、大叶相思为基调,适当点缀开花灌木,以烘托景点。
(5)防火林带规划
在主要山岭线上设15米宽的防火林隔离带,把林区划分为大块,防止山火蔓延。防火林带种植防火树种――木荷。木荷在防火的同时还能防止松毛虫蔓延。
标识系统设计 标识牌形式、色彩、风格均与公园主题相结合,造型简洁,形式活泼,色彩鲜艳,平面设计感强,材料选用木、铝板、铁等,起到指示方位、提供简明信息的作用,其类型可分为:
①、环境标志:在公园各主要出入口及主景区设置公园导游图,并标明游客当前的位置。
②、名称标志:设置于园内各种游玩设施或植物上注明去其名称和功能或植物科属、学名、特征等。
③、指示标志:在各景点、建筑附近和园路交叉口设置,起到导向作用。
④、设施及警告示标志:设置在公园内各功能区域公共设施及可能发生危险的地带,起告示提醒的功能。
公共设施设计意向
①、座椅系统:依据人的活动习惯及场所性进行布置,形式简洁古朴,色彩沉着,材料选用天然木、石材与金属;
②、环卫系统
J 厕所:分布于各主景点处,服务半径约250米。厕所建筑形式简洁、轻巧,标识明显,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每个公厕建筑面积:42㎡。男厕:5个蹲位,小便器9个,约24㎡;女厕:7个蹲位,约18㎡;
K 垃圾箱:造型简洁、古朴,采用国际流行的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公园内主园路原则上隔50m设一垃圾箱;园中次园路则隔80-100m设一垃圾箱;园中人流集中的主要活动区,根据相应的人流量增加垃圾箱设置;在较为清静的游览区中,因游人可能逗留休憩的时间比较长,仅在其园椅附近设有垃圾箱。③、照明系统
结合公园各景点的需要,分为园径高杆灯、低杆灯、草坪灯、景点泛光灯、指示系统灯。造型简洁、色彩为黑色或深灰色为佳,点缀装饰园林景色。
7、生态与教育设计
古香林郊野公园设计不仅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休息放松身心的场所,还希望能通过生态示范区的设置,教育游人,为游人提供自然生态界的学习场所和体验空间,在整个公园内,我们设置了生态与教育的相关设施有:
①、生态教育展馆;
②、生态湿地示范区;
③、桑基鱼塘农业示范区;
④、生态果园;
⑤、水鸟观察养殖区;
⑥、自然探访路径;
⑦、蜜蜂园;
⑧、鸟类观察台等。
8、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用地平衡表
6.毕业设计说明书(正文)1 篇六
引 言
在品牌竞争激烈的今天,对于没有VI视觉系统的一个现代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它的形象将会在商海之中淹没,让人辨别不清;它的产品与服务也是毫无个性的,也不会让消费者对它会有所眷恋;同样这也意味着团队的涣散与士气的低落。企业VI设计是以建立企业的理念识别性为基础,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企业的使命、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文化、运行的机制、企业的特点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使之演变成为视觉符号或符号系统。然后通过静态的、具体化的,视觉化的传播系统,有组织、有计划而且能够准确、快捷地传达出去,并且始终贯穿于企业的经营行为之中,体现出企业的行业特征,把企业的精神、思想、经营方针、经营策略等主体内容,通过视觉符号的传播方式得以外形化,使其统一地、有效地应用在企业行为的各个方面,以达到建立企业形象的目的。
本次设计是针对奇卡企业形象的进一步的宣传和推广。奇卡早教品牌是以开心学习为目的,奇卡的标志在颜色上首先给孩子和家长有新鲜感,有纯度高色彩,识别性高的几何图形,对孩子来说在视觉上有很强的吸引力,可爱,有趣味性,对小朋友有很大吸引力,家长同时感觉奇卡企业的正规,放心孩子加入奇卡早教机构。设计目的
奇卡教育在企业形象上做的还不够统一和完善,尤其在0-6岁儿童宣传这方面,宣传力度还不够。现在奇卡标志有点复杂,我要把奇卡的标志设计更简单,醒目,更具有吸引力。设计目标
1.快乐活泼:快乐的孩子爱笑不爱哭,无忧无虑。而活泼并不只是好动,更不等同于吵闹。活泼的孩子:表情活泼、嘴巴活泼、感知活泼、双手活泼、身体活泼、思想活泼。2.勇敢自信: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敢于尝试新事物,并且不怕失败,百折不挠。3.安静专注:孩子玩的时候非常的开心放松,学习的时候非常地投入,不吵不闹,动静皆宜。4.勤劳善良:热爱劳动,尊老爱幼,懂得感恩。这样的孩子才能回报父母,回报社会、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拥有高尚人格的孩子长大才会幸福,从而获得发展。5.有独立性:鼓励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尽可能表现得像个独立自主的成年人。只有拥有独立性的孩子,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2012届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说明书
实现自己合理选择的目标,独立性对儿童性格和社交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6.有创造性: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鼓励孩子学习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7.大气 :一个心胸狭隘的人,讲不出大格局的话;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讲不出有使命感的话。从小要教育孩子大气做人,大气谋事,从而收获美好人生。灵感来源
3.1 色彩灵感来源
从这代表色彩的图片中,可以强烈的感觉到鲜艳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很大。沿用这些色彩,具有深刻内涵与张力,不同色度的纯色,相互辅助首先会给孩子在视觉上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选择这些颜色做标志的主题色调。(如图3-1色彩)
图3—1色彩图片
图3—2七巧板图片
3.2 标志灵感来源
七巧板是一种开发智力的游戏,对孩子智力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本次设计主要是早教机构,因此标志采用了七巧板的几何图形,预示奇卡以开心快乐学习奇卡标志运用七种颜色的搭配,运用七巧板的几何图形来拼写奇卡首字母的QK来做标志,Q是用几何图形拼接成一条彩色的小鱼,可爱,有趣味性,对小朋友和家长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图3-3奇卡早教标志图片)的目。(如图3-2七巧板图片)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2012届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说明书
图3—3奇卡早教标志图片 设计定位
图4—4奇卡早教吉祥物图片
4.1 设计风格定位
本次设计就是对奇卡的形象做一次新的形象设计,对七巧板的灵活运用,给人简单大方,可爱,活泼,具有一定亲和力。奇卡的教育模式是开心快乐学习。
用七巧板设计的辅助图形也是色彩鲜艳几何图形拼接的,整体效果可爱,活泼。吉祥物用奇卡标准色彩,给家长和小朋友亲切可爱的。(如图4-4奇卡早教吉祥物图片)
4.2 设计手法定位
通过对各大品牌教育机构进行分析研究,吸取经验基础之上,更加注重与当今早教机构文化的结合。奇卡早教品牌是以开心学习为目的,现在学校给孩子作业压力大,家长从小学就对孩子给予很高的希望,所以孩子从小就有很大的压力,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老师教育,这些无形的压力对孩子从小在思想,思维方式上就有约束,奇卡就在这方面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传授给家长,然后来教育孩子。
奇卡的标志在颜色上首先给孩子和家长有新鲜感,有纯度高色彩,识别性高的几何图形,对孩子来说在视觉上有很强的吸引力,家长同时感觉奇卡企业的正规,放心孩子加入奇卡早教机构。
4.3 创新点的定位
奇卡早教是0-6岁的儿童,对鲜艳的颜色比较敏感,所以在标志方面我选择五彩的颜色,这个首先在颜色上吸引了儿童眼球,本次设计运用了七巧板的几何图形,这样的几何图形也是儿童最初接触到的图形,而且七巧板本身就有趣味性,家长还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2012届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说明书
会给儿童买这类的玩具,所以对于家长和孩子在这个图形方面增加了认知能力。
VI设计作品分析
5.1 VI设计作品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关解决措施
作品的设计是充满挑战的,首先是前期标志的设计,要让家长看到标志知道这是一家早教机构,给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让年幼的孩子能看懂标志,这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其次是标志的颜色,颜色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单调,要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后期自己装订手册的时候也是问题很多。
解决措施
之前自己对早教机构了解的不够,不知道家长对早教机构的心态,不知道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心态,于是我继续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孩子对颜色纯度高的东西比较敏感,所以在颜色这块设计上我选用了七种亮色,在标志设计我想的了七巧板,它是开发智力游戏,我采用了七巧板的几何图形来作标志,同时同学和老师也给了我很多的意见和建议,在大家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标志和色彩设计。后期在装订VI手册的时候,也是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学会了自己怎样装订书籍。
这次毕业设计给我很多启发,让我学到好多东西,最后效果还是令我满意的。
5.2 作品分析
本次设计在后期延展品用的辅助图形是采用了标志的几何图形,辅助图形是有聚散式的,整体感觉活泼。色彩搭配有度,从中色彩透明度的运用时整个图形给人不错的层次感,错落有致,简单大方。(如图5-5奇卡早教辅助图形图片)
图5—5奇卡早教辅助图形图片
图5—6奇卡早教手提袋展示图片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2012届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说明书
本次设计在手提袋这块,做了三个款式,各个款式大小不一,了解到家长和孩子的需要,所以做了最小的,和大的,中等的,而小款全部用的几何图形罗列在一起的,这款是给小朋友用的,小巧可爱颜色鲜艳。(如图5-6奇卡早教手提袋展示图片)
奇卡早教主要表现出开心快乐放松学习的一面,用几何图形,不同的颜色组合成辅助图形,名片,用的辅助图形,降低透明度使图形增加美感,图形的排列根据从多到少的顺序,这样增加了层次感。(如图5-7奇卡早教名片展示图片)
图5—7奇卡早教名片展示图片
图5—8奇卡早教徽章展示图片
徽章用了部分吉祥物,使用吉祥物增加亲切感,吉祥物给过目不忘的感觉,从而增强了人们对企业的认知能力。(如图5-8奇卡早教徽章展示图片)
这是工装是系列,它有老师的工装和普通后勤人员的工装,为了企业的统一性老师的工装比较正规黑白配,后勤人员工装它主要运用了主要颜色黄色,黄色比较醒目,使服装更显得青春有活力。(如图5-9奇卡早教工装图片)
图5—9奇卡早教工装图片
旗帜类,桌旗,司棋都是在办公室用的,吊旗和竖起是在外部场景用的比较多,起到宣传作用,所以用的图形和颜色要鲜艳醒目。(如图5-10奇卡早教旗帜类图片)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2012届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说明书
图5—10奇卡早教旗帜类图片
指示牌是对外来人员起到指示引导的作用,这样也更表现企业形象统一性.灯箱是在晚上起到指示的作用,用吉祥物奇奇,卡卡,对小朋友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如图5-11奇卡早教指示牌 灯箱图片)
图5—12奇卡早教户外环境图片
图5—11奇卡早指示牌 灯箱 图片
企业外部环境用的是奇卡早教主要颜色和辅助颜色粉色,表现企业环境和形象整体统一性。(如图5-12奇卡早教户外环境图片)
海报是为企业做宣传的,所以海报要做出该企业的特色。这次海报设计元素运用的颜色都是企业标志的主要色调,绚丽的颜色,不规则的几何图性,增加了整体美感。海报用语也很有特色“奇卡给你精彩纷呈的童年”,“绚丽多彩的世界,从奇卡开始”,这些宣传语表现出奇卡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模式。第一张海报运用七种主要颜色的色条,长短不一样,层次错落的很有感觉,泼墨的随意给你自由放松的感 6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2012届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说明书
觉。第二张海报,那些可爱笑脸的手势,相当于小朋友,给人勃勃生机,天天向上的感觉。(如图5-13奇卡早教海报图片)
图5—13奇卡早教海报图片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2012届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说明书
结 语
本次的设计是奇卡幼儿教育集团,通过对奇卡企业的深刻研究与认知,结合当下的市场定位需求,以及在自己的一些创作理念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这次的企业VI系列设计。
7.公园景观设计说明1 篇七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交通工具的演变》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 “日行千里不是梦”中的主题活动。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本主题的第一个板块——人们想走得更远。本课时的活动,围绕交通发展史,安排对交通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和考察,内容丰富,辐射面较大。教材除为孩子们提供了有关图片外,还提示了相关内容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们选择一种交通工具或交通设施去搜集资料,了解交通发展的演变过程。在整理资料,汇报资料的过程中了解交通设施,交通工具的变化发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凝聚着人类不断探索、不懈努力的精神,体现了人们的聪明和智慧。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本单元内容由近及远,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以及它们的一些变迁,已经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印象,激发学习兴趣,并进行思想教育。课前对教材的预习,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并能够指导学生如何搜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初步具备了搜集、查阅资料的能力。本课内容的部分资料比较容易搜集,只是存在是否全面的问题。因此教师也要搜集比较全面的资料,以备交流时加以补充。四年级学生在整理和汇报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分组整理中进行提示和指导。学生们乐于表达自我,却缺乏耐心倾听,因此在汇报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讲、听并驾齐驱。在师生互动展示资料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体会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创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从课标倡导的理念和目标出发,不是简单的通过一节可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从多种渠道来开展,因此我将此次活动设计从课堂到校外,又从校外到课堂,再延伸到校外的交叉反复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1、课前调查:通过上网、询问、看书等方式,了解各种交通工具发展的历史。
2、“说一说”:通过学生汇报资料,使他们认识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
3、“算一算”: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交通工具的快捷程度,对比古今交通工具的变化。
4、“画一画”:通过自己设计未来交通工具的活动,使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在本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标要求,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本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交往,多维互动,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
2、直观教学,所有教学方式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更是广大教师最擅长的一种方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画面创设成一个个鲜活情景展示给学生,辅助教学。
3、创设情景教学,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主要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新课程的品德与社会课,突出了体验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这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调查、进行材料搜集整理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各种交通设施,交通工具都经历了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课前让同学们按自己的兴趣,搜集了一些交通工具发展的变化。下面请同学按交通发展演变的顺序整理组内的资料,并展示介绍给大家。
引导学生认识到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介绍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时,老师可相机提示一些我国相关交通工具的发展来补充学生查找资料的不足,进行补漏工作。
设计意图:在总结各类交通工具的发展时以直观教学的方式展示交通工具发展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快捷和便利。从而体验科学技术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
我们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未来的交通工具和设施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发挥你们的创造力和想象,课下把你的奇思妙想画下来,并注明这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特点?
8.公园景观设计说明1 篇八
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同时也可向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学生查阅的文献至少应有10篇以上。参考文献列于文章末尾注释条目之后。具体标示为:
1)普通图书(包括教材等)、论文集、资料汇编、报告、参考工具书(包括手册、百科全书、字典、图集等)——[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任选).版本(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如:
[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2]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4]张永录.唐代长安词典[K].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2)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例如:
[5]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3)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刊名,年,(期):起止页码.例如:
[6]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4)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规范、法规等)——[序号]主要责任者(任选)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文献类型标志].出版地(任选):出版者(任选),出版年(任选).例如:
[7] 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8]JT/T 623-2005,集装箱吊具[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2005.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编号[文献类型标志].公告日期或公布日期.例如:
[9]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88105607.3[P].1989-07-26.6)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10]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C]//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11]王家益.1995年湖南省交通肇事逃逸案件[G]//公安部交管局.49~99五十年交通事故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7)学位论文——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12]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8)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志].发表(或更新)时间/引用日期(任选其一).获取和访问路径.例如:
[13]方舟子.学术评价有新招[N/OL].中国青年报,2006-01-11.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7/4017988.html.[14]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http:// 9)外文文献——所列项目及次序与中文文献相同,英文书名、杂志名用斜体,题名的首字母大写。例如:
【公园景观设计说明1】推荐阅读:
公园景观设计说明07-04
体育公园改造景观概念设计说明10-15
公园亮化设计说明10-12
红岸公园说明文中小学作文09-13
博山森林公园写景作文初二说明文11-17
湿地公园设计08-21
泰和景观设计说明06-24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07-13
公园设计项目建议书07-18
庭院景观设计案例说明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