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总结材料

2024-11-18

教科研总结材料(精选11篇)

1.教科研总结材料 篇一

如何开展校级教育科研课题立项总结材料

这次培训纠正了教师教育科研观的误区:教育科研是神秘莫测的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写道:“当我看到研究一词时,首先感到那是件十分深奥、神秘的工作。“对教师来说,教育科研高不可攀,深不可测,望尘莫及。”教师之所以对教科研产生神秘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制度以传授和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技能为主,忽视教师对自身教育实践的反思,这导致了教师习惯于接受教育学知识,而不生产教育学知识,进而产生了对获得教育学知识的教科研活动的陌生与漠视。二是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教科研的导向不明确或存在偏向,存在着用专业人员的标准来衡量教师教科研的倾向。在大样本、统计数据、严格的实验控制等脱离学校教育情境的要求和专业性的术语面前,教师对教科研产生了畏惧感。

那么,如何消除教师对教科研的神秘感?这就需要改变教师培训制度和教科研活动的路子。从教师培训制度来看,要改变现有的知识灌输模式,结合教师的行动反思,使教师体会到教育学知识生产的过程。从教科研活动路子来看,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子。把教科研活动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教师感受到教学中处处有问题,处处有研究。从一些学校所进行的成功的教科研实践来看,教师对教科研的神秘感是可以消除的。这种神秘感的消除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让教师亲身经历教科研全过程;由校外专家带课题进学校搞教科研到学校自主选题进行教科研,由教师被动搞教科研到主动搞教科研。同时,在教师教科研活动中降低教师教科研的门槛和标准,对教师教科研的评价不用数量来衡量,而是看其教学实践的效果。对教师的科研成果一开始不强调严格规范的学术论文,而是通过教学日记记下教师的随想、随悟、课堂观察,让教师在经验的积累过程中逐步学会理性地概括与提升。

2.教科研总结材料 篇二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 必然会对档案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从而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深化发展, 形成档案管理现代化体系[1]。建筑材料科研档案是建筑材料研究人员从事建筑材料科研工作中所形成的文本、影像、声像资料等, 主要包含建筑行业所涉及材料的科学研究中从项目立项、课题申报、具体研究进程、科研成果总结、结题报告以及科研成果鉴定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它是建筑行业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科研和生产资源。目前, 我国建筑材料科研领域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 但这些成果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企业, 隶属于不同的地区的组织, 无法发挥它的集成效应, 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如何科学管理建筑材料科研档案信息资源, 进而促进我国建筑材料研究的发展服务, 是目前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而建材科研档案合理利用的基础是做好现有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 完善、健全建材科研档案的存储及资源共享机制, 进而为建筑材料科研、生产人员提供简便的获取信息通道。

因此, 本文分析了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特点, 并就当前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现代化管理思路提出一些看法。

2 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特点

2.1 科研档案专业性强

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专业性强, 一般的课题都是按专业分类进行研究的, 如水泥基材料、混凝土材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等。一般的课题研究都是在这些专业范围内分方向进行的, 而建筑材料科研档案是按各自的专业自然形成的。在建筑材料科学研究中不同学科专业的科研工作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 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分类应体现出专业性的特征。

2.2 建筑材料学科综合性强

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本身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随着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领域的发展,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使建筑材料研究已不是一个学科或专业所能完成, 必须多学科的综合应用才能研发出高性能的建筑材料。

2.3 学科连续性强、周期性长

建筑材料科研课题由于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较广, 建筑材料科研档案从立项到课题结束都要经历一个相对长的周期。因此, 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管理必须从项目开始就要保持科学的管理模式, 对科研文件归档、保持其固有的联系, 为其他建筑材料科研工作者避免和少走弯路奠定基础, 从而使建筑材料档案管理不受科研周期的影响。

3 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对档案管理重视度不够

建筑行业由于其工作量较大, 建筑材料研究相关单位对科研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贯彻力度不够, 认识不足, 导致建材科研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制度落实不到位, 忽视了对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全过程管理, 只有在课题结题及成果鉴定的时候进行资料收集归档, 未能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建筑材料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进而造成科研档案资料的断档、缺失。

3.2 档案管理的创新性不够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各项事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2]。现阶段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应使建筑材料档案管理工作在制度、方式上有所创新, 进而使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 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

3.3 档案管理衔接性不强

目前建筑行业的建筑材料研究单位档案管理部门人员相对较少, 而且缺少对后备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 导致建筑材料档案管理在人员不足情况下无后备补充, 临时接手的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对业务不熟, 易造成科研档案管理无法正常进行, 进而导致建筑材料科研档案出现断档现象。

在建筑行业中, 档案管理人员涉及的档案领域甚多包括建筑结构、地基、建筑设计、建材等, 不是专门的建筑材料档案管理人员, 对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的一些业务知识不了解, 不能与其他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实现有效的衔接, 造成建筑材料科研档案在收集整理过程中不能实现同步收集, 也易出现断档现象。

3.4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设施落后

由于建筑材料研究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一般都是非盈利性的科室, 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度不高, 导致对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 进而许多建筑材料科研单位存在存储空间较小、设备陈旧、设施运行速度较为缓慢等问题。

在建筑材料科研档案存储和保护措施也没有按要求进行设置, 例如档案库房无通风、防潮、防虫、防火措施等, 易导致建材科研档案的损坏、缺失。

3.5 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共享和利用不够

一般的科研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往往只重视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等工作, 缺乏对科研档案的分类归档、研究成果的说明, 各个科研单位的相关档案管理人员认为档案只要不丢失, 保存到一定年数就行, 而忽视了各单位对建筑材料科研档案成果的的有效利用以及资源共享, 进而造成建筑材料科研档案利用率和共享程度较低。

建筑材料科研档案是珍贵的科研资料, 对促进我国建筑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让这些档案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价值。

4 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现代化管理思路

4.1 重视建材科研档案的归档

应将建筑材料科研档案进行系统的归档, 实现统一化的管理模式, 是实现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建材科研档案的归档是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 但由于种种原因, 相关的研究人员对科研成果的保密意识较强, 担心被剽窃或泄密等, 这不仅给科研档案归档工作带来了麻烦, 更可惜的是给国家和科研单位造成无形资产的损失。为了保证科研档案归档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相关课题的研究人员应组织专人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在课题结束后, 应由课题负责人对所形成的全部资料进行审查并归档。同时, 为了保护研究人员对科研档案归档的积极性, 应确保建材科研档案不泄密, 确保科研成果的保密性, 让研究人员放心科研档案的归档。

4.2 重视档案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

随着建筑行业科技的发展, 建筑材料所涉及的知识面越加广阔, 而目前相关建筑材料科研单位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知识技能赶不上时代的变化,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质量。因此, 建立一支能与实现档案现代化相适应的档案队伍, 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根本途径[3], 而加强对现有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技能培训尤为重要。具体参考方法如下:一是有计划的组织学习“档案法”、“档案管理办法”, 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等;二是组织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参观、学习外单位对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方式。

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相对较窄, 相关单位应加强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和新型的档案管理人才。要尽快培养一批既懂专业知识, 又熟练掌握网络技术, 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 使他们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4]。

4.3 重视档案管理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 仅靠传统手工操作, 难以满足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的需要。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管理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全程管理, 并适时实现了科研信息资源的远程共享。在科研档案的各项管理工作中, 以电子文档的传播速率最为快捷, 电子文档有着纸质资料无可比拟的优势, 电子文档可随时保存、修订和查询。

因此, 增加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投入, 例如满足需求的计算机设备、文件存储空间、配套设施等, 提高设施运行的效率、资源管理的便捷性, 才能使科研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标准化[5]。

4.4 重视档案管理的资源共享

目前, 对于科研档案管理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 而且表现在能否实现资源共享的速率省。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流和传播提供的良好的媒介。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建筑材料科研档案利用范围扩大。相关建筑材料研究单位再传统管理科研档案技术的基础上, 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 实现科研档案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共享。

5 结语

实现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和资源共享是建材档案管理工作的理想目标。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建材科研档案的管理提供的发展机会, 但目前相关建筑材料研究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对科研档案的管理仍不够合理。加快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实现资源的共享, 是现阶段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工作。

摘要:建筑材料科研档案是建筑行业科研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特点, 并针对当前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思路, 进而为科研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现代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英华.谈档案工作管理现代化[J].档案学研究, 2002 (1) :133-134.

[2]蔡月仙, 姚锡镇.浅谈科研档案的管理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 2003 (6) :104-105.

[3]李光平, 张丽华.谈档案管理现代化[J].山东档案, 2002, (6) :33.

[4]宿晓玲.谈档案管理现代化[J].黑龙江档案, 2007, (1) :41.

3.教科研总结材料 篇三

[摘 要]材料表面技术概论课程的教学要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把教师的科研工作和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立项活动,根据授课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强化实验教学和开设创新性实验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表面技术 教学方法 科研能力 创新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 G42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49-02

在传统工业生产及新材料研发领域,表面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材料表面技术概论课程已经成为许多高等院校金属材料、焊接、材料成型与控制、材料加工工程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材料的表面基础理论、表面涂层技术、表面涂层设计及表面质量检测技术等。这是一门所学内容可直接面向工业应用的专业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毕业设计和将来从事的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

该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是同学们学完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等课程后的延伸课程。本课程授课内容虽然理论性不强,但涉及知识面广,包含了工业生产及科研中所能用到的各类表面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针对这一特点及授课对象的知识储备程度,作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材料表面技术概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并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

一、科研与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依托。科研能够让高校教师熟悉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有助于革新教学内容,反哺教学,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1]高校教师如果不开展科学研究,知识更新慢,授课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就难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创新能力培养也就成为空谈。[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及时地将表面技术领域的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工艺充实到教学内容中,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进入实验室,成为老师的科研小助手。

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科在表面技术领域具有突出特色,拥有“山东省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耐磨耐蚀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硬件设备方面,拥有火焰喷涂、电弧喷涂、等离子喷涂、等离子熔敷、激光熔敷、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微弧氧化等完善的表面技术实验设备,在师资队伍方面,拥有专业从事涂层技术和涂层材料开发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组成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本课程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辅助老师承担部分科研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年组织一次面向学生的科研立项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爱好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承担部分小的科研课题,将课程学习与科研立项活动结合起来。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同学们协助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制备样品,分析检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科研论文或申请专利。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提高了对材料,特别是对表面技术的专业兴趣。

二、巧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水无常态,教无定法。在材料表面技术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授课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觉的学习和思考。以热喷涂章节的教学为例,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火焰喷涂、电弧喷涂和等离子喷涂三大部分,共安排8个学时的教学时间。由于在大学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实验偏少,动手机会偏少,不清楚所学知识能够应用在哪些领域,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学校实验条件,安排了4个学时用于课堂理论教学,其中2个学时讲授热喷涂原理,2个学时讲授热喷涂材料及其应用。让学生对热喷涂技术原理、热喷涂材料有了全面的了解后,再安排2个学时的时间在实验室现场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参观、讲解火焰喷涂、电弧喷涂和等离子喷涂设备,演示喷涂过程;选取在工业和科研中应用到的典型热喷涂产品,给同学们讨论、分析讲解。如高炉风帽的热喷涂防护,首先给同学们分析高炉风帽的工作环境:风帽端部深入炉膛内部,工作温度在1400℃左右,承受炉料的冲刷作用,指出高温下炉料的冲刷作用是造成风帽失效的主要原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提出对防护涂层的基本性能要求:抗高温冲刷性能好,导热性差,具有热障功能。然后再提出问题:具有这种特性的涂层材料一般是什么,是金属、金属陶瓷或氧化物陶瓷吗?让同学们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氧化物陶瓷如Al2O3、ZrO2抗高温性能好,导热性差,可用于高炉风帽的表面防护涂层,这类涂层材料熔点高,一般采用等离子喷涂工艺制备涂层。采用这种现场参观、演示、讲解、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最后2个学时为热喷涂实验,由老师预先准备好标准规格的钢板,热喷涂材料,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热喷涂前处理(主要是喷砂粗化)、喷涂、涂层质量检测等工作。通过这8个学时的学习,同学们对热喷涂技术、设备和热喷涂材料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章节可以采取预先布置任务、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在中间主要起到组织、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如在讲述电镀和化学镀这一章节时,可采用任务驱动法。老师在讲述完基本知识点后,给学生布置系列探究性学习任务,5-6人分成一个小组,指导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渠道查阅文献资料,如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查阅中文期刊、学位论文以及会议论文,通过Elsevier、SpringerLink、EBSCO数据库平台查阅和下载英文论文等。各个小组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查阅相关论文和信息,然后进行筛选、提炼、归纳和分析,完成综述性报告,并做成ppt形式,每个小组轮流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和讲解。通过这种任务分配、查阅资料、信息检索与提炼、整理报告和汇报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部分同学还能在整理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和看法,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设计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长期以来,材料专业基础课程辅助实验多数是验证型、演示型实验,由实验老师讲解实验内容,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及实验指导书上规定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机械的完成实验内容即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自主设计和创新的地方较少。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雷曾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开设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去验证一些已知的结果,而是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材料应用或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3]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合理设计课程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对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我校材料学科以表面技术为特色,拥有包括热喷涂、物理气相沉积、微弧氧化、喷焊等较为齐全的实验条件,为本课程实验的设置和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本课程教学中,设置了4学时的标准实验课程,以验证性为主,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表面技术试验设备,为创新性实验做好准备。在本课程进行到中期的时候,给同学们布置创新性实验任务,内容可广泛选用在生活、工业或科研中遇到的,和表面技术有关的课题,如钢结构的长效防腐、高速公路护栏的防护涂层技术、门把手的装饰及防腐涂层技术、家用碳钢自来水管的防锈技术、水轮机叶片的抗冲蚀涂层技术、机械传动齿轮接触齿面的表面强化技术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组选择合适的题目,设计涂层工艺和涂层材料,并制订详细的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核后进入实验室,自主进行实验。为了确保该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指导教师应做好实验进度跟踪和管理,做好实验安全培训,合理安排、协调公共实验设备的使用时间。对于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难题,要及时的给予提示或协助解决。实验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实验报告作为评分依据。通过创新性实验,学生经历了查阅、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及实验数据分析等过程,熟悉了科研工作的基本环节,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四、结束语

在材料表面技术概论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鼓励同学们进入实验室,协助老师承担部分科研工作,加强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创新性实验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创新性实验的设立,和传统专业课程辅助实验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材料表面技术发展迅速,涂层新材料、新工艺革新非常快,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及时更新授课内容,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跟踪表面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科研能力。

[ 注 释 ]

[1] 黄秋燕.教学型地方高校遥感课程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08(5):74-76.

[2] 吕迎,李俊刚,吴明忠,等,现代表面技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探讨[J].铸造设备与工艺,2012(4):52-54.

[3] 周衡志,巴志新,王章忠.应用型本科材料专业表面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0):39-40.

4.教科研先进个人材料 篇四

棠张镇前谷堆小学

秦方方

“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和不幸„„”当这些焕发着教育哲理的精辟话语渗透入我的思想时,我的心灵为之震撼,热血开始在我的血管里沸腾。教师的使命感迫使着我的心去反思曾走过的教学历程,脸不由的开始发烫。

曾为自己上过公开课获得好评而沾沾自喜,曾为自己获得优秀教育工作者而暗自骄傲,现在想想,其实,那颗年轻的心显得那么浮躁,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在刻意追求外显的那份和谐效应。铭心自问,我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吗?在课堂上真正凝视生命的细节了吗?不,没有。或许,我只能够称的上是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而已。我不能在如此失职下去,就在那一刻我决定改变自己,决定追求符合我性格的教学艺术,那份求真的、求实的,能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教学艺术,这就是我一名小学老师要走的教研之路。

第一次真正接触教科研是在六年前,刚到我们学校时,校长让我负责学校的教科研整体工作,并且给了我一本书,就是那本《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就是这本书,使我的教育意识增强不少,教学思绪开阔许多。知道了教育教学是可以研究的,研究的方法还挺多:有调查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等。知道了可以用Σ来计算平均值,检测教学的有效性、试卷的有效度和可信度。懂得教学原来是一门科学,并不是茫茫学海遥遥无期,杂乱无章无从下手的。原来教学也是有章可循的!这使我暗自窃喜,心中的教育信心徒增百倍,感到教育前景一片光明。是啊!教育教学怎么可以离开 1 教科研呢?不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为之前自己在教育教学领域盲目摸爬滚打,瞎闯乱撞了七、八年而哑然失笑。

教科研提高了我的教学能力。接下来的几年,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了一点教科研的理论和知识方法,虽然谈不上系统和整体,只是零零碎碎地解决一些工作中的困惑、问题。比如对待后进生不再一味责备埋怨,而是多多观察及时记录情况深入分析原因,再寻找对策,调整策略,逐个个别指导。也怪,自己不再为后进生着急得睡不着觉了,不再为处理不好师生关系而苦恼得不想教书了。潜移默化中师生关系得到改善,自己的教学有了起色。遇到困惑也会去思考,想办法解决了。我有一本读书笔记,记录了我在教育教学杂志中遇到的一些好文章,那是个丰富的心灵天地。不记作业没完成的学生,只记正待研究的学生的观察记录的情况,对策;还有就是从教育报刊上随时摘记的教育名言,一两句对自己有触动的教育理论、心得;随时记录自己有感而发的一两个小标题,注意的几个方面;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新学的成语、对联、生僻字等等;还有就是在“抄”的备课本之外的点点属于自己的大胆的教学思路。

集体教科研锻炼了我的教科研能力,使我感受到团队的温馨。教科研不能只凭灵感,而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教科研不能只是孤军作战,而需团队的集体智慧。上级提倡校校有课题。我看到一些教科研先进校,因为科研课题搞的好,名声很大。就组织教师一起研讨,申报了省级课《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德育的融合》,由我任主持人。在这课题研究的三年时间里,我们坚持定期开展活动,进行学习,开展实验。实验教师做好记录,总结,写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常开展课题研讨课,记下创新火花,每次活动,我都跟着 2 参与,同样做好记录。为了课题,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学习理论,通过三年的经验积累,试验教师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我们的努力下,我校课题工作进展扎实,已顺利结题,并被评为省级优秀课题。在此基础之上,我再接再厉,又申报了一个市级个人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过程,现在也已经提交结题申请,正等待教科所的审核。

从2005年起,我就一直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成为当今学校的主方向。教研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抓教学抓教研,任务艰巨而复杂。在当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趋势下,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提出了严肃的挑战,教师不学习,就会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大多数教师每天忙于教学与班级管理,没有时间进行学习,接受的信息就会受到阻碍。我负责此项工作,深感担子很重。每学期一开始,我就确定了本学期教学研究主方定出本学期教学研究工作计划及具体活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障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各教研组每两周要进行一次教研,内容为集体学习,集体备课,要求每次有组织、有记录、有中心发言人。我努力踏踏实实地把教研落到实处,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时间充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使老师们的业务理论及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通过教学研究,老师们都深感自己的理论得到充实,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有力的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我特别重视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把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学校每学期开展的各种数学语文优质课等活动,我都组织老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先进行集体备课,然后再讲,讲课后安排多种形式的评课及说课活动,使老师们都能够有所收获。虽然很累,但是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自己得到锻炼,而且对于我 3 校老师有极大的促进,因为我校都是年轻教师,需要机会与指点,教学研究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教科研还能使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古人云:“厚积而薄发。”平时的教科研杂志看得多了,研究得多了,除了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大大提高之外,还能让自己积累教科研知识,让自己也能出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仅从06年至今,我已有十多篇论文在市县获奖或发表。

我还负责学校的教师培训和学习工作。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决定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我校教师共20多人,年龄搭配出现两极化,老教师多,青年教师多,所以对老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我将培训分为教师校本培训、新教师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及部分,有针对性的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校本培训部分主要由教导处精心组织讲座、学习,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适应现代教学形势发展,参阅各类教学刊物,各位领导都精心准备,做了几次教学讲座,数学、语文、骨干教师、期末复习等,这些学习内容及时的提高了老师们的教学理论,有利地促进了教研水平。我们积极创设各种条件让课改老师们学习。为了更好的锻炼教师,我还组织了优质课评比活动,语文、数学每学期一次,本校组织的优质课,号召老师们尽量听课,老师们平均听课在20节以上。我校教师的学习笔记平时都要求老师做好记录,论文随笔每月一篇,每次评比我都一篇一篇审查,择优录用,我校老师的论文随笔多篇在各级各部门组织的评优活动中获奖,很大的促进了教学成绩提高。

5.“教科研示范学校”汇报材料 篇五

“教科研示范学校”汇报材料

“聊城市教科研示范学校”汇报材料

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宗旨,确立了“把孩子引向幸福之路”的办学理念和“学生成才 教师成名 打造名校 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领导班长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努力实践“开放式办学,内涵式发展”的办学策略,努力营造一个“设施先进、管理科学、师资优良、团结进取”的人文环境。

由于全体师生的三、以课题促科研,以科研促发展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规律靠拢的过程。而课题研究能让我们的研究有目的有方向。

目前学校有中国教育学会《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小学德育课程----------------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创新教学实验研究》子课题《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国家教育部规划子课题《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市和谐师生关系实验课题《学习后进生转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市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小学生开放题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对小学生行为的评价与指导》和《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以上均为立项的课题。教育部子课题《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及市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已结题。其中市和谐师生关系实验课题《学习后进生转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为我校主课题。

学校根据课题内容建立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知识;研究过程落实,各课题组每学期安排一至二次教学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有明确的目的,及时反馈。全校老师根据学校的总课题,加强“小课题”研究,制订出相应的子课题,从各个----------------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方面进行研究。制订好后先对自己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做到有案可据,制订好针对性的措施,并定期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教师制订好研究计划,通过汇报课、论文等方式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根据自己课题特点,课题组成员完成“六个一”活动:每学期读一本教学专著;每月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教育教学案例、一篇教学设计或实录;每期一节研讨课、一篇研究论文等。

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中不同形式的运用与交流,课堂是最好的地方。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因素,依据教材内容,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当的教学目标是上好每一节课的灵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由于重视了课题研究,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力求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实施和谐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每个子课题组成员都要对组内上交流课,各子课题组在组内研究日常化的----------------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基础上,向全校推出1节观摩课。平时,有随堂听课、推门课、外出借班上课等各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每一次上完课后做到即时点评交流。上课老师还要针对性地写出教后反思,由教学中细节问题的讨论到整体教学问题的交流。教师正是有了课题研究这样一个明确目标,因此,课前都有充分预设,课后有教学反思,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努力使一个课题研究得以在课堂中真正实施。

四、完善奖励制度,推广科研成果。

为了使教师能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学校制定了奖励制度,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每学期期末都对教师的教科研活动进行评比,对教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实行政策鼓励、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教科研热情。近几年来,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及获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和《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研究》的教学成果奖分别获市级一等奖,其中《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的教学成果奖获省三等奖。

为认真总结宣传与推广学校教科研成果,学校每年举行有一定规模的研究活动。近年来,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县小学素质教育现场会”。

学校编印了校本教材《中华奇葩》和《写字》。学校以教科研刊物和教育网站为基地,宣传教育科研知识,传递教科研信息,发表教师教科研论文和教学案例,以此为依托,使学校的教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应用。

在教科研工作上,我们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或者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只能说是一种起步,一种开端。面向未来,我们将倡导全新的教育科研理念,开拓办学新思路,多找差距,多作研究,群策群力,在市、县教科室等部门的亲切关怀下,更好地带领全体教师认真进行教育科研,不断做出新的成绩。

6.教科研先进学校申报材料 篇六

加强科研工作,促进教育活力

王寨乡第一初级中学 2011年6月2日

加强科研工作,促进教育活力

我校在科研先导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汝州市教体局、王寨中心校的关怀、指导下,把教育科研工作放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性战略地位,并将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几年来,广大课题研究教师,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扎实推进课题研究,勤奋开展教学实验,开发了一批优秀的教学资源,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班级管理、学生心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一、正确认识科研工作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伊始,我们就认为:教育科研也要与时俱进,当前教育科研的方向就是探索研究课题与课程改革的结合点与磨合区。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轮,立身其中,我们欣喜的发现:我们所研究、实验的教育科研课题的许多内涵与理念和“新课标”是不谋而合的。有鉴与此,我们科研人员提出了教育思想的人文性、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教学过程的真实性的教学总体思路,将教育科研纳入了学校的工作考核。要求从课程的设置、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彻底改变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的旧习,从关注老师的“教”变为关注学生的“学”,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角色的互换等。为从源头上保证“双主”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开展,我们对教师的备、教、批、辅、考各个环节都进行审查、筛选,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监控,最终为教师构建便于实验的良好氛围,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为此,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教学竞赛等活动,先后组织了“人人争上课改合格课”、“王寨一中首届名师、教坛新星”的评选、毕业班复习研讨课等。学校还组织全体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去考察学习,购买了杜郎口全套课堂风暴教学光盘,并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讨,大大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同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将课改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三年来,有多位教师的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其中获汝州市论文评审一等奖八篇,汝州市论文评审二等奖十五篇;平顶山市一等奖六篇,平顶山市二等奖十二篇。陈晓那、张朋果、娄锋利等老师获得汝州市名师称号;刘小本、张艳艳、马振涛等老师获得平顶山市骨干教师称号。通过科研,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效益,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突出

近三年来,我校实验课题包括省级1项,市级5项,县级7项,经过大家的努力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如市级课题《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效率的提高研究》通过验收结题,分别获得省级二等奖和平顶山市级二等奖;《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获得平顶山市级二等奖等。从这些研究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求其务实的教研模式,运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规律,反映教学实际,追求教学实效,不搞教学“包装”。为此,我校多次被上级评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课题研究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等各个学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将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广大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教师有9人,市级科研骨干教师3人;省级发表论文10多篇,平顶山级优质课10多节,汝州市级优质课20多节。这些成果的取得,有力地促进了我校课程改革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

三、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强化理论学习,形成了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研究型队伍建设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为此,我校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各课题组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理论与方法的培训,通过集中学习、教研组学习、自学等形式努力提高理论水平,促进科研素质的提高。广大教师自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撰写随笔、课例、反思,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理论与文化水平,丰富了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因此,我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龙头的科研型教师队伍,为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学生受益,展示实验学生的新风采。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是为学生服务,是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和试验,我校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我们尽最大的能力为他们提供最优的教学环境和最优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广阔的天地自由成长,发挥特长。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参加的汝州市级各类竞赛活动中成绩突出:运动会总成绩第一名、合唱比赛第一名、知识竞赛第一名„„学生在课题指导下学习方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作文在省市级大赛中获得过一、二、三等奖,获奖总计60余人次。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实验教师也从学生中得到了继续进行课题研究与实验的信心和动力。

3、领导重视,学校科研工作井然有序。

我们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下大力度加强对教师的再培训、再提高工作,为广大教师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继续教育、继续提高。同时,学校教导处指导教师具体的科研工作,做好各项科研档案的整理工作,及时督促各课题组写实验计划、工作安排,及时收集各课题实验阶段的过程性资料、撰写典型案例,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给学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广大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们将积极总结经验,推广有价值的精品成果。勇于探索,不断开创,争取在“十二五”课题研究工作中再创佳绩。

汝州市王寨乡第一初级中学

7.教科研总结材料 篇七

关键词: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近年来, 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各类新型薄膜材料大量涌现, 薄膜制作和微细加工工艺不断创新, 各种薄膜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更加普及, 并形成了以平板显示器件、LED芯片制造、太阳能光伏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新兴战略高新技术产业, 并对人类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薄膜技术和薄膜材料已成为构筑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要素, 是当代材料科学、物理科学、微电子制造技术最前沿和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1,2,3]。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和人类信息社会的纵深发展, 电子元器件向低维化、小型化发展, 薄膜材料, 特别是半导体薄膜, 在微电子、光电子、能源开发与存储等高新技术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薄膜技术与材料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层出不穷, 这些新的科研成果一方面不断丰富课程内容, 另一方面又不断推动着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可以说, 《薄膜技术与材料》课程就是建立在近代科学研究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门专业课程, 它与科学研究有着与生俱来的渊源, 这就决定了课程教学必须紧跟科研成果发展。因此, 本文将基于笔者在《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经验, 以及通过自身在薄膜材料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心得与体会, 对《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课程一般包括真空技术基础、薄膜制备与分析、微细加工技术、薄膜材料及应用四大主要内容, 涉及的知识面宽广, 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强, 现有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难以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 就我校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来说,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实验教学重视不足

《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课程本身就是实践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 相关实验的开展需要强大的硬件设备支持, 而大多数的硬件投入都很昂贵, 如一套磁控溅射设备一般均要几十万元。因此很多高校由于硬件投入的严重不足, 相关的课程实验根本就无法开展。而能够开展起来的也都是利用科研的实验设备, 但又因设备的昂贵, 往往又不能放手让本科生去直接操作, 因此, 课程的实践教学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认知过程上, 学生也只是看看新鲜, 对技术和设备原理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深入理解, 更谈不上独立操作, 这对于实践教学来说, 无疑是一个短板,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如在笔者早期教学过程中, 一位毕业的学生找到一家LED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的企业从事研发工作, 可刚学完《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课程的他给我电话来询问磁控溅射法制备薄膜的工艺控制问题。这事让我感触颇深, 一方面我庆幸学生能主动打电话来问, 另一方面也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 特别是实践教学的问题。

(二) 实验内容和层次较单一, 难以满足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的需要

《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课程的实验内容一般以开设磁控溅射金属或氧化物薄膜为主, 而对于其他的如溶胶凝胶技术、真空蒸发、CVD气相沉积等方法的实验相对较少, 实验内容相对较单一, 实验的项目也较少。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涉及到基片清洗、靶材准备安装、抽真空、镀膜、退火处理以及理化性能的分析检测等一系列内容, 工序和耗时较长, 另一方面又由于实验的课时一般在4~6课时, 因此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行实验, 实验的效果可想而知。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只能将实验的内容进行压缩, 且实验的层次也一般定位于认知型, 因此在现行的实验过程中, 尚无法满足学生深入理解和实际掌握各种薄膜制备技术的要求。

(三) 将科研引入教学的意识薄弱, 教学与产业应用相分离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受限于教学大纲和学校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原因, 《薄膜技术与材料》课程的教学基本还是以教材知识和案例为主导, 而将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的意识尚需加强, 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成果难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另外薄膜技术与材料在当前LED产业、平板显示器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膜式电子元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中均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 而教师在校由于与市场、企业、行业接触机会较少, 因此教师对薄膜技术与材料在产业的应用关注不够, 难以真正理解技术在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教学与产业的实际应用相分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容易造成错位或脱节的现象。

二、构建以教师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实践教学是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当前本科教学应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4,5]。《薄膜技术与材料》作为一门应用和实践性十分鲜明的课程, 实验实践对课程教学显得尤其重要。

(一) 修订并完善实验教程, 优化实验项目

实验教程是学生开展课程实验的作业指导书, 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基于此认识, 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即针对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要求, 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功能材料制备与性能实验教程》 (2012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并将《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课程的实验环节按一般性、提高性常规基础实验和以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三性”实验进行编排, 并注重考虑教程的适用性、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并对相应的实验项目进行优化,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强化基础实验, 并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逐步拓展技能型实验

在充分利用学院专业基础实验室条件的基础上, 实现课内实验和开放实验相结合, 在满足课程基础实验教学的前提下, 利用课题组先进的薄膜制备设备如三靶磁控溅射仪、真空热蒸发等, 并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开展了如平板显示器电极材料氧化铟锡 (ITO) 薄膜、白光LED用荧光薄膜材料的制备和表征分析, 通过课程实验与科研项目的结合,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热情, 并使学生的动力能力、基本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高。通过该措施, 有多名大四学生强烈要求进入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或进行毕业设计工作, 并在毕业后成功进入国内著名LED制造企业、太阳能光伏企业从事相关薄膜技术研发工作。

(三) 从教师科研项目中设立子课题, 并吸纳在课程实验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参与教师科研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研究, 并允许学生利用项目资源参加大学生竞赛活动。通过该途径, 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的机会, 另一方面利用本科生敢想敢做的有利条件尝试新的思路并为教师分担部分科研工作。通过前期实践, 就引导学生在薄膜制备领域获得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和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各一项, 指导学生获得了第五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和2014年“创青春”广西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的好成绩。实践证明通过积极吸纳本科生进入教师科研项目的措施对促进学生创新性实验和思维的培养以及强化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和信心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是一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四) 通过科研项目引导, 从教师本身出发, 积极开展走出去的战略

如通过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与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 并积极参加国内的一些行业展会如LED展、太阳能光伏展、锂电池展等, 了解技术、设备、应用现状, 增强教师的切身体会, 再将这些所见所闻引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中, 也有效地增进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三、结束语

教学改革的方向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加速, 教学要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同时又促进着科研的发展。《薄膜技术与材料》课程作为一门具有综合性的交叉课程, 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拓宽就业面、切入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尤其是随着近几年薄膜技术与材料的飞速发展, 创新性成果的大量涌现, 其成为当前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并鼓励其参加创新性实验的重要阵地。时代发展和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高校和教师坚持实施“学科、专业、课程、实验室”四位一体的建设方针, 教学科研相长, 理论实践相融。在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知识、精湛的技能、求真的科学精神的同时, 还需要将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 学习、实践、创新相互促进的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实验教学改革思路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去, 为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Gagliard, M.Global Markets, Technologies and Materials for Thin and Ultrathin Films[J].BCC Research, USA, 2012, 294.

[2]田民波.薄膜技术与材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叶志镇, 张银珠, 黄靖云, 汪雷.以科研促进《薄膜材料技术与物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0, 28 (3) :474-476.

[4]侯永峰, 武美萍, 宫文飞, 吴爱华.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3) :1-6.

8.教科研先进集体申报材料概要 篇八

根据筑教研通(2015)71号《关于开展贵阳市教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推荐评选的通知》,我校认真对照考核细则,积极开展自查自评工作,现将《花溪第一中学先进教科处申报材料》上报,请予以审查。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完善教育科研的管理制度。

开展教育科研,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在开展教育科研过程中,我校领导十分重视,全校上下团结一心,不断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探索教育科研的新途径。学校经过认真研讨制订了教科研工作计划,我校成立以校长为领导,以教科处为主要组织者,以教研组长为各组教科研活动实施者的教科研领导小组,认真制定每学年的教科研计划,按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制度和计划逐步落实各项任务,校领导为首的领导小组全程监督指导。同时要求全体管理者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奋斗、创造条件。利用学校可利用的一切资源,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每位教师,包括中层管理人员,都有规定的听课节数, 为开展教育科研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校先后出台了《贵阳市花溪第一中校本研修制度》及《老带新工作制度》、《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并按制度严格执行, 每学期做到期初有计划,期末有考核、总结。

二、改善条件,落实经费,为开展教育科研提供保障。

在教育科研中,学校积极投入,提供经费。各级专项培训都能及时为教师解决交通、食宿补贴,每年各教研组都有外出培训任务,单是“生本教育”培训,我校先后派出20余位教师前往广东生本培训中心进行培训,近两年来学校已先后组织行政人员和教师外出到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进行外出学习观摩。受训老师回校后都能运用并推广外出的学习经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教科处还组织开展优秀教研组评比活动,对各教研组的教研工作进行量化评比,并推选优秀教研组进行奖励。2015年3月我处推选出理化教研组参与市级优秀教研

组评选,被市教科所评为“市级优秀教研组”。三..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是21世纪国家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技能培训的重要举措。自课程改革以来,学校教科处积极创新,不断拓展教育科研的内容和渠道,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校级教研制度化,校级教研经常化。学校专门制订了校本研修制度和计划,要求全体教师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探索教学规律,严格遵循教学原则。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先进教学经验,踊跃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坚持有计划的在职进修,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学校鼓励教师勇于改革,创新、开拓。根据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及时掌握教改信息,从实际出发,确定教改付诸实践。在教学研究课题上,大胆实践创新,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每学期完成一篇,论文发表或获奖,学校给予奖励。学校提倡教师相互听课、评课、议课共同探讨教育思想和教学规律,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学期各教研组按照规定,一半以上的教师上公开课,新进校教师第一年要上一节汇报课,老教师要上示范课。同时还要求教师互相听课,新教师每月至少听8节课,老教师每学期至少要听10节课;校级领导每学期不少于 30节;教研组长每学期不少于 15节,听课要作记录,听后要及时研讨、交流,形成书面的记录。为了发挥我校的教学优势,利用学校资源优势,我校还和其他学校开展“聚焦课堂,同课异构”等活动,两校教师互相点评,取长补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继续推行教研组集体备课、教研组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制度。要求每个教研组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每次活动都要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教研活动方法有:推行教法研究、问题会诊、案例分析、实践反思、观摩讨论等。并积极倡导即时交流、即时研讨和即时反思。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如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教科研论文选题与撰写等培训。

3、实施“老带新”活动,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注重对青年教师的校本培训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我校每年都有新进教师数十名,青年教师占多数,这既是优势,但也有不足。为此,学校决定以新课程改革为

契机,以师资培训为突破口,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二年成型,三年成才,五年成名”的奋斗目标。为了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我处依据新教师的学科和经历,精心挑选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有责任心的老教师与新教师进行传、帮、带结对活动。并制定了严格的“老带新”活动制度和要求,平时通过听课、学习、交流、指导,促进新老教师的共同提高。我处定期开展新教师汇报课活动、比赛课活动,对成长快、成绩优的新教师及其指导教师予以奖励。学校还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在职进修,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近两年我校已有一名教师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并有两名青年教师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

四、实施“科教兴校”战略,以科研课题促进教育科研。

加强教育科研,不仅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搞好课题研究。推动教育教研,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是教科处工作重点之一。因此,我处非常重视课题研究,自2011年“综合实践”课题结题以来,针对在此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苦难和迷惑,为加强我校教师课题研究能力,我处专门于2011年购买了《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讲座》全套光碟,并组织各教研组认真学习,从课题选择、科研方法、实施过程以及鉴定与结题、科研论文撰写等各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我校教师课题研究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校近三年接了市级以上课题三个,其中理化组的省级课题《用“情境-问题”教学思想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已结题,课题研究报告获得省级“一等奖”;英语组市级课题《初中英语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究——英语单元(模块)教学整体设计研究》已通过专家组的评审,正在结题中;2012年初我校申报的《关于初中学生家庭作业减负增效的研究》市级课题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未能立项,但在我处的积极引导下,各种资料收集和各阶段总结仍

然坚持到2014年。英语组常静老师省级课题《初中阶段英语学科教学中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探索》于2014年12月20日正式立项,并于2015年3月27日正式开题。近两年来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和获奖的论文10余篇。另外,由我处自行联系的“大语文学习法”课题研究,经我处组织协调,交由语文组进行,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将于明年12月左右结题。

2、重视科研理论学习。近年来我处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等方法,相继组织教师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教师培训手册》等内容。每学期根据情况安排 2至 3次专家讲座。2014年邀请了市教科所蒋宗智老师为我校语文教师做“谈谈语文的命题技术”讲座;肖一明老师为我校化学教师做市级公开课的辅导;省话剧团的董瑜老师为我们做“课本剧”的讲座,广大教师通过学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初步具备了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懂得了如何选题、方案设计、研究及资料的整理。学校在贵阳市教育局组织的课本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邹娜老师、潘玉蓉老师的市级公开课也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3、搞好教师论坛。教科处每学年都要组织1-2次教师论坛。“中考研讨会”是我校的特色之一,每年3月初各教研组先开展初步研讨,确定中心发言人,3月下旬进行全校性的学科研讨,分为文理两个大组,研讨的内容包括出题范围、卷面分析、解题构思、复习技巧及本中考预测等构想。这种形式使我校中考成绩年年在贵阳市和花溪区名列前茅。从2011年起,花溪区各学校纷纷自发组织教师到我校参加中考研讨活动,2013年花溪教育局、教培中心就以正式形式通知花溪区各校必须选派教师参加我校的中考研讨会。至2014年,我校的“中考研讨会”还被正式升级为区级教研活动,在全区进行推广,并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正是因为我校中考研讨会开展得扎实有效,我校的中考成绩也逐年进步,2015届我校学生中考成绩600分以上的达到23人,500分以上386人,首次超过毕业生总数的51%。

4、每年学校教科处都要组织教师参加贵州省教育科学院和市教科所组织的论文及案例评比活动,经过校级初评、专家点评、认真修改,提高论文质量,再送市级、省级参加评选。上学期选送了30余篇参评,获奖论文达到25篇,对于优秀论文,学校教科处还积极推荐向各级各类杂志投稿发表。除了参加上级部门的论文比

赛,我校2014年1月-3月还组织了读书、论文比赛活动,通过让老师们在假期阅读《幸福地做老师》一书,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和生活,每位老师都认真撰写了心得体会和论文,经过认真评选,我校对获奖论文的教师进行奖励。

扎扎实实创建,实实在在收获。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取 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提升。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和专业引领,全校教师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变得有思想、有个性,教学工作不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大多数教师都能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教师逐步向名师、名家转化。其次,教育科研的氛围进一步形成,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活动方式引入,教师由不自觉逐步走向自觉,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其三,课堂教学焕发了活力。通过教育科研,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明显增加。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其四,一大批教学能手脱颖而出。“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在社会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现在我校参评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再次有效激发了广大教师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为我校造就一支学习型、创造型的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健全和完善各种教育科研制度,充分挖掘本校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探索教育科研的新途径,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增强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使教育科研成为我校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9.教科研先进个人业绩材料评分标准 篇九

一、表彰奖励类(证书3件,累计计分,总分15分)。

1.综合表彰: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名师名校长等政府(或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联合)表彰;

2.单项表彰:教育部门进行的教育教学类表彰。3.说明:按国家级、省、市、县级赋分。

二、课堂教学、业务称号类(证书3件,累计计分,总分25分)。1.课堂教学指获奖的优质课、观摩课(公开课)、录像优质课等。2.业务称号指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

3.说明:(1)指各级教研室组织评选的,含国家二级学会评选的。(2)按国家级、省、市、县级及奖次赋分。

三、课题研究类:(证书3件,累计计分,总分25分)1.课题研究:有立项通知书、结题鉴定书,两件不全无效。2.社科奖。

3.说明:指各级教研室组织评选的,按国家级、省、市、县级赋分。

四、论文、论著类:(证书3件,累计计分,总分25分)

1.正式出版的教育教学类著作(含新课标教材),不含教辅资料、论文集。2.发表论文:有正式刊号的报刊发表的字数在1500字以上,不含习题、资料介绍。

3.专题发言:指教研室、教科所组织的教学研讨、培训会议上的典型或专题发言。

五、其他教学类成果:(证书3件,累计计分,总分10分)1.教学成果奖。

2.课程资源类(如教学设计、课件等):指教研室组织评选的。3.指导奖:指导学生在正式刊物发表作品;指导学生在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学科竞赛、文体比赛中获奖等。

4.教学基本功等其他成果。

10.教科研总结材料 篇十

在我国,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沿东教授率领科研团队, 长期从事x射线与中子衍射应用金属材料结构与微结构分析与表征研究, 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应用同步辐射高能x射线衍射原位表征材料微结构单元研究, 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 使我国中子衍射应力测量与分析水平有望在短期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受到世界各国知名研究所的广泛关注。

峥嵘岁月, 立志报国

王沿东虽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 童年却随父母在偏远的山村度过, 这培养了他独立、坚韧的性格。高中毕业后, 他考入东北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后被国际著名结构专家梁志德教授课题组接收为硕士研究生, 为他在X射线衍射与结构研究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硕士毕业后, 他到北京科技大学求学, 师承著名材料学家陈国良院士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 他前往法国梅斯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多元文化的求学路及高交流互动性为他后来的科学研究创新打下了基础。

在法国工作期间, 王沿东了解到金属形变过程中由于材料各向异性导致的第二类 (微观) 应力研究是困扰国际材料界的难题之一。在听取了瑞典皇家科学院1994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公告后, 他敏锐的意识到, 中子衍射应用于工程材料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 特别是重要工程部件的内应力测量、结构测量、材料处理过程的原位研究及大型构件的应力测量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应用潜力。另一方面, 由于这种微观应力与材料结构形成密切相关, 将结构研究与应力测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解决很多材料科学中未解难题。

时不待我, 王沿东立即申请到瑞典中子科学研究中心 (附属于世界著名的乌普萨拉大学) 博士后的位置, 开始从事应用中子衍射研究材料结构与应力的工作。通过与那里的中子衍射科学家合作, 他很快创建了直接从实测应变数据进行第二类应力分析的球谐级数法, 解决思路是:定义一个与晶粒取向相关的应力分布函数 (SODF) , 采用低阶广义球谐级数展开式予以描述;利用三维弹塑性模型给出的约束条件, 从不同实测点阵应变分布求解一组带约束条件的由应变分布与级数系数相关联的非线性方程, 由之确定SODF的低阶球谐级数的系数。SODF分析术不仅可以给出双相材料的平均相间应力, 而且可以得到与晶体取向相关的相间匹配应力的定量信息。该理论的提出受到应力与结构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为王沿东后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创新, 勇攀高峰

王沿东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子与同步辐射技术在金属材料形变与相变应用以及新型磁驱相变合金与新型超弹合金研究, 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提出晶粒取向相关应力分布函数概念, 建立了国际领先水平的多晶材料第二类应力分析球谐法, 发展了脉冲中子源同时测量、分析第二类与第三类内应力的新技术, 通过揭示不同疲劳周次下奥氏体不锈钢的第二类与第三类残余内应力的变化规律, 提出了各向异性材料疲劳过程中这两类应力变化的比率作为监测材料损伤的新判据, 学术思想被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及康乃尔大学等国际著名研究小组采用。

——利用中子衍射、同步辐射微束衍射技术, 建立了跨越微米到毫米量级的多尺度微观与宏观应力测量、表征与模拟方法。研究航空用高强铝合金等重要工程部件材料及模拟部件, 形变/相变过程中多尺度应变与应力演化规律。

——利用同步辐射与中子散射技术, 定量研究应力诱导相转变特征合金的微观力学行为, 建立微结构演变与微应力配分的微观力学模型, 特别是通过实验和模拟结合的方法, 解决确定形变过程中马氏体与铁素体的应力定量配分的难题。该研究将微观组织演化细节、微观塑性变形与微观应力——应变传递、相变与形变交互作用等揭示形变物理新机制的引进金属形变过程, 为发展跨越微米到毫米量级的多尺度各向异性连续体塑性变形的定量模型奠定基础。

——利用独特的原位高能X射线衍射技术, 深入系统研究了磁、温度、应力场耦合作用下铁磁 (反铁磁) 磁驱相变材料, 给出铁磁形状记忆合金中磁诱导反相变的直接晶体学证据, 首次揭示多场下马氏体变体选择重要基础规律, 揭示Ni Co Mn In合金巨磁致伸缩效应的物理新机制, 提出反铁磁材料的变体选择完全不同于铁磁材料的新学术观点。

——利用高能X射线漫散射技术, 揭示了应力诱导预马氏体纳米畴择优再取向可以导致超弹变形, 这种机制可产生窄应变滞后的特征, 从新角度揭示了不同于传统相变机制的超弹物理本质。根据发现的窄滞后特点, 通过巧妙合金设计, 在几种合金体系中找到了具有窄滞后超弹行为的新合金。

——提出了同步辐射高能X射线衍射技术分离形变结构与再结晶结构的新定量方法及现代材料结构分析的改进最大熵法, 将结构分析推广到原来很难进行的复杂晶结构物质, 为结构的准确定量分析和结构研究范围的拓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兢兢业业, 硕果累累

多年来, 王沿东教授为祖国培养了众多中子衍射在材料工程领域研究的新型人才。他还建立中子衍射工程材料研究创新团队, 并致力于航天、航空用涡轮发动机叶片及某类重要军事用途等关键大型工程部件宏观与微观应力原位检测技术、新研究方法及应用和先进结构与功能材料的制备过程与功能行为的原位研究。

目前, 他的研究团队已发表被SCI收录的国际刊物论文150余篇, 包括在国际权威杂志如《科学》、《自然材料》、《先进材料》等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他还多次在美国TMS年会上组织专题研讨会或作特邀报告, 研究成果被《Materials Today》报道, 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1.教科研总结材料 篇十一

嘉兴市阳光小学是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直属的一所公办小学,学校目前有15个教学班,570多名学生,33名教师。学校自2007年建校以来,就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围绕“创特色,争一流”的办学理念,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并逐步形成了以“放飞科学梦想,扬起理想风帆”为主线的航天科技教育特色之路。

学校教科研工作本着“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科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需求,逐步走上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科研之路,学校也因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科研等级评估从无到二类学校再到一类学校;秀洲区先进教科室;秀洲区研训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这些科研成绩的取得,更加坚定了我们科研立校的信心。

对照嘉兴市第六轮教科研基地评比条件,我们觉得学校已经到达了规定的要求,现简要地汇报如下:

一、学校领导重视,科研制度健全

科研立校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学校品味发展的主阵地。学校每年都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科研领导小组,如2012学年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为:校长吴建祥为组长,仲明亮为副组长,计晓敏、刘媛、潘琦、周翠娇、严惠菊、周丽燕为组员的科研领导小组。来具体管理和实施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同时,学校还制定了五年科研发展规划,制定了教师三年科研发展目标,还制定实施细则,落实科研工作。

学校按照不少于学校日常公用经费总额10%的比例设立专门培训费支出科目,用于本校教师的校本研训、网络培训、区外研训活动经费等支出。就2012,我们阳光小学用于教师各类培训经费34262元,占教师工资总额的2.6%,同时占学校日常公用经费的15.5%。

学校教科研工作有学校副校长仲明亮分管,同时,该教师还兼任学校教科室主任,具体负责并指导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另外学校还配备潘琦老师为教科员,协助学校管理并开展各类科研活动。学校逐步形成了由分管校长——教科室主任——科研骨干为主的科研管理团队,带领全体教师开展各项科研活动。

学校教科研制度完善,有:《嘉兴市阳光小学教科室管理制度》、《嘉兴市阳光小学课题管理制度》、《阳光小学教科研工作考核奖励办法》等。同时学校还成立 以校长为组长的主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形成“校外导师——校内课题组长——各工作室——课题组成员”四级科研管理网络,提高学校主课题研究的效率,也确保了学校科技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平台丰富,科研骨干凸显

1、科研骨干队伍的培养。学校有一支业务过硬、能力较强的科研骨干队伍,主要有中青年教师和学校的中层管理者。学校对这支科研骨干队伍有明确的要求和任务,每年至少主持一项区级及以上的课题,撰写论文和案例一篇在区级及以上获奖。并带领身边的老师开展教科研工作。

2、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为了进一步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从本学校专门设立了“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由教务处和教科室共同来管理,负责青年教师成长的各项工作。

①开展师徒结对工程。学校将教龄在3年以内的新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工作,从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等方面来带领徒弟尽快站稳讲台、适应教学。同时,学校把5位代课教师也纳入了新教师培养的序列。

②编制并完善《青年教师成长手册》。手册包括个人规划、专题性学习记录、听课记录、教学随笔及读书心得、学期总结,将老师们的成长点滴随时记录,便于青年教师成长。

③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竞赛以及读书沙龙活动。

④学校在为每一位新教师配备校内导师外,还积极邀请学科教研员担任校外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

⑤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利用各种节日,学校创设各种活动平台,展示青年教师的才艺,愉悦身心,让青年教师快乐成长。

⑥学校制定新老师与师傅的考评制度。考评注重师徒活动的过程以外,还将以徒弟的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常规工作考核结果折算成分数评出最佳徒弟与最佳导师,到年终进行奖励。

3、教学骨干队伍的培养。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场所。为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完善理想课堂的构建。学校从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中,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要求,提出了不同的目标,体现了人尽其责、物尽其能的要求。

①开展校际间的课堂教学交流联谊活动。为促进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升 教学骨干的教学水平。每学期,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与江苏无锡雪浪中心小学、秀洲区实验小学、秀洲区王江泾镇中心小学、嘉兴市辅城小学北校区等学校联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时,学校还积极与新居民学校——嘉兴市利民学校结对,开展课堂教学研讨及送教活动,促进了新居民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提升。

②开展小班教学研究活动。我校是嘉兴市首批22所小班化教学试点学校。一年来,在小班化教学研究的道路上虽然成效不是很明显,但也踏踏实实地开展了一些活动,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开展的活动有:(1)小班化试点班级严格控制班级人数在35人以下。(2)开展小班化教学心得交流活动。(3)撰写小班化教学之我见教学教学心得的博文在网上交流。(4)举办了小班化试点班级家长开方日活动。(5)举办了低段语文小班化教学研讨活动。(6)小班化教学理论培训——教师论坛活动。

③开展各类课堂教学研讨、竞赛及送课活动。校内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开出至少一节的研讨课。还积极参加市区级竞赛课和送课活动。仅2012年下半年,学校就有6名老师参加了区级赛课活动与对外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其中陶王佳老师获区优质课一等奖,王云丽老师获区二等奖。计晓敏、王云丽老师和吴文娴老师分别承担两区六校英语、数学与语文教研课。还有计晓敏、潘琦老师送课活动。

三、科研过程管理,学校品质提升

1、创新课题过程管理,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

①专家引领,共促成长——邀请教科研专家作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结合学校教科研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学校老师们在主持课题的数量上已达到了很高的要求,但在课题研究的质量上还不够深入、挖掘不到位。因此学校经常性的邀请教科研专家来校指导,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像朱建人、吴丽萍、沈永政等科研专家来校指导学校的科技教育和课题研究。

②做好各类课题的申报和结题工作。课题研究是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其中:2010年在区级及以上立项的课题有15项,占当年教师总数(26人)的58%;2011年在区级及以上立项的课题有15项,占当年教师总数(28人)的54%;2012年在区级及以上立项的课题有15项,占当年教师总数(28人)的54%。

三年来,在以上的立项课题中,其中嘉兴市及以上立项的课题共有六项:201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2010年省教育技术研究课题1项;2010年嘉兴 市“个人教学专项课题”1项;2011浙江省教研课题1项;2012嘉兴市“个人教学问题” 专项课题2项

同时还积极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学校2011年课题应结题5项,实际结题5项,结题率达100%;2012年课题应结题8项,实际结题8项,结题率达100%。

③积极参加各类教科研成果评比活动。近两年学校结题的各级各类课题在数量和质量上多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课题的成果评比。

在近两年来学校教师参加大市及以上课题成果获奖共有3项:第七届教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嘉兴市2010、2011调研课题成果三等奖1项;第八届教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另外,在秀洲区第六届教科研成果评比中,学校共有5项获奖,其中区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④落实课题研究“五个一”任务。

继续落实课题研究“五个一”任务:既一学期一个研究主题;一堂课题研讨课;组内的一个专题交流;一篇论文或反思;一份阶段性总结。力求课题研究活动有计划、有材料、有总结。

2、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案例、论文和反思,并参加各类评比活动。论文撰写时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我们阳光小学优秀教科研成果之一。老师们平时非常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成果的推广,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提炼各自的教学心得和体会,联系理论知识撰写各类论文和案例,并积极参加各类评比活动。

三年来,老师们撰写的论文发表和获奖颇多。其中嘉兴市级及以上各类论文获奖和发表的共有28篇,其中国家级发表1篇;国家级获奖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浙江省获奖二等奖2篇、三等奖1篇;嘉兴市获奖一等奖4篇、二等奖7篇、三等奖11篇。占学校教师数的100%。

3、积极奖励教师的科研成果,提升教师的科研动力。

学校的发展,就是教师的发展。对于我们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相当普遍。特别是一些中年教师,过早的步入了老年教师心灵。所以,物质的奖励,在此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根据教代会的制度,学校制订了教学常规考核及奖励办法制度、教科研工作考核及奖励办法制度等。从课题的立项、结题、评比;论文的获奖;学生的辅导;研讨课或公开课;教学反思撰写等方面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促进教师科研动力 的提升。

4、加强学校主课题研究,凸显学校航天科技教育特色。

嘉兴市阳光小学在航天科技教育特色之路上坚持走教育科研与课程改革之路。在《创建航天科技教育特色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的省级课题下,学校还有《基于科学探究视角下的小学美术“太空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小学电脑科幻绘画的实践和策略研究》、《城乡结合部小学实施太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等多个科技教育子课题。学校开设了太空画创作、太空蔬菜种植、航天科技制作、科幻文学赏析与创作等多个校本课程。学校定期举行校园科技节对学生的航天科技理论与实践进行集中展示与评价。学校多次承办各级各类的科技教育活动(如中俄“给国际空间站航天员写信活动”的颁奖典礼);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科技教育活动(如参观中国航天科技博物馆、访问中国宇航学会、定期参加上海市航天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校长联合会、与中外航天员交流活动等);还积极开展校内的各项科技教育活动(每年一届的校园科技节、宇航小技师的考级、太空画的辅导与创作、太空蔬菜的种植及各项评比、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

嘉兴市阳光小学在航天科技教育特色之路上,重视学生对航天科技知识的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注重航天精神对孩子们的熏陶与教育作用,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来教育孩子树立理想、扎根现实,以今天的努力奠定明日的成材。

学校在近三年来的重要科研成果有:

中国科普美术创作基地 全国少年宇航技师考核培训站 中国书画教育特色学校

“众菱杯”全国青少年科学幻想绘画大赛优秀组织单位 上海航天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嘉兴市2011科技教育先进集体 嘉兴市少年科学院秀洲区阳光小学分院 秀洲区教科研工作等级评估一类标准达标学校 秀洲区先进教科室

秀洲区2012研训工作先进集体 秀洲区教学质量优胜奖 嘉兴经济开发区优秀学校 „„

回顾成绩,展望未来。学校在教科研工作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学校师资紧张,有许多音体美专职教师兼了语文、数学等主课,阻碍了这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艺术能力的提升;

2、学校教科研的研究氛围虽然较好,但学校科研骨干教师的比例偏少,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加强。

3、学校有一批中年教师,只管好自己的班级和教学。他们的科研热情不高,影响了学校科研的普及面。

上一篇:粉尘爆炸安全技术规范下一篇:勇敢的花小学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