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的作文

2024-11-08

有关历史的作文(共13篇)(共13篇)

1.有关历史的作文 篇一

从一开始,心便无端地凝重着。

喜欢在泛黄的历史里寻觅,组装那些似曾相识的文字;喜欢看黑白底片的历史中看王室兴衰,看到前人一声浮沉,喜欢在历史老师上下翻起的板书中失落,沉重,哀痛……兴奋。

曾经寻找苏东坡歌赋赤壁的那方碎砾,曾经多次梦回岳飞。昨天还高唱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唱饮匈奴血。”何等壮志豪情!“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既然选了精忠报国,纵然马革裹尸,纵然出生入死,但又何妨!一生兢兢业业,只可惜那秦桧一记拳一折奏,便毁了他一生风云。而今,他只悲吟着“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又怎怜得“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固然无用。他的生命,也便如一尘沙砾,慢慢飘落,不断被历史压缩,最终沉淀成浪费一阕《满江红》,升华了岳飞庄重悲凉的灵魂。

一次次随着历史慢溯,看关山日落,看威武扬鞭,登幽台,听陈子昂一曲高歌……历史沉淀了前方的尘路,沉淀了烽火狼烟的喧嚣,沉淀了众多不屈的魂灵……最后,抹平了历史的沧桑。

历史只是一记散沙,是时间,沉淀了历史,将他绵延成了一河流沙,亘古不息,一代代,传承着,记录着,流逝着……

2.有关历史的作文 篇二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更重视, 在历史教学上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对于我国目前各个历史老师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一定缺陷, 影响学生能力培养,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对初中历史教学有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观念落后。 在历史教学中, 传统教学理念就是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 而且在平时的历史学习过程中, 历史老师主要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并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 这种教学方法忽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不能挖掘学生学习历史的潜能, 有些教师在对学生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仍旧以强调教师为主的思维对学生进行讲课, 没有新意压抑学生个性, 使得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学到更加有意思的知识, 挫伤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 历史教学手段单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更注重关心人才的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些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全能型创新人才, 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中注意有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但是传统历史教学方式主要借助老师讲授知识为主,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只是在聆听老师讲课, 并没有发挥能动作用, 这样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 而且历史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这样容易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厌烦, 出现严重偏科的问题。

(三) 应试教育的束缚。 就目前看, 各个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升学质量, 只是一味地把学生成绩的提升和升学率作为教学目标, 过于强调主科和副科, 使得老师不对历史的教学进行创新, 严重阻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潜能的挖掘, 最终导致学生历史成绩较差, 历史老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二、问题式教学法优势

当前, 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在不断进行改革, 其中问题式教学法可以体现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 针对所讲授知识, 提出相应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作答, 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思考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给历史课堂注入一些新鲜活力。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历史, 老师可以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 合理对学生讲授知识, 问题式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发掘学生学习历史的潜力, 培养学生善于发展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发展新知识, 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使得学生可以在学好历史知识的前提下, 对自己的要求更高, 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历史课程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要想培养学生在历史课上的问题意识, 就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该通过一个历史事件, 采用讲故事的方法, 引导学生找出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和其他学科有所关联, 留言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思考, 除此之外, 历史教学中应该把握好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 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自己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学习。

(二) 通过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要想培养学生在历史课上的问题意识, 就要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初中历史主要是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 历史老师应该将历史故事和书本中的知识点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讲授, 而且, 相对其他学习科目来说, 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 历史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曾经屈辱的历史并正确认识这些屈辱, 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 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育, 对他们的个人品德、 人文素质进行培养, 努力使这些学生的身体、心理全面健康, 并且一个好的老师, 对学生的教育是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帮助的, 一个好的教师的教育对学生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将来求职都有重要影响, 这就要加强初中历史老师团队的建设, 解决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 促进初中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 实行有效的提问,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要培养学生在历史课上的问题意识, 就要实行有效的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历史课堂上有效对学生进行提问, 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 一些关键问题的提出可以突出教学重点, 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历史课堂上有很多问题没有统一答案, 应该认真进行分析, 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并表明自己的观点, 这时历史老师一定要做好当一个优秀聆听者的准备, 聆听学生的观点并进行指点,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与盐有关的历史名人 篇三

在历山的西南方有个盐池叫解池,是最早开发利用、“自然成盐的大盐池”。舜十分关注盐的采集和盐民生活,他来到解池,见到南风吹来,沿岸的盐水迅速蒸发,凝结成盐颗粒,朝取暮生,暮取朝复,取之不竭。舜身体力行,与大家一起取盐。由于舜心系盐民,心系天下百姓,故受到老百姓衷心拥戴,舜治理的天下也由此进入远古文明的鼎盛时期。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自舜起,传承后代的儒家文化贯穿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两个基本精神。连极其艰苦的盐业生产,舜都要为其歌唱,其他为民之事更举不胜举。“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为老百姓办了好事,肯定会受到百姓的拥戴,“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不戴说。”对舜创建的远古文明,连毛泽东也大加赞赏并推崇:“春风扬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胶鬲:第一位盐商

胶鬲生活在商周之际,原为纣王大夫,遭商纣之乱,隐遁经商,贩卖鱼盐。《封神演义》十七回写胶鬲在文书房,官居上大夫,因苏妲己造虿盆,欲将宫女投入其中喂毒蛇,胶鬲不忍,上谏劝阻,使纣王大怒,欲将胶鬲与宫女一同投进虿盆,胶鬲大骂不止,愤而跳摘星楼身亡。这段情景描写不是历史事实,但也歌颂了胶鬲大义凛然的气概。

胶鬲其人,古籍记载很少,散见于《孟子》《国语》和《吕氏春秋》。《孟子·告子下》篇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按照孟子的说法,胶鬲本来是个鱼盐贩子,一介平民而已,算不得“士”。但能和舜、傅说、管夷吾等人相提并论,可见此人绝非等闲之徒。果然,正如其他几位最终成就一番伟业一样,胶鬲也从众鱼盐商贩中脱颖而出。昔日泰州祭祀“盐宗”的庙里供奉着三位盐宗,胶鬲是其中之一。

管仲:食盐官营的创始人

管仲是中国盐业史上最有名气的人之一。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名相,他辅佐齐桓公40年,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齐桓公问管仲富国之策,并建议对房屋楼台、树木、六畜、人口征税,管仲一一否定之后,郑重提出了自己的富国策:“唯独官山海为可耳。”由此首次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了盐铁专卖制度。

简单的横征暴敛容易激起民变。其创立的食盐民产、官府统购、统运和统销的食盐官营制度,虽有不利于民的一面,但是表面上并没有直接征税,而且大利于国, 是很高明的国家财政方式。因此,此后的几年中,齐国成了“国际”食盐市场的垄断者。“官山海”在管仲之后备受各朝重视,特别是宋元明清千余年间,盐课收入成为朝廷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政来源,后世因此尊管仲为“盐宗”。

诸葛亮:制定盐政

蜀汉经济之所以能够较为迅速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且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是与诸葛亮治理蜀汉的经济思想和依照其经济思想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分不开的。诸葛亮很注意盐业和丝织业的生产,实行盐业官营和开展蜀锦贸易。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历史朝代,大凡是中央政府需要掌握雄厚财力的,大都要实行盐铁官营和开展贸易事业。西汉时期桑弘羊之所以主张盐铁官营即是这个道理。

蜀汉时期诸葛亮处于三国鼎立,三面临敌。为了克敌制胜,必须集中大量的财力于中央政府,故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时,设置主管盐铁业的官员,实行盐铁官营。不仅如此,诸葛亮还亲自指导盐铁业生产,甚至躬亲盐井煮盐。正因为诸葛亮对盐业的重视,因而使蜀汉政府获盐利不少。

刘晏:改进榷盐法

唐朝前期,实行公私兼营的盐业政策。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央集权遭受重创,国家财政收入锐减,财政收支急剧恶化。在此情况下,增辟财源以充实国家财政,来保障平叛所需和挽救危机中的王朝统治,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为抗击安史叛军,758年,平原太守颜真卿采用食盐专卖方式成功筹集到军费。同年,负责财政运输的盐铁转运使第五琦借鉴颜真卿的做法,创立了榷盐法,将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诸环节全面控制在了朝廷手里。

第五琦的榷盐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存有许多弊端:政府为垄断盐业,设置了大批管理机构,并配备大量的官吏,使得经营成本大增。而官吏太多,又势必滋生腐败,损耗流失也增多。760年,刘晏出任盐铁转运使,对榷盐法进行了系统的改进,变第五琦旧法“亭户制盐——官府统购——官运官销”为“亭户制盐——官府统购——商运商销”,取得了更大的财政效益和社会效益。

柳永:创作《煮海歌》

北宋词人柳永,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在词坛上与苏东坡为首的豪放派交相辉映,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熠熠生辉的佳作。许多人熟知他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好像只是一位沉沦风花雪月的才子,其实他还创作有《煮海歌》,其主题非常严肃、探讨杜会问题相当深刻,对劳动人民充满了深切同情,同时也展示了当时海盐生产的技术水平。

1049年,柳永被贬到浙江定海任晓峰盐场的监督官,对盐民生活有所了解,这成为他写《煮海歌》的现实基础。《煮海歌》是他作为底层官员治政品性的一次升华和腾飞,是他用生命吹响的一次嘹亮的号角。一个诗人词客能为民生焦虑,融民情于心,其艺术的境界便会雄浑壮阔;一个官员能识知民情,为民请命,其施政的立足就会“人性”“仁心”,治理便会“抚民而清静”。这样的民生思想,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

张士诚:盐户出身的起义领袖

泰州自古就是东南沿海主要的盐产地之一。到了元代,泰州滨海共有三十六处盐场,张士诚所在的白驹场就是其中之一。张士诚出身贫苦,为了养家糊口,十岁就开始跟乡亲们一起,在白驹场的官盐船上“操舟运盐”,依靠卖苦力赚得的收入补贴家用。后来,张士诚和几个同乡做起了贩卖私盐的营生。贩私盐在当时属违法行为,所以富户们常以举报官府相要挟,不仅不给张士诚盐钱,而且对他非打即骂。

元朝末年,各地的武装起义如火如荼。1353年正月,张士诚秘密联络一些盐民,举起了反元大旗。他领导的起义军纵横江浙一带,建立了革命政权,控制了中国东南最富庶的地区,切断了元朝漕粮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他还在江浙地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在革命后期,起义军贪图享乐,且投降了元朝统治者,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工具,最终被朱元璋打败。

曾国藩:整顿两淮盐务

曾国藩,从咸丰十年至同治九年,屡任两江总督,历兼两淮盐政。当时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被太平军所占领,淮南盐的生产、运销大受影响。淮盐不行,盐税无着,以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减,这对清政府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4.有关历史的作文 篇四

他并不是天生的英雄,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御史,比他牛,比他威风的人多了去了。

他因为皇帝朱瞻基平定了他步步朱高煦的叛乱后,(按惯例,每平叛后都要让一个御史去数落叛乱者,当时正好抽中于谦)以另人发馈的声音配之严厉呵斥的表情以及令人发指的动作给朱瞻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朱瞻基就派他去巡江西(说实话,这并非升官,只不过是照例巡按,考察他的能力)。

于谦巡按江西时安抚老百姓,为官清廉,不贪污不受贿,深得老百姓的欢心以及各界会士的好评赞吧。

他又不在该“送礼”的时候讨好独揽大权的死太监王振,甚至连瓶老陈醋也不带,王振气急败坏心想:这个小兔崽子,竟敢欺负我!他怒目圆睁,踩得地板吱吱响,叫道:“给他关东厂里!”他被逮捕至东厂。好人有好报,上至四朝老臣杨士奇,下至老百姓都为他求情,甚至某些藩王也出面了,说王振你不要太过分,别把事情做绝!(藩王可不是好惹的)王振不得不放之一马(可见王振为欺软怕硬专拣软柿子踩的超级孬种小太监,在之后的“土木堡”之战中可见一般)。

在之后的土木堡之战中,王振终于被咔嚓了,但四朝老将张辅、内阁、六部九卿、三十万大军等战死沙场,关键是皇上朱祁镇也被俘!

也先的瓦刺部队_越勇,冲至北京城下,如果这时少了这个人,大明王朝危在旦夕,势必比北宋还糟糕,(皇上已被俘)但是“这个人”—于谦(主角)还在,大明国运便可起死回生,中间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人心惶惶,全部主张南迁(除于谦少部分人),主张南迁之一的一个名为徐珵的人第二天上朝第一个说:“我夜观天象(这没有也不算什么依据),唯有南迁可保国。”正等朱祁钰同意后大家抄起东西走人的时候,一声力挽汪洋的怒吼发出了:“主张南迁者,该杀!”(当然是于谦发出的)。大家看见于谦坚定的目光,他心里想:我要与大明共存亡!原本主张南迁逃跑的人们突然“勇敢”了,把徐珵骂出了大殿。(后来徐珵隐姓埋名,改名徐有贞,请大家记住这个名字,很重要)他们把王振余党千刀万剐。

经历了一场大战之后(这里不进行仔细描述),成功地击退了也先的军队。

于谦的英雄本色,逐渐地显露出来。

5.有关历史的好句子 篇五

1. 历史的第一页是从互相猜忌、搞阴谋和耍手腕开始的。

2. 即使是天才人物,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是一首好诗。

3. 历史家的职责是要确切、真实不感情用事;无论利诱威胁,无论憎恨爱好,都不能使他们背离真实。

4. 科学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错觉和失败的历史,是伟大的玩愚者以笨拙和低效能进行工作的历史。

5.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6. 历史和哲学负有多种永恒的责任,同时也是简单的责任。

7. 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

8.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

9. 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

10. 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

11. 历史不能长久被欺骗,正像民众不能长久被欺骗一样。

12. 历史展示出现在与过去的一种对话,在这种对话中,现在采取并保持着主动。

13. 历史只是一连串罪恶与灾难的图画。安分守己与清白无辜的人,在广大的舞台上一向就没有立足之地。

14.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

15. 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

16. 历史是为活着的人们而写的。活着的人们搜了死者腰包之后,踏着死者尸体前进。

17.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死者的生活。

18. 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为根据,这正如一种新的爱情不能和旧的爱情一样。

19. 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预见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愈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

20. 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这都是由于生命的发展要求它们的缘故。

21. 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22. 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

23. 人生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煤。

24. 夫史者,所以记**典章因革损益之故,与夫事之成败得失,人之邪正,用以彰善瘅恶,而为法戒于万世,适圣人之经纶天下,而不患其或敝者,惟有史以维之也。

25. 历史不应该仅有消除偏见,它还应该孕育热情。

26. 比起大自然来,历史对人类的感情更严酷,更残暴。大自然要求人们仅仅满足于天赋的本能,而历史却要强制人的理智。

27. 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28. 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29. 历史上最突出的偶然的机遇是赫赫名人、伟大人物的间歇出现。

30. 历史不时表现为一团乌七八糟的偶然事件,像急转的洪流一样。

31. 曾经多少的回忆,在今天也已经成为历史。曾几何时,在窗台惬意地赏花,看树,听雨。在今天却不再是那样的熟悉。

32.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33. 人类的具体历史,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所有人的历史,也必然是人类的一切希望、斗争和受难的历史。

34.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 篇章的瞳孔。

35. 社会**和历史事件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而是由左右历史的人物导演并为既定的**目的服务的。

36. 今天,看着长城,不禁惊叹与它的艺术建筑,更惊叹于它忠心不悔地守卫了中华国土数千年的坚强毅力。万里长城,相信他不止能在中华国土上绵延万里,可以在那条历史长河上绵延万里,还可以在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中绵延万里!

37. 我们要相信,创造希腊历史的是人,创造今天历史的同样是人。然而我们今天只生产奢侈的工业品,而他们创造的却是艺术品,我们要问是什么原因使人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探其究竟是我们的使命。

38.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39.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幅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践踏。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是人类的大明智

40. 历史的星空有群星闪耀,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史上,曾经有这么一群英雄存在过。

41. 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一些对过往的伟大事物进行反思的人,他们从中获取力量,常常感受到人类生命的辉煌灿烂。

42. 曲线是美的,而美的东西恰恰是由曲线构成的。曲线的美在于自然。雄伟的山峦是曲线,滔滔的大江是曲线,皎洁的明月是曲线,人类的历史是曲线。

43. 人生真如一次奇妙的旅行,再甜的生活也有愁苦。时光果真旧了,好似只是转了一个身,尘世就换了颜色。是谁在历史的风起云涌中,写下了共剪西窗之烛的唯美绝唱?是谁跟着岁月的脚步在我的窗外弹奏起一曲曲鸟月朦胧的千古歌谣?

44.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用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45. 科学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错觉和失败的历史,是伟大的顽愚者以笨拙和低效能进行工作的历史

46. 昨天已成历史,明天尚且神秘,只有今天,才是天赐的礼物。此时此刻,改变了你的态度,下一时刻,改变的是你的人生。

47. 美国式教育,念文学的是念的研究文学的方法,历史的是研究历史的方法,然后以方法去对应文学、历史,如此遂根本不能知道文学和历史了。

48. 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两件法宝。

49. 昨天再美好,终究浓缩成今天的回忆,我们再无奈,也阻挡不了时间匆忙的步履;今天再精彩,也会拼凑成明天的历史,我们再执着,也拒绝不了岁月侵蚀的痕迹。我们想念昨天,因为它融解了一切美好的向往。但,过去已经定格,就将它尘封吧,只有努力书写好今天,明天的回忆才能美好与无憾!

50. 人一旦累了,就会进入一个叫做历史的空间里,那些褪色泛黄的画面,透着落寞。然而,我如黑暗的歌者穿街走巷,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回忆的来路,倚楼听雨,细数曾经的点点滴滴。

51. 我将抚摸长场面,看看长城的雄伟壮大,也感受到了秦代的“悲剧”,明白长城的思想价值经济价值**价值和军事价值。那是我一辈子学不完,用不尽的,我还没到过长城,可长城的真正意义价值,那高大的形象,永远树立在我心中。

52.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长城带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他们都与今天分布在长城带的二十多个民族有着密切联系,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53. 历史是最有力的河流,历史的波涛能够淘汰社会沉淀的一切渣滓,让一切掩埋的真理放出光芒。生活是最锋利的刀刃,生活的刀锋能够剥下人们戴上的一切面具,让一切丑恶的面目露出原型。真爱是最温暖的阳光,真爱的和煦能够融化一切恒久的冬季,让一切寒冷的心灵祛除冰霜。

54. 抗日脑残剧充满银幕,意淫历史,张口闭口辱骂日本人,极尽阿Q精神之能事。中国人自己都不正视历史,有什么资格要求日本人正视历史!自尊者,人尊之。

55. 自由终将获得胜利,我们满怀信心,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历史的发展道路并非无可改变,人类做出的选择才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56. 也许,历史的妙处正在于此:它不仅守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守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

57. 历史的魅力首先触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继而激励人们有所作为,它的作用始终是至高无上的。

58. 对历史进行假设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消解“历史必然性”、成王败寇的逻辑,即历史中人物事件的演变在当时是偶然的、选择的。

59. 对于一个政客来说,历史尤其是附着污点的历史是最大的忌讳,因为**斗争的核心就是“揭底”。

6.有关广州的历史故事 篇六

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唤作“双门底”,至今许多老人也还称这个旧名。以今天的西湖路(当时叫西湖街)为界,以北是双门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汉电影院的位置,有城门楼一座,名为“大南门”,这是广州的内城楼之一,城墙就是今天的大南路与文明路一线了。“双门底”的起源是因着今天西湖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原有高楼一座,名“拱北楼”,楼有双门拱,故街名“双门底”。楼上设有一座元代铜漏壶,是广州城镇城之宝之一,据清人笔记所说“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楼拆除马路后,铜壶转存于广州市立博物馆,后来拨调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双门底在清代是商业重地,故流传有“双门底卖猫———装假”的歇后语。一直在双门底经营至今的“活化石”,是陈李济药厂。该厂前身陈李济杏和堂创始于明代万历年间,铺面就在今天的“银座”一带,近五百年而尚存,也算是北京路历史的最老见证了。

7.有关历史的作文 篇七

魏先生对北京话音系历史来源的探索, 集中表现在他的《说辙儿》 (1933) 、《辽陵石刻哀册文中之入声韵》 (1936) 、《张洵如〈北平音系十三辙〉序》 (1937) 三篇论文中。我认为这些论文中提出了如下三个值得注意的观点:

(一) 确定了北京话音系在中国标准语言系统中的地位, 排序为第五;

(二) 利用辽陵石刻哀册韵文资料推测北京音系的形成时期是在辽金时期;

(三) 辽代的北京音乃是当时俘获及依附汉人及辽金胡人学说汉语的混合语。

下面我们对魏先生的这三个贡献分别加以简单论述。

一、贡献一:确定了北京话音系在中国标准语言系统中的地位, 排序为第五

魏建功先生根据“一个语言标准系统的成立, 乃是由长久的政治中心造成的许多不同语系相互融合的结果”的设想, 从北京自辽金以来历代建都共957年的历史出发, 判定北京音系 (他称为“北平音系”) 乃是中国标准语言系统演变的第五种, 即最晚出的一个结果。

魏建功1937说:“北平属古之幽州”, “等到魏晋以降就成了一个范围比较宽泛的‘幽州人语系’了。”“公历九百三十六年 (按:这一年为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天福元年) , 这幽州和其他十五个州同时被石敬瑭送给了契丹人, 第二年契丹人把幽州设析津府做了‘南京’, 因此成了华夷杂处的大都会, 到现在整整一千年了!经过一千年的时间, 那原来比较宽泛的‘幽州人语系’似乎渐渐消灭, 变化成了另一个新的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是占极重要的地位的, 简直是中国语的近代标准系统。我们称之为‘北平语系’。”

“北平语系”为何能成为“标准系统”?魏先生说:“北平建置做都会以来, 辽、金、元、明、清乃至民国, 中间除了明太祖和建文帝时期三十多年, 算到十七年 (1928) 国民政府迁都南京, 一共九百五十七年, 要算中华立国建都第一长久的地方了。由这长久政治中心造成了标准的语言。中国语言系统里由政治中心养成标准资格的语言, 北平语应该是第五种。五种是:一、秦语:咸阳, 长安;二、豫语:洛阳, 开封;三、宁语:金陵;四、杭语:杭州;五、平语:北平 (今北京) 。这五种, 我们仔细看看其中的关系, 不由得不承认北平语资格完全, 不由得不相信北平音系的天演晚成。”接着, 魏先生从历史和音韵两个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证与说明。

我们认为, 探讨汉语历史上的语言中心问题或共同语的标准音问题, 是不能脱离当时的政治中心来谈的。在这方面, 魏先生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探讨, 对说明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语音形成之势所必然, 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魏先生的有关论述是较早地把历史语言学问题与社会语言学问题结合探讨的典范。魏先生提出的汉语历史上有五种语言中心和北京话为第五种语言中心的学说, 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贡献二:利用辽陵石刻哀册韵文资料推测北京话音系的形成时期是辽金时期

魏建功1937又说“我曾经从辽陵石刻的哀册文中窥见当时汉人所作的韵文用韵的字例里, 入声字的读音已经有后来《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的现象 (另详《辽陵石刻哀册文中之入声韵》一文, 见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第六十九期) 。这一个问题虽然还没有完全确定, 但是大致没有什么不能成立的。《中原音韵》的系统据周德清《正语作词起例》云:‘平上去入四声, 音韵无入声, 派入平上去三声, 前辈佳作中间备载明白, 但未有以集之者, 今撮其同声, 或有未当, 与我同志改而正诸。’他所根据的前辈佳作当然是在其成书年代以前的, 该是元泰定甲子 (1324) 以前。上面说的辽陵石刻的年代代表宋天圣九年到建中靖国元年 (1031-1101) 的时代。那么, 自从1324年的《中原音韵》著录了入派三声的系统, 在这以前未著录而自由成长的时期, 我们就说是从1031到1101以后的二百二十三年中间正可以表现其逐渐孳生的历史也未尝不可以。亡友白涤洲先生在整理北平音系今日入声变化的条理的工作上, 曾经从1324《中原音韵》的著录现象中归纳条例, 和其后六百多年的演变情况做过比较, 成《北音入声演变考》专文 (中国大词典编纂处报告之一) 。他发现六百年来北音的入声变化先后不同。我们从辽陵石刻中入声韵也隐约看见和《中原音韵》不同。辽陵石刻韵文的作者都是那时的北平的汉人, 他们中间年龄最大而最早的一个人 (张俭) 生在五代末季辽已建设了南京之后, 而所作韵文用的入声字系统就已开了《中原音韵》的先河。我们粗略的说‘北平语系’的大规模至少建设了一千年是可以的, 如果更从这点向上探求, 而毅然说这种新方音雅言继承的是那一千年以前老方音雅言也未尝不可以!这个学说, 我想等到声韵史的研究再多得些结论, 总有正式解决的一日。”

北京音系的形成, 通常认为是源自反映元代大都音的《中原音韵》 (1324) , 魏说把此说提前至辽金时期, 主要根据是辽陵石刻哀册文中之入声韵已有类似《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现象。我们知道, 考察一个音系的特点, 仅凭韵母或声调的一个特征是远远不够的, 但这是因为资料和条件的限制使然。魏先生能够利用辽陵石刻哀册的韵语资料, 并且注意其入声韵的押韵特点, 其眼光的敏锐性与前瞻性, 已超越前人, 其功实不可没。

三、贡献三:辽代的北京音乃是当时俘获及依附汉人及辽金胡人学说汉语的混合语

魏建功1937还说:“大凡一个语言标准系统的成立, 乃是许多不同语系的人荟萃在一起, 相互融合, 竭力推置, 不知不觉, 去泰去甚, 把语言的音素选拔出便易的, 将语言的组织锻炼成最简明的;所以都会最久的地方语言系统聚的最复杂, 混合而成的标准却最易于溥及四方。”

在同文中他又说:“宋朝开国都汴梁, 那时辽人已经占有北平二十多年了。在汴梁的宋人住了一百六十六年, 辽人与之发生交涉者凡一百六十四年。辽人未设南京之前, 在阿保机的时代, 已经收纳了许多汉人, 建造了许多汉城 (参看吾友姚从吾先生《说阿保机的时代的汉城》一文, 载北大《国学季刊》五卷一号) 。《辽史·百官志》云:‘辽有北面朝官矣, 既得燕代十有六州, 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 诚有志帝王之盛制, 亦为招徕中国之人也。’契丹人的文化大半受唐代的影响。五代至北宋的辽国实在是政治的重心, 交聘之使不绝于途, 由汴梁往上京临潢府, 这南京析津府成了一个孔道。南京设置的伟大, 《辽史·地理志》可以略见。辽人既早有俘获以及收纳的汉人, 契丹语、汉语并用, 而汉语定已盛行于契丹人。阿保机自述能汉语 (见《五代史记四夷附录》) 。《辽史·伶宦传》记罗衣轻的故事:……, 都足以证明契丹人使用着一种汉语, 其系统应该是被俘获以及依附的汉人的方言的混合。这些方言的混合, 与南京设置以后的都会语言的成立多少有些关系。我们虽无明文可徵南京的民众和这些汉人有什么绝对关系, 但从辽开国入占幽州多用这批汉人从事戎行是可以证明的。既是得有幽州的力量多半在这批汉人身上, 那么建置南京的重要分子当然也是这批汉人, 而造成南京语言的中坚系统势必是这批汉人的方言的混合了。我大胆假定这大部分汉人方言的混合是今日‘北平语系’的雏型。”

我认为这个说法非常有价值。这里魏先生虽然只是说辽代的北平音“其系统应该是被俘获以及依附的汉人的方言的混合”, 但是从其所引的史料来看, 我觉得还包含着有辽金的“胡人”学说汉语的成分, 而这些“胡人”在当时的北京的数量众多, 努力最大, 他们的学说汉语成分绝对不能忽视。这里需要补充一点说明的是, 此时的当地汉语决不仅限于俘虏所说的话, 因为俘虏的数量毕竟有限, 占多数的应是当地降服的汉族居民所说的汉话。这当就是辽金时期的北京话。

四、关于北京话音系历史来源的几种学说及其音系属性的判定标准

关于北京话音系历史来源问题的探讨, 下面先把有关诸说按照时代顺序表列如下, 然后略加阐述。

冯蒸2011认为北京话音系的源头可追溯到唐代, 主要根椐是唐人卢藏用的音切和河北道幽州地区的诗人用韵。卢藏用[约670 (?) -722 (?) ]是幽州范阳 (今河北涿县) 人, 新、旧《唐书》有传, 著有《春秋后语释文》, 该书现存残卷有注音511条, 加上又音10个, 共有音521字次。郑荣芝1998认为卢藏用的音系特点虽与《切韵》音系相去不远, 但显示某些音变现象已开始发生, 呈现出音系简化的趋势。另据韩袆2006、2009的研究, 唐代河北道幽州诗人的用韵也反映出《切韵》韵系的简化趋势。我认为这当是最早系统记录唐代北京地区方言的重要语音资料, 可视为北京音系的最早源头, 当然现有的资料尚显不足。唐代北京地区的汉语方言可暂称为幽州话, 关于唐代幽州方言的性质, 根据目前音韵学界的研究成果, 唐代方言可分为六大方言区 (冯蒸2002) , 其中唐代北方有西北方音和中原方音两大方言区 (刘广和1994) , 幽州话是独立于中原方音的一个大方言区还是中原方音内的一个次方言, 尚待进一步研究。

反映北宋时期北京话的重要音韵资料是邵雍 (1011-1077) 的《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 邵雍祖籍范阳, 在今北京以南几十公里, 30岁那年移居河南距洛阳不远的地方。雅洪托夫1980/1986认为该图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北京话音系。

反映辽金时期的北京话语音的主要资料是契丹汉对音和女真汉对音。有关研究见沈钟伟2006a、b, 2007, 2011, 最近又有康丹 (Daniel Kane) 1989, 2009a、b, 他们的研究已较魏建功1936、1937有重大推进。此外丁治民2006、崔彦2011对当时北京地区的诗人用韵做了深入探讨, 对研究这一时期北京话语音做出了贡献。

元代的最重要音韵资料是《中原音韵》, 关于《中原音韵》音系的性质, 学界一直有不同意见, 王力1985、宁继福1985、唐作藩2000均主《中原音韵》代表元代大都音。这里面实际包含两个问题:一、《中原音韵》是否代表元代大都音?二、现代北京话是否直接源自元代大都话?这里暂取《中原音韵》是元代大都音一说。

反映明代北京地区的音韵资料较多, 主要有明徐孝的《合并字学篇韵便览》 (该书包括四部分: (1) 字书《合并字学集篇》; (2) 韵书《合并字学集韵》; (3) 韵图《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 (4) 反切总汇《四声领率谱》) , 莫铨的《音韵集成》 (现存为明抄本) , 以及《翻译老乞大》, 《翻译朴通事》中的朝汉对音, 有关研究见陆志韦1947、郭力2003、周赛华2005、李子君2003a、b、c, 康寔镇1985, 朱星一2000等。

反映清代北京音的音韵资料甚多, 限于篇幅, 不再赘述。

以上各时期的北京话语音资料是否就是历史上各阶段北京话音系面貌的真实反映, 还必须考察各资料之间是否有着前后相承、内部一致的音变规律, 这样才能确定它们的北京话音系属性。为此, 选择能反映北京话音系本质面貌的音韵特征就成为研究的关键。

学界通常认为元大都话是今北京话的源头, 这当主要是着眼于今北京话的音系特点与《中原音韵》的颇多相似之处。因为二者完全可以挂钩, 其演变脉络一目了然。薛凤生1986曾提出了确认北方官话语音特征的十条音变标准。最近沈钟伟2006a、b、2007、2011指出《中原音韵》的诸多主要语音特征实际上在辽金时期即已出现, 把北方官话的源头从元代提前到辽金, 时代上提前了大约300年。沈文虽然说的是北方官话, 但是我认为该文所述的北方官话音系特点也是北京话的音系特点。这是对北京话语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沈钟伟2011提出了如下七条音变作为判断是否是北方话的主要标准:1.轻唇音的产生;2.知照声母的合流;3.全浊声母的清化;4.入声韵尾-p、-t、-k的脱落;5.带-k韵尾音节的复元音化;6. 韵尾-m的失落并入-n尾;7.舌根鼻音声母 (疑母) 的失落。所论均可信据。

但是我认为考察的范围还可以扩大, 除了前述魏建功提出的“入派三声”标准外, 韵母方面还可以加上这样三条:1.支思韵的形成;2.车遮韵的形成;3.儿韵母和儿化音的形成。这三项音变都是现代北京话语音的明显特征, 都具有较明确的时代性。它们不但见于元代的《中原音韵》, 实际上还可以上溯至宋金时期。支思韵已见于宋代邵雍的《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和《切韵指掌图》 (陆志韦1946, 董同龢1948, 薛凤生1980, 杨耐思1981) 。金诸宫调亦有独立的支思韵 (廖珣英1964) 。车遮韵形成于十二世纪以前已成共识。毛晃《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简称《增韵》) 于“微”韵后加按语说:“所谓一韵当析为二者, 如麻韵自‘奢’以下, 马韵自‘写’以下, 禡韵自‘藉’以下, 皆当别为一韵”。《增韵》成于绍兴三十二年, 即1162年, 加上金代的诸宫调已经有独立的车遮韵 (廖珣英1964, 刘静1989、2003) , 所以支思、车遮二韵的形成时间至少比《中原音韵》早200年。最近王昊教授论证《刘知远诸宫调》非金代作品乃是辽代产物, 如此说成立, 则支思、车遮韵的形成时间更应提前。儿韵母和儿化音的形成时期, 唐虞1932认为亦是在辽金。所以这三项韵母音变特征可以作为考证北京音的断代标准当无问题, 只是这三项音变的发生地区尚需进一步论证 (刘静1989、2003) 。除了声韵调的考察外, 在韵律特征方面, 轻音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北京话的重要特征。王力1958指出:“轻音不是一切方言都具备的, 只有北京话和北方某些地区有轻音”;“作为语法形式的轻音, 那就必须随着语法的要求而产生。因此, 依我们看来, 在普通话里, 轻音的产生应该是在动词形尾‘了’、‘着’形成的时代, 在介词‘之’变为定语语尾‘的’字时代, 在新兴的语气词‘吗’、‘呢’等字产生的时代。估计在十二世纪前后, 轻音就产生了。而这些语法成分大概从开始不久就是念轻音的。”又说:“后来复音词的后一成分或后面两三个成分也都变为轻音。”王兴汉1981、李荣1987、黎新第1992、1993、张鸿魁1996等都支持了在十二世纪前后, 轻音就已产生的见解。王兴汉、黎新第提供了宋词、金诸宫调、元杂剧的证据, 李荣、张鸿魁又提供了明代小说中的证据。

五、北京音系形成原因的音变理论思考

为了解释历史上北京话某些音变发生的动因和机制, 这里先引用一个可以启发我们考虑北京话历史音变发生情况的翔实可靠的具体音变实例来加以说明。郑张尚芳1995介绍了温州话近百年来有下列7项音变现象, 即温州老派语音有如下7个特点: (1) 分别ʧ组与ꕈ组; (2) 分别o和ɔ前的f>h和v>ɦ; (3) 分别ʉ和u; (4) 分别ʉ和y; (5) 分别iəu和γu; (6) 分别ɛ和iɛ; (7) 分别iI和i。此种分别在新派中均已消失, 前音并为后音。该文选择十位发音人考察这七项特点的存失分布情况并列成下表, 可以窥见语音变异在社会人群中的具体发生过程。表中“+”号表示有此项特征, “-”号表示无此项特征, “±”表示特征不完全。“*”号表示该音变的典型发音者。发音人以出生年份为代表, 但表中不依年龄大小而依保留特征的多少为序。

上表几乎涉及到历史语言学中关于音变理论的所有主要问题, 表中所列的七项音变至少可以告诉我们这样四点:一、音变类型:历史语言学讲一共有两种音变类型:分化与合并, 这里呈现的都是合并音变。二、音变方式:这里呈现的明显是王士元1969提出的“词汇扩散理论”那种扩散式音变。可以看出每一项音变的情况与速度都是不平衡的, 有的人发生了, 有的人没有发生, 有的人不稳定。有的在这个词上变了, 而在那个词上又未变, 还有的词可以这样读也可以那样读, 摇摆不定, 呈现出一种两读现象, 这种音变的两头 (开始和结束) 整齐, 而中间参差不齐的现象正是所谓扩散式音变。三、音变原因:看来是根据“省力原则”, 把难发的音改变成为易发的音。四、音变过程与音变方向:这里有辅音变化, 有元音变化。辅音有舌尖化, 元音有单化或裂化等。但是无论元音还是辅音都是一种链式音变。链式音变就是一种音变过程, 音变链上的每一个音都会出现在不同个体的变异发音中。而且这种链式音变是有方向性的。此例真可谓是“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上表所列温州话百年音变的第一项舌叶音转舌尖音尤其与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北京话不同舌齿音合并相关。我们认为现代北京话塞擦音ts-系音的形成与阿尔泰语系的影响有密切关系。中古的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合流过程, 在《中原音韵》中已分合为两套声母:即知二和庄组为一类, 知三和章组为一类 (在东锺韵里知庄章三组并为一类, 支思韵庄章两组并为一类) 。这两套声母通常认为是ʧ系音和ts系音。在现代北京话中, 这两套音最终又合并为一套音ts-。原来的两套塞擦音合并为一套塞擦音的动因, 是与当时北京地区外族人的学习汉语有关。我们知道历史上北京曾经受到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族的统治, 这四个民族的语言分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 (契丹-蒙古) 和满-通古斯语族 (女真-满) 。阿尔泰语系的塞擦音固有音位只有一套ʧ (满语分支多作ts) , 但当时的汉语则有ʧ、ts两套音, 而母语只有一套塞擦音的外族人在学习汉语这两套音的过程中, 由于省力原则的作用, 导致原汉语的ʧ、ts两套音合并为一套音。这一变化既有在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的外族人学习汉语发音不准的外因, 又有外族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省力原则作用的内因, 所以才最终导致ʧ、ts两套音合并为一套音 (至于汉语的ꕈ-系塞擦音没有受到影响, 是因为这套音与ʧ、ts两套音差别较大, 外族人学习汉语音的相关音时总是用最近的音去替代所学习的音) 。

8.口述历史——有关记忆与忘却 篇八

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例,这一从单干变为集体的过程对所有农户都是一次革命性的转变,它是财产所有权的转变,也是劳动生产方式和收入分配方式的转变。然而这一转变过程给经历者留下的记忆却有着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在访谈中,婆姨们当被问及关于政治动员、土地转移和家庭财产计价等相关问题时,很难像男性村民那样给予明确的讲述。在就重大历史变迁和公共事物向这些女性亲历者发问时,我们面对的仿佛是历史迷雾后面无从明确表述的感受与记忆。在现实生活中,集体化对乡村女性而言最大的改变就是她们从户内走向户外、从家庭私领域进入村社集体、从“转锅台”到“下地劳动”。这一活动空间的重大转变当然不可能不留下印迹,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里却是一种“无事件境”(方慧容,一九九七年):大量的日常生活的细节无序地混杂在一起,没有清晰的时间界限和逻辑关系,也似乎看不出与重大历史过程的意义关联。然而正是在对这类日常生活细微末节的讲述中,农村女性所经历的集体化过程和属于她们的历史渐渐浮出地表。女性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和表述只有当这些经历与她们有切身的关联时才会显现出来。具体而言,这段历史是通过她们对身体病痛的记忆、对养育孩子的记忆和对食物的记忆而得以再现的。

农业合作化带来女性活动空间和劳动方式的巨大转变。从以户内活动为主的家庭劳动转变为户外集体劳动,对女性而言,并非仅仅是劳动方式的转换,事实上也是劳动量的增加。集体化以后,妇女除与男子一样必须按时出工劳动、获得工分外,传统性别分工的角色并未改变或由他人分担:做饭、洗衣、照顾孩子、缝制衣服和鞋子等等工作依然全部由女性承担。而在承担田间劳动的繁重程度上妇女也不亚于男子,尽管在整个合作化到人民公社时期,女性的工分标准始终低于男性。这样一种生存状态的变化是通过女性的身体被感知和记忆的,她们至今仍在清楚地描述自己身体的疲倦和病痛,什么病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落下的,女性特有的生理状况和生育过程带来的不便和痛苦等等。另一种女性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关于孩子的养育:婆姨们每日下地劳动使她们无法正常地喂养和照料年幼的孩子,这是合作化以后女性遭遇的另一种苦难。尤其是家中若没有可以不出工的老人或是已经可以照看弟妹的孩子,母亲就只能把幼儿拴在炕上,待出工回来才能给嗷嗷待哺的孩子喂奶。而母亲对于孩子的牵挂心痛绝不亚于身体病痛带来的痛苦,这种感受和回忆直到今天仍然让讲述者泪流满面。食物是女性讲述的又一重要内容,骥村女性关于食物的记忆实际上是饥饿与食物匮乏的记忆,当然挨饿的经历不限于女性,所有经历了食物短缺时期的村民都会清楚而生动地表述饥饿的记忆。但妇女由于其传统性别分工规定的为全家准备食物的角色,对于食物的感受更为深切。她们对饥饿的感受和对此感受的回忆并不限于自身,而关于挨饿的讲述也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女性关于日常生活和生命历程的回忆和讲述与研究者通常更为关心的“重要事件”的宏大叙事相当不同。它们并非混沌模糊,而是十分清晰、具体而鲜活,历历在目,仿佛发生在昨天。

从骥村的婆姨们关于集体化的记忆中我们多少可以体味和理解一些女性记忆的特点。研究者通常认为由于女性一直被排除在社区公共事物(包括政治领域和仪式信仰领域)以外,因而她们对大的历史事件的记忆常常处于一种散漫混沌状态,没有确定的时间脉络和清晰的逻辑关系,而且是非常个体化的和身体化的,与宏大的历史过程有着相当的距离。这种结论固然不无道理,但却过于简单了。骥村的婆姨们并非不能讲述那段亲历的历史,只是不能用通常被正式认可的话语讲述。而实际上,她们是在用身体、用生命感受那段历史并记忆和表达那段历史,她们绝非隔离于那个特殊的历史过程,而是与之血肉交融,情感相系,因为毕竟那个过程造就和从根本上改变了她们的生存状态。因此女性琐细卑微的生活史、生命史的讲述完全可以和大历史的宏大叙事建立起联系。

女性口述历史展现出来的另一个特点是对苦难的叙述中也不时透露出欢乐的情绪。从骥村婆姨们对合作化以后集体劳动与生活的回忆和叙述中,我们不难体味到浓重的苦涩:食物的经常性短缺,日用品的极度匮乏,身体的疲劳和病痛,没人照看的孩子的可怜,因事故而失去亲人的悲哀,在集体的统一管理中的不自由,等等等等。她们在讲述中常常出现的哽咽流泪也构成这种苦难表达的一部分,而整个“拉话”的过程中除了上述对苦难的回忆引致的哭泣流泪外,也不时有同样发自内心的笑语欢声。她们对苦难的诉说和情感痛苦的表现是我们不难预料的,但讲述中不时出现的振奋和愉悦却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这种情绪主要出现在对集体劳动和政治活动的氛围进行回忆和讲述的时候。

从婆姨们的叙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她们在那些艰苦年代中的精神世界:与身体的疲惫、病痛相比较而存在的精神振奋和欢娱;与极度匮乏的物质生活相对的精神生活的充实。集体劳动中热闹、“红火”的气氛和相互激励使她们多少能够“苦中作乐”,“一起说了笑了,可红火了”,还有“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而教唱歌、识字班、吃“大灶饭”和检查卫生等活动,也都是将妇女组织起来的集体化治理措施,对婆姨们来说,教和学的内容可能当时就没有掌握,或者过后也不再记得,但是这种集体活动形式本身却可以为她们带来新鲜感,那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生活的全新的体验,而这种新鲜感受亦是精神世界的充实感和愉悦的来源。

亲身经历了集体化过程的婆姨们的叙述使我们得知,从家庭劳动者到集体劳动者,从家庭私领域进入村社集体,婆姨女子们承担的劳动量更大,付出的辛苦更多,感受的苦难也更深重;而与此同时,她们的精神生活却前所未有地充实和丰富,甚至不无振奋和愉悦。对于这种多少有些令人费解的对比我们不难想到涂尔干关于宗教的社会性的论述:宗教是表达集体实在的集体表现;宗教和仪式必定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在此意义上时间和空间也都起源于社会,具有集体的性质。在宗教仪典中,每个心灵都被卷进了同样的旋涡。中国农村集体化时期的农业劳作虽然并不是宗教活动,但常常是以政治运动的方式运作的,与政治仪式多相通之处,更可理解为仪式化的“运动经济”。由此我们不难解释在这种政治的、集体的、仪式化的活动中个体所能感受到的精神的兴奋与共鸣。这种被涂尔干表述为“集体欢腾(collectiveeffervescence)”的仪式是集体认同和愉悦的来源,也是集体记忆产生、保持和不断更新的重要机制。

“集体欢腾”的概念可以对上述问题提供部分的解释,但它毕竟是一种对人类精神活动共性的一般概括,相对笼统和简单。在访谈中不时困扰我们的问题依然需要回答:在极为艰难的生存状态下,“红火”、“高兴”从何而来?在当前的讲述中,是时光的作用渐渐冲淡了记忆中的苦味?还是村民们对当今社会不公正的感受和今昔对比改变甚或美化了对苦难经历的记忆?抑或农民固有的安时处顺、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惯习在起作用?骥村的婆姨们在集体化的实践过程中所感受和记忆的内容应当有着更为复杂和微妙的缘由及其日常生活的逻辑,对此我们还需从她们自身的讲述中寻求答案。

婆姨们对“吃不上穿不上为甚还高兴”的回答大致有这样几种:“一搭里动弹,人多,就是红火。”集体劳动提供了聚在一起的场合,与传统农业社会中以个体农户作为生产单位相比,这种在劳动中的集合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不同感受,对于妇女尤其如此。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传统氛围中走出来的女性,在每日的集体劳动和集体政治活动中会有一种欢聚的感受,同龄人之间,同性之间乃至异性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前所未有地加强了,尽管是在劳动强度和身体疲劳也同时增加的前提下。集体的活动对于女性而言有如“革命的庙会”(革命的节庆),它能够带来节日的气氛和开放的感受。

“全都一样样介,普遍都生活不好嘛,穿不上都穿不上,吃不上都吃不上,孬好都平等。”从这种对“高兴由何而来”的讲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古老的作为农民文化传统的共同体意识和“大同”理想。更耐人寻味的是,作为集体化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共产主义理想与农民的“大同”理想成功地接合,在重新建构农村社会的同时也重构了农民的心灵。农业集体化过程正是这一大同理想的社会主义实践;而“统一”、“平等”也成为那一时期艰难生活中的精神支持力量,这种力量对于女性而言尤其重要。

“前人受苦,后人就享福了,这叫先苦后甜。”在骥村部分村民的讲述中,从“单干”到“集体”再到“分田单干”的过程有些出人意料地“顺理成章”,这一过程似乎不是一种改正错误的制度安排的逆向转变,而是类似前因后果关系的“先苦后甜”。一场给无数普通人带来灾难的大规模社会试验在村民的分析与解释中具有了一种合理的逻辑,这是让人感到惊诧的。即使在主流话语中,“改革开放”、“包产到户”也是针对不合理、不正确的制度和政策而进行的转变,但村民却自己把原本不通的道理想通了、讲通了。“先苦后甜”成为先付出辛苦再得到收获的合理过程,它亦成为一种精神支撑力量使人们能够承受巨大的苦难,能够讲述被后人视为不堪回首的过去时光。

从村民们的讲述中可以得知,对“农业社”时期艰苦生活中的“红火”、“高兴”的怀念还与对当今社会的感受、认知密切相关。当年的“大伙都一样样介”与当今社会的分化特别是分化过程中的社会不公正形成比较,从而使过去的“苦”、“乐”参半中的“乐”得以突显。几乎所有的访谈对象都会有意无意地对“集体”和“单干”两个时代进行比较,虽然他们都能相当“客观地”评说各自的利弊,但仍不难感到当下一种普遍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来自于农民日渐意识到自己成为被剥夺、被欺骗、被歧视的对象。他们对于过去的怀念并非由于集体主义的优越,并非他们更喜欢大家一样贫困的生活,而是因为有现实社会中的劣势地位作为参照。物质生活改善而社会生活恶化,因日益边缘化而产生对当年集体生活的怀念,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冲淡对于过去的苦难记忆。

骥村的女性生活史告诉我们,集体化的个体经历是痛苦的,但集体化过程同时也是女性走出传统性别角色的途径,因而这一过程在她们经历痛苦的同时也能够带来新鲜乃至快乐的感受和记忆。农业合作化中女性的走出家庭参加集体劳动并非真正地从所谓“私领域”进入“公领域”,这一过程其实是从一种被支配状态进入另一种被支配状态,是从家庭与宗族的附属品成为集体与国家的工具的过程。但是这种转变却具有一种“妇女解放”的幻象。这种没有“解放”的实现却有“解放”的感觉的原因在于她们所接受的“革命=解放”的支配性意识形态,她们在工具化的过程中却得到“解放”的感觉,而外人常常难以理解的精神振奋和欢娱正是来自于这种幻象和感觉。婆姨们今天的回忆和叙述具体地显示着由符号暴力(symbolicpower)所建立的支配治理关系——农业合作化,在生产劳动和生活的集体化过程中完成了心灵集体化的过程,在重构乡村社会结构的同时也重构了农民的心灵。

在对口述历史的研究中,人们究竟记住了什么,又忘却了什么?底层记忆和表述与大的社会历史变迁、与支配和治理有着怎样的联系?是有待于认真探寻和思考的问题。

集体化对于乡村社会和农民心灵的重构过程使我们想到奥威尔(GeorgeOrwell)笔下的“大洋国”。他在著名的《一九八四》中描述了一个全体人民处于完全监视之下、自由与思想成为绝迹珍品的国度。电幕、思想警察、集体活动等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使得屈从与无意识被训练成一种全民心态。而其中尤其让人不寒而栗和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集体活动几乎占满个人所有的时间和空间,人的生活永远处在他人的眼光之下,永远没有个人的独处,甚至性爱也不再是个人的私事;另一种权力技术就是记忆的剥夺和历史重构——各种历史记录被有意识、有步骤地忘却、篡改和消灭,“过去给抹掉了,而抹掉本身又被遗忘了,于是谎言就变成了真话”。正如党的一句口号所说:“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通过改变和消除个人的记忆,思想实际上就被切断了它最重要的源泉。

奥威尔所描述的是一种统治达到极致的状态,人们不难从中得知,忘记过去,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对一个民族而言,都将是一种灾难,对一种文化来说都将是毁灭性的。一个健忘的民族是可悲的,是没有未来的。我们每每感叹不该忘记的却被轻而易举地忘记,切身经历过的应该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会发生变异。那些全民族经历过的艰难时世,大饥荒,甚至过去未久的文化大革命已经在一些人的记忆和叙述中变了样,而在一些后来者的印象和想像中面目全非。巴金老先生提议建立的“文革博物馆”即使在现实中不能成立,难道不应该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记忆和传承中永存吗?在对记忆的研究中我们还需思索,是什么让我们遗忘?又是什么让我们的记忆发生扭曲?对苦难和罪恶的集体记忆是保持良知和社会正义的必要前提,而这也是收集和保存底层社会口述历史的意义所在。

几处疏漏

佚名

拜读二○○三年第八期《读书》杂志崔之元先生之作《布什原则西方人文传统保守主义》有几处史料疏漏,应该指出:一、文中提及了罗马帝国开国将军恺撒所著《高卢战记》,将“日耳曼部落”错译为“德意志部落”。在整个古代地中海世界,并不存在“德意志部落”。“德意志”一词是在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时代才第一次诞生。

二、恺撒攻击高卢人,首战之敌并非高卢人,而是日耳曼大将阿里奥维图斯。此战的直接起因并非“先发制人原则”,而是高卢人民不堪阿里奥维图斯之沉重统治,派信使企求恺撒出兵,将阿里奥维图斯驱赶回莱茵河以东。

三、崔先生所引西塞罗格言,用以支撑“先发制人”的对外政策,是个失误,因为西塞罗此言乃是在阐述内政时所说,其意非在外交。和加图一样,西塞罗为罗马共和派的代表人物,恺撒高卢练兵用意实在罗马本国,对此,西塞罗并非看不清楚。两人之政治冲突从恺撒功成之后,西塞罗即遭杀害,不难见出分晓。

9.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篇九

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

3、不学无术(霍光)

4、一诺千金(季布)

5、东山再起(谢安)

6、围魏救赵(孙膑)

7、纸上谈兵(赵括)

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

10、揭竿而起(陈胜)

11、三顾茅庐(刘备)

12、孺子可教(张良)

13、四面楚歌(项羽)

14、老当益壮(马援)

15、投笔从戎(班超)

16、呕心沥血(李贺)

19、开卷有益(宋太宗)

22、墨守成规(墨子)

25、高山流水(俞伯牙)

28、泰山北斗(韩愈)

31、程门立雪(杨时)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37、江郎才尽(江淹)

40、背水一战(韩信)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46、指鹿为马(赵高)

49、刮目相看(吕蒙)

52、望梅止渴(曹操)

55、请君入瓮(周兴)

58、八斗之才(曹植)

17、暗渡陈仓(韩信)

20、手不释卷(吕蒙)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29、破釜沉舟(项羽)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35、成竹在胸(文与可)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41、闻鸡起舞(祖逖)

44、退避三舍(重耳)

47、画龙点睛(张僧繇)50、多多益善(韩信)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56、举一反三(孔子)

59、毛遂自荐(毛遂)

18、嗟来之食(黔敖)

21、韦编三绝(孔子)

24、鸡犬升天(刘安)

27、风声鹤唳(苻坚)30、东窗事发(秦桧)

33、梦笔生花(李白)

36、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39、洛阳纸贵(左思)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5、乐不思蜀(刘禅)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51、秋毫无犯(岑彭)

54、约法三章(刘邦)

10.高中历史有关改革的知识点 篇十

背景

(1)经济: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农奴反抗越来越多;

(3)思想: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赫尔岑等);

(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社会矛盾尖锐化—直接原因;

(5)个人:亚历山大二世的决心和借鉴历史推行渐进的措施;

(6)国际背景: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目的

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措施

(1)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①政治: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

②经济:通过高价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③组织:建立村社管理农民(赎金和赋税的缴纳等)。

(2)政治体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3)司法制度:废除等级审判制,建立公开陪审制

性质

是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进步性

地位:使俄国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作用: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金,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加速了俄国的近代化(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思想)。

局限性:

(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赎金高);

11.有关城狐社鼠的历史典故 篇十一

【拼音】: chéng hú shè shǔ

【解释】: 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势作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城狐社鼠的典故

“城狐社鼠”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为非作歹的坏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谢辊传》,对曰:“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

晋朝时候,朝廷上有个左将军叫王敦,他的长史官是谢辊,他俩常在一块议论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对谢辊说:“刘隗这个人,奸邪作恶,危害国家,我想把这个恶人从君王身边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行吗?”

谢鲲想了一想,摇着头说:“使不得呀,刘隗的确是个坏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如今这个刘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势力相当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

王敦听了谢辊的话,虽然心里不高兴,也只好罢休。

城狐社鼠的造句举例

1) 倚势害人,真是城狐社鼠,空存无用,何殊陶犬瓦鸡。势弱难敌,谓之螳臂当辙;人生易死,乃曰蜉蝣在世。

2) 南街原本就遍布勾栏酒楼,尤其玉皇阁一带,乃是城狐社鼠聚拢之地。

3) 这些泼皮整日在街巷间胡浑,城狐社鼠之流,能量其实大得很。

4) 我们府宗有令,那三颗药丸,这是我们少府主要的东西,哪怕就算是封蜡漏了一点儿气,你们整个苏州府的混混、地痞,城狐社鼠,全都得给它们陪葬。

5) 这伙人仗着自己后台硬,为非作歹,简直是些城狐社鼠。

6) 这个人是个城狐社鼠之辈,总想讹诈别人,但看到别人怒目横眉,就装出一副宽宏大量的样子。

7) 那两人争论得十分尖锐激烈,谁也不理睬他的这一套城狐社鼠。

8) 我生平最讨厌类似城狐社鼠的人。

9) 在高邮军被城狐社鼠和江湖人士闹得天翻地覆,热火朝天地搜寻应君蕙,以便领取双木商行的赏金的这三天时间里。

10) 威力绝伦,孤雏腐鼠难以近之,既使城狐社鼠亦无法破之!“舞,准备好没?”。

11) 管理系统城狐社鼠的贪污挥霍,而不是借口“教育产业化”。

12) 朕一点儿不圣明!要不然早就把这群城狐社鼠清除干净了。

13) 萧艺知道,这些城狐社鼠最重自己的地盘,只要到了齐乐园够不着的地方,他就不用担心对方公然挑事了。

12.有关历史的作文 篇十二

11.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B

A苏绣B顾绣C蜀绣D湘绣

1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B华山C恒山D嵩山

1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B年年有余C更岁交子D五福临门

14. 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A A春天B夏天 C秋天D冬天

15.《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中没有下列哪个姓氏?A

A吴B贾C王D史

16.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B李贺C白居易D杜甫

17.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B

A西施B杨贵妃C貂禅D王昭君

18.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是在:A

A唐太宗B唐高宗 C唐中宗D唐玄宗

19.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冯梦龙的著作?(D)

A、《初刻拍案惊奇》B《喻世明言》C《醒世恒言》D《西厢记》

20.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B《中庸》C、《周易》D、《春秋》

13.有关秦朝的历史故事 篇十三

秦始皇以法家学说治国。法家学说施行虽简单,却规定了劳有所得、有错必罚;提出“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要求法律规定明确、公布于众,而人们晋升的唯一道路就是遵纪守法。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第一个向秦孝公提出法家的理论的人。传说商鞅三见孝公,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在前两次见面中,秦孝公都在讨论中昏昏欲睡。第三次,商鞅尝试了用不同的游说方式,他谈论了关于法律在军队中应用的问题。这勾起了秦孝公的兴趣,于是在第四次和商鞅的会面中,律法实施的细节问题在反复讨论中被敲定。

在理论上,商鞅的一些主张并没有听起来那么糟糕。他提倡废除旧贵族,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对朝廷忠心的臣民,提出朝廷作为集权的中心,倡导有功必赏,建议家庭人口以更细的单位划分,每个家庭5个或10个人,同时附带一个规则:当一个成员做错了事,另外的人需要向官衙报告,否则就会被处以腰斩的刑罚。讽刺的是,商鞅最后是被一些贵族密谋陷害,五马分尸而死。

上一篇:微信公众平台如何运用下一篇:加强中职师风师德建设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