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工作心得总结(精选8篇)
1.历史教学工作心得总结 篇一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本期除了认真地向学生传授了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本学期工作态度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其他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本人的工作态度端正:按时上下班,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按时参加学校要求的活动和会议,与同事团结协作,共同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进行备课组活动并及时作好记录。
二、本学期教学工作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认真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历史知识成语故事、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初一历史优化练习等等。在备课前,我将这些书里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一遍,过滤出与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参、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在备课过程中努力贯彻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2、上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如情景教学法、问题法、自学、阅读等方式,使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次使用多媒体教学。同时注意体态语的运用,力求达到的教学效果。
3、作业批改:及时、细致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能做到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对一部分学生的作业还能做到面批,及时指出错误,解决疑难问题。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恰当的评语,指出其进步和不足,给出努力的方向。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但还是有不做作业的学生存在。
4、成绩考查:在结束一个单元的学习后,都要及时进行单元检测。做到及时批改试卷,及时分析讲评,及时反思总结教学方法,并能听取学生的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要求学生总结反思前一阶段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5、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22课内容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隋朝到明清时期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
6、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和文化成就的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一些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三、下学期的努力方向
本学年在工作态度和教学工作方面能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但在培优补差方面有待提高,这将是我下学期努力的方向。除此之外,在今后的课堂上,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上课时,我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思想教育和个别谈话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2.历史教学工作心得总结 篇二
关键词:小学历史,历史规律,历史观
一、学历史要明白学习历史的意义和方法
1.学历史,明大道,鉴往知来。学习要点不是死记硬背一肚子历史知识,重要的是能够以史为鉴,通过历史事迹激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深谙历史常识和常理,避免重蹈覆辙,追求文明进步。所以,对我们学到的历史知识,无论真伪,我们都要进行一番推敲,看看这段历史的主角是谁,他们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当时的何种背景,在有限的历史条件下给这些历史人物何种选择。总之,就是要思考,而不是死读书。
2.纸上谈兵、泛泛空谈,终究无法入木三分,既要思考,又要举例说明。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很有名的君主: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就是成吉思汗。他们都武功卓著,其中秦军元将精锐,冠绝天下。他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极其庞大的帝国。但两个朝代的命运也几乎一样:迅速败亡。为什么这两个帝国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空前之大的版图,而覆灭得又如此之快呢?看来,国家的兴衰,可不是仅仅有强大的军力所能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执政基础。这两个最强大的帝国虽然拥有当世最精锐的军队,但他们对广大人民的欺压和约束也是最严酷的。所以,当民心尽失,积愤如沸的时候,给帝王和百姓的选择就只有一个,无论他们是否喜欢,那就是重新洗牌。
3.懂得历史规律历史将会轮回,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身在历史中的人,是否还记得他们读史时候的感慨?无论是学了哪一个时段的历史,我们都要认真地问自己,这段历史说明了什么?我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在我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帮助?这样的学习才更加有意义。
二、增加智慧,提高素质,历史是一种启迪,是一种揭示
历史最大的作用就是教育,教育者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努力学习历史,认真阅读历史书籍。作为研究者,同时也要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抓住本质,撰写卓有建树的学术专著,发表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把历史研究普及化,提高全民的思想和素质。历史是记载人心的文字,是文明的集结,史学工作者、教育者责任重大,要起到带头作用,科学地研究历史,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让每一个人抚今追昔,心灵丰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担当起历史的责任。
3.毕业年级历史教学点滴心得 篇三
从历史和文学的互补性来看,只有高度重视历史人物教学的过程及其意义,才能使学生在中考答题中充满人性的流露、充满理性的思考、充满灵性的张扬、充满人文的终极关怀。实际上许多历史人物蕴涵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因此历史人物教学中也就会蕴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历史人物本身所具备的光彩和精神财富是值得后人学习和称道的,所以利用历史人物对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内涵的挖掘、思想感情的渗透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件突出的是同教材、同学生、同教师的相关性和紧密结合,除了软件使用水平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教师讲课的个人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为主导进行教学。
三、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具体要求是打实基础,突出重点;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及时总结,触类旁通;循序渐进,效率第一。
学习历史要掌握三种知识:章节知识结构、专题知识结构和整体知识结构,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具体学习的方法:理解知识,一是掌握历史事件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区分历史事物的表层现象和内涵本质。如魏源的“师夷制夷”思想,字面表意是学习西方和抵御侵略,隐含的目的是“强国”;二是不同概念之间的隐性联系,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扩大了学习西方的内容,但两派都不懂得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更不懂得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这一制度,这要挖掘的隐性联系。课本小字是对大字的延伸和补充,它更具体、翔实,可视情况掌握:知识性记述,浓缩成要点;情节性描述,转化为理性认识;观点结论性分析,与大字同等掌握。总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能够做到把握好基础,然后在基本知识夯实的情况下加强重点知识的训练。
四、重视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历史教学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共同认识历史的过程,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新课程给师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使历史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并且变得比较复杂。在新教程背景下,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毕业年级教师更需要不断增强教学研究意识,既要重视研究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也要研究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才能正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
4.历史教学工作心得总结 篇四
经过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无数人的流血牺牲,我们终于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的战争。
这是近代100多年以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振兴了中国的民族由衰败走向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在战斗中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搏斗中,中国人民表现出巨大的民族觉醒,战前的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前仆后继,彻底打败了侵略者。
历史充分说明理由,为什么中国人创造了战争力量的弱小国家,最根本的原因的中国士兵和平民,他们在战争中的阻力英勇正义史诗般的战斗事迹,弘扬伟大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他们又打了一场血腥的战争的最前沿的阻力,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军民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太行山八路军左权的工作人员,副科长,是指到反法西斯的英勇牺牲,琅琊前五位英雄牺牲自己的生命跳跃的边境,雨打败魔鬼......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些悲惨的义举,钢框架的忠魂,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在中国历史上遭受了巨大的耻辱,重灾区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不怕牺牲,一个又一个的。究竟有多少人抛头的民族解放,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抚摸他的胸部红色围巾,看了起来,血红色的标志,那场大火井冈山红色杜鹃花,行军到一个炽热的天空的道路上,我们毛泽东主席,刘刘少奇的一年南征北战同志,振兴中国的过去,红军队在宁死不屈您烈士的战争中,杨成武命令,不怕牺牲,抗战相信,“头断,血可流,位置不能丢失。”英雄烈士...是他们的革命先驱用鲜血,用生命和所有的人,以换取更好的生活!我们应该珍惜这美好日子里,决心要努力学习,准备建设绿色家园!
在抗日战争中,国家英雄壮烈牺牲,虽然他们已经死了,但他们的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将是一个永久的丰碑不朽的!
5.高一历史教学心得 篇五
二、存在的问题
1. 新教材没有体系,史实不清,学生很难把握。目前高一历史课本分必修一.二.三,分别讲授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但是由于分专题展开,且不少内容没有讲清基本的历史史实,使学生无从掌握。教师如果加以补充说明,时间不允许;如果不补充,学生疑问多,很难真正理解教材,提升能力就更难了。
2. 课文中的标题企图体现文学色彩,淡化甚至消除了历史学科特色。如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 “从 ‘刀耕火种’到以 ‘以牛耕’”,不如直接改为 “古代中国农耕技术的演进”;再如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改为 “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等等。这样既简单明了,使学生能很快抓住中心,无需教师再重新 “翻译”,又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
3. 有些课容量太大,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仍以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为例,该课正文含5目,此外还有 “课前提示”1则,“学习思考”3题,“资料卡片”2则,“知识链接”1则。这样,一堂课不可能完成基本任务;至于 “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以及 “常规训练”根本无法在课堂上涉及,而目前高一学生又没有能力独立完成。为了给学生讲解一些必需讲解的知识和试题,不得不多用课时,而学校只能按教学大纲给我们分配课时,最终就实现不了教学计划。
三、相应对策 虽然新教材存在一定问题,但我们无法回避,更不可能开 “历史倒车”。为此必须有相应对策,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 紧扣 “会考标准”。教师应熟悉会考标准中的 “知识条目.考试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 依据大纲精心备课,对教材进行重组,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
3. 动员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比如,“常规训练” “知识整理”栏中的填空题就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完成,教师正式上课前进行检查督促。这一过程可使学生了解课文梗概,有助于提升教学进度。
4. 在预习基础上,一些简单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敢于 “下放权力”,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可节约时间,又可培养学生能力,还可养成不依赖老师的良好习惯。
虽然采取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高一历史教学心得(2):
历史课程的专题式教学确实是我们感觉到新课改小新教材的难度,如何降低这种难度,体会如下:
第一,每一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比较大,原有的历史教学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新课程则打破了原有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虽然其体系上表现比较贯通,立体感比较强,但接受能力可能要降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整合、构建某历史阶段的框架体系。
6.历史教学小心得 篇六
历史教学小心得
在恰当的时候点拨学生,如何在学生卡壳时帮他们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就很有艺术性,如何在评论时使学生做到心服口服,做到有理有据等,这都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及课堂上的灵活应变。
开放性的教学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有不少老师误解了这一点,认为学生的积极性就是积极动口、动手,这必然有动脑的过程。于是多样化的方法最终被简化为一种方式——提问。双边活动中不断地提问,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也不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要不就是非常简单的问答式,甚至于是一些非常低级的问题。告诉学生看某一段落然后找出答案之类。一堂课下来问了无数个问题,而有价值的却没有一个,以致于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提不起回答的劲,这样的双边活动怎能有效。确实,问答式是开放式教学中一个重要方法,但课前设计时教师应该对问题的深度、难度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切不可滥而不精。另一方面,开放式教学也还有许多其他各种方法,如参观博物馆、编写历史小论文、讲历史小典故、讨论、辩论等等。我们要从各个不同角度锻炼学生,不可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7.历史教学工作心得总结 篇七
(1)承前启后。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前后连接,即将新知与旧知有机衔接起来,为下节课或下个问题埋下伏线,制造悬念,以唤起学生对新知的学习热情。
(2)巩固新知识。
通过总结,可以引导学生梳理课堂知识结构,更全面而整体地把握课堂知识。
(3)及时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总结环节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补救。
(4)升华认识。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增强辨析能力。因此,课堂小结并非简单复述教学内容,而是归纳某些规律性结论,使学生在更高层次认识所学内容,受到思想启迪。
(5)提高能力。
通过总结环节,可让学生归纳问题,把握知识本质,学会比较分析,提高能力。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总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联系比较式小结、引申式小结、图表式总结、概括精讲式小结等。若要真正发挥总结的教育功能,高中历史教师则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选出适宜的总结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使他们学会联系比较,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深化认知,有效记忆历史事件、人物等历史知识。
一、概括精讲式总结——归纳知识
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可运用精讲方式来概括本课所学内容,突出重点,深化认识。例如:教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后,教师可运用概括式语言进行本课小结:一战的进行,激化了沙皇俄国国内的矛盾,形成了有助于推翻沙皇俄国统治的国内环境。二月革命的成功,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坚决推动革命继续发展,将二月革命推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6日,十月革命爆发,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二、图表式总结——梳理结构
这一小结方法主要是通过表格亦或借助图示等手段,一目了然地呈现知识结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那些有着分明层次、清晰类别的基本史实,如改革内容与措施、战争革命的发展过程、科技文化史等,则可运用这一总结方法,既可让学生再次梳理知识,巩固记忆,也可让学生学习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学《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时,可指导学生利用填写表格的形式来梳理本课教学内容,构成知识结构。
又如:教学第四单元中的《解放战争》一课时,教师可板书总结本课的知识结构,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知识结构,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并作具体说明。这样,可引导学生再次梳理课堂所学内容,依据知识脉络补充具体内容,查缺补漏,强化记忆。
三、联系比较式总结,对比学习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对于一些较为相似的史实内容或性质相同的历史知识,学生常常会出现混淆情况,亦或理解不透彻,较为片面。因此,教师可运用联系比较式小结方法来引导学生将新知与旧知进行比较分析,学会整体把握知识,而不是孤立学习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其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史实,更牢固地记忆历史内容。例如: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时,可进行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对比,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这样可实现知识的链接与拓展延伸,并为下节课作好铺垫。
四、引申式总结,拓展延伸
8.历史教学工作心得总结 篇八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实践 学习动力 情境创设 利弊 知识性
一、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揣摩学生心理,反思教学过程
要搞好历史教学,就应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比如说学生是不是喜欢历史?有多少人阅读课外历史书籍?学生们不喜欢历史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是不是还在循规蹈矩地照本宣科?多样化的教学是否到位?课堂教学设计得是否完美圆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吗等等,不胜枚举。
(二)搞好师生关系
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教学中亲切和蔼,慈颜含笑,平日里对学生关怀细致入微,处处为学生着想,时时替学生考虑,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由畏惧到敬重,再到喜爱。
(三)唤起学习历史的渴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喜欢学习,从内心深处喜欢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无限的智慧与能力,激烈而持久的动机之源就在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历史的价值,这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要想方设法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人类生活的记录,鉴往知来,意义重大。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做德才兼备的智者,运筹帷幄,驰骋人生,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学生思想逐步成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学生中间存在着贫富差异,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历史人物来阐述。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引发他们更准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拥有健全的心理,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并非过眼云烟,不是简单的几个故事的综合,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
二、情境创设的利弊
万事皆有利弊。好的情境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但是如果情境创设一味考虑趣味性、直观性和探索性等,而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走进了创设情境的误区,无法真正打造出高效课堂。笔者认为情境创设的误区有以下一些:
(一)情境创设没有考虑到知识性
活动情境要针对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来创设,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如果只创设情境却没有与知识挂钩,这样反而失去了情境创设的意义。
(二)情境创设有始无终
有的教师只把探究问题的情境化当做是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摆设或是点缀。课前的情境创设激起了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结课时对新课开始提出的情境问题却没有任何小结和说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看着热闹非凡,实际学习效果甚微,学生所得有限。
(三)创设的情境太多,导致“本末倒置”
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情境创设,一节课上堆积太多的情境设计,反而让学生眼花缭乱,在一阵喧闹中一无所获。所以说,情境创设不能一味求多,应该是以能否产生高效的学习效果为标准,否则只能是“本末倒置”。
课堂上教师要把需要探究的问题情境化设计,激活学生的认知需要,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渴望学习的天性上,充分调动学生潜力,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热情,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也正是新课改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总之,教学历史,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认识到历史是人类的过去,是智慧的华章,是文明的集结,是盛衰兴亡之鉴。认真的学历史,借鉴历史经验,省往昔,辨正误,考优劣,矫过错,预将来,裨益人生,造福天下。
【历史教学工作心得总结】推荐阅读:
新课改以来历史教学心得体会06-26
历史教学经验总结11-17
初中历史教师期中教学总结06-18
高三上学期历史教学总结08-06
九年级历史教学的总结11-18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总结11-04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06-16
精彩初中历史教学总结工作报告09-12
上学期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09-14
初三历史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11-19