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课题

2024-10-19

校本培训课题(精选8篇)

1.校本培训课题 篇一

小学校校本培训工作及课题研究安排

2008年3月—2008年12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师角色的转变,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育人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探索校本培训的新方法,努力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二、主要工作

通过上一学期的校本培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课题研究式”的校本培训更关注教师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关注教师在学校、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更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以及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加强我校教师群体学习化组织建设的研究,使全体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新理念,本学期,我们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式”的校本培训,确定的研究课题为“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

本学期的具体工作: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走进新课程,逐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追求高尚的教育境界。

3、进一步构建学习型组织根据学校工作计划中的要求,教科研工作要围绕教师的教学、教研、学习能力的提高为重心,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思想,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掌握主动权。教师要围绕学校的主课题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阅览教育类报刊、杂志及专著,并围绕各自课题认真做好富有启发性、指导性的理论学习笔记,定期撰写学习心得,本学期完成业务学习笔记和读书笔记不少于一万字。

4.继续“以研代培”,本学期以“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的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工作。并且加强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考评,有总结。

5.举办读书笔记展览与读书沙龙活动。以此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推进学习化组织建设的进程。

6.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素质。

7.采用走出去、请进来、自学等方式,组织教师听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观看专题录像,利用课题组活动、教研组活动等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使全体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教科研业务水平。

8.重点抓好新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

(1)给新教师及骨干教师创设机会,搭建舞台。在本学期,我们将对新教师大胆使用,给予足够的信任,为其压重担,并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开展新教师汇报总结活动。

(2)精心扶植新教师和骨干教师 学校领导将分别对新教师及骨干教师采用跟踪听课,个别指导,集体点评等方法扶植教师。并适时的派其进行外出学习,给其提供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和机会,充分调动他们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主动积极的探索实践,自我提高,形成各自的教育教学特色。

三、月工作计划

二月:

1.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及管理细则。2.举行教师读书笔记展览。

3.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4.开展教师“读书沙龙“活动。

5.开展“走进新课程”检阅课活动。6.“课题研究”校本培训开始。三月: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优课开始。2.学习《新课程标准》,写读书笔记。

3.开展“走进新课程”检阅课活动。4.“课题研究”校本培训。

5.组织骨干教师学习。

四月: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优。2.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

3.组织教师制作课件比赛。4.“课题研究”校本培训。

五月:

1、“走进新课程”检阅课优课展示。2.组织教师多媒体操作比赛。

3.学习教科研知识。4.“课题研究”校本培训。

六月:

1.“课题研究”校本培训。2.整理资料,分类存入档案。

3.撰写校本培训总结。4.评选“教研星”“学习星”。

七月:

暑期培训

九月:

1.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及管理细则。2.举行教师读书笔记展览。

3.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4.开展教师“读书沙龙“活动。

5.开展“走进新课程”检阅课活动。6.“课题研究”校本培训开始。十月: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优课开始。2.学习《新课程标准》,写读书笔记。

3.开展“走进新课程”检阅课活动。4.“课题研究”校本培训。

5.组织骨干教师学习。

十一月: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优。2.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

3.组织教师制作课件比赛。4.“课题研究”校本培训。

十二月:

1、“走进新课程”检阅课优课展示。2.学习教科研知识。

3.“课题研究”校本培训。

一月:

1.“课题研究”校本培训。2.整理资料,分类存入档案。

3.撰写校本培训总结。

2.校本培训课题 篇二

一、以教师发展目标为切入口, 激发教师参训的自愿性

行为心理学认为, 参与者只有明确参与的动机, 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参与过程, 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此, 在具体的实践中, 笔者的做法是帮助教师明确自身成长的三个关键期———卵、蛹和蝶, 并根据此标准将教师分成3个层次, 分别给予课题研究的要求。所谓卵就是教师的适应期或者说摸索期, 是一名大学生转变成为教师的适应过程, 此层次的教师教龄为3年以内。而蛹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需要打磨, 这类教师的教龄应为3-6年。而蝶期的教师是成熟教师的代表, 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前期阶段, 此类教师的教龄应为7-10年, 甚至还会再长些。也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准备期、适应期、胜任期、精熟期、创造期, 将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划分为职初教师、经验教师、专业教师、专家教师。”[2]基于这样的认识, 笔者在组织学校校本培训工作中以落实教师自我发展目标剖析为抓手, 通过教师发展目标的明确, 提升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由校长室牵头, 由教科室具体负责, 制定教师发展规划, 一对一式地落实教师发展目标剖析制。同时, 借助学校校务公开栏、校园网等载体及时公布。从而, 最大范围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二、以课题专题培训为突破口, 提升教师参训的自控性

调查中发现, 教师在校本培训中最亟待提升的专业能力就是教育科研能力, 此能力的有效提高也将促进教师参训自控性的提高。所谓自控性, 就是教师自己开展相关研究的自我驾驭能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主要包括个人反思、同行互助、专业引领等。事实证明, 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互助, 更需要有一个促进互助的合作体。在校本培训过程中, “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身边问题解决”的微课题研究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促进了教师之间自主的合作与交流。原因就在于微课题的研究目的不苛求于制度的创新与成果的推广, 而只着眼于自身问题的解决, 着眼于研究意识的强化与研究方法的掌握;在研究的内容上微课题关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 摒弃了以往的“假、大、空”;在研究的形式上微课题更注重教师自身的主体研究, 更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在研究方法上微课题比较注重行动研究、案例研究, 相比之下繁复的统计与验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降低了教师教育科研的门槛, 真正体现了“在研究中教学, 在教学中研究”的原则。上述研究目的、内容、方式与方法也正是开展课题专题培训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校本培训参与的自控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当然, 课题专题培训需要学校落实。较为常见的形式就是专家入校的指导, 但是由于存在时间等问题, 这种形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相反, 通过学校内部的“土专家”挖掘与培养, 也能够实现对其他教师的引领。并且, 将学校一些微课题的研究方案、研究过程记录以及研究成果等通过相应的载体予以展示, 极大地提高了校本培训的有效性。

三、以草根性课题研究为重点, 打破教师参训的自闭性

“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实际, 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 草根性的课题研究就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3]微课题的“草根性”主要体现在问题、实践、细节和大众四个关键词上。微课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研究者教育教学过程, 其试图通过借助相关理论的指导, 对其进行实践与探索, 最终满足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微课题在出发点与落脚点上都有同一个目的, 那就是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因此, 我们说问题是进行微课题研究的原动力。在选择问题上, 我们要注重问题的现实性、前瞻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 细节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因素。微课题研究所关注的是有意义的细节, 其要具有亲历性、真实性。换句话讲, 微课题所关注的细节是指追求教学上的更加合理化、精确化、智慧化和效率化。为此, 笔者在学校进行了“草根化”微课题研究的推行工作, 试图以此打破教师校本培训的自闭性。具体由教科室加以落实, 校长室出台相关引导性文件及规章制度。例如, 在课题研究申请报告上不局限于统一的形式, 只要教师能够说明“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做了有什么用”这三个基本问题就可以同意立项, 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实践证明, 通过以草根化微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校本培训, 教师参训自闭性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四、以微课题成果推广为节点, 催生教师参训的幸福性

不管什么类型、什么级别的课题, 其成果推广都是考量研究成果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微课题也是如此。那么, 如何帮助教师提炼课题的成果并采取合适的方式、载体加以推广, 就是学校层面要考虑的问题了。笔者的做法是在课题申报之前公布相关的参考方向, 使教师后期的研究成果之间能以某种关系进行串联, 从而实现小课题大成果。例如, 以教学设计为主线, 所开展的课堂导入设计、课堂提问设计、作业布置设计等微课题。当这些小课题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后就完全可以变成一个大型课堂的成果进行大力推广。学校通过编写校课题成果集 (有条件的进行出版) 、制成校本培训教材、网络推广等途径, 增加参与研究教师的幸福性, 从内心深处唤起参训的源动力。学校不仅可以通过校内推广这种途径展开成果的推广, 也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加以进行。所谓请进来就是通过学校成果推介会, 将兄弟学校的老师、领导、专家请进来进行交流;所谓走出去就是学校将成果以文本、展示课等形式推广、介绍到其他兄弟学校。总之, 通过推广研究成果, 让参与教师感受自己的成果、感受所带来的幸福感, 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校本参训的持续性。

五、以网络化课题交流为抓手, 强化教师参训的实效性

网络化的校本教研已经逐渐被教师们所接受, 并成为一种非常便捷、高效的校本培训形式, 同样网络化的微课题研究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但是, 如何使网络校本培训更具有实效性, 笔者在学校提出:“除了开展网络研讨活动之外, 科室必须要对参训教师进行档案化的跟踪式研究与监督, 通过搜集教师相关参训资料了解教师成长的历程, 通过阅读教师所发表的文章、博客、QQ空间、论坛把握教师科研发展的动向, 及时地加以引导”。同时, 为了提升网络教研的引领性, 学校可出面与相关高校及科研结构进行协商, 建立协助单位关系, 通过专家的网络化指导语引领, 促进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但是, 必须要指出的是, 对于网络化的构建不能采取强硬措施, 要求每一个参训或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都必须建立博客、发表日志等。学校所要做的就是构建一种交流的氛围, 一种教师从内心深处所流露出的参与意识。

综上所述, 微课题研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 是一种本着“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问题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原则的研究, 其“短、平、快”的特点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青睐[4]。从学校层面讲, 注重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对于提升学校持续性发展意义非凡, 重视微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将有利于促进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游戏性的提升。概言之, 微课题研究是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小课题研究——校本研究的有效形式[J].教学与管理, 2006 (12) .

[2]车言勇.基于小课题研究的校本研修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 2012.

[3]徐洁.如何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8 (14) .

3.校本培训课题 篇三

一、 以教师发展目标为切入口,激发教师参训的自愿性

行为心理学认为,参与者只有明确参与的动机,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参与过程,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此,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的做法是帮助教师明确自身成长的三个关键期——卵、蛹和蝶,并根据此标准将教师分成3个层次,分别给予课题研究的要求。所谓卵就是教师的适应期或者说摸索期,是一名大学生转变成为教师的适应过程,此层次的教师教龄为3年以内。而蛹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要打磨,这类教师的教龄应为3-6年。而蝶期的教师是成熟教师的代表,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前期阶段,此类教师的教龄应为7-10年,甚至还会再长些。也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准备期、适应期、胜任期、精熟期、创造期,将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划分为职初教师、经验教师、专业教师、专家教师。”[2]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组织学校校本培训工作中以落实教师自我发展目标剖析为抓手,通过教师发展目标的明确,提升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由校长室牵头,由教科室具体负责,制定教师发展规划,一对一式地落实教师发展目标剖析制。同时,借助学校校务公开栏、校园网等载体及时公布。从而,最大范围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二、 以课题专题培训为突破口,提升教师参训的自控性

调查中发现,教师在校本培训中最亟待提升的专业能力就是教育科研能力,此能力的有效提高也将促进教师参训自控性的提高。 所谓自控性,就是教师自己开展相关研究的自我驾驭能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主要包括个人反思、同行互助、专业引领等。事实证明,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互助,更需要有一个促进互助的合作体。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身边问题解决”的微课题研究满足了我们的需求,促进了教师之间自主的合作与交流。原因就在于微课题的研究目的不苛求于制度的创新与成果的推广,而只着眼于自身问题的解决,着眼于研究意识的强化与研究方法的掌握;在研究的内容上微课题关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摒弃了以往的“假、大、空”;在研究的形式上微课题更注重教师自身的主体研究,更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在研究方法上微课题比较注重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相比之下繁复的统计与验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降低了教师教育科研的门槛,真正体现了“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的原则。上述研究目的、内容、方式与方法也正是开展课题专题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校本培训参与的自控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当然,课题专题培训需要学校落实。较为常见的形式就是专家入校的指导,但是由于存在时间等问题,这种形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相反,通过学校内部的“土专家”挖掘与培养,也能够实现对其他教师的引领。并且,将学校一些微课题的研究方案、研究过程记录以及研究成果等通过相应的载体予以展示,极大地提高了校本培训的有效性。

三、 以草根性课题研究为重点,打破教师参训的自闭性

“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实际,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草根性的课题研究就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3]微课题的“草根性”主要体现在问题、实践、细节和大众四个关键词上。微课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研究者教育教学过程,其试图通过借助相关理论的指导,对其进行实践与探索,最终满足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微课题在出发点与落脚点上都有同一个目的,那就是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说问题是进行微课题研究的原动力。在选择问题上,我们要注重问题的现实性、前瞻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细节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因素。微课题研究所关注的是有意义的细节,其要具有亲历性、真实性。换句话讲,微课题所关注的细节是指追求教学上的更加合理化、精确化、智慧化和效率化。为此,笔者在学校进行了“草根化”微课题研究的推行工作,试图以此打破教师校本培训的自闭性。具体由教科室加以落实,校长室出台相关引导性文件及规章制度。例如,在课题研究申请报告上不局限于统一的形式,只要教师能够说明“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做了有什么用”这三个基本问题就可以同意立项,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实践证明,通过以草根化微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校本培训,教师参训自闭性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四、 以微课题成果推广为节点,催生教师参训的幸福性

不管什么类型、什么级别的课题,其成果推广都是考量研究成果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微课题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帮助教师提炼课题的成果并采取合适的方式、载体加以推广,就是学校层面要考虑的问题了。笔者的做法是在课题申报之前公布相关的参考方向,使教师后期的研究成果之间能以某种关系进行串联,从而实现小课题大成果。例如,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所开展的课堂导入设计、课堂提问设计、作业布置设计等微课题。当这些小课题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后就完全可以变成一个大型课堂的成果进行大力推广。学校通过编写校课题成果集(有条件的进行出版)、制成校本培训教材、网络推广等途径,增加参与研究教师的幸福性,从内心深处唤起参训的源动力。学校不仅可以通过校内推广这种途径展开成果的推广,也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加以进行。所谓请进来就是通过学校成果推介会,将兄弟学校的老师、领导、专家请进来进行交流;所谓走出去就是学校将成果以文本、展示课等形式推广、介绍到其他兄弟学校。总之,通过推广研究成果,让参与教师感受自己的成果、感受所带来的幸福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校本参训的持续性。

五、 以网络化课题交流为抓手,强化教师参训的实效性

网络化的校本教研已经逐渐被教师们所接受,并成为一种非常便捷、高效的校本培训形式,同样网络化的微课题研究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但是,如何使网络校本培训更具有实效性,笔者在学校提出:“除了开展网络研讨活动之外,科室必须要对参训教师进行档案化的跟踪式研究与监督,通过搜集教师相关参训资料了解教师成长的历程,通过阅读教师所发表的文章、博客、QQ 空间、论坛把握教师科研发展的动向,及时地加以引导”。同时,为了提升网络教研的引领性,学校可出面与相关高校及科研结构进行协商,建立协助单位关系,通过专家的网络化指导语引领,促进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对于网络化的构建不能采取强硬措施,要求每一个参训或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都必须建立博客、发表日志等。学校所要做的就是构建一种交流的氛围,一种教师从内心深处所流露出的参与意识。

综上所述,微课题研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是一种本着 “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问题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原则的研究,其“短、平、快”的特点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青睐[4]。从学校层面讲,注重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对于提升学校持续性发展意义非凡,重视微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将有利于促进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游戏性的提升。概言之,微课题研究是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小课题研究——校本研究的有效形式[J].教学与管理,2006(12).

[2] 车言勇.基于小课题研究的校本研修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2.

[3] 徐洁.如何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14).

4.校本研修课题总结 篇四

这是我们网上培训的第二年,当我们再次在滑县教师进修学校相聚时,我们的坊主郭丽歌老师、薛永杰老师又为我们推荐了一款“新武器”——“小课题研究”,真是感谢两位年轻的老师,他们永远知道我们一线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课题研究已经成为热点,也是每位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它已经不再是专家、学者们才能参与的活动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研究,不断得出经验,然后用于教学。这个过程反复、持续不断,我们才能在教育这条路上一直成长、驰骋!

当我看到我的“课题立项申请”得了“良好”,而大多数老师都得了“优秀”时,那一刻我是懵的,“怎么回事?”......自从两位老师宣布了这次的培训内容那一刻,我就在想:借着这次培训,我要挑战自己,去研究教学中我认为最难的一个问题——小学生习作的研究,选题以后利用工作之余,利用孩子睡了以后的时间,打开电脑,准备好手机,双向准备,查阅资料,了解小学生习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制定研究目标;精选了研究方法;拟定了研究思路;假设了研究成果。然后一项项输到了“课题立项申请表”中。反复思考,认真检查,唯恐出错......

小课题研究刚开始,为了我们这次培训能“真正”有所收获,心细、而又考虑周到的郭老师在奥鹏教育培训微信群里向我们推荐了公众号(订阅号)“项城课题”,我立马关注了。这里面的内容与我们小课题研究同步,里面不仅有课题方面的指导,还有很多老师做课题的心得感悟,一边参与培训,一边以“项城课题”为理论指导,在这短短的两个月,除了完成国培计划的课程培训外,关于小课题的研究先后交了五项作业。一点点学习,一点点积累,当我在项城课题中看到了这样一篇立项指导后,才真正知道了立项申请时课题论证的重要性,才明白了立项申请时课题论证的五级信息。其中最主要的第一级信息,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基本思路、研究计划、研究过程等。这些信息才是体现研究设计科学有效,有水平的信息,是要向评审团专家说明课题是要做什么的、打算如何做的信息,这是专家重点看的信息,是决定课题申请书是否能通过的最重要的材料,所以申请时一定要认真撰写这一部分信息。

当然,我足够认真,当我看到课题立项申请的重要性和如何填写时,我再次审阅了我的填写的立项申请表,写得有太多不足,还有对研究成果的错误理解,其他的一切都过于简单。能得到郭老师的“良好”,已经很不错了。不过,这短短的两个月,我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随着一步步研究,我也把我得出的一些小成果用到了我的习作课堂,在教材中,每个园地里的一个板块“口语交际.习作”,之前我总是把他们分开,其实这是一个整体,现在,我把这部分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先准备,然后到讲台上跟大家分享他的精彩讲说,第二课时针对第一课时中的亮点,及时习作,这大大提高了孩子们习作的欲望,因为他们有了习作的素材,趁热打铁,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完成习作任务。另外,新学期,我还和孩子们一起制定并实施了一个有助于提高习作水平的方法,周一至周五,每人每晚写一篇《我班的那些事》,相同的题目,不同的版本,我会把精彩的在全班分享。这也大大提高了孩子们习作的积极性,还有想把作文写好的念头。

还有十多天,这次培训就结束了,但是我对“小学生习作的研究”一定会坚持下去。对“项城课题”,一直会关注下去,因为它就是我随叫随到的指导老师。

另外,学习任务中专家们的讲课,能为我们时刻保留着,论坛时刻开放,专家们时刻在线解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实在感谢。除了感谢,无以言表!只有把感谢变成行动,让我们一起,“活到老,学到老”。

5.实验小学校本研究课题 篇五

(2011—2012学)

课题名称:追求有效课堂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构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研究总方案为主线,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关注学校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为了学校研究,在学校中研究,基于学校研究,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使学校和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校本教研的策略

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线索,以互动探讨、自我反思为形式,立足在课改中进行课题研究。以校本教

研带动全体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丰富教学成果,提高课堂教学常态质量。

四.校本教研的方式

(一)、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通过学习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实现教育理念引领自发自动的教育变革行为,建构起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新认知体系是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首要条件。加强学习培训工作,制定学校培养培训工作意见、校本培训计划。注重校本培训学习,通过认真组织阅读、摘抄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以期在教师理论引导、教学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上起到切实作用,使教师养成读书的习惯。在这过程中,使教师产生内在的思考,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解读重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交互学习的机会,有效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1.自读自悟

教师根据自己实际制定的研修内容和目标计划,采取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馈、自主检查、自主评价、自主调控、自主体验、自主完善的办法来提高自己。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对照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促进教师自主发挥和提高的主要方式。

2.集中学习

学校将继续组织教师集中学习,采取聘请专家讲座、观看课程改革音像资料、本校教师讲座等方式,并要求教师做好学习笔记。这是指导教师行为方式的有效途径。

3.请进走出

结合当前的教改热点和我校的教改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阔教师的眼界。同时有重点、有层次地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听课研讨活动,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要有成果汇报,或写学习心得,或上示范课,或做专题讲座,或报教改提案,切实提高学习的成效,达到一人学习人人受益的效果。

(二)、规范制度,引领教师发展

重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开放、动态的校本教研制度,并纳入新生成的教学常规,能有效地引领推动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快速发展,进而给学校教学管理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健全管理组织,建立教研机制

完善各项教学常规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主题会诊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我校健全了机构,成立了由校长主管,教研组实施的

校本教研组织机构;形成逐级落实,层层管理,全体教师参与的管理机制。

2、重建教研制度,确保教研实效(1)、常规研讨

教师发展的关键需要以学校为依托,应立足校本教研,坚持“教学、教研一体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原则,坚持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自修为主,以教研为手段,以课题为载体,将课题研究与“校本研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确保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要求每位老师做到:《1》每个教师一本校本培训专用笔记本,在培训中认真做好笔记。《2 》教师每学期每人听课至少达到10节,互听互评,听课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讲课教师交流,教师们取长补短,真正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执教老师教后及时反思,要求全校教师必须参与听课、评课,做好评课记录,及时评课交流,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

(2)、集体备课

我校改变了传统的备课形式,实行开放式备课,即把教案改为学案,采取集体备课之下的分任务备课的形式,老师们总结、交流、反思每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整合教师的集体智慧,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增强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改变教师以往孤军 4

奋战的备课和教学方式,引发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做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3)、实践反思

通过课题引路,专家引领、骨干带头,立足课堂教学,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切实加强“三课”(课程、课堂、课外)指导,提高校本教研的水平,不断深化“三法”(教法、学法、考法)研究,关注课堂,继续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问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构建符合课改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使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在研究中有机的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同时鼓励教师从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小课题,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文章,踊跃投稿,以撰写较有价值的经验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随笔等提升理论水平。

三、创新形式 形成教研特色

我们在研讨中以问题为纽带,以案例为载体,以常态课堂教学情景为资源,以理论为支撑,创新形式,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

1、改变校本研讨课方式:

对新教师(参加工作不足五年)采用听课—评课—再听课—再评课,不打乱其教学进度,集中与单个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课前备课,5

课中调整,课后反思等重要环节,进行实践指导。通过推门听课、随堂听课等“现场培训”,促使新教师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不管是学校的日常研讨课还是新教师的成长课,改变单一的评课方式为评课加“问课”的方式,即通过对课例的问和答讨论,促进教师的反思和改进。以问促思,完成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以问促学,实现倡导的新理念与教师教学实践的相融。以问促改,实现所倡导的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给教师提问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课后提问交谈;另外一种是给教师写“留言条”——把问题写在上面,留给老师一段时间思考,作书面回答,然后,找时间交流。

2、重新组建年段备课组:

结合以往的经验,我们要继续以年组为单位兴研究之风,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每年段设置语数备课组长,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课堂实践,把日常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的交流讨论随时随地的记录,再于学校的集体教研中进行研讨、整合、整理。使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求得问题的解决。真正“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3、推行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同课异构”要突出听课、评课后的反思和“二度教学设计”。利于教师开展集体教学研讨,尤其是同年级备课组教师之间的研讨,体现教师集体智慧,体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融合,缩短了活动开展的时间。我校计划同课异构不仅是同一课同年段的不同老师、也可以是不同年段的老师、甚至是不同校的老师。

4、积极举办各种教学活动

定期开展课改实验的专题研讨,积极参加、承办、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观摩活动,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为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更为校本教研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通过碰撞与交流,不断交融智慧,深入思考,互动互补,逐渐形成集体认同的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育理性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

5、坚持课题实验研究

《追求有效课堂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实验研究,继续将课改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坚持以课题带动课改,以课题提升课改,7

让教科研工作成为课改工作的助推器。在课题中锤炼,力求一个主题,多种思路;一个话题,多种声音;一个课题,多种设计,以参与求体验,以激发求智慧,以此铸就老师们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敢于创新的精神品格。

四、扎根课堂,落实校本教研

课改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问题是来源于课堂,植根于课堂,还原于课堂,运用于课堂。因此,校本教研的生命在课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呢?

扎根于课堂的校本教研,要做到“实、活、新”,真正把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实”是指校本教研要务实。校长是研究负责人、教师是研究主体、学校是研究基地、教室是研究室,让教研遍及学校各个角落。

“活”是指校本教研形式的多样化、重视经验的积累和交流,并且能够灵活地去尝试、运用。“校本教研”应该是教学的活水之源,而且最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新”是指校本教研要贵在创新,形式、方法、内容,有创新才有生命。

6.校本课题教学设计2 篇六

一、导入活动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图片,里面是大家所熟悉的,请大家一块来看看。(出示图片)

师:刚才你们都看到了许许多多的 __人__ ?

师:对。“人”是我们所熟悉的。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看谁的熟悉程度与反应程度高:你有几个鼻子?有多少眼睛?你的耳 朵数量比嘴多还是少?

师:每个人的身体表面都有一些相同的器官,下面请各小组讨论:我们人体表面都有哪些器官?

2.出示“眼、鼻、嘴、耳、手、脚”器官的演示文稿。问: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小结:„„有点变形的器官你们都能准确地说出来,真是太厉害了。

(关于器官的“形状、颜色”学生基本都有说到。如:因手背上多了红点令人印象深刻;脚掌因过大而令人印象深刻;嘴巴因 厚大、鲜红而令人印象深刻;眼睛因黄色醒目而令人印象深刻等。)

二、引导讨论组合画面,初步感知组合画与众不同的形式

1.师:刚才同学的表现不错,尤其是XX说得挺好!老师这有个绿宝瓶(实物),里面有些小器官,老师打算送他们一部分。其他组的同学也想得到吗?想得到就表现给老师看!

2.这瓶里有很多器官,由于老师想多带些给大家,而瓶的容量实在太小,它们都变形了(分发瓶中器官)。

问:你认识自己手中所分发到的器官吗?那是什么?知道的同学马上举手告诉大家。(生答)

3.师:有不认识的吗?展示给我们看看,让大家来分辨一下。

(在此故意埋下伏笔,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让他们主动而仔细地辨认变形的器官。(道具:简笔画纸片,让学生熟悉、掌握它们的画法。)

4.师:这些器官是可以另外组合的,你试试将它们摆放成一幅画。请各小组再次合作,各显神通地摆一摆。

注意:a.无须将所有器官都摆上。b.摆放位置确定好后,再将双面胶带撕掉固定。(学生相互讨论,思考,摆放。)小组互评,奖励笑脸,讨论修改部分组合图。(通过比较,插入交叠、遮挡、对称等摆放方式。)

5.小结:各小组将手、脚、眼、鼻、耳、嘴等进行了有趣的组合。(引出课题:有趣的组合,小组合作有着器官的图,经学生与老师小议,讨论,得出了一些简单的构图方式(疏密、轻重等)及摆放方式(交叠、对称、遮挡等),同时,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课题(以线来表现)。

从开始学生观看人的图片到设疑:“你能试着将这些散乱独个的器官重组摆放成一幅画吗?”)

三、引导观察,学生构思

1.师:观察你们所组合的这些画,可以在空白的地方加些什么让整幅画丰富起来吗?(生答)

2.师:方法有不少,我们就选其中大多数同学说的一种———线,来让整幅画丰富起来。你知道线有哪些表现形式吗?(出示范画)请学生观察,找出线的表现形式和绘画所用工具。

四、布置作画

1.师:现在就请大家通过想象,运用线与你所熟悉的器官以及所带的现有绘画工具创作一幅画。(板书:线描想象画)

2.出示作业与要求。

3.教师巡视指导,发掘个性作品。

五、欣赏评价

1.自我评价(描述自己的作品)a.师示范描述范画。b.师帮助描述学生自己的画作。c.学生独立描述自己的作品。2.找出自己的优点或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或帮助他人提出意见。

六、整理小结

7.校本培训课题 篇七

问题一:重两头, 轻过程

这恐怕是许多课题研究存在的通病, 开题的时候轰轰烈烈, 请专家、开大会、举行开题与结题仪式, 场面非常隆重。但研究过程却缺乏监督, 许多研究者在平时疏于研究、积累, 到结题的时候到处搜集资料, 并将所有相关的资料拼凑在一起, 形成了厚厚的研究材料, 甚至有的研究者都没有认真看过一次这厚实的材料。

问题二:研究的目的并非研究本身

这是许多研究者存在的问题, 他们的研究目的并非研究本身。之所以申请课题、进行研究, 很多是基于其他目的, 如评职称、完成学校任务、追求“研究潮流”, 更有甚者是想获得好的奖励名次, 以增加收入。出于诸如此类的目的, 许多研究都常常是敷衍了事, 只追求问题的表面, 不为挖掘问题的实质、解决问题而研究。

因此, 为更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或者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学校加强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对策一:正确引导

以教师意愿为前提:开展课题研究应从教师自己的意愿出发, 学校不可采取硬性规定,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硬性规定有其好处, 可以让不想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参与进来。但同时, 总会有一部分教师会有反感情绪, 他们往往抱怨, 所以即使参与进来也旨在应付, 这不利于他们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因此, 开展校本课题研究时学校要正确引导, 让教师明确研究的重要性, 并自觉地参与课题研究。

创设氛围:在开展校本研究的过程中, 学校的行政决定与氛围至关重要。在校本课题研究方面, 学校除了要进行正确地引导以外, 还可聘请专家讲学或通过开展教师培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方面的指导与培训, 让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政策鼓励:学校可制定一定的政策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尤其是在课题研究活动初期, 学校要创设研究氛围, 让教师从研究的参与中获益, 如有利于评职称、物质奖励或获得一定的荣誉等, 这样学校的研究氛围才能形成。尽管目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但当他们参与进来或获得成功感以后, 再施以有效引导, 他们的目的也会逐渐转变。

给予技术或理论支持:一些教师, 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对搞研究并不清楚, 学校可通过培训的形式对青年或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给予理论支持, 让他们明确如何搞研究;他们的想法与行动加上学校的帮助, 将会更有利于促使他们走上研究之路。

对策二:加强过程监督

课题研究重在过程, 为了让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 加强课题的过程监督非常重要。在这方面, 学校可利用信息技术组统一建立课题网站, 一方面有利于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如学校可根据教师制定的研究计划, 定期到网站了解教师研究的情况, 学校可以对其研究进展情况及时地跟踪并做通报, 对一些没有过程只有结果的“课题研究”要坚决进行废止, 这样才能真正维护教研风气;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规范性、节约纸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对策三:建立课题研究等级制

学校要建立“校本课题——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的管理网络, 每位教师都要参与一项课题研究, 并作为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参与市级、省级的课题研究必须通过校本课题研究, 没有通过校本课题研究的教师一律不能进行上一级的课题申报, 这样就会促使教师参与校本课题的研究, 这也就形成了课题研究的等级管理模式。

对策四:聘请有关专家参与

8.开展基于问题即课题的校本研修 篇八

我们知道,在教育教学中没有问题也就谈不上反思,即反思的起点是问题,而教师所反思的问题大多是课堂教学中显性的东西,如:教学计划是否完成、教学进程是否顺利等。反思是否仅停留在课堂层面,对于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还应该反思些什么?

案例1:“金属材料”(人教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物质用途体现其性质”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识。

分析:教材的课题下面有两幅图片:东汉晚期的马踏飞燕和铸造于公元953年的河北沧州的铁狮子。其中的马踏飞燕已成为我国的旅游标志。在情感目标的设计中是否应该无视教材中这种醒目的安排而失去一次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呢?

案例2:一个引课的情境

上课开始,老师展示了一幅图画:画面的下部是拖着尾气的汽车,上部是流汗的地球。当大家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你会想到这节课的内容是什么?肯定应该是与环保、污染等有关。然而,这节课的课题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后,向这位老师询问,既然CO2给地球带了温室效应,我们还制它干什么?这位老师坦诚地回答:我真没想过这个问题。如此种种,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面对这种局面,要发挥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在教师中广泛收集问题,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将研究与反思融为一体,使反思的内容更加丰富。我们把这种行为界定为“问题牵动”“微型的课题研究”,即:研究的内容出自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是专家指定;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依据解决的程度;研究的内容可多可少自己选择,重要的是要见成效。

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不断发现问题、创设问题,以补充我们的“课题”,提醒思考,引发研究。例如:针对常规教学,我们提出:备课应该备什么?你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你的教学中是怎样体现的?在“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上,你有过怎样的探索与尝试?课堂上你的提问是有意义的吗?你注意到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了吗?怎样留作业才有意义?你检查过你的教学目标实现了多少吗?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哪些误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是什么?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备课的有效性是怎样体现的?怎样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你创设了哪些有效的教学情境?什么样的提问更有意义?课堂上怎样正确评价学生?怎样进行及时有效的课后反思?怎样使复习备考更有效?

在改革教学方式之初,我们提出:哪些教学内容适宜学生探究?怎样上探究课?实验就一定是探究吗?怎样认识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实质?课改了还要不要讲授式教学?怎样才能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我们提出:使用多媒体的意义是什么?课件能否代替实验?使用多媒体时是否板书?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教室的光線是否符合学生的用眼卫生标准?

案例3:一个没用的化学方程式

听课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师让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写“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大家写得都很顺利且正确,只有其中一位同学写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化学方程式:铜与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学生们回到座位后,老师除了这个反应以外的所有化学方程式都打了对号,唯对此反应置之不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仅仅因为这个反应超出了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范畴吗?一个没有学过的反应,学生能记住而且能准确地把它写出来,这说明什么呢?我们的老师没有看到。由此,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课堂上,你真的关注学生了吗?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又搜集到了一些与此相似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课堂上你与学生的交往是形式化的还是有实效的?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缘于什么?怎样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其实教学细节也好,问题也好,其目的是实现从提醒到提高的转变。只要着眼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作为研究课题对问题进行讲解与阐述。当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了反思的意识,才会注意,才会调整,才会研究,才能改变,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严田中学)

□责任编辑 潘毅鹏

上一篇:土木工程培养方案下一篇:学自行车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