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阅读法的讨论教育论文

2024-11-01

浏览阅读法的讨论教育论文(精选4篇)

1.浏览阅读法的讨论教育论文 篇一

面对着现在网络上大量的信息资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但是我们早已习惯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阅读方式,应该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在短期内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呢?AceReader提供的眼扫描训练模式及中心文本模式,可以“强迫”用户加快阅读速度。

软件名称: AceReader for Mac

语言种类: 英文

版 本 号: V2.4.2

文件大小: 663 K

软件下载:

点击下载

一、载入阅读对象

首先,我们点击AceReader程序菜单上的“File→Load file”,在弹出对话框中打开预阅读的文件,程序支持TXT与STY文件两种格式。此外,如果你希望载入剪贴板中的内容,则选择“File→Load Clipboard”即可。

二、选项设置

点击菜单“Options”(如图),在其下级菜单中,选择“Set Font”项,可以设置字体;选择“Set Background Color”项,可以设置字体颜色;如果选择“Center Text Mode”,表示以中心文本模式进行训练;如果选择“Eye Trainer Scroll Mode”,表示以眼扫描模式训练。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模式。

软件设置对话框

1. 中心文本模式

点击主界面控制面板中的播放按钮,指定的文本内容将逐行显示在查看视图的中央,

但笔者感觉其默认的阅读速度未免有些太快了,初次接触这种阅读方式的朋友怕是难以适应。

点击菜单“Options→Fine Tune Speed”,在弹出对话框中就可拖动滑杆调节速度。如果要循环阅读,则点击“Repeat”按钮。

2. 眼扫描训练模式

当你选择眼扫描训练模式后,程序将弹出一个对话框,询问用户是否使用该模式的推荐选项。

建议大家确认此项操作,而后,程序将自动调节到适合于眼扫描训练模式的查看界面。此后,按前面所述方法,执行阅读操作即可。在这种模式中,文本从显示区域卷绕穿过,迫使你的眼睛像正常阅读那样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你自我感觉阅读速度已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可以在AceReader程序中测试一下成效如何。但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英文基础。通过点击菜单“Test→Take Test”,在弹出对话框中设置用户名并选择故事与阅读等级水平。当你通过指定模式阅读完该故事后,程序会给你提出若干问题,据此判断你是否真正理解其意了。

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对你的阅读速度提高有不错的效果,不妨试试。

热门推荐:超线程光波机器人精美壁纸、美国精美瀑布图片大开眼界

点击阅读更多学院相关文章>>

分享到

2.浏览阅读法的讨论教育论文 篇二

1. 从题目着手的分组讨论

题目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开始, 从文章的题目着手展开小组讨论是阅读教学中讨论法运用的第一步。但并不是所有文章的题目都适合做分组讨论, 应选择具有话题性, 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题目来进行讨论。以《致用英语》阅读教程下册为例, 第一单元A篇的题目为“The Power of Knowledge”, 这个题目比较抽象, 可讨论性不强, 而第九单元B篇“Economic Boom Produces More Domestic Brands”却比较适合进行分组讨论。题目中的关键词“Domestic Brands”是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可以作为讨论的话题。假设把班上学生分成5个小组, 那么就列出5个常见国内品牌的类别, 如服饰、家电、汽车、食物或化妆品等, 每组负责1个类别进行讨论, 时间为15分钟, 要求每1个组找出该类别中10个国内品牌的中英文名称, 并从这10个品牌中找出1个该小组成员都认同的品牌进行100字左右的介绍。讨论完毕, 每个小组把该组所找到的品牌名称共享, 并派出代表进行具体介绍。从文章题目着手的讨论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创造了一条新的途径, 是一种导入式的分组讨论, 既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起到了一个以点带面的作用。

2. 从内容着手的分组讨论

文章内容解读是阅读课上一个重要环节, 围绕文章内容展开分组讨论, 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培养其学习能力。从内容着手分组讨论, 可以按篇幅和结构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然后相应地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负责一个部分的讨论。根据文章难度和学生水平规定讨论时间, 讨论完后, 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各小组对其负责的部分的理解, 对理解有误的地方给予纠正, 对没有关注到的重难点给予补充。以耿民主编的《商务英语阅读》基础篇第八单元A篇“The World of Communication”为例, 可将全文分成6个部分, 因此, 学生就分成了6个小组, 各小组负责1个部分, 讨论时间为15分钟。讨论后, 重点检查学生对“be bombarded with, simultaneous”等生难词的理解, 对每个部分长难句的分析, 对“Battle of Trafalgar”等文化知识的理解和部分大意的归纳。从文章内容着手展开小组讨论, 是一种过程式的讨论, 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改善教学效果, 阅读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点。

3. 从文体着手的分组讨论

文体也是文章理解的一部分, 围绕文体特征进行分组讨论有助于对文章语言、内容和结构等方面的理解与巩固, 但从文体着手讨论的文章的文体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上面提到的“ThePower of Knowledge”为例, 这是一篇演讲稿, 文体有其自身的特征, 很具代表性。如果把这些特征直接告诉学生, 会很枯燥。因此, 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 规定时间, 教师给出提示从措辞、句式和修辞等方面着手进行讨论, 然后各组派出代表解释说明, 这样效果更佳。通过讨论和分析, 本篇文章的文体特征总结如下: 1 The use of the first person; 2The complicated vocabulary andsentences; 3The use of figures of speech。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演讲这种体裁的文章常用第一人称口吻来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 用难词长句来突显规范与正式;用修辞使演讲生动有趣。从文体着手讨论, 是属于总结式的讨论方式, 讨论后学生对同类文章的文体特征印象深刻, 有助于学生以后同类文章的阅读与写作。

英语阅读教学中, 每篇文章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易导致形式单一, 教学效率不佳的现象。从以上三种不同角度展开的讨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氛围, 加强学生间的交流,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与运用。

摘要:讨论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间的交流, 减轻阅读课堂形式单一的症状, 改善教学效果。本文旨在从文章题目、内容和文体等三个方面来探析讨论法在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讨论法,题目,内容,文体

参考文献

[1]邓秋萍.外语教学之分组活动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12) :20—21.

3.浏览阅读法的讨论教育论文 篇三

一、“三向”讨论法的教学实践探索

所谓的“三向”讨论法指的是课堂通过教师向学生、学生向教师、学生向学生“三向”信息交流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接受信息,受到教育,同时也输出信息,影响启发教师和同学,教学相长。

1.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探讨

这里的教师是讨论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总是把教师当做请教、争辩的对象,因而教师必须向学生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出澄清、讨论的问题。传统的教育是教师讲学生听,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现代处于信息交流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频繁,需要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他人交往,对他人的言语、行为应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既能不失礼又不步入陷阱。而课堂运用讨论法,可给学生提供较多的锻炼机会,能让学生勇敢、自信、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辩证的唯物主义观,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和事物。如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专制帝国》一课中说到清朝时期皇权进一步加强时提到:“乾隆皇帝在位时,有个为官几十年的老臣,总结自保平安的经验,就是从来都不与他人文字往来。”请看乾隆皇帝的行为:

材料一 “乾隆时,湖南学政胡中藻在《坚磨生诗》中写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亲自批驳说:“一把心肠论浊清”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下旨处死了胡中藻。

材料二 刘三元一向疯癫,自称梦见“神道对我说,我乃汉朝后裔,要天下官员扶持”,并把这些话写了下来。后来这事传到了乾隆耳里,乾隆才不管他有没有疯,马上通过督抚下令把刘三元拟大逆罪凌迟处死。

材料三 乾隆热衷于查禁各类图书,明令全国查办有“违碍”之书,还把查书力度与官员政绩挂钩,经过十九年的查禁,乾隆终于成功地销毁了十几万部图书。到乾隆后期,文字狱造得差不多了,书也查光了,终于成功地把神州四亿人民变得鸦雀无声,真正达到“万马齐喑”的境界。

“康乾盛世”学生有所了解,平时电视大多是从正面宣传乾隆的功绩,而对乾隆的过失了解得不多。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背景材料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讨论,然后从学生的认识观里顺其自然地归结到“圣人其无过乎?”“人非圣人,孰能无过”的道理。从历代皇帝到现代的领袖,虽然功绩重于泰山,但过错在所难免。所以,我们看待事物、评价人物都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由此可见,设计激发学生探究愿望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对待伟人的科学精神。

2.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探讨

即学生向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与教师商榷、争论。学生向教师交流探讨这“一向”是基本的,因为交流探讨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树立和坚定信念。笔者在一次上《全民族的抗战》一课,最后分析抗战的历史意义时说,“中国人民(在八年抗战中)付出了重大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突然有个学生举手要说,日本人民也付出了代价。美国在日本的长崎、广岛投了两颗原子弹,日本广岛约七万人直接死于“小男孩”的原爆,大约相同数量的人受伤。随后再有大量的人死于核子尘埃放射引起的癌症。怀孕的母亲亦因为放射而出现流产,部分初生婴儿畸形发育。据统计,截止到1999年,死于“小男孩”原子弹的人数已上升至20万。在长崎约四万人直接死于“胖子”的原爆,约2.5万人受伤。之后数以万人死于核子尘埃放射引起的癌症。两地人数相加也有20多万,这个人数与中国牺牲的大致相同,都是无辜的。“老师,我们该如何评价美国的两颗原子弹的利弊呢?”学生的这个问题从国际主义精神的层面上理解,我们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日本人民是表示同情的;而从结束战争,减少战争给世界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的牺牲来说是好事的。讨论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把萌生的、受启发后得到的、一时想到的、回想起来的、思维得出的想法和设想都发表出来。[1]学生的认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认识为比较和鉴别提供了讨论的对象,把课堂再次推向前进。学生辩论、比较中发展,问题在争论中明晰化。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安排一个让学生发表想法的机会,学生过了这一节课,有些本来想发表的看法自然就会遗忘了。有了这个机会,他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是教师的智慧、学生的才智充分发探出来。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为了真正从认识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需要学生充分发散思维。

3.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探讨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固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但学生总是被动的,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感到有问题存在,自己不得不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就被启动了,学生质疑能力越强,其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也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反过来又能促使学生不断质疑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始终处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情境和原有认识水平构成矛盾的良性循环之中。正如爱因斯坦提出的:“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但是十分重要,而且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不是一个学生与教师交流探讨,而是多个学生与一个教师共同交流讨论,这就会使学生有了相互之间的交流探讨。多个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对问题会产生不同看法,彼此会产生意见分歧,所以,交流不仅仅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而且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学生的发言不仅是说给教师听的,同时也是说给其他同学听的,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针对与他看法不同的同学而说的。[2]学习是从认识到“有问题”开始的。有教学智慧的教师经常对课堂内动态生成的问题不直接进行解释,而是把問题抛给全班学生讨论。譬如笔者在一次听课时观察到,该执教教师先让学生看书,要求把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列出来。5分钟后,该教师问道“你们刚才看了课文之后有什么问题?”一学生举起手,教师继续说,“你站起来说一说,什么问题?”然后该学生把自己的问题说了出来,教师不是自己直接进行解释,而是把问题抛向了学生:“有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另一个学生果然站起来回答了。教师又开口道:“你们还有问题不懂的吗?”又有几个学生同时举手,教师按照先前的做法,一节课下来就是围绕学生在看书中发现的问题逐一展开讨论,学生帮助解决问题。教师在这堂课中只是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维持秩序,调解、处理讨论中出现的分歧问题。这样的做法的好处在于锻炼学生发表自己意见,以及对同学和教师的意见提出疑问或否定的胆量。特别是个别胆怯的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不敢争辩,对同学的问题却敢于争辩。所以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创设情境使这些胆小的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强他们在大家面前发表意见的勇气。

二、开展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方法探微

初中学生尚处在性格发展时期,情绪变化大,喜欢活动,思维具体,如果让他们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要求他们整堂课都能认真听课,这很难做到。所以在初中一年级采取讨论式教学法是当前提高有效教学的一个好办法,也是实现全面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一条有效途径。教育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由个人自发地开展,教育不是通过听取话语获得,而是通过在环境中的经历得到的。如何开展呢?

1.问题唤醒情感——激发乐学内驱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都不可或缺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学生才有可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活动,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的基础。因此,教学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何激趣呢?有位教师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挑战与回应》一课时的做法值得赞赏。他上课一开始便采用激趣法导入新课题:19世纪中期的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与中国一样,一直闭关锁国。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修斯·佩里率舰驶入江户(东京)湾,用火炮迫使日本“开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但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国家不但不仇恨他的敌人,反而为他的敌人树碑立传。这个国家在当年和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地方——神奈川,建立了一座佩里公园。当年由佩里率领的黑船登陆的地点,竖立了一座佩里登陆纪念碑,上有前首相伊藤博文的亲笔手书: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在佩里公园里,每年都有由民间组织的开国纪念活动,人称“黑船祭”。在纪念表演活动中,当年的“入侵者”以英雄的姿态出现。课堂上经常性地创设一些矛盾,有意识地让各类学生发表他们的观点,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情感态度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和谐氛围中。这时的问题自然成了学生欢迎的东西。江苏的丁谷怡老师认为,“乐学是一种爱的体验、一种美的追求、一种创造的激励”。当解答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学生的智慧才能奔放,学习热情才能得到充分激发。所以,教师在引课、解读教材、阐释文本时要把激情作为教学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问题向着生活——培养理性学习力

学习力是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人的理性不是天生固有的,它需要不断地培养、发展和完善。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影响深远。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性生活在本质上是一种“求真”的生活。而学生的理性生活又是一种以认知活动为基础,通过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性精神的活动。[3]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头脑里都蕴藏着无法估量的发展资源,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潜在智慧发展的鼎盛时期,如果不设法唤醒就难以再发展,最后会像灿烂的火花,因得不到氧气的供给而熄灭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要精心设计问题,把问题与生活联系起来,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推动学生积极动脑,平时注意观察社会现象,使学生真正懂得生活离不开知识的道理,把一种被动接受的知识转化为主动吸收、接受的学习力。笔者在讲授《传统城市的新气象》中分析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此画描写的是哪一天的情景?你从画面上获得了什么信息?”(清明节;店铺林立,街道人与车马川流不息,熙熙攘攘。)商业的发展,繁荣了经济,也促进了物流的快速发展,于是就出现了纸币——交子。问:“①在纸币出现之前,人们使用的是什么货币?它有什么缺点?②为什么会出现纸币?纸币在当时处于什么地位?现在的人们在贸易中比使用纸币更方便的方式是什么?历史是发展的既然学到了“纸币”就要知道纸币之前的硬币。现在社会,既有纸币又有硬币,要把古今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来理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为了出远门携带方便,人们又发明了“信用卡”。“ 历史是故纸堆,是一团谁也理不清的乱麻。”如果教师通过有效的设问,就能把割断的历史连接起来。特别是学生明明在使用新的科技成果,但缺少推断在这种新产品出现之前的历史的了解。所以,教学历史的教师就是要把自己扮演成为一个搭桥铺路的角色,在学生的头脑中绘制一张张清晰的时代发展图。教学实践给一线教师很多的感悟,其中之一就是要重视激发学生主动发展的欲望,主要是教师如何设置情境把他们的思维解放出来。

3.从问题中汲取智慧——培育互动合作力

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过去的地理课可以通过实验演示,现在的历史与社会课正是“历史地理学”,如何在教历史中运用地理的教学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有位教师在教学《逝去的繁荣》一课时,要求学生先在纸上通过想象绘制楼兰城市布局图,然后用历史事实来说明楼兰城消失的原因。教师从楼兰城市的兴起到消失,制约着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水资源。然后问道:“近来中央召开了新疆工作会议,将新疆的喀什列为特区,它与我们上个世纪开放的深圳、珠海、海南等特区有什么相似点和不同点?”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重视直观演示,更重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因为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差,好动,而且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强,对直观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像现在的教材文本简单,教师一开讲就会容易超标,如果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在书本中找不到答案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教师设置问题,认真组织学生开展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交流中发展自我。学生之间的交流会互相启发。他们甚至会有目的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讨论。如上面举的喀什这座城市,就会想起新疆的《干旱的宝地》一课,学生自觉去回顧新疆的气候、地形、资源、邻国等知识。所以教师要掌握学生发展的这一特征,多开展一些动手、动脑的活动,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这种进入文本不断叩问、与人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展示自我,愉快接纳他人,欣赏他人,并且在汲取多方智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展了自我。

总而言之,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教学内容和所创设问题结合起来,在讨论中获得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极力营造一种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为核心,以指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发展思维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化知识的乐趣。

参考文献

[1][2]何正斌.讨论式教学法[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攀钢.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浏览阅读法的讨论教育论文 篇四

【关键词】高职 外国文学 现代课堂讨论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125-02

在高职外国文学教学中实施现代课堂讨论法,可以使学生深化对外国文学的认识,提高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本文结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课程教学实践对现代课堂讨论法的运用做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高职外国文学教学中运用现代课堂讨论法的原因

(一)教学大纲的要求。外国文学课程包括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两部分,主要介绍外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文学思潮、源流的基本内容和演变情况,着重介绍各国主要作家的生平创作道路,主要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成就及其意义。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类课程也开设外国文学作为选修课。学习本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学历史发展的概况和世界各国重要的作家、作品,提高分析、鉴赏和评价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便为今后学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打下知识基础,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

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本着指导性、思辨性原则,用启发式示范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材采用国家教委教育司推荐的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外国文学》(翁长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在课时安排中,明确规定讨论课习题课在教学中要达到4次/学年。

(二)外国文学课的特点使得课堂讨论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外国文学教学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传播功能,由此衍生出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的作用和目的。外国文学的内容涉及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的社会、历史以及作家作品,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千头万绪,各种文学现象纷繁复杂,作家多,作品多,对作品的分析不易把握,所以争取大量地阅读熟悉作品,搜集资料,深入地探索研究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提高认识欣赏水平是教学的重点。而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好方法。从学习活动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学习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的获得,第二阶段是信息的组织和使用。课堂讨论在第二阶段中最有价值。有相当一部分学习活动以第一种方式来进行效果最好。如何理解、解释、吸收所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条理化、系统化,在对部分与整体、重要与不重要内容的认识区分中,与他人讨论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是扩展知识视野的良好途径。在讨论中交流个人的看法和观点,往往有助于从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为学习者的疑问提供解决的方法和线索,有助于学习视野的开阔。此外,向他人转述并说明你的学习,又有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所以,课堂讨论是对课堂讲授法的补充和提高。

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学生个体差异也非常大,传统的讲授法无法适应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要求,运用现代课堂讨论法可以使教学更生动灵活,更有针对性。

二、现代课堂讨论法的优势

现代课堂讨论法是一种研究型(或创造性)的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并进行群体性的讨论,借以交流信息、深化认识、发展智能的教学方法。

现代课堂讨论法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课堂讨论必须分组进行,小组成员间互相合作讨论,这一组织行动能推动学生亲自体认合作的重要性,推动学生对个体差异的认识,促成学生对团队成员的良好态度,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行为素质和精神。

第二,学生能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学生必须通过观察、阅读了解论题,并尽可能多地熟悉有关资料,通过思考探索研究,分析其中的因果联系,在讨论中进一步激发思维,集思广益,拓宽思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巩固和加强对基本知识、理论的快速掌握。

第三,高层次思维的运用。讨论法有助于重组个人思维,如概括、详述、例示、解释等,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高层次思维。如果建设性地对待异议,将有助于澄清思维、促进认知的重建。学生还有更多的机会目睹他人的思维策略,并交流他们的思维策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尝试新思维方法和交流方式,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使学生们意识到对问题的认识通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存在,学会倾听、理解、包容和正确地表达。

第四,发展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讨论中会大量使用言语进行交际,学生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快速寻找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一言语交际过程能有效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进一步发展个人的思辨能力。

第五,师生获得的即时反馈信息比较及时。成功的课堂讨论,师生双方都能获得较多的信息量,而且信息交换量大,类似头脑风暴。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就能很快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

三、外国文学教学中现代课堂讨论法的教学模式

现代课堂讨论法往往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互相结合使用,形成多种教学模式,这里介绍几种适合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交流式。指文学作品的阅读交流。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作家众多,名著众多。粗略统计下来,要求必读的14—20世纪名著不下80部,有影响力的作家不少于50位。而课时有限,个人精力有限,图书资料有限。同学们普遍对外国文学的学习感到困难,不少同学对复杂难记的外国人名感到头疼,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对外国文学的陌生感和个人好恶感形成了外国文学学习的障碍。而讨论法有助于消除这种学习障碍。

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深入地阅读,并初步进行研究,在课堂讨论中介绍给其他同学。教师也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规定小组的成员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对某一时期、某几位作家的某几部作品进行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和情节摘要,然后在讨论课上介绍给全体同学。或者提倡一种互教活动,即将一篇阅读材料(一部较难懂的名著)分成几部分,小组成员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学生轮流讲解,找出中心思想、评价内容,这样完成对一部作品尽可能详细的阅读。这样可以比较快地扩大同学们的阅读面,而且在这种集体学习的氛围中,由于相互依赖和个人责任感,小组成员的兴趣、热情、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会获得较成功的学习。正相互依赖和个人责任感是教育学上的术语,正相互依赖简单讲是指组员们感到全组成员休戚相关,有利于某个组员的事对全组也有利,有损于某个组员的事也有损于全组。个人责任感,简单地讲,即指小组中每个人积极参与帮助全组成功。在组员的共同学习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质疑、思考、接受不同意见,看问题将更加全面、客观、宽容,观点上可减少偏激。

(二)评述式。这是对文学作品的评述。在外国文学中,可评述的热点很多,如西方文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红与黑》的爱情心理描写、卡夫卡的变形手法,等等。许多学者对这些问题已做了不少研究,有不少参考资料,为了能很好地组织评述式的讨论,最好采用“写作—讨论—交流—总结”的模式。这指的是学生先单独把他们对评论内容的想法观点写下来,接下来小组成员讨论他们的想法观点,最后与全班其他人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观点,教师做总结发言。

在这一过程中,有分组的问题。是混合编组还是按性别分组,或者按过去的成绩分组或者由学生自由组合,面对不愿分组的同学该怎么办,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认真思考妥善解决,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在交流的过程中,为了顺利有效地进行讨论,有必要对同学们讲授一些口语表达的技巧,并进行多次训练。

(三)合作辩论式。合作辩论法是从传统辩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适用于对文学作品中有争议的问题组织辩论。

传统辩论中,人们持一种立场直到辩论结束,而且不让其他人知道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真正想法;合作辩论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改变立场。传统辩论中,目标是击败对方,而不是力争与对方达成一致;合作辩论结束时人们努力形成一致的立场。根据合作辩论倡导者的观点,这种达成一致的努力恰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因为它能引起真正的参与和对语言的准确运用。这种方式难度较大,可以在班级之间利用活动课时间进行,最好由学生们组成学习团体(如文学社)自发地组织进行。

(四)填表讨论法。填表法是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以设计的问题为引导,在小组的共同讨论、研究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修改,合作完成教师制作的表格,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比如对于“19~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一)”的作家作品概要(法国)部分,教师可以列出表1,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填写。这种方法可以大面积地覆盖知识点,学生的自学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表中的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表可以由学生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小组集体完成。

四、实施现代课堂讨论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讨论前师生双方都要从思想上、知识上、资料上做好充分准备。从学生方面来说要对老师选定的讨论课题进行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或发言稿。教师要了解教材的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精心设计和选择要讨论的论题,开出具体的参考资料书目,合理分组,指导学生做好准备。

第二,讨论中可能会出现跑题。冷场或者与主题毫不相干的题外话,这是讨论的必经阶段,教师应该合理地进行教学组织,避免跑题,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真正有效的讨论。

第三,讨论中给足充分讨论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效率,深化讨论的论题。

第四,讨论后要及时总结。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指出讨论组的优缺点,总结经验和不足,每一次课堂讨论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五,讨论后要给予必不可少的奖励。奖励可以是口头鼓励,也可以是加分式的奖励,总之必不可少,这能形成心理学上所说的正刺激,养成学生对课堂讨论法的浓厚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蒋传一.“课堂讨论法”探求[J].语文学习,1989(1)

[2]林良夫.国外中小学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法”[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8(2)

[3]黄金锦.浅谈“现代课堂讨论教学法”[J].学周刊,2011(8)

【作者简介】张 艳(1971—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上一篇:电大高级财务会计 任务3第三题下一篇:《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